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与审计论文范文

2023-03-06

内部控制与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我国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审计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高,因此应该全面加强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而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为了体现审计的效果,应该坚持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原则。本文主要围绕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同发展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概念以及联系和区别,然后分析当下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全面加强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国家审计  内部审计  存在问题  有效举措

为了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监督,国家审计工作至关重要,在进行审计之后可以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且能够及时地发现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而内部审计也可以规避内部经济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风险,从而保证资金科学合理有效使用,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关联,二者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在协同发展的趋势之下暴露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必须要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才能够实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同发展,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

一、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概念和特征分析

(一)国家审计的概念

国家审计是指结合法律的相关规定,政府的审计机构对国家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的预算收支情况以及会计资料进行监督和检查,因此国家审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充分发挥着国家对经济社会的监督职能。

(二)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指政府、企事业单位等主体内部设立相关的部门结合法律的规定,对内部的一系列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从而全面提高内部管理的实际效果。

(三)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概念联系分析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说二者是相辅相成,国家审计属于外部审计,而内部审计是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工作,所以,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互补,并且进一步完善审计体系,从而实现对资金的优化配置,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科学合理,并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1]。

(四)二者的区别分析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二者的职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国家审计在于监督和评价,而内部审计是帮助单位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并且完善相关的防控,从而减少风险。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不同点还存在于独立程度上不同,国家审计与审计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性不强,因此独立性相对较高,而内部审计是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立的,因此容易受到内部环境以及管理者的相互影响,独立性比较差。二者的审计深度也有所不同,国家审计是从整体上形成监督,从而进行行业的划分、深度相对较差,而内部审计则是针对单位内部的各种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的深度比较深。

二、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相同点也存在着差异点,但是只有全面推进协同发展,才能够充分发挥审计应有的作用。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下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结合当下的法律法规情况来看,多数的法律法规都是对国家审计的内容所做出的规定。而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中相关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尤其是针对审计的流程没有明确的条文,这样就会造成国家审计和内部升级系统发展的过程当中缺少法律依据以及相关的法律约束,并不利于二者的协调发展。在实际落实的过程当中,会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形式化和表面化。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发展时,由于相关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尤其是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还没有有效的形成,导致二者在融合发展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即使是表面上强调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融合,但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并不能够有效地开展。

(二)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调发展的过程当中,内部审计工作落实并不明显,尤其是将内部审计工作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以及经济责任的审计,审计范围比较狭窄,缺乏结合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内部的风险管控、评价和建议。尤其是对重大项目建设以及资金的审计缺乏有效性,经常会出现一些经营风险以及违规的问题。总之,内部审计的纠错防弊功能并没有充分地发挥,不能够对企业单位等经营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容易造成内部审计的混乱,影响到了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协同发展。也进一步加大了国家审计的困难。

(三)内部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系统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导致了内部审计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大部分单位在推进审计工作时缺乏计划,审计流程不够规范,导致了审计质量管理工作比较薄弱。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真实性,各大企业单位缺乏对自身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内部审计工作也得不到下属单位的配合,一旦出现经济责任,缺乏对干部的绩效惩罚和人事任免,導致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影响到了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2]。审计的质量会受到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的影响。一旦审计人员缺乏综合素质,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不仅不够规范,而且审计方法也不够得当,导致了内部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部分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因此在开展的过程当中浮于表面、趋于形式,导致内部审计的质量大打折扣。

(四)存在着技术条件的限制

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信息化水平比较低,相关的数据没有有效建立资源数据库,不能够及时地共享,导致了工作压力的加大,而且工作效率不高。尤其是国家审计的范围比较广、数量比较多。因此内部的数据库存在着总体性的特征,更加侧重于数据的分类以及分行业的数据整理,而内部审计工作仅仅针对企业内部的各种数据,因此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数据库共享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尤其是二者数据库建立的标准不够统一,导致数据库接入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全面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二者数据库建立的标准不够统一,进行协调发展是存在着技术上的障碍,一旦技术上难以得到有效突破,会造成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不能够有效地融合,也会限制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融合的发展步伐,最终阻碍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影响到了国家审计工作的效率,内部审计工作也仅仅是趋于形式。

