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济论文范文

2024-01-01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引子

素有“云石之乡”美誉的云城区,是云浮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2013年1月始,该区启动了一场其教育史上最具规模、最有规划的课堂教学改革。经过近三年时间的持续推进,这次课改已经深刻改变了云城区教育教学面貌。

一切,还得从一则故事说起:

“有人发现已经裂开了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破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是适得其反。

这和我们课堂上的‘包办’有点类似。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学生无需动脑,只要记忆、练习就能获得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实际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能力与智慧。造成的结果是‘赢在起点、输在终点’‘跑得快却跑不远’。

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学习是学生的事,就像我们不能代替自己的小孩消化吸收营养一样,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内化知识!”

以上,是云城区教育局分管教学工作的副局长陈延明在一次报告中的陈词。

为了实现“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这一目标,云城区课改的决策者们,选择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意味着对传统授课模式的巨大改变与突破。在地区经济欠发达、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条件下,云城区如何实现课堂内涵的解构与重构?

第一部分 联盟式课改的支点

支点一:成立联盟

云城区,以初中薄弱学校为切入口,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2013年1月,在云城区教育局局长祝石坤的大力推动下,由该区教育局教研室牵头,选择位于城乡结合部、优质生源流失严重、外来工子女近半的云浮市二中、云浮市三中、高峰中学和河口中学四所中学组成“3+1”课改联盟。“3+1”课改联盟学习和借鉴山东杜郎口中学、山东广文中学、重庆綦江区课改成功经验和做法,并结合四校的实际(师情、生情、校情),在充分研究和吸收重庆綦江“四段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及基本程序基础上,明确了课改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构建了符合联盟实际的整体课改框架:“二抓手三坚持四原则五环节”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云城区“3+1”课改联盟学校在课改方案的指引下,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合作共研、共享成果,掀起教学改革的高潮,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新的教学模式进入课堂。联盟学校扎实有效地推进课改,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全区初中阶段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

此外,该区云浮中学根据本校实际, 参考“3+1”课改联盟的做法, 由区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同步开展课改工作。云浮市田家炳中学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 主动开展 “合作学习法” 的研究。从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的三年时间里,由香港田家炳基金会聘请香港合作学习协会和肇庆市田家炳中学的专家教师,就如何有效实施“合作学习法”提供理论和技术帮扶。

2013年10月,由云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统一组织,成立“乡镇中学联盟”。 联盟在教研室指导下, 参考“3+1”课改联盟的做法,与“3+1”课改联盟学校结对成“手拉手” 学校,共同开展课改实践。

支点二:设计方案

云城区教育局教研室曾文溢主任向记者介绍了该区“二抓手三坚持四原则五环节”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

“两个抓手”:编制《学习方案》,建立评价机制。同时,学校根据学生身心特点,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自愿为主、适当调整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

“三个坚持”:放开对话,不放效率;放开课堂,不放质量;放开体验,不放示范。

“四个原则”:课堂安全原则、自学成才原则、教学组织原则、以学定教原则。四个原则是课改的核心指导思想,也是布鲁姆学习理论的本地化,是洋思中学、东庐中学、“綦江模式”长期探索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人人都能学好的教育教学理念。

“五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展示——交流合作——点拨指导——当堂训练。

在此方案中,学习方案的编制、学习小组建设、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评价方式是重点。

关于学习方案的编制,其方法与要求是:学习方案不是传统的教案,它集教案、学案、预习和练习于一体,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共同文本。为了突出“自主学习”这一理念,在学习方案编写中遵循主体性、导学性、探究性、创新性等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来设置;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巩固训练、拓展应用等几个模块。学案导学,关注学情,提示学法,打通自主互助的通道,使学生明确该学什么、怎么去学、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等,发挥学习方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作用。编写好学习方案之后,备课组进行集体备课,利用团队力量来斟酌学习方案的各个环节的衔接及重难点的处理方法,做好修改和完善工作。学习方案在 “教与学”的课堂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和改进才能发挥它的巨大潜能,并为教学服务。

关于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其中,“课前预习”包括预习引导、明确目标,自主预习、组内交流;“课堂展示”包括表演类、角色扮演类、分角色朗读类展示及试题解答类、探究结果类展示等;“交流合作”中的小组合作探究按“独立思考——代表发言(轮流进行)——其余组员质疑、补充、修正——统一意见、形成共识”程序进行,等等。

关于学习小组组建,该区借鉴重庆市綦江区隆盛中学的小组围坐形式,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在构成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组织能力、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因素,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学习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小组间交流、开展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为了便于管理,对每一名组员按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其中1、2号为组长、副组长,履行小老师的职责,负责落实一对二帮扶。1号帮3、6号,2号帮4、5号。大学习小组内又分两个子小组。这样将管理和学习任务分解,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在转变评价方式方面,在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白,个人的成绩不再凸显,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团队整体优秀了,个人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团队的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互帮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通过开展“最佳组长”“最佳组员”“优秀学习小组”等评选,营造小组间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支点三:稳步推进

云城区“3+1”课改联盟不搞形式,创造性地借鉴先进的、成熟的教学思想和课堂教学模式,走由模仿到创新之路,一切以“合适”为主。基于“二抓手三坚持四原则五环节”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云城区各学校从多个方面稳步高效地推进课改。

第一方面,各中学以七、八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作试点,通过以点带面、同步推进的方式试行课改。

第二方面,配置课改所需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进课室,课改教师配手提电脑,学习小组配小黑板等。

第三方面,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规定:课堂教学改革允许因学科、因人而异,但不允许不改;允许因学科、课型而异,彰显各自的个性特色,但应有一个基本框架,即以“展示·交流·点拨·提升”为主要内容。各学科要根据其学科特点,研究出各类课型的模式课,形成独具特色的课堂文化。

支点四:多方保障

课改阵地是课堂,但任何改革均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顺利推进课改,云城区在各个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与保障。

组织与制度保障:

1.区教育局成立由局长和分管副局长为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指导、组织全区的课改工作。各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业务副校长和教导处主任专门负责,协调、指导全校的课改工作,以校级课改示范课为载体,抓好整个学校的大教研活动。

2.抓好集体备课。课改学科每周保证半天集体备课,课改领导小组加强检查,纳入“教师期末考核”。主备课教师提前一周备好初案,集体备课时提交备课组成员,人手一册;围绕初案展开讨论、研究、修改、完善、定稿。

3.制订《课堂教学评价表》,侧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评价。

4.建立评比奖励制度。定期组织优秀课(含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论文、优秀课件等评比。对在课改实验中取得显著成绩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学校予以表彰和奖励。

教师系统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各部门举办的有关课改的各类培训。以科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观看、阅读、学习课改的有关理论,召开有关课改的校本专题培训。培训内容有:新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编写的新理念,新教材的使用及教法,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新课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学习方案”的编写等。培训形式有:专题讲座、参与式活动、座谈等。

该区通过反复比较,结合实地考察,最终选择重庆市綦江区隆盛中学为区“3+1”课改联盟的课改学习基地。先后派出四批共103名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到该校跟岗学习。并分三次邀请了重庆綦江区教委副主任王毅、綦江区隆盛中学孙海林校长和魏小刚、廖联芳、徐兰三位老师到云城区讲学、上示范课、听课、座谈等,使该区的课改学习有榜样、努力有方向,少走了很多弯路。

为推动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突破课改实践的瓶颈,2015年8月和9月,云城区又送了两批骨干教师赴北师大进行培训及到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跟岗学习一周。

同课异构,送课下乡:

为加强联盟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促进课改协调发展,探讨和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联盟学校的教学质量,云城区每学期组织两次联盟同课异构活动,并向全区开放。“同课异构” 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升了教师教研水平。

为发挥区直属学校和课改示范校的引领、示范作用,逐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区教育局教研室在全区中学组织开展“手拉手、一起走”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优势互补。

第二部分 联盟式课改的图景与活力

联盟式课改,给云城区课改实验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课改联盟学校在教学科研、教学质量提升、德育模式创新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探索。而课改联盟学校的教师们身处课改一线,对课改自然有着真切的认识与深刻的感受。

云城区高峰中学将有趣的魔术操作融入数学课,把复杂的数学概念化成简单有趣的魔术游戏展示出来,学生被数学魔术的神秘感引发兴趣之后,主动去发现、去讨论、去运算,进一步培养出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创造力,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该校九(1)班有部分学生原来讨厌上数学课,自从副校长谢明华在他们班展示过一节魔术课后,他们爱上了数学课,集体签名写信给级长,要求九年级也要搞课改,上研讨课。高峰中学先后承办了云城区课改现场会以及国家级深度走进新课程数学现场研讨会,学生们的文明礼仪、课堂表现给外地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外地教师的高度好评。

高峰中学戴聪容老师向记者介绍了她的课改历程:

