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2023-09-22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1 大学生德育教育理念

多校区办学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就是校区分散, 一所学校由多个校区组成, 校区与校区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学生分布在各个校区, 而各校区在学生、教师、和软硬件环境上都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多校区给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高校要积极适应多校区办学的新形势, 面对现实, 进一步更新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面向每一个学生,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准则去衡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1.1 以学生为本, 开展德育教育

21世纪教育对象, 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自主性增强、十分看重个性的体验, 但现在的教育者往往只围着书本转, 很少围着学生转, 教师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 难以成为学生真正的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德育教育的根本是为了培养有高尚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个人的特性与需求, 而一味强调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的共性, 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教育影响的内在动力, 而且会使他们把这种教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 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 疏远甚至拒绝思想教育。因此, 要把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重视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自主性和创造性, 才能让学生在平等的心态中愉快地有选择地接受各种正确信息, 并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多校区高校更加应该以学生为本,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自我教育法应成为高校教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

以学生为本, 就要遵循教育个性与共性、“点”与“面”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考虑各个校区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校区的学生也有不同的资质、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需要, 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做到全面渗透, 才能有效地消除教育脱离教育对象实际的盲点。德育教育工作应该是宽口径、分层次, 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

1.2 确立全员合力育人的观念

德育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绝不能只靠做学生工作教师和政治理论课老师就可以完成的。它是全校教职工的共同责任和任务。构建高校德育教育共同体, 确立全员合力育人的观念, 对于多校区高校来说更是尤为重要, 因为分校区相对于总校区来说, 从师资、管理及软硬件上都相对薄弱, 更需要全员动员, 形成教育共同体。

在德育教师的队伍中, 我们不能忽略专业教师这个群体, 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他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教师在教育工作上的全身心投入, 可以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 他们的一言一行可以深深地影响着学生, 影响着他们的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而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纪律性、严谨治学等道德品质、综合素质, 都会有明显帮助。所以高校必须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并把它落到实处, 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2 改变教育思路

2.1 完善全校网络平台

多校区高校主要表现为校区分散、规模大, 实际上多校区分散只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 这种空间距离完全可以被消除, 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的建设, 使多个的校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网络化的大校园。

校园网络现在各大院校都已建立, 但它所发挥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要利用好这一载体, 主校区更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 主动出击, 抢占网络新阵地, 既要重视引入高性能的硬件设施, 又要增强对德育教育工作软件开发或网站、网页的投入, 校园网页要兼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既要有充实的内容, 又要有精美的设计, 能够吸引住大学生的眼球。要制定必要的网络规范, 提高技术临近手段, 做到管而不死, 活而不乱, 因势利导, 为我所用。学校通过BBS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 开展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的及时性、互动的特点, 掌握学生的真正思想状态, 及时加以帮助和引导, 使他们在网络浏览中入眼、入耳、入心,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各分校区可以把学院中学生班级、社团等学生活动在网络中呈现出来, 形成一个虚拟的“丰富的大学电子校园”系统。使多校区的学生尽管在地理位置上不在一起, 却可以采用网上集体形式加强沟通和交流, 从而体现网络交流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越性, 增强不同校区学生对总校的认同感。

2.2 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多校区的高校而言, 由于主校区和分校区办学定位不同、资源不同, 给学生带来诸多的心理障碍, 表现出资源少的校区, 有些学生觉得同样的学校, 自己却享受不到应有的资源, 感觉不公平, 会产生失落感, 有些学生担心受到歧视而感到自卑, 人际关系不适应等, 这些现象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给予特别的关注。我们可以把心理咨询称之为“点”, 把心理辅导称之为“面”, 两相结合, 使之成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有力补充。

首先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课程, 使较多的学生能够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让他们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个认识, 由于上课的人数可能比较多, 它还可以起到广泛的宣传作用, 让那些自己感觉可能有问题的学生不会因为怕别人议论而不敢接触心理老师, 同时也让他们通过学习, 自我教育, 自我成长。其次, 对一些有共性特点的学生可以做团体咨询, 比如失恋后的挫败、就业前的焦虑、家庭关爱的缺失等等。团体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 创造了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 使成员可以他人为镜, 反省自己, 深化认识, 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例如, 我院外语系在新生入学时, 做了新生入学的团体咨询, 同学们在新的集体中相互认识, 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 接纳自我, 从而逐渐改变人生态度。团体咨询即可以提高心理咨询老师的工作效率, 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最后, 对那些需要提供个性化帮助的学生进行个体咨询, 例如, 有自杀倾向的学生, 他们的大多数在实施前都会去心理咨询室咨询, 这时心理咨询老师不仅要耐心工作, 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 尽可能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帮助, 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

