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消费行为论文范文

2023-07-29

大学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2021年,虽然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性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到疫情爆发前。因此,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对具有特殊性和代表性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广州市15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大学生在疫情前后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变化,综合分析、思考其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引导大学生合理、正确消費的建议。

关键词:新冠疫情;消费行为;存在问题;理性消费;引导建议

本文索引:涂先青,彭佳烯,张倩男.<标题>[J].商展经济,2022(07):-063.

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迫使各行各业停工、学校停学,我国经济遭受重创,失业率一度高达6.2%。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居民的消费方式和观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2021年,虽然各地企业与学校已陆续复工、复学,但受疫情常态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恢复程度微乎其微。大学生群体是线上购物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基于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变化进行研究,找出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基于我国现存的经济情况分析疫情常态化对消费影响的外因,有利于作出稳定国民消费心理、确保消费需求的稳定、加快新冠疫情后国民经济复苏的财政政策选择[1]。

1 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习惯和行为,在充分考虑疫情防控需要的基础上,本次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部分在广州市上大学的学生群体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57份,回收有效问卷157份,每份问卷设置29道问题,主要包括疫情与非疫情时期大学生的月平均消费、生活费来源、消费方式和购物渠道、储蓄习惯、网购频率等问题。

在进行数据分析前,以“重测法”进行问卷信度检验,确保所回收问卷的可靠性。选取15位待测对象填写问卷,间隔一周左右后,再对同一批调查对象进行检测,比对分析两次调查检测结果,通过计算得出重复相关系数R,计算公式为R=s/(m*n)。其中,R:重测信度系数;S:两次填写问卷结果一致的题目数量和;m:重测问卷数量;N:重测问卷题目数量。

重新调查得到的反馈显示,s=404,m=15,n=29,代入上述公式可得R=0.929,说明两次检测的一致性程度较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生活费来源。通过对样本数据的观察可以看到,高达93.63%的大学生生活费来源于父母,仅有极个别同学凭借课余兼职大致实现了经济独立。这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日常消费水平取决于父母的经济条件。同时,大学生子女的日常花销直接影响父母或家庭的经济状况。奖助学金、兼职工作及个人其他储蓄是大学生就读期间最主要的非家庭经济来源,但仅有不到7%的同学以此满足个人生活的消费需求。这反映出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家庭经济的高度依赖,独自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非常有限(见图1)。

(2)大学生日常生活费用。调查显示,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非疫情期间,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基本都集中在600~1200元,半数同学表示刚好够用,但有17.0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费不够用,27.22%的人则认为自己的生活费有富余,由此反映出学生群体间对每月生活费需求的较大差异。54.43%的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外卖餐饮,20.25%的大学生生活费主要用于休闲娱乐,比如旅游、聚会等。通过SPSS分析发现,疫情期间的生活费和非疫情期间的生活费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142,接近于0,并且p值为0.327>0.05,说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即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数额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60.76%的学生认为疫情期间消费情况相比正常情况下没有明显变化,也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见表1、表2)。

(3)疫情对消费方式的影响。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前,有36.94%的学生会选择到实体店进行消费,近距离地感受商品。而疫情爆发以后,这一占比下降到19.75%。表明,在疫情的冲击下,大学生减少了线下消费,也侧面反映出新冠疫情对线下实体经济的冲击不小。此外,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疫情发生后大学生对商品运输途径及消毒措施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从原本的7.65%上升到36.95%;在疫情期间几乎不网购的大学生比例为19.62%,比疫情前的7.59%翻了一番。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疫情期间对来源地广泛的网购商品保持警惕,为了防止过多接触转移次数高、接触环境杂、安全性不明的快递包裹带来的病毒感染风险,主动降低了网购和外出频次(见图2、图3、图4、图5)。

(4)消费习惯与理财意识。数据显示,有30%左右的大学生并不在意自己的日常花销,7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每月的花销情况并不明确或只是大致掌握,对自己生活费有明确规划的学生只有20%左右。与此同时,超过6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对商品价格并不十分在意。值得注意的是,有31.85%的大学生已经或正在超前消费,主要借助花呗等互联网信贷平台满足其超前消费需求。综上可知,对普遍缺乏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大部分人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规划和理财意识,对商品价格也不敏感,随意消费的情况不在少数,甚至并不在意日常花销用在哪里、花了多少,容易产生冲动和盲目消费。

总而言之,学生有意识、无意识的从众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冲动消费心理都促使消费结构越来越偏向享受型消费,影响学生自身消费观的健康发展[2](见图6)。

大学生处在人生成长成熟的重要过渡时期,表现在消费行为上,则是具有一定的自主消费意识,倾向于按照自身意愿选择和消费,拥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却又容易走偏。同时,其不够成熟表现在自身经济能力、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欠缺等方面,心智不够成熟从而缺乏理性,容易受广告效应、攀比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盲目消费。因此,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2 大学生理性消费的思考与建议

2.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践行健康消费方式

当前的大学校园中仍有不少学生深陷感性消费的误区,一个月省吃俭用只为了买一件游戏装备或化妆品,每每“喜欢就剁手”,存在许多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求异心理等不良消费心理影响下的冲动、盲目消费。作为欠缺经济能力的大学生,理应认识到如此“野蛮消费”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可能给自己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应当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讲究求实消费,以满足日常基本生活需要为主;注重自我提高和发展消费,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投资自己、提高自己;适度以富余资金满足生活娱乐休闲需要,杜绝爱慕虚荣和享乐主义消费,共同践行健康、理性的消费方式。