课改就像一种兴奋剂,在整个学校掀起了从未有过的活力风暴。平时那些闲得只能趴台的小青年,主动向课改骨干教师请教编写学案;恐惧电脑的老教师虚心向年轻老师请教制作课件;原来的旁观者、质疑者主动申请要加盟课改试验科目组。逐渐地课改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们学以致用,不断尝试。在尝试中遇到瓶颈问题,我们就同伴互助,师傅带领徒弟化解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边摸索边完善,互相借鉴,互相帮扶。教师们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并在最大范围内推广和内化经验。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的课改工作稳步前行,成绩有目共睹。2014年上学期我校成功举办了云城区课改现场会,吸引了周边学校200多人观摩。2014年学期区教研室抽考,我校课改科目三标均排区前三名。2015年7月,期末课改实验科目抽考,我校七、八年级的语数三标均名列全区前八名。学校荣获云城区首批课改优秀学校称号。2015年12月,我校还成功承办了全国课改协会“聚焦课堂——教师深度走进新课程”数学研讨现场分会。课改期间,最突出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变化,孩子们在课堂里敢于发言,勤于思考,自主学习;在生活中乐于助人,自信乐观,自尊自爱。他们不单学会了学习而且学会了为人处世,综合素养大大提高。学生们这些出色的表现,更加点燃了我们教师探索的激情;对未知的好奇和期待,激发了我们探索的执着;高强度的培训研讨,激发了我们进步的潜力。因为课改,因为执着,因为坚持,因为自我教育,自己专业知识快速进步、同事们教研能力显著提高、学生成绩大有起色,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空前提高。实践多了,反思多了,自然而然地将平时的反思和经验写成论文。我有两篇论文被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杂志《中学生英语》刊登,另有两篇论文获云浮市中小学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我的《培养提问意识,打造四段六步高效课堂》一文在云城区课改联盟读书交流会上宣读,《课改实践中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发表在区课改通讯上。在课改路上,我从被动应付到自主探索,真正体会到课改的其乐无穷;从一个新课堂操作的初级模仿者到理性课程创生者,途中虽历经艰辛,却又收获了快乐幸福。成就感、荣誉感激励我在这条路上攻坚克难,越走越顺、越走越远,根本无法停下来。我的努力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赏,先后被评为2015年南粤优秀教师和云城区中小学教师培训兼职培训师。

云浮市三中重点聚焦课堂教学环节,开展教学大比武、赛课、磨课活动,把课改教师作为课改的“精英”去打磨、锤炼。对进步慢的教师进行重点帮扶、跟踪指导,促其提高;对课堂最美展示者给予激励。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进步,全校上下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课改氛围。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大幅提高,特别是中下层学生进步明显。《云浮日报》还专题报道了市三中课改经验。

市三中赵博萍老师对记者说:2014年春,重庆市綦江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毅来我区进行培训,讲授《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我积极参加培训,对课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也坚定了课改的信心。随后,重庆市綦江区的廖联芳、魏小刚、徐兰三位老师来到我们学校,进行为期两天互动引领式培训,既有观摩课指导,又有互动交流。魏小刚老师讲述的《构建新型“教”与“学”关系 打造高效互动课堂》,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完不等于学完,学完不等于学会;廖联芳老师所讲的《小组建设与评价》,更是从理论到实践对我们进行指导,我和我的同事豁然开朗,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当激情的火焰再次被燃烧起来时,我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我校的课改指导老师,并被我区聘为中学课改工作指导与研究中心成员。我深入课堂指导课改工作,发现有的教师对分组不够重视,只是改变桌椅的摆放形式,让几个学生围起来坐就完成了分组,对学习小组不培训、不建设。这样简单的分组,学生合作学习就会随意无序,这反而是有害的。于是我积极指导教师建设合作学习团队,定期召开团队会议,让团队成员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另一方面,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技能进行培训。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班级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交流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多数学生学会了展示、交流,好一点的学生学会了互相质疑、纠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激发,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校课改初见成效。当然,我们还开展联片教研,与一些兄弟学校进行手拉手。我深知自己的使命,带领数学科组老师给思劳中学、南盛中学上课改展示课,分享实验成果。我就如何进行课改教学以及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改进建议,得到老师们的好评。

由于得到学校领导和区教育局的重视,我会常常被派出去培训学习。记得2014年秋,我被派到山东潍坊广文中学跟岗学习一周。出发前,我正为找代课老师发愁,学生们主动提出数学课由他们轮流上。平时,我也有让学生主持上习题课、复习课,但没有上过新授课。我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说服了自己。我匆匆布置他们要上的内容就出发了。在学习期间,同事把我班学生上课的图片发给我,让我放心学习。学生们自信的课堂让同事们赞赏不已,我也与学生QQ聊天,分享他们的上课心得。我深刻体会到,“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会还你一个惊喜”。

云浮市二中在德育管理上进行创新性改革。该校改单调低效的“说教式”“一言堂式”“权威式”德育管理为潜移默化的“体验式”“领悟式”“自省式”的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达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市二中让德育管理为课改保驾护航,让德育管理为课改插上腾飞的翅膀,课改也让德育管理灵性高效,二者相得益彰。

市二中彭剑萍老师对记者说:为了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教导处、教研组长、各学科骨干老师参加的课改领导小组。我校曾鉴清校长十分重视课改实验工作,亲自主持召开课改动员大会。他经常与教导处一起部署课改实验工作,制定课改实施方案,还深入课改年级的课堂听课。以他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老师进行悉心指导,帮助解决问题。我校还多次将教师派往重庆綦江隆盛中学学习课改经验,回来后在全校组织学习分享。刚开始去学习时条件很艰苦,但我们都坚持下来。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涌现出一批课改优秀老师,像陈燕容、廖伦等就是典型。在教导处的组织下,我们采取了多次学、反复学、全校学、组内学、个人学的多种方式,让大家对课标理解透彻、掌握到位。每次区进修学校的教材培训,一定派任课老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让教师们积极走出去,外出参观学习。培训工作提高了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转变了老师的教育观念。他们对课改的看法也在悄然转变,由当初的不以为然、事不关已到逼着改革、做样子应付检查,再到今天的积极参与、自觉反思,这就是进步。

以前,我校的教研活动大多流于形式,无多大实效。课改以来,学校十分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教导处不急于求成,而是步步为营,从基本工作做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我校每一学期都会组织课改班级上全校性的示范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校老师的课堂教学观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形成了较好的教研氛围。

课改实践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重视双基的同时,老师开始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开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课改实验老师不仅在各级教研活动中推出了优质示范课,还在我们区开展的大型活动中获奖。上学期彭剑萍、罗燕梅两位老师各代表学校上了一节区的英语示范课,受到区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廖伦老师在区的大比武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以前我校的老师怕动笔、不敢写,而今,在教导处的组织带领下,他们也勇于写出自己的教学体会,参加论文评选。课改改变了学生的学校生活,也让我们老师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

云浮中学的政治语文两科进行教材整合,开启主题教学和选点教学。该校副校长陈冰清向记者介绍道:主题教学即从知识点、话题、人物、作者、体裁等主题进行大胆整合,从课内和课外突破一个知识或能力点。选点教学即选取课内或课外篇章,教师根据自身特长或学生需要,选取最有教学价值的某个点开展教学。基于主题教学和选点教学开设政治教材整合课例、社会案例深度剖析课例、活动辩论课例等。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政治学习兴趣和素养。

此外,河口中学实施引桥课程,重点攻克音标难题。在初一第一个星期,通过游戏、唱歌、绕口令等形式让学生集中学会拼读音标,扫除后阶段英语学习路上的疑难障碍。

云硫小学在“大量识字,快乐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辐射阅读学习法”等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掌握批注阅读方法和培养读后交流能力,结合图书室藏书进行课外读物漂流阅读。课内与课外阅读双管齐下,扩大学生阅读面。

思劳镇中心小学的午托和住宿生管理工作由学生自我管理。午饭时由学生干部指挥同学们有序排队分饭分菜和监管饭堂的纪律;在午睡和晚睡时,学生干部在生活老师的指导下督促同学们按时就寝,秩序井然。

第三部分 联盟式课改的策动

联盟式课改,像一股激流在云城教育的版图上冲刷出新的气象,给广大师生带来希望与幸福,给学校带来新文化气息。这场课改运动的成功得益于其背后策动者的深思熟虑和长远谋划。云城区课改运动的主要策动者、云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延明,就课改历程解答了记者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云城区启动课改的动因是什么?

陈延明:地处云浮市中心经济辐射地段的云城区,中高考成绩历年在云浮市排名偏后,这种教育质量与云城区是云浮市第一个省级教育强区的身份很不合。其中位于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校教学质量尤其令人担忧。这些学校生源绝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弟,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不良,学生的知识基础很薄弱,求知欲不强,家庭教育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同时,教师的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以“接受式”学习为主。这导致我们这些学校的课堂现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学生从上课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课堂上学生不动脑不动手,似乎轻轻松松,课外作业也不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有效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为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13年1月,由云城区教育局教研室牵头,将云浮市第二中学、云浮市第三中学、高峰中学、河口中学组建成“3+1”课改联盟,先行课改,生源质量较好的云浮中学同步实施课改。由点带面,拉开了云城区初中课改工作的序幕。

问题二:云城区课改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陈延明:我们分三个阶段进行了课改的实践与探索。

第一阶段,宣传学习、实验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3年8月)。区教育局组织各校分管教学领导进行分层培训和研讨,并通过专题培训更新教师观念,指导年轻教师熟练掌握新课堂模式,在实验学校进行小组建设、集体备课、制定学习方案等探索。在这一阶段,我们达成了基本目标:①在充分研究、分析、消化重庆綦江“四段六步”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了符合云城区实际的“二抓手三坚持四原则五环节”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模式。②选好课改年级,从七年级推进实施。③选准课改学科——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分步推进。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5年8月)。经过初期的积累和沉淀,教师们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随时发现课改存在的问题,随时解决问题,发挥集体智慧,保障课改工作深度推进。各科形成了师生互动、学生敢于质疑、评价多元、教学方式多元化的高效课堂。我区课改工作如火如荼,达成了课改探索阶段预期效果。

