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

2023-09-19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第1篇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与其他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但是从语言学角度来说,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语言承载着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大学英语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可以了解英语背景国家的优秀文化, 同时增强本国语言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好声音,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然而,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普遍存在重西方文化, 轻中国文化的现象。特别是随着英语学习年限的增加, 对母语的认同度越低, 对英语文化的认同度越高。中国文化缺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不利于我国的对外交流和国际形象的提升。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和精神家园。文运同国运相牵, 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之中。大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 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身上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是祖国千年文明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要坚定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觉,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培养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建立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近年来, 虽然有不少外语教育者们已经注意到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 呼吁培养文化自觉和自信, 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但在目前的教学中, 仍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 教师方面, 中西方文化知识储备有限, 母语文化素养不高。在教学中, 秉承传统的教学理念, 重视听说读写译五种基础语言技能的讲授, 鼓励学生通过英语影视剧、歌曲、阅读书籍以及网络平台等全方位接触西方文化, 强调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学习语言, 忽略母语文化的教导和传播, 甚至担忧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造成负迁移作用。

其次, 学生方面, 缺乏母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随着文化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 有些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过洋节看美剧吃西餐,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另外, 迫于升学、考研、出国留学等各方面的压力, 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急功近利, 疲于应对各种考试。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学习, 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 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自觉意识和自信的态度, 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不会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在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时, 缺少了参照目标, 无法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批判性分析。

另外, 教材方面, 虽然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 但选材仍然很少涉及。传统的英语教学中, 选用的教材大多是对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介绍, 选取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 但关于中国文化的主题内容偏少。过于强调西方文化, 忽略了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缺乏中西方文化对比内容的呈现, 将会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最后, 教学理念方面, 错误地认为文化教学就是目的语文化的讲授, 与母语文化没有任何关联。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容易误导师生不去深入了解母语优秀的文化, 无法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中的一些元素, 还会影响教材的编写和错误认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标。

三、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传承功能, 就要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理念等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去贯穿实施文化传承理念。

首先,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应该有意识地充实自己在文史哲、音乐、绘画、法律等方面的中外文化知识, 提高自身母语文化素养, 扎实自己的双语基本功, 在课堂上合理地渗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材中涉及的英语语言知识点,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知识点中体现的中国文化精髓的练习, 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 在学生输出能力有限时, 适当地对其进行补充。让学生学会英语这个语言工具的同时, 自然地去靠近中国传统文化, 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强化本民族文化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其次, 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 应该对本民族文化有高度的认同。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才能借着大学英语教学这个平台, 实现更好地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 习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加强自身本民族文化素养。另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学生要通过教材学习, 或者课外阅读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译典籍, 或者浏览网站、新闻报刊上有关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英文材料, 积累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 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才能更加自信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另外, 目前在我们高举文化自信的伟大旗帜, 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 必须重视教材自信。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内容, 应该进行创新编写,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倾听老师们对教材使用的心声, 把握好社会需求, 紧跟时代步伐, 增加一些反映中国文化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英文作品, 以及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内容。对于本民族文化欠缺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地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发挥创造性, 选入一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视频、音频等, 丰富教学内容, 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在潜移默化中,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明, 提升学生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真正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文化自信, 激励学生满怀文化自信地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走向世界。

最后, 教学理念需要更新,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西方文化, 还要尽力为学生打造学习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把语言基础的训练融入文化主题学习的内容里, 开阔学生视野, 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对比中国在同一主题方面的文化, 多元化的文化主题内容学习, 切实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秀品质, 让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倍感自豪。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特征, 既讨论西方主流文化和社会现实主题, 更以国际视野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带给全球的积极影响。

除此之外, 还可以尝试在各类考试中添加有关母语文化的英文测试, 例如目前常见的四、六级考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部分, 还可以添加有关中国文化的阅读理解或者写作。同时, 也可以在“第二课堂”的内容设计中体现, 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比如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演讲、阅读或写作竞赛, 或者进行英文版的中华经典小故事表演。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教学中, 不仅要引导学生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更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特别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观点和想法, 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反思教学, 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怀, 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性,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帮助学生全面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社会形势, 围绕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阐述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现状, 探讨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途径和方法, 以期达到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6.

