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2024-05-23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教育,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通过这一年的教学,我对新课标不断地深入理解和探索,我认为思想品德的成功主要依靠多媒体技术、教师的引导与示范、学生的参与。只有三者结合,才能完成一趟精彩的思想品德课。

一、多媒体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

为使学生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挑战,每次思想品德课我都采取多媒体教学。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播放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非常的震撼人心,听完之后问学生是否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学生是不知道的。教师把这个故事告诉学生,激发学生的共鸣,在危难时刻,父母都会舍身救自己的孩子,自然也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展示一组地震中母与子,父与子的图片,在音乐与图片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情感自然发生。

多媒体手段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一般的常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思想品德没有生机。因此,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充满时代气息。运用现代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与生动新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例如,我在讲《依法治国》时,给学生观看了呼格吉勒图的视频,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法治”的重要性,以及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这样即使学生知道“法”的重要性,又在情感上有深深地认同。

二、教师的引导与示范作用

上课方式改成先学后教以后,教师的引导作用更加凸显,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指导学生自学,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进行引导。例如,我在讲第九课课前有学生自主选择案例,进行情景剧排练。教师一定要和学生进行剧情讨论,作出要求:不可说侮辱性语言,不可演出消极剧情。同时进行安全提示,在表演时不可使用钢尺和钢笔,剪刀等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不可以有动作幅度很大的拉扯,推搡。这些细节都需要教师做好预设,以防发生意外。

教师应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教师既不能替代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以学生为主题,尽量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满足了他们的实际需要,因而大大调动了学生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创新精神的独立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有时仅仅通过语言要求、表述,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师的目的,如果直接要学生回答会造成很多的失误,并且浪费时间,使课堂不高效,也影响后续的教学,所以在做一些难点题目时,教师有必要进行示范。例如,我在讲授第七课《我有署名权》框题一《他享有署名权吗》框题二《民事权利知多少》时,要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著作权收到侵犯应该这样回答:某人依法享有著作权,某人依法享有著作权,有权要求某人或某单位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赔偿。学生自己回答的语言不规范,教师做示范后,学生能很好的回答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较难题目时我都会先进行示范,简单题目学生自己回答,教师纠正即可。

三、学生的参与对整体教学起重要作用 现在课堂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使这一目标得到了体现。人民版思想品德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推动了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

1、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小组合作探究,例如在第四课中,如何走出青春期逆反困境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小组讨论的活动形式,集合小组的智慧,此问题即可轻松解决。调查问卷形式,例如第一课在班级做调查问卷,学生是否了解父母的基本信息,帮父母做过哪些事情?然后整理问卷数据,通过数据使学生知道我们为父母做的很少,从而引出要回报父母的爱。情景剧形式,例如第四课,我写了一个剧本,叛逆的中学生小明,在上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一些道具,并且看了几遍学生的表演,简单指导,其他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特意选择了一个平时不爱说话,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收获了较好的效果,我和学生们的关系也更近了一步。除了这些我还用过游戏,小组竞争等形式的学生活动,使思想品德课轻松有趣,高效。

2、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思品课程应与生活实际金木联系,有其要注意与时俱进。对于社会热点问题要在课上适时讨论,使思想品德紧跟时代发展。

3、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无论任何形式都应以学生为主题展开,心理上使学生认同认同自己的主人问地位。

最后,思想品德课也有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学生的重视程度还需要再提高以及对思想品德课的正确认识。七年级的内容非常少,而且偏于品德,大多数学生可以轻松拿到高分,心理上开始不重视。八年级加入少量法律常识,但是仍偏重于品德,所以不能缓解这种情况。九年级大部分为法律,政治知识,跨度较大,部分学生接受起来较有困难。现在我给八年级讲课时,会少量带入九年级内容,讲明知识的连接性,重要性,希望他们升入九年级以后开始学习政治知识时不会觉得那么突兀。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任重道远,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教育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论文就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随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立德树人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17