2.2 加强分辨能力和自我掌控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及网络直播带货等营销手段铺天盖地而来,轻易便能渗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商家往往打着“打折”“促销”“满减”“福利”等口号刺激人们的购买欲,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到广告的干扰和诱导,即使是本身不需要的商品,也会受到营销广告的驱使,抱着“不买白不买”的心态“买买买”。第一,需要大学生群体提高自身分辨能力,认清商家的营销手段,明确哪些商品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第二,加强对自身消费的掌控能力,可以借阅读、运动等转移注意力,控制自己被广告营销激起的消费欲望,理性适度消费。

2.3 强化理财意识和能力,制定合理消费规划

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费都由家庭负担,本身不必操心经济来源[3],更无法切身体会“血汗钱”来之不易,自然难以意识到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消费规划的重要性,以至于在日常消费时盲目乐观,“想买就买”甚至超前消费,导致“吃土”现象在大学生群体间广泛存在。为了满足一时的消费需求,冒着信用违约风险透支未来生活质量,既不利于大学生科学理性消费习惯的养成,又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网络信贷的“滚雪球”效应甚至会使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贷款导致整个家庭背负巨大的经济负担。第一,大学生群体应当认真反思自身消费行为,做到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第二,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投资理财知识,强化理财意识和理财能力,利用闲置资金理性适度投资理财。第三,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谨慎用好网络信贷工具,管理好自身信用,帮助形成健康的消费习惯。

3 结语

在大学生思想修养的培育中进行消费观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4]。高校本身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育人的特殊使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着重从高校教育教学层面入手,将消费观教育视为重要的教學内容,充分纳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倡导量入为出、俭而有度的消费观念,既不追求高端享受消费和过度超前消费,又不鼓励过分抑制的吝啬消费,而是从自身或家庭经济条件出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利用富余资金适度进行发展性消费和享受性消费,保障和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张平,王静敏.新冠疫情影响下财政政策的需求约束与政策选择:基于居民消费的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38(4):37-46.

郑宜帆,汤珂涵,王露,等.“95后”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思考:以北京市部分高校为例[J].统计与管理,2020,35(6):92-98.

丁玉,王建祥.新冠疫情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以江宁大学城为例[J].商展经济,2020(12):40-43.

闫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05(1):77-79.

大学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移动终端时代网络游戏已成为州市大学生休闲娱乐生活的重要选项。选取楚雄师范学院大学生为典型样本,对网络游戏消费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同时基于营销4P策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游戏企业在实名认证的基础上完善职业认证机制,让大学生进行认证后在购买游戏商城内道具时也有折扣优惠。

关键词:网络游戏;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移动终端时代,网络游戏已成为众多网民生活中满足娱乐的新选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从年龄结构看,10~39岁网民群体占总体的65.1%,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比重最大,高达24.6%;从学历结构看,受过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比例为20.2%。显然,大中专学生已成为网民主要群体,并且在逐渐成为网络游戏玩家的主力军。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共计2 956所,州市院校约为1 528所,州市院校在我国高等学校中占比约为51.69%。由此可见,州市院校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是极为庞大的。目前,大多数文献对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的研究以全国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州市院校方面的调查研究并不充分。为此,以州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在网络游戏方面的消费行为,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这对游戏开发商和运营商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分析

(一)样本选择

课题组以大学生网络游戏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楚雄师范学院的学生。调查问卷通过效度与信度检测,采取纸质问卷发放与网络问卷发放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大学生对于网络游戏的态度、游戏类型的选择、游戏的目的、对未来网络游戏产品的预期等进行调研。本次调研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290份。

(二)数据分析

1.性别特点。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游戏玩家的有284人,其中男生147人,占总数的50.69%,女生玩家占总数的49.31%。由此可见,网络游戏玩家群体在性别结构上差异并不明显。在游戏选择方面,移动端游戏成为男女游戏玩家共同的最热选择,占比达35.21%。选择电脑端游戏的男性玩家占比较女性玩家大,而选择网页游戏和各类APP快捷小游戏的玩家女性占比较大。

2.游戏目的。关于游戏的目的,本次参与调查的人员选择最多的一项是“排遣寂寞无聊”,占比为51.76%。其次是“认为虚拟社交轻松简单”“结识新朋友”,占比为51.39%。“休闲娱乐,打发时间”,占比47.54%。“在游戏中提高等级,获得成就感”这一项占比达46.13%。在问卷题项“通过游戏玩家获得了什么”中,认为“游戏提升了成就感”的居高不下,占比46.6%。44.54%的玩家表示通过游戏认识发展了新友谊。由此可见,玩家游戏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课余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是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之类的心理满足。

3.游戏产品。从游戏产品看,实物类产品、虚拟产品的比例分别为34.51%、65.49%。可见,网络游戏产品基本以虚拟产品为主,例如游戏商城中的道具、Steam平台或其他游戏运营公司发售的各类付费游戏,实物产品推出相对较少。

4.消费情况。在本次调查中,有75.86%的人表示愿意在游戏中充值消费。而被调查者中生活费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167人中有68.63%的人每月在游戏中花费低于或等于200元。每月在游戏中消费500元以上的人员占比0.9%,且这部分人群生活费相对较高。由此可见,大学生每月在游戏上的消费受生活费影响较大,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可支配收入情况在游戏中理性消费。

5.购买游戏产品渠道。在本次调查中,线上直充渠道成为所有人购买游戏产品的首要选择。“英雄联盟”“王者荣耀”等,消费充值的渠道为线上充值,例如微信、支付宝直充。线下充值现在因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几乎已经销声匿迹。

6.玩家了解游戏信息渠道。调查结果明显,26.41%的玩家获知所玩的网络游戏主要由于新媒体广告吸引,25%的玩家是因为受到周围同伴的影响,而受线下宣传活动吸引和受相关游戏网络直播影响的玩家占比较少。目前,玩家获取游戏信息的渠道多半受新媒体影响,大部分人了解游戏信息的渠道,除了传统的游戏官网外,还有游戏公众号、官方微博、游戏直播平台等。

