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录

2023-05-09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录

小学数学《统计——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薛家岛小学是海洋科技特色学校,前段时间学校组织五年级的学生统一参观了青岛海洋教育实践基地之一——青岛海底世界,学校想提前了解一下四年级的同学想选择去哪里参观,共有五个景点。老师对咱们班的同学进行了调查,这是调查之后收集的数据。

师:我采访一下,你选择哪个景点? 生:海底世界。 生:海军博物馆。

师:同学们都知道自己选择的景点,想不想知道其他同学选择的呢?老师将这些数据进行了汇总,像我们调查并且记录的过程就是在收集数据。(板书:收集数据)

二、合作探索

师: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去海底世界的人有多少?

生:我想知道选择哪个景点的人最多?选择哪个景点的人最少?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感兴趣的数学问题,那选择哪个景点的人最多?选择哪个景点的人最少?请大家观察这组数据,谁能一眼就看出来?

生:海底世界。 生:极地海洋世界。

- 1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人的方法更好,因为它表示起来既简单又方便。(板书:一个格表示2人)

师:统计图完成了,我们来分析分析。观察这幅统计图,如果你是老师,你会选择带同学们去哪了参观?为什么?(板书:分析数据)

师:其实,统计图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以最简洁的形式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三、自主练习

师: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越来越强,请看某地区植树造林情况统计图。观察这个统计图和其他有何不同?

生: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项目。

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汽车越来约多的走进了家庭,请看我国1997年到2003年汽车产量的一份统计图。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回答以下问题吗?

四、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你有哪些收获? 生:学会了用1个表示2格或多格。 生:学会了统计的方法。

师: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我们提出了问题,利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了问题,看来统计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合理的分工合作,希望大家能将今天的收获运用到你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好吗?

谢谢大家,下课!

- 3 -

第二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找规律”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P48-49页。 教材分析:

新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数与代数”领域里设计了“探索规律”的培养目标,并作为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苏教版从本册开始编排“找规律”,本单元教学间隔现象的规律。这节课首先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分别观察、分析晾晒的手帕块数和所用夹子个数、兔子只数和蘑菇个数、篱笆的块数和所用木桩的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规律。“试一试” 让学生操作学具表示上述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其中的规律,并对不同现象中的规律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体会相应的数学模型。“想想做做” 让学生在直接运用规律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认识。 学情分析:

间隔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浅显,适宜四年级学生探究。间隔现象的认识基础是“一一对应”,学生已具备。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也有初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问题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规律的应用及不同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一些相同的圆片和小棒。 教学过程:

一、呈现例题,探索规律

1、出示主题图。

师:这幅主题图里有三个小图:第一幅是夹子与手帕,第二幅是兔子与蘑菇, 第三幅是木桩与篱笆。我们能不能从这三幅图中发现什么?

2、放大夹子与手帕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夹子和手帕排成一排。 师:说具体一些。

生:第一个是夹子,然后是手帕;接下来又是夹子、手帕;„;最后一个是夹子。

师:你是具体描述,能简单一些吗?

生:夹子与手帕按照夹子在前、手帕在后的顺序排成一排,最后出现的是夹子。

生:夹子与手帕是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排,最后是夹子。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夹子与手帕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排”说成“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板书: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师: “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按照夹子在前、手帕在后的顺序排成一排。

生:就是一个夹子,一个手帕,又是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个样子排起来。 师:你还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夹子有10个,手帕有9个。 生:夹子比手帕多一个,手帕比夹子少一个。

师:同学们的发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它们的排列顺序,另一个是数量及比较的结果,我们就选择比较的结果吧。这就是我们从数学角度观察发现的,能把这两个方面组织成一句话吗?

生: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师:这样说有点毛病,毛病出在哪里? 生:要添上“最后一个是夹子”。 师:为什么?

生:按照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夹子和手帕应该一样多。因为最后一个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师:总结一下:夹子与手帕图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多媒体呈现)

〔评析:主题图有三组物体,我们把第一组作为重点。通过一个宽泛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根据图形以及一时的思维闪烁而产生问题:“夹子和手帕排成一排”。教师适时点拨“说具体一些”,据此,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指向问题的核心“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一个”。同时,加强概念教学。“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借助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第一个是夹子,然后是手帕;接下来又是夹子、手帕;„” , “夹子与手帕按照夹子在前、手帕在后的顺序排成一排”, “夹子与手帕是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排 ”进而抽象为 “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 ”。教师及时板书,为学生树立一个数学文字表达的标准。有了第一组的示范,后面两组的发现也就水到渠成。〕

