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论文范文

2023-09-19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且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企业文化以最大限度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将企业内各种力量聚集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齐心协力地实现企业目标。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的,包含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在经济方面,企业应当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提供社会需要的商品,赚取合理的利润,提供税收,增强社会经济实力,同时还应当满足员工、股东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关系方面,企业必须处理好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即企业要承担员工权益责任,法律责任,诚信经营责任以及公益责任。在环境关系方面,企业要以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环境管理战略,正确处理企业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共同点

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诸多共同点。第一,它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履行其经济责任的同时考虑到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努力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企业与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一个有着优秀文化的企业中,全体员工奉行一种价值理念和思想追求,它所产生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同时,这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必然符合社会整体的利益,能够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都是企业的一种外在形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通过其行为,向利益相关者展示负责任的企业形象,社会公众则通过其行为了解到它是不断提高社会效益与增加消费者福利的组织,其行为符合公众的期望与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灵魂与支柱。正如我们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来判断他的内在素质一样,我们通过企业的外在形象判断其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表现在其员工的谈吐处事以及企业氛围中。

2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首先,企业文化为企业社会责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化的抽象的东西,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外在的具体的。文化是通过长时期沉淀而形成的,它展示了一个企业最核心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员工的行为处事。一个注重短期利益与忽视人文关怀的企业,其员工往往也不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而一个以人为本、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企业,其员工就有较强的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关注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次,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是指企业用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精神信念使企业全体利益相关者同心同德,凝聚在一起。企业文化使其利益相关者改变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树立起了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潜意识地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尽力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将企业文化扩展到了全社会。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本身存在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能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氛围,更能扩展到整个企业界和社会。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活动,进一步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良性影响,进而在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同时,这种社会影响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全面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正如彼德.德鲁克(PeterF.Drucker,1973)指出,“一个健康的企业和一个病态的社会是很难共存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与企业社会责任是紧紧联系,相互融通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主要内容,也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企业文化则把企业社会责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层次。二者相互作用,既为企业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又推进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雄诒,李新杰.浅议企业社会责任型文化的构建[J].经济论坛,2009,(10):96-98.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与社会责任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各方的压力下,选择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数量呈“井喷”之势。然而,总体上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缺乏明确、具体的原则和标准。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上,亦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企业制定的社会责任报告缺乏相关的规范限制与权威的鉴证证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14份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近年来社会责任报告的比较、梳理入手,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框架进行分析;参考国内外4个主流社会责任报告研究体系,归纳确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的质量指标,对CSR的内容撰写提出一定建议;最后,凭借数据与内容分析,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的现状及问题并对鉴证体系的完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指标;质量评估体系;第三方鉴证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容框架分析——以钢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例

本文通过对14份国有大型钢铁企业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对照、梳理,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点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

我们发现,作为社会责任中公民最关注的一环,几乎所有的CSR中都会有设置诸如“环境保护”、“环境经营”、“环境与资源”等专门的板块来对公司一年来关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揭露。而在这样的板块中,各个企业又会针对各自的情况与报告书的设计风格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划分出若干的子模块。例如14年度宝钢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就将“环境经营”这一模块划分为“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员工绿色理念及行动”和“绿色收获”等子模块。

从中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结论:针对钢铁企业高能耗的特性,如果想要得出一份在环境责任履行方面阐述较详尽的责任报告,那么其应当在报告中交代企业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方面的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中长期的执行规划情况与在上一年度中为落实这些规划所付出的技术、人才与资金支持情况与生产方面的消耗情况。至关重要的一点,企业还应当详细地报告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染物的处理情况与节能技术的改进状况。

(二)公共关系与社会公益事业状况

对照发现,14份报告亦对公共关系与社会公益事业状况的社会责任承担情况进行了阐述。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这一模块更多起到一种补充作用。同时也能发现,业务能力排名越靠前的企业,关于这一块社会责任的内容就越丰富。少数几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在这一块也进行了划分,例如上海宝钢便将其划分为捐赠总体情况、社区与社会奉献。

我们总结出这样的结论:针对这一责任,企业应当报告社会保险、公积金及其他社会福利支出的数额,报告税金的缴纳情况,报告其参加关于科教文卫、社区建设、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是否充分照顾社会利益,所做出的社会贡献是否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保护状况

一个企业需要盈利,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本质上的目的是想要让公众对其盈利能力保持信心。纵观14份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大篇幅的内容都是在介绍利益相关方的权益保护状况,我们可以将这一模块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核心内容,我们将其分成三类进行说明:

1、对供应商及客户的权益保护

企业应当报告其对商业道德以及行业规则的遵守情况,报告年度产品质量控制的相关情况与标准化生产的执行情况,报告产品研发管理体系与专利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状况,报告企业在完善销售渠道、管理体系所付出的努力,报告为提升客户满意程度所执行的策略,报告企业是否科学有效防治腐败、加强权力监管并将效能监察融入生产经营管理中去。

2、对股东的权益保护

企业应当报告其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层的议事规则及对股东权益的维护情况,报告股东大会的召开情况与重大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的决策的程序,报告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与投资分配方案,报告企业有无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

3、对员工的权益保护

企业应当报告其对《劳动法》的遵守情况,报告是否有依法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员工保险体系和完善包括薪酬体系、激励机制等用人制度,报告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及其处置情况,报告每年度对职工进行培训的时长、帮扶困难员工的举措与改善职工工作环境的措施落实情况。公司制的企业还应报告是否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建立起职工董事,职工监事选任制度,确保职工在公司治理中享有充分的权利。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估指标研究及针对性建议——针对性地写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一)主流质量评估体系指标体系概述

