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023-03-07

高三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可通过扩宽学习渠道,涉猎史观史法,凸显知识脉络,构建时空观念等有效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整体观;通过运用大历史观,采用多元视角,联系时事热点,把握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等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研究历史。

【关键词】高三历史 整体观 多视角 复习教学

随着“能力导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课题研究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逐渐转变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变浓厚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了,展示和表达等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学生往往只理解和掌握了一些具体知识,忽视了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把握教材、把握知识体系,历史时空观念淡薄,不擅以小见大,缺乏从宏观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即整体观。

一 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

历史整体观就是把中学历史教学当作一个有深刻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以整体意识和综合视野来审视、把握、阐释,突出中学历史教学的递进性、连续性,进而依照课程内容逻辑体系和学生心理成长特点,以避免知识断裂和重复,有序地进行高三历史复习。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做法。

1.课堂之外:拓宽学习渠道,涉猎史观史法,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书籍,如中学历史教学园地、史海扬帆、《全球通史》、《历史研究》等,引领学生扩大课外阅读范围,提升学科素养。

引导学生了解当今主要的史学理论和观点,包括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民族史观、生态史观等。其间可结合书本知识,设计若干问题,以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理论知识,如请分别运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对鸦片战争、新航路开辟进行评价;从不同史观出发,会对义和团运动、工业革命形成哪些不同看法。引导学生以小见大地思考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逐渐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如北魏孝文帝的历史功绩、拿破仑的历史功绩,理解伟人与时代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中国、雅典和罗马奴隶制统治的不同模式,中俄革命道路的不同(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不充分)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结局有关(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等。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不同的看法,掌握宏观和微观等考察历史的不同途径,逐渐丰富自己的历史感,提高人文素养,为整体把握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打下理论基础。

2.课堂之上:灵活运用教材,凸显知识脉络,构建整体思维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加工,优化重组,即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和形成整体思维。如必修三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演变,可打破教材知识点的编排顺序,按照阶级、阶层的不同和思想出现的先后重组教材,形成更鲜明的一条线索,即: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三民主义)和激进派—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国共合作时期的革命派(新三民主义)。如此处理,增强了历史的时序感,明晰了历史的脉络,激起了学生探究历史和讨论历史的欲望:为什么近代进步思想的主题都是救亡图存?为什么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不约而同地向西方寻求真理?不同阶级救国强国的方案本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同一阶级内部不同阶层的主张还有不同?在以上的质疑与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避免了单一和孤立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既整合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也升华了情感。

3.作业设计:创新作业形式,构建时空观念,强化阶段特征

借助灵活的作业设计,拓展延伸,构建整体观。比如:(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附录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自编17~18世纪的中外历史对照表。(2)儒家思想既保守又创新,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黄宗羲等先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试结合史实说明,以上每一位儒学大师与前一位之间都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请就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4)如何记住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以及清朝皇帝的顺序?请编个口诀或歌谣。(5)列表比较中国、雅典和罗马奴隶制的不同统治模式(比较须包括模式名称、国情、制度特点、评价等方面)。(6)画个时间轴或知识树,把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时期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大事件标注出来。并尝试归纳春秋战国和明清两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7)请画个曲线图,反映近现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演变趋势等。这样的作业设计旨在增进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促进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的联系和比较、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整体思维的能力。

二 宽视野、多视角地理解和把握历史

2015年高考历史试题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一个特点,即对前几年高考中已经考查过的重点知识、重点问题的再考查,命题者往往通过变换考查视角、深度挖掘、纵向剖析等方法来对已有高考试题继承与创新。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大的困惑在于:明明将课本看了好几遍,可是总记不住,恰恰是每天都面对的最熟悉的内容,觉得枯燥乏味,记忆效果与投入的时间不成正比。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既要引导学生重视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研究历史,还要关注史学新动态、时政热点、备考信息等。

