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范文

2023-09-09

建筑材料范文第1篇

【摘要】生态建筑设计是指将生态学运用到建筑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综合人、建筑、环境三方面为一个整体,找出人、建筑、自然三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在应用多种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个有机体。本文笔者对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建筑观;建筑设计;应用

前言:生态建筑观应用于建筑设计是当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它独有的优势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制定最优的方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1.生态建筑设计需遵守的原则

1. 1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也使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破坏,所以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收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生态建筑设计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大自然的朋友,建筑工程不能对自然产生破坏。

1.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同建筑的完美结合

在设计中,对于周围的自然资源设计师要充分加以利用。但是并不是要对自然环境或者自然资源进行一味索取,而是要将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充分融入到设计中,加以有效利用,让它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在此过程中就要对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都有所考虑,将自然合理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1. 3认真考虑相应生态环境地域特点

建筑工程必将对一定的土地资源进行一定的利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现场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掌握,对其能源分布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查。在具体的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对这些因素产生破坏,才能在总体上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完美统一。

2.生态建筑理论的特征

2.1 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本

生态理论首先就是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本,将二者充分的联系在一起。从建筑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建筑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生态建筑的出现不是对传统建筑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选择性的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为核心,同时也是居住环境的核心,生态建筑理论关注的是人身心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最大化、最优化的方式利用自然,最小化、最低程度的改造自然。然而,生态建筑理论所说的以人为中心,并不代表人類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它有一定的规则限制,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要以生态环境的健康为前提,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生态建筑,不是从“以人类为中心”飞跃到“以生态为中心”过程,要在发展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发展,生态建筑理论需要“以人为中心”和“以生态为本”的有机结合。

2.2 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地域是建筑存在基础,也是生态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地域一方面包括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包括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生态建筑要与特定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相适应,也要充分体现出地区的文化特征;各个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地区建筑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生态建筑的地域性,是对本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是本地地域特征的充分体现。

2.3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由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几个部分组成,而从生态建筑理论的内涵上来讲,生态建筑充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的策略

3.1 高效利用优势能源

在建筑施工建设中,一方面在强调建筑过程中生态环保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建筑设计中把各种优势资源的利用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充分发挥有力条件的辅助作用。例如:靠海比较近的建筑,在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海岸的优势,像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建筑的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可以在建筑的顶部安装风车利用风能,在建筑前方按矩阵排列安放太阳能电池板,充分利用太阳能。

3.2 因地制宜,把不同的环境和建筑科学融合

地域的差异性特征,对于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应用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筑设计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创新,与不同的环境科学融合,不能只是简单的固定模式。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建筑与环境良好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建筑适应环境,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出发;第二,环境适应建筑,根据建筑方案的要求,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份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也成为生态策略的主要任务,首先,针对于温度以及湿度的问题上,在建筑师设计构思时,需要依照人体的要求设计建筑物的朝向以及门窗的尺寸,从而保证阳光的充足,进而调整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其次,针对于通风系统而言,应当以自然的空气循环为主,绿化以及净化空气,进而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最后,人文理念。主要是针对于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的关怀,即在具体的通道以及休息座位的设计上,应当对特殊人群予以特别的关怀。

3.3 发挥地域优势,减少材料的投入

无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或者是建筑结构的设计上,都缺乏实质性功能的考察。并且在设计中不能对当地现有的材料充分利用,这也是制约我国生态建筑实践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地材料就成为建筑师们的首选,从而才能避免因远途材料运输造成的能源浪费。

4.建筑设计应用生态建筑理论需要注意的因素

4.1 自然因素

从自然中发现原材料,并应用于自然环境。生态建筑理论的内涵就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没有污染,最后融解于自然。生态建筑对环保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或施工地的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科学融合,构建良性循环系统,此外,也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中其他对生态建筑有制约性的因素。

4.2 技术环境

发展生态建筑,要有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最大化的减少因技术因素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4.3 社会环境

从传统的建筑业来看,存在着很明显的污染高、损耗高的问题。运用生态建筑理论,把建筑的层次由单一变为多样化发展,涉及到众多科学领域,并在每个领域内始终贯穿生态学理论,在此指导下,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才得以完全实现。

4.4 经济环境

经济基础是所有上层建筑的基础。建筑设计中要完全的高效的应用生态建筑理论,也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针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采取最优方案,可以就地取材进行设计,经济水平的滞后对于生态建筑的实现起着直接决定的作用。

5.结语

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是当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它独有的优势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制定最优的方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谢静 . 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J]. 中华民居 ( 下旬刊 ),2013(12):44.

