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论文范文

2023-05-24

金融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最近,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产生,造成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逐渐的松懈,直接产生了金融危机。所以,就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这些年来,国外每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改革对策,逐渐成为金融专家以及专业人员讨论的热点性内容,分析国际金融监管的改革,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走向提供了理性参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改革;中国金融业

一、引言

金融监管制度不能够很好的适应金融产业的发展,是造成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因素。怎样准确的掌控与认识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进行科学的金融监管系统的调控,有利于保证中国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和提升,对金融机构的进一步革新具有推进性的意义。

二、国际金融监管走向

1.实行综合监管模式

以往欧美的金融管控系统中具有许多的缺陷以及重复的地方。这是造成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所以,金融革新需要注重对现实产生的缺陷与不足的补充,从而对金融行业实现综合性的监管模式。首先注意对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仅仅注重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控,并不助于实行全面性的监督与管控。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督与管控就需要进行外部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其次要对金融监管部门的覆盖面进行逐步的完善与扩展。次要对资产的支持与其他金融行业的新生产品进行监督与管控。最后,综合增强每一个金融管控部门的协作能力。

2.实行全方位、无死角监管

每一种监督管理改革办法都需要不断的扩展监督管控的区域,从而实现全面性的监管。比如,巴塞尔协议通过引入杠杆率监督管控标准把银行表外的业务包含在了风险资产的区域中;美、英以及欧盟等都对基金等一些银行纳入到了监督管控的范围中;英国提出新产品额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强化对金融新研发产品的监督与管控。

3.注重系统性风险监管

传统型的监督与管控将金融部门作为监督管控的对象,并不能够对整个金融行业实现全面的监督,要想实现全面的监管就需要将金融产品以及业务作为监督管理的内容,这也是将来金融监督管控发展的走向。因此,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家都十分关注金融市场的安稳以及系统风险,表现出功能性监督管控引导。美国新成立的金融服务监控委员会监督系统性风险,增强了美联储稳定金融市场的能力。

4.强化国际金融监管

一个国家的金融业产生金融风险之后嫩巩固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到别的国家和地区。目前金融监督管控的主体为国家,缺乏完善的国家性金融协调。在全新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革新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在试图实行金融监管方面的合作,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全球性危机预警系统。

三、我国金融业监管走向

1.注重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

对中国来说,金融市场的监督管控虽然已经实现了基本上的监管,可是缺乏专门性的监督管控。我国需要强化对金融产品以及金融部门的监督与管控,第一是对市场外部交易的产品进行监督管控,从而防范监督管控的漏洞。第二是进行监督管控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督与管控。

2.注意防范金融业系统风险

因为现代金融制度的繁琐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行业稳定的主要原因,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威胁性。金融危机直接证明了这一点。从中国的金融行业来讲,更需要创建金融风险监督管控模式,将金融部门的监督管控向着功能性监控的方法进行转化,促使每一个监督管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有效的规避监管的漏洞,降低风险产生的概率,确保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

3.注重金融创新,提高综合实力

监督管理部门假如对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的监督欠缺,监督管理的强度差,就提高了金融危机产生的风险。所以,国外的金融监督管理革新条例中将金融产品划入到了十分关键的地方。中国虽然金融创新发展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时期,可是也需要学习国外的经验以及教训,从根源上提高对产品的监控强度,在保证创新产品自由发展的条件下,严格防范风险的产生,积极主动的实行金融创新并不是要任其随意发展,不加以管理。需要在尊重金融市场的基础上,有效的预防风险,提高金融行业的综合实力。

4.注重金融机构的监管类别划分

国际上发展的金融监督管控思想对中国的金融监督管控机制的划分十分重要。开展全面性的监管,并不代表每一个被监管的对象都是实行统一的监督管控要求,按照金融的类别划分标准进行划分,采用专门的金融监管制度,有助于提升金融监督管控的水平。中国的金融监管根据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市场需要进行创建的,采取多样性的金融监督管控办法,从而实现多等级监督管控。

