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2024-01-27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美术教学要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理念,追求“有效教学”,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要不断进行改革,实现美术教学现代化。文章对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学美术;存在问题;教学对策;教学质量;审美素养;人文素养

美术是一门艺术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自主探究、思考,才能不断积累美术学习经验,提升美術学习质量。然而,有些教师的美术教学局限于课本,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进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导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注重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融入素质教育理念,不仅要传授美术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把美术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中学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

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习惯于运用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开展美术教学,完全忽视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学习美术知识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也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教学过程脱离三维目标

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学过程存在脱离三维目标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把三维目标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教材内容,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上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交流,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培养。

3.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

在中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缺乏灵活性的问题。部分教师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中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

要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分配美术教学资源,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因此,教师要注重美术教学目标的多维化,科学设计美术教学活动,提前准备好美术材料,为学生预设美术过程,把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作为美术教学目标,注重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构建美术教学活动内容,把教学活动内容划分为知识载体、形成能力载体。在知识载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美术知识,掌握相应的美术技能;在形成能力载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内化美术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与具体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设定的美术教学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不仅要体现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美术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进行预设,让美术教学目标具备较强的弹性与可操作性。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美术教学内容的重组与选择,由以往的“用教材”,向“教教材”“组织教材”过渡。教师只有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全面了解,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认知水平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构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升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运用美术教学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师要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有效运用美术教学媒体,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视觉感受,增加美术课堂教学容量,这既能提高学生参与美术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还能为学生构建融洽的美术学习氛围。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美术教学,实现美术知识的具体化、形象化。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精心选择图片、视频,调动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在追求美术素材精美化的同时,教师要注重美术素材的多元化,让学生在探究美术知识的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提升审美素养和认知能力。同时,教师需要科学选择运用教学媒体的时机与技巧,学会在创设美术教学情境过程中运用教学媒体,为学生设定形象、具备情绪色彩的学习场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美术知识,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科综合素养。除此之外,在解决重难点美术问题时,教师需要运用媒体教学。媒体教学具备较强的直观性,能够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探究美术知识,掌握美术学习技巧与规律,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3.在美术课堂中运用有效提问策略

要想提高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改变以往美术教学中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设定教学内容,并运用有效提问策略,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课堂提问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实现美术课堂的互动交流。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心情放松,思维活跃,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多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层次性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认知能力的学生,都能够更全面地掌握美术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感悟。在学生的提问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美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提高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4.注重实施高效的美术课堂评价

要提高中学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注重实施高效的美术课堂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调整、重构美术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美术学习质量。教师也可以通过美术课堂评价检测教学效果,从而反思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精练、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流利、学习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达成学习目标,从中获得信息反馈,以调整课堂教学节奏,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构建高效美术课堂。教师要科学评判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成果,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互相评价的方式,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相互借鉴与学习,获得理想的美术学习效果。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评价,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結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美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把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认知能力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美术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冰.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美术单元化研究型教学目标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

[2]许诚.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

[3]夏云鹏.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刍探[J].成才之路,2018(20).

[4]李梦媛,乔延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4).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Li Xiangqin

(Xinhe Middle School, Suwu Tow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art; problems;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quality; aesthetic quality; humanistic quality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步融入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中,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的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和解读与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相关的学年、教材、标准和学情的数据。研究发现实施信息化教学最好的时间阶段是在大二;国家级规划教材占有主导地位,信息化教学设计服务于教材,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完善,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核心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用和共享。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    键   词]  教学设计;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把信息化作为激活职业教育的一剂良药。全国各省都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推廣信息化教学平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点。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省高职院校教师所做的信息化教学方案,统计和分析相关的特征属性,对融合了信息化技术的课程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特征体现

在教学设计中,信息化技术具备三个突出的特征:广泛性、科学性和反馈能力。

在广泛性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硬件成本的降低和网络资费的下降,高职学生的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学校机房的配比率也在不断增加,人和物都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能够在更大规模的范围内运用。信息化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也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立体,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演化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

在科学性方面,教学数据收集更加简便、精确和实时。通过统计分析,甚至是机器学习等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数据转换出来的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出教学状态,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转变成一个具备“科学”教学能力的教师。

