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论文范文

2024-01-24

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张澜教育思想 自由民主 “去行政化” 以人为本

张澜(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充人。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民盟创始人与领导者,是我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除了在政治上的卓越成就外,张澜作为一位杰出教育家,其教育思想颇受关注。

张澜年幼之时跟随其父张文倬学习,在其父的悉心教导之下凭借自身的刻苦勤奋,24岁考取了秀才。在1902年,张澜赴尊经书院深入学习经史子集与经世致用之学,其后在1903年被选送到日本东京宏文书院学习,并在此期间受到日本明治维新思想的影响。张澜回国后在北京目睹了“五四运动”爆发,在这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中,广大青年的英勇斗争和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都给张澜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启示。这些经历对张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张澜教育思想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学习经历可以看出,张澜有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受到近代民主科学思想及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张澜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的影响有深远的启迪示范作用,以下笔者将对有着中外学习背景,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与近代民主文化影响的张澜,其教育思想与中国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简略对比研究。

一、张澜教育思想概述

经过研究我们将张澜的教育思想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1904年至1911年,这是张澜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在这一时期张澜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响应“废科举,办学堂”的号召,创立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和端明女塾。这一阶段以改良教育为标志。

第二阶段即1912年至1925年,这一阶段的教育思想主要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张澜坚持以民主与科学为方向,吸收国外民主思想,对教育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第三阶段即1926年至1930年,这一阶段是张澜教育思想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期间张澜出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主张广延名师,唯才是用,反对党化教育,坚持民主办校,教授治校,将国立成都大学打造成“民主与科学的堡垒”。

二、张澜教育思想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简略对比

(一)注重实践与经世致用

张澜在《怎样研究经济学》一文中说:“大凡研究一种学问,一方面是为求真理——认识围绕我们的一切现象;一方面是为应用,以企图丰满我们的生活。但无论就哪一方面说,我们不能抛弃了当前的实际,而只在书本子里研究陈说。”①理论要联系实际,实践精神是张澜一直强调的。在张澜担任南充中学校长期间,他根据地方发展实业的需要,在校内同时开办工业(织绸)、蚕丝、师范等职业班,实行普通班与职业班并举[1],培养应用型人才,造福当地人民,是张澜注重实践这一教育思想的践行。

实践思想其实一直存在于古代教育思想中,经世致用是古代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辞源》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致用”为:尽其所用。尽其所学,用于治理世事,实现国泰民安的理想。所学为所用,在大多数时候作为整个教育环节中的教育目的而存在。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主流地位,而其强调积极入世,倡导“达则兼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经世致用的重要表现。而受到这种教育思想的古代文人们,以竭尽所学,一展所长为终身的理想抱负。

张澜教育思想中的实践精神与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经世致用有着共通之处,然而细究之下却又有所不同。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其局限性在于经世致用侧重于国事,即政治方面,强调读书人所学应以解决政治社会问题为要务。而张澜教育思想中的实践精神则有更大的包涵性,此处的实践是经济学解决经济问题、法学解决法律问题、医学应对疾病、工业发展实业……知识皆可用于实践,所学皆能实用。

(二)伦理道德与自由民主思想

自由民主思想是张澜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张澜在担任成都大学校长期间,采用民主办学、教授治校的方式[2],这打破了“一言堂”的陋习,将权力交到多人手中,体现了民主的思想。除此以外,张澜坚持学校应当是一个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地方,提倡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因此在大学里分属不同派别的教师学生都能各抒己见,成都大学也成为“民主与科学的堡垒”。

与张澜教育思想倡导民主自由的思想不同,古代教育思想更强调伦理道德规范。“天地君亲师”等伦理规范深深地根植于古代读书人的心目之中,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做法都是弱化个人思想情感,忽视个人的独立与自由[3],只强调表面的稳定平静,也可能将其他与众不同却精彩绝伦的思想扼杀在萌芽期。

三、张澜教育思想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简略对比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教育事业处于泥潭之中。各大教育家先后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张澜作为四川省省长,时间虽短,建树殊多,高度重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对照张澜与民国其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时,笔者发现两者有着相互映衬的关联。

民国教育思想活跃,主要分为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独立”、重视“公德”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等。

(一)“尊重人才,唯才是用”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打开夔门,欢迎中外人士来川学”是张澜民主办学思想的口号。不论党派、身份,凡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张澜都欢迎到校任教。聘用的教师也不由他一人做主。“聘委会由校长、教务长、总务长、各系主任及教师互选之文理科代表”②。“不但教师要由聘委会审核决定,由聘委会审查通过,学校才能聘用。聘委会的表决方式是投票”③。张澜聘请了中共党员杨伯恺和其他思想进步的教师,聘请了国民党人熊晓岩、张铮和黄季陆,还聘请了国家主义派的有名人物李璜与陈启天。张澜的民主办学思想表现了用人公开公正,有效地改善了滥竽充数的教育腐败现象。张澜打开夔门,聘请有才之师任教,使得四川一度成为民主教育思想活跃的重地。

无独有偶,在北京大学校长担任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又在《北京大学月刊》的“發刊词”中强调:“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4]蔡元培先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北大教员中既有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宣扬思潮思想的新派学者,又有辜鸿铭、刘师培、陈汉章、黄侃等知名的崇尚传统的旧派学者。尽管他们政见不同,但在学术上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张澜的“打开夔门”与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产生共鸣,共同推动了民国教育思想的革新,使得一度沦为政治辅助工具的教育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民主复兴气象。

(二)“去官僚化”与“去行政化”尝试

北洋政府时期,教育部作为全国教育行政最高领导机构已经腐败至极。教育部门逐步沦为各派系军阀抢夺地盘和势力的官僚机构,教育的官僚化十分严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为了巩固政权,将“党化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教育界失去了办学自主权,教育已经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巩固政权的政治工具[5]。张澜在1926年至1930年就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期间,反对“党化教育”,宣示:“本校一向主张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现在所谓的党化教育,我是不赞成的,我是怀疑的。”[6]张澜的办学思想总结为“支持进步思想”。他在所撰写的《中国学生之出路》中明确指出:“知识者对于人类的责任,在谋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达。”所以张澜一直很支持进步师生的各项活动,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组织政治社团。张澜主张思想自由和学术研究自由旨在打破封建思想的专制和国民党党化教育的统治,使得教育自由之花在国立成都大学绽放。

