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科技论文范文

2024-01-09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作为犍为“四新一改”重要项目的新街新居建设进程快、成效好,对改善民居、加速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聚合农村发展各类要素、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还需将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功能定位不明、风貌设计落后、建设管理难诸多问题,予以认真研究并加以有效解决,为快速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开出一条健康的路径,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综合体 建设 问题 路径

新农村综合体是四川省在总结新农村建设和灾后重建经验基础上的一个创新举措。2012年10月,《四川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导则(试行)》出台。在省委省政府的鼓励性政策激励下,全省各地掀起了加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热潮。学界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相关理论、体制、模式、做法、经验的研究较多,且日益广泛深化,但是很少把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与县域经济社会宏观发展进行统一性研究,推广成绩、经验、做法多而立足于衍生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尚缺乏。

本课题立足乐山犍为农业大县县情和文旅强县战略需求的实际,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抽样、对比等方法,对有效推进农业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人的城镇化、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等相关系列问题进行专门探索和研究,以期为犍为未来县域经济和社会中长期规划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一、基本情况调查

根据犍为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按照整体规划、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思路,打造特色新街;按照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政策激励、社会参与的原则,建设优美新居。犍为县新街、新居建设于2013年全面启动。

(一)规划为先导,产业为支撑

全县新街、新居建设体现规划为先导产业为支撑,一是以茉莉花、茶为支撑产业的新居。规划了以茉莉花产业为支撑的双溪柳溪村综合体、清溪镇和平村茉莉香韵综合体、渠成村新居点和洛江村新居点;以茶叶产业为支撑规划了寿保乡邓坝村新居点、大坡村新居点、敖家镇棉花村新居点、水井村新居点、罗城镇沙地村新居点。二是以文旅产业为支撑,规划了同兴乡永红村新居点、芭沟风情街。三是以工矿服务业为支撑,以陶家河煤矿、白鹤煤矿为依托,规划了罗城镇大石村新居、白鹤村新居;以新民工业园为依托,规划了新民园新居。四是以商贸服务业为支撑,规划了大兴乡兴源新街。

(二)新街建设情况

据2014年9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犍为全县30个乡镇有5个乡镇启动了新街建设项目,其中大兴乡新街项目已竣工,业主已入住,尚有4个乡镇正在建设中。目前,全县新街建设总规划面积157.35亩,拟建住房526套,门市318间,项目总投入资金3.3亿元人民币。从5个乡镇新街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来看,都是业主自筹,其运作模式也都采用业委会委托统规统建。根据不同实际情况(主要是资金、人口、用地、需求等因素),各乡镇均采用分期分批次进行建设,最多分为4期。

从新街建设项目登记与实际销售情况来看,全县登记住房314套,占规划建设526套的60%;登记门市249间,占规划建设318间的78%,门市登记购买情况好于住房登记情况。而大兴乡已竣工项目实际销售情况正相反,实际销售住房156套,占该项目规划建设188套的83%;实际销售门市78间,占该项目规划建设128间的61%。整体而言,新街建设项目登记与实际销售情况并不理想。

从已启动新街建设项目的5个乡镇住房与门市的登记或实际购买人情况调查来看,属于本乡镇的农户占绝大多数,需贷款户占总登记或实际购买人户数的21%。

(三)新居建设情况

全县新居总体规划占地650.1亩,新建住房1442套,拟投入资金约5.5亿。截止2014年9月,全县除5个乡镇新居建设正在规划报批中,有16个乡镇已启动新居建设项目,其中下渡乡石龙、寿保乡邓坝、清溪镇和平、双溪乡柳溪4个乡镇已建成入住,其余乡镇正在建设中。新居建设基本采用业委会统规自建、代建、统建运作模式,绝大多数采用1期完成,只有2个乡镇采用2-3期,新居建设资金来源都是业主自筹加财政补贴或项目资金整合。

在新居建设初期,各乡镇注重村情民意调查。从新居登记与实际付款认建情况来看,登记住房1227套,占规划建设1442套的85%;而实际付款认建的有973套,占该项目规划建设的73%。

据抽样调查,2个正在规划和已启动新居建设项目的14个乡镇的登记与实际付款认建人(共958户)属于本村农户的有690户,占比72%;其余28%属非本村共268户,其中本乡镇外村253户,外乡镇14户,外县7户,非农8户。在登记与实际付款认建人958户中需贷款的有178户,占比18.5%,其贷款方式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小额担保贷款。

(四)新街、新居建设相关激励政策

一是政府免费提供建设区域现状地形图测绘、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文件、图集;新居(综合体)道路、管网、供电、化粪池、供水等基础设施采取整合项目、建房户筹资方式统一配套。二是对以自建、联建方式参与新街建设和新居(综合体)建设的农村居民,其房屋按照建设风格要求验收合格的,每户补助建设资金1万元,对原宅基地复耕验收合格的,公示后再补助建设资金1万元;三是新街贷款由乡镇人民政府、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农村信用社签订四方协议;新居建设由乡镇人民政府、县住建局、县农村信用社签订三方协议,共同为参与新街、新居资金困难群众协助贷款。新街建设参建户最高可贷8万元,新居建设参建户最高可贷5万元。

(五)新街、新居建设推进中的障碍

1.新街开发销售预期不明朗。从新街建设项目登记与实际销售占比情况来看,登记住房占规划建设的60%,登记门市占规划建设的78%;实际销售住房占该项目规划建设的83%,实际销售门市占该项目规划建设的61%。新街开发销售预期不明朗,项目推进乡镇对此非常担忧。

2.要素保障不够。一是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保障有限,县财政虽然对新街、新居建设公共设施部分有配套补贴政策,但与实际需求有较大缺口,部分乡镇前期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得不到及时补偿。项目资金整合要求整合水利、交通、农业等项目资金和群众筹资共同完成,但项目从争取到落地有一个时间过程,不可能与新居建设同步。有的新居建设点不是项目规划区,要整合项目难度大,如果全靠村民投入,影响群众积极性,超越群众承受能力;如果靠财政资金投入,对犍为这样的农业大县,“吃饭财政”的实力更是无力支撑。金融部门融资门槛高,且需要抵押担保,小额贷款一般5—8万,农户到聚居点建房筹资能力很有限。二是土地要素短缺,全县每年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只有六百余亩,用地指标争取难;新居建设以地质灾害避险、新农村建设等名义申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级不受理,用地手续办理难。

3.公共管理服务预期难度大。农户由原来的散居到聚居,生活观念和习惯成为管理的难点。村民入驻新居后,如何强化环境卫生意识,科学解决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如何规范公共设施使用维护和解决公益人员待遇等,除了村民自治外,当地政府还需要大力引导并实施有效的管理,从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4.产业支撑乏力。当前茶产业种植规模大,但加工企业少、规模小,无知名品牌企业和大型加工企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文旅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乡村旅游任重道远;随着小煤矿的关停并转,乡镇以煤为主的工矿服务业萎缩严重。