2.3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多校区高校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各个校区共同营造而成的, 不同校区的环境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它的氛围融合成整体性的校园文化, 同时, 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反过来又促进了名校区的风气, 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与成才。

为了让各校区的优势更好地发挥, 形成自己的特色, 又能够通过这些特色活动使各校区之间形成良性竞争, 从而能够建立全校区丰富的校园文化。首先, 总校可以鼓励各分校区根据自己校区的功能特点组织安排跨校区的课外文化活动交流, 以及各种专业竞赛等。例如, 让有英语专业的校区组织全校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配音比赛等等, 让有艺术专业的校区组织全校学生的绘画比赛、摄影比赛等, 有计算机专业的校区开展网络大赛等, 从而使不同校区的学生有机会在一起相互交流, 增进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更好地享受全校的资源;让学生们感受到不同校区的文化氛围和生活背景;同时也能够使各校区展示自己校园文化, 提高竞争意识。其次, 可以建立学生社团跨校区活动机制。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的社会活动, 多校区大学生社团的全校性活动虽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校方可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便利条件, 引导学生社团负责人在全校各个校区范围内吸收成员、开展活动, 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文化融合方面的功能, 增强学生对总校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2.4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高校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走进一个非常干净、整洁、宁静、设施先进的大学校园, 我们会无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即使平时有不好的习惯也会自我控制, 使自己的谈吐变得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多校区高校更应注意各校区的硬件设施建设, 使之基本同步发展, 减少不同校区由于硬件设施方面的差别,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失落, 和对自己学校的不认同。

3 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德育教师队伍

就像高等教育需要专家、学者一样, 德育教育也同样要有自己的专家队伍。学校要加强对德育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从多方面推进这支队伍的职业化水平。首先细化分工, 德育教师在德育教育的范围内选择不同专业, 如心理咨询、职业辅导、网络教育、思政教育等专业方向, 使个人在学术上有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 有自己的专业领域, 同时也丰富育人的内涵。其次, 对德育教师进行行业素质认证, 设置一定的从业标准, 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德育教育工作有很强的时代性, 不同时期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 德育教育也要跟上时代的要求, 不断地提高教育的水平, 丰富教育的内容。最后, 建立建全德育教师的长效激励机制, 使之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能够得到社会、学校、学生的认可, 而不是临时思想, 工作几年就转行。

德育教育只有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 才会有一支稳定的专业工作队伍, 才能让做这项工作的同志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门学问去潜心研究, 并为之献身。

摘要:多校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新的时期, 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活动,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手段, 提高教育水平, 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自愿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多校区,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 蓝汉林, 岑红霞.中外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 2005 (4) :37.

[2] 隋文慧, 韩维群.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教育管理探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 :24.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自2001年以来, 中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 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 2002年就业率为80%, 2004年为73%, 2005年为72.6%……至2008年, 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另有数据表明, 2009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611万人, 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 该数字将突破700万,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将会更加凸显。网络流传的一副对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 生生不息;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 届届失业”, 也生动地概括了当前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今年两会上, 北京市政协委员孙狄提出建立企业学士后、硕士后制度, 为毕业生设立两年的见习期, 解决就业难题。200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突破100万, 比去年增加20余万人, 最高的岗位竞争比例达到4584∶1。种种迹象表明,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 正在不断地“侵蚀”我国的实体经济, 由其引发的裁员、降薪、破产、失业潮还在不断蔓延, 大学生就业空间变小, 就业难度加大, 就业机会减少, 失业人数增多, 大学生背负沉重心理压力, 金融危机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 企业裁员减薪, 就业竞争残酷。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是直接的, 也是剧烈的。我国不少出口外向型企业就在这场金融风暴中骤然“倒下”, 不少企业为了生存, 不得不采取大幅度的降薪和裁员, 迫使一部分原本已经就业的大学生要重新走上求职择业的漫长道路。这部分人的再就业又大大增加了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使的就业竞争变得更加残酷。

(2) 经济增速放缓, 就业岗位减少。金融危机蔓延全球,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我国亦不能独善其身。随着危机的不断扩散加深, 其对我国各个行业的灾难性影响日益凸显, 各地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而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用人需求, 放缓的经济增速导致众多企业用人需求缩水, 许多企业明确提出取消今年的校园招聘计划,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随之减少, 大学生就业陷入“僧更多粥更少”的窘境。

