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区范文

2023-09-22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1篇

摘 要:大国经济由于自身的特征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优势,也正是这种特点和优势使得大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与众不同。对大国经济的提出、大国经济的特征及优势、大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大国经济的比较研究及中国大国优势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归纳和整理,并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大国经济;大国优势;大国战略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中,既有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市场庞大的“大国”,也有国土面积较小、人口较少、资源贫乏、市场较小的“小国”,我们称前者的经济为“大国经济”,后者为“小国经济”。大国经济有不同于小国经济的特点,尤其是其引人注目的资源优势及巨大的国内市场决定了其经济发展轨迹的独特性。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对大国经济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还不多,有关大国经济的基础理论极为有限,诸多问题还比较模糊,缺乏科学的界定,这使得大国经济的研究不成体系,也缺乏深度。为此,本文就国内的大国经济研究脉络进行梳理,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奠定基础。

一、大国经济的提出

国内最早关注大国经济发展的是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教授,他提出,发展经济学应“突出研究重点,注重对发展中大国的研究”。因为自二战结束以来,除了凭特殊资源条件而迅速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的石油输出国以外,发展比较成功的是11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除巴西外,其他国家的幅员和人口都极为有限。因此可以说,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政策只在第三世界的极少数并不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小国家和地区取得了成功经验,而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大国却至今未能实现稳定的起飞和迅速的发展。他在该书第三章中“试图就大国发展的问题,大国的特征、大国发展的难题和大国的特殊道路,作进一步探讨。”[1]30-31只不过当时张培刚教授没有明确提出大国经济这个概念,他的大国发展问题更多的是从经济角度来考虑的,可以说是大国经济的雏形,奠定了大国经济研究的基础。随后,陈文科教授延续了张培刚教授的研究,对大国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2]1-5。可以说,陈文科是首次对发展中大国的发展矛盾作全面、科学论断的学者之一。他揭示了大国发展的十大矛盾:人口困惑、结构困惑、生态困惑、灾害困惑、短缺困惑、债务困惑、市场困惑、体制困惑、农民问题困惑以及传统文化的困惑[3]12-16。他认为,这十大困惑至少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基本上属于经济因素;第二类,兼有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第三类,属于综合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因素[4]91-92。尽管以张培刚和陈文科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者对大国发展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提出大国经济这一概念,没有系统地揭示大国经济的特点、优势和发展战略。

国内比较系统地提出大国经济的是李由和童有好。李由的《大国经济论》,对国家规模及其与市场结构、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经济开放、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国家规模约束下的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的特征和方式。但由于他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大国经济发展与政府管理的特征和方式,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大国经济优势和规律的研究[5]1-19。童有好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探讨了什么是大国经济、大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大国经济中国内市场的作用、大国经济与开放经济的关系以及我国在具备大国经济雏形后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6]26-37,[7],这为大国经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童有好没有沿着他比较系统的思路继续研究下去,没有系统性地全面研究大国经济所面临的诸多经济现象和发展战略,使得原来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如究竟哪些经济体属于大国经济?其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大国经济优势的来源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回答,关于大国经济的研究仍是备受争议。

二、大国经济的特征及优势

大国经济的研究者们都认同大国经济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着其他经济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大国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其优势的来源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仍没有达成一致。

童有好(1997)认为,大国经济有不同于小国经济的特点: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经济规模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这些特征决定了大国经济的优势:庞大的国内市场,这个庞大的市场优势对本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金凤德也认同这种说法,他在概括出大国经济的一般特征的同时,指出市场潜力是大国经济的基础,但是日本的市场潜力相对美国、俄罗斯等并不大,它怎么成为经济大国呢?根本原因在于市场购买力的大小,日本的国内市场虽小,但是其市场购买力很大[8]24-35。 张李节(2007)认为,所谓大国经济,是指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个亿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具备这些特征的大国主要有:俄罗斯、美国、中国、巴西、印度等。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呈现层次性是大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大国经济的八大优势:资源优势、分工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技术发展优势、规模优势、生产力推进优势、资源整合优势等[9]182-184。

湖南商学院大国经济课题组提出了大国综合优势的概念,并比较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其内涵与特征。他们认为,大国经济最大的特征是多元性和适应性,多元性导致了发展层次的差异,比如技术差异、人力资本差异、资金积累差异、区域贸易差异等,而适应性则是指各个层次的技术、人力资本、资金和贸易正好适应了其相应的发展程度,能够较快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大国经济的多元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指出大国经济的优势是一种综合优势,这种优势集技术优势、人力资本优势、资金优势和贸易优势为一体的特殊的优势——大国综合优势 [10]8-12。大国经济综合优势理论,是关于大国综合优势的构成要素、发生机制及其在区域、产业、企业等方面的运用的理论[11]23-28。他们关于大国综合优势的理论,不仅结合了张李节、董有好等人的观点,又比较全面系统地开展了关于大国经济的特征、界定、大国综合优势的来源、作用机理及大国经济的发展战略等问题的研究,是目前国内较为系统地研究大国经济的代表。

三、大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战略

大国经济有着其他经济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有着自己的特点,因此,其发展战略也有自己的特征,当然,这种特征必须是基于自己的大国经济的现实和基础之上,在其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上也有自己的特征。

1.大国经济的发展模式

靖学青(2000)研究了大国经济的发展模式,认为世界上的大国,其经济增长主要为国内市场需求所推动。在积极参与国际经贸交流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始终以国内需求为重心,主要依赖内需规模的扩大,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12]23-28,这是一种典型的需求推动模式。张皓(2001)则认为,大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仍然是国内市场需求,而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3]10-14。张皓的观点是投资驱动模式,这种投资推动模式在需求推动模式基础上更进了一步。童有好(2001)则认为,大国经济由于国内市场巨大,国际市场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对外开放度较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大国经济的发展[14]85-90。童有好的外贸推动模式备受学者们的推崇。张学勇、金雪军、章宁宁(2006)从大国经济的视角,分析了贸易开放与对外直接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以中国为例,探讨贸易开放与对外直接投资在中国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影响及影响差异,研究表明,开放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经济的增长, 但关税减让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以开发区为平台的外国直接投资优惠政策的作用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15]23-29。田青(2001)在比较了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之后提出,大国经济更应该通过国际化来达到经济发展目标[16]58-61。当然,田青的国际化战略比较复杂,不仅仅是国际贸易,还包括对外投资等其他方式。

2.大国经济的发展战略

大国经济的发展战略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尤其在关于产业选择的战略上争议很大。顾海兵(2005)指出大国经济发展战略应该集中在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上,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础[17]1-5。顾海兵的大国经济发展战略,是由国防建设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专项发展战略组成的庞大系统,对具体的经济发展战略实际上没有意义。

经济战略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产业选择上,因此,大国经济发展战略争议比较大的也体现在产业发展战略上。戚衡玮(2006)假设在一国内只存在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两种产业,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简称为中国模式,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简称为印度模式。然后,分别建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市场模型,对中、印两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结论表明:若使更多的人享受经济发展的福利,中国模式优于印度模式。中国模式能使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两种产业协调、充分发展,并最大限度地解决失业问题[18]44-48。这个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并且也很好地解释了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国经济发展战略。杨汝岱、姚洋(2006)提出了有限赶超的概念,并测算了112个国家在1965—2000年间有限赶超指数。他们的跨国分析表明,在大国经济中,实行有限赶超的国家的发展绩效明显优于没有实行有限赶超的国家。并指出我国在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的同时,也致力于一些中高端产业的发展,符合有限赶超的要求,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绩效[19]。徐晓飞、马越雷(2007)在比较大国经济与小国经济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大国经济由于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经济规模巨大,对世界影响较大,因此适合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积极扩大内需,不要过分地依靠对外贸易这种战略模式[20]79-81。

四、大国经济的比较研究

尽管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但作为大国经济的范畴,它们仍有共性。因此,关于大国经济比较研究的文献很多,这给大国经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对大国经济进行比较研究的代表是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6)以世界经济大国为对象,全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大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指出了大国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和结构调整的背景、措施和效应,为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1]1-270。程极明、李洁(2006)以美国、苏联、巴西、印度和中国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这对我国大国经济发展可以有更为直接参考的价值,这些系统的比较研究,为大国经济理论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2]1-320。白旻(2008)在比较中印两国经济的崛起后发现,两个国家虽然选择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但目前的发展却面临着共同的难题,其根源在于超大型的国家规模,中印崛起呼唤发展中大国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中印等大国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全球性和时代性课题[23]104-109。那么,制约大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哪里?其发展道路的借鉴在哪里?陆铭(2008)在程极明、李洁等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再次全面剖析了大国经济发展城市化战略、全球化战略、工业化战略等,系统梳理了大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和社会基础,这为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24]。