由此初步分析得知,完整性、可读性、可比性、可信性、平衡性、参与性这六个质量指标被绝大多数专业评估标准或指南认为非常重要。有两家专业评估机构或指南认为时效性非常重要,有一家认为创新性质量指标非常重要。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被期望能够做到务实,上述被主要认可的六个指标,相互之间或许存在交叉和覆盖,但都代表着一种务实的内容,便于数据的呈现与受众的理解。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个事情发生后总结归纳的报告,其对时效性的要求并没有像新闻一般特别的强烈,往往作为年度的总结呈现,所以相当一部分的专业机构或指南并没有特别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时效性。三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份严谨的文件,虽然有一部分创新的需求,但总体而言应该是一份趋向于统一标准的报告,所以创新性没能够成为专业评估机构与指南的特别关注对象。

(二)根据质量评估指标对报告撰写提出的针对性建议

①完整性

在撰写报告的时候,企业应该注意报告的格式和结构的规范,注意信息的覆盖范围与时期内主要的可持续发展绩效与对利益相关方关注的信息的披露。完整性体现了企业在制作这份报告时候的诚意,很大程度决定了这份报告质量的好坏。

②可读性

在报告撰写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表达含糊易导致歧义的、读者难理解的复杂句式,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性术语。可以通过统计图表、图片、图形等直观的表达形式,用美工和排版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读性。

③可比性

在撰写报告时,注重报告的可比性,使利益相关方能对企业的总体状况有全面的了解。通过年度的绩效对比和跨行业对比,使阅读者能直观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状况。

④可信性

在撰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过程中,所披露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绩效信息应该注意配有相应的采集搜集流程。注意报告表述的客观性,可以给出利益相关方给予的评价、CSR专家的评价,提供第三方审验和信息来源。

⑤平衡性

在撰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应提供均衡反映优劣两个方面的绩效信息,让各方对其整体绩效作出合理评估。对负面信息、企业风险信息都应当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披露。

⑥参与性

在撰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时,企业首先应确定利益相关方的范围,在披露可持续发展的绩效信息时,应该给予利益相关方关于其期望了解信息的及时反馈,通过明确的承诺和行动计划回应利益相关方的关注。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现状及对当下鉴证体系完善的政策性建议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鉴证类似于财务报告审计,其目的是增强信息使用者对验证对象的信任程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鉴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正式鉴证,这类鉴证服务的提供者是独立的专业鉴证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和咨询企业等),并且应发布正式的鉴证声明;第二类是第三方意见,出具意见的主体是非专业的独立第三方,这类鉴证服务的提供者包括影响力较强的利益相关群体或专家,他们并不对报告发表正式声明,只需提出与管理和绩效相关的意见建议。

与鉴证机构的国际化背景和鉴证标准的国际化趋势不同,我国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标准更多呈现的是本土化的特征。从鉴证的提供者、鉴证的标准、工作程序以及发表的意见和报告来看,我国现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都还无法达到提高社会责任报告可信度和增强社会责任报告可用性的目标。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体系的不足之处

根据前述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估标准的分析和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可知,中国现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体系存在诸多问题,概括来说有一下几点:

①通用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评估标准缺位。

迄今为止,我国仅有中纺协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出台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准则。尽管中纺协先行一步做出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但其出台的报告编写纲要和验证准则具有明显的行业属性,缺乏通用性。

②认证机构对该业务的重视不足

根据搜集的资料和前文分析,我国目前几乎没有本土认证组织和会计师事务涉足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相关的领域,它们尚未意识到这一充满机遇和挑战、同时也蕴含巨大潜力的新领域,鉴证制度在国内尚属刚起步的新生事物。

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

虽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数量有了长足的增长,但罕有企业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鉴证。很多企业将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当作一种应付性的任务,所以也就不愿意去花钱鉴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仍然不足。

(三)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体系完善的政策性建议

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体系的现状与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提出科学合理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标准。重点支持关于责任报告鉴证标准的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标准制定方法,支持各行业与权威机构出台统一的鉴证标准。

第二,提升社会大众对鉴证制度的重视程度,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动我国的认证机构拓展业务,支持该项业务的稳固发展。

第三,不断深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企业自觉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主动披露社会责任相关信息,接受外部独立验证以增强各利益相关者企业对社会责任信息的信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央企业履行丰十会责任的指导意见[N].中国企业报,2008.Ol.07(1).

[2]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N].中国工业报,2008.04.03(1).

[3]陈木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发展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会计学院.2008:5—6.

[4]张红霞.我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商学院,2008:5-6.

[5]温索彬,张建红,方靖怡.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的比较研究[J].管理学报,2009(2):246—263.

[6]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指标体系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09—211.

[7]宋献中,李诗田.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统计分析[J ]. 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6):15—18.

[8]窦希铭,廖继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J].现代经济探讨,2009(6):55-56.

[9]沈洪涛,万拓,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

[10]杨海燕.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现状研究[J].研究,2015(6):109-112

[11]王玉春.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基本理论框架[J].商业与经济管理,2012(7):91-97

[12]解江凌,刘延平,赵杨.企业社会责任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基于国内外主流评估体系[J].专题研究,2014(7)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大政府,小社会”的思想束缚下,行业协会和企业对承担社会公益责任问题不甚重视,文章从企业社会公益责任的含义入手,结合社会现状,分析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可行性和正当性,为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提供依据。

[关键词]公益责任;行业协会;企业

一、企业社会公益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公益责任这个问题,从法哲学角度分析应该追溯到富勒对法律和道德的论述,他认为向往的道德是我们应当追求的道德,如果我们的行为符合向往的道德标准,就会因此受尊敬;如果没有达到向往的道德标准,将因此使人感到惋惜。①企业的社会公益责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向往的道德,若企业将其利润的一部分用来回馈社会,这就达到人们对它的期待要求,会受到大众的尊敬。