第三阶段:评估、总结、形成特色阶段(2015年9月至今)。区教育局教研室出版课改资料《云城区课改通讯》,开发课改网络平台,营造浓厚课改气氛。同时,为攻克导学案编写的难题,在全区组织优秀学案设计评比。还将优秀学案分享在公共资源平台,作为样本、范例,供教师学习借鉴。区定期召开阶段性总结大会,组织课改教师谈成效、谈收获、谈困惑、谈质疑,坚持反思,追求实效。我局千方百计开设课改绿色通道,持续推动课改工作,力创本地区特色。

问题三:云城区课改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延明: 一是精彩了学生。首先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自主学习,学生探究合作,积极展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课改后90%以上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80%以上的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其次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了学生大胆、自信、有责任心、懂得感恩等素养,发展了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85%以上的学生学会自理生活,学会关爱他人,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二是成就了教师。教育局搭建如读书交流、学案设计比赛、同课异构、教学大比武、送课下乡、现场讲座等多种平台,激励教师们做课改舞台最美的天使。同时磨砺出一批爱读书、讲得了理论、上得了课、写得下论文的课改精英。区教育局分别在“云浮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和“云浮市提升小学教学质量现场会”上做专题汇报,向全市介绍云城区课改经验,引起极大反响。目前,来我区中小学参观交流的市内外学校已达几十所。

三是发展了学校。课改精髓就是营造反思和创新文化,发挥群体智慧,构建学习型校园和研究型团队,不断推进课改工作。这就要求校长以及中层管理者改变工作作风,创新管理制度,有效推动课改,这些为学校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各课改学校秉着求真务实、踏实肯干、勇于担当、低调高效的工作作风,说干就干,课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同时,区教育局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扩大教师们的视野。一方面接待外市外省同行到我区学校观摩;另一方面组织区内学校互相走动,推广、分享课改理念与课改经验。学校与学校间手拉手接对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极大地影响辐射带动了后加入学校。所有这些既有利宣传了优秀学校,又扩大了学校知名度,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课改先锋学校的引领和帮扶,后加入学校的强势进步;区内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外地先进经验做法的分享,使得云城区的课改工作正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本文图片由云浮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凯恩斯革命的突破口是凯恩斯对时间维度的处理,这种区分事前和事后以及用预期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处理方法继承自瑞典学派。凯恩斯将这种处理时间的方法融进了自己的有效需求理论,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宏观经济理论。但这种处理时间维度的方法仍然是比较静态的,哈罗德动态化了凯恩斯的理论。

关键词:时间维度;凯恩斯革命;宏观经济

Reacquainting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 Based on the Processing of the Time Dimension

QIU Hui

(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1,China)

Key words:time dimension; Keynesian Revolution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该书离经叛道却又能切中时弊,掀起了经济思想界的狂风巨浪,凯恩斯革命的说法亦随之悄然流行至今。所谓凯恩斯革命,主要是指凯恩斯在思想上带有颠覆性的重大突破。他不仅批判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理以及“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等古典学派奉行不疑的金科玉律,而且通过深入到经济结构的内部去发掘经济周期的内在原因,创建了一套以需求管理为核心、以政府干预为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本文研究发现,过去我们在研究凯恩斯的理论遗产时,过分着重其思想性的一面而忽略了凯恩斯方法论的一面;试图通过本文说明,与凯恩斯所谓的古典学派相比,凯恩斯对于时间维度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种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方法对于构建凯恩斯的整个理论体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成为凯恩斯驳斥古典经济理论的利器,也对后世动态经济学的发展埋下了宝贵的伏笔。

一、古典学派和凯恩斯的时间观

如何认识时间是经济理论发展中的一个元问题(meta-question)①,对时间本质的不同认识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经济学。比如植根于牛顿时间观的主流经济学和植根于现代时间观的演化经济学就是两种有本质区别的经济理论体系。即使是信奉相同的时间观,对于时间维度的不同处理方法也可能会得到迥异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与他自己所谓的古典学派②在时间观上并无区别,他们都是近代物理学时间观也就是牛顿时间观的信奉者。牛顿时间事实上是一种脱离了物质运动的独立存在的均匀流逝的绝对时间。时间可以独立于空间而存在,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在牛顿力学系统中,时间只是运动的一个外在参数而已。时间双向可行,运动具有重复和可逆性[1]。

凯恩斯的老师马歇尔[2]在他的经济分析中将时间放进了“其他因素不变”的筐子里,而瓦尔拉斯[3]则走的更远,他用将下一个时刻看成是上一个时刻的复制的办法将时间维度彻底消解。奥地利学派却因为深受康德的影响,在他们的经济分析中对时间维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奥地利学派的时间观深深影响了瑞典学派,瑞典学派创造了一整套处理时间维度的方法。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及方法论对凯恩斯影响甚大,故无论是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还是经济理论或是政策建议,凯恩斯都更接近瑞典学派而不是他所谓的古典主义传统。古典主义传统倾向于搁置或消解时间维度,而凯恩斯却极为注重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连接,将模型中的变量都视为时间的函数并极为重视预期的作用。可以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与他对时间维度的处理息息相关。

二、凯恩斯的突破口:时间维度

(一)凯恩斯的批判

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认为真实工资的迅速调节能带来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大萧条来临时,古典学派关于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断言和自由放任的政策显得无力且可笑。凯恩斯试图找出古典就业理论的症结,他认为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之上的,其一是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其二是在就业量不变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这些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从第一个假设可以得到劳动力需求曲线,从第二个假设中可以得到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的均衡真实工资率和均衡数量就在两线交点处决定。即使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劳动力市场可能处于失衡的状态,真实工资的调整也可以使劳动力市场迅速恢复均衡。因此,非自愿的失业是不存在的。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背后,是对“看不见的手”、“供给自创需求”以及货币中性的坚定信仰。过去的历史对现在没有什么影响,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对现在也没有什么影响,充分就业的均衡是常态,考虑时间维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将这看成是是一种瓦尔拉斯传统。凯恩斯要做的工作在于摧毁这些古老的信条,批判古典学派不切实际的假设条件,建立起一套一般化的符合现实的宏观经济理论,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只不过是这套宏观经济理论中的一种特殊情况而已。

(二)时间与预期

凯恩斯破旧立新的突破口在哪里呢?就在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上。凯恩斯在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的影响下,十分重视时间维度的作用以及对时间维度的处理。这可说是新理论的突破口。凯恩斯认识到“在生产者付出成本到最后的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期间,往往是有一段时间间隔,有时甚至是很长一段时间”[4]。雇主无法确定产品在未来的销售情况,只能尽量做一个最好的期望值。只要生产需要时间,雇主就只能依靠这些期望值。

雇主对产品价格的期望值称为短期期望值,对购买或自己制造制成品以增加资本设备的未来报酬的期望值称为长期期望值。正是雇主们脑海中的这些期望值决定了雇主提供的就业量。期望值一旦变化,就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逐步地影响到就业量。任意找出一个时点,这个时点上的就业量不仅取决于现在的预期状态,还取决于过去某段时期中的许多预期状态。但由于过去的预期已为今天的资本设备所包含,所以就业量就可以在参考今天的资本设备的情况下,根据今天对未来的期望值而定。可见,凯恩斯在发展自己的就业理论的时候,通过使用预期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结在了一起。过去包含在资本存量中,但人们却苦于无法突破对于未来的无知,在动物精神的驱使下,投资量会出现剧烈的变化,就业量也会随之发生剧烈的变化,非自愿的失业将会出现,充分就业不过是一种特殊情况而已。凯恩斯不仅仅是强调人们对于未来的无知这一点,事实上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对重要变量的时间维度都有详尽的分析。

三、凯恩斯就业理论中的时间维度

(一)凯恩斯理论的框架

前文指出,凯恩斯意识到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必须在一段时间中才能完成,所以雇主只能根据预期的收益来决定雇佣工人的人数。总需求函数反映了各种假想的就业量和与之相对应的预期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函数上有一个点,该点处能使雇主的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值,凯恩斯将这个点称为有效需求③。如果将工人人数与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④之间的关系定义为总供给函数,有效需求就出现在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的交点处。有效需求原理是凯恩斯试图用来埋葬古典学派的终极武器。

古典学派所信奉的“供给自创需求”意味着无论就业的人数是多少,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必定相等,因此有效需求不是惟一的均衡值而是无数个均衡值。这实际上就等于是说根本不存在阻碍充分就业均衡的力量。但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资本的边际效率也是递减的,除非利率能够迅速调整,否则“与充分就业相吻合的有效需求只是一个特殊情况,仅当消费倾向与投资诱惑之间存在一种特殊关系时才能实现”[4]。所以凯恩斯必须以对消费倾向的分析、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分析以及对于利率的分析作为构建自己全新就业理论的基石⑤,这三个变量,恰恰就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自变量,就业量和国民收入是因变量,而劳动力的数量和技能、现有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生产技术水平等等都被视为不变的因素。

(二)总需求中的时间维度

1.消费中的时间维度。消费是一切经济活动的终点。总需求只能来源于现在的消费或者是现在为将来的消费做的准备。如果将现在的消费称为消费,将现在为将来的消费所做的准备称为投资,这二者就决定了现在的产量和就业量。在某一个时点上,消费一部分是现行制造的物品来满足,一部分是由过去制造的物品(负投资)来满足。负投资的存在必缩小现在的总需求。同样的道理,如果现在制造满足将来消费的从事生产的物品,就会增加现在的总需求。

消费取决于收入,收入中有多少用之于消费即是凯恩斯所说的消费倾向。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它却是相当稳定的。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的心理规律,即“在一般情况下平均说来,当人们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会像收入增加的那么多”[4]。这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