上述的比较研究属于定性研究,但是大国经济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大国经济之间的经济波动是否有共性?不少学者以定量分析为工具,实证回答了这些问题。宋玉华、方建春(2007)对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行了一系列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关性经历了由强到弱,再逐步转强的过程,但总体上相关性程度较低;中国经济波动滞后于世界经济波动,表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在10%显著性水平下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但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大[25]104-111。这对中国走向世界,采取大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大国经济联系的纽带有很多,对外直接投资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宗建亮(2007)选择了这个纽带,利用协整、VAR脉冲相应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在1980—2006年度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以G7为代表的世界大国经济波动如何通过对中国的FDI影响中国经济波动。结果表明,中国FDI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存有相关性;中国FDI方差分解中由中国经济因素解释的成分远高于世界大国经济因素的解释成分,在G7和中国GDP方差分解中,由对方经济因素解释的成分处于上升的趋势,这表明中国与世界大国之间经济波动的相互影响在日益加深[26]35-40。这个研究结论在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中国的大国经济研究

1.中国走向大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要比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严峻得多,也复杂得多。卢进勇(2005)注意到中美、中欧贸易摩擦不断,且不时升温的现象,考察了其他贸易自由区对大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后指出,中国要想走向大国经济,必须采取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同其他经济体结合,以有效地应对走向大国经济过程中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27]1-3。高帆(2007)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大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认为,从总量的角度看,中国已经或者至少正在逐渐进入大国经济的行列,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中国的大国经济是同时完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欠发达经济走向发达经济两重转变,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大国经济不仅面临来自域外压力的更大考验,而且也面临来自内部发展不确定的潜在挑战。他进一步提出中国走向大国经济应对内外部挑战的基本思路是转变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的扩大转变为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28]。高帆的研究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为我国实施大国经济战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中国在走向大国经济的同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内外部经济失衡日益严重,宏观经济调控也出现了实现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的政策冲突。段平方(2007)提出解决中国经济的内外失衡,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29]32-37。

2.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体,中国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这是争议已久的话题,也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综合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

(1)赶超战略。赶超战略源于后发优势理论。陆德明(1999)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发展动力理论”框架,认为通过学习型追赶,中国与先发国家的发展差距将逐步缩小,但总还有一恒定差距无法消除,这需要我们必须更新转换发展动力,即从原来的引进学习转向自主创新[30]351-356。郭熙保(2002)从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研究了西方经济追赶理论,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基于后发优势的赶超战略,并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框架,但是这个框架也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31]23-69。侯高岚(2003)对后发优势理论与经济赶超战略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正是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并遵循经济赶超的一般性规律,才创造了“中国奇迹”[32]43-47。基于后发优势理论,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采用赶超战略。但也有不少学者如林毅夫、蔡昉(1999)等认为,赶超战略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赶超战略使发展中国家增长主要体现在工业部门,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平衡;赶超战略建立起来的现代工业没有与其传统工业和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工业部门并没有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联动作用;所扶持的产业很难有自生产能力,缺乏竞争力;政府强烈干预经济,使资源配置扭曲严重,市场配置难以发挥作用[33]4-20。

(2)比较优势战略。林毅夫、蔡昉(1999)[33]4-20、林毅夫、李军(2003)[34]21-28基于李嘉图“比较优势”概念,认为赶超战略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选择优先发展与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中,将导致优先发展部门内的企业缺乏自生能力。而政府为了使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能够建立起来并生存下去,就必须扭曲利率、汇率和价格,并用行政手段配置资源来补贴或保护这些企业。于是,市场的作用受到抑制,寻租行为盛行,而最终的结果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很差。所以,落后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最好的策略是采用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此后,国内许多学者围绕比较优势战略展开了实证研究。张小蒂、李晓钟(2001)[35]104-107,陶俊(2005)[36]27-31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中国的显性比较指数逐步与其劳动资源的禀赋相吻合。余剑、谷克鉴(2005)阐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比较优势战略运用引致的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化以及由此发生的产业和贸易结构变革,并用HOV模型和计量模型解析对外贸易、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增长、资源要素禀赋改变以及经济结构变化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比较优势及其动态化原则的利用在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的指导地位[37]2-11。此外,还有学者如卫兴华(2001)[38]14-16、侯经川、姜彦福(2004)[39]65-73、郑海涛、任若恩(2005)[40]77-89、管汉晖(2007)[41]151-160、杨淑华(2007)[42]28-31等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应该采取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综合比较优势战略。综合比较优势战略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即每个国家都应该尽量充分利用外生比较优势、内生(分工)优势和交易效率比较优势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避免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贸易。杨小凯、张永生(2001)认为,综合比较优势的观点考虑了前述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所忽略的因素,应该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他们将交易效率作为经济增长的唯一前提、把宪政框架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条件而遭到其他经济学家的质疑[43]1-15。魏后凯(2004)提出了一个区域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决定的假说,认为区域竞争力既决定于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又决定于微观层次的企业竞争优势,是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把区域发展战略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这为中国进行大国经济战略选择提供了依据[44]10-13。

(4)大国综合优势战略。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争议仍然是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欧阳峣教授在研究大国经济时关注到了大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阶段性与适应性,并系统地提出大国综合优势来源于技术的多元性和适应性、人力资本的多元性和适应性、地区差异的多元性和适应性等等[10][11]。“大国综合优势”是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大国科学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大国综合优势”理论显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选择也应有所不同,这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45]153-160。大国综合优势理论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也为产业选择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依据。

六、简要评述

当今的经济正成为以大国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经济联系的日益频繁使得大国经济研究成为我们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把钥匙,因此,大国经济正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美国高盛公司为寻求战略对手,提出作为世界新市场的“金砖四国”以来,大国经济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综观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国内众多学者已在四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大国经济的地位重要。众多学者已经意识到大国经济的重要性,意识到大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把握了大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征,就把握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第二,大国经济的特征显著。无论是人口、市场、发展潜力还是差异性和适应性,大国经济的特征显著,这有利于把握大国经济的本质和内涵。第三,大国经济的优势明显。他们已经意识到大国优势的存在,尽管对这个优势的认同还存在差异,但无论是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还是综合优势,都初步分析了大国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第四,大国经济的发展战略独特。大国经济自身的特征和独特的优势,决定了大国经济的发展战略与小国经济有所不同,大国经济的发展必须选择建立在这个优势基础上的发展战略,但不管是何种发展战略,他们都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现有研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一,对“大国”缺乏较为明确的界定和分类。有的把“大国经济 ”等同于“经济大国”,有的把“大国”等同于“强国”,而没有提出一个科学的划分标准和评价体系。许多学者在研究大国崛起的历史时,把一些经济、政治上强势的国家称为“大国”,这些国家面积不大,人口也不多,实际上讲的是“强国”。有的学者提出“石油大国”、“钢铁大国”等概念,实际上讲的是“产业大国”或“经济大国”。除张培刚教授对“发展中大国”做了界定外,很少有学者对大国的界定和划分做专门研究。其二,没有深入把握大国经济优势的本质。由于其国土面积广大,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发展程度也千差万别,我们不能无视这种差异,这是大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同时,大国经济发展的要素也参差不齐,技术、人力资本、资金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个差异性正好适应了大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两个系统差异性相互耦合正好相互适应,差异性与适应性相结合是形成大国经济优势的关键。可惜,现有的研究没有意识到大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和适应性,没有深入把握大国经济优势的本质与内涵。其三,缺乏系统的和连贯的大国经济发展战略。既然大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显著存在,或者说大国经济的差异性和适应性显著存在,所以无法采取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战略,必须根据差异性的现实,采取适应性的发展模式和战略,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而现有的研究大都想追求一种统一的模式和战略,忽视发展战略和模式的差异性和适应性。其四,中国大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非常有限。在研究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时,学者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先从国外的某种理论出发,然后将这个理论框架套用到中国,而没有真正做到从中国国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大国经济的特征及发展模式。

为克服上述缺陷,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国经济研究:第一,从理论上深入系统地界定和研究大国经济。大国经济的概念、类型、特征、优势及作用机理和规律,这是大国经济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地界定大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才能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大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第二,深入系统地研究大国经济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大国有不同的类型,既有经济发达的大国,也有经济相对落后的大国,既有区域差异较大的大国,也有区域差异相对较小的大国,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发展程度不一,发展模式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系统地研究大国经济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尤其是对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美国这五个典型大国,要深入分析各国的国情、特点以及发展状况,从而把握大国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共同特征。第三,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的大国经济特征及战略模式。在把握大国经济特征、规律、优势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展开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综合优势和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并检验大国经济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大国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

[2]陈文科.发展经济学的突破与大国发展的困惑[J].江汉论坛,1994(10).

[3]陈文科.大国发展的十大困惑——大国发展经济学难点探索[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4]龚益鸣.大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集成[J].江汉论坛,2001(9).

[5]李由.大国经济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童有好.大国经济浅论——兼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体制改革,1999(3).

[7]童有好.大国经济浅论[D].中共中央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0.

[8]金凤德.经济大国的一般特征与日本经济大国[J].日本学刊,1988(5).

[9]张李节.大国优势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J].现代经济,2007(6).

[10]欧阳峣.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J].财贸经济,2006(5).

[11]欧阳峣.构建大国综合优势[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

[12]靖学青.大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J].上海经济研究,2000(5).

[13]张皓.大国模式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9).

[14]童有好.大国经济与开放经济研究[J].太平洋学报,2001(2).

