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大学之道范文

2024-03-13

大学大学之道范文第1篇

3月20日,星期六,上午九点。好孩子集团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的成人在职教育昆山班开课。婴幼儿产业集团首席执行长梁旭晖博士与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一起参加开课典礼,并发表讲话,与大家分享他关于大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和价值的认识。

从梁博士的讲话中,我们能感到,婴幼儿产业集团正着手为员工的“育”采取措施,以便大家在未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婴幼儿产业集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这里鼓励一种坚持一生学习的风气,希望大家不仅在专业上不断超越,而且在素质上也断提高,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能更多为公司、为社会、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思想和行动。

主持人、武汉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以及在座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的同仁欢聚于此。

今天这个课堂跟我们在好孩子婴幼儿产业集团所办的短期教育训练不太一样,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界的培训,而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大学课程。我今天就换一种身份,从一个大学教授的角度,利用这三十分钟,跟各位分享一下《大学之道》。

大学溯源

首先我想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大学的起源。“大学”在英文里叫做“university”,它起源自拉丁语的“universitas”,在中世纪,这个词意指工会、社团、行会这样的组织。在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1158年所颁布的法律里面就明确规定,“university”是一个独立自主、不受影响的团体。我们中国人从西方引用的“大学”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团体,是一个不受任何政治、任何党派、任何思想影响的自由团体。

一般来讲,依照考证,并且有比较多的学者认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距离现在有一千多年了,而我们中国的近代大学比西方晚了大概八个世纪。历史学与教育学方面的学者考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雏形起源于欧洲的中世纪,是1088年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西方的学界一般也比较认同,这一说法。说到最早的大学,我们不得不提英国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关于它的成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英国的国王亨利二世跟法国国王是路易七世发生争执,英国国王把在法国留学的学者和学生全部召回,在1168年成立了英国的牛津大学。现在牛津大学里的建筑依然宛如一座座城堡,就是受中世纪建筑风格的影响。后来,牛津大学的一些学生、老师跟当地的老百姓发生了争执后,跑到了剑桥,在1209年成立了剑桥大学。

再来说说美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在1776年发布《独立宣言》之前是英国的殖民地,高等学府只有大约十所,也就是大家常听到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最有名的就是在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以及在1701年成立的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当然还包括之后成立的威廉玛丽皇帝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康奈尔大学,它们基本上都是仿照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建立的。在独立建国之后,美国的大学就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增加到了现在的将近1800所。

回到我们中国的古代。它的大学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回溯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设立长安太学,中国历史上正规的大学成立距今已有2000多年,并且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发达,大概有1200所书院。但是中国在近代实际上一直没有形成现代化的大学。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经考证,中国近代的大学成立于1862年,其成立本身是我们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写照,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所1862年成立的新式学堂,即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堂。后来还有上海的电报学堂、武昌的自强学堂以及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在戊戌变法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大概有很多所我们所谓的新式学堂成立,但后来真正演变为近代大学的没有几所,除了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武汉大学以及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水师学堂。我们现在一般的说法,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应该是指1895年成立的天津大学,也就是北洋大学堂,即当初天津海关道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绍奏请光绪皇帝成立的第一所大学,天津北洋西学学堂。

大学的理想

我们讲了大学的起源,下面来考虑一下,大学的理想是什么,也就是我们念大学,或者大家现在开始进入大学的殿堂,到底要做什么?古希腊的说法是,大学以培养一个有教养的、高贵的人为目标。中世纪的大学基本上就是以文法学、逻辑学、修辞学、几何学、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学习的内容,这里面重要的是通识的教育,即我们中国大陆所说的“通才教育”,所谓的liberal education,这个是大学真正要做的。

回想到我以前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的校长斯蒂文·怀特爵士在开学典礼上曾经引用德国一位对近代大学发展影响至深的著名教育家洪堡的话勉励我们。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大意是:大学的真正成就是鼓励学生在终其一生的某一段时间里面获得一个机会,不含任何目的地追求科学,献身其个人的道德与精神的完善。简单来讲就是,各位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有一段时间,不为其他任何目的地追求至善至美的精神,完善个人的道德和心智。这句话我一直谨记在心,在这里我也送给各位。