综上可见,在性别分布上,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学生网络游戏玩家群体的性别结构差异并不明显。目前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王者荣耀”和“和平精英”两款游戏。女性玩家在游戏选择上将视角放在了更多元化的游戏上。在游戏选择上,调查显示,网络游戏市场不再以电脑端游戏为主,移动端游戏已是当前游戏市场的主流。在玩家对于网络游戏产品期望方面,玩家不仅对传统的线上产品有所期待,他们对实物产品也有所期望。其次,在游戏消费方面,大学生较为理性,极少存在过度消费的现象。当下游戏玩家接收游戏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官网信息公告或游戏内版面宣传,官方公众号、游戏自媒体爆料都是玩家目前了解游戏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1.性别差异缩减,以全性别玩家为市场开发主导对象。男性玩家面对游戏时,“竞技”“对抗”“胜负”“斗争”是他们选择游戏的主要标签。早年间游戏开发商开发了不少“男性向”游戏,而同时期的女性游戏市场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就导致了网络游戏玩家一直是男性占主导地位。“恋与制作人”的横空出世,让游戏开发商看到了女性玩家的数量及消费能力,女性游戏市场也开始充实。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网络游戏玩家性别差异并不明显,且男女玩家数量基本持平。游戲玩家群体性别差异缩减对于游戏企业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如“QQ飞车”的竞速模式和休闲板块就实现了男女玩家在同一个游戏中互动的需求。游戏企业可以在同一款游戏中以性别偏好细分为三个市场区域——男性偏好区域、女性偏好区域、中性偏好区域,针对三个区域的玩家开发不同的游戏模式。在满足玩家本身偏好需求的同时,满足了玩家对其他区域探索的期望,也简化了玩家想要尝试新模式、新游戏的程序。

2.開发重心转移至移动端游戏。针对大学生这个市场,企业还是要将开发重心放在移动端游戏上。客户端游戏对玩家网速、电脑硬件要求较高,时间灵活性要求大。移动端游戏具有设备要求较低、不受场景时间影响的特点,所以移动端游戏无论设备要求、场景要求、时间要求都是极大程度地符合大学生的碎片化娱乐。

3.开发实物类产品,激发玩家消费欲望。调查显示,玩家对实物产品是有所期待的。游戏公司可以以旗下某款游戏与电子产品企业合作推出联名款电子产品,或是与某服装企业推出联名T恤、衬衫等。例如,“王者荣耀”可以和手工业制造企业推出游戏正版英雄手办,“绝地求生”可以与服装企业合作将游戏中的人物衣服制作出实体衣物。

4.以玩家意见为中心进行产品开发创作。在以往的模式中,游戏企业与玩家之间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游戏企业想要获取更大收益,就要学会倾听玩家意见,让玩家切实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创作中来。以“王者荣耀”为例,游戏官方举办英雄皮肤创作大赛。游戏玩家自行设计英雄皮肤向官方进行投稿,全体玩家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设计并由游戏官方进行皮肤建模后上架。

(二)价格策略

1.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确定产品价格。大学生较其他学生群体,可支配收入相对较多,但也是有限的。此次调查中,有62.32%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网络游戏产品价格过高,且其中有23.24%的人由于价格过高而不进行消费。游戏公司要吸引大学生群体进行消费,要充分考量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情况与开发游戏产品所耗费的成本来制定价格。

2.多方合作降低消费门槛。网络游戏离不开网络,网络的传输速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玩家的游戏体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校园网难以保证游戏体验,而移动网络成了大学生的首选。但移动网络存在的通讯套餐五花八门难以选择、流量套餐资费较高的问题将一部分人拒之门外。游戏企业可以与通讯公司合作,推出联名通讯套餐,增加套餐内的游戏专用流量额度的同时降低套餐的资费,或者办理联名套餐在购买游戏道具时给予一定优惠。

(三)渠道策略

1.优化充值方式,提升玩家充值热情。自从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线上支付方式成为主流后,游戏充值方式一直是线上充值。在保持目前的线上充值外,游戏公司可以创新更多的充值方式,让消费者对充值有所期待。例如,将传统的游戏点卡进行创新升级。根据游戏创造不同系列的套图,在点卡上影印不同的图画以盲盒的方式进行包装后售卖。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点卡来进行集卡活动。集卡活动在满足消费者收藏欲望的同时,也让消费者对购买到的点卡印图案有探索的欲望,从而提升玩家充值热情。

2.丰富线下活动,增强玩家对产品的依赖。网络游戏为玩家所构建的世界属于“二次元”的虚拟世界,而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为“三次元”。漫展、KPL职业联赛使得二次元与三次元破壁结合,玩家可以在漫展扮演游戏角色,而各类职业联赛让玩家从虚拟世界中的成就感延伸至现实世界。本次调查显示,消费体验与获得尊重是大学生充值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尊重和成就感都是在游戏中的虚拟世界里。丰富线下活动,例如举办“校园杯电子竞技大赛”,让玩家以现实中的真实身份进行游戏对抗,从而在现实世界中感受更强烈的成就感。

(四)促销策略

1.良好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促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导致了人们从传统娱乐方式向碎片化娱乐转变。大学生的娱乐时间更为碎片化。许多大学生更愿意在碎片化的时间段刷抖音、刷微博来接收信息。游戏官方的官网公告促销方式太单一,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抖音短视频都是当下热度较高的新媒体平台,值得利用。其次,游戏直播的高自由度、主播与观众的高互动性让游戏直播成为直播行业中的大热版块,各类主播从而收获自己的粉丝群体并获得一定影响力,其粉丝愿意为他们所推广的产品买单。游戏企业在促销时要运用这种影响力,例如与某主播合作推广本企业游戏产品时,给予该主播粉丝特定的优惠政策。