相较之,针对“官僚化”、“行政化”风行的教育界弊病,曾留学法国的蔡元培受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主张“教育独立”的改革。他推行大学院改革和大学区改革,建立的教授治校的管理体制,以大学教育的“学术本位”代替错误的“官本位”,让大学重新回到学术自由的殿堂。

四、张澜教育思想与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简略对比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张澜在教育平等的主张中重视贫富、女子教育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爱自尊自强的平台,在其中注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张澜提出的实业服务地方思想,为现代职业教育学校提供了道路,让学生有良好发展的环境,为当时提供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

(二)素质教育的理念

张澜兴办端明女塾,体现了对女子教育的重视。广纳贤师,使学生视线、思想等不再局限于川内。教学课程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实行,为学生扩大了学习面,有助于为当时提供一批良好的人才。与此同时,张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也体现在其抓学风、提倡朴素勤劳作风中。

现代教育更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在人才整体结构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与和谐发展,其与张澜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手脑并用原则相同相通。

从以上所述不难发现,张澜思想教育与中国现代思想教育并无大致差异,注重与时俱进,迎合社会的思潮再提出改革方针。其中的细微差异便在于现代的中国,不能将眼光只放在学生的学习与道德培养中,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也成了现代教育的重点。在社会竞争问题突出的今天,“德、智、体、美、劳”成了新一代的学生教育发展口号,而张澜的教育思想也对现代的教育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与启示

通过对张澜教育思想与古代、近代与现代三个时期教育思想的对照分析,我们得到了如下的结论与启发:

第一,张澜教育思想与古代教育思想对比更注重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同时更加强调自由民主思想,这对于当下教育有可借鉴之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早已不适用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生,教育就不能只囿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在当下,急需一大批高水平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以满足经过不断深入改革并呈现爆发式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张澜在南充市中学所实行的普教职教并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当下教育在鼓励研究型的教育,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的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应用综合型人才。而在教育过程中,由“五四”传承至今的自由民主思想不应忽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保持自由民主思想、实践创新的精神更适应于“全球化”的今天。

第二,张澜教育思想与近代教育思想对照,可以分析出对我们当今高校教育界的启示的一大亮点便是“去行政化”和“去官僚化”。虽然说“学而优则仕”,但是某些资深教师由于太多行政事务从而耽搁教学事业。

当然,“去行政化”并不是要废除教育的行政管理。相反,教育中一定程度的行政管理有利于教育的高效发展,需要改进的是高校行政需要具有服务的理念,而不是管理者的理念。“去行政化”、“去官僚化”是为了打破高校“官本位”的错误意识,建立以自由学术为主的“学术本位”意识。高校是自由民主科学的摇篮,应该主张“兼容并包,兼收并蓄”,让多元思想开花结果。另外,贯彻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的办学理念,“教授治校”主张已经表现出管理方式的局限性,历史证明了其缺陷,“教授治学,教育家治校”的办学理念则更能推动当代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崔宗复.张澜先生年谱[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68.

②③米庆云.国立成都大学兴废纪略[A].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C].成都:四川出版社,1963:81-82,78-79.

参考文献:

[1]苏兰.张澜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探讨[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55-59.

[2]刘义兵.张澜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实践活动[A].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教育史研究》编辑部,2009:5.

[3]高谦民.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近代发展趋势[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24-28.

[4]张振伟.民国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教育的影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02):80-82.

[5]蔡慧,魏雪,王华伟.“去官僚化”与“去行政化”——民国“教育独立”思想的当代意义[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04):51-55.

[6]张广华.回顾张澜办教育[EB/OL].http://www.zhanglan 1872.cn/zxxnewsview.aspx?producid=731,2015.7.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201711079

041)。

通讯作者:王淼

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2010年7月颁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教育公平”的基本国策,并强调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同时,明确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可见,政府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角或核心决定因素。在此,将重点谈县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因为《纲要》中强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范围上主要指“县域”,而不是市域,也不是省域,更不是全国。例如《纲要》在谈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经常强调“县(区)域”:“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强调“县域内”的原因有三,一是县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是“省级统筹,区县为主”,三是县域内“同质”因素多且程度高,如空间接近,人员集中,经济、文化近似等,便于统一协调管理。

在上级政府提供的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县级政府就成了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者,将发挥决定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希望应重点寄托在县域内部潜力的挖掘上,应大力倡导“县本管理”这种内涵式管理模式。县本管理,是一种基于县域、为了县域、从县域出发的管理模式,它以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为根本特征,是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式的内涵式管理模式,是一种在任何条件下都会有所作为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外部环境不良的情况下,县本管理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教育资源包括人、财、物等,县本管理也就有了人、财、物等多种不同取向,“人取向”是核心,“人取向”的县本管理以心理科学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理论,关注弱势学校校长、教师素质的提升,因为校长和教师是关乎学校教育质量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提升素质的措施有三:纳新、培训和淘汰,“纳新”即为弱势学校配备高水平的校长和教师,“培训”即提升现有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淘汰”即把那些素质极差又无潜力可挖的教师分流出学校系统。

一、纳新

通过培训来提升校长、教师素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纳新则是提升弱势学校人员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的快捷方式。具体措施有:把新招聘上来的优秀新教师优先配备给弱势学校;实行校长教师流动制。校长、教师流动是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等)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我国,校长、教师流动是有法律和政策依据的,2006年6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章第32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2010年,《纲要》也强调“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

