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应用论文范文

2023-05-25

工业工程应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针对地方性普通本科高校和本专业的特点,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改善和总结,提出并构建并实施了“面向需求、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三贴近,一深入为主要内容”、“以校内为基础,校外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学生—学校为评价主体”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取得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圖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建立于2004年,通过十多年不断的研究和实践,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构建了“面向需求、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三贴近,一深入为主要内容”、以“校内为基础,校外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平台”,“以企业—学生—学校为评价主体”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面向需求,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定位

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常州工学院的以“扎根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因此,学生的培养也应该紧密围绕这一宗旨,为地方的经济,社会,生产的需要,培养需要的人才。而实践性强是工业工程专业一个突出的特点,熟练运用工业工程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是工业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1]。所以,我们将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于“面向需求,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核心”。

2.以“三贴近,一深入”为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内容

(1)贴近生产实际的课程实验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与知识体系,运用系统原理,设计出一整套相对较为独立又密切联系,能覆盖各门专业课程与知识领域的、基于模拟生产环境的、多种实验形式的实验教学体系。通过接近生产实际环境、内容等的模拟,加强学生对现代工业工程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贴近生产实际的生产实习

结合工业工程专业特点、特别是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构建并实施了“以贴近企业生产系统实际为指导”、“以符合企业实际的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的工业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解决了以往生产实习中存在的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实习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3)贴近生产实际的课程设计

提出并实施“贴近生产实际的课程设计”新模式。该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内容、以项目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解决了以往课程设计中存在的:内容空而脱离实际,既做不到“承上”,更做不到“启下”;过程松散,难以管理;效果不佳且难以衡量等问题。

(4)深入实际的毕业设计

确定了“综合训练,贴近专业,结合工程,鼓励创新”的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思想,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该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地方型普通高等学校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选题和过程严重脱离企业、忽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纯理论性毕业论文较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对实际问题分析解决的能力普遍薄弱,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和结果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相符等突出问题。

3.整合资源、打造“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以校外本土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1)以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

建成以现代供应链的运作为背景的基于微型工厂的工业工程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模拟企业的实际现状和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基于微型工厂的现代工业供应链系统的模拟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相对真实的系统中开展各种综合性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活动基地。

(2)通过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加强校外本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

依托学院开办的“常州本土化总裁培训班”等面向本土的多层次和类型的培训班,以及教师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通过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实现本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这些校外实习基地,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设计(论文)能够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尽可能多的“贴近”或者“深入”实战。避免学生“学”和“用”之间的断裂,实现“学”和“用”之间的无缝对接,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4.建立以企业—毕业生—学校三者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全面监控实践教学质量,明确改进教学质量方向

通过引入企业,学生特别是毕业生的评价,编制了毕业生定期跟踪回访,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制度,企业专家测评制度,监控反馈制度等,建立了真正的“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介入”的“三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形成“方案—评审—运行—监控—评价—反馈—优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质量监控形态;实现了评价的“校内-校外的结合”,“企业-学生-学校的结合”,“封闭式、标准化的评价与开放式、个性化的评价结合起来”,提高了评价的有效性,客观性。[2]。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

该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培养的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从2008届至2014届,毕业生一次签约率均为100%,本专业江苏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具有了较强的影响力。在2012年学校委托麦可斯数据有限公司对2011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中,本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位于学校第三。自2006年以来,共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9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22篇。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许彦;王鹏.工业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模型设计与应用.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4,03(06):203-208.

[2]郑玉巧;杨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验室研究与探索[J].2012,31(06):34-36.

工业工程应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储能技术应用于新能源电力系统之中,会出现大规模用网的问题。分析储能技术处理系统运行稳定性、电能质量、风电低压穿越等技术问题的具体情况,做好规划管理工作,能保障经济性以及技术性的应用价值。有关于不同场合之中,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笔者结合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待能够给从业人员带来积极的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完善与建立,对人类探索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资源转化利用有积极影响,因此在电力供应系统中的影响意义巨大。但如今新能源电力系统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电力供应稳定性差、连续性不足的缺点尤为突出。想要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应用效力,还需要结合实践开展分析探究如下: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应用价值

