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

2023-09-19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1篇

三、判断题

1 “创新之父”是彼得·德鲁克。 (判断 ) 错误

2 “关系型”契约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再是以绩效和组织忠诚来换取自己的工作保障,而是期望在接受新的工作任务时自己能够更为灵活,并且愿意学习新的技术来适应组织的需要。 (判断 ) 正确

3 “经济全球化”至今已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判断 )错

4 “知道为什么”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应该了解组织的业务和文化,从而能形成和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以促进组织的发展。 (判断 ) 正确

5 《民事诉讼法》属于实体法。 (判断 ) 错误

6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施行。 (判断 ) 正确

7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将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 (判断 ) 正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我国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献。(判断 )正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突破了过去以行业管理机构为主体,以归口部门、单位甚至用工形式来划分职业的传统模式,采用了以从业人员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作为职业划分标准的新原则。 (判断 ) 正确

10 编码是指将想法、认识及感觉转化成信息的过程。解码是指信息的接受者将信息转换为自己的想法或感觉。 (判断 ) 正确

11 不管是智力成果还是商业标志,都具有财产价值,而且都具有非物质性。 (判断对

12 成功的职业定向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及主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 正确 13 传统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加薪和晋升,它不仅受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努力的影响,还受到组织所提供职位的影响。 (判断 ) 正确

14 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来看,职业是指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 (判断 ) 正确

15 促进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价值尺度和核心要求。这一理念是一种社会发展观念和指导思想的根本变革,带动了组织和组织内部员工发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对

16 对世权是知识产权与属于相对权的债权的一个重要区别。 (判断 ) 正确 17 对于商标等商业标志,法律是将其作为商业活动的标志,也是作为智力成果来保护的。(判断 )错误

18 对于物权来说,其保护对象的物质性、特定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其权利的唯一性。 (判断 ) 正确

19 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性”这一点,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时就应得到体现。(判断)正确

20 非物质财产等同于无形财产。 (判断 ) 错误

21 非语言沟通是连续的,通过声音、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渠道传递信息,绝大数是习惯性的和无意识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无结构的,并且是通过模仿学到的。(判断 ) 正确

22 分解后的目标有利于跟踪检查,同时可以根据环境变化制定和调整短期行动计划,并针对具体计划目标采取有效措施。 (判断 )对

23 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一个人对于某种职业的适应性不同,同时,不同职业因其工作内涵、性质的 不同,对人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判断 ) 正确

24 个体差异还体现在每个认定能力系统不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能力类型的不同和水平的差异等方面。 (判断 ) 正确 25 个体的“易变性”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要频繁地穿越组织边界,这将不再被视为对组织的不忠诚而成为一种新型的社会规范。 (判断 ) 正确

26 根本法又称宪法。 (判断 ) 正确

27 工作环境与职业生涯面临的主要时代特征说明,高速发展的技术为拥有多种实用技能的员工创造了很多新的职业道路,同时也使得那些不适应这种变化的员工发现,他们往往赶不上雇主的未来计划。 (判断 ) 正确 28 工作环境与职业生涯面临的主要时代特征说明,全球经济一个重要变化是各个组织必须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前景,才能存在与发展下去。 (判断 ) 正确

29 工作环境与职业生涯面临的主要时代特征说明,未来的组织结构将比我们所熟知的等级制结构更加扁平化和分权化。 (判断 ) 正确

30 工作环境与职业生涯面临的主要时代特征说明,由于高度竞争的环境要求一定的灵活性,很多组织便采用一种期限更短、双方承诺更少的交易型心理契约。 (判断 ) 正确

31 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所在单位的要求,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项培训。 (判断 ) 正确

32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公民通过自己的行为独立行使民事权利或履行民事义务的能力。 (判断 ) 错误

33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是公民主体资格的集中表现。 (判断 ) 错误

34 雇主不按时支付薪酬,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使用“支付令”来催发薪水。 (判断 ) 正确

35 很多组织会采用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比如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事业部制与项目制的引入等。 (判断)正确

36 很多组织在实践过程中会采用一种期限更短、双方承诺更少的“关系型”契约。 (判断)错误 37 环境相对于自我意识、自我能力、自我设计和努力来说更为重要。 (判断 ) 错误

38 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判断 )正确

39 建立互信关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始终共同参与、共同制定、共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判断) 正确

4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做调整上层建筑改革难有实质性进展。 (判断)正确

41 经济全球化不能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 (判断 ) 错误

42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区域统一,使国际分工更加深化 (判断)正确

43 经济全球化能促进经济多极化发展。 (判断 ) 正确

44 经济全球化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判断 ) 正确

45 可以分地域取得和行使是知识产权区别与其他民事权利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判断) 正确

46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判断) 正确 47 良好的个体心理品质不仅对个体的成长和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往往比能力因素、个性人格因素的影响要更大。 (判断 ) 正确

48 麦克利兰认为胜任特征是指“参照效标(有效的绩效或优秀的绩效)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的潜在特征”。 (判断 ) 正确

49 每一个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判断 ) 正确 50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简称为民事客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和负担民事义务的人。 (判断) 错误 51 目前,在校大学生处在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判断 ) 正确

52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创造型职业定位。 (判断 ) 错误 53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创造型职业定位。 (判断 )正确 54 目前组织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的管理多注重于外生涯。 (判断 ) 正确

55 内职业生涯更多注重于所取得的成功或满足的主观感情以及工作事物与家庭义务、个人消闲等其他需要的平衡。 (判断 ) 正确

5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与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判断 )正确

57 人类社会生活必须按一定标准和准则进行,否则,社会生活将杂乱无章。 (判断) 正确

58 人们能够积极地从事某方面的实践活动,是因为他们对这种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判断 ) 正确

59 如果某人具有某项突出的技能,而这项技能可以为其带来收人,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就应当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判断 ) 正确

60 识经济的产业结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将更为科技化、人性化,更加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需要。 (判断 ) 正确

61 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 (判断 ) 正确

62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不能进行交流。 (判断 ) 错误 63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能完全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 (判断 ) 错误 64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 (判断)正确

65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判断 ) 正确

66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经费按照有关规定完全由个人负担。 (判断 ) 错误

67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涉嫌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判断 ) 正确

68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警告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得聘用到高于现聘岗位等级的岗位。 (判断 ) 正确

69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可以继续其与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 (判断 ) 错误

70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判断 ) 正确

71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判断)正确

72 事业单位拟订岗位设置方案,可以不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判断 ) 错误

73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重点考核工作绩效。 (判断 ) 正确

74 随着组织经营风险的提高和专业技术人员自我意识的觉醒,专业技术人员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项依赖关系,而是一种新型共生共荣、相互依赖的关系。(判断) 正确 75 所有的职业都有某些程度的改变,但正在形成的职业变化得尤为剧烈。 (判断 ) 正确

76 通过加入党的组织,加强与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一方面可以获得维权的相关信息和示例,强化自身维权意识,另一方面团结起来力量大,一旦存在集体权益受到侵害就可以应用多种方式方法来维权。 (判断 ) 错误

77 脱产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离开现有岗位,或者离开组织参加全日制的继续教育学习,学业完成后继续就业的继续教育方式。 (判断 ) 正确