信息化的概念中,其中一部分指的就是“反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得好还是教得坏需要等教学过程结束后才能够得到结果,信息化技术正好能够弥补这个难题。通过碎片化教学、在线测试、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论坛、社交网络等数据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能够快速反馈给教师,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及时调整与适应。

教学设计的信息化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结合职业岗位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职业教育提升到新的阶段。

三、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根据历年大赛评分指标的特点以及大赛作品中教学设计的特点,从获奖项目中提取“专业大类”“学生年级”“教材类型”“教学标准”和“学情”五个特征属性进行分析。

(一)专业大类分析

大赛每年的专业大类都有所不同,2016年参赛的公共基础课程2组,专业课程6组。从获奖的数量上而言,前三名为“职业素养与就业创业能力”“文化艺术大类”和“装备制造大类”。通过对比各大赛组的获奖百分比。在所有获奖作品中获得一、二等奖比例最高的依次是“装备制造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和“公安与司法大类”。可见“装备制造大类”是获奖数量最多,且获得高层次奖项数量最多的一个组。在大赛装备制造大类的组别中,主要是“汽车制造类”“自动化类”和“机械设计制造类”等。相类似的这些专业,对实习实训的场地要求高,设备昂贵。对使用信息化技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同时,这些专业的行业标准和岗位划分非常明确,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容易积累,便于推广,运用于实际教学有先天的优势。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针对的学年

这里的学生年级指的是三年制高职,以年为数据记录的单位。统计大赛信息化教学作品在学生学习的那一年开展的。根据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职课程开课要求,专业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大部分集中在“第2学年”,该学年是高职学生正式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阶段。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1)学生具备相关知识储备;(2)学生具备信息化学习能力。通过大一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二的学生具备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信息化技能,适合于开展信息化教学。公共课程“数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集中在“第1学年”,这是由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决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课程”则贯彻整个高职的学习阶段,其作品在三个学年内都有。

(三)教材分析

大赛作品中包含对教材的选择,对教材的使用方法有如下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材为主”;另一种是以“教材为辅”。以教材为主的方式是根据教材的章节或者是项目次序来规划课程,根据教材所授内容选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以教材为辅,是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课程大纲、岗位需求或者是相关的国家文件为主,设计课程授课内容,教材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料。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家级规划教材”占比最多。其次是“自编教材”,大部分自编教材在大赛作品中是作为辅助教材使用的。“行业专家教材”指的是由行业组织或者是专家编辑写的教材。“普通教材”主要是“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课程”选用的。“其他”教材指的是数字化教材,这类教材也是作为辅助教材使用。从教材的选用上看,“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教材内容与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计息息相关。

(四)教学标准特点

教学标准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标准可以分成九类,“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写的,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上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信息化设计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国家标准”“职业资格证”“相关文献”和“技能大赛”用于对教学目标进行补充。

(五)学情分析情况

学情是指对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生信息,通过收集大赛作品中学生学情方面的信息,能够反映出我国高职学生的普遍情况。学情分为优点和缺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整理数据。

优点主要集中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技能、热爱动手和实践操作、具备信息化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化技术、适应新型教学模式、思维活跃,热衷社交网络。

缺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法不正确,知识零散不系统、抽象思维能力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目标不明确、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弱、实践经验不足、规范操作不足,安全意识不够、规范操作不足,安全意识不够、故障排除能力弱,具有畏难情绪。

从列举学情的优点上看,开展信息化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两项前提条件:(1)相关的知识基础;(2)信息化技能。从缺点上看,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项:(1)学习能力;(2)实践经验。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灵活使用信息化资源和平台,解决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实践经验上的缺陷。

四、结语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间观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個环境和要素。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普遍运用到课前、课中、课后,特别是课前和课后。不同于传统的预习和复习。信息化教学的课前课后,教师和企业专家能够通过网络与学生在线上进行沟通互动,及时调整课程的运行状态以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但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最多的课前和课后阶段却缺乏“时间”的设计。信息化教学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做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进行学习,然而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有限的,课前和课后容纳课程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一门课程在课外学习的时间也需要精心规划:学生在多长时间之内能够完成,在本学期内应如何与其他平行课程协调和互通。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做好规划,以达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

(二)“信息化教”与“信息化学”信息化技能是保障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成功的关键

信息化教学设计涉及种类繁多的仿真软件、社交软件、数字资源和教学平台,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这些技术和装备。而现阶段缺乏针对学生开展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往往大部分学生只是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而远非信息化学习能力。所以要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需要教师具备“信息化教”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信息化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7]34号.