[15]张学勇,金雪军,章宁宁.贸易开放、外国直接投资优惠与我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基于大国经济的视角[J]. 国际贸易问题,2006(12).

[16]田青.大国经济和小国经济国际化模式的比较[J].国际经贸探索,2001(1).

[17]顾海兵.大国与大国经济发展战略[J].太平洋学报,2005(1).

[18]戚衡玮.发展中大国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基于劳动力市场的分析[J].理论界,2006(5).

[19]杨汝岱,姚洋.有限赶超与大国经济发展[R].第六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20]徐晓飞,马越雷.我国的大国经济战略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53(3).

[21]课题组.制度变迁与结构调整:90年代以来大国经济发展轨迹[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

[22]程极明,李洁.五大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1990-2005年)[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3]白旻.中印崛起呼唤大国发展模式创新[J].亚太经济,2008(1).

[24]陆铭.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5]宋玉华,方建春.中国与世界经济波动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7(1).

[26]宗建亮.世界大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G7为例基于FDI视角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4).

[27]卢进勇.自由贸易区:中国的大国经济[J].商务周刊,2005(7).

[28]高帆.中国走向大国经济面临的挑战[J].中国国情国力,2007(3).

[29]段平方.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原因与治理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07,21(9).

[30]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兼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J].武汉大学学报,2004(3).

[31]陆德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因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2]侯高岚.资本积累与经济赶超[J].当代经济研究,2005(11).

[33]林毅夫,蔡昉,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5).

[34]林毅夫,李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7).

[35]张小蒂,李晓钟.我国外贸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2).

[36]陶俊.从显性优势看中国后发优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5(1).

[37]余剑,谷克鉴.开放条件下的要素供给优势转化与产业贸易结构变革[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38]卫兴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2001(7).

[39]侯经川,姜彦福.比较优势与赶超战略[J].公共管理学报,2004(11).

[40]郑海涛,任若恩.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J].经济研究,2005(12).

[41]管汉晖.比较优势理论的有效性:基于中国历史数据的检验[J].经济研究,2007(10).

[42]杨淑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7(2).

[43]杨小凯,张永生.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J].经济学(季刊),2001(1).

[44]魏后凯.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发展战略[J].福建论坛,2004(9).

[45]欧阳峣,生延超.技术差距、技术适应能力与后发技术赶超[J].中国软科学,2008(2).

责任编辑:陈桂香

Comment on Researches of Big Countries Economy

OUYANG Yao, SHENG Yan-chao

(Institute of Regional Strategic Studies, Hunan Commerce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China)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2篇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3篇

摘要:自由贸易区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受阻背景下区域间各国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而采取的折中选择,上海合作组织是致力于打击三种主义的地区合作组织。文章分析了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状况,从区域内贸易发展、区域内各国贸易联系和贸易互补性三个角度出发论证了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成员国共同利益,特别是对中国而言有利于强化区域经济合作。開拓新兴市场,稳定大宗商品供给和加强地区影响力。

关键词: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贸易密集度;贸易互补性;区域经济合作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12年6月6~7日,胡锦涛主席在北京主持召開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12次会议,这是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第三次在中国举行。在2008年杜尚别召開的第8次首脑峰会上各方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纲要》中期目标是在贸易投资便利化基础上開展大规模经贸合作,远期(2020)目标是在本区域内逐步实现货物、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本届首脑峰会上,如何落实《纲要》规划,携手应对金融危机余波及欧债危机对各国经济的冲击,是各方重点商讨的议题之一。《纲要》为我们规划出了一幅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各国经济贸易投资合作的长远蓝图,能否落实、如何落实则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贸易自由化作为一种趋势已经得到了学界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各种因素,特别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下,WTO框架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事实上受到诸多掣肘,反映在现实中就是WTO主导的多轮贸易谈判至今乏善可陈。在此背景下,为了最大限度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分享贸易利得和参与国际分工,以及安抚国内既得利益者和保护贸易拥趸集团,参加各种形式的自由贸易区成为各国政府的折中选择。在WTO框架内,WTO对建立和加入自由贸易区实行报备制,WTO不反对各成员国参加各类自由贸易区组织,并希望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通过扩大自由贸易区的范围和领域间接向更广泛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方向发展。虽然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仍是目前争议较多的话题,但是不争的事实是形形色色的自由贸易区裹挟着全球化浪潮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有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EU)、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等,大致可以包括北北型自由贸易区、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和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从实践上说北北型自由贸易区(如欧盟)或者南北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较南南型自由贸易区開展时间更早,作用也更加明显,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以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典型代表的南南型自由贸易区发展更加迅速。一方面,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对外贸易发展,继而推动了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与发达国家经贸交往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自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得到保障,例如墨西哥经济发展严重受制于美国,即使是在由发达国家组成的欧盟内部也时常就自由贸易区利益分配问题而龃龉不断;再一方面,深陷债务问题的欧美各国经济增长疲乏,市场萎缩,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给发展中国家開拓发达国家市场造成了麻烦,因此需要扩展发达国家之外的其他市场。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仍将是可以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的主流。

目前,中国正在与28个国家或地区建设了或正在建设15个自由贸易区,其中已经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区协定,分别是中国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自贸协定,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以及大陆与台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CEFA)。正在商建的自由贸易区有5个,分别是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澳大利亚、挪威、瑞士、冰岛自由贸易区。同时,中国已经完成了与印度的区域贸易安排联合研究,与韩国结束了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正在開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官产学联合研究。总的来说,目前中国自由贸易区安排呈现出一种以亚太邻国为重点、以拉美北欧为侧翼,点线面结合的发展态势。中国14个邻国中,在东亚,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甚至有望在一定条件下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努力;在东南亚,中国已经与东盟正式建立了自由贸易区,这是中国参加的第一个地区性自由贸易区组织;在南亚,中国与巴基斯坦建立了中巴自由贸易区,并且正在积极与印度磋商建立自由贸易区:但是,中国尚未与中亚地区邻国哈吉塔乌土等和北方邻国俄罗斯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有重大进展,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构建全方位立体式自由贸易区体系的一大缺陷或者遗憾。

2011年9月2日在上海合作组织商务日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钟山提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可以适时考虑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这也是迄今为止中方高官就此问题最新也是最积极的表态。事实上,以深化成员国之间睦邻友好关系、巩固地区安全与稳定为出发点,以打击三种主义和促进联合发展为己任的上海合作组织在地理范围上正好覆盖了目前中国周边自由贸易区进程最为滞后的俄罗斯和中亚诸国。这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鲜明的方向,即能否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现有渠道,在加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以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能否积极推进以政治话题为主要议程的上海合作组织向区域性政治经济合作组织迈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更好的实现政治互信有必要加强双边经济贸易联系。而贫困和经济落后正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激进主义的温床,为了彻底根除三种主义对地区稳定的危害,提高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才是治本之策。

古典经济理论认为自由贸易能有效促进国际分工,提高贸易各方福利,因此自由贸易一直以来都为经济学家奉为圭臬并不断为实现自由贸易而奔走呼号。但是。自由贸易虽然能提高贸易各方福利,但是纯粹自由贸易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困难重重。因此,才建立了以降低关税和消除贸易壁垒为目的、以实现自由贸易为己任的WTO;同样正是因为在实现全球自由贸易道路上障碍不断,才有了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向区域自由贸易演进。并最终实现全球自由贸易的次优选择。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也是当下各国之间相对容易达成一致的议题。

目前,针对中国自由贸易区问题研究大量集中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上,如佟福全(2002)、张蕴岭(2002)、崔日明(2002)、张彬(2011)等探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和贸易效应,胡鞍钢(2001)、刘昌黎(2001)、张曦、海闻(2003)等分析了中日韩,乃至包括香港等地的四地自由贸易区建立和发展的前景及可能性:但是,很少有文献涉及到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为数不多的几篇,如:贾俐贞(2007)首次探讨了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相关问题,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和中亚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对脆弱性是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历史必然,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陈小沁(2010)也谈到了特别是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肩负重任。赵鸣文(2011)认为上海合作组织从“上海五国”机制演变10年来成绩斐然,但是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短期内难以形成。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如何促进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这正是本文试图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二、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现状

为了探求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有必要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情况。本节主要从区域内部贸易发展状况、贸易密集度和贸易互补度三个方面分析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经贸发展现状。

(一)区域内贸易比重

表1分别统计了1995~2010年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各国与其他五国区域间贸易占各国总贸易的比重。从表1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与其他五国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仅为1.95%~3.39%之间,其中中国对五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大部分年份均低于中国从五国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俄罗斯与其他五国区域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高于中国,大致在8.28%~11.93%之间,同样,俄罗斯对五国出口占俄罗斯出口的比重略低于俄罗斯从五国进口占俄罗斯总进口的比重。这说明对中国和俄罗斯两国而言,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对其他国家的贸易进口强度高于出口强度,也就是说在区域内两国更倾向于扮演进口者的角色。

