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论文范文

2024-01-24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评论也伴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而显出勃勃生机。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 优势特性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指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评论性意见。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历来被传媒高度重视,报纸、电视、广播都曾不遗余力地开设新闻评论栏目。而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在网络上就当前的新闻事件或事态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是意见表达较为自由的媒介评论。

根据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的不同,网络新闻评论大致可以分为网站评论、专家评论、网民新闻评论这几类。网站评论,即代表网站立场的评论,它通常由网站或网站所依附的传统媒体的编辑和记者,或网站的特约评论员来撰写;专家评论,指由网站特邀的专家对某个事件发表的评论;网民评论,则是指任何方式的网民意见的自由表达,主要包括论坛中的帖子和新闻事件后面的留言。①网络新闻评论除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具有的理论性、思想性、有益性等特性以外,还具有传统新闻评论所不具备许多优势,主要有:

首先,网络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的特点。所谓连续动态性,是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的静态而言,传统的新闻评论由于技术、覆盖范围等限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间隔,网络新闻评论突破了技术等限制,消除了网络新闻评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网民制作、传播、接受和反馈新闻评论的过程几乎同时同步进行,这使新闻评论在宏观上呈现连续、动态的特性。对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时效性是重要特性之一,即当新闻事件发生以后,新闻评论的写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新闻评论的写作并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传播出去。较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在时效性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便利的技术条件。在此基础上将这种时效性发展成为即时性,逐渐形成连续动态性。“全天候的滚动新闻是网络媒体独有的新闻形式,在网络上,新闻文本的时间已经细化到了几分几秒”,而新闻后面往往会有“我要发言”等为受众提供新闻评论的空间,只要受众有表达的意愿,即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尽情发表意见和观点。同时,网民写作的新闻评论越来越跳出传统的新闻评论写作模式,观点愈发自由和多样化。论点、论据、论证等都不再是必须的要素,一句话、一组词、甚至是一个表情,只要可以表达此刻的观点或情绪,都可以写作、发表并形成网民的新闻评论,省去措辞的推敲和斟酌以及论点的推理论证过程,节省大量时间。评论完成后,只要点击相应按钮,便即刻上传和发布,过程简单、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这些微观的快捷操作最终形成了网络新闻评论连续动态的效果。

其次,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多元化特性。网络新闻评论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写作主体多元化、文本形式多元化、选题多元化、发表渠道多元化、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等几个方面。写作主体多元化,传统新闻评论的写作主体以本媒体的记者、编辑为主,结合少量的特约评论员评论和专家评论,而网络新闻评论不仅包括记者、编辑、特约评论员以及专家评论,还包括数量庞大的网民评论。数以万计的网民有着不同的来源,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各异的学历、年龄、社会地位等利于形成独立的新闻人格、新闻认识、新闻情感和新闻角色,形成多元的新闻评论写作主体;文本形式多元化,传统的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媒体特色和局限分别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要文本形式,网络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综合运用这些载体进行整合传播。同时,网络新闻评论还突破了传统新闻评论的文本标准和规范,网友甚至可以利用单纯的表情、符号、声音等发表评论,文本形式高度自由;选题多元化,新闻评论就是新闻评论所要描述的事物、现象或是要评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也是写作过程中的首要环节②。由于版面和时段的限制,传统新闻评论选题多数集中于社会公众广泛关注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大多选题严肃、评论严谨。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本上突破容量的限制,为评论选题的多元化提供保证,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而对不同的事件、问题发表评论,使评论选题更丰富、视野更广阔;发布渠道多元化,网络新闻评论的发表渠道主要有网络新闻评论专栏评论、网络论坛评论、网民即时评论三种。网络新闻评论专栏主要发表媒体自身以及网民的评论性文章,独立成篇、新闻评论要素较齐全,基本延续了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和特点。网络论坛评论主要是指网民根据各自兴趣自发形成的就某个或某类话题表达意见并相互交流反馈。网民即时评论通常是指网民在阅读相关新闻之后迅速跟帖作出的评论;编辑组织形式多元化,相对于传统的新闻评论编辑组织方式,网络新闻评论的编辑组织方式出现了创新,如利用网络的超大容量功能,进行评论汇编,就某热点讨论制作专题,为网友制作评论文集,建立评论数据库。③