1.运用大历史观

大历史观即主张用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发展的轨迹。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注重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大历史观是通过教学视角的优化选择和围绕该视角把课本的章节内容重新梳理,在教与学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认识历史的史观与史识,从而实现有效的历史复习。建立大历史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发散思考、梳理知识结构、整理学习内容、发掘隐性联系、促进能力迁移,避免复习中简单机械的重复。所以,要求教师在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大纲与教材的基础上,从宏观上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变通,分解原有编排序列板块,通过变换视角、活化组合、切块归纳和立体分析,紧扣固有的内在联系,借助主题、线索和时空寻求全方位的新情境,在纵、横两个角度为“能力立意”做文章,以便构建点、线、面的网络知识结构,建立一个具有张力的开放系统,使师生从烦琐的重复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

2.采用多元视角

近年来在史学界广泛流行的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在高考试题中都有反映。随着历史视野的不断扩展,生活史学、形象史学、气候和环境史学、推测史学、心态史学、风俗史学等研究方法相继涌现,可把这些和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视野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和应用这些新观点、新认识命制的试题,并进行有效训练。这既是新课改、新高考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文课堂的有益探索。

3.联系时事热点

以史为鉴,注重对考生结合政治常识、经济常识和哲学常识分析当前时政热点并综合运用的考查,是近年历史学科高考的特点。鉴于学生关心现实远胜于关心历史,教师应提倡“谈古论今”,不仅要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活化、升华,而且要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把了解过去与认识现实乃至预见未来联系起来,使历史教学更贴近时代。时事热点的引入赋予历史强烈的时代感,这也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丰富课堂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水平。因此,对于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应用必须给予重视。例如,新中国成立66周年纪念日、纪念五四爱国运动96周年以及澳门回归16周年等时事热点,都伴随着一些比较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事热点和历史的融合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让人们时刻记住国家的一些历史,让学生时刻记住自己的历史责任感。时事热点的存在使历史不会被遗忘,一直都会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责任。

4.把握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教科书是备考的依据,熟读和研究教材是每个考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功。引导学生用拓宽视野、转换视角的办法对教材开发再利用,梳理主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便可提高复习效率。当然,运用宽视野、多视角来复习历史不宜挖掘过难过深,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能贪大求全,每一个知识点都搞宽视野、多视角,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只有适度整合,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综上,近年来的历史高考,立意上注重对学科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审视,内容上贴近社会,关注时政,依托新材料、新情境,即试题源于课本又超越课本。基于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一味地局限于课本,已不能适应高考改革形势,盲目地扩大战场、面面俱到亦不足取。作为引导学生备考的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重视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研究历史,关注史学新动态、时政热点、备考信息等,还应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建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整体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卢裕杰.运用“大历史观”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5(3)

[2]李海涛.高中历史教学时事热点的融合应用[J].新课程(下旬),2015(1)

〔责任编辑:庞远燕、汪二款〕

高三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我参加工作到今年已经五年了,终于上了回高三,实属不易。回头想来我觉得高三这一年是最紧张的、同时又让人觉得很充实。对于教学,这一年称得上更上层楼,而这是只有高三才有的。

非常感谢领导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平台,把我以前所积累的知识,在这一年得到了巩固与完善。

一、责任感要强

高三这一年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非常累的,高三备课,要新课、复习课一起备,这些对与我这个刚上高三的新手来说确实不易。但责任心让我非常明确,教师努力的一切关乎学生的未来,一定要用120%的精力与耐心去备课、备学生,这样才可以说得上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身为教师的这颗心。

高三这一年既要使学生完善知识体系,也要不断渗透方法,同时还应该用一颗充满责任感的心去与学生交流,那么学生会以一种重视但心中很踏实的感觉走好高三这一年。

二、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

教师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行业,高三这一年其实我很幸运,有三位很有经验的老师田凤茸老师、陈仁彪老师和刘国效老师不断的在帮助着我进步,我不断学习他们的方法与经验,特别是我跟着田老师听课、同头备课、互相讨论,这让我在复习课中进步很快。同时自我的不断学习也很重要,对于第一年担任高三的的我来说可能更注重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因为那是经过多年的试验后很有效的方法;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自我的积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学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高三这一年我认真钻研这几年的全国和地方的高考题,又不断作大量习题,一些专家的评议和分析出题走向,加上自我分析来形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现在想来也非常重要。

