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范文

2023-09-20

金融业范文第1篇

【摘要】: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结果,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创新。金融创新始终与金融业的每一步发展相伴,金融业的发展就是一部金融创新的史书。

【关键词】:金融/创新/监管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也引发了人们的深刻思考。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既有其偶然性,又有其必然性。它的导火素本身是偶然性的,而金融危机的结果却是经济运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面对金融危机的事实,要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思维去看待这次金融危机,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我们切不可把次贷危机完全归咎于金融创新,视金融创新如洪水猛兽。对于金融创新,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因噎废食,要在积极稳妥创新中加强监管,以达到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

一、金融创新具有高风险性

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结果,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创新。金融创新始终与金融业的每一步发展相伴,金融业的发展就是一部金融创新的史书。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可转让大额存单是创新,20世纪70年代卖出的普通期权产品是创新,20世纪80年代垃圾债券迅猛发展是创新,到了20世纪90年代信用衍生品得到长足进步更是创新。创新是与时俱进的,但不能脱离经济基础盲目创新。同任何创新都有风险一样,金融创新也会有风险。而且,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的风险往往更具严重性。

首先,每一次金融创新就意味着新的风险的产生,而且或许因为杠杆作用,使得风险从一个主体转移到另一个主体时积聚的总风险变得更大。

其次,创新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很可能掩盖产品自身暗藏的巨大风险,导致风险的不断积累。经过复杂数学模型计算出来的产品,大概除了设计者本人外,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真实价值,金融机构因此获取高额利润。

第三,金融创新产品有与其转嫁风险的功能,在转移自身非系统性风险的同时造成宏观系统性风险的积累。

由此可见,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金融风险。这种双重作用是由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决定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二者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相互衔接、相辅相成,从而构成一对矛盾统一体。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作为一个矛盾关系中的两极力量,是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共同作用,最终促进了金融活动的不断深化发展。

二、金融危机不能否认金融创新的作用

创新永远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立于世界的根本。金融创新是使有限的金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必要手段,是推动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提升金融业竞争实力的需要,也是发挥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虽然这次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金融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 创新促进了监管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首先,金融监管刺激垒融创新。金融监管在促进创新、引导创新,规范创新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带来的挑战。金融创新带来了新产品、新机构和新的金融业务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变化,过去的一些金融监管项目已经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而成为金融机构开展正常业务的障碍。因此,金融机构为了求得自身的自由发展,总是千方百计绕开金融监管,在这个过程中就创造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这些新的金融工具极大地促进了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金融创新促使金融监管不断变革。没有金融创新的发展就没有金融监管的发展。金融创新的出现对传统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挑战。持续的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往往会改变金融监管运作的基础条件,加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金融风险,从而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但是必须看到,正是金融创新的出现。使得金融监管活动也在不断寻求更为有效的体制和运行方式,从而推动了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变革。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中。即表现为“金融创新一金融风险一金融监管一金融再创新”,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 金融创新始终是金融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在我国现阶段,面对新的金融和经济形势,要实现金融业科学发展必须把推进金融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首先,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求加快金融创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与国际同业相比依然有较大的差距。按照《银行家》杂志统计,2007年垒球1000家大银行的盈利能力为23.4%,而其中的31家中国的银行的盈利能力只有18.3%。要缩小与国际同业的差距,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关键的举措是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加快创新,来更新金融理念,丰富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技术,完善金融服务,建立完善高效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样才能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加快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动力是客户的需求,也就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其目的是服务于客户,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不断增加,迫切需要高质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与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相比,我国银行业在经营理念、产品、服务、技术、结构与监管上都很落后,难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加快金融创新,尽快改变金融发展的落后状况,以更好地满足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最后,要实现中国金融业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金融业都应该把创新作为首要任务,从各个方面全面推进。从宏观上,要推进金融理念、理论、政策、体制、监管、文化等创新,从微观上,要推进金融产品、工具、服务,技术、运行机制等创新;从行业上,银行、证券、保险等各行业都要加快创新。比如,当前银行业应该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开展综合经营,丰富和改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这样才能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防范创新风险的关键在于加快监管创新

监管是金融发展的引导力量和有力保障。科学有效的监管可以促进金融持续健康发展,反之则对经济、金融发展不利。十多年前中国开始实行金融分业监管。这是与当时中国国情相符的,对化解金融风险和促进金融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金融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之间开始相互渗透,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些综合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等,都要求对金融监管理念、方式、

手段、评价标准等进行改革和创新。

1 推进监管创新应以转变监管理念为先行

首先,金融监管理念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合规监管向风险监管转变、由“头尾分割”式监管向法人整体风险监管转变、由“一次性”监管向持续性监管转变、由业务监管向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有效性监管转变、由定性监管为主向定性监管与定量监管相结合转变。

其次。在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借鉴国际先进监管经验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跟上国际金融业务和监管技术的发展,。通过建立科学的评级体系和实施综合并表监管,提高以风险为本的持续性审慎监管能力,规范监管工作,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监管效率。

2 推进监管创新应以金融业自律内控监管为基础

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规模大,发展不平衡。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较大差别。金融监管应该借鉴和记取国际经验与教训,但一定不要照搬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东西。有必要深人研究我国金融监管问题,真正弄请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把握金融监管规律,确立新的监管理念、方式、目标与标准。必须处理好“监”和“管“的关系。“监”是宏观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依法监督、监测等。“管“是微观层面的内容,主要是管理、控制,总的原则应该是要保持金融业、金融市场的灵活性、活力(创新能力)。如果监管的结果是金融业、金融市场失去了创新能力,失去了活力,即使风险被管住了,其代价是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降低了,这样的监管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监管,有效的监管应该是使金融业即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同时又使风险可控。

