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

2023-09-16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1篇

1.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文章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近《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难点)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有人说:“平生不读《红楼梦》,满腹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为什么这部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们且以其中的一个片断来分析,这就是《香菱学诗》。

二、探究问题

1.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2.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 1

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3.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4.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道:“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课时

一、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课文。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作诗 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课文一至两遍,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1.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

是表象,只有

才是精髓。(律诗 词句 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象。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的片段,说说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学 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来, 向别人求教,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 “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一首 “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明确: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观照”是佛家用语,是五大般若(智慧)之一,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是“用心光向心中看,向心中照”之意。而文学批评中常用变换角度审视的方法,帮助读者对作品进行深入领悟,并将其引入语文课堂,改变小说阅读中一成不变的“背景交代—情节梳理—形象分析—语言揣摩”套路。它的成功之处在于:

1.结构清楚,主线分明。围绕如何看待“香菱学诗”的圆心,展开丰富的多维观照,深入的文本对话。一个“主问题”串起方方面面,绝不旁逸斜出。

2.资料翔实,运用到位。深入理解文学名著对十几岁的中学生是很困难的,教师必须在事先研读的基础上,掌握最管用的资料,或者将资料转换成中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以供其在阅读阻塞处当钥匙用,方可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3.尊重个性,鼓励体验。文学作品阅读最是见仁见智的,读者往往在变换角度中有自己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2篇

《语文建设》编辑部给我寄来一篇发表在2011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上的文章:李强《让香菱走回“大观园”——兼谈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以下简称“李文”),要我就《香菱学诗》的教学问题,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也没有留意过这方面的其他文章,只是从“李文”提出商榷的归纳中知道有多种教学设计。“李文”批评它们关注了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成了写作学的知识教学,或以古为今用的理念,去硬套人物形象。我没有观摩过那些老师的课,不敢随便置评。但倘若真的只见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只作某种知识传授,或以今天的理念去硬套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应该纠正的。但光从那几种教学设计看,这些毛病也并非不可避免,恐怕也有确定重点是否合适和是否“单打一”而不及其余的问题。我想,既然是“节选”教材,自然要以课文本身为主,否则何必节选呢?就开《红楼梦》研究课好了。联系“整体”,当然应该,比如提一下香菱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被拐卖的不幸遭遇。因为这是理解她羡慕小姐们能吟咏诗词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应该知道的。但要视有无必要而定,适可而止,不能反客为主,轻重倒置。让节选课教学过多地负担理解全书的任务,是不合理、不必要,也不可能的。

别的且不说,就说《红楼梦》主题吧,讨论多年,未有共识。按我简单的理解:“红楼梦”三字,就是主题,亦即大观园的风月繁华生活,到头来是一场梦。再作进一步解读,分歧马上出现:有人说,这就是佛学所说的“色即是空”观念;有人说,这就是表现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曹雪芹既不是以宣扬“色空”观念为职责的佛家信徒,虽则他有时也借用这些词或受到它的影响;也不可能知道封建制度是什么,更遑论发展趋势。再说,现存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人写到底的,前八十回是打算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却改换成写“良缘梦”了。大家庭的荣枯与恋爱婚姻是喜是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凡此种种,岂是短时间内能够取得共识的?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理念、政治观在长篇小说中究竟是否起着主导作用呢?这要看他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创作。如果他把自己要写的小说,当做某种思想、理念或政治观点的演绎和图解,那么就只能写出蹩脚的宣传品来,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那些将小说的文学特性把握、发挥得最好的文学巨匠,或坚持忠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来不主张把自己的某种观点强加在作品中,塞给读者。偶有说教,便成败笔。记不得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事——有人问歌德:“你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十分惊讶地回答说:“你怎么问我呢?我怎么会知道呢!”意思或许是说,你该问文学评论家去。还有作家写着写着忽然告诉朋友说:“真想不到,塔姬亚娜居然出嫁了。”又有作家对人说:“某某夫人居然自杀了!”自己创作的人物,连出嫁或自杀,都要写到后来才知道。那么,他们那样写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其实,曹雪芹也提出过类似的美学原则。他在小说的“楔子”中,固然声称此书是将“真事隐去”,是“满纸荒唐言”,即情节、人物、环境等等,整篇都是虚构的。但同时代写论文更强调其中的离合悲欢都是“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以免“失其真传者”。既然事非真事、人非真人,哪有“迹”“踪”可寻,怎么会发生“穿凿”问题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的意思,简言之,即“情理”二字。恩格斯有关“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的论述,充分阐明了这一点——作品的客观意义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

