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案范文

2023-09-19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1篇

整个活动我预设了三个环节:

一、认识图形,并按一维目标给图形分类。

在这里我为活动准备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大小不一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孩子们很兴奋的告诉我,找到了“红色的大的圆形宝宝”、“蓝色的小的三角形宝宝”……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这一环节有些简单,但我希望孩子们在自信的寻找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这时我出示了准备好的两个圈,请孩子们按照圈上的标记把图形宝宝送回家。这两个标记分别是蓝色和圆形。我请了两个孩子上来操作,他们把蓝色的图形宝宝送进了有蓝色标记的圈里,剩下的黄色、红色的圆形宝宝送进了另一个圈。此时,下面的孩子有意见,上来把蓝色的圆形挑出来放进了有圆形标记的圈。看到此时,我想有孩子这样想不正好可以解决我的难点了吗?于是,我请她讲讲理由,为什么要这样放?没想到孩子告诉我因为这边的蓝色图形宝宝太挤了。

确实,当孩子开始操作时我就发现了这一点,准备教具时光考虑图形的特征,而没有细细思考图形的数量,那么多的图形宝宝挤在一个小小的家里,怪不得孩子们要打抱不平了!经过引导孩子们总算理解了那些蓝色的圆形宝宝可以同时住在两个家里。

然而,又有孩子提出这样有点乱,也正好让我接上了下面的环节。

二、帮图形宝宝找家,尝试在交集图中为图形找合适的位置

当我把两个圈交叉摆放以后,再请个别孩子上来帮图形宝宝找家时,孩子们调整了两次,仍没有出现正确的情况,此时的我有些着急了,孩子们能按一种特征分类,但对于交集中必须同时具备蓝色和圆形这两个特征的图形才能住进去显得有些茫然,而我那时对那些非蓝色的圆形宝宝说“这是我蓝色的图形宝宝家,你为什么住到我家里?”而那些蓝色的三角形、长方形则因它们不是圆形而被拒之交集之外。最后,几个平日里挺活泼的孩子帮我总结了:那里(指交集中)一定要蓝色的圆形宝宝才能住,因为它是蓝色和圆形宝宝共同的家。

三、送图形宝宝回家(分组操作活动)

活动的内容与环节二相似,只是图形、标记作了改变。而活动中,还是那些活泼的孩子冲在前面,几乎统揽了组内所有图形的分类,操作结果基本都正确。

反思:

1、活动前的精心预设是一个活动成败的关键,而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进入课堂,难点之处仍是说不明道不清。尽管最后孩子们掌握了交集的特征,但掌握的过程有些费时、费力,且不是所有孩子的全部掌握。

2、作为数学活动的教具,必须要简单明了,以能帮助孩子掌握要点为好。在这个活动中,只需少量的图形,就能帮我很好的解决困惑,孩子们在操作时也会省时许多。

3、作为操作活动是否有必要集体进行,或者说分组操作时怎样兼顾到每个孩子。每次在操作活动之后,我们往往都会发现由于孩子人数多,老师的指导不能面向全体孩子,而在小组合作的操作中,一部分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又总是退缩在后面,怎样让这些孩子真正的参与进来,可能小组的、区域的活动相对更有效。 大班数学教研活动:图形找家 执教教师:王为

执教时间:2011年12月第十六周 活动目标:

1.学习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适合的位置 2.能大胆正确的表达几何图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按照标记分类 3.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发展思维敏捷性

活动难点、重点:学习能根据图形的特征,在图中为各种图形找出适合的位置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

1.

黑板绘制大二次三次分类排序表各一张 2.

三种颜色的三种形状的大小图形共18个 3.

认识大小标记,颜色标记,图形标记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以故事的形式导入。

今天,图形王国的国王到我们班做客,给我们班小朋友带来了一份小礼物,我们看看究竟是什么?

出示这幅图形,这些小房子是由那些形状的图形拼出来的。

小朋友们你们的眼睛真明亮,发现图案里藏着这么多不同颜色的图形呢!

师:可是呀,图形宝宝们现在有些累了,想回家,你们能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么? 幼:能!

师:我们来看看,前面呀就是它们的家,先来看看,这个表格这一列里面有几种颜色呢? 幼:红色,黄色,蓝色 师:这些都是颜色标记,红色的就是红色标记,那红色的这一横排都是哪个颜色宝宝的家呢? 幼:红色

师:蓝色这一排是不是蓝色宝宝可以住的呀?幼:是的! 师:黄色的应该哪个宝宝住呢?幼:黄色宝宝。

师:看来小朋友呀,都是开动脑筋的小朋友,都弄懂了颜色标记的意思了。我们再来看看这里有哪些图形?