(五)内部审计成果经常会被利用或忽略

由于企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因此内部审计的成果往往会被利用或者是存在着被忽视的现象。在国家审计的过程当中会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因此部分领导担心暴露出过多的问题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因此国家审计在利用内部审计结果时,可能会受到单位人员的阻碍,因此会造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层层顾虑,一方面担心暴露过大的问题影响到单位的地位,另一方面,如果不能够将重大问题进行暴露,还会遭到国家审计部门的责任追究。因此存在着矛盾的现象,影响到了二者的协同发展[3]。

(六)协同的机制体系不够完善

结合当下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机制不够健全,两者的协同发展缺乏专门的指导文件,而仅仅以会议精神进行传达,并没有制定者统一性的指导,影响到了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流程的协调发展,而且由于协同发展机制受到服务年限的影响,协同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影响到了二者的进一步发展。

三、全面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的有效举措分析

结合当下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系统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应该采取以下有效改进措施:

(一)要进行制度上的完善,从而形成协同发展的形势

制度是推进工作的保障,因此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同发展的过程当中,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的制度和体系,才能够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审计的相关内容,并且颁布相关的法律制度和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规范。尤其是针对国家审计监督对象单位的内部审计要制定出审计指南。相关部门要结合行业特征制定出内部审计的管理办法,保障内部审计工作更加规范。另外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中结合发展的过程也应该针对审计的内容、程序方法等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实现二者的协调[4]。

(二)要推进优势上的互补

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时结合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加强优势上的互补,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规范,确保内部审计工作更加具有独立性。另外国家审计工作也应该充分地利用内部审计的结果,找到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整改,保证了审计的效果,也能够实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同发展,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要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的覆盖面,而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覆盖面比较窄,因此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调发展时,既要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也要加强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沟通交流,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比如国家审计的权威性比较强,独立性比较高,而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比较小,独立性比较差。因此要预防内部审计工作的形式化,确保内部审计的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共享,从而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也提高了国家审计的效率[5]。

(三)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对资源的共享

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同发展时应该借助于信息化的技术,因此只有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才能够实现对资源的整合,既实现对各类信息人力资源的整合,也能够实现对数据库资源的丰富,因此应该加强内部审计资源的运用。国家制定相关审计计划之后,要根据内部审计的一系列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整合尤其是建立数据平台,实现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有效衔接,既避免了重复数据,也能够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既保证了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减少人员短缺的现象,另外通过对人力资源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能保证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务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在国家审计如何对内部审计加强指导这方面,能够通过与内部审计协会会员的沟通,获得新的想法。

(四)要全面加强对成果上的共享

为了保证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同发展,应该加强对成果的共享。尤其是国家审计可以充分地利用内部审计的成果,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如果内部审计质量不高,那么审计机关要进行全面的把关,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更加适当、结果更加合理。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构建审计大数据平台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从而扩大审计的范围。只有加强对成果的共享,并且借助于信息技术,才能够实现审计效率的提升,并且保证协同发展的趋势。借助大数据搭建审计云平台打破原有的区域、行业、时间上的局限,国家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往年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了解审计项目的复杂程度,再根据审计计划、目标确定参与该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让每一个审计人员不仅可以关注自身的审计任务,完成工作,同时通过审计云平台查看、利用其他审计人员成果,无需在交流沟通方面花费过多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审计周期,提高了审计效率,形成审计协同。