(3) 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位求职者的心灵, 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对“毕业即失业”的焦虑和担忧。部分大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调适就业心理, 成天感到焦躁不安, 烦恼而又无所适从。这种心理压力不仅影响学习、生活, 还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有的大学生因此而产生消极、悲观的思想, 慢慢地开始逃避就业, 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

3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思路

面对这似乎还遥遥无期的就业“寒冬”, 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主动调整就业思路, 积极应对就业竞争, 从而成功实现就业突围。

(1) 了解金融危机, 正视危机对就业的影响。大学生应当主动了解金融危机, 密切关注其对各行各业产生的影响。既要看到金融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挑战, 也要看到金融危机所蕴涵的大学生就业的机遇。由于金融危机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自然导致企业对技术含量不高、素质较低的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而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需求加大, 从这个层面上讲, 还是促进了大学生就业的。

(2) 适当调整就业预期。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毕竟已经产生, 并在不断扩散, 严峻的就业形势客观存在。为了顺利实现就业, 大学生应当适当调整薪资待遇的期望值, 做好从基层干起的思想准备, 转变“非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不去”、“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落后地区不去”的错误观念, 避免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固执地徘徊, 树立多元化求职和大区域就业的思想。

(3) 不片面追求专业对口。据有关调查显示, 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人数比例仅占15%左右。大学生就业不必片面地追求专业对口, 尤其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应当采取灵活的求职策略, 广义地看待专业对口问题。只要所学专业对自己将来的工作能够带来帮助, 就可称之为专业对口。其实,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选聘大学生的时候, 最注重的已非专业知识, 而是一个人的创新思维、学习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

(4主动出击, 积极就业。求职成功几率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求职者对待就业的态度。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应当要有主动意识, 主动分析就业形势, 拓宽信息渠道, 搜集就业信息, 多走访人才市场, 多参加供需见面会, 客观主动地推荐自己, 慎重对待每一次可能的就业机会, 认真做好面试前的准备工作,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5) 扬长避短, 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所谓合理的就业目标, 就是指选择的职业既符合个人的特点, 也符合社会需要, 体现人职的合理匹配, 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知识, 发挥个人优势, 多为社会作贡献的就业目标。在确定就业目标的过程中要客观全面地对自我进行一次剖析, 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 挖掘自身的技能特长, 要明白自己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 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不足在哪里, 优势是什么, 在求职的过程中遵循人职匹配、扬长避短的就业原则。

(6)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残酷的岗位竞争和沉重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求职路上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甚至委屈是再所难免。如:数十简历投出却杳无音讯;缺乏工作经验而屡遭拒绝等, 当诸如此类的问题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时, 大学生不要沉浸于抱怨和失落的情绪当中, 要学会调整心态, 勇于面对现实, 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注意培养自信心和坚强的信念, 敢于在逆境中继续前行, 乐观进取, 放眼未来。另外, 要克服焦虑恐慌、自卑畏怯、患得患失和过度依赖的心理。

摘要: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提出了正视危机、调整预期、扬长避短、主动出击等相应的就业思路, 以期帮助大学生成功实现就业突围。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毕业生,就业思路

参考文献

[1] 高军.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调适[J].教书育人, 2008 (9) .

[2] 浦瑛瑛.论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0) .

[3] 陈朝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有关问题探讨[J].人才开发, 2008 (12) .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一) 是高校网络教育的重中之重

大学生休闲时间较多, 手中移动终端的智能设备较先进, 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娱乐、购物、交流等已经十分普遍。但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 对于网络诱惑的抵御能力不足, 对信息的安全意识薄弱, 不能对网络繁多的信息进行利害识别, 也无法做到信息安全防护, 从而引发较多的网络安全事故。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是网络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 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平台可以获得比书本更多的资源和信息, 为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但网络信息有利有弊, 如何利用好信息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开创思维, 才是大学生网络教育的重点。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识别能力、应用能力、挖掘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是非观, 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 才能培养有创新能力、有应用能力和有开发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 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增强, 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才能在应用网络平台时取精华弃糟粕, 为国防、社会和企业站好网络安全的哨岗。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思路

(一) 完善教育体系

首先,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中要健全组织体系。高校要认清当前大学生的网络应用状态和移动设备的普遍性, 将网络安全教育列为安全教育的重点, 近而成立安全教育小组, 组织小组成员对网络安全教育进行设计、优化、分工和效果归纳, 制定短、中、长期的工作计划和碰头总结会, 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问题、难点、关键、效果、成绩等进行交流与探讨, 在组织层面对网络安全教育进行科学调整, 保障网络安全教育高效实施。

