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信息技术范文

2024-03-25

移动信息技术范文第1篇

一、汽车信息化发展的机遇

在我国, 即便汽车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及一些国外汽车强国, 比如德国、美国、日本等。但是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销售量以及巨大的潜在消费者, 因此我国的汽车信息化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加上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等的日趋成熟, 这给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比如降低车企的采购、销售成本, 拓展销售管道, 提高信息化服务质量等。由此可见, 促进汽车信息化发展成为了车企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移动通讯技术的影响

移动通讯技术即当代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在过去的10多年中, 世界电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移动通信特别是蜂窝社区的迅速发展, 使用户彻底摆脱终端设备的束缚, 实现完整的个人移动性、可靠的传输手段和接续方式。进入21世纪, 移动通信将逐渐演变成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汽车制造商将移动通讯技术与汽车技术结合到了一起, 成为继互联网和物联网后的又一种新的车联网。车联网产业的出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佳的驾驶体验, 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这也加速了我国汽车行业以及汽车信息化的发展。

车联网是移动通讯技术与汽车技术结合后的产物, 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通过摄像头、传感器的设备, 车辆可以完成自身环境和状态信息的采集, 再由互联网技术, 将自身的各种信息传输汇聚到中央处理器, 通过计算机技术, 计算出不同车辆的最佳路线、及时汇报路况和安排信号灯周期等。车联网大大提高了人们出行时的便捷程度, 比如在导航时, 驾驶者能够更快的了解前方路况、天气状况、摄像头分布等信息, 从而选择更优的出行线路。车联网产业的出现, 将各大汽车制造商的注意力都放到了汽车信息化上, 比如在广州亚运会期间就出现了80多台装载了G-BOS设备的3G智慧客车。汽车信息化、车联网、车载服务系统都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向, 而想要做好这几点就得依靠移动通讯技术, 可以说移动通讯技术是推动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三、汽车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 不久的将来汽车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会结合得更加合理、科学, 汽车信息化程度也会越来越高, 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捷。但是要说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这还得取决于消费者的价值倾向和消费观念。厂商只有迎合消费者才获取更大的利益, 因而可以说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就是将来汽车信息化发展的大体趋势。

虽然我国的汽车行业在汽车信息化的发展上仍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距, 因为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这需要继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许多车载信息服务系统都是有偿使用的, 一套完整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往往要几千元的成本。因此许多消费者表示虽然希望尝试一下这样的系统, 但是过高的费用往往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数字化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等技术都投入到了实际应用中来, 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对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的研发, 降低设备及人工成本, 迎合消费者需求, 实现经济化的车载信息服务系统。

除此之外, 由于车载信息服务系统体系的不完善, 其在管理和技术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安装不规范、收费不合理、售后服务质量不高等。这就需要国家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和规定来完善这一新型产业运作的规范性, 实现汽车信息化、车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的标准化和合法化发展。对于厂商而言, 则是要做好资源整合, 车载信息服务系统需要多个行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因为要和其他行业做好沟通和合作, 实现互利互惠, 以更好解决在汽车上安装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的问题。

四、结语

总的来说, 移动通讯技术对汽车信息化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拥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潜在的消费人群, 希望众多国内车企能够抓住机会, 紧跟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步伐, 以研发出更加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汽车, 实现车企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为祖国经济的腾飞做出相应的贡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汽车工业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 汽车不仅成为了当前交通物流行业的重要工具, 而且成为了诸多家庭代步和外出的首选工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除了满足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出行需要外, 还对汽车驾驶过程中的舒适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操作有更高的要求。自车载系统出现以来, 诸多汽车制造商就一直围绕着汽车信息化的实现做出改革与创新, 希望能够将移动通讯技术与汽车生产制造技术相互结合, 以到达简化驾驶操作、提高安全等级以及满足消费者对驾驶舒适度的要求的目的。基于这一现实的要求, 如何促进汽车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 本文主要从移动通讯技术角度来对汽车信息化进行分析, 并对其具体的影响做出阐述。

关键词:移动通讯技术,汽车信息化,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宁.中国联通”玩转”汽车信息化[J].信息化建设, 2017 (5) :60-61.

[2] 王宏芳.汽车信息化服务运营管理系统设计和展望[J].通信企业管理, 2016 (11) :68-71.