第三,网络新闻评论具有交互性的特点。所谓交互性,是指“后来的信息在顺序上与前面的信息的相互关联程度,尤其是后来的信息对早先信息关系叙述的程度”④。网络是双向交流的媒介,受众能在阅读评论的同时参与评论,任何人都是网络空间信息的一个结点,既接受铺天盖地而来的网络信息,又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同时发布新的信息,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而这些操作对于能够使用网络的用户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壁垒。当下几乎所有网站的新闻页面都附有“评论”选项,读者可以随时发表评论。在这样一个网络信息的集散地上,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反馈,相互交流和互动。技术的便利为网民的互动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和坚强的后盾,而网络的匿名性则为网民的畅所欲言提供了可能。网民在网络空间均呈匿名状态,现实生活相对应的身份和责任在网络世界均隐退,网民发表意见和言论可以规避“祸从口出”的风险,不必为说过的话负责任、不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对于当下具有倾诉欲的人而言具有无法抵抗的吸引力,网民可以完全根据个人兴趣参与不同的讨论群,出入自由、交流平等,全然没有后顾之忧,吸引和激发了网民的参与热情,网民的参与又进一步推动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讲网络新闻评论看成是“互动式评论”。传统新闻评论虽然也在不遗余力地开展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例如报纸有读者来信,广播和电视有听众电话甚至邀请受众进演播厅,但事实是,任何传统媒体在交互性上都无法和网络媒体媲美,网络媒体互动的广度和深度是传统媒体的读者来信和电话参与不能望其项背的。

第四,网络新闻评论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色也是其吸引受众的重要魅力。首先是话语权向大众的回归。传统媒体格局之下,发表言论的权利属于社会稀缺资源。虽然广播、报纸、电视都致力于发展与受众之间的良好互动,但是由于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公众意见往往无法得到自由流畅地抒发。而网络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使任何可以接触网络终端设备的组织和个人可以在网络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并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平等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版面、时间的限制。话语权的回归使网络新闻评论真正实现了“观点的自由市场”,真正成为有着广大受众参与的交互式评论。其次,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使得网民有可能使用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的话语权。经济的发展使网络终端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不再遥不可及,网民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新闻事实,发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言论。这种互动式的评论,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技术的突破和竞争的要求逐渐形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广泛参与的受众从自身环境出发,选择与自己实际生活相关或是受到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发表意见,使网络新闻评论从根源上具有平民化和鲜明的个人化印记,具体表现为个人化的选题、个人化的视角、个人化的判断和个人化的语言。大众化和个人化不仅是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特性,也反映了当下关注个体、关注民生的时代精神。

第五,网络新闻评论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批判是网络新闻评论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前提是在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框架内,对某种思想、观点或者行文进行合逻辑的分析,其分析的结果是对该思想、观点或者行为的否定。⑤话语权由过去的被媒体精英或知识精英垄断的格局转变为人人都能参与讨论发表意见的去中心局面,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发表个人意见,这些都决定了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性。伴随着网络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批判精神更是被网民发挥到极致。庞大数量的参与主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团体,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立场,他们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对某个新闻事件或事态予以关注并进行思考和发表评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去关注和分析新闻事件,形成观点和看法。在网络这个“自由的意见市场”上,各种声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相互之间平等民主,这些都使网络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综上所述,网络新闻评论具有连续动态性、交互性、多元性、大众化和个性化、批判性等优势特性,这使网络新闻评论相较于传统新闻评论而言对受众更有吸引力,虽然这些特性的存在不能掩盖网络新闻媒体权威性不足等缺陷,但是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扬长避短,根据自身优势,为网络新闻评论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①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②郑艳,《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 《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下半月)

③田秋生,《网络新闻评论的突破和创新浅析》,《新闻传播》,2006年第9期

④周灿华,《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影响》,《现代视听》,2008年第3期

⑤杨树,《网络新闻评论的批判功能》,《云梦学刊》,第29卷第6期

(作者: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在2004年10月8日开播民生新闻栏目《新北方》以来,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栏目迅速蹿红,在辽沈地区刮起了民生新闻的旋风,得到了辽宁地区受众的瞩目和信赖。过度注重收视率的高低,导致民生新闻栏目过于琐碎、低俗、视阈狭隘,致使民生新闻处于发展困境之中。因此,文章以辽宁都市频道《新北方》这个栏目为个例,分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和缺失,并提出新闻媒体改进民生新闻品质的建议,阐述媒体如何借助自身的新闻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从而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民生新闻;新闻栏目;新闻品质