新能源电力系统主要应用自然资源,通过风能、太阳能等自然技術完成发电处理,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与水力发电技术应用,新能源发电技术与应用发展的成熟度明显不足,技术应用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在供电过程中,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稳定性不足,为保障供电效果,必然要合理利用储能技术控制电力资源损耗问题。提升能源转换效率,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能够给电力系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新能源电力系统之中,储能技术合理利用,能有效控制高峰期的电力负荷问题,将电力系统中各类设备的应用效率提升,避免超负荷所导致的电力设备损坏的情况,降低电力系统故障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将电力能源供应的整体质量提升,有效保障人们对电力能源的需求。

二、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应用问题

储能技术在应用阶段受到风能的随机性、波动性的影响,风电处理的表现就是存在波动性或不稳定性。风能的不可控制,导致风电具备弱致稳性和弱抗扰性。

电网运行状况在实践工作阶段也会受到影响,受到风速的随机变化以及风机自身特质的影响,在系统运行阶段利用电力电子器件,给电压暂降、谐波等电能质量问题处理带来积极影响。风电机组在运行阶段,会使用低电压穿越技术,该技术应用问题也不能忽略。在出现故障问题之后,风机组大规模从系统中解列,很有可能会出现其他的连锁反应,导致电网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使用光伏发电技术,在公共电网运行阶段,可能会受到波动性的因素影响。这种情形之下,电网常规的调度以及控制方案已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电网自身运行调整与控制能力明显降低,电网安全、稳定的运行也会面临其他的现实问题。

由此可见在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阶段,储能技术的应用会受到系统运行稳定性因素的影响。风电、光伏等技术处理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受到波动性、不稳定性的因素影响。为有效控制新能源发电效果,调整技术应用属性,利用储能技术将其转变为可调度的电源,是能找到处理上述问题的关键要素。储能是能量转换的手段,能将可再生能源的存储量提升,并完成能源资源的灵活转换,这样一来可再生能源得以大规模应用,也能给电网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三、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具体应用

(一)化学储能技术

化学储能技术需要利用电池储存相应的能源,将电池正极与负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完成,整个过程实现充电与放电的目的。利用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完成能量存储,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广阔,且技术应用相对较为成熟。现如今电池的应用种类增多,包含锂电池、金属空气电池、铅酸电池等等。

锂电池的应用性能较高,且能够实现能量转换的目的,能量密度也相对较大[2]。如果使用金属空气电池,一种绿色电能储能技术,即将氧气作为正极,用活泼金属材料做负极,将氧气向化学反应界面进行扩散,与活泼金属发生反应之后,产生相应的电力能源,此举能从源头控制成本,实现能源的有效回收与应用。

(二)物理储能技术

物理储能技术是常见的技术应用类型,这种技术手段包含抽水储能技术、压缩空气储存技术、飞轮储能技术。抽水储能技术应用原理,是将低谷电价控制,完成大规模储能的技术形式。利用这种技术手段的运行成本相对较低,水资源消耗量较高,储能消耗功率也比较低。该技术在应用之前要做好基建管理工作,利用这种技术手段在河流上下游建立水库,出现波谷负荷之后应用蓄能技术,使得电动机保持工作状态,将下游水库中的水力发电效果提升。这种储能技术应用,从实际上看是完成能量转换,而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能实现大规模工业用电的能量存储。如果在电网运行阶段,出现用电的高峰期,利用高压压缩的空气,能将电力网络负荷的高峰时期有效控制,释放经过高压压缩的空气,转动汽轮机完成发电,整体的技术反应较快,且应用效率也比较高。

(三)相变储能技术

应用相变储能技术,利用相变材料完成吸热与放热实现能量存放,此时能量密度相对较高。在技术应用阶段,相变储能的装置结构设计较为简单,后续也能根据储能技术应用要求及时进行调整,有利于整体的使用以及管理。利用电储热技术、熔融盐储热技术、冰蓄冷技术手段能保障整体的应用效果[3]。电储热技术利用水与金属的储热性能,将技术应用效果增强。水热能存储技术,将水作为基本的介质储存热能,利用金属的固体与液体之间的物态变化,完成热能的存放与处理,该技术手段能实现高温度、高导热性的应用优势。

四、结束语:

分析储能技术的应用要求,将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电能质量、功率波动等因素及时把控,确定储能系统的优化配置方案,完成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的优化应用。储能技术有利于处理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的问题,应用规模化的技术手段,更注重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对保障其整体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阶段,储能系统优化配置,要考虑多方面的技术应用性能以及经济价值,满足不同场合的技术应用效果,有利于电力产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甘智迪.浅析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00(038):59.