78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判断 ) 正确

79 我国还没有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 (判断 ) 错误 80 我国社会的主要时代特征中指出,经济发展实际上就是要解决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人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取尽可能大的效益。 (判断 ) 正确

81 物质财产可以同时在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被许多人直接使用,而且这种使用不会给该信息本身造成损耗。 (判断 ) 错误

82 宪法是国家颁布的法律中的一种,它和普通法律在本质是不一样的。 (判断 ) 错误

83 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并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心理专家的。 (判断 ) 正确

84 信息的采集、传送、整理、交换,无一不是沟通的过程。 (判断 ) 正确 85 信息是指在沟通过程中传给接受者(包括口语和非口语)的消息。 (判断 ) 正确

86 行政机关任命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被依法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判断 )正确

87 需要经过批准授权的知识产权,只在批准授权的国家受到保护。 (判断正确) 88 学是知识的建构与重构的过程。习是提高行动能力的过程。 (判断 ) 正确

89 学习的本质是创新。 (判断 ) 正确

90 研究知识产权的特点,首先要研究其保护对象。 (判断) 正确 91 研究自己适合从事哪些职业/工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和基础。(判断 ) 正确

92 业余学习是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自身兴趣和工作需要而展开的,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 (判断 )正确

93 一个人的知识素养也叫做知识素质,就是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与其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 (判断 ) 正确

94 一个人生活的好坏、社会地位的高低以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从事的职业及其在职业岗位上的贡献决定的。 (判断 ) 正确

95 一国公民指具有该国国籍的自然人。 (判断 ) 正确

96 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总要受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全球资源和市场一体化,才能使一国经济在目前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摆脱资源和市场的朿缚。 (判断 ) 正确

97 一项物质财产在同一个时间只能够存在于一个地方,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以上的地方。 (判断 ) 正确

98 依照一国法律取得的知识产权,可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法律的保护。 (判断 ) 错误

99 以暴力、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收集的证据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判断) 错误

100 易变性职业生涯和传统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动态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依靠吃老本。 (判断 ) 正确 101 由于物权的保护对象是物质财产,权利人通过对物的实际占有就可以实现对物的控制,因而占有权成为物权的重要权能。 (判断 ) 正确

102 由于组织和员工个体都开始自觉而主动地开展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规划和管理,两者在利益上的冲突使得双方为了发展而不得不走向初步的融合。 (判断 ) 正确

103 游戏设计工程师这一职业要求具备很强的系统分析能力和很广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分析市场需求设计出风格独特、标新立异、吸引玩家的游戏。 (判断 )正确

104 语言沟通在词语发出时开始,它利用声音一个渠道传递信息,它能对词语进行控制,是结构化的,并且是被正式教授的。 (判断 ) 正确

105 在传统的职业生涯时代,专业技术人员本人是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主体,而现在易变性职业生涯观念认为,组织要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负主要责任。 (判断 ) 错误

106 在沟通中,信息的内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息的相关部分。 (判断 ) 正确

107 在劳动立法、行政监督以及企业规章制度所形成的维权环境下,员工自身维权积极性的高低成为影响实际维权绩效与结果的重要因素。 (判断 ) 正确

108 在确定职业发展的目标时要注意自己性格、兴趣、特长与选定职业的比配,更重要的是考察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与职业目标是否相适应,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判断) 正确

109 在搜索职业需求的信息的同时,我们也要了解各类职业的性质、任务、待遇以及对从业人员具备的条件要求。 (判断 ) 正确

110 在探索阶段,可以多做些尝试、探索,在工作中摸索出本人的职业性向、职业锚、职业兴趣等,逐 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判断 ) 正确 111 在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之前,一定要清楚和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决定了哪些因素对你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 (判断 ) 正确

112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期望值都能变成现实。(判断 ) 正确 113 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对发展路线做出抉择,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判断) 正确

114 在职业生涯早期阶段,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正值青年时期,这一阶段无论从个人生物周期、社会家庭周期还是从生命空间周期来看,其任务都是较为单纯简单的。 (判断 ) 正确

115 在中国的现状下,职称主要代表社会地位,有高职称的人享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与实际技能有直接关联。 (判断 ) 错误

116 知识,是指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判断 ) 正确

117 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确实是无形的,但是它与其他财产的本质区别在非物质性,而不是无形性。 (判断 ) 正确

118 知识产权的控制权相当于物权的占有权能。 (判断 ) 正确

119 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对作为其权利保护对象的信息可以进行商业性的利用,也可以不利用,可以用法律许可的任何一种方式利用,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处分。(判断 ) 正确

120 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将不同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将更为科技化、人性化,更加符合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需要。 (判断 ) 正确

121 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生涯发展担负着结合社会、组织与专业技术人员个人发展的重任。 (判断 ) 正确 122 职称分为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助理级、技术员级5个级别。 (判断 ) 正确

123 职业定位中对自我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信息存在的认识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会引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自我期望与环境需要之间的矛盾,产生职业定向的偏差。(判断) 正确

124 职业定向,让人们能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尽可能地选择能运用自身优势能力的职业,这样就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 (判断 ) 正确

125 职业规划是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 (判断 ) 错误

126 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类型之一。 (判断)正确

127 职业锚也就是职业动机,是职业生涯规划时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判断 ) 正确

128 职业期望值的恰当与否与个体对于自己的个性特征、专业潜力的评价和对社会职业现状(包括职业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的认识密切相关。 (判断 )正确

129 职业生涯规划的公平公开原则是组织成员的人格受到尊重的体现,是维护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积极性的保证。 (判断 ) 正确

130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订一生的方向。(判断 ) 正确

131 职业生涯指导建立在正统的学科基本假设上,忽视了个体意识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的影响,从而将职业生涯发展视为封闭的体系,与职业生涯实践的无边界与易变性相脱离。(判断 )正确

132 职业素质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反映的是个体在某一个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职业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水平,是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发展职业和从事工作的条件和保证。(判断)正确 133 职业素质是在先天与后天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包括内在方面以及外在方面。 (判断 ) 正确

134 职业兴趣测试测试是将个人兴趣与那些在某项工作中较成功的员工的兴趣进行比较。它是用于了解一个人的兴趣方向以及兴趣序列的一项测试。 (判断 ) 正确

135 职业兴趣测试主要用于评议和职业的指导方面。 (判断 ) 正确 136 职业选择包括从业以前的选择和从业以后的选择,前者通过选择实现就业,后者通过选择实现职业变换。 (判断 ) 正确

137 职业选择是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人乃至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判断)正确

138 职业指导就是要帮助个人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以达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 (判断 ) 正确

139 中国的社会劳动问题,本质上是劳动者的待遇问题。 (判断 ) 错误 140 专业技术人员在进行自身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在就业及生活的压力下,往往不得不主动迎合组织和社会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判断 ) 正确

141 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协调、领导与控制等方面属于管理能力。(判断) 正确

142 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继续教育是一种普通形式的教育。 (判断 ) 错误 143 专业技术人员属于劳动者的范畴,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必然应该受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判断 ) 正确

144 自卑,对于人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自卑会造成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判断 )正确

