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中的风险辨识

(一) 电子信息管理体系尚未健全

在当前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过程中, 还没有相对完备、成熟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体系, 导致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缺陷和漏洞, 难以起到电子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

(二) 管理人员的风险防控意识相对薄弱

电子信息管理人员没有深度认识风险辨识、防控和安全管理意识, 表现出安全意识薄弱、不到位的现象。

(三) 计算机软件系统存在漏洞

在电子信息管理活动之中, 计算机软件系统会因长时间使用而出现较大的漏洞, 导致恶意攻击下的死机、瘫痪问题, 使电子信息管理工作停滞[1]。

二、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一) 完善电子信息管理体系

要不断深入研究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理论, 建立健全电子信息管理体系, 在全面把握信息安全管理需求、市场动态变化的前提下, 结合电子信息管理内容和特点, 构建科学先进、成熟高效的电子信息管理体系, 尤其要加强电子信息管理体系中的身份识别系统、密码设置系统的配置, 有效阻止和规避非授权用户的恶意侵扰和攻击现象, 确保电子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安全性。

(二) 强化电子信息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意识

要增强电子信息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和安全管理意识,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把握电子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和风险因子, 细致全面地辨识电子信息管理风险, 以全新的电子信息管理理论为引领, 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电子信息管理架构, 使之成为电子信息管理实践的有力理论指导, 促进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 还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活动, 面向电子信息管理全员、全过程进行培训, 使电子信息管理人员明晰不同阶段、不同节点的信息管理风险, 针对性地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和管理, 并有意识地增强对不同风险的辨识能力, 为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提供知识和人员保障。

(三) 提升计算机系统安全

由于电子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处于长时间的运行状态, 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 为此要重视和提升电子信息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安全, 具体从以下方面加以实现:

1. 硬件安全

电子信息管理计算机硬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前提, 必须采用双机容错模式和系统, 设计两个服务器处理系统分别运行于两台计算机上, 确保一台计算机硬件系统处于主运行状态, 而另一台计算机硬件系统处于备用状态, 确保电子信息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同时, 还要采用多线路的方式配置电源, 确保计算机系统运行安全稳定。

2. 软件安全

电子信息管理计算机软件主要利用JNI技术、Oracle技术进行构建, 实现数据库链接、数据获取和处理等功能。并实现系统的安全管理, 采用权限认证的角色访问控制方式, 构建用户管理模块, 实现用户角色分配、身份验证等, 确保电子信息管理计算机构件系统的安全。

3. 加强网络控制

在电子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之中, 还要通过修改原有TCP/IP协议的方式, 提升电子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并且, 还可以在传输层和网络应用层之间设置安全子层, 为系统网络提供更进一步的安全保护。另外, 还可以采用成熟的网域连接技术, 如:代理服务器、路由器、过滤器等, 实现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控制。

(四) 运用PKI保密技术加强电子信息保护

可以在电子信息管理网络之中采用以公共密钥加密技术为标准的PKI关键技术, 基于密码算法的基础前提, 实现对电子信息数据的修改、处理、查询等操作, 形成适用于电子信息保护的对称密钥体制。并采用信息摘要函数、数字证书等, 实现对电子信息的完整性验证。具体来说, PKI保密关键技术可以应用于如下电子信息管理内容: (1) 安全电子邮件管理。电子邮件可以利用基于PKI的数字签名技术, 实现对电子邮件的安全保护和管理。 (2) 虚拟专用网络管理。可以在电子信息管理中应用基于公用通信技术的专用数据通信虚拟网络, 通过防火墙、路由器之间的网络层安全协议确保电子信息安全。 (3) Web安全技术管理。基于PKI关键技术下的SSL协议, 实现服务器认证、数据加密、客户认证等管理, 确保电子信息安全[2]。