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就把企业社会公益责任和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公益责任含有道德因素。美国的卡罗尔(Archie B. Carroll)更是明确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乃是社会寄希望于企业履行之义务;因此,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之和。所谓公益责任是社会期待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应采取的行动,包括企业为促进人类福祉或善意而在财务资源或人力资源等方面对艺术、教育和社区的贡献。刘俊海教授则认为企业社会公益责任一是企业伦理的维持,一是期待企业对社会的善行。②

综上,笔者认为企业社会公益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之外,主动承担的人们期望企业做的增进社会公众福祉的道德责任。

二、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现状

2007年爆出方便面行业协会联合企业涨价的丑闻,今年又出现了大闸蟹行业协会垄断市场,抬高蟹价的消息。当然,也有企业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比如今年福建达利集团在泉州惠安县捐资一千万设立爱心敬老基金。

综合种种情况,总体上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公益责任感不强,即使有些企业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但要兼顾企业运营与公益事务对企业来说难度有点大。怎样才能很好的协调这些矛盾呢?作为企业和社会的天然协调人——行业协会,必然要作出一些分内的调节促进工作。

三、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正当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正当性分析

1.预防企业滥用其社会力量

企业被看做是“人类的成就”。它聚集着资源、分散了风险,创造了人类经济生活的新文明。根据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知,2009年企业为全球81%的人口提供了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创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企业,49个是国家。再参考美国华盛頓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安德森(Sarah Anderson)和卡瓦那(John Cavanagh)在1996年12月25日发表的研究报告《经济二百强——全球企业经济力量的崛起》中,1982年全球企业二百强的销售总额占世界GDP的24.2%,到了1995年则进一步提高到28.3%。③

这还仅仅是从经济方面来看企业对社会的影响。政治上,在西方国家,企业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左右立法,游说立法者放松对自己的控制,争取政府补贴,削减自己税收负担。现今,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不创造环境(即鼓励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让企业将利润回流到社会,一旦其滥用经济力量,后果将不堪设想。

2.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支持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最早是通用电器公司经理Owen D. Young在1929年演说中提出来的,股东、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在公司中都有一种利益,公司的经理们有义务保护这些利益。美国学者唐纳森(Donaldson)、托马斯(Thomas)和普利斯顿(Lee E. Preston)运用合法性的标准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做了如下定义:在企业的程序性活动和实体性活动中享有合法性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美国学者克拉克森(Clarkson)则认为,对于企业及其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活动享有或者能主张权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可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这些相关的利益者的存在也为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提供了正当性依据。

3.社会本位理念的树立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不再只局限于它创造的经济价值,还包括它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从民法的角度来看,1804年法国民法典确立了契约自由、所有权绝对和过失责任三大基础原则,而后随着权利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变,这三项重要的原则就被修正了,以诚实信用限制契约自由,以禁止权利滥用限制所有权绝对,以社会责任限制过失责任。由此也可看出在社会本位的理念下,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是众望所归的事。

(二)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可行性分析

1.行业协会的作用

美国《经济学百科全书》认为,行业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或商人的团体。④作为企业自发组建起来并为企业服务的社会团体,它具有独特的性质:非营利性,中介性以及自律性。

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服务,即行业协会为成员企业提供包括公益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便利,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能力的提高;二是协调行动,即协调组织在内外行动的一致性,比如政策游说、联合诉讼、价格协调等,⑤这在企业举行公益活动有争议时可以给予调整使得一些争议很好的解决。

正因为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所以对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有着其他社会力量所替代不了的作用。

2.企业自身长远发展的需要

按照经济分析法学家的理论,企业被视为“谋求自我利益极大化的理性主体”,理性主体在社会行动中会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最有效的手段达到目的的原则;第二,包含性原则;第三,或然率较高的原则。结合企业公益责任,可以从企业利润分配角度来解读社会公益责任。在社会大环境中成长的企业,它与消费者及各种相关群体有着微妙的联系,若不做出一定的回馈,那么企业的根基很难牢固,即使有所成就也将被社会公益效应的力量所淘汰。所以说,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是具有可行性的。

四、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建设性意见

(一)观念上,推进企业转变意识,营造承担公益责任氛围

妨碍行业协会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主要理论障碍就是,传统理论坚持企业的本质在于营利,企业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的实现股东的利益。在这一点上,需要行业协会推动企业转变观念,树立营利性和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并重的新型企业目标定位。新修改的《公司法》第5条明确规定了公司的社会责任,这也有助于企业观念的转变。

(二)制度上,联合企业制定规章,使企业承担公益责任规范化

如果行业协会和或企业一方面高喊企业要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另一方面又没有任何相关规范的制度,那么企业在社会公益这一块是不会有什么突破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在制度发展与创新上可以参考学习政府已经出台了《企业所得税法》《公益捐赠法》等相关法律。同时,行业协会也应该在内部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激励企业主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只有有效地规范才能使各方面有机的运行。

(三) 运作上,建立专门的部门,统一管理企业的相关公益事务

企业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且企业若将本應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过多的运用到公益事业中,也会对企业的财政方面造成压力,这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合理的管理与规划显得尤为重要。行业协会作为社会和企业的纽带就应该主动承担这个重任,建立专门的公益运作部门,统一管理企业的公益投资基金,组织活动,落实好公益投资,从而优化企业内外部的结构。

(四)监督上,发挥企业监督,政府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的共同作用

有资金运作的地方,就会出现资金漏洞。为了防止行业协会不落实各项公益投资项目,甚至有违法行为出现,对行业协会公益基金的运作需要进行有效监督。鉴于在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中,行业协会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对行业协会运作资金的监督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在企业方面,行业协会应该制作完备的财务报表资料,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受赠方的资金使用回馈情况做出详实的说明;在政府方面,启动审计监督,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对行业协会公益资金运作的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做出客观的评价;在社会方面,发挥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鼓励社会大众积极监督行业协会的相关工作,使行业协会的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行业协会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具有它内在与外在的正当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随着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完善,行业协会在促进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方面才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效。

[参考文献]

[1]卢代富.企业社会公益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2]金晓晨.商会与行业协会法律制度研究.气象出版社.2003.

