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

2023-03-03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社会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的环境下,促进中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形势下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重点,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对中职教育学生教学管理的创新方法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为我国中职教育更高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新形势;中职教育教学;教学管理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转型改革,社会信息化、科技化发展的环境下,中职教育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迎来更严峻的考验。因此,为符合社会与教育教学新形势的发展,改变中职教育传统教学形式,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已成为中职教育教学现代化建设的重点。而作为中职教育管理者,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对学生开展教育教学管理也已成为教师以及相关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突破中职教育的传统教学管理形式

中职教育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职能性发展人才,重点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应用,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快速化发展、市场经济、人文、科技等的革新发展中,对人才实用性的需求更加强烈。但在当今教育领域中,许多学校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形式,并未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实行革新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发展,使学生教育出现偏差。因此,中职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应打破传统“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管理方式,在基于人文理念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自主认知形式的管理。例如,采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管理法,使学生作为管理的主导者,让学生通过组建团队的形式,开展任务型班级教學学习和阶段性课堂学习。在TBL班级管理中,明确学生团队的管理任务,从而在提升学生社交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团结意识,进而为学生到社会工作中与同事配合以及对公司提供有效建议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生通过TBL教学模式,从而引发了自身对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并在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的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实现了中职教育教学的强化。

此外,由于中职学校的教育形式以及教育主旨在于培养专业化的职能性人才,所以学生就业方向定位的不同,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学校应在教育管理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制定实践方针、调整学生就业时间,有效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效率,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并提前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为就业后的学生提供再学习平台,在提升就业率的同时,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质量。

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在中职教育教学中,职业能力培养,不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也是对学生道德品质、应变能力、思想意识、文化素养、职业操守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现今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中,中职教育培养在教育管理制度上虽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部分学校在改革新制度的发展下,由于过于追求表象从而忽略了中职教育教学的本质。例如,“双证书制度”以及“中职与高校的联合对接”的管理模式,最初的改革目的在于协调学生文化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平衡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并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长期发展中,多数中职学校在此管理形式下,将中职教育教学定位于学生的岗前培训,从而忽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之多数中职院校为“升学率”将中职教育教学管理转化为“普通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从而降低了中职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教学效率。对此,中职教育应在以学生就业职能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上,突破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职能型、高素质人才。

三、完善学生教学管理模式

在中职教育中对学生的教学管理主要是以技能教育为主、文化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中职教育在明确教育目标、教育职能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学管理模式实行改革、创新与完善,从而为社会培养复合型的建设人才。例如,学校强化教学硬件、软件设施,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学习与实践设备;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建立专业性、现代化的师资力量,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理论、学生与实践的对话教学管理,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并与企业实行联合办学,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对社会与职业具有初步了解,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实现新形势下中职教育管理的创新。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要求下,传统的中职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已不符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中职教育管理者应根据时代要求,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为社会培养综合品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琳,徐桂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脉络与变迁:基于教学政策文件的分析[J].职教论坛,2015(3).

[2]刘春林.中职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技术推广转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13(1).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为适应时代发展而提出,它倡导数学教学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小学数学课标提出,教师应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许多专家对生活化教学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局限于对数学生活化理解的片面性,导致教学形式化现象严重.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基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将数学教学内化在生活中,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

随着社会科技日益发达,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数学知识遍及生活各方面,日常超市购物、国家航天事业等都与数学有密切的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体现基础性,因为数学是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工具,故数学课程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目前小学新版教材发生很大变化,教学内容形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多处使用生活场景的图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养成用数学思维模式处理生活问题.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强调生活与教育的结合,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应用取得了很多突破.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应用进行分析,使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能更好地融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

1 陶行知教育理论概述

陶行知生于1891年,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被毛泽东评价为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独特的生活教育理论,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理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考虑接受教育的问题,提倡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涵博大精深.陶行知借鉴杜威生活教育思想,形成独特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诠释了教育的本质,并认为教育必须结合生活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生活性质决定教育性质,生活与教育相互渗透,教育源于生活并能改善生活,教育应指导生活发展.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生活提供帮助,改造落后的生活,教育与生活是辩证关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社会即學校,要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教育应使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生活发展服务.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要教学做合一,是针对当时多数教师采用教授法而提出的,生活教育改变了传统教授法的弊端,为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提供了有力指导.

