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教案

2023-04-19

教案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求,提前准备好合适的活动主题。同时,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状态,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为幼儿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增强幼儿的自学能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教案

第四节__维生素和微量元素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和摄入途径,

2.了解维生素C的结构和作用,通过简单实验了解维生素的一些性质特征; 3.了解维生素的种类及营养作用,知道人们熟知的几种维生素的名称、来源和作用,从哪些食物中可以摄入维生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操作技能与观察能力,使之正确进行实验分析,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形成规律性认识,再辅以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维生素的知识的基础上,懂得营养物质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维生素C的性质和人体内的功能 课题难点

维生素C的还原性的实验探究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20世纪,科学家发现只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的饲料喂养,实验动物不能存活。但如果在饲料中加入极微量的牛奶后,动物正常生长。科学家反复实验后认为,动物膳食中除含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外,还必须含有微量维生素、矿物质等。

[板书]第四节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阅读]资料卡片---维生素的发现

荷兰营养学家艾克曼。首先发现脚气病因缺乏某种微量物质引起,从而导致维生素B1的发现。英国化学家霍普金斯1912年提出维生素学说,他发现酵母汁、肉汁中都含有动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称为维他命,也就是维生素。由于这一发现,他们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问]你知道的维生素有那几种?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板书]

一、维生素(vitamin)

1、维生素的作用

[讲]维生素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虽然需要量很少,每日仅以毫克或微克计算,但必须由食物供给。绝大多数维生素作为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板书]

2、维生素的分类

[讲]维生素都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在结构上无同性,通常根据其溶解性质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投影]

[板书]

(1)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2)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B

1、维生素B2等)、维生素C [资料]著名探险家雅克·卡蒂尔的历险故事。

卡蒂尔在1534年11月至1535年4月间率一队船员在考察圣劳伦斯的加拿大湾。当时有数周的时间,他们被坚冰困在海湾里出不去,渐渐的他们都出现了以下症状:牙龈出血、皮肤反应性青紫、身体虚弱、易怒、肌肉隐隐作痛、关节痛。幸运的是他们遇到了一位魁北克印弟安人,印弟安人让他们喝一种由当地生长的一颗大松树的叶子和皮制成的茶,这种茶竟然神奇的治好了他们的病。马斯魁勒(Masquelier)博士受此启发,开始研究该树种的树皮于1951年提取OPC成功,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19年后,即1970年,他成功的从葡萄籽中提取了纯正的OPC,含量高达95%以上,而且无论浓度还是抗氧化作用都优于松树皮提取物,患者服用后都感觉更有效。 [板书]

3、维生素C [讲]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其结构式为: 分子式:C6H8O6,是水溶性维生素,溶液显酸性,有可口的酸味。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中,水果中又以柑桔类含量较多,蔬菜中青色者含维生素C较多。人工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又叫抗坏血酸,是人体中新陈代谢不可缺少的物质,它维持牙齿、骨胳、血管肌肉的正常功能、具有解毒作用。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并能预防肿瘤。在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量丰富,尤其是绿叶蔬菜,西红柿等酸性水果和豆芽中含量较高,缺乏时使人得坏血病表现为骨胳脆弱等症状。中学生每天需要补充60mg维生素C。

[板书] 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C6H8O6。

结构:

[思考与交流]根据维生素C结构推断它具有那些性质? 加成、氧化、水解等。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试题: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水溶液显酸性),它的化学式是C6H8O6,人体缺乏这种维生素可能得坏血病,所以维生素C又称抗坏性血酸。维生素C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新鲜的水果、蔬菜、乳制品中都含量较高,如维生素C在新鲜的橙汁中含量500mg/L左右。学校课外活动小组测定了某中品牌的软包装橙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下面是测定实验的分析报告。 I、测定目的:测定某中品牌的软包装橙汁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 II、测定原理:C6H8O6+I2= C6H6O6+2H++2I- III、实验用品及试剂 ①仪器和用品(自选) ②试剂:指示剂

3mol·L-1)标准碘溶液、蒸馏水等。 IV、实验过程:

⑴洗涤仪器,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润洗后装好标准碘溶液。

。维生素C溶液(浓度7.50×10-⑵打开:软包装,目测:颜色——橙黄色。澄清度——好。 用剂。

V、数据记录与处理:

仪器向锥形瓶移入20.00ml待测橙汁,滴入2滴指示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此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VI、问题讨论

⑴橙汁和碘溶液分别盛放在何种滴定管中? ⑵滴定时能否剧烈摇动锥形瓶?为什么?

