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范文

2023-06-27

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华都农业产业化暨京承合作重点项目介绍

项目背景

华都农业产业化暨京承合作重点项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促进京承地区经济优势互补,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政府、河北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观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广信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集种鸡饲养、饲料加工、肉鸡孵化、商品肉鸡放养,肉鸡屠宰加工、熟食制品加工、调味料生产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被列入国家产业化扶贫重点项目。

河北省滦平县地处河北省东北部,是环京津贫困带主要省份,也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国305个老区县之一。全县有6个乡镇,人口32.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万人,占总人口的40%。耕地面积38.9万亩,粮食总产量1.65亿公斤,是玉米等饲料原料的主要产地。境内交通条件便捷,101国道、京承高速横穿东西,京通铁路纵贯南北,社会和自然环境十分适合发展肉鸡养殖和食品加工业。

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优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中国名牌产品企业、中国肉类食品强势企业,也是中国民族品牌30强,荣获北京市著名商标。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华都作为奥运会唯一鸡肉供应企业,圆满完成了奥运供应任务,其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

国家开发银行以“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为使命,为切实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从2006年起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与国务院扶贫办合作,在滦平县启动了农户产业链小额信用贷款试点。 为解决分散的小农生产销售和社会化大生产销售的矛盾,使得组织起来的农民和市场能够顺利联结,产生稳定还款现金流,实现金融支持的良性循环,国家开发银行设计了严密的信用链条和有效的融资模式。首先是融资支持华都集团在当地建设完整肉鸡产业链,解决农户社会化生产和市场销售问题;其次是推动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法律上有效的“照付不议”销售模式,以产业链形成的现金流和信用链为基础,向组织起来的贫困农户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支持贫困农户发展肉鸡养殖,实现脱贫致富。国家开发银行向华都承诺项目贷款2.7亿元,目前已发放1.8亿元,并向490组农户发放了小额信用贷款3863万元。

项目建设内容和成效

项目建设年单班屠宰加工肉鸡3000万只的肉鸡屠宰加工厂、年入孵种蛋4000万枚的商品肉鸡孵化厂、年加工饲料20万吨的饲料加工厂、年产4000吨的调味品工厂、年产2万吨熟食工厂、年存栏5.1万套的父母代种鸡场8座。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向市场提供鸡肉7万吨、雏鸡产品3240万只、加工饲料20万吨、生产熟食2万吨、生产调味品4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

与之相配套的,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300个标准化商品肉鸡饲养小区共1200个鸡舍;成立养鸡协会组织农户进行商品肉鸡饲养,为龙头企业提供商品肉鸡,承担肉鸡饲养风险。龙头企业按照“统一供雏、统一供料、统一用药、统一防疫、统一屠宰”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对养殖户实行标准化统一管理,利用“华都”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名牌效应和技术研发、管理经验和完整的生物安全保障体系,以保护价格回收商品肉鸡,通过屠宰加工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承担市场风险。

产业链全面形成后,可直接为当地贫困农户提供就业岗位9100个,直接帮助2.73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间接带动10万人口实现增收,每年可直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9660万元,改善12.73万人生活条件,增加当地农业生产总值8.55亿元,年创造经济收入20亿元。 项目自 2007年7月24日河北省发改委批准备案,2007年9月1日动工以来,分别建设了肉鸡屠宰加工厂、饲料加工厂、孵化厂、种鸡场,共完成建筑面积66500平方米,构筑面积8000立方米等建筑工程。其中:肉鸡屠宰加工厂已进入生产阶段;饲料厂正在进行设备调试阶段,预计10月底投入使用;孵化厂主体土建工程基本完工,预计2009年3月底投入使用;部分种鸡场已开工建设;调味料计划2008年10月25日开工建设;熟食加工厂、综合楼、检测中心等预计2009年3月建设。项目总投资5600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18938万元。截止2008年9月30日,共放养商品肉鸡156万只,出栏肉鸡148万只。养殖农户平均毛利3.47元/只,纯利1.86元/只,平均每年纯利46500元。