[2] 荆 鹏 .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J]. 河 南 科技 ,2013(18):159-160.

[3] 刘彩枫 .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J]. 北方环境 ,2011(5):162.

建筑材料范文第2篇

摘 要:过去的30年,我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是建立在粗狂式地攫取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如今,随着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的不断加重,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作为建筑来说,生态建筑材料被开始重视起来,文章就对生态建筑材料的发展作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生态建筑材料;环境保护

生态建筑材料,根据学术界的定义,指的是一类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时对环境影响最小,对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有利的建筑材料。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源自日本,并逐步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重视。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每一次的工业大革命、社会大进步,无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而今,全球温度大幅升高,恶性天气频发、SRAS等大型病毒时有发生以及人类癌症等绝症的高发率,都与越来越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所以,国际上建立共识,共同减排、倡导低碳。生态建筑材料的概念也逐步兴起被运用到一些建筑当中,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普遍运用。

1 生态建筑材料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建筑材料,体现的是生态两字,讲究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生态建筑材料的生产,消耗资源小,能够极大地减少地球负荷。

从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一个快速发展周期以后,全球的资源逐渐变少,特别是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等资源被粗狂攫取,而人口不断增多,据专家初步估计,按照如今的消费速度,石油只能消费50年左右。面对日益枯竭的自然资源,人类一方面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和开发新的能源,另一方面在百计千方的节约资源。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提出来。作为人类生活、生产的主要场所,建筑被指消耗了50%的能源,所以,如何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成为节能的最主要途径。而生态建筑材料的出现和运用,能够满足这类需求。

从建筑本身来看,30年的改革开放,城市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楼大厦林立,特别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建筑拔地而起。但是,传统的建筑走的是一条高耗能、高污染的路子,使用的材料也是一些传统建材,而这些水泥、钢铁等传统建材的污染重、再回收和利用性较差。目前,房屋拆迁和建设导致的建筑垃圾已经将城市包围,甚至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成为污染的重头。所以,国家提出了低碳的概念,从北京奥运会的绿色奥运到新材料建成的水立方游泳中心,再到用环保材料建成可拆卸的观众座椅,从低碳出行到将节能环保写进建筑强制性标准,建筑材料的环保性、生态性越来越被重视。所以,生态建筑材料,对于建造低碳、环保、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建筑来说至关重要,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

2 生态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

当前,生态建筑材料的最大特点,就是放射物小或者没有,所以污染小,类型主要有:一是低耗能型,如生态木材建造的建筑能够自动调节室内温度。二是废料再利用型,使用的生态环保材料有再生能力,无污染,被废弃后能够循环利用三是舒适保健型,一些材料能散发处香味,并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调节空气湿度,让居住的人们感觉心情舒畅。

市场上目前推广的生态环保材料主要有几个大类:一是生态混泥土,通常以废弃物、城市污泥、工业矿渣等为原料进行生产,实现工业废弃料的再生利用。二是钢材机构建筑,因为刚刚可以回收利用,所以全钢结构的建筑相对来说较为环保,抗震性能也好。三是生态玻璃,目前市场上的玻璃有泡沫玻璃、马赛克玻璃、工业废渣微晶玻璃、防火玻璃等多种类型,抗击性能好、隔音好、价格实惠、可再生利用。四是生态木材,目前流行的有生态板和生态竹,都可以作为内装饰材料使用。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接连曝出的室内污染致病致死情况,越来越多的建筑开始使用生态建筑材料,特别是在室内装饰这一块,生态材料成为经济较好人士的第一选择,如生态竹地板、生态木材,等等。但是,生态建筑材料刚刚兴起,市场较为混乱,有不少黑心商家打着生态的旗号卖着高甲醛污染的材料,蒙骗消费者,也损害的人们的健康。可以说,鱼龙混杂,消费者在选购之时应该擦亮眼睛,而监管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督,对一些以次充好的材料坚决予以查处,净化市场,保证生态建筑材料的良性发展。