⑶从分析数据看,此软包装橙汁是否是纯天然橙汁?[

] A、是

B、可能是

C、不是 ⑷制造商可能采取的的做法是[ ]

A、加水稀释天然橙汁 B、橙汁已被浓缩

C、将维生素C作为添加剂 ⑸你是否同意这种做法[ ] A、同意

B、不同意 C、调查后再作结论 分析: ①根据题意信息维生素C水溶液显酸性,所以把它放在酸式滴定管中,碘溶液具有氧化性同样应放在酸式滴定管中。

②反应原理是用碘氧化维生素C,维生素C溶液中滴入淀粉溶液,当维生素C被碘氧化后继续滴入碘溶液使淀粉溶液变蓝。

③由于维生素C易被空气氧化,所以滴定时不能剧烈摇动锥形瓶。

④维生素C溶液的体积为20.00ml,与之反应的贷内溶液的体积为两次滴定的平均值15.00ml。由反应原理:C6H8O6+I2=C6H6O6+2H++2I- 维生素C的浓度C=5.6×10-3mol·L-1,即每升溶液中含有C6H8O6 质量为985.6mg/L。 ⑤信息中新鲜橙汁维生素C的含量500mg/L左右,计算结果远大于此数据,说明此橙汁肯定不为天然橙汁。对于制造商而言需要作调查后才能下结论。 [科学探究]P20

1、了解维生素C药片的主要化学成分 维生素C和淀粉

2、查询维生素C有哪些性质

维生素C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酸;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苯、石油醚、油类和脂肪;具有还原性。维生素C用于治疗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病症(如坏血病)及过敏性皮肤病、口疮、感冒等,能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急慢性传染病人的机体抵抗能力;可作食物、药物的抗氧化剂;也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3、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功能 [科学探究]P20

1、了解维生素C药片的主要化学成分 维生素C和淀粉

2、查询维生素C有哪些性质

维生素C是白色结晶粉末,无臭,味酸;溶于水,稍溶于乙醇,不溶于氯仿、苯、石油醚、

油类和脂肪;具有还原性。维生素C用于治疗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病症(如坏血病)及过敏性皮肤病、口疮、感冒等,能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急慢性传染病人的机体抵抗能力;可作食物、药物的抗氧化剂;也可用作食品添加剂。

3、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功能 A、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维持细胞间质的正常结构; B、促进伤口愈合,维持牙齿、骨骼、血管和肌肉的组成; C、帮助无机盐和某些氨基酸的吸收; D、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有解毒作用; E、有助于防癌,降低胆固醇,防止坏血病等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P22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投影] ①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

二、微量元素

1、人体中微量元素

[阅读]人体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式

[讲]地球上生命起源于海洋,构成生命的元素在自然界都能找到,并且与地球表层元素的含量大致相当。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虽然极微,却具有巨大的生物学作用。其生理功能主要有:

微量元素能协助宏量元素的输送,如含铁血红蛋白有输氧功能。

②微量元素是体内各种酶的组成成分和激活剂。已知体内千余种酶大都含有一个或多个微量金属原子。如锌能激活肠磷酸酶,肝、肾过氧化酶,又是合成胰岛素所必需;锰离子可激活精氨酸酶和胆碱酯酶等;钴是维生素B12的组成成分之一,等等。

③可参与激素作用,调节重要生理功能。如碘是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之一,环境缺碘则机体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就会影响机体正常代谢和儿童的生长发育。

④根据体外实验,一些微量元素可影响核酸代谢。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含有浓度相当高的微量元素,如铬、钴、铜、锌、镍、钒等。这些元素对核酸的结构、功能和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复制都有影响。

微量元素摄入量过低,会发生某种元素缺乏症;但摄入量过多,微量元素积聚在生物体内也会出现急、慢性中毒,甚至成为潜在的致癌物质。 [板书]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2)缺少或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各种代谢疾病

