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生;化学素养

伴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国内的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完善,初中化学也在新课改的发展当中,对自身进行了体制和教学方法上的优化,整体的教学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但是在采用实验教学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缺乏明确的化学教学思想,对于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旁观者,而并非真正的参与者。这样的状况使得很多学生的化学学习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深层次的实验内容难以实现迅速的理解,整体的学习效率也逐步降低。为了切实改变这样的状况,初中化学教师需要从实验教学出发,进行多方面的转变和发展,调整当前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多方面思考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并实时运用在当前的化学教学当中,促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本质上的提升。

一、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虽然在现阶段进行了实时的优化,但是本质上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实验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仅教师缺乏最为明确的认知,而且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现阶段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之所以还是传统化学教学的开展模式,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敢轻易给予学生的实验主体性,因为在化学实验当中,经常存在着一些易燃易爆物质,如在《常见的酸与碱》当中,硫酸、盐酸等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腐蚀性,因而不可以轻易地进行碰触。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小心加以触碰,将会产生相当大的危害,而很多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开展,经常没有确切的认知,进而选择了盲目进行,更加增大了整个化学实验的风险性。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实验的开展需要有教师作为主导,否则很容易出错,因而不敢轻易地进行尝试。在这样的状况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便显得十分不完善,尤其是学生的实验操作上,需要加以实际的优化。

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

(一)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实验操作

在新时期的初中化学实验开展当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切实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当中来。对于一些特殊的实验开展,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演示,然后再由学生进行实验探索。如果实验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教师还需要在学生旁边进行直接的指导,使得学生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够有基础的保障,进而促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如果实验本身没有风险,而且操作过程较为简单,教师则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实验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进行探索,并在实验过程中解决相应的化学问题。很多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忽略一部分内容,如酒精灯需要用灯帽盖灭,但是很多学生依旧习惯于用嘴将其吹灭,教师需要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严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给予学生正确的酒精灯使用操作,进而完善学生的实验操作。

在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大家检查导管的气密性,可以先将橡皮塞塞入导管,并将其置于水中,然后用手心捂住试管,导管当中的气体受热会形成气泡,如果没有出现气泡,则说明导管的气密性不好。接着,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当中。在装入这一药品的过程中,需要将试管直立起来,避免药品粘在管壁上。接下来,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实验器材连接,摆放好酒精灯的位置,并用棉花堵住试管口。在完成试管连接以后,需要点燃酒精灯,并开启加热。接着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酒精灯,主要对準导管下方的药品进行加热。等到导管口有连续的气泡冒出时,则需要将收集氧气的水排空,并在水下将瓶口盖住。最后,熄灭酒精灯,完成实验。整个过程需要注意的内容相当多,如酒精灯加热,需要保证试管均匀受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实验,并在一旁给予充分的指导,促使学生的实验操作得到实时的完善和发展。

(二) 开展趣味的实验引导教学,努力帮助学生完善实验学习

初中化学实验对于学生而言,本身是十分奇妙有趣的,而且有着相当高的参与兴趣,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实验内容,往往又是十分盲目的,不仅没有合理的开展方法,而且学习的方向也无所适从。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实时的趣味实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感受到初中化学实验学习的趣味性和科学性,并积极地融入其中,提高实际的实验能力和技巧。

如在“二氧化碳验满”的实验当中,需要学生将燃烧的小木棒靠近集气瓶瓶口进行观察,但是学生往往不了解其中的原理,教师可以为学生阐述氧气、二氧化碳对火燃烧的不同作用,并开展与之对应的“氧气测满”实验,使得学生能够对化学实验产生最为深刻的认知。

新时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开展,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验主体性,给予学生实时的实验参与空间和时间,充分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化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熊明科.基于知识点的初中化学诊断性练习推荐系统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

[2] 乔栋贤.基于创新教育的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3] 高超.新课改下提高初中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朱慧琳,江苏省溧阳市燕山中学。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 高中化学 衔接教学 实施策略

