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16

内部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近年,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治理中的作用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审计委员会是现代公司治理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他的作用发挥与否对公司内部审计功能的发挥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择五粮液的违规案例作为辅助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分析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有显著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审计委员会功用的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功效

最近几年,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公司高管舞弊案件频发,这与内部审计作用发挥与否休戚相关。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探讨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功能的影响也是十分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我国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由于市场经济起步较晚,我国内部审计制度引入迟,现仍处于基础阶段,内审发展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杨世忠等人(2007)提到不久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举行了一次考查,在收回问卷的上市公司中,在董事会里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的占64%,而这里头还有58.8%的公司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其内部审计部门。这些数字表明,在建设我们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过程中,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已是主流趋势。相比我国内部审计发展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王玉兰等人(2012)通过对沪市指定网站表露的2010年年报的870家上市公司统计觉察,我国上市公司中许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相比较上市公司而言,我国许多非上市公司甚至都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类似内部审计功能的机构。

2.内部审计机构职责不明确。我国许多公司虽然在机构设置上设有内部审计机构或类似内审功能的机构,但这些机构及人员对自身的职责尚存在认识上的不明确。

3.内部审计功能发挥不明显。相比于西方国家公司内部审计功能的完善发挥,我国公司的内部审计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督、检查及评价功能。

二、五粮液财务报告违规情况及分析

2009年9月23日,证监会通报指出,经初步调查,2007年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涉嫌三项违规行为,并决定其股票自24日起临时停牌。具体为:在2006年至2008年的报告中,五粮液未对其因投资产生的约8300万元的债权损失进行披露且未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2007年财务报告中未如实披露其投资的借款,并最终产生5500万元投资损失问题,有显著遗漏;其紧要控股下属子公司——“四川省宜宾五粮液供销有限公司”200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因为录入不对直接致使供销公司那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加多了10亿。

五粮液财务报告违规的案例分析:

1.针对五液的重大证券投资行为和较大债权损失,鄢志娟等人(2012)提到深交所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深市488家上市公司中,有448个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在其余40家公司有五粮液。其该项违规行为发生在2007年,资料表现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的《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委员会实施细则》是2008年2月26日才拟定表露的,试想,若五粮液公司在2007年前就已经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切实履行其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那么内部审计机构查出该问题,则可避免公司出现上述重大的信息披露违规问题。

2.由五糧液公司未照实际情况披露重大证券投资损失以及披露的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存在不对的问题,使其内部控制缺陷暴露无疑,若五粮液公司在2007年前就已经设立审计委员会并切实履行其监督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能,则内部审计机构可在公司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即可以有效地抑制公司财务报告违规风险。

由以上分析可见,五粮液公司2007年的三项违规行为均与缺少审计委员会监督的内部审计功能缺失有关,可见,审计委员会若发挥得当对公司内部审计功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功能发挥的影响

对五粮液违规违纪案件的分析表明,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职能的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具体为:

1.审计委员会合理设置的要求。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特意承载监控督查和核对工作的专门委员会,正常由三到五名董事构成,独立董事居多,且委员中起码有一位独立董事为专业会计人士。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要求:其内部审计委员会主要担当其公司内、外部审计的沟通、监控督查和核对工作。

2.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审计委员会直接和董事会无障碍沟通

审计委员会模式下,通过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避开管理层的干扰直接和董事会无障碍沟通,这样即可摆脱“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四、加强审计委员会的建议

要达到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的有利影响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审计委员会的发挥得当。笔者通过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对审计委员会的加强得到以下启示:

(1)公司董事会加强对审计委员会业绩的考核和激励制度,以促进审计委员会真实发挥其作用。

(2)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督促上市公司将其审计委员会的运行状况及时对外披露,加强监管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实际运行状况,对它的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增强其透明度,最后达到公众共同监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世忠,吴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对谁负责[J].会计之友,2007(3):57-59 .

[2]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1):110-112 .

[3]鄢志娟,涂建明,吴青川.审计委员会的功能缺失与公司财务报告违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6):49-56 .

作者简介:闫凯丽(1991- ),女,山西寿阳,研究生在读,审计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审计;李婷婷(1992- ),女,山西阳泉,研究生在读,审计专业,研究方向:社会审计方向

内部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内部治理活动,是治理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基石,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作用也越来越大。而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成为企业制定经营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内部审计;治理结构;研究

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这种风险预警器作用,能够让企业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风险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有效地维护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针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期待对于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和改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一、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较慢,无论从广度或从深度来说,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狭窄、模糊,依然停留在财务与合法性审查上,固化的沿袭传统的审计工作,绝大多数工作仍停留在对财务的监督和评价的阶段,难以适应企业集团化的发展需要,妨碍了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模式的完善以及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独立性差。民营企业没有科学、有效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也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的措施来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使内部审计经济监督职能很难发挥。

(三)企业的高层对内部审计作用及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

差,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制度层面。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对财务会计的监督,对企业起不到任何增值作用。正是基于内部审计理念的错位,企业对现代内部审计在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功效存在认识上的差距。

(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对审计业绩考评和审计质量

的监控。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工作没有责任感,增加了人为的审计误差,增大了审计风险,降低审计质量。

(五)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沟

通体系。审计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有没有及时与相应的组织层沟通,形成相互之间的信息流不通畅,往往造成误解、歧义甚至对抗,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审计的效率效果。