在我国某些地区,校长、教师流动制度已成为实践或将有所作为,沈阳市自2004年就已经开始教师流动,虽然目前搁浅,它仍然是全国最早实行流动的城市,取得一些宝贵的经验;从2010年开始,安徽铜陵市探索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实现以县区为单位界定教师身份,逐步实现把教师从“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行业人”[2];《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将“形成校长和骨干教师的流动制度”列入其中,教师流动今后会在南京推广开来[3]。还有江苏省、武汉市、长春市、河北省等等对于教师流动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区实施校长、教师流动制度的具体措施不尽相同,但都必须确保“有效、可行和无伤”,“有效”指措施对提升弱势学校教育质量有实际效果;“可行”指措施可实际执行;“无伤”指措施不能伤害强势学校教育质量和参与流动的教师、校长的感情和尊严。具体讲,校长、教师流动必须遵循的原则有:(1)时间合适原则:经验表明,流动时间以1年为宜。(2)距离就近原则:原学校与流动学校距离应尽量“短”,使流动更加可行。(3)待遇从优原则:流动以后待遇一定要有所提升。(4)尊重沟通原则:要征求校长、教师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愿,做好沟通工作,不可强迫命令。(5)带动辐射原则:流动到弱势学校的优秀教师和校长不仅要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还要积极发挥“传、帮、带”的辐射作用,带动更多人提高水平。(6)无伤兼顾原则:决不允许由于“流动”导致强势学校水平降低,一定要在不伤害强势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才把优质人力资源流动出去。(7)义务职责原则:流动是校长、教师法定的义务,是必须履行的职责,当需流动时,勇于克服困难,义无反顾。(8)制度规范原则:县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教师、校长流动的规范性文件,对流动的相关事宜作出明确的权威性的说明,使流动制度化、规范化。

二、培训

教师、校长流动制在我国刚刚起步,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全面推开必将有一个不短的过程。所以,在我国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弱势学校教育水平的提升还主要靠自己充分挖掘潜力,所以,下工夫培训在职校长和教师是基本途径,流进优秀人员是辅助途径。

1.培训形式

(1)到强势学校进修

弱势学校教师或校长到强势学校学习进修,通过听课、交流、参与教研活动、班级活动或其他活动等方式亲自体验优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感悟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时限以半年到1年为宜,可全脱产也可半脱产。优势学校要指派特定教师和校长负责指导。学成回校后,要汇报学习成果并付诸实践。

(2)到师范院校或教师进修学校学习

弱势学校教师、校长参与师范院校或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校长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历进修班的学习,可提高学历层次,优化教育理念,增强教育技能。现在,有些师范院校实施了“顶岗实习,脱岗培训”计划,即师范生到弱势学校实习,弱势学校在职教师到师范院校脱职集中接受培训,这是一个师范院校和弱势学校双赢的计划,弱势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提升自己。另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可利用放假时间请专家上门服务,集中培训弱势学校教师。

(3)校内培训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小先生制”也适合弱势学校的校内培训,弱势学校也有优秀分子,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引发连锁反应,带动更多人提高素质。要大力倡导相互学习之风,人人是学生,人人是先生,在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中共同进步。另外,要大力倡导研究之风和反思之风,在不断研究问题、理性思考问题、反思问题、积极实践中提升自身素质。

2.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校长和教师的敬业素质、理念素质和能力素质三个方面。

(1)敬业素质

“敬业”指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认真负责、忠诚热爱、奉献勤劳、追求卓越等表现。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充分说明了敬业精神在事业成功中的关键作用,有了敬业精神,就会积极利用现有条件并创造新条件,把事业推向极致;没有敬业精神,即使有良好条件也难以得到充分利用,更谈不到积极创造条件,最终导致事业平平或低下。学校教育就是校长和教师的“业”,校长和教师是否“敬业”是关乎学校教育水平的第一关键因素。敬业分主动敬业和被动敬业两种,主动敬业是自觉自愿的敬业,是敬业的高境界;被动敬业是“不得不”情况下的勉强敬业,是敬业的低水平。我们积极倡导主动敬业,但也不排斥被动敬业。总之,敬业总优于不敬业。

(2)理念素质

理念是人的灵魂,在思维中处于“顶层”,直接制约下层观念和行为。学校校长、教师只有首先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才会有科学进步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4]他认为,如果不解决观念问题,一切教育改革都带有形式化色彩。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校长“要率先转变教育观念。”[4]国家倡导的教育理念一般集中体现在教育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之中,如《教育法》、《教师法》、《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尤其是2010年颁行的《纲要》,是导引我国未来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集中体现了国家核心教育理念,如素质教育理念,质量核心理念,育人为本理念,依法治校理念等,学校校长、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理智思考,准确把握本质和精髓,并转化为教育和管理行为。

(3)能力素质

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中,敬业精神、科学理念与工作能力是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也是校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其中,工作能力是核心,敬业精神和科学理念是基础。敬业精神和科学理念只有转化为工作能力,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直接导致教育质量的提升。对教师而言,工作能力主要是学科教学能力和管理学生的能力,对校长而言主要是学校管理能力。但不管何种能力都与实际活动紧密相连,是教育活动或管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这种胜任力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所以,提升能力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另外,能力与理念关系密切,理念是能力的方向,能力是实现理念的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说,能力等于理念加实践,培养校长和教师的工作能力就必须把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

三、淘汰

1994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说明教师职业是专业,而专业都有相当的难度,对从业人员有较高要求。所以,为保证教师基本素质,《教师法》第十条进一步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可见,教师必须具有法定的资格,否则,不能做教师。但是,由于我国长期未实行教师资格制度,而且后来教师资格制度执行得又不到位,再加之财力不足和编制有限,致使现在有不少不合格人员充斥教师队伍,权威数据表明,2009年,小学专任教师学历不合格率为0.6%,共33800人,初中专任教师学历不合格率为1.72%,共60510人,两项之和是94310人[5]。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吕玉刚说,截至2008年底,根据各地上报的数据,全国公办中小学还有代课人员31.1万人。这31.1万代课人员构成复杂,“不同的地区情况不一样,有些地区的大多代课人员不具备教师从业资格,学历层次比较低”[7]。除了学历不达标和代课人员这两种“显性”不合格教育人员,还有为数不少的“隐性”不合格教育人员,他们是正式教师但素质极差又不思进取或不可造就,显性和隐性不合格教育人员合在一起,其数量足以让人汗颜。这些不合格教育人员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必须尽快解决。