[3]周梁.论提升企业社会公益责任的机制构建.商场现代化.2009(3).

[4]徐盈群.推进民营企业承担社会公益责任的对策研究.管理观察.2008(9).

[5]袁惠平.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及分析研究.经济视角.2009(12).

[6]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理论学刊.2005(2).

[注释]

①张显文,《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41页

②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

③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5.

④国家经贸委产业政策司编:《中国行业协会改革与探索》,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274 .

⑤贾西津、沈恒超、胡文安等:《转型时期的行业协会——角色、功能与管理体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4.

[作者简介]徐茜,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经济法本科生;杨颖,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行政法本科生;许祺,西南政法大学2010级经济法本科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12XZ-BZX-083(主持人:徐茜)。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入世的挑战,企业至少在中短期内需要在环境、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之间进行权衡,实施恰当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使企业既造福于社会,又使企业受益,关键是找到二者的相交部分,而平衡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如何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决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需要各部门的有效支持,并通过一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贯彻落实。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战略管理; 管理框架

一、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内涵

传统企业认为企业的唯一责任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Friedman. 1970),不可能有更多的责任,接受社会责任的观念将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但随着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深入人心,与社会相适应的综合资本、环保、人文等各项指标的“全面价值观”将取代传统的单一“利润价值观”,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必须有更高的责任感、透明度和廉正意识。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除了它的利润、规模这些因素外,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有忧患意识,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企业从单纯的慈善捐助到战略企业公民的转变,反映了一些企业对社会责任问题的战略变化。近年来出现“三重底线”的企业目标,即企业在盈利的同时,也要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这说明企业至少在中短期内,需要在环境、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之间权衡。企业已没有选择的余地,必须实施恰当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对投资者和广大社会有所回报,在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双赢。

企业社会责任通过一定的方式与企业战略以及战略管理相联系:第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战略“投入”,是对信息资源和企业环境的关键因素的理解,是企业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的源泉;第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项支持性活动,是企业价值链活动的一部分;第三、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项管理职责,应像对待其他的管理职责一样管理好这一事务。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投入,已引起多方关注。Carroll和Hoy(1984)强调了社会政策对企业创造价值的重要性,因此,不应把社会责任作为环境多余的因素。Aram(1989)用博弈论剖析了制定公共政策的结果。Atkinson, Waterhouse和Wells(1997)根据企业的首要目标和次要目标,重新定义了企业战略计划,其首要目标是由企业所有者定义的,次要目标是指为了达到首要目标,企业对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期望和付出。为此,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相关者主要指顾客、企业主和社区,过程利益相关者主要指员工和供应商。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项支持性行为,Preeee、 Fleisher和Toccaccelli(1995)对此也做了分析。他们利用价值链原理在对企业有支持作用的条件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Litz(1996)利用资源基础理论来分析社会责任问题。Owen和Scherer(1993)的研究表明,企业经理人相信企业社会责任行为有助于扩大市场份额,进而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如何成为企业的主要管理职责,对此的研究很少,但可以了解Polonsky(1995)对环境营销战略的设计。Burke和Logsdon(1996)提出双赢战略是可行的,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可看作长期投资决策。Bhambri和Sonnenfeld(1988)对公共事务管理和企业社会表现的关系进行了行业对比研究。Ackerman(1973)提出了社会责任管理通常的三个阶段:责任分配、执行绩效评估和通过系统来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把企业自身利益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它并不是简单的为慈善机构和希望工程捐了多少钱,而是企业对于社会、环境、资源、股东、员工等有一种整体的考虑和持续的责任感。WBCSD(World Business Council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以一定的伦理和核心价值观为基础,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收益。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有更宽广的视野,能跟踪社会期望的变迁,有助于控制企业风险和发现新的市场,有助于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的一致性,因此,提高了企业声誉,保持了公众对企业的支持(WBCSD. 2000)。实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来说意味着成本增加,但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的投入不是可有可无的“公益成本”,而是和原材料成本、生产成本一样,是企业运作的一种必要支出,它可以提高企业声誉和社会形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企业更容易招募到优秀员工、留住现有人才并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减少运作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Marsden(1996)指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更能招募到新员工,保持对企业的忠诚度。Burke和Logsdon(1996)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回报与对利益相关者和广大社会的回报是相同的,当企业社会责任能切实促进企业的效益,特别是对企业核心业务的支持,有助于实现企业使命时,企业社会责任(政策、过程)能上升到战略高度。

二、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和传统决策相比,面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在战略决策时要明确考虑其综合绩效,即不仅仅考虑经济绩效,还考虑社会和生态绩效,必须对企业、社会、生态这些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部分作整体、系统地思考。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最优选择是既能造福于社会,又使企业受益,关键是找到二者的相交部分。

对企业来说,在规划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时,除了符合行业特征外,还应反映本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象征什么,甚至和最接近的竞争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也有所不同,即企业首先明确想干什么(图1)。但很多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陈述并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承诺深思熟虑,或者,至少他们遭受到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评价、管理和报告的鉴定问题的失败。荷兰皇家壳牌集团的董事长Phil Watts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不是装饰,必须根植于我们的价值观。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体现我们不同经营方式的一种途径。从1998年以来的壳牌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社会和环境表现的有力证明。

在明确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后,利益相关者约定是核心问题,企业必须考虑对利益相关者义务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把社会责任作为对利益相关者最基本的义务,这种约定更有可能导致企业管理者思考这一问题,影响企业战略决策。有的企业在决策时可能把利益相关者作为潜在的“投入”,而有的把利益相关者作为一种信息资源。无论是何种方式,这种约定是很重要的,正如WBCSD描述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认识到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对话的价值,企业社会责任意味着不仅仅是传播企业的价值观准则。