1 电视民生新闻的定义及内容解析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以“民生”二字为主,民生新闻就是以民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百姓生计,市民日常都是民生新闻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1)从报道对象分析。以《新北方》为例,它所报道的新闻大都是以贴近群众生活事件为主要内容,与其他新闻形式不同,它报道的对象不是社会精英,报道的事件不涉及重大政治,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琐事是它报道的主要内容。它以伦理道德作为出发点,选取社会上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围绕民众的日常生活,凸显出一种民生情怀。《新北方》之前报道“藏獒死于手术台,医院赔45万”“钱包遗落积水,排水工人拾金不昧”“辽河昌图段迎洪峰,险区居民安全转移”……这一类的新闻题材明显植根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平民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百姓的生活动态。在这里,新闻和民众之间的距离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2)从价值取向分析。由于电视民生节目的主体是百姓,所以其反映了人民群众最根本的愿望和最明显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新闻形式下,充分体现了最基本的人文主义关怀精神,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注重他们的生存空间,从而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种情况下,民生节目所带来的就是社会上所需要的“正能量”,《新北方》报道的新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新闻,即有人身患重病,有好心人相助,并呼吁广大群众来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运用媒体优势来凝聚普通群众力量的典型事例。这种方式使得本来毫不相识的陌生人,因为民生新闻而突然有了联系,这是一个纽带,使人与人之间增强了亲切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感。这就是民生新闻所带来的积极力量。

2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得益于我国新闻业的大众化。新闻业的大众化在我国早期新闻业发展就被提出,邹韬奋的《生活》系列报刊,就提出过“面向民众办刊”的思想。1935年由成舍我创办的《立报》,正式提出了“报纸大众化”的口号;20世纪末的晚报和90年代中期的都市报为民生新闻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深圳《晶报》正式提出“民生新闻”的口号。可以说,我国民生新闻的源头就是报刊。而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来源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样媒介之间的竞争也是电视民生新闻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开办的《东方时空》栏目奠定了民生新闻的雏形。但是之后因其模式單一,无法创新,内容单调,逐渐失去了大众市场,陷入了发展困境。2002年,《南京零距离》横空出世,开启了电视民生新闻的新模式,从此电视新闻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各大地方台纷纷效仿,这其中也包括了辽宁都市频道的《新北方》。

3 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要素

1)受众的地域性。电视民生新闻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受众的地域性,这有利于形成固定的收视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收视率。可以说《新北方》就是全面展示沈阳市民生活的一个微观平台,市民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看到自己生活城市的变化以及发生的事件,每个人都对发生在自己生活区域的事件充满好奇。《新北方》可以说将浓郁的地域特点运用到极致,新闻中绝大多数事件都是发生在沈阳内部,这种地缘上的固定性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受众的稳固性。

2)报道对象的民众化。电视民生新闻被称作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在这种新闻模式下,新闻事件的主体是百姓自己。以《新北方》为代表的民生新闻节目将镜头直接对准城市中生存的人们,讲述他们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声音,关心着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比如下岗职工、农民工和街头小贩。在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着镜头滔滔不绝讲述着自己的观念的正是操着一口地地道道的东北方言的沈阳本土人民。

3)报道内容的日常生活性。新闻镜头的民众化和报道内容的生活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新北方》选取的报道内容,选择发生在沈阳市民身上的,相对国内国外新闻的“高度性”,其内容更具“生活性”,《新北方》着眼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市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尽力在新闻报道中勾勒出一幅百姓生活真实图景,即展现“关心市民的,市民关心的”。

4 民生新闻的问题

1)节目雷同现象严重,缺乏新意。现在的电视市场,各大电视台都有一个甚至多个相似的栏目。并且各个电视台之间栏目的名称都会类似甚至于雷同,如《直播南京》《直播郑州》,或者《大刚说新闻》《阿六说新闻》,再如安徽台和温州台的《第一时间》。有的电视台看到民生新闻的市场规模强劲发展,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之前盲目跟风,缺乏创意和自身特色,各个栏目的板块设定和内容编排都十分相似,容易让人造成视觉疲劳。

2)节目内容良莠不齐,呈现低俗化倾向。近年来,随着电视民生节目数量的不断增加,电视台为了增加收视率,稳固固定的收视来源,只盲目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甚至不惜将内容低俗化、娱乐化。