四、结语

金融监督管控制度的革对全世界以及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创建金融监管体制系统,有助于保护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整体权益。经济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的不断革新,是提升中国金融行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方法。我们需要确保金融系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预防,更好的防范金融系统的风险。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实质是一样的,在分析国外经济危机的基础上,学习国外金融监管制度的方法,创建中国独特性的金融监督管控系统,有助于中国金融行业顺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鄢莉.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战略分析[J]. 价值工程. 2015(02)

[2] 第七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J]. 金融世界. 2011(10)

[3] 艾尚乐.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的战略思考[J]. 开放导报. 2012(04)

[4] 徐火军.高职院校《国际金融》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探析[J].北方经贸. 2012(10)

作者简介:

王智芳(1995—),女,汉族,陕西西安,大学本科,就读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金融业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金融体系

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演变

具体表现为表外业务快速增长,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倾向日益显著,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速。面对这些变化,金融企业和监管者需要更好地把握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界限。

(二)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下一步应明确货币市场规则,推动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加快统一的债券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筹资、定价和避险作用;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法律、评级体系和会计标准等。

(三)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关联性不断上升

如果说十年前的金融风险更多地以点的形式孤立散布,目前的金融风险则更像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今后要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和预警,以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为抓手,强化资本与流动性监管。

再看雷曼兄弟倒闭

雷曼兄弟的破产是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美国前任财政部部长盖特纳曾表示,“在揭示全面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方面,没有比雷曼兄弟更好的例子了。”在雷曼兄弟倒闭五周年之际,从危机事件的成因出发,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启示和我国未来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雷曼兄弟倒闭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反映了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新的金融经营模式及其蕴含的风险未引起足够重视

危机前,美国以“发起—分销”模式、影子银行超速发展为标志的新金融模式过度发展。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后,采取出售、资产证券化、购买信用衍生产品等方式,将贷款及其风险进行了所谓的“转移出表”,改变了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特征,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巴菲特曾提供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如果想了解一个CDO产品,需要读1万5千页的资料;如果购买50个CDO产品构成的资产包,则要查阅75万页资料,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体系超常规发展,积聚了大量风险。

(二)金融机构杠杆率快速提高

危机前,金融机构用少量的自有资本和大量的批发性融资来筹集运营资金,杠杆率(总资产/自有资本)不断升高。据统计,2007年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平均杠杆率约为40:1,这也就意味着区区2.5%的资产损失,便可使这些投行濒临破产。2008年初,雷曼兄弟的杠杆率仍高达32倍。这使得雷曼兄弟的资产负债表极为脆弱。

(三)金融机构风险治理存在严重缺陷

在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上升,风险的跨周期定价被低估,利润增长点大量转向了高风险业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雷曼兄弟从过去的专注于发行、承销等传统投行业务,转向从事金融衍生品及房地产抵押债券等业务。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抵押债券都属于难以估值、流动性差的三级资产。

(四)金融監管理念和工具滞后,监管失灵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可形象地概括为“3G”,即Greed,Glass-Steagall,Greenspan。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ttee, FCIC)认为,这场危机既非天灾,也非计算机模型的失效,而是源于人类对风险的无动于衷和错误判断。其一,影子银行等高风险、高收益业务未能引起足够的警惕。危机前,华尔街的薪酬机制过分鼓励“挣快钱”,金融企业对利润的追逐超出了他们的风险抵御能力,大量风险游离到监管体系之外,但监管当局没能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伞形监管体系对日益发展壮大的特殊目的实体(SPV)、场外衍生品交易、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业务未能及时有效应对。其二,过度放松管制,特别对混业经营后的系统性风险监管不力。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废除。在混业经营快速发展、金融风险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没有哪家监管机构集中监测宏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和风险的跨行业传染,系统性风险的积聚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其三,监管不作为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过度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过于相信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和市场的自我纠正能力,甚至认为“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对于随处可见的预警信号,没有一家监管机构采取实质性行动去遏止风险。

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危机之后,金融稳定成为G20峰会等高层会谈的重要议题。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出台了巴塞尔协议III等一揽子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从国内看,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使金融安全上升到了更高的国家战略层面。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对我国金融体系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需要金融业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需要金融业自身稳健高效运行。综合看,我国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挑战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演变