145 组织的变迁和发展将呈现出信息化、全球化、集中化、垂直化、大型化等特点和趋势。 (判断 ) 错误 146 组织的沟通渠道是信息得以传送的载体,可分为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向下沟通渠道、向上沟通渠道、水平沟通渠道。 (判断 ) 正确

147 组织的环境分析包括组织在本行业中的地位、现状和发展前景。 (判断 ) 正确

148 组织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也会使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心理契约”发生改变。 (判断 ) 正确

149 组织是变动的,组织的职位是动态的,因此组织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当是动态的。 (判断 ) 正确

150 作为现有职业的行家,工作者常常可能要增加一些新任务,但如果新任务与原有职业有极大的不同,并且将成为足够数量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时,新任务就会自动变为新职业。 (判断 ) 正确

151 作为支配权,知识产权所保护的对象必须是现实存在的特定的信息,如某件作品、某项技术或是某个商标。 (判断 ) 正确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2篇

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无论是在规划的方向还是在规划的指导方面都是存在显著性的差异的。土地规划是根据国家的用地指标, 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的编制。这项工作的开展是有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为引导的, 开展项目的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乡规划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人文、区域经济状况等综合分析, 参考社会需求, 以满足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的发展规划。

2.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城乡规划是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实现, 是深化城市和道路改革的重要方面。土地规划的合理性会影响到城市的发展, 所以土地规划是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评价土地规划的合理性的标准就是对城市的发展规划的影响是否有积极的作用。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土地规划;在对土地进行规划时还必须充分的考虑城乡规划, 必须确保城乡规划能够基本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 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存在着互补互利的关系, 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 在对城市进行建设时必须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和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的原则, 所以在对城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弹性规划、协调规划、多元规划、效益规划、整体规划、实用规划, 第一, 弹性规划。在对城乡或者土地进行规划时必须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可量化性以及一定的空间。由于市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 而弹性规划能够很好的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 可以在不同的地点以及时期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调整, 最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出现规划失灵或则重复规划的现象。第二, 协调规划。在对整个城市区域进行规划时, 必须确保城乡规划具有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不能够片面的强调城乡规划的重要性。第三, 多元规划。在进行编制城乡规划以及土地规划时, 必须明确规划的目标, 最终能够有效的确保社会全面的发展。第四, 效益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的变化, 在进行编制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时, 必须确保规划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性, 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不断的发展。第五, 整体规划。在编制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时必须充分的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 确保能够做到整体布局, 不但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做好规划, 而且在整体和局部方面也要做好规划。第六, 实用规划。对于任何规划来说最终的目的都是用来指导社会发展的, 为了能够有效的确保所制定的规划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进行编制规划时必须确保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以及实用性。

3. 统筹两个规划, 做到制度创新

目前由于我国未制定与土地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 这就要求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必须确保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可操作性。编制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是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完成的, 这就导致两个部门之间不能够进行有效沟通, 行政指令措施不能够统一, 最终造成工作效率比较低和资源的严重的浪费。为了能够确保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两个规划制度方面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首先, 执行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需要不断的完善, 为了能够确保土地规划有法可依, 必须制定《土地规划法》, 从而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作为重要的依据。其次, 为了能够使规划的执行力度以及社会经济效应得到有效的增强,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 将政令进行统一。最后, 创新环境制度。为了能够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 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 必须充分的考虑经济以及市场规律。

4. 走集约型的城乡建设道路

在之前的城乡建设规划中, 受到环境意识淡薄, 资源保护意识较差的影响, 规划是以粗放型为主, 随着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积极的转变粗放型建设方式为密集型的建设方式, 充分的利用城市的空间, 打造科学化、信息化城乡空间, 同时应积极的开发旧城,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就土地资源的合理布置以及规划进行科学的审核, 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包含两种不同的含义, 但是它们都是为促进城乡的经济发展, 促进城市化建设而服务的。这是两者之间可以统筹起来相互促进的地方。城乡规划中离不开土地规划, 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才能实现城乡建设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才能保证好城乡坐标的科学性。为了保证两个规划在未来的城乡建设中可以相互协同作用, 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 在发展的思想和发展的模式方面将城市的经济发展作为其中心思想, 统筹兼顾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 促进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项土地建设的需求增大, 耕地面积的迅速减少导致土地的供需矛盾逐渐的变大。同时在城乡规划方面因为土地规划的不合理影响了城乡发展, 很多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之间相互影响, 导致城乡发展的总体格局被破坏。所以, 为了实现城乡建设的顺利发展, 应该从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两个方面出法统筹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强;浅议紧凑型城市理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以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建设策略为例[J];安徽建筑;2005年05期

[2] 元利;孙桂平;;京津冀地区城乡关联度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3篇

一、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及层次为目标,以服务石油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依托,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凝练学科方向和组建学术团队为重点,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与学科特色优势,在学科队伍建设、实验条件的改善、科研水平的提高、新的研究领域的拓展等方面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

二、学科发展布局

强力打造应用化学学科,使之成为省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大力扶持环境工程、化学工艺等相关学科,使之成为省内知名的特色学科,稳步发展物理化学、材料学、无机化学学科,使之成为新的优势、特色学科生长点,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国家、湖北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科结构体系,形成优势学科与特色学科相统

一、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相结合、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相促进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到2010年前后,将我院建成为一所以应用学科为主干,工、理两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院。

三、目标和任务

1、大力加大应用化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使学科建设上新台阶

根据应用化学学科发展水平及学科梯队建设状况,适时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积极争取重点学科建设经费。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研究生招生、国内外交流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将应用化学设为“长大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将应用化学学科建成省内一流水平的优势学科。

2、大力加强学位点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学位点建设不仅体现着我院的办学层次,而且体现着我院的办学水平和实力。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化学工艺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同时对立项建设的硕士点,全院上下要予以高度重视,明确建设责任人,在人才引进上给予优先考虑,在科研立项上给予重点扶持,在资金投入上给予重点倾斜,确保立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在物理化学、环境科学等学位点上取得突破,到2010年前后,全院硕士点要达到4~5个,并力争获得应用化

学博士学位授予权。

按照“扩大规模、提升层次、狠抓质量、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稳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到2010年前后,争取在院研究生达到150人左右。同时,积极探索具有我院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规范和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3、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两创人才

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需要,及时拓展本科专业设置,如制药工程、环境科学、材料化学等,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夯实学科建设基础。到2010年前后,争取本科专业数达到6个,全日制本科生稳定在2000人左右。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长江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湖北省精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管理与建设,适时申报省、校两级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的立项建设,花大气力做好人才按大类培养的教学改革工作,主动适应市场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计划,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两创人才。

4、切实改善学科条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院实验室建设工作,利用好中央与地方共建经费,确保基础化学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验收,力争将基础化学实验室建成“湖北省非化学化工类工科基础化学实验示范中心”。同时,力争将精细化工实验室建成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到2010年,全院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00万元左右,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5、内培外引,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

通过内培外引,到2010年前后,争取使我院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00人左右,教授比例达到25%左右,副教授(高工等)比例达到4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5%左右。