[2] 袁小陆, 赵娟, 董梅.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自觉培养现状与归因研究[J].外语教学, 2017 (3) :56-61.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第2篇

1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目前所面临的形势

(1) 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步实现, 高等学校评价将打破传统的唯一的学术标准体系, 而逐步形成综合化的体系。高校“成本分担”制度的实施, 高校学生投资意识的逐渐增强要求学校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重点, 并将学生视为学校改革的主要参与者, 这些都给高校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2) 新形势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要有宽厚的人文底蕴广博的科学素养, 扎实的专业功底;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要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包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求实精神与综合创新能力。

(3) 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社会的多样性和大学生活环境的复杂性, 对学校的办学质量、教学条件、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成熟等等这些表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因此必须研究新途径和新方法。

2“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方法的意义

(1) “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是应时代发展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 向普及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由于社会公平思想的出现和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们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均等, 使对社会及个人具有高回报率的投资。这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提供了现实依据。

(2) “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是新世纪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利益主体多元化, 行为主体个性化, 使得每个人能够在个人意愿和社会需求之间追求最大限度的平衡, 从而使个人的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使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实现;同时, 高等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 将实行成本分担。这方面的根本变化, 为确立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体地位, 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奠定了体制性的基础, 也对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提出了迫切要求。

(3)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校的生存之本。高等学校因学生而存在, 为学生而存在,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我们必须牢固地把学生作为学校的工作重心, 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4) “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学校的发展之本。大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质量、有特色, 质量与特色又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 教育中尤其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 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有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选择权利。

3 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学生教育管理

把“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 使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建立民主与法制的理念。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要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 使大学生能牢固地树立规范意识。制度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严格而又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为必要的行为规范,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坏的、丑的、应当摒弃的, 告诫全体学生要分清是非;二是通过表彰三好学生与优秀学生干部、颁发奖学金等激励先进;三是对不努力、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 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通过自我调节, 达到育人的目的。我校最新《学生管理条例》中增加了许多体现民主与法制的结合的人性化条例, 例如我校成立学生申诉委员会, 学校坚持公开、公正、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原则来处理学生的申诉;条例中也取消了十四项原有的退学惩罚制度, 主张学生的大部分过错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实现去改正。

(2)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人格形象”理念。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科学文化知识和才能, 还必须“身教”重于“言教”, 处处起表率作用, 用人格力量感召和鼓舞学生。

(1) 要树立现代人的形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 要敢于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管理内容进行改革, 要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竞争、效益、时间等观念和科学的人生观;要讲求科学思维, 培养多维的思维方式, 对现代科技新成果要有较全面的了解, 乐观向上, 充满活力。

(2) 要树立高尚人的形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干实事、讲实话、讲实效, 要用高尚的道德形象去感染人, 尽职尽责, 为了理想和事业乐于奉献, 形成新世纪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人格魅力。

(3) 要树立睿智者的形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一定要改变过去僵化、机械、教条的“传声筒”的形象, 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专家和学者, 创造新的受学生欢迎的教育管理理念, 创造性地进行教育管理, 成为新型的、睿智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

(4) 要树立“爱心”的形象。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成为传递党和人民关爱的“爱心使者”。既要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也要爱有缺点的学生;既要爱顺从听话的学生, 也要爱有个性的学生;还要关心那些学习上、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 帮助他们拿出生活的勇气, 克服困难, 敢于直面人生, 成为生活的强者。

(3)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树立主动服务、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 只有牢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育管理才能贴近学生, 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一定要以政治的眼光, 来从事日常的服务, 要带着爱心、带着感情去做教育管理工作。在“以学生为本”的氛围中, 给广大学生营造成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将来能成功地走向社会并能服务于社会。

(4)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应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日常的管理工作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果管理工作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 就变成了单纯机械的管理, 就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 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互补的, 管理工作做得不好, 必然会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反之, 思想政治工作做得不好, 必然会增加管理工作的压力。

摘要:当前要做好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犹为重要。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第3篇

1 创新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比较

1.1 教学目标对比

通过大量查阅资料, 并对创新体育教学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归纳、比较、总结, 得出一个教学模式,从以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不同。创新体育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学传统体育教学:掌握积累知识、技术、技能。