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是金融机构的自律能力。金融风险能不能控制,关键靠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外部监管只起辅助作用(不排除在特定情况下起主导作用),监管当局应当鼓励和帮助金融机构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有利于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我国金融业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 推进监管创新应以制度创新为根本

从对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来看,制度起着根本性的核心作用,制度决定了各个金融主体的行为方式及其约束条件和选择边界,并由此决定了金融主体之间的关系。制度的缺失会导致金融生态质量的恶化,要想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经济、对金融业的促进作用,同时防范金融风险。就必须重建和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基础性制度,构建效率和稳定性兼顾的金融监管平台,在这个整合良好、健垒、完善的制度平台上,各金融行为主体才能平稳、高效的运行。

金融业范文第2篇

让温水里的蛤蟆跳出

2001年,美国金融家乔治·索罗斯在谈到中国的金融体系时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比日本和韩国的问题更大。他说:“中国银行体系中的坏账问题,在封闭的情况下能够被控制。但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话,坏账就会越来越多。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在尽全力解决,但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就无法解决。坏帐是由国有企业造成的,要想消灭坏账,就必须重组国有企业”。

1997年中共十五大吹响了国企改革攻坚战的号角,各省市相继表示了告别“国有独资的决心”。湖南省首开先河,随后很多省市都提出,今后不再增设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经济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来。

1999年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决议中,更明确地提出“国有企业也要进行多元化的产权制度改造”。

2000年初,国有资本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80%的重庆市宣布:在工业领域不再新办国有独资企业,转而大力发展以私营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以此作为调整全市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措施。

一周后,北京市宣布,工业系统将不再批准建立国有独资公司。上海市也宣布不再兴办国有独资小企业。天津随后也表示将对国有工业进行大调整。在4个直辖市带动下,山东、吉林、辽宁等省也发表不再搞国有独资和已有国有资本限期退出的声明。如此这般之后,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80%下降到2001年的约44.4%。

十六大报告,中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由“国家所有,地方分级管理”变为“国家所有,分级行使产权”。以前国资转让需要报财政部审批,可能要等2年;以后由地方政府审批,可能一个星期就够了,这必然引起地方政府新一轮的“国退”风潮。

2003年春节过后,西安市政府突然启动巨额国资的出售项目,决定将总资产约500亿元的100多家市属国有企业面向社会出售,使其在2年之内从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并公布了首批60家待售企业的名单。这60家企业大都处于亏损、负债经营、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负债总计59.89亿元。这些企业的退出,关乎80.62亿元国有资产的走向。

从这60家企业的结构分析,大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钢铁、化工、纺织等企业,国企改革这七八年来,这些企业的改制并未触及。西安还有太多的军工企业一直拖着全市经济的后腿。在西安市国企厂房、土地闲置、债台高筑,下岗工人不断累积时,被称为“国资改革的前沿阵地”的沿海城市和许多内陆省市已经在国企改革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2002年年底,上海的民间资本已经能够投资公用事业,并占到了总投资额的50%。现在西部城市也已在十六大关于国资改革政策调整中闻风而动了,“蛤蟆”跳出来的速度加剧。这种情形就像一个在千米跑道上散步了很久的运动员,突然猛醒,要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赶超对手。

为了加快国企改革的速度,北京市推出“温水蛤蟆论”。国有资本的退出问题就像一个“蛤蟆”,把蛤蟆放到冷水中,它会因为水太冷,一下子跳出来;放到热水中,又会因为水太热跳出来;但如果把它放到慢慢加热的温水中,它没有受到大的刺激,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不会跳出来。但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死去。为了使国有资产不致成为“温水里的蛤蟆”,就应取消保护,加大国企改革力度,逼“国有蛤蟆”跳出来。那么如何让蛤蟆全部跳出来,还要活下来,就要抓改革最核心的问题。

在当前的改革中,资产究竟归属于谁,即所谓明晰产权的问题已经不是最前沿的问题。最前沿的问题是推进全社会经营性资产的市场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说:“我们要让所有的经营性资产、所有的产权成为可以交易、可以流动、可以不断重新优化配置的对象。只有产权在不断流动、不断交易的过程中,有效率的要素支配者才能不断地取代那些没有效率的要素支配者,社会才能使分属不同所有者的资产实现优化配置和资源集中,我们才能完成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和私人出资人与国有出资人在相应领域里的相互换位。”

改革的最后一役

两会之际,除政府机构改革之外,金融业的改革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坦率地说,金融业的改革比起国内其他行业至少滞后5年以上。”中国银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对记者说。“因为目前金融界所讨论的问题,诸如要不要改革、要不要股份制、要不要合资,这些问题都是其他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讨论的。当然,这个行业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也可以理解,因为金融业涉及面广,处理起来和企业单个的问题不一样,容不得闪失。”

金融业为什么滞后?金融业要不要像其他行业的国企一样进行产权改革?让我们对国内银行业的资产现状进行分析。

不良资产是国有银行心中永远的痛。

据高盛一份报告显示: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平均达40%左右,仅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就达1.9万亿元。据中国证监会机构监管部统计,在证券行业,截至2002年5月底,全国98家证券公司不良资产率为50%,不良资产总额达460亿元,而保险行业存留的早期寿险保单全部都是保险机构的包袱。

1994年,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左右。为此,1995年6月,央行在全国银行业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提出,经过3年努力,把不良贷款比率降到15%。但未能如愿。1997年,央行又提出,从1998年到2000年底,争取把不良贷款比率每年下降2到3个百分点。结果也没有实现目标。

截至2001年底,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为7万亿元,其中不良贷款为17656亿元,占25.37%。据调查,在不良贷款中,约有6000多亿元将成为实际损失,占全部贷款的8%。

为了解决困扰银行业发展的不良资产问题,我国专门成立了华融、信达、东方、长城4家资产管理公司,共剥离4大银行不良资产1.4万亿。

被“剥离”的资产又如何呢?