(五) 加强电子信息安全管理

要注重对电子信息系统资料的管理, 包括软件系统资料和系统设备资料, 并加强电子信息紧急恢复管理, 拟定紧急应急处理方案, 降低电子信息安全问题。同时, 还要设置电子信息安全检查表, 做好电子信息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小结

电子信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的背景下, 要全方位辨析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风险, 采用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对策, 较好地规避电子信息管理安全风险, 提升电子信息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安全稳定性。

摘要: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为人们所瞩目和关注, 尤其是电子信息处理、存储、风险管理等方面成为关键核心, 要从不同层面分析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探索电子信息安全管理与风险防控举措, 以期提升电子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关键词: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风险

参考文献

[1] 浅谈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电子信息安全管理[J].任成伟.电子制作. 2013 (04) .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应用方向

(一) 数字化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 而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的研究中利用数字化的技术进行模拟、信息共享, 远程遥控等等,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工因疏忽造成的误差, 减少了人为与客观因素导致的损失。例如, 文博系统也开始重视数字化建设, 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通过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使得展览效果生动、活泼深受观众的好评, 另外很多博物馆通过对文物的数字化建档、与数字化的文物模拟, 也很好地保护了历史文物的观赏价值与承载的历史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国家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重要程度不断提高, 对于美术馆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保护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

(二) 智能化

智能化是电子信息的发展与技术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所开展的技术应用与发展研究, 是当前社会生产与现代化建设需要重点完善的部分。一般大型生产车间中, 电子信息技术常常应用在控制系统设计中, 实现对生产环节的远程控制与综合控制, 从而达到最佳生产与工作状态, 不同管理方法之间相互协调, 体现出控制系统的智能性。例如, 百度利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打造的全球首个AI公园目前已经全面开放, 这个公园用AI技术改造了海淀公园里的设施:你可以坐着无人小巴逛公园、智能跑道上狂奔、小度智能亭里聊天, 跟着AR教练打太极等等, 这些新奇的项目的确很吸引人, 已经预料到在不久后海淀公园里又该呈现出人来人往的盛况。AI技术的推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并满足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三) 微型化

微型化计算机是指软件、硬件系统规模相对较小, 但操作灵活方便的小型计算机, 它根据不同用途采用的处理方式, 尽可能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更便捷的处理方式, 例如美国的PDP-11系列, 中国的DJS100系列等等, 致力于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应用体验。微型化的计算机采用微程序控制结构, 结构规整, 便于实现生产标准化。并且它能够灵活地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研制各种新型软件, 如实时操作系统、多用户操作系统、实时定位等等。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 电子学方面

人们经常用“信息时代”这具有鲜明特征的词汇来形容21世纪。自从进入21世纪后, 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无不与信息化的建设与信息的产生、重组、分析和传输紧密相关。其突出的标志是发达的信息科学及先进的信息技术日益提高。在信息化社会里, 信息产业对信息技术提出了需求, 并极大地推动其发展;反之, 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信息产业的形成提供了保证并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甚至产生“信息革命”。电子学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信息时代中信息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立足点, 如计算机、广播电视网、遥感技术等, 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感官和大脑的功能, 促进了现代人们在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从而促进了工作效率, 电子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的新阶段。电子学在能源方面的应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能源作为供给人类生产和生活以所需的必要动力。核能和太阳能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每日的东升西落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据计算, 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最高功率达一百几十万亿千瓦。利用用半导体传导手段制成的新型的太阳电池是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的重要手段, 电子学在开发和利用新旧能源方面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 其中能电子学正在快速的兴起。

(二) 信息技术方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而信息化的进步需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首先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总体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依托点与中心点, 将落后的典型依靠技术驱动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二者相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在信息化在全球的快速开发的环境下, 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成为各个国家、地区、企业、单位、家庭、个人都不可缺少的部分, 并且信息技术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 特别是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部门。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信息技术可以促进人们能更高效率的进行资源整合与合理优化配置, 从而推动传统落后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利用新兴的手段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嵌入到传统的机械产品中, 从而促进生产发展;利用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技术与网络设计技术可显着提高生产的技术创新能力;利用信息系统实现经营管理的科学化, 统一整合调配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并且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也在不断的促进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与发展。