[过] 下面着重讨论铁、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交流展示] 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

[讲]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肿大。 [板书]

2、智力元素---碘

(1)作用: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2)存在:在食物中,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的含碘量较高。 [问]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讲]我国在食盐中加碘,以前用KI,因为KI易被氧化成I2挥发,因此降低效能。而碘酸钾KIO3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挥发、不吸水、不流失、易保存。所以现在的加碘食盐,用的是碘酸钾。

[交流展示]铁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

[阅读]资料卡片

[板书]

3、铁

(1) 功能性铁和血红蛋白一起参与氧的运输。 (2) 储存铁与各种酶结合,分布在身体各器官

[小结]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知识拓展]各种重要的微量元素

[课堂练习]

1、人体内所必需的下列元素中,因摄入量不足 而导致骨质疏松的是(

)

A、K

B、Ca

C、Na

D、Fe

2、关于加碘食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密封、防潮和避光保存

B、加碘食盐即加入了少量单质碘的食盐 C、菜炒熟出锅时再加碘盐 D、多加点醋,可以提高碘的利用率

3、关于维生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维生素是生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B、维生素容易在体内积存,主要积存在肝脏

C、维生素容易被人体吸收,多余的随尿排除体外,不易在体内积存,所以容易缺乏

D、维生素都是较强的还原剂

4、关于维生素C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易溶于水,水溶液显酸性 B、受热易分解

C、在水溶液中容易被还原

D、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含有维生素C

5、微量元素摄入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导致成年人出现甲状腺肿大的原因是缺乏下列元素中的

(

) A. 铁

B. 碘

C. 钙

D. 锌

6、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总量不到万分之一,质量总和不到人体质量的千分之一的二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正常代谢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元素不是微量元素的是(

)

A.I

B.F

C.H

D.Mn

7、在人体所需的十多种微量元素中,有一种称为“生命元素”的R元素,对延长人类寿命起着重要的作用。已知R元素的原子有四个电子层,其最高价氧化物分子式为RO3,则R元素的名称为(

)

A 硫

B 砷

C 硒

D 硅

8、人体血红蛋白中含有Fe2+,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2+转化为Fe3+,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O2的结合能力,服用维生素C可以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

(

) A.酸性

B.碱性

C.氧化性

D.还原性

9、维生素C的结构简式为关于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一个环状酯类化合物

B、易起氧化还原反应和加成反应 C、可以溶解于水

D、在碱性溶液中能稳定地存在 参考答案: 1.B 2.BD 3.A 4.C 5.B

6.C

7.C

8.D

9.D

课堂小结

一、维生素(vitamin)

1、维生素的作用

2、维生素的分类

(1) 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2) 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B

1、维生素B2等)、维生素C

3、维生素C 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C6H8O6。

结构:

二、微量元素

1、人体中微量元素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2)缺少或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各种代谢疾病

2、智力元素---碘

(1)作用: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2)存在:在食物中,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的含碘量较高。

3、铁

(1) 功能性铁和血红蛋白一起参与氧的运输。 (2)储存铁与各种酶结合,分布在身体各器官

课后习题 P23

板书

第四节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一、维生素(vitamin)

1、维生素的作用

2、维生素的分类 (1) 脂溶性(2)水溶性

3、维生素C,其化学名称为:L-抗坏血酸。分子式:C6H8O6。

结构:

二、微量元素

1、人体中微量元素作用:

(1)维持生命活动,促进健康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2)缺少或摄入过多,可能导致各种代谢疾病

2、智力元素---碘

(1)作用:碘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 (2)存在:在食物中,海产品(如:海带、海鱼等)的含碘量较高。

3、铁

(1) 功能性铁和血红蛋白一起参与氧的运输。 (2)储存铁与各种酶结合,分布在身体各器官

第二篇:元素和元素符号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第三篇: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

第二章 细胞中的分子和化合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组成细胞的元素

(2)了解各元素在细胞中的含量及差异

(3)掌握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4)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及结果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和逻辑推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成细胞的元素种类、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难点:组成细胞的元素种类与自然界的元素的联系及区别、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