5.体制机制制约。农村生产要素直接进入市场的体制改革滞后制约明显,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完成,产权流转市场尚未建立,土地作为一种资本要素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滞后制约明显,国家对农村居民实施的惠农政策多、扶持力度大,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农村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城镇户籍对农民几乎不再具有吸引力,绝大部分在城市定居或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村人口,都不愿放弃农村户口进城落户;此外,跨村跨组参与新居建设办证难,影响项目推进。

二、主要问题分析

犍为县加强“两新”建设,在改善民居、推进城镇化、突出风貌特色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就功能的定位、项目的稳妥运行、建设终极目标的实现等方面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规划、办证、土地占补、产业支撑、管理和服务几个方面。

(一)规划不统一,设计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全县已动工新街建设5个,规划新居(综合体)建设21个。这些项目均为乡镇或村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自发确定、自主选点、自由定调,但往往缺乏着眼于县域全局发展基础上的统一规划与布局,缺乏满足农业县人口逐步城镇化进程中的特殊需求考虑,缺乏与犍为既定的文旅强县大战略相一致的长远规划、设计理念的渗透与体现。

新居(综合体)建设规划问题表现尤为明显,存在各行其是的倾向:一是规模大小不一,有的规模达到100多户(还有可能增加),有的实际只有10多户,导致基础设施配套投入过大或浪费明显;二是建筑风格大相径庭,有的采用别墅式建设过于洋气,失掉了可贵的乡村味道,有的是单调的水泥楼房,绿化美化太少,纯粹目的是为让农民上楼,与乡村田园风光格格不入,农户满意度低;三是风貌设计文化氛围营造不够,与古韵犍为文化底蕴结合太少,体现川南浓郁乡村风情不足,群众性文化活动构想和设施条件创造十分有限。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规划,规划理念落后,没有把新居建设规划与县域城镇化全局、文旅经济战略统筹结合,导致规划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在创造诸多亮点的同时,也留下不少败笔。

(二)房屋产权双证办理难、期限长

按照《意见》,新街建设用地由政府依法征收,按政策补偿安置,依法按程序供地,房屋建成验收后,按程序办理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城镇房屋所有权证。但前提是必须依法取得省政府的国有建设用地许可。国土部门表示,犍为尽管是扩权试点县,但10年内的用地指标实已超限,要正常取得新街建设国有土地建设许可,正常情况下是12年后的事情。尽管可以通过小型工矿企业占地复耕和国有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思路逐步落实用地指标,但无疑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争取。期限过长,会影响业主产权的自由交易权利的行使。

《意见》还指出,新居(综合体)建设用地,采取村民自治、依法流转的方式取得土地,房屋建成验收后,按程序办理村民宅基地使用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取协议补偿或购房优惠的方式取得土地,实际已超越了一般土地流转的范围(已改变用途)。实现双证办理的前提,一是获得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许可,二是必须符合土地管理法关于“一户一宅”的宅基地相关原则规定。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农户主动承诺做到旧宅基地复耕的比例极小,《意见》中统一对旧宅基地复耕给予1万元补助的鼓励性办法对调动农户放弃旧宅基地作用有限,另外旧宅基地复耕后的产权归属意见尚不明确。加之在现有以组为集体经济单位的农村土地制度下,新居业主出现跨村、跨组甚至个别跨乡、跨县购买现象,这可能导致乡镇政府作为法定主体难以履行对其旧宅基地复耕的督促义务,还容易导致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占补不平衡。

(三)土地利用占补不平衡

犍为县新居(综合体)建设实际多数占用的是耕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实行保护耕地的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同时,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也就是说,必须实现“占补平衡”。由于当前缺乏对新街、新居(综合体)住户旧宅基地复耕的约束性要求,导致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居(综合体)建设出现土地利用总量占补不平衡;而部分跨乡跨县的的农户参与到新居(综合体)建设中来,又会导致集体经济组织中村组和乡镇相互间土地占补失去平衡。当然,允不允许非农户购买新居(综合体)建设房产,也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四)产业支撑乏力,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速度慢

有关专家表示,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是国家未来城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形态。但要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必须依靠强大的二、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这也正是犍为县目前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短板。数据显示,2013年犍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62亿元,全市排名第五,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市排名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全市排名第五,第三产业增加值全市排名第四。二、三产业贡献率虽然分别达到51.3%和36.6%,但规模基本集中在县城及周边,4个副中心集镇略有发展,24个支点乡镇极为落后。二、三产业的总量不发达状态和规模相对集中,极大降低了乡镇新街、农村新居(综合体)对农民聚居的吸引力,导致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速度跟不上发展的进程。即使实现较大规模的人口聚居,就业机会不多,家庭收入难以保证,农民对土地的传统依赖不会减少,难以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五)聚居管理和服务缺乏可持续性机制

当前,以邓坝新居、柳溪新居为代表,农民新居(综合体)聚居点逐步建成,陆续入住。课题组调研了解到,农民新居(综合体)是在政府鼓励下扶持产生的新生事物,住户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加之常住群体以老年人、小孩为主,所以聚居点在公共管理和服务方面不可避免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如农家的烧柴杂物随意堆放、垃圾脏水随意倾倒、邻里难免的言语口角、公用水电设施的故障等等,还有公共垃圾的清运、路灯水管的维护、绿化及公用健身器材的管理、矛盾纠纷调解、治安维护、集中供水抽送水费收取等具体事务都需要人财物力保障。这些管理和服务急需明确主体、明晰责任、落实要求。当前属于发展的初期,政府往往重建而尚未重管,县上有明确的公共服务管理财力支持政策,但具体的可持续性聚居管理和服务机制尚不明确,有待探索。尤其需要在主体、责任和具体制度的落实上进一步强化。

(六) 新街、新居建设主体主导作用发挥规范性不足

按照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总体思路,聚居农民是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当然的主体,民选的业主委员会是其代表和执行机构。业主委员会应当在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从始至终参与到项目的规划、选址、设计、招标、修建、质量监督、验收、分配、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新居(综合体)建设中业主委员会主导性作用发挥比较强,特别是在建设方案设计、工程质量监督等方面参与较多;而新街建设形式上以业主委员会为主体,实质上乡镇政府越俎代庖,业主委员会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新街建设属于商业化运作,隐含巨大的风险和利益,如果政府成为开发主体,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如何对项目运行进行风险的控制和利益的监管,必然是新街建设推进中不应回避的一大问题。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课题组从犍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文旅强县战略实施需求的角度,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了六个方面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定位新街新居建设的功能

新街新居建设,是为解决城乡发展差距和不平衡,推动农村广大区域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战略举措,其对农业产业向现代化发展、促进川南农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优化公共资源对农村的供给、改善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推进新街新居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两新”建设的目的,必须明确新街新居建设在地区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从区分归类后的综合考量上,我们认为新街新居建设目的及其在地区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1.以改善民生条件解决人居环境为目的,这一目的终级定位为集约化、宜居、方便、舒适。这一目的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但受条件约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策配套共同实施。实施公共产品和服务集中供给,有效集约化利用公共资源,节约投资,最终实现大面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使他们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成果,实现实实在在的惠民。基于犍为县丘陵幅员面积大、人口分散的特点,在“两新”建设中,按相对集中分批量实施的办法,选择改善民生条件解决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自然村应当占一定的比例(20%左右),但不宜太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考虑宏观的发展速度和全县财力供给能力,有必要整合和通盘考虑各涉及农业项目的资金来源,以及这些资金通过整合可以用于“两新”建设的数量比例和规模情况。同时要考虑好其它财力的支撑程度与极限,对当前发展速度进行科学测算与评估。