再来看看我们中国。我很尊敬的一位中国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基本上就是研究综合性、学术性和人文性学问的一个地方、一个团体。我很尊敬的学长、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博士曾经讲到:大学教育的核心就是通才教育。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大学培养的是一个受过通识教育的完整的人。所以,不管各位学的是工商管理、机电一体化,还是企业管理,实际上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人文的、综合性的学识的培养。

大学的精神

各位在大学里面学的不仅是怎么样做事,同时,应该关切的还有你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是两个概念,一个是to do,一个是to be。我刚刚引用了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所说的话。实际上,在洪堡于十九世纪初创立的最知名的学校柏林洪堡大学,他奠定了几个原则,“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大家想,各位在大学的殿堂里面,在学习的时候,你要free your mind,就是真正地解放你的心智和思想,真正自由地学习。美国高等教育也有三A原则,“Academic Freedom”、“Academic Autonomy”、“Academic Neutrality”,就是所谓的“学术自由”、“学术自制”、“学术中立”。那我们中国呢?

中国的大学在1949年以前大概只有200多所,学生人数大概只有11万到12万左右;在1979年,邓小平主张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大概已经有近六百所,在学人数大概有86万;到1993年的时候统计,中国的大学已经超过了1000所,在学人数将近300万;来到今天,中国的大学已经超过1600所,在学人数将近500万到600万。面对这么多的学生,中国的大学到底应该何去何从?中国的大学教育应该何去何从?

中国近代大学已有百年的历史。简单来讲,在各位所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的前50年,也就是建国之前,整个大学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西方,来自美国。在49年建国之后,大概将近40年的时间,受到苏联式的教育影响,大学走向专门化,比如说军工大学、工业大学等一些专门性的大学,都是应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是目前中国大学的特色。但是慢慢地我们回归到现在,就是各位在念大学的时候,我们要思考的大学的真正目的,应该就是我前面所讲的,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通识性的、全能性的教育跟培养,尽管各位所分工的学科不一样。

大学的价值

中国的教育到底该怎么办?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回到我们中国的古语中,就是《大学》开宗明义所讲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我打了一个括号,写了一个“新”,是因为在南宋期间,我们的理学大师朱熹把《大学》原版中的“亲”改成了“新”,中国大陆的学生目前在读的很多《大学》的新解大概都是用“新”,共产党的前领袖毛泽东也比较倾向于“新”。但是以儒家学派来讲,《大学》的本文应该是“在亲民”。不过,这两个字对大学之道的阐释不会有影响。

简单来讲,用现代化的说法就是,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是给学生以“通识”和“知类通达”的学术训练,以完成化民易俗、改造社会的“新民”使命,让学生具有自然、社会和人文三方面的知识。这个才是我们真正的“大学之道”。各位在学习成为一个“士”的过程里面所应该知道的是,大学之道就在于很清楚地完善你个人的道德,在移民易俗,在亲民,在止于至高至美的境界。

合作办学

我们讲到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追求卓越”,正好跟我们上面讲到的大学之道非常接近。就我所知道的武汉理工大学,其前身有一部分是北京建筑工业学院,之后还合并了几所大学,在2000年正式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现在是一所211的重点工程大学,也是非常知名的一所大学。从根本目标来讲,该校所培养的是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这跟我们所讲的大学的理想和精神、大学的价值正好相契合。

武汉理工大学跟好孩子婴幼儿产业集团的合作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状况呢?现在请允许我恢复到CEO的身份,把我们的期望,我们定位,好孩子婴幼儿集团在座的同仁跟武汉理工大学合作读书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向大家交待清楚。我认为这是一个最优秀的教授跟最优秀的学生结合在一起的新的尝试。未来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这里,或是在我们婴幼儿产业集团的训练中心上课,而不是在武汉理工大学将近3000亩的大学里面读书。这让我想起中世纪的大学刚成立的时候,真正的大学不是在校舍,在硬件设施,而是在于大师跟追求真理的学子的结合。早期欧洲的大学的化身就是一个发现真理的智者,他拿了一枝鹅毛笔,拿了一瓶墨水,写了很多他自己认为的真理、创新的东西,并把它发表出来,逐渐地,有年轻人觉得他讲的话有道理,便聚集过来,听他说这些话,慢慢就形成了大师跟学子之间的结合,“所谓大学者,不在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任重道远