不难想见,为未来的消费所做的准备越多,找到更多为未来消费做准备的渠道就越难,我们也就越依赖现在的消费来刺激总需求。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却意味着,我们的收入越高,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就越大。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依靠增加投资来维持今天的均衡,就一定会使明天的均衡更难实现。这意味着如果无法成功地增加总需求的话,新的均衡就要求保持足够大的失业量。

2.投资中的时间维度。

(1)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支撑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本质上就是一种贴现率,根据这个贴现率,资本在其寿命期间所提供的预期收益的现值恰能等于该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资本边际效率的值不仅取决于资本现在的收益,更取决于未来的收益。资本边际效率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如果假设一种静止状态,在静止状态下,一切都是不变的,区分现在和未来并无意义。此时,将资本边际效率看成完全由资本现在的收益决定就是合理的,但静止状态毕竟是不现实的,而这个不现实的假定,恰恰便是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前提。事实上,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必将通过影响资本的需求价格影响现在,从而可以推知现有资产的价格必将随着对未来价值的预期的变动而进行调整。在任意一个时期中,某种资本的数量增加会导致它的预期收益的减少以及现行价格的上升,因此,该种资本的边际效率必将随着该种资本数量的增加而减少。这可以称之为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一样,都是导致总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前文表明,资本边际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既然预期如此重要,预期又是怎么决定的呢?人们对未来做预期无非取决于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以及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和判断。而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和判断又取决于人们的信心。现实生活中,除非人们有理由认为未来会发生某种变化,否则就会墨守成规,认为现有状态将会持续。但现实经济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干扰导致墨守成规未必得到好的结果。于是人们竭尽心力地试图通过预测市场的变化而获利,这可以称为投机。除非人们能够战胜时间,冲破对未来无知的黑暗,否则投机会带来经济的巨大波动。但战胜时间与其说需要极大的智慧,毋宁说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2)利率。投资的数量不仅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反映的只是为了投资而需要借款的人愿意支付的代价,而现行提供资金的代价是用利率来表示的。所以投资是由这二者共同决定的。古典学派将利率视为储蓄的报酬或者说等待的报酬,或者说利率是使投资需求与储蓄意向趋于均衡时的“价格”。凯恩斯驳斥了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他认为,人们对于时间的偏好,不仅体现在储蓄多少,也体现在用什么样的方式持有储蓄。古典学派仅仅注意到了储蓄多少的问题而忽视了用什么样的方式储蓄的问题。事实上,人们持有现金将损失利息,持有现金只能解释为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人们喜欢持有流动性高的资产,利率就是人们对于放弃流动性索要的报酬。它是这样一种“价格”,能够使以现金持有财富的愿望和现有现金数量相等。因此,真正决定利率的是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以及货币的数量。这里我们就能够发现凯恩斯与古典学派的真正分歧,古典学派将利率看成是等待本身的报酬,因此将投资和储蓄看成是经济体系的决定因素。而凯恩斯是将利率看成是不储藏货币的报酬。投资和储蓄只是被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消费倾向、资本的边际效率以及利率。长期利率由社会成规所决定并且是非常稳定的,而资本边际效率则是极为易变而不稳定的,是故,欲将有效需求维持在足以保证充分就业的高度是相当困难的。

(3)资本。对于资本的本质内涵,凯恩斯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庞巴维克迂回生产的观点⑥。将一切商品都视为由劳动生产出来,现在的资本不过是过去具有价值的劳动的体现,能够协助现在的劳动进行生产。迂回生产的效率与迂回生产所经过的时间并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说生产经过的时间越长效率就越高,时间长也会带来损坏和浪费。事实上,只有当人们延缓消费的欲望极度强烈以致充分就业所需求的投资量大到使资本边际效率具有负值时,生产过程才能因为其经过的时间长而有利。

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着最适度的迂回程度。那就是在应有的日期能够供应出被消费者延缓了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平均的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某种商品的日期与平均的消费日期之间,存在着一个最适度的时间间隔。时间短的迂回会因为技术原因缺乏效率,时间长的迂回会因为储藏费用、损耗等原因缺乏效率。如果利率为正,会加大迂回成产的成本,利率越高,最适度的时间间隔就越短。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看到的,在长期中,资本的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而利率则是相当稳定的。因此,资本必须保持在足够稀缺的程度才能使其边际效率在资本的寿命期间至少等于利率的水平。

(三)总供给中的时间维度

在凯恩斯的模型中,就业量只与有效需求有关,有效需求不过是预期消费和预期投资之和而已。只要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不变,有效需求也就不会变。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总供给函数就是毫无意义的。它能够反映就业量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但凯恩斯选择了它的反函数即就业函数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如果总需求的增加主要趋向就业弹性高的商品,就业增加幅度就大,反之则反是。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时间维度的作用。如果额外需求突然指向某种商品,短期内无法增加供应,就业弹性势必很小。但时间一长,就业弹性就会接近1。

在此处凯恩斯提出了生产时期的概念。如果一种产品的生产时期是N,要使它达到最大的生产弹性,事先准备的时间就是N个时间单位。作为最终产品的消费品的生产时期比作为中间产品的投资品更长,指向消费品的需求增加较之指向投资品的需求增加所引致的初始就业弹性必更低于长期的均衡值。

建立在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的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最为核心也最为本质的东西。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是完全可以等价于投资—储蓄分析的。有了它之后,凯恩斯就能够借以给出一套有关经济周期的理论。

四、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中的时间维度

凯恩斯写作《通论》的背景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萧条。成功地解释经济周期现象并提出治疗的方法可说是凯恩斯写作的初衷。在有了前文所述的有效需求理论之后,凯恩斯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我们将会发现,在这套经济周期理论中,时间维度仍然处于最为基础的地位。

在凯恩斯的理论中,危机源自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资本边际效率除了取决于现有资本的数量和重置成本以外,还取决于对资本品未来收益的预期。但在繁荣时期,人们往往因为对未来的收益过分乐观而导致投资过度,过度的投资会导致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人们信心丧失,流动性偏好随之增大,利息率被迫上升,投资会出现严重的下降。

要探讨经济周期中的时间维度,就必须解释为什么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经济才能走向复苏。凯恩斯提出了两点理由:第一,萧条时资本的边际效率极低,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折旧的不断作用之下,资本终将再次短缺,资本的边际效率终将重新提高。第二,萧条期间新投资的停止导致大量的剩余储备的出现,对于剩余储备的保管费用将迫使剩余储备在一定时间内吸收完毕,这个时间不会很短。

从前文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在凯恩斯的经济学中经济周期源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交互作用。但归根结底是源于人们对未来的处理。人们在处理时间维度的时候,既有理性的一面,又常常受到动物精神的支配。人无法冲破时间的藩篱,最终必被时间戏耍,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化体现的正是时间的力量。

五、对凯恩斯时间维度处理方法的评价

(一)破旧立新的利器

凯恩斯试图创立一套宏大的宏观理论体系,原有的古典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不过是他的这套理论中的一个特殊情况。在这个破旧立新的宏伟计划中,对时间维度的处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典的宏观经济理论本质上来讲是静态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总是能够自行创造需求,考虑货币因素之后,也就等价于投资总是等于储蓄。因此,经济在充分就业处实现均衡是经济运行的常态。这里我们看不到“事前”和“事后”的分别。当经济的运行中出现摩擦而暂时偏离均衡时,“看不见的手”可以保证市场均衡的迅速恢复。因此,讨论变量随时间的变化是没有意义的,讨论人的预期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在古典的经济理论中,时间维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在时间维度中,随着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革新,经济会实现不断的增长。经济的运行几乎就像永不停止的火车,长时间大面积的衰退是不能想象的。

凯恩斯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成为他驳斥古典理论的利器。在他看来,虽然从事后看投资和储蓄必定是相等的,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二者在事前也必定是相等的。只有当事前储蓄和事前投资相等时,均衡才能实现,而且这个均衡未必就是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萨伊定律是不能一般适用的,只能在特殊情况下才能成立。经济的运行取决于人们的行动,人们的行动又取决于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当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产生剧烈的波动,经济就会随之发生剧烈的波动。雇主预期的波动导致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以及工人对于货币工资的坚持会使“看不见的手”在劳动力市场失去效力,非自愿失业将会出现。“看不见的手”无视人们面对未来的无知,在短时间内往往没有作用,在足够长的时间经过后,人们逐步修正了自己的错误,“看不见的手”的效果才能体现。

(二)方法论的源流

奥地利学派的鼻祖,边际三杰之一的门格尔[5],是康德的忠实信徒。他深信一切变化都是在时间维度中按照因果联接的规律而发生。因此,在他的著作中,处处体现出对于时间维度的关注。他的传人庞巴维克[6]在对时间维度精心处理的基础上构筑起庞大的资本和利息学说。瑞典学派的鼻祖魏克赛尔[7]深受庞巴维克的影响,他试图在考虑时间维度的基础上,将资本与利息理论以及货币理论融进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对于时间维度的考察使他创立了著名的累积理论。瑞典学派的米尔达尔[8]则对时间维度展开了专门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不仅区分了时点分析和时期分析,而且还首次区分了“事前”和“事后”的区别,并且他特别的强调预期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林达尔[9]则专门研究了动态理论。依据林达尔的说明,经济变量可以看成是时间的函数,经济理论的目标就在于已知某些变量原始数值以及决定这些数值变动的因素的情况下,借助方程式的帮助来决定作为时间的函数的变量的数值。这样的理论必须称为动态理论。动态分析所研究的变动则是一定时期内的变动或发展,是均衡移动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各个均衡点之间的联系的分析。因此,静态理论可以看作是动态理论在静止情况下的特殊应用。动态分析其实就是要说明起点和终点之间的发展过程。