2.利用节假日大力促销。节假日促销是一种传统的促销手段,具有集中性、突发性、反常性和规模性的特点。节假日是特殊的,是具有仪式感的。大学生作为时代中的新兴人群,他们有更强的仪式感。游戏企业要利用消费者这种仪式感进行促销,让他们能用较平时更低的价格购买到具有纪念意义的产品,从而满足内心的仪式感。

3.完善身份认证机制,给予大学生认证优惠。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限制了这个群体的消费水平。面对学生这个群体,京东、爱奇艺、支付宝都采取了用户进行学生认证就给予特定优惠的方式来吸引大学生进行消费。游戏企业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方式,现下市场上的网络游戏均需要实名认证,游戏企业在实名认证的基础上完善职业认证机制,让大学生进行认证后在购买游戏商城内道具时也有折扣优惠。

参考文献:

[1]  孟玉洁.大学生游戏消费调查研究与分析——以合肥某高校为例[J].现代交际,2019,(22):147-148.

[2]  黄晔昕,何增辉,韩亚平.基于游戏开发商视角的大学生网游消费行为分析——以上海建桥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20,(1):53-54.

[3]  李俏斓,李晓辉,李梓佳.大学生网游消费现状调查及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10):13-15+18.

[4]  井思博.手游全民化趋势及营销策略分析——以“绝地求生”为例[J].现代商业,2019,(16):13-14.

[5]  胡磊.利用经典“4P理论”指导手机游戏营销[J].市场周刊,2016,(11):66-67.

大学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衡量消费特性的重要指标是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的状态与性质,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巨大,女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消费支出情况无疑是支撑这道亮丽风景线的基石。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现状、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针对女大学生市场的营销策略,完善整个消费市场。

[关键词]消费行为;女大学生;营销策略

消费者行为与企业的营销策略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一方面,消费者行为影响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对消费者的了解越多,制定出成功营销策略的机会就越大。另一方面,营销策略也影响着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分析是形成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消费者对整体产品的反应,决定这些策略的成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变化更加突出,她们既是社会消费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1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11消费来源

消费来源是女大学生消费的前提,来源渠道和数量的不同都将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有多种渠道,主要包括:第一,父母的固定供给。第二,学校的生活补贴、奖学金。第三,自身通过勤工俭学(如“促销”)获得的收入和亲朋好友或恋人等给予的资助。

12消费水平

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就是指除去学杂费以外的所有开支,虽然绝大多数女大学生的生活费都由父母提供,但由于家庭、地域及自身的差异,她们之间的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消费水平的地域差异

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决定本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水平又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来自大中型城市的女大学生消费水平最高,其次是小型城市或城镇,最低的是农村。当然也不排除其中贫困生高消费的现象。

122消费水平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女生消费水平各不相同,女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年级呈正比例关系,所处年级越高,离步入社会的时间就越近,就越容易受到社会消费环境的影响,因此,不知不觉中消费行为就具有了成年人的态势,消费水平也就随着年级的增长水涨船高了。月消费水平最高的是大三的女学生。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女学生的消费水平相应提高,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大三的学生马上就要进入社会,要参加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准备各种材料,准备面试服装,尤其是女生,衣服、鞋子、化妆品、美容美发等费用会明显上升,这也客观上加大了女大学生的消费支出,消费总额的扩大也就直接导致了平均消费水平提高。

12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消费水平差异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来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结构基本上都被 4-2-1 家庭结构取代,独生子女成为了整个家庭的中心,导致了独生子女一代没有“预算约束”的观念以及超前消费的理念甚至过度消费的现象。独生子女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

13消费结构

结合女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情况,将女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发展消费和社交消费。

131生存消费

所谓生存消费就是指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大部分人们的生活都达到了小康水平,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吃更加注重营养,穿更加注重时尚和品质,住更加注重舒适度,行更加注重安全和快捷。因此女大学生普遍希望自己能吃得健康、穿得时尚、住得舒服,这也使得女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花费较大。属于女大学生生存消费的项目中购买零食和服装饰品是除了伙食消费之外花费最多的两项,由此可知,女大学生的生存性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例较大。

132享受消费

享受消费是指为了享乐而进行的消费,大学生的享受消費主要包括娱乐(看电影、KTV 等)消费和旅游消费。物质生活的极大发展,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游走于时尚前沿的女大学生开始不满足于宿舍、食堂、自习室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而越来越多的选择出入 KTV、酒吧、健身房、网吧等娱乐休闲场所,或者出外旅游。

133发展消费

所谓发展消费是用于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消费,女大学生的发展消费主要是学习消费,学习消费的内容主要有购买书籍、打印复印资料、计算机、英语过级培训等。

134社交消费

社交消费是指大学生用于人际交往方面的消费,主要包括:联络、请客、恋爱、送礼等。为了搭建和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娱乐消费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这部分消费通常有“聚餐消费”“KTV 消费”“送礼消费”等。

2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趋向,是决定和影响消费者的各种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她们的消费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21消费来源呈现多元化

女大学生的消费来源多样化,非家庭收入增加明显。家庭仍然是女大学生主要的消费来源。此外来自国家、企业、学校设立的不同层次、不同金额的奖助学金,也成为女大学生重要的消费来源。另外,女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她们更希望自己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来赚取生活费,适当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这即使她们的收入来源多样化,也满足她们日益增长的生活开支。

22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相关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是 70 年代中期的 20 倍左右,是 90 年代中后期的 16 倍左右。奖助学金金额和范围的扩大,使得一些原本不具备消费能力的学生拥有了额外的消费能力,促成了消费水平的提高。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及求职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外出兼职打工,积累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她们消费水平的提高。