在这里,我引用唐朝刘禹锡所写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现代的话翻译出来就是:山不是只有高才好,只要有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是只有深才好,只要有龙就会有灵气。虽然我们身处的是陋室——当然这里称不上是陋室,只是这里的硬件条件跟武汉理工大学可能有一定差距,但是只要各位能够在坚持真理的追求与个人道德的完善上多努力,这里就不会是陋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各位未来跟武汉理工大学的教授彼此积极互动,就是我们所谓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会达到一个境界,照孔夫子的说法,“何陋之有”?所以各位千万不要受硬件设施的局限,认为不如在武汉理工大学或在其他大学的殿堂里面学习。各位都是好孩子非常优秀的同仁和员工,我们会敦请武汉理工大学派遣最优秀的教授来跟各位互动,我相信这一定会激发出一些好的创意和成果出来。在座的这一两百位同仁,有本科的,有大专的,我们拭目以待各位在读完这个大学之后的发展到底会怎么样。

我有几句话想送给各位。孔夫子曾对一个人的一生作了规划和期望,他说的几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他曾经说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衷心的希望各位在读完大学之后,在学习完通识教育之后,能够尽早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那样,你将能够更真实、更完美地度过你的一生。我也送给各位我从大学到读完博士的座右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就把这句话当做跟各位的共识,希望各位未来能以“士”自居,以国家安危、民生疾苦为己任,以人生圆满为最高的修养和境界。

大学大学之道范文第2篇

曾经在QQ空间里发表过这么一条说说,“我为什么而活?罗素说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那我呢?”欧望学长回答到:“亦如此”。

—题记

大学,读了这么久,不过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却还在门槛上徘徊。再次问自己,何为大学之道? 《四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认为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这个讲究“丛林法则”的时代,这样的回答或许只会让我们茫然和不知所措。

在去年的一节课堂上,陈久教授说:“大学学习的是思想,培养的是创新能力。”是的!作为一个成年人,特别是一个大学生,我们更多的应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而非人云亦云。然而我们总是喜欢享受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获取。不敢独立在陌生的道路上行走。其实好好想想,经过十多年的知识积累,我们并非没有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而是缺乏打破常规的胆量和气魄。我们常常无法或者不敢挣脱别人的想法或者经验的束缚,于是随波逐流!

在这个昔日天之骄子已转变为今日弱势群体的社会,我们的竞争核心力是什么?它有多强?我们不得不时刻提问自己。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必须让自己更强大。我一直认为,知识是最强大的武器。拥有了知识,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生。因为有人说我们已经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有学者也提出了“第四产业论”,即知识产业。而那些“知识无用论”的鼓吹者和传播者,从某个意义上说,他们绝对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拥有知识的人。是的,有很多人知识渊博,却在为生计奔波,甚至穷困潦倒。然而无穷个偶然的总和,仍是偶然,而非必然。

我个人认为:其实不是知识无用,而是有人缺乏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能学于致用。因此我们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还

第1页 岳阳县三中2011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要学习这种能力!这或许就是当今的大学之道吧!

大学大学之道范文第3篇

不画可以吗?不。不画,她就活不下去。生命如此短促,生活如此凡庸,终于找到突围之路,就要紧紧抓住。疾病已经不可能逆转,生命的终点遥遥在望,谁人的苦痛都不能分身为亿,让全世界都感同身受。躺在床上,却有时间流走的声音如此惊心。画画,是唯一的。

那是唯一的自救之道。就好像凡•;高一定要画,临死前的一年,一天一张作品;肺结核肆虐时期的音乐家一定要写,越是死亡逼近越要加速燃烧,三五年的作品总量超过后世音乐家半生所为;就好像,伊迪斯•;皮亚芙一定要唱,她说“不唱,我就活不下去了”,还一定要在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后,抓紧时间开始巡回演唱;就好像,路遥一定要吐着黑血写作,不写,他就更加活不下去了;就好像,我的表叔,一定要在癌症的终末期,挣扎着站上讲台讲课——他有个曾经震动华夏的名字,他叫蒋焦影。若非身临其境,你一定当那是种不可理喻的刻苦姿态。但只有身在其中才知道,让剩下的时间尽量丰盛起来,让生命的密度尽量瓷实一些,是唯一的自救之道,是对抗人生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的唯一方法,是抵消茫茫宇宙自身如此渺小感觉的唯一路径。