各方支持

河北省政府出台对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由省财政贴息100万元的贴息政策。根据《关于北京市农业企业到承德发展相关政策的合作备忘录》,承德市政府对项目的收费实行免、减、低、缓优惠;为建设项目提供财政、税收、信贷支持。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于一次性贴息奖励等项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滦平县委县政府为项目出台了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滦平县政府投资1.1亿元建设完善了项目所需的基础设施,为贫困农户规模化养鸡提供包括保险在内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组织协调广大农户,保证项目在良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下顺利运行,保证组织起来的农户和市场顺利对接。

根据《关于北京市农业企业到承德发展相关政策的合作备忘录》,北京市政府出台对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作用突出、带动性强、促进农民增收明显的企业,择优给予一定资金的奖励;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享受北京市相关奖励政策;龙头企业纳入北京市农业“绿色贷款通道”的金融服务目录等项政策。

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实施“支部+产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产业帮扶中的组织保障和桥梁纽带作用,结合资源禀赋,通过支部引领,财政扶贫资金直补到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主导、特色产业,配套实施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通过扶持,打造出了澄城县柏门村冬枣产业扶贫园、寺前镇和家楼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吉安城村苹果产业示范基地、段庄村金银花示范基地等。截止目前,发放产业直补资金3063万元,扶贫10000余户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大棚、特色产业等。

实施“财政+银行+贫困户”扶贫模式。成立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和《澄城县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管理办法》。通过财政资金担保,撬动银行贷款,对有劳动能力、技能素质和个人信用良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发放1-5万元限期三年的全额扶贫贴息贷款。截止目前,全县风险补偿金达到1400万元,累计发放到位扶贫小额贷款资金1.2亿元,扶持和引导贫困户发展苹果、生猪、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

实施“贫困村+互助协会+会员户”互助运作模式。在贫困村建立互助协会,既填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解决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支部引领,协会资金支持,对有劳动能力、需求资金少、年龄偏大、在金融机构贷不到款的贫困户发放5000-10000元小额借款,解决生产发展资金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建立1个县级互助协会和105个村级互助协会,入会农户达7278户,其中贫困户4615户,贫困户入会率达62%。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4858万元,累计为4100户会员发放借款7962万元。扶持设施大棚420座,标准化圈舍260座,发展庭院式养殖1840余户,新栽苹果8500亩,杂果5300亩,种植中药材6600亩,有效解决了农村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不足难题,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助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实施“合作社+银行+贫困户”产业带动模式。按照“政府扶持、企业带动,利益联结”思路,采取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的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在澄城县新农富专业合作社,选定40户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利用贫困户贷款,合作社担保,每户贷款5万元交由合作社管理,合作社一次为其提供30头仔猪(每年二个批次),同时搞好生猪的防疫、饲料配送、育肥猪保险等服务,确定出栏保护价和保底利益保障(100元/头),使贫困户彻底摆脱市场风险和疫病困扰,在无需投资的情况下,保证户均最少2万元利润收入,帮助带动贫困户发展生猪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实施“光伏+贴息+贫困户”分红扶贫模式。采取企业贷款、财政贴息、群众分红的办法,投资10亿元建设了拓日新能农光互补项目,对3418户贫困户进行扶持,每户每年可获得3500多元分红。项目建成后,贫困户可以在土地流转中受益,可以得到入股分红,可以在农光互补项目中打工,实现了多层次收益,确保了稳定脱贫。

实施“支部+三变改革+园区+贫困户”带动模式。通过村支部组织村民确定产业,主导“三变改革,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建扶贫园,吸纳本村所有贫困户入园参与经营。全县共有27个村1082户贫困户依托园区有了增收产业。

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中共孙营乡党委 孙营乡人民政府

(2017年9月5日)

一、基本情况

孙营乡位于县城西北约9公里,辖31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5.2万人,耕地8万余亩。全乡33个党支部,1671名党员,其中24名贫困党员。共有贫困村4个,贫困户652户1979人,其中,赵龙门、蒋家已分别于20