(三) 计算机方面

计算机作为电子信息科学与发展的外化形态, 正朝着巨型化、微型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四个方向发展。其一, 巨型化是指速度更快的、存储量更大的和功能强大的先进巨型计算机。它的运算能力一般在每秒一百亿左右, 并且主要应用于天文、地质、核技术等领域, 使其运算更加的准确, 防止误差的出现而影响总体研究, 巨型计算机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一个国家技术领域和工业发展水平。其二, 微型化是指利用微电子高新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 把计算机外化的体积进行缩小与微型化, 现如今微型化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中的应用工具之一, 虽微型化的计算机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但计算机的微型化以成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三, 网络技术可以更好通过大数据进行整合和管理网上的资源, 它把整个互联网想象为一个拥有空前强大的系统巨型机器, 在机器变化的过成中, 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等等, 从而让用户获得前所未有的使用方便性与实用性。其四, 智能化是指计算机具有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能力。模拟人脑的识别, 现如今大量的学习型智能计算机已经问世, 并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 智能化也是计算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人类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 它现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合理并广泛的应用, 因此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 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因此, 要充分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发掘它的特质将其更合理并且更好的应用与人类的生活与工作之中, 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促进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已经对大众的生活有了重要影响。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电子信息和技术目前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中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 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根据目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行分析, 并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前景进行展望, 旨在促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成靠, 李剑.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问题与未来走向的探究[J].南方农机, 2018 (8) .

[2] 宋宇, 张海霞.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IEEEMEMS2018国际会议综述[J].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8, 16 (3) .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实验课的功能之一是对理论的验证, 但这绝不是实验课的全部功能, 更不是最重要的功能。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是为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探索新知识、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 实现个性化教育。通过平时的试验和培训, 发现许多学生理论基础尚可而动手能力较差, 参与意识较强而工程素养不足。这反映出这些学生平时重理论轻实践、重软件轻硬件, 也说明现有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急需改革。

传统的教学思想比较注重理论教学, 并把实验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附属。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实践教学地位的与日俱增, 加强实践环节,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培养适应21世纪的复合型人才, 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

目前国内一些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是增加实验学时数, 或者将实验独立设课并参加考试获得学分, 上述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实践环节作用, 但效果并不理想, 因为实验项目多以配合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单独设课均是按单一课程设置的教学实验模式, 基本还是按理论教学进度走。同类实验之间间隔时间长, 给学生的概念是断断续续、不连贯。这种实验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 所以, 必须进行电子信息系列实验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与调整。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建设与课程改革内容

2.1 加大实验室投入, 更新实验条件

学生的实验场所能否适应各种新、旧试验的要求, 体现了该实验室的应变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长期以来, 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实验仪器, 基本上使用的是老三样万用表、信号源、示波器) , 学生在实验中接触不到先进的仪器设备, 更谈不上使用先进的实验手段完成实验。这个问题在平时一般的实验中表现并不明显, 但在一些全国性电子设计竞赛中, 就显得非常突出。谁使用了好的仪器和设备, 谁采用了先进的实验手段, 谁就会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赢得更多的时间, 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因此在实验室建设中我们坚持高的起点,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资金, 改善实验室现有的办学条件。