就好像席慕蓉写过,她向别人请教如何能让植物的花开得更加茂盛,得到的回答是:“在根部砍上几刀,再在伤口撒上几把盐。”她这么做了,那个夏天,花开得近乎疯狂。任何物种,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繁衍,竭力开花结果。要对抗冰雪,就用花朵;对抗刀斧熔浆,就用花朵;对抗时间,就用花朵。此时此刻,唯一能做的,唯有开花结果。尽管他们告诉我,宇宙生灭轮回,不留痕迹,一切华美都是浪费。

真要仰天长谢,所幸所幸,我们还有这样一条自救之道。就像尤瑟纳尔在《东方故事集》里写下的那个故事《王佛保命之道》,画家王佛,在即将被皇帝砍头的时候,开始描绘大海,并乘着一叶扁舟从画出的碧海中从容离去。

大学大学之道范文第4篇

曾经在QQ空间里发表过这么一条说说,“我为什么而活?罗素说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怜悯。’那我呢?”欧望学长回答到:“亦如此”。

—题记

大学,读了这么久,不过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却还在门槛上徘徊。再次问自己,何为大学之道? 《四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认为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不得不承认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在这个讲究“丛林法则”的时代,这样的回答或许只会让我们茫然和不知所措。

在去年的一节课堂上,陈久教授说:“大学学习的是思想,培养的是创新能力。”是的!作为一个成年人,特别是一个大学生,我们更多的应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而非人云亦云。然而我们总是喜欢享受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获取。不敢独立在陌生的道路上行走。其实好好想想,经过十多年的知识积累,我们并非没有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而是缺乏打破常规的胆量和气魄。我们常常无法或者不敢挣脱别人的想法或者经验的束缚,于是随波逐流!

在这个昔日天之骄子已转变为今日弱势群体的社会,我们的竞争核心力是什么?它有多强?我们不得不时刻提问自己。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社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必须让自己更强大。我一直认为,知识是最强大的武器。拥有了知识,才能更好的把握人生。因为有人说我们已经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有学者也提出了“第四产业论”,即知识产业。而那些“知识无用论”的鼓吹者和传播者,从某个意义上说,他们绝对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拥有知识的人。是的,有很多人知识渊博,却在为生计奔波,甚至穷困潦倒。然而无穷个偶然的总和,仍是偶然,而非必然。

我个人认为:其实不是知识无用,而是有人缺乏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能学于致用。因此我们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还

第1页 岳阳县三中2011年下学期高一年级语文科导学案

要学习这种能力!这或许就是当今的大学之道吧!

大学大学之道范文第5篇

Less than a month from graduation day, Theresa Smith of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Evanston, Illinois,had yet to find the right job.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毕业了,特里萨•史密斯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她就读于位于伊利诺州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

The career placement center referred the liberal-arts major to JOB-TANK, an Internet site listing 45000 entry-level positions.

就业指导中心建议这位文科生去查查JOB-TRAK网站,该网站上列出了45,000个初级水平的职位。

Smith selected four keywords: Chicago,business, marketing and full-time.

史密斯选择了四个关键词:芝加哥,商务,营销,全职。

Immediately she found 45 jobs meeting her criteria, including one as assistant to an administrator at the University if Chicago’s business school.

她马上就找到45个工作合乎她的标准,其中一个是芝加哥商业学院行政助理。

Four weeks later she was hired at a starting salary of $32000.

四个星期以后,她得到了这份工作,底薪32,000美元。

“I had no training,” says Smith, “but the Internet was extremely easy to use. I’d never have known about this job without it.”

“我没有受过任何训练,”史密斯说,“但因特网使用很简单。要是没有因特网,我根本不会知道有这份工作。”

Smith is one Ameracain who clicked her way into a job. Steven Tools is another.