移动信息技术范文第2篇

据了解,ISO27001认证是标志信息安全的国际化重要标准之一,先后被百家世界级组织采用,该认证要求企业必须构建高标准的信息安全体系,在保障业务连续性、保护客户信息安全等方面达到39个目标。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先后投入过亿元专项资金,不断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搭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平台。

自去年7月实施ISO27001贯标项目以来,广东移动把其作为一项公司级系统性的信息安全管理工程来推进,动员公司上下共同参与,积极发挥每个员工的力量,使信息安全覆盖到每一个经营环节、每一项业务服务,最终实现“三个保障”,即让企业信息安全得到保障、让客户个人隐私得到保障,让行业健康发展得到保障。(廖志颖)

移动信息技术范文第3篇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从而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应用,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不太成熟,在安全方面也还存在较大的信息安全隐患,需要针对移动互联网的专业化安全框架,进行科学管理。本文就移动互联网在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详细论述,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确保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管理对策

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步渗透入我们的生活,其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的特点,使它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但是,现阶段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面临较大的威胁,应该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从根本上保障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

一、移动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移动互联网:广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本、笔记本等移动终端,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通信网络服务和互联网服务;狭义上是指用户使用手机终端,通过移动网络浏览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获取多媒体、定制信息等其他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本文中移动互联网均采用狭义定义。

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互联网应用与服务(APP)、移动互联网终端以及移动网络。本文所提到的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均是指智能手机,即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手机。

二、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1.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特点

现阶段,移动互联网在网络接入方式方面具有多样化特点,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网络接入方式,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接入方式,随时随地地进行移动互联网访问。手机用户对手机上网的黏性以及上网的时长不断增加,手机上网常态化特征进一步明显,手机用户对手机的应用也逐渐从碎片化的沟通、信息类应用向时长长的娱乐、商务类应用发展。

2.移动互联网服务模式的特点

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终端与用户的绑定关系更加亲密,具有手机网上支付、手机网络购物以及地理位置定位等的全新服务模式,并且还能大量详细记录用户的信息数据甚至包括隐私信息,一定程度上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载体。

3.移动互联网使应用管理更随意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移动终端应用的下载及安装的封闭性[1]。可以支持多种应用的下载安装,限制条件降低。

4.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管理水平提高

移动互联网的终端具有较强的信息传递以及交互能力,拥有独特专业化移动网络能力,具有超强的SNS特征。

三、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移动互联网中存在大量网络垃圾,影响信息安全

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随意下载安装,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移动互联网网站中存在大量的消费陷阱以及不安全、不健康的网络垃圾信息。移动终端的软件或者应用中,在查看广告时,经常会产生额外移动流量。网页中的木马病毒等会直接窃取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个人信息,经常出现自动定制业务的现象,甚至会有恶意收费的情况发生,虚假新闻广告、垃圾信息都会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传播。

2.移动互联网终端存在问题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移动终端与传统的互联网移动终端存在差异,原有的移动终端主要是通信网的辅助基础设施设备,但是现代化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大多都是采用智能化移动终端[2]。并且移动互联网的智能化移动终端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逐渐出现越来越多样化的功能特点,从而也导致智能化终端的病毒入侵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范围日益扩大。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终端风险系数加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首先,移动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多样化移动终端快速普及的影响,用户对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终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其次,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开放化特点,也相应地增加了安全风险。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发展开始阶段,移动企业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在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问题上经常出现诸多信息安全事故,比如,淫秽色情信息的侵害等,手机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

3.移动互联网IP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移动互联网与原有的通信网不同,采用的扁平化网络形式,其核心内容是IP化。目前IP自身以及网络带来的安全威胁日益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化普及,网络信息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各种移动互联网网络攻击行为,给公众网络用户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移动互联网网络的核心网,直接关系到用户信息数据以及管理数据的传输,面临着移动互联网核心网被移动终端用户访问的问题。

四、分析研究影响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因素

1.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管理政策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移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仅仅依靠事后的处理,而事先预防的体制机制较为落后,没有建立出台规范化的移动互联网详细接入程序、手机病毒的管理等的法律法规。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现代化移动互联网的制度化以及法律化管理,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约与安全保护,不能按照标准化规定对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及企业的切身利益进行统一协调,不能从根本上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大量信息数据安全。

2.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管理不科学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开发软件种类越来越多,第三方软件的研究开发人员也在逐年增多,但是他们更多的注重商业发展需要,应用软件数量的增多,却没有加大对第三方软件的控制管理力度,很难保障其自身的信息安全。比如有些软件随意读取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录音功能或者通话记录,甚至调取摄像头等。