我最无法接受的是这样的说法:“小说是小说家的政治宣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名着之所以是名着,就是因为作者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我看来,这话不仅错误,简直有点可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极“左”思潮泛滥时期,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不顾客观事实,不讲科学态度,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不但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口号,甚至以为只要政治方向

对头、站在革命路线上,干任何事都无往而不胜。文学创作更被认为是如此。可这是事实吗?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创作的总名为《人间喜剧》的近百部长篇小说,比当时所有欧洲经济学家的着作加在一起都更有价值,但他们同时指出他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我们能说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保皇党的政治宣言吗?列宁推崇托尔斯泰小说,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但不赞成他政治上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成”的说教,嘲讽他为“一个傻头傻脑的地主”。我们能因此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愚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宣言吗?曹雪芹的政治观,我们不得而知,凭什么说《红楼梦》是他的政治宣言呢?《红楼梦》中是有对封建大家庭现状的种种不满和揭露,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他也有留恋、惋惜和为大家庭不可挽回的没落而洒下的“一把辛酸泪”。这种矛盾现象,又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从《红楼梦》中节选下来的文字,是与一篇主题明确的独立文章完全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或称主题。文章每一局部、段落,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并为其服务。与主题无关的话多了,便成“枝蔓”,或叫“跑题”,是应尽量避免的。可长篇小说,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就不一样。从小说的表述来看,作者是想把他家族的兴衰、前辈的经历和他自己知道和感受到的相似家族世代的荣枯变化,融合起来,写成一个“繁华梦”的故事,让读者也能与自己共鸣。至于这个故事是说明“色空”观念,还是封建制度的衰亡,他是不去想的。这也非小说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为表达某种思想观念而去写小说的,他只求把想要再现的生活场景生动、逼真、合情合理地描绘出来。

所以,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就是它所选取的题材。前苏联作家康·西蒙诺夫创作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长篇小说,畅销一时。作者自己说,小说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有人会觉得他说错了,把“题材”当成了“主题”,主题应该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我倒认为作者讲得很对。他一心想要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所以设计了一个美国校级飞行军官,飞来飞去,将德、英、美、苏的首脑活动都串联起来。至于同盟国最终战胜了轴心国,这是历史的定案,小说当然这样写,不必将它说成作者的思想。所以,有人为作者设想的主题,至多只能说是他自己的读后感,其他人的读后感则可能是另一种,比如说:“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人类应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必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第四十

八、四十九回,那正是描写荣国府处在风月繁华之盛时段的章节。盛况不仅要表现在“三宣牙牌令”“两宴大观园”等物质生活的豪奢上,也得写人物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就有结社吟咏和香菱学诗等情节。此外,黛玉早期怀疑宝钗是其“情敌”和内心“藏奸”的误会,经“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等情节描写后,已完全消释了,两人彼此以诚相待,不再有针锋相对的讥刺语,关系是相当融洽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必须注意到的。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作者所坚持的“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的创作原则。一切都仍然是如此的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我想,我们今天读《红楼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科学地总结和借鉴其成功的艺术经验,我以为也就是作者如何用合情理、不穿凿的创作原则,来描绘这一历史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既然如此,何不就以此为主线,将必须讲到的几方面内容串联和组合起来?“李文”提到的几种“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实都有讲述的必要,只要位置摆得恰当,不以一概全就好了。比如“为什么一首比一首写得好,好在哪里”,就是非讲不可的,不讲,怎能理解课文?讲到第三首,最好不要说“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因为这话概念不清楚: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呢?黛玉、宝钗写的诗算不算?是否要写成李白、杜甫那样才算?如果大观园女儿们的诗写成李白、杜甫那样,《红楼梦》就毁了。她们只能写些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内容,这才真实、合情理、不穿凿。在我看来,香菱的第三首诗,一点也不比钗、黛、湘的诗逊色,众人称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话,也非言不由衷。再如黛玉对香菱的“诗教”,有些确是知识性的,给学生一些“诗学”知识,虽有益无害,却不宜讲

得太多太深。否则既无必要,也不是今天的中学生所能完全领会的。至于讲黛、菱是好老师、好学生,我看没有什么不对。我很赞同“李文”标题中所说的让她们“走回‘大观园’”的话,但大观园里也能有好老师、好学生啊,不能一提这话,必定是把她们当成今天的“模范教师”“三好学生”,这是在“硬套”。我很难设想,倘不讲教得好、学得好,又如何还能教好这篇课文。