3、一一放大兔子与蘑菇图、木桩与篱笆图,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用多媒体同步出示:

兔子与蘑菇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兔子,所以兔子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4、抽象:我们能不能从这三幅图中发现什么规律呢? 师:怎么找规律呢? (板书:找规律)能不能说说你的想法? 生:就是找这三幅图的共同点。

生:就是把这三幅图相同的地方用一句话说出来。 师:自己试一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如下:

生1: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甲,所以甲的个数比乙的个数多一。

生2:A和B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A,所以A的个数比B的个数多一。

生3: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这种物体的个数比另一种物体的个数多一。

„„

师:同学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请生1把你找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时,同步演示:

夹子与手帕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夹子,所以夹子比手帕多一个。 兔子与蘑菇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兔子,所以兔子比蘑菇多一个。 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因为最后一个是木桩,所以木桩比篱笆多一个。

甲和乙

甲 甲比乙

师:为什么甲会比乙多一个呢?

生:甲和乙一个对一个,甲和乙应该一样多。因为最后一个是甲,所以甲比乙多一个。

板书: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最后一个是甲,甲的个数就比乙的个数多一。

〔评析:找规律的教学要突出“找”,这里突出了规律的抽象概括过程。〕

二、动手操作

验证规律

1、质疑: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是从三个例子中得出的,是不是所有的这种情况,都具备这样的规律呢?

2、操作: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操作,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择一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小组每人摆的都不一样,但是小棒的根数都比圆的个数多一。 师:你能解释原因吗?

生:因为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最后一个是小棒,所以小棒的根数比圆的个数多一。

3、沟通:从排列位置看,这里小棒相当于什么,圆呢? 生:这里小棒相当于甲,圆相当于乙。

师:各个小组摆的情况不一样,获得的结论是相同的。这里的小棒就是甲,圆就是乙,你觉得我们发现的规律怎样?

生:我们发现的规律有代表性。 生:我们发现的规律能说明很多情况。

4、扩展:能不能从生活中找到有这样规律的事情吗?

学生交流,课件适时出现生活中的例子,如手指、护栏、广告牌、路灯等。 〔评析: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但仅凭三个例子得出规律毕竟底气不足,万一有其他情况呢。为了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又安排了操作,各人摆的情况不同,但是都存在“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排,最后一个是小棒,小棒的根数比圆的个数多一”,说明规律具有普遍性。〕

三、提供反例

强调“两端物体相同”

1、出示: ★○★○★○ ★○★○★○★○★○ ★○★○★○★○★○★○★○ 师: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和○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和○的个数相等。 师:也用甲和乙来说。

生: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甲和乙的个数相等。

2、对比:同样是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为什么发现的规律不同呢? 生1:虽然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但前面最后出现的是甲,而现在最后出现的是乙。

生2:前面甲出现一次,乙就出现一次,不断重复,最后出现的是甲,乙没有出现;而现在甲出现一次,乙出现一次,一个对一个。所以前面甲比乙多一个,现在甲和乙相等。

生3: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前面两端物体相同,后面两端物体不同。 师:只有甲多出现一次,也就是两端物体相同,甲才会比乙多一;如果甲出现一次,乙出现一次,一个对一个,两端物体不同,甲和乙相等。

〔评析:没有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认识。通过比较,沟通了数学规律之间的联系,突出了“两端物体相同与不同”所造成规律的差异,着眼于整个知识结构的全面把握。〕

四、运用规律

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师:怎样想?

生:25 – 1 = 24 (个) 因为电线杆和广告牌是间隔排列的,并且两端都是电线杆,所以电线杆的根数就比广告牌的块数多1。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指明口答。

师:为什么锯了4段。

生:锯1次得到1段,再锯1次又得到1段,锯第3次得到2段,合起来是4段。

师:能不能用我们找到的规律思考呢? 学生汇报时同时出示图形:

—×—×—×—

段数 次数

生:锯的段数和次数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锯的段数比次数多一。锯了3次得到4段。

师:锯了6段,需要几次?

生:需要5次。因为锯的段数比次数多一,5 – 1 = 5 (次)。

3、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指明口答。

师:说说栽了74棵桃树的道理。

生: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柳树和桃树多一棵, 75 – 1 = 74 (棵)。

〔评析:在应用中,找到了更多的具体事例,透过具体的题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背后的规律,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就更清楚、牢固了。〕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指明口答。

生:栽了74棵桃树。

生:这题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周,不是排成一排,答案好像有问题。 师:你有什么办法? 生:我想画图试试看。

师:柳树有75棵,数字比较大,画图费时间,怎办呢?