2.2 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针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课程繁多的现状, 我们精选实验教学内容, 改革实验手段, 建立电子信息类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为适应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的需要, 我们基本上做到了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都有实验。首先在实验内容的开设上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 基础验证性实验;第二, 设计性实验;第三, 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其中基础验证性实验为基本电子器件的应用性实验, 电路由学生自行安装与测试, 其内容要尽量覆盖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突出电子电路调试技能和测量方法的训练, 培养正确记录与处理数据、合理表达与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之后, 基本上具备设计、调试和测量简单电路的能力。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内容为低频、高频、数字电路中各单元电路的设计及小系统设计。采用积木式、模块化结构, 将设计的单元电路组合成小系统电路, 完成应用电路系统的设计。以中大规模集成器件为主, 引入EDA方法。使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初步了解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现代化分析、测试手段的能力。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 其教学内容包括信号的检测、控制、传输与处理以及单片机等应用性较强的综合设计研究性实验。可以选择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拟的课题。从选题、设计, 购买元器件、构建实验平台, 完成实验调试等过程尽量由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只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实验室提供必需的实验设备和场地。其次, 在实践环节上,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 课内实验:一般占课程总学时的1/4左右; (2) 课外实验:由老师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3) 开设仿真实验;有些不能实现的复杂实验, 可以利用MATLAB, Pspice、KEIL 51等软件进行仿真实验; (4) 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 (5) 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实验教学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验教学与特色教育相结合, 实验室开放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 人才培养质量总体水平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 指导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注重突出学生主体,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协作、探究和积极动手, 注重指导教师的综合引导,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极积开展综合性课程设计。开设有《电装实习》、《电子大作业》、《单片机程序设计》、《EDA设计》、《智能仪器设计》等课程设计,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完成从选题、方案论证、理论设计、器件选择、实际制作、指标测试、结果分析、论文写作、市场调研等一系列工作,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取得的成绩

河南农业大学理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已招收7届共800多名学生, 其中约270名学生已经顺利毕业, 成功走上工作岗位。我们以人才培养为根本,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树立“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求实创新”的教育理念, 取得了如下的成绩。

(1) 建立一套多学科交叉的符合本科教学规律的多功能、开放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实验课程平台。

(2) 制定一套全新的电子信息系列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3) 采取开放式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4 结语

近年的教学改革中, 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目前,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旺盛的, 高校毕业生应当大有可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 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 为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培养出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知识、能力、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总之, 我们要充分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将本专业办成能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中对各层次人才需求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和人才基地。

摘要:本文针对河南农业大学电子信息与技术专业, 从加大实验室投入, 更新实验条件;改革实验课程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 电工电子系列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EB/OL].http://kecheng.lut.cn/diangzsy/zj/newpage.html.

[2] 潘建斌.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鉴定书[Z].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 现状分析

2000年10月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由此引发了全国性“课程整合热”。规划从2001年起用5年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中学物理教学, 不仅能使教学手段变得更加丰富生动, 而且会带动物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可以促进物理教学过程信息交流的多元化, 认知方式的多元化, 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5]。

电子、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主要功能可以使物理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形象生动, 传统教学仅用黑板、粉笔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仅用语言描述物理现象比较乏味、抽象, 与电子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相差甚远。并且电子、信息技术有良好的时空优势, 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从课堂教室形式的限制到学生可以利用媒体随时随地学习, 生动再现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尤其是利用信息高速公路, 可以获得极丰富的信息资源, 形成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时间和空间上都有了突破, 学生自主学习热情被激发,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或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人愿望, 能做到因人施教, 并且能借助人机交互和参数处理技术, 对教育信息及时反馈和处理, 及时改进教学, 使得教学更合适学生的学习进程, 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在虚拟课堂环境, 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实例调查

通过对身边部分中学一线教师的调查了解, 并对他们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使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完成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作了深入的了解。各学校在使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完成物理教学方面的次数都较多, 教学完成情况普遍偏好, 但依据教学条件的好坏, 各学校使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完成物理教学的次数、效果和质量任然是有差别的。

同时在学校中随机的选取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效果。因为高三学生面临升学压力, 观点比较片面和极端, 不具有代表性, 所以选取的学生中不包含高三毕业班学生。统计如表1及图1。

上表显示: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 都能接受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应用, 且对教学的效果大部分学生比较满意, 认为老师在将物理这门学科讲解的越加生动和形象, 对于高中物理中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有所降低, 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和快乐的学习物理。