据统计,被剥离到4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贷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2001年3月,时任央行行长的戴相龙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说:“4年前,我国的不良贷款率是25%,去年剥离1000个亿后,不良贷款率依然是25%。实际上,如果不剥离不良贷款,去年的不良贷款率会达到35%。”从2001年9月底官方的统计数据来看,已经处理掉的和追回的不良贷款总数为1360亿元,仅占不良贷款总额的8.67%。

除了不良资产的问题,资本充足率也让人担忧。

银行的自有资产(一级资本)在总资产当中的比例称为资产充足率。按照《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8%以上,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会影响银行的稳定性。

然而2000年,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8.50%;中国工商银行为4.75%;中国建设银行为3.79%;中国农业银行仅为1.44%;4家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只有5.7%。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只有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超过8%,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对比国外的银行,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世界十大银行在1999年的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1.5%。其中花旗银行和美洲银行两大巨头的资本充足率都在12%以上,瑞士信贷银行为19.1%。

此外,国内银行的利润少,人均资产、人均利润只相当于国外银行的1/5或1/6。金融资产结构过于单一、间接融资比例过高、改革滞后、高级金融人才缺乏等问题仍然横陈在四大银行的首脑面前。

长期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所面临的困局已经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对中国经济的阻碍。

但毕竟银行也是企业,任何性质的企业,其最大的目标都是利润最大化。过去,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一直是模糊的,银行在几十年里很大程度上是在承担着财政的职责。银行大量的不良资产也来自于此。曹远征认为,如果承认金融企业也是企业的话,那么金融业的改革就应该按企业的规律来办,也就应该符合市场的规律。在中国,就一定要符合改革的规律,股份制改造是国内金融业改革的必由之路。而上市则是国有金融业股份制改造最合适、最快捷的途径。

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已经上市。华夏银行也发布信息,希望在短期内上市。而四大国有银行在上市问题上却存在着困惑:工、农、中、建四大行在国内银行业中非常之强大;但和国际上的大银行相比,规模又非常之小。中国已经加入WTO,外资银行进入的大门已经徐徐打开,国内金融业高层所面临的是把银行继续做大还是拆小的选择?

如果变大,诸如不良资产高、资本充足率低、赢利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无法马上得到解决。目前看来还没有哪家国有银行能符合整体上市的要求。

如果变小,那上市就变得很简单,很多阻碍迎刃而解。但问题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未来中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何在?

业内人士评论说:“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就好比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这一战役胜利了,全国的解放就指日可待了。”

未来金融业的新版图会是什么格局呢?

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这势必将对中国金融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毕竟,产权制度改革是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的核心与关键。

扬鞭欲行的马车

改革金融业,民营企业的进入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

当民营资本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成分时,民营资本的实力不断充实,民营企业家们手中握有大量的资金,实业已经不能激起这些资本家的欲望,民营资本介入金融业已是大势所趋。

种种迹象表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的第三次浪潮已经来临。在开放的第一阶段,民营资本把金融机构当作一种融资工具;第二阶段,民营资本则将其当作一种投资工具;而到第三阶段,民营资本从实业转型到金融时,已经不单是一种投资,更多的是要求对金融机构进行控制。

以“资本猎手”而闻名的东方集团总裁张宏伟有一句著名的话“资产经营是在做加法,资本经营是在做乘法。如果加法和乘法一同做,企业自然会像滚雪球般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的强大威力让民营企业家感受颇深。

“什么产业能快速增值?”“什么方法可以用少量自有资产撬动社会更多的资产?”嗅觉灵敏的民营企业家们也正把他们的投资触角伸向高风险但也是高回报的金融业。一批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正忙于焊接金融产业链条。

从1998年开始,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开始着手撤并各自在农村中的分支机构。四大银行撤出后留下的市场空间之巨大已超出了一般的想像。4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撤消了8700个,中国银行撤消了2722个,中国建设银行撤消了3601个,中国农业银行由近6万个网点下降到了4.4万个。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保留在农村中的分支机构,却基本上变成了农村资金的“抽取器”,再加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直接形成了农村的金融空洞。

在这种大背景下,才有了浙江“草根金融”的蓬勃发展。浙江省城市信用社中的银座与泰隆,在没有国有股份参与的情况下,其2000年末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24.39亿元和14.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6.89亿元和9.31亿元,不良资产率分别为1%和3%,2000年的利润分别为2958万元和903万元。泰隆目前在当地的市场份额在1/7以上,早已超过了当地的国有银行。

很多学者认为,今后应进一步鼓励民营资本借助资本市场,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资本经营方式进入金融业,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逐步退出的地区大力发展民间金融,组建地方中小银行,填补国有金融业留下的市场空白,发挥民营金融机构的地缘优势与增长活力,降低对当地中小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从而不断提升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