升入初中以后,思想品德成为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达成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的重任,有助于促进初中阶段学生健全成长,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然而,就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而言,由于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愈发凸显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制约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直秉承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依然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忽视了新课程要求下的内容补充和完善;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习惯于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求不相符;在具体教学中,依然将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传授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学科本质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内在求知欲望,是促进学习效果提升的最高效的路径。尤其是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这一学科来说,其具有极强理论性,教材上的知识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授课时忽视课堂氛围的调节、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调整,致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死板、沉闷,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刻,教学目标不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将教学任务和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教学上,忽视了新课程、教材的研究,对其把握不够全面、深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存在极强的片面性,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层面,忽视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第四,教学内容滞后。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实现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灌输,致使教学内容出现了一定的死板性、枯燥性,甚至偏向理论性,不仅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吸引力,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基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关注知识与实際生活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内容,人为地割裂了思想品德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的联系,致使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第五,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围绕既定的评价目标,结合既定的评价标准,科学选择教学评价方法,对教学结果、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衡量。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依然束缚在“唯分数论”的理念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模式,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活化教学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方向会随之出现相应的转变。换言之,教师自身有着怎样的教学观念,都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新课程背景下,要想真正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师必须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应遵循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价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逐渐成长为健全的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时刻牢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者、引导者身份,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最终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思想品德课程全新的育人要求。与此同时,在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方面,同样随之出现诸多变化。在此背景下,教师若想持续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就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同时,还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内容是什么、难点内容是什么。以现行的教材为例,不同年级的教材侧重点有所不同,七年级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则侧重于法律法规教育,九年级则侧重于爱国教育和教育政策等。教师唯有对其内涵、精髓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新的课堂教学目标,端正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全面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获得综合发展和提升。另外,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诉求等,精心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眼下“认知发展区”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否则,一旦忽视了学情分析,就会导致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难度过大或者难度过小,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整合并拓展教学内容

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的现状,为了真正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和优化:第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针对教材中各个栏目、标题、文字、图像等内容进行整合,挖掘其中蕴含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各个章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第二,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还要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研究,针对其中滞后的、局限性的内容,在尊重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和改进;也可以结合教学的目标,补充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第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还应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将其进行整合,使其成为最佳的教学内容。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围绕既定教学目标,适度改进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激活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点燃求知欲望,从而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中。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借助故事、表演、游戏、辩论等方式给学生创设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第二,融入生活因子。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上来说,以学生的经历和经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和学习内容中深刻理解和体悟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明确集体、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时,还应遵循“生活即教育”的原则,根据实际教学目标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契合的教学内容,将其逐步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上,以此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感悟,达成提升认知的目标,切实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三,现代化技术辅助。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优化这一方面,还需要教师以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据,合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这一工具,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呈现,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学习效果;还可灵活借助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视频引导下展开更具深度的学习。

第四,引入合作探究案例。依照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与其相关的教学案例,指引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围绕教学案例展开分析、探究,最终在交流和探究中完成案例深刻解读,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真正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分组。严格按照小组合作学习原则,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探究案例和任务的时候,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保障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

第五,打造开放性课堂。为了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不能拘泥于课堂中,还应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开阔自身的视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某一部分内容教学之后,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设计出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方案,并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查阅相关的资料,最终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还可结合实践调查的内容,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逐渐打破思维定式,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科学设计课后作业,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在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课后作业的布置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模块,也将对实践教学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后作业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面对《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从传统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具体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完成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就应立足于与其相契合的生活元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从而设计更具实践性、生活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作业形式更加新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优化和健全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使其更加专注于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在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中明确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随即予以针对性调整、改进,以此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结合思想品德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其次,对于教学评价的改进,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在展开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同时,对自身的学习成效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便于在日后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最后,完善教学评价。以往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终结性评价模式进行的,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存在极强的局限性。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在完善教学评价时要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听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应当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真正使这门课程成为促进新时代中学生全面化、持续化发展的最优路径。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还需深入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现状,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重塑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作业设计,完善教学评价,真正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实现其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立德.塑造初中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策略初探[J].学周刊,2021(21).

[2] 兴百磊.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的若干策略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7(12).

[3] 王金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与对策[J].天津教育,2021(8).