不少美国人鼠标一点,就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史密斯是其中一个,另一个例子是斯蒂芬•图尔斯。

In 1996, the Rockville,Md.,resident came across an employment site named CareerBuilder.他住在马里兰州的罗科维尔,1996年无意中进到一个招聘网站CareerBuilder。

He had just been promoted to director of marketing for a company that produces tradeshow exhibits and wasn’t looking for a job.

他在一家生产商展展品的公司工作,刚被提升为营销总管,并不想换工作。

But curious,he decided to “give it a try.”

但是出于好奇心,他决定“试试看”。

Tools filled out a profile with the keywords marketing manager and entered his e-mail address.

图尔斯填写了一份简历,关键词是market manager(行销经理),并输入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地址。

Within a week his computer’s mailbox was filling up with available positions.

不到一个星期,他的邮箱里就塞满了可供选择的职位。

Two interviews later he jumped to a new job.

他去了两家公司面试,然后就跳槽了。

“The Internet is like hiring a personal assistant.” says Tools. “Effortlessly you can become aware of opportunities that may elevate your career.”

“有了因特网,就像雇了一个私人助理,”图尔斯说。“你可以毫不费劲地留意到一些机会,

让你的事业上一个新台阶。”

Even a couple of years ago, most job listings on the Internet were in high-tech fields.仅在两年以前,因特网上提供的工作绝大部分还局限于高科技领域。

Today, non-technical jobs — salesclecks, bank tellers, secretaries, for example — are the fastest growing segment of Internet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现在,非技术性的工作,如售货员、银行职员、秘书等,是网上招聘机会增长最为迅速的部分。

Most major newspapers and trade publications have online versions of their classified listings, enabling job-seekers to scan for work available across town, in another state, or around the world.

大型报纸和专业出版物的分类广告大多都有在线版,求职者能搜索到市内、国内甚至国外的一些工作机会。

Madeline Gragg and Nedzad Dozlic are still another two who clicked their luck online. 马德琳•格拉格和内德扎德•多兹里克也是通过轻点鼠标,在网上碰到了好运。

In 1996, Madeline Gragg, a 28-year-old high school teacher from St. louis, wanted a change.1996年,圣路易斯的一名高中老师,28岁的马德琳•格拉格,想换个工作。

When a friend mentioned teaching English in Japan, Gragg was intrigued.

有个朋友提到在日本教书的事,格拉格很感兴趣。

She visited the popular Yahoo! website and typed teaching English in japan for a list of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She then followed the procedure for the online application.

她访问了著名的yahoo!网站,输入了teaching English in Japan(在日本教英语),找到了一个招聘机会的列表,然后按照在线申请的要求提交了申请。

A week later she received a call and set up an interview with a recruiter in Chicago and got the job.

一星期后,她接到一个电话,与芝加哥的一名招聘人员进行了面试,得到了这份工作。

Nedzad Dozlic, 27 years old, was scanning the Houston Chronicle website for the latest baseball trades.

27岁的内德扎德•多兹里克,当时在浏览Houston Chronicle网站,了解最新的棒球消息。 While online, he decided to check out the classified ads and spotted a job for a driver at a local car dealership.

在线时,他查看了分类广告,发现一家当地的汽车交易商招聘司机。

A refugee of the war in Bosnia, Dozlic had had a variety of jobs but was now really for something new.

多兹里克是波斯尼亚的战争难民,曾从事过多种不同的工作,但现在他想换个工作。

He read more about the position on the dealer’s Internet site and called the number listed, Two days later he was hired.

他从该交易商的网站上了解了该职位的更多情况,然后拨通了上面提供的电话。两天后,他被雇用了。

“It’s really funny,” he says, “I was just checking sports, and I ended up with a better job.” “真有意思,”他说,“我本来只是在查看体育消息,结果却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Another valuable use of the Internet is to research potential employers.

因特网的另一个好处在于你能够搜索到一些可能的雇主。

When Wendy Mello started her job search in the summer of 1997, she logged on to CareerBuilder, where she learned of a human resources opening in Arbition, a media-information-services company in Columbia, Maryland.