三、多与学生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了解他们的需要。成绩好的学生需要在难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绩中等的学生系统知识,化解过去遗留的难点和盲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强化基础提高应试技巧等等,这都需要区别对待,而这与学生的主动交流分不开。

四、多余不同学科的教师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师,经常和多年带高三的老师交流,不限于本科的交流,特别是和地理老师、政治老师交流,有些问题会豁然开朗。

总而言之,高三这一年来感觉自己在教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非常感谢领导给我这一次锻炼的机会。

但高三我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因为自己年轻,也因为是第一年上高三,经验很是欠缺。尽管我是先听田老师讲课后,才给我的学生上课,但是对于一些历史基础知识,我在处理上还是过于简单,引申的少。还有就是由于教学经验不足,所以我在鼓励与批评学生上面,还需讲究一些方法,还需加以提高。

西欧封君封臣制与中国西周的分封制的区别

1、中国先秦时代尤其是西周时代的分封往往是先有爵后有地,而欧洲封建制往往是先有地后有爵。即是说,先秦的分封制大多有两个基础,一是与王室有较近的渊源,二是有较大的功绩。这些具备了,就封给一个适当的爵位,然后指给一块地建国,有爵(指公侯伯子男五等,各国内部的等级爵位不算)者互不从属(当然战国的几个新兴诸侯是用政治军事的方法取得的实权)。而欧洲的封建领主,往往是通过武力、联姻、继承等手段取得土地,然后再宣誓效忠某位更高级领主,获得爵位。

2、从属关系上差别较大。先秦的分封制是层层从属,从礼制上讲,诸侯效忠于天子,大夫效忠于诸侯,如此大夫也效忠与天子,即效忠于上级的上级直至天子。而欧洲各级封建主之间只效忠于直接上级,隔级之间无效忠关系,这也正是欧洲很多国王国土广阔却无法调动国内的骑士的原因。

3、由于以上的爵位关系和从属关系的不同,在继承上就有了不同。先秦的土地继承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男系继承,女系及外戚无权继承,而且理论上讲诸侯的继承都要受到王室的节制,王室有权否认继承(实际操作是另一回事,但诸侯的丧事和爵位继承都要通报王室)。而欧洲虽然有着更加严格的长幼制度(即长子继承全部,幼子什么也得不到。先秦宗法幼子降一级分封),但在继承权上相当松,女儿有继承权,外戚也有继承权,这就造成了大诸侯跨国领有土地、同时从属于两个上级领主、继承纠纷国际化等情况的产生。

4、总体来说,欧洲封建制没有分封制那么严格。先秦诸侯只能从属于天子,不服就要受到讨伐。等级森严,一成不变。而欧洲效忠关系十分松弛和自由,没有严格的宗法与分封制度。等级也有可能随着国力的改变而改变。

5、以上的不同又导致了贡赋制度的不同。先秦的贡赋制度其政治意义远胜于经济意义。诸侯贡赋为各地方物,代表这方土地属于天子。其贡献之物多为军事和祭祀物资,内容以林、猎、渔、矿为主,偶有谷类,也主要用于祭祀,如黍、椒(豆子)、麦、稻等。《左传·僖公四年》记载管仲伐楚时借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即反映了这个问题。天子及王室日常用度出自王室领地,公卿又各有专门的采地,如周、召、单等,这些并不依靠诸侯,因此从经济上来说诸侯与天子之间并无从属关系。而欧洲各级封建领主之间的供赋更像是租税,经济意义十分明显。内容以农牧产品为主。封建领主的日常生活主要就是靠直接农民的地租和下级领主的供赋来维持的。领主之间主要是经济从属。

高三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进入高三以来,我们历史备课组深入分析了课本和考纲的要求以及近几年新课改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借鉴上届高三经验,结合本届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手段,努力提高历史高考成绩。