1 进行衔接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或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始终处于基础和先导的地位[1]。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中所蕴含的化学思维、化学知识及化学方法来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所涉及到的化学问题。因此,对于本科教育中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大学化学这门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对于化学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不够,不求甚解;对于学习得过且过,只求及格的现象较为普遍。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从教师本身来说,没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状况,并且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就决定着我们不能采用一锅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从化学知识的传授来说,比较偏重于理论,在实践应用上涉及的较少,这可能导致学生觉得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从教学手段来说,没有充分利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成熟的理论,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来有效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针对以上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大学化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怎样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就成了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衔接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在高中化学所学习的知识为基础,从学生的认知发展实际水平出发,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及手段,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来更好的衔接过渡到大学化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2]。因此,衔接教学对于大学化学的教学尤为重要。

2 大学化学和高中化学教材知识内容

考虑到学生在高中阶段所学习教材的不同,本文主要以使用范围较广的人教版教材为例来进行说明。高中化学部分共分为8个教学模块,包括必修2个模块、选修6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化学1》和《化学2》,选修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及《实验化学》六个模块。

大学化学教材,以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学化学》为例来进行说明,主要包括三篇内容,其中第一篇为物质结构,第二篇为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第三篇为化学的现代应用。物质结构篇主要是无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介绍了物质的状态、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主要是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介绍了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的相关知识。化学的现代应用篇介绍了化学与能源、材料、信息和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具体应用。

3 衔接教学研究的实施策略

3.1 了解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由于教学对象所学专业均为非化学专业,这也就是说大学化学这门课是其本科教育阶段所接触化学的唯一途径,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此外,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地域来源比较广泛,所学的教材版本各有不同,其中以人教版教材使用最为广泛;对于选修部分,不同学校不同地域选修的模块也各有不同;对于实验部分,不同学校开设情况各有不同,有的学生实操能力强,有的学生只停留在理论部分,最多观看过教师演示,而有的学生甚至是没有走进实验室接触过实验,实操能力较差;由于学生文理分科,造成文科生仅学过必修部分,并且对于高中化学知识基本遗忘,基础比较薄弱等。这些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们在备课前都要充分了解知悉,以方便我们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全面备课,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会事半功倍,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课前充分研究教材,找准衔接点

通过分析高中和大学的教材内容发现,相同的知识在教育不同阶段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要求是不同的,存在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关系,这也符合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比如,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中介绍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掌握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运用;知道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够判断其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研究教材内容发现这部分知识实际上是学生学习大学化学中第一篇“物质结构”的知识基础,又再此基础上扩展了知识的长宽度及纵深度。比如引入了四个量子数来描述电子运动状态,会深入学习化学键的相关理论等。我们可以以此为衔接点来开展教学,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激发其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进行知识的过渡,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概念原理。因此,备课时充分研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3.3 设置问题情境,注重核心概念原理的建构

学生在高中所学习的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在看待一些新问题时不一定适用,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利用这点,巧妙的设置问题情境在教授新课时有目的地导入,引发学生原有知识经验认知冲突,从而顺利的开展我们的教学。比如,在酸碱平衡教学时,一开始,我们在介绍酸碱理论的发展简史时,就可以体现这一点。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各种酸碱理论在每一时期也有不同的回答,科学是不断在前进的。在高中的时候,我们主要学习了酸碱电离理论,认为: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为碱。这一理论,从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但它也有局限性,只局限于水溶液。我们可以抛出问题“不能电离出,但是它却显碱性”,这时候我们用酸碱电离理论便无法回答了,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候可以引入酸碱质子理论,会使学生对于这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可以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关于酸碱核心概念的认识。

3.4 转变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在高中的時候学生由于学业比较繁忙,课业压力比较大,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此外,学校里教师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加重了这一现象,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成为主流。这一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学习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性,不符合素质教育提出的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从而给教育带来了很多弊端。但是,进入大学阶段后,大学的学习方式、管理模式和高中有所不同,课堂的知识容量大且课时短,也没有人催促着学习,学生或多或少会难以适应这种转变,这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这也就促使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进课堂中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其有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那么,如何设计,就需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多想多琢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教学。比如可以将学生分组,在每次课前布置一些任务、抛出问题,让学生去主动搜资料、寻找解决方案、优化设计方案。组内分工明确,让不同学生发挥专长,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去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教学当中去,锻炼了与他人沟通、协作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发挥其主观创造性。