1997年夏天,温蒂•梅洛开始找工作,她登录到CareerBuilder网站,发现在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的Artitron媒体信息服务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有一个空缺。

With a click of her mouse, Mello sent her resume to the company via e-mail and soon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or an interview.

梅洛鼠标一点,用电子邮件把简历寄到了该公司,很快就收到面试通知。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company, she clicked on to Arbitron’s home page and that of its parent company, Ceridian Corp.,where she reviewed an annual report and the company’s financial performance.

为了了解该公司的更多情况,她又点击了Artitron的主页,以及它的母公司Ceridian Corp.的主页,查看了一份该公司的报告及其财政状况

Mello also wanted to know how much she’d have to earn to maintain her present standard of living.

梅洛还想了解,要想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自己该赚多少钱。

Using an online salary calculator, she typed in her current salary, $34000, and Baltimore (the nearest big city to Columbia).

她使用在线薪酬计算器,把自己目前的收入$34,000输进去,再输入Baltimore(巴尔的摩,离哥伦比亚最近的大城市)。

Within seconds her computer flashed $44000.

短短几秒钟后,电脑屏幕上就闪现出$44,000。

“Because of the salary calculator, I knew what to ask for,” says Mello.

“因为有了这个薪酬计算器,我才知道自己该要多少薪水,”梅洛说。

By accessing an online real estate service, she saw color photos of rental properties, including detailed floor plans.

通过上网进入一家在线房地产服务公司网站,梅洛看到了可供租用的房子的彩色照片,包括很详细的楼面格局图。

When Mello arrived in Columbia, she felt completely prepared.

梅洛来到哥伦比亚时,她觉得自己完全做好了准备。

The interview was a success, and the next day she was offered a job at a salary of $47800. 面试成功了,第二天,她就得到了一份工作,薪金是47,800美元。

“The Internet is easy to use and it works,” says one job seeker, “What more could you want?”

大学大学之道范文第6篇

当然,这对《大学》的理解和定位。下面即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分析,来对此验证。②

先说“明明德”。德者得也。从学的角度说,得,是得自于图腾。在图腾崇拜中,先民都相信自然的某种动植物与某种特殊关系,生命个体源于它又复归于它,在生命的过程中,个体即叫MANA的神秘物质与之相联。有人类学家,“天生德于予”中的德,“道在我躬”的道,与MANA“没有不同”。③这是颇有道理的。

但由得自图腾的神秘物质得,转进为社会价值属性的品性德是经历有人文的发展和提升的。“德”的与“天”沟通,与“明”搭配这一过程中值得关注的或事件。农业经济的生产中人们靠天吃饭,自然之天很容易就被赋予化育万物的慈父形象和仁者品格。当天被视为万物根据的时候,人的“则天而行”的愿望和期望很自然就被人应当顺应内在于人的“得”或“德”逻辑理路来论证和说明。

二者同物异指,互相又互相区别。说,“得”主要表征人之与天的关系,是神秘的规定,则“德”主要表征人与人的关系,是良善的。人事实上并无先验的善之禀赋。上只是自利自为的生物,其的善恶是很难把握预测的。王道政治时代之“竞于道德”是因为当时的历史情势使然。后来时移世变,社会博弈的游戏规则种种原逐渐向“争于气力”“逐于智谋”方向演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选择或采用何种手段策略行动,主要取决于其所能带来的自我及其所属群体的福利增量之大小。在早期社会,博弈是以部落为展开。就部落之间的竞争而言,冷兵器时代的攻城掠地风险非常高,而“让”反而容易使天下“共主”,从而眼光长远的部落领袖们所的策略选择。①《论语·尧曰》即谓:“宽则得众,信则民任,敏则有功,公则悦。”当然,孔子没有对这些命题有效的条件或条件性给出说明。

在部落内部,个体之间血缘相同,组织的规模也较小,付出与回报容易维持对称均衡,“以道为术”能够为部落带来较高的行动,从而使得选前述策略的部落在竞争中优势位置而胜出。《左传》成公二年云:“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正义》曰:“禹、汤、文、武四王之王天下也,立德于民而成其同欲。”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的“命定论”有助于赋予君主神性,有助于管理从而其合法性的话,那么“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命正论”则必将因其在现实的社会运作过程中显示出更高的而对前者的取代。②当然,取代并不意味德与天的联结即便告中断,而只能说是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更浓更重了。