3.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信息安全意识不强

移动互联网终端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比如,在云存储应用中上传涉及隐私的文档、视频和照片等各类信息,盲目登陆各种免费的移动无线网络,下载软件后对其默认调取的隐私数据权限管理不及时进行设置调整,在智能化手机中传播各种小游戏和文件以及随意浏览智能手机中的网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安全的危险系数。

五、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1.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立法管理力度较差,没有很好的统一协调机制,将目前的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利用到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针对性以及权威性较差,没有明显的约束力。因此,对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信息安全有法律的约束以及保护管理。立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对互联网信息安全管制的最有效手段,不断完善移动互联网的信心安全管理立法制度,协调好移动终端客户与移动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完善合理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的法律体系,最大限度的将互联网安全以及互联网信息安全区分开来,制定独立的法律法规。比如,移动互联网终端手机实名制的严格落实,确保用户的信息数据安全。移动互联网网络安全管理的法律要进行不断完善,建立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的独立法律等。

2.加大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管理力度

移动互联网的安全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力度要不断加大,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移动终端中智能手机应用的安全技术与产品研发管理,充分协调好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链条。不断加强安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查以及销售环节的工商管理,国家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规范监督检查工作流程,加大查处工作的管理控制力度,若出现安全问题,必须按照标准制度严肃处理[3]。尽快制定出完善的司法方面管理措施以及处理方法。对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用户加强信息安全的宣传培训,可以通过发放安全知识宣传册等方式,强化政府以及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教育培训。重视移动互联网办公企业以及政府单位的信息安全保密制度管理,严格控制移动互联网信息数据泄密问题,充分做好预防管理工作。

3.移动互联网在信息安全控制管理结构上的全覆盖

移动互联网在信息安全控制管理方面要不断完善管理结构,在原有的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优化调整,建立全新的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控制管理结构,完善管理结构的控制内容。比如,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安全管理系统设计、移动互联网风险系数分析研究、安全控制管理技术标准和规范化操作流程以及安全需求审计研究等内容。对多个方面实现全覆盖,包括移动互联网管理层面、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以及安全管理策略层面等,还涉及到移动互联网网络平台、软件应用平台、网络通信平台以及移动互联网系统平台等。对移动互联网的新业务以及新技术运行前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评价,在信息安全要求符合标准化安全指标的基础上广泛应用。

总而言之,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性、难度性较大的工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移动互联网用户以及各企业移动互联网网络的正常运行,对移动互联网自身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要求我们针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管理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从整体出发,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保障移动互联网运行环境的安全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陈福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1).
  2. 邓青殷,黄兆敏,洪真忠.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浅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4(6).
  3. 吕晓峰,周蓓.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管理[J].中国新通信,2014(21).

[责任编辑:传馨]

移动信息技术范文第4篇

摘 要:现如今,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行业,不仅能够全面掌握数据信息,而且还能根据信息分析结果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借助先进信息技术研发并应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能够通过发挥系统优势来提高护理质量,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还能大大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然后分析了系统设计以及系统功能模块,最后总结这一系统的应用优势。希望本文探究能为设计者提供思路,从整体上提高护理水平,并逐步扩大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设计;应用

近年来,医疗行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做好改革期间的护理工作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医疗工作逐渐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且医护人员高度重视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效果。应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全面观察护理工作,这能大大降低护理差错,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速度。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显示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基本介绍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简称为HIS,它主要借助网络载体完成与手持终端的有效连接,系统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医院构建具有独立特征的局域网,并对局域网做好全面的安全防护措施,以此保证医院用网的安全性,促进通讯工作有序开展。医院各楼层根据需要设置了无线热点,配备了相应的移动护理终端,以此确保该系统的完整性。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尚未应用之前,医院仅以传统方式开展护理工作,一旦被护理的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极易因治疗不及时措施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而会增加医患矛盾,医院形象也会受到影响。本文设计、应用这一系统,不仅能够弥补传统护理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能全面优化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工作高效进行。

2 系统设计

2.1 设计合理化方案

设计工作开始前,全面分析工作者的工作需要,确保设计完成的系统方案支持移动式护理作业。系统连接于智能终端,能够实现数据库信息的有效更好和补充,同时,病房的护理状态能被全面掌握,此外,该系统还能动态更新交互信息,确保系统实现移动式应用。该系统具有便捷化、功能丰富、功能延伸等特点。