14、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南李佐、南孙营计划分别于20

18、2019年整村脱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位一直居全市前列,主要种植胡萝卜、土豆、花菜、洋葱等经济作物,粮经比例2:8。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责任担当,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专门组织到南阳、许昌、尉氏等地学习,结合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选择扶贫项目,用足用活政策,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产业扶贫领导组,以乡长为组长的金融扶贫领导组,乡村成立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服务站。三是责任明确到位。乡党委、政府带头落实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职责,压实责任组及帮扶人产业扶贫帮扶责任,确保产业脱贫见实效。

(二)运用“四种模式”,确保精准施策。一是合作社

- 1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投入,科学配置资源,以技能培训“拔穷根”、产业带动“换穷业”,把“输血”式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最终形成由点带面,覆盖全乡,辐射周边的产业发展格局。

“拓展一个产业园”即拓展南李佐、姜寨脱毒红薯种植产业园,运用入股分红或租赁收益的方式,将新庄现有的20个标准塑料大棚纳入产业园,进行脱毒红薯种植,优先吸纳贫困户就业。同时,免费为贫困户提供种苗、技术、肥料,鼓励引导贫困户进行脱毒红薯种植,市场价回收,预计可比普通红薯种植亩均增加收益2000元以上。

“新建一个基地”即新建东赵亭、赵龙门早熟桃种植基地。早熟桃因其反季节、品质好、产量大,近年倍受种植户青睐,群众有种植意愿。依托现有早熟桃种植,鼓励引导东赵亭、赵龙门等南部、西部贫困户开展早熟桃种植,并协调提供种苗、技术、资金支持。

探索两种模式。一是“抱团经营”模式:实行“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带贫困户。通过合作社、能人、大户,将有劳动能力、有技术、无资金贫困户组织起来,集中互保贷款,自主发展产业,既解决贫困户无钱创业,又解决了生产分散、产品销售无门的问题。二是“挂靠帮带”模式:实行“挂靠经营+入股分红”带贫困户。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到户增收资金与金融扶贫相结合专门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贫困户通过

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政策引领激活特色产业发展动力。制定出台了《促进生态移民脱贫增收的政策措施》,一定五年不变,从

×个方面全力支持移民地区产业发展,激活了产业发展动力。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贫困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实际,对新规划建设的养殖园区配套设施、农田水利维护、田间主干道及生产道维修等建设项目,给予一定补助;对自打抗旱井的流转大户、流转移民区枣树地的和在移民区投资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厂的,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共投入×元,实施了特色养殖业、便民服务市场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有力改善了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种植业。对规划集中连片新建标准节能日光温室,按照室内实际建设面积每亩补助×元。新建标准大中型

拱棚(移动温棚),按照室内实际建设面积每亩补助×

元。鼓励长枣间种优质牧草、红薯、马铃薯等,流转长枣地

500

亩以上,每年补助×元/亩。支持种植自治

区、×市推荐的经济作物,红树莓连片种植

1000

亩以上的,一次性给予种苗补助×元/亩,两年内享受土地流转相应的补助政策,建设冷库给予×的建设资金补助。鼓励以移民为主体的合作社、家庭农场领办示范基地,推广优良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年领办

100

亩以上的高标准示范基地,每年补助×元/亩。201×年通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亩,建立自治区级、×市级永久性蔬菜基地各×个,群众直接受益×万元(土地流转费×万元,务工收入×万元),人均增收×元。三是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养殖业。鼓励支持发展牛、养等养殖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对在养殖园区内养殖育肥羊、良种基础母羊的移民给予相应补助。鼓励移民购买优质奶牛投放园区进行托管,每头补助×元,

并对移民和托管奶牛的企业给予补助。鼓励养殖龙头企业在移民村投资建设养殖园区,年内存栏奶牛*头以上、肉牛*头以上、羊*只以上,每个企业每年最高给予×万元以内的贷款基准利息补贴。四是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对引进的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与移民依法签定合同流转土地*亩的每年补助×元/