2.以优化产业基础为目的,其定位的终极目标是高雅、人文、宜业、宜服务。如通过新居新街建设,改善犍为文化旅游景观风貌条件和服务条件,汇聚产业投入和丰富产业业态。以新居新街建设为契机,吸引民间对文化旅游产业的介入与投入。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考虑在有限财力和资源条件下,实现有重点有层次分步实施,突出在业态培育方面的带动效能。一是要加强规划和条件约束,二是要刚性要求将新居建设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和配套。以文化旅游产业规划区为划定红线,其范围之内的一切新建聚居点、改造农村住房,一方面要达到未来适应旅游服务产业规划要求,另一方面要使每幢新建房屋都成为旅游发展区内的一面风景、一幅风貌图。既要把新居建设作为利民宜居的工程做好,更要把它作为改造犍为旅游文化产业景观基础的一次重大契机,绝不容许有破坏景观环境的修建个案在规划区范围呈现。

3.以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的,助推其由自然农业向产业化的实质性转变,其定位的终极目标是宜产业、宜规模、宜经营。犍为县农业人口40多万,但实际在家务农的劳动力不足20万,不少土地处于无人耕种或半搁荒状态,许多农村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和妇孺。为此,必须推动和用好土地流转,提升产业聚集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要走规模化道路,有效降低农业产业单位成本,进而提高农民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财产性收益和参与劳务的要素性收益。集中聚居更有利于土地的归集流转,有利于犍为县“两乡一都”战略目标的推进。实现此目标,必须结合好犍为县“两乡一都”(茶叶、茉莉花、茉莉花茶)农业发展战略,相互配套互动推进。

4.以促进犍为城镇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为全县向工业化转型提供要素资源为功能目标。节约土地指标资源是这类“两新”项目的最大贡献,顺利实现土地要素积累沉淀。实现此目标,必须在发展“两新”建设时充分把握全县现阶段在保护耕地和建设用地指标使用中的矛盾现实,考虑工业化进程中和各类社会事业建设用地的紧张需求。必须以农村建设性土地、宅基地存量的节约和回笼归集为主线,对相关政策作重新修订,改善以往建设中的不适应的模式。可以在总体风貌控制的前提下,开放多层式建设的限制,鼓励因地制宜选择高层式建设以减少平均占地。整合公共设施用地,用好退耕还林的绿化环境,鼓励采取综合利用,加强相关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同时,在县乡政府及国土部门执行方面,都必须严格执行好退地复垦。按政策规定,土地复垦管理的责任主体是乡镇级人民政府;应当作为刚性要求落实乡镇党委政府承担好这一职责。县乡两级政府要拿出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政策,采取相应的考核手段。复垦落实的好与否,直接决定该类型“两新”建设的成败。

就一个新街新村的功能确定来说,在我们赋予其以上的功能类型时,并不一定是单纯局限在一种,也可以同时赋予其兼具两种或多种复合的功能。

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犍为县农村家庭单独成户的有131997户,而2013年至2014年两年通过新街建设更新居住条件的为782户,通过新居建设更新居住条件的为1327户,两项合计仅2109户,仅占全县农村家庭总户数的1.6%,年建成率更仅低至0.8%。若按这个速度,理论上讲,需要125年才能实现农村居住条件的一轮彻底改造。

分析以上四类情形的功能设定,课题组研究认为:当前的新街新居建设的速度需要作一定的合理调整,适度加快发展速度,并作好财力支持安排。同时在规划中务必体现有选择有放弃的原则,不建议遍地开花的做法,不建议仅以能改善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功能设定,相反更应在政府财政支持能力有限的情形下,突出以优化产业基础、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城镇建设用地的高效利用、为全县向工业化转型提供要素资源等具有经济扩张效应的功能。最后,建议对全县“两新”建设采取分片确设功能的方式,按片区定位,采取不同方式和带有梯度层次的发展思路。

(二)统筹新街、新居建设,强化全域规划理念,突出文化特色

全县范围的“两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依照对各乡镇新居建设的功能定位、全县城镇化总体规划的战略框架下,按照县域城镇化发展定位的功能区分要求,统筹新街新居建设并有计划实施,杜绝各乡镇突破规划从而可能打乱功能布局的情形出现。一是按照全县人口分布和乡镇功能设定,在综合衡量财政未来开展政策扶持能力的情况下,制定好全县未来五至十年新街新居建设发展规划;二是政府要在新街新居建设设计方面制定配套规范并细化实施办法;三是由政府牵头,整合有关部门资源,在建设过程中就建筑类型式样设计等方面提供好菜单选择,在质量监理控制等方面提供规范的低成本服务;四是突出富有特色文化的风情风貌塑造,通过5至8年时间的新居新街建设,将犍为文化旅游重点区域的民居风貌做较为彻底全面的改造和重塑,夯实全县未来文化旅游和第三产业大发展的资源基础;五是制定好有关激励政策加强调控,为激活民间力量对新街新居建设的热情,有必要做好相关测算,并采取向社会透明公开诚信的倒梯度激励系列政策,对率先主动参加“两新”建设的乡村和农户,用较优惠和鼓励的优惠标准,逐年递减,最后相对固定地维持在一个基准线上。

(三)规范建设参与,努力探索政策体制新形式

目前,跨村、跨乡(县)参与新街、新居(综合体)建设对于“两新”建设的功能定位和目标期待来说,作用和意义是有区别的。其中,跨乡(县)参与新街建设,能够起到繁荣经济、增强人气的作用,不会产生后续不良影响;但跨村、跨乡(县)参与新居建设,在目前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体制下,会衍生办证难的严重问题。此环节若解决不力,必将引出很多社会矛盾和隐患,亟待加强重视。

课题组认为,出于稳定健康及长期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应该严格控制跨村、跨乡(县)参与新居建设的情况;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出现的情况,应该积极探索对策,努力突破旧的政策体制约束,确保新居农户房产双证办理。一是应当探索建立乡镇政府主导下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包括新居占地村组和新居农户原村组)、新居农户三方关于宅基地占用土地的补偿调节机制。其中,新居占地村组应得到补偿,新居农户应支出宅基地使用成本,新居农户原宅基地复耕应享受补偿(目前叫奖励)。而事实上已经发生的外村、外乡(县)农户应该支出比本村、本乡(县)农户更高的宅基地使用成本才合理。至于标准,应该是县国土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共同研究决定。二是由于有跨乡(县)参与新居建设情况,可能出现村级土地占补不平衡的情况,应该探索在土地占补考量上采取更宏观的方式,由县、乡政府平衡解决这一矛盾。三是努力通过政策建议等形式,推动省、市级在强化耕地保护的前提下,推出符合农村实际的对土地占补方面进行考量平衡的新机制。