分析黛、菱等人物形象,要将她们放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并结合她们的性格、经历、命运来考惑,这话是对的。但说说容易,要做到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受评《红楼梦》文章的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有一种先入之见,以至对作品中某句话、某个词往往会抓住不放,将它夸大、引申而偏离了实际。有一段时期,庸俗社会学等“左”的思潮盛行,分析《红楼梦》人物,就以是“反封建”还是“维护封建”划界限,以确定此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以定褒贬。宝玉因为爱情而“扬黛抑钗”,便认为作者也一定是“扬黛抑钗”的,很自然地便觉得我们读者也该如此。黛玉因为不鼓励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不讲“混账话”(这样的人历史上从来就不少,古代的“洗耳翁”也许态度更激进),就被划入反封建“同盟军”之列(其实她维护封建秩序处多多),于是竭力夸大其孤立无援的“悲情”处境。落到“香菱学诗”情节中,比如以为她不能“公然”“公开”教人学诗,以为那是会遭众人“指责”的,所以要引孔子的话来“解脱”“推卸”责任,仿佛她是在从事违法的秘密活动。其实,除了没有开设“诗歌培训班”,她教香菱学诗,众姊妹中谁不知道?谁又曾表示过不应该或不服气了?所以,这就不是让她们走回到“大观园”里。

再如分析教的和学的,也不必扬此抑彼。说黛玉想作咏月诗而还未成,是“情”使之然;香菱请老师出个题目让自己试作,是“利”使之然,是想“装饰打扮”自己(这与她精神上的需求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断定她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也太厚此薄彼了!哪一个初学者不经过老师出题目、自己写的阶段?古之科举、今之招生,不都是别人出题目的吗?翻翻古人诗集,据别人出的题目或设定的范围来写的作品还少吗?怎么就不能出于“情”呢?以这样苛刻的标准衡量,世上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吗?

与黛玉说过“诗翁”的话不同,宝钗是说过“呆子”的话,那的确表现她的一贯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以为女子不应以读书、吟诗、做学问为要务,但也不完全反对适当地学一点、做一点,如众人所说的“玩”,否则她怎么会积极参加诗社活动,还能写出好诗来呢?更重要的是要看宝钗的“呆子”说,是在严肃认真地表示反对,还是带有打趣性质的话。她不但没有反对香菱学诗,还欣然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当香菱作成第二首,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时,宝钗就帮着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她说出了律诗必须“切题”的要求,一“穿凿”就容易偏离。还有,为了鼓励香菱,说“原是诗从胡说来”。多大胆量写这句话!若非对学诗有极深切体验的人,谁敢这样说?可这又完全符合宝钗其人有深厚修养学识情况的。所以,可以说宝钗也是一位“好老师”。“诗翁”与“呆子”是完全矛盾的吗?人若没有点“呆子”精神,怕是也难成“诗翁”的。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作者自己借众人之口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3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分析把握主人公香菱的性格特点,复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5)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

1.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示。 2.人物的描写方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并能自主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准备: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提问:耳边响起的曲子熟悉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看屏幕(屏幕展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曹雪芹完成前八十回,在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子病死的那年除夕病逝,后四十回由高鹗完成。) 至今为止,众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毛泽东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 著名的作家王蒙:《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提问:你知道书中哪些人物呢?(生回答) 师:很好,《红楼梦》中很多人物栩栩如生,更妙的是,曹雪芹在书中第五回里对许多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请看(屏幕显示:叹香菱诗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的内容。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又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她就是香菱(展示照片)。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学诗》,感受一个平凡却又令人敬佩的女子形象。(出示课题)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课前咱们同学按习惯都进行了预习工作,我要检查一下。希望同学们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展示。香菱的身世你了解多少?(生回答,之后屏幕展示香菱身世。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凌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是用明清时的白话文书写的,在阅读上可能还有些障碍,在字词方面已经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了吗?检查一下重点字词:

仄(zâ)声

应玚(yáng)

庾(yú)信

蘅(hãng)芜苑

暧暧(ài)

请柬(jiăn)

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ong)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暂且不论环境,先来看情节,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屏幕展示: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学生思考回答后,屏幕总结出示: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学生答对即可,不必局限于一个答案,多给予鼓励)