结合将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是为了追求教育最优化[6], 但它并不能适合于所有条件和环境, 要考虑以下问题。

首先注重考虑考虑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 并不等同于完全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完全抛弃黑板和粉笔, 以多媒体课件代替黑板, 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 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参考, 把握好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的时机和时间长短,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 还是为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效果服务。其次把握好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引入教学的时机, 利用媒体信息容量大、丰富多彩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恰当的时候引入, 可以达到提高学生专注力,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目的。再者, 掌握好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最终把握者还是任课老师, 由任课老师根据上课经验和学生的互动情况决定使用的情况, 集体备课的内容还是要放到本班上课实践的考验与修正。

计算机多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有其自身优势, 但它不是万能的, 有优势也有不足, 它综合了一些其它媒体的特点, 而没有达到其它媒体的最佳表现力, 譬如幻灯透影的高清晰度, 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 特别是物理实验, 这是物质世界的真实再现, 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因此, 放眼于整个教学活动, 只有把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优化组合, 互相取长补短, 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达到物理教学的最优。

总之无论是从宏观上看我国整个教育领域存在的主要矛盾, 还是从以新物理教学大纲为主导, 为满足当前物理教育的发展需要出发, 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都应将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 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上。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即课堂教学、课后巩固、考试评价, 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是脱节的。由于这种单向、缺乏交互的教学模式, 使得教师只能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 尤其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了解学生学业的主要渠道和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方式, 考试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对象, 通过考试结果反馈来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被动的学习环境中, 养成依赖的心理, 依赖成绩来了解自己, 依赖教师对自己的成绩作出反应。这又造成反馈滞后、失真, 缺乏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

可以看到在传统讲授式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中, 学生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 教师和学生缺乏交流、互动, 教师是不是可以把概念、规律、题目等“讲清楚”, 学生是不是会解题, 考试成绩如何, 成为评价教师水平和学生学业最主要的方面。学生长期在被动的状况下学习, 造成缺乏问题意识、缺乏个性、产生厌学等倾向。对学生来说, 既然学习是为了考试, 那么很容易形成“不考试的内容不用学”的误区, 这样的思想带入未来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 就造成学习和工作、生活的脱节。

所以我们的物理教学过程应该是基于意义建构理论的教学活动, 其教学设计包括:提供学习资源,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和协作活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协商和会话;指导学生建造有意义的知识结构 (意义建构) 。

综上所述, 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电子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 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 从而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 结语

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技术的发展必将给教育教学带来更大的支持与挑战, 如何运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而且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也随着实践的发展也需要不断的完善、丰富和优化等, 这些都是需要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去研究的问题, 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

摘要:阐述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内涵, 分析当前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在中学物理教育教学中应用存在的误区, 将建构主义和素质教育理论相结合指导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信息处理能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课件设计

参考文献

[1] 杨林青.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的探讨[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 2004.

[2] 苏明义.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物理教师, 2005, 26 (9) :12~15.

[3] 孙先明, 付艳峰.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06 (9) :47~48.

[4] 姚妍妮.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 2000.

[5] 姜新林, 高晓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N].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134~135.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要求对前阶段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新的教学改革计划, 在新的教学改革中, 加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国外, 尤其是美国与西欧发达国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非常成熟, 有一套先进的教学理论体系, 有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尤其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 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一些理论与实际成果。

在国内, 不少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课程设置的研究非常普及, 已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

如苏州大学邓洪涛等人[1]在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有意的研究与探索, 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湖南省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的李加升[2]从应用电子专业培养方案入手, 研究了应用电子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 同时对应用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华东交通大学的严丽平等人[3]通过详细分析IEEE CC2001的软件工程学科教程和对比国际国内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方案, 从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出发, 提出几种可行的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模式。