幼:三角形,圆形,长方形

师:这些图形啊都是图形标记,他们表示呢这一竖排都是一种形状的图形宝宝的家。比如我们来看看,三角形标记,也就是说明这一排都是三角形宝宝住的地方,

这边长方形,这一排都可以让长方形宝宝住的,这边圆形,这一排能让原型宝宝可以住的。 师:这边小朋友们看看这个是什么形状?出示红色三角形。 引导这是个什么形状?三角形

这个图形是什么颜色的,请小朋友用完整的话说。 幼:红色的三角形

先看看红色宝宝应该住哪个地方呢?再来看看红色的三角形,应该住? 这里还有其他的图形没有找到家,请一位小朋友帮它找到家。 师总结:先看看颜色标记,在来看看图形标记

最后把它们对应起来看,我们就可以找到图形宝宝的家了。 二次分类到此结束

师:图形王国的国外还带来了一些图形宝宝,他们也没有找到家要请小朋友帮忙,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国王给他们安排的新家和刚刚的家有什么不一样。 幼:多了大小标记。

师:原来这次图形宝宝的家不仅颜色标记,图形标记,还有大小标记呢! 来看看!出示红色大小三角形各一个 师:这里有两个什么形状?幼:三角形

师:那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这个是大的红色三角形,那这个就是引导说出。 小朋友们找出了图形宝宝之间的不一样了,我们帮助他们找到家吗? 师引导:1.红色的图形住在哪里呢?2.红色的三角形住在哪里呢? 3.这个是大的还是小的?请你帮助它找到家。

小朋友们,后面的桌子上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和黑板上同样表格的小操作纸。 请你们帮助小信封里面的图形宝宝找到自己的家。

注意双面胶死掉之后不要随意乱扔。完成作业之后把它扔进垃圾桶。 四.评析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棒,都把图形宝宝送回家了,我们一起和图形宝宝说再见吧。

活动反思:

在《图形找家》这个活动中,通过让幼儿为图形宝宝找家,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的积极性。在找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做到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在最后的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为每组幼儿准备了可操作的活动材料,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操作的机会,以及学会与小组之间的同伴互相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完成任务。

整个活动从开始到幼儿操作都进行地非常顺利,每一步的操作中,幼儿也都能理解。但是最后的时候,在幼儿分组自主操作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操作不大理想。他们的分类方法再次出现了多样化,最后通过观察,我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差不多都是无法把中间交集部分的那个图形梳理出来,幼儿在操作的时候,自己能够发现自己错了,并进行改正,但第二次还是没有梳理出来。整个活动我预设了三个环节:

一、

认识图形,并按一维目标给图形分类。

在这里我为活动准备的红、黄、蓝三种颜色大小不一的三角形、长方形和圆形,孩子们很兴奋的告诉我,找到了“红色的大的圆形宝宝”、“蓝色的小的三角形宝宝”„„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这一环节有些简单,但我希望孩子们在自信的寻找中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这时我出示了准备好的两个圈,请孩子们按照圈上的标记把图形宝宝送回家。这两个标记分别是蓝色和圆形。我请了两个孩子上来操作,他们把蓝色的图形宝宝送进了有蓝色标记的圈里,剩下的黄色、红色的圆形宝宝送进了另一个圈。此时,下面的孩子有意见,上来把蓝色的圆形挑出来放进了有圆形标记的圈。看到此时,我想有孩子这样想不正好可以解决我的难点了吗?于是,我请她讲讲理由,为什么要这样放?没想到孩子告诉我因为这边的蓝色图形宝宝太挤了。

确实,当孩子开始操作时我就发现了这一点,准备教具时光考虑图形的特征,而没有细细思考图形的数量,那么多的图形宝宝挤在一个小小的家里,怪不得孩子们要打抱不平了!经过引导孩子们总算理解了那些蓝色的圆形宝宝可以同时住在两个家里。然而,又有孩子提出这样有点乱,也正好让我接上了下面的环节。

二、

帮图形宝宝找家,尝试在交集图中为图形找合适的位置

当我把两个圈交叉摆放以后,再请个别孩子上来帮图形宝宝找家时,孩子们调整了两次,仍没有出现正确的情况,此时的我有些着急了,孩子们能按一种特征分类,但对于交集中必须同时具备蓝色和圆形这两个特征的图形才能住进去显得有些茫然,而我那时对那些非蓝色的圆形宝宝说“这是我蓝色的图形宝宝家,你为什么住到我家里?”而那些蓝色的三角形、长方形则因它们不是圆形而被拒之交集之外。

最后,几个平日里挺活泼的孩子帮我总结了:那里(指交集中)一定要蓝色的圆形宝宝才能住,因为它是蓝色和圆形宝宝共同的家。

三、送图形宝宝回家(分组操作活动)

活动的内容与环节二相似,只是图形、标记作了改变。而活动中,还是那些活泼的孩子冲在前面,几乎统揽了组内所有图形的分类,操作结果基本都正确

1、活动前的精心预设是一个活动成败的关键,而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进入课堂,难点之处仍是说不明道不清。尽管最后孩子们掌握了交集的特征,但掌握的过程有些费时、费力,且不是所有孩子的全部掌握。

2、作为数学活动的教具,必须要简单明了,以能帮助孩子掌握要点为好。在这个活动中,只需少量的图形,就能帮我很好的解决困惑,孩子们在操作时也会省时许多。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2篇

l、在图形的反复变化中,训练幼儿思维,提高操作能力。

2、通过让幼儿反复对三角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图形进行变化操作,引导幼儿发现图形之间可以相互变化,转换,它们可以变出不同的数量的各种图形。

3、培养幼儿利用各种图形组合成各种物体的情趣。

二、活动准备:

1、教具: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圆形拼成一幅画(机器人)。

2、学具:每人一套各种图形的纸,放在信封中。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教师拿出挂图背朝幼儿),变!一幅画展现在幼儿面前。“机器人”对!那你看一看机器人是由什么拼成的。“由图形拼成。”好!下面我们就来做有关图形的游戏。

(二)基本部分:

第一次尝试活动:观察、思考。

l、请小朋友动脑筋,仔细观察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由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组成。)

2、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圆形6个,半圆形6个,正方形1个,长方形4个,梯形5个,三角形1个。) 第二次尝试活动:用折纸游戏,看图形的变化。

1、发礼物:(学具)小朋友,上面的游戏,大家做的都很好,所以老师要奖励。每位小朋友一份礼物(发学具),我知道大家都想看看袋里面装的是什么礼物,好,下面就请你们自己打开小信袋(里面出现多种颜色的图形)。你们喜欢不喜欢呀?(“喜欢!”)这些小图形呀,它们还有魔力呢,只要你用手折一折,它还会变成其它形状呢,不信,你们试一试。

2、操作:动手动脑,感知图形变换。

(1)请幼儿动手变一变(折纸)。 (2)变化的结果:

正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长方形。 圆形――变成了半圆形、扇形。

长方形――变成了三角形,还有正方形。

(三)结束部分:

五彩图形妙趣横生:小朋友,这些小图形好玩吗?(好玩!)那我们再把它贴在白纸上它还会变成一幅精美的粘贴画,把这些画献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吧。师生共同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

四、活动延伸: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3篇

-------------《平面图形的密铺》教学案例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有视频展示台)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拼地板”的探索,让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密铺(镶嵌)的条件的过程,强化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其及有关几何事实的认识,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渗透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在拼接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判断、归纳、总结并发现规律,并能用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将书本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有机地结合;

(2)开发、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3)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朴实之美,数学的和谐之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密铺的条件的过程以及多边形密铺的条件。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多边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密铺中的问题,并寻找多边形密铺的条件。

三、教学实录

1. 创设情境,提出本次学习活动的主题

师:在我们的周围有一些美丽、神奇的图案,请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案: (多媒体展示一组时装秀和密铺图案) 师: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

生:这些图案是用一种或几种形状相同的图形组成的。 生(补充):这些图形不但是形状相同,而且大小也一样。

师:也就是全等的图形。

生:这些图形与图形之间没有缝隙,也没有重叠。

师:很好!这些图案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数学上“平面图形的密铺”,又称做“平面图形的镶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密铺”。

(多媒体投影本课课题及“平面图形的密铺”的概念)

(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又称做平面图形的镶嵌)

师: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图案是“平面图形的密铺”。不知同学们是否曾留意过身边的一些密铺图案?你能举出你身边的密铺图案吗? (同学们议论纷纷)

生:“麦当劳”餐厅里的地板图案。

生:广场旁边人行道上地砖铺成的图案也是密铺图案。 生:一些宾馆房间里墙纸上的花纹也是密铺图案。

„ „

师:大家都十分注意观察,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刚才大家举的例子都是含有密铺图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密铺图案,请同学们分享、评价。

(多媒体播放一组密铺图案,美妙的图案、绚丽的色彩让同学们兴奋不已)

【点评:体现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市场日益扩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装饰作为一个集数学、物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环境美术文化艺术、建筑美术、造型艺术等多学科边缘科学的新兴行业,正在高速发展。此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探索用一种大小相同的多边形密铺

师:但生活中最常见的还是用特殊的多边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多边形等来拼接的。如:家庭装修铺地板时,选择一种特殊的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多边形)地砖,其中任意两块图形不能重叠,也不能留有空隙;而且,多边形的顶点只能与顶点重合。

师:下面请同学门试一试:选用一种大小相同的特殊的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多边形)来拼接,看看拼接出的图案效果如何?

(多媒体播放拼接要求,学生按拼接要求粘贴、拼接。各组选择的形状、拼装方式可以不一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四人一组分工合作,先讨论、确定多边形的形状,要求学生在拼接的过程中

想一想根据什么来确定多边形的形状?) „ „

【点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直观体验中认识多边形的特征。这个过程借助动手操作,将难点分解,从活动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突出重点。】

师:下面请各组同学选一个代表,展示各组设计的图案。

(分组展示作品,介绍设计过程,并作设计说明:各组的代表纷纷上台展示各自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说明,教室里时时响起掌声,很多同学跃跃欲试,纷纷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推展自己的作品。)

师:同学们的设计很有创意,色彩的搭配也挺漂亮。现在我们不考虑这些图案的颜色,哪些是符合拼接要求。

(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都符合。”)

师:同学们用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拼接的的图案都是密铺图案。其他的图形可以吗?比如只用正五边形可以进行密铺吗? 生:不能。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图形符合密铺要求,而有的却不符合?

„ „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用三角形密铺的图案中,观察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它们与这个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关系? 生:在三角形拼接的图案中,每一个顶点处有6个角,分别等于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各内角。

生(补充):它们的和为360°,是三角形的内角和180°的2倍。

师:在用四边形密铺的图案中,观察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它们与这种四边形的内角又有什么关系?

生:在四边形拼接的图案中,每一个顶点处应有4个角,分别等于一个四边形的4个内角,它们的和等于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师:请同学们讨论、思考一下:符合拼装要求的多边形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 „

(同学们对着图案思考了片刻) „ „

【点评:这个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生:只用一种多边形进行密铺,就必须使拼凑在每一顶点处各角之和为360°。

师:同学们得到了规律,将刚才的拼接结果,用这个规律去验证一下,看看对不对?看一看,有哪些多边形符合这个要求?