与中俄不同,哈吉塔乌各国对其他五国区域内贸易占各自总贸易的比重明显较高。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比重甚至超过50%,而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也超过40%。这说明对上述四国而言,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贸易重要性十分明显,这是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还可以发现,上述四国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略高于进口的比重,这说明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出口强度高于进口强度,也就是说在区域内两国更倾向于扮演出口者的角色;而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区域内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略低于进口的比重。

从该比重及进出口相对大小可以看出,哈吉塔乌等国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明显高于俄罗斯和中国,其中中国最低。因为中国传统的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贸易主要集中在从上述国家进口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大宗初级商品,而出口工业制成品等商品。

(二)贸易密集度

在分析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时,贸易密集度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及由此得来的贸易偏斜指数都是重要的指标。其中贸易密集度指数的公式为:

其中,TIij表示贸易密集度指数,Xij表示i国向j国的出口,Xi表示i国的总出口,Mj表示j国的总进口,Mw-Mi表示世界总进口减去国家i的总进口。贸易密集度指数可以反映出双边贸易关系的紧密程度,TI>1表示i国向j国的实际出口大于预期出口(预期出口由以进口衡量的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决定),两国的贸易关系密切;反之,两国贸易关系疏松。本文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中心分别计算了中哈、中吉、中俄、中塔、中乌、俄中、俄哈、俄吉、俄塔、俄乌贸易密集度指数。

表2显示,俄罗斯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其他国家贸易密集度整体而言高于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其他国家;但是,中国与其他国家(除俄罗斯)的贸易密集度呈上升趋势而俄罗斯与其他国家贸易密集度呈下降趋势。一方面,哈吉塔乌四国与俄罗斯历史上同属苏联加盟共和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苏联解体后,五国均为独联体成员国,继续保持着密切往来,俄罗斯也一直视哈吉塔乌等国为其经济后院,不断通过诸如签订《独立国家联合体自由贸易区》等方式加强在该地区的贸易存在,因此俄罗斯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密集度高于中国与上述国家。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因此与哈吉塔乌等国的贸易密集度不断上升,目前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密集度均超过1,与这些国家之间贸易密切;而随着俄罗斯经济发展,对外贸易随之扩大,但在贸易方向上開始注重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等国发展贸易,因此与哈吉塔乌等国贸易密集度呈下降,但是即使如此,俄罗斯与哈吉塔乌等国贸易密集度仍达到10左右,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

(三)贸易互补性

贸易互补性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重要问题,Drysdale(1967)提出如果两国存在紧密的贸易联系,那么还必须确定这种联系是互补性和还是偏向性,进而认为当各国之间存在互补性的紧密贸易联系时,有利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至少会减少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阻力。为了衡量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参考于津平(2003)和尹翔硕、郎永峰(2011)等人的研究方法得到以下贸易互补性指数计算方法:

从表3可以发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均大于1,并且与所有国家的贸易互补程度均呈上升趋势。俄罗斯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而与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贸易互补程度呈下降趋势。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区域内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互补程度也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吉尔吉斯斯坦与俄塔乌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区域内各国贸易互补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其他三国贸易互补程度呈下降趋势而与中乌两国贸易互补呈上升趋势。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贸易互补指数大于1,与俄塔两国贸易互补程度上升而与哈吉两国贸易互补程度下降,与中国贸易互补程度基本不变。同时,以2010年为例,可以将表3改写成另外一种形式,见表4。

通过表4可以发现,中吉、中塔、中乌贸易互补指数小于吉中、塔中、乌中贸易互补指数,也就是说根据不同国家计算出的贸易互补指数并不相同,其中吉中、塔中和乌中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中吉、中塔和中乌,也就是说上述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中国对上述国家的贸易互补性。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上述国家因与中国进行互补性贸易而获得福利提升更加明显。同样,以俄罗斯为例,俄中、俄乌贸易互补指数小于中俄、乌俄贸易互补指数,也就说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的贸易互补性要高于俄罗斯与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贸易互补性,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中乌两国因与俄罗斯进行互补性贸易而获得的福利提升较俄罗斯更加明显。以此类推,可以研究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各国之间開展贸易,特别是互补性贸易而获得的福利提升。

三、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

从区域内贸易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区域内贸易占各国,尤其是中亚四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还是从密集度指数所反映的贸易关系,特别是从各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来看,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一)高水平的区域内贸易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

区域内贸易的高度发展,说明区域内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关系密切,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哈吉塔乌等国区域内贸易比重高达50%以上,区域内贸易是上述各国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区域内贸易比重也达到10%左右,且特别是由于与中国贸易规模扩大,呈上升趋势。中国区域内贸易比重虽然较低,有一个重要前提是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庞大,因此与上述国家区域内贸易比重相对较低。另外,中国从上述国家的进口大多是石油、铁矿石和煤炭等大宗原材料,对维护我国能源供给和经济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能源需求不断加强和中亚地区各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欧美出口市场相对疲软,我国与这些国家的区域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呈现稳定的上升态势。

(二)密切的贸易关系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关键因素

密切的贸易关系,既是对长期以来区域内各国经贸关系的概括,也是对今后各国经贸关系的展望。业已形成的紧密经贸联系有助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现有的经贸关系,因此,紧密的经贸关系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关键因素所在。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例,反映双边贸易关系的贸易密集度指数大多年份大于1,这反映出中俄与其他国家已经形成比较密切的贸易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对关系中,只有中俄或者俄中贸易密集度指数均小于1,这反映出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明显滞后与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也滞后于两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一方面既有历史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两国政热经冷的尴尬现状。随着两国互惠友好关系的发展和两国政府间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不断延伸至经济领域,可以想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两国贸易关系必然更加紧密。更加紧密的中俄贸易关系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前提,同时,可以预见自由贸易区的组建也将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三)较高的贸易互补性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本动力

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更加合理的国际分工,降低关税从而提高区域整体福利水平,因此,较高的贸易互补性正是组建自由贸易区的动力所在。各国在追逐对方比较优势弥补自身比较劣势的过程中,即在贸易互补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自由贸易区的需求,在自由贸易区成立后,较高的贸易互补性同样是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动力。否则,经济和贸易结构上的同质化表现出来将是激烈的竞争性,不利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即使在发达的欧盟内部也存在诸如德国、法国这样的先进国家,意大利、西班牙这样的中等国家和葡萄牙、希腊这样的发展中发达国家;互通有无,互补余缺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由贸易区的功效。从表3可以看出,除了个别几个国家之间在个别年份低于1之外,其余均大于1,这意味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互补性较强,这也基本符合目前的现实情况,即中国在制造业领域有比较优势,其他国家在初级品特别是大宗原材料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这说明,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已经具备了组建自由贸易区的最重要条件,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得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同样是各国据以获得贸易利益和社会福利的本质。

四、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意义及途径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对中国而言,对区域内部其他国家同样如此。对其他国家而言,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可以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充分享受中国经济发展而带来的地区经济增长红利。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耀眼的国家,30多年的持续增长使得国内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这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最为迫切的问题,扩大内需成为政府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这又为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便利。目前,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具有贸易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特别是矿石燃料和农作物产品,部分国家特色纺织业和其他产业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与中国的进口需求基本吻合。另外,对中国而言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一)强化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根本目标所在,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有利于内部国家互通有无,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即有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市场潜力;也有像俄罗斯这样的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市场潜力巨大,经济发展迅猛的金砖大国;也有像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油煤气资源,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性大国;同样也有像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对落后的国家。但是,发展本国经济,加强国际分工,参与国际竞争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话题,也是各国寻求区域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程度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下较为现实和理想的选择。在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上,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活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地区共同发展。

同时,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初衷在于打击三种主义,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而贫富差距过大,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正是恐怖主义、地区分离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滋生的温床,有效的发展经济,提振国内市场,促进居民收入提高,增加社会福利開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这就要求上海合作组织更多地通过关注经济发展,以达成其政治目的。因此,在上海合作组织内部建立自由贸易区,不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落实上海合作组织宗旨的题中之义。

(二)開拓新兴市场,稳定大宗商品供给

随着美国内部经济问题和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加深,欧美发达国家国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不断抬头,这使得我国本已严峻的贸易形势雪上加霜,扩大国内需求和開拓新兴市场是解决外贸吃紧的重要途径。为了使国内产能得到合理利用,在扩大国内需求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大開拓新兴市场的力度,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力度,转移外贸出口方向,增加当地存在。与我国边境接壤的邻国无疑是第一选择。哈吉俄塔乌等国历史上同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经济政策上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制度,重视重工业生产和忽视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生产,独立后虽然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民生领域生产仍然比较滞后,这为我国企业拓展当地市场提供了条件。

同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均有丰富的油煤气资源,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重要的产油大国,哈萨克斯坦的坞、铀等资源储量世界第一,铁矿石的产量也十分丰富。近一段时间以来,西亚北非局势紧张,世界能源供给受到伊朗问题和叙利亚问题的不断干扰,并且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能源紧缺将始终是伴随世界经济的一个敏感话题。近年来,中国石油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消费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因此,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加强经济合作与联系,稳定大宗商品供给对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三)在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内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地区影响力