(六)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适当的专业胜任能力。普遍仅掌握财会、审计方面的知识 ,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却十分陌生,也没有深入企业的基层了解公司的实际状况,难以发现企业深层次的问题 ,审计数据因缺乏从企业的全局管理观念出发,得出的数据常只流于表面,不能对问题的实质于以揭示,对管理层的参考价值不高,使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受到置疑。

二、完善发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明确内部审计的性质与定位。按照国际先进的内部审计标准为指导思想,以风险管理为核心,推动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识别和防范经营风险;使企业满意并真正受益于内部审计提供的“增值”专业服务,帮助公司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使内部审计真正成为现代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控制的有力工具。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在企业的内部审计中,如果内部审计机构无权威性,那是无法有效的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内部审计部门有其权威的存在,才能有力协助最高管理当局对有关管理层的受托管理责任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对管理当局工作进行促进和帮助。根据民营企业的组织机构特点,贯彻内部审计独立原则,建立与民营企业相适应的内部审计运行模式,树立内审机构的权威性,保持内审机构较高的独立性。

(三)将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切入点,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内部审计的追求目标。形成完整的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机制,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结合成一个整体,协助权力机构董事会充分发挥控制、引导和监督的职责。从而积极发挥内部控制的职能作用,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效果和效率。

(四)引入人才考核和竞争体系:内部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作为一种反馈信息, 对指导下一步工作是十分有用的,同时也是部门、人员考核的重要依据。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系统地对内部审计的业绩量化,使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成绩,并以此作为制定奖励制度的参照标准,达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构建起和企业价值驱动因素相关联的绩效评价体系,评价跟踪和评估内部审计的绩效是否达到管理层的期望,从而实现并且超越期望。公正评价内部审计的业绩,能够规范内部审计的行为, 使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过程控制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审计工作的内部激励和竞争机制;同时也这审计工作的管理提供了客观依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全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队伍,更好地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持续提升企业的管理体制的运作水平,真正地为企业的持续改进起到推动作用。

(五)加强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合作:通常外部审计具有较高的审计技术优势,而内部审计对本组织的情况则更为了解,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合作,会产生双赢的结果。通过和外部审计的合作,较快了解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来确定未来的工作重点,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通过和外部审计的沟通交流,学习外部审计的技术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和胜任能力,使内部审计的作用更有效的发挥。

(六)建立适合的信息沟通体系: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在已有的审计流程之外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同公司的各利益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寻求与内部管理机构对话的机会,有力的推动企业内部审计。

(七)加强内部審计人才建设: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是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内部审计人员除应及时了解和学习与审计业务相关的审计财务税法等最新的政策和法规外,还应当了解同企业相关的行业及产业链及同行的最新动态和市场行情,适应不断涌现的新情况。企业也应结合实际,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短期和中长期培训计划, 采取集中组织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加强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培养锻炼,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保证企业在高速的发展情况下,内部审计和充分发挥其功能。

(八)改变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民营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企业的建立和管理都由家族成员一手撑控,高级管理层一般都由家族成员组成或者控制着。这种企业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处于作坊式小企业时有其一定的优点,但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日趋明显,可以通过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方式,实现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改变企业的落后的家族式管理方式。

总之,随着我国融入全球经济,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体系暴露出许多先天不足和严重的缺陷,阻碍着民营企业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有效控制和防范风险,成为企业制定经营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维成,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述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

[2] 李霖生,民营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

内部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从为企业增值的目标角度定义内部审计,符合内部审计的实质,而从EVA的角度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也相应地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阐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质。在分析EVA引入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从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的收益和最小化内部审计成本等方面提出了基于EVA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

关键词:EVA 内部审计 实质增值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1)《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该定义从为企业增值的目标角度定义内部审计,符合内部审计的实质和发展特点。由此,内部审计如何为企业增值以及如何从EVA的角度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EVA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国内研究现状

(一)EVA基本理论及其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易庭源认为,经济增加值(EVA)是基于税后营业净利润和生成这些利润所需资本投入总成本的一种企业绩效财务评价方法。EVA是衡量利润的方法,其实质是“超额利润”,而“资本成本”(Cost nfcapita)实质是“社会平均利润”;朱红认为,EVA是一种新型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的结构是经营管理者的个人收益与EVA的持续改善挂钩,是随时间而延续的动态激励机制。克服了传统激励机制易诱发经营者短期行为的缺陷,促使经营者和股东的利益一致起来,经营者为提高自己收益的唯一方式就是使EVA持续不断得到改善,因而能促使经营管理者按照股东财富最大化原则,按照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原则选择方案和制定经营决策,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王秋燕、刘国成指出,经济增加价值(EVA)是一种新型的公司绩效衡量指标,克服了传统指标的缺陷,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成为传统绩效衡量指标体系的重要补充。他认为,企业应依据价值链管理的要求,建立EVA业绩评价标准并使其成为价值链会计运用的核心,依据EVA的标准来对公司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使资本投入到能创造正EvA值的部门,并从EVA值为负的部门撤出资本,通过并购、出售等手段使公司价值最大化;穆林娟、汤谷良阐述了作业基础的经济增加值的涵义,认为作业基础的EVA应等于总的收入扣除作业成本及权益成本后的数额。作业基础的经济增加值在考核作业业绩的基础上考虑了资本成本,使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各作业组织的管理者非常关注产品、客户、销售渠道、作业中心、作业等等的经济利润,能够从经济意义上衡量被考核对象如产品、客户、销售渠道、作业中心、作业对企业价值创造的贡献度。同时,作业基础的经济增加值一个重要贡献是将作业区分为增值作业和不增值作业,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无疑意义重大。