生: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因为正六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1200,在每一个顶点处有3个正六边形就可以。(学生出示图片如下左)

师:正五边形可以密铺吗?

生:不能。因为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是1080,不存在正整数n,使n108360成立,所以只用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密铺。

生:只用一种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其他的多边形不能密铺。

【点评: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分析、归纳得出规律,明白这个规律是怎么得来的,并且也知道了为什么有些图形却又不符合,将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由实际操作中发现并总结了规律,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反过来又将这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找出符合拼接要求的所有的特殊多边形,并尽可能地将可以密铺的多边形都找出来。】

3.思考与拓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平面图形密铺

师:归纳的很好。其实,在生活中许多密铺图案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形状的图形组成的。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想一想:任意选择两种正多边形进行密铺(最好用生活中常见的形状的多边形),使拼出的图案既符合要求又比较美观,你能想出几种?老师这有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密铺”知识的网站或网页,供同学们参考。 (多媒体播放下列网址:

【点评: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是进行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手段。目的是为一些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给予引导和提供参考,既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现代信息技术对

数学学习的作用,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育理念】

4.课堂小节

师:想一想,学习了这节课后,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明白了哪些道理?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生:知道了什么是密铺,哪些多边形可以密铺。 生:多边形密铺的条件。

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应用。 生:先从几个特殊、具体的事物中寻找、归纳规律,然后再去验证这个规律是否正确。

5.课外作业: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下面给同学们留两道课外作业:

(1)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用平面图形密铺的图片。

(2)用两种正多边形按这个要求进行拼装,请设计出你的方案,并涂上你满意的颜色。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实际的教学检验,成功之处有:创设问题情景好,时装“秀”和绚丽的图案吸引了学生,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活动充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索多边形密铺(镶嵌)的条件的过程,效果较好;教师教学民主,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媒体的效果好。

教学的不足之处:学生设计的图案很多超出了教师的考虑范围,学生很多新颖的设计因时间所限无法在课内一一展示;只用正五边形不能密铺应让学生动手试验一下。

教师的体会:新教材对内容的选取更加以人为本,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给学生和教师更大的活动空间,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对“拼地板”的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多边形密铺(镶嵌)的条件的过程,强化了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其及有关几何事实的认识;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在拼接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判断、归纳、总结并发现规律,并能用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朴实之美,数学的和谐之美,实现了课前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学生的设计和探究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带给我们惊喜,让我们感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许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收获。

七、学生反馈

学生1:这节课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使得课堂既轻松探索得出结论,又让我们对本课的 5

内容影响非常深刻。

学生2:我认为这节课非常轻松,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了解了探索问题的方法,而且我认为在这节课中发挥了我们的潜力,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对设计的图案进行说明。

学生3:这节课我们同学之间的合作很好,培养了我们的协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老师与同学间的互动使我们敢于表现自己。

八、同行与专家点评

王建慧:我认为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它遵循了新课标的要求: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本节课通过对“拼地板”的探索,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的过程中去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直观体验中认识多边形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经历了探索多边形密铺的条件的过程,强化了学生对多边形内角和其及有关几何事实的认识,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密铺;本节课还渗透了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在拼接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判断、归纳、总结并发现规律,并能用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开发、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体会了平面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课学生的多次合作活动,不仅推动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而且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的拓展和课外作业的布置上,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利用互联网,为一些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给予引导和提供参考,既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育理念。

张爱华:这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几个重要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个问题,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这节课从实际问题得出结论,有用这个结论解决了实际中相应的问题,因此,这节课对“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做了有益的探索。(2)我们课堂教学的说到底是课堂的教学如何与认知规律相融合。这节课上,教师采取一系列手段,如:由实际引入课题,由感性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过程,达到了数学“建摸”的目的,这样就把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探索规律和他们的实际活动与认知规律很好地结合起来了,对课堂的教学如何与认知规律相融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根本在于教与学的双边思维活动有机的结合。这节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从实验中发现规律,然后展示实验成果,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成就感,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在他们的动手活动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一次提出一个高于学生思维水平似的问题,又一次 6

在实验探索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升华,达到了教与学的双边思维活动有机的结合。另外,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还有待商榷的地方,有些问题的提出时机,有些问题的跨度不大合适。

王霞:先进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刚才听了刘军老师的一节课,整体上看,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我想就感受最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先进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的第8节。刘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密铺的概念,然后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多边形密铺的条件,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合作交流意识和一定的审美情趣,并能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应用。这节课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意识——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符合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重难点的提出与处理得当。

这节课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开发自己的身心潜能,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现代人的思想,掌握现代人的本领,使学生的知识、人格、智力、能力、非智力、个性等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主体意识——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上看教师怎样教。刘老师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不断探索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表述、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整节课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种指导性教学模式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亲身经历了探索多边形密铺的条件的过程以及多边形密铺的条件,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情感意识——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发展个性。课堂上鼓励与要求同在。教学中情知结合,互为作用,相得益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会、会学,而且还爱学乐学。

四、反馈意识——教学信息多向交流,反馈及时,矫正有效。这节课以探究、研讨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刘老师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相互交流、提问、消化。结论由学生自悟和发现。教师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以练、思为主,在做一做、算一算、练一练、想一想、说一说中实现耳、眼、口、脑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

五、技能意识——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刘老师根据教学需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恰当地使用了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如用电脑展示一组美丽的图案,由学生归纳共同特征。用电脑展示地砖、地板。用电脑演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密铺问题等。用不同色彩的三角形纸板在黑板上和学生一起进行密铺。