另外,对我国而言更为现实的因素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是为数不多的由我国倡议并主导的地区性组织之一,也是目前唯一以我国城市名称命名的国际组织,通过促进上海合作组织由侧重政治合作向同时注重经济合作转型,有利于我国在区域内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ODA或者信贷支持/优惠贷款等方式帮助地区落后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其次,可以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对上述国家进行投资開发,深化互利合作关系;再次,可以深化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关系,签订大型基础设施合同和长期商品供求关系。

在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内部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日后发展的长远规划。中亚五国中四国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三国与我国接壤,中亚是中国周边一块相对独立的战略区域。在上海合作自由贸易区内发挥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有助于深化睦邻友好合作,维护边界安全和稳定,特别是可以防范地区外其他大国或者大国集团插手地区事务,制造不稳定因素,最大程度上使中亚地区成为我国稳定的战略后方。结合美国拉拢日本积极构建TPP争夺太平洋地区经济主导权,美韩自由贸易区建立等一系列事件可以发现,我国所面临的周边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加,因此也急需加强自身自由贸易区建设,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而上海合作组织正是理想的平台之一。

为了尽早有效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准备:(一)加强宣传,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和企业层面的推进,消除当地居民对组建自由贸易区的疑虑,大力宣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促使各国政府同样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自由贸易区谈判;(二)加强边境贸易力度,通过边境贸易的发展间接促使双边贸易规模扩大,为组建自由贸易区提供经济基础;(三)加强金融联系,提供融资便利,我国政府可以加大对哈吉俄塔乌,特别是吉塔等国的金融援助,加强双边经贸关系,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其他国家进入中国提供相应的投融资便利,加强经贸联系;(四)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先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把新疆重点建设成为与中亚经济合作的桥头堡;(五)向其他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金援助,为其他国家人员提供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培养经贸人才。

中国政府一直是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的积极推动者和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协调成员国政策、稳定区域内部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能。组建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不仅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成员国共同利益,也是本地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对各方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区域内各国之间的互补性和地理上的紧密联系恰好为组建自由贸易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是自由贸易区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各国政府应当本着共同利益一致原则,积极参与到组建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中来,携手努力为区域经济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万小妹 责任校对 杨国川)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4篇

摘 要: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完善中国-东盟贸易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实现贸易自由化和资源有效配置,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历经10年发展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之后的世界第三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双方经济联系,在不断的贸易合作中双方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实力与区域整体的效率和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促进成员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本文以中国-东盟贸易发展为背景,首先介绍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理论基础,从经济和政治两个立场探析中国-东盟贸易合作的必要性,通过当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指出其特点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提出对策,以促进实现双方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贸易利益;研究

在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发展通过利用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区域整体活力,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在日益频繁的贸易合作中,双方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各自经济实力、区域整体竞争力也不断提升。通过双方贸易、投资及其他领域的密切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国和东盟的经济贸易发展。不过,在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我们解决。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就经济发展、某一经济领域、经济地区进行联合发展。在达成经济联盟的过程中,经济生产要素在国家区域范围中实现自由化流动,促使生产资源配置的优化发展,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

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理论基础我们主要从关税同盟理论和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两个方面探讨。

1.关税同盟理论

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其理论基础就是关税同盟理论。在1950年,《关税同盟问题》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关税同盟理论的形成。美国经济学家Jacob Viner在书中就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重点论述和局部均衡分析,他认为,关税同盟理论不仅帮助不同成员国之间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还能对非成员国实行一种差别待遇政策,对贸易往来实现有效的保护。对此,Jacob Viner总结出关税同盟效应属于贸易创造收益与贸易转移损失相减得到的实际利益,由此关税同盟理论的建立并不代表世界福利的净增加。之后,众多经济学家又分别对关税同盟一般均衡进行研究分析方法进行探索研究,通过论述关税同盟福利对一般均衡分析的影响,自此基础上得出了方法论。

2.一国模型与两国模型

相比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FTA)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更具实际意义。在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英国学者Robson通过运用关税同盟理论得出一个专门的自由贸易区福利理論。其指出,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在实施内部自由贸易同时,对外不得实行统一的关税与贸易政策,避免进口国因为单边壁垒降低,而遭受不必要的贸易转移带来的损失。对此,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应当严谨遵守和实施“原产地原则”。对于一些实施贸易体制已经较为自由的成员国,或者一些愿意开放贸易政策的成员国,它们将不受自由贸易区的规范和约束。相对而言,在生产经济效益方面,自由贸易区要比关税同盟更具优势。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必然性

当前,全球经济趋向于开放性、自由化发展,国际经济发展深受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只要国家之间在成本投入方面存在差异性,那么就为不同国家贸易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市场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与自由贸易政策的发展影响,使自由贸易区的出现成为必然。

1.外部环境要求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成为必然

面临外部环境的压力,迫切要求东盟与中国强化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双方地理区域相邻,且从世界范围分析越来越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一起构建成FTA。例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构建的贸易区、不同区域国家构建的跨地域贸易区以及在社会、文化及经济领域等方面建立联系的贸易区。不过,当前在亚洲地区,除了正在发展中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外,尚且缺少一个正式且具有较大规模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这也让东亚地区的各个国家错失获得贸易实惠的机会。

2.满足东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的地位也不断攀升,GDP、外贸进出口额、外汇储备都处于世界前列,也连续吸引了众多外资。在严峻的金融危机背景环境下,东盟各国深刻地认识到想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单打独斗并不是出路,最好的路径还是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一起集体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因而,这也让东盟与中国合作,推进建立自由贸易区,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3.东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具有可行性

首先,双方友好的政治经济合作关系成为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前提条件。中国与东盟各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往来频繁,特别是政府相关高层官员的互访促使双方关系稳定,从而促进经贸合作的密切往来。其中除了贸易、投资、科技领域往来合作密切,也不断加强金融、文化、旅游、航空、海运等领域合作,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往来局面。

其次,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成为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以一般性资源互补为基础的双边贸易,逐渐转向双方高层次产业分工协作,同时也推动双边贸易与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极大地推进各国经济发展与增长。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所产生的规模经济、竞争、投资等刺激效应都将推进双边经济的整合发展。

最后,地缘优势与文化相通的优势成为构建自由贸易区的便利条件。我国与东盟各国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加上双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历史悠久,也为加强双方贸易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然,对双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

1.双边贸易与经济增长有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不断递增,东盟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五大贸易合作伙伴,自从双方自由贸易区计划启动后,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增长额呈现大幅度增长。

从表中看到,2019年双方贸易总额有5078.553亿美元,同比增长9.2%的速度明显快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速,相比欧盟和美国速度增长最快,且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也逐渐上升。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超过中国与美国贸易额千亿美元。东盟历史性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彰显了双方经贸合作活力。

2019年,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中,中国向东盟出口总额达到3053.9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12.7%;中国从东盟进口总额达20204.6亿美元,增长5.0%。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见,中国-东盟的贸易进出口额呈现出增长的态势。

2.自由贸易区对双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优势

首先,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贸易方面,有助于扩大中国出口的规模,显著提升出口竞争力,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最终促进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形势。贸易出口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扩大规模,基于此产生的贸易创造效益要大于贸易转移的效益。东盟不再从其他国家进口,而是选择从中国进口,并以此扩大出口规模,通过规模效应提高我国贸易出口的竞争力。

其次,体现在地理位置上,我国与东盟个国家相邻,因而东盟各个国家为我国特别是西南省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规模的出口市场,增强双方贸易的互补性。基于自由贸易区东盟各个国家也为我国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我国西南省份积极参与到国际分工,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进而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

最后,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为东盟经济发展创设机遇,在自然资源、技术、旅游及劳务方面,中国与东盟形成互补性,双方资源条件具有差异性,因而在双方贸易额中基于资源禀赋的差异的基础产品占据一半的比例。

四、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发展现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近年来不断深入发展,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亟待解决。

1.贸易发展不平衡

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来看,东盟各国与中国一直处于良好的互动合作之中。但在实际贸易发展中,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发展依然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中国与东盟各国并不是双方主要的经济贸易伙伴,甚至由于产业结构相似,在很多领域之中双方都是彼此强劲的竞争对手。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局面,不仅影响双边贸易额增长,也对进一步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双方贸易往来合作中出現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贸易发展不平衡、逆差不断扩大等原因造成的,未来亟待完善我国与东盟国家的发展。

2.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技术水平具有相似性,使得我国与部分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双方主要产业为农业、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都主要面向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中国和东盟在国际市场中产品大同小异,出口商品的重叠性,导致进口国拥有很大的选择权利,在无形之中就为中国出口市场带来严峻的挑战。

3.中国东盟内部矛盾制约与影响

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贸易自由化方面,各成员国家之间存在意见分歧,再加上相关措施的封闭性,这些都从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与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双方贸易往来,需要针对不同国家经贸合作的具体情况进行谈判,针对东盟国家不同的制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最终促进实现互惠互利。