2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阶段,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发生很大变化,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很多违背生活教育理论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表现为忽视思想方法的教学,忽视知识网络的构建.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应试教育下学生为取得高分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不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所学数学知识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有效应用,使学生感觉数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大多数教师忽视了隐于数学知识后的思想方法,学生只会机械地应对考试,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根本原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将知识进行分割,而数学是有紧密内部联系的整体,应借助思维导图将学得知识形成网络结构,忽视数学知识载体功能,会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教学观念问题.受功利性考试目的的影响,教师不了解过程教学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将数学视为严谨的数量、图形的运算学科,导致数学教学僵化.也有很多教师认为不必浪费时间设计认知情境.教师教学观念的偏差导致教学上注重结果忽视过程.陶行知教育理论指出,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由于功利性选拔考试的方式,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教学脱离生活的现象,课改提出新的要求,但仍未使数学教学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3 小学数学教学中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应用

数学不仅是数学符号的堆积,更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抽象概括形成的方法理论.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的教学观念、教育方式等得到改进,但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数学生活化含义,增加了不必要的生活情境,未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目标设计生活情境,导致数学生活化教学脱离教育目标.生活教学强调以学生生活世界为依据构建数学世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积累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情境、数学教学结合生活等措施改善数学教学现状.

3.1 积累生活素材

数学脱离生活会成为无源之水,远离生活的数学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应从学生生活经验等方面寻找数学素材,使教学适应学生生活的需求,关注学生拥有的生活经验.

生活化原则要求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讲授循环小数时,利用童谣: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使学生掌握循环的概念,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重视学生在身心发展等方面的表现,故教师要积极融合生活化学习资源.数学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经验,如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认识角,制作可活动的角体会角的变化,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在空间范围的扩展,使得教育从读书转向行动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不局限于学校固定范围内的知识,要扩大教育内容,这对学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教学中,教师讲解不同面额纸币的兑换计算时,如果理论性地讲授人民币兑换方法,学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合理使用人民币.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知道人民币分为几种面额吗?”等相关问题引入教学,这可以快速帮助学生将人民币面额与生活物品准确对应,将课外社会情境再现于课堂,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3.2 创设生活化情境

情境认知理论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社会性的.践行数学生活化,要使学生感受生活同教育是共同体.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探究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常见的现象给予科学的解释,使学生从枯燥的数学知识中感受趣味.

生活教育理念的实施离不开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具备理性思维、勇于探究,而设计数学课堂生活化问题是有效的途径.陶行知鼓励学生接近实际问题,故教师可以为数学题赋予生活化情境.如在对“直线、射线和角”的学习中,课本给出练习题:连接A,B两点的所有线中,哪条最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毛毛虫在A点要去B点找苹果,妈妈给出地图,你能找到哪条线路最近吗?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用数学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成为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学生体验知识形成及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题目的数学背景,做到问题情境化.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教师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对如何运用数学语言思维解决问题有深层次的理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融会贯通,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数学内部知识体系.

3.3 数學教学结合实际生活

生活教育理论指出,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生随时都有机会学习数学,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重视知行辩证关系,强调手脑并用,是理论感性类型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的首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生活教育理论下,教师可以布置生活化学习环境,融合生活化人文领域知识进行教学.借助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学习环境,如围绕数学文化主题布置教室环境,设置作业展示墙,举行数学趣味作业展览等,还可以举行数学节活动,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新课改使教学关系发生变化,要形成教师引导下师生互动合作的教学形式.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辩证思考,并能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方法论,内涵是在教的基础上学,强调理论向实践转化.学习数学需要学会动手实践.教师在讲解新课标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时,讲解完毫米、分米的换算方法后,可让学生测量身边的物体,如通过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从而理解厘米与分米的换算关系.通过测量教室窗户的高度理解厘米与分米的换算关系等.

陶行知教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做即是培养学生知行结合的能力.如在讲解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知识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长方体纸箱,并测量长、宽、高做好数据记录,上课时结合表面积知识,用a,b,h表示长方体各棱长,教师通过推导得出体积公式V=a×b×h,然后结合本节课学习的体积公式计算搜集到的长方体体积,完成教学.

应试教育会使学生陷于机械的训练,淡化应试观念会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巧妙选取生活素材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数学与生活,如让学生用几何图形创造物品等,通过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使学生体验数学的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钟秀兴.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3):79-80.

