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心得体会范文

2023-06-01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伟卓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伟卓来自淳朴而闭塞的嫩江县,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十八大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13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建设大潮

——学习“新疆精神”心得体会

“新疆精神”是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它综合凝聚了新疆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各族人民的素质等诸多因素,是“现代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新疆各族人民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是引领新疆发展的精神动力。下面我来谈谈对“感恩”的认识:

感恩展示了一种崇高的情感,从亲情、友情、乡情等等,再到自己的祖国;感恩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反映了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乃至与伟大祖国关系的正确认识,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感恩是反映历史和现实要求的一种民族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我们一定要普及感恩文化、重塑感恩精神,尤其要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一年来,我区在经济社会建设、民生改善等方面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变化,激发人们知恩感恩的热情,感恩伟大祖国,感恩党和政府,感恩新的时代;大力倡导各族人民以感恩之心去相互欣赏、相互关爱、相互包容、相互帮助,凝聚起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伟大力量。

感恩不是大而化之、空洞无物的说教,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感恩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仅仅有赤诚于心的感恩之情也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将其转化为报国之志、报国之行,转化为用自己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我们要树立强烈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以最大的努力奉献于行,为美好新疆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感恩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代表着时代主流,推动着社会进步。

当下,进一步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怀感恩之心建美好家园,我们就能更好地把中央和各援疆省市对我们的深情关爱和支持,转化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新疆正处于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的关键时期。保持新疆的发展与稳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神圣使命,也是维护和巩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感恩之心积极投身于新疆的改革和建设大潮,用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脚踏实地的干,雷厉风行地干,干在每一天,干好每件事,在真抓实干中担当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历史重任,以此来感恩祖国、感恩党、感恩全国人民。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改革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拓更好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的改革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改革难度越来越大,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应坚持改革的坚定性,科学性,联动性,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全面深化改革没有现成的理论可借鉴,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效仿,我们只能在不断的一步步摸索中前进。我们要用最大的勇气,增强改革的坚定性,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信心,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与问题,打一场改革的硬仗,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曾经的中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封闭自己,不对外开放,不主动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造成国家落后、人民苦难,所以事实证明,中国需要改革,改革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30年的改革实践经验证明,改革要注重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联动性。改革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只有社会稳定,改革才能不断推进,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也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推进全面改革,社会稳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

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要把握的重大关系之一。”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改革开放是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综合国力由弱变强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成功实现由低收入经济体向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局面。

改革开放是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城乡居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迈进,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建立制度框架再到全覆盖。改革开放创造了改善人民生活的雄厚物质基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从沿海到沿江、沿边和内陆,从制造业到农业和服务业,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改革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在党员干部”心得体会

通过近期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全面深化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紧迫任务。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中国的和平崛起面临重重阻力,区域和平与发展任重道远;国内发展日新月异,在取得新的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面临国内外的新局势,需要我们的党和国家用新的观念,不断采取新的举措,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新时期党执政兴国,胜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需要。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做的就是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飞速前进,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都还存在着、并不断产生着新的问题。实现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集中体现,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垄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只要我们每个党员,不断提高思想境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全面深化改革,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近年来,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改善民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下去。我觉得改善民生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增进人的幸福。有的地区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认为发展民生会分散精力,对经济发展形成阻碍,但是如果只为追求经济数据而发展,扭曲了发展的价值目标,因而不是科学发展。改善民生是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改善民生,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有些地方消费水平差异严重,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民生问题解决不够好,比如:住房、教育、医疗成“三座大山”,都会给百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房价过高、就业难、失业多、养老保障水平等这些因素,都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有钱不敢花的现象。

我认为,觉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社会进步就有保障;否则,就会阻碍社会进步。我们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注重在在改善民生中提高人的素质。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有利于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奠立雄厚基础。因此,改善民生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将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的详情情况;我认识到,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将会十分巨大。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为祖国的未来充满憧憬,并深感作为一名中国人和中国共产党党员而骄傲的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自身的责任重大;未来的日子我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铭记自己中共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为国家民生和经济发展最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中,我们明白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在党员干部,所以要求党员干部具有普遍的先进带头作用,结合学习我认为党员和干部首先要在思想上定位准确,在信息量成爆炸状蔓延的今天,党员干部更要分清哪些文化更有

代表性,哪些文化适合我们。比如,现在的“韩流”我们并不反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清楚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我们这些人最重要的是完成对文化的传承,而不是盲目的崇洋媚外,但对于某些利用传统文化通过歪曲历史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的一些做法我们需要提高认识,避免犯自由主义、虚无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

另外面对现在多元化社会,我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需要加强。对外来文化不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还要避免民族意识狭隘的错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让我们明白自己的信仰和我们都想要追求的最终目标,虽然不同时期我们的任务会有所不同,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不变的,对于我们的政治理想,行为准则,这些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正能量,并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党员干部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所谓“普世价值”之间的关系。接受先进文化的同时,更要牢记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并最终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中华传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虽有不同,但我们要学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于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我们更要权衡利弊,妥善处理。正确定位党员干部自身的社会位置,可以有效解决腐败、虚荣、媚俗等现象的发生,对党员干部必须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对于那些忘了自己是谁腐败贪污的官员们的事例,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对于我党的那些优秀的干部和先进典型是我们的楷模和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把握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坚实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规范行为方式,以实际行动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不仅自己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肩负着将这一主题传播并落实下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处深入人心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并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下面,结合公司工作实际,简单谈一下如何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奠定坚强的思想和论基础。

我认为首先要让核心价值观成为一种信仰,引导群众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新的高度。倡导群众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始终与中央要求保持高度一致。通过党校、报纸报刊、电视广播等途径主动学习,积极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讨论,引导群众进一步坚定信仰。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化解负情绪,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思想和行动上要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为实现工作目标、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然后是在工作中培养群众良好的行为准则,让核心价值观成为行为规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作目标、工作使命和排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各种思想交流活动,深化思想交锋,引导群众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层面价值准则,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最后,就是让核心价值观成为梦想之舵,引导群众在工作实践中强信念、强作风、强品格。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无私奉献、坚韧执着的精神品格,强作风、讲信念,扎根基层、紧密联

系群众,不断的汇聚正能量,不断增强凝聚力,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最好的氛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形象,树立标榜,践行职责的具体体现,是用实际行动实现“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作为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还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坚定群众信念、履行工作职责。要引领群众在日常工作中学会弘扬主旋律,注重文化熏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广泛开展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在主题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通过文化传承更好地滋养群众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引导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要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工作目标的实际行动。还要在工作中注重培养典型,宣传最美人物、最美事迹和最美精神。要始终坚持把选树典型作为提振队伍精气神、释放正能量的重要抓手,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典型的魅力和风采,逐步形成争当践行核心价值观模范的良好局面。同时,要找准宣传教育同职工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树立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用小故事说明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引领群众前进的风向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让这一思想在群众中扎根,让群众在工作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这要求我们要在工作中树立点滴意识,“积小我为大我”,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从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树立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个人的价值选择,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基础所在、根本所在。在工作需要我们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倡导集体荣誉感,“聚个体为群体”,把公司建设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群众。要实现最终的工作目标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融入到公司的各个方面,引导群众树立集体荣誉感、树立共同理想、弘扬社会正气。

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要将实现工作目标和工作使命落实到每个人的工作实践中。党员干部也要在工作实践中敢于创新,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将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常态化、制度化,使之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上一篇:国庆心得体会下一篇:纪律整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