(二)增值型内部审计 国内关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方面:(1)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发展。余玉苗、詹俊结合内部审计的新概念,探讨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背景以及保证内部审计增值的具体措施和建议。文中提出内部审计通过降低部门运作成本和提出增值性建议等活动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钟文芳、刘双菱、张骡霖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定义的七次修改探讨内部审计的职能,指出内部审计定义的每一次的修定都伴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延伸与拓展。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在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修订中第一次将“增加价值”一词列入内部审计定义,增值型内部审计随之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顺应这一变化,我国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也遂由“监督主导型”向“价值增值型”转变。(2)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特征、职能等。王爱东、邹维忠认为国外价值增值内部审计的特征。从内部审计的职能、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方式、审计过程、审计方案的执行等角度阐述了价值增值审计的特征;张晖从职能的角度对内部审计的转型做一定探讨。传统内部审计注重监督职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有效支持。在新的形势下,内部审计转变职能必须从明确目标、加强沟通、风险评估、技术保证和业绩评价等五个方面考虑转型,同时作者给出了实施转型的措施。(3)公司治理与增值型内部审计。傅黎瑛指出,治理型内部审计是以风险为基础,为实现组织的价值增值目标,由具备复合型才能的职业人员所从事的重在监督和评价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保证和咨询活动,认为董事会审计、战略审计、管理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是治理型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盛琛阐述了公司治理框架下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明确了价值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理念,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两个层次探讨了公司治理框架下内部审计如何实现价值增值;郑新源从公司治理的视角分析增值型内部审计。文中界定了内部审计“增值”这一概念,从直接和间接的价值、短期的和长期的功效以及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效应三个方面详述了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度量。文章指出,从短期来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体现在改进风险管理、保证风险管理的效率两个方面。从长期来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则体现在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效果以及改善公司治理环境方面。(4)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阎红玉从价值链的定义出发,指出内部审计在经营风险较大的当代对企业价值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从企业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促进企业改善内部控制、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加强保证性服务四个方面提出了价值增值途径;谭丽丽论述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将内部审计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实际经验,其主要体现在建立预警机制、跟踪投资全过程、实施建设项目审计、实施风险审计等方面;徐荔、凌岚提出内部审计通过建立新型审计管理体制、加强法制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处理好内审与外审、监督与服务等关系实现为企业增值;孙伟龙对增值型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增值型内部审计内涵所包含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国内外内部审计实际对其实现增值的保证条件进行了多角度探讨,指出了内部审计参与价值增值的途径,即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和减少组织损失。

(三)EVA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结合 周兵、赵小平分析了内部审计与EVA在公司治理目标上的交汇,指出二者共同致力于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文章不仅分析了内部审计引入EVA的理论可行性,而且提出了其具体实践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刘玉艳在《基于EVA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研究》中以EVA的评价逻辑来构建内部审计的业绩评价体系。文中通过EVA评价机制量化内部审计机构的成本与效益,从而对内部审计的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EVA与增值型内部审计国内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综观上述国内外关于EVA及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对于EVA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也较为系统。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则集中在内部审计部门增值方法、增值功能的发挥以及内部其他与内部审计增值有关的研究,如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但EVA与内部审计结合的研究却鲜有见到。就国内而言,国内对于EVA以及内部审计两个方面的研究是

在借鉴引入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从EVA的视角对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的研究鲜有涉及。结合EVA研究企业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企业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系统性研究缺乏,且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鲜有见到。增值型内部审计虽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对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涵、定位、增值功能、增值方法与途径的研究等,但系统性研究缺乏,且专门针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鲜有涉及。二是AEVA的视角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涉及很少。本项目组从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能够收集的EVA与内部审计结合研究方面的论文仅有两篇,其中周兵、赵小平在《内部审计斯思维——内部审计引人EVA初探》一文中从EVA与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上目标的一致性论述了EVA引入内部审计的可能性(周兵、赵小平,2005);刘玉艳在《基于EVA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研究》一文中通过采用EVA的评价逻辑,构建了内部审计的业绩评价机构体系(刘玉艳,2006)。

(二)未来研究方向 以EVA视角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研究增值型内部审计中引入EVA业绩评价体系并使之发挥作用的一些必要的制度安排。如建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的审计委员会来全面负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以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内部审计中引入EVA评估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规定内部审计的职权、责任、工作范围、行为规范等,从而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等。(2)DAEVA的视角研究企业或某一特定行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结合企业或某一特定行业的特点,从EVA的视角出发,探索企业或某一特定行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该研究也符合面向企业利用EVA价值管理理念研究探索某一特定行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三、增值型内部审计实质、EVA引入的可能性及其增值途径