[3]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4]谢晨,胡惠闵.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15(2):20-27.

[5]姜丽萍.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5-7,26.

[6]魏民.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21-226.

[7]马宁,崔京菁,余胜泉.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7-64.

编辑 张 慧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中职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抓住学生兴趣点并引导其进行主动学习。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结合情景理论,运用微课形式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是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的。本文通过对资料进行梳理,旨在理清中职语文教学情景微课程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探析合理的微课程设计。同时,也对中职语文情景微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职教学 语文课堂 情景 微课

互联网+已经将各行各业连接在一起,处于人类知识文化传播重要环节的教育行业也不能例外。第三次浪潮改变了人类接受与传递信息的形式,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交流传播的主要手段与重要媒介。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微课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有明确要求,除了基本的语文掌握与应用能力以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重视语文学习也逐渐成为业界所关注的焦点。

一、 情景模式微课程教学手段的概念特点分析及应用

情景模式微课程是现今非常新颖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它是将情景教学与微课程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其深入探索的一种教学方式。情景模式微课程主要由情景教学与微课教学两大部分构成。

1.情景教学的概念与特点

情景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经常被应用的手段与方法。它是指通过某一情景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助探究。语文在所有学科中具有基础地位,它不仅可以逐步提升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与理解能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叛逆期阶段,精力与想象力都十分充沛,与此同时又十分叛逆,因此,在课堂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激起他们的兴趣与好奇心,促使他们的语文学习由被动转向主动。

情景教学的首要前提是进行情景的创设,语文教师需要将自己置于学生的视角,将心比心,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深入學生群体之中,才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期盼。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有效的情景创设途径主要有两大方面:虚拟情景创设与表演创设。虚拟情景创设对条件要求不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与感染。教师可以利用手边现有素材,例如生活经验、图片、音乐或道具,对学生进行引导。不同体裁、类型的课文有不同的情景创设方法。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配合音乐,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感知诗歌的魅力。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将文字转化的过程。因此,在一些散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会利用图片让学生体会文章想要表达的意境。而对于一些较为新奇的事物,老师可以寻找实物向同学们展示,例如在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拿荔枝实物展示给同学们。此外,表演创设也是情景创设最重要的一种手段与方式。这种方式对场地、课程时间要求相对较高,也要求课文本身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例如在对古典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扮演,让他们体会人物的复杂情感。

2.微课程设计的概念与特点

微课程设计与传统课程设计的区别在于“微”,传统课程设计强调课堂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互联网信息时代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将人们接收与传递的信息割裂成分散的小块。中职学生作为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在信息接受上也相对碎片化。因此,微课程设计应运而生。具体而言,微课程设计是指用以展现某个知识点或是教学环节的为教学视频设计。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设置学习场景,并在此环境下进行在线的教学。

信息技术是微课程设计的核心与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将本节课的难点、重点用图片、视频等方式记录下来,课后采用流媒体技术手段保存在电子介质上,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此重点或难点进行展开。教师在采用微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锻炼他们深入探究的能力。

情景教学与微课程相结合存在必然性。首先,二者都需要进行必要的情景创设,才能够不断完善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其次,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情景教学与微课程教学的过程都是发挥学生主管能动性的过程。在此环节中,老师一直处于引导地位。这对与正值青春期需要进行自我寻找的学生来说,顺应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但又不缺乏保护措施。情景教学又要求教师能够在充分体谅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课程设置,微课堂又可以引入讨论,这两种方式相结合,能够迅速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语文课堂也可以在更融洽的气氛中开展。最后,情景教学和微课程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相似之处。二者都采用了丰富多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表演、活动等线下形式抓住学生注意力,而微课程又可以以点带面,通过对重点难点的突出和强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可以见得,情景教学微课程设计是现今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变革与突破,更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 情景微课程的设计重点与难点探索和突破

当前,国内对于情景微课程的课堂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课程设计的重点难点也值得探讨。中职学生特有的身体与心理素质,也给情景微课程设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情景微课程的设计需要结合中职学生特点与语文教学目标。具体而言,可以将课堂分为三个部分,并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展开:

1.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课堂导入部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热情度。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语文学习热情,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因此,在课堂导入部分可以采取情境创设,设立开放式学习的分为环境,引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尤其是在应用文、说明文的教学中,更需要教师进行情景设置,避免一开始就进行枯燥的教学。

2.利用微课程突出重点

微课对于情景教学的意义在于,微课程可以重点突出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难点,便于学生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地掌握知识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5-10分钟或者不低于1分钟的短视频,将重点题目和经典示范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给学生,并在此环节设置思考,引发学生的讨论。同时,由于微课更加便于保存,也方便了学生课下复习和观看。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也尽量围绕微课内容展开,便于学生进行巩固和复习。

3.引发讨论,实现互动

情景微课程的意义在于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前两部分的铺垫,教师在课堂剩余十到十五分钟时,应当发挥引导作用,结合本科内容提出问题,并带领学生解决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情景微课程由于先天具备了开放式课堂的条件,更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意义重大。

此外,情景微课程实现的手段和渠道也多种多样。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以及类型,运用视频、图片、电影、幻灯片展示以及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展开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印象。

三、 情景模式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情景微课程教学虽然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好奇心,顺应学生心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的目的,但也存在不少急需突破解决的问题。

首先,情景微课程教学应该以完成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为最基本的目標。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相对较差,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对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情景微课程设计通过设置一些场景,同时运用丰富且更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展示方式来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首要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秩序容易受到干扰,学生思路很有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会出现课堂无法正常开展,教学目标无法顺利达成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把控好课堂节奏,及时维护课堂秩序。

其次,目前许多教师新媒体运用能力较差,无法顺利运用微课程进行现代化教学。教师人才队伍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老教师无法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给情景微课程设计的推广带来的不小阻力。

最后,应该把握好情景微课程实施的场景。语文课文类型多样,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说明文、应用文等。情景微课程设计应该以教材为主,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设置不同的环节。例如,说明文就不宜采用表演的方式开展教学。诗歌散文重在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营造意境,不适合采用实物展示的教学方式。

小结

中职语文教学情景微课程顺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更应该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引导地位。通过丰富多样且人性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情景微课程设计虽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相信在教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这些问题必将被攻克,中职语文教学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水芳.浅析中职语文雷雨课程教学设计[J].职业,2015,15:131.

[2]张永亮.试论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赤子(上中旬),2015,10:191.

[3]孙保辉,孙志勇.中职语文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探究——以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语文教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5,06:56-57.

[4]余艳秋.文本细读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5]郝晨皓.情境教学在中职应用文写作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6]童建华.职校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审美设计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4,06:40-41.

[7]隋晓艳.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情景式教学[J].科技展望,2016,18:223.

[8]浦培芳.新课程理念下中职语文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4,06:80-82.

[9]丁多钦.浅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学周刊,2017(15).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姓名:郑梨红

准考证号:108009000193 课程开发类课程(让学生快乐成长)

初中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为了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合,推动和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为我校今后的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制定本课程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校本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为基础,涉及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本方案重点针对我校初

一、初二年级。

一、课程开设的情境分析

斯基尔贝克认为,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主要有五大步骤,学校首先必须分析情景,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所以在情境分析时,我们应考虑到校内及校外两部分的因素。

我校现有资源的现场评估表

社区人员素质复杂、绿地少、

班级间联系不足,场地缺乏

经验不足,对学校不熟悉

部分学习习惯较差,创新弱

编制不足,教师需兼行政职务

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态度

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设备数量不足

社区与学校未有效建立信任合作机制

活动水平与质量不高 地理环境

城市中心

学校规模

规模较大,全校26个班。教师敬业精神强

年轻、活力强,

认知水平及学习态度较好

行政人员

有热情、关系和睦

望子成龙,对教育投入热情较高

社区参与

愿意参与学校事务

硬件设施

基本设施齐全

地方资源

较丰富

课程资源

已开始实施学校学科小组等活动课程

(1)在校内因素方面,我们应分析:

A.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能力与需求

B. 教师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与经验

C. 课程现状与优缺点

D. 学校气氛与权利结构的关系

E. 校内相关资源的整合与合作 (2)在校外因素中,我们应考虑:

A. 社会与文化的变迁,家长的期望,与社区的价值观

B. 教育系统中教育政策的变革,考试制度的改变,教育研究的发现

C. 学科知识内在内容与教材教法的革新

D. 教师支持系统,如教师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的可能贡献

E. 社会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利用

二、 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它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制约着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学习方法。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体现出“以知识的综合运用”为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教育目标,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发展”为主线,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目标指向,把学生的“校内学习”同“校外生活”以及兴趣相统一,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以深入社区,贴近社区的方式创建社区文化与学校文化共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学校的专有特色,着力构筑一个符合现代课程观,凸显校园文化特征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是:

²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²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²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 课程开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落实国家“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在课程的目标的制定与开发时,为了有效发挥各种课程的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依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的开发来设计和实现课程具体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总目标是:发展以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一般思维能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分年级的具体目标是: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² 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² 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 ² 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形成初步的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并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² 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² 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² 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和睦共处。 ² 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² 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建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 ² 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² 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提高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² 自主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活动方案。 ² 提高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² 进行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² 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课程的内容选择

校本课程内容是一个系统而有机的整体,其内容的选择应以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而非是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课程的内容选择需要遵循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即围绕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个线索来组织课程内容,同时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以学生为核心,逐步实现三个线索的均衡与整合,并最终指向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1、课程的内容确定

校本课程内容涉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四个领域。这四大领域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校本课程内容的全部。四大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具体地的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教育(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中途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 、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是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反思与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该领域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要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2、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原则

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因社区、学校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其内容是由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与特长,体现每一所学校及其所在社区的特色,并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而确定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应突出以下原则。 (1) 思想性原则 由于学生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所限制,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是模糊和抽象的,因此,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个性、人格、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校本课程内容选定的首要原则。 (2) 开放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绝对范围和标准,即没有严格的知识体系,强调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紧密联系,提倡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评价标准的差异性,社会、家庭、学校尽可能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等开放的学习提供多方位的支持,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创建自由探究的环境。

(3) 主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发既要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的需要,又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社区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学校教材开发的主体,改变传统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的角色,使其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能够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有创意地开发和编制校本教材。

(4) 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发展的阶段性,即从低学年到高学年要体现学习内容的阶段性,使学生能够围绕着某一内容开展,连续性的学习,在这种连续性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态度、方法和能力。

(5) 综合性原则 学校和社区资源的多样性、差异性特点必然决定了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性、综合性的特点。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考虑社区和学校的特色,又要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有针对性选择不同的内容,同时,还要考虑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体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活动的多样的视点、多样的过程和多样的结果。

(6) 实践性原则 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安排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一般理论知识的补充不宜过多,要以问题和活动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强调注重活动的实践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3、活动的教师合作指导TT模式

(1)学科内教师指导TT

(2)跨学科教师指导TT

4、校本课程的构架

课程构架的基本理念为,以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为指导,视学生是课程的中心,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与需求均应受尊重。课程应依据儿童的兴趣、能力、动机与七大智能领域进行设计,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教师是对教育改革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建立共识,同心同德向自己的能力与耐力做最大的挑战;家长是教育环境的重要贡献者,应以具体的行动协助学生的学习,为教师分忧分难,积极支持与鼓励教师的教学活动;所有的学科都具有同等的地位,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七大智能领域的机会。 课程的活动内容设置

课程的活动类型的划分以活动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学校现有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基础,结合多元智能理论,课程类型与活动设置如下: 领

称 初二 阅读与欣赏 英语短剧

数学乐园 物理与生活

音乐欣赏

有趣的象棋 手工制作 青春的律动

方圆美术 初一 语言

文学欣赏 英语乐园 英语阅读

数学逻辑

发展的思维

网路漫步

音乐

音乐欣赏

体能

篮球运动 手工制作 海模制作

空间

方圆美术 美丽的中国

自我

人与社会 乡土历史 生命科学 探寻历史 生命科

五、 课程的操作规划与过程实施

为了进一步落实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挖掘现有教师的专长和社区人力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的活动规程,大力贯彻多元性、实用性、乡土性的教学,在打破固有的班级界限,甚至年级界限,整合和划分学生的学习形式,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激发社区的多元化发展,指导学生的社团与小组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打破现有的饿课程结构,落实文体类课程教学目标。

(一)课程的实施规划 1、制定课时计划与内容

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3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两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调学科渗透。时间8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多学科或活动设计,时间月4-5周,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 2、确定核心教师及其职责