目前所强调的是,企业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根据自身特点和企业使命能够做和利用决策自由度如何做的问题,但一些企业却忽视了必须要对各种不同的限制条件采取相应对策的情况。事实上,这些限制或约束条件影响了企业的决策和行为。例如,全球竞争作为外生变量,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对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和价值标准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必须认真地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包含着行动的自由空间和约束条件,企业在战略决策时应负责任地利用这一机会,同时,接受相关的约束。

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阻力:第一种观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没有关系,因此,把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多余的事;第二种观点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降低企业利润。在实践中,面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不同企业的战略选择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企业认为目前没必要考虑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以后再解决这一问题,有的企业采取最低法律限度下的服从,而有的企业则采取超越法律服从的态度,主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决策时,要考虑决策的范围,和企业的长远规划和绩效有关的因素。而平衡的观点有助于我们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决策。

第一、基本准则(战略定位):作为一个企业,必须在整体上把握企业社会责任,在利润、生态和社会这三根“柱子”之间寻求有效的平衡,使用哪些规范/伦理准则对照一根“柱子”来衡量另一根“柱子”,哪些方面对企业来说更重要一些,哪些是企业目前不能实现或目前无计划实施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重要性影响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

有些企业追求更高目标的经济责任(如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履行超越社会责任的最低水平(如对所有员工提供健康保险),满足于最低的环境责任水平;有些企业在环境责任方面表现最优秀(如提供生物可降解的洗涤剂),在经济责任方面为社会提供有适度利润空间的工作,在社会责任方面能帮助员工从事社区工作;而有些企业承诺遵守世界人权政策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在国际贸易中公平竞争,遵守不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但并不是“绿色先驱者”。总之,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3P”)之间要进行平衡,企业如何平衡“3P”,取决于企业使命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

第二、实施过程(投入资源):企业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把相关资源分配到企业活动中。企业通过相关的管理系统、组织安排和理念指导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对利益相关者所产生的影响,哪些社会期望是企业应该重点关注的。

在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时,应考虑下列因素:一是列出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需求。二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规划企业远景和目标,如果需要,制定生产守则。三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制定企业的短期和长期战略,在此战略指导下,制定行动方案。四是建立一套监督和报告体系。五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过程贯穿于质量和管理体系中;采取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管理是不同的。六是针对所使用方法和取得的成就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第三、结果和评价: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还需要明白企业目前的社会表现。这包括用恰当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社会、环境表现和设置的目标,如何用定性和定量指标来衡量企业有关社会责任战略的效果,企业对自身和对社会取得的效益如何。在众多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中,对社会绩效的衡量,主要有声誉指数法、内容分析法和KLD指数法,其中KLD指数法被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权威Wood和Jone(1985)认为是“研究设计最好同时也最容易理解”的方法。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制定后,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战略是关键,而不是落入形式化。真正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需要组织各方的大力支持。相关文献也说明,组织决策机构中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代表的范围越大,企业更容易履行社会责任(Prakash. 1999)。作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代表们希望能切实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然而,战略决策可能遭到企业相关部门的阻碍。由董事会决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决策往往更容易被高层管理者所接受,而部门经理的接受程度要低一些。一般来说,高层管理者贯彻和传播董事会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决议,对各利益相关者解释和说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而部门经理通常注重短期(每天、每月)的绩效和业绩的底线。因此,同这些人的沟通需要用另一种方式:注重实效,并把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落到实处。部门经理想知道企业对他们的期望到底如何,企业社会责任对他们的经营活动有什么好处,他们对一定的经济绩效指标负责,但并没有对高层管理者的“三重底线”负责。这种代理关系就产生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的不一致性问题。显然,在他们所经营业务的一定范围内,企业需要对其具体经营活动的利益得到保证。中层管理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实施和产生影响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感兴趣。这样的结果需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些特殊的支持者。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框架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通过一定的社会责任管理系统来实施,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系统可总结如图2所示。这个管理框架可从企业当前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和管理开始。企业目前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观点和看法、发展、管理实践和面临的挑战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这个管理框架可作为企业指导和管理社会责任的一般管理框架。企业根据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压力和驱动力下,对这些参数和变量进行评估后将决定是否从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在企业战略上表现为一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企业开始使用新的管理平台和管理范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决策是所需承诺、时间、资源、管理技能和有效的合作。在这个管理框架中,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通过五个步骤来实施:第一、建立相应的组织和机构;第二、企业社会责任计划;第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第四、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和评估;第五、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传播和报道)。

四、结束语

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马歇尔强调指出,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企业的经济行为不能独立于道德伦理之外,利润最大化可能导致经理人改变对待法律和社会的态度,并进一步影响企业战略。在伦理/道德缺失的企业,企业是不可能履行社会责任的。也就是说,上述所讨论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企业一定要有伦理道德理念,否则,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Ackerman, Robert W.(1973), How Company Respond to Social Demand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Boston: JUL/AUG 1973. Vol. 51, Iss. 4; p. 88.

[2]Atkinson, A. A., J. H. Waterhouse and R.B. Wells(1997). A stakeholder approach to strategi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Spring, pp25-37.

[3]Bhambri, A. and J. Sonnenfeld(1988).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 field study in two contrasting industr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1(3), pp.624-662.

[4]Burke, L. and J.M.Logsdon. (1996), ‘how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pays off?’,long-range planning 29(4), 495-502.

[5]Carroll, A. B. and F. Hoy. (1984), ‘Integrating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into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ofBusiness Strategy, 4(3), pp. 48–57.

[6]Friedman, Milton. (1970), “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3 September.

[7]Litz, R. A. (1996), ‘A Resourced-Based-View of the Socially Responsible Firm: Stakeholder Interdependence, Ethical Awareness, and Issue Responsiveness as Strategic Asset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5, 1355– 1363.