[2]侍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4):41.

[3]周迎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为例[J].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03):83.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如寒潮一般无情地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节奏,延迟了孩子们正常开学的时间。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孩子们的学习有安排、有指导、有帮助,依据县教育科技局推迟开学期间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的文件精神和要求,小学低段语文2月10日开启“线上教学”。

网络教学对于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从“三尺讲台”转战家中书房,从粉笔、黑板、一体机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变成了以电脑、手机、平板为平台的线上沟通。如何在确保孩子们健康快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指导有效进行,成为摆在老师们面前的新课题,也激发出小学语文老师在新形势下教学研究学习的热情。

一、建平台  分层级  加强教研

为保证“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为全县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教研员第一时间建立了全县各学科教师教研微信群。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建立了两个达500人的教研群。教师从备课要求、语文课特点、教学平台使用、学生互动、线上课堂教学管理、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等展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为了实现骨干先行,名师引领,随后又建立了录课、审课群,组织各学校的骨干教师线上一起研读新教材、学习《新课程标准》,一起备课、磨课,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确定生字教学、阅读、习作、单元学习园地等不同课型的任务细化分配……

二、拓渠道  細指导  全面提升

在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我县随后新建了两个“山西省语文主题学习群”,参与的教师人数达1000人,利用网络组织大家按时收看各年级的教材培训、专家的主题讲座和直播、录播课;参加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山西省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线上研讨活动;和大家一起分享优秀论文、课件等资源,教研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在线教研过程中,教师教学意识发生鲜明改变,逐步由教学转为助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及时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点进行学法指导。老师们强化“大语文观”,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关注相关新闻,引导学生记录、描述、评论这段特殊时期的见闻、场景、事件,实现在“真实情境”下的阅读、习作。适当布置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老师们研讨关注的,不仅是内容与方法,更是孩子们的健康与成长。学校课堂时间为40分钟,现在进行“线上教学”不可避免地要增加孩子们用眼负担,经过仔细研讨,我们统一要求录课时间压缩在20分钟左右,对课件中PPT颜色的搭配、录制屏幕转换的频率、课件中字的大小都作了具体要求。

疫情期间,还统一要求科学指导孩子们合理利用居家时间,要求教师课后必须带领学生做眼保健操、进行体育锻炼、欣赏音乐、适当家务劳动……既完成学习任务,又增长才干,让这场“疫情战”成为师生学习生涯中一段难忘而有着特殊意义的时光。

三、勤调研  明方向  精益求精

加强研究指导的同时,我们通过学情教情调研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通过调研汇总,我们了解到许多第一手材料:

1.多数学生对书写很感兴趣,态度端正。因年龄小,养成良好书写习惯的学生少,能达到书写规范的少。在课堂教学上,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详细指导。

2.多数同学诵读热情很高,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通过学生诵读语音上传以及视频上传得知,大多数同学晨诵跟进及时,阅读推进有成效。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教辅书比例大,学生的阅读面窄。学生诵读有唱反调的现象。

3.疫情期间,家长和孩子有充分的相处时间,多数家长能陪孩子一起阅读,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由于不知道该怎么帮助低年级的孩子读书,学生读书的兴趣不高,读完之后的收获也不大。

4.由于孩子比较小,许多习惯形成没有定性,在家时间长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懒散现象,尤其是“复工”之后,家长需要上班,留孩子自己在家上课,出现了不交作业、应付老师的现象。

针对以上存在的现象,我们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1.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增强识字的能力。可以通过细心观察,让汉字“入眼”,详细演示、让汉字“入心”,指导练习、让汉字“入笔”走进文化传统,进行做人教育。书写汉字,展示书法魅力,进行审美教育。

2.小学中低年级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启蒙阶段,是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朗读时要关注学生读准每一个字音、每一个词,到读好每一个长句子,直至一篇课文。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做到扎实训练。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在朗读古诗的时候,或延长字音,或戛然而止,要读出诗歌的韵味;朗读故事类文章,要关注人物,读出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绪变化;儿童诗和童谣要读出轻快的节奏……