其次,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要健全保障体系。网络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 无论是技术、人力还是资金都消耗较大, 需要有足够的保障制度和保障力量来维护和支撑, 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和技术应用到最需要的教育中去, 为网络安全教育创造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教育环境。

最后,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要健全考核体系。将网络安全教育的落实效果、教育过程、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等作为考核的重点, 定期对网络安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摸底和考核, 从而监督安全教育工作实施的详尽而具体。通过考核体系的约束和激励, 奖勤罚懒, 以优带差, 从而保证网络安全教育高效落实。

(二) 建立协同教育机制

首先, 要在校内优化协调教育机制, 使教师、管理者共同成为网络安全教育的参与者, 使两者协同共教,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道德观, 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以启发、实训、互动、项目参与等方式对网络安全教育进行渗透, 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同时, 管理者要有协同作战的心理准备和信心, 能够在网络构建上和信息筛选上做到科学、合理, 与教师相互协作, 共同构建网络安全教育的协同新机制。

其次, 在校外构建更优化的协同机制。政府、企业和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到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中来, 为大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实训和实践机会, 提供更多的网络信息, 补充校内教育的不足。政府要为高校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撑, 企业为高校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 社会为高校提供更多的网络安全信息。高校要抓住校外协同教育的良机, 做好网络安全教育的探索和科研, 形成科学有效的安全教育体系, 培养能力高、思维新、创新强的新一代大学生。

(三) 构建高效教育平台

首先, 课堂教育平台要优化, 教育手段要创新。传统教育模式需要与新型教育手段相互结合, 有效利用微课、项目教学法、角色参与法、实例教学法等对大学生进行课堂网络安全教育, 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 构建社会实践平台。社会实践是增强大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考验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 保证学生在平台上接触到各色的网络安全风险, 通过学生的防范技能和意识来激发学生的防范心理, 教师适时点拨来提高学生的防范能力。实践平台还可以举办各式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提高识别和防范能力, 从而为社会输出新型高素质有安全防范意识的综合人才。

最后, 构建新媒体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 设计线上教学模块、线上沟通模块、线上测评模块和线上讨论模块, 使网络安全教育在线上、线下形成无缝对接, 构建良好的教育氛围, 使高校网络安全教育横、纵两向齐头进行, 使新媒体平台、传统教育平台和实践平台三者合一, 协同共进, 更好的实施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已成为网络队伍的主力军,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网络教育的重中之重, 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本文主要从教育体系、教育机制、教育平台三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思路, 以期能够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应用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庆庆, 何燕君, 杨守鸿.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3) :27-32.

[2] 王晓琼, 郑楠.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现状简析[J].教育现代化, 2018 (4) :44-46.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1 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学习一门语言, 其目的是能自由地运用该语言达到交流, 但目前的情况是许多经过了多年 (8~12年) 英语学习的人, 写不出几句正确的英文, 说不出几句成文的英语, 听不懂外籍人士说英语。虽然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 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 如将学生考试成绩或考级通过率作为评判老师教学水平和该校教学质量的标竿, 甚至有些专家在评判一些高校的水平时也将过级率作为一标准。所以虽然大多数外语界人士都在叹息这些年国内英语教学不太成功, 也在思寻一些较好方法能切实际地培养出大批专业性强英语水平高的高素质人才, 但在实现过程中却总是跟不上节奏, 传统的标杆总是挡住发展的道路。

2 教育观念跟随时代的需要转变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外资企业纷纷开始抢滩中国, 涉足中国各个经济领域。另一方面, 中国企业大规模向海外寻求发展空间, 出口领域进一步扩大, 各行各业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人才的需求愈益迫切。为此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获取信息的阅读能力, 还要有较强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能直接和外国人交流, 能用英语进行业务谈判, 能把中国的产品和技术推广到国外去。高校要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 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 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它有着具体的内涵。作为教师仅仅意识到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进一步地感悟, 并把它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3“授人以渔”教学思路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没有问题的存在, 教学就无法进行。问题方式决定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参与方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疑, 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 激发求知欲, 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如在讲授天气这一单元的导言中针对全班学生提问:如果你想了解明天的天气状况, 你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知?学生积极思考, 经过讨论得出了“watching weather report on TV”、“listening to the radio”、“searching on-line”、“reading the newspaper”、“booking on cell phone”以及“dialing the weather report 121”等几种不同的途径对有的单词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规律, 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到的构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 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力, 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的记住单词, 提高自己的知识面, 也可以激发提问题的信心, 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标新立异, 想问、敢问、会问。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 以便多角度探索求异, 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 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 如果教师能很好的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那么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就会大大提高了。

