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范文

2023-09-18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范文第1篇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 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 。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范文第2篇

【摘要】 理性问题是贯穿西方哲学史的重大问题,后现代主义哲学使得传统中在理性主导下不受重视的个体性、相对性、多样性、丰富性等价值重回人们的视野,利奥塔、福柯就是这一时期哲学家的重要代表。利奥塔的“异识”说提出了元叙事崩溃之后后现代科学知识确立合法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重新反思知识分子的作用,并提出“语位链接”,在赋予事件无限意义的同时,重新赋予了主体自由。福柯一方面以知识类型的划分为出发点,提出“人的死亡”命题,另一方面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关心自己”,再次展现了主体通过转向自身获得真理的可能性。

【关键词】 理性;后现代主义;利奥塔;福柯

一、何谓理性

人类哲学发展史贯穿着对于理性的思考。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将哲学的视角从自然转向了人事,人类开始关注自身内心蕴含的原则,并开始运用这些内在原则规定外部世界。柏拉图用“四线段”说明两个领域、两种知识的区别,他将理性知识与幻想、信念、数学区分开,将理性知识与哲学,与辩证法相等同。他将灵魂区分为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理性控制思想活动、激情控制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支配着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他认为理性把人和动物分开,是不朽的。同时,理性对应着智慧,是灵魂的不朽。亚里士多德在批评柏拉图的灵魂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灵魂学说,并做出一个著名定义:人有理性的动物。从此,人与理性开始不可分割,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这种联系不断加深。

中世纪,理性成为神学和信仰的助手,频频被卷入神学与哲学的论辩中。理性辩护主义的代表奥古斯丁在上帝存在的知识论证明中提出,“理性却认识这一切,并认识自身。因此理性拥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而在他的“光照说”中,感性和理性作为人最基本的两种认识能力,感性搜集材料、理性运用规则将这些材料加以分门别类的整理。早期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表示辩证法可以用作解决神学问题的理性工具。他的口号是“除非我相信了,我决不会理解”,在他的论证里,上帝被界定为“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存在”,如果上帝仅仅存在我们之中,他就可以成为更伟大的,那么,上帝就会成为“可以成为更伟大的最伟大的可能存在”,因此,为了避免这个矛盾出现,“可以设想的最伟大的存在”必定在现实中存在。

17世纪和18世纪是理性的时代。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认为人乃思想的实体,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心灵的本质不是智能,而是意识,即认识到某人自身的思想及其对象。斯宾诺莎认为只有理性可以让人摆脱动物性的奴隶。而休谟主张,意志被因果性赋予了必然性。康德说,“人类知识有着两个来源,它们或许都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但不为我们所知的根源,它们就是感性和知性。通过前者,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后者,它们被思想。”因此,知识就是认知者和认知对象共同作用的事情。但是,虽然我可以将作为一个认知者的我自己和认知对象区分开来,我却永远也不能知道事情自身是怎样的,因为当我认知它的时候,我仅仅是如同我有着特定结构的心灵允许我的那样认知它。康德论证说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人类心灵是不可能达到对实在全体的理论认识的。而黑格尔则提出了这样一个普遍命题,“凡是合理的都是实在的,凡是实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提出,实在的实质是思想、理性,最终的实在是绝对理性。他认为,在理念中,主观的东西(形式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质料的东西)处于统一之中。但是理念包含自己的辩证过程,即生命、认识和绝对理念。这样,理念乃是自我意识的范畴;它在其对象中认识自身。因此黑格尔逻辑学的整个流变过程就是从最初的存在概念不断运动最终直到理念概念。

19世纪中叶,叔本华、尼采开启了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理性在传统哲学中的主导地位,但是非理性主义本身所具备的不彻底性或温和性限制了它对理性的批判。紧随其后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承担起了批判理性的任务,明确地指出了理性自身所具有的极权性和压迫性,并且提出“公共理性”“交往理性”等后现代哲学的理性概念,中和了近代理性的无限性,重新确立了人应当应用有限的智慧寻求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愿景。