(四)重视土地要素沉淀积蓄,有效节约土地资源

农村土地复垦是对因农业生产、农户居住或生活废弃物堆积等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再恢复,是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用地矛盾、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

“两新”建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综合利用并有效节约土地资源。目前广大农村宅基地总面积巨大,普遍存在闲置和浪费现象。控制利用得好,则不仅能确保该类项目尽可能不新增加土地占用指标,相反还可以通过节约而提供出更多的指标,调配给县域其它重要项目使用,在土地要素的供应上找到一条可持续相当时期的路子。为此,必须在“两新”建设过程中,把推进业主原宅基地复垦和农村土地集约化整治作为重要战略来进行考虑。

目前,犍为县针对农村土地复垦工作已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但乡镇具体工作尚未启动,其实施成效如何也有待考证。此项工作具体而复杂,涉及面广,如复垦地的有效获得、复垦地治理资金的来源和科学规范使用、土地治理方式的选择(是狭隘整治还是综合治理),以及工作责、权、利如何界定等等。按照土地管理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复耕管理的责任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为此,县委、政府应出台相关规范措施,完善落实监督保障体系,切实强化乡镇主体责任,细化对乡镇、村组的考核任务,强化考核要求,达到充分实现土地利用占补平衡和有效节约土地资源这一目的。

(五)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市民化

好的人居环境利于吸引人口的居住,而好的产业环境和企业生态才能固化这种定居需求。目前犍为缺少足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现有企业的盈利状况对劳动力资源吸引、稳固的能力有限。广大农民其实很盼望市民化,但缺乏良好的宜业条件,导致对新居建设的需求不强烈也不平衡。针对全县产业支撑乏力的现状,当前要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和规模化农业,夯实社会对新街新居建设的需求能力。一是应渐次实施一揽子产业扶持政策,持续深入扶持全县各类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尤其要结合犍为县过境新的高速、高铁项目的实施和未来落成,有针对地发展各类休闲度假、养老产业、物贸服务业、食品加工、文化类产业等劳动和服务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性目标是通过交通、环境、产业、项目、人流等诸因素的良性互动和促进,培育县域范围内的就业条件和创业条件,实现人口的集中和外输型劳动力回流。二是应围绕如敖家棉花、寿保邓坝等产村相融型新居聚居点,发展茉莉花、茶、姜特色农业,加快茉莉花茶加工园区和茉莉花交易市场建设进程,发展一批劳务整合及信息中介企业,培育大、中、小型茶叶初、精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加大茶叶知名品牌企业引进力度。三是应围绕大兴兴源新街、罗城白鹤聚居点等商贸服务型、工矿服务型新街、新居聚居点,加大创业、就业培训扶持力度,拓宽创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变。四是可围绕同兴永红等文旅产业型新居聚居点,加大芭马旅游环线打造力度,完成清大路建设,积极推进三岔河、铁山湖养生休闲农耕度假区建设,引导聚居点群众发展农家乐、观光休闲等乡村旅游业及各类型度假、养老、代养等服务性中小产业。

(六)建立合理的聚居治理机制,强化服务和管理

坚持以业主委员会为主导,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强化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是新街新居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引导建立健全聚居点公共事务管理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不断提升其能力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营造优美、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开展生产生活设施定点有序摆放、绿化美化工程统一标准、垃圾污水定点处理等工作;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新风;引导农民开展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文明素质,构建和谐的聚居环境。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在法治的约束下展开和行使。我们认为,在“两新”建设过程中,政府不宜作为开发的主体,否则难以监管。同时也不宜用财政和政策性资金进行公司性投资并承担有可能开发失误形成的风险。应严格政策和法规,对国家公职人员在“两新”建设中可能出现的违纪违规环节和行为进行防范和监控,加强纪律和政策约束,使相关行政行为规范有序。

四、结语

“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犍为县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新”建设成为犍为县加速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效路径。作为犍为“四新一改”重要项目的新街新居建设进程快、成效好,对改善民居、加速城镇化、提升农业现代化、聚集整合农村发展各类要素、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要针对建设中出现的功能定位不明、风貌设计落后、建设管理难、诸多衍生矛盾等问题,予以认真研究并加以有效解决,与加强犍为县全域的建设和文旅强县大战略紧密契合,从而充分发挥综合体建设最优化效益,加速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收稿日期]2015-04-01

[作者简介]课题组负责人:陈建(1964—),男,四川乐山人,中共犍为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课题组成员:张强(1976—),男,四川乐山人,中共犍为县委党校科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蒋志明(1962—),男,四川乐山人,中共犍为县委党校电教信息股长,主要研究方向:县域经济。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和档案部门下发的有关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档案管理文件要求,2015年以来,丰南县档案局(馆)结合区农工委,将全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档案管理工作列为近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大进展,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土地确权登记档案工作的责任感

通过系统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中央关于“三农” 工作的重大部署,是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健全农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开展这项工作中形成的大量文件、图表、照片等档案资料,真实记录了土地确权工作的整个过程,是土地确权颁证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全区民生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区、镇(乡)、村三级建好、管好、用好、移交好这部分档案对有效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促进土地流转、激活农村发展潜力及记录党和国家农村土地法律政策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明确职责,全面推动土地确权登记档案管理工作

一是作为区土地确权颁证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积极与区农工委(经管局)沟通、协调,就档案袋、档案盒、档号章、卷内目录、备考表等必备材料的招标采购和数字化扫描的经费使用,提供行业要求和预算方案,不越位参与具体活动。依照部门工作职责,主动提供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关业务规范和行业标准,对确权专题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整理方案等业务问题进行系统的指导和培训。二是为了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包括一把手在内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明确的责任分工:一把手是开展该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是直接负责人,指导科、保管科8名工作人员为具体责任人。第一责任人负责与区主管领导、区农工委(区经管局)协调、沟通;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业务学习、乡镇经管站人员培训、村级典型试点指导、所有乡镇巡回服务监督;具体责任人分片包干,负责本人指导的各乡镇完成第二轮公示后的各村档案具体整理、编目、保管、移交、查阅工作。

三、强化指导,为土地确权档案工作提供有力的业务支撑

本次土地确权登记档案工作涉及区所辖的各个镇(乡)、村,涉及广大农户,工(下转第24页)(上接第47页)作范围广、难度大。针对这种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摸清底数。一方面由保管科理清馆藏三十年土地延包合同档案中各乡镇、村签约户数,作为底账,另一方由指导科调取各乡镇统计站2014年度统计表,作为辅帐,再一方面由我调集各乡镇经管站2015年度确权任务表,作为主帐。三帐综合使用,确定具体工作的任务量,统筹安排人员和时间。二是加强交流。由我与省、市档案局业务处室负责人就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档号编制、整理方案等各项细节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结合丰南实际制定自身工作思路和方案。三是吃透标准。所有参与业务指导的工作人员,由我进行培训,熟练掌握组卷原则和案卷整理步骤。四是实践操作。每个乡镇选取一个村为实践点,让所有有包干任务的业务人员都能独立完成分类、排序、编目、装订工作。五是重点培训。对经管局相关业务人员和15个乡镇的经管站长、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与档案局(馆)分片包干人员结组互动,现场演练、问答。六是树立典型。每个乡镇选取一个完成第二轮公示的村,由包片人员、乡镇经管站专职人员、村会计共同动手,完成归档材料收集、分类、整理、装订、编目工作。