3.低年级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训练,学会基本的阅读方法。疫情期间,我们提倡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文学作品和优秀的绘本。在阅读前,通过封面、目录先了解文本的主题是什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文本中来。阅读的时候,根据文字描述,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对不明白的词句,可以利用联系上下文推想意思;遇到难理解的地方,多读几遍;或者继续往下读,在文章中找答案,证实自己的想法。阅读完之后提倡写下自己的感想,鼓励拿出来和别人分享、讨论,可以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或者背诵下来,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

4.由于疫情,孩子们过完寒假就在网上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在家里毕竟和在学校不一样,我们给出了学生好习惯养成五条建议:

(1)阅读的习惯

脚步到不了的地方,阅读可以到达;眼睛看不到的远方,阅读可以带你看到;没有经历过的一些经历,阅读也可以带你去感受;假期是大量阅读的最佳时期,绘本、诗歌、名人传记……鼓励学生使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2)晨诵的习惯

一日之计在于晨,假期的早晨不要在睡懒觉中度过,提倡学生读英语、背古诗、背自己喜欢的文章格言,每天早上坚持半小时,让早晨在琅琅读书声中充实起来。

(3)预习的习惯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提前将各学科的新知识进行学习,开学后也要坚持下来,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4)复习的习惯

复习,永远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每天晚上我们可以借看回放,对当天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复习。复习切忌动眼不动脑、走马观花地浏览,更重要的是思考。

(5)分担的习惯

我们都是家庭中的一员,每天主动承担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拖地、清洗自己的衣物……做家务也是培养自己独立性和责任感的必要环节。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把教师推入了直播间,它是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催化剂”,更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鼓励教师进行网络教研,提高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在各级教研网上发表自己的教研心得体会,提供好的课例、教案以及优秀的课件。进行深度的学习交流,提升自己,我们教研员和广大教师一直在路上为“学习”而奋斗。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课题的起源及历程

山东省的创造教育起步较早,源于1986年由山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开展的“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实验”中的一个子课题——儿童创造力开发实验研究。这是一项以实现教学的高速度、高效率培养面向21世纪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从探索儿童的认知序列和学科知识结构序列的最佳结合入手,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方法,以达到提高办学效益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的的整体教改实验。其中的“儿童创造力开发”是贯穿始终的核心课题。

“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实验”历经11年探索,于1997年圆满完成了实验任务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獎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2年“双序结合整体教改实验”小学阶段结束。经省社科规划办组织的专家鉴定,实验取得了显著效果尤其是“儿童创造力开发”课题已具备普及推广、进行大范围实验的条件。专家建议将“儿童创造力开发”课题从“双序实验”中独立出来列为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推广项目。1993年山东省教委有关部门向全省各市(地)、县(区)教育部门发出通知,建议在有条件的小学进一步扩大实验点开展普及推广工作。从此,课题组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全省大面积开展起来,实验点校扩大到100多所,并确定了20所学校作为第一批重点实验基地。

随着实验点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课题组发起成立了山东省创造教育研究会。1995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著名论断,为创造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加大了对创造教育研究的力度充实了实验研究的内容确定了我省创造教育实验的基本指导思想:通过创造教育的整体实验研究,全方位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应试教育中压抑、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种种弊端,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基础教育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学观,从而建立起面向21世纪的、以培养创造型基础人才为核心的创造教育体系。

1996年“中小学生创造力开发实验与研究”被列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和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此间我们又确定了第二批20所学校作为创造教育重点实验基地吸收了部分市(地)、县(区)教科研部门和实验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了精干的研究队伍初步建立了三级科研网络为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在健全组织的同时,课题组依托省创造教育研究会,努力创造条件,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实验点现场指导等。并先后在平度市莱州市、五莲县、胶州市、淄博市临淄区召开了五届全省创造教育学术年会和多次区域性、专题性实验点校学术研讨会实验点校撰写学术论文2000多篇,其中有1000多篇获不同档次的奖项。

在长达十余年的创造教育实验中我们十分重视创造教育教材建设和实验教师培训。省课题组组织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编写出了《创造活动》、《创造发明技法》、《科学史话》等创造教育系列实验教材及《创造教育原理》,《实验教材教学指导》等理论培训教材。每年举办一期实验教师培训班和实验观摩课至目前已培训实验教师近2000人次,为创造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高质量的师资保证。同时,我们还定期编印《山东省创造教育通讯》提供理论指导交流传播各校创造教育实验的经验。这些措施为扎扎实实地开展我省创造教育实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1999年我省的创造教育实验进入了大面积区域性推广的新阶段。至目前全省开展创造教育实验的学校已达400多所,分布在全省16个(市)地的30多个县(区)。其中,淄博市临淄区,青岛市李沧区、胶州市、潍坊市潍城区、济宁市市中区、诸城市、寿光市、莱州市等县区开展了区域性整体推进创造教育实验。胶州市、潍坊市潍城区、淄博市临淄区教委还为推进创造教育实验下发了文件,有的还把这项实验定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整体推进创造教育实验。