(三)探究赏析,品读交流

1.知道了小说的情节,我们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你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赶紧看书,你能在文章的结尾找出两个词,对香菱学诗行为给予评价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很好,那请你们细细看文章,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具体看出她的“苦志”“精血”呢?在文中画下来。(与学生一起品读对香菱学诗的刻画,也一同分析香菱的性格。)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师: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3.师:同学们回答的真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香菱学诗的经历,她说的话、她的动作、她的神态,你看见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地学诗的香菱了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睁开你们的眼睛,开启你们的大脑:如果删去文中诸多描写,只告诉你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你会感受到一个仿佛立于眼前的香菱吗?(做《评价手册》第5题)请你总结一下:这些正、侧面描写对人物刻画有何作用?(互相交流1分钟)

(生动、细致地刻画出香菱这一女子形象,表现出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刻苦、废寝忘食的精神,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可感、仿佛立于眼前。)

4.大家发挥一下合作精神吧:请小组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个人的刻苦,黛玉的教导,大观园的环境)

(四)积累迁移,拓展提升

1.同学们,今天表现真不错,可以和可敬的香菱相媲了。香菱真不错,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作出佳作。(屏幕出示香菱第三首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赏析一下。精华所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该诗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知道下文吗?(屏幕出示: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天道酬勤!学到这,老师有一问了: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 第一,学语文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虽不幸沦为下贱,但禀性高洁,向往吟咏诗歌这类雅事,时时留心,苦志研习,终有所获。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香菱在不长的时间里有如许长进,与她学习时的痴迷忘我状态有关,宝钗称之为“疯子”“诗魔”。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语言学习,继承借鉴多于创造,故应像黛玉要求香菱的那样,多读别人的作品“作底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时,还要取法乎上,尽可能阅读高雅精美的阅读材料,而不能沉溺在浅近通俗的“文化快餐”之中,“一入了这个格局,是再学不出来的”,自然,更不能接触那些歌德称之为“马桶文学”的有害读物。第四,要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准备语言形式,写作反过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深入。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格调规矩的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黛玉那些高屋建瓴的诗论,是经过多少阅读和写作实践才总结出来的,初学者如香菱是无法获得的,因此,从师学习可以避免盲目实践,少走乃至不走弯路,甚至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

2.同学们说得很好,希望通过这节课,也通过香菱,让大家在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获益匪浅。从现在起也能领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的概括:第一境——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苦索“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课堂小结,设置作业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4篇

.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体会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的传神之处;

3.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气韵;

4.走进《红楼梦》,推介小说经典片段,借助网络,浏览红楼梦相关网站。

教学重点

.品味诗学传薪,把握写作津梁;

2.把握神态、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反复品读文,至少精读三到四遍,以写作角度为突破口,把握全篇;

2.借助网络,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 二时

第一时

时定向

、了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

2、感知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大多数初读者都会被它的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深奥难懂所吓倒,常常是肃然起敬,望而生畏。没有进人红楼,就永远不知它的真正伟大。

2.走进主人公——香菱。

二、探究以下问题:

①香菱有着怎样的身世和处境?

明确: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

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

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②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人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人创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人,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人,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③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沤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封建社会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④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明确:《红楼梦》在描写人物时,女性无疑是最重要的,所以才有人评价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曹雪芹以其精细的雕塑力,创造出许多个性鲜明、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他不仅对袅娜风流的林黛玉,对有着炭火一般热情而被生生扑灭了的晴雯,而且对那个不惜用生命来证明自己清白的尤三姐都充满了强烈的同情和赞美。和封建社会蔑视女子、虐待女子的腐朽思想相反,曹雪芹提出了尊重女性、提高女性地位的新思想,并且歌颂了女子的多才多艺,赞扬了女子反迫害反虐待的斗争精神。他曾这样写到:“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子,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把女子提高到比男子更高的地位。推崇女子,鄙弃男子,这就把几千年来“男尊女卑”

的地位颠倒过来,这样的思想认识对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男尊女卑”“夫为妻纲”

的伦理纲常是一个猛烈的冲击,充分体现出曹雪芹反对封建礼教的超人勇气和远见卓识。

第二时

时定向

、理解内容

2、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过程

一、要求学生默读文一至两遍,整体感知文。

香菱学诗

黛玉教诗

香菱求教

理论讲解

香菱谈诗

欣赏指导

香菱做诗

创作扶持

二、要求学生耐心再读文一至两遍,归

纳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文中画出黛玉精要概括律诗要点的

句子——讲究基本格律、词句新奇为上、立意

要紧,意趣要真、新、深。

2.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完成填空:

是形式,是表象,只有才是精髓。(律诗、词句、立意)