通过设疑引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推理及综合的能力。(根据本学校的教学条件而定)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问:细胞的组成是由元素构成的,他是否和自然界中的元素一样?他们是什么?他们在细胞中构成了什么物质?又与自然界的有什么不同?(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切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2、讲述课程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组成细胞的元素

先请学生们观察教材的图2-1和图2-2,并请学生们说出或回答出(可以提问)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的元素有哪些。最后引出前文的结论: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如:C、H、O、N、P、S、K、Ca、Mg、Fe、Mn、Zn、Cn、B、Mo等。然后再阐述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并说明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有:Fe、Mn、Zn、Cn、B、Mo等。

再请学生观察教材的图2-1和图2-2,问:他们中的各元素含量的有什么特点? 引出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C、H、O、N

最基本元素是:C 再结合课文提出的问题:C元素作为最基本的元素,对生命有什么意义?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的学习。 问:同学们,现在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元素,那么这些元素在细胞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引如: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学习) (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化合物

质量分数(%)

85--90

无机物

1--1.5

蛋白质

7--10

脂 质

1--2

糖类和核酸

1--1.5 其中,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接着与同学们一起做课本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提出:如何区分细胞中的有机物?引入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

(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结合课本实验的方法,有教师自己进行一个演示实验,在此过程中,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实验的方案及方法步骤,向学生们提出以下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互动。

1、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的浓度与双缩脲试剂的A液和B液的浓度的区别是什么?

2、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配制有什么不同?

3、实验的取材有什么讲究?实验前要做什么处理?为什么?

4、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应注意什么?

5、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显色反应结果是怎样? (4)小结

组成细胞的元素中,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有:Fe、Mn、Zn、Cn、B、Mo等;基本元素是:C、H、O、N ,最基本元素是:C 。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有: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显色反应中,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反映呈砖红色沉淀,脂肪与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反应呈橘黄色(或红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微量元素:Fe、Mn、Zn、Cn、B、Mo等

基本元素:C、H、O、N

最基本元素: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有水和无机盐

有机物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结果

萄糖与斐林试剂反映呈砖红色沉淀

脂肪与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反应呈橘黄色(或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六、教学反思

第四篇:第二轮复习教案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亿库教育网

http:// 原子结构 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元素周期律的内容以及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即位—构—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能力培养:通过例题培养学生运用位一构一性三者之间的联系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原子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推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领悟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法思想;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理去挖掘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科学品质:通过例题中信息的学习,激励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通过推断题的分析与解答,学会运用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推理方法。

重点、难点位—构—性三者之间的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板书】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提问】请说明原子的组成。 学生活动

回答原子结构的知识要点: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2)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数A=Z+N,是原子量的近似值。

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予以补充 【板书】2.原子核

(1)所含质子数______;中子数______; 电子数______;质量数______。 (2)该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思考并回答问题:

(1)所含质子数17;中子数18;电子数18;质量数35。

(2)该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5)已知Cl元素的原子量为35.5,可知这两种原子在自然界的原子百分组成之比是Cl-35∶Cl-37=3∶1。

这里应明确同位素与核外电子数无关; 并非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非金属元素:其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金属元素:其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请认真思考后做出回答。

【提问】比较三种“原子量”之间的差别,并判断下列各式分别表示哪种“原子量”?

①M=m/mc/12;

回答:三种原子量的概念及计算:(略) ①为同位素的原子量; ②为元素的(平均)原子量;

③为元素的近似平均原子量(A为质量数)。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投影】例2某元素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有三种,其式量分别为1

58、160、162。在天然单质中,此三种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1。由此推断以下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此元素有三种同位素 B.其中一种同位素质量数为80 C.其中质量数为79的同位素原子占原子总数的1/2 D.此元素的单质的平均式量为160 【组织讨论】请讨论解题思路并做答。 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

(1)如何确定该元素同位素原子的种类? (2)怎样计算其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 (3)怎样计算各种同位素原子的百分比? (4)如何确定此元素的单质的平均式量? 讨论并回答:

(1)有三种单质,说明该元素只可能有两种同位素原子;若有三种同位素原子,则形成的单质分子就不止三种。设这两种原子分别为aX和bX,则三种单质为:aXaX、aXbX、bXbX。