历史并不总是完美的教科书。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挤兑危机不同,本次危机肇始于金融组织形式演变所带来的金融市场挤兑。当前,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正在加速发展。一是表外业务快速增长。近年来利率、汇率等衍生品的规模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不断扩大,“发起—分销”模式崭露头角,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三化”现象,即存款理财化、贷款交易化、资产表外化,值得关注。二是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倾向日益显著。银证保跨业经营合作深化。特别是,金融产品的创新突破了分业经营的界限,如银行同业对接证券公司理财产品等业务快速发展。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速。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减轻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但也改变了风险的特征,需要新的风险管理手段。面对这些变化,金融企业和监管者需要更好地把握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界限,使新的金融组织体系稳健高效运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转型。

挑战二: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这场危机表明,如何更好地通过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金融风险是各国金融发展共同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货币市场、票据市场的交易品种比较有限;债券市场相对割裂,存在多头管理、监管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与美国等发达市场相比,资本市场呈倒金字塔形:主板市场发展较快,但三板市场、场外市场等仍有待培育。下一步应着力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明确货币市场规则,推动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加快统一的债券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筹资、定价和避险作用;加快包括场外市场、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法律、评级体系和会计标准等。

在坚定不移地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我们也要借鉴金融危机的教训,有效隔离银行机构与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这场危机反映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并不完美,一方面,它并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像之前人们认为的那样有效解决风险的跨部门(Cross-sector)分散问题,事实上资本市场的动荡也会波及银行业,两者产生“共振”的概率和严重性激增。如何在发展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有效解决长期以来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挑战三:金融风险复杂程度和关联性不断上升

风险特征的变化是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症结。当前我国正处在金融改革和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风险的总量、性质和结构都在不断演变。利率、汇率市场化等改革使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部分理财产品的快速扩张和短期化趋势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金融创新拉长了交易链条,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迅速波及多家机构。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增大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的风险传染性。金融业既面临传统的、基础性的业务合规风险,也面临业务多元化、复杂化带来的新风险;既面临单体机构的风险,也面临跨业、跨境、跨市场的风险传染。如果说十年前的金融风险更多地以点的形式孤立散布,目前的金融风险则更像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金融机构和监管者只有对风险特征的变化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才能准确地捕捉金融体系的关键风险点,避免危机的滋生。

挑战四: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应积极借鉴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和预警。尽管各方已经在系统性风险监管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但监管经验和工具仍然有限。危机中引发广泛关注的“大而不能倒”问题,实质上也反映“大而不好监管”的困境。建立全面的、机制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早期预警和防范干预体系日益迫切,系统重要性机构维度的监管框架建设尚需深入研究。二是以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为抓手,强化资本与流动性监管。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流动性管理办法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更高标准的审慎监管要求,将有力地维护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三是完善行为监管。目前我国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均在内部设立了消费者保护机构,应当以此为契机,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恶意欺诈等行为,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四是提高监管的执行力,包括行为纠偏和违规处罚。目前金融监管的处罚力度偏弱,金融机构的违规成本较小。金融监管应当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对风险“早识别、早干预、早化解”的能力。敢于在“盛宴”中拿走酒杯,维护监管的权威性。五是做实监管协调。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建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英国建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CFS),欧盟成立了系统性风险理事会(ESRC),这些机构均起到了在宏观层面进行政策协调的作用。在分业监管框架下,要应對金融机构跨业跨市场经营和金融业务交叉的风险,防范监管套利,必须加强跨部门监管协调。

当前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资产规模平稳增加,资产质量总体稳定,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在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各国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我国国情,矢志不移地推进重大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业转型发展,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金融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动漫产业如旭日东升,潜在的利益不可限量。动漫衍生品是动漫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利润环节,越来越多的商家都以动漫衍生品所带来的利润成为动漫产业的最终目标。要想把握好这一环节,开发出其中的无限价值,就要深入研究动漫衍生产品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

一、动漫衍生品市场现状分析

自1929年米老鼠形象以300美元左右的身价印制在家具、玩具、手表、服装等商品上,动漫衍生品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已经超过了80年的历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有数据显示,仅2007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产品输出国,年动漫产品和周边产品的产值达50多亿美元。日本的动漫相关收益,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在日本动漫产业的经济利润中,动漫作品本身的收益与动漫衍生产品收益的比例为3∶7,欧美动漫作品与衍生产品收益比为1∶9。