(五)国家审计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

结合当下内部审计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在推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发展过程当中,应该加强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及时地发现问题,提高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开创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工作的新局面。比如国家审计部门应该对内部审计的技术和要求进行全面的制定,并且能够及时地抽查单位内部审计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企事业单位是否按照审计计划来开展审计工作,是否具备真正的内部控制效果,要把内部审计工作真正与国家审计工作作为评价被审单位管理绩效的重要依据,才能够全面提高各个单位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而且国家审计机关也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真实情况来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加强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以便挖掘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一些问题,全面对审计业务进行有效的指导和促进。因此可以充分的借助于审计云平台,加强对内部审计的指导,确保审计单位的各种数据及时上传,并且能够结合国家审计部门的相关反馈意见进行数据的进一步更新。通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国家审计的实际效果。

四、总结

國家审计和内部审计概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国家审计是根据法律规定政府审计机构对国家企事业单位的相关情况进行监督,而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的实际效果,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但是当下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技术条件的限制、内部审计时缺乏重视程度、趋于形式的现象非常的严重,而且协同发展的相关机制也不完善。为了实现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同发展,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优势互补、制度上的协同,另外要加强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有机分配,同时要注重成果上的共享,从而最大发挥审计的效果。最后要全面加强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的指导和监督,才能够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李美芳,陈菡,陈少华. 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同机制研究[J]. 财政监督,2019(14):85-86.

[2]刘洪海.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配合研究[J]. 经营者,2019,033(012):147.

[3]李新科,李金芳. 全覆盖背景下的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机制与路径选择[J]. 生产力研究,2018(1):95-96.

[4]潘亚岚,戴张玲. 全覆盖背景下的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协同机制与路径选择[J]. 生产力研究,2019,(001):150-154.

[5]李启中. 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趋同性研究[J]. 江苏商论,2018,No.377(03):71-73.

作者单位: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内部控制与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首先提出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的假设,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我国审计职业界就相关决定因素的认知情况予以验证。结果表明,企业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的依赖主要取决于被审单位的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与外部审计方面的主客观条件则无多大关系;决定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外部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相对比较高以及利用外部审计能够更加引起领导对内审工作和结果的重视。本文最后针对如何促进内、外部审计之间相互依赖提出实务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依赖;决定因素

公司治理问题因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繁荣而备受瞩目。审计委员会、管理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1]。可见,整体审计监督体系及其内、外部审计的整合发展与交互作用对于公司治理有着重大影响。从审计执业层面看,审计准则着力建议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通过相互依赖,达到整体审计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全面提高审计效率,并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质量(注: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等,均强调内、外部审计相互依赖之问题。)。那么,现实执行情况如何?有研究者发现,内部审计工作并没有得到外部审计最大程度的利用[2-3]。我们曾通过对我国一定样本量的内部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作出调查,结论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程度非常有限[4]。因此,我们认为,对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的研究很有必要,这将有助于提供从决定因素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充分而有效地彼此依赖,从而提高整体审计效率与公司治理水平。

一、文献回顾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互依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各种信息资料)及人力资源;二是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的信息资料及智力资本。相互依赖体现在两者在工作中的合作、协作、配合、利用和协调等。致使外部审计师作出依赖决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内部审计的质量。Abdel-Khalik, Snowball & Wragge认为,内部审计的报告水平(即评价客观性的标准)是决定是否受到依赖的最重要因素[5]。Schneider则认为在依赖决定中,客观性比起审计结果执行情况(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支持、审计跟踪等)和胜任能力(如CIA资格)而言,相对并不那么重要[6]。Margheim发现胜任能力和审计结果执行情况的相互结合对外部审计师的时间预算有重要影响,也认为客观性在依赖决定中并不重要[7]。 Tissen & Colson利用档案资料以及实地研究数据考察外部审计师认为依赖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标准。在所考虑的12个标准中,发现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以及审计报告关系等三项标准极为重要[8]

Margheim & Label发现被审计单位管理者诚信越高,外部审计师依赖内部审计越多,反之亦然[9]。Campbell认为依赖决定与外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以往的合作历史有关,与企业风险无关[10]。然而,其他研究则表明,内部审计质量因素对依赖决定的重要程度视客户企业的风险而定[11-12]。Whittington & Margheim发现当决定是否依赖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工作时,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是一个影响因素,而当决定是否依赖内部审计的实质性测试工作时,固有风险又无多大影响[13]。DeZoort 等的研究表明若某一审计任务需要的是主观证据,在对内部审计师存在激励机制和只有固定报酬的机制下相比,外部审计师较少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如果某一审计任务需要更多客观性证据,则在上述两种激励情况下的依赖决定没有什么差异[14]