3 生态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

生态建筑材料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很多核心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一些产品只能靠进口。所以,必须要加强生态建筑材料的研究开发。

3.1 大力开发高新技术材料。

生态建筑材料通常含有高新技术,如一些有除菌、除臭、除味的一些净化空气的材料,通常是采用在材料表面涂上一层涂料的形式,还有一些是利用内孔空隙对污染的分子进行吸附,如竹炭。目前市场上比较热门的有光合技术、离子交换法、生物技术、光电技术等等。这些高新技术材料依靠的是强大的研发能力,作为我国的建筑材料生产企业来说,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强大资金投入。

3.2 充分实现传统材料的再利用

当前,大量的传统建筑材料都可以进行工艺改造之后,制成环保要求的生态建筑材料。如城市垃圾、矿渣等,经利用和转制的神态水泥,复合板材等等。这类生态材料的有点是原材料较多,制造更为简单,最主要是经济,市场需求较大。企业应该在这一方面进行努力,变废为宝,在实现生态环保的同时,做到材料的循环利用。

3.3 多管其下,营造良好的生态建筑材料应用氛围

生态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要依靠多方努力。作为企业来说,应该加大科技研发预算,成立相应的研究部门,以研发新材料为己任,不断突破发达国家的垄断,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作为政府来说,要建章立制,鼓励高校开设生态建筑材料的课程,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专业人才的培育,同时,也要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研发企业倾斜,对于研发出生态建筑材料的企业应给于一定的奖励,降低研发成本,增加积极性。建设主管部门要组织相关部门和主要企业技术负责人,尽快建立起生态建筑材料的应用标准,在一定范围进行生态材料的强制性使用试点,然后稳步推开。

人与物、物与自然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材料作为对环境友好的材料,应该得到充分重视并应用。只有这样,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才能真正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参考文献

[1] 白雪娇.新农村生态材料建筑[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12).

[2] 李无为.生态建筑材料及在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3(06).

[3] 刘春辉.浅谈生态建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美与时代,2009(08).

建筑材料范文第3篇

摘 要:在对建筑物进行研究中,了解到采取混凝土砌块这种建筑材料对于提升建筑物整体质量和稳定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建筑施工中采取轻质混凝土砌块制造的非承重墙经常会发生裂缝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建筑物的美观和质量方面都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对发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砌块;墙体;裂缝;防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自身环保意识也有很大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建筑施工中的建筑材料进行合理选取,保证材料的环保性。在对目前建筑施工中选取的混凝土砌块进行全面研究中,了解到这种建筑材料对于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建筑物整体质量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导致这种建筑材料在建筑墙体施工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建筑材料制成的墙体经常因为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而出现裂缝现象,对建筑物整体都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对建筑墙体出现的裂缝进行有效解决,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 常见裂缝类型及其原因

1.1 砌块材质引起的裂缝

在目前进行建筑物墙面施工的时候采取的施工材料主要是混凝土砌块,但是在这种材料制成的墙面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裂缝现象,究其原因造成裂缝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会发生收缩现象,并且在混凝土在施工之后的砼干缩时间也非常长,因此在建筑物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干缩而出现裂缝。加上产生的裂缝粘结力也比较差,因此对这种裂缝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除此之外,在建筑墙面完成施工后,在发生雨淋的情况是对墙面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为了减少雨淋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经常在建筑墙面受到雨淋之后就立即砌墙,这种现象会因为砌块上下含水量有很大的差异,造成干缩程度不同,加大了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1.2 构造引起的裂缝

要想保证建筑物自身质量和稳定性有一定提升,还应该对建筑物自身构造进行有效分析,但是在目前进行建筑物施工的过程中经常因为建筑物整体构造不合理造成建筑墙面经常发生裂缝现象。另外在建筑施工的时候没有全面考虑建筑施工时间,如果在雨季进行建筑施工势必会造成建筑物排水系统故障,造成建筑墙面出现裂缝现象。

1.3 施工操作引起的裂缝

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建筑施工的效率,经常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机械设备,但是这些机械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产生噪音对建筑墙面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主要影响表现在施工设备产生的噪声导致建筑墙面混凝土砌块出现震动现象,造成墙面裂缝,而且出现的这种裂缝在进行砼柱连接的时候还会导致拉结筋不合理,降低了墙体自身强度。