随着动漫产业的日渐发展,动漫衍生产品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

其独特作用与地位逐渐凸显了出来,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动漫衍生产品作为动漫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常被许多人所忽略。在许多人眼里,它被看成了動漫作品的附属品,是无足轻重的。事实上,动漫衍生产品处于动漫产业的终端,却是商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不管在哪个国家,动漫衍生产品都是整个动漫产业链条中最大的利润来源,只有做好了这个环节,才能保证整个动漫产业得以良性循环发展,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动漫产业链的成败。

二、台州动漫衍生品周边发展现状及问题

1.台州动漫衍生品周边发展现状

台州地处浙江沿海,台州人们对动漫的热情很高,动漫产业日渐兴起。工艺品、玩具设计行业是台州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木制为主,铁制、布制、蜡制等15大门类,各类木制挂件、板画、相框、家具、汽车装饰件等上万个品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礼品之都”称号。仅台州市黄岩区就有工艺、玩具企业一千多家,约占全市工艺企业数的25%;形成了17大类万余品种,占浙江省工艺品24大类的70%。

2.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动漫时代的来临,庞大的工艺、玩具设计市场竞争激烈,强烈要求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和开发能力较差,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创作的文化底蕴不足,工艺上的突破速度较慢,模仿多,独创少,大量产品呈现老面孔,缺少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动漫衍生品市场发展策略

1.以当地重点产业为依托

中国是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制作的主要基地,我们要结合自身情况,以当地重点产业为依托,跨行业、跨媒体进行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

以台州为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催发着旅游产业的发

展和文化消费的增加,从而给工艺品、玩具设计行业带来无限商机。动漫衍生品是动漫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可开发的动漫衍生产品品种多,销量大,利润实在难以估量。工艺、玩具产业是台州的特色、重点产业,深受政府支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力度都非常大,依托该产业,动漫衍生品市场能由此打开,逐步扩大并调整提高,进而将潜在的动漫衍生产品的利润空间挖掘出来。而对于工艺产业来说,能以一些系列产品为试点,通过引进动漫明星,增加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从而开发大量新的消费者群,产业升级与利润、市场开发同步达到。

2.乘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东风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

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产业未来所发展的一个经济产值是非常大的,在英国,除了金融业以外,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位居第二个最大的产业

链了。

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将动漫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也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

得的机遇。在台州,文化创意产业已得到一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台州市共有各类文化体育经营和服务单位6000余家,固定资产总投资10多亿元,从

业人员逾10万人。台州市重点培育创意设计产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鼓励政策。作为其中重点内容的动漫衍生品产业想要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必须借助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抓住机遇,扶风而上。

3.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国传统艺术除了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之外,还有很多艺术品留存于世。如动画片中,水墨动画、剪纸片、皮影片、拉毛动画片、贴纸动画片、木偶片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东方文化艺

术,一直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在设计动漫卡通形象或者动漫衍生产品的时候,我们可以融

入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借鉴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和衍生产品。台州工艺、玩具产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木制工艺、木制玩具,这个和木偶的艺术形式不谋而合,在开发时如能将两者融会贯通,融入中国元素,更加便于设计师设计、开发和设计吸引受众的产品,并赋予产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4.维护知识产权

盗版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动漫行业也是深受其害,使得一些以动画品牌为依托走产业化发展的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何全方位地完善和建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体制,是动漫产业重要的问题。因此,只有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产业战略层面,才能为民族动漫产业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

5.培养人才

地方产业的升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迫在眉睫。对于这些工艺产品的包装要根据其特有的产品特色量身打造。与传统包装方法相比,其在设计原理上是相仿的,但在造型工艺及设计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动漫衍生产品形状及特征的多样性决定了动漫衍生产品包装的形态与结构的千变万化,其设计是在二维与三维之间来回往复不断地调整变化中完成的,这类岗位需要熟练的专业软件操作技能和基本的造型制作能力,拥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和新颖、独特的创意能力。这些都不是传统设计制作工人所能完成的,因此,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动漫衍生品设计人员是企业和市场需要共同关注的。