很明显,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就是凯恩斯处理时间维度的方法论源泉。虽然凯恩斯本人并没有对时间维度的处理方法加以特别的说明,但上述两个学派的影子仍是随处可见。对于生产过程和资本的分析,对于“事前”和“事后”的区分以及对于预期的不遗余力的强调都可以看出这两个学派对凯恩斯影响之深。客观地说,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凯恩斯对于时间维度的处理并没有超越这些先辈。他之所以能够引发一场革命,获得如此崇高的地位,乃是因为他构建了有效需求理论,通过对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的深入分析彻底瓦解了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提出了一套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所以,客观的讲,关于如何处理时间维度,凯恩斯在方法上并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他将奥地利学派和瑞典学派遗留下来的方法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有效需求理论之中,这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对于古典理论具有毁灭性的力量。

(三)哈罗德的动态化

哈罗德[10]是当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早自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追随凯恩斯,是最早阅读《通论》手稿的人之一。他在1973年出版了《动态经济学》一书。该书中,他将凯恩斯的理论描绘成一种宏观—静态经济学。他认为凯恩斯的理论是短期的、静态的分析,主张将之长期化和动态化。

事实上,哈罗德的时间观仍然是牛顿的时间观,方法仍然是均衡分析的方法。和凯恩斯一样,哈罗德也是要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互平衡时需要具备的条件,这个均衡的条件就是厂商的意愿投资正好吸收人们的意愿储蓄。不同的是,在凯恩斯的理论中,投资是总需求的一部分,通过乘数效应,能够连续带动消费需求从而当经济重新均衡时多倍扩大产量和收入。哈罗德认为凯恩斯过分强调了预期在影响人们投资决策时起到的作用,却没有分析投资的变动率。他认为这正是凯恩斯给留有空隙余地的地方。需求在哈罗德的理论中,投资不仅仅被视为一种能够吸纳当期储蓄从而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需求,投资还意味着生产能力的增加,这种增加势必会扩大下一个生产时期的供给。如果储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不变,随着每一年收入中固定比例被储蓄并转化为投资,一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会相应扩大。为了使逐年新投资带来的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能够始终被充分利用,就要求始终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以保证产量按固定的增长率逐年增长。

不难发现,哈罗德对时间维度的处理与凯恩斯确实有很大区别。他用按比率分析的方法替代了凯恩斯按水平分析的方法从而阐述了动态均衡的条件,完成了他所谓的对凯恩斯理论的动态化。哈罗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从凯恩斯对时间维度的处理来看,说他的理论是静态或动态都不恰当,凯恩斯的理论应该是一种比较静态的分析。但毕竟他为日后宏观经济理论动态化埋下了伏笔。

六、简单小结

大萧条令凯恩斯反思古典学派经济理论的弊病。古典学派在接受了牛顿的时间观之后,在经济分析中对时间维度采取了简单化的处理,即假定不变或者直接不予考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在资源的分配也就是价格理论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社会资源被利用到何种程度的问题上却无甚建树。建立在萨伊定律和“看不见的手”基础上的古典就业理论以及自由放任的政策在大萧条面前显得毫无用处。凯恩斯从奥地利学派以及瑞典学派的理论中获得了处理时间维度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融进了有效需求理论之中,这套全新的理论对古典学派的理论有致命的摧毁力。但凯恩斯基于储蓄—投资分析的有效需求理论仍然是水平式的分析,准确地说应该是比较静态的,哈罗德认识到了凯恩斯在时间维度处理上的缺陷,并通过对增长率的研究动态化了凯恩斯的理论。

注释:

① 元问题即问题的问题。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理论,如何处理时间维度都无从回避。

② 凯恩斯所谓的古典学派既包括李嘉图和穆勒,也包括马歇尔和庇古等人。也就是说,无论是边际革命之前还是之后,只要信奉“看不见的手”原理的经济学家都被凯恩斯统称为古典学派。这与我们正常的用法是有区别的。本文为方便起见,在使用古典学派一词时与凯恩斯是同样的含义。

③ 有效需求理论最早见于马尔萨斯和西斯蒙第的著作,后散见与其他经济学家的作品中,但直到凯恩斯发表《通论》,才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效需求理论。

④ 总供给价格是凯恩斯习惯应用的一个名词,等价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市场价值。

⑤ 这也正是凯恩斯超越瑞典学派的地方。

⑥ 庞巴维克认为迂回的时间越长,生产的效率也越高,只不过效率的提高在边际上是递减的。凯恩斯并不同意这种说法。

参考文献:

[1] 孙玉金.从牛顿时空到相对论时空[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1995(3):85-86.

[2]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陈良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瓦尔拉斯.纯粹经济学要义[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宋韵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36,22,76.

[5] 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M]. 刘絜敖,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6] 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M]. 陈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 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 米尔达尔.货币均衡论[M].钟淦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9] 林达尔.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M].陈福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0]哈罗德.动态经济学[M].黄范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责任编辑:李江)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把推进农业特色化作为发展湖南集体经济的基础和重要任务,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便规模稳健增长、质量加快提升,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特色化水平,努力探索一条农业特色化与新型集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湖南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区域资源优势被普遍认为是特色农业的基础。大部分学者主要对农产品进行分析,认为特色农业之“特色”在于具有区域独特性、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并形成一定规模、达到一定的产业化程度。农业部《特色农产品区域集聚化布局规划(2006—2015年)》,提出三条特色产品选择标准:一是品质特色;二是开发价值;三是市场前景。特色农业的内涵最主要的是:首先是要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这个也是衡量它是否具有特色的最关键要素;其次是要基于一定区域内相对资源优势,比如地理环境优势、资源禀赋优势或者是技术优势,立足于这些优势是生产特色产品的条件也是它的保证;最后一个是要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如果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只能作为样品供展览,无法进入市场更加没有办法形成规模经济,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如果产品没有效益的,也就是说生产经营者的产品没有什么市场价值,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会滞销,甚至卖不出去,这样的话,经营者是会严重亏本的,也就会退出生产的市场。

一、湖南特色农业发展环境分析与评价

(一)产业环境分析

湖南地处全国中南部,是个农业大省,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21.6万公顷,农林牧渔业从业人数1 793.64万人。湖南省的主要农产品有水稻、棉花、蔬菜、油料、茶叶、烟草等。其中在水稻的生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是全国重要的稻谷主产区,同时也是规模比较大的区域,2011年水稻播种面积4 066千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8.4%。棉花总产量则是达到22.7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全国八大主产省份之一。麻类的总产量为42 249吨,是全国主要的产麻基地。在油菜的生产上湖南省常年种植面积都在1 000万亩以上,其中在2011年达到1 167万亩,居全国第二位,总产占全国总产的10%。在茶叶的生产上,湖南省素有“茶叶之乡”的美誉,在2011年茶叶种植面积为150万亩,茶产量13.28万吨,居全国第六位。在粮食、甘蔗、淡水产品、柑桔、生猪生产上也都在全国是比较靠前的。

(二)资源环境分析

湖南省位于南岭山脉中段与长江中游之间的内陆腹地,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组成岩种类多样,湖南境内水系发达。拥有全国第二大的淡水湖(洞庭湖),起着调节长江水量的重要作用。还有湘江、澧水、资江和沅江4个水系汇集流入洞庭湖并且还连接长江,全省拥有的水量是南方9个省份最多的。在全省土地中,各种常态地貌齐全,一般山丘、冈坪多呈垂向层状和水平镶嵌的组合状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农业地貌环境。湖南省几乎全部位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热量丰富,且光、热、水配合相当良好,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高;同时,由于经纬水平分异和山丘区垂直分异的直接影响,湖南的植物区域成分复杂,土壤类型多样,植物和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种子植物约5 000种左右,全省木本植物达1 9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25%,茶叶仅一个南岳衡山就有20多个地方品种。还有湘西那一片的茶叶种植更是品种良多了。这些都为湖南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交通环境分析

湖南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长江中游之间的内陆腹地,介于华南经济圈和华中经济圈的之间,地理区位优势相当明显。湖南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非常的发达,更是基本建成高速公路网中的三纵六横,市州均实现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4小时访问圈。在水运上也已经形成了以湘水、资水、沅水和醴水为主体的洞庭湖现代水系交通运输,并可通江到达海;京广、枝柳、湘赣、湘黔、湘桂、洛湛还有贵福、渝怀等主要铁路干线,并且上昆、京珠、衡昆等高速公路以及许多的国道、省道公路线相互连接,这对于开拓湖南特色农产品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四)技术环境分析

湖南省的科研和教育资源是比较丰富的,省内的农业科研及农业教育体系也已经比较完善了,这为湖南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目前,湖南全省共拥有中科院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所、湖南农科院等263个农业科研机构,其中,仅仅省级的农、牧、渔类的独立科研机构就有18个,拥有约2 000名科研技术人员,聚集着袁隆平、官春云、刘荡、王克林等众多知名农业科技专家,几千名教学科研人员创造并积累了一大批居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育出了一大批各级各类农业专业人才。

(五)政策环境分析

首先,将特色农业列为全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发展实施项目,并直接由省府规划了优质水稻基地县、优质玉米县和优质蔬菜基地县等的科技示范基地,还在江永、泸溪、湘潭、祁东等地开发香柚、优质枣、优质柑、湘莲、黄花等特色农产品。其次,已制定了全省的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十二五”规划,并明确要重点加强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茶叶、水稻、畜禽等产品的生产开发,建设了100多个重点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示范基地,并在全省进行大量生产无公害类型的农产品,这可见湖南省政府对特色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二、湖南省农业特色化的对策