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处理这三类不合格教育人员时应区别对待,对学历不合格者应限期(3-5年)取得合格学历,否则予以辞退;对代课人员,“国家有关文件中,多次强调要严禁使用代课人员[8]。”教育部早在2006年就明确指示:“预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把44.8万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8]并且“教育部严禁再聘新的代课人员”[7],要求地方政府要按照“以人为本、政府统筹、坚持标准、有进有出、积极稳妥、标本兼治”的思路,逐步解决在岗代课人员问题[7]。地方政府要把解决在岗代课人员问题与择优录取、辞退补偿、纳入社保等措施统筹考虑,特别是要允许那些具备教师资格、符合教师任职条件、素质较好、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代课人员参加公开招聘,择优进入到教师队伍,最好还能够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对于确实因为能力、水平以及素质不适等原因而被辞退的那些代课人员,地方政府也要给予一定的补偿。对于隐性不合格人员,要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激发工作热情,并提供培训机会,最后经鉴定合格者继续录用,不合格者,坚决从教育系统中分流出去。世界许多国家也都重视淘汰不合格教师,如日本在教师流动中,“使少数不合格又不思改进者被淘汰出教师队伍,从而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素质。”[9]

县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应充分激发学校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大力倡导“校本”管理,把县本管理和校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因为县本管理必须通过校本管理才能真正落实到位,各个学校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必须认识到位,实践中积极“作为”,薄弱学校要增强危机意识,努力自我改造,强势学校要增强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扶植弱势学校。

参考文献

[1] 2010年3月1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基础教育解读[EB/OL]》.http://gov.cn/xwfb/2010-03/02content_1545146.htm.2011-06-07.

[2] 进一步实施教育均衡发展,铜陵探索教师流动制[EB/OL].http://www.ahscb.com/old/html/2010-03/26/content_103226.htm.2011-06-20.

[3] “校长和骨干教师流动”列入南京中长期教育规划[EB/OL].http://www.tianjinwe.com/rollnews/201009/t20100910_1729929.html.2011-06-20.

[4] 李春玲:试论校长的个性化管理[EB/OL].http://www.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3-11/05/35294/

index.html.2011-06-07.

[5] 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7694c5bb4cf7ec4afed043.

html.2011-06-20.

[6] 教育部严禁再聘新代课人员将补偿被辞退者[EB/OL].http://news.qq.com/a/20100122/000445.htm.2011-06-20.

[7] 教育部严禁再聘新代课人员将补偿被辞退者[EB/OL].http://www.doremiframes.com/bbm_blogMX.sp?blog_ID=5387.2011-06-20.

[8] 全国仍有代课教师31万教育部否认今年清退[EB/OL]http://news.qq.com/a/20100107/001591.htm.2011-06-20.

[9] 日本如何保证中小学教师合理定期流动[EB/OL].http://www.lhjy.net/edu/lunwen/200703/37579.html.2011-06-20.(责任编辑:付一静)

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思想,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设置反映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就、新使命。从历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奖项结构分析可见,一是突出了教师主体地位,杰出教师奖占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半壁江山;二是突出了校长领导作用,杰出校长奖占比近三成;三是突出了学校整体标杆,优秀学校奖占比近二成;四是优秀理论研究奖数量削减,评选更为审慎。新时代要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重实践:加大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实践,提升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社会知名度;二是铸品牌:优化调整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项结构,打造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金字品牌;三是强弱项:加大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对职教理论研究的引导支持力度,深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薄弱环节建设。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职业教育奖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郭广军(1971- ),男,湖南双峰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在读博士。(湖南  娄底  41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外部评价与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JA160269,项目主持人:郭广军)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与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宗旨、性质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

1917年5月6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9月创办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所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开创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一套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职业教育思想。黄炎培建立了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系结构、实施原则与办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使无业者有业,有業者乐业的终极教育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技能并重、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社会化、科学化和平民化的办学方针;科学性、适应性的专业与课程设置;爱国爱民、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职业道德教育;人性化的教育制度;关注社会需要和人类个性发展为宗旨的职业指导体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推进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宗旨、性质和地位

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是以黄炎培先生命名的职业教育奖,旨在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树立现代职业教育先进典型,发挥导向引领作用,促进立德树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面向全国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技术型大学、技工院校及院校长和教师,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以及推进产教融合、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并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开展的职业教育荣誉性奖励。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创始于2007年,2009年通过了国务院评比达标表彰活动专项审核,是我国职业教育界唯一的全国性奖项,由中华职业教育社负责全国评选表彰工作的组织领导。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历支持,以及职业教育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社会反响好、认可度高,促进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历届各奖项数量及占比分析

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从第一届至第六届先后设授了优秀学校奖、杰出校长奖、杰出教师奖、优秀理论研究奖、杰出贡献奖、卓越推动奖、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奖、创新创业奖8类奖项。其中,第一、二届设授了优秀学校奖、杰出校长奖、杰出教师奖和杰出贡献奖,第三届开始设授优秀理论研究奖,第六届新设授卓越推动奖和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奖。从历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各奖项数量及占比分析可见,一是历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各奖项数整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各届授奖数总计1058项(具体数据见下表)。其中,第一届至第六届优秀学校奖、杰出校长奖、杰出教师奖、优秀理论研究奖、杰出贡献奖、卓越推动奖、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奖的授奖数分别为210、272、526、23、12、10、5项,各授奖数占比分别为19.85%、25.71%、49.72%、2.17%、1.13%、0.95%、0.47%;各授奖数均值分别为35.00、45.33、87.67、3.83、2.00、1.67、0.83项,各授奖数占比均值分别为17.90%、28.92%、48.31%、2.49%、1.66%、0.48%、0.24%。二是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授奖类别和总奖项数大幅度快速增长,达到各届最高水平349项。2018年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除创新创业奖由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单独评审外,其他共设置了7类349项奖励,其中优秀学校奖、杰出校长奖、杰出教师奖、优秀理论研究奖、杰出贡献奖、卓越推动奖、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奖分别为80、50、200、2、2、10、5项,前五类奖比较第五届的增长率分别为166.67%、25.00%、233.33%、-66.67%、200%。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历届各奖项数量及占比走势分析