1.2 教学方法对比

创新体育教学:启发、引导、研究。学传统体育教学:传授知识、技术、技能。

1.3 教学特点对比

创新体育教学:教材内容丰富,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发明新事物并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学传统体育教学:教材在教学大纲范围内, 学生着重模仿学习, 较难发现新事物,缺乏独创。

教学模式的不同, 也看到了创新体育教学的种种优势。创新体育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研究, 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技能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体育教学恪守传统规范, 强调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 其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知识、技术、技能, 并把它当作教育的主要手段和目标,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创新体育教学讲究未来趋势, 注重对社会的应变能力, 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及能力, 而传统体育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记忆型或模仿型的, 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新意识。因此, 为了实现新时期的教育目标,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 积极地投入到创新教学中来。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2.1 了解最新体育教学目标

发展创造能力, 完善人格与个性, 是21世纪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可以传授知识技能, 开启学生的认知结构, 启迪学生智慧, 为发展创造能力贮备条件。因此, 体育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增强体质, 而是为了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去开发他们的兴趣习惯, 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发展, 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2.2 重视体育学科的鲜明特性

体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特性:实践性、整体性、社会性、差异性、复合性、灵活性、交差性等等。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 它融“寓教于动”, 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于一体, 有显著的社会性。

2.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

教师要敢于突破旧的体育教学方法的束缚,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健身锻炼。

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3.1 为人师表, 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以及以苦为乐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3.2 树立以人为本, 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 是以学生为本, 还是以教育者为本, 是传统体育教学与创新体育教学的分水岭。传统体育教学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把教育者作为中心, 学生被放在一个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师生间的关系是“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当然,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并不否定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现代体育教学已由“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向“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础, 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4.1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 营造民主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主体角色, 自觉、积极地去营造课堂民主氛围, 摆正教与学的位置, 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人, 为学生提供有民主氛围的良好学习环境。

4.2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自主学练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练习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 掌握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创新、锻炼的经历, 转变过去的学习方式, 由“跟着练”转向“自主练”, 从而改变过去的在严明的课堂纪律下“执行任务”式的学习模式, 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自主练”并在“自主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4.3 增加课堂体育游戏, 重视课余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新颖性, 因此它本身充满了创造性和可创造因素。可以这么说, 具有灵活多变, 丰富多彩等特点的体育游戏、课余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有活力、最富创新意识的“两朵鲜花”。

增加课堂体育游戏活动, 打破了整齐划一, 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的单调性, 丰富了课堂内容和实践, 学生在游戏中的创新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得到有效充分的发挥;如,在游戏时, 让输或做错的学生表演节目, 为了节目的精彩, 学生必然要开动脑筋, 想出新花样;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创编游戏, 要求做到新颖独特、不拘一格, 为了达到要求, 他们必须开动脑筋, 发挥想象力, 这样, 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5 结语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 需要有通才, 有创新能力, 终身发展能力及身心协调的人。体育教学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就要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注入创新思维的内容,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有通过不断地探索, 寻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引导学生走创新之路, 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构建现代教育内容, 其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体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 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服务。

关键词:创新,体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冯岩, 等.21世纪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体育科学, 2001, 21 (4) :31.

[2] 曲宗湖, 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1.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第4篇

在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贯彻中,非常强调加强修养,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的途径和方法问题。途径方法对 于每个 老师来说不陌生,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教育行政部门经常提,还有就是教师有时候也很注重这方面。

实际上,面向自我修养的途径是比较多的。但总的来看,我认为还是三个基本的方面,一个就是学习,自我学习,学习是一个基本途径,这种学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相关经验的学习,有关道德方面的学习,也包括向人学习等。还有一个途径,就是交流和探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是很重要的。因为交流中不断发生着人们之间相互对话,就某一个问题,都在谈自己的感受。这会无形扩大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多样化的考虑和选择,所以交流这种方式在教师职业道德自我修养当中不可忽视。第三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实践,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实践当中去体会,良好教师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生成、巩固和发展。实践过程能使我们从中感悟到那些是我们应该坚持操守的,哪些是我们需要加以调整的。自我修养的途径,总体上可划分为这样三种,具体的在现实休养中还会有很多,就靠我们自己去把握了。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第5篇