4 教学新思路中培养自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新时代要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 更要会学, 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定的自学的能力”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我认为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 能积极地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

(2) 能独立完成预习和复习的作业。

(3) 能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英语课文并进行操练。

(4) 能阅读与所学课文水平相当的课外读物。

(5) 预习课文, 在预习课文时找出难点, 并具有向老师质疑问难的能力。

(6) 善于归纳总结, 学以致用。

除了上述的方法, 学生也可以去参加英文角或是英文培训, 以此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这需要一定的自制力, 毕竟是属于课外的, 所以对学生的自觉性要求比较高。这样就可以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比如在课内学习的基本语法可以在英语角进行口语交流, 有不对的地方也可以当场改正, 不至于一错在错。同样, 老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的优势, 利用图像、音乐等立体的教学方法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他们自学的欲望:也可以给学生推荐几部学英语的好片子, 让他们在课外时间不至于无所事事、浪费时间,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5 结语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特殊性, 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 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 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 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 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重教, 所以课堂讨论及各种活动比较多, 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只有充分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 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做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因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不仅仅是教法的创新, 更主要的还是学法的创新, 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本文就目前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学进行了分析, 提出并强调必须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是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前提;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保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是大学英语教学创新的重要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 是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新思路,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菁.论大学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2] 倪莎.浅谈大学英语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J].成功 (教育) , 2008 (8) .

[3] 关宜.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1) .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1人的反思

教学目的是围绕着培养人才的能力而展开,把能力的培养灌穿在知识的学习中, 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培养了哪方面的能力,有什么样的条件,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但了解学生,让学生信其道与其为谋才会有结果。 无论你课件有多好多美,学生能否感兴趣能够走进去看、沉下心来学这才是关键,这与课程提出的要求,过程的监督、出口的严格环环相扣,像我们网上也有课件其点击为考试目的而点击多,为兴趣点击则少。 究其原因, 或许与上课时老师所想对每一堂课怎样在有限的时间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有关,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被充分的尊重,有强烈的被需要感、平等感、存在感、希望能有自己的权利,而这是老师引导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意识到则需要改进。 如常用的提问就不仅要站在教教师角度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 对一个知识该如何提问,如何拓展,如何联系,如何引导,不同的对象要有不同的方式才有可能你完成你的教学,只有在老师学生关系融洽、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有了信任、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体现出开放性、探究性、出现创新性思想,才与培养人才相吻合。 力求:加强与学生的理解与沟通; 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1]。

2内容的反思

内容:第一学期包括力学部分质点的运动守恒定律、热学中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振动与波、相对论。 该部分难度出现在两个方面,数学上积分跟不上及热学部分公式多、相对论的理解等,但学生刚进校热情高,上课都比较认真、结果较好。

第二学期,难度增加了,电场、磁场、电磁场的计算离不开积分,光学内容多公式也多,量子力学数学知识要求高,各专业知识相应增加,相对时间长跨度大,学生热情不再有新鲜感、不再期待,其他课程也开始加重,加上往届学生不好的思想影响, 学与不学对就业的影响不是那么明显, 学生也开始出现了旷课,导致学习结果不理想。

从试卷分析,试卷题目是按照1+x出题,有共同的基础部分,也有按专业不同的部分,其分的比值为7:3。 从结果看学生知识不够扎实,如在用高斯定理还是用环路定理处是该用面积分还是线积分不清,光学中光程差公式记错,出现混淆,更有甚者选择填空出现空白。 这些说明需改进的地方,一是难度的调整,不能集中放在一起,二在时间的比例上建议能否改为1:1, 有利于利用学生进校时的热情学更多的内容呢? 三是我们的教学要注意学生的引导怎样保持其热情呢?