[4] 魏梦琪.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也是高中阶段选拔的重要依据。在复习过程中,由于思想品德课内容繁杂、复习量大,使许多同学甚感棘手。因此,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与备考策略,使思想品德课的复习依“法”进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搞好思想品德课的复习呢?我从以下方面浅析这个问题。

一、明确目标,培养兴趣

要想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考出好成绩,抓好复习工作尤为重要。而要搞好思想品德课复习工作,就必须做到复习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无序性,首先必须明确思想品德课的学业水平测试评价标准、评价内容。思想品德的学业水平测试评价内容不仅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更关注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真正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有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利于我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人生的发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做到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搞好思想品德课的复习。

二、依据课标,把握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考试说明》是当地制定的、命题时必须遵循的考试文件。所以,教师在复习备考时,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了解考试的要求,明确考试的内容。在教学和复习时做到不超纲,不越位,界定清楚每个知识点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让教学和复习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尤其要认真研读《考试说明》,细致分析,读懂弄清每一句话的含义和所透露的信息。我们都知道,学业水平测试题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既不降低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也不随便提高要求,在理论联系实际和运用分析上下功夫。

三、夯实基础,构建体系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学业水平考试突出能力的考查,但必须以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作为铺垫。近几年的试题中,最能体现课程改革方向命题趋势的开放性试题,答案也都几乎源于教材的知识点(基本概念、原理),通过课外热点问题考查对课本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能力,即考查运用所学概念、原理、观点和生活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思想品德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教材的复习要全面、系统,复习前要对所有的知识点要认真梳理,构建整体知识结构,使学生弄清各知识点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类、比较、归纳、综合,形成知识体系,做到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夯实基础,这是搞好复习的前提。也就是要求全面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事实。目的是通过复习,能够对思想品德课的所有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首先,要做到心中有书。最起码要通晓教材,搞清各课的课题,全面复习,理清知识脉络,并能从整体上把握每一课的内容。其次,要科学、准确地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少背多思,注重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特别是《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和运用的内容,往往是命题人设计主观试题的依据。再次,要融会贯通,构筑体系。对照《考试说明》要求,既要抓住贯穿教材的线索并依据其内在联系概括、归纳、总结、综合,使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统化,网络化;又要注重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搜索教材是与之相关的内容串联在一起,由一个点向周围发散开来,打破教材原有的秩序,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具体运用的环境下,就能做到对想用的知识“信手拈来”,快速而又准确。

四、专题突破,关注热点

在复习过程中,经过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研究和回归教材后,我们可以做以下工作。根据课程标准和试卷的内容结构及比例,以专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复习,例如以:认识自我;自尊自强;学法用法;交往与沟通;权利与义务;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时政热点等专题。先进行考点归纳、并回归教材,使知识点更加条理化,更加全面,更加精炼。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过关例题,强化训练,重点突破。这一阶段要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构成树状的知识结构。以某一知识为主干,把相关知识进行汇总,打破教材次序,围绕时政热点,得出一定范围内综合的考试问题,以及相关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是在前期的基础之上,再把知识专题化、系统化的一个过程。复习中要关注社会“热点”、学会用教材知识去透析社会现象。紧密结合时事与社会热点话题,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是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思想品德学业水平命题的一大特点。

五、模拟训练,掌握技巧

考前模拟训练最大意义在于找出自己复习的漏洞,以便补救。模拟考试在形式和题量上接近学业水平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一段复习内容的检测,通过模拟考试,学生在学习中的弱点和不足以及自己复习的漏洞清楚地表现出来,从而得到及时补救。同时同学们可以继续把错题整理出来,经常翻翻看看,从而有效地防止“一错再错”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每一次模拟考试,来培养学生应对学业水平考试的技能,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比如,答题时,首先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其次,应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尽量做到不漏题、不看错题、不审错题。最后,提高组织答案的能力。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思想品德术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地予以表达。为此在平时训练中应注意提高书写速度和书写工整,表达要有层次性,要有逻辑性等等。当然模拟考试还可以训练答题时间和速度,锻炼同学的考试心理,训练学生快速进入考试状态。认真考试,就能锻炼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缓解对学业水平考试的神秘感,做到把模拟考试等同于学业水平考试,视学业水平考试如同模拟考试。