二、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理性与主体

近代理性的无限性特征具体体现为同一性原则,这种同一性原则把寻求最高价值作为人存在的终极目标,认为真正的东西是在时间和历史之外存在的永恒之物。但是这样导致的弊端就是:易使人们过分注重统一而忽略多样性、差异性的价值,从而导致边缘文化和生存方式的消失;过分追求最高价值而忽略现实中的人与生活,从而陷入价值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注意到了在理性星空下人自身主体性的迷失,开始了重拾人类主体性的尝试。

利奥塔以“异识”为出发点的语位政治学为确定人的主体性原则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异识”的第一层意思是指同语言游戏之间的异质性和不可通约。利奥塔一直强调微观叙事,他认为传统理性主义者对于知识同一性的追求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元叙事”。利奥塔认为,近代科学知识合法化,主要依靠两种“宏大叙事”,其一为思辨性的宏大叙事,即人类的生命或黑格尔的“精神”可以通过知识的累积而不断进步。知识话语只有在“精神”进程之中占有一定位置,才能够具有真理的价值;其二为解放的(或自由的)宏大叙事,认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在这个叙事中,知识被看成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的基础,因而,知识的发展受到了尊重,因而是它们将人们从人性的痛苦中解放出来。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这两种元叙事也逐步崩溃,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的元叙事:性能叙事,即知识从它的内部体系来说,必须被转译为一种信息;从它的外部的运用来说,必须能够成为在市场上加以出售的商品。知识必须要符合一种原则:效能最大化的原则,即输入尽可能少而与输出尽可能大。

利奥塔揭示了普遍理性的困境,他所说的“合法性危机”即是我们在现代性的行程中遭遇的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等,这些都与理性主义勾画的理想蓝图相去甚远。在这种情况下,利奥塔引入了“后现代”的概念。利奥塔看到了“效用”原则对研究活动的冲击,他认为,科学研究的进步是由于不断地有来自体系外的内容、因素冲击着原来具有完整性和同一性的体系,然而效用原则的介入或者说资本力量的介入,使得研究人员为了获得研究资助而放弃“真”的原则,转而服从“效用原则”。效用原则似乎成为整个社会所遵循的原则,教育也不例外。利奥塔说:“即使效用原则不总是在帮忙制定政策,总的看来它使高等教育机构臣服于现实权利。”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机构完全丧失原有的“展现全部知识”的伟大职责,而是说,高等教育机构不再专注于知识或真理的传播,反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具有功能性或服务性的机构。显然,如果说后现代科学知识与元叙事无关,那么也该和效用原则保持距离。因此,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科学知识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有关知识合法规则的话语(明确地)存在于知识自身。”也就是说,知识的合法规则在于从知识的自身之中展开追问,以悖论的形式,产生新的成果、新的论断。这样,科学将摆脱决定论的形式,在未定性中突破总体性,在悖论中突破一致性。然而随着元叙事的解体,作为把握着总体的人类主体也面临着被解体的命运,这就是利奥塔的知识分子理论。利奥塔认为在后现代社会,知识话语各自为政,呈现出一种异质的、非总体化的特征,因此主体将会由于不同的知识原则而被分解,从而将会承担不同的社会功能,正如同语言游戏之间的异质性和不可通约,功能与功能之间是不能直接过渡的,因此,一种社会功能的承担必定会影响另一种社会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随着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越来越多拥有着专业技术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走向政府、公司、社会管理等部门,接受着在“效用原则”下公认的考核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他们从原本追求“真”原则的、追求理想的知识分子慢慢异化成为追求效益最大化,追求最大产出比的员工。因此,利奥塔认为,面对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的今天,知识分子的责任不再是提供新的普世的元叙事,而是应该对社会做具体的微观的分析,像福柯提倡的那样,做安于特定领域工作的“特殊的知识分子”。