1.4 温度及应力引起的裂缝

一般来说在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需要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和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有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效施工措施,这样对于提高建筑物自身质量和其他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建筑物整体结构和温度等因素进行有效分析,经常会出现建筑物内外的温度存在差异,对其建筑内外墙面变形也产生一定影响,进一步导致墙面出现裂缝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在于进行建筑施工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定的施工手段进行施工,造成应力过大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对建筑物整体结构和墙面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造成建筑墙面出现裂缝的可能性有很大的提升。

2 避免墙体裂纹的措施

2.1 避免材质干缩裂纹的措施

2.1.1 规范施工现场混凝土砌块的存放管理。施工中砌块的用量及品种较多,应按施工计划分批运至;在运输、装卸过程中,严禁抛掷和倾倒。进场后砌块应按品种、强度等级及规格分别堆放整齐,同时要设置标志;砌块存放必须平整、不聚水,必要时可以做一平台;砌块的堆码高度一般≤1.5m,露天存放处应准备棚布,以备下雨天及时遮挡。

2.1.2 砌块龄期达到28d之前,自身收缩速度较快,其后收缩减慢,且强度趋于稳定。为有效控制砌体收缩裂纹和保证砌体强度,砌体施工时所用砌块,龄期不应小于28d。所用砌块的相对含水率应严格控制在40%之内,严禁使用龄期不足28d(蒸养的不足20d)的砌块进行砌筑。砌筑时应清除砌块表面的污物,提前2天浇水湿润。

2.1.3 砌筑砂浆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塑性及保水性。应采用原浆勾缝,随砌随勾。内墙可用无水高级石膏砂浆代替水泥混合砂浆施工。我们在施工中使用的石膏粉是一种利用废渣资源的新型石膏产品,具有保水性、和易性好、黏结力强等优点,石膏砂浆对于克服内墙粉刷开裂、开花等质量通病有良好的效果。

2.2 构造引起裂纹的措施

根据墙体长宽高尺寸,通过计算选用规格适合的砌块,并通过调整灰缝厚度,使砌块完全填满墙体,减小砌体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梁板柱连接部位的缝隙。同时施工时处理好排水、泛水和滴水等构造,避免因渗漏造成的墙体开裂。

2.3 施工操作引起裂纹的措施

用混凝土砌块砌筑墙体时,墙底部应砌不小于200mm高的普通烧结砖后,再砌混凝土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不应与其他块材混砌。砌块与砼柱连接处及施工留洞后填塞部位设拉结钢筋,灰缝厚度应大于钢筋直径4mm以上。砌块砌筑时,要错缝搭砌,搭接长度不应小于90mm,竖向通缝不应大于2皮。墙体水平灰缝厚度和竖向灰缝宽度应正确。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砌体灰缝应为8mm-12mm。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水平灰缝厚度及竖向灰缝宽度分别宜为15mm和20mm。砌块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待墙体砌筑完并至少间隔7d后,再将其补砌挤紧。

2.4 避免温度及应力裂纹的措施

为避免钢筋混凝土平屋面建筑顶层墙体的温度裂缝,可采用方法为:①顶层内外墙每隔200mm压设中4mm镀锌冷拔钢丝1道;②适当提高顶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严格施工操作,做到灰缝砂浆饱满;③在顶层内外墙的门窗洞两侧设置配筋芯柱,插筋锚固于上下圈梁内。

结束语

在目前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通常采取轻质混凝土砌块进行建筑墙面施工,其根本原因在于轻质混凝土砌块的造价比较低,因此在施工的时候使用这种材料能够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金投入,对提升建筑企业自身经济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对这种混凝土砌块墙面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这种墙面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还经常出现裂缝的现象,这种裂缝现象不仅仅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美观,对其自身质量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针对于这一点就需要对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促使我国建筑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炜,姚谦峰,丁永刚,田洁.新型复合墙体的有限元建模技术研究[J].工业建筑,2005(11).

[2]唐杰斌.新型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J].山西建筑,2004(23).

[3]赵克,王明学.应用钢丝网预防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墙面裂缝[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04(6).