海南大学的吴星等人[4]从必要性、可行性、宽口径等方面论述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设置, 并对该教学提出了一些较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理论。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

2.1 研究的意义

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说是湖南文理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从师范教育向非师范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湖南文理学院发展多科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专业涉及学科多, 理论教学难度大, 实践环节要求高, 是一场攻坚战。能否成功地办好本专业, 是对我们办学能力的一个挑战和考验。它的成功与否, 不仅关系到我院的发展、壮大, 而且也必将影响到学校发展多科性教学的战略部署能否顺利实现。因此, 办好该专业, 对于提升校、院的办学能力和声誉, 壮大学校的办学规模, 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力, 创名牌、上档次, 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本专业的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教学中一方面需较少的课堂理论课时;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探索适合本专业的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形式, 以突出本专业的特色, 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理论、实践、实训具体项目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以便有效提高学生技能, 使学生学有所长, 学有所专, 才能使本专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2.2 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 研究内容。

主要是在部分专业重点课程中开展课程设置的教学形式;探索适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具体理论与实训项目;探索开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训的具体形式与内容。

(2) 研究目标。

首先,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通过对开展课程设置的探索, 寻求有利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的课程设置的理论,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能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 将理论成功地应用于实践。

其次, 通过对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探讨, 以寻找适合本专业的科学的专业实训内容与形式。并通过这些理论与实训项目增加学生的理论分析、实际动手与创新能力, 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后, 通过对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的研究, 可以使专业教师积累实践教学经验, 将理论用于实际, 为实训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2.3 具体实施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1) 实施方案分为四个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内, 通过向学生、家长、企事业单位调查等方式, 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通过网络调查和调研相关院校等形式, 学习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 初步完成适合本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的实施计划。

在中期实施阶段, 主要在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等方面探讨具体的实践项目的形式及内容。

在过程控制阶段, 使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工作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在后期总结阶段, 总结本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 整理完善相关资料, 进一步巩固与提高教学改革的成果, 为今后的持续改进打下基础。

(2) 可行性分析。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我院新开办的本科专业, 在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逐步形成了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 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全体师生要求实施教学改革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同时, 国家与社会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种发展趋势, 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 突出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 学校还要求各教学单位大幅度消减理论教学时数, 增加实践、实训的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对本专业前阶段的教学成果进行全面的总结, 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学环节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 增加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以突破原来传统的师范教学模式, 探索适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在具备了丰富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 才能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优秀应用人才。因此, 在开展实践教学前, 就必须对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摘要:在对国内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研究的意义、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具体实施方案和可行性分析三个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环节中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 邓洪涛, 赵彦.关于高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电子商务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9) :82~86.

[2] 李加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功 (教育) , 2007, 12 (12) :207~208.

[3] 严丽平, 汤文亮.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与核心课程设置模式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6, 18 (9) :48~49.

电子信息与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优点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较普通的机房相比, 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首先, 普通机房对等级的划分具有单一化的缺点, 而电子机房可以实现全面化、系统化的等级划分。其次, 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其使用范围较广, 可以实现更高程度的信息化建设, 并且在供电、防火以及防雷等其他方面均能够满足其功能需求。最后,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安全性更高, 能够保证人员操作及设备运行等环节的安全, 促进计算机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与建设

(一) 供电设计

在供电设计环节, 需要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机房等级来设计合适的供电方案[1], 以确保供电安全并提高供电的稳定性, 同时要进行科学的供电排线。在面对A级机房时, 首先要明确在一级负荷中最关键的负荷, 由于A级机房的重要程度较高, 因此在供电电源的建设上要设立两个供电电源, 还要准备好备用电源以应对某些突发问题, 供电电源可以结合机房的实际需要来选择380v或10KV。在进行B级机房的供电设计时, 需要为其配备发电机来当做备用电源, 以确保机房的正常供电。在面对C级机房时, 技术人员要考虑二级负荷的问题。机房的供电建设需要为机房选择合适的低压配电系统, 同时考虑变电站与机房的实际位置。当机房与变电站之间的距离较远时可以选择TN-C-S的低压配电系统, 当机房与变电站距离较近时可以选择TN-S的系统。为了确保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正常运行, 其发电机的容量要大于在机房中运行设备的总容量。当总容量小于2500KW时可以选择低压发电机组, 反之则需要选择高压发电机组。