6、完善政策,确保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上新台阶

继续完善并坚持科研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组建科研团队,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实现独立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突破。到2010年,全院年科研经费总额达到500万元以上,年科技论文数量达到150篇以上,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文章每年达到10篇以上。

同时,要继续加强与各级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力量的联合,积极争取横向课题,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努力兴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

四、学科建设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1、精心凝炼学科方向,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1)经过多年积累,已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学科要坚持业已确定的学科方向,并且要着眼长远,不断发展和创新,使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

2)一般学科应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预测本学科发展趋势,瞄准社会需求,在理性分析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和突破点,通过凝聚与凝结,创新与突破,动态的整合与发展,逐渐使学科方向相对集中和稳定,使之与学校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方向吻合。

3)新兴学科或交叉学科要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高起点、高规格加以建设,迅速抢占该学科发展的制高点。

2、配合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切实抓好学科队伍建设

1)为创建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基地,学院将根据学校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科学地设立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等学科岗位,建立并完善一整套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积极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促使学科跨越式发展,迅速提升学科的整体水平。

2)逐步改变原有的学科队伍建设模式,向“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的建设方式过渡。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基地平台建设的需要,组建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术团队,制定明确的学术团队建设目标任务,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通过这样的建设方式,使每一名教师虽然所在系(部)不同,所处学术团队不同,但都有明确的学科归属和研究方向。

3)在5年规划期内,逐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5名左右,学术骨干10名左右,后备学术骨干20名左右,并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保障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才在各自舞台上大展身手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舆论氛围,激发他们参与学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3、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重大科研项目为纽带,带动学科快速发展

1)继续完善并坚持科研工作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切实调动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加速推进与三大石油公司及湖北省、荆州市的有关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力度,形成学科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3)认真抓好国家、湖北省、荆州市各类纵向课题的申报工作,要多方联络,及时获取信息、积极攻关,提高命中率,确保立项数量和项目档次有较大幅度提升。

4)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攻关项目(86

3、973项目)等有重要显示度的项目,应整合各系(部)、各学科的力量,组织高水平科研团队,联合申报、联合攻关。

5)继续做好申报各类科技成果奖励的组织工作,争取在获奖数量与等级上有新的提高。

4、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力度

学院将通过各种渠道,力争获得国家和地方财政以及学校政策的支持。同时,要不断提高学科的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学科的自我发展能力。

5、重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4篇

攻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十八日

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 作 方 案

根据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神和全省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会议精神,为认真编制《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组织领导

成立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袁卫祥任顾问,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建球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雷树平任常务副组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李久南,县政府副处级干部陈卫红任副组长,县委办、县人大办、县政府办、县政协办、县财政局、县监察局、县农办、县统计局、县国土局、县水利局、县计生委、县人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文化局、县科技局、县住建局、县经信局、县商务局、县民政局、县环保局、县教育局、县广电局、县规划局、县城管局、县金融办、县残联、县旅游局、县卫生局、县体育局、县农业局、县农机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能源办、县移民局、县电力局、县电信局、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县扶贫办、县发改局等单位和全县21个乡镇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并负责规划审核。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陈卫红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彭兴中、王国良同志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唐文征同志、张声桂同志任副主任,负责办公室日常事务,起草领导小组文件、工作方案

和汇报、申报材料,衔接落实中介咨询机构,协调并督促各部门按时、按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二、工作机构

为如期如质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抽调人员组成规划编制工作小组。由县政府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彭兴中任组长,县扶贫办党组书记唐文征任常务副组长,县发改局副局长段圣生任副组长,县发改局工会主席周亿和、县统计局副局长阳柏林、县经信局主任科员李德宝、县水利局副局长李达元、县进修学校副校长段辉勇、县文化局纪检组长段小青、县旅游局副局长段志凯为成员。

工作职责:

1、负责规划资料收集、汇总。

2、负责《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项目的调研。

3、负责与中介机构编制规划的衔接。

4、完成《安仁县2011-2020年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初稿审订。

编制工作小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段圣生、周亿和负责规划中的基本情况、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部分。段志凯、李德宝负责规划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政策与支持部分。段小青、段辉勇负责规划中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就业与农村人力资

源开发、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唐文征、李达远负责规划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革创新、组织实施部分内容。阳柏林负责所有数据和图表的收集、汇总。

工作组成员于元月18日开始统一在老民政局办公楼集中办公,与原单位工作脱钩,直到规划编制完成。

三、部门职责

县发改局:负责提供安仁县“十二·五”规划,收集综合2001-2010年安仁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安仁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提出未来10年安仁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思路(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

县财政局:提供安仁财政现状和财源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未来10年财源建设基本思路。

县扶贫办:调查摸底县域贫困状况,分析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提出未来10年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工作思路。

县统计局:负责收集汇总安仁县2001-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资料。

县交通运输局:提供安仁交通现状资料及交通建设“十二·五”规划;按照大交通发展思路提出未来10年交通建设设想。

县水利局:提供县域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资料;提出茶安水库提质改造及全县安全饮水工程、永乐江流域综合治理、中型以上水库及灌区水利设施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或改造

思路。

县农业局:提供安仁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提出安仁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的基本思路。

县林业局:提供安仁林业生态建设及农林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县畜牧局:提供安仁生猪产业及其它特色养殖业发展规划。 县规划局:提供安仁县城建设总规及小城镇建设规划。 县住建局:提供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有关资料,提出县城扩容提质、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的基本思路。

县经信局:提供安仁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资料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扶贫产业工业园建设和未来10年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思路。

县民政局:提供全县低收入群体基本情况,提出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事业的发展思路。

县教育局:提供安仁教育事业发展现状资料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未来10年安仁教育布局调整和统筹发展各种教育的基本思路。

县卫生局:提供安仁卫生事业发展现状资料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进程和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

县文化局:提供安仁文化事业发展现状资料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以神农药文化为特色的

文化产业,保护和开发利用“赶分社”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思路。

县旅游局:提供安仁旅游资源相关资料,提出打造区域红色旅游线路和生态旅游线路建设的基本思路。

县移民局:提出安仁移民扶贫规划及移民产业发展规划。 县商务局:提供安仁物流、商贸、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提出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等服务业的基本思路。

县人社局:提供安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资料,提出安仁农村劳动力未来10年就业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基本思路。

县电力局:提供安仁电力供应现状资料,提出城网、农网扩容改造的基本思路。

县电信局、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提供安仁通信事业发展现状资料,提出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和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基本思路。

各乡镇及其他各相关部门要履行各自职能,为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大力支持。

四、时间安排

1、动员大会:元月17日上午8:30,在安仁宾馆四楼会议室召开动员大会,由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李久南同志主持,部署规划编制工作。

2、调查研究:元月17日至2月29日。(期间安排2至3天赴龙山县考察取经)

3、表格填报:3月1日至3月7日。

4、规划编写:3月8日至3月15日。

5、征求意见:3月16日至3月21日。

征求全县各方面意见。

6、规划送审:3月22日至3月29日。 通过政府常务会和县委常委会初审。

7、修改规划文稿:3月30日至4月5日。

8、上报省、市征求意见:4月6日至4月13日。

9、再修改:4月14日至4月19日。

10、县委、县政府定稿上报:4月20日至4月25日。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单位、各乡镇要把本次规划编制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各单位一把手要负总责,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专人具体抓,并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