教务处在初

一、初二年级专任教师中确定若干名教师作为校本课程的核心教师。核心教师可由班主任担任,其职责是负责本班级学生课程开设的全面工作。具体为:一是向学生系统介绍各活动课程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课程的活动形式与评价等;二是向学生推荐和让学生认真选择要参加的活动课程社团。三是及时协调学生参与和参加各活动课程的出勤与常规,落实与强化活动的常规教育。

3、组建专家组和导师组

教务处将设立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专家组和校本课程教学实施导师组。专家组有学校资深教师特、高级教师、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与校外专家组成。导师组主要由各备课组推选的主讲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课程的活动设计、校本课程纲要的编制以及学生活动的指导教师。 4、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

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在综合实践活动完成后,各活动小组要在导师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成果交流与答辩,专家组的成员要对课题进行成果书面评价或答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 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二)课程的过程实施

1、课题小组的组织与确定

在各学科申报的社团成员基础上,由指导教师具体指导,围绕社团的活动主题,个人依据各人的兴趣和爱好,分别成立不同的课题小组与项目制作小组,数量约4-5个。条件成熟的课题小组可以跨年级来组建。在活动的初期,教师提供一些选题供各研究小组来参考和备选,在学生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围绕社团的活动目标与宗旨,自定主题,自主选题,开展活动。

2、组织辅导报告和社团内动员

课程开始实施时,各社团的指导教师还邀请家长、社区的人员和高校的专家,做研究指导报告,这是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给学生方法论的指导。为配合课程实施,学校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组织动员报告,同时,须有班主任的积极配合和协助。开设《学习方法的指导》《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何进行课题报告的撰写》等主题报告。

3、个人选择课题,拟定计划与方案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设计的指导,要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指导课题小组自己初步设计,教师对报告表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说明与解释。

4、指导教师初审,整合相近课题

指导教师在初审时,要求学生对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的设计做出解释,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对淘汰的课题成员须有明确的说明与理由,要求学生做出修改,直到合理为止或者合并相近的课题小组。初审完成后,指导教师在社团内公开研究的课题名称,并提出研究的要求。

5、组织组内分工,设计活动方案

各小组课题组长完全由学生自己推选,将结果报告指导教师。同时,课题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照《课题开题报告表》的要求,重新设计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的方案。

6、开展专题报告会,进行方案评审

学生参加社团内的开题报告会,组织指导教师备课组3-4人参加评审,接受教师评审组的质询,修改完善方案。课题的方案的评审要依据《课题方案评审表》的要求,评审结束,必须为每个小组写评价表,为每个小组打分,并对小组全体成员设计的方案要进一步完善。

7、课题实施,教师监控与指导

小组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分别按小组进行。这给管理带来了困难,教师主要通过一些过程性的图表来实现,每次小组活动时,要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活动记录表、访谈记录表等,教师对小组的活动实施状况进行纠正和指导。

8、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设计和活动总结

各社团内的研究性学习要以课题小组为单位,撰写研究小组活动的研究报告,项目设计报告以及调查报告等。课题小组同学在规定时间内,将活动的过程性进行总结。既要进行课题组的整体小结,还要进行小组内的研究成员的个人总结,在活动结束后,将材料上交给指导教师。并开始着手完成小组课题研究报告。

9、社团内展示、成果评价

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展示时,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指导教师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成果评价表》分开题报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

10、年级成果展示、答辩与报告会

指导教师按年级安排不同的比例,选择出水平性、代表性最强的成果进行展示和答辩,答辩主要回答专家组的提问与质疑。学校对优秀成果颁发了专项奖励。研究成果的汇展与评价根据课时计划与活动安排。

六、课程的评价

评价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环节,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应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过程,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创新性。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评价主张采用以“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 1、评价的基本理念 1) 评价的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整体性要求在评价中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统整,使它们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贯彻到活动中去。一方面,将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产品如研究报告、模型、主题演讲等作为评价它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 2)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教师、学生、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活动的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教育的的能力。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方案,并支持学生所学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 3) 评价内容的过程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重视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进行评定时应该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仅是针对问题得出结论,只要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际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要重视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成功的体验。总之,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和发展程度,而不是以科学发展的水平,或者成人的认识水平来评价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的科学性。 2、评价的方式