1、一轮复习指导思想:

①立足现实,合理整合教材,做到知识点全覆盖,把知识和能力做到实处,踩实考点,不留死角,初步构建知识框架;②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时鼓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科追随者,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认真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特点,明确学科教学的广度、难度与深度;④加大训练的实效性,讲练结合,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⑤加强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新老高三之间、南北学区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

2、备课组主要复习新策略:: ①实施三轮复习法:

一轮,以模块和小专题为主干,辐射边缘知识,夯实基础;依据课标,整编章节,构建纵向知识体系。

二轮,以阶段历史为主干,进行通史复习,依据考纲,整编教材,构建横向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

三轮,知识点扫描,实现知识的全覆盖,尤其突出重点难点,以试题形式呈现,提高知识难度广度,深度,进行综合模拟训练,以适应高考要求。

②一轮复习策略: 按照第一轮复习讲全、讲实、讲透的原则,按照考纲考点,一步到位,落实知识和能力,不留死角。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教师的功夫在于备课,要加强教师在史实、史识、史观等方面的修养。力争在第一轮教学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构建知识网络,按模块、专题的结构,构建纵向知识结构。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总结归纳知识框架,老师进一步指导完善。

重视规范考试和试卷讲评:我们相信能力是练出来的,潜力是挖出来的。所以我们坚持规范训练。首先使学生明确学科高考能力要求,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坚持限时训练,练思路、练速度、练规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 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讲评,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及时确定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加强个别辅导。

关注新的史观研究,例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高三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陕西中考方式改革,艺术生群体数量急剧上升,艺考成为许多学生步入大学门槛的选择,但是艺术生普遍存在着文化课基础不牢固、兴趣低等弱点。针对艺术生的历史学习现状、需要及所存在的问题,应提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以此提高艺术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关键词:艺术生;历史学习;学习策略

一、高中艺术生文化课学习现状

在每年的高考中,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艺术类专业,被称为艺考生,他们先要通过艺术统考与各学校专业考试,而后参加高考。由于报考人数激增,每年报名人数接近百万,占所有高考生的百分之十,学生竞争愈大,压力也愈大。许多学生与家长仅仅因为艺考录取分数比普通高考低而选择这条路,没有做好竞争压力大等方面的思想准备。但现实情况是,清华美院的录取率为1.3%,南京艺术学校报考3.8万人,仅录取2000人。随着艺考热度的不断提升,艺考生生源越来越多,越来越优质,这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

目前,艺术生文化课学习存在着很多问题,本身基础薄弱,功底不牢,相当一批学生是由于中考分数达不到普高线而选择学习艺术。对于文化课,他们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文化课学习时间有限,学习内容相较于普高生而言,可谓有增无减。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艺术生文化课的学习效果普遍低下。另外,艺术生普遍个性极为突出,家庭环境相对复杂,对外界变化较常人更为敏感,[1] 在文化课学习方面也是如此。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对于艺术生文化课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是必要且有价值的。

二、高中艺术生的历史学习需要

历史课作为一门文化课,在艺术生的文化课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曾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2] 历史关乎民族的生存繁衍、国家的盛衰兴亡。历史学科包罗万象,科技、人文、天文、地理等均蕴含于其中,对于艺术生而言,历史有助于其积淀文化素养,对于艺术生未来踏上就业道路,历史底蕴和人文素养必不可少。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着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学好历史,能够从文化上产生自信,从心里产生民族认同感,通过历史学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真善美教育在历史学习中得到统一。

从高考层面来说,对于一个想上优秀大学的艺术生来说,高考分数决定成败,历史成绩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从艺术生个人角度来说,学好历史可以离理想的大学更近,从未来发展角度来说,有助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民艺术家,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三、高中艺术生历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惰性大,兴趣不高

艺术生本身文化课基础较弱,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远高于文化课,特别是对历史学习,艺术生普遍缺乏兴趣,没有兴趣就无法激发内在动机,历史学习就会变得机械枯燥。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3] 有兴趣才有求知欲,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因素。