语位的独特性是“异识”的第二层含义,即是语用事件之间的不可通约。利奥塔区别了“表象”和“处境”。他认为言者、听者、含义和指称是每一个语位在“发生”时都必需的四个事例,即,当一个事件发生时,它是没有具体内涵的“表象”,只有将表象限制在具体的“处境”当中,语位的言者、听者、含义和指称才有了具体的内涵。如此一来,我们永远不能到达语位最本源的意义,也不存在着对意义的唯一正确的再现;意义的阐释将变得多样化,每个人对一个事件的阐发都是他将已经发生的事件加入自己的特定理解后将其再语境化的过程。语位链接的规则是:“链接是必然的,如何链接则不是必然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突破既定的规则,创造新的链接,感受在“此刻”这一瞬间“事件”所绽放出来的无限可能。创造新的链接,就是利奥塔在他的语位政治学中赋予主体的自由。通常情况下,在语言环境中,人会作为倾听者和说话者存在。作为倾听者,人无法跨越时间、历史,凌驾于他人和传统之上;作为说话者,却可以自由的选择某种链接方式来“语境”化事件的“表象”,甚至用一种新的链接方式来打破事件原本由确定的规则所赋予的意义或价值,从而展现出事件的无限可能。

在《词与物》和《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福柯认为,精神病学、医学、人文科学知识,都应该被看作是关于人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是由人构造出来的,而且也施用于人本身。也就是说,在知识权力框架内,知识的主体同时也是知识的客体。他在《词与物》中他把 16 世纪以降的西方文化分为四个“知识型”时期:16 世纪的文艺复兴知识型、17 至18 世纪的古典知识型、19 世纪以来的现代知识型以及当代知识型。他认为,在古典知识型时期,科学话语将人规定为在经验科学中讲话、劳动和生活着的主体,此时的人,只是具有抽象的人性,而不能被称作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进入现代知识型时期,人类开始将各种历史条件、时间等因素纳入知识,“成为知识对象的内在因素,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人’诞生了”。但是,他也承认人的有限性,伴随着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知识型的消失,人文科学中作为知识观念的“人”也终将会消亡,而与之相关联的“先验主体”和“意识主体”也将会消亡。这就是福柯“人的死亡”的观点。尼采指出:“上帝之死不意味着人的出现而意味着人的消亡;人和上帝有着奇特的亲缘关系,他们是双生兄弟,同时由彼此为父子;上帝死了,人不可能不同时消亡,而只有丑陋的侏儒留在世上。”所以,继尼采宣布上帝之死之后,福柯宣布人的死亡。

福柯受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启发,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关心自己”。“关心自己”就是“是个人的生存过程中一种永久的刺激的原则、行动的原则、焦虑与担忧的原则”,这是它的第一层含义。另外,关心还是对自我保持警惕、警醒的一种形式,借此个人时刻对自己加以反思,只有经过自我反思与醒悟才有能力关心他人。最为重要的是,关心包含一系列的行为、实践及技术,也就是说,关心不仅仅只是一种情感或反思能力,它更是一种实践智慧。值得注意的是,福柯认为,关心自己的实践及作为关心的主体——“自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关心模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他说:“在关心自己的历史中,认识自己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只有一种方式或功能。因此,认识自己所展现的知识内容也不会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同的。这就是说,需要加以探索的各种知识形式本身也不是相同的。这也意味着,由对自己加以反思所构成的主体本身,不管是适合于哪一种关注样式,也是会改变的。”对于主体如何能够认识真理(自我的真相是其中之一),福柯提出“精神性”,即“为了达至真理所经历的必要的转变……是一整套的探究、实践与试验,诸如净化、禁欲苦行、弃绝、目不斜视、改变生存等,这些都是为了通达真理而需要付出的代价,当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主体以及主体的存在”。在福柯看来,精神性与真理具有三重关系:第一,主体并不具有先天的获得真理的权利或能力,因此,精神性要求主体必须通过转变自身的存在方式,对自身展开思考从而改变它使事物展现在面前的方式;第二,“没有主体的转向或主体的改变,就不可能存在真理”,这种主体的转向或改变主要通过爱和劳作这两种方式来达成;第三,一旦通达真理的通道被打开,真理會对主体产生“返身效应”。即是说,主体通过转向自身获得真理,而真理也在这个过程中使得主体达至自身的完满状态。