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无论何种方式,都是以观察为先决条件。通过观察、记录、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项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的操作中,“成长记录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十分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以便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及时保存活动过程的经历,及时总结活动过程的实际体会。具体评价方式有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等,通过学生教师之间的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学生的师评等多重方法,以过程性和描述性评价为主,来实现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3、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

2)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3) 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学生:09级通信

1、

2、3班指导教师:周秋茜

一、16×16点阵LED电子显示屏的设计

1.功能要求

设计一个室内用16×16点阵LED图文显示块,要求在目测条件下LED显示屏个点亮度均匀、充足,可显示图形和文字,显示图形或文字应稳定、清晰无串扰。图形或文字显示有静止、移出、移入等显示方式

2.设计要求

根据功能要求,应采用动态显示的设计方法,同时为简化设计,减少硬件数量,显示数据的传输采用串行传输方式。

(1) 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 掌握动态显示原理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4)掌握串行数据传输方式的应用。

(5) 实现利用AT89S51单片机控制的LED图文屏正常工作;

二、数字电压表系统设计

1.功能要求

简易数字电压表可以测量0~5V范围内的8路输入电压值,并在4位LED数码管上轮流显示或单路选择显示。其测量最小分辨率为0.02V

2.设计要求

按照系统功能实现要求,控制系统采用51单片机,A/D转换采用ADC0808。

(1) 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 掌握数据显示原理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4)掌握ADC的使用。

(5) 实现利用AT89S51单片机测量电压并显示出来;

三、交通灯控制系统的设计

1.功能要求

设计一个交通灯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工作后,交通灯按照下列规律变化:初始态四面均为红灯,持续时间为2S;然后转为状态1(10S),为东西红、南北绿;状态2(3S),为东西红灯不变、南北绿灯灭、黄灯闪烁三次;状态3(15S),为东西绿、南北红;状态4(3S),为东西绿灯灭、黄灯闪烁三次、南北红灯不变;最

后回到状态1,依次循环。如遇特殊情况,可拨动应急开关,使各向均为红灯,特殊车辆不受红灯限制,待其顺利通过后将开关拨回原位。系统恢复原状态运行

2.设计要求

可选用12只单色LED发光管作为交通灯,也可选用4只双色LED发光管。控制系统采用51单片机,可选用片内带ROM型单片机,以简化电路,降低成本

(1) 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 掌握控制系统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5) 实现AT89S51单片机对交通灯控制系统的有序管理

四、数字时钟设计

1.功能要求

时钟计时器要求用单片机用6位LED数码管显示时、分、秒,以24小时计时方式运行,使用按键开关可实现时、分调整,秒表/时钟功能转换,省电(关闭显示)等功能

2.设计要求

按照系统功能实现要求,控制系统采用51单片机,显示系统采用LED显示器

(1) 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 掌握数据显示原理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4)掌握定时器的使用的使用。

(5) 实现AT89S51单片机产生频率可调的多种波形的输出;

五、简易低频信号源的设计

1. 功能要求

简易低频信号发生器要求能输出0.1~50HZ的正弦波、三角波和方波信号,其中正弦波和三角波信号可以用按键选择输出,输出信号的频率可以从0.1~50HZ范围内调整。

2.设计要求

按照系统功能需要,要求选用AT89C51单片机作为控制器,用DAC0832作为D/A转换器。功能键使用单片机的三个端口

(1)熟悉AT89S51单片机系统的使用方法。

(2)掌握DAC0832转换原理及实现方法。

(3)初步掌握AT89S51单片机编程方法。

(4)掌握定时器的使用。

(5)实现利用AT89S51单片机精确计时并显示出来;

教学设计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新的教育理念有效的教育方法手段也在不断的运用与开发。但是,需要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里的教学内容多是传统的耳熟能详的运动项目,对于目前社会上新兴的运动项目却涉足不深。基于此种现状,我觉得有必要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做一点推广新兴运动项目的尝试,以使学生对于体育课更加的感兴趣,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 轮滑;教学设计;应用

轮滑运动是一项新型的运动项目,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把速度和力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业余的体育锻炼中,各个年龄段的轮滑爱好者在轮滑场地中飞驰而过。同时,青少年作为轮滑运动的主力军,校园中参与轮滑运动的学生随处可见。