6.动漫营销

动漫衍生产品是从艺术创作和感性的角度出发,将其由艺术品上升为产品、消费品的过程,面对的是使用者、消费者的市场经营模式。如何准确定位市场,细分消费受众,拓展思路,增强品牌意识,设计动漫产品的营销策略和方案,不断探索新的市场领域。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都已经认识到了动漫营销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动漫营销相关课程。

动漫产业具有市场需求大、消费群广、产品生命周期长、附加值高等特点。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制作、生产、销售带动起来的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国内各地的动漫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托重点、特色产业,乘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东风,联手动漫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人才,并结合动漫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

深入探索最佳发展模式,跨行业、跨媒体进行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原,侯霞.动漫衍生产品开发新思维[J].现代经济,2009(08).

[2]赵永新.动漫衍生产品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1.

注:本文系台州市教育规划课题《台州〈动漫衍生品设计〉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G12053。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台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

金融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提出了一些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的方案,找到金融体系新的起点和突破口。认识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深入现状剖析问题把握国际金融体系的整体性,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金融危机以后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特征,从而进行进一步改革。从中寻找出了新的突破点从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只有维持好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改革措施才有可能得到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改革;创新

2008年的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缺点,这些缺点的暴露不但使经济体制的动荡,而且使国际经济形式呈下坡的趋势。经济出现萧条的同时,人们也想办法来解决金融体系的缺陷。2008年斯蒂格利兹发表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改革专家委员会》言论正式地向联合国提出了对现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案以及对现行金融体制提出质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G20峰会诞生看,并且他承担着重要的义务。

一、金融危機后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思考

金融危机后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了全方面系统地思考,同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与做法。

(1)国际储备体系之间的冲突。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对现行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2009年,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向联合国递交了研究结果。结果指出,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还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资金的稳定,对外汇的稳定也存在疑问,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自相矛盾,不利于全球的就业,最后导致货币体系内在的通货紧缩。

(2)国际贫富差距拉大。斯蒂格利兹还强调世界经济的紧缩不仅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压力,并且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上缴必要的融资。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主要以发达国家债券的形式存在,然而这些债券的利率较低,甚至接近于零。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用自己的资金只能换取一些较低的利率,这种局面的发生会导致国际间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3)汇率的波动引发的灾难。西方的主流学者曾经天真地以为国际汇率制度是完美的并且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在金融危机还未爆发的时候,他们都认为浮动汇率是我们不得不遵循的原则。当然,还有其他的主流的西方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在东亚爆发后,那些发展中国家会过度翻新利率浮动,直接导致汇率不稳定,最后导致收支危机。自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有学者尝试从国际汇率缺陷外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将源头指向了中国。他们认为正是中国使用人民币汇率获取了利益,导致美国金融崩溃,爆发了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

(4)缺少最终贷款人。自从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一些主流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缺少最终贷款人。在此之前没有学者提出,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发达国际总是提供资金援助,即使整个经过会很复杂,条件很现实。最终贷款人就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发现了美国经济不再具有稳定性而被提出的。最终贷款人想法的提出被很多西方学者认同,他们认为最终贷款人的出现可以解决现在存在的经济问题,弥补现行经济体制的缺失。

(5)监管体制的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国的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衍生品泛滥引发的金融危机形成了共识。现行的国际体制缺少国际间宏观经济调控,缺乏跨国资金流动的监管,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制度。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危机发生到时候,国与国之间会产生连锁反应。一些学者更是大胆猜测是否是因为监管的缺失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多学者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想法同时这种想法也在G20峰会上被提出。

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建议

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西方学者不仅要找到国际金融现存的问题还要为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给出新的建议。学者们给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诸多的意见,其中不乏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精神,涉及的方面更广,内容更为的丰富,但在一些特定的方面仍有较大的分歧。