(一)依靠品牌企业带动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

特色农业产品实现价值的载体是品牌的建立,而提升产品质量和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都是产品品牌建设的有效手段。面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各种变化,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而进行的农业产业转移中可以依靠质量好、品牌好的地区转移。相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就更加针对市场的需求和更加专业化的地域生产,这些在农业科技和产品品质的提升,并进一步去提高市场化程度等方面更具优势,更加容易实现农业生产的价值。这也是特色农业产业转移所需要的。通过产业转移形成一定特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保障了特色农产品投入产出和资本转化,更加有利于特色农业的发展。湖南省已经有金健米业、油中王、童胖子酱板鸭、益阳松花皮蛋、东江鱼集团、益阳普华纺织有限公司等著名品牌企业。可以依靠这些企业,在它们的带动下形成集科研、种植、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特色农业产业链。

(二)借助政府的引导进行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布局

政府、农民和企业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它们在农业发展中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对政府而言,首先是要提供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适合的市场制度环境,对比给予特色农产品的加工税收政策优惠,并开通相关的绿色运输通道等。其次要深化特色农业的融资渠道,改变比较单一的投资模式,可以去吸引和借助银行资金和社会各种风险投资资金去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一条以政府为引导,特色农业的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最后要重点扶持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的这些政策是特色农业进行区域集聚化产业转移的根本保证。

(三)知识化和技术化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

特色农业技术化不但包括生产管理的技术化还包括了市场的信息化,不管是在传统的特色农业如水产农业、绿洲农业、旱地农业,还是新兴的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等等,整个过程的系统化技术化的生产管理是使得其活跃的关键。一方面,在一个地区的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要努力去提升质量产品的品质,以技术去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附加值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动力,高的附加值是特色农业可以和其他新兴行业媲美的资本。另一方面,在管理上面也需要技术化的知识化,比如,在质量的检测和一些预防,还有一些市场信息的收集都是需要的。这是信息的时代,知识化是信息化是发展的根本。

(四)加强农村合作社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

建设和发展农村合作社有利于各自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共同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特色农业。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单独的农户很难获得较为全面的市场信息,这就使得他们会有一定的程度上与市场脱离,这对于特色农业来说的非常致命的。信息只是合作社的一方面优势,它还可以在合作户之间的技术的共享和资金上的联合。比如会员费作为发展基金可以用来搞基础性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3,(47):42-48.

[2] 梁岩.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J].现代化农业,2013,(10):50-54.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仍存在供给侧改革不足,产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传统产业改革力度不足等问题。本文将从高质量特色产业构建的现状与前景进行分析,针对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短板,依靠发展优势,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以促进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产融合

前言

2018年国务院正式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乡村振兴战略中也提及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是: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特色产业的发展已逐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建设高质量特色产业现状分析

(一)乡镇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文化水平偏低,供给侧改革阻力巨大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及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着重解决好“三农问题”,因地制宜地发展,紧抓“产业兴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目前,在农村进行农产业种植生产的主力军仍为60、70、80后人群,绝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相关的农业专业知识,受传统观念影响,难以接纳高新技术,这给农业供给侧改革带来极大的阻力。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农民普遍通过社会经验进行的尝试性生产,缺乏科学高效的生产指导,农业标准化的意识薄弱。面临突发的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时,难以通过有效的解决方案缓解。此外,农民普遍存在盲目跟风生产的现象,生产过剩导致边际成本的下降,致使农民收入减少,极大降低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策空白影响人才回流,特色产业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人才流入发达地区,城市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反观农村地区,相关政策的空白,使得乡村招募人才的环境不堪。人才的流失难以吸引企业到农村地区发展。产业缺乏科研人才投入,产业产品得不到特色且高质量的发展,甚至影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如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基础服务无法得到保障,又进一步反制人才回流农村。此外,人才引流政策形式单一、就业福利待遇低下、人才引流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乡村人才引流的短板也成为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屏障。如何打破人才流动壁垒,吸引人才返乡,实现人才“梯次回流”是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3、乡镇产业集而不群,产业多元化发展程度低

目前我国乡镇特色产业的普遍特征是“集而不群,散而弱小”,并且县域产业发展曝光度不够、特色不鲜明、产品相似度高,产业集群发展层次和发展质量明显偏低。乡镇产业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政府管理,产业分布不均且实力偏弱,不利于高质量特色产业的组织化、规范化管理,产业产品的质量甚至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长期产业分布不均的格局,使得乡镇产业的结构产业链长短不一,所形成的产业集群也会因布局不均导致结构不对称,进一步引起产业发展质量低下的问题。国内部分特色产业定位模糊,主导产业根基不稳,产业体系混乱,导致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单一,同质化极其严重,产业链短促等问题的出现。

(二)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

1、基于特色资源的小镇发展模式

早在2014年,以特色小镇为单位的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的发展模式首次被提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门的力推下,在2016年特色小镇的供给侧改革模式飞速发展,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产城人文资源叠加、三生融合的非镇非区型单元区域。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极大程度地发掘了各农村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以企业为主导、政府引导的特色小镇发展模式使得地区特色产业在特色小鎮中实现“市场+政府”的有力调控,促进乡村脱贫减贫,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高量发展,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基于5G高新技术的建设模式

互联网+时代下,我国5G技术将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高度,促进三次产业更深层次的融合,将特色产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人才匮乏一直是乡村振兴下特色产业发展的诟病,是发展特色产业的最大阻力所在。我国乡镇产业的特征是集而不群、散而弱小,此特征理论的基础是域空间。5G技术的应用,必将打破城乡之间人才流动在地域上的限制,使得互联网在应用技术基础上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把分散在各地域上产业点以互联网形式联通,实现远距离的统一建设生产,形成一种零散化的特色高质量产业生产发展模式。

二、高质量发展对构建特色产业的前景分析及其意义

(一)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的前景分析

在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央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产业的发展初始阶段,必有大量政策红利加身,促进传统产业向多元化、特色化、高质化方向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有利于带动新生产业规模化的形成,打开更广阔的新市场。发展高质量特色产业,促进社会各类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向创建知名品牌方向发展,打造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提升区域品牌经济价值。这更有利于企业产能的提升,也更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力、国际地位的提升。高质量特色产业经济体必将成长为社会新的重要经济支柱。

(二)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的意义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要求企业实现对市场产品的深度挖掘,把握正确的市场运营规律,同时进一步开发产业特色,加大科研融合力度,实现产业产品更高质量更具特色地产出。作为一种良性发展模式,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三产融合,吸引人才回流反哺农村,实现因地制宜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变。打造良好的乡村特色产业环境,延伸乡村经济产业链条,并以技术创新作为推力,助力实现农村地区地方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的建设发展路径

(一)以“特色”为创新支撑点

高质量发展地域特色产业,首要先深度发掘地方特色,依托地域特色元素,与当地优势产业相联系,延伸发展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王牌”特色产业。抓准地域特色元素,支撑特色产业发展。目前,各地域产业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难以吸引群众眼球。各产业应因地制宜,全面审视地域现有条件,深入发掘并合理开发当地特有自然资源并了解、走访地域特有人文历史文化,将自然资源及人文历史特色融入到产业发展当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打造地域特色产业品牌。以特色点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以“生态+”理念助力发展

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要以生态为支柱,结合“生态+”发展模式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三方面相协调,达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色产业发展过程当中,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根据地域当地特有自然、社会条件,开发地域特色元素与生态融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对地域现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融入“生态+”理念打造生态产业链。延长产业原有生产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从产品研发到产品生产,保证每一个生产环节谨遵“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由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衍生出的再生资源的再次利用,充分利用再生资源,研发生产出再生产品。在产品生产的过程当中,严格把控产品生产的能源消耗值,实现产业偏向“低能耗、低污染”方向发展。

(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刺激产品供给结构升级,以此提升特色产品在市场当中的竞争力。一是通过产业内融合发展,激活产业内发展动力。加强产业内部不同企业及具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之间的交流,通过资源共享,强化产业内上中下游企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地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形成地域强有力的特色知名品牌。二是通过产业间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形成。通过推动不同产业间优势互补,地域共享一二三产业发展优势资源,促进产业间资源优化重组、交叉互渗,增强特色产业功能,不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产业应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地方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依托当地特色资源,通过进一步引导,对地方的特色产业进行转型提质,形成一批高密度、特色鲜明、多元化的特色产业群。对企业规范化管理,实现特色产业高要求高效率产出,并重视人才引流,吸引优质人才投入专业技术研发。地方企业也应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发掘地方特色,加大创新技术投入,完善齐全产业结构体系。政府企业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最终实现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搜狐新闻.水墨港园林规划:特色农业引领新趋势,专业布局很重要[N]. 2019.05.05

[2]刘颖,姜钰洁,王凌玥,吴婉婷,吴昕萌.人才流向对公共服务的倒逼機制——基于大学生求职“城市依赖症”的分析[J]. 2019.05.01

[3]周丕东;黄婧 欧美发达国家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以美国、法国、荷兰为例[J]. 2019.06.2

[4]陈智霖,韦艳南,杨鹏.加快推进县域产业高质量特色发展[J]. 2019.10.30

[5]新京报.毕舸.5G牌照将至,打破信息“天堑”可期[N]. 2018.06.04

[6]严斌峰,袁晓静,胡博.5G技术发展与行业应用探讨[J]. 2019.12.20                              [7]涂人猛.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基本思路——以湖北省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9(07):28-31.