(一)优秀学校奖

优秀学校奖表现出比较重要的占比近五分之一的地位,其历届授奖数量及其占比整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届均增长率为39.77%,历届授奖数占比均值为17.90%。一是从绝对数量看,历届优秀学校奖授奖数量稳中有增,为11~80项不等,历届均值为35项。其中,第一届至第六届授奖数分别为15、15、11、59、30、80项。二是从整体占比看,历届优秀学校奖授奖占比稳中有增,为11.00%~22.92%不等,历届占比均值为17.90%,排第三位。其中,第一届至第六届授奖占比分别为15.63%、13.76%、11.00%、22.01%、22.06%、22.92%。三是第六届优秀学校奖授奖数量比较第五届,有大幅度显著增长,增长率为166.67%,排第二位。(具体见图1、图2)

(二)杰出校长奖

杰出校长奖表现出重要稳固的历届均值占比四分之一多的地位,其历届授奖数量及其占比整体上呈平稳增长趋势,届均增长率为10.03%,历届授奖数占比均值为28.92%。一是从绝对数量看,历届杰出校长奖授奖数量稳中有增,为30~80项不等,历届均值为45.33项。其中,第一届至第六届授奖数分别为31、41、30、80、40、50项,第四届授奖数达最高80项。二是从整体占比看,历届杰出校长奖授奖占比平稳,为14.33%~37.61%不等,历届占比均值为28.92%,排第二位。其中,第一届至第六届授奖占比分别为32.29%、37.61%、30.00%、29.85%、29.41%,14.33%。三是第六届杰出校长奖授奖数量比较第五届的增长率为25.00%,排第三位。(具体见图1、图2)

(三)杰出教师奖

杰出教师奖表现出最突出的历届均值占比近二分之一的地位,其历届授奖数量及其占比整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届均增长率为34.76%,历届授奖数占比均值为48.31%。一是从绝对数量看,历届杰出教师奖授奖数量快速增长,为45~200项不等,历届均值为87.67项。其中,第一届至第六届授奖数分别为45、51、50、120、60、200项。二是从整体占比看,历届杰出教师奖授奖占比稳中有增,为44.12%~57.31%不等,历届占比均值为48.31%,排第一位。其中,第一届至第六届授奖占比分别为46.88%、46.79%、50.00%、44.78%、44.12%、57.31%。三是第六届杰出教师奖授奖数量比较第五届的增长率为233.33%,排第一位。(具体见图1、图2)

(四)优秀理论研究奖

优秀理论研究奖的历届授奖数量及其占比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届均增长率为-34.14%,历届授奖数占比均值为2.49%。一是从绝对数量看,历届优秀理论研究奖授奖数量均少,为0~8项不等,历届均值为3.83项。其中,第一、二届授奖数均为0项,第三届至第六届授奖数分别为7、8、6、2项。二是从整体占比看,历届优秀理论研究奖授奖占比均低,为0%~7.0%项不等,历届均值为2.49%。其中,第一、二届授奖数均为0,第三届至第六届授奖占比分别为7.0%、2.99%、4.41%、0.57%。三是第六届优秀理论研究奖授奖数量及其占比较第五届大幅度削减,削减率为-66.67%,并且是第六届各奖项较于前一届相应奖项而唯一被削减的。此外,第六届共设奖349项,达到历届最高,但是第六届优秀理论研究奖仅设置1~2项,占比为0.29%~0.57%。(具体见图1、图2)

(五)杰出贡献奖

杰出贡献奖的历届授奖数量及其占比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届均增长率为-16.74%,历届授奖数占比均值为1.66%。一是从绝对数量看,历届杰出贡献奖授奖数量均少,为0~5项不等,历届均值为2.00项。其中,第一届至第六届授奖数分别为5、2、2、1、0、2项。二是从整体占比看,历届杰出贡献奖授奖占比均低,为0%~5.21%项不等,历届均值为1.66%。其中,第一届至第六届授奖占比分别为5.21%、1.83%、2.00%、0.37%、0.00%、0.57%。(具体见图1、图2)

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第一,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弘扬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其奖项设置与时俱进,反映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使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首次设授卓越推动奖和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奖。

第二,突出了教师主体地位,杰出教师奖占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半壁江山。杰出教師奖历届授奖总数占比均值为48.31%,历届授奖数量及其占比整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届均增长率为34.76%。

第三,突出了校长领导作用,杰出校长奖占比近三成。杰出校长奖历届授奖总数占比均值为28.92%,历届授奖数量及其占比整体上呈平稳增长趋势,届均增长率为10.03%。

第四,突出了学校整体标杆,优秀学校奖占比近二成。优秀学校奖历届授奖总数占比均值为17.90%,历届授奖数量及其占比整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届均增长率为39.77%。

第五,优秀理论研究奖的评选更为审慎。优秀理论研究奖历届授奖总数占比均值为2.49%,历届授奖数量及其占比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届均增长率为-34.14%。这反映出对优秀理论奖的评选更为审慎,更加注重对中国特色职业理论体系建设的学术贡献。事实上,受当前浮躁与不端的学术风气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水平质量、代表性成果、代表性人物也受到社会各界的谨慎审视。要想重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生态,推进学术自治,构建学术共同体,营造优良学术风气,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更好地服务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研究者必须奋勇担当,主动作为。