(2)这两种原子的质量数分别是:158/2=79;162/2=81;而式量为160的是由两种同位素原子共同形成的(79+81=160)。所以,质量数为80的同位素并不存在。

(3)由三种单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1∶1,可求得质量数为79和81的两种同位素原子的个数比为1∶1,即各占50%。

(4)单质的平均式量可由下式求得: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M=158×1/3+160×1/3+162×1/3= 160 【板书】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投影】例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两种微粒,若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则其化学性质一定相同; B.凡单原子形成的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C.两原子,若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不存在两种质子数和电子数均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请认真思考后做出回答。

引导学生小结有关电子排布的知识。 分析与辨析、回答:

A中的微粒,可以是原子、阳离子和阴离子,如Na+和O2-,都是

2、8的电子层结构,但化学性质相差甚远。

B中当H形成H+时,不与任何稀有气体的原子结构相同。

C对于中性原子其质子数=电子数,所以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时,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故,本题C、D正确。

【投影】(1)核外电子排布的四条规律;

(2)短周期元素各个电子层上电子数目之间的数量关系。

(3)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确定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仅非金属元素),且两者绝对值之和等于8(H为2)。

听其他同学发言,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并给予必要的补充。比如: 半径比较三规律: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其相应的阴离子半径。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其相应的阳离子半径。

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阴阳离子,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板书】

二、元素周期律 【投影】

1.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思考并回答:

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观察并思考: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变化规律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总是由1~2或1~8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b.原子半径的变化有何规律

b.原子半径总是由大到小,到稀有气体元素时半径突然增大,呈周期性的变化

c.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有何变化规律

c.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均呈现由低到高的周期性的变化

3.什么叫元素周期律? 回答: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就叫元素周期律。

【板书】

三、元素周期表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提问】元素周期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引导学生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板书】

②周期的分类及各周期的元素数目 说明:

在此引导学生注意相邻两个短周期中元素原子序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③族的分类 思考,归纳,发言。 倾听,回忆。 回忆,发言: 周期

元素数目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2)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两边的元素有哪些?

思考并回答:把握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两边的元素,如B、Al、Si等。 (3)掌握每个主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序数。 练习书写主族元素的名称、符号和序数。

【投影】例4 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为1∶2。若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分别为p和q,则对下列p和q可能的关系概括得最完全的是

[

] ①p+q=15

②p=q+5 ③p=q-5

④p+q=22 A.①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组织讨论】请讨论解题思路并做答。 讨论、分析、回答:

①两种“短周期元素”,说明这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

②化合物中,原子个数比为1∶2,有两种形式:XY2或X2Y。其中XY2型的化合物,常见的有CO

2、SO

2、NO2以及ⅡA和ⅦA族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如MgCl

2、BeF2等。

常见X2Y型的化合物如IA与ⅥA族之间的化合物如H2O、Na2O及N2O等。 所以此题应选C。 【板书】2.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1)元素周期表中微粒半径的递变规律

【投影】例5 各组微粒的半径比较,正确的是

[

] ①F

②O2-

④S2-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题与解题。答案是A。

【组织讨论】请讨论解题思路并总结微粒半径比较的规律。 讨论,总结微粒半径比较的规律:

(1)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递减; (2)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大; (3)同主族元素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也增大;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4)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阴阳离子,其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评价】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予以鼓励,并对发言中的问题和不完善之处予以补充。 【板书】(2)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单质性质的递变规律 【提问】周期表中元素单质的性质呈现怎样的变化规律? 思考,总结:

(1)同周期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和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和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2)同主族从上到下,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和单质还原性逐渐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和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3)位于分界线两边的元素一般具有两性。

【投影】通过实验证明:Na、Mg、Al、Fe这四种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 【组织讨论】不仅要提出方案,还要说明实验操作的方法和应该看到的实验现象。 【评价】因为是复习,因此学生有可能提出各方面的依据或设想。在学生提出可能的方案后,引导学生对每一个方法都进行评价,让学生自己分析并说明为什么可行?为什么不行的道理。