1 轮滑课教学中所面临的困难

1.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偏差

在轮滑课教学中,一方面,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总认为自己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技能水平低,缺乏自信,产生畏惧心理,人为地夸大了轮滑课的技术难度。当然,具备一定的专项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轮滑课教学的基本条件,当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学生易丧失自信心,产生对轮滑运动的畏惧心理。

1.2 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

学生对轮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不够,技术复杂,理解比较肤浅,练习时间不足,没有从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等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不能够掌握站立、转弯、停止等基本动作的用力分析,只进行盲目的模仿练习,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产生了疑惑感,学习压力过大等,最终导致对轮滑运动失去了兴趣。

1.3 教师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有待改进

在初中开展轮滑教学影响因素还是比较多的,教师认为缺少轮滑场地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也有认为轮滑运动危险性较高,容易出现意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缺少专业教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对轮滑运动的认知度较低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轮滑运动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当前很多初中的场地都是人工草坪,轮滑教学只能安排在篮球场地进行,不利于轮滑教学的安全进行,容易出现教学意外。轮滑运动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对初学者,容易出现摔伤的现

象,初中生初学轮滑非常容易出现外伤,一旦出现教学事故,教师要承贷一定的责任,这也是体育教师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专业的轮滑教师也是轮滑教学的必备条件,当前轮滑专业的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学校不具备开设轮滑教学的条件。一些学校的领导、体育教师对轮滑运动的认知度不高,并没有将轮滑运动列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也影响了轮滑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2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轮滑课程教学应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将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导到良性轨道,树立学习信心,形成自觉主动地参与轮滑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2.1 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

在采用分层次教学时,对有轮滑基础的同学可以按正常的教学步骤进行,而对那些基础差、身体弱的同学要适当多安排一些示范、讲解,使他们对轮滑课能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同时增强他们参与轮滑技能学习的自信心,减轻心理负担,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游戏,以增强学生对轮滑课的学习兴趣。

2.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和符合实际的教学评价标准

对于部分身体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可降低难度,在不改变轮滑技术动作结构的基础上,可利用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后达到学习目的。同时,轮滑课的教学评价要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即根据学生原有的基础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去评价学生的提高程度,并给予每一个学生积极的肯定。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下一学期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学校里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学,他们一起学习、生活,彼此之间容易互相影响,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学氛围。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班里的体育骨干,要发挥身体素质好、接受能力强和有一定轮滑基础的学生的带头作用,发挥学生之间“帮、带、学”的作用,消除基础较差学生的紧张、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从而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4 激發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只有把轮滑课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要求,才能产生克服各种困难的决心及消除各种心理障碍。体育教师应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学生轮滑学习的动机水平,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学习过程鲜明的育人功能及在发展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唤起学生对轮滑运动的热爱。在速度轮滑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的娱乐性、游戏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是消除其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运用风趣诙谐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讲解,及时消除学生胆怯心理;通过准确漂亮的示范,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模仿和学习的欲望,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同时适当组织一些带有竞赛性质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使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消除心理障碍。

2.5 加强轮滑课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作为轮滑课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轮滑技能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断吸取先进的知识,了解轮滑运动的最新动态。要以正确、标准、优美的技术动作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轮滑技能产生学习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到轮滑课的教学中来。正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会给学生一种安全、易学的感觉,使其对轮滑技术动作产生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效果,从而大胆地充满信心去练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在新课程理念下,不断更新轮滑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3 结语

轮滑运动引入到初中体育教学中,要将安全放在首位,在进行教学中严格按照轮滑运动中安全保护要求去做,对初中生进行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降低学生在运中的受伤几率。轮滑教学的开展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场地设施,学校要为轮滑教学的开展提供专用的场地设施,保证轮滑运动可以安全的开展教学。体育教师在轮滑运动开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技术的传播者,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轮滑技术水平,不断探索轮滑教学的规律,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为轮滑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徐磊,李刚,吕岩.分层教学法在普通高校轮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冰雪运动,2016,38(6):41-44.

[2]冯超.对高校轮滑教学中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策略研究[J].运动,2017(12):91-92.

[3]何亚新,石真玉,吴剑明.自我效能理论在轮滑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15):70-71.

[4]徐海峰.关于中学体育开展轮滑教学的研究[J].学周刊,2017(12):53-54.

上一篇:企业货币资金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会计制度问题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