(1)国际储备体系的改革创新。西方主流学者对现行的金融体制给出了诸多的意见,斯蒂格利兹带领团队也不断地探究现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他们发现多元化并不是改革前进的方向。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需要建立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下,固定汇率制还不可能实现。欧元为保持他币值的稳定采用了相对保持的政策。他们认为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货币是解决现行金融问题的最优办法。但是国内学者认为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取缔货币的多元化,但在现行的货币体系下仍需要储备国的协调合作。

(2)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调节机制一直以来被许多的主流学者认同,所以他们并不认为现行的国际浮动汇率有任何的问题。汇率被当作一种价格被使用,通过汇率的波动使得供求关系的平衡。但仍有很多西方学者并不认同这观点,他们认为现行的汇率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他们觉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由于汇率制内在的不稳定因素,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促使美元不断地贬值。在未撼动美元地位以前,他们是不顾后果的。正是因为美元汇率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也随之不稳定。所以西方学者建议主要的货币储备国之间应建立与新的世界货币挂钩的汇率,通过有机的协调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3)监管的改革和创新。金融危机在东南亚爆发以后,国际金融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大部分主流的西方学者一致认为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的透明度,同时还需要借鉴西方审慎性的监管,并且融合美国会计师制度。但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成为了原本主流的经济学者面对的问题,他们所建议学习的监管和标准都来自美国,而美国恰好发生了金融危机,无疑是对他们曾经的主观进行了驳斥。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者又开始讨论新的监管机制,将重心放在了如何考虑风险的周期性。欧洲的学者认为增加银行的交易税并且控制银行高管的薪资进行国际金融的监管。但欧洲与美国在此观点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4)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当今国际重要的聚焦点是世界经济复苏再平衡。在还未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社会共同对美国国际收支帐户发生逆差产生了疑问。在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以后,一部分主流学者并认为本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有巨大的联系,这个就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要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首要的目标就是美国,美国必须控制其自身的财力并且能够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一部分经济学专家在G20峰会上针对国际收支的平稳问题进行了探讨,尝试重新从指标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准则、体系。

(5)救助机制的改革创新。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发展中国家一致批评了在本次危机中的救助角色。认为必须着眼于如何改革救助的机制,如何在新一轮主权国家破产时应有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已经发生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的国家经济能够再复苏。学者们对重新发展的时间进行了讨论,并聚焦较多的目光。在G20峰会上,许多的国家,甚至是经济实力较强,经常充当资助的发达国家也产生的债务危机。正是由于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国际社会在怎样才能进一步将资金了的规模进行扩大、以及怎么处理资金链,如何保障救助的机制,存在差异化的观点和看法。

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它成为了将美国欧洲债务危机推进国际金融改革的创新中。通过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也为体系改革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只有在国际金融系统得以稳定后,才能在今后的其他改革中提供助力。为了防止未来产生金融危机,以及友好应对债务危机就需要加强对国际金融的监管机制以及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 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 辽宁大学 2009

[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市场化处置法律制度研究 辽宁大学 2014

金融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结果,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创新。金融创新始终与金融业的每一步发展相伴,金融业的发展就是一部金融创新的史书。

【关键词】:金融/创新/监管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它的导火素本身是偶然性的,而金融危机的结果却是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面对金融危机的事实,要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思维去看待这次金融危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我们切不可把次贷危机完全归咎于金融创新,视金融创新如洪水猛兽。对于金融创新,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因噎废食,要在积极稳妥创新中加强监管,以达到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金融创新具有高风险性

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结果,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创新。金融创新始终与金融业的每一步发展相伴,金融业的发展就是一部金融创新的史书。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可转让大额存单是创新,20世纪70年代卖出的普通期权产品是创新,20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迅猛发展是创新,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用衍生品得到长足进步更是创新。创新是与时俱进的,但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盲目创新。同任何创新都有风险一样,金融创新也会有风险。而且,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的风险往往更具严重性。

首先,每一次金融创新就意味着新的风险的产生,而且或许因为杠杆作用,使得风险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时积聚的总风险变得更大。

其次,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产品,大概除了设计者本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因此获取高额利润。

第三,金融创新产品有与其转嫁风险的功能,在转移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

由此可见,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风险。这种双重作用是由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决定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二者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一对矛盾统一体。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作为一个矛盾关系中的两极力量,是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共同作用,最终促进了金融活动的不断深化发展。