[8]郭朝先:以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9(09):49-5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金生(1997—),男,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专业:市场营销,研究方向:特色产业发展

第二作者:朱楚莹(2000—),女,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特色产业发展

第三作者:张子舜(2000—),男,广州工商学院经济贸易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特色产业发展

特色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韦东(1974- ),女,江苏东海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刘厚俊(1949-),男,安徽蚌埠人,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学,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李莉(1963-),女,吉林九台人,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与金融。

摘 要:在近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热潮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与实践上的问题。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相对优势与劣势并存,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利益与风险相伴。理性思考我国服务外包,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实际问题,采取必要措施,着力提高服务外包业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服务外包;理性;竞争力;策略

近年来国际服务外包迅速增长,并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展,形成了继制造业转移后的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浪潮。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一机遇,商务部相应启动了“千百十工程”①,各省市也积极响应。然而,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与实践中的问题。我们要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些问题,以实现服务外包业的科学发展。

一、认知:对于服务外包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颇

对服务外包的认识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服务外包业能否健康良性地发展。目前国内对于服务外包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些偏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服务外包概念的理解存在偏颇

关于服务外包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定义,通常认为服务外包是企业将信息、应用管理和商业流程等业务发包给企业外的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定性,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一种新兴的加工贸易或国际贸易方式,有的认为是一种管理模式或者经营方式。当然,从不同角度出发的这些表述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停留在单一的角度或层面,或者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性质,就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偏颇。

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全面深刻地理解服务外包。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源自于国际分工的演变,因此理解这一概念也应立足于国际分工的角度。我们不能单纯为了外包而从事外包,仅仅停留于拉业务、上项目、多接单、多创收的量的层面。这样会重走传统加工贸易的老路,从“制造加工”落入到“服务加工”的窠臼,我国也仍将继续处于国际分工的劣势地位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通过参与国际服务外包,逐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调整和优化产业层级与结构,进而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转变,这才是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本质和目的。

2.对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

目前,各地纷纷成立所谓的软件园、高科园、创新基地等,争做中国的硅谷或班加罗尔,并提出了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跨越的豪迈口号。从沿海到内地,不管条件是否具备,情况是否适合,争相发展服务外包。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外包业的布点较为零散,各地在模式选择及策略安排上趋同,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投资和盲目建设倾向。这样既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又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特色优势,从而影响我国服务外包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不可否认,国际服务外包是一次产业发展的机遇,但也要用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迎接和把握。我们不能超越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仅凭激情和冲动去搞外包,而应依托于制造业基础,结合实际情况量力而行。目前我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人口众多、需求旺盛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我们必须继续夯实制造业基础,以满足生产生活的各种需要。同时,制造业既可以为服务业提供物质基础,又可为服务业创造新的发展空间,催生诸如研发、物流、售后等外包业态。作为国际服务外包业先锋的印度,近年来也意识到制造业基础的重要性,出台了《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引导生产要素从服务业转向制造业,以改善其产业结构,拓宽就业渠道;日本也出现了回归制造业的现象,并从2006年重新振兴传统制造业,并认为这是日本未来前进的方向。由此可见,发展服务外包不能脱离制造业基础,否则服务外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各地区应科学把握产业规律,协调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因时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形态,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避免盲目和冒进,做到服务外包的“有序承接”②。

二、实践:我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现状

与国际主导态势之间存在差距

如果把我国放在全球坐标系中,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加以考察,就会发现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现实状况与国际主导态势之间存在着差距:总体发展水平滞后、业务层级低端、营销渠道受控、市场分布局限。正视这一现实,将有助于我们对服务外包业做出合理的定位与务实的决策。

1.从时间维度来看

国际服务外包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发端于美国,并逐渐扩展至欧洲、日本等地,进入90年代后步入快速增长期。服务外包从最初的信息技术外包(ITO),发展到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处理外包(KPO,又可视为BPO的高级形式),近年来BPO的增长速度要快于ITO。当前国际服务外包的业务领域不断拓展,对知识水平和技术创新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正在从IT基础模块外包发展到应用系统外包,从部分运维外包发展到整体运维外包;从基本的呼叫中心、支付流程等程式化服务,发展到复杂的研究开发、数据分析、风险管理等服务;从单一的技术外包发展到复合的业务外包,涉及到财务流程、金融保险、人力资源、公共关系等多个层面。

我国在2000年左右才开始关注服务外包,真正重视和发展起来也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比起世界先进的外包国家至少要滞后10年。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我国的服务外包业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行业总体成熟度不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较低,承接的主要是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呼叫中心等标准化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在我国外包业的结构中,ITO占据主导地位,BPO和KPO所占比例较少;ITO中又以软件外包为主,BPO中又以客户服务为主;所从事的业务多为程式化、低附加值的基础外包,高科技、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端外包业务较少。

2.从空间维度来看

(1)全球发包国目前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三个地区,美国约占业务总额的2/3,欧盟和日本约占1/3。由于地缘关系、文化传统、商业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发包国在选择承接国时存在着区域偏好。日本受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外包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由发包公司、总承接商、二级、三级承接商构成,总承接商一般为本土的大公司,在选择分包商时,较为注重熟悉的渠道和稳定的关系,由于地理、文化的接近性,日本经常选择我国公司作为承接方。欧盟则不同,为了维护其整体利益,经常优先选择内部成员国作为承接方,还设有专门机构对外包进行统一管理,对外包的法律限制条款较多,对承接方的能力及适应性要求也很严格,因此短期内我国对欧盟市场的拓展难度较大。美国较之于欧盟,虽然各类限制较少,对外发包的业务量也很大,市场进入机会相对较多,但是美国对英语应用水平、承包公司资质、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却很高,而我国在这些方面与印度相比显然差距较大,因此很难取代印度成为美国的理想承接国。

(2)从承接国来看,按照竞争力的强弱,可将全球服务外包承接国分为三个层次:优先承接国为加拿大、印度、爱尔兰、俄罗斯、菲律宾;第二承接国为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西班牙;第三承接国为中东欧、印度尼西亚、以色列、泰国、巴西、埃及、巴基斯坦、南非。综合来看,我国外包业的总体实力尚不在优先承接国之列,处在第二梯队,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单项指标来看,我国的优势也不明显,例如,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产业环境更好,菲律宾、越南的商务成本更低,印度、爱尔兰的人才素质更优。另外,作为全球承接国最为集中的区域,亚洲承接了全球45%的外包业务,因此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也将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3)作为发包国与承接国的纽带,跨国公司在我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双重影响,既是我国承接海外业务、进军国际市场的桥梁,同时又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我国的渗透和控制。虽然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业增长很快,但从事的多属于国内业务,直接、独立承接的国际业务较少,大多是通过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如研发中心或是全球服务中心,进行间接地转包或者分包,例如微软、HP等就将其自有项目或外包业务再转包给我国公司。与此同时,跨国公司如美国的EDS、IBM,印度的TCS、Infosys等,纷纷在华注资、多点布局,大量招聘人才,争夺市场份额;或者与国内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如微软与中软国际、宝信软件、神州数码、浙大网新、山东浪潮等多家公司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提供技术平台与人才培训,增加业务往来,借此加强对我国市场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本土外包企业自我成长和海外拓展的步伐。

三、比较: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相对优势与劣势并存

明确了我国在全球服务外包中的位置,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业竞争力的因素。通过中印之间的比较,可以发现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相对优势与劣势。

印度堪称国际服务外包业的典范,占有全球ITO及BPO市场40%以上的份额,全球外包100强中有20家印度企业入选。③印度外包业连续多年快速增长,有着较高的行业成熟度。但是印度的二元经济特征,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固有的社会矛盾以及时有发生的地区冲突,影响了印度外包业行业环境的安定性。同时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加之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近年印度外包业的增速有所放缓,就业人数及行业利润率下滑。

较之于印度,我国的优势条件在于: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基础设施完备,国内市场广阔,人才储备较多、成本较低。依托于良好的国内条件,借势于国际外包的大潮,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业得以迅速增长。但是在跨国公司大举入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外包业的重心不仅是单纯量的扩张,而要转向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我国外包业的竞争力还比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规模较小

规模是外包企业实力的直观体现,意味着企业技术水平和交付能力的高低。发包商在选择承包商时,非常重视企业的规模,因为一定的规模既能增强发包商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也是承包商持续生存和拓展市场的条件。我国最大的外包企业东软集团,员工约有1万余人,2008年营业收入约为5亿美元,而这仅相当于印度10年前的规模水平。目前我国规模过亿的企业尚不足总数的5%,企业年人均创收仅为1-2万美元;而印度规模达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已超10个,企业年人均创收约5万美元,其中最大的外包企业之一Infosys的全球员工约有10万人,年营收超过30亿美元。同时,印度外包企业主要集中于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和孟买,形成了产业集聚,其中前10%的大公司占有了90%的市场份额,这既带来了规模效益,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2.资质水平不高

与外包企业相关的国际认证包括CMM,CMMI,PCMM,ISO027001/BS7799,ISO20000,SAS70等。④其中最主要的是CMM,CMM分为五个等级,等级越高表明企业的开发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越强,这已成为发包商进行风险识别和企业评估的通用标准。目前我国软件企业中仅有少数获得CMM4或CMM5的认证,而印度软件公司中达到这一标准的则较多,这表明我国外包企业在项目质量管理的规范性和成熟度上实力较弱。