包括《新北方》在内的众多民生节目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集中在婚外情、凶杀火并、同性恋等题材上,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态,这实际上是在消费主义立场下民生新闻不得不面对的尴尬处境。

3)报道琐碎,缺乏深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民生新闻的宗旨,但是这种贴近并不意味百姓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拿来报道,而是要以小见大,小也并不代表着琐碎而没有深度。只是由大量的信息堆积而成的栏目播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新北方》在发展过程中也走入了这样的误区,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播报只是流于表面,却不探讨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的因素和理论,降低了媒体的品牌和质量。

5 電视民生新闻的发展之路

1)着力打造栏目品牌。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想要获取竞争优势,就需要从品牌塑造入手,利用品牌驱动市场、赢得受众。从主持人来说,《新北方》的招牌主持人有金霞、曹琳琳等,女性形象显得更有亲和力,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从记者来说,《新北方》也要在培植上加大力度,增强专业性,在表达或解读中,让百姓感受到深度以及与其他电视栏目的不同。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如何使新闻栏目做出不同的解读,免入同质化的窠臼,是非常重要的。

2)提升品质,树立正确发展方向。《新北方》将民主性的新闻姿态,人性化的新闻表达,民本的新闻立场作为栏目的发展标准,这是与“三贴近”原则相互适应的,与“向上”的形象定位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作为一大电视台的品牌节目,更要牢记初衷,将最好的内容呈现给观众。除了报道事件本身之外,要透过表面现象去分析事情的本质来引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3)加强节目与民众的互动。在民生新闻中,民众可以通过编辑短信参与到新闻事件中去,成为新闻的评论主体,使普通百姓和新闻不再隔离,让民众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这样的新闻关注的对象是平民百姓,反映的内容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他们在生活中的所遇、所做、所惑、所想。”[1]从《新北方》来看,互动的方式主要有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网站登录、微博微信等,使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公共话题的交流和讨论。

6 结论

民生新闻作为新兴力量在新闻领域迅速崛起,它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力,这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它的主要视角集中在普通民众身上,使它从诞生之始就拥有着广大受众群,但是发展中难免出现了上述一系列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并不代表民生新闻没落,尤其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主题中,需要更多的新闻媒体人付出努力、做出探索,以民众为中心,通过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向公共新闻转化,增强核心竞争力,赋予民生新闻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11):35.

作者简介:纪文亮,辽宁大学2016级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3篇

“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民生新闻的界定

 新闻题材说

 节目形态说

 传播对象说

 价值取向说

 新闻题材说”从电视新闻题材内容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认为电视民生

新闻是一类独立的新闻报道题材,是与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等并列的概念。电视民生新闻是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电视新闻。

 “节目形态说”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

的同志认为,现在比较有名的电视民生新闻类栏目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天津电视台的《都市报道60分》、陕西电视台的《小民话题》等都是以独立的栏目形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所以,应当从栏目形态角度给电视民生新闻下定义:电视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 。

“传播对象说”从电视新闻传播对象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的同志认为,从目前我国主要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受众来看,低学历的普通市民百姓或叫草根阶层比高学历的、引领社会主流的精英阶层更关注电视民生新闻。所以,从传播对象来说,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类节目是办给当官的人看的,而以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类节目是办给老百姓看的。

 “价值取向说”从电视新闻价值取向的视角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持这一观点

的同志认为,考察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新闻体裁、样式等专业层面上,而应当更多地从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上去考察。电视民生新闻强调的是:电视媒体、电视从业人员从民本的立场、观点、态度出发,对市民百姓的生活进行报道,体现媒体关注民生的姿态。

以上四种概念界定法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生事物进行概念界定,都从一定的视角阐述了电视民生新闻的特征和内涵,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和可取之处;同时也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民生新闻总的定义

民生新闻是关注民众生计、民众意愿、民众立场为主要价值取向,并致力于以民众视角、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与民众生计、民众日常生活、民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近变动事实的传播。但是民生新闻不是一个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具体概念,而是一个新闻形式的综合概念。

民生新闻的特点与优势

 关注民生现场,贴近百姓生活,平民化色彩浓 厚。

 服务特征明显。民生新闻是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下,以服务化的理念来关注民众生

活,使新闻变得可看、管用。

 报道领域较宽。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对社会生活的全

方位扫描。

 区域特征明显。民生新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由于各地域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