探索中的理性思考

十多年的创造教育实践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和教训又有失败的教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对创造教育有以下几点理性思考。

一、开展创造教育必须确立创新的教育思想观念。

创造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入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它着力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创造素质问题是人才观和教育观的一次超越和突破。因此,开展创造教育,必须首先确立以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思想观念突破旧教育模式,对现行教育进行整体、系统和综合的改革,即进行全面的教育创新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在教育价值观上创造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为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即由知识本位的教育向创新本位教育的转变从注重教育的传承功能向教育的创新功能的转变。因此,创造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上的改革或教育内容上的增减更是教育价值观的重新确立和教育功能观的重新定位是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及课程、教材、教法和教育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根本性变革,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

在教学观上创造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教学的转变;实现由灌输式、注人式教学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观上创造教育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封闭性、继承性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具有全面性、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和个性和谐发展创造最大的空间。

在师生观上,要彻底革除“师道尊严”的统治与被统治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坚持正面激励,宽容、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使学生感受到心理的自由和安全。

在教学评价上创造教育要变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为重点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导向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把师生从被扭曲、异化的考试分数中解放出来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教学管理上要由封闭型管理向民主、开放型管理转变,创建宽松和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鼓励创新的育人机制和激人奋进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提供管理上的保障。

二、开展创造教育必须坚持的科学理念。

创造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有一定的理念做支撑。支撑我们长期从事创造教育实验的理念有以下四点:

1.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亟待开发的创造潜力。

现代脑生理学和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创造并不神秘,它是作为智慧生物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素质,任何人都有创造的潜能都具有发展创造力的可能性。只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以及自身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挥。儿童少年时期正处于创造力开发敏感期和培养的关键期,他们好奇、幻想,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定势较少。创造的火花容易闪现也容易消失;容易被激励也容易遭压制。大量的事实表明创造力是一种十分脆弱需要倍加爱护的心理品质。破除对创造的神秘感,树立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能力需从小培养的哲学理念是进行创造教育实验的前提。

2.创造才能是一种以智慧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创造教育所要培养的这种综合素质主要由以下四个要素构成:

创新意识。是一个人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是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强烈的问题意识;也是自觉、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创造性活动的主体意识。

创新精神。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开拓精神;是敢冒风险、求真求实、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也是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无私奉献精神。

创造能力。由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两方面构成。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寻求变异,从某些事实中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成果的表达、表现能力等。

创造性人格。主要包括广泛而持久的探究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丰富的联想和创造性想像能力,不迷信、不盲从他人、坚定自信、执着追求的自主性、独立性及顽强果断、坚忍不拔的意志力等个性品质。

在创造力的构成要素中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驱动力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并敢于创新;创造能力是创造智慧的核心,使学生有能力创造;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使学生善于创造。

3.创造性教学活动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学生创造才能得以发展的源泉。

小学初中阶段,學习成为学生的主导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应主要通过课堂创造性教学活动和课外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进行因为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个体的主动参与。在活动中,一方面,通过活动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凸现并凝固在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上;另一方面,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造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弘扬出来的。因此,进行创造教育,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将创造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把设计创造性教学活动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营造创造性教学氛围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4,基础教育阶段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重点。

在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惟权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为培养各级创造性人才打下深厚的基础。我们认为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创造教育应把握其基础性,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基本任务而不能仅仅定位在培养几个“小发明家”上。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施创造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三、开展创造教育必须坚持的四条原则。

1.把欢乐还给童年。把儿童的创造精神从禁锢的牢笼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欢天喜地中享受到创造的欢乐。