三、小结

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理性从最初只作为人与宇宙心灵相通的思辨,到作为神学和信仰的助手,再到形成囊括宇宙万千问题的理性哲学体系,理性一步一步确立了它在哲学领域乃至人类社会领域的主导作用。但理性的极权性和压迫性问题逐渐突出,在理性笼罩下人的主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等价值被忽视,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注意到了在理性星空下人自身主体性的迷失,开始了重拾人类主体性的尝试。这一尝试包括利奥塔的异识论,他提出了元叙事崩溃之后后现代科学知识确立合法性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重新反思知识分子的作用,并提出“语位链接”,在赋予事件无限意义的同时,重新赋予了主体自由。福柯一方面以知识类型的划分为出发点,提出“人的死亡”命题,另一方面提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关心自己”,再次展现了主体通过转向自身获得真理的可能性。在知识经济日趋壮大、个体价值逐渐迷失、各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的现代社会,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于理性主义的反思是积极的,如何才能在资本盛行的现代社会找到自身,确立自我,这应当是每位现代人思考的问题,如何在偌大的星空下找到自己的方位和方向,更应当是现在正处在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奥古斯丁.论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对话录二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美)斯通普夫,菲泽.西方哲学史(第七版)[M].丁三东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4.

[4]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5]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6]杜小真.福柯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7]周慧.利奥塔的“异识”论[J].哲学研究,2015,

(08).

[8]张廷国,李佩纹.论福柯的“主体”概念[J].江海学刊,2016,(06).

[9]石德金,刘卓红.“异识”的政治:对利奥塔政治哲学思想的一种解读[J].现代哲学,2010,(01).

作者简介:

王佳,女,四川绵竹人,硕士,电子科技大學成都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范文第3篇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概念,针对西方现代主义哲学而言,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作为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产物,后现代心理学在上世纪90年代才产生,其方法论提倡经验和相对性,主张和以社会学为主的人文学科接轨。所以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提倡探讨人的社会性和超个人主义的研究,要了解和预测未来的心理学可能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必然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方法论;蕴涵

我们现在已处于后现代这个时代,并受其影响:过去我们是强调一个单极的世界,现在强调多极世界;过去只有几个少数权威说话,后面慢慢呼唤民主;过去只有几个人独白,今天我们强调要对话,让更多人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从政治、经济、文化包括我们的生活都已经悄然地发生着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冲击下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受到后现代思潮、后现代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后现代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反叛、抗议或者一种批判的情绪、氛围。只要有现代主义标签的,都要怀疑、否定、批判。姚大志在《现代之后》中提到,要弄清什么叫后现代主义,首先要了解现代主义。

(一)什么叫现代主义

所谓“现代”,欧美即指的是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过程,中国指的是从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的这一段时间。本文论述的是西方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后现代心理学,所以此处指的是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段过程。“现代性”(modernity)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笛卡尔以来的哲学特别是启蒙思想被看做是现代主义的。

启蒙思想可以用俩条标志来分辨。第一,启蒙思想相信宇宙自然法则,并且相信人也是受自然规则的支配,反映在人的意识中就是回归理性。理性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启蒙思想家们的信条则是凡是和理性相违背的都应该被打倒。

第二,相信理性能给人类带来光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理性支配社会规律发展的结果。

启蒙思想最大的两个成果便是科学与民主的思潮的风靡。启蒙思想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反省和终极自由,首先是个人的自由,其次是理性的自由。即所有人类历史都趋向一个作为终极目的的自由王国(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统治)。神话就是关于人的神话,人的主体性的神话,启蒙需要靠人作为主体这一神话来实现这两大理想。

(二)后现代主义批判什么、反对什么

弄清了现代主义,那么什么叫后现代主义就非常清楚了。后现代主义在上世界60年代诞生以来天生就带有反传统的倾向,自此以后,所有时期所有具有反传统倾向的主义均可称之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所有的传统思潮表现出的反对倾向,最终都是对启蒙进行反思和质疑批判。

首先,后现代主义要反对“基础主义”。基础主义是指人类为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寻找一种最终的无可置疑的绝对基础的文化努力。后现代主义者把启蒙故事指斥为“大叙事”,“大叙事”就是以真理的名义讲话,利奥塔也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真理,利奥塔把将真理置于优先地位称为“真理的白色恐怖”。

其次,后现代主义反对“表象主义”,表象主义被称为一种视觉隐喻:人的心灵犹如一面巨镜,能够准确或不准确反映外部世界的本质,而对其本质的准确反映就是真理。表象主义的要害是“认识论主义”,即以理性的、知识的、和理论的态度看待一切问题。