(二)有关建议

1.重实践:加大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实践,提升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社会知名度。第一,突出思想引领,加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实践。一是加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宣传。要大力宣传黄炎培教育思想特别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通过评奖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刻领会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精神,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价值观,掌握现代职业教育方法论。二是加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要坚持深入研究,通过评奖引导广大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发挥优势,丰富新时代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新内涵,提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精神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引领性。三是加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通过评奖引导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自觉、主动地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应用到具体的改革发展实践中。第二,突出公益引领,加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社会功能。一是促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通过温暖工程引领社会各界特别是职业教育界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培训与就业创业服务。二是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宣传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开展民办职业教育调查研究,支持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三是促进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发挥中华职业教育社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特色优势,促进海内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第三,突出示范引领,加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社会宣传。一是加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奖项内涵宣传,提升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认知度。平时及申报阶段,要广泛宣传发动,扩大参评面,发现先进典型,提升申报者的竞争性、代表性、先进性和典型性。二是加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典型事迹宣传,提升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知名度。对获奖单位与个人的先进典型事迹,要通过颁奖大会,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电视、互联网等立体媒体,微信、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以及其他各种新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引导,提升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社会影响力。三是加强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评奖活动宣传,提升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认可度。加强教育、人社等政府部门对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奖表彰活动的协同支持,凝聚各方面合力,更广泛地激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力。

2.铸品牌:优化调整黄炎培职业教育奖项结构,打造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金字品牌。第一,突出质量导向,完善黄炎培奖各奖项的评选条件标准。一是坚持质量标准原则。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健全奖项设置体系,完善各类奖项的条件资格标准,规范评审程序,严格执行标准,扩大参与竞争,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保证获奖单位及个人成果事迹的典型性与先进性,充分发挥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树立典型、学习先进的荣誉激励作用。二是坚持质量过程原则。要将过程性质量评价和形成性质量评价相结合,将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各奖项成果的形成过程评价与最终结果评价相结合,提升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成果形成过程的广泛参与度和受益面,使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教育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三是坚持质量发展原则。要给质量发展留空间,考虑到区域性、层次性、类型性差异,鼓励引导职业院校和教师立足地方、因校制宜、因材施教,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质量。第二,突出協同导向,优化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各奖项的结构。一是突出重点,统筹各奖项的比例结构。二是兼顾平衡,统筹中职、高职、应用本科院校比例,给予民办院校、技工院校适当比例。三是协同推动,统筹全国、省市区、县市区各级职业教育社的力量,推进二级或三级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体系建设,发挥各级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对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作用和鼓舞作用。第三,突出服务导向,打造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金字品牌。一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要紧紧围绕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等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及时丰富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评选奖项及内涵,打造引导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金字品牌。二是坚持服务社会民生发展。要紧紧围绕服务“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社会民生发展需求,加强深入关注、服务支持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评议导向,打造引导服务社会民生发展的金字品牌。三是坚持服务学生成长发展。要紧紧围绕服务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需要,加强与时俱进,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价值导向评议,打造引导服务学生成长发展的金字品牌。

3.强弱项:加大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引导支持力度,深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薄弱环节建设。第一,引导支持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是增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基础能力的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在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改革建设项目的驱动下,全国职业教育院校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先进做法,但存在一个不可回避的突出现实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依然比较薄弱,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供给能力与水平依然不足,甚至对职业教育改革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元问题都难以求解,存在多头化、政绩化、运动化管理,功利化、短视化、碎片化行动等问题。当前存在的这些职业教育问题与不良现象,都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力量不强、定力不足、质量不高而紧密相关。第二,引导支持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是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迈进新时代,职业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办实办优办特我国“一流”现代职业教育?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持续提高职业教育立德树人质量?如何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如何有效推进现代院校制度建设?如何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如何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要回答这些问题,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积极作为,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则应当给予职业教育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第三,引导支持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是发挥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不可替代作用的需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改革工程,深入持久、科学系统地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是深化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理论保障。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要深化综合改革,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需要在改革实践探索的同时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实证化、本土化、国际化等,进行深入研究、反思、解构与重构。当前比较薄弱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供给与职业教育改革理论指导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华职业教育社通过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加大对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引导支持是新时代的呼唤,必将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展望

从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授奖范围上看,受奖主体仍然是全国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用技术型大学、技工院校的杰出学校、杰出校长和杰出教师,同时会继续加大表彰推动产教融合发展的优秀企业和卓越推动者,继续加大支持创新创业竞赛,推动“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和“一流”职业教育发展等将成为表彰的新亮点。从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使命、新征程看,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将在推进巩固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支持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发展,支持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发展,支持促进企业支持参与职业教育发展,支持促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脱贫发展,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支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双一流”建设,支持促进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支持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支持促进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

[2]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J].教育研究,1998(5).

[3]庄缇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O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2018-10-07].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19-2006153715.htm.

[4]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圆满结束[EB/OL].(2018-07-30)[2018-10-07].http://jyt.hunan.gov.cn/sjyt/xxgk/gzdt/tpxw/201807/t20180730_5063614.html.