2、扎实工作。各单位和工作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质量意识,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收集整理上报的资料既要全面又要真实,提出的思路要切实可行,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前瞻性。

3、严格考核。将各单位和乡镇规划编制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和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持配合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绩效考评。规划编制过程中,领导小组办公室协同县委督查室和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各单位、各乡镇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及时通报情况。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5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十一五”时期全市重点专项规划,本规划担负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农村产业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实现中央提出的新阶段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向转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依据,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的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历史任务,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非农产业水平,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体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所指的农村,包括北京市域内的乡镇和村庄。截至2005年底,有185个乡镇,3953个行政村,乡村户数为142.2万户,乡村人口为381.8万人。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 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十五”时期,北京市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全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农村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空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日益改善,人民生活富裕程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各项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框架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站在新的起点上。

一、发展基础

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实现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区域主导产业正在形成,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培育出一批具有首都特色、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农产品品牌;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绿化隔离带等工程建设,改善了首都生态环境,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5%;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具有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农村工业化基础得到加强。工业进入企业集中布局、产业区域定位、积聚效益突出的集约化布局新阶段。实施重组引资战略,使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实现质的飞跃。二次创业成效显著,都市型工业发展加快,规模企业贡献率加大,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非公经济比重提高,郊区二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89.2%。

郊区城镇化带动村镇建设。小城镇迅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视。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电力设施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投资环境。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村村通油路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民心工程,提高了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城乡统筹开创协调发展新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决策,政府职能部门开始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投资建设、就业保障、文教卫生等多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了城市优质要素向农村加快流动,社会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向农村倾斜,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格局已经初步建立。

体制改革创造发展新环境。落实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免征农业税,建立财政对村级组织运转补贴机制。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实行农村低保、粮食直补、小额贷款、银农合作、富民养山及生态林补偿等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起到明显的作用。 增收机制促进农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制定农民就业鼓励政策,建立农民培训机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调整征地补偿政策,改善社会保障措施,形成以区县为主导的非农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加快转移。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4687元增加到2005年7860元,已经接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专栏1:“十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农业增加值

“十五”计划100亿元,2004年农业增加值初步统计数据为105.93亿元,由于国家调整GDP核算方法,与经济普查相衔接调整为95.5亿元,2005年实际完成97.7亿元。

——郊区

二、三产业比重

“十五”计划87%,实际完成89.2%。

——农业总产值中养殖业比重

“十五”计划58%,实际完成58.5%。

——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五”计划60%,实际完成>60%。

——郊区城市化率

“十五”计划45%,实际完成>48.1%。

——林木覆盖率

“十五”计划48%,实际完成50.5%。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十五”计划6%,实际完成9.9%。

二、历史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现代国际城市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阶段性转变,为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进一步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开发新城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拓展农村的发展空间。

公共财政等社会投入全面向郊区倾斜,城乡在资源、空间、市场、科技、人才、品牌等多方面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格局的形成,必将使农村面临空前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面临挑战

“十一五”时期,北京农村发展面临经济全球化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凸显等基本趋势。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制约、制度障碍和基础薄弱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资源环境制约主要是土地、水资源、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约束日趋严峻。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跟资源紧约束的状况和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存在明显反差。保护农业用地与加快城乡发展之间的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占全市用水总量近40%的农业用水将面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限制。此外,农业还面临着入世后国内外优质低价产品的市场压力。

制度障碍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城市带动和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着政府、集体、农民和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基础薄弱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水平不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有待进一步衔接,农民的生活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处于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矛盾凸显时期,需要正确认识面临的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第二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十一五”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围绕发展的主题,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以创新为动力,抓住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关键,以改革促发展、促统筹、促和谐,构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统筹好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为落脚点,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功能定位调整发展思路,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村镇,为“新北京、新奥运”和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原则

(一)城乡统筹。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思路,以突破体制障碍、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区域协调。因地制宜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协调区域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近郊与远郊、平原与山区之间的关系,加快提升农村、远郊、山区等薄弱地区的发展水平,兼顾区域性建设与社区性建设,促进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三)规划先行。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四)集约发展。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科技支撑,大力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机制。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探索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改革和创新,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六)以人为本。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美好家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与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初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专栏2: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是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一套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18项指标。2005年北京农村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达到86.5%。

与首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加快非农产业发展。远郊区县经济发展保持10%的年增长率,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95%,建立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与首都社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状况,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明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和就业等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与首都城市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展开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给排水、治污、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状况,基本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机制、支撑体系和发展模式,农村初步形成新民居、新环境、新设施、新面貌。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奋斗,初步扭转城乡在基础设施、居住质量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差距过大的局面,形成城乡要素相互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兴旺的制度保证,形成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功能多样、品质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扩大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提高资源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全市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规划和建设逐步铺开,农村地区的居住和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构建一批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为到2020年把农村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和制度基础。

专栏3:“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主要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6%以上。

远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按产值计算)达到50000元。

——社会进步指标

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持85%以上。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

——村镇建设指标

*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85%以上。

污水处理率达到5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生态环境指标

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

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1343立方米。

大型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100%。

注:农村居住质量指数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中的一项指标。包括农户人均住房面积;钢混、砖木住房比重;引用自来水农户比重;使用清洁能源农户的比重;享有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室外道路硬化的农户比重等共6项。2005年北京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69.8%。

第三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重要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实现新的突破和延伸。农业的发展,在继续强化生产功能的同时,向突出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方向延伸;非农产业的发展,在继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同时,向重点扩大农民就业的方向延伸;农村的发展,在继续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向重点加强社会事业、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延伸;农村的建设,在继续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同时,向兼顾社区性基础设施的方向延伸;政府支持政策的重点,在继续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基础上,向推进农村区域发展的方向延伸。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221行动计划”为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实现功能多样化、布局区域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安全化、景观田园化、环境友好化。

专栏4:221行动计划

“221行动计划”是2004年提出的“摸清资源和市场底牌,加强资金支撑和科技支撑,建设市场信息平台”的一项行动计划。221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摸清郊区资源和首都市场两张底牌的基础上,面对市场的新需求和自身资源的优势,开始新一轮更加主动的、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并确定了科技支撑和资金支撑的范围和领域,“221行动计划的实施也推动了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一)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按照五个发展圈层规划首都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由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组成的城市发展圈,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及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由六环路以内城乡结合地区组成的近郊农业发展圈,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由远郊平原地区及浅山区组成的平原农业发展圈,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组成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发展以唯一性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将北京周边津、冀部分地区纳入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本着优势互补和区域合作的原则,加强合作,重点抓好安全生产基地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屏障建设。

(二)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优势,保持生态和品质安全,按照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向多功能和多链条方向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基本农田分等定级管理和动态监测;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改善土壤营养结构,提高农田质量,加大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增以温室、大棚为主的各种类型农业设施面积20万亩,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加强节水型农业灌溉系统建设,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提高到95%以上;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加快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村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农田林网建设,提高农田生态涵盖和生态保护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转。