最后,后现代主义反对“普遍主义”。普遍主义的要害是“西方中心主义”,普遍主义则是西方推行其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工具,把西方文明推举为高级文明,将其他文明都视为原始的或野蛮的。

二、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方法论蕴涵

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心理学对自身的研究方法进行新的多角度的思考。后现代的心理学方法论对现代心理学的单一科学主义取向进行了批判,倡导多元主义。

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法性”主要建基于对客观观察、实验、实证方法的采用上。后现代的基本的思维方式是不确定,是怎样都行。后现代学者认为,任何观察和实验都不能摆脱先在的内心意识,因此也就不存在唯一的,能确保发现和证实“客观普适性真理”的正确方法。当前心理学界对实证方法的利弊得失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尤其是对它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是有深刻体会。

现代主义思维方式基本上属于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从后现代的思维方式来看,既在消解科学主义,也在消解人本主义,基本的方法论蕴含就是消解,消解现代性的思维方式、现代心理学的方法论,消解科学主义,否定科学主义、人本主义。用人本主义的方式消解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表现某种程度的一致,但不是人本主义,没有走向人本主义,强调多元,开放,对话,边缘,和谐相处,没有重新走向唯一,展现的是一种多元,谁都可以生存。

三、简评

后现代主义是对当代西方现存文化秩序的破坏、对现代科学主义的否定,它的最大贡献在于这种破坏和否定,但是它“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所以最大的弊病也在于这种破坏。

(一)积极面

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击溃了有明确标准的价值评判,让人们不再拘泥于社会意识和道德标准,可以自由追求个人的价值,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加催生了解构主义的诞生。首先,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都对尼采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的内在矛盾和缺陷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思维方式,特别是理智的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其次,后现代主义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极力推崇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等,提醒我们对于社会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提示我们在分析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时要辩证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中心与边缘、崇高与平俗等关系。最后,后现代主义倡导差异性,或然性、创造性,这一切都有利于改变以往的僵化的思维方式,主张开放的、多元的、横向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禁锢思维的解除。

(二)消极面

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导致价值评判的标准模糊过于强调多样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其思想方法上也陷入了形而上学。后现代主义在极端批判逻辑,消解科学与文化的同时,又构筑了一套理论,反对结构主义,中心主义,而其自身的理论也是一种结构,一种中心,后来的追随者同样是以其理论核心为导向。后现代哲学完全拒绝、否认理性和理论,夸大非理性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正确的,其后果只会把人们引入到神秘主义的迷雾中而使他们陷入混乱。(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姚大志 《现代之后》.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4页

[2]高峰强 《現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3]彭运石林崇德车文博 《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及其超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4]刘嫦娥彭运石 《后现代思潮与心理学演进—新制度经济学视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5]孙正聿.《哲学通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8页

[6]国秀琴.《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蕴涵》 《求索》 2007年第11期

[7]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 《心理学报》 2004年第2期

[8]彭运石.《心理学的整合视野》.《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第3期

[9]车文博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3年第2期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范文第4篇

普通高中政治教学本身就涉及许多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内容。作为高中政治教学工作者,我们如何将这些哲学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分析一下在实际教学中,应如何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则,并阐述它们对高中政治教学的指导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和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能够指导人们提出正确的实践方案。因而,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现在,高中思想政治实行新课程、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仍然没有过时。然而,课程标准变化了,教材变化了,即教育理念变化了,因而这一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也应该被赋予新的内涵,或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那就是:在具体做法上,要做到从实际到理论,是从实际、生活中概括出理论,抽象出理论,而不只是用实际去说明理论。这样,才是真正的坚持了实践第一的认识论精神,才是全面的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而言,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任务和特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实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三者的和谐统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序言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它是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完整体系,并通过独立教学形式,实现其教育功能,其深刻的思想性是以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作为前提的。能力通常指个体适应并胜任某一活动和调节自身行为的心理可能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个体的某种能力,不仅表示一种具体的心理过程和状态,而且表示一种具体的心理活动水平。在现在的社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呈现了指数形式增加、更新周期短的特点,随之而来的则是科学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电脑化、生态化等特点。因而,这就使人类在实践上有了更高规模的广度和深度,从而也对现代人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的原因。