3方法的反思

众所周知物理知识、能力、思想的关系牵涉三个层面,有知识不一定就有能力, 而物理思想是两者的结晶, 在互动的学习中,强调教师的定位。 教师自己的定位:设计者、促进者,研究者, 实施者,是获取教育资源的主动者,从经验到研究都与其相关。 教学效果不理想,与教师有一定联系。 就其结果,对学生的了解(其需求、想法、兴趣等)不深,解决问题或许从加深对学生的理解,改变教学方式入手,加强对过程的控制,具体到课堂上与教师的引导,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知识的更新,要对容量进行控制,宏观上对知识、能力、思想的三个层面的联系、其整体性给予体现,调动其兴趣进入慕课空间,延伸学习的时空。 与这种教学要求相联系的是认知理论中的建构模式,强调学习的情境、协作、会话、及意义的构建[2]学习过程实际是从非平衡到平衡, 又再打破平衡再到非平衡到平衡螺旋式上升过程, 从短暂的静态到追求永久动态的过程。 或由一点窜成线,由线在构成面,由面在构成体,给予学生立体的联系。 用联系的观点、对称的思想教学是提升学生能力途径之一。 例如,静电场与稳恒磁场时都有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 都是反映其基本性质的(有源或无源、保守场或非保守场),都可以归结到场直观的描述上:静电场的电场线是非闭合的,而稳恒磁场的磁场线是闭合的。 进一步为上升到变化的电磁场中由变化的磁场激发电场打下基础(该处感生电场中的电场线是闭合的:形象的叫涡旋电场)。 这一部分由比较、对称的方法讲授便于培养学生对称性地考虑问题的能力, 再如由磁场中的比奥萨法尔定律到求有限长度旁边一点的磁感应强度, 再到半无限长或无线长旁一点的磁场强度, 再到求实际情况中的一个通电平面旁边一点的磁场强度。 其讨论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归实际的过程,步步拓展深入。 再如常见的教学环节作业布置,因为课外作业的布置是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3],教师需用心选取,改变单一的老师批改,让学生参与自评、互评,及时反馈信息充分利用慕课,也是改革的方向之一。

物理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学理念、方式方法或都要变化,但其核心培养学生能力不变。 物理教学改革在路上。

摘要:教学探讨是无止境的,本文对物理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大学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1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1.1 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在当代中国大学, 校园文化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即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把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与实际结合起来,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文素质的理念。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校园人文环境为重点,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1.2 确定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总体目标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 形成具有优良的校风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文化生活的校园文化。

1.3 坚持分类指导、分层建设的方法

所谓分类指导, 就是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 对于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人群提出不同的要求。所谓分层建设, 就是指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步骤上要科学设计, 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 不能齐头并进, 更不能顾此失彼。

1.4 强调制度建设

一方面制度建设要体现校园文化的精髓, 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要能促进制度优化[2]。通过校园文化与制度的有效融合,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为学校的生存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 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端正办学思想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3]。政治质量是高校质量建设之魂。在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时, 必须坚持以德为本, 大学生是否合格首先要过政治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 是院校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主渠道, 要将其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理论指导的奠基工程。

2.2 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的形成和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 它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时刻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校园主体不断调整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成为校园主体重塑自我的“无形熔炉”。

2.3 提高人文素质

大学的目标不仅要造就知识成人和技能成人, 更要造就精神成人和心灵成人。但如今的大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精神的缺失, 其重要表现就是功利化和实用化倾向, 比如, 当下的一些高校为使学生求职时专业更对口, 将人文学科类课程大量缩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任务之一, 就是要大力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与文明的行为举止。

2.4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中国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阵地, 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塑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旋律, 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4]。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着力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和学术科技等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让校园文化环境成为无形的政治课堂。

2.5 建章立制促进持续发展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 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加强高校制度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方略的必然要求。只有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 建立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 完善领导体制, 用制度来规范和调节各种关系, 使一切活动都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循, 才能使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3 结语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 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文化氛围, 它既不是课内活动, 也非课外活动, 而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 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 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5]。因此, 着力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建构共同的价值观, 提高高校道德文化修养, 对于整个高校建设来说有着深远而非凡的意义。

摘要:校园文化对大学的建设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探讨如何建设大学校园文化。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上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确定切实可行的建设目标, 坚持分类指导、分层建设的方法, 同时强调制度建设。而在文化建设的对策方面首先端正办学思想, 加强校风建设, 提高人文素质,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建章立制, 推动校园文化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路,对策

参考文献

[1] 蒋结才.教育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呼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4[6]:104~105.

[2] 陈伟健, 谢剑雄.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建构[J].教育科研论坛, 2005[11]:77~78.

[3] 陈世俊.首位意识与思想政治建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0[3]:45~46.

[4] 石龙虎, 王必胜.弘扬主旋律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0, 12[10]:53~55.

上一篇:经济学的演变过程范文下一篇:中国梦社会实践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