建筑材料范文第4篇

摘要:在铁路工程修筑过程之中,对天然的建筑材料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同时也能够节约铁路工程施工成本。然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天然建筑材料由于其没有进行任何加工及其化学组分上面的繁杂性,导致了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天然建筑材料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将会为铁路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性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此,应该加强天然建筑材料的勘察及试验。本文就是攫取了铁路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对建筑材料进行勘察并开展具体的试验,对其要点作了详细地阐述与研究。

关键词:铁路工程 天然建筑材料 勘察 试验

天然建筑材料,又称为人工骨料,被广泛地应用于铁路工程施工之中,这主要是由于天然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特性以及良好的级配。一般而言,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十分繁多,但是按照常用的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种类,即用于铁路路基填筑的填料、砂子(一般为细骨料以及底碴等)、片石、碎石以及道碴等类型。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在操作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且天然建筑材料的种类繁多且差别也较大,因此在对天然建筑材料使用之前,一定要对其进行勘察并实施各种试验,这样有利于筛选出优良的天然建筑材料,确保铁路工程的质量以及铁路的安全运行。

1 石料、砂砾料的勘察及试验

1.1 满足相应阶段勘察工作精度要求应注意的问题

1.1.1 铁路工程中所使用地石料

在对石料进行勘察时,首先应该按照石料所在区域的地质方面的资料或者是按照已经存在的或报道的勘察资料,如果在实际试验过程中确定了该石料的场岩性较为单一,无多期构造运动以及形成时间较晚,那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对勘察的工作量加以减小。此时,勘察的主要目光应该定位于地面勘察,提高勘察的精度,进行探硐、探井勘察,辅以适当的物探工作,必要时进行爆破试验。料场取样及试验应满足质量评价要求并应具有代表性。

1.1.2 砂砾料

对砂砾料场的实际勘察过程之中,应该注意布孔方式进行不断地创新,根据具体的沙砾料场的各种地形、位置等因素来进行布孔,这样更显得科学。由于流水沉积特点,岩性、岩相一般均会有所变化,应根据勘察级别、料场大小及形状按长方形或三角形网状布孔;勘探线走向宜尽量垂直河流方向或地貌单元。

1.2 在料场位置选择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对料场的实际地理位置进行选择时,应该秉承科学性的原则进行选择,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天然建筑材料的产地进行定位或是确定时,一般选择的是较铁路沿线较近地产地;在对料场位置进行选择时,还要遵循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以及最优化的原则,即不占用或是少占用农田及林地等;在铁路工程沿线均存在着天然建筑材料料场;每个材料均有选择大于两个的料场;适应环保的具体要求;根据铁路施工机械化程度的高低,应该注重对某一个料场进行集中式的开采,其他的料场可以作为备选料场;作为首选的集中料场则要求有宽敞的集料场地来满足大规模开采的要求,这在勘察中应有所考虑,以利后期施工。

2 铁路工程天然建筑材料混合比例试验

笔者在对某铁路工程进行了天然建筑材料试验时,做了大量的关于天然建筑材料的混合比的研究。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如下表1所示,主要对铁路工程施工之中的三个参数即孔隙率、渗透系数以及斜坡流淌值进行了分析,并將实验得出的结论直接运用于实际的施工中。首先对混合料中两种骨料(即粗骨料和细骨料)进行级配研究,如下表2所示。

3 道碴的勘察试验

首先设置好取样的数量,一般选择块石为2-3块,每块块石的规格均相当,长在15-25cm范围之内,宽为15-20cm范围之内;碎石选择约为220kg,粒径一般选(60±20)cm范围之内,还要求粒径范围为60-80cm之内的碎石约15kg。

其次,应该确定试验项目,即在送样单上一定要注明是按材质检验还是按成品检验。

再次,道碴勘察要点及试验指标技术要求查阅。道碴应满足设计要求。道碴进场前要进行材质试验,成品还要做颗粒级配、针片状指数、黏土团,以及其他杂质、粉末含量(小于0.1 mm)试验。道碴材质分级标准见表3。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铁路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填料选择应根据路基设计规范进行分类,A、B组填料多以碎石类、砾石类、砂类土为主。勘察中应取样均匀且具代表性。细粒土多为C、D组填料。在实际的天然建筑材料选择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勘察,这样才能够确保铁路工程质量以及铁路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唐文军.铁路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及试验要点[J].铁道勘察.2007(3)

[2] 马建东,罗伟峰,柳青.石料、砂砾料勘察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3(3)

[3] 张海平.天然建筑材料(人工骨料)质量指标研究[J].岩土力学与工程新进展.