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形成与本地资源和功能相适应的优势主导产业带及产品群。立足农业资源条件,创造唯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围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尽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快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实现良种更新,保持生猪、奶牛、肉羊、水产、专用玉米、特种瓜菜等良种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强化特色良种产业。

加强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安全农产品生产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个,推进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国家和国际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定与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支持开展名优农产品创建品牌工作。全面加强动物卫生安全体系和植物保护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对各环节的监管,建立应急预警机制,提升农业公共安全水平。落实《2008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加强奥运食品基地建设,确保2008年奥运会食品安全,本地农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97%以上。

(三)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适应城市居民日益增强的崇尚健康、回归自然的理念和对农业的观赏、休闲、文化、景观等需求,适应农民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致富门路的愿望,大力拓展农业的社会生活服务功能。

优化乡村旅游布局。近郊重点发展集生产、示范、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远郊鼓励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专业型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融教育、休闲观光和生产于一体的体验型农业;山区重点发展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发展一批为广大市民游客度假和疗养服务、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的中高档“绿色氧吧”。

改善旅游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结合奥运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地的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厕所、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接待服务条件。完善对农户家庭旅游接待服务的规范,制定标准、加强指导、强化监督;开展民俗旅游接待户在接待、烹调、礼仪、卫生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四)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保障能力。发挥农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净能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态服务价值。

提高农业生态效益。调整种植业结构,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减少裸露农田和扬尘;将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荒滩、荒地纳入绿化美化用地规划;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提高养殖业排泄物污染治理水平,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型生产方式;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逐步替代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开展人工种草、植树、哺育幼林和封山育林,改善山区自然植被,进一步提高山区生态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温湿、改良土壤、固碳制氧、消除污染和杀菌净气等生态功能,加快实施山区森林植被建设与恢复、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建立山区资源开采型企业和污染企业的转移退出机制,加强关闭矿山的复垦和生态修复。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创造条件,为2008年“绿色奥运”提供环境保障。

专栏5: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2005年由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和市农业局等7个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山区重点工程。山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治(污)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游科学开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

(五)提高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定一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行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收优惠,引导龙头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因地制宜,规范发展,使之成为本地主要农产品或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带动60%以上的农户和70%以上主要农产品。

加强农业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建设种养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认真做好农业普查工作。

突出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农业生物技术、良种选育技术、动植物疫病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工厂化技术、可持续农业技术、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科技培训工程,倡导涉农科研院所、院校与区县、乡镇开展技术合作,加大农、科、教统筹力度,显著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公益性服务职能,鼓励科技人员、科研推广机构以及经营性服务机构开展有偿服务,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和富有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及时的服务。

坚持农业依法行政。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保护、农机管理法规等为重点,做好法规规章的调研起草,加快农业地方性法规立法进程,完善和落实相关配套法规;推进农业执法行政体制改革,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理顺农业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集中力量对农业生产资料源头进行综合治理,规范农业生产资料企业的经营行为。

二、提升非农产业发展水平

非农产业的兴旺发达,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也是繁荣农村经济的突出任务。要按照符合首都发展方向和适合本地特点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发展产业与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紧密结合。努力转变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完善产业和区域布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通过加快农村发展来落实“强化郊区”的要求。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围绕首都各重要功能,发展服务型、生态型产业,加强绿地等环境建设。在城市发展新区,以工业园区和农民就业基地为依托,发展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在生态涵养发展区,转移影响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主动适应与配合全市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联合发展的新路。在为城市产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并充分利用其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的潜能,较大规模地、超前性地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和安置服务。

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以新城、重点镇等城镇为主要聚集区,在区县范围内实行统筹和集中布局,重点发育产业集群,扩张总量,促进集聚,优化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就业容纳能力。

放手发展中小型工商和服务业企业。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以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为主要目标,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在工业化地区的村镇预留工商和服务业发展空间,在生态建设地区的村镇预留服务业发展空间。

(二)加快农村工业发展。本着“整合资源、改造提高”的方针,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着重发展利用郊区农产品,增值幅度大,有较高科技含量,能够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加工项目。扶植市场潜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科技研发能力强,可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创建自主特色名牌。

都市型工业优先发展利用郊区农产品原料及服务于人民生活的食品工业,优先发展利用人才、科技等优势及现有生产条件的时装工业,优先发展服务于城市功能的高档次、高水平、高质量、高科技的印刷包装工业,优先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劳动技术密集的项目。重点支持有利于山区提高就业能力的项目。

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适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企业和产品知名度高、资源消耗少、有利于增加就业的项目。鼓励外来企业参与对农村现有企业的升级与改造。

(三)重点发展农村服务业。旅游业要努力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集中开发一批旅游景点和特色项目。全面整合现有观光农业项目,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搞好配套设施,提升文化品位,建设一流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度假、运动、会展、体验等旅游产品,发展时尚休闲旅游。以自然景点、景观、教育基地为主,以吃、住、行、游、娱、购、教为主要内容,开展民俗游、风景游、红色游、知识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实行农户分散接待与集中接待相结合,提升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物流业要与绿化隔离地区、新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特色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已形成一定规模、可带动周边地区销售和加工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建设以商品集散地为中心,以区域优势为依托的批发市场;引导农民入市交易,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积极培育农产品代理商、批发商和配送企业;改进交易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交易和电子商务。

农村生活服务业要围绕乡镇建设,引导创办各种便民利民企业,重点发展商业、卫生、再生资源回收、文化、图书、老年服务等行业。大力发展城乡联营的便利店、餐饮、农村超市商业网点。

(四)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乡镇企业深化产业、产品、组织、资本、布局等结构调整,加快技术改造升级。

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与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相结合,提升一产,优化二产,拓展三产。引导企业发展外向型和区域型经济,完善自主开发技术产品和市场的能力,形成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产品出口,发展自营出口。对资源型企业转型予以必要的支持。

调整组织结构。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优势互补,龙头企业与专业化配套企业有机结合。

调整资本结构。加快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改组的步伐,鼓励和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种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组,提高资产质量,建立国际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的对接平台。

调整布局结构。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引导企业在小城镇经济区域内适当集中,形成布局结构合理、功能设施配套、集聚效应明显、优势特色突出的格局。对集中发展并形成“块状经济”的企业,在开办、用地、税费缴纳、信贷、项目审批等方面予以适当优惠。充分挖掘潜力,整合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单位土地产出效益。

三、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以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村容村貌为出发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开展村镇规划建设,紧密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到“十一五”末,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观,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一)抓紧做好村镇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启动乡镇域和村庄规划,做好乡村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要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高度进行规划设计,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使规划符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保持乡村风貌、营造文明村风、适应城乡居民休闲的需要。注意保护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村庄要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深度的村镇规划。在原有村庄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促进适当集中紧凑,使中心村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整洁、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生活便利、群众安居乐业的农村新型社区。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乡村延伸和倾斜。按照村镇规划建设标准,以提高生活安全质量为主线,逐步配套搞好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道路硬化、能源清洁、环境美化、防灾减灾、信息畅通等问题。