近年来,民营资本已控制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4.6%,证券公司总资产的13%,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的7.4%,此外还控制着中国50%的金融租赁公司。

德隆、泛海、爱建、东方、希望、金信、万向、农凯这八大金融家族在金融领域的投资额达到80亿元。这些家族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力都比较强(见表1)。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以八大家族为首、以民生银行、民生证券、深发展等股份制银行、金融租赁机构为阵地的民营资本金融框架。

德隆可以称得上是民营企业中将金融业作为一个产业来投资的典型。它进行产业整合的能力,国内的民营企业无出其右。德隆的金融领域已经横跨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而时下传言其将进军银行业。若能实现,德隆金融帝国的架构将进一步夯实。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内,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和民间资本参股中、小商业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认为,有民营资本参与,股权多样化是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甚至国有银行改革的方向。

2003年,中央作出允许民营企业入股中、小商业银行的决定后,民营企业的目光已经转向这里。重庆力帆集团、南方集团等16家企业拟出资组建民营银行。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是先发展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没有发展中、小银行。中、小企业融资很困难,其融资只能靠地区性的民营中、小银行,因此应放手发展中、小银行。

但曹远征对民营企业的管理能力表示担忧,“由于金融企业是特殊的企业,是管理风险的企业,所以要求的人员素质和一般的工业企业是不一样的。民营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不仅要有较多的资本,还要有较多的人才,才有可能经营下去。否则就很困难。我们看到一些基层的、区域性的银行已经开始引入民营资本,但毕竟其要求的资本规模比较小,而且对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比较弱。”

中国民营企业研究所的黄俊立博士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说西方的经济模式像一台汽车的话,那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则像一辆马车。汽车是可以复制的,而且即使换了司机,只要照原理操作,就可以行驶;但是马车不同,每匹马都不一样,马要服你才能走。更重要的是,如果马车换了驭手之后,能不能驾御原来的马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看来,在专业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一窝蜂地开放民营银行极易出现问题。因此,要在试点过程中,把监管体系建立起来。

水中潜行的大鳄

国内目前对民营企业进入金融领域还有很多限制,民营资本进入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中国已经加入WTO,金融业对外资开放的具体时间表已经是白纸黑字的事实。

面对外资,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产业部门有较强竞争力,但金融却是“软肋”。按照我国政府加入WTO的承诺,加入WTO的当年,允许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和居民办理外汇业务。这会分流部分外汇存款,但对中资银行影响较小。加入WTO后2年,允许外资银行对中资企业办理人民币业务。由于中资银行人民币资金较多,这个对中资银行影响也不会太大。但当加入WTO后5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此时国内银行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现在,外资银行正逐步进入国内金融市场。

截至2001年末,外资银行在我国有代表处214家、营业机构190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158家,外资银行总资产452亿美元,外汇贷款总额约140亿美元;已批准31家外资银行从事人民币业务的试点。

目前外国直接投资于中国金融业的总金额还很少,2002年外国直接投资在金融部门只有3500万美元,也就是说只相当于在制造业投资的一个项目而已。对金融部门的投资只占外资整个对华投资的0.4%。因为按目前法规,外资金融业在内地的发展仍需经过一定的过程。以银行业为例,目前获准在内地经营的外资银行分行只有约150多家,而外资联营银行也只有13家,相比国内国有商业银行超过10万个的营业网点,外资银行在中国可谓微不足道。且在国内目前的条例下,外资银行需在开设一家分行最少一年后,才可在另一个城市开设另一家分行,每家外资银行分行都需符合最低营运资金的要求。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金融领域的开放将彻底改变政策的壁垒。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布鲁斯估计,虽然外资银行目前只占有国内金融市场份额的2%,但10年或者15年之后,外资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上升到30%左右。也许到那时候,现在还潜行于水中的金融大鳄才会露出峥嵘。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不足0.5%,而1998年美国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高达1.66%,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为1.13%。此外,国际商业银行的利润是提取呆帐准备金后的利润,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是未提足呆帐准备金的情况下计算出来的。

从进入新世纪起,外资就开始了与中国金融业的亲密接触。

2001年年底,以汇丰为首的3家外资金融机构持有了上海银行18%的股权。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公司(IFC)即与南京市商业银行签订投资协议,以270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南京市商业银行15%的股份。

2002年9月,加拿大枫叶银行和世界银行集团负责民营部门融资的成员——国际金融公司与西安市商业银行签署了对该行进行股权投资的谅解备忘录。

同月,汇丰集团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签署协议,以6億美元认购平安保险的股份,持股比例为10%。

也是在10月,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国安基金管理公司筹建成立。

2003年1月,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开业。其中招商证券持股40%,荷兰ING集团持股30%。

一个月后,由华宝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法国兴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的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准正式开业。其中华宝信托持有67%的股份,法兴资产持有33%的股份。

此外,湘财证券和法国里昂合资成立华欧国际证券有限公司,标志着首家合资证券公司的诞生;花旗集团与中国人寿、澳大利亚安保集团与太平洋保险的合作都已箭在弦上……。

有人惊呼:“狼来了!”