(责任编辑 文思)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思想品德作为初中教育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在指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给教师的课堂引导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即认真贯彻“生本教育”的重要内涵,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针对思想政治教学的特点,指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实践,从而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新时代公民。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到,思想品德课程在本质上是一门社会实践性的学科,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本领,提升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是这门课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指导中,从“实践性”出发,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并贯穿“情感教育、感恩指导”的线索,指导学生进行生活的反思,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欢乐的学习氛围中高效地学习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本篇文章中重点分析三种改进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引导模式,希望不断提升初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改进教学模式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提升学习兴趣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要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教学,给学生展现更加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教学情境,从而把抽象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践,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责任与角色同在》的时候,因为本课教育的主旨是引导学生明白责任的含义、来源,并使学生分清责任的来源和生活中角色的变换,对自己的责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在教学实践之前,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呈现一个有关“责任与角色”的教育视频,在视频中给学生展现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使学生明白“各个工作岗位中人们的责任和担任的基本角色”,并利用视频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堂教学内容。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视频讲解的内容总结出“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等”,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基本观察总结出“履行责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好处”,从而引导学生要不言回报,履行自己的责任,分清责任,明确角色,从而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校学生和社会公民。

(二)合理开展实践活动,提升服务本领

我们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都是在生活中进行更好的實践,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中高效学习理论知识,在课堂结束之后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实际当中,把所学的理论转化为生活实践,从而在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生活服务本领。

例如,在学习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人教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因为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组织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和勇于实践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本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通过一系列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小

故事去引进本课的教学,如“负荆请罪、长征精神、塞翁失马故事”等,提起学生的兴趣。之后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出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制作一期“弘扬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校园海报,使学生从海报的制作、海报内容的宣传、校园文化的传播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水平和社会服务意识。

二、提升教师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固然重要。同时,教师的课堂引导模式和教学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消化能力。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的作用,不断改进课堂讲课模式,给学生打造优质的课堂。

要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的整体素质,需要做出以下方面的努力。首先,校领导要指导思想品德教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因为教师的师德往往比能力更重要,教师的心理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指导思想品德教师进行专业的思想培训和心理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利用各种学习途径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丰富教育知识,从而为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保障;最后,思想品德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指导者,思想品德教师要熟知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从而以高度的热情去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并从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为初中学生提供高效的教学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改革探究[D].聊城:聊城大学,2014.

[2]刘刚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编輯 谢尾合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应该优化课堂结构, 实施教学改革, 不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下功夫。在教学实践中, 我经过不断探索, 总结出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讨论会教学法

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自主意识增强, 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也有好奇心强、爱发表不同意见, 活泼好动孩子气的一面。这样一来, 教师如果不了解其心理特点, 对他们表现一味的压制, 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为此, 教师应巧妙设置话题, 引导他们畅所欲言。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 教师讲授第一个问题:“感受身边的变化”, 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 谈谈自己的家乡 (家庭) 近几年发生的变化, 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讨论, 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同时, 使学生发挥了在思品课堂上主体地位, 赢得了主动权, 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除了利用课本自身设计的问题外,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兴趣和生活相关的话题。如: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何正确面对考试?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 我该怎么办?我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上课时学生的热情往往相当高, 大家踊跃发言。针对具体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 直到下课同学们仍会感觉意犹未尽。这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强迫学生学习, 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渴望课堂教学的延续。

二、辩论赛教学法

初中学生虽然年龄小, 但是他们往往不会人云亦云, 而是对许多问题都有了粗浅的但却是自己的是非观。在很多时候, 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会使得教师和家长出乎意料。通过辩论的方式学习知识, 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全面展示他们的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在辩论中得到成就感。

这种“辩论”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辩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

比如:针对初中生中“追星”成风的现象, 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我心中的理想形象”时, 就可以设计“追星有益还是有害”的辩题。

2、在辩论开始前, 教师应适当点拨, 启发引导, 鼓励学

生不拘泥于课本,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充分展示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3、辩论时, 教师可充当主持人, 也可请思品课代表做主持人。