经济发展不同,民生的具体内容也不同。

民生新闻的缺憾

 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内容缺乏深度。

 内容庸俗化、娱乐化现象突出。

 缺乏求实精神,干预事件,导致媒体公信力的缺失。

民生新闻社会责任和意义

 反映民意,为公民提供话语权平台。

 扩展公众的知情权范围。

 保障公众监督权的施行。

 增强公民意识,提升公众的行动能力。

 《共同关注》是新闻节目中心新闻采访部于2003年5月1日在新闻频道推出的一档

新闻专题类栏目,栏目以社会类题材为主,围绕“民生、民情、民意”,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热点、难点,并力图推动问题的最终解决,栏目强调互动性、贴近性和服务性 。

 《共同关注》原来在新闻频道中午时段播出,2009年8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

《共同关注》改版后全新亮相,共同关注》正式移到傍晚时段的18:00开始播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欧阳夏丹首次主播《共同关注》节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改版后更突出了新闻性和时效性,增加了与驻外记者的现场连线。改版后的《共同关注》与其他改版后的节目采用相同的包装方式。新版《共同关注》以新闻资讯为主,附带央视评论员评论;内容以民生新闻为主。

 栏目定位:关注弱势群体,搭建互助平台,讲述新闻故事,彰显和谐关怀。 栏目理念:打造中国百姓的精神家园 。

 栏目宗旨:“倾听百姓建议,发表百姓观点、解决百姓难题”,力求搭建百姓和政府

之间沟通的桥梁。

栏目改版

 《共同关注》原本是一档以公益慈善为品牌特色的日播专题栏目,改版后栏目的名

称没有改变,但内容却大大改变。

 出现在傍晚6时的这档节目,在前半个小时都是播放新闻资讯,后半个小时关注一

个民生的话题,进行分析。 如昨晚播出的改版后第一期,在前半段一共播放了20多条涉及民生、体育、娱乐、热点新闻的资讯信息。在后半段则以“房子”为主题,讲述“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 同时,原本在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的主持人欧阳夏丹正式成为《共同关注》的新主持人。

栏目影响

 《共同关注》是政府和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央视新闻频道与受众之间沟通的

平台。通过这个桥梁,反映观众的心声、呼声、民情、民意,加强百姓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以达到上下沟通以及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目的。在对观众反映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解、调查、建议、解决、反馈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新闻频道与观众的近距离接触。

 《共同关注》是央视新闻频道的一个以反映民情民意为鲜明特色的栏目,栏目内容

以社会类题材为主,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热点问题,促进问题解决,栏目风格强调互动性、贴近性和服务性

(二)叙事性在民生中的运用

1、内容选取以叙事性为前提。新闻叙事的内涵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素材、故事和新闻叙事文本。素材是按和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的或经历的事件,

即原始的新闻事实;故事是记者头脑中的新闻事实,是新闻事实的物质状态在记者大脑中的能动反映;而新闻叙事文本就是最终受众看到的符号组成的结构整体。叙事文本经过记者编码后的以符号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再由受众将其还原成他们头脑中的新闻事实。

因此在民生新闻题材的选择中,涵盖了行为者、时间地点和过程的素材是固定的,但故事和叙事文本具有能动性,因此在民生新闻选材的的处理中,叙事性强的素材在经过了性的编排(比如顺序的排放、叙述的节奏、频率与聚焦的变化)之后可以产生较强的感官冲击和更合理的逻辑性能,从而达到宣传传统精神、对新闻话语通俗解释的效果。

2、传播方式以叙事性为主。随着媒介的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也由单向传播转变至双向互动传播。民生新闻由于其独有的亲民视角,更是最大限度的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互动,记者和采编人员将话语空间和话语权交给受众,以平民的视角报道百姓身边的生活。播报者在叙事的风格上的变化也收到了广大受众的喜爱。由于民生新闻的地域性特点,一些电视台录制播出的天然性极强的方言新闻,以“和百姓拉家常”的方式直接贴近生活,拉近和受众的距离。