为了便于村级工作人员学习和掌握全套流程,我将归档文件归纳为文字、表格综合类、图纸类、农户个人文件类三种,保管期限一律为永久,农户个人档案基本采用十户组一卷。通过实践看,这种典型村的做法可以达到可模仿可复制的目的。2015年,我局(馆)指导6个土地确权试点村圆满完成了420多卷确权档案的归档整理,为今后进一步做好土地确权档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丰南县档案局)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民生金融;金融改革创新;制度设计;政府保障

一、民生金融的涵义

“民生金融”,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概念,目前尚无共识的、确定的表述和界定。我们认为,所谓民生金融,是指以发展、改善和服务民生为目标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制度。具体说来,是指在发展、改善民生的理念指导下,通过金融制度、规则、服务方式及产品等方面的设计、制定和实施,使金融活动服务民生、惠及民生、改善和提高民生水平。民生金融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生金融泛指一切直接和间接服务和改善民生的金融活动,实际上这个概念应当是包括了正常金融活动的几乎全部内容。狭义的民生金融通常是指发展、改善和服务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金融活动和金融制度。

二、金融促进民生发展的逻辑关系

首先,金融的基础是经济,反过来又服务、作用于经济。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民生水平。所以,发展民生金融理应成为金融业、特别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着力点。其次,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业是国民经济中的特殊行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与一般工商业相比,具有“社会范围的公共薄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分配形式”特征:它是整个社会资金的集中、调剂与分配的主要系统,而资金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价值形式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它的调剂分配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过程;作为“公共薄记”,银行等金融机构掌握大量而且比较可靠的宏观、微观经济信息,这也正是金融进行经济调节的重要基础条件。因此,金融业是社会性最强、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行业,这种特性决定了金融业比一般工商业应当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支持社会民生发展。特别是一国金融具有垄断特征时期尤其如此。再次,我国现阶段,金融业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之下,并且以国有(国家控股)金融机构为主体,贯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应是责无旁贷。

所以,综合考虑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金融业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金融为主体的特点等因素,保障民生、发展民生成为金融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合乎逻辑关系的理论推断。而且,发展民生金融,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政治)双重意义。

三、发展民生金融的思考与建议

(一)发展民生金融需要有新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

1. 牢固树立“民生金融”的新理念。金融机构在明确发展民生是其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应客观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发展与民生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民生的发展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金融业会推动民生的发展;而民生的发展、提高又会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动力。我们还应当看到,金融业经营活动的商业特性与民生金融一定程度的社会性特征之间的矛盾,在政府制度、政策的调控、引导下是完全可以化解、统一的。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制度环境下,金融业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民生金融的全新理念并以此理念为指导开展民生金融业务。

2. 切实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发展民生金融,需要改变单纯商业性金融思维和服务方式,切实改善和提高民生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使金融服务更贴近民生、贴近平民百姓、贴近弱势群体。

第一,金融宣传教育大众化。金融知识的传播教育及金融业务产品的推介宣传,既要考虑专业人士、高级阶层开展金融理论研究、从事金融经营活动的需要,又要考虑普通百姓的民生需求及接受程度。因为,虽然经济学中的金融的确有些高深莫测,但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又的确与金融密切相关。所以,发展民生金融,一定要使金融教育宣传大众化,使金融这门“大学问”成为贴近大众、大众所掌握运用并服务大众生活的实用知识和工具。

第二,客户服务平等化。金融机构应调整服务理念和重点,摒弃对服务对象即客户“嫌贫爱富”的做法。理想的状态是做到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起码应做到“爱富不嫌贫”,不歧视弱势。在服务态度、服务设施及业务规则等方面,对中小客户给予足够的关注,使这些中低收入者及弱势群体能够切实获得较均等的金融服务。

第三,产品设计平民化。金融机构在设计推出金融服务工具和产品时,应充分考虑平民大众的金融服务需求特点,针对城乡小微企业、普通居民或弱势群体经营规模较小、收入水平较低、金融需求多样、风险承担能力较差以及金融专业技能不高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尽量满足多样性需求、兼顾赢利与安全的金融产品,尤其应考虑在政府支持下通过有效的制度规则设计,防范化解金融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

第四,业务流程便捷化。民生金融业务流程的便捷化是指在一定的制度支持的前提下,简化业务流程和复杂度、减少业务规制要求或降低业务门槛,提高民生金融服务效率。这是因为:一方面民生金融业务通常是额小、量大、多样、频繁,客观上只有业务操作简便才能使金融服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民生金融的服务对象往往不具备传统金融业务规则要求的规模、资金实力和担保能力,所以,如果规则不调整,民生金融服务也就成了空话。

(二)发展民生金融需要持续推动民生性金融业务创新

发展民生金融,需要在深入调研分析民生现状及需求瓶颈的基础上,持续着力推进涉及民生的金融业务及产品创新。比如现阶段,金融机构除继续做好小额贷款、公积金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业务,规范、优化相关理财产品外,还可考虑在以下方面扩展、创新民生金融业务。

1. 农民房地产抵押金融业务。即以农民自有的房屋、宅基地、承包土地为抵押品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贷款。其中,农民承包土地抵押贷款将成为向“三农”供血、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融资来源,对整个国家的民生水平提升具有战略意义。这种抵押贷款可以用于种植、养殖业及厂房、机器、设施的生产性投入;用于客、货运输及商业经营的商业性投入;用于住房建造、婚丧嫁娶及医疗教育方面的生活保障性投入。

2. “三农”复合型金融业务。即将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性担保机构的贷款、保险、担保结成一个链条,使“三农”确实能够得到资金支持,使金融机构能够放心开展业务。这种复合型贷款的投向包括农民生产、生活的直接需求及改善农民交通、卫生、环境、教育等公共设施的间接需求。这种贷款可以在政府担保下由商业性金融机构来做,也可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配合来做。

3. 农户联合担保信用贷款业务。即在农户无可抵押、质押资产及担保资产而又急需融资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采取由一定数量的相关农户联保的形式,向农户发放信用贷款。

4. 城镇保障房双向融资业务。城镇居民住房问题是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城镇保障房双向融资业务是指在政府政策和资金保障与引导下,金融机构从两个方面融资,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一是通过城投公司这一政府融资平台融资,解决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二是直接向保障房(经适房)用户发放住房贷款。双管齐下,改善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住房条件。

5. 扩大城镇公积金贷款适用范围。对许多城镇居民来说,公积金贷款是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对金融机构而言贷款风险相对较小。发展民生金融可考虑扩大该类贷款的使用范围,使之除可用于购买自住房外,还可用于医疗、教育及其他急需的生活支出。

6. 固定收益类证券业务。一般情况下,证券市场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增加居民(证券持有者)收入的重要渠道。但是,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及普通居民的资金实力与抗风险能力,金融机构可考虑开办适合中低收入者等人群的、以政府债券及红筹、蓝筹企业债券股票为主要组合的、安全性较高而风险较小的证券业务。采取有效措施使投资者保本、增收,并且允许这些证券作为融资贷款的抵押品。