中学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就是它既是智育课又是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教育的任务,这是其他学科或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所替代不了的。

教与学,师与生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关系。教与学、师与生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二者统一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处于指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的地位。教师遵循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对学生进行施教和指导,促进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学习就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内化过程,而这种内化的先决条件是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正是素质教育赋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从哲学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说,教师是否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表现在学生是否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就越强。反之,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内心不启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然会落空,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所以,只有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协调活动,双方紧密配合,使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主体与主导”作用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并且要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从根本上做到外因诱导与内心启动相结合,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教师对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牢固地树立起素质教育观。

其次,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心理同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当人们对于即将获得的知识有兴趣时,才会带动自己认知的需要。认知需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体当中对于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是指使人们去学习的一种动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以及挫折时,它会激发学生面对此积极勇敢的面对,不退缩、不畏惧。

再次,课堂教学交流多向化。从信息论角度看,课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教师与学生作为输送者和接收者的两个媒介,以此来接受信息的传递,使信息可以顺利地完成输送的过程,即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成为教学信息传递的中心,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传递,在课堂上尽力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以此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范文第5篇

摘 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更远大的现实指导价值和时代意义。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用科学的哲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作出的重大判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影响下的战略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具体化、可操作化和深层次化路径,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特殊价值;实现路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内涵,其是对人类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为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探索过程,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主线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形成以符合中国未来发展趋向,契合本土文化和时代诉求的理论内容,进而更好地释放马克思主义的磅礴力量。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殊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演化过程。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新时代呼唤新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应与时俱进,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殊价值和特殊魅力。

(一)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构建的应有之意

社会大变革和大发展为哲学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历史上较为独特的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国走的道路是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伟大实践,相应的,这也为理论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了广阔空间 [1]。新时代是一个能够产生新思想的时代,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结合中国时代的特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丰富中国特色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要从学理层面进行分析,也要在实践层面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更具现实指导价值,更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具体创新过程中要从学科、学术和语言三大体系入手,使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获得新发展、新成果,同时要借鉴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与西方哲学学派进行对话,实现中西交流、古为今用,通过融会贯通的方式,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更好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二)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现实需求

解决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问题,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殊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要明确新的历史定位,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原来的高速增长逐渐调整为中高速增长,不再注重经济总量单方面的增长,而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通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减少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将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元化的美好生活的追求。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应该及时完善[2]。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更加多元化,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基调,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应该主动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入手,为其提出新理论和新方法,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殊时代价值。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发展

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创造性转化,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新时代中国出现的问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权体系。

(一)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作出的重大判断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基于辩论唯物主义对中国国情作出的重大判断。当前,我国最大的实际是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特征和新情况。但是整体而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的其他判断都要基于这一客观基点。一方面,在改革开放推动之下,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信心和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很多新问题,特别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正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同时结合当前中国发展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并结合时代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新理论。这些思想理论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结晶,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成果,这些理论思想是指导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的重要指南。

(二)基于唯物辩证法形成的战略思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解决好民族化和世界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初就不是单独的为某一民族创立的,其关注点是人类解放,其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哲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民族解放过程中完全可以对其进行内化,结合本民族的思想意识特点,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任何其他理论所无法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是其不断展现其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世界的普遍性问题和民族的特殊性问题进行了有机结合。因此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命题,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殊性,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3]。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形成战略思维,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找人类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进而更好地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同时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局限在中国问题的解决方面,更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性意义,开拓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时代课题,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更具有指导意义。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有利于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创体系,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因此,有必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寻找具体化、可操作化、深层次化的路径,进而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化路径