3.归纳概括黛玉指导香菱从事学诗实践

活动的要点。多读,“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读名家,精读诗禅、诗仙、诗圣的作品,打好“底子”;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从以上归纳中,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和独特体验。

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诗歌欣赏和创作的相关知识,还可以拓展到语文学习

的其他领域,阅读下面两个片段,说说你得到

哪些启示。

四、由语文学习领域拓展到一切领域,你还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和收获?以“香菱学诗的启示”

为副标题,写一篇随笔。如“超级老师林黛玉”“做有心人”“转益多师,不耻下问”“持之以恒,积微知著”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5篇

《语文建设》编辑部给我寄来一篇发表在2011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上的文章:李强《让香菱走回“大观园”——兼谈长篇小说“节选”的教学》(以下简称“李文”),要我就《香菱学诗》的教学问题,也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没有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也没有留意过这方面的其他文章,只是从“李文”提出商榷的归纳中知道有多种教学设计。“李文”批评它们关注了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成了写作学的知识教学,或以古为今用的理念,去硬套人物形象。我没有观摩过那些老师的课,不敢随便置评。但倘若真的只见枝节而忽略了整体,或只作某种知识传授,或以今天的理念去硬套古典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应该纠正的。但光从那几种教学设计看,这些毛病也并非不可避免,恐怕也有确定重点是否合适和是否“单打一”而不及其余的问题。我想,既然是“节选”教材,自然要以课文本身为主,否则何必节选呢?就开《红楼梦》研究课好了。联系“整体”,当然应该,比如提一下香菱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被拐卖的不幸遭遇。因为这是理解她羡慕小姐们能吟咏诗词的精神文化生活所应该知道的。但要视有无必要而定,适可而止,不能反客为主,轻重倒置。让节选课教学过多地负担理解全书的任务,是不合理、不必要,也不可能的。

别的且不说,就说《红楼梦》主题吧,讨论多年,未有共识。按我简单的理解:“红楼梦”三字,就是主题,亦即大观园的风月繁华生活,到头来是一场梦。再作进一步解读,分歧马上出现:有人说,这就是佛学所说的“色即是空”观念;有人说,这就是表现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曹雪芹既不是以宣扬“色空”观念为职责的佛家信徒,虽则他有时也借用这些词或受到它的影响;也不可能知道封建制度是什么,更遑论发展趋势。再说,现存的《红楼梦》不是曹雪芹一人写到底的,前八十回是打算写“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却改换成写“良缘梦”了。大家庭的荣枯与恋爱婚姻是喜是悲,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凡此种种,岂是短时间内能够取得共识的?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理念、政治观在长篇小说中究竟是否起着主导作用呢?这要看他以什么方式来进行创作。如果他把自己要写的小说,当做某种思想、理念或政治观点的演绎和图解,那么就只能写出蹩脚的宣传品来,谈不上有什么文学价值。那些将小说的文学特性把握、发挥得最好的文学巨匠,或坚持忠于现实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家,从来不主张把自己的某种观点强加在作品中,塞给读者。偶有说教,便成败笔。记不得在哪本书中读到过这样的事——有人问歌德:“你的《浮士德》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德十分惊讶地回答说:“你怎么问我呢?我怎么会知道呢!”意思或许是说,你该问文学评论家去。还有作家写着写着忽然告诉朋友说:“真想不到,塔姬亚娜居然出嫁了。”又有作家对人说:“某某夫人居然自杀了!”自己创作的人物,连出嫁或自杀,都要写到后来才知道。那么,他们那样写的依据是什么呢?是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格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其实,曹雪芹也提出过类似的美学原则。他在小说的“楔子”中,固然声称此书是将“真事隐去”,是“满纸荒唐言”,即情节、人物、环境等等,整篇都是虚构的。但同时代写论文更强调其中的离合悲欢都是“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以免“失其真传者”。既然事非真事、人非真人,哪有“迹”“踪”可寻,怎么会发生“穿凿”问题呢?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合乎逻辑发展的自然结果”的意思,简言之,即“情理”二字。恩格斯有关“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的论述,充分阐明了这一点——作品的客观意义大于作者的主观思想。

我最无法接受的是这样的说法:“小说是小说家的政治宣言。《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政治宣言„„名着之所以是名着,就是因为作者借它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我看来,这话不仅错误,简直有点可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极“左”思潮泛滥时期,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不顾客观事实,不讲科学态度,无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现象,至今记忆犹新。那时不但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口号,甚至以为只要政治方向