六、教学效果与效率意识——刘老师有较强的应变和调控能力。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好学生会学,学习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生的小结就非常精彩。有创新精神,刘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组有关“平面图形的密铺”知识的网站和网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4篇

图形变变变

北城北园小学

刘丽 教学目标:

1. 学习观察物体和借形象的方法,在一个或一组几何形上进行创意添画,使之变成简单的物体,并表现其主要特征。 2. 在创意活动中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感受,争强对图形创造的兴趣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想象方法,体验图形联想和添加的快乐。 教学难点:

通过对几何图形的联想,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组合、添画。 教学器材:几何形体教具、挂图、课件等。 教学方法:情景表演法、启发联想、游戏法。 学法指导:操作体验 教学过程;

一、 图形宝宝变魔术:

教师快速把图形分解、组合,让学生说一说变成了哪些物体。

二、 猜画谜:

师:瞧,圆形变成了什么?

圆形除了变成-- --,还可以变成什么?(学生说一说) 师对圆形进行添画,让学生猜一猜可以变成什么?(师演示添U3

1 8sgKEith 加画法)

三、 学生自己尝试为图形进行想象添画,引导学生大胆添画:

1、 师:圆形可以变出这么多东西,那么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呢?你们想不想当魔术师,也帮图形变魔术?

2、 师:在帮助图形变魔术时,听到教师说“图形不变了”就停止画画,把笔放好。

3、 指名学生到前面进行添画,师指导。

四、 找一找:

欣赏儿童画作品,找一找图画中图形宝宝的身影,说一说图形怎样变的。

五、 画一画:

学生进行“我们一起变变”的绘画游戏,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画出和大家不一样的画。

六、 作品展评:

学生自评、互评、师评。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5篇

2014年11月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钟表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出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的方法。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3、思维拓展目标:(1)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2)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钟面

学生: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猜迷:一家三兄弟,高矮个不齐, 滴答提醒你,时间要珍惜。或:嘀答、嘀答,没腿它会走,没嘴它会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它是谁?

(如学生不能猜出,则用第二个谜语作补充。)

二、自主探究

(一) 认识钟表

1、 逛钟表商店

课件出示各式钟表。

2、 给这些钟表分分类,分成指针式和数字式。(如学生说出电子表也应肯定)

3、 数字式钟表的认读,8:00和8时。 这两类钟表,你觉得那类看时间简单?(数字式钟表)7:00表示什么?你会读吗?

板书8:00和8时,指名读,齐读。

认读5时、11时和1时。

4、 指针式钟表的表盘认识。

(1)数字式钟表的秘密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那么指针式钟表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它有什么秘密,好吗?

(2)仔细观察你们手头的钟表,在表面上你可以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呆会儿老师有问题要考大家。

问题1:你的钟表上有几个数字?看看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问题2:你的钟表上有几根指针?这些指针是怎么转动的?

(3)对,指针都是从小到大走过去的,这是按顺时针的方向走动。时间不会倒流,我们过了今天就不会再有今天了,小朋友过了5岁,也就不会再有5岁了。

(二)、认识整时

1、观察研究。

(1)、指名认1时,4时,6时。

(2)、你们能认出这些时间,那一定是有什么方法的,先说给同学听听,再告诉老师,好吗?

(3)、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间就是几时。这些整时的钟面,分针总是指着12。

2、 认识整时。(课件出示钟表王国,认读11时、7时、1时、6时、2时、12时。)

3、 拨时间:3时,7时、12时、9时。(教师说学生拨,学生说学生拨。)

三、反馈深化练习

1、 小明的一天

小朋友们会认会说也会拨时间了,真了不起!那能不能写下时间呢?我们去看看小明吧。小明也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一天的都在做些什么呢?咱们去看看。

课件出示:早上7时洗刷,上午8时读书,上午10时做课件操,12时吃午饭,晚上6时看电视,晚上9时睡觉。学生作业纸上完成填写。

2、过几时是几时

(1)老师中午12时吃饭,过一个小时要午休,你知道老师几时午休的吗?

(2)老师晚上7时吃饭,过三个小时要睡觉,你知道老师什么时候睡觉的吗?

3、一天中两个10时。为什么同是10时,一幅图是在上课,而另一幅图却是在睡觉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很多的钟表知识呢,小朋友课后向爸爸妈妈等再学更多的钟表知识,好吗?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一份你一天的时间安排表。

《认识钟表》教后反思:本课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感觉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基本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动画是学生的最爱,爱学生所爱,投其所好,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整堂课孩子们都表现的很兴奋,课堂气氛较好。从知识掌握的结果上来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整时的教学与应用,学生认识了时针和分针,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仍有部分孩子停留在表面,对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还不是很清晰。其他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1、 与教学设计相关

设计之初,制定的思维拓展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而在整个教学中,这些方面提之较少。课堂中,只盯着认识整时这一目标进行,对其他方面忽略的较多,不能打开思路,拓展言语。 教学设计时,将认识大约几时的方法作为重难点之一。这是不合适的,这个知识点,作为认识整时的拓展练习比较合适。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又因时间的关系,这块知识将其略去,本来略去也不影响整堂课的完整性,但偏偏在教学目标中将之重点列出,这是教学设计的最大败笔。

