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2023-07-28

建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房屋建筑学 教学改革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工业与民用建筑各部分的建筑构造并能进行简单的建筑设计。它涉及测量、材料、力学、结构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学科交叉等特点。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一线,从事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房屋建筑学相关内容成为学生就业和参加实践工作的必备基础知识。从我院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我们在09年新学期将教改的重点放在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上。

一、课程内容教学改革

1、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在长期工程实践和科学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极强实践性的应用科学。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功能和设计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当代建筑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同时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河北省三年大变样工程实施以来,高层建筑增多,与之对应的高层建筑知识需要增加,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我们主要选择最能反映当前中、高层建筑特点的成熟内容;另外在与教材内容的衔接上,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便于学生接受。

2、结合工程实际讲授课堂内容

由于房屋建筑学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课堂讲授过程中,我们就从同学们经常接触或熟悉的建筑物的构造、做法讲起,使同学们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也激发起他们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平时注意观察的兴致。如果周围有合适的工程正在施工,就把同学们带到工地,进行现场教学,比如学院旁边的高层住宅楼----朗润园基础施工期间,我们就在工地上很轻松地讲解了片筏基础的构造、用法及要求,这样,学生对学过的内容会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会在课程设计中轻松自如地运用。

3、抓住重点和难点

房屋建筑学课程知识点庞杂,系统性和逻辑性差,如建筑做法、建筑构造要求等,经常是一些规定性的东西,且往往带有地域性,不同地区做法不同。学生在学习时分不清主次,所学内容不能尽快掌握起来。我们在讲课时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归纳分类,对一些在《标准图集》中有的构造做法,就以其类型和原理作为重点,讲清原因,加深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对一些涉及规范的内容则应重点强调,培养学生重视规范、学习规范、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与施工的意识。

二、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根据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方向特点----施工一线,我们将房屋建筑学课程改为以构造为主,简单介绍设计原理部分,课程设计压缩为1周,以构造设计为目标。同时课内实践环节要延长学时,实践环节延长为12学时。为此,我们结合我院新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进行了教学改革。

1、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房屋建筑学课程实践性较强,一些在课堂上反复讲解才能使学生明白的问题,一到施工现场,学生一睹实物皆明了。因此,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培养能力。在该课程1周的认识实习与课内12学时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八个校外实践基地,尽量选择各种有代表性的工地,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和了解课程内容和实际应用状况。

2、充分利用课程设计,培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程设计是房屋建筑学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过程,该环节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注意抓好三个阶段的工作: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把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深度讲清讲透,要求学生在熟悉目标要求前提下,为设计准备好基础资料;第二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在熟悉设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房屋的使用要求和材料供应情况及施工技术条件,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进行构造设计。第三阶段——成图阶段:在熟悉制图标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完成施工图。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房屋建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图片内容特别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图片、图像及动画制作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既增加了感性认识,又有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思维,特别是讲解某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复杂空间,都可以发挥电子课件的优势,易懂易学。另外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节省板书和画图的时间,用来加大授课信息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出现只会机械记忆、高分低能的现象,结合专业特点,对以往的单一闭卷考试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我们将过去的《房屋建筑学》仅靠一次卷面考试确定成绩的做法,改成平时成绩、卷面考试成绩和综合课程设计相结合的做法,三者的比例分别是30%、50%和20%,这项改革,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在全院推进教改工作,其理念始终以职业教育的需求为依托,旨在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建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第1章 机械概述

[课程名称] 金属材料的性能,机械零件的强度 [教材版本] 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 知识目标

1、

2、

3、 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所包括的内容。 了解机械零件失效和强度的内涵,内力和应力的定义。 掌握应力的常用单位b380MPa的换算方法。

二、 能力目标

1、

2、 掌握力学性能对金属材料所起的作用和工艺性能对加工的影响。 掌握应力对材料的强度的关系。

三、 素质目标

1、

2、 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力学和工艺性能对零件使用的影响。 了解失效、应力与零件强度的关系。

四、 教学要求

1、

2、 [教学重点]

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应力与强度的关系。

2、 了解失效的含义。掌握强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及应力的常用单位。 [难点分析] 强度的分类和应力的分类 [教学方法] 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学生分析]

1、 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初中已多少学过,而力学性能、- 1报废等实例说明疲劳对零件寿命的关系。