对头、站在革命路线上,干任何事都无往而不胜。文学创作更被认为是如此。可这是事实吗?马克思、恩格斯非常推崇巴尔扎克,认为他创作的总名为《人间喜剧》的近百部长篇小说,比当时所有欧洲经济学家的着作加在一起都更有价值,但他们同时指出他在政治上是保皇党。我们能说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保皇党的政治宣言吗?列宁推崇托尔斯泰小说,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但不赞成他政治上宣扬“勿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成”的说教,嘲讽他为“一个傻头傻脑的地主”。我们能因此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愚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宣言吗?曹雪芹的政治观,我们不得而知,凭什么说《红楼梦》是他的政治宣言呢?《红楼梦》中是有对封建大家庭现状的种种不满和揭露,但同样无可否认的是,他也有留恋、惋惜和为大家庭不可挽回的没落而洒下的“一把辛酸泪”。这种矛盾现象,又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课题。

从《红楼梦》中节选下来的文字,是与一篇主题明确的独立文章完全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都有中心思想,或称主题。文章每一局部、段落,都围绕着主题展开,并为其服务。与主题无关的话多了,便成“枝蔓”,或叫“跑题”,是应尽量避免的。可长篇小说,特别是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就不一样。从小说的表述来看,作者是想把他家族的兴衰、前辈的经历和他自己知道和感受到的相似家族世代的荣枯变化,融合起来,写成一个“繁华梦”的故事,让读者也能与自己共鸣。至于这个故事是说明“色空”观念,还是封建制度的衰亡,他是不去想的。这也非小说家的职责,小说家不是为表达某种思想观念而去写小说的,他只求把想要再现的生活场景生动、逼真、合情合理地描绘出来。

所以,长篇小说的主题,往往就是它所选取的题材。前苏联作家康·西蒙诺夫创作的《生者与死者》三部曲长篇小说,畅销一时。作者自己说,小说的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许有人会觉得他说错了,把“题材”当成了“主题”,主题应该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我倒认为作者讲得很对。他一心想要重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场景,所以设计了一个美国校级飞行军官,飞来飞去,将德、英、美、苏的首脑活动都串联起来。至于同盟国最终战胜了轴心国,这是历史的定案,小说当然这样写,不必将它说成作者的思想。所以,有人为作者设想的主题,至多只能说是他自己的读后感,其他人的读后感则可能是另一种,比如说:“战争是多么的残酷!人类应避免再发生类似悲剧,必须坚决维护世界和平。”

“香菱学诗”在《红楼梦》第四十

八、四十九回,那正是描写荣国府处在风月繁华之盛时段的章节。盛况不仅要表现在“三宣牙牌令”“两宴大观园”等物质生活的豪奢上,也得写人物的精神文化生活,于是就有结社吟咏和香菱学诗等情节。此外,黛玉早期怀疑宝钗是其“情敌”和内心“藏奸”的误会,经“金兰契互剖金兰语”等情节描写后,已完全消释了,两人彼此以诚相待,不再有针锋相对的讥刺语,关系是相当融洽的。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必须注意到的。只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作者所坚持的“按迹蹑踪,不敢稍加穿凿”的创作原则。一切都仍然是如此的真实可信、合情合理。

我想,我们今天读《红楼梦》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科学地总结和借鉴其成功的艺术经验,我以为也就是作者如何用合情理、不穿凿的创作原则,来描绘这一历史场景、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既然如此,何不就以此为主线,将必须讲到的几方面内容串联和组合起来?“李文”提到的几种“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实都有讲述的必要,只要位置摆得恰当,不以一概全就好了。比如“为什么一首比一首写得好,好在哪里”,就是非讲不可的,不讲,怎能理解课文?讲到第三首,最好不要说“它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因为这话概念不清楚: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好诗”呢?黛玉、宝钗写的诗算不算?是否要写成李白、杜甫那样才算?如果大观园女儿们的诗写成李白、杜甫那样,《红楼梦》就毁了。她们只能写些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内容,这才真实、合情理、不穿凿。在我看来,香菱的第三首诗,一点也不比钗、黛、湘的诗逊色,众人称赞“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的话,也非言不由衷。再如黛玉对香菱的“诗教”,有些确是知识性的,给学生一些“诗学”知识,虽有益无害,却不宜讲