23消费方式超前,网络电子消费趋势明显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商务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进店现金消费也由于支票、信用卡、网上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的兴起而使交易方式发生了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便捷,出门不用带那么多的现金,一卡走天下,既方便又安全。女大学生始终走在流行潮流的前线,从来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在消费方式上也不例外。网上银行,信用卡,借记卡,会员卡的普及使社会进入了刷卡消费时代,消费从此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3针对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是一个设计影响消费者行为以取得组织目标的计划,其目的就是影响消费者。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和市场环境要求,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女大学生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针对性地采取营销策略。

31产品策略:产品应求美、求新、求特

首先,产品设计要有美感。爱美是女性的天性,作为新时代年青一代的女大学生更是如此,她们在购买商品考虑的因素当中,美观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购买某一产品时,产品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产品本身的色彩、形态、工艺、装饰、线条会给人们带来视觉的直观感受,所以在设计产品时,我们要注重产品线条的艺术形态,给女大学生带来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唤起一种本能的女性意识。

其次,產品设计要时尚。女大学生具有超前和时尚的消费观念,她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对流行时尚风格的变化也要比男生更加敏感,所以富有流行时尚风格的产品设计更能激起女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同时要积极加强对新产品的研发,满足女大学生不断更新的消费需求。

最后,产品设计要彰显出个性。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女大学生的消费逐步由温饱型向享受型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她们在追求物美价廉的同时,更加重视个性化的满足,消费向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企业应该迎合女大学生这种个性化的消费心理,产品的设计既要从色彩、形态、样式等方面满足女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要努力塑造产品的个性化形象来满足女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32价格策略:采取逆向定价法和差异化价格策略

首先,可以采用逆向定价方式,女大学生主要是依赖性消费,生活来源主要是家庭供给,这样她们的消费就受到了限制,在购买商品时对价格极为敏感,因此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女大学生对该产品愿意接受的最高价格,然后再考虑该产品的成本费用,制定出产品的价格,这样该产品的价格既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又在女大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其次,也可以制定差异化的价格策略,女大学生由于消费水平的不同,可以分成享受型、温饱型和困难型三个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对价格的接受程度不同,享受型的女大学生可以接受较高的价格,而困难型的女大学生只能接受较低的价格,温饱型的介于两者之间,为此,企业应该把价格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

33渠道策略:增加网络销售渠道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检索、人际沟通、休闲娱乐、购买商品等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网络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在网上购物既节约了时间成本且价格较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消费。

女大学生很容易也很乐意去尝试一些新事物,很快地融入到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中来。因此,企业针对女大学生可以采用网络营销渠道方便女大学生购物。具体做法:第一,实行产品定制。女大学生在从众的同时也追求个性化,实现产品定制可以满足女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网络销售的低成本,可以使女大学生的这一需求得到满足。第二,尽量缩短物流时间。厂商应该努力提高快递速度,增加消费者网上体验的正面印象。第三,网络购物毕竟还是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女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网购习惯,为了巩固和发展女大学生网购习惯,企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比如,送小礼物、赠送免邮卡、赠送积分等,以此来强化女大学生的网购习惯。

34促销策略:附送赠品、折扣诱人

首先,附送赠品。女大学生的经济尚未独立,所以在购买商品时,价格是很重要的因素,同时,女性都有爱占便宜的习惯,附赠品策略正是迎合了女性的这种心理而产生的,企业可以通过赠品策略改变传统的“买一赠一”“买大赠小”的促销策略。化妆品消费是女大学生消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企业在销售化妆品的过程中就可以运用这种附送赠品的促销手段,例如,某女大学生购买洗面奶,企业可以提供小包装的洗面奶、爽肤水、乳液、面膜等多种赠品来取代只送一个化妆包,虽然价值是一样的,但是赠品的数量多,同时赠品的包装小,在外出游玩的时候携带也方便,女大学生会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其次,打折也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方式。打折对女大学生的诱惑很大。商家可以直接对商品进行打折,也可以利用“买 100 送 30”、“100当 200 花”这些间接的折扣方式来吸引女大学生的消费,这既可以让女大学生感到实惠,又能增加企业的销售量。

此外,企业在面对女大学生顾客时还应该强化服务,注重情感引导,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培育女大学生的品牌忠诚度。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面对女大学生消费者进行营销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她们的消费现状和消费特点。同时,还要注意女大学生消费模式也是动态发展的,只有在认真分析、研究她们消费行为的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和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才能实现企业长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宝义,张黎萍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基于山东经济学院大学生日常消费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J].山东经济,2006(3).

[2]桂永峰武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3]范金凤武汉市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4]王淑华当代女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J].经济科苑,2009

[5][美]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

[6]罗纪宁消费者行为研究进展评述:方法论和理论范式[J].山东大学学报,2004(4):98-104

[7]刘晓昆我国消费环境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8(2):64-66.

大学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消费心理;消费特点;消费市场

一、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特点

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特点。

(一)大学生以感性消费为主导。大学生通常是没有经济来源的,经济独立性较差,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常常不能理性地对消费成本与价值进行衡量。大学生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同时消费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广告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

(二)大学生消费对品牌的忠诚度高。大学生消费经常会相信自己的心理感觉和真实体验,消费不看价格,只要认为好就买。如果对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心理和体验,就会对此品牌形成好的印象,从而坚持使用,并始终保持对此产品品牌良好的忠诚度。

(三)大学生消费倾向呈现多元化。当今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大学生们早已不再满足于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枯燥生活。娱乐消费、运动消费、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消费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二、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分析

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在生活费来源方面,有的同学多依靠父母,有的同学依靠助学贷款,有的同学能获得奖学金,还有的同学通过打工补贴日常开销,当然也有极少数同学还需申请减免学费。由此可见,大学生生活费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来自父母,但来源逐渐趋向于多元化。