3.5 多种评价方式并存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往往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的好坏,这极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走向一种极端,从而带有功利性的目的去学习知识。学生也不容易从中发现学习的快乐,而把学习知识当做是一种任务去完成它,这显然限制了其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主动发挥创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了大学以后,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有时候依然存在。大学不同于高中,学习环境、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也更加的开放,单一的评价方式显然不适用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形成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方式更加的多元化一些,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更全面的发展。比如,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在考核评价时,可以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更加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自主设计或改良某个实验,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分组合作,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此外,可以增加形成性考核的形式以及比重,不单单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可以将课堂表现、课后开放式的作业、课程小论文等作为评价方式的一种,并占有一定比重。这样可以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炜.大学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 石丰.大学无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研究[G].2014.

[3] 梁爱琴,宋祖伟,曲宝涵.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以原子结构知识为例.化学教育[J].2018,39(2): 23-26.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化学基本概念是中学化学基础知识的主要构成之一,是化学教学中最关键、最中心的内容。化学概念是在提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合成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化学现象的基本属性。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实验、观察以及对物质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离开化学概念,学生就不能从本质上把握物质的属性,也就不能真正掌握物质变化的内在联系及规律性。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建立化学概念。每一概念的建立,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提高。本文从化学概念教学出发,论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化学概念可分为以下六类,各类之间相互关系密切,对能力的要求与培养各有所侧重。

1.“组成”类概念,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悬浊液、乳浊液、溶液、溶质和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酸、碱、盐、各类有机物等。对于这类概念,学生较易理解。

2.“性质”类概念,如物理性质(密度、溶解液等)、化学性质(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pH值等)。这类概念多数凭借直观手段来教学。

3.“变化”类概念,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溶解和结晶、风化和潮解、中和反应、氧化与还原反应、催化反应、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反应等。这类概念与性质紧密相连。

4.“结构”类概念,如分子、原子、离子、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键、同分异构现象等。这类概念提示了物质的结构层次,要更多地依靠抽象思维来形成。

5.“化学量”类概念,如原子量、分子量、摩尔、气体摩尔体积等。这类概念与物质的微观特征紧密相关,要依靠抽象思维来获得。

6.“化学用语”类概念,如元素符号、分子式、离子式、化学方程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这类概念是基于物质及组成、结构、性质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以上概念中,前三类多数要通过对各种实验现象的分析、抽象、概括获得,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后三类概念主要是通过分析实验所得数据,运用抽象思维、空间构思,提出假设论证或借助于模型来理解形成的,是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途径。

一、在概念的形成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认识物质的开始。教学中让学生观察的主要对象是实验、实物和模型;主要内容是物质的形、色、态、味等物理特征以及化学变化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气体的生成和吸收、沉淀的析出或溶解,以及变化所产生的光、热、色、态、味;主要途径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讲边实验、观察周围物质的化学现象、化学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实物、模型、图表等;主要目的是通过上述途径,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所研究的化学现象,形成对有关现象的清晰的感觉、知觉、表现,获得感性认识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化学现象根源的潜在动力,以形成正确的、真正理解的概念。