2、 课堂追问艺术

作为课堂的主体部分,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读出1时、4时、6时,再观察思考整时的认识方法。在这里,学生的回答是无序的,而且大多的重复已知的知识。而课堂中,却不能较好的对学生的回答作导向,让学生在教师追问下,朝着有序的方向回答。同时,教师的问题也是糊涂的,没有较明确的指向性。

3、“8点”和“8时”两种说法纠纷不清

学生对时间有着初步的认识,但都习惯说成“8 点”这种形式。这在这堂课的前半部分,学生一时处于“8时”、“8点”两种说法的含糊状态。这是一种习惯。教学没有意识到让学生更改一个已有习惯的难度,所以,虽多次提醒,但学生仍然不能正确表达。如果事先意识到这点,可以在第一次出现“1时”时,就和学生约定心里可以想着“1点”,但要说成“1时”,这样效果应该会好得多。

认识图形教案范文第6篇

【学习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40页

【基于标准】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基于教材】

“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出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课本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后,在这基础上出现的。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国旗、椅子、双杠上的角,来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学好这部分知识,能为今后进一步认识直角以及学习其它几何图形打下牢固的基础。

【基于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角的组成部分、角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实物了解什么样子的角是直角,直角有什么特殊的特征。由于学生的抽象能力比较差,需要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情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会画直角。

(2)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折一折,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初步认识直角和用三角板画直角和量角。

(2)使学生掌握用三角板判断直角的方法。

【教具学具】

三角尺、两根小棒、活动角、1个圆片

【教学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评价设计】

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表现性评价: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选择性评价:通过评价样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评价方案】

1、通过课堂观察、提问,检测目标1达成。

2、通过练习检测目标2的达成。

【学习流程】

(一)复习旧知,:

1、投影出示角

(1)这个图形叫什么?

(2)你了解角的哪些知识?

(二)导入新课

1、变角游戏:

(1)变一个很大的角。

(2)变一个很小的角。

(3)变一个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的角。

(4)抽出直角图形,说明这个角很特殊。

(5)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角和这个角的形状相同?

2、像这样的角叫直角。(板书课题)它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

教学意图:在这一环节,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所以我利用旧知识搭桥过渡的导入方法,成功地运用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既巩固了旧知识,又联系实际为新知识作了铺垫。

(三)、探究新知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要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直观经验。为此,我把新课分为三个层次:

1、初步认识直角

(1)出示国旗,观察它的表面各有几个角?这些角的形状是不是直角?

(2)再出示椅子、玩双杠图片,小组合作找一找椅子中的角,玩双杠中的角,它们是直角吗?“”

(3)这些角都叫直角,直角我们还可以用一种符号把它表示出来,直角的标记符号用“

”表示。

(4)让学生说一说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有直角?(同桌互相说)

教学意图:通过找角,比较角的形状、大小、从而发现直角的大小都是相等的,使学生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了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会辨认直角

(1)折直角。

①拿一张纸先上下对折,再怎样折可以得到直角?(同桌讨论交流)

②用手指出直角的顶点和边。

③用笔在纸上描出这个直角。

(2)记直角。

①拿出三角板问名称。

②找一找这个三角板上有没有直角?

③学生用手指出三角板中的直角。强调:只有一个直角

④找角游戏

先出示规则后同桌交替进行。

(3)辨认直角。

①讨论:怎样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②抽学生讲解用三角板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③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用三角板检验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④出示41页例4学生用三角板检验每个角是不是直角。

⑤抽学生到大屏幕前演示用三角板检验每个角是不是直角。

教学意图: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这样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又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形成。

3、学画直角

(1)先让学生尝试画直角,并同桌评议所画直角后在探讨方法。

(2)教师示范讲解画直角的方法。

(3)课件示范画直角的方法。

(4)学生在作业本上试画直角。

(5)同座用三角板检验所画的直角。

(6)学生在方格纸上试画直角后同座用三角板检验所画的直角。

教学意图:先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设疑激趣增强学习内动力,再通过老师的讲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易于接受。

4、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教学意图:留一定时间让学生读课本,质疑问难,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四)、巩固练习

1、下面的图形是不是直角?

教学意图:这一练习是基本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直角的特征。

2、先数一数下面的图形里有几个角,有几个直角?

3、下面的说法对吗?

(1)直角不是角。()

(2)黑板上的直角比三角板上的大。()

(3)把一个直放在放大镜下,这个直角就变大了。()

4.用两根小棒可以摆成几个直角?

5.根据给出的点和边画一个直角,并标上直角符号。

6.在下面的四边形里加一条线段,它能增加几个直角?

7.一只小鹿要经过直角过河,你能帮帮它吗?

教学意图:以游戏形式由易到难,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8、思考题: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分组比赛)

教学意图:这道练习是新授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认识直角”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直角。

2、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法(折纸,用直角尺量,用眼观察)引导学生们初步认识直角,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

三、预计教学时间:

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引出新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作一个角?

学生展示角,并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2、教师出示一张彩纸和一个练习本,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提问:

(1)彩纸的表面是什么图形?它上面有几个角?

(2)练习本封面是什么形状?它上面有几个角?