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用于日常衣食住行,消费金额较大的比如手机、电脑、各类培训并不包含在其中,形成额外消费。时下电脑已成为大学生主要消费品,高校大学生是电脑使用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年级越高,电脑的普及率越高,大一刚入校新生仅有30-40%的学生拥有电脑,而大四学生中拥有电脑者已经高达80-90%。

大学生消费结构呈三角形的结构。家庭明显富裕的同学位于三角形的上端,人数相对少,他们拥有名牌电脑、名牌手机等贵重物品;家庭比较贫寒的同学则处于三角形的下端,人数相对多,他们往往要靠勤工俭学或助学贷款来维持大学正常生活;其他同学则位于三角形的中间,他们衣食无忧,生活水平居中。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醒的看出,从三角形的上端到三角形的下端依次消费水平降低,体现了大学生消费的层次性。

三、大学生消费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消费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水平。平均每年约一、两万元的大学生费用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负担不轻。拿普通工薪家庭三口人来说,满足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消费需要花去家庭收入的大部分,特别对于农村的家庭而言更是。虽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家庭开支用于大学生消费的比重在逐渐下降,但下降速度缓慢且大学生消费之大仍然是某些家庭难以承受的。一个大学生的消费占到城市家庭收入的45%左右,而在农村甚至可占到80%-90%。无疑,目前大学生的消费已经给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尤其对一些贫困家庭,有些同学需要通过申请助学贷款来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

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行为不仅仅只影响家庭,大学生消费还直接影响着整个消费市场和国民经济。目前,大学生消费市场已经逐渐形成,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大学生消费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它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引导

综上分析,大学生消费不仅仅只关系到自己、学校、家庭,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的正确引导。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理智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大多依靠家庭,大学生消费时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大学生消费要具有维权意识,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消费权利。

(二)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和特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还有相关课程内容设置的因素,与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得到充分开展,从而难以达到对大学生消费真正的指导,学校应下大力气加强对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

(三)加强大学生合理储蓄的宣传力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强大学生合理储蓄的宣传力度,量入而出,提倡理性消费和节约思想,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塑造节约型的社会理念。

总之,大学生是一支特殊的社会消费群体,有着独特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经济上尚未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出许多矛盾。大学生消费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养成阶段,容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生消费市场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消费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个市场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消费才会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阮氏云英,杨青.中越大学生网络购物的调查分析——以昆明和河内大学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2.

[作者简介]庞丽群(1965-),副教授,吉林工商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财务管理。

大学消费行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行为文化是在大学系统中长期形成的、并通过大学各主体的行为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它既具有文化的历时性的特点,又在表现形式及功能上不同于大学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大学人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行为文化体现于大学人为实现大学目标而进行的文化活动中,大学校风是大学行为文化的本质表现形式。进行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加强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倡导优良校风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大学人;大学文化活动;校风

当前中国大学已经随着扩招及大调整的基本结束步入了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和谐发展的探索之路,此时大学文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高教界及学界的重视,对此问题的探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程度。目前学界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并没有权威的诠释,笔者认为,当代大学文化建设是当代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大学行为文化建设和大学媒介文化建设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资料显示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的建设基本上已被广泛关注,但是对大学行为文化及大学媒介文化建没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试从理论建构及落足实践的角度对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作一初步探讨,以期丰富大学文化理论,并对大学文化建设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大学行为文化的涵义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对行为的解释是“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具体而言,行为是行为主体本能地回应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在此意义上,行为是动物界的共同特征,就人而言,行为是人通过内在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而产生的本能和自觉的外显性活动,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文化行为是相对于野蛮行为、粗俗行为而言的,它是指人类在主观意识支配下,理智地按照某种规范进行并取得成果的客观活动。行为文化,直接源于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到文明时代的文化行为,是人类长期、丰富、进步的文化行为积淀下来的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外显性文化形态的总和。文化行为是行为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则是文化行为的升华。

在由多系统组成的人类社会这个生存体系中,每一子系统都有其不同层面的文化形态及独特的行为文化,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既是相对独立的社会系统,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在大学系统里,一方面,大学人在大学精神的导引下,遵循大学发展规律,为了实现大学理想而进行着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各种行为活动,这些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另一方面,没有大学人及其行为活动,作为社会机构的大学就不会存在与发展。因而我们在研究大学文化时,如果谈及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就不能不谈及大学行为文化。笔者认为大学行为文化是在大学系统中长期形成的、并通过大学各主体的行为活动而展示出来的文化形态的总和。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文化的历时性的特点,又在表现形式及功能上不同于大学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

大学行为文化基源于大学系统内大学人的各种文化行为,大学人是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大学行为文化体现于大学人为实现大学目标而进行的文化活动中,又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反映了大学人所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愿望和行为习惯等,从而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群体活动中形成了一种集体行为风尚,这种集体行为风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风。关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推动大学文化的整体发展,有必要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关注大学人的素质发展,并依据大学的发展规律加强大学优良校风的培育。

二、大学行为文化的主体

谈行为文化离不开行为文化的主体。大学行为文化的主体主要包括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善于治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教师、科研人员队伍,一支高素养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服务人员队伍,一届届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知识丰富的学生团体。

(一)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善于治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教师、科研队伍

“现代大学的本质是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问就是治学,这个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行为文化的品味主要是由大学教师的行为来体现,大学教师是大学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在现代大学里,教师“在传授高深学问的同时以其人格魅力和治学态度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并指导和帮助学生把外在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拿而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大学教师治学活动的崇高使命是创新文化,所以,他们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的结合,“不仅要高度重视研究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研究高深学问,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努力开拓新的境界,始终站在本门学科发展的前沿。这既是大学教育人的基础,也是大学教师的光荣使命”。