亩,对流转*亩以上(含*亩)的每年补助×元/亩。移民依法规范与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流转土地,*亩的每年补助×元/亩,*亩(含*亩)每年补助×元/亩,*

亩以上(含*亩)每年补助×元/亩。五是大力扶持发展劳务产业。鼓励自主创业,对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证的学员,报销全部学费,鼓励培训机构在移民点新建实训基地;对年内稳定就业×个月以上,收入达到一定数额的移民,奖励×元/人;鼓励劳务派遣公司等开展劳务中介服务,并给予一定奖励;鼓励自主创业,对移民创办微小企业、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奖励性补助。鼓励年轻夫妇进城务工就业,

凡夫妻双方到×工业园区企业务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1

年以上,连续缴纳养老保险×个月以上的政府提供公租房(免收租金*年)。目前,已经兑现创业就业奖励补助×万元(其中自主创业奖励×万元,稳定就业奖励×万元),有*对年轻夫妇进城务工并得到政府公租房自助。

聚焦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市近几年来,沿山下白路一线草畜产业发展迅猛,形成百户科技示范、千户规模经营、万户分散饲养的格局,初步建成“买西北,卖全国”的百里特色养殖带。随着脱贫攻坚战打响,×市委、政府高瞻远瞩,聚焦特色

养殖基础优势,着力打造生态移民村特色养殖示范基地。根据移民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区位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按照奶牛、肉牛、育肥羊、基础母羊、肉兔、家禽等特色养殖结构合理搭配原则,由农牧局牵头,

201×-201×年在移民村新选址规划了×个大型养殖园区,升级改造原有的×个养殖园区。201×年开工建设的×个千头奶牛养殖场已经投入运行,201×年新开工建设的×个千头大型肉牛养殖园区已经开工建设,8月底前可以投入运行,移民村特色养殖产业勾画布局出选址布局合理、养殖结构科学、重点突出、销路畅通的宏伟蓝图。为了吸引养殖大户在移民村投资建厂,

×市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外,还从选址规划、项目立项、土地利用审批、施工建设、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全力配合和支持,打消了养殖大户投资建厂的种种顾虑,加快了项目落地。201×-201×年,移民村共引进养殖大户*家,累计引进特色养殖投资投资

5

亿元以上。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扶贫模式,

扎实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为主内的“三变”改革,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牛养殖场为×户移民每户托管奶牛

1

头年分红×元/年,×村每户×万元扶贫小额

贷款入股×奶牛养殖场托管奶牛

3

头分红×元/年;

201×年新建×个千头奶牛养殖场,与企业(合作社)

商定

8

月份完工后为贫困户入股托管奶牛×户以上,

通过入股托管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专门针对残疾群众脱贫引进肉兔产业建设兔舍

2

栋,吸纳残疾人家庭户×户,每户获利×元/年。采取群众养企业回收办法,连续

2

年为移民村×户移民每户发放扶贫鸡苗

50

只、鸡笼×个,解决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不出家门务工增收的问题。

聚焦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市生态移民村经过

5

年的建设发展,在特色种植业方面围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着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一是流转费阶梯式增长盘活移民村土地。

×市生态移民村地处毛乌索沙漠边缘,新开垦的耕地土壤贫瘠,地力地下,灌溉用水紧张,发展种植业投入成本倍增,对种植大户没有多大吸引力,土地流转比较困难。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吸引并留住种植大户,

×市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土地流转费前

3

年×元/亩,从第

4

年开始每亩每年递增×元的阶梯式递增方式,逐步增加与当地周边流转费持平,同时给于流转大户一定的流转费补贴,在确保种植大户盈利的前提下保证了移民土地流转。二是新技术、新

品种推广应用,提升特色种植业品质。在特色种植业方面,瞄准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和市场需求,在发展×

当地长枣产业的基础上,先后引进新品种;在种植技术上采取水肥一体化、移动拱棚、设施温室等先进种植技术。三是创新特色种植模式,促进移民增收。成立移民村特色色种植专业合作社×个,采取“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自治区级和×市级永久性蔬菜基地各×个。按照“合作社发展产业就近解决