[2]张静晖.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00(019):P.20-20.

[3]刘阳奎,梁沛雯,崔曰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探讨[J].科研:00206-00206.

工业工程应用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强劲发展的势头下,大数据席卷各个行业,在大数据冲击下,各行各业都发生巨变,人才需求上的数据素养需求凸显。在此背景下,针对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如何顺应大数据发展中对人才数据素养的需要,從大数据环境下金融工程人才的数据素养要求出发,分析了金融工程专业目前对学生数据素养培养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大数据;数据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和开放数据的优化发展,大数据融入社会各界的发展,人类步入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当下拉动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大数据浪潮使金融行业产生着层层巨变,这也对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以金融行业就业方向为主的金融工程专业如何培养出适应数据时代需求的人才,成为具有良好数据素养的人才,就必须认清大数据发展对金融工程人才的数据素养要求。

一、大数据环境下金融工程人才的数据素养要求

近年来,以大数据为特征的金融科技猛烈发展,强烈冲击着传统金融业务,对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焕发出强大的推击力。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对金融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旨在培养应用型高级金融人才的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体系也面临着突破与改变,这就迫使应用型高校必须变革自己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积极主动探索金融大数据环境下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人才数据素养的培养。

(一)具备大数据处理和应用能力

大数据是金融科技在金融产业展开应用的技术基础,浩大的数据群、繁琐的数据格式要求以数据为中心的金融行业要能稳立与行业竞争就必须能够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金融从业人必须具有大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大数据不仅可以为金融机构创新和研发金融工具提供精确的决策依据,还可以为金融机构细化业务、精准营销、提升服务质量提供强力支撑。这不仅要求金融从业人员对业务具有敏锐、精准的理解力,还要能够对金融资产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所以,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强化大数据的应用能力,培养能够利用数据做金融分析、评价经营业绩、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资源优化配置的人才。

(二)利用金融数据,建模分析的能力

随着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广泛应用,传统金融业中高重复率的手工操作业务逐渐被金融智能技术替代,金融工程从业者的价值将日益通过金融问题的抽象分析体现,金融工程从业者的金融分析、评价将会用严谨的数理模型进行表述,进而转化为机器语言,开启机器学习时代。

(三)繁杂金融问题的处理能力

随着大数据业务渗透到金融行业的不同机构,金融服务的综合性越来越强,这就需要金融工程从业者具有复杂金融问题的处理能力,所以,迫切需要金融工程专业培养可以处理复杂金融问题的人才。金融工程专业人员要精准理解现实经济、金融现象、金融问题,有效利用金融大数据,构建金融模型,解决处理复杂的金融业务、金融问题,就要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能够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现象,拓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利用大数据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使金融工程人才可以更加效地解决问题,降低金融工作成本,提升金融工作效率。

二、应用型高校传统金融工程专业在数据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大数据背景下,虽然众多应用型高校,根据金融工程从业岗位需要,积极调整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大数据处理能力培养。但是,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向主要以数据分析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主,没能把数据处理能力与具体的学科专业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有专业知识却不会用数据进行具体工作的处理,而具有大数据知识与技能的人却不会跨学科运用自己大数据处理能力。因此,我国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在数据素养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不足。

(一)课程内容设置单一,数据素养实训匮乏

一些国内应用型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增开了数据素养的相关课程,但主要涉及检索工具、相关数据库资源信息等内容,缺乏实际生活中如何利用大数据处理、分析实际问题的专项训练,数据处理知识与专业没实现接轨,数据素养实训不足。

(二)互联网教学运用度低

大数据与互联网紧密共生、交相发展,数据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互联网的运用。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在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的转变步伐较缓慢,日常教学没能把互联网新技术与教学有效结合起来。

(三)教师自身数据素养能力不足

学生数据素养培养的前提是教师具有收集、处理及利用不同类型的大量教学数据的良好技能,并能根据社会环境变化重新设定教学过程或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不统一,许多教师自身都没接受过数据素养能力的具体训练,导致教师面对繁杂的教育大数据时很难做出完善的分析。

(四)大数据体系构建标准不统一,数据资源共享难

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不同部门之间的教学数据管理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数据建立标准,各教学部门信息独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教育大数据的价值难以发挥。