这9种设想中,不能完全充分说明问题 的有:(1)、(4)、(7)、(8)和(9)。

【提问】哪些实验事实能够说明:S的非金属性比Cl要弱? 思考,讨论,设计并提出实验方案或实验事实:(学生可能的方案有) (1)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 (2)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

(3)与水反应后生成的氢氧化物的碱性的相对强弱; (4)与强酸反应产生氢气的剧烈程度;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5)四种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6)它们形成的强酸盐溶液的pH的大小(水解程度); (7)它们对应的金属阳离子氧化性的相对强弱; (8)这四种金属的冶炼方法; (9)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

【评价】与学生一起在讨论中评价每一个方案。

【板书】(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以及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的递变规律

【投影】例6 已知同周期的X、Y、Z三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HZO4>H2YO4>H3XO4,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 A.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B.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C.原子半径按x、Y、Z的顺序减小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思考,归纳,回答: 可能的思路有:

(1)与氢化合的反应条件;

(2)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3)Cl2通入H2S或硫化物的溶液中,能得到S单质的沉淀; (4)Fe或Cu在其中燃烧时,所得产物中Fe或Cu元素的价态等等。 【提问】应该如何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的相对强弱?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讨论,总结:

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以及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取决于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活动性的相对强弱”的规律,本题应选B、D。

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与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氧化性有何内在联系? 思考,回答。

四、“位—构—性”的规律及应用

【引入】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体现形式。那么,这种元素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又有哪些具体的指导意义呢?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倾听,思考。

积极参加讨论,并发言。 思考,发言:

(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

(2)由核外电子总数可知电子的排布,从而知道电子层数,推知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

(3)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4)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推知元素的化学性质。

【评价】只知道周期数,能否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对,还得知道它所在的族序数。

【评价】元素的化学性质难道只与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吗?对,还与原子半径即电子层数的多少有关。

教师活动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投影】现在我们来系统地归纳“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小结:

【过渡】现在我们来看例题:

【投影】例7 下图是周期表中短周期的一部分,A、B、C三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的质量数。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下面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是B

D.C元素的单质是非金属单质中唯一能跟水激烈反应的单质

【提问】我们请一位同学示范讲解本题的分析及推断过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有欠缺的地方予以补充。

读题,思考并回答:

(1)由于 A、B、C是短周期元素,它们在表中的位置关系明确,因此,可设B的原子序数是x,则A的原子序数是(x-9),C原子序数是(x-7);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2)又由于 A、B、C三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和等于B的质量数,B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则有等式:

(x-9)+x+(x-7)=2x,则有x=16。

可知B为16号S元素,则A为N元素,C为F元素。 (3)据上述分析得:只有A不正确。

【投影】例8

在周期表主族元素中,甲元素与乙、丙、丁三元素上下或左右紧密相邻。甲、乙两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丙元素的原子序数。这四种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据此可以判断:元素甲为______,元素丙为______,元素乙和丁所形成化合物的分子式为______或______。

【组织讨论】请讨论解题思路并求解。 读题,分析及解答:

依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题给信息,确定突破口: (1)可以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猜想,甲的最外层电子数在5左右; (2)可以甲元素与乙、丙、丁三元素上下或左右紧密相邻,写出四种可能的位置关系,设出甲的序数,结合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求解。

答案:甲为N,丙为P,乙和丁的化合物为CO或CO2。 【课堂小结】

精选题

一、选择题

1.短周期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右图,其中正确的是

[

] A.Z一定是活泼金属元素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B.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一种强酸

C. 1molY 的单质跟足量水反应时,发生转移的电子为2mol D.由Z单质形成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2.第二周期的元素与氢元素所形成的常见分子或离子中,电子总数为10的有

[

] A.6种以上 B.5种 C.4种 D.3种

3.第三周期元素R,它的最外层达到饱和时所需电子数小于次外层和最内层电子数之差,并且等于最内层电子数的正整数倍,则关于R的正确说法

[

] ①常温下能稳定存在的R的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②R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都是强酸; ③R的单质固态时属于同一类型的晶体; ④R 的气态氢化物都能受热分解。 A.仅① B.①②④ C.①④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D.②③④

4.下面的推断,错误的是

[

] A.铍是一种轻金属,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砹是一种有色固体,HAt很不稳定,AgAt是有色难溶于水且感光性很强的固体