3.人才供求存在缺口

以软件人才为例,虽然我国每年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但由于实习机会较少,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实际操作技能较差,一般还需经过6-12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结构呈橄榄形,中层的软件工程师相对过剩,而基层的软件编程人员数量不足,高端的系统设计师和软件架构师更是严重短缺,那些懂外语善交流的国际型人才,兼具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就更为稀少。因此,尽管我国外包人才储备的总量较大,但由于缺乏实践能力,结构不够合理,人才的供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而印度通过国内多层次的培养体系与海外学习锻炼,经过多年积累,现已拥有优质的外包人才队伍,各层次人才齐备,且实践能力强,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充足。

4.营销能力欠缺

目前国内企业的营销理念比较落后,缺乏国际行销经验。大多习惯于通过价格战等传统方式参与市场竞争,经营偏重于业务数量的扩张,而忽视了服务质量、业务创新与品牌塑造;不熟悉海外市场的特点,不善于市场细分和定位;缺乏稳定的客户资源和成熟的营销网络,外包渠道多为跨国公司所控制,独立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有待提高。而印度外包业既具有价格优势,又以重视质量和服务的各个环节而著称,在保有美国外包市场60%份额的基础上,还积极地向欧洲、日本、中国等地进军,通过启用当地人才、设立研发中心、投资收购等灵活方式绕开贸易壁垒,不断向海外渗透扩张。

四、辩证: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利益与风险相伴

通常认为,服务外包可以降低发包方的成本,减少管理环节,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由于行业能耗低、污染少,技术含量高,又可以促进承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各国竞相发展。但是这一潮流中也是利益与风险相伴、机遇和挑战并存,一些不利因素和负面效应影响着服务外包的持续、稳定增长。

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发包方的客观经营状况与主观发包意愿从源头上决定了承包方的业务数量和发展规模,而承包方的诚信度和履约情况又反过来决定了双方继续合作的可能性。同时,双方在文化传统、商业惯例等方面的异同也影响着服务外包的顺利进行,如果交流不畅、难以融合,也会给服务外包带来无形的障碍。

从外部环境来看,当发包国经济繁荣时,对外发包的业务量就多;当其经济萧条时,发包业务量就会相应减少。例如,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为保护本国就业,对外减少了外包业务,直接导致印度(美国最大的外包承接国)的外包业遭受重创,这也反映出服务外包业的依赖性和脆弱性。

从内部管理来看,外包中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也引起了人们对外包实际效能的质疑和反思。Michael Skapinker认为,外包并不意味着管理的结束,而是另一种管理的开始,这甚至比内部管理更加困难,因为不能借助于企业惯用的内部奖惩手段,发包方将很难实现对承包方的有效激励与控制。以美国两大零售巨头为例,凯玛特曾将其物流业务外包出去,虽然短期内降低了运营成本,但由于业务长期失控反而使公司的总成本大幅上升;而沃尔玛则自建配送中心,拥有包括通讯、车队等设施健全的物流体系,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成本,而且成为战胜凯玛特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外包并不必然等于效率或效益的提高,而是可能伴随着一些管理的风险和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的控制

在我们的印象中,外包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降低成本,但有调查表明,外包并未带来明显的成本缩减。Michael Porter认为外包成了赶时髦的行为,企业本希望借此削减成本,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习惯于依赖外包后,发包方逐渐对原有业务失控,承包方会逐渐占据议价的有利地位,如果承包方中途加价或者续约抬价,那么成本就会增加。根据科斯的理论,成本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外包前后费用的对比,如果企业外包后的费用小于外包前内部的相关工资开支,那么外包是划算的。但是外包除了业务本身的成本之外,还会附带发生一些费用,比如联络沟通、谈判签约、调整维护等的支出,这些项目加总后往往导致企业外包后的总成本不降反升。

2.质量的把握

服务外包经常涉及软件问题,它不像是硬件看得见摸得着,因此服务的质量很难衡量,最终的效果和满意度就更难测度。目前业内尚无公认的服务质量评估和考量标准,一般只能通过双方订立的合同进行约束,但由于事前合同不可能预见到所有问题,也不可能载明所有细节,因此如果承包方责任心不强或者交付能力不足,就必然影响到服务的质量和发包方的利益。

3.知识产权的保护

服务外包的技术含量较高,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也较多。如果发包方对此管控不严、保护不力,承包方缺乏商业道德,或者行事不谨慎,就可能导致各种信息外泄和知识产权纠纷,例如,企业经营方案、客户资料、技术数据等商业机密的泄露,专利侵权、商标盗用等事件的发生,都可能会给发包方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企业的应变创新

一般认为,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后,就可以节约人财物力、集中精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然而有时却很难界定某项业务是否核心、关键,例如企业经常将“客户服务”外包出去,以便专注于技术和生产,但是在顾客至上、市场导向的时代,把握市场走向及客户需求往往要比产品和技术本身更为重要。虽然承包方也会按约例行提供一些信息,但由于二者的根本利益不同,出发点不一致,信息的实际价值也会大打折扣。缺乏直接的客户交流和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企业将难以在竞争中灵活应变。短期看企业失去的可能只是某些商机和利润,但长此以往企业将失去探索市场、锻炼人才的机会,研发原动力以及内部学习的机能逐渐减退,环境应变力及资源整合力相应弱化,最终影响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服务外包的实际运作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管理风险的存在,使得发包方可能会缩减发包业务量甚至停止外包交易,订单的减少将直接影响承包方的生存和发展。只有那些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思维、积极配合发包方需求、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交付质量的承接商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五、科学发展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策略思路

理性地看待服务外包是为了促进其更好地发展,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政府企业共同努力,铸造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综合实力。主要策略思路如下:

1.循序渐进发展

在科学理解服务外包内涵,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应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制定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微软首席技术官克瑞格•蒙迪也曾建议中国不要看中短期的服务外包,而应放眼长远,提高软件和IT能力,进而带动各行业的发展,走出不同于印度模式的中国道路。从目前来看,我国应从基础的ITO做起,逐步向BPO和KPO过渡;从产业链的低端发展到高端环节;从单一业务发展到复合业务,循序渐进地提高企业的资质水平与交付能力、扩展海外市场份额、提升服务外包的层级、培育品牌信誉度,逐步做大做强我国服务外包业。

2.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涉及服务外包的管理机构包括商务部、工信部、科技部、海关总署等多个部门,权力分散、多头管理,影响了工作效率;还有一些地区性的行业机构,也多为务虚性质的,实际功能并不强。因此,我国亟需组建具有实际协调和管理职能的全国性统一机构。同时在具体管理中,还应保持外包政策的可行性、透明性与稳定性;尽量简化办事环节和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外包企业提供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及人才培训的便利条件。

3.优化市场环境

为促进我国服务外包业健康地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需要创建和维护统一有序、公平竞争、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为避免地区间的重复投资与恶意竞争行为,可由中央进行统筹协调,把关审批各地区的项目规划。健全有关服务外包的法律法规,有效保护各类知识产权;⑤制订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外包操作流程,严格控制服务质量,监督合同履行情况。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逐步扩大服务业的开放度;同时增强企业防范风险和应对摩擦的能力,以适应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

4.落实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对于外包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落实:(1)财税方面。政府可以加大财政资助力度,设立服务外包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资质认证及市场拓展等相关活动;适当减征企业所得税,免征营业税,并给予关键人才以一定的个税优惠。(2)信贷方面。由政府出面为中小企业担保,并进行贷款政策倾斜,适当增加融资额度,以缓解其资金压力。(3)利用外资。适当放松服务业准入限制和外商参股比例,灵活运用收购兼并、风险投资等方式,吸纳外资注入我国外包企业。

5.培育人才队伍

国家应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便于对外包人才进行考核和聘用;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培养体系,高校、职校与海外培养相结合,低中高层次合理搭配,有效保证外包人才的质与量;通过“订单式”的短期培训,增强外包人才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实行灵活的用工与薪酬方式,如弹性工时,绩效工资、协议工资等,以便充分利用时间,发挥人才能量,提高工作效率;注重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具备开放思维、交流技巧及团队精神的外包人才队伍。

6.积极开拓创新

在稳固国内市场、保持日韩市场的基础上,积极进军欧美市场,并且适应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注重质量管理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增强发包方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以建立长期合作共赢的业务关系。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学研联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通过市场外延的拓展与业务内涵的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业的竞争力。□

注 释:

①“千百十工程”是指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并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

②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③依据国际外包专业协会(IAOP)2009.2.18.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的2008年全球外包100强名单资料。

④中文含义分别是: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CMM)、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认证(CMMI)、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认证(PCMM)、信息安全管理标准认证(ISO27001/BS7799)、IT服务管理认证(ISO20000)、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认证(SAS70)。

⑤世贸组织要求其成员国必须保护的知识产权有七项:版权、商标、发明专利、外观设计、地理标记、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商业秘密。

参考文献:

[1]吴国新,高长春.服务外包理论演进研究综述[J].北京:国际商务研究,2008(2).

[2]卢锋.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问题研究[J].北京:经济研究,2007(9).

[3]何骏.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全面透析[J].北京:中国科技论坛,2008(7).

[4]孟庆亮.服务外包国际化的经济学分析[J].北京:国际经济合作,2008(1).

[5]王瑄.中国服务外包走在十字路口[N].北京:国际商报,2009-01-24.

[6]付信明.中印软件服务外包比较分析[J].北京:亚太经济,2008(2).

[7]瑞维德,希克斯.业务外包[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8]邹全胜,王莹.服务外包:理论与经验分析[J].北京:国际贸易问题,2006(5).

责任编辑:浩 宇

上一篇:生态文化论文下一篇:智能化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