(一)增值型内部审计实质 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就内部审计所最终达到的目标而言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为适应公司治理通和风险管理的需要,采用各种合理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为公司增值的目标。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质主要体现在:(1)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前已述及,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管理和管理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增值型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增值型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独立评价,它并不担负日常业务控制的责任。作为一种管理权的延伸,增值型内部审计不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增值型内部审计仅就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作出客观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以帮助管理者履行经济责任,而建议接受和采纳与否是管理部门的权力。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总声明》中指出了内部控制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应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将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更说明了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的实质。(2)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前面曾指出,增值型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不仅如此,它又可视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在所有者设计了较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下,管理者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者权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权与管理权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么增值型内部审计无论在谁的领导下,都是站在保护所有者权益的高度开展工作。如果所有者未设计或未实施一套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时出现管理者行为与所有者目标背离时,增值型内部审计代表所有者监督评价反映管理者行为就成为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反之,则可能出现增值型内部审计对于损害所有者权益的行为束手无策的情况。作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增值型内部审计有充分的动力和权力在企业中开展工作。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发展是随着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实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无论是作为管理权的延伸还是作为所有权的延伸,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所有者权益,最终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目标。

(二)EVA引入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可能性 1982年,美国思腾思特公司(Stem Stewart&Co)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Added)的概念,简称EVA。它是指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所有投入资本的成本(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如果余额为正,说明企业超过了股东和投资人的预期,为股东创造了超预期价值;如果余额为负,说明企业并未为股东创造价值,而是产生了亏损;如果余额为零,则说明企业创造的价值正好达到股东和债权人的投资预期。在EVA的基本理念下,股东必须赚取至少等于资本市场上类似风险投资回报的收益率。EVA的最大特点是它不仅考虑了债务资本成本,也考虑了权益资本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使管理层更接近于股东的环境,使管理人甚至企业的一般员工开始像企业的所有者一样思考问题和采取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EVA使管理者更注重公司的持续发展,以维护股东的长期利益。同时,EVA能更准确地衡量股东财富,因此,它与企业价值也最为相关。前文中已述及,内部审计的实质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而且是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它以增加企业价值、促进企业经营为基本指导思想,通过系统化,规范化方法评价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进而帮助完成其目标。作为一种所有权的延伸,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查错纠弊”提升为“帮助组织增加价值”。毫无疑问,内部审计与EVA具有思想上的同源性,即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思想上的同源性使得将EVA引入增值型内部审计成为可能。

(三)EVA的增4/i,~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 增值型内部审计若要达到增值的目标,则其为企业创造的收益与其本身的成本的差额就大于零。用公式可表示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EVA=R-C>0。其中,R为增值型内部审计为企业创造的收益,c为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成本。从公式来看,增值型内部审计若要达到其EVA最大,则其应尽可能的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的收益R,最小化其自身的成本c。由此,基于EVA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便可以从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的收益及最小化内部审计成本两方面展开:

(1)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的收益。增值型内部审计主要从如下方面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收益:第一,评价控制以健全内部控制。企业只有健全内部控制,管理才能上水平,才可能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实践证明,任何企业的经济活动,凡是控制良好,业务处理正确程度就较高,效率就高,错弊情况就少;反之,正确程度就较低,效率低,错弊情况就较多。内部审计人员利用其超脱的地位,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适当,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否贯彻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作出客观评价,以帮助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更合理地设计、安排内部控制,把可能的错弊降到最低,使内部控制的效果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最大化为企业创造的收益。第二,检查与评价管理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管理层提供帮助,包

括确定风险领域、评价风险控制程序的有效性、检查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几个环节。首先,内部审计通过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特别是灾害性风险)以及产生新风险的环境因素,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让管理层识别风险,确认接受风险的程度,制定风险政策,从而指导企业有效地使用内部资源。接着,内部审计应通过评价企业高级管理层制定的风险控制程序是否适当和有效,是否满足董事会接受风险的程度,提出改进风险控制程序的建议。最后,内部审计应通过检查和测试财务、经营和合规性控制程序,发现持续存在的风险,评价风险管理过程的效果,进而提出如何通过改进风险管理以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建议。第三,监督评价公司治理的实施。内部审计人员应参加与公司治理规划有关的事务,如各职能部门在研究与制定制度、规定、决定、合同、预决算报表时,必须请内审人员参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对公司治理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促进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对于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群众检举揭发经济管理人员徇私枉法的问题,应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在一定时期终了,内部审计应对公司治理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检查治理目标是否完成及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对需要继续治理的措施提出建议等,从而最大可能降低企业的损失,最大可能为企业创造收益。

(2)最小化内部审计成本。内部审计的成本主要是指代理方为取得委托方的信任,从而使双方利益最大化而发生的各项支出。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催生了委托代理关系。作为资产所有者的委托方并不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将资产委托给企业经营者。作为代理方的经营者则在享有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和部分处分权的同时,也承担了使资产保值增值的义务,即负有受托经济责任。委托人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必须加强管理和监督,而内部审计正是其采用的一种必要手段。代理人则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对其进行监督评价,让委托人充分了解其努力程度以解除其受托责任。因此,从委托人角度看,内部审计成本是一种监督成本,从委托人角度看,内部审计成本则是一种守约成本。无论是作为监督成本还是作为守约成本,内部审计成本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内部审计人员的人力成本、培训费用、管理费用、时间成本和开展专项审计工作的资金成本。最小化内部审计成本是在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基础上的内部审计成本的最小化,其可以通过提高审计效率和摒弃无谓工作来进行。提高审计效率可以从改善审计结构、更新审计技术、调整审计战略入手,而摒弃无谓工作则具体可以通过取消低价值审计和减少非生产性时间来达成。