培养观察能力的要求:1.观察要做到敏锐、仔细、快速、正确。对于微小的变化观察要敏锐,如切开的金属钠表面在空气中很快地由银白色光亮的色泽变为灰暗;仔细是指观察应全面,如镁在空气中燃烧,学生很容易被耀眼的强光所吸引,而这个实验的观察重点是有白色固体的生成,只有观察仔细才能把握物质变化的全部内容;化学反应往往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眼、手紧密配合,如在酸碱中和滴定时,判断等当点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既要仔细又要快速,否则中和将失败;正确的表达是观察结果的反映,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将观察到铁丝的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而没有火焰。2.有的放矢地进行重点选择性的观察,培养学生从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现象中抓住物质的本质属性的能力,养成从所观察的现象中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的现象,属于本质的方面,从而排除那些非本质的现象。例如,氨的催化氧化,向盛有氨水的锥形瓶中,通过导管放入空气,可看到氨水中有气泡冒出,再将烧红的铂丝放入锥形瓶中接近液面,可看到瓶中有棕色气体出现,而且越靠近锥形瓶口,气体棕色加深,铂丝保持红热。在这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引导学生重点选择观察瓶内气体颜色有什么变化,分辨出哪些是属于本质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更加仔细地观察,启发学生通过分析、思维进行解释,得出氨催化氧化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续氧化生成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教师对观察的目的要求越明确,学生观察过程中随意成分越小,选择性越集中,观察化学变化现象的效果就越好,也越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3.对于“结构”类概念,通过观察有关原子和分子结构的形象化图形、模型,培养学生借助宏观的图像,从动态角度来观察、想象微观世界的运动,观察与想象相结合,实现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基于意义学习理论视角,探讨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知识衔接,调查和分析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情况以及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内容衔接情况,并以衔接点作为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的“固着点”“生长点”,提出有意义学习的教学衔接策略。

【关键词】高中化学 大学有机化学 教学衔接 意义学习

有机化学是大部分工科类专业如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等专业学生必修的化学基础课程。以北部湾大学为例,不同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开设时间和课时数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或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学习时间为48~80课时。作为一门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化合物数量庞大、分子结构复杂、化学反应众多、化学概念和理论抽象、反应机理晦涩难懂、有机合成错综复杂,这些都会给学生的认知和学习情感上带来障碍。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无疑,知识衔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拟从教学实际、教材内容对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进行分析和调查,基于意义学习理论视角提出促进知识衔接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成效。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文就以下两个层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在实践层面,高中化学教学能否满足大学有机化学教学衔接的需求?大学教师如何利用衔接点进行有效教学?

在文本层面,高中化学与大学有机化学在内容上存在哪些衔接点?

(二)研究方法和材料。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等研究方法。涉及的文本材料有:高中化学教材(宋心琦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学有机化学教材《有机化学》(第5版)(汪小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情况调查。为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笔者对北部湾大学的大一学生(2019级)进行问卷调查。学生生源地遍及江西、湖南、四川等14个省或自治区,男生占61.87%,女生占38.13%,涉及专业有能源化工、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油气储运专业。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调查结果表明,119名学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占调查对象的74.38%;48名学生把有机化学基础课程作为高考选修模块,占学习了该门课程学生的40.34%;59名学生认为该模块较难学,占49.58%。高中有机化学学习情况见表1。

综合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分析,有少部分学生只能听懂和理解一部分知识,但不能提取知识或回忆;部分学生表示基本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能够按照课本的描述进行复述,但是不能将知识迁移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三分之一的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知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解释或举例说明(不是逐字逐句按照课本复述),学会迁移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和理解新概念。

在高中有机化学主题知识的反馈方面,大部分学生对“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的内容记忆深刻并且掌握得较好;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模糊不理解、遗忘较多而且掌握较差的主题是:有机合成、油脂、蛋白质和核酸、糖类。醇、酚、醛、羧酸和酯隶属于“第三章 烃的含氧衍生物”,是学生较系统掌握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关系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受前摄和倒摄干扰,遗忘和不理解程度增大。

(二)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化学的内容衔接分析。基于奥苏贝尔学习分类理论(见表2)对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内容衔接进行分析,具体如表3所示。

表3显示,高中有机化学内容主要集中在选修课程有机化学基础中,高中和大学两个文本存在较好的连贯性,少许内容如系统命名法、酸碱理论知识等存在不一致,但两者的知识衔接点非常多,教学目标和知识难度呈现递进关系,内容的选取和编排遵循“螺旋式原则”。如果学生在高中学习了一些代表性有机物的结构和基本性质,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他们能够顺利过渡到大学的学习阶段。调查显示,41名学生(占25.63%)在中学阶段并没有学习过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并且与大学结合较紧密的部分内容分布在教材的非正文(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仅有不到80%的高中教师对该内容进行详细讲授。

三、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衔接策略

(一)衔接点是大学教学的固着点。有意义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习者将学习材料与认知结构的原有观念建立起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换言之,旧知识为新知识提供合适的“固着点”,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逻辑的联系,并且顺利将新知识同化—顺应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为此,我们以衔接点作为化学教学的固着点,并在此处找到“矛盾冲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学习状态,发挥衔接点的生长功能。