交通先行。形成内外衔接、方便快捷、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的道路运输网络,改善乡村公路网络,改善村内主干道。加快建设旅游道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十一五”末,实现所有平原区重点镇与高速公路相联结,行政村通油路,自然村主干道路路面硬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路网系统。

建立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安全饮水工程,通过新城自来水管网扩户覆盖,乡镇新建集中供水、联村或单村供水,提高水源保证率。改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逐步更换老化设施。到2010年,农民饮水水质达到国家要求,平原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提高农民节约用水意识,逐步实现计划用水、定额管理、适当收费,从多方面节约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水。

逐步完善供电供气体系,优化能源结构,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完善城乡供电网络,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新能源的生产消费比重。依托通讯管线、基站等设施建设,形成高标准的城乡通讯网络体系。加快城乡燃气一体化建设工程,做好区县燃气管网建设工作,并逐步向中心镇、一般建制镇所在地延伸。鼓励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和沼气等生物质能。

健全基层环卫机构。实现乡镇有专职环卫队伍,村村有专门环卫人员,提高乡村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的水平。生活垃圾处理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限制工业垃圾和建筑渣土进入生活垃圾,建立有毒有害垃圾收集系统。各类环卫设施要合理布局、做到隐蔽、美观和园林化。

建立乡村水环境保护体系。加强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提高乡村污水处理能力,完善小城镇排水体系建设。到2010年,3200平方公里的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防护区污染得到初步治理。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选择和推广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净化效果高的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并为污水处理工艺升级留有余地。继续鼓励乡村改厕,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户厕)基本普及。加强雨水资源化和再生水利用。

加强农村防灾体系建设。做好农村安全隐患调查,健全乡村公共消防设施。抓紧农村防洪体系建设,逐步健全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健全市、区县、乡镇、村及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各级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研发适合农村需要的信息化产品,推动信息入户;开发适合农村的农业专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市场信息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积极发展以农村远程教育为主导的信息化培训体系。

(三)全面整治农村环境。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2008年以前,配合奥运会的举办,在农村普遍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村庄整治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防止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进。村庄整治的重点,是对垃圾、污水、厕所、道路进行四位一体的整治。通过农村环境治理,初步实现垃圾清理有序化、污水无害化、厕所卫生化,初步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乡级专职环卫队伍,整合与完善村镇的各种活动设施,为创建和谐村镇创造条件。

(四)积极推进旧村改造。旧村改造是根本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形式。旧村改造要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发展生产,为旧村改造创造条件。对全市不同类型的村庄要实行分类指导,多数村庄进行环境整治,达到整齐、干净、美观的效果;部分村庄以加强内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实现村庄整理;少数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庄,可开展高水平的旧村改造,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民居和设施的改造建设,提高房屋质量和防灾性能。“十一五”时期,再有一批村庄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新村,再有一批村庄按照规划启动新村建设,再有较大一批村庄搞好现代化新村规划。

(五)继续加强中心镇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适当归并、重新整合和强化产业依托,基本建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力的重点镇,使之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等功能强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为主题,解决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形成民主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生活环境舒适,邻里互助友爱的新型农村社区,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农村各项工作都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按照“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原则,适当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培训、就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户籍、就业、保障联动机制,使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群体收入的不平衡性,要特别关注那些低收入和困难群众的疾苦,在扶助政策上予以必要的倾斜。

(二)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按照“分层次、广覆盖、应保尽保、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入手,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衔接,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体系完整、制度统

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等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农村社会救助体制,有效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初步实现农民可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三)基本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也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关键所在。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适应,结构合理、灵活开放、机会均等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免收杂费、书本费,对困难学生实行食宿补贴。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组织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加快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制定特困学生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扶助措施,形成不同教育阶段采取不同方法的教育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按照首都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范围和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为目标,提高劳动者技能,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提高农民扩大生产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要加大对农村妇女、大龄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员等农村弱势群体的培训工作,为其学习劳动技能、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四)突出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农村卫生事业。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到2010年,建立起适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满足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服务站和标准化卫生室的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制定有关政策,加快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健全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健康公平。

(五)加强农村科技、文化、体育工作。建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调整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对执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财政要保证经费。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开展农业科研和推广活动,实现农业科技工作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以及娱乐场馆建设,消除社区文化中心、行政村文化室建设空白点。丰富广播电视“三农”节目,增加农村广播电视节目频道数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视质量,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实现所有行政村有线电视基本覆盖。大力开展健康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坚持文化下乡等措施,依托农村文化资源,以城带乡,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六)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创新村镇社区管理。农村社区建设要运用现代社区管理理念,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把村镇社区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移民扶贫和计划生育工作结合起来,与发展村民自治、创建自治型社区结合起来,与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创建村民自治模范村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社区互助互济活动,引导农村逐步形成新型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把村镇社区建设成为各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村镇社区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在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方面,着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组织的工作保障机制。建立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实现公共资源公平配置,提高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正;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形成农村自身健康发展机制和矛盾自我排解机制;着力解决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城乡基层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功能。

第四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十一五”时期要把农业发展放在全市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进步放在全市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在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加强领导,做好制度、政策、工程等多方面的保障。

一、制度创新

以突破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和为主题,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机制。

(一)大力完善农业经营组织制度。通过制定地方法规、加大财政扶持、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加强指导与管理等措施,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立其合法地位,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二)加快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向,将现行的集体共同共有的产权制度改革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份共有产权制度。“十一五”期间完成10个乡和300个村以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使用的改革。

(三)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为重点,初步建立起全覆盖的、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扩大受益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市、区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切实维护农转居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完善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相关政策,满足近郊城乡结合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在全面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财政供给体制和公共产品投入供给机制,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把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乡级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村级开支,搞好“一事一议”。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促进村级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撤村建居试点工作,农民实现“农转非”,纳入城镇社保体系,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进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费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任务,转交区县政府承担。

(五)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支农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三农”投入增长机制,在保证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按照区县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支农服务能力。引导各金融机构制定支持“三农”的措施,加大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建立产业风险规避机制,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农村信用制度。探索对生态或资源保护地区人口、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机制。

(六)努力构建协调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建设要实行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并进,逐步形成政府、集体、农民和社会共建的协作机制,健全村镇建设规范,实现依法建设、依法治村。在“十一五”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中,本着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性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的精神,由全市统筹建设饮水、节水、交通、教育、医疗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结构,重点建设一批区域型基础设施;由区(县)统筹、市一级转移支付乡村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先点后面、按不同类型、分期分批辅导,有重点地搞好乡村的污水、垃圾、供气(热)、防灾、绿化等社区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村、乡镇、区县各负其责的垃圾管理体制,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置结合的污水处置管理体系。建立解决农村公共设施正常持续运行的有效机制。

二、政策引导

“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发展政策引导机制。在落实农村基本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放活农村政策,搞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与重新组合,推动城区优质资源向郊区农村流动,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一)投资政策。确保增加农村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管理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力度。以银农合作为切入点,形成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联动机制,形成社会资本引导机制。增加信贷资金,吸引社会融资,发挥市场配置作用,鼓励扩大农民投入。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农民的就业、教育、培训、保障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直接补贴,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对农村环境维护费用的补偿机制,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机制。继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与发展任务较重的重点功能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更多的国外资金和国内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发展和建设。