[8]Owen, C. L. and R. F. Scherer(1993),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arket share[J]. Review of business. 15(1), PP,11-16.

[9]Polonsky, M. J. (1995), A stakeholder theory approach to design environmental marketing strategy[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Marketing. 10(3), pp.29-46.

[10]Preece,S., C. Fleisher and J. Toccacelli(1995). Building a Reputation along the value chain at levi strauss[J]. Long Range Planning, 28(6), pp.88-98.

[11]Prakash A. (1999), A new-institutionalist perspective on ISO 14001 and responsible care[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8, 322-335.

(责任编辑 王可侠)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基于审计师决策视角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并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审计师要求的审计费用越少,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控制相关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旧稳健。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信息渠道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重要作用途径,社会责任水平越高,企业信息质量越好,信息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负向影响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审计费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信息质量

一、 引言

随着三鹿毒奶粉事件、四川长虹财务造假事件、紫金矿业水污染事件等公司丑闻的不断曝光,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履行及相关信息披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责任履行不力的企业往往面临较高的声誉损失风险及财务风险(Fombrun et al.,2000;Francois & Savaria,2004),因此审计人员越来越关注诸如企业社会责任的非财务信息。与财务数据不同,社会责任实践等非财务信息通过媒体的广泛报道而不易被操纵,能够为审计师提供更多企业真实信息,进而有助于财务信息的评估,有利于审计师更准确地把握企业整体业绩、风险以及发展前景(Bell et al.,2005;Dhaliwal et al.,2011;Brazel et al.,2014)。社会责任表现良好的企业通常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内控系统,管理层更具社会责任感,公司治理方面表现为较少的盈余管理和较低的税收激进,并会提供质量更高的财务报告(Groening et al.,2011)。充滿社会责任感的公司治理活动能够降低审计师的审计风险和审计资源消耗,从而影响审计师的决策及行为(Kim et al.,2012;Lanis & Richardson,2012)。但是,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积极报告社会责任转移了投资者视线,掩盖了盈余操纵行为,盈余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正相关(Prior et al.,2008);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的企业加大了审计师的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

近年来,持续经营审计的重要性不断提升,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占非标审计意见的比例逐渐加大,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更多的增量信息。持续经营审计意见(Going-Concern Opinion,GCO)是指审计师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时出具的一种非标准审计意见。与非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不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涉及企业利益相关者最为关心的企业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从而成为利益相关者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重要参考。若审计师能够在审计报告中及时、充分地对涉及企业持续经营疑虑的重大事项进行披露,利益相关者则可及时调整决策、规避经济损失(张立民、李琰,2017)。综上,本文将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师决策之间的关系提供增量经验证据。此外,本文还将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机制,旨在明晰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作用途径,从而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内在价值的认知。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 相关文献述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提升企业声誉、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企业踊跃参与社会活动有益于洞察外部环境变化,进而提升危机处理及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Orlitzky et al.,2003)。Starks(2009)指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降低诸如监管、诉讼、供应链及技术等方面的风险;杨艳和兰东(2015)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非系统风险负相关。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方面不太会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管制(Sharfman & Fernando,2008);当负面事件发生时利益相关者对较多履行社会责任的公司表现得更加宽容,承担社会责任已被广泛认为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Godfrey et al.,2009)。加强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联系,减少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可以有效降低审计师的工作难度和审计风险。此外,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可作为财务信息的有效补充,为审计师提供更多的有价信息,降低审计师与被审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益于审计工作的开展。

相关研究表明,有良好社会责任表现的企业对其财务报告及税收报告更为负责,会相应地减少盈余操纵行为(Kim et al.,2012)和税收激进性(Lanis & Richardson,2012),更有可能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从而降低了审计师的审计风险。宋岩等(2017)认为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会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活动的减少能够降低审计师的审计成本,而税收激进行为则会增加审计风险(Lisowsky,2010)。沈洪涛等(2011)指出社会责任表现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张兆国等(2012)认为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向利益相关者传递了企业管理高效、交易透明、管理层负责的信号。如果企业信息被认为缺乏可信度,审计师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开展实质性测试以确认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综上,企业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审计师的审计难度和审计成本,进而影响审计师的审计决策。

2. 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Hay等(2006)认为审计费用主要由审计师在合约期内的努力程度决定,审计师努力程度则受企业具体因素和审计师所能接受的审计风险共同影响。实践中,审计师的工作难度取决于其可接受的审计风险以及企业内控系统的可靠性;企业面临的监管风险、诉讼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越大,审计师的风险承担水平越低;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师会付出更多努力去搜寻充分证据以达到必要的担保水平,从而会向企业要求更多的审计费用。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向外界传递了信息透明、管理健全、内控有效等信号,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可有效降低外部监管风险、诉讼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Brazel et al.,2014;沈洪涛等,2011),从而能够减少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开展实质性测试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审计师对社会责任表现优异的企业会要求较少的审计费用,故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审计师要求的审计费用越低。

3. 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持续经营是企业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假设之一,它假定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终止经营或面临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规定,持续经营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是否存在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事项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评估管理当局的改进计划,以最终确定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并决定是否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厉国威等,20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企业拥有更强的能力去应对经济环境变化、法律环境变化和政府监管审查。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为企业建立了道德资本,其功能相当于负面事件的保险,减轻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制裁或惩罚的力度,从而降低了负面事件对企业经营活动、持续经营能力的冲击(Godfrey et al.,2009)。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了企业声誉,发挥了规避风险的作用,减少了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强化了企业自身的持续经营能力,因此审计师向社会责任表现优异的企业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就越低,故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审计师向其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以2008年~2016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剔除ST公司以及相关变量缺失与异常的样本,最终得到14 946个企业-年度观测值。借鉴厉国威等(2010)的研究,在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关系时选用财务困境企業作为研究对象,将满足经营活动现金流净值为负、营业利润为负、净营运资本为负、留存收益为负四个特征之一的企业判定为财务困境企业,共得到9 182个财务困境公司—年度数据,其中被出具GCO审计意见的企业有443个。此外,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分位进行缩尾处理。研究中所涉及的财务数据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相关数据通过巨潮资讯网手工收集。