审计师的个人特征对依赖决定也产生影响。Mills发现,如果外部审计师具有灵活的认知风格将会使他更依赖内部审计的工作,而如果外部审计师的认知比较死板,则不易依赖内部审计[15]。Brody, Golen & Reckers发现冲突管理风格以及对沟通障碍的感知力在依赖决定中很重要[16]。Gramling则从审计收费关系研究依赖决定。他认为,审计费用压力对依赖决定有着重要影响,当客户面临一个高的审计费用压力时,外部审计更多依赖内部审计,反之亦然[17]

现有的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文献以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为主[18],而反映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方面的研究却不多见。由于依赖工作是相互的,因此对于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的决定因素的研究也十分必要。同时,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中,应该全面考虑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以及企业三方面的因素。现有研究针对企业以及内部审计的探讨较多,对外部审计方面的因素却考虑得很少。除了对外部审计师个人特征有所关注之外,事务所本身的规模、信誉等因素未在考虑范畴之列。

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假设

我们的假设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之上,旨在验证我国审计职业界对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的决定因素的认知情况。我们将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决定因素分为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审计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DeAngelo认为,审计质量与事务所规模相关[19],因此,我们增加了事务所规模作为衡量注册会计师方面的一个决定因素。同时,我们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因素、公司治理因素等内容。对于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的决定因素,我们通过对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的好处提出相应假设,并予以验证。具体假设如下:

(一)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决定因素

H1: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程度与注册会计师方面的因素有关。

H1a:事务所规模越大,执业能力越强,越注重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1b:外部审计是否依赖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本人的工作风格有关。

H2:外部审计依赖内部审计的范围和程度与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环境方面的因素有关。

H2a: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越完善,外部审计越易于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b:公司治理越规范,外部审计越易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c:公司管理者诚信越高,外部审计越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d:公司经营风险越高,外部审计越少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2e:注册会计师对内部审计以往的工作越满意,越会依赖内部审计工作;反之亦然。

H3:客户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

H3a: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报告层次有关。

H3b: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师的工作经验有关。

H3c: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关。

H3d: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审计在客户公司中的地位及影响力有关。

H3e: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与客户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激励机制有关。激励程度越大,依赖的程度和范围越小。

(二)内部审计依赖外部审计的好处

H4:注册会计师专业水平较高,内部审计利用其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H5: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强,内部审计利用其工作成果可以引起领导重视。

H6:注册会计师审计过于简单及程序化,对内部审计的参考意义不大。

三、研究设计

(一)初始问卷设计

为了使调查更具有针对性,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一(企业卷)和调查问卷二(注册会计师卷),分别针对企业内部审计师、总会计师等(问卷一受访对象)及注册会计师(问卷二受访对象)作出调查。两份问卷共包含与本研究有关的题项24项。其中,问卷一的主要题项包含T12—T17,主要针对公司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协调的总体情况、具体方式、好处等作出评价; 问卷二主要包含Y1—Y8等题项,主要就注册会计师执业中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原因及决定因素等内容作出评价。以上两份问卷的主要题项全部采用Likert五级制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或“完全不可能”等,5表示“完全同意”或“完全可能”等。

(二)问卷的预测试

2005年6月10日,我们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的总会计师培训班(内部审计方向)及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分别预发放问卷30份,以考察题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读性。问卷设计的背景信息题目和单选分类题目的答案不是定序或定距变量,只测试逻辑性和可读性。对于定序(打分题)和定距(数字题)变量,我们通过描述统计检查各题项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偏度。对于数字题,由于题目设计的原因,离散程度较大,为了更严格地控制数据质量,我们剔除题项答案在3个标准差之外的异常样本。打分题的初步结果是得分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问卷的数据可供进一步分析使用。另外,我们多次针对问卷的设计、内容的安排听取理论界及实务界专家的意见,因此,问卷经过较为严格的专家效度检验。