2.2 优选手持操作终端

现如今,手持操作系统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安卓系统、苹果系统、微软系统,其中,安卓系统具有开发成本低、开放性特点,该系统适用于多种设备型号;苹果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该系统开发成本相对较高,该系统二次开发应以“越狱”操作为基础,并且开发耗时较长,二次开发与质保存在冲突;微软系统的应用时间较长,这一系统的性价比较低。

2.3 设计软件平台及网络平台

2.3.1软件平台

软件平台设计的过程中,应适当参考原有成功的设计经验,在原有设计经验的基础上予以创新,这能节省系统应用时间,并且护理工作过程会被全面记录,数据信息进行终端设备间的传输和记录时,护理人员通过条形码识别的方式完成患者基本信息的获取。

2.3.2网络平台

在了解所在医院病区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在病区内接入适量的无线访问接入点,同时,内置无线控制器,这一过程需要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网络平台设计期间,做好网站测试、对比工作,以便选取信号稳定、传输速度较快的网站,确保最终选择的网站能够实现网络信号的全面覆盖,以免网站后期维修浪费较高成本。[1]

3 功能模块

3.1 患者生命体征信息采集模块

护理人员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测量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传输至电脑,最后打印成护理记录单,记录单内明确显示体温信息、观察结果。护理人员根据记录单内容观察病情变化,并以手动书写、拼音输入的方式确定观察结果,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3.2 患者基本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患者列表,第二部分即患者信息,这一模块以图形的方式显示基本信息,其中,基本信息内容主要为床號、患者年龄、护理级别、患者性别等。应用查询功能查找对应的床号能够继续了解详细的信息。办理住院手续的患者,佩戴具有条形码的腕带,护理人员通过扫描患者身上的腕带,即可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特殊的体征,这能为接下来的护理治疗提供依据。一旦患者信息与患者本人不符,则系统会及时提醒。

3.3 护理信息采集模块

护理信息采集工作执行时,主要根据护理特点来进行,并对护理信息及时更新、传递,实现数据的成功对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准确、及时传输,这能大大提升护理准确性,以免出现错误护理现象。除了这一方面的应用外,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还可以用来排班,护理人员点击当日或者某日值班信息,系统会自动显示值班人员、值班情况、工作任务量、工作时间、紧急情况处理等内容,这能为绩效成绩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3.4 医嘱执行模块

现如今,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能够完成医嘱的自动化录入,这能大大提高手动输入的速度,并能减少护理人员工作量,降低抄错几率。医嘱信息调取记录以及执行情况会在系统上自动显示,一旦医嘱执行期间遇到了突发问题,则紧急处理措施会相应呈现,并且医嘱反馈信息能及时提供。此外,该模块还能查询以往的医嘱信息,以此核对诊断的准确性。

3.5 标本扫描及输液核对模块

护理人员采集患者检验标本时,在腕带条形码扫描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核对,待信息一致性得到确定后,方可继续采集标本信息,这能大大降低标本信息采集的失误率,并且核对程序越来越简单。患者输液前,同样扫描腕带条形码信息,以免出现错误输液、用药失准等现象,这一系列操作又能为后期数据查询提供依据。[2]

4 系统应用优势分析

4.1 优化护理质量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医疗护理工作,能够对护理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同时,还能对护理工作在质量方面全面监督,并能为量化考核提供有力依据。以往患者信息校对工作仅以人工的方式来操作,这不仅会浪费治疗时间,而且还会出现降低核对的准确性。该系统能在收录以往历史操作的基础上,对当前不规范的行为及时提醒,并提供相应的改正措施,确保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治疗,大大提高患者治疗的满意度,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

4.2 减少不良护理事件

护理人员在以往传统的护理操作中,需承担较重的工作压力,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不够良好,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精力有限,一旦工作状态不佳,则工作行为极易出现失误率,进而会出现不良护理事件。该系统启动信息识别模块能够大大降低不良护理事件发生,同时,还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对护理行为严格约束,以此提高护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此外,这一系统还能在用药的过程中匹配关联信息,以免出现药物误用现象,将不良护理事件及时控制。

4.3 提高护理效率

一旦上述护理事件发生,则会大大降低护理效率,并且护理任务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参与护理查对工作,仅需要一名护理员操作即可,无需配备两名甚至多名护理员,护理员工作内容重新分配能够大大提高护理员利用率,避免出现护理人员闲置现象。再加上,该系统在信息校对、信息传达方面自动化工作,能够大大加快工作速度,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大大节省。