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包括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幼儿 科 学教育的目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等。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具 有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民族性等特点,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内容;意义

一、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以及国家民族的独立解 放等角度认识科学教育的重大意义。他说:“新旧文明的区别,即在科学。中国欲谋经济、政治、国防各方面之发展,舍科 学无由。”[1]230“科学是工业文明的母亲,是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的唯一桥梁,也是开向理想世界的特别快车。”[ 2]114他强调,“在国难中,愈觉科学教育之重要”[2]247。从考察近代世界科学家的成长史中,陶行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科学要从 小教起,因为像富兰克林、爱迪生等大科学家都是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二是对科学幼苗要像富兰克林的父亲和爱迪生的母亲那样爱护。 他反复强调,“科学教育要从儿童时代下手”,“最好是在幼稚园里”。“我们要造就一个科学的民族,必须要在民 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夫培植。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2]247。幼儿掌握科学 这一种工具,过上“科学的生活”,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2.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陶行知提出了全面的科学教育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1)幼儿科学教育重在促使其科学 兴趣的萌发,“第一步是促使中国人个个都知道科学,都对科学感兴趣”[3]577。2)培养科学应用能力和科 学创造力,就是在幼儿生活中进行培养并创造科学的生活。他说:“对于天然界,要使学生有利用它的能力。例如,我们要使光线入室不须空气 的时候,就要用玻璃窗,照这样把所有一切光、电、水、空气等,都被我们操纵指挥。”[1]312要在这基础上培养幼 儿的创造力,“使他们为自己创造,为社会创造,为国家创造,为民族创造”[3]599。3)到 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获取扎根在幼儿知识经验基础上的“真知识”。他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懂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 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3]5404)要进行科学道德教育,从小教小孩子“养生”,不应教小孩子“杀生”。陶行知强调,这是 “提倡科学教育最紧要的一点”[3]586。针对当时社会科学成果只供少数人享受、人类科学文明被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的现实,他大声呼吁:“ 科学要谋大众幸福,要除大众的痛苦。科学要做保人的工具,而不是杀人的利器。”要“教小孩子学科学,不要教小孩子做少数 富人的奴隶,要做大众的天使”[3]585。

3.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指出,科学不是“很高深很精微的学问”,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他认为 ,选择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考虑幼儿的知识经验,应从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去寻找丰富有趣的科学内容。应以宇宙为学校,以大自然为 科学园,尤其要注重“生物学”。“儿童最喜欢接近生物,以生物为中心教材,必能引起学生兴趣,使其有求知之乐,而耐求知之 苦”[4]。日常生活现象和周围环境,如地质、昆虫、野兽、鸟雀、草药、环境卫生、花草树木、瓜果豆菜、日月星辰等各类事物 都可成为教育内容。陶行知还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科学课程体系,包括儿童的生物、儿童的物理、儿童的化学、儿童的天文 、儿童的气象、儿童的地球、儿童的工艺、儿童的农艺、儿童的生理卫生、儿童的科学指导等[2]247。这些内容都围绕 幼儿的生活、服务幼儿的生活来展开。

4.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陶行知认为,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要“以做为中心”,要重视玩科学的把戏和做科学小实 验。他列举了科学家的成才历程,说明他们都是在不断地实验、不断地创造中产生科学发明的。爱迪生、富兰克林从小就喜欢玩科学 的把戏。“科学的小孩子就是从玩科学的把戏中产生出来的”。相反,中国往往是不让孩子动手,因此他告诫人们,不要把 小孩子关在教室里死读书,应手脑并用地去做,去行动。因为“不做无学,不学无术,科学实验要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读科学书籍,听科学讲演,而不亲手做实验,便是洋八股而非真科学”[3]269。他编写了一套通俗易懂的 《儿童科学丛书》,以作为科学的孩子实验、观察、思想的指导。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科学教育要做到“六大解放”[5]524,即解 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使儿童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去探索,能对他们感兴趣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进行思考, 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5.幼儿科学教育的教师

陶行知指出,合格的幼稚园教师要有“看护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针对 当时科学教师素质不高的情况,他强调,“任何教师都必须擅长一门自然科学,没有自然科学训练的,不配做现代的教师”。“我 们要不愿做时代的落伍者,必须专攻一门自然科学”,而且“我们要取得自然科学上最新的知识与方法,还得精通一种外国文 ”[2]243。要指导科学教育,教师要变成小孩子,“加入幼儿的队伍”玩“科学的把戏”。可先将科学的把戏玩给孩子看,“使他 有可用的工具”,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大胆创造。因为当时办学经费奇缺,陶行知指出,开展幼儿科学教育的一条康庄大道,是 开辟新路径,创造新材料。教师要引导儿童自制玩教具,利用和改造现有材料。“可以做些不花钱的科学把戏”,要带领幼儿到大 自然大社会中去观察,获取“真知识”。总之,“幼稚园要重视科学的训练”,教师要将“现有的故事、游戏、歌曲等”进行 “重新改造”[3]601。

二、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的积极意义

1.它指出了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

陶行知让科学走下圣殿,开创科学教育的新领域,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 阶段,这在当时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陶行知在幼儿科学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科学的、独到的见解,对 幼儿科学教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殷切的要求,指明了当时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丰富了我国科学教育理论。他当年超前探 索的许多问题,如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科学道德教育和科学教师培养等,至今仍是我们当前科学教育实践 中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甚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陶行知的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不仅在20世纪的中国史上写下了光辉 篇章,而且与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内在、密切的逻辑关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 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 际生活进行……”。可以说,这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是一致的。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的前瞻性,还表现在他 抓住了幼儿科学教育的关键——重视科学教师的培养上。陶行知把“科学的头脑”作为培养合格教师的 重要目标,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2.它将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创造教育结合起来,具有科学性

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中进行创造教育和科学教育,其创造教育思想与 科学教育思想是自成系统又密切相关的。“我们的目的则在于教育的普及、生活的提高、自觉性之启发及创造力之培养” [5]540。这里,陶行知明确指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科学教育是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无论 在科学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可看出其生活教育学说的痕迹。这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其一,制定科学教育目标时要考虑到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特点;其二,以幼儿的生活为中心选择科学教育内容;其三,以“教学做合一”为出发 点确定科学教育的方法;其四,教师要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学习。陶行知指出,教育要培养幼儿的科学创造 力,要将创造教育理论贯穿于儿童学科学的整个过程,强调“六大解放”,以做为中心,玩科学的把戏,要“玩得别出心裁”,最终 实现“人人是创造之人”。总之,“他的生活教育、科学教育和创造教育熔于一炉,目的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培养一批人才, 同时创造和探索出丰富的科学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来”[6]。