东盟各国内部矛盾关系错综复杂,各国与外界的合作关系亟待改善,而内部缺少引领者,这些都使得东盟国家发展较为缓慢,亟需通过与外界合作实现取长补短实现双赢。

4.双方缺少深入了解

我国对东盟国家只是局限于几个发达国家,对一些落后国家缺乏深入了解。同样,东盟部分国家也不了解我国的投资环境、市场结构及贸易法规等,正是因为双方信息沟通渠道的不畅通,导致双方往来不信任。未来,强化推进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从政治、外交、文化等多方面不断巩固合作,增强双方的信任。

此外,在国际市场上,由于中国对东盟国家出口商品增多,无疑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产生竞争,对此,美国、日本的介入与干预,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造成影响。

五、中国-东盟贸易利益最大化的对策研究

1.完善合作机制,强化区域产业合作理念

基于“一带一路”等发展机制,加强了我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关系,本着互利互信、共同发展的信念,强化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以谋和平促发展为目标。同时强化区域产业合作理念,采取补充措施促进双方产业合作。一方面发挥中国、东盟国家信贷、丝路基金及中国-东盟银行联盟在合作中的作用,加强对产业项目的融资和保险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在物流、计数法规、知识产权、标准和资格程序、法律咨询及信息服务等方面,从会计服务和商业咨询等领域提供多项配套产业服务,发展多领域、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双方工业合作,巩固和加强双方的友好关系。

2.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快自由贸易的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往密切与频繁,促使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并趋于平稳。针对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塞,我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办法,充分利用国内优质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对市场份额进行巩固,以良好的国内环境积极吸引外部国家合作。并与东盟各国加强往来交流达成共识,助力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3.优化产业结构,加强互补产业的合作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发展,双方应当积极调整和优化自身经济结构,推进实现互补竞争。对此,我国应当依照现有产业的发展情况,遵循“区域产业合理配置”的原则,在第一、二产业合作中加大力度加强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实现经济和产业同时发展,完善工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可以为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提供资本和开发技术,而东盟国家在自然资源、能源产品、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我国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需求相应增加,双方在这一领域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未来合作前景可观。

六、结论

未来,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是顺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不断深化,促使双方更多领域的开放,推动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最终促进实现双方的共赢。本文主要从多个方面探索和研究中国-东盟贸易数据分析与贸易利益,以加强区内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协调发展,增强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和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菁,李红.2016-2017年中国-东盟货物贸易数量分析与预测——年度分析系列报告之十三[J].东南亚纵横,2017(2):3-8.

[2]韩纪暄,沈青.“一带一路”下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潜力分析[J].时代经贸.2019(20):45-46

[3]林卫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6,000(14):3-5.

[4]蓝荣东.東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丛,2015,16(24):230-231.

[5]陈月.中国自贸区贸易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机制、路径与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6,000(012):8-9.

[6]王恩胡,杜婷.加入WTO以来中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的演变[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1):63-70.

[7]孙莹,李二青.中国-东盟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问题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019(004):45-53.

[8]裴子英,石冬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问题探析[J].经济贸易,2016,(27):59-60

作者简介:汤金丽(1976.12- ),女,汉族,籍贯:云南永胜,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5篇

海南建设自贸区(港),面对的是更大的国际市场。由于海水的阻隔,发展大宗国际贸易,必然依靠海上航运,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发展洋浦港、海口港等港口,海南将迎来海上航运大时代。

国家“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提出“创新驱动,安全绿色”的基本原则;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被单独提出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也成为海南新的四大战略定位之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航运业和造船业规模和实力也在不断壮大,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消耗、污染环境并对生态提出严峻挑战。绿色港口发展作为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形势迫在眉睫,节能减排之路的漫长而艰巨,海南政府和港口相关企业都积极应对,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一定努力从而适应未来绿色航运的发展趋势。

一、选题相关理论研究

(一)绿色港口相关概念

所谓绿色港口,指的就是在保持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减少港口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的。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物质基础条件,想要谋求港口的经济发展要基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在两者之间获得良好协调的发展。因此,只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港口日常生活及生产当中的方方面面,尽最大努力尽可能的节约并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各种废弃物的排放量,使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得到良好的维持,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建设绿色港口,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建设绿色港口绝非易事。从目前来看,虽然海南省正在努力探索如何建设绿色港口,但是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因此我们更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相关技术研发的投入及攻关力度,相信一定能在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

(二)绿色经济学理论

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经济学家皮尔斯首次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绿色经济的“绿色”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主要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高效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二、国内外绿色港口发展现状分析

港口是巨大的能量消耗地和污染产生源,港口物流包括船舶运输及船舶在港停靠的生产活动过程、港口机械作业及船舶进出港作业过程等,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对大气及水环境造成危害,并引发噪音污染,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比如,一艘装载8000TEU标箱的集装箱船舶,每当其在码头停泊一个小时,仅仅由于柴油发动机的运作就会排放大量的PM2.5,其排放量相当于1000辆机动车的排放量。除此之外,集装箱船舶在进行集装箱的装卸作业过程以及运输过程中都会排放尾气,其所排放的污染物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的空气质量。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获得可持续发展,许多国家和港口地区都在积极的寻求办法,发展绿色港口,这些丰富的探索实践都会成为海南省绿色港口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绿色港口发展现状分析

新加坡作为全球最早注重并坚持环境保护的枢纽型港口之一,在绿色港口的探索实践当中,做出过很多努力。其中,最著名的一项就是在2018年年底的时候,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宣布:为促使船舶采用更清洁的燃油,从2020年起,在新加坡港区内停靠及运输的船舶禁止将脱硫设备产生的洗涤水排入海中,即使是安装了混合型脱硫设备的船舶也要将洗涤水的处理过程切换到闭环模式。

美国绿色港口发展起步较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不错成果。美国加州港口首先通过多层次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为绿色港口的建设明确目标;其次通过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将绿色港口的实现提供可能,并取得阶段性成果。长滩港位于加州南部。早在2005年,长滩港就开始大规模地推进绿色港口建设,提出了著名的“绿色港口政策”(GPP)。2006年,洛杉矶港与长滩港又联合发布了“圣佩德罗湾港区洁净空气行动计划”,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条例规范港口各部门的废气排放量。为了保证该计划的顺利执行,两港选择将控制措施包括在船舶租约规定中,把控制措施和租约及许可证紧密结合,如果不能达到措施要求就等于违反租约或许可。同时港口也会使用选择性的奖励金来或者改变关税来鼓励承租者早一点实行减低废弃排放措施。2007年开始,为了有效降低船只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燃料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该港采取措施要求船只要低速行驶。2008年开始,长滩港务局还和洛杉矶港务局合作,推出了著名的“清洁卡车计划”。

(二)国内绿色港口发展现状分析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开展了绿色港口主题试点示范工作,先后确立了连云港港等4批11个绿色港口,并发布了《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然而即使建设绿色港口的战略意义已成为行业共识,就我国而言,绿色港口建设起步较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绿色港口建设水平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少差距。

上海港在创建绿色港口的发展过程中,实施的举措包括:环境管理体制、绿色港口发展规划、绿色运输、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和自动化码头建设等几个方面。上港集团为促进港口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港口建设,2015年制定《建设绿色循环低碳港口节能减排专项规划(2015-2020)》和《上港集团创建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计划从7个方面安排了29个重点支撑项目。2016年修订了《上港集团创建绿色港口主题性项目重点支撑项目汇总稿(调整报告)》,计划实施RTG混合动力改造、自动化码头建设、LNG等清洁能源应用、港口船舶岸基供电、绿色照明、信息化平台建设等25个重点支撑项目。2017年重点落实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项目的收官工作。2018年对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验收的结果显示,总节能量约9.1万吨标准煤,代替燃料量近4000吨标准油,碳减排放量达13.2万吨。总体来看这些举措对港口的废气污染还是有不小的帮助。

绿色发展是厦门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为统筹推动集团的绿色港口建设工作,厦门港开展了“十三五”绿色发展规划研究,颁布《厦门港务集团创建绿色港口实施方案》,提出了提升绿色发展理念、优化港口布局和集疏运体系、改进生产工艺和组织、清洁能源和新技术应用、循环经济利用和生态保护、加强绿色发展管理能力、智慧化对绿色港口建设的支撑等多项目标,然而这些措施也有其各自的不足,比如各项系统改造重建的成本问题,还有清洁能源的转化率和稳定性问题。

三、海南绿色港口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海南省港口发展概况

海南是从东南沿海到东南亚的“商贸枢纽”,面对的是整个东南亚市场。据2016年数据统计,东盟共同体人口超6.25亿,总面积450万平方公里,GDP总量2.5万亿,市场潜力巨大。东南亚西、南、东三面与中国隔海相望,这为海上贸易提供了天然需求,在自贸港的政策利好下,大宗物流通过海南进入内陆市场,海南完成“商贸中转枢纽”作用的同时,也将产生一个世界级的物流中心。

海南本就是岛屿型经济,物资进出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是海运,约98%的进出岛货物运输都是依靠港口完成。但目前,海南省港口功能重叠,重复建设,岸线使用率低,港口建设和经营“小、散、软、弱”现象突出。