大学教师应当既是教师,又是学者。在现代大学的教师队伍中,必须以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的大师为核心,“现代大学中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是学者,但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为一名大师。作为一名大师,不仅应当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深和善于治学育人,最重要的是他必须是国内外知名的某一门学科的学术权威”。梅贻琦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就是说,一流大学必须有一流教师,没有大师的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同理而知,大学的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者的身份,而是应时刻向成为大师的目标努力,才能提升大学行为文化的品位。

必须指出,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大学教师都应当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包括选择和冲撞),使现代大学真正成为多元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这是现代大学传承和创新文化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强调的是大学教师在从事文化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活动时,治学态度非常重要。“治学态度是一种科学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实事求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大学教师的治学态度正确与否,不仅对自己,尤其是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二)高素养的大学管理队伍和教学服务人员

大学管理队伍是由大学的行政、党群部门的各级管理干部组成的,上至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下至各部门的普通职员一起构成了大学的管理队伍。大学的管理队伍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决策、沟通、协调与服务功能,其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而由他们的管理行为所表现的特色也是大学行为文化的重要特

色之一。尤其是大学书记和校长们作为对大学的发展目标、价值追求进行决策的大学行为文化主体,其知识素养与个人魅力,对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具有核心领导作用。当前中国各大学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高潮阶段,形势的发展要求高校管理队伍必须从德、能各方面不断学习与进步,以快速提高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其决策、沟通、协调与服务功能,营造先进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的和谐发展。新期大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较强的政治品德素质、娴熟的业务知识素质、先进的管理能力素质及良好的身体素质。政治品德素质指大学管理人员既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在任何关头,高校管理人员都应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来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端正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实事求是、廉洁自律、敢于吃苦、诚实勤奋,热诚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服务。业务知识素质指熟悉国家关于教育的大政方针、了解教育理论知识、熟悉具体的业务知识、有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及经济法律知识,以适应管理工作广泛性的特点和多方面的要求。能力素质是高校管理干部素质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岗位的特殊要求,是管理干部独立从事管理工作、处理日常事务、解决实际问题、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管理目标的根本条件,它包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高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较强的管理能力等。

教学服务人员主要包括在大学图书馆、校医院、食堂、环卫与维修等部门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大学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后勤保障,其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作用是其他大学主体小可替代的。尤其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为大学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提供知识信息支持,他们良好的服务会有效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提高。

(三)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知识丰富的学生团体

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培养高规格人才,大学的各项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培养而进行,没有大学生,大学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所以说,朝气蓬勃、志向远大、知识丰富的学生团体是大学行为文化的最重要的主体,大学生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特色表现。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的精神风貌,21世纪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发展,国际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当代大学生不仅肩负着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还肩负着发展人类自身的任务,这对他们的素质与发展提出了相对以往大学生更高的要求:

一要具有务实精神和求实的秉性。因为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巨大,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此重任落在当代大学生的肩上,需要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具有务实精神和求实秉性,必须做到扎扎实实学习、多才多艺发展、勤奋诚信做人。

二要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和开拓能力。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在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人应该具备三本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第三本是证明自己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进取开拓能力的。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不少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出现了脆弱、忧郁、焦虑、孤傲、自满等与现实社会发展不太协调的心理问题,需要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三要具有未来意识和善于学习、创造的能力。大学生要树立未来观念,养成预想未来的习惯,学会预测、预见、设计和构想未来的本领,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图书资料、计算机和数据库等多种信息媒体,准确及时地寻找到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加以理解、消化、吸收、概括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

四应强化全球意识和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目前世界国际化的进程愈来愈快,国际竞争也日益多元化,大学生必须成为熟悉世界各种事务、熟练掌握和应用多种外语以及计算机等多种信息媒体的现代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应具备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当代技术发展的高度综合趋势以及科学研究的多科性和多领域性都说明了当今社会是高度综合和统一的时代,需要未来的研究者是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和高度的协调能力、具有广博知识和精湛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三、大学行为文化的表现形式

大学的行为文化基源于大学主体的行为,是该所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在大学主体行为上的集中表现,所以说大学行为文化在表层上体现于大学人的各种具体的文化活动,在本质上体现于大学人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形成的集体行为风尚,即校风。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应通过开展与规范大学活动等措施,强化优良校风的提炼与培育,并不断增强大学校风对大学人的凝聚力,从而使大学人的文化活动和大学校风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大学行为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人的文化活动

广泛意义上,所有在大学内、大学外发生,有大学人参与、与大学发展有关的活动都是大学行为文化的表现形式。狭义意义上,因为在大学校园内,大学行为文化主体——大学人由大学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大学管理干部、大学服务人员共同组成,他们的行为职责基本是不同的,所以据此认为大学人的文化活动包涵有学习活动、教学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以及以职责为纽带进行的大学人之间的交往、生活、娱乐活动等。这些文化活动并非孤立地进行,而是互相交织、互相推动、互相影响,构成了灵动丰富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

有关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研究成果可谓卷帙浩繁,在此不必进行泛泛赘述。但从大学行为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当前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应倡导“以人为本”原则,强调主体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参加;应始终以大学传承创新文化、培养人才、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伟大使命为中心;应调动每一位大学人即所有大学教职员工的积极性,而不是仅仅以学生和教师为主等。

(二)大学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校风

校风,是指一所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是他们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等行为活动中形成的集体行为风尚。大学校风反映着该大学的办学历史、办学传统、管理风格和校园文化特色,既是大学人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又是大学人文化行为活动的结果,更是一所大学不同于其他大学的特色表现。因而可以说大学校风是大学行为文化的本质表现形式。

优良大学校风的形成与否,是一所大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大学在品牌和形象上的差异,正是各大学的校风长期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大学校风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着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办学特色,是该大学的精神风貌的载体,它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人的思想观念、价