艺术生之所以对历史缺乏兴趣,主要原因如下:其一,高考對艺术生文化课的分数要求低,使学生不重视历史学习,认为专业课更重要,而历史自然沦为副科。况且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历史想象与历史逻辑思维能力较弱,高中历史较初中历史更加复杂,学生在理解上稍微吃力就会放弃学习。其二,教师在面对艺术生这个特殊群体时,大多仍沿用面对普高生讲课的原始授课方法,不加以改进优化,以适应艺术生自身的学习特点。这会导致教师授课吃力,学生听课吃力,师生之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原本就缺乏学习兴趣,加上不当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的历史学习陷入迷茫之中。

2.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效率低下

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重要一环,是学习时采用的手段、方式、途径。学习方法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几乎直接决定了学习效果。缺乏主动思考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许多艺术生在日常历史学习中从不积极主动思考,总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忆来硬背历史知识。学生不主动将所学内容系统化,不能归纳到自己的图式中,只会觉得历史知识如同一团乱麻,复杂的历史学习内容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包袱。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效率低下,这是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3.文化课基础薄弱,文化课程学习时间少

艺术生的历史基础普遍薄弱,许多学生连中国古代各朝代更迭顺序都难以理顺,没有形成历史时空观念,无法正确解读历史史料,对于历史现象与人物进行科学而客观的分析等更高的历史学科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另外,艺术生需要将大量的时间放在艺术训练上,在文化课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就必然会减少。为了保证艺术课程的成绩,艺术生往往忽视文化课的学习。再加上,许多学生对历史课程的重要性从心理上认识不清,只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数外等“主科”上,这也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

四、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高中艺术生历史课学习现状,结合《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特点,笔者提出如下应对策略,希望有助于学生萌生自主的热情去研究历史,钻研历史,借鉴历史。[4]

1.改变单一化课堂模式,增强艺术生历史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由“传播者”转化为“引导者”,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心态,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如果历史课堂还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仍然泥守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历史课程沉闷无趣,使艺术生失去历史学习的热忱,而且,学生不能进行自主参与式学习,没有理解消化的过程,学习效果也就不会理想。

如何使课堂生动有趣?可以考虑合作探索,这在历史学习中是一种常用手段。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资产阶级的两个派别,分别是改良派与革命派,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同,因此产生了分歧。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请问同学们,你们支持哪一派的主张,原因是什么?许多学生立场明确地支持其中某一派,也有部分学生认为两派的政治主张各有其合理之处。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成三组讨论,用事实为依据,以史料为支撑,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每组学生相互配合,都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都可以主动思考,查阅各方面资料,对于改良派和革命派都会形成全方面多维度的认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就会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角色扮演也同样可以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这一课时,秦始皇在秦建立之初如何治理地方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选择三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秦始皇、李斯和王绾,让学生自己体会秦始皇在郡县制与分封制中的抉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掌握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与优劣。角色扮演可以使课堂氛围活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增強艺术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2.“四环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第一环是预习。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必不可缺的能力之一。不得不承认,学生对未知是有好奇心的,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引导和利用,每次课前都给学生布置一个预习任务。

第二环是听课。因为有了预习,学生会更加专注,如果讲到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学生还会有满足感。听课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听课的态度是关键,所以要先让学生明确课堂听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语气的变化、肢体动作乃至眼神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随时进行课堂提问,以检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

第三环是整理笔记。整理笔记可以巩固所学知识,为课后复习提供资料,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笔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对历史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整理笔记要有自己的思路,而不是机械地记录,要凝练笔记,提高效率。

第四环是作业。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反馈,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手段。历史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查阅资料等方式转化成学习成果,可以演讲和辩论,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等。布置作业需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使之流于形式,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

3.结合学生实际,编写校本教材

由于艺术生学习情况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适于艺术生特点的专门性、针对性教材。艺术生底子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要精简教材内容,使知识系统化。另外,应注意将高频考点整合在教材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每章节用表格、知识网络图等形式,把知识点清晰地呈现出来。校本教材要立足于艺术生的能力基础现状,紧贴课程标准,如此,既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国家对文化产业也越来越重视,选择学习艺术的学生也会越来越多。如何提升艺术生的文化素养包括历史学科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基于此,我们应加大对艺术生文化课(包括历史课)的学习关注,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灵.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策略研究——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高级中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1.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选集1卷,66

[3] 乌申斯基.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J].教育杂志,1857:7-8.