(三)发展民生金融需要制度政策层面的设计和保障

1. 制度政策设计和保障的原因。通过制度政策设计和保障来推动民生金融发展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尽管金融促进民生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关系,在我国社会经济制度下更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但是,金融机构的企业性、金融活动的商业性与市场性却也是不可忽视的固有事实。因此,要使金融活动纳入民生发展的轨道,必须有政策、制度层面的规制、引导、调整、监督与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民生金融的发展目标是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民生金融与传统的商业金融相比,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和一定的社会外部性。所以,发展民生金融,除金融业自身履行社会责任,分利于民、还利于民外,政府的直接参与、政策引导、制度保障、以及资金支持也非常必要。

2. 制度政策设计和保障的要点。国家制度及政府政策对民生金融的支持保障包括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通过政府设立(原有及新设)、掌控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直接介入民生金融业务;第二层面是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调整,鼓励、引导、督促、保障商业性金融机构有效、有序地开展民生金融业务。这个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从民生需求出发调整金融机构设置及网点布局。这里所说的民生需求主要是指社会中低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包括“三农”、中小微企业、城乡弱势群体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发展民生金融首先要求我们从调整、建设满足民生需求的金融体系、机构及网点开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导鼓励大型金融机构、特别是具有国资背景的金融机构保留县域以下的机构网点;二是大力发展省属地方金融机构在县乡的机构网点;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小型、专业化的金融组织建设,如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托租赁公司、小额担保公司及互助合作基金等;四是规范民间借贷,使其既能发挥机动灵活的融资优势,又能避免因不规范、高利贷而产生的风险。总之是要形成一个覆盖民生需求的金融体系和机构网络。商业性金融可以为追求利润而有选择性布点或撤并机构,但民生金融体系则不可出现空白和死角。

第二,民生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调整。包括制定、调整、完善、鼓励与规范民间资本进入民生金融领域的政策法规;农村房地产确权、特别是承包土地流转、抵押方面的法规制度;涉及民生金融业务的保险保证制度;中小金融消费者(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设定以民生金融相关指标来考核、评价、监督金融机构的考评体系等措施。

第三,支持民生金融的财政税收政策措施。包括对办理民生金融业务的机构网点及其业务实行减税、免税及财政补贴政策措施。这些财税措施不仅直接对经办网点进行支持,而且还要对其上级管理机构进行支持,以减轻经营机构开展民生金融业务的内部阻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以较少的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大量的金融系统的资金投入民生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民生金融风险管理机制。民生金融的性质决定了其业务活动带有一定的公共性、社会性,甚或社会救济性。按照商业性原则衡量,这种业务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而有效的风险管理又是保障民生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政府有责任建立包括预防、监管、分散、化解、分担、注资、贷款豁免等环节和内容的民生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机制。

“民生金融”既是金融问题,更是民生问题。发展民生金融,包含了金融发展与民生发展及其相互促进或制约的关系。就金融业而言,涉及发展目标、实现方式手段及保障措施等问题。因此,对民生金融发展问题的探索,实质上是对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模式、金融经济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方式、以及经济文明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关系的探索,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康书生.银行制度比较与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张亦春.张亦春选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5]吴纯.构建财政金融支农的互动机制[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1).

[6]阮小莉,胥慧.财政、金融配合力促县域经济协调发展[J].西南金融,2006,(2).

[7]邹德新.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效率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7.

[8]杜晓山.小额信贷与普惠金融体系[J].中国金融,2010,(10).

[9]龚晓菊,潘建伟.我国消费金融的SWOT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4).

[10]冯果,李安安.民生金融法的语境、范畴与制度[J].政治与法律,2012,(8).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妇幼保健;档案

近年来,肇庆市妇幼保健院遵循“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建设民生档案,为幸福肇庆服务为最终目的,着力在民生档案上下功夫,不断拓展民生档案服务的覆盖面,创新服务手段,使民生档案为民生搭建幸福桥梁,并以“幸福档案”为突破口,拓宽档案发展的空间,不断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取得一定的成效。

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是一定时间内妇女、儿童个体身体健康状况的记录和反映,它真实记载一定时间内妇女、儿童个体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要素,成为妇女、儿童身体自我保健以及妇幼保健部门制定妇女、儿童防病治病措施的依据和参考资料。现一、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的现状。

妇女保健健康检查主要项目有:婚前医学检查、优生优育咨询指导、孕前保健、产褥期保健、心理疏导、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妇女病普查普治、妇女“五期”卫生保健指导、宫颈癌防治、乳腺癌防治、产后42天妈妈随防、“地贫”防治等。近年主要档案业绩有:(1)2011年至2013年9月共为妇女优惠检查4892人次,全部建档;(2)2012年3月在市直单位的妇女中开展了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免费检测工作,完成了1982名35-65岁妇女的宫颈HPV免费检查工作,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检测阳性人数为144名,按档案提供的资料,对阳性妇女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与治疗。(3)2013年1-7月,全市共有25075名孕妇接受梅毒检测,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梅毒感染孕妇19人,按档案提供的资料,跟踪落实其所生的婴儿及时进行干预治疗;(4)2013年1-7月,全市共有24284名孕妇接受乙肝检测,全部建档,档案显示表面抗原阳性产妇3317人,按档案提供的资料,跟踪落实其所生的婴儿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3317人。(5)2012年10月到2013年9月,根据“地贫”档案资料,按政策帮助44名孕产妇申报“地贫”档案资料领取地贫产前诊断补助金,合计人民币76737元。

儿童保健健康检查主要项目有:生长发育监测、早期综合发展指导、神经行为评定、高危儿干预、水疗、体弱儿管理、儿童心理、神经行为评定,脑瘫康复训练、智能评估、语言评估、视力筛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儿童营养、儿童过敏门诊、感觉统合训练、智力测验、听觉统合训练等。近年主要档案业绩有:(1)2007年11月至2013年9月,儿保科共筛查新生儿144562例,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新生儿有苯丙酮尿症4人、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98人,按档案提供的资料,我院为患儿提供免费治疗87人,追踪随访147名儿童,使其生长发育均在正常水平。按照每例残疾人造成经济损失60万元计算,共避免国家损失约8820万元。(2)2013年,儿保科对4间幼儿园进行儿童集体体检,受检人数共923人,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新生儿有龋齿儿童173人,贫血儿童56人,按案提供的资料,我们对龋齿儿童进行龋齿氟泡预防活动。(3)2013年9-10月份儿保科对辖区内16间幼儿园儿童免费进行眼筛查活动,筛查人数共3951人,全部建档,档案显示有眼异常人数为1756人,按案提供的资料,针对视力、屈光异常者,我院提供了儿童增视服务项目。(4)按儿保科档案显示,我市的儿童听力行筛查率从2012年的23%提高到2013年的45.03%,通过对儿童听力障碍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效避免了婴儿“因聋而哑”的发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1、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归档,归档率不高。主要原因是它有别于病案,病案是患者治疗疾病的证明和依据,2012年1月肇庆市妇幼保健院已全面启用电子病历系统,院领导非常重视,专门出台《电子病历管理规范(试行)》,规范电子病历的建立、打印、使用、保存和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而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是在妇女、儿童未发生疾病的情况下,通过健康检查的手段,筛查出疾病或者了解妇女、儿童的身体是否健康的基本情况,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而且健康检查一般人认为是无“大病”,导致医务人员甚至档案人员对这种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完成妇女、儿童健康检查工作后,妇幼保健健康检查资料归档率不高。