这“德”、“明德”、“明明德”产生的语境。“德”就其得之于天而言,它是“应然”的性;就其施之于人而言,它是美善的根据。所谓“明德”将本之于天的应然之美善落实为。《诗·鲁颂·泮水》:“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明明鲁侯,克明其德”。这些诗句所指涉者偏于人君主与天的关系能够顺应天之意旨。《书·康诰》“明德慎罚”中的“明德”意义与此不同,但仍一脉相承。《左传》称:“明德慎罚,文王造周也。明德,务崇之之谓也,读后感《大学之道读后感》。 慎罚,务去之之谓也。”这里的“明德”一词,显然按韦昭的理解更合适。③韦昭注《国语·周语上》“先王耀德不观兵”谓:“耀,明也。明德,尚道化也。”指的是以道化民的行政措施。

说“明德”和“克明其德”意义如彼,那么,“明明德”又当如何解读才于义为允切呢?简单地说,“明德”主要是天而为言,即君主根据上天好生之德以道化民众;“明明德”则主要是古圣先王而为言,即贵族弟子效法古圣先王的施政之方,将有“成命”在身的贵族弟子先天所具的德性呈现。

贵族子弟之德异于寻常人等至少在当时是社会的共识,它是由后天的建构才得以的。《诗·大明》云:“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特殊之德亦谓“明德”,作美德解。其来历亦与“尚道化”:“明明在下,赫赫在上。”郑笺云:“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征应炤晢于天,谓三辰效验。”上天可以察知之谓“明”。由“明明”之见信于天而使“明德”之“明”语意上生成美好之义,即由善而转换成美自是自然而然。《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王室子弟来说,既美好又神圣的“明德”已是与生俱来的资质了。④

但此“明德”资质,就如同当初得之于天的德一样,仍然是有待于来证明或"懋昭"的。《诗·昊天有成命》所述颇适合用以诠释此情境。“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郑笺》云:“昊天,天大号也。有成命者,言周自后稷之生而已有王命也。文王、武王受其业,施行道德,成此王功,不敢自安逸,早夜始信顺天命,不敢懈倦,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已有“王命”,但仍须“行宽仁安静之政以定天下”,“成此王功”,兑现其与天之间的契约,以天命。《正义》云:“《中侯·苗兴》称尧受图书,已有稷名在录,言其苗裔当王。是周自后稷之生,已有王命,言其有将王之兆也。《传》训命为信,既信,必将顺之。”因为商纣曾经“居天下之大位,而又殷之正嫡,以其为恶之故,天乃绝而弃之,使其教令不通达于四方,为四方所共叛,而天命归文王。是为天命难信也。”《大学》的传文也引《诗》来说明这点:“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鉴于殷,峻命不易。”

可以说,“明明德”是要唤醒的神性自觉责任感或使命感,顺信天命以行,而言要承继先王志业,以道化民。《大学》传文在对“八条目”逐条疏解后即总结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宋汪焯编《曾子全书》时将此篇定名为“明明德”,应该说不无道理。

“亲民”一词意义明白,即以民为亲,泛爱民众。爱父母子女是容易的,因为这是天性自然。君王来说,却限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还追求“民亲”。分而言之,说“明明德”受教于太学的贵族子弟来说偏重于培养神性的自觉责任感或使命感的话,那么“亲民”则是将自觉转化落实为的操作。

亲原本指父母。《说文解字》段注云:“亲,父母者,情之至者也。”情感,它既是最朴素的自然,又是最高的人文。孔子说,“君民者,子以爱之,则民亲之”。孟子在区别使用时,将它置于仁、爱之前以明“用恩之次”:“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大学之教要使贵族子弟“亲民”的理念。儒家对这一理念到春秋战国时代已系统的论说,因为事实上它三代先王为治的组成部分。《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的说法既是对先王为政之实然的追记,对天子这一现实角色应然的要求。儒家相信,圣人应当是“以天下为一家,以为一人”。

上一篇:党校研讨文章范文下一篇:导学导练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