德育工作是一个学校工作的核心部分,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所学校,不管你教育质量如何好、升学率有多高,只要是德育工作没搞好,也不是一所优秀的学校。目前在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正如北京第十四中学校长王建宗教授所讲到的一样,我们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有追求、有思想、有选择。我认为,学校德育与社会、家庭的道德教育不然形成有机联系,因此,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自然是围绕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教育,学校德育要通过教书育人,以明理、入情、强意,形成提供意识,激发情感,坚定意志三个方面合力施教。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德育实施的途径是:

1、学校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的学校应建立健全制度,层层落实,领导者以制度约束自己、以制度管理广大教职员工;教师以制度监督自己、以制度管理学生。

2、重点抓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如班风、班纪、食品卫生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等等。

3、教育教学。这就要各学科教师的协同配合,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时时进行良好品德的培育,不时渗透法律法规的教育。这点要让全校教师共同行动起来,决不能让他们认为德育教育就是思品教师的事。

4、开展好团队活动。实实在在开展好第二课堂,与少年宫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活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兴趣你、爱好和特长,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要结合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组织学生参加植树、扫墓、到敬老院做义务劳动等,不断增强学生热爱家园、爱护环境、保护地球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向革命先烈学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决心;让学生从小养成尊老爱幼、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良好品质。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范文第6篇

1 运用多媒体, 呈现联系, 激发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 多媒体的运用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 让学生直观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 有利于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 因此, 教学时要深入浅出, 化难为易, 运用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做支柱。如, 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方法, 利用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分成16等份, 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把这个圆分成32等份, 就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课件显示分割的方法, 继续64等份、128等份……展开后再拼, 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 如果分的份数越多, 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况, 根据拼成的图形的变化趋势想象它的终极状态, 从而认识到:将圆无限细分, 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 找出圆与长方形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把求圆的面积转化成求长方形的面积, 又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 利于形成认知结构, 发展空间观念, 还顺利地渗透了极限思想。

2 实践操作, 形成空间观念

皮亚杰曾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儿童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 建立表象。因此空间观念的形成, 只靠观察是不够的, 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操作是智力的源泉, 思维的起点”人们认识世界, 离不开观察和实践, 学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因此, 直观与操作在学生形成几何概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证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 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和巩固。如, 在教学面积单位时, 学生通过摆小圆片、长方形、正方形去探索面积单位是正方形。要比较两个图形大小必须要统一单位。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 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把头脑中的表象和生活中的实践联系起来, 再现面积单位, 进而构建出面积单位的概念等等。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的动手操作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合作交流, 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 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 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 这些都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 而且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可以更清楚地明确自己对空间观念的看法, 并有机会分享各自的想法, 大家的共同感受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时, 让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把一个亭子图, 通过小组动手合作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并交流是怎样平移,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这一过程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尝试、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 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这样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图形的平移方法和特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4 观察比较, 感知空间观念

列宁说:“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这种转化每个人都能看到千百万次, 而且的确到处都可以看得到。”可见,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 是打开思维的窗户, 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可从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引入, 使学生的大脑中有了清楚的表象后, 学生的空间观念就会拓展到生活空间, 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能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探索图形的特征, 建立空间观念。如,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 教师设计如下实验, 建立体积的概念:在一个底部留有一个小孔的铁盒中装满橡皮泥, 再把一个长方体木块塞入橡皮泥中, 盖紧盒盖, 盒中的一些橡皮泥就从底部的小孔中挤出;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放入一个铁块, 水就会溢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得出:物体占有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橡皮、文具盒、书包, 问哪一个物体所占空间大?进而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比较、判断、表达的机会, 让他们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感知空间观念。

5 联系实际, 应用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图形与几何”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 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这是学生理解和应用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如,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平移》时, 让学生观看上海音乐厅平移过程, 和课后回家用平移知识设计精美图案, 送给同学们。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这样的学习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而且运用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了学生应用空间观念,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是我们每一位实施新课程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一定要认真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入手,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只有这样, 才不违反认知规律, 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养成, 才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摘要:空间观念是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 联系生活事例, 指导观察方法, 强化从做中学习, 激励大胆想象, 走进生活应用等活动, 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教学,数学课堂,空间观念,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7.[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7.

上一篇:工厂月安全总结范文下一篇:分子生物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