2、负责妇幼保健健康检查的科室,因医院经费不足,未能开展档案系统管理,直接影响了档案的开发利用。因为科室经济效益不高、工作繁琐,导致很多医务人员都不愿意留在妇保科和儿保科工作,同时,国家暂时对这方面的档案没有统一规范,不像电子病历管理一样进入计算机管理化,仍停留在纸质手工填写和纸质档案保管水平,个别人员书写字迹不够工整,对日后开发利用失去意义,另外,有些如B超、检验等报告结果在B超室、检验室保存一定时间后就难以查询,造成难于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3、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在妇保科和儿保科工作,兼职人员档案水平不高,对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缺乏足够重视,影响其工作开展。从事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人员都是由医务人员兼任,既做妇幼保健健康检查工作,又做结果登记建档及统计,没有接受过档案专业培训或仅接受较短时间的培训。个人素质的受限造成对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导致对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的认识不高并影响管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二、改进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的办法。

1、重视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严格收集制度。按照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目标开展好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对一些不完善的归档范围进行调整,对临床工作中可能形成较多妇幼保健健康检查资料的科室,如B超室、检验科、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等,要将其检查结果纳入归档范围,杜绝健康检查档案失管现象,同时,随时检查健康检查资料的记录和及时整理、归档,以防日久被人遗忘而丢失。妇保科、儿保科要与各科室保持沟通和联系,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对各科室和科研人员档案查阅提供便利条件,使各科室医务人员对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工作予以配合支持,做到整理规范、管理科学,有效服务于临床医疗工作。

2、加强档案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素质。衡量档案管理人员业务水平高低,也是衡量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如何加强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保证档案归档质量,医院要经常开展档案专题宣传,包括对妇幼健康检查档案知识的宣传,比如开展档案开放日活动,档案业务知识讲座等,提高医务人员对健康检查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多途径提高档案人员素质,同时,加强医院间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水平。医院档案室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年度培训计划,做好档案人员业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档案人员专业理论、业务技能以及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稳定一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档案专业队伍,优化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

3、将现代化管理手段和计算机应用于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配备必要的设备、电脑、复印机、打印机、档案专用柜等,将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等同于病案管理,把健康检查的有关资料像病历管理一样输入计算机,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数字化,从而实现档案资源共享和网络传播远程查询,这样对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的保管和开发利用都有很大作用。保证其资料的完整性和档案的严肃性、法律性,切实提高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管理质量的水平。

4、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的开发利用。妇幼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医疗工作服务,离开为医疗工作服务这个目的,妇幼档案管理便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要求档案人员必须“换笔”,学会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信息处理能力,即对信息加工、开发、传输、存贮、调阅等能力,也就是能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排序、归类处理,充实档案数据库,能对这些信息的意义与价值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有针对性的编研,提供给医疗工作利用。

5、开展妇幼保健健康检查档案专题编研工作。肇庆市妇幼保健院规模从小到大、设备从无到有、医疗技术从弱到强、医务人员从少到多,发展至今已是一所集妇女和儿童保健、医疗、预防、康复、科研、教学、基层妇幼技术培训和卫生指导于一体的三级妇幼保健院,档案人员可以借助自身室藏档案的宝贵资料,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发展的专题编研工作,让科研人员更加便利地从专题编研档案中分析研究和掌握本市及各县区妇女、儿童身体和营养状况;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和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及排位,儿童生长发育评价,从而掌握科研资料,制订全市妇女儿童营养、疾病的干预措施和防病治病的新方法,切实降低妇女儿童的发病率,保障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共建幸福肇庆。

民生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新闻媒体在其中将起到交流场、导向标、减震阀、稳压器、粘合剂、推进器、聚合器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媒体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角色定位、战略作用、价值体现与视角选择的分析与解读.结合新闻媒体探索的实践,阐述了媒体应选择的方向与路径。

【关键词】新闻媒体 社会管理 重要 积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11年5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

加强和创瓶社会管理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积极创新。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新闻媒体间的辩证关系

1.新闻媒体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将发挥正确导向、聚合智慧、动员教育、沟通协调、上传下达、化解矛盾的作用。

新闻媒体是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中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提振精神的“吹鼓手”和“生力军”,是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的,必须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各类问题,恰恰是创新与突破的所在。如果新闻媒体在实践与探索中摸索出成功的经验,就能为政府管理部门所用,从而使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新闻工作者,惟有扎根于更深的土壤,细致并准确地感知老百姓的冷暖寒热,在广袤的群众生活中吸取新闻养分,既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充分沟通的桥梁,也反过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方面为媒体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一个全新空间与视角.另一方面也让媒体重新审视自己,调整思维、完善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增强媒体与社会的“互动性”与“粘合度”。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可以获得更广的新闻素材,同时增强媒体与公众打交道的能力与经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求记者沉到基层找线索,下到一线摸情况,才能摸清脉络、掌握全局、抓住要点。现今社会管理领域遇到的挑战和难题,正是新闻媒体、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一线寻找答案的用武之地。这也促使新闻界全面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二、新闻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要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新闻媒体在这过程中应发挥好五个角色的作用。

1交流场。

社会管理创新,依赖于不同思想、意见和利益诉求的相互交流和撞击.依赖于开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观点的环境,更依赖于相关各方全方位参与管理、决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和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利:会问题: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在这过程中,沟通与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媒体参与社会管理、推动和谐发展,体现在对城市人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的重视。《武汉晚报》于2003年推出的“社区行”活动.南政府相关部门参加活动,通过咨询、介绍、服务等形式加强了交流。自2008年至今,楚天都市报已先后组织了5次“记者进社区”挂牌仪式,派出多名社区记者,深入到各个社区,与居民近距离接触,在市民与各级党政部门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2011年5月,武汉晨报也推出“记者进社区”活动。记者在挂牌社区挂职当群干,近距离倾听百姓声音,传达民意。在这些过程中.媒体主动打造一个交流平台,从而使得社会管理创新的智慧与点子得以碰撞、交集和提炼。

2导向标。

社会管理创新,对政府部门是个新课题,更是考验。重要的是要为广大群众和社会所认可接受。在这方面.媒体可发挥舆论宣传主阵地作用,正确引导,树立认知。刘云山指出。媒体要“突出宣传保障改善民生这个出发点落脚点。引导干部群众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目前,社会管理面J临的问题复杂。头绪多,表现更是多样化,媒体的宣传教育、解释说服作用和正确导向尤为重要。

社会管理工作中.媒体必须以各种报道、活动的方式,在社会上树立勤劳肯干、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与财富的劳动者“群像”,从而树立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崇尚劳动的良好风气。