辩论切忌走过场, 一定要像正规的辩论一样, 这样同学们才会认真对待。

4、辩论结束时, 教师应当对本次辩论进行及时的总结。

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 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在这一环节, 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的同学的表现, 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 拓宽了知识面, 还增长了见识,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三、实验教学法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还不强, 一味地进行枯燥乏味的理论传授, 不仅徒劳无益, 往往时间长了以后, 学生会慢慢地失去了对思品课的兴趣, 导致上课时没精打采。那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呢?我认为如果在思品课中也能引入物理化学课的实验环节, 那么一定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观生动的形象。如:在学习“创建新集体需要共同目标——团结一致”这一知识点时, 就可以引入物理的力和反作用力的实验。通过两个学生从两个相反方向推动一张桌子, 与从同一个方向推一张桌子的对比,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效果。从学生细心观察实验, 认真思考后得出结论: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 力往一处使, 这样方能战胜困难, 取得成功。实验虽然结束了, 可留给同学们的思索仍在, 同时还使学生发现了各个学科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四、小舞台教学法

小品因其诙谐幽默, 贴近生活, 引人思考而成为大众喜欢的文娱形式, 在思品课中偶尔插入小品, 能让同学们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这一框题时就可以使用小品教学法。请几位学生表演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场所, 充当形态各异的社会角色。学生一方面能够将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 满足了自己的表现欲望, 另一方面又能引发思考, 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在不同的社会场所, 扮演不同的角色, 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 从而让他们认识到应该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这样穿插了小品的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情绪高涨, 既能促进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发展, 又能使学生开动思维, 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 还使学生分享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创造以学定教, 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 切实改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枯燥乏味、效率低下, 使学生爱上这门课,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思想品德教师不能仅仅传授学生一些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而是应该借助教材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当然,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有极强的责任意识,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以及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时政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的责任意识就会慢慢得以增强。

关键词:责任意识;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关注时政

我们经常提到“德才兼备”这个词,说的是一个人既要有过硬的才华,又要有高尚的品德。而在当今社会,“德”显得比“才”更为重要。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限于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品德。古人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人将“传道”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可见古人就已经很重视学生品格的铸造了。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則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承担起培养初中生责任意识的重任。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呢?

一、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责任意识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前提

教师职业的精神位置,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都决定了教师职业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职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教师都在通过自己的课堂行为,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影响着一代代学生个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要想我们的学生具有责任意识,教师首先必须要有责任意识。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反思如何做人、如何把培养责任意识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言必信,行必果。在长期的熏陶过程中,师生的关系和谐了,极易在学生的心中产生认同感,使学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涌现出极强的责任感。

二、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手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可见,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体验,提倡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攫取知识、领悟观点、提升价值。

合作探究学习要求每一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担负一定的责任,并承担相应的后果,并且让学生充分地意识到小组成员间的荣辱与共。为此,他们必须彼此增进互动、信任和合作。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能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我在初三思品第2 课第二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公开课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探究题:“目前有些人用外来语替代汉语,如不说‘再见’说‘拜拜’;不说‘电子信箱’说‘伊妹儿’。请你谈谈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经过交流之后,全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对于这些现象应肯定,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时尚;另一观点认为,对于这些现象应否定,因为它不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争论不休,且势均力敌。这一教学生成,大大出乎我意料,是我在备课完全没有想到的。怎么办?教师强加的观点,肯定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此时,我举了一个例子,我说同学们你们在语文课上,是否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学过”。我又问:有哪一位同学能说一下这篇小说写了一个什么事件?有一位同学起来回答: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我趁势又问:在我国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学生想了想说:有,抗战时期,日本政府在中国占领区,强制中国孩子学日文。我引势利导,同学们再回到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现在同学们认为“这些现象”是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时尚呢?学生发自内心的说:不是。

从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充分曝露了学生的思想,然而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终于让学生明辨是非,增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联系生活实际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在教学建议中又:“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通过真真切切的生活案例来充实课堂,使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关注时政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载体

思想品德课教学关注时政教育既是思想品德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之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总之,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当今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教师必须要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继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上一篇:和谐社会基础结构探讨论文范文下一篇:创伤康复专科护理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