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已经给中资金融机构带来不小的冲击。2002年3月,南京爱立信公司突然作出惊人之举,凑足巨资提前还完了南京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总计19.9亿元贷款,转而再向花旗银行上海分行贷回同样数额的巨款。据知情人透露,由于花旗银行开办了一种新业务,叫作“无追索权应收账款转让业务”,而这一业务中资银行还做不了,所以南京爱立信才选择花旗。

“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充分暴露出了中资银行在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实力的优劣。外国的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保险集一身,其中间业务已经十分成熟,投资顾问、资产管理、个人理财服务等新兴业务正逐步成为其收入来源的主要部分。

外资金融公司与中资公司相比,拥有先进管理经验、优秀的产品开发和销售服务能力,良好资金运用能力。以瑞士人寿为例,其总资产2000年底就达2144亿瑞士法郎,折合人民币超过1万亿元。凭借先进的保险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外来的和尚”正成为中资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者。

对于金融业整合的趋势,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更愿意与外资合作。曹远征对记者解释到:“由于中国的金融业覆盖面广,进入成本高,所以对资本的要求也高。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更多考虑的是外资能不能与之合作,国内银行需要的是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对银行来说,资本并不重要,因为其本来就是经营钱的,它不缺钱。”

外资最直接带来的是充足的资金,随资金而来的还有国外金融机构丰富的管理经验、多样的金融品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及先进的服务理念。

随着国有经济改革力度的加大和中国金融业进一步的开放,金融业的版图将会有大的调整,国资、民营、外资三方的博弈最终将决定中国金融业的新格局。

金融业范文第3篇

我国金融体系

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演变

具体表现为表外业务快速增长,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倾向日益显著,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速。面对这些变化,金融企业和监管者需要更好地把握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界限。

(二)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下一步应明确货币市场规则,推动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加快统一的债券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筹资、定价和避险作用;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法律、评级体系和会计标准等。

(三)金融风险的复杂程度和关联性不断上升

如果说十年前的金融风险更多地以点的形式孤立散布,目前的金融风险则更像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今后要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和预警,以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为抓手,强化资本与流动性监管。

再看雷曼兄弟倒闭

雷曼兄弟的破产是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美国前任财政部部长盖特纳曾表示,“在揭示全面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方面,没有比雷曼兄弟更好的例子了。”在雷曼兄弟倒闭五周年之际,从危机事件的成因出发,反思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启示和我国未来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雷曼兄弟倒闭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反映了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等多个方面存在的缺陷。

(一)新的金融经营模式及其蕴含的风险未引起足够重视

危机前,美国以“发起—分销”模式、影子银行超速发展为标志的新金融模式过度发展。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后,采取出售、资产证券化、购买信用衍生产品等方式,将贷款及其风险进行了所谓的“转移出表”,改变了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风险特征,加剧了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巴菲特曾提供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如果想了解一个CDO产品,需要读1万5千页的资料;如果购买50个CDO产品构成的资产包,则要查阅75万页资料,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与此同时,影子银行体系超常规发展,积聚了大量风险。

(二)金融机构杠杆率快速提高

危机前,金融机构用少量的自有资本和大量的批发性融资来筹集运营资金,杠杆率(总资产/自有资本)不断升高。据统计,2007年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的平均杠杆率约为40:1,这也就意味着区区2.5%的资产损失,便可使这些投行濒临破产。2008年初,雷曼兄弟的杠杆率仍高达32倍。这使得雷曼兄弟的资产负债表极为脆弱。

(三)金融机构风险治理存在严重缺陷

在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上升,风险的跨周期定价被低估,利润增长点大量转向了高风险业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雷曼兄弟从过去的专注于发行、承销等传统投行业务,转向从事金融衍生品及房地产抵押债券等业务。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抵押债券都属于难以估值、流动性差的三级资产。

(四)金融監管理念和工具滞后,监管失灵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可形象地概括为“3G”,即Greed,Glass-Steagall,Greenspan。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ttee, FCIC)认为,这场危机既非天灾,也非计算机模型的失效,而是源于人类对风险的无动于衷和错误判断。其一,影子银行等高风险、高收益业务未能引起足够的警惕。危机前,华尔街的薪酬机制过分鼓励“挣快钱”,金融企业对利润的追逐超出了他们的风险抵御能力,大量风险游离到监管体系之外,但监管当局没能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伞形监管体系对日益发展壮大的特殊目的实体(SPV)、场外衍生品交易、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等业务未能及时有效应对。其二,过度放松管制,特别对混业经营后的系统性风险监管不力。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废除。在混业经营快速发展、金融风险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没有哪家监管机构集中监测宏观层面的金融风险和风险的跨行业传染,系统性风险的积聚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其三,监管不作为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过度推崇市场原教旨主义,过于相信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和市场的自我纠正能力,甚至认为“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对于随处可见的预警信号,没有一家监管机构采取实质性行动去遏止风险。

金融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危机之后,金融稳定成为G20峰会等高层会谈的重要议题。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出台了巴塞尔协议III等一揽子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措施。从国内看,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使金融安全上升到了更高的国家战略层面。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转型对我国金融体系提出了双重要求:一方面需要金融业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需要金融业自身稳健高效运行。综合看,我国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挑战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演变

历史并不总是完美的教科书。与传统的商业银行挤兑危机不同,本次危机肇始于金融组织形式演变所带来的金融市场挤兑。当前,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正在加速发展。一是表外业务快速增长。近年来利率、汇率等衍生品的规模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不断扩大,“发起—分销”模式崭露头角,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中的“三化”现象,即存款理财化、贷款交易化、资产表外化,值得关注。二是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倾向日益显著。银证保跨业经营合作深化。特别是,金融产品的创新突破了分业经营的界限,如银行同业对接证券公司理财产品等业务快速发展。三是互联网金融发展提速。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减轻信息不对称,提高交易效率,但也改变了风险的特征,需要新的风险管理手段。面对这些变化,金融企业和监管者需要更好地把握金融创新和金融稳定的界限,使新的金融组织体系稳健高效运行,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转型。