3、指名一个学生从几个折的角里挑出和练习本封面一样的角

(4)教师用学生们折出的直角,与图形中的所有角比一下。生说这些角的有什么特点。

(5)师:像这样的角,就叫做直角。

教师用三角板在黑板上在画出一个大的直角。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直角。

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索新知

1、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直角,请你找一找,小组交流。

2、判断老师找的是不是直角。(课件出示)

3、折直角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折出一个直角。

(2)用学生折出来的直角与黑板上画的直角比一比,再让学生用折出来的直角跟自己数学书上的角比一比。

4、观察三角板上的角

(1)同桌比较三角板三个角的大小。

(2)指出三角板的哪个角是直角。

(3)用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和自己刚才折出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它们的大小是否相等。

5、画直角

(1)学生试画,师巡视指导

(2)全班展示交流如何画直角。

第一步:先画一个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

第二步: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对齐图上的点,把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直直的线。

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从这点出发,向上画出这个直角的另一条边。

(3)学生画,可以边说边画

(三)知识运用

【基础练习】1、完成课本第41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2、做第42、43页的第4、5、6题。

【提高练习】数一数,每个图形有多少个角?多少个直角?

【拓展练习】下面圆钟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直角吗?你还能说说哪个时刻的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直角,请在方形钟上画一画。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画一画

(1)画一个直角

(2)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

(3)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认识直角”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直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初步认识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之上的。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让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从生活中感受直角,从动手操作中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直角。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等。

教学过程:

一、自由画角,导入新课

(一)学生自由画角

1.选取不同大小的角向全体学生展示。

2.选择其中一个角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二)揭示课题

同学们画的这些角有大的也有小的,但有一类角很特殊,它的大小是不能变的,你猜出是什么角了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前一课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角,本节课导入环节设计让学生自由画角,一方面复习了画角的知识,巩固了角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也由此引出一类特殊的角——直角,为沟通直角与角的联系及新课教学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描一描,初步感知直角。

1.课件出示例3。

2.观察上图,找出角并在图上描画出来。

3.汇报交流,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4. 观察比较:这些角有什么相同之处?

教师指出:上面这些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直角标志)。它是一种特殊的角。

(二)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直角。

1. 在教材第38页主题图中找直角。

2.在我们的生活中找直角。

3.在一副三角尺上找直角。

(三)判一判,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

1.用活动角做一个直角。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定

2.用三角尺判定教科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教材第40页“做一做”第1题)

(四)折一折,进一步认识直角。

1.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一个直角。

2.用三角尺验证是不是直角。

(五)画一画,学会用三角尺画直角。

(例4)

1.小组合作,尝试画直角。

2.师生交流,确定工具。(三角尺)

3.教师范画,小结画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描一描、找一找”等数学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设计“找三角尺中的直角”这一环节既是对直角认识的巩固,又为后面的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奠定基础。接着,“判一判、折一折和画一画”等环节学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角。】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教材第44页练习八的第6题

1.下面哪些角是直角?

2.学生独立判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提示借助三角尺比一比。

(二)教材第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1.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

2.学生独立判断,交流汇报时强调直角要画出直角标志。

(三)教材第44页练习八的第7题

1.学生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从给出的点开始)。

2.提醒学生画上直角标志。

(四)教材第54页练习八的第14题

先数正方体一个面有多少个直角,再数正方体表面有多少个直角、长方体表面有多少个直角,最后引导学生比较发现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画图等数学活动中,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最后一道题意在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既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又能体会立体图形表面上角的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感受数学美。】

四、课堂小结

(一)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二)你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直观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能在物体的表面找出直角,能区分直角、锐角与钝角。

2.在比、量直角的操作活动中建立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的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判断能力及与他们合作的意识,在判断直角的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态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块大三角尺,一块钉子板。

学具:每生一张长方形纸,两张不规则纸,每人一副三角尺,一张点子图,小棒若干根(至少3根)。

教学过程:

一、从具体到抽象直观认识直角

1.观察正方形纸、纸工袋、三角板,找出上面的角,向旁边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

2.根据学生的回答,画下几个角:

3.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有什么感觉?谁知道这些是什么角?它们有什么不同?

4.你能从教室里找出更多的直角吗?

[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概念的引入和建立是从现实的生活空间出发,从学生周围的实物出发,从三维物体上剥离出平面上的直角;在学生初步获得了直角的表象后,再要求学生回到教室三维空间里找出更多的直角,在这样从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在现实生活空间与数学几何空间的反复转换中,学生的空间观念会得到有效的建立。]

(二)活动中深化理解直角概念

1.我们已经认识了直角,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折纸游戏。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一直角吗?

(1)师生共同折纸(红色)。

(2)学生独立操作(绿色)。

(3)把折出的两个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4)把折出的两个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评: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直角后,引导学生用纸折一个直角。按照皮亚杰的观念: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表象、几何模型,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这里,学生在“做”直角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深刻的体验,这不仅是动手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概念的本质。

2.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呢?有几个?

3.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去量一量课桌面、黑板面上的角。你发现了什么?(指出:我们一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作标准)

4.生活中还有哪些面上的有直角?

[评: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中寻找到判断直角的方法,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直角和折出来的直角去比一比,从而有效地建立直角的几何模型。]

(三)比较中学习锐角、钝角。

1.想一想,钟面上几时整,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是直角?

2.观察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组成的角,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比直角大,哪一个比直角小?(出示三个钟面)

(2)比直角小,这样的角叫锐角。齐读并书空“锐”字。

(3)比直角大,这样的角叫钝角。齐读并学书“钝”字。

[评:锐角、钝角是从学生熟悉的钟面上时针、分针组成的角的引入的剥离的,学生有生活经验为支撑,比较容易理解。]

3.抢答是什么角。

(1)锐角(变式出现)你联想到了什么?