2. 变量定义。

(1)审计费用:为消除公司规模的影响,使用审计费用率来衡量企业承担的审计费用,取值为审计费用总额除以年末总资产。

(2)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虚拟变量,当企业的审计意见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时取1,否则取0。该变量数据通过研读2008年~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所有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报告获得。参照江伟和李斌(2011)的研究,当审计报告中明确出现“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与持续经营相关术语时,我们认为该审计意见属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此外,鉴于当前我国审计报告缺乏规范一致性,若审计人员列举了诸如“已严重资不抵债”“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等事项提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问题时,本文也将其视为持续经营审计意见。

(3)企业社会责任:借鉴陈玉清和马丽丽(2005)以及李长青等(2016)的方法,本文构建6个利益相关者贡献率指标来综合衡量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并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确定不同的责任权重,最终通过加总得到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指标。

(4)控制变量:借鉴已有研究成果(Hay et al.,2006;江伟、李斌,2011),选取企业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财务报表复杂程度、经营现金流量比、国内“十大”事务所、诉讼风险、监管风险作为控制变量,并加入行业变量和年份变量控制行业和年份因素的影响。

3. 研究模型。为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之间的关系,构建OLS模型进行研究;为检验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构建Logit模型进行研究。

四、 结果分析

1. 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β=-0.012,p<0.01),说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越好,其负担的审计费用越低。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标志着企业信息透明、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有效以及管理层负责等,这些均与企业的外部监管风险、诉讼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密切相关。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降低审计师执行审计工作时的时间和精力,还可减少审计师的误报风险,因此审计师对社会责任表现优异的企业会要求更少的审计费用,研究假设1得证。

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在1%水平下显著负相关(β=-0.248,p<0.01),说明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减少了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不确定性,有助于削弱经营风险,因此被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降低,研究假设2得证。

2. 内生性控制。

(1)为解决遗漏变量问题,借鉴权小锋等(2015)的方法,使用企业社会责任的年度—行业—区域平均值作为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回归进行内生性控制。第一阶段回归结果表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在1%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工具变量能较好地预测社会责任水平;第二阶段回归结果显示,被工具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关系依旧显著为负,与前文结论一致。

(2)为解决反向因果问题,考察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跨期效应,检验滞后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当期审计费用和当期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结果表明,滞后一期的企业社会责任依旧与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显著负相关。

(3)为解决样本选择偏误问题,使用倾向值匹配法对财务困境样本进行配对。首先使用相关控制变量估计企业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并计算倾向得分,然后基于倾向得分对收到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样本进行一一配对,得到样本量为886的子样本,然后对该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社会责任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结论稳健可靠。

3. 影响机制分析。企业踊跃承担社会责任能够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管理高效、交易透明、管理层负责的信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通常会减少盈余操纵行为和税收激进性,更有可能向外界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以此降低审计师与被审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影响审计师的审计决策。作用机制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师决策的影响可能存在信息渠道。采用分步法(温忠麟等,2004)检验信息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过程中是否存在中介效应,使用经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得出的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来衡量企业信息质量,操纵性应计利润绝对值越大则企业信息质量越低。

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信息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部分是通过信息质量的中介效应实现的。综上,信息渠道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重要作用机制,企业通过提升社会责任表现可改善企业信息质量,进而有助于减少审计费用以及被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风险。

五、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我国2008年~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审计师决策视角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影响,并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审计师决策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發现:(1)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还可减少被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概率,控制遗漏变量、反向因果、样本选择偏误等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旧稳健;(2)信息渠道是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审计师决策的重要作用机制,企业信息质量在企业社会责任负向影响审计费用和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社会责任水平越高,信息质量越好,企业承担的审计费用越少,被审计师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低。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向外界传递了信息透明、管理健全、内控有效、经理人负责等信号,降低了审计师的审计难度和审计风险,因此审计师会向企业要求更低的审计费用,并减少向企业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公司治理和审计师活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1)对企业而言,优异的社会责任表现可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提高信息质量,从多个方面规避企业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被出具持续经营审计意见),还具有相应的经济价值(减少审计费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已成为企业重要的风险管理策略;(2)对审计师而言,企业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降低了审计风险和审计难度,审计师在执行审计任务时除了聚焦财务信息,还应关注额外的非财务信息,综合多方面意见后进行科学审计决策;(3)对监管而言,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披露尚不规范,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占比较少,为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参考文献:

[1] Godfrey P C, Merrill C B, Hansen J 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holder Value: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isk Management Hypothesi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4):425-445.

[2] Prior D, Surroca J, Tribo J A.Are Socially Responsible Managers Really Ethica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Corporate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16(3):160-177.