(二)土地政策。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加强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在严格保护耕地、稳定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建设用地置换制度,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鼓励农村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置换及建筑指标等流转的途径。完善旧村改造的用地周转、用地取得方式、新建房屋土地产权、改造节余土地使用方式及收益分配等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空间。完善农民宅基地与房产制度。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标准,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探索建立征用农村土地出后,土地出让收益的返还制度,形成农民在开发中长期享受土地收益的长效机制。

(三)就业政策。以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形成稳定收入的长效机制为重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培训、保障联动的服务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明确职责,加大转移农民就业工作力度,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条件。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新增就业岗位,要为农民创造机会。要在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完善乡镇村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强化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根据当前农村劳动力以在本地区就业为主、以乡镇企业就业为主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特点,积极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鼓励并支持镇域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将城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到农村转移劳动力,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创业发展项目,加强针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在加强近期就业培训的同时,展开适应全市主导产业就业条件的超前性培训;实行农村转移就业免费培训服务政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补助经费标准等。

(四)科技政策。把城乡统筹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加大倾斜力度,推进首都科技优势进入农村建设主战场。全面整合首都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以市属院所及中央在京科研机构为核心,以科技型支柱企业为龙头,以新型推广服务组织为基础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农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着眼点,兼顾政府推广机构、高校院所服务实体、农业企业或科技中介公司三类推广组织的协同发展。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及资源化。加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提高农民接受科技和利用科技的综合能力。“十一五”期间,农村科技将重点支持良种更新换代、特色农产品开发、实用农业技术推广等工程,围绕区域特色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创造品牌效应;重点支持节水型技术、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能源、工厂化设施的研发应用;重点支持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改厕等先进实用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建设节能型农民住宅;重点支持加大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基层科技人员待遇,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定向培养村镇建设专业人才;通过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和实施主题计划、涌泉行动、引擎行动等促使科技要素向农村汇集。

专栏6:主题计划、涌泉行动和引擎行动

主题计划是指2005年市科委提出的八大科技主题计划。2005年,在全国现行科技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市科委启动实施了以经济社会目标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领域为支撑的“科技工作主题计划”(简称“主题计划”)。实施主题计划的实质,是调整政府科技管理模式和科技计划体系的重心,实现由技术导向的科技管理方法向企业、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的科技管理方法的根本性转变。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是其中之一。实施主题计划的原则是“需求导向、主题引领、汇聚资源、领域支撑”。

涌泉行动是市科委提出为支持郊区县经济发展的系列项目计划方案。“涌泉行动”的核心是促进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城区创新要素和成果向郊区县强力辐射,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溢出效应”,带动区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引擎行动是市科委提出为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系列项目工程计划方案。“引擎行动”的核心是,力促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五)区域政策。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逐步完善不同农村地区的区域政策。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农村,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着重解决产业、就业、社区等转型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和改进社区管理及外来人口管理等问题。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维护城市绿色空间。城市发展新区的农村,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托新城和开发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水源保护区,要鼓励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涵养,加强水源地保护,对于生态修复与建设过程中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要予以重点支持,建立并完善水资源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保与农民增收。

三、落实工程

围绕“十一五”时期农村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要适当集中力量,落实资金和技术,由政府投入引导和带动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件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把制度设计、机制创新与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重点实施六个方面的工程:一是都市型农业现代化工程,包括设施农业建设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工程、农业产业化建设工程、食用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等;二是繁荣农村产业建设工程,包括农村劳动就业基地建设工程、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建设等工程;三是新农村建设工程,包括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旧村改造等工程;四是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包括山区生态涵养建设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区生态搬迁工程、山区“十百千”农民致富等工程;五是农村信息化工程,包括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农村管理信息化应用等工程;六是新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包括农村就业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农村科技实用技术推广等工程。要通过农业、农村和农民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切实带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专栏7:山区“十百千”农民致富工程

山区“十百千”农民致富工程是指在七个山区区县通过选择100个相对落后的山区村,由市牵头抓10个,区县牵头抓90个,培育发展1000个骨干户,根据“221”行动计划的要求,围绕农民增收,在市及区县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规划整合政策、聚集力量,实现百村较快发展。并通过运用典型带动的方式,使百村发展带动周边村、农户的发展。

四、加强领导

实现“十一五”时期农村发展目标,反映了首都现代化建设对农村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代表了郊区农村和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创业。要改进领导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产业发展与规划范文第6篇

各学院: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迎接审核性评估,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学院、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安徽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学院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尽快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各学院建设和规划的重点、特色学科应具体到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1、学科建设现状:主要指本学院学科建设的现有情况,包括现状和差距等。

2、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要求言简意赅。

3、学科建设目标和任务:包括总体建设目标,并围绕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工作、硕士点申报等方面阐述具体建设目标,要讲清学科发展的规模与布局,体现重点和特色。

4、学科建设的保障措施:即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举措,要求明确、具体。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分“现状分析、基本原则、建设目标、保障措施”四部分撰写。

3、请各学院分别制定两份学科建设规划,具体时间为:2009年-2011年;2012年-2015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09—2011)》;《皖西学院XX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2—2015)》。

5、请各学院务必于10月10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技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xshjl@wxc.edu.cn。

各学院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 人:陈慧

联系电话:3307053

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二O一二年九月十八日

关于制定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的通知(2014-2016)

[日期:2013-10-17] 阅读:561 次

各系(部):

学科建设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为大力促进我校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各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制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当前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结合各系(部)、各学科实际,充分发动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全体教师进行深入研讨,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了解广东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坚持协调发展与重点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各系(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应兼顾本系(部)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选准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先发展特色学科,形成优势学科。

3、从一级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着手,认真研究和规划二级学科。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现有基础

(二)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三)学科建设的具体目标

1、学位点建设目标

2、重点学科建设目标

3、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

4、科学研究

5、教学

6、学科队伍建设

7、人才培养

(四)学科建设的措施

三、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注意事项

1、建设目标及任务均需有刚性指标。

2、规范格式和用语。规划应力求语句简练、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内容科学合理,原则上不超过5000字。规划应按照要求的格式(具体情况见附件)。

3、请各系(部)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间为:2014年-2016年。

4、规划标题统一确定为:《惠州学院XX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16)》。

5、请各系(部)于10月25日前将编写好的规划加盖公章交科研处,并将电子稿发至电子邮箱:cxyk@hzu.edu.cn。

各系(部)要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写工作,规划形成后将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科建设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各学科应充分研讨、形成共识,并确保按时提交。

联系人:胡松

联系电话:0752-2529062 附件:各系(部)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提纲

科研处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二日

附1:中长期(2005—2010)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提纲(返回)

一、学科名称

二、本学科发展概况

1、 本学科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形势

2、 所在领域发展对本学科的需求

3、 本学科的特色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三、本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目标

四、本学科的研究方向(两个以上)及其特色

五、本学科建设现状分析及发展规划

1 、 学术队伍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2 、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现状分析、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3 、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编写教材实际情况、预期达到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4 、人才培养状况分析(层次、数量及培养能力等情况)与发展目标

上一篇:医生公共卫生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温良恭俭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