工艺性能以举例说明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如铸造性好的金属其流动性好,可以铸造薄而大的表面,否则易出现填不平;塑性好的低碳钢容易锻造成型,而含炭量高的金属不易锻造,高速钢更难锻压;焊接性好的材料如普通碳素钢,而铜次之,铝更难。

1.3 机械零件的强度

重点讲清几个概念:

1、失效

2、载荷

3、应力及常用单位

4、强度

5、主要失效形式—各种应力状态下的不同形式。

讲课时,多举一些学生能理解的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感到所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 小结(10分钟)

1、 金属材料的性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而使用性能中的力学性能与零件关系最大。

2、 强度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强度越高,抵抗破坏能力越大。常用强度是抗拉强度和强度极限b。

3、 常用硬度表示方法有HB布氏和HRC洛氏硬度,后者用于淬火后材料的硬度表示。

4、

5、

四、 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P [课后分析]

- 3该内容理论性较强,讲课中一定要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效果,如磨料磨损可举眼不柔沙的实例。 [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讲授为主,穿插互动、提问与设问,最后小结。1学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五、 导入新课(5分钟)

1、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磨擦,如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时间久了鞋底要磨损。为了减少磨损,尽量把地面做得光滑,走路省力又可以减少磨损;但太光滑了却走不了路,如在光滑的冰面上寸步难行。有时候又需要加大摩擦,如汽车刹车时,能尽快地停下来,这是希望路面粗糙些,摩擦力大些,刹车带与刹车轮能尽快闸紧抱住。

2、只要是两个相互运动的表面,就必定会产生摩擦,只要有摩擦就必定产生磨损,这是正常的现象。研究摩擦和磨损的类型和机理,目的是减少摩擦损失,提高机械零件的使用寿命。

六、 新课(35分钟)

重视摩擦对机器零件的影响,目前世界上约有30%~50%的能量消耗在各种形式的摩擦中,约有80%的机器是因为零件磨损而失效。所以减少摩擦磨损,研究摩擦磨损的原因是关系到延长零件使用寿命,节约能源的重要问题。

1、 摩擦

讲授中重点放在摩擦副的摩擦状态来分类,而边界摩擦的内容难以理解,应举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掌握。在机器中,纯干摩擦的现象是很少的,大多是相互运动的表面都有润滑油存在。一般处于润滑状态的机器,大部分表面处于混合摩擦状态。要做到纯液体摩擦状态比较困难,处于液体摩擦状态的运动表面其磨损极小,只是在启动阶段表面有些磨损,因为液体对零件表面的摩擦很小。

2、 磨损

任何相互运动的零件的磨损过程的曲线都是一样的,都必定经过磨合、稳定磨损和剧烈磨损的三个阶段,只是稳定磨损阶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设备的润滑和维护好坏息息相关。延长稳定磨损阶段,正是课程研究的最终目的。

按着磨损的形成机理,可以将磨损分为粘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磨损、冲蚀磨损和腐蚀磨损。这几种磨损中,唯独疲劳磨损不易理解。

建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一、BIM技术的概念及引入课程的必要性

(一)BIM技术的概念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概念的核心是用一个数据库存放工程几何和非几何数据,从工程诞生开始,为其整个生命周期提供可信赖的信息共享资源,使得工程各个阶段的相关人员都能从中获取所需的数据,并且是连续、即时、可靠、一致的数据。

BIM技术并不是一个建模软件的应用,而是在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应用的一系列软件的集成,分别应用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以实现对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前期规划,到设计、施工、运营等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用到的软件都不相同,都要从模型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计算。

(二)BIM技术引入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内唯一一所公办建筑类高职院校,本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省级重点专业。近年来随着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应用,建筑企业急需大量拥有BIM技术应用技能的专业人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面临着如何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BIM技术人才,如何将BIM技术引入到课程体系中的问题。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是构成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专业特点和所对应的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要求,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一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二、引入BIM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

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取的是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2+1”办学模式。目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对专业就业岗位群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调研与分析,确定出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出课程体系。目前我院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一线的技能应用和管理岗位,包括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资料员等。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7级专业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专业课程体系中,只在专业基础类课程中单独设了一门关于BIM技术的课程《建筑信息模型实战》。