3减震阀、稳压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其中.司法公正、依法办事为公众所关注。在促进司法公开、透明、公正的进程中,媒体发挥着相当积极且具建设性的作用,能很好地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

例如,2008年2月,武汉晚报独家报道了汉阳区法院执行局法官李冲三年来为马兰英艰苦讨债的事迹,随后与武汉中院联合开办了“周二之约”法律服务电话热线栏目.每周从全市抽调法官帮助市民解决法律疑难问题.目的正在于架起和谐司法关系的桥梁、为和谐社会构建做贡献,受到最高法院的关注和肯定。

4粘合剂。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社会管理要针对可能发现的“漏洞”、“创面”进行及时修补.同时为社会添注润滑剂.增强整个社会的“粘合度”与“融合性”。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和有序。

对于民工、务工人群、大学毕业生中的自由就业群体等这些流动性较强的群落,是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媒体也应参与其中。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2010年8月16日,武汉晚报推出《10万打工者“捧红”长丰街数十家黑网吧》报道,反映\"10万文化休闲极度贫乏的打工者蜂拥在城市的数十黑网吧中”的状况.引起各界巨大反响。报道所涉及的桥口区迅速行动起来:推出诸多有力举措,丰富外来打工者文化休闲生活。长丰街现象并非个案。武汉是一个有着近200万打工者的城市,还有很多打工者有类似困惑。为此,武汉晚报携手市文明办、市文化局、团市委、市青教办等部门共同发起“新市民学校”公益行动,发动专家学者及普通市民献策献力,以切实有效的行动,共同关爱打工者,助打工者融人城市,成为新的大武汉一份子。

又如,江城“蚁族”作为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聚居群体.生存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2010年3月,《长

江日报》联手团省委、省学联、团市委,共同发起“江蚁”安家行动,号召有社会责任感的开发商。向江城“蚁族”提供特价房,为江城的“蚁族”改善居住条件提供帮助。

5椎进器、聚合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等,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让发展带来的增量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媒体参与社会管理进程,就是为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例如,在婚姻问题日益成為一个社会化问题的今天。婚恋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家庭和睦。2006年5月武汉晚报创办首场姻缘会。旨在打造一个具有武汉这个日益国际化大都市地方特色的单身男女交往平台,被誉为“开创了现代都市婚恋新时尚,新纪元”。此后,姻缘会一直以每年数十场的规模持续举办。6年来,武汉晚报举办的各类姻缘会达百余场次,共服务了90多万人,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和谐。

在武汉,《长江日报》、《武汉晨报》、《楚天金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经视等媒体纷纷加入“婚恋相亲”的行列,乐当红娘。在新闻媒体看来。促进都市人婚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择偶观、推动家庭和谐,是一件事关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为加强社会管理注入的一支“稳定剂”。

三、新闻媒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战略作用与价值体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课题.媒体要在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有效的、积极的战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从新闻报道看,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科学引导、从善如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把好舆论引导的闸门。真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1强化宣传导向.着重塑造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人的正面形象.形成社会正面认知,营造和谐社会的氛围。

近年来,一个个感动湖北、感动中国的人物.一批批克难奋进的优秀企业.经媒体报道和宣传.汇聚成一条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大河。这正是所有媒体人“隙望社会、传递信息、凝集精神、助创财富”的价值所在。

例如,由楚天都市报主办的首届暨2009年度楚天传媒大奖2010年1月19日颁奖.长江大学“10.24英雄群体”等16个团体、个人和企业获奖。2011年1月11日,第二届暨2010年度楚天传媒大奖颁奖,“信义兄弟”等18个团体、个人和企业获奖。“楚天传媒大奖”的创设,就是为了更好地通过舆论引导来担当社会责任,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放大典型效应,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2加强与政府管理部门沟通.及时传递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信息。搭建公众信息反馈平台,起好“上传下达”“沟通协调”作用,推动政府工作。

社会管理创新.将社会管理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扩大社会管理主体.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将社会管理纳入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轨道。

——发挥媒体做群众工作的优势,起好“上传下达”、沟通信息的桥梁作用。

例如,2011年4月武汉市在全市干部队伍中启动“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武汉晚报、汉网联合武汉市治庸办共同开展“治庸问责大家谈”。邀请市民、网友与15个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热线交流,共同参与监督“治庸问责”。

——充分运用资源.发挥观察、思考、建言献策的能力,周密策划,主动担当,体现责任,推动政府工作。‘

例如.针对近年来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受损严重的现象,武汉晚报于2011年3月推出策划报道《3000辆公共自行车成“流浪车”让人痛心!》,联手有关部门,发起“护车”三大倡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大加赞赏:“市民和媒体_起发起的这个‘护车’行动好!”

3.运用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积极参与、分担、助力社会管理事务:做好群众工作,排忧解难,化解矛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全过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和满意度。

例如,2010年4月,楚天金报公开征集各行各业有专业特长的义工.组建了“金报周末义工队”。此后,“金报周末义工队”迅速壮大,义工达到2万余人,每周到一个社区举办一次活动,已服务武汉市民30多万人。几年来。以金报周末义工队为代表的武汉市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给广大居民带来了切实便利。

4.立足解决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民生问题.践行“群众至上”理念.实实在在做好民生服务.为民众谋福利。

就业是当今社会人人关注的热点,媒体在就业领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可谓开动了脑筋,主动出击,多方想点,谋划“多赢”之举,力求做足新闻、做好服务。

例如,2010年春节后,各地特别是沿海各地出现罕见的“用工荒”.一时引发全国关注。为此。武汉晚报联手国内数十个城市的30家主流媒体。共同为招工企业和求职者开通全国“跨省大招工”交流平台,为农民工、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开辟一条就业“绿色通道”。2011年2月。武汉晚报再次发起搭建“用工情报站”.联手全国15省市20家主流媒体,倾力帮求职者找工作。

又如,为帮助农民工更好求职,2009年到201i年,楚天金报记者三度与农民工一道赴珠三角、长三角多个城市。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赴沿海看求职”.实地探访鄂籍务工人员的求职之路,采集最前沿的用工信息,探寻用工背后的经济脉动,并与浙江等地媒体建立了“求职媒体同盟”,在企业与农民工之间架设了一座直接沟通的桥梁。

四、新闻媒体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报道的视角选择

1.以全局的视角。

新闻媒体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报道,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和全局来评析分寸、把握报道,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来通盘衡量.掌握报道的基调与方向。

2.以发展的视角。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进程.不可能有固定规律与表现形式.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我们随时都要以发展的眼光与视角来看待礼会管理工作中的现象与问题,理性剖析,研究并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理清发展的主脉络。

3以辩证的视角。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运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探索与尝试可能都会带来结果显示“不确定性”和“两面性”。因此,媒体在参与报道中一定不可采取“一边倒”的态度,而是要不偏不倚,立场客观,辩证统一。

4.以民本的视角。

相对于“管理”而言,人民群众更需要的是“服务”。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昭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是“民生”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各项权益,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新闻媒体惟有脚踏实地,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作出贡献。

上一篇:城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科学技术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