3.它是对他的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有实践性

早在1925年,陶行知就指出:“儿童好奇,科学教育应从儿童时代下手,行知十年前 即怀此见解。”[2]114因为“我们要造就一个科学的民族,必要在民族的嫩芽——儿童上去加工夫培植。 有了科学的儿童,自然会产生科学的中国和科学的中华民族”[2]247。1926年春,陶行知创办晓庄师 范,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主张在劳力上劳心,要求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3]33。 在师范的科学教育试验中,他将学生分成自然科学组、社会科学组和农艺科学组,进行科学教师的培养。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发起“科学 下嫁”运动,提出要把科学下嫁给大众,下嫁给儿童。他创办“自然学园”和儿童科学通讯学校,撰写《儿童科学教育》 一文,主持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开展面向全社会的科学普及教育。1939年7月,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明确提出创办育才的 目的是“为了培养科学天才之幼苗”。可见,陶行知的儿童科学教育思想不是在书斋中思辨产生的,而是他对自己长期 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4.它是扎根在中华大地上的、符合当时的教育状况和社会现实的,具有很强的民族 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科学”、“民主”很快成为影响中国教育界的两大思潮 。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近代科学始终没有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追求,科学教育只局限在高教领域。陶行知推行“科学下嫁”举 的主张,开创科学教育的新领域,把幼儿科学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起始阶段,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陶行知的关于穷国办教育的方法, 其中有中国特色的、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教育的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如他说的“可以做些不花钱的科学把戏”,引导孩子观天文、 看星宿、种花草、养动物及自制玩教具等,都是利用和改造现有的材料。我们现在正在不远千里地从法国引进“做中学”的科学 教育项目。笔者无意反对该项目或主张闭关自守,只想呼吁:我们应当学习外国,但也不应该忘记我国的教育传统,特别是教育传统中一切有用 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陶行知的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尽管时代发生巨变,陶行知的根据社会实情、为解决当时实际问题而提出的许多思想 和方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们当前的科学教育,但陶行知的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思想由于其前瞻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民族性, 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 社,1985.

[2]华中师范学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5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 85.

[3]华中师范学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 85.

[4]华中师范学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8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85:276.

[5]华中师范学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 85.

[6]吴一德.陶行知的科学教育思想与科教兴国[J].行知研究,1996(2).

〔责任编辑:杨唯真〕

教育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更是说明了幼儿园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要熟悉理解幼儿德育的精神实质,及幼儿德育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不仅如此,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一、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感化幼儿

1.环境对幼儿的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我们注意创设一个良好的、和谐的精神环境。幼儿的好奇心和模仿性是很强的,因此,我们教师自身首先加强师德修养,争做文明教师。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言行,做到外表端庄大方、朴素整洁、语言文雅、和气规范,在带班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教态,教师之间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从而为幼儿树立模仿与学习的楷模,使幼儿在心理上具有温暖和安全感。

2.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民主氛围。尊重孩子,对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养成优良的品质,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平时应把幼儿作为一个大人来看待,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认真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要注意态度温和,说话文明,即使批评幼儿也要讲究方法,注意分寸,使他们受到尊重,这样,他们就会在和睦、平等的民主气氛中受到熏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如,当许多许多孩子围住某一个玩具时,不能按数计算的排成队,按次序进行,如滑滑梯、荡秋千,幼儿相互数数,玩的次数够了按顺序换人,这样场面又热闹,又井然有序,孩子们兴致更高,集体观念、纪律观念在欢快的玩中形成。

二、采取多种形式,寓德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幼儿良好的个性品德培养是通过幼儿园的全部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思想品德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动力,我们善于抓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的每一个契机,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1.从抓常规教育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从小抓常规教育入手,容易做到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及自制、自律的品质。在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侧重于培养幼儿独立自主性、自信心、劳动观点及态度、勤俭节约、合作谦让、轮流分享等品质。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用小匙吃饭、洗脸、穿衣、叠被子……,平时我们要求幼儿做到说话轻轻、走路轻轻,玩玩具时轻轻拿、轻轻放;午餐时要求做到盘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功夫就能够养成的。要养成一种好习惯,经过反复的历练。”习惯培养贵在坚持,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有的要求一开始做得挺好,时间一长孩子觉得不新鲜了,感到疲倦了,就不愿坚持下去了。这时就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用游戏方式来吸引孩子,重新激发孩子的兴趣,使幼儿在游戏中体验他人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等,各班老师还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幼儿园活动区,我们要求幼儿轮流做值日生,每天都摆水杯、挂毛巾、抹桌子、给自然角的种植物浇水,喂小鱼,收拾各区等,以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关心集体的行为。天天督促,常常检查,使习惯得到巩固。取得了较明显的教育效果,最终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2.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进行德育教育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我们在班级及园内环境布置上非常注意这一点。“我是值日生”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值日生的日常工作;“家乡的变化”教师将老城区的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新城区的照片布置上墙,教师还将原来七里海一片大苇塘的照片,与现在新开发的七里海湿地公园的照片对比,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小舞台”“评比栏”都是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表现。

3.通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我们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从知识、智能及品德等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挖掘教材中品德因素,进行有机渗透。可以用多种幼儿园活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引起幼儿的积极思考,如听故事,参于情境表演,儿歌、做游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创设各种动态的活动区、活动角,在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做到:引导幼儿与人交往,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自身言行示范。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勇于探索,正确对待输赢、诚实勇敢的教育。

三、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如办家长学校、开家长会、进行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幼儿园活动和每周教育内容都打在纸上供家长观看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注意幼儿的品德教育和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贴在橱窗上,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品德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总之,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对幼儿做深入、细致且耐心的工作,组织好各项幼儿园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幼儿园活动之中,幼儿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坚信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参考文献:

[1]王玲. 在教学环节中加强幼儿思想品德教育[J]. 华章, 2012(25).

[2]李玉娟. 关于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相关思考[J]. 生活教育, 2014(S1).

上一篇:惩戒教育论文下一篇:生态道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