海南省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关于“全省一盘棋”整合港口港航港务资源的重大战略部署,希望通过整合后,从全省的角度来把洋浦港和海口港口的功能定位重新梳理,把洋浦港区打造成为主要面对东南亚的航运枢纽,海口港主要是面对国内航线,将来通过驳船交通有序地把两港连接起来,形成错位发展,协同效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航线效益。下一步海南港口将大力发展内外贸同船业务,创造条件争取将全国沿海进出东南亚各国的外贸箱源集中到海南中转。加快陆上布点、海上布线,争取在现有香港、越南胡志明和印尼巨港等航线的基础上,尽快开通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外贸集装箱航线,为实现“建设琼州海峡经济带,全力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目标创造积极的条件。

2019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海南洋浦港的发展定位:到2020年,海南洋浦港资源整合初见成效,洋浦港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100万标箱。到2025年,海南洋浦的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初步确立。《规划》提出要加强港航设施建设。

2019年,海南省人民政府提出《海南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之指出海南省重点推进海口港、马村港集装箱码头前期工作和湛海铁路专用码头、洋浦港深水巷道工程等项目建设,提升海口、洋浦港口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二)海南绿色港口建设局限性

1. 绿色环保理念淡薄

如果在港口发展过程中,没有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的关系,而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那么为满足港口的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势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产生更多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绿色港口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海南省港口相关组织和部门由于本身缺乏发展绿色港口的意识,造成绿色环保理念宣传不到位,因而海南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缺乏人民大众的支持,缺乏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

2. 缺乏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目前,海南港口相关管理部门在发展绿色港口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着港口规模的扩大,势必会加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海南港口在发展绿色港口方面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体系,这极大地阻碍了港口建设。

3. 港口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规划不合理

由于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压力,海南省各港口在应对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战略上的转型发展要求十分迫切。从目前海南的港口规划上来看,港口发展主要追求效率及经济效益,这会阻碍港口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港口规划上要注重环境影响、加强环境保护,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生态发展要求。

4. 港口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上过于局限

如果只从如何提高能效、降低污染排放以及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着手,说明对绿色港口建设发展的内涵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港口在发展过程中,没有考虑如何维护生物多样性,港口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噪声污染也没有引起重视,港口在绿色规划方面的考虑还很欠缺。

四、海南港绿色港口发展建议

(一)加大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

想要更好地推动绿色港口的发展,就必须从观念上转变思想,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到港口建设中来。海南省港口管理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多次开展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建立考核制度加强对低碳环保行为的奖赏以及对不环保行为的惩罚。

(二)建立有效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完善并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对绿色港口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海南省各港口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能源预算管理与考核;油品集中采购;对港口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三)加强绿色港口规划

在对港口进行规划时要综合考虑,从经济、自然、社会三个角度来规划港口布局。港口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港口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发展自动化码头建设,开展“散改集”活动等提高港口生产效率,开展绿色运输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建设生态港区。希望政府能逐步将“散改集”工作与“一带一路”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在泊位改造、航道养建、税收扶持和陆港联动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使“散改集”工作得到政府层面的配套政策支持。港口企业应主动对接将助推“散改集”运输发展。

(四)加强节能减排等相关技术的推广

改变原有的以煤炭、柴油、汽油为主的高污染能源的消耗结构,加大清洁能源(比如:天然气、石油气、电能等)的利用比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节能减排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广节能减排新工艺扥应用,比如集装箱式起重机“油改电”技术能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且技术成熟应全面推广;推进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防治扬尘污染、码头油气回收等。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其根本大计。为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海南在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同时,要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港口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首先讲述了绿色港口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通过研究国内外绿色港口发展现状,并在分析海南绿色港口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出不足之处,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物流,自由贸易区,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 张成考.生态型港口物流园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67-71.

[2] 罗俊浩,崔娥英,季建华.考虑CO2排放的中国八大集装箱港口环境效率评价研究——基于SBM—DEA[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66-69.

[3] 顾磊,曲林迟,甘爱平等.绿色供应链管理视角下港口绿色绩效及竞争力研究--来自沿海港口的问卷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4(23):227-232.

[4] 吴小芳.绿色港口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研究,2014(07):179-183.

[5] 陈姝灵.上海港绿色港口评价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6.

自由贸易区范文第6篇

【关键词】班主任;主题班会;自由与法治

【作者简介】陈瑜,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0)教师,一级教师,南通市优秀班主任。

一、班会背景

“自由”从哲学层面上讲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从社会学层面上讲是指人的存在和发展的自由。“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词,如何使它融入学校教育,关键在于解决好“融入什么”“怎么融入”“融入如何接地气”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本质内涵,辩证地看待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可以“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基于此,我们开展了此次主题班会活动。

二、班会目标

1.通过厘清“自由与法治”“自由与敬让”“自由与自律”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2.在学生心中播下“自由”的种子,让学生懂得自由是美好的、珍贵的、充满理性的,学会在生活中崇尚自由、珍惜自由、捍卫自由。

3.尝试哲学启蒙。

三、班会准备

1.关于“自由”的问卷调查。

2.相关课件。

3.板书磁贴。

四、班会过程

(一)画面导入

师:这堂班会课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探讨一个话题(师在黑板上贴磁贴:自由),是什么?

(生齐答:自由。)

师:说到自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呢?

生1:暑假爸爸妈妈带我们到田野里去玩,我们就会自由自在地奔跑。

生2:我会想到几匹马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生3:我会想到一群鸟儿在蓝天中自由飞翔。

师:自由真是美好,让人充满了向往!我们再来看几个画面。(出示课件)这是拉斐尔的名作《雅典学院》,画中的古希腊先哲们都特别崇尚自由。这是世界名画《自由引导人民》。这是什么雕塑?(生齐答:自由女神像)那这位是?

生4:曼德拉。

師:你认识曼德拉啊,真不错,他是南非总统曼德拉,被称为“自由之父”,他为南非黑人的自由平等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师继续出示图片)这是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看着这些画面,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生1:自由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自由生活。

生2:我们现在的自由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生3:他们都很向往自由,哪怕用毕生的心血来追求。

师:是啊,从古希腊的先哲到今天的人民,都在追求自由,渴望自由,把自由看作和阳光、空气、水一样珍贵。那么,自由究竟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和自由牵手。

(出示完整标题课件,并将黑板标题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先由“自由”想到的画面勾起学生对“自由”最直观的理解——它是美好的;再从几幅图片中解读古往今来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它是珍贵的。以此引出班会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初识自由

师:什么是自由呢?课前老师在咱们班上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我梳理了一下,发现同学们基本上是持这样两个观点:

(课件出示:(1)自由就是在规定的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2)自由就是不受约束和限制,开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师:你赞同哪一个观点?为什么?

生1:我赞成第二个观点,因为做自己想做的事是很开心的。

生2:我赞成第一个观点,如果一直不对自己进行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的话,很多时候人就会变得肆无忌惮,还是有一定约束比较好。

生3:我也赞成第一个观点,我知道一句话叫作“学得好才能玩得好”,只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才能玩得很开心,如果不能及时完成,玩的时候也会有牵挂,这样玩得就不尽兴了。

师:大家各持己见,说得都挺有道理的。德国有一位大哲学家叫康德,有一次他和他的学生也像我们现在这样讨论什么叫“自由”。当时很多学生认为“自由就是我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康德听了以后说了一句非常耐人寻味的话,你们想知道他说了什么吗?

(出示课件:“真正的自由不是我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

师:同学们读一读,虽然有点儿绕,但是很有意思。可以说,理解了这句话,就能把握住“自由”的真谛,下面就让我们一步一步去走进“自由”的真谛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我试图在和课堂情境极为相似的故事情境中引出主题班会的主要观点,康德的这句话虽然比较拗口,但这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利于接下来的活动开展。】

(三)明理导行

1.自由与法治——热爱生命,遵守法纪。

(课件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师:你们看,这是我们熟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我们一起读一读吧。(生齐读)我们来想一想,为什么要将“自由”和“法治”放在一起提出来呢?

生1:有自由就会有法治,仅有自由而没有法治,会给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生2:有了法治,能让我们的自由更有保障。

师:同学们善于思考,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果没有法治的约束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我们来看一首二战时期被关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一个10岁的女孩写的诗。

我想飞翔,可是能去哪儿,又能飞多高?

假如我也挂在枝头,既然树能开花,

为什么我就不能?

我不想就这样凋谢!

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1:悲伤的情感。

生2:追求自由的情感。

师:嗯,你们的感情非常细腻,体会到了这个小女孩内心的悲伤。她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正是因为希特勒的个人自由没有受到有效的限制,才会出现毫无约束的法西斯纳粹,才会有那么多犹太人的生命被剥夺。因此,自由必须要和法治联系在一起。(贴磁条:自由与法治)法治就是对自由最大的保护,对生命最好的呵护。因此,国家必须制定法律法规约束公民的行为,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师:(课件出示《宪法》封面)这就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其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大家一起读一读吧。

生(齐读):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师:在《宪法》的基础上,我们国家还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生1:《婚姻法》

生2:《刑法》

生3:《未成年人保护法》

生4:《环境保护法》

……

师: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法律小达人啊!对于我们来说,法律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着我们的自由和生命。我们小学生也有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要遵守的规则,例如最近我们都在学的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中第八条就谈道:珍爱生命保安全。

(课件出示: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师:这里有两幅漫画,就是关于守则中提到的交通和毒品问题。你能读懂其中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吗?(课件出示漫画。)

生1:这两个成年人跨越栅栏,不通过斑马线过马路,一不小心就要被车撞到了。

师:你说的是这幅画的内容,谁来具体说说自由和法治之间的关系呢?