据了解,我院与国内大多数开设BIM课程的高职建筑类院校一样,只开设了建模课程,而在专业课程中结合BIM技术应用的很少。只通过一门建模课程是远远达不到对BIM技术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的。接下来将从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阶段的应用角度来分析如何将BIM技术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

(二)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阶段中的应用情况

BIM 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以下归纳了目前国内常见的施工阶段BIM技术应用点。

1.施工准备阶段

①碰撞检查:对各专业之间进行碰撞检查,主要是设备管道与建筑结构的碰撞,以及考虑施工的可操作性,优化管线设计,节约反工成本。

②三维场地布置:在工程开工之前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绘制出三维场布模型,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预留材料堆场,避免二次搬运,保证材料供应充足,工作有序衔接。

③施工方案模拟:在施工作业模型的基础上附加建造过程、施工顺序等信息,通过施工的可视化模型,论证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

④可视化交底:介绍施工流程与注意事项,对复杂区域进行三维技术交底。

⑤工程量统计:可以从模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各项工程量信息,实现工程量快速计算,为前期施工组织提供必要依据,为项目提供数据支撑。

⑥构件预制加工:建立预装配构件模型,可以反映构件的定位及装配顺序,虚拟演示装配过程,可以对预制构件出加工图,达到工厂化生产要求。

2.施工实施阶段

①施工进度模拟:通过施工模拟技术,可以在项目建造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②施工组织模拟:通过BIM可以对项目的重点或難点部分进行可建性模拟。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环节或采用新施工工艺的关键部位、施工现场平面布置等施工指导措施进行模拟和分析,以提高计划的可行性。

③设备与材料管理:对施工作业面配料,施工过程中的设备、材料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④质量与安全管理:可以准确表达大型机械安全操作半径、洞口临边、高空作业防坠保护措施、现场消防及临水临电的安全使用措施等。提高质量检查的效率与准确率,并控制危险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小的施工应用点,如墙体的排砖、砌体洞口预留、模板智能排布等。BIM技术在建筑施工阶段的主要应用如图1所示。

(三)BIM技术应用点与各专业课程内容的结合

根据上述的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出,BIM技术的应用都是在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上才能够理解及应用的。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点与目前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中《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四门课程联系较为紧密。从图2中可以看出BIM技术应用点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引入BIM技术后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国外常见的课程设置方法有单独开设 BIM 课程和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中植入BIM 两种。BIM课程体系设置一是要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和专业特点,二是要考虑学生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掌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开展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BIM技术,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课程设置可以采取单独设置和在专业课程中植入两种方式,根据上表1中的三种课程类别分别设置:

①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单独设置BIM课程。内容主要介绍BIM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BIM技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应用情况、BIM技术在不同生命周期中运用的相关软件介绍、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建模的基本操作及碰撞检查。目前我院开设了《建筑信息模型实战》这门课程。

②在专業核心课程中植入相关BIM技术应用内容。根据上述对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以及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分析,《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这三门课程都可以结合BIM施工软件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演示不同施工内容,增强学生对如何合理制定施工计划、掌握施工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资源和质量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理解,也对如何提高质量检查的效率与准确率、控制危险源等有了直观的了解。目前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主要是Autodesk公司开发的Revit系列软件、Navisworks以及广联达开发的BIM5D等相关软件。《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可以结合BIM相关造价管理软件让学生掌握如何快速地利用BIM模型对各阶段工程量进行计算和统计。《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制图与房屋构造》《地基与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则可以利用BIM模型的三维可视化特点,增强学生对建筑空间的想象能力,以及对建筑构造的做法及结构构件中钢筋的放置位置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③在综合能力的课程中,设置BIM技术的实际应用实训项目。在各项实训项目的提交成果中增加体现实训过程的BIM技术应用模型,如《工程施工图实训》可以将以前提交的钢筋翻样图纸成果改成提交建筑构造或结构构件钢筋模型成果。《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图3BIM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实训》等实训中,都可以要求在实训成果中增加BIM模型展示内容。嵌入BIM技术后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五)BIM课程体系资源共享