2.创造教育面前无“差生”。“差生”主要差在学科成绩上而不是创造的潜能上。创造活动课的实践证明,在创造活动课上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大胆质疑的往往不是优等生而是传统意义上的“差生”。创造教育应给学生尤其是给“差生”提供一个供他们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活动是创造教育的生命与灵魂。活动贯穿于创造教育的全过程,创造教育的目的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无论是学科创造性教学,还是创造活动课都应该通过儿童积极的活动开发其创造的潜能。

4.创设宽松和谐的创造教育环境。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培养、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也可以压抑、扼杀人的创造才能。教是求统一、求规范、求一律,而创造性恰恰是要不同凡响、标新立异。创造就是不一致不统一。人的创造性不可以教,但却可以培养其中的关键就是创设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适于儿童自由成长的教育氛围。

四、构建“一体两翼”的创造教育模式。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探索我们构建了以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课为载体以学科创造性教学和创造性实践活动为两翼,以民主、自由、和谐、开放的环境氛围为依托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专门的创造教育课程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创造教育新模式。我们在小学一至三年级开设《创造活动》课,重点培养儿童的创造兴趣和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小学四、五年级开设《创造发明技法》课,从小教给儿童创造发明的技巧、方法发展儿童创造的兴趣,从小形成儿童创造的态度;在初中一、二年级开设《科学史话》选修课,让学生了解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发现,并从中学习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素养和创造的个性。以上课程每周一节,可以安排专门课程,也可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课后不留作业,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课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切人点。学科创造性教学是创造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如果没有学科创造性教学创造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创造教育实验也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几年来,我们先后探索出一套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探索发现法、情境教学法、借题发挥法、讨论争辩法、问题教学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我们还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教科书中选取了1500多个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生发点、训练点,并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创造潜能只有在创造性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开发。因此我们把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以与学科创造性教学同等重要的课程地位纳入实验方案并且本着“兴趣组合、自主选择,倡导创造”的原则将创造教育与校内的各类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校外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制度化、系列化和多样化,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施展创造才干提供广阔的天地。

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需要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开放的教育氛围和环境它与各类课程的设置、活动的开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是各类课程和活动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前提。因此课题组一是倡导各实验学校实行民主管理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育人环境;鼓励教师各抒己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考试评价,上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把教师从繁重、压抑的应试教育的氛围中解放出来,把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教学改革,上来。二是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不随意批评、否定学生,消除其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造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得课堂教学成了师生相互討论、质疑、争辩的乐园。三是开辟创造教育园地,营造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校园文化环境。各实验学校本着动静结合、突出创造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设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另外,区域开展创造教育的区县广泛组织各具特色的创造活动竞赛像青岛市李沧区的科技创造作品博览会、潍坊市潍城区开展的“三小”(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五模”(车模、船模、航模、建筑模、火箭模)竞赛和淄博市临淄区的中小学科技节等为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为了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鼓励创新的气氛经山东省创造教育研究会提议,由省教委、省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举办“山东省中小学生创造活动竞赛”的文件此项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由副省长邵桂芳担任名誉主任。创造活动竞赛为中小学创造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创造教育实验真正落实到了每所学校,每个学生。

五、从创造教育到教育创新。

十多年的创造教育实验使我们深深地感到创造教育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实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更高的要求上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的目的不是任何一个单项的教育实验所能独立完成的也不是创造教育附加一些内容所能奏效的。它的根本出路是要靠整个教育体系持续不断地自觉创造来实现而教育创新则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教育制度、教育评价等更为宽泛、更为宏观的内容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鉴于上述认识,1998年5月,我们在淄博市临淄区首先创立了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区力图探索在一个地区的整个教育体系方面的创新变革。经过两年的试验一个地区的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教育的整体育人效益得到更大的体现。最近,我们又在潍坊市潍城区、济宁市市中区等地开展教育创新体系实验区的实验研究,全面实施教育创新工程。

山东省的创造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有很多不足,我们期望经过艰苦的实验研究取得更辉煌的成果真正把山东的中小学校办成中小学生创造的乐土。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今我国教育部门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的提升。初中美术教育是我国艺术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初中美术教学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许多初中美术教师相当重视美术基本功教育,忽视美术情感教育,这种教育形式难以让初中学生的美术能力提升。就此结合实际,试论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 渗透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初中美术教师应当要意识到美术教学多样性的重要性。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以基本功教学为主,这难以让小学生的美术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随着目前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学大有必要。情感教育可以让初中美术教师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提升,可以让初中学生更加了解美术的魅力。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仅处于身体发育的阶段,也处于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他们情感不稳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要对学生的进行情感引导,从而让学生的拥有正确的情感观念。美术教学是初中最为重要的意识教学科目之一,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大有必要。在美术教学科目中融入情感教育也会让初中学生的内在品质被挖掘,情感教育是将美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结合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学生成为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除此之外,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艺术和情感有着深刻联系,美术是情感寄托的一种外在形式,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大有必要,可以让学生对于美术艺术的理解不断的加深。