4.4 实现信息化管理

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能将获取的数据信息同步处理,并且护理人员能够根据基本信息变化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并且接受信息的电脑会自动安排排班任务,系统还能对倒班护理员及时提醒,最终实现护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以免护理人员无无序值班,并出现职责推卸现象,影响系统应用效果。

除此之外,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还能大大提升患者满意度,患者能够主动和护理人员沟通,并向护理人员及时报告身体变化以及情绪变化,进而护理人员能够针对性的对其安慰、指导,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法。患者躁动的情绪得到缓解后,患者会对接下来的治疗充满信心,同时,医院形象也能良好树立,医院口碑也能相应提高。[3]

5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級和创新,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相关设计人员做好这一系统的设计工作,能够大大发挥这一系统应用优势,同时,还能引导医院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应用该系统于医院护理工作,能够优化护理质量、减少不良护理事件、提高护理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患者满意度。除此之外,设计工作者还应深入探究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了解该系统的特点以及应用技巧,借此扩大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提高这一系统应用率,这对医患关系缓解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尹安春.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现状分析与管理模式建立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11):115117.

[2]王蓉,杨惠云,骆艳妮.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进行护理工作量测量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01):1417.

[3]王蓉,杨惠云,丁抗宁.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在临床中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3):144147.

移动信息技术范文第5篇

21世纪初叶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我区信息产业,推进内蒙古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是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一、内蒙古信息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信息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与国内大部分省市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近几年已日趋明显。

1、内蒙古电子信息加工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状态,没有形成产业。“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呈萎缩趋势。尤其是“龙头”企业地位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大;产品传统单一,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研究开发投入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目前,企业数量已由“八五”末的45户减少到16户;工业各项经济指标也在逐年下滑。

2、信息服务业除政府主导广电网与电信网服务外,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业基本处于萌芽状态。信息咨询业规模小、层次低、缺少骨干,极少开展信息化工程咨询、决策咨询、市场评估、竞争性分析、信用分析、企业研究等高层次信息咨询服务。

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内蒙古信息产业建设明显落后。1998年,全国及各省市的21项6类信息化指标的综合评分中,内蒙古总分为18.64分,低于全国平均分7.67分。在全部21项指标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仅有每万人大学生数、信息相关产业占GDP比重两个指标,其余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与信息相关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教育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的平均分为59.43,内蒙古为28.08,居全国第25位;全国信息网络建设平均分为13.81,内蒙古为2.83,居全国第28位;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平均为30.13,内蒙古为25.26,居22位。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4项相关指标中,内蒙古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WWW站点数仅为全国平均数的24%。此外,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部门设置分散,规格偏低,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与目前信息产业的发展形势极不适应。

4、软件业起步较晚,在软件与系统集成方面,还停留在对已有的核心软件做小规模的外围式应用开发,缺乏自主开发大型软件的能力。在销售、市场开拓和经济技术竞争实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5、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1998年的调查显示,在465户大中型企业中,信息化资金投入仅占企业资产总额的0.1%;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的0.4%;平均约每67人拥有一台计算机;在现有的装机量中,用于生产管理系统的仅占4%左右。在Intemet设网站的也很少。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即使是好一点的企业,在制造资源和资源计划建设上与电子商务还有很大距离。

6、人才匮乏、流失严重。在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大批各类高级实用人才。由于内蒙古地缘和经济欠发达现状,信息产业的整体环境相对较差。吸引区内外的专门人才很难,留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也是问题。目前内蒙古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已形成不良循环。

制约内蒙古信息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城市化水平低。一方面,由于信息产业具有综合集成度高、行业渗透广的特点,因而其市场和技术与资源支持的提供都必须依赖其他行业。加工制造业、商贸业及服务业、公益事业越发达,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服务与信息咨询服务就越多,这就为信息产业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产业向其他行业的渗透,都需要相关的技术支持与信息资源,同时,信息产业的信息资源要由其他行业提供。所以,城市化发展,各行业发达,为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两个基本条件,即市场与资源支持。而内蒙古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他省市相比明显低下。到1998年底,全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一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一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7个,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11个,人口城市化水平为23.6%,低于全国水平。另外,城市布局分散,缺乏有机联系。内蒙古城市网密度仅为0.17个/万平方公里,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3%。这就造成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吸引力与辐射力被严重减弱,城市的综合优势难以发挥。严重地阻碍了内蒙古信息产业的发展。