要想达到在各专业课程中植入BIM技术的应用,都少不了模型的应用。若建立一个专业共享BIM资源库,将专业不同课程中所有应用到的BIM模型放入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课程之间的合作教学与交流,还有利于学生对BIM技术的在施工不同阶段应用的理解,利于学生将不同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对整体工程BIM技术应用能力。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计价与计量》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安全管理》四门课程可基于同一BIM工程模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对这个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施工方案设计、施工组织、施工质量、进度、安全、资料等管理有更系统的认识。这种基于同一工程项目的BIM技术应用教学效果,是各课程各自BIM教学无法达到的。

三、结语

BIM技术给建筑业带来了第二次革命,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虽然BIM技术应用在我国还属于初期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但BIM技术在建筑业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紧跟行业步伐,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满足建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507/t20150701_222741.html.2016-06-05.

[2]蔡小玲,李继明.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索——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2):13-16.

[3]薛立,金益.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全寿命期管理的教学问题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4):51-52.

[4]王晓亮,郭荣华.新常态下高职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报,2016(1).

[5]王文芳.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BIM课程设置探析[J].高教学刊,2017(15):180-184.

[6]黄海生,吴丹丹.基于BIM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4):74-77.

[7]潘佳怡,赵源煌.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阻碍因素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2( 26):6-11.

[8]何关培.BIM和BIM相关软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 2):110-117.

[9]柴美娟.BIM在高职高专建筑专业群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

责任编辑 陈春阳

建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1、《建筑工程制图》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制图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原理与投影图、房屋施工图阅读与绘制。

2、《建筑材料》

主要内容:学习各种建筑常用材料(砼、木材及钢材)的基本知识,掌握材料的主要名称和

性能,了解常规性材料试验的方法和结论。

3、《建筑力学》

主要内容: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以材料力学为主,含部分理论力学及结构力学。主要为静力学,运动学和构件在静荷载作用下的基本变形和应力计算,应力状态及强度理论,

超静定结构内力分析等。

4、《建筑工程测量》: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测量仪器基本知识、水准测量、导线测量、施工测量。

5、《房屋建筑学》: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民用建筑构造、工业建筑构造、建筑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

6、《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钢筋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构造与计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构造与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砌体材料力学性能、砌体结构构件构造

与计算、砌体结构设计计算。

7、《钢结构》: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钢结构材料力学性能、连接与基本构件构造和计算、钢屋盖设计计算、

轻钢结构简介。

8、《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地基土的应力应变计算、天然浅基础设计、

桩基设计、挡土墙设计、地基加固。

9、《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

主要内容:学习和掌握房屋建筑工程主要工序的施工方法、施工原理。学习建筑施工组织的

基本内容,熟悉网络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方法。

10、《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主要内容:学习定额、基础单价、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结算和工程竣工决算的基本知识

和方法。

建筑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2、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3、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技术措施

4、关于建筑电气弱电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的探讨

5、建筑电气消防审核与验收中的常见问题研究

6、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7、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及施工中的接地问题思考

8、基于建筑工程中智能化电气工程技术的实践分析

9、浅述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技术的应用

10、建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智能化技术研究

1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①

12、建筑电气安装工程技术分析

13、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化措施

14、关于智能化建筑电气施工的探讨

15、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与质量控制管理

16、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17、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运用

18、电气工程技术中的安全质量控制探索

19、关于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初探

2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21、建筑电气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

22、建筑电气与设备安装工程技术的应用

23、房屋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问题控制研究

2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需求分析

25、浅谈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设计与施工

26、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安全及节能分析

27、高职建筑电气专业《建筑电气综合课程》开设探索

28、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

29、建筑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30、简析绿色节能技术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运用

31、探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

32、探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①

33、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及质量控制探讨

34、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析

35、论建筑电气工程全过程监理工作的实施

36、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及优化措施

37、电气工程技术安全质量控制探索

38、建筑电气工程中的强电施工与设计方法研究

39、建筑消防电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研讨

40、浅议当前民用建筑电气工程技术问题的探讨

41、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运用实践

42、建筑电气设计及施工质量相关问题探讨

43、高层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减耗必要性及措施的研究

44、建筑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45、建筑电气施工中的质量问题与监督管理

46、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改革的实践探索

47、建筑电气施工技术要点及质量控制措施

48、建筑电气照明中的节能设计措施分析

49、建筑电气自动化设计与实现

上一篇: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总结下一篇:副高专业技术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