(三)样本的抽样及其问卷实施情况

本调查的对象分别是在国内各大事务所执业的注册会计师(CPA)和国内典型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的内部审计师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因本研究属于探索性分析,综合考虑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成本问题,没有进行复杂的抽样设计,按以往研究经验和统计上的精度要求,预计获得样本150个,估计的回收率为75%,故两份问卷均预先发放200份。

我们根据2005年8月至2006年第一季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培训计划,针对相关培训班的学员名单进行随机抽样,然后在开班时请该班的班主任将问卷分发给被抽中的学员,希望被访者尽可能于培训结束将问卷交回。根据预测试可能会出现对问卷语言及内容方面不易理解的问题,我们请班主任老师予以解释,并留下我们的联系方式,受访者也可以直接就问卷方面的疑问向我们咨询。问卷的发放及回收情况如下:

发放问卷一200份,回收132份,实际回收率66%。经过数据整理和审核,剔除数据有误样本、缺失严重的样本,共得到有效样本126个,有效回收率63%。从回收样本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和建筑业分别占3成左右,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企业和采掘业各占1成,其他小行业占2成。与2004年国家大型企业行业分布数据基本接近,得出样本的行业分布基本合理。从被调查者的职称和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情况看,6成人员具有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高级及中级职称人员各占41.6%,另外,2.4%的被访问人员具有CPA或CIA资格。被访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执业能力普遍较高,侧面说明数据的可靠性。

共发放问卷二200份,回收140份,实际回收率70%。经过数据整理和审核,剔除数据有误样本、缺失严重的样本,共得到有效样本82个,有效回收率41%(注:样本的回收率比较高,但有效回收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数被访者对于问卷Y4、Y5、Y6、Y7、Y8似乎没有兴趣,未认真填答。鉴于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将类似的问卷全部予以剔除,从而导致有效样本率大大低于样本实际回收率。)。从回收样本事务所的类型分布情况看,6成以上为国内一般事务所,国内“十大”事务所不到1成的比例,国内“百强”事务所占32%。从被访者职称和受教育程度分布看,学历在本科以上占多数。62人(82.67%)具备CPA资格,10人(占13.33%)同时具备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评估师资格,还有2人同时具备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和注册税务师资格。总体看来,被访者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侧面说明本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依赖决定因素统计分析、假设检验与结论

(一)注册会计师依赖内部审计决定因素分析

表1利用对各题项的条目进行描述性统计,根据其Likert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出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从描述结果来看,除最后一个假设均值低于3分外,其余都高于3分。就是说,平均来看,被访者对前11项假设所持的态度都在“不确定”和“比较同意”之间。

我们继续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来验证被访者是否确实认同这些观点。如果均值显著大于3分,那么可以认为被访者确实认同该观点,通过检验。否则,均值不显著或显著小于3分,都认为未通过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前9项假设全部通过检验,验证了我们的结论,后3项没有通过,数据不能支持我们的假设(如表2所示)。

(二)关于事务所类型和规模与依赖程度相关性的进一步检验

1.事务所类型与注册会计师依赖内部审计相关性的再检验(注:需要说明的是,分组发现事务所类型集中在3、4、5,就是说没有1、2所指的国际性事务所。因此,结论只针对国内事务所而言,并不排除国际性事务所与国内事务所比较所存在的依赖程度差异。)

我们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来考虑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对客户内部审计的依赖是否不同。首先做方差齐性检验,得到检验p值0.109,不能拒绝原假设。可以认为不同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对客户公司内部审计的总体依赖程度的方差相同。进一步通过方差分析,检验p值0.099,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说明不同类型的事务所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再用非参数统计的方法,做非参数的多样本比较检验,得到检验p值为0.132,也不能拒绝原假设,与方差分析的结果相同。