三、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学生数据素养提升建议

(一)制定适合大数据发展趋势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年级设置数据素养教学内容

比如,大一学生,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采取学科门类划分制度,以数据意识的培养为主题;对于大二、大三学生,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数据素养与金融工程专业的结合,以培养金融、经济领域的数据分析技能为主;对于大四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训练、加强学生利用大数据进行社会实际问题处理、分析的能力。

(二)加强数据素养意识的培养,注重数据安全与规范、数据伦理与道德的培养

在金融科技及大数据发展态势下,原本不惹人注意的海量小數据一旦集聚在一起,就会产生难以想象和控制的影响,且必然会推动我国有关数据收集、共享等法律法规的变革与完善。因此,我们在培养金融工程专业学生的素具素养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收集、处理、利用大数据时,学会做到数据储放与共享,注意建立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三)结合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的特色,构建数据课程培养内容

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要在安排通识数据课程基础上,结合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特色及地域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实训训练,培养大数据时代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数据素养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四)多方合作,创新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由于数据素养培养体系宽广、情况复杂,应用型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在人才数据素养培养上要与数学、计算机等院系、数据专业技术人员、科研等部门加强合作,利用多种渠道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据素养能力。同时,做好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建立统一标准的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共享渠道,充分发挥数据库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中的价值。

(五)注重课程评估,加强信息反馈,构建完善的数据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在线教学平台,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分析,进而调整、改进教学过程。

总之,在数据信息社会化的大潮下,以数据为基础的金融科技化,逼迫应用型高校挺近自己专业信息化教育革新建设,积极改进专业大数据教育手段,大力推进以数据管理为核心的数据素养培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几方面进行改革,展开多元合作,变革数据素养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数据素养教育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明华.英国高等教育数字素养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3):85-90.

[2]  沈婷婷.数据素养及其对科学数据管理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2015,35(1):68-73.

[3]  张静,回雁雁.国外高校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及其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1):44-52.

[4]  黄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6,(1):21-29.

[5]  马千里,李倩.金融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0):104-105.

[6]  肖义平.大数据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6,(1):67-68.

[7]  陈庭强.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114-115.

[8]  江珊.哈佛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探析——基于学生评教的视角[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2):86-91.

[责任编辑 本 然]

收稿日期:2019-07-24

基金项目:基于专业认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2018XJGLX0443)

作者简介:尤利平(1975-),女,河南驻马店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数据信息和金融科技研究。

工业工程应用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生物医学工程这一新兴学科对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需要培養大量的交叉复合型专业人才。本文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点,详细阐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过程,并进行合理性分析,以期进一步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一、引言

生物医学工程是运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问题,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综合性学科。它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融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命系统各层面丰富生命科学的知识宝库,推动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研究新材料,制造新设备,提供新方法,实现提高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的伟大使命。其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量。这一新兴领域需要培养大量的交叉复合型专业人才,各相关院校应建设科学合理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专业培养的特点

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应认真进行调研与分析,积极探究生物医学工程教育、教学的高效方法,确立科学、全面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严谨、可行的毕业要求,构建先进、系统的专业培养体系。在设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和毕业要求中,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1)先进性。学习、采用国内外一流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培养体系。(2)标准化。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照具体的标准要求,梳理培养方案体系,制定符合标准要求的培养方案。(3)实用性。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强化科研训练、毕业设计、工作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强调科教融合和实践育人。(4)交叉性。融合生物科学、医学科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交叉型人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5)科学性。尊重和理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的规律,积极学习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提早科学谋划布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6)全局性。紧跟国家的战略需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全面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培养。

三、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具体构建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形式,也是落实毕业要求的具体载体。课程方案应紧紧围绕毕业的现实需求来设置,每一门课程都要在支撑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的角度上有所侧重。

在充分学习和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梳理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知识点,整合、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以“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为基点,进行深入的专业建设。围绕专业核心知识点,认真研究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认真地整合、优化与完善,构建专业的课程体系。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可由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个性课程+跨专业、国际化模块+二三四课堂等部分构成,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通、专、跨、国际化”的特点,制定的过程应体现修读顺序合理、逻辑层次清晰、覆盖内容完备的特点,同时还应具备以下专业特色:

1.增加学科前沿知识

优化课程设计,强化课程特色,推进学科前沿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创业创新课程等一系列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综合素质。当前具有较强现实需求的“医学人工智能”“神经工程与认知科学”等课程,可以尽快地列入培养方案当中。