建筑材料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从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在施工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存在问题出发,结合本人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的经验与实践,论述了推进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现代化的方法及有效实践,希望对市政企业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 ;实践

Municipal services business enterprise building material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udy

Zhu Li-guang

(DaTong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 of the municipal services construction XuZhou JiangSu 221000)

【Key words】Municipal services business enterprise;Building material;Management;Practice

材料成本是构成市政工程成本中最大的部分,其质量、数量、工艺标准等关乎一个项目的成败,更关乎市政企业的盈利水平;从项目整体设计寿命来讲,也直接影响工程交付后的使用,因此市政企业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对于材料使用的控制与管理都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从市政建材的使用入手,探讨市政企业建材管理与控制。

1.建筑材料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市政工程一般以道路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为主,在一般的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建筑材料成本占工程成本的50%以上,机械成本占到30左右;加上材料的运杂费等间接费用,构成了市政工程中比重最大的成本。材料的质量也直接影响工程整体质量,特殊的工程材料如沥青料等受运输环节温度、湿度与摊铺机性能质量的影响较大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材料在市政工程中的首要地位;加强材料管理就是提升市政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同时也决定了材料的全员管理的重要性。

2.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的特点与存在问题

2.1 大部分材料运输至郊外,运距长且受到道路限制。市政工程多在郊外施工,集中在市中心区的工程施工,往往受到城市相关部门的交通管制,大部分的材料需运输且二次堆放;闹市区的工程送料受限,多为夜间作业,因此材料运输环节的成本较大,运距一般较长,企业灵活性受限。

2.2 过多关注供应环节,对于材料的统筹管理意识不强。由于市政企业多年来形成的粗放式管理,因此企业对于材料供应环节把关较严,从而对于材料的统筹管理意识不强,比如一个工程中标后,做出了材料清单的汇总分析,但对于如何灵活的与市场接轨,以及统筹安排计划方面不强,轻管理,看重供应,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市政企业建筑材料,一旦延误生产,材料部门要负责任。因此,施工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市政企业建筑材料,宁愿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2.3 区域性材料容易形成壁垒,导致地材价格偏高。市政工程施工多在城效野外,明明较近的地材价格应偏低,但区域性容易形成壁垒,外部材料基本无法入围市场,因此价格与社会整体价格的下浮关联度不大,导致价格偏高。

2.4 国内大中专院校没有专门的材料专业,专业性人才不足。国内大部分大中专建筑类院校,多以施工管理为主,次以造价,没有专门独立的材料管理与供应专业,因此很多大中专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材料管理岗位,专业人才不足;另外在工地现场中,材料员仅仅担负着收料记帐的工作,薪资待遇明显偏低;在市政企业中,没有针对材料专业的培训与继续教育,人才青黄不接。

2.5 企业对材料管理人员与管理手段普遍关注度低。由于市政企业建筑材料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由于对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现代化管理尤其是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野外施工期间,无法接入网络等先天条件限制,现阶段很多企业仍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3.提升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措施

3.1 推进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信息系统。

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2 建立材料供应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3.3 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3.3.1 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3.3.2 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市政企业建筑材料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市政企业建筑材料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3.3 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市政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部门要加强市政企业建筑材料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3.4 强化内部管理。

3.4.1 科学定位。市政企业建筑材料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市政企业建筑材料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市政企业建筑材料采购成本,节省市政企业建筑材料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3.4.2 科学管理。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市政企业市政企业建筑材料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目标上创新。

3.4.3 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市政企业建筑材料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市政企业建筑材料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5 构建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的监控体系。

3.5.1 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作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3.5.2 全员参与监督。市政企业建筑材料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市政企业建筑材料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4.结束语

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实体工程质量,对企业的信誉、产品满意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必须改变材料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必须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启蕾等.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2] 汝宜红等.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市政企业建筑材料流通.2001(7).

[3] 唐爱华.现代物流思想在市政企业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3(11).

[4] 张志鹏.市政企业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管理体系的构建[J].铁道市政企业建筑材料科学管理.2004(2).

上一篇:材料工程下一篇:金属材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