挑战二: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这场危机表明,如何更好地通过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金融风险是各国金融发展共同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货币市场、票据市场的交易品种比较有限;债券市场相对割裂,存在多头管理、监管标准不一致等问题;与美国等发达市场相比,资本市场呈倒金字塔形:主板市场发展较快,但三板市场、场外市场等仍有待培育。下一步应着力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明确货币市场规则,推动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持续规范健康发展;加快统一的债券市场建设,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筹资、定价和避险作用;加快包括场外市场、三板、创业板、中小板、主板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法律、评级体系和会计标准等。

在坚定不移地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我们也要借鉴金融危机的教训,有效隔离银行机构与资本市场的风险传染。这场危机反映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并不完美,一方面,它并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它并没有像之前人们认为的那样有效解决风险的跨部门(Cross-sector)分散问题,事实上资本市场的动荡也会波及银行业,两者产生“共振”的概率和严重性激增。如何在发展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有效解决长期以来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挑战三:金融风险复杂程度和关联性不断上升

风险特征的变化是这场金融危机的重要症结。当前我国正处在金融改革和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风险的总量、性质和结构都在不断演变。利率、汇率市场化等改革使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风险增大;部分理财产品的快速扩张和短期化趋势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声誉风险。金融创新拉长了交易链条,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会迅速波及多家机构。民间借贷的发展也增大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的风险传染性。金融业既面临传统的、基础性的业务合规风险,也面临业务多元化、复杂化带来的新风险;既面临单体机构的风险,也面临跨业、跨境、跨市场的风险传染。如果说十年前的金融风险更多地以点的形式孤立散布,目前的金融风险则更像是一张网,牵一发而动全身。金融机构和监管者只有对风险特征的变化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重视,才能准确地捕捉金融体系的关键风险点,避免危机的滋生。

挑战四: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应积极借鉴金融危机的教训和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一是加强系统性风险防范和预警。尽管各方已经在系统性风险监管领域进行了诸多探索,但监管经验和工具仍然有限。危机中引发广泛关注的“大而不能倒”问题,实质上也反映“大而不好监管”的困境。建立全面的、机制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早期预警和防范干预体系日益迫切,系统重要性机构维度的监管框架建设尚需深入研究。二是以新监管标准的实施为抓手,强化资本与流动性监管。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已经进入实施阶段,流动性管理办法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更高标准的审慎监管要求,将有力地维护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三是完善行为监管。目前我国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均在内部设立了消费者保护机构,应当以此为契机,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严厉打击恶意欺诈等行为,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四是提高监管的执行力,包括行为纠偏和违规处罚。目前金融监管的处罚力度偏弱,金融机构的违规成本较小。金融监管应当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对风险“早识别、早干预、早化解”的能力。敢于在“盛宴”中拿走酒杯,维护监管的权威性。五是做实监管协调。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建立了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英国建立了金融稳定委员会(CFS),欧盟成立了系统性风险理事会(ESRC),这些机构均起到了在宏观层面进行政策协调的作用。在分业监管框架下,要应對金融机构跨业跨市场经营和金融业务交叉的风险,防范监管套利,必须加强跨部门监管协调。

当前我国银行业稳健运行,资产规模平稳增加,资产质量总体稳定,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都保持在较高水平。在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也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我们应当积极借鉴各国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我国国情,矢志不移地推进重大金融改革,推动金融业转型发展,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副主席)

金融业范文第4篇

摘 要:动漫产业如旭日东升,潜在的利益不可限量。动漫衍生品是动漫产业链中最重要的利润环节,越来越多的商家都以动漫衍生品所带来的利润成为动漫产业的最终目标。要想把握好这一环节,开发出其中的无限价值,就要深入研究动漫衍生产品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动漫;衍生产品;产业链

一、动漫衍生品市场现状分析

自1929年米老鼠形象以300美元左右的身价印制在家具、玩具、手表、服装等商品上,动漫衍生品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已经超过了80年的历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有数据显示,仅2007年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娱乐产品输出国,年动漫产品和周边产品的产值达50多亿美元。日本的动漫相关收益,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在日本动漫产业的经济利润中,动漫作品本身的收益与动漫衍生产品收益的比例为3∶7,欧美动漫作品与衍生产品收益比为1∶9。

随着动漫产业的日渐发展,动漫衍生产品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

其独特作用与地位逐渐凸显了出来,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动漫衍生产品作为动漫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常被许多人所忽略。在许多人眼里,它被看成了動漫作品的附属品,是无足轻重的。事实上,动漫衍生产品处于动漫产业的终端,却是商业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不管在哪个国家,动漫衍生产品都是整个动漫产业链条中最大的利润来源,只有做好了这个环节,才能保证整个动漫产业得以良性循环发展,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动漫产业链的成败。

二、台州动漫衍生品周边发展现状及问题

1.台州动漫衍生品周边发展现状

台州地处浙江沿海,台州人们对动漫的热情很高,动漫产业日渐兴起。工艺品、玩具设计行业是台州市的传统支柱产业,形成了以木制为主,铁制、布制、蜡制等15大门类,各类木制挂件、板画、相框、家具、汽车装饰件等上万个品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礼品之都”称号。仅台州市黄岩区就有工艺、玩具企业一千多家,约占全市工艺企业数的25%;形成了17大类万余品种,占浙江省工艺品24大类的70%。