内部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一、医院内部审计现状

(一) 内部审计机构不独立

随着我国医疗机构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同的部门, 而有些部门的设置不是因为医院管理的需要, 而是因为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而导致部门的产生。而且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有些医院因为不需要而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将其归属于财务科室下的一个下属机构或者是归至于其他机构之下。从而导致内部审核机构不能发挥其职权, 变成一个没有实权的机构。

(二) 人员配备不足, 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由于医院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有十分专业素养的人员来进行工作, 而且需要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以及责任心。由此可见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需要一个复合型的人。而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受到重视, 在引进新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时候, 就不会那么的严格审核, 普遍导致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但是工作的难度并没有减少, 使得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这样就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不一致, 导致工作越来越难以进行开展, 使得矛盾更加的激烈。

二、医院内部审计实施策略

(一) 建立独立的审计机构

随着我国医疗机构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 越来越多的医院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的工作。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这也是我国医疗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医院需要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机构的发展完全是因为医院管理的需要。这不是人为的主观意识所产生的机构。因此, 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的部门互相独立, 又相辅相成共同进行工作, 这样才能够行使内部审计职权, 并且对负责本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工作。只有医院内部审计机构独立起来, 才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监督、评价、管理等职能。而且还要加强和其他部门的联系, 共同工作, 实现监督与服务并举, 将医院现代化的管理融入各个管理环节当中, 促进医院的现代化发展。

(二) 转变观念, 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医院工作开展的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的领导, 与医院的领导是否重视这一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对于医院内部审计工作, 由于没有受到医院管理层的重视, 内部审计工作很难进行开展。即使开展工作, 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也不会顺利, 会经常受到阻碍。因此需要转变医院领导的观念, 重新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多多关注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帮助内部审计人员解决在开展工作的过遇到的工作问题, 及时地对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 帮助内部审计部门排除工作上的阻碍以及遇到的问题,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这样能够提高内部审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这样也能够更好的帮助领导去搞好医院管理和决策。

(三)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医院也在不断地发展。为了顺应当前医院发展形式的需要, 医院需要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医院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不仅仅要增加而且需要增加有专业素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领导需要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 要交那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以及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的具有专业知识、懂业务的审计人员吸引进来, 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而且, 还要不断地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去进行学习, 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理念, 及时的更新知识, 参加培训, 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领导还需要设置专门的鼓励政策, 对于积极努力进行学习知识的审计人员以及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审计人员应给予肯定和奖励, 树立一个榜样, 让其他的工作人员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仅能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还能够提高审计队伍的工作效率, 为医院的审计工作做出更多的贡献。

(四) 加强内审工作建设, 为内审工作提供工作依据

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工作的时候, 要做到依规依法进行工作, 做到依法做事, 遇到事情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需要有公平公正的工作态度, 实事求是的进行工作。而且医院也要建设适合自己医院发展的内部规章制度, 不断地去实践去完善内部审计机制, 明确内部审计机制的所有职能、权限以及工作标准。这样就可以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一切事情都要遵循法律法规, 不能够因为人为因素而去干扰工作, 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促进医院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一些医院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不重视, 没有设计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导致其制度不完善, 不能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因此, 医院需要更加重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充分地发挥其职能, 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 依法做事, 和其他部门共同努力工作, 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不断发展, 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摘要:内部审计工作是医院内部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医疗机构的不断改革, 进一步的深入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也在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 医院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还能够提高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关键词:内部审计,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 王中山.医院内部审计问题与改进策略[J].财会学习, 2018 (21) .

[2] 王翡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8 (11) .

[3] 安秀丽.做好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财会学习, 2017 (20) .

内部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发展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但民营经济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内部审计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分析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动因开始,从多角度探讨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措施,以期为改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中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动因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作者简介:

杨驰(1981一),男,四川崇州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刘礼波(1965-),男,四川剑阁人,四川大学后勤集团副研究员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动因

(一)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民营企业产权主体相对较少和产权关系相对简单,民营企业具有产权主体明确,产权明晰的特点,很多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其生产规模都比较小,所具有的市场空间也相对较为局限。在企业内部主要实行家庭成员管理为主,其家庭成员既是财产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管理者,表现出企业整体上的责权利高度统一。在这种情况下所有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身能力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风险,经营中面临的道德风险很小。随着规模的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也带来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日益复杂。如民营企业的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分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等相关利益者之间冲突越来越激烈。激烈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出现弄虚作假、隐瞒、欺骗、舞弊等机会主义行为,民营企业经营中的道德风险加大。另外,当企业规模扩大后,民营企业由完全的家庭成员管理过渡到家庭成员管理和外聘人员管理相结合、甚至完全的外聘人员管理后,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渐分离,使得内部审计的建立有了客观的依据。正是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因此引起的管理权和决策权的分离,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成为必然。