2.分列模块方向的课程

生物医学工程作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学科融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的特质。因此,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学科的内在逻辑与知识体系的内涵,设计体现学科优势、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主修、必修模块方向的课程,紧密贴合院校学科的现状和发展前沿,这是目前国内外一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设置形式。

3.突出拔尖人才的培养

课程体系涵盖自然科学、工程应用、人文素养等,注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知识综合能力,形成多维度、多方向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优化调整,使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与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逐步协调一致,适时启动实施“卓越学子”拔尖人才的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生物医学工程高素质、拔尖的交叉人才。

4.加强创新创业的引导

充分应用“创客空间”等软硬件条件,加强对学生各类创新创业类竞赛和学科竞赛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系应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实习基地,包括三甲医院、医疗仪器企业的实习基地等。引进知名校友担任在校生的创新创业导师,努力增强学生们的专业综合素养,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5.提升全球竞争力

结合院校现有的国际化交流项目,开展文化交流、科研训练、联合培养等交流活动,拓展学生们的国际视野。推进全英文课程的建设,与国外顶尖大学联合开设“生物医学工程设计”等全英文课程,接轨国际前沿课程,深化国际化培养的内涵。

6.契合社会经济发展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具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交叉融合的科研开发能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始终强调所培养的人才、所进行的研究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相契合,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合理性分析

在专业培养方案内,必修课学分的分布为大一、大二年级每学期均为20个学分左右,其他低年级非必修课穿插其中。大三年级必修课每学期15个学分左右,10个学分左右专业选修课可以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年级上,供学生们按需选择。大四年级注重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践教育。作为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类专业,方案中实践类学分的比例可达到30%左右,实践类学时比例可达到40~50%左右。

课程安排要相对合理。大一、大二年级主要学习通识课程,为专业学习打下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同时完成思想政治、军体、外语、通识选修等课程的学习;大二下半学期开始逐步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完成专业主干课程后则进入模块课程+专业选修+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深造阶段的方向选择。

学分的分布要符合培养的要求。大一、大二的学分较为紧凑,有利于学生打好较强的专业基础;大三之后学分逐步降低,增加较多的实践、实验类课程的安排,预留空间的以完成专业选修课程的修读。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科研实践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结语

院校制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体系应严格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通过审慎分析、认真论证,结合院校学科发展,全面合理地加以制定和完善,使其培养目标明确而有特色、培养规格具体可操作、授课师资完备充分、教学条件充足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有效,努力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95-502.

[2]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保障——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33-36.

工业工程应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如今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水利水电建设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该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我们国家对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大提升,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在该工程之中防渗墙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防渗墙的质量会严重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针对于此,本文将会对该技术的应用管理进行具体分析,提升对其技术的认识程度,将其利用效率提升上去。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应用管理

在我们国家水利水电工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项目,它的建设不光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还会给整个农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该项目的质量安全也是所有建设者的基本目标。在该工程之中防渗墙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能将溃堤的风险降到最低,能够保证工程的稳定性以及基本的使用效率。

一、施工技术概述

(一)类型

防渗墙一般从施工手段的不同和外形特征进行区分,常见的有四种。一个是槽板式的防渗墙,该类型主要是因为其横截面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槽型,主要利用泥浆或者是其它方式进行固壁,此外,它还会以槽孔之间的搭配进行区分。另一个类型是桩柱式的防渗墙,该类型为柱状,会使用泥浆或管壁进行固壁;还有一种是泥浆槽式的,该类型主要是要挖出一个固定宽度的槽型,为了保证其孔壁的直立会进行泥浆固壁的方式。最后一种就是板桩灌注的防渗墙,主要是在其地基中固定的深度处焊接一个钢板,最终形成防渗墙。

(二)特征

在对其进行施工的时候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种就是在施工的时候会使用到很多的具有临时性的设备。对于这个基本的特征来说在施工之前就要在其设备设施上多进行考虑,保证设备的应用。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其施工的难度以及风险都特别大。这主要是因为它需要在地下进行施工,所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就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这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不稳定的因素给整个工程的施工带来安全威胁。