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推进过程中必须与中国实际情况相融合,必然会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所以能够区别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在于其是一个持续“中国化”的过程,带有非常强的中国特色和民族化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概括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诉求,希望通过普遍性的哲学理论来改造客观世界。而要想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某一民族和某一国家的实际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化。改变世界的活动,首先都要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内进行。但不同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发展历史,也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这就导致了能够改变世界的各种活动在落实到具体国家、具体民族时,会出现条件、动力、任务、目标等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改造客观世界,也需要与具体的国家和民族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研究某一具体国家和民族的实际,进而创造出具有本民族属性,符合本民族、本国发展需求的哲学。基于此,要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就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而创造出符合中国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影响中国在内的多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了能够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创造出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形式。而中国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时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哲学体系,并与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多个领域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4]。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操作化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特征,并将实践作为哲学基本范畴。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现着非常强的实践观。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要以问题研究作为基本前提,根据新的实践对问题加以系统分析,并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操作化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发展的实际问题,这既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属性,也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特殊价值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将现阶段面临的问题转化成为哲学问题,并对其做出精准的概括。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各个领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从经济领域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但内外部的经济发展环境还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全球经济下滑明显,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利。从社会领域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期,原来很多历史性问题集中显现,这不仅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考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路和执政理念[5]。从文化领域看,当前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文化渗透,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斷发展,为西方文化渗透提供了条件。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不仅影响了青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同时也不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当前中国发展的诸多领域的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指导,我们必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打造成为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需求,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此,理论工作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要始终抱有问题意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涵盖的辩证法、唯物史观、人的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而提炼出能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发挥实践作用的新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层化路径

当前在研究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还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向更广泛和更深入的程度延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成为中国社会实践和当代中国建设的指导哲学,才能够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特殊价值[6]。一方面,要借鉴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度和广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非常多的文化价值和思想理念,这些文化资源完全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养料。因此,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打上更强烈的民族烙印和时代特征[7]。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涵,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深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理论创新。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创新,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中有必要引入更为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探讨和分析,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反思和改革,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价值,新时代要想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就必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新的平台。理论工作者要结合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行系统研究并加以创新,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始终保持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容溶.习近平关于时代问题重要论述的哲学基础[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0(01).

[2]王海锋.“哲学论争”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基于学术史的考察[J].高校理论战线, 2020(03).

[3]范玉鹏,周倩.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哲学底蕴[J].学习论坛,2020(09).

[4]汪谦干.肩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学习习近平关于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J]. 党的文献, 2020(02).

[5]刘勇.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任务及路径选择[J].学习论坛,2020(10).

[6]李中建,王海杰.锐意进取,开拓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境界——全国第十三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创新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20(03).

[7]杜仕菊,程明月.习近平新时代观:理论之源、历史之脉及价值意蕴[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2).

【责任编辑:褚永慧】

【作者简介】  孟庆艳(1982—),女,河南兰考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项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四个回归’导向的高校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华水政[2019]242号)。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范文第6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作为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扬弃而产生的,它们的流传和发生影响又大致是在同一历史时代,因而二者之间必然有着许多相同点。

1.时代背景相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相同,都产生于19 世纪中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经过了产业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 ,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国资产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得到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这时也已发展到了自己的成熟期,社会的基本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变得日益激烈,工人运功此起彼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自然科学前提相同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像近代早期处于分门别类的研究、搜集材料科学阶段,而是已发展到“整理材料科学”阶段。自然科学是以研究客观物质发展过程为特征的科学,有机化学、地质学、动植物学以及生理学、胚胎学等已纷纷建立起来。最重要的是当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达尔文的进化论。这些划时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为人们超越近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创立现代西方哲学奠定了自然科学前提。正因为如此,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证精神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充分的表现出来。

3.哲学思想来源相同

 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西方近代哲学是它们的哲学理论的直接思想来源。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如培根的实验科学精神及归纳法等,对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现代的科学主义思潮从孔德实证主义开始贯穿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过程之中。欧洲大陆的唯理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费希特把客观理性主义转向主观的非理性主义等,对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人本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就是从此发源,从而成为现代西方哲学思想中一支重要的哲学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和法国的唯物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4.对待近代西方哲学的态度相同

 批判、继承和超越。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开创者,他们从各自不同的出发点、立场、原则、方法出发来猛烈的批判近代哲学以及西方哲学传统。第一,他们批判了近代西方哲学把世界二元化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传统。第二,批判近代哲学的哲学观。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去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以及企图使哲学成为一切科学和知识的基础,成为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他们要追求绝对普遍的永恒真理、终极存在。恩格斯宣告了这种近代哲学的“终结”,后现代主义则宣布大写的哲学死了。第三,他们批判了近代的先验的形而上学的理性原则和极端理性主义。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是抽象的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东西,用理性代替了中世纪的上帝,理性成为万能的君主和神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近代哲学家们认为一切都是有理性的,都是符合理性的原则,理想的社会应是理性的社会。近代的资产阶级由抽象的理性主义原则,企图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他们梦想中的理性千年王国,这种极端的理性主义和先验的理性概念以及与人无关的独立自在的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一同被现代哲学所抛弃。