2.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动漫时代的来临,庞大的工艺、玩具设计市场竞争激烈,强烈要求产业升级:企业创新和开发能力较差,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创作的文化底蕴不足,工艺上的突破速度较慢,模仿多,独创少,大量产品呈现老面孔,缺少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动漫衍生品市场发展策略

1.以当地重点产业为依托

中国是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制作的主要基地,我们要结合自身情况,以当地重点产业为依托,跨行业、跨媒体进行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

以台州为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催发着旅游产业的发

展和文化消费的增加,从而给工艺品、玩具设计行业带来无限商机。动漫衍生品是动漫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可开发的动漫衍生产品品种多,销量大,利润实在难以估量。工艺、玩具产业是台州的特色、重点产业,深受政府支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力度都非常大,依托该产业,动漫衍生品市场能由此打开,逐步扩大并调整提高,进而将潜在的动漫衍生产品的利润空间挖掘出来。而对于工艺产业来说,能以一些系列产品为试点,通过引进动漫明星,增加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文化内涵,从而开发大量新的消费者群,产业升级与利润、市场开发同步达到。

2.乘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东风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

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产业未来所发展的一个经济产值是非常大的,在英国,除了金融业以外,文化创意产业已经位居第二个最大的产业

链了。

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将动漫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门类,也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

得的机遇。在台州,文化创意产业已得到一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台州市共有各类文化体育经营和服务单位6000余家,固定资产总投资10多亿元,从

业人员逾10万人。台州市重点培育创意设计产业,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鼓励政策。作为其中重点内容的动漫衍生品产业想要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必须借助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抓住机遇,扶风而上。

3.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国传统艺术除了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之外,还有很多艺术品留存于世。如动画片中,水墨动画、剪纸片、皮影片、拉毛动画片、贴纸动画片、木偶片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东方文化艺

术,一直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在设计动漫卡通形象或者动漫衍生产品的时候,我们可以融

入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借鉴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和衍生产品。台州工艺、玩具产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木制工艺、木制玩具,这个和木偶的艺术形式不谋而合,在开发时如能将两者融会贯通,融入中国元素,更加便于设计师设计、开发和设计吸引受众的产品,并赋予产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4.维护知识产权

盗版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动漫行业也是深受其害,使得一些以动画品牌为依托走产业化发展的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如何全方位地完善和建立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体制,是动漫产业重要的问题。因此,只有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到产业战略层面,才能为民族动漫产业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

5.培养人才

地方产业的升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迫在眉睫。对于这些工艺产品的包装要根据其特有的产品特色量身打造。与传统包装方法相比,其在设计原理上是相仿的,但在造型工艺及设计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动漫衍生产品形状及特征的多样性决定了动漫衍生产品包装的形态与结构的千变万化,其设计是在二维与三维之间来回往复不断地调整变化中完成的,这类岗位需要熟练的专业软件操作技能和基本的造型制作能力,拥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和新颖、独特的创意能力。这些都不是传统设计制作工人所能完成的,因此,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动漫衍生品设计人员是企业和市场需要共同关注的。

6.动漫营销

动漫衍生产品是从艺术创作和感性的角度出发,将其由艺术品上升为产品、消费品的过程,面对的是使用者、消费者的市场经营模式。如何准确定位市场,细分消费受众,拓展思路,增强品牌意识,设计动漫产品的营销策略和方案,不断探索新的市场领域。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动漫专业都已经认识到了动漫营销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动漫营销相关课程。

动漫产业具有市场需求大、消费群广、产品生命周期长、附加值高等特点。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制作、生产、销售带动起来的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国内各地的动漫企业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托重点、特色产业,乘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东风,联手动漫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动漫衍生产品设计人才,并结合动漫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

深入探索最佳发展模式,跨行业、跨媒体进行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产业氛围,促进我国动漫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原,侯霞.动漫衍生产品开发新思维[J].现代经济,2009(08).

[2]赵永新.动漫衍生产品营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01.

注:本文系台州市教育规划课题《台州〈动漫衍生品设计〉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GG12053。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台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

金融业范文第5篇

摘 要: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提出了一些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的方案,找到金融体系新的起点和突破口。认识到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深入现状剖析问题把握国际金融体系的整体性,有助于准确地把握金融危机以后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特征,从而进行进一步改革。从中寻找出了新的突破点从而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只有维持好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改革措施才有可能得到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国际金融;改革;创新

2008年的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金融体系的诸多缺点,这些缺点的暴露不但使经济体制的动荡,而且使国际经济形式呈下坡的趋势。经济出现萧条的同时,人们也想办法来解决金融体系的缺陷。2008年斯蒂格利兹发表的《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改革专家委员会》言论正式地向联合国提出了对现行金融体制改革的方案以及对现行金融体制提出质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G20峰会诞生看,并且他承担着重要的义务。

一、金融危機后对国际金融体系的思考

金融危机后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了全方面系统地思考,同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与做法。

(1)国际储备体系之间的冲突。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对现行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的剖析。2009年,斯蒂格利兹带领的团队向联合国递交了研究结果。结果指出,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还不能保证发展中国家资金的稳定,对外汇的稳定也存在疑问,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自相矛盾,不利于全球的就业,最后导致货币体系内在的通货紧缩。