如“化学键、碳原子成键及碳原子杂化”分别呈现在《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教材正文和非正文中,知识分布零散、不系统。研究表明,学习者获得大量明晰、稳定的及有组织的知识可促进意义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产生意义的精确性和明晰性,以及它们即时的和长期的可提取性。首先,采用自上而下的认知顺序,建构以“化学键”为核心的知识结构(见图1),设置一条“化学键—共价键—碳原子成键—碳原子杂化及结构”的派生知识链,使学生的知识从“碎片化”变成结构化,形成层级清晰、稳定的认知框架;其次,以“已知—生疑—分析—习得”进行教学设计(见图2),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客观事实—认知冲突—提取知识—概念转化”的思维过程,以此形成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认知路径。

(二)衔接点是有效的“先行组织者”。为了让学生关注将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回忆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奥苏贝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能清晰地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学习任务相关联。多项研究表明,先行组织者提高了学习者对某些材料的理解。当教授那些结构良好的内容,但这个结构一时又不太容易被学生把握时,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似乎更明显。

调查发现,高中生对“烃的含氧衍生物”的遗忘和不理解程度增大,大学生也普遍反映这部分内容学得不好。有机物常以官能团进行分类,具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其性质相似。大学“烃的含氧衍生物”包括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和羧酸衍生物、取代酸等内容,这些物质之间存在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如醇、酚拥有相同的官能团(-OH),醇、酚、醚可看成是水分子中氢原子被烃基、苯基取代的产物,“醇-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等。在教学时,我们以衔接点作为先行组织者激活先前知识,使得新信息与学生的先前知识建立某种合理联系,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框架。为此,可做设计如表4。

总之,学习者现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有意义学习的主要因素,而实际中有些学生没有选修有机化学模块,部分学生对某些知识记忆模糊、不理解,这给大学的教学衔接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通过调查、前测、化学反应关系图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辅导者,由辅导者答疑解惑,同时收集各小组的问题在课堂上集中讲解。实践证明,这种“结对子,捆绑式发展”的策略对解决学生的知识缺失、先入之見或错误之见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心琦.高中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汪小兰.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3]戴维·保罗·奥苏贝尔.意义学习新论[M].毛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4]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责编 郭晓明)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 教学方式 转变

[作者简介]袁竹连(1982- ),女,湖南邵阳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化学与食品教学。(广西 崇左 532200)麻昌港( 1976- ),男,壮族,广西横县人,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转变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GB142)

“无机化学实验”是高校学生入学后高校化工、生物技术、环境保护及食品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在现代高教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实验教学环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无机化学实验在整个大学化学学习期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为后续其他实验课奠定基础,并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及研究论文工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桂西南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面临的困难

桂西南地处我国“老少边山穷”地区,由于经济基础长期落后,致使一直以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总投入远远不足,本科层次的教育投入无法满足不断增加在校学生的需要,特别是化学实验室的投入增长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显得极不相称。在此条件下,谈论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方式的改善,具有一定的难度。

1.传统教师讲演方式亟待转变。实验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无机化学实验课是新生入校后的第一门实验课,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相对还比较薄弱,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无疑具有极大的学科优势和技能优势,正因为如此,也最容易形成教师霸权主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教师具有极大的专业优势,在具体实施中,将教师自身的优势转变成学生的优势就具有逻辑上的可能性,关键是我们如何找到一种机制,让这种优势得以顺利转变。

2.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延续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只强调中学化学实验和无机化学实验的共性,而没有充分考虑大学化学实验的特殊性,以这样的思路来设计实验必然会是中学化学阶段的简单重复,难以将学生引入更复杂的专业实验教学中去,这样就会导致一个近乎荒谬的结论,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联系的紧密程度,反而远远大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和后续的专业实验教学的联系,这显然是十分不合理的。