生2:法律并不是限制我们的自由,而是限制那些会危害我们生命的自由。这两个人跨栏会造成危险,而遵守法律就可以避免危险。

师:为了少走几步路就不遵守交通法规,自由地翻越隔栏。生命若没了,还谈什么自由呢,大家說是不是呀?现在谁来说说第二幅图?

生3:他没钱吸毒就偷别人的钱,最后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生4:他为了吸毒这样一个“自由”,违反了法律,反而失去了自由。他就是为了一开始的小小的“自由”,最后犯了大错,彻底失去了自由。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违法吸毒,当时可能觉得自由、放松、快乐,最终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永远失去了自由。正如爱尔兰哲学家伯克所说:“我认为,与制度结合的自由才是唯一的自由。自由不仅要同制度和道德并存,而且还须臾缺不了它们。”这里有个词“须臾”,指极短的时间。大家一起读下这段话吧。

(生齐读。)

师:自由即生命,法治下的自由才是真正自由。我们只有热爱生命,才能享受自由;我们只有遵守法纪,才能得到自由。(贴:热爱生命,遵守法纪)

【设计意图: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规则,从中选择主题进行漫画解读,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行为。】

2.自由与敬让——敬重自然,礼让他人。

师:同学们,当我们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权利时,必然会和他人或者周围环境产生联系。那么如何处理好这些联系呢?我们先来走进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生活情境。

师:(出示课件)这天午餐,有大家爱吃的鸡米花。小雷很快吃完分好的午餐后,跑上讲台又给自己添了两大勺。一个同学说:“你添这么多,别人想吃就没有了。”小雷振振有词地说:“我想添多少就多少,这是我的自由。”你认同小雷所说的自由吗?

(生齐答:不认同)

师:你会怎么劝说他呢?

生1:你这样不行,你要是多吃了,别人就会少吃,你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师:是啊,你要是自由了,就会侵犯别人的自由。每个人的自由都要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界限。

生2:你这样做,别人都会跟着做,那么鸡米花该怎么分啊?你应该做他人的榜样,大家一起吃不是很好吗?

师:是的,共同分享才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生3: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别人多拿了鸡米花,而你吃不到了,你乐意吗?

师:是啊,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每个人在行使自己的自由权时一定要学会“礼让他人”。

(贴:礼让他人)

师:“礼让他人”从更深层意义上去说,就是不侵犯集体的利益和情感。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自由是每个人的追求。

当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时,

这个社会,

必然会丧失自由。

自由是人类的梦寐(mèi)。

当每个人都在尊重他人的自由时,

生命的空间,

才可以有真正的自由。

师:人与人之间要有自由的界限,那人与大自然之间呢?我们来看一个短片,它是由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拍摄而成的。(出示:一只蜜蜂)这是一位老师和她的学生因为一只蜜蜂的死而引发的一场关于“自由”的对话。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生1:不仅我们人类有自由,动物、植物也有自由,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自由。

生2: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自由,不能因为我们一时的自由而去伤害它们。我们应该去保护他们。

师:大自然里的动物和植物都有着鲜活的生命,敬重它们,热爱它们,才是我们人类该有的情怀。其实,万物有灵,草原森林、大海山峦,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但现在,人类为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自由,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课件出示生态遭破坏的图片)看着这一幕幕生态被破坏的景象,我们该怎么办?

生1:我们应该主动保护自然,不让大自然继续被人类破坏。

生2:雖然我们看不到一些生命的存在,但一旦破坏它们,暴风雨、沙尘暴等就会来惩罚我们。

师:是啊,我们要敬重自然,保护自然,不要因为自己的自由而伤害自然。只有这样,人类才会收获最终的自由。(课件出示生态文明景象的图片)

师: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因此,我们的自由一定要和“敬让”联系在一起。(贴:自由与敬让)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呈现,引导学生劝一劝、辩一辩,逐渐走进对“自由”的理性思考。】

3.自由与自律——学会律己,张扬个性。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自由与法治、自由与敬让的关系,现在让我们来讨论讨论自由和自己的关系。首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自己自由吗?

生1:我觉得我挺自由的。因为我每天做完作业之后都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生2:有时候我不是很自由。完成很多作业之后,妈妈还会让我做一些其他的作业,比如阅读理解和英语等等。

师:老师总结了一下问卷调查情况,发现其他同学也觉得自己“不自由”。(出示课件:(1)有写不完的作业;(2)课外辅导班占据大量的课余时间;(3)家长不支持我的兴趣爱好;(4)没时间看课外书;(5)家长限制我玩电脑……)哲学家卢梭就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这制约就像给自由套上了“枷锁”。但这“枷锁”又是可以打破的,下面我们就前后四人一组,讨论讨论如何调整自己,打破这“枷锁”。等会请每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做汇报。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平常作业写得很晚,我决定调整我的计划,我打算一回家就开始写作业,尽快完成。

师:这样可以提高你的学习效率,也可以为你赢得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这个方法很好,你要坚持下去哦。

生2:如果家长限制我们玩电脑,我们可以和家长沟通,规定玩电脑的时间,这样既有了自由的空间、时间,成绩也不至于掉下去。

师:通过合理沟通为自己争取自由,老师很欣赏你积极解决问题的个性和勇气。不过,老师要提个建议,沟通时要注意你的情绪,知道吗?合理地表达你的诉求,我想你的愿望会更容易实现。

师:同学们通过各种方法获得自由,那么假如有了闲暇时光,你想怎么安排呢?

生1: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郊游,感受大自然的风光。

师:到大自然中去,诗意的情怀本来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2:我会多看一些书,在书海里遨游。

师:你真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女孩。

生3:我要多弹弹我的古筝,在音乐的天地中徜徉。

师:在高山流水中陶冶自己的性情,很好。

师:同学们,你们真的非常聪慧,谢谢你们的分享。我想用“学会律己,张扬个性”这八个字总结大家的发言。

(课件:学会律己,张扬个性)

师:如果说个性张扬如同火车奔驰,那么自律就是轨道,在律己的前提下,尽情地张扬个性,才能享受到自由的幸福。现在我们来分享几个问卷调查中的精彩回答。

(课件出示三位学生的问卷原稿。)

【设计意图:学生在“打破枷锁”和“安排闲暇时光”这两个环节中可以畅所欲言,积极地调适自己的内心,从而对自由与自律有更深的体会。】

(四)总结升华

师:今天这节班会课,我们对自由进行了探讨,一步步走进自由的“真谛”。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再来读读康德这句话,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

生1:自由虽然很重要,但是不能以伤害自己或者他人为代价。

师:你觉得自由需要一定的约束。

生2:在这个世界,自由招手即来,但是我觉得不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有了不自由的约束才能更好地享受自由。

师:可以加个词,叫适当的不自由,适当的不自由可以换来真正的自由。

生3:我们在约束自己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师:自由是有限度的,有边界的,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师:此刻,老师不由得想到了风筝。(课件:风筝)我们就像风筝,如果想在蓝天下享受飞翔的自由,就离不开手中牵引你的那根线。这根线就是——(生齐答:法治),就是——(生齐答:敬让),就是——(生齐答:自律)。最后愿各位同学崇尚自由、珍惜自由、捍卫自由,因为——(出示课件,生齐读:自由是人类得以自豪的唯一珍贵物品。——杜伽尔)

【设计意图:在班会课的结尾,我们回到一开始提出的解读自由的话题,借此让学生们明白:自由是美好的,是珍贵的,也是充满理性的。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后就不做了,这样,真正的自由也就来到了学生们的身边。最后以“风筝”这一隐喻作总结,可以加深学生们对自由与法治的理解。】

五、班会反思

本节班会课的主题是“自由”。“自由”作为人类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美好价值形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一个主题词,如何将时代的活水融入到主题班会中呢?我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本质内涵。我从哲学话题“自由”入手,以“自由与法治”“自由与敬让”“自由与自律”三个方面统领课堂,通过图片展示、诗歌品悟、漫画解读、案例辨析、话题辩论等多种形式,引发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思考。自由,应该热爱生命、遵守法纪;自由,应该敬重自然、礼让他人;自由,应该学会律己、张扬个性。

另外,在探讨“自由与自律”的关系时,我设计了“打破枷锁”和“安排闲暇时光”的讨论环节,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理解,于是我们形成了一个以共同思考为目的的“探究团队”。没有标准的答案,不以知识为最终目的,可贵的就是这个探究的过程。很多学生活泼地参与其中,觉得自己的思考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各种不同的意见共同推进思考的过程。学生们真切地感受着自由是美好的,是珍贵的,也是充满理性的,道德生命在潜移默化中被唤醒,哲学的种子也悄然生根。

上一篇:化学工程与材料范文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