(二)民营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完善的需要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存在着多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人(财产的所有者)与代理人(财产经营者)的利益存在着差异,加之还存在信息不对称,受托人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优势为自己谋更多的利益,代理人的行为很多情况下也将损害到委托人的利益。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委托人必然会对受托人是否尽心尽职,是否如实履行受托责任或虚报业绩等问题进行监督。但当企业规模大、生产经营复杂、生产经营场所分散、控制的范围不断扩大时,委托人就难以对受托人进行有效监控,这就需要在民营企业内部建立具有内部监督控制职能的部门,以帮助企业的所有者监督受托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受托责任的履行,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不仅有利于对代理人的受托责任进行检验,也越有利于代理人解脱受托经济责任。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公司治理较薄弱、偏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规划等缺陷,这些缺陷的根源就是缺乏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发展和完善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选择。民营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而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人约束机制,目的在于监督和协助企业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和控制的信息,促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可以从独立、客观的角度论证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运营结果,揭示和评价职能部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实绩,评价管理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的及时『生特点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反映内控制度的缺陷和弱点,从而及时、客观地向企业管理当局反映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企业管理当局改善经营管理、规范职能部门和员工的行为,客观的评价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使公司现行内控制度能围绕提高或增加企业效益而运行。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误区很多民营企业主对内部审计存在着认识上误区,对内部审计工作不理解,主要有两种错误认识:由于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在人、财、物方面应该拥有完全的支配权利,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内部审计可有可无;不少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仍停留在制度层面,对开展内部审计认识存在局限性,把审计错误认为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事情,片面地认为通过外部审计也能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因此,企业内部没有必要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这样可以减少机构,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正是在这两种错误认识的支配下,许多民营企业缺乏建立和发展内部审计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些企业虽然设立了审计机构,但企业负责人随意撤并内部审计机构、精简内部审计人员,不注重内部审计的建设和发展。不能有效地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也无法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由最初的个体、合伙企业发展而来的,发起人往往是企业的所有者和主要高层管理人员,这些所有者和管理人员大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不少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凭着对商业和市场的直觉和勤奋建立起自己的企业,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缺乏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家族’’情怀以及对财产固有的排他性,即使企业规模扩大这些人也仍然居于企业高层管理位置。大多不理解审计,简单地把审计看成是清理账目,这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也就无法更好地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加之我国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没有严格的资质要求,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部门或从其他部门,缺乏专业教育和训练,甚至缺乏必要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巧,其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三)审计范围过于狭窄民营企业如何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现成的理论和准则做指导。目前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还停留在财务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上,大多数民营企业审计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经济效益等领域,缺少全方位的宏观思维。内部审计的内容仍然停留在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损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上面,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重点检查和监督国家财经法规和本企业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目的是为了查错防弊,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而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防护职能、评价职能、建设职能等,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由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也不尽一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类型: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人事部门,由人事部门进行管理,侧重员工的考核和评估,而忽视了企业流程控制和风险管理;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在总经理办公室,隶属于总经理,对总经理负责,这种设置

则可能为管理层,尤其是高级管理层舞弊埋下隐患;将财务机构和审计机构合并,由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负责,这样导致监审合一,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有的企业根本没有设立专职审计岗位,而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上述这些模式的内部审计设置情况,对发挥内部审计的某些方面作用有一定考虑,但是在独立性、权威性及监督有效性等方面均存在着严重缺陷,无法全面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五)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不完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手段,如审计到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和延伸等事项,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电子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日益发达,对民营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和生产经营方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对内部审计人员落后的审计技术及审计手段提出了挑战。而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审计手段大部分仍局限于手工作业,没有计算机审计技术充分应用到企业的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去,缺乏对先进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吸收和利用,会使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丧失其应有的效率,也会进一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整体质量。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完善的措施