(二) 防火设计

为了机房提高防火性, 需要选择不燃烧体或者难燃烧体作为建设材料。并且机房内的电线电缆应该设有阻燃线缆, 线缆的选择要符合实际的电量负荷需求, 保证线缆的电量总负荷大于实际的电量运行负荷, 避免因线缆发热而出现短路问题。此外自动化灭火系统的设置可以及时的发现火情, 并应用自动化的消防报警系统来对火情进行有效的控制。由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造价非常高, 需要在重要工作区域设有烟感检测器与灭火器, 实现对机房安全性的全面管控。

(三) 防水建设

在防水问题方面, 需要避免外部的水源进入机房, 同时要及时排出内部水源[2]。因此需要在机房内安装自闭式地漏与防水围堰。为了避免外部水源进入机房需要选择耐高温、耐腐蚀的优质空调进水管道。为了进一步提高机房的防水性能, 需要采用漏水检测机制, 在机房的关键部位安装优质的漏水设备, 并对水源泄露进行实时的监测。漏水设备需要联动机房的进水总阀门, 当设备监测出有漏水问题时, 机房的总进水阀则自动关闭, 有效的控制漏水情况, 减少因漏水造成的损失。

(四) 防雷方面

雷电对机房的正常运行有着较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做好机房的防雷工作。当发生雷电天气时, 机房内的输电线缆会在瞬时承载巨大的电流量, 易使信息系统的数据遭到破坏或丢失, 甚至造成整个机房的瘫痪。因此需要重视机房的防雷设施建设。首先在机房外部的顶层设置避雷针等防雷设施, 其次在机房内装置防雷系统, 对机房内的输电线缆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 当输电线缆出现老化、绝缘层脱落等问题时, 需要技术人员及时的更换线缆。此外电子信息系统的机房应避免建设在较高楼层, 有效的降低被雷电打击的概率,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中低楼层建设机房。

(五) 空调设计

当前计算机设备的功率逐渐变大, 导致在设备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发热量上升的问题, 因此需要在机房中安装空调设备, 以实现对设备发热量的实时控制。冷负荷是机房空调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 在控制前方进风、后方排风的设备时可以设置前冷后热的空调。并且空调的设计需要遵循效率与成本相统一的原则, 在夏季要充分发挥空调的制冷作用, 做到对设备的及时降温。除夏季外, 空调可以适当的关闭, 可以节约电力、避免空调的过度损耗。此外在空调的出风口可以安装空气过滤器, 提高机房内空气的清洁度, 减少空气中的杂质, 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有利于延长机房内设备的使用寿命。

(六) 监控设计

为了对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可以在机房中安装监控设备, 当设备出现运行故障时可以通知到管理人员及时的安排维修工作, 进而保障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此外监控设备还能够对机房内的电压、电流负荷、室内温湿度、空气质量以及是否有外来人员进入等方面均可以实现远程控制, 并且监控设备可以与自动报警系统相连接, 确保机房的安全性。此外要针对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建立科学、规范的巡查制度, 管理人员要定时定期对机房进行全面巡查, 并详细记录巡查情况, 做好登记。

三、总结

综上所述,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在设计与建设的环节需要注意供电、防火、防水、防雷以及空调设计等方面的问题, 确保机房工程的安全运行。为了使机房工程建设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需要利用科学、专业的技术手段开展设计与建设工作。

摘要: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是保障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 因此研究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工程设计与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优点, 并分析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与建设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设计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伟.关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 2016, 35 (02) :157+159.

上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法律大学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