二、当前初中美术情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教师并没有情感教育的意识

当前许多初中美术教师并没有意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初中美术教学的要求。许多初中美术教师所使用的美术教学方式缺乏情感渗透,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美术技巧和美术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让初中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得到充分提升,但是这种美术教学方式却不能让学生具备美术素养和美术审美能力。除此之外,许多美术教师所采用的美术教学方式也比较枯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仅仅使用自身演示,学生演练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枯燥性严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师对于情感教育理解不够充分

现今许多初中美术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自身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的弊端,他们也已经将情感教育方式渗透进入美术教学中去,但是却没有取得非常强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当前许多美术教师对于情感教育的理解不够的充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美术教师在渗透情感教育的时候比较盲目,无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渗透情感教育的时机,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此外,许多初中美术教师在情感教育渗透的时候是将教学空间和实践限定在课堂中,这种教学方式自然难以让学生的美术能力得到提升。

三、初中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進情感教育

当前我国初中美术教师应当要意识到自身美术教学方式存在着的问题,要转变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进情感教育,从而让学生成为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下面列举初中美术教师如何咋美术教学中渗透进情感教育。

1.教师应当要注重情感教育

教师是初中美术教学的实施者,因此只有初中美术教师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才能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就先要具备情感,这个情感主要体现在对于美术科目的热爱上,要通过这种热爱去感染学生,让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被点燃。此外,初中美术教师也应当要对美术进行研究,让自身的美术情感教育方式变得全面,不仅仅只是重视美术基本功教学,从而让美术教学效果不断的提升。

2.设定完善的情感目标

初中阶段的学生拥有着不同的情感与思想,因此现今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应当要去甚至全面的评价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正对性的评价,要从深层去了解学生的思想,而不是仅仅依照表面进行判断。虽然说在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要设定完善的情感目标,但是情感教育与其他教学形式并不相同,情感教育难以设置固定的教育目标。因此,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应当要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个性和思想模式去设定情感目标,从而让学生成为思想成熟情感饱满的美术人才。

3.注重互动教学向学生渗透情感

初中美术教师和初中学生是构成初中美术教学课堂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现今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应当要采用互动教学的形式向学生渗透情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自身教学,学生演练的教学模式,要在美术教学课堂上多和学生进行互动,进而知晓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从而调整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也应当将自身对于美术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不断加强。

4.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去贯彻情感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是一门典型的绘画艺术,因此当前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之外,也可以将初中学生带离校园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的能够通过感悟生物去积累情感,这样学生的美术绘画能力就会得到充分提升。此外,教师也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实物带入美术课堂进行美术教学,从而让学生与生活贴近。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不仅仅可以让情感教学渗透,也可以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提升,让他们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5.在美术教材中渗透进入情感教育的内容

想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进入情感教育就一定要采用契合学生心里的情感教育内容。因此,现今初中教学管理部门要在美术教材中渗透进情感教育的内容,从而让情感教育质量得到提升,进而让学生成为契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此外,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也应当要注重在美术教材中去挖掘情感教育的内容,要将自身的情感贯彻在教学内容中去,向学生传授,从而让学生能够成为契合时代需求的美术人才。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对于初中美术教学的要求逐渐提升。当前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应当要注重情感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拥有情感教育意识,要设定完善的情感目标,要注重互动教学向学生渗透情感,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去贯彻情感教学,要在美术教材中渗透进入情感教育的内容,从而让学生成为契合时代需求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成杰.初中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

[2]钱健.浅析如何在中职学生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J].文教资料,2017,(20).

[3]陈环.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17,(97).

[4]王之伟.注重情感交流,促进英语教学[J].教育革新,2016,(05).

[5]段晓华.也谈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革新,2015,(09).

[6]张晓霞.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革新,2016,(11).

上一篇:创新教育方法论文下一篇:特殊教育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