二、金融危机不能否认金融创新的作用

创新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于世界的根本。金融创新是使有限的金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手段,是推动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提升金融业竞争实力的需要,也是发挥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这次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创新促进了监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首先,金融监管刺激垒融创新。金融监管在促进创新、引导创新,规范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带来的挑战。金融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新机构和新的金融业务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变化,过去的一些金融监管项目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而成为金融机构开展正常业务的障碍。因此,金融机构为了求得自身的自由发展,总是千方百计绕开金融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就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这些新的金融工具极大地促进了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金融创新促使金融监管不断变革。没有金融创新的发展就没有金融监管的发展。金融创新的出现对传统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持续的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往往会改变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加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金融风险,从而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但是必须看到,正是金融创新的出现。使得金融监管活动也在不断寻求更为有效的体制和运行方式,从而推动了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变革。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中。即表现为“金融创新一金融风险一金融监管一金融再创新”,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 金融创新始终是金融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在我国现阶段,面对新的金融和经济形势,要实现金融业科学发展必须把推进金融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首先,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加快金融创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同业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按照《银行家》杂志统计,2007年垒球1000家大银行的盈利能力为23.4%,而其中的31家中国的银行的盈利能力只有18.3%。要缩小与国际同业的差距,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关键的举措是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加快创新,来更新金融理念,丰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技术,完善金融服务,建立完善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样才能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加快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动力是客户的需求,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服务于客户,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高质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与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相比,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理念、产品、服务、技术、结构与监管上都很落后,难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快金融创新,尽快改变金融发展的落后状况,以更好地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最后,要实现中国金融业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金融业都应该把创新作为首要任务,从各个方面全面推进。从宏观上,要推进金融理念、理论、政策、体制、监管、文化等创新,从微观上,要推进金融产品、工具、服务,技术、运行机制等创新;从行业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行业都要加快创新。比如,当前银行业应该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开展综合经营,丰富和改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这样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防范创新风险的关键在于加快监管创新

监管是金融发展的引导力量和有力保障。科学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反之则对经济、金融发展不利。十多年前中国开始实行金融分业监管。这是与当时中国国情相符的,对化解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金融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之间开始相互渗透,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些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等,都要求对金融监管理念、方式、

手段、评价标准等进行改革和创新。

1 推进监管创新应以转变监管理念为先行

首先,金融监管理念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由“头尾分割”式监管向法人整体风险监管转变、由“一次性”监管向持续性监管转变、由业务监管向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监管转变、由定性监管为主向定性监管与定量监管相结合转变。

其次。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监管经验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跟上国际金融业务和监管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体系和实施综合并表监管,提高以风险为本的持续性审慎监管能力,规范监管工作,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监管效率。

2 推进监管创新应以金融业自律内控监管为基础

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规模大,发展不平衡。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较大差别。金融监管应该借鉴和记取国际经验与教训,但一定不要照搬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东西。有必要深人研究我国金融监管问题,真正弄请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把握金融监管规律,确立新的监管理念、方式、目标与标准。必须处理好“监”和“管“的关系。“监”是宏观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依法监督、监测等。“管“是微观层面的内容,主要是管理、控制,总的原则应该是要保持金融业、金融市场的灵活性、活力(创新能力)。如果监管的结果是金融业、金融市场失去了创新能力,失去了活力,即使风险被管住了,其代价是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降低了,这样的监管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监管,有效的监管应该是使金融业即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同时又使风险可控。

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是金融机构的自律能力。金融风险能不能控制,关键靠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外部监管只起辅助作用(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监管当局应当鼓励和帮助金融机构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有利于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我国金融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推进监管创新应以制度创新为根本

从对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来看,制度起着根本性的核心作用,制度决定了各个金融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其约束条件和选择边界,并由此决定了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制度的缺失会导致金融生态质量的恶化,要想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对金融业的促进作用,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重建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基础性制度,构建效率和稳定性兼顾的金融监管平台,在这个整合良好、健垒、完善的制度平台上,各金融行为主体才能平稳、高效的运行。

上一篇:金融系论文下一篇:碳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