(三)叙事在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

1、以演绎的叙事制作民生新闻节目。民生新闻的题材选择均为百姓生活,但因事件的悬念和矛盾冲突带有刺激性和神秘感,因此大部分的民生新闻都展开了对其故事情节的深入挖掘,突出情节点、放大细节。配合以影视语言和剪辑、特技手法,使得故事跌宕起伏,适合我国受众的传统欣赏习惯。这本来无可厚非,对的渲染能够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上更容易拉近和普通受众的关系,也更能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但一味的追求叙事和感官刺激,不惜扮演、搬演新闻事件,有意或无意制造伪新闻,混淆视听,利用剪辑突出导演思维,制造错误的舆论导向,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职业道德,应坚决摒弃;

2、以趋同的叙事选择民生新闻素材。叙事选材单一,围绕夫妻矛盾的“爱情保卫题材”、家庭纠纷的“财产分割题材”、子女责任的“赡养老人题材”充斥民生新闻。跟风作业、千篇一律难有创新。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依然应把握好方向,从事件取材的典型性、矛盾解决的普遍性向服务百姓生活的实用性转变。在新闻事件价值判断和题材选择上也应向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生活转化;

3、以低俗的叙事传播民生新闻事件。随着民生新闻节目遍地开花,一些节目中不惜以低俗、夸张的方式对新闻事件加以传播,无限放大窥私欲,甚至掺杂色情与暴力的画面语言。将矛盾的激化、冲突的作为卖点,将新闻节目无用化、低俗化。以此博取收视份额。严重扰乱电视播出秩序,影响受众收视。

结语:民生类电视新闻将摄像机对准百姓生活,普通人成为媒体主角,本身就是社会“以人为本”思潮的具体体现。民生新闻的普及,是和谐社会民本位的忠实反映,也是主体意识和维权思想在我国人民群众中提高的反映。然而随着民生类电视新闻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媒体渐渐偏离了新闻工作者的初衷,为了争取收视份额扰乱舆论视听。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的担负着传播国家大政方针和为民服务的责任,做人民的新闻,做人民的好新闻是我们奋斗的终身目标。因此,做好民生电视新闻,媒体工作者依旧任重而道远。参考文献:

[1]黄挺.学好新闻叙事学[J].军事记者,2003,1.

[2]何纯.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构想[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4.

[3]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J].现代传播,2006,4.

[4]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5]赵毅衡.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张寅德.叙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4篇

一、民生新闻的定位

民生新闻就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 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 以观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 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 以民众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闻。说通俗点, 以我的理解就是反映民众生活的新闻。

从《南京零距离》的成功, 我们了解到, 民生新闻就是满足普通百姓的需求, 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 可以从小事件、小主题入手, 透视出社会变革对普通老百姓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和由此带来的巨大变化, 多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大民生”依然是主流媒体的责任

当然, 作为一家区级电视台, 在新闻栏目中, 时政新闻依然是主流, 领导的各种会议及活动依然是我们报道的重点, 这也符合我们电视台作为党和“喉舌”和国家宣传机构的定位。其实, 从这些会议报道及领导活动当中, 我们依然可以挖掘到民生新闻的线索点。也就是新闻视角的变化, 从过去的官方视角向民生视角转变。就是从“民生”的角度去解读和诠释“国计”。把关注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与关注人民群众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 扩展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 使民生新闻呈现多视角性、多层次性, 彰显主流媒体的大气和社会责任。

二、民生新闻的选题

(一) 民生化新闻呈现重大主题报道

重大主题报道是各级电视台的主要任务, 现代传播理念和形式都要求我们对于做主题报道, 特别是重大主题报道, 一定要采用民生化的视角、语言、方式来呈现, 也是我们常说的“三贴近”。重大主题就像是我们中学考试中的命题作文, 所以紧扣主题, 即讲政治、顾大局是第一位的, 也是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是根本, 宏观把握新闻主题是关键, 揭示主题的重大性和百姓之间的关系是目的。

(二) 民生化解读大政方针

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党委政府每每都有大政方针的出台时, 及时解读、准确解读、巧妙解读是各级电视台的规定动作, 完成的速度快慢、解读的质量高低, 既是关系社会和谐的关键, 也是舆论场气氛营造的标准之一。

(三) 民生化挖掘平凡人与事

我们平时采访的人与事, 不是先进典型, 就是有一定声誉的官员企业家等等。但是, 俗话说, 平凡孕育着伟大, 一滴水能映衬出太阳的光芒。从普通的人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事情的本质、核心, 同时也比我们按规定推出的先进模范任务更加鲜活, 更原生态。而电视观众普遍有尝鲜的口味, 这也要求我们去深入挖掘平凡的人与事。