(一)民营企业管理者要提高对内部审计的重视首先,充分认识内部审计作用,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民营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控制度在客观上需要监督机制。审计并不是局限于外部审计的例行行为,内部审计更是作为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而存在,不仅可以查错防弊,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而且内部审计同时兼具管理监控职能、防护职能、评价职能、建设职能等,可以及时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公司治理提供预警作用。其次,授予内部审计合理的地位和权利。民营企业家要重视内部审计,要赋予内部审计人员更高的地位和权利。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要在合理层面上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可以考虑在董事会下设内部审计委员会,对董事长负责,内部审计委员会的人员由董事会直接选派和任命,其经费和人员薪酬由董事会根据其业绩进行确定。这样内部审计将独立于包括总经理在内的所有管理人员,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种高度的独立性为内部审计人员带来高度的权威性,使其可以充分检验管理人员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提高民营企业审计人员素质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审计任务的完成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直接相关,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效率高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在审计监督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办事,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不得弄虚作假,谋取私利,玩忽职守,违法乱纪等。其次,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业务的需要,长期聘用适当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避免内部审计在日常审计中出现缺少专业人才的情况。当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审计业务不多时,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这些技术性强业务时,可以从企业内部临时地借调或从外部临时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审计活动,以辅助内部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再次,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为持续保持和促进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的胜任能力和积极创造性,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了解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动向,及时地掌握国家、行业最新发布的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持续胜任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和促进制度建设的重要职责。最后,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在社会和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民营企业要为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民营企业要搞好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可以通过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加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等,还可以组织外部专家定期地为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和人员进行培训,甚至可以通过选派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去高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深造。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鼓励和提倡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使其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素质良好的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有效增加组织价值的根本保证,企业应设计良好的培训和再教育机制,吸引优秀人员加入内部审计队伍,加强已有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知识的更新与再提高,这样才能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基于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范围过于狭窄的分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扩大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不仅局限于财务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驻外分支机构的审计,同时要逐渐转向管理效益审计、风险审计等方面,注重风险领域控制,从重检查转变为重预防,从部门审计转变为业务过程审计,从着眼于某个局部转变为全局范围。在审计任务上,由检查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发展到检查企业财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着眼于改善财务预算、内部控制来促进经营管理,挖掘生产与经营中的潜力,促进提高工作效益;在审计覆盖面上,由检查财务活动扩展到审查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在审计内容上,由着重检查会计账目、凭证、报表及有关记录,扩展到检查计划、统计、生产技术以及产、供、销流程直到研发部门等各方面的资料,以便全面地分析、评价整个企业的总体绩效;在审计着眼点上,由审查过去、现在扩充未来,加强对管理决策的预警和辅助作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扩大审计范围的重点是要加强民营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的安全性,加强风险管理审计。风险管理是指识别风险并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要有效地进行民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可以尝试构建统一的、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起监事会、风险控制委员会、职能性监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四级风险管理框架:第一级风险管理组织是各个基层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侧重于加强对本部门所面临的业务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管理,这是最基础的、最前沿的风险管理。第二级风险管理组织是各职能部门:如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和法律顾问部门等职能部门,主要对公司总经理负责,对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法律、信息、运营风险进行具体的监管和控制。其中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对各个岗位、各部门、各机构、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第三级风险管理组织是风险控制委员会,该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其职责和权力应包括:有权制定销售和采购的交易限额,并有权要求各部门减少对个别高风险交易的额度,风险管理部门可直接进入各部门的财务系统,以便监察交易情况及及时进行分析;与其他部门一起负责对公司开拓新业务、开办新厂房、引进新设备等事项的审批;参与对融资、预算、借款和股利分配等重大决策和决议的审批。第四级风险管理组织是监事会。监事会主要对股东大会负责。对民营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财务状况及董事会、经营管理层重大决策事项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控。风险管理审计在对相关风险监控和分析的基础上,对高风险暴露点进行识别、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与预定可接受的风险的金额水平相比较,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供决策层采用。

(四)审计手段和技术水平要更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不断提高审计手段和技术水平。一是注重预防型的事前审计。要将传统的被动式的事后审计转向参与式的事前控制为主,针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有重点地开展经营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或重大风险区域,并采取预防式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潜在损失和降低相关风险,为民营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提供风险控制和管理咨询等其它相关服务,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二是建立伙伴型的“参与式”审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尝试与被审计部门或单位建立伙伴型的合作关系,以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依托,与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一起合作,发现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其现实或潜在的影响,探讨可改进的程序或政策和可采取的相关措施,以管理创新为基础,着眼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为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塑造合理高效的流程提供参谋和辅助。三是引进先进的技术方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在审计方式方法上作出重大调整,改变单纯依靠传统的“检查报表、账册、凭证”的详细审计局面,提倡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制度导向型和以控制风险为中心的风险基础导向审计,广泛利用抽样审计技术方法、计算机审计技术等,并根据需要结合统计抽样、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等手段来有效开展工作。在审计处理手段上,可以实现由手工操作逐步转移到电算化处理的转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和网络等技术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手段。

内部审计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造成审计失败。本文分析了审计失败的两种成因,并提出了八种规避审计失败的审计策略。

关键词:审计失败;成因;审计策略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律责任意识,正视法律诉讼这一现实,探索审计失败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会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或漏报,但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而发表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美国“六大”会计事务所在发表的一份题为《美国的责任危机对会计师职业界的影响的形势报告》中写道:“诉讼费用和保险金已成为事务所第二大支出,为解决法律诉讼,美国会计职业界花费9%-12%的审计和会计服务收入,针对整个会计职业界的总索赔额近300亿美元。”因此,积极探索审计失败的成因具有重大的意义。[1]

审计失败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另一方面来自于注册会师自身的工作过失或欺诈。

(一)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

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未能查出企业某些重大的错误、舞弊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可能会遭到企业及有关方面的控告,其原因是审计失败。

所谓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或漏报。即企业由于疏忽、误解等原因,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产生了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非故意的差错。这种错误主要包括:(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2)对事实的疏忽的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所谓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即企业故意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造成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这种舞弊主要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虚报存贷;(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如伪报收入;(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6)关联交易。

对于上述企业的错误、舞弊行为,企业理应负直接责任和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则只能负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职责是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并通过实施适当且必要的程序,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行为检查出来的。但是由于审计测试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披露出会计报表表中的所有错报或漏报情况。也就是说,不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所有未查出的错报或漏报情况负责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未能查出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没有负任何责任,关键要看未能查出的原国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过失。[2]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关注错误与舞弊,发现错误或舞弊迹象应及时作出处理,并考虑错误与舞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的过失与欺诈

除企业的错误与舞弊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方面外,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欺诈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另一方面,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

1.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所谓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有的合理的谨慎。评价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可做到的谨慎为标准的。当过失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害,注册会计师应负过失责任。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可归纳为三个因素:一是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缺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的过失,往往与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和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的缺陷密切相联系。二是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注册会计师接受客户的委托,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以鉴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是否进行了公允反映。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就会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三是审计程序不妥。注册会计师发表正确审计意见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妥,则会导致审计失败。