×人员在田间从事农业生产,带动移民在务工过程中获得劳务收入的同时,还能学到特色种植技术”思路,

引进的优势特色种植产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的前期下,优先选择劳务密集型产业。四是示范引领移民自主发展。我市在发展特色种植业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引进大户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部分移民在引进种植大户合作社务工挣钱、学种植技术的过程中,

看到了发展规模化特色种植的效益后,就开始行动起来。201×-201×年,×户移民在×公司流转枣树地,

最少的流转

5

亩,最多的流转*余亩,在自己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带动了更多的移民投入到自主发展大军。201×年移民村新增×户移民在本村流转枣树地

*亩套种黄花菜,将移民自主发展带向高潮。

聚焦丰富的劳务资源,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立足

让每个人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人稳定就业,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有活干、有钱赚。坚持把务工就业作为脱贫增收的主要产业来抓,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放缓、务工就业难度增加的形势下,转思路、变方法、出实招。一是搭建劳务服务平台,为移民就业服好务。成立劳务服务中介组织,发展劳务经纪人,对移民村劳动力进行全面调查,掌握清楚劳动力结构,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对接用工企业,每半月发布公告一次务工就业信息,每年劳务输出达×人左右。二是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务工就业能力。根据劳务市场需求,转变劳动力转移思路,从“我向企业找活干”向“企业找我干活”

转变,瞄准临武周边企业用工条件,接轨“订单式”

培训模式,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能力提升培训工程,全力以赴为每户移民培训出

1-2

名能够胜任企业岗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喜欢使用的技能型人才。三是创新劳务就业模式,巩固提升“村头建厂”经验做法。201×年引进×个千头奶牛养殖场,带动务工就业*余人。201×年,在原有中银绒业狼皮子梁针织分厂的基础上,采取政企合作模式,

继续巩固扩展移民村“村头建厂”好的经验做法,鼓励中银公司在白土岗乡×村建设针织车间,吸纳该村

×人就近稳定务工就业,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通过全国妇联、妇女协会支持,引进*有限公司,在×村建设全国第一家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吸纳100

名移民劳动力就近稳定务工就业。正在建设的昊盛达、金勇两个大型养殖场建成后预计能够带动

80

产业扶贫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加大争取力度,X万元“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落户我县。今年x月,在省扶贫办组织的“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专题答辩会上,我们通过精心部署、认真准备,提交的X县“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答辩材料获得与会评委专家的一致好评,顺利使总投资X万元的“中央专项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项目”落户我县。中央专项公益金资助是以全国贫困革命老区中的贫困村为单元,按照集中连片、整合资金、群众决策、科学规划的原则,通过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开展的扶贫开发建设项目。此次获批的X万元项目资金,将全部用于我县X个贫困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加大跑办力度,财政扶贫资金额度实现新的突破。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积极与省市扶贫部门沟通联系,最大限度的争取财政扶贫资金,做好贫困村项目准备工作,为实施启动扶贫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到目前,已争取到位财政扶贫资金X万元,其中,一批资金X万元,二批资金X万元,项目主要涉及X个贫困村的设施蔬菜种植、食用菌、肉猪养殖以及修路、引水等项目,所有项目正在实施中。

三、加大工作力度,推进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贷款项目。今年以来,我们积极推进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贷款项目,通过X县农户自立服务社,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发放明白纸等形式进行动员,截至目前,已发放小额贷款X万元,为X个贫困户发展种养项目,推动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加大组织力度,认真开展扶贫培训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依托省、市扶贫办确定的培训基地及省外培训学校,今年以来,组织贫困剩余劳动力参加了电脑、电焊、数控机床、电工等方面的培训班,已培训输出贫困劳动力X人次。二是举办科技扶贫培训班。今年以来,先后举办养殖技术、农业种植技术培训班X期,培训群众X人次,聘请农技专家深入贫困村进行技术指导X余次,覆盖贫困群众万余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

上一篇:班级管理经验交流材料下一篇:人大工作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