(四) 民生化引导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基本都是民生热点, 热点的起因云山雾罩、盘根错节, 有时, 即使有铁证如山的事实, 也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某些幕后真相。热点的发展往往又陡然转向, 扑朔迷离。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应到具备高瞻远瞩, 一语道破天机的功底和责任。民生热点往往具有反复性, 要不断跟踪, 通过反复揭示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五) 民生化视角报道负面和灾害新闻

民生新闻论文范文第5篇

一、新媒体对于电视民生新闻产生的影响

(一) 传播形态层面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民生新闻传播形态发生深刻的变化, 首先, 新媒体使得新闻的报道者发生改变。新媒体环境下, 新闻的报道者不再仅仅是专业的记者, 社会公众都可以利用手中的通过工具成为新闻的报道者, 为受众呈现的是更加原生态的新闻话语。其次, 新媒体使得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设置发生改变。新媒体背景下,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对于公众互动这一板块的关注程度更高。

(二) 传播平台层面的影响

传统媒体环境下, 民生新闻的播出时间是既定的, 受众收看的地点也是固定, 但是新媒体环境下, 为民生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加灵活的时间, 电视民生新闻开始利用网络对于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 受众收看节目更加便利。除了能够实现电视、网络、手机客户端的同时直播外, 大多数电视台还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和公众号, 以供网友随时查看感兴趣的新闻内容, 因此, 很多观众不再定时守着电视机收看新闻, 而是在手机上进行观看。

(三) 信息来源层面的影响

传统媒介环境下, 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方面的官方发布会、人民群众的提供的线索等, 这对于新民生来讲显然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而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自媒体等都成为新闻的来源。尤其是新闻事件第一现场中的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中的一员, 都可以拿起手中工具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的记录, 然后将其上传到网络上, 成为民生新闻。此外, 记者可以通过与网友互动, 对相关新闻进行评价, 并对网民的一些看法进行采访和记录, 随后将新闻客观、深刻的报道出来。此种情况下, 电视民生新闻的信息的来源更加广泛。

二、电视民生新闻媒介融合策略探析

(一) 拓宽新闻来源

新传播环境下,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应该积极拓宽新闻的来源, 利用微信、微博等, 将其作为获取新闻线索的来源之一, 通过对微博、微信等的实时关注, 了解实事动态, 从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并及时将事件报道出来, 提升新闻的时效性;同时,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应该开通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 通过新媒体与观众互动, 让观众最大限度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 吸引更多的关注, 同时还能及时收到观众对节目的反馈, 以对便于改进民生新闻的工作内容, 提高新闻节目质量。

(二) 优化报道内容

首先应该树立精品意识。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更加重视新闻内容的筛选, 结合现实新闻来源和网络新闻来源, 选择受众关注度高、报道性强的新闻进行报道;在报道深度上, 应力求将新闻真实、全面、深入地展现出来, 通过新闻中的民生信息, 从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度挖掘, 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同时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持续性报道, 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和完整性。

其次是重视创新精神。创新是民生新闻的灵魂, 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结合地域特色, 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 通过主持人与观众互动、情景再现、视频动画等, 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在内容上, 也要充分展现新媒体的特点, 对热点问题进行整合处理, 例如可以对一些事件进行集成性报道, 从中找出新颖的角度和观点, 拓宽视野, 这样既提高了观众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 又增强了民生新闻的生命力。

(三) 把握舆论方向

新媒体环境下, 虽然新闻信息的来源变得更加广泛, 资源更加丰富, 但是社会公众毕竟不是专业的记者, 其所搜集的新闻信息虽然贴近生活, 但是往往断章取义, 不能对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 更多的时候是利用自身价值观对信息进行评价。此种情况下, 电视媒体应该集中发挥新闻把关者的作用, 在进行媒介融合的过程中, 不能单纯追求收视率, 更要对新闻使得价值趋向进行正确的把控, 传播正能量。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 如果得到正确应用, 将对电视新闻的传播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新闻传播形态、传播平台和信息来源这三个层面入手, 阐述了新媒体对于电视民生新闻产生的影响, 并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媒介融合策略, 期待为新形势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有效传播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媒介融合

参考文献

[1] 段玉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 2017 (11) :48.

上一篇:现代装饰艺术论文下一篇:有线电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