生:我把数字变小,假如柳树有3棵,找找规律,然后再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学生尝试后汇报。

生:栽了75棵桃树。因为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周,柳树和桃树一样多。

师: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周,如果从这里剪开,拉直,想想看,是什么情况?

生: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 同步演示。

5、比较:这两题都是栽树,都是每两棵柳树中间载一棵桃树。有什么区别呢?

生:第3题是沿着一段河堤栽树,第4题是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 生:第3题是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

生:第4题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周,拉直的话就是柳树和桃树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不同 。

师:所以桃树的棵数也就不同。思考时要搞清楚它们的排列规律。 〔评析:第4题的教学注重策略的指导,题目的数字比较大,把它改小,找到规律,进而得到问题的解决。通过第3题与第4题的比较,进一步突出 “甲和乙一一间隔排成一排,两端的物体相同与不同” 的区别。〕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怎样找规律? 生:我认为先要从一个例子中看有什么发现。

生:我认为从几个例子中找出相同点,用一句话说出来就是规律。 生:我认为举例尽可能多,得出的规律才可靠。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怎样去找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随处可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发现生活中更多的间隔排列规律。

〔总评:

1、选准突破口。由夹子与手帕,具体指导体验发现的过程;再扩展到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在此基础上抽象概括出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2、分层抽象。数学的本质是抽象,但不是一次性抽象到位,而是分层抽象。

3、重视比较。通过相似规律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能突出规律之间的本质特征。

4、运用中突出规律,发展数学眼光。〕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分类》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及周角的概念。 2,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依据度数,区分各种角。 教学难点:理解周角的概念。 教学用具:

量角器,活动角,三角板,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看黑板上老师画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图形?

生:角、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图形叫做角?

生: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师:那这里叫做角的(边),这里叫做角的(顶点)。(用手指着角)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了,那我们今天就来

学习新的内容,角的分类。(出示板书)★ 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纸,然后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

先把这张纸上下对折,然后再左右对折,(压痕重一些)然后

我们把它展开,观察纸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出现了四个角。

师:那我们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这四个角都是多少度?

生:都是90°。

师:我们通过的测量得出所有的角都是90°,我们把这种90°的

角焦作直角。我们黑板上的图形中有直角吗?

生:有。

师:(板书直角,并表明90°)我们在表示直角的可以用直角符

号来表示。★

师:那在我们生活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直角呢?

生:(站起来举例说明)(注意指角的方式)(角存在与面上)★

师:(拿出三角板)三角板中这个直角与黑板的直角哪个大?

生:黑板大。(一样大)

师:是的吗(把三角板的直角与黑板的直角重合)现在观察是什

么样的?

生:一样大。

师:黑板的边么长,但三角板的边这么短。为什么他们的角一样

大呢?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出示活动角)大家看我手里这个角,是什么角(直角),(把

角的两边进行伸缩),两条边变长了吗?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生:没有。(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

关)

师:而且张开的越大,(角越大)。

师:现在黑板上的是什么角?(直角),然后一条边不动,另一条

边转动。(每转到一定程度,问一次同学,是角吗?

直到转动到平角位置。)还是角吗?

生:是(不是)。

师:这是角的一条边吗?这是角的另一条边吗?中间是不是顶点? 所以这个图形是角吗?★

生:是。

师:那这个角与其他的角有什么特点?或者不一样的地方?

生:角的两条边是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很好,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那同学们知道平角的度

数吗?(提示平角是由两个直角组成的)

出示ppt 师:那现在角的一条边不动,另一条边围绕着顶点转动。

直到现在两条边重合在一起。这个时候,还是角吗?

生:回答不一。

师:我们再来回顾下角的特点。角是由。。。。、

生:一起回顾角的概念。

师:那这是角吗?(出示周角),他是否有两条边?是否有一个顶点?

生:是。

师:那我们就把这样围绕顶点旋转,两条边重合在一起的角,叫做周角。

师:那周角的度数,大家能得到吗?

生:根据周角是由平角转动得来,可以得出周角的度数是360°。

师:出示ppt,明确周角的度数。

再此,回顾一下刚才平角与周角的形成与度数,并让同学们总结出一个平角等于两个直角,一个周角等于两个平角。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那关于角,我们还学过哪些?

生:还学过锐角和钝角。

师:我们以前对锐角的定义是什么样的?

生:比直角小。

师:今天我们能否把锐角的度数确定下呢?(锐角是小于直角,也就是小于90°)

师:那钝角呢?