5.哲学理论特征相同

在批判和抛弃了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后,强调主客、心物、思有之间的差别和联系,并且要求将它们看着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在抛弃了形而上学的物质概念和先验的不证自明的理性概念后,提出了人与世界的联系和统一,提出了与人相联系的世界相对于人而言才是真实的有价值和意义的;把哲学的目光从形而上学的天国拉回到人间的现实世界之中,哲学向人们生活世界的回归;哲学关注人的生存状况,人的真实处境及人的异化、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和解放;哲学重视人的实践活动,重视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主张实践高于知识和理论,要求人们积极行动,人应该是行动的人;强调人的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强调用人的实际行动或实践活动去改变现实世界;注重人的非理性方面的研究,强调理性的人的精神状况的另一面:情感、意志、本能、潜意识等在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使对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近代西方哲学相比更注重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注重人的个性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审美情趣化。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的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变为现代的语言转向,语言成为现代西方哲学关注的中心,他们重视语言操作、分析、逻辑的东西。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

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都是在对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共同开创了现代哲学,并且具有其时代的哲学共同特征和理论特质,但是他们是从各自不同的哲学立场、原则和方法出发开创现代哲学的,因此,他们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容忽视的,不能因为其共性而混淆他们之间的原则性界限。

 1.社会阶级基础不同

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就其理论的社会阶级基础来说,是以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新哲学来取代作为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形态的旧哲学,其根本目的是促进无产阶级推翻旧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斗争,由此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作为精神武器,才能消灭一切剥削和奴役,才能实现自身和一切人的解放放。哲学只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才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真正现实的哲学。

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的上述伟大意义,是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由近代到现当代的转型所无法比拟的。后者尽管也属于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根本性意义的思维方式转型,但它是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范围内发生的,西方哲学家们推动这次转型的动机并不是为了反对和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而是“改进”(改良)资本主义制度,或者说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一定的自我调整,将其从已经陷入的危机和困境中暂时解脱出来。他们批判和要求取代各种形态的近代哲学的原因 只是由于这种哲学思维方式本身也已陷入了深重的危机和困境,难以起到维护已经陷入危机和困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同样需要作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转型。

2.社会影响程度不同

在对待社会现实问题时,作为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强调批判的武器,而且更强调武器的批判,把哲学引向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从而使哲学成为真正现实的哲学,是哲学走出了象牙塔。正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从它诞生之后,就传播到全世界,成为被压迫民族和阶级获得解放的思想武器。哲学不再只是哲学,而是投身于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其他哲学所望尘莫及的。现代西方哲学虽然也关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但他们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能触及到社会的根基,也不主张废除资本主义社会来建立新的更理想的社会制度。所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无论多么激烈尖锐,但却是在资本主义所许可的范围之内。现代西方哲学作为哲学仍是哲学,即他们只是哲学理论而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变成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没有超出理论的范围变为真正的物质力量。他们也强调实践,但并不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而是生物的行为主义实践,正因为这一点,现代西方哲学无法变为彻底的哲学理论,也没有可能成为像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样对社会现实产生那么深远影响的哲学理论,所以他们对近代哲学的超越并不彻底,这是二者根本区别的关键之一。

3.对待近代西方哲学的态度不同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了以前哲学的“科学之科学”的哲学观、思辨形而上学、传统本体论,但并不是全盘否定西方哲学传统,而是吸收并改造其精华和合理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人类优秀成果基础上加以创新。例如:他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但吸收并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批判思辨理性主义形而上学,又继承了理性主义传统;在吸收人本主义精神实质的前提下,批判了资产阶级抽象的人本主义人性论,把人本主义建立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的社会关系去看人、去解放人,从而使人本主义脱胎换骨,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成分。

上一篇:春节促销范文下一篇:安全交通宣传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