(2)钝角(3)直角(4)钝角(5)锐角(6)直角

4.如果要求你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你想怎样排?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可能有下面的想法:

生①:直角、钝角、锐角。理由是:①直角是我们今天学和主要的一种角,钝角、锐角都要与它比,所以直角排在第一个;②钝角比直角大,所以紧挨着直角排;③锐角比它们都小,所以排在最后。“认识直角”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直角,感知直角的特点——直角的大小是一定的,直角是一类特殊的角。

2、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题。

3、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折纸、课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

出示任意角,请学生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出示书中例图,请学生说出例图中是否有角。

(2)揭示课题

让学生观察例图,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角有什么特点?并告知有此类特点的角为直角。

从例图中抽象出直角的图形,让学生认识直角的标志。

画三个边长长短不等的直角板书,强调直角的大小不随边的长短变化,直角的大小是一定、固定不变的。

二、认识直角

(1)请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说明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的方法(叠合法):先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要判断的角的顶点对齐,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直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若重合是直角,若不重合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三角板量一量数学书封面上的角是不是直角。

(4)请学生拿出折纸,亲自动手折直角,并验证是否是直角。

三、画直角

课件出示3幅连续的直观图,呈现了三角板上的直角画直角的方法(重复判断直角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数一数课本“做一做”第2题中的直角。“认识直角”教学设计6

一、从具体到抽象直观认识直角

1.师:同学们,上节课你们认识了角,大家能够在下面的物体中找到角吗?观察正方形纸、纸工袋、三角板,找出上面的角,向旁边的同学指一指,说一说。

生1:正方形纸上有4个角。

生2:三角板上有3个角。

生3:纸工袋上有4个角

2.师:老师把大家找到的角画下来,是这样吗?

师:仔细观察这些角,你有什么感觉?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生1:这些角的边很直。

生2:这些直直的角可以分成一类。

生3:尖尖的角分成一类。

3、师:谁知道这些一样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这些角叫做“直角”。

师:对,像正方形纸的4个角,三角尺上的这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能从教室里找出更多的直角吗?

生1:黑板的边上有直角

生2:国旗的边上有直角。

生3:窗户的边上有直角。

二、活动中深化理解直角概念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直角,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折纸游戏。你能用一张纸折出一直角吗?

(1)师生共同折纸(红色)。

(2)小组活动,学生独立操作(绿色)。

师:你们是怎样把直角折出来的呢?

生: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就可以了。

师:把折出的两个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是一样大的。

师:把折出的两个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相同吗?

生:相同。

2.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数学书封面上的直角呢?有几个?

生:用我刚才做的直角去比一比。

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认识直角”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直角的一些知识。

2、找到生活中的直角角,并正确判断。

3、能用尺子正确的画出直角。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直角。

教学难点:

能用尺子正确画出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并学会了画角,下面,请大家拿出四张卡片,用水彩笔和尺子出画四个不同大小的角。每张卡片画一个。比一比谁画的又好又快!

请组长将大家画的角收集起来,平铺在桌面上。比一比哪一组动作最快!

小组活动说说你们这些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角的知识。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能从里面找到角吗?(出示例3)

2、折一折

像这样的角,叫作直角。在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纸(各种形状),请大家动动脑筋,用你们灵巧的手来折出一个直角。

同学们折的真好,可我们折的角究竟是不是直角呢?我们应该怎么判断呢?

3、比一比

(出示三角板)这个角就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说明方法:先将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另一条边重合。

在你的周围哪有直角。

1.说一说

判断一下,这些角是直角吗?

观察这些直角你发现了什么?

直角的大小都一样

下面我们来画直角。

用三角板可以画直角

5、画一画

学生画直角。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课后习题4)

2、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4、完成第41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4、在钉子板上做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5、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

再拿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数数看。

6、孩子们拿出你们的画笔,展开你们丰富的想象,用各种图形画出美丽的图画,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角。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修改意见:“认识直角”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页

教材分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找直角——判断角——折直角——画直角四个环节,由易到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同时这几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纵向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可以使学生迅速准确地形成空间观念,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学情分析

直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二年级学生虽然没有形成直角的概念,但能够初步辨认现实生活中很多的直角,对直角有一些朦胧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通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小大的比较。

难点

:正确画直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

探究新知→认识直角,会用直尺画直角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角有( )个顶点(1个顶点),( )条边(2条边)。

2.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角。

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师: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观察一下三角板上有没有你认识的角。学生观察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2.小组讨论:三角尺上的直角有什么用途呢?

3.交流汇报。当学生提出用三角尺来检验直角时,教师要在学生说完后用对比的方法加以说明。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尺画直角。

(1)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画角的?

(2)尝试用三角尺画直角。

先画一个点→以这点起画一条线→把三角尺的一直角边与线重合,三角尺的顶点与点重合,沿着三角尺另一边画一条线→画成一个直角。

(3)电脑显示画直角。

(4)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巩固应用

1.练习八的第6题。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验。

2.练习八的第7、8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

3.生活中的数学。

这里学生可以根据图中的提示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直角?哪些地方用到直角?什么时候会用三角尺画角?

课堂小结

上一篇:初二新闻作文范文下一篇:地理课堂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