得太多太深。否则既无必要,也不是今天的中学生所能完全领会的。至于讲黛、菱是好老师、好学生,我看没有什么不对。我很赞同“李文”标题中所说的让她们“走回‘大观园’”的话,但大观园里也能有好老师、好学生啊,不能一提这话,必定是把她们当成今天的“模范教师”“三好学生”,这是在“硬套”。我很难设想,倘不讲教得好、学得好,又如何还能教好这篇课文。

分析黛、菱等人物形象,要将她们放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并结合她们的性格、经历、命运来考惑,这话是对的。但说说容易,要做到却很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观点可能不同,受评《红楼梦》文章的影响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容易有一种先入之见,以至对作品中某句话、某个词往往会抓住不放,将它夸大、引申而偏离了实际。有一段时期,庸俗社会学等“左”的思潮盛行,分析《红楼梦》人物,就以是“反封建”还是“维护封建”划界限,以确定此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以定褒贬。宝玉因为爱情而“扬黛抑钗”,便认为作者也一定是“扬黛抑钗”的,很自然地便觉得我们读者也该如此。黛玉因为不鼓励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不讲“混账话”(这样的人历史上从来就不少,古代的“洗耳翁”也许态度更激进),就被划入反封建“同盟军”之列(其实她维护封建秩序处多多),于是竭力夸大其孤立无援的“悲情”处境。落到“香菱学诗”情节中,比如以为她不能“公然”“公开”教人学诗,以为那是会遭众人“指责”的,所以要引孔子的话来“解脱”“推卸”责任,仿佛她是在从事违法的秘密活动。其实,除了没有开设“诗歌培训班”,她教香菱学诗,众姊妹中谁不知道?谁又曾表示过不应该或不服气了?所以,这就不是让她们走回到“大观园”里。

再如分析教的和学的,也不必扬此抑彼。说黛玉想作咏月诗而还未成,是“情”使之然;香菱请老师出个题目让自己试作,是“利”使之然,是想“装饰打扮”自己(这与她精神上的需求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断定她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这也太厚此薄彼了!哪一个初学者不经过老师出题目、自己写的阶段?古之科举、今之招生,不都是别人出题目的吗?翻翻古人诗集,据别人出的题目或设定的范围来写的作品还少吗?怎么就不能出于“情”呢?以这样苛刻的标准衡量,世上还有“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吗?

与黛玉说过“诗翁”的话不同,宝钗是说过“呆子”的话,那的确表现她的一贯的思想观点和个性,以为女子不应以读书、吟诗、做学问为要务,但也不完全反对适当地学一点、做一点,如众人所说的“玩”,否则她怎么会积极参加诗社活动,还能写出好诗来呢?更重要的是要看宝钗的“呆子”说,是在严肃认真地表示反对,还是带有打趣性质的话。她不但没有反对香菱学诗,还欣然地参与了“教学活动”。当香菱作成第二首,黛玉批评它“过于穿凿”时,宝钗就帮着说:“不像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这也罢了,原是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她说出了律诗必须“切题”的要求,一“穿凿”就容易偏离。还有,为了鼓励香菱,说“原是诗从胡说来”。多大胆量写这句话!若非对学诗有极深切体验的人,谁敢这样说?可这又完全符合宝钗其人有深厚修养学识情况的。所以,可以说宝钗也是一位“好老师”。“诗翁”与“呆子”是完全矛盾的吗?人若没有点“呆子”精神,怕是也难成“诗翁”的。这不是“古为今用”,而是作者自己借众人之口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香菱学诗的启示范文第6篇

(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分析把握主人公香菱的性格特点,复习、巩固人物的描写方法。; (3)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4)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5)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采用小说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阔视野,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予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

二、教学重点:

1.从香菱学诗的经历中,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示。 2.人物的描写方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并能自主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四、教学准备:阅读《红楼梦》中的相关内容。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播放《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

提问:耳边响起的曲子熟悉吗?(曹雪芹的《红楼梦》)。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呢?看屏幕(屏幕展示:《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曹雪芹完成前八十回,在穷困潦倒、唯一的爱子病死的那年除夕病逝,后四十回由高鹗完成。) 至今为止,众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名家对《红楼梦》的评价:

毛泽东称: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著名红学家吴世昌:红楼一世界,世界一红楼。 著名的作家王蒙:《红楼梦》帮助你体验人生。读一部《红楼梦》,等于活了一次,至少是活了二十年。

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提问:你知道书中哪些人物呢?(生回答) 师:很好,《红楼梦》中很多人物栩栩如生,更妙的是,曹雪芹在书中第五回里对许多人物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请看(屏幕显示:叹香菱诗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写的内容。你知道这是写谁的吗?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又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污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她就是香菱(展示照片)。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学诗》,感受一个平凡却又令人敬佩的女子形象。(出示课题)