3.学生的实验技能存在明显短板。出现上述荒谬结论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无机化学实验作为基础课程,一般都是安排在大一时期,而这正是学生刚刚从高中走出来,思维和技能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水平上,这是让很多无机化学教师最头疼的事情。也就是说,方法依旧是过去的方法,但实验内容的专业性又是中学阶段无法比拟的,这种困境如果长期破解不了,就势必会造成大学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停滞不前。

4.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几乎都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所谓验证性实验教学就是对已有实验进行简单的重复实验验证,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严格的实验规范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问题是,当这种模式变成压倒性一切的时候,其局限性就凸显出来了,也就是说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性思维,和当前中央倡导的大力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5.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缺乏严密的科学分析。实验结果往往和原来的目标不一致,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和计划结果相一致的结果,要么抄袭别人的结果,要么重做一次,这是一种无效的实验教学方式,简单抄袭别人的结果并没有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甚至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操作结果,而重做一次,对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实验经费无疑是雪上加霜。对于这样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见怪不怪,这无疑有悖于相机而教的精神。

二、桂西南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措施

1.开发校本实验教材或指导书。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新理念,制定科学、规范、完善的实验课程大纲,使教学有章可循。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安排好中学阶段的实验设计和大学阶段的实验设计,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紧密衔接的过程,这样就能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中学的实验思维转变为大学的专业实验思维;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配置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从“学会”慢慢变成“会学”,并从“学习”阶段慢慢走向“创新”阶段。

2.建立教师专业实验优势转化为学生专业优势的联动机制。我们只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但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教师也要对实验教学写实验教学报告,主要的目的就是让教师像医生一样跟踪“病人”,对“病人”建立“病历”信息,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详细而到位的指导。教师写实验教学报告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激发教师去认真跟踪指导学生的实验,随时掌握学生的实验进度和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写出规范而详细的实验教学报告。当然,这样的结果会让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可能很多教师不太乐意,这就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这样做的意义,且学校要在工作量上给予适当补贴,但负责任的教师还是很乐意去做的,这样最终就会形成了一个由教师专业实验优势转化为学生专业优势的长效机制。

3.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最终要形成一个规范合理而科学的实验报告。一份规范的实验报告无疑必须要足够详细,而且条理要清晰,符合实验的操作要求和实验规范,但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提出,在实验报告的形成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简单地处理和预定结果不一致的实验结果,这点最好能在实验报告的要求中体现。我们认为结果不一致的实验报告应该包括实验操作的试验误差、操作的不规范性、操作错误等等,但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学生不仅要分析实验品的用量、天平的误差、实验的温度等常规的因素之外,还要注意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样品浓度、pH等实验条件,同时教师也应当参与学生的分析。如高锰酸根和二氧化锰在碱性溶液下的反应,理论上应该得到绿色的锰酸根溶液,却有学生观察到溶液是“黑色”的,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武断地下实验错误的结论,看是否是溶液浓度太高,形成过深的颜色看起来像是黑色,或者是溶液中悬浮了黑色难溶颗粒,其实,只需取试管上层清夜加以稀释,马上就能观察到绿色。由此,为了让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意外结果,教师必须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结果和预定结果是否一致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教师的教学切忌把一致性的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更符合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试验中出现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恰恰是让学生提升科学实验素质的机会,而且这可能更会是形成创新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科学界里实验结果和预定不一致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时候还是重大发现的时刻,如2011年的物理学诺贝尔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原本只是为了验证愛因斯坦的宇宙常数的正确性,结果却发现所谓的宇宙常数并不是常数,而是宇宙在加速膨胀。由此可见,“意外”结果的科学处理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因为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往往会导致新的发现。

综上所述,桂西南民族边境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面临着五大困难:传统实验教学讲演方式存在不足、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依旧延续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实验技能存在明显短板、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存在较大偏颇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缺乏严密的科学分析。由此,我们提出开发校本实验教材或指导、建立教师专业实验优势转化为学生专业优势的联动机制、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最终要形成一个规范合理而科学的实验报告等三大改善措施,以此促进桂西南民族边境地区新升格本科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松君,娄帅.结合示范中心建设改进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

[2]郝志峰,吴茂英,肖楚民,等.探索基础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新策略[J].实验室研究探索,2011(8).