[3] 权小锋,吴世农,尹洪英.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价崩盘风险:“价值利器”或“自利工具”?[J].经济研究, 2015,50(11):49-6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绿色治理的关系研究”(项目号:16BGL004)。

作者简介:冯戈坚(1988-),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企业社会责任;王建琼(1966-),男,汉族,重庆市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公司治理。

收稿日期:2019-06-13。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服装制造商Levi-Strauss在类似监狱一般的工作条件下使用年轻女工的事实被曝光。为了挽救其被污损的公众形象,该公司草拟了第一份公司社会责任守则(也称生产守则)。随后,耐克、沃尔玛、迪斯尼等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制定了自己的生产守则。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也先后出现了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多边组织,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参与,逐渐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而逐渐波及全球,尤其是处于全球生产链环节上的发展中国家。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起步较晚,直到目前,众多中小企业仍然认为,那只是跨国公司或国内大型企业的“专利”,中小企业受自身经济、制度等各方面的局限,与它没有多大关联,于是也出现了有中小企业想引入企业社会责任,但却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常委、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经纬在一次论坛中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的额外负担,而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有专家分析认为,作为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更应早日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一方面能让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提早制定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可以让企业少走弯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教练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推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五行评估系统研究项目”,该项目同样告诉中小企业,企业社会责任对于中小企业显得更为重要。

无疑,企业社会责任将成为中小企业的一道“新餐”。

企业社会责任的尴尬现状

此前的一次高峰论坛上,广东一服装厂的李老板就曾告诉记者,他个人特别喜欢参于社会公益事业,个人收入有三分之一用于了慈善公益事业,但他所领导的企业,规模还太小,所以很难像一些大企业一样,建立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切实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他同时认为,在企业还处于中小水平时,谈社会责任有点为时过早。

事实上,李老板所在的企业仅仅是众多中小企业的一个缩影而已。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对外合作协调中心副主任秦志辉博士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目前还处于自发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太自觉,大多数企业仍抱着“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创造利润”的信条,对企业与人、环境、社会的关系认识不清;即使有的企业已经有所认识,但仍处于朴素阶段,例如,中小企业的捐款理念只停留在“慈善”的认识上,没有把这种朴素的思想提升到企业社会责任高度,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体系;此外,我国整体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绩效的评价体系,对企业的评价只限于经济绩效的考核,没有引导、考核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有效机制。

有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超过40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上缴税收占总额的48.2%,占社会销售总额的68%。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城镇就业的主渠道,为社会提供了75%的新增就业岗位。

一方面,中小企业在社会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践行社会责任方面却不尽人意,与其目前拥有的地位不对衬。因此,引导中小企业践行社会责任,明确企业的使命与价值,明确企业与员工发展、企业和社会进步、企业同环境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的“五行”与企业社会责任

2006年10月,香港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资助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的一个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课题,名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CSR)评价指标体系及体验式人本教练模式的有效性”,双方合作期限三年,期间香港汇才人力技术有限公司每年出资80万元人民币提供资助。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员李汉军博士是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之一,他认为,“CSR并非慈善捐赠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关乎利益关联方的系统工程。”

在企业调研中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并以越来越积极的态度履行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导模式。“CSR最本质的定义就是企业在商业运作里对其利害关系人承担相应的责任。”李汉军说,“利害关系人是指所有可以影响、或者被企业的决策和行动所影响的个体或群体,包括但不限于员工、顾客、供应商、社区团体、母公司或附属公司、合作伙伴、投资者和股东等。”

“而很多从资本原始积累逐渐走向正规化的中小企业,对CSR缺乏系统的认识,他们甚至还不知道与其CSR相关的利益关联方都有哪些。”项目的合作方香港汇才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黄荣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述。

而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物质观,按照金、木、水、火、土的顺序顺时针排列而成,逐一相生,隔一相克。

一种与中国文化对接的偶然巧合让CSR与五行结合在一起。

在香港汇才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金融发展研究院合作的五行CSR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到,它创造性地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五个主体部分,即股东、员工、客户、合作伙伴、社会。与五行中的元素相对应,如同五行相克相生,CSR的元素之间同样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

李汉军认为,开发这样一种评价体系,正是为了帮助中国中小企业找到建立CSR体系的捷径。

其实,原因很简单,五行模式更多的是借鉴了商业管理模式,意在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利于企业接受。在五行模式的逻辑关系中,股东投资组建的公司为员工提供了就业机会,员工的工作使得企业对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客户使用产品或服务后的满意程度反映出企业的社会认知程度,社会对企业的认知程度会影响企业合作伙伴对企业的合作关系,合作伙伴对企业的支持必将影响企业的绩效,最终影响股东的收益。同时,企业的社会声誉会影响企业的融资能力和市场拓展,也会影响股东对公司的投资热情;合作伙伴的支持程度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过分强调股东的利益,会损害顾客或客户的利益;员工是否能够对企业的工作环境满意、是否有归属感,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社会认知;客户的利益往往和合作伙伴的利益相冲突。

作为合作方的黄荣华则表示“中小企业结合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弄清楚其与CSR相关的利益关联方都有哪些时,便可以运用管理学人本教练技术中的领导力理论,将CSR向更深层次推进。”

重点服务中小企业

至于缘何将目标锁定在中小企业,李汉军如此解释,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众多的中小企业已经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将企业社会责任贯穿到企业的各个环节中,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朝着良性的健康方向发展。

“国际社会推行的SA8000以及国内推行的相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当然也是企业需要参照的标准,但是五行模式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如产品责任、劳工责任等详尽的硬性标准,它只是基于人本和人文的一种评估体系,五行模式其实在寻找一种普适的企业CSR模式。”

黄荣华的解释更加干脆,“五行模式之所以受到中小企业的推崇,就是因为它帮助企业理清了CSR中各利益关联方的关系,并通过企业教练的手段,将CSR与企业管理相结合,帮助企业达到CSR目标。

也有人认为五行模式只不过是管理理论的一种延伸,是一个非常空泛的体系,缺乏实际操作性。但李汉军并不认同,“反省自身,主动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显然是比一套制度化的CSR框架更高层次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

从五行模式的设计初衷来看,它适合于一切大中小型企业,而为何目前仅仅面对中国的中小企业呢?李汉军表示,一方面中小企业对适合自身发展的CSR体系有着更为迫切的需要;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也决定了五行模式首先适合瞄准中小企业进行实践,大型企业更习惯于遵循既有的规律按部就班发展,其管理模式与五行模式的对接存在一定困难。

站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推行CSR,五行模式是显然是一种难得的尝试,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疑增添了一种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新型选择。

上一篇:小班感恩节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怀念父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