生:是大于直角,也就是大于90°。

师:我们刚刚学习的平角是多少度?它也属于钝角吗?

生:不是。平角不属于钝角。

师:所以我们定义钝角范围不仅仅大于90°,还应该小于180°(出示板书)

三、练习巩固 内化提高

Ppt出示

1. 1平角=( )直角,1周角=( )平角, 1周角=( )直角

2. 89度的角是( )角 3. 平角的度数是( )的2倍。

A. 锐角 B. 钝角 C. 直角 D. 4. 平角就是一条直线。 对吗? 5. 大于90°的角都叫钝角 对吗? 3和6 5和6 2和8 4和9 6用>或<来表示直角,锐角,钝角,平角 ,周角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同学们,你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

课堂结束

板书设计 角的分类

锐角

小于90度 直角

等于90度 钝角

大于90度小于180度 平角

等于180度的角

周角

周角

等于360度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小时候玩过过家家的游戏吗?

生:玩过。

师:老师想和你们做一个“开心宠物店”的过家家游戏。请看演员表(多媒体出示) 师:女同学扮演小鸡,男同学扮演小兔,谁来说说小鸡和小兔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师:是的,我们就让女同学垂首站立扮演小鸡,男同学抬起双手扮演四条腿的小兔。听好老师要求。3头6足

师:有几只鸡?几只兔? 生:3只全是鸡,没有兔。 师: 3头8足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其实刚才游戏蕴含着一类数学问题。今天让我们穿越是空的隧道,回到1500年前,打开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一起去看一看书中记载的一道有趣的数学问题。 师:谁来读一下这道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原题

师:今有雉(zhi)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1).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请试着说一说。

生:这道题的意思是——鸡和兔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师:这道题的意思正如同学们所想的一样,也就是:(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2).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要研究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鸡兔同笼问题) (3).理解题意

师:从这道题中你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呢?还有呢?

生:有35个头,(35个头表示什么意思?)有94只脚。一只鸡2只脚,一只兔子4只脚。 师:同样是问你几只兔和几只鸡,你们觉得刚才这道题和我们做的游戏相比怎么样? 生:太难了,数太大。 2.出示例1 师:为便于研究,我们可以化繁为简,把题中的“35个头”和“94只脚”分别换成“8个头”和“26只脚”,就变成了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 3.探索策略 (1)猜想法

师:鸡和兔各有几只呢?请同学们独立的想一想,猜一猜。也可以同桌交流交流。 生1:3只兔,5只鸡。

生2:6只鸡,2只兔;7只鸡,1只兔;5只兔,3只鸡。

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有了大胆的猜想才会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 同学们猜的对不对,不妨验证一下。如何验证呢? 师:你们觉得用猜想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好不好?

生:不是很容易猜出正确答案,而且当头和脚的只数越多时,越不容易猜出答案。 师:看来,我们还有研究新方法的必要。 (2)列表法

师:刚才,我们是在随意猜,其实还可以有顺序的来猜。(课件出示下面的空白表格) 师:如果先猜有8只鸡和0只兔,就有16只脚;再猜有7只兔和1只鸡,就有18只脚;然后,按照这样的顺序猜下去就可以猜出来。如果先猜有8只兔和0只鸡,这样就有32只脚,这样猜下去也能猜出来。(教师按照顺序点击课件,逐步完成上表。) 师:按顺序列表的方法,也就是用列表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请仔细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小组讨论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师:看到你们说得那么高兴,老师都想听了。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跟大伙说说? 生1:我发现鸡在减少,兔在增加,脚也在增加。

生2:我发现每减少1只鸡,增加1只兔,脚的总只数增加2只。 生3:我发现鸡和兔的总只数没有变。

生4:我发现每减少1只兔,增加1只鸡,脚的总只数减少2只。

师:看来大家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大家都发现了在鸡和兔的总只数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只兔、减少1只鸡,脚的总只数增加2只;反之,每减少1只兔,增加1只鸡,脚的总只数减少2只。这个2是怎么来的呢?

生:因为1只鸡有2只脚,1只兔有4只脚,1只兔比1只鸡就多出了2只脚,也就是用4-2=2算出来的。

师:看来大家还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通过列表,你们觉得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

生:当头和脚的只数较多时,用列表法和猜的方法还是不容易找出答案,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快,更便捷的方法。 (3)假设法 ①假设全是鸡

师:我们先从表格中右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这样就有16只脚。 师:实际脚的只数是26只,这样就笼子里就少了10只脚,为什么呢?