(2)国际贫富差距拉大。斯蒂格利兹还强调世界经济的紧缩不仅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压力,并且发展中国家要向发达国家上缴必要的融资。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主要以发达国家债券的形式存在,然而这些债券的利率较低,甚至接近于零。换句话说,发展中国家用自己的资金只能换取一些较低的利率,这种局面的发生会导致国际间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

(3)汇率的波动引发的灾难。西方的主流学者曾经天真地以为国际汇率制度是完美的并且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在金融危机还未爆发的时候,他们都认为浮动汇率是我们不得不遵循的原则。当然,还有其他的主流的西方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金融危机在东亚爆发后,那些发展中国家会过度翻新利率浮动,直接导致汇率不稳定,最后导致收支危机。自从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有学者尝试从国际汇率缺陷外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最后将源头指向了中国。他们认为正是中国使用人民币汇率获取了利益,导致美国金融崩溃,爆发了影响世界的金融危机。

(4)缺少最终贷款人。自从美国金融危机以后,一些主流西方学者开始认识到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中缺少最终贷款人。在此之前没有学者提出,由于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危机的时候,发达国际总是提供资金援助,即使整个经过会很复杂,条件很现实。最终贷款人就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出现的种种问题,同时也发现了美国经济不再具有稳定性而被提出的。最终贷款人想法的提出被很多西方学者认同,他们认为最终贷款人的出现可以解决现在存在的经济问题,弥补现行经济体制的缺失。

(5)监管体制的缺失。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大国的跨国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金融衍生品泛滥引发的金融危机形成了共识。现行的国际体制缺少国际间宏观经济调控,缺乏跨国资金流动的监管,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制度。这样很容易导致在危机发生到时候,国与国之间会产生连锁反应。一些学者更是大胆猜测是否是因为监管的缺失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多学者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想法同时这种想法也在G20峰会上被提出。

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创新建议

在新的经济体制下,西方学者不仅要找到国际金融现存的问题还要为建立一种新的经济体制给出新的建议。学者们给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诸多的意见,其中不乏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精神,涉及的方面更广,内容更为的丰富,但在一些特定的方面仍有较大的分歧。

(1)国际储备体系的改革创新。西方主流学者对现行的金融体制给出了诸多的意见,斯蒂格利兹带领团队也不断地探究现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方向,他们发现多元化并不是改革前进的方向。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其内在的不稳定性需要建立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下,固定汇率制还不可能实现。欧元为保持他币值的稳定采用了相对保持的政策。他们认为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货币是解决现行金融问题的最优办法。但是国内学者认为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取缔货币的多元化,但在现行的货币体系下仍需要储备国的协调合作。

(2)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市场调节机制一直以来被许多的主流学者认同,所以他们并不认为现行的国际浮动汇率有任何的问题。汇率被当作一种价格被使用,通过汇率的波动使得供求关系的平衡。但仍有很多西方学者并不认同这观点,他们认为现行的汇率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他们觉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由于汇率制内在的不稳定因素,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促使美元不断地贬值。在未撼动美元地位以前,他们是不顾后果的。正是因为美元汇率的不稳定性,金融市场也随之不稳定。所以西方学者建议主要的货币储备国之间应建立与新的世界货币挂钩的汇率,通过有机的协调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

(3)监管的改革和创新。金融危机在东南亚爆发以后,国际金融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大部分主流的西方学者一致认为需要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的透明度,同时还需要借鉴西方审慎性的监管,并且融合美国会计师制度。但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成为了原本主流的经济学者面对的问题,他们所建议学习的监管和标准都来自美国,而美国恰好发生了金融危机,无疑是对他们曾经的主观进行了驳斥。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学者又开始讨论新的监管机制,将重心放在了如何考虑风险的周期性。欧洲的学者认为增加银行的交易税并且控制银行高管的薪资进行国际金融的监管。但欧洲与美国在此观点上并没有达成一致,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讨论。

(4)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当今国际重要的聚焦点是世界经济复苏再平衡。在还未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社会共同对美国国际收支帐户发生逆差产生了疑问。在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以后,一部分主流学者并认为本次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有巨大的联系,这个就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要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首要的目标就是美国,美国必须控制其自身的财力并且能够扭转国际收支逆差的能力。一部分经济学专家在G20峰会上针对国际收支的平稳问题进行了探讨,尝试重新从指标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世界经济再平衡的准则、体系。

(5)救助机制的改革创新。在东南亚经济危机中,发展中国家一致批评了在本次危机中的救助角色。认为必须着眼于如何改革救助的机制,如何在新一轮主权国家破产时应有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已经发生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的国家经济能够再复苏。学者们对重新发展的时间进行了讨论,并聚焦较多的目光。在G20峰会上,许多的国家,甚至是经济实力较强,经常充当资助的发达国家也产生的债务危机。正是由于这些大大小小的原因,国际社会在怎样才能进一步将资金了的规模进行扩大、以及怎么处理资金链,如何保障救助的机制,存在差异化的观点和看法。

正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它成为了将美国欧洲债务危机推进国际金融改革的创新中。通过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问题也为体系改革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只有在国际金融系统得以稳定后,才能在今后的其他改革中提供助力。为了防止未来产生金融危机,以及友好应对债务危机就需要加强对国际金融的监管机制以及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际金融格局调整及中国对策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 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 辽宁大学 2009

[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危机市场化处置法律制度研究 辽宁大学 2014

上一篇:金融学院下一篇: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