[4] 宋建领.高三艺术生历史有效教学初探[J]. 《中学政史地》2018第5期:85-88.

作者简介:徐嘉颖(1997—),女,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学生,专硕,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高三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本校几年的本考经验,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学情分析

本届我校高三文科10个班,7个普通班,3个音美班,基础较差。存在三大问题1、学习主动精神太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太差。2、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分析,而倾向于死记硬背,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3、做题能力太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习惯不规范。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三、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1X年5月底—201X年2月初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基础年级新授课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轮时间:从2月初——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参加保定市和周边地区的模拟考试,做好总结分析。

三轮时间: 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针对选择题、综合题的题型、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进行严格训练。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综合测试讲评,精选精炼精讲。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对热点、重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做好学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拟题,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方面都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从近几年高考答卷情况看,历史学科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掌 握不牢,表现为史实张冠李戴、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等。二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现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把握题意等。三是答题不规范,表现为表述不当、思维混乱、答案错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题口语化等。为此,在把握考纲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重点参照并研究课改省份试题及其高考动态,我们将是河北省课改后第四年高考,高考试题已趋于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不仅要把握好考纲,针对近几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还要搜集各课改省份的高考题和命题方向。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1、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重难点、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备课组必须认真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逐步转化备课方式。集体备课要实现由备教案向备学案的过渡,由备教学内容、备知识梳理向备教学实施的过渡。

3、潜心研究备课内容。备课要认真关注“三情”、 “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等问题。

4、在备课和教研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帮带作用,从备课、讲课、作业布置,重点讲解各个方面细致的指导新教师。并要求新教师尽量做到听一节讲一节,学习中提高。

第二、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置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置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收获、积累和提高,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用词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案模式:目标提出要有恰当的动词;知识结构清晰、精练;高考真题有导向性;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课本和名师,使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3、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 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 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以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它以秦朝为分界线,分为特征鲜明的两个阶段。西周时期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分封制、世袭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这一时 期孕育的思想经诸子百家阐发而成为古代中国的精神宝典,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公田)。因此,政治制度上的“家国一体”、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经济上的“土地国有”,成为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对以后的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以 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成长、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奠定,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不可分。

4、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 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 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第三、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复习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第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题指导。

1、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特别是贴近高考的典型试题,如材料型的问答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考备考的新思路。高考与新课程密切相关,要潜心研究高考新特点,制定应对策略。要站在新的视角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考”,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体系,完善知识树、知识网络、学科框架、知识图表等知识体系。

2、在复习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学会阅读是根本性的措施,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指导阅读技能方面要作到四个明确:时间、内容、方法和问题。

第五、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画出思维导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第六、精编练习,及时讲评,指导规律总结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

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4、错题率高的反复练习。每周将练习中错误率高的习题整理出来,实施周周错题滚动联系,强化训练。

第七、扎实搞好分类推进工作,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第八、情感投入,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本届历史班学生基础又比较差,所以可以想象他们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爱他们,支持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第九、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灵活迁移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 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例如建立和谐社会、改革创新、维护国家主权(目前与 越南、韩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存在的边界矛盾)、三农问题、经济全球化、民族关系等。

总之,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201X年的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计划进度表:

201X年5---6月 政治史模块 基本方法、基本概念。

201X年7—9月 复习必修三思想史掌握思想史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基本结论、

201X年 10—12月 经济史模块 基本方法。

201X年1月 复习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联系、整合

201X年2—5月初 通史复习、注重三个模块知识的整合。

201X年5月初—6月初: 与历史相关的时时热点、整合、训练 、训练学生做题的速度、准确度、以及做题的技巧。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