2.注册会计师的欺诈。欺诈又称注册会计师舞弊,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行为具有不良动机和目的是欺诈的重要特征,也是注册会计师欺诈与注册会计师过失的主要区别。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欺诈就是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明知企业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误、漏报,却加以虚伪的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因欺诈而造成审计失败,给企业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二、注册会计师规避审计失败的策略

(一)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审计风险面前麻木不仁、没有抗风险意识、没有抗风险能力。在每份审计报告产生前,要避免风险产生,进行审计风险预测(考虑报告是否存在风险因素)和审计风险的评估(风险产生的概率和损失大小),并考虑采用哪种方法可以控制和降低风险,在执业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执业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一般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做到:一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二是应当按照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一般应采取抽样审计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通过检查、观察、查询及函证等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三是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应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分析、评价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应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三)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

审计质量是社会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对审计项目的主要环节,要本着保证质量、分清责任、互相制约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主任审计师检查审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负责制,对重大的审计项目必须实行审理会议制。

1.通过签订业务约定书进行控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主要是检查委托人是否具备审计条件,向部门负责人提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初步意见;部门经理的责任是根据项目负责人的意见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安排人员起草业务约定书,重大审计项目的约定书签订要由主任审计师负责。

2.通过组成审计小组进行控制。审计小组是履行协议的具体实施组织,担负着实施审计计划、汇总情况、起草审计报告初稿、整理资料等全过程。审计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因此,组建审计小组时,即要考虑审计小组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结构,也要考虑其政治素质、政策水平,是否廉洁公正等。

3.通过制定审计计划进行控制。审计计划的制定应能全面反映协议合约事项,明确审计内容、范围、目标、要求和时限,应符合有关的政策规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审计取证的控制。审计证据是审计事项真实性的佐证材料,其控制点:一是要控制重要问题取证的途径、目的、方式、方法、步骤等,取证应符合有的放矢原则,取证要完整,防止有证无用,有用无证的现象。二是对证据的真实、可信赖程度的控制,要求出处可靠、有效,同时出处单位、部门负责人必须签章认可。三是在资料汇总时要对证据进行复核,证据与证据之间如发现相互矛盾,必须进一步核实统一,保证审计语气的真实性。

5.审计工作底稿的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记录,是检查审计人员工作深度与广度的标尺,是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因此,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性进行控制,对审计工作底稿规范性、合规性进行控制。建立三级审核制,即项目负责人负责全面审核工作底稿、部门经理审核报告中有关问题的工作底稿、主任审计师或业务分管领导应重点抽查重大问题的工作底稿。遇到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问题必须会同专业人员审核。

6.审计报告的控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后成果,体现审计工作的最终质量。因此要做到:事实要清楚、证据要确凿、引用规章要确切、措词要适当、文字要简练。为此,一是对报告形式的控制,如验资年检用审计查证报告,司法部门委托的案件用审计鉴定报告,咨询服务用咨询报告等;二是审计报告内容的控制,对写入报告的有关事实,必须逐一核实,必须有充分的政策依据。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后续教育

加强“两个教育”是为了提高社会审计执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业水平,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因此,社会审计组织应当重视教育,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待教育,把“两个教育”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高审计质量,确保控制审计风险。

(五)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

一是对客户的业务活动深入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如金融、保险、高科技企业。二是掌握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对经济形势及行业情况深入认识。三是对客户的高层管理人员过去的背景深入了解。四是对客户的组织结构深入了解。五是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深入的了解,不要对管理当局的陈述及声明给予过分的信赖。六是对客户的其他人员、管理机关或供销商的某些报告要加以研究和重视。七是对于客户内部审计成立的目的及开展工作情况要充分了解。

(六)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要注意的重点有:一是适当动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由于注册会计师一般并不重视分析性复核程序,所以难以发现客户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异常变动。二是提高询问技巧。通常注册会计师对于客户内部控制的了解或问题的澄清,都是通过询问方式进行的。注册会计师要重视询问技巧,避免使询问变成简单的问答式会话,使询问程序流于形式。三是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错误的时间及地点执行错误的程序,或使用错误的证据搜集方法,或使用证据的方法错误。如企业账上记录一笔未经正式订货程序的销货,而销货单上的单价相当高而数量少,经由海运送交国外顾客。注册会计师可能因检查运费单据以证明货物所有权已转移和存货已经出库,所以未能发现疑点。如果注册会计师曾经询问为什么选择以海运方式送交价高量少的货物,就很可能会怀疑这笔销货。四是对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要加以重视。如注册会计师对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重视不够或未作处理,因为他不希望内部控制功能不全的测试结果出现。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在于减少实质性测试,但是注册会计师人多受时间预算的限制,希望其测试结果支持原有内部控制良好的假设,纵然遇到例外情况,也难以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超出时间预算而增加审计成本。六是正确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内部审计固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注册会计师应如实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及实际工作成效,适当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以大量减少自己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3]

参考文献:

[1] 李冬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

[2] 王曙培.当前注册会计师作假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财会通讯,2000,(1).

[3] 姜春华.会计舞弊的防范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3,(3).

上一篇: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