生: 用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在鸡兔总只数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1只兔、减少1只鸡,脚的只数就会增加2只,应该增加5只兔,脚的只数才变成26只,即10里面有5个2。那说明5只就是兔,兔子求出来了,那么鸡就是3只。

师:说得多好哇!为了让大家进一步理解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边看图边分析(课件演示)。 师:上面的过程能也可以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师板书。 师: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生:3×2+5×4=26(只),5+3=8(只)。 师:看来做对了,最后写上答语。 ②假设全是兔

师:既然能假设全是鸡,同样的我们能不能假设全是兔呢? 请同桌边讨论边写算式。

(学生讨论写算式,然后指名板演。)

师:这是一位同学写的算式,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想的。

生:假设笼子里全是兔,就有4×8=32只脚,这样就比笼子里实际的脚数多了32-26=6只脚,1只兔比1只鸡多2只脚,这样就有6÷2=3只鸡,也就知道有8-3=5只兔了。 课件演示:“假设法” 中假设全是兔的情况。

师:在列表的基础上,我们想到了用假设法。如果假设全是鸡,第一个求出的是兔子,如果假设全是兔,先求出的是鸡。

师:为了大家能够记得更牢。老师把这个过程编了一个顺口溜,请看

鸡兔同笼并不难,设鸡算出兔,设兔算出鸡。设鸡设兔全由你,结果正确你第一。 4.小结方法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用到了哪些方法? 生:猜想法,列表法,假设法。

师:现在要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原题,你现在会选用哪种方法呢? 师: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解决原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孙子算经》中的原题,后相互评议。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很快的解决了古人留给我们的问题,其实鸡兔同笼问题也流传到了日本,只不过它不叫鸡兔同笼,而是叫龟鹤问题,请看屏幕。

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什么相似之处?

2.看来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我们不只局限算鸡和兔的只数问题上,只要能用这个思路来解答的问题都可以统一叫做“鸡兔同笼”问题。下面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鸡兔同笼”方法,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有几人?

四、课后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解答这类问题还有许多的方法,早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收集一些解决鸡兔同笼这类为题的方法,和同学交流。下课。

第五篇: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版【小学学科网】

“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xiaoxue.xuekeedu.com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课件,涂色卡,水彩笔,

各三个,反馈牌。

课堂实录:

一、游戏中感知规律

游戏猜颜色,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磁铁,随意拿一个让学生猜(小朋友举各种颜色牌表示自己心中想的颜色),按红、绿、红、绿、红、绿„„逐一展示,绝大部分学生猜中了,问:你是怎么猜的?然后引出课题――这些磁铁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花朵和小朋友。

生2:灯笼的颜色有紫色的和蓝色的,并且是按紫色、蓝色、紫色、蓝色„„„„的顺序排列的。

生3:我发现不只是灯笼排列有顺序的,其它的也是有顺序的排列的,我想这就是这节课要学的规律吧!

(众学生赞成地点头,老师也笑着了)

师:是的,这是这节课学习的规律中的一种。同桌互相说说,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各是怎样的?

三、模仿中理解规律

师:刚才,我们利用主题图来学习,发现图中的一些规律。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你能用一些图形摆出一条规律来吗?(材料有红色圆、绿色三角形、蓝色正方形等)

(学生同桌摆,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师指其中一张纸问:

师:请小朋友思考一下,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需要认真想,才能想出答案的问题。

生:第十八个是什么?

生1:蓝色的正方形。

生2:红色的圆形。

生3:绿色的三角形。

师:到底谁的答案对呢,不能乱猜,用什么办法证明答案对不对?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组长1:我们的答案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数出来的。

组长2:我们的答案也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这样想的,每一组都是按圆、三角形、正方 组长3:我们组发现:这节课的规律是几个一组,一组一组的反复出现。

四、生活中寻找规律

师: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这样反复出现的呢?

生:我们的座位按男、女、男、女、男安排的是有规律的。

生:红绿灯是有规律的。

xiaoxue.xuekeedu.com

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有规律的。

生:歌曲的节奏有规律。

„„„„„„„„

五、运用中体现价值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应用了规律,一位师傅在铺地砖,你看他铺的地砖有规律吗?(出示图:有红砖与绿砖两种,只铺一行,没有规律的){学生仔细观察片刻,得出结论}

生(齐说):没有规律

师:你能帮助师傅,应用这节课的知识,把地砖铺的美观一些吗?

反馈

(学生向他人介绍作品中的规律,互相欣赏,体验应用规律创造美)

案例评析

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磁铁颜色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案例的“运用中体现价值”这一环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三项机制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