二、施工工艺

(一)施工设备

在对防渗墙进行修筑时经常使用到的设备就是钻孔设备。经过多次实践分析,要是在进行钻孔施工的时候使用到的钢绳冲钻机,就必须在实际的施工中就要使用钻头将其地层冲击,直至破碎,其标准就是破碎的地层要能够被泥浆整个捞起来时就可以使用抽砂筒将其碎屑全部剔除。使用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经常会需要很大的功耗,另外在作业效率上相对来说也比较低。

(二)造孔工艺

在对防渗墙进行槽孔时,需要使用三种主要的方法。一种就是钻劈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砂卵石的地层,需根据槽段的不同对其进行划分,然后再对其主槽孔以及其它的槽孔进行跟进,当其到达一定的深度之后,会在其副孔之中进行劈打,最后将其劈打下来的石渣清理到孔洞之外。另外一种方式是钻抓法。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一些底层比较紧密的情况,另外在真实的操作过程中需要配合冲击钻同时进行工作。最后一种就是抓取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分土层或者是比较小的砂石地层,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使用抓斗来进行配合。

(三)其它工艺

在对防渗墙进行施工的时候还会涉及到除了上述工艺之外的其它工艺,其它工艺一般是会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一种就是在成槽的过程中时需要使用膨胀润土制作浆液,制作出来的浆液时可以在施工的时候进行重复使用的,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该浆液进行使用的时候是需要利用一定的泥沙净化机对其进行除砂,否则是会影响到其基本的使用效果。另外一种就是在施工的时候还要将导墙的作用重视起来。在这其中导墙所起到的基本作用就是对其槽口以及相关承重起到一个保护作用,所以在对导墙进行性能提升的时候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其基本的成本开支,是会使用到钢结构的导墙。最后一种就是在对其墙体进行连接的时候需要使用接头管法,另外还可以使用切削的方式。

三、施工难点处理

(一)松散土体的成槽

在对其进行施工时难免会有一些槽口較为松散的土体,这样的土体一般会因为其填筑的质量不太好,在进行挖槽的时候经常就会出现坍塌或者是裂劈的情况,当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就会使得整个施工过程受到影响,所以说应该要针对这样的情况制定出来一定的策略。首先就是要将其槽口的长度划小,另外其导墙下面4m至7m范围之内的土体,需要使用喷粉桩进行相应的加固。其次就是要将其固壁泥浆的高度降到最大,如有坍塌或者是劈裂风险时,就需采用水泥粘土混合而成的浆液进行处理。最后就是在进行开挖的时候应该要采用跳挖的方式处理。

(二)槽内漏失地的处理

在具体施工中经常会出现槽内漏失地的状况,对这样的状况加以处理往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样的状况一般是在挖槽作业的过程中会碰到中强漏失层,有时候也会遇到覆盖层,此时即会出现泥浆流失,而泥浆一旦流失就会使得其孔壁发生坍塌。因此在对其进行处理的时候首先要能够进行快速的土体回填,然后将槽内进行搅拌并且挤压,只有这些工作全部都做到位,才能够再进行开挖。

(三)嵌石

在对防渗墙进行施工的时候经常也会碰到如何进行嵌石的问题。在施工操作嵌石时需要关注三个主要的问题,一个是槽孔开挖时,要是碰到一些比较硬度较高的岩石,就需要采用重凿的方式对其进行破碎处理,再然后将其碎屑以及岩石块等全部清理出来再进行高度的预测。另外一个就是在成槽的时候使用钻孔法,就需要将其整个槽孔的覆盖层全部进行挖取,只有做了这一基本步骤才能够再进行后续的工作,这样也是为了能够有效避免槽壁出现失稳的情况。最后一个就是在重凿施工中需要保证前期工作都准备到位。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基本的分析能够看出来在水利水电施工的时候防渗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其进行质量控制以及严格的技术应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施工的时候要按照相关的标准以及施工的基本工艺,在遵循设计图纸的前提之下保证每一个施工质量都能够符合设计的要求,使其混凝土防渗墙更加稳固,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红岭,侯洪桥.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0):00032-00032.

[2]魏永利.刍议混凝土防渗墙技术在水利水电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6(4):209-209.

[3]崔久名.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的应用管理[J].江西建材,2014(14):143-144.

[4]李欣欣.防渗墙施工技术在水库堤坝工程中的应用及管理思路刍议[J].四川水泥,2017(5):153-153.

(作者单位:北京市新港永豪水务工程有限公司)

上一篇:生态工业论文下一篇:工业产品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