[3]管小艳,何丽,新刘云,等.提高大学生无机化学实验技能的几点做法[J].中教文汇,2008(1).

[4]曹红霞.当前高职院校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09(1).

大学生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就业乃民生之本,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有十年的时间,但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本文将结合创业教育实践,就目前大学生创业境况进行剖析,探求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自主创业;就业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蕴含着巨大的创造热情和创业的潜能。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改善就业结构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鼓励创业,不仅可以扩大就业效果,也可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下面笔者将结合创业教育实践,就目前大学生创业境况进行剖析,探求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一、我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际上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以后的发展才会落实到创业。我校历来非常重视学生创新实践教育,在创业教育和实践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

一是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目前,形成在一年级开设14学时、0.5学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三年级开设28学时、1.5学分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理论课教学模式,统一纳入全校课程体系中,并引入KAB创业教育项目。在教学安排上,结合专业特点,将职业指导、成才教育、创业教育分年级、有侧重地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二是设立创业导师,由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创业成功人士组成,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指导和引导。在学校定期举行的“创业大讲堂”上,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创业导师与大学生们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为大学生的创业答疑解惑。三是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学校每年出资80多万元,设立了“创新创业基金”,用于支持鼓励创新创业优秀的学生和团队。四是出台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办法,激励学生创业。五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发起组织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论坛,提出了科技实践、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等系列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敢于创业、创新创业、自主创业的精神。从参加2001年全国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竞赛到现在四届,共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2004年在全国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获得一等奖1项,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2005年、2007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我校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奖”;被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的称号。

2.创业教育实践方面

我们提出结合专业,建立创业工作室,搭建创业平台,这是一种“低成本,高成功”的草根创业模式。首先,无需很高的成本,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业,学校免费提供场地,搭建创业平台。其次,可以边创业边完成学业。在无需掌握过多管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创业知识的情况下,提供真正适合学生的创业环境,为大学生创业减少障碍,增强大学生创业信心,轻松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大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创业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第三,搭建指导服务平台、培训平台和项目孵化平台,由创业导师指导大学生科学创业,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全校现有三十七度设计工作室、阿拉鱼科大二手交易网、普瑞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绿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各类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学生创业团队16个。这样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保证了学生创新创业内容依托专业基础,有利于学校有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共享,保证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的深入,又避免了对学生创业行为的限制和约束,大大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这些创业团队从事过学校形象识别系统设计、学校会议室装修、大型活动会场设计和施工、石家庄“民心河”河水治理、不孕不育治疗仪研制和推广等项目,累计创业收入达100余万元。

3.我校学生已普遍具有创业意识

我校一项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显示:有94.6%的在校生有创业的冲动,而在这些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已开始着手创业。同时调查还显示,43.5%的受访者愿意在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有16.8%的人选择不会,其余更多的人选择了“视情况而定”,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并不是人们选择工作首先屏蔽的范围,相反相当大部分的人对大学生创业还是持有信心的。在持愿意观点一方认为:“参加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可以共同开创事业,实现梦想,哪怕失败也是一笔财富。”“大学生创业的公司有活力、有前景,也为了支持创业的人。我十分欣赏勇于创业的大学生。”“都是年轻人,共同拼搏!”……而持不愿意观点的一方则认为:“对他们不是很有信心,大学生有点自以为是,专业知识或许有,但缺少经验和耐力。”……这些调查结果告诉我们,创业的意识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二、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境况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自主创业时,除了具有创业者普遍存在的自身素质欠缺、经验不足、投资风险等问题外,同时在政策和社会经济环境方面也面临着诸多的冲突和障碍。

1.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自身问题

一是缺乏创业意识。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较低,有创业意识的只有7%,真正自己创业的不到1%。从我校关于“就业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家长为孩子选择考研、留学、进机关或大企业,自主创业一项几乎没有人选择。还有的毕业生宁愿在家待业,也不敢迈出自主创业的第一步。可见,传统就业观念和成才观是创业的最大阻力。二是缺乏创业信心。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对创业有恐惧心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要开办一个公司,既需要注册、管理、市场营销,更需要资金融通等多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知识储备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必将处于劣势。三是缺乏创业能力。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也有创业教育缺位的原因,表现在动手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四是缺乏创业资金。我校调查显示,有45.5%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显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近年来,虽然国家和各省市出台了一些关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等有关政策。但由于贷款办理环节复杂繁琐,大学生又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加上有关小额贷款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少大学生对此优惠政策所知甚少,也就谈不上享受了。五是缺乏创业项目。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调查发现,不知道有何项目可做的占71%。大多数认为结合自己的专业实际,从事服务业、小商品零售、营销、装饰设计、电脑维修等较容易些,大的投资和项目没有把握。