(二)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1.课前咱们同学按习惯都进行了预习工作,我要检查一下。希望同学们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展示。香菱的身世你了解多少?(生回答,之后屏幕展示香菱身世。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凌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金桂一来,她的命运更为不堪,很快便被折磨死了。)

2.大家预习的不错,这篇小说是用明清时的白话文书写的,在阅读上可能还有些障碍,在字词方面已经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了吗?检查一下重点字词:

仄(zâ)声

应玚(yáng)

庾(yú)信

蘅(hãng)芜苑

暧暧(ài)

请柬(jiăn)

胡诌(zhōu)

颦(pín)

嘟哝(nong)

画缯(zēng)

鳏鳏(guān))

3.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今天我们暂且不论环境,先来看情节,课题《香菱学诗》,那香菱学诗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屏幕展示: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学生思考回答后,屏幕总结出示: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经历两次失败最终成功;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学生答对即可,不必局限于一个答案,多给予鼓励)

(三)探究赏析,品读交流

1.知道了小说的情节,我们看人物。人物是小说的重点,是作者传达心声的必需,关注人物,你就会与作者贴得更近。赶紧看书,你能在文章的结尾找出两个词,对香菱学诗行为给予评价吗?(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2.很好,那请你们细细看文章,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具体看出她的“苦志”“精血”呢?在文中画下来。(与学生一起品读对香菱学诗的刻画,也一同分析香菱的性格。)一路读来,现在你感受到香菱是怎样的一个女子呢?

师:香菱聪明、悟性好,好学,刻苦钻研,锲而不舍,善良,可爱等等(此处把学生说的板书于黑板上,说得合理即鼓励)

3.师:同学们回答的真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香菱学诗的经历,她说的话、她的动作、她的神态,你看见一个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地学诗的香菱了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睁开你们的眼睛,开启你们的大脑:如果删去文中诸多描写,只告诉你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你会感受到一个仿佛立于眼前的香菱吗?(做《评价手册》第5题)请你总结一下:这些正、侧面描写对人物刻画有何作用?(互相交流1分钟)

(生动、细致地刻画出香菱这一女子形象,表现出香菱学诗时的认真、刻苦、废寝忘食的精神,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具体可感、仿佛立于眼前。)

4.大家发挥一下合作精神吧:请小组讨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个人的刻苦,黛玉的教导,大观园的环境)

(四)积累迁移,拓展提升

1.同学们,今天表现真不错,可以和可敬的香菱相媲了。香菱真不错,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终于作出佳作。(屏幕出示香菱第三首诗。如有时间,可让学生赏析一下。精华所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 缘何不使永团圆!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该诗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知道下文吗?(屏幕出示:众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天道酬勤!学到这,老师有一问了:从香菱的学诗经历中,你有何所获?你觉得该怎样对待语文学习呢?

(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意对即可) 第一,学语文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虽不幸沦为下贱,但禀性高洁,向往吟咏诗歌这类雅事,时时留心,苦志研习,终有所获。第二,学语文要专注执着。香菱在不长的时间里有如许长进,与她学习时的痴迷忘我状态有关,宝钗称之为“疯子”“诗魔”。第三,要有尽可能质高量大的阅读。语言学习,继承借鉴多于创造,故应像黛玉要求香菱的那样,多读别人的作品“作底子”,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时,还要取法乎上,尽可能阅读高雅精美的阅读材料,而不能沉溺在浅近通俗的“文化快餐”之中,“一入了这个格局,是再学不出来的”,自然,更不能接触那些歌德称之为“马桶文学”的有害读物。第四,要读写结合。阅读为写作准备语言形式,写作反过来促进阅读的理解和深入。第五,写作上既要有格调规矩,又要不受格调规矩的拘束,而以立意为主,讲究意趣真实。第六,要老老实实向老师学习。黛玉那些高屋建瓴的诗论,是经过多少阅读和写作实践才总结出来的,初学者如香菱是无法获得的,因此,从师学习可以避免盲目实践,少走乃至不走弯路,甚至在前人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高度。

2.同学们说得很好,希望通过这节课,也通过香菱,让大家在学习中,特别是语文学习中获益匪浅。从现在起也能领悟近代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对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的概括:第一境——悬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苦索“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顿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课堂小结,设置作业

上一篇:小课题研究计划范文下一篇:畜牧业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