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人格的各个层面,甚至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对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具有永久性的推动作用。大学校风不是抽象的概念聚集,而是可以切实感知的空间氛围。当我们走进一所尚无具体了解的大学,从其教学、科研、学习、管理、服务的行为活动及精神面貌等方面,就可以感受到学校的风气如何,感受到该大学是否具有高雅殿堂的灵气。

有人认为大学的校风是由大学教师的教风、大学生的学风和考风、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等组成的。笔者认为,大学的校风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风(教风、考风等都是学风在大学不同主体行为上的具体体现),二是大学行政管理及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

学风是指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风尚和治学方法,是大学行为文化主体的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学风的主要内容是教师的学风和学生的学风两项,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互动发展;第二部分是起协调作用的行政管理人员的学风,与前述二者共同形成大学的整体学风。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的不懈努力,大学要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认真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关键、难点与焦点,以便为大学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科学化提供现实依据。

因为教师在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大,有必要对教风加以强调阐述。教风是学风在教师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教风反映了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以及精神面貌等,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科学研究、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反映出来。大学教师的教风是大学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风的形成有赖于大学整体学风的养成,在推动整个教学工作进行时又会对学风及校风产生影响。一所大学只要有了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就会出现一个好的教风,教师好的教风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好的学风,教风严,则校风正。

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了大学规模的大幅扩张及大学使命的多元化,使大学系统变得更加庞大,大学组织的运行结构就更为复杂,大学的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重视大学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可以推动大学的有效管理。学风是大学校风的中心或灵魂,大学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是大学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各级党群行政领导和普通职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工作精神、工作态度、工作风尚等可称为大学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这也是他们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及管理与服务魅力的体现。大学管理、服务人员的工作作风对培育大学良好学风、形成大学优秀校风具有重要引导作用,大学校长的工作作风及个人魅力对大学良好校风的培育具有关键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该校的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竞争,也是校长素质、能力、办学理念的竞争,优秀大学校风的形成与优秀大学校长的领导密切相关。在师生员工眼里,大学校长就是大学的代表,一个具有崇高品格的大学校长,就是大学的一面旗帜,有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直接引导大学校风良性发展,是推动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他淡泊名利,公正廉明,为人正直,甘于奉献,以卓越的才能和风范领导清华取得了非凡的成功,清华大学的卓越校风也闻名于世。

四、倡导新时代校风,促进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行为载体,是在大学精神文化的引导下、以大学物质文化为基础、大学制度文化为规范的大学主体在大学实践中的行为总和与行为总特征,实践决定一切,大学总目标的实现与大学行为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大学行为文化的本质特色体现于大学的校风,因而,必须倡导与加强大学优良校风建设,才能促进大学行为文化及大学文化整体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大学的改革,促使大学的校风也在悄然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在学生层面踏实学习的人不多,而花前月下、热衷经商、沉迷网络游戏的倒不少,在他们身上一定程度地表现出令人窒息的懒散气氛和精神萎靡;在大学教师层面,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学术领域不正之风盛行已是不争的事实,许多大学教师由于受功利思潮的影响,教学积极性不高,学术研究缺乏原创意识和创新精神,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在管理者层面,很多大学管理者也不满足于潜心学习、工作,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问题上投入的时间少了,热衷于与老板、老总、官员交“朋友”的多了,于是“官”博士、老总(板)学生日渐增多……

上述大学校风的不正常现象与社会转型期人类精神迷失的大环境有关,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大学经典精神的失落有关。然而,时代的迅速发展要求大学从人类先进文化的长远发展出发,适时调整发展策略,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与学术使命,培育与时俱进的优良校风,促进大学文化及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和谐发展。

新时期的大学校风应是追求真理之风、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之风、服务社会发展之风和张扬个性之风。

追求真理之风主要指大学人一要有忠于真理的坚定信念和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献身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勇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发现真理、传承真理、实现真理而奋斗。二要有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要有不惟书、不惟上、不轻信、不盲从的独立学术人格;要有不迷信权威的仲裁、不屈从任何外在的压力并坚持正确主张与思想的坚定信念。缺乏批判精神与怀疑精神,缺乏自由思考、独立探索精神,就很难达到追求真理这一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

强化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之风。学术自由是高等学校区别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的根本特征,彰显着高等学校的本质,是现代大学具有生机和活力之所在。只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自由,大学教师才能完全传授一代又一代学生终其一生都需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知识和方法,从而探求人类最有普遍意义的恒久价值的真理和学理,更多地关注“应当怎样”的理想境界,而不是实际的操作和现实的妥协方案。正因如此,大学有时就像一座“象牙塔”,就是要与现实社会、特别是不够理想的乃至异化的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没有这种距离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坚持真理。

服务社会发展之风指大学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技术优势和人才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主动服务社会,履行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应承担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大学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能进一步为学生创造条件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学习联系实际,把自己融入改革开放的主流社会。

张扬个性之风。创新教育就其根本性而言,就是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过程。因为从人的发展来看,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滋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土壤。弘扬个性之风,一是充分尊重个体的人的个性,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格,承认个别差异,尊重多样化,尊重教师不同的教学和学术风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二是尊重个体的人的不同需要。在大学,张扬个性主要指尊重教师的基础性需要——物质需要,尊重教师的优先性需要——精神需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态度体验,求得师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加强优良大学校风的培养、重塑大学行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关乎大学主体一一每一个大学人的行为。在这项系统工程的进行中,既需要凭借大学管理者的引导与推动,更需要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既应考虑到大学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师资力量、教师教风,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价值取向等等,又要坚决抵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思潮、拜金主义、假冒伪劣、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正之风的时刻冲击等;既要在学校内部形成一个有利于优良校风形成的环境,又要真正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综合治理工程而齐抓共管、坚持不懈。

上一篇:消费者保护法论文下一篇:影响消费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