2.政府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措施有待完善

一是资金渠道不畅通、融资渠道狭窄,束缚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创业可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但银行大都不愿贷款给这些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弱的企业,现实中真正贷到款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处于初创时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多是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弱的微型企业,既难以得到银行贷款和担保,也很难通过发行债券或在二板市场上市的方式进行融资。二是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的空间与效果有待扩大。尽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创业扶植政策,但大学生创业的门槛还比較高,许多地方创办企业手续比较繁琐、申办周期较长、申办费用较高、收费项目较多、财税优惠政策比较模糊,并且操作缺乏透明。许多大学生创业之前,有着良好的扶持政策预期,但在实际中很多优惠政策比较难以享受到。这就要大力推进“阳光政务”工程,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方便自主创业者。三是市场中介服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大学生创业投资企业与生具有的诸多弱势,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对市场中介服务具有强烈的“依赖性”,迫切需要包括项目评估、财务、法律咨询与管理咨询等来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帮助,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缺乏服务于大学生创业投资的中介服务的制度保证。

三、积极营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宽松环境

创业教育要和创业发展密切联系,依靠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和政府、社会团体的支持,才能构建良好的创業平台,加速创业成果的转化。

1.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校创业教育,激发创业热情

一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必须结合自身学科和专业特点设置课程体系,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创业教育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创业教育方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中心课程设置非常具有特色,将对学生的培养定位为“自我升华、机会的识别与捕捉、资金的寻找与驾驭能力、新创立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及创业者的个人素质”。美国斯坦福大学成功的创业教育,源自于其独特的建校宗旨“使所学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涯直接有用,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二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把选拔与培养创业教育的优质师资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吸收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成功创业者或有实战经验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来校任兼职导师,充实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国内创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研讨和学术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指导有利、梯队合理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三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增强时效性。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使创业教育与企业实习、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实战经验。

2.完善创业政策,建立快速推动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激励机制

一是要全面梳理现有创业、就业有关政策,把扶持政策统一到“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导向上来,把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结合起来,把创业项目开发与创业培训结合起来,把毕业生创业与相关政策结合起来,建立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等相结合的创业机制;二要减免各项费用,简化办事程序,如辽宁省制定了《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暂行办法》,毕业生凭《自主创业证》可以享受注册企业惠、减免企业所得税和贷款担保;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和督促其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简化贷款担保手续,为大中专毕业生创业提供必要的贷款担保。

3.建设创业基地,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是政府加大引导扶持力度,鼓励多方投资,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建易于起步的载体。二是在开业指导、培训信息服务、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投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与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同时积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孵化人才队伍和规范内部管理体制,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创业服务体系,提高整体服务质量。三是各有关部门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务窗口,为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咨询、投资信息、市场行情等有关资讯服务。四是优化舆论环境,营造自主创业的文化氛围,定期评选“自主创业精英”和“创业能手”,进行表彰,要在媒体开辟一批创业栏目,树立创业典型,推广成功经验,使创业精神形象化、具体化,激励更多的学生走上创业之路。

帮助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是全社会的责任。政府、社会和高校要通过各种导向,多种形式和更多载体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环境,保证创业的成活率,萌生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者。同时,用完善成套措施和机制来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创业。政府和社会更要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扶持措施,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消除不利于创业的观念性障碍和制度性障碍,促进大学生创业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都标.大学生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与教育,2008(5).

[2]戴树根,巢炜.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孟芊,刘震,申跃.从创业竞赛到创业教育:对于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思考[J].2008(11).

本文受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研究课题项目资助。

上一篇:金融市场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与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