2、对内蒙古信息产业现状的认识不足,缺少正确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力可行的产业推进措施,信息产业的发展缺少政府的有力指导。

3、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与企业,政府投资主要在基础设施上面,而企业投资则主要集中于设备制造、技术开发与服务和信息资源开发与咨询。内蒙古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形成相当规模,但仍有欠缺,资金投入仍有缺口。在设备制造、技术开发与服务、信息资源开发与信息咨询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欠缺。主要原因是,传统产业企业多数经营困难,在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过程中难以依靠自身完成资金筹集。此外,风险投资家与区外、国外信息产业大企业并不看好内蒙古的信息市场及相关的技术与资源支持。

二、内蒙古信息化发展方向及选择

“十五”时期将是信息产业加速发展的崭新阶段。国际、国内的信息化浪潮,将为21世纪内蒙古的信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内蒙古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内蒙古信息产业的发展在遵循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通互连、资源共享”24字方针前提下,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产业长期发展规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统筹规划,政策引导;扩大内需,提高层次;内引外联,加快发展。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内蒙古信息化建设应紧跟时代步伐,重点建设以下领域:

1、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连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化基础信息平台。

2、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形成连接地方与中央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逐步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

3、制定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立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4、推进数字化城市工程,加速三网合一的城市数字化建设。

5、加快移动通信网建设,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网络规模。

6、重点发展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业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提高信息化的装备水平。

7、加强网络产品和信息安全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8、发展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音频视频新产品,加快广播电视向数字化的过渡。

9、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新兴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材料。

10、加强面向下一代光电通信产品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三、加快内蒙古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及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抓住发展机遇。把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上来。必须切实增强全局观念,确保形成工作合力,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促进信息高速公路、三金工程及有关信息化理论知识的普及,从思想上、观念上树立推进信息化的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内蒙古公网基础建设发展缓慢,装备落后所造成的公共信道出口窄、速度慢、覆盖率低、资费高等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组建大规模信息产业集团,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继续加大利用信息技术对轻工、纺织、化工、建材、机械、冶金等区内重点传统产业改造的力度,对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监测实行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高内蒙古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加强软件产业、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并将重心放在产品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消费市场的开拓及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等方面。电信业应在规模容量、服务水平、技术层次上下功夫。信息服务业应培植市场,革新技术,以便形成门类齐全的信息服务体系,向高速度、多媒体、大容量、宽带式、个人化的方向发展。

3、调整投资结构,增加信息投入。应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资主体。应尽快制定信息产业发展专项优惠政策,如对财政专项计划、风险投资基金、中小科技型企业发展基金等,逐步形成完善配套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各级财政应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年度投资计划,确保信息产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4、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构建“电子政府”,开发网络社会。充分发掘政府信息资源,实现政府可公开信息的社会共享,增加政府施政透明度,增强政府与社会、企业的相互沟通。提高决策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廉政建设服务。开启政府网站,应对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维护,否则,将无法发挥政府信息窗口的最基础的作用。

5、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推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与应用系统相结合,建立各类数据库,形成支撑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的资源基础。推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促进信息资源向社会生产力转化。同时,要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市场营销、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对以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经认定后可按非营利机构运作和管理,即要扶持中介机构,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优质服务可以更好地满足政府制度创新的信息需求。应制定和实施信息市场管理、信息交易登记、信息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行业法规,使信息市场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充分保护信息所有者、使用者、收益者的合法权益。

6、制定专业人才建设总体规划,把培养、使用、稳定、吸引人才作为系统工程来抓。目前,IT人才奇缺、人才外流、知识结构跟不上需要已严重地制约了内蒙古信息化的发展。在高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留住人才让他们充分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扩大招生,培养社会急需的网络、计算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公司和企业也应不惜代价招揽或培养一大批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信息人才。要鼓励社会培训,规范信息化培训市场,有计划地组织各类员工开展信息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信息化人才队伍的素质。

7、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法律法规体系,使信息投资、人才组织、技术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保密措施等体系化。尤其是面向网络环境的信息法律建设需要加强,以规范信息网络经营者和用户的行为。应尽快出台信息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保证网络安全、有序运行,规范信息交易行为,使信息市场健康发展。对信息的经营、流通、服务、交易、权益关系等做出明确规定,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经济信息中心)

上一篇:医疗制度下一篇:医德医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