C.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和盐酸的白色固体 D.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5.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

] A.热稳定性:HFNa+>Mg2+>Al3+ C.酸性:HClO4>H2SO4>H3PO4>H2SiO3 D.熔点:Li

[

] A.NaF B.MgI2 C.BaI2 D.KBr 7.在F、P、Si、Fe这四种元素中,每种元素都有某些方面区别于其它三种元素,若从中选出氟元素,选择的理由正确的是

[

] A.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最强 B.单质与冷水反应最剧烈

C.单质固态时为分子晶体,熔、沸点较低

D.在氧化物:OF6,P2O5,SiO2,Fe2O3中,OF6最稳定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8.已知aAn+、bB(n+1)+、cCn-、dD(n+1)-均是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短周期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半径C>D>A>B B.原子序数b>a>c>d C.离子半径D>C>A>B D.单质的还原性A>B>C>D 9.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结构的是

[

] A.六氟化氙(XeF6) B.次氯酸(HClO) C.氯化硫(S2Cl2) D.三氟化硼(BF3)

10.在元素周期表短周期中的X和Y两种元素可组成化合物XY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XY3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B.若Y的原子序数为m,X的原子序数一定是m±4 C.X和Y可属同一周期,也可属于两个不同周期 D.XY3一定不属于同一主族

二、非选择题

11.a、b、c、d、e、f、g为七种由短周期元素构成的微粒,它们都有10个电子,其结构特点如下: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其中b的离子半径大于e的离子半径;d是由极性键构成的四原子极性分子;c与f可形成共价型g分子。

试写出:

(1)a微粒的结构示意图______;

(2)b与e相应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比较为(用化学式表示)______>______;

(3) d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______; (4)g微粒所构成的晶体类型是______;

(5)c微粒是______,f微粒是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12.A、B、C、D是4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A、C及D、B分别是同主族元素,又知B、D两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之和是A、C两元素原子中质子数和的2倍,这4种元素的单质中有2种气体,2种固体。

(1)写出元素符号:A______,C______。

(2)写出2种均含A、B、C、D四种元素的化合物相互反应逸出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用A元素的单质和B元素的单质可以制成电池,电池中装有浓KOH溶液,用多种的惰性电极浸入KOH中,两极均有特制的防止气体透过隔膜,在一极通入A的单质,另一极通人B的单质,通入B单质的一极电极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一、选择题

1.C 2.A 3.C 4.A、D 5.A、D 6.B 7.B 8.B、C 9.C

10.C

二、非选择题

11.

(2)NaOH>Mg(OH)2

(4)分子晶体 (5)OH-

H3O+ 12.(1)H,Na (2)NaHSO4+NaHSO3=Na2SO4+SO2↑+H2O (3)O2+4e+2H2O→4OH

亿库教育网

http://

第五篇:关于维生素D种类和作用

作为以白为美的中国女性来讲,避免晒太阳可以防止变黑变丑,可同样引发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血液中的维生素D含量减低。

维生素D(Vitamin D)属脂溶性维生素。它的种类很多,以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较为重要。虽然人们通过一些食物(比如香菇、鱼油等)可获得维生素D,但是最主要的获取途径还是晒太阳。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人体皮下的胆固醇能转化为维生素D,并且极易被人体吸收。因此维生素D也有着“阳光维生素”的美誉!

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在于维持血清钙磷浓度的稳定,保持骨骼的强壮。维生素D缺乏会引起骨头和关节疼痛、肌肉萎缩、失眠、紧张等症状,甚至还会导致少儿佝偻病和成年人的软骨病。

而在怀孕或母乳喂养的时候,体内维生素D含量低,容易产生一些妊娠并发症,还会对宝宝的成长、牙釉质的形成和宝宝的身体处理钙的方式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可能让宝宝有出生时患佝偻病或在儿童期发展为佝偻病的风险。

因此准妈妈们不要怕晒太阳,因为它能给你和宝宝带来健康。澳大利亚的医生告诉我们,每天只要裸露双臂在充足的阳光下照射20分钟便可满足一个成年人每天所需要的维生素D。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五上科学第二单元教案下一篇:五四青年节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