2.事务所规模与注册会计师依赖内部审计相关性的再检验

我们希望考察不同规模大小的事务所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是否相同。在问卷中使用事务所上年的销售收入和员工总数来度量事务所规模的大小,根据回收问卷的数据结果,首先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把事务所按规模大小分为三类,在spss中用k-means聚类(聚类分析图略)发现事务所的收入与员工数的线性关系比较明显,那么我们可以比较合理地把聚类分析的3类结果命名为特大型事务所、大中型事务所和中小型事务所,接着做方差分析检验3类事务所在对内部审计的依赖程度上是否有差异。检验方差齐性,得到检验p值0.424,不能拒绝原假设,那么数据满足方差齐性假设。F检验的p-值为0.190,不能拒绝原假设,3类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再做两两比较检验及非参数检验,也未发现任何两类间的得分差异显著。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各种规模的事务所在依赖内部审计的程度上差异不大。

(三)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的好处

根据问卷一的相关题项,利用SPSS “Multiple Response”分析(如表3所示),结果47.3%的被访内部审计师认为利用外部审计的好处是可以使领导更重视审计工作,提及的人数最多。相同比例的人员持正好相反的态度,一方认为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作用不大,另一方则认为外审可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可见,目前内部审计界对利用外部审计工作持不同看法。

五、结论与建议

注册会计师是否依赖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审计环境和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方面的因素,与外部审计方面的主客观条件无多大关系。具体而言,决定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最主要因素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规范程度以及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报告层次;其次按先后顺序考虑的因素是,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及影响力、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企业管理者的诚信风格、企业经营风险水平、外部审计人员与内部审计人员以往的工作关系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等;而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风格、企业对内审人员的激励机制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外部审计决定是否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无关。

决定内部审计利用外部审计工作的原因主要是外部审计质量和独立性相对比较高以及利用外部审计能够更加引起领导对内审工作及其结果的重视。

因此,为了促进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相互依赖,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企业管理当局应充分认识到内、外部审计相互依赖所能带给企业的潜在优势,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鼓励并促进内、外部审计在工作中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审计委员会应在内、外部审计的有效依赖与沟通中发挥重要的桥梁作用。同时,企业只有确保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使外部审计师充分利用其内部审计工作,减少审计重复,提高整体审计效率。

二是我国内、外部审计人员应全面提高其整体执业理念及专业胜任能力,在执业过程中培养利用并与对方合作的意识。尤其应全面提高我国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对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技术以及其他方面的优势,在外部审计实施过程中,通过参与其工作,创造学习机会,使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并尽可能在实施内部审计工作中利用外部审计已有的工作成果。另一方面,在合理维护组织利益的前提下,对于外部审计工作不应是防范和抵触,而应该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外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也应尽可能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及其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与援助,以减少审计重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The Institute of Auditing Research Foundation.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l Auditing[R].First Printing, 2003.

[2] Taylor, M.E., V.S.Peden, and J.K.Welch.Internal auditor use: Different perceptions[J].Internal Auditing, 1997, Spring: 35-39.

[3] Ward, D.D.and J.C.Robertson.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J].Journal of Accountancy, 1980, October: 62-72.

[4] 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 Abdel-khalik, A.R., D.Snowball, and J.H.Wragge. The effects of certain internal audit variables on the planning of external audit program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3, April: 215-227.

[6] Schneider, A.The reliance of external auditors on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5, Autumn: 911-919.

[7] Margheim, L.L.Further evidence on 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6, spring: 194-205.

[8] Tiessen, P.and R.H.Colson.External auditor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 [J].Internal Auditing ,1990, Winter: 10-22.

[9] Margheim,L., and W.Label.External auditor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 when audit risk is high: Some empirical findings [J].Advances in Accounting, 1990,(8):293-311.

[10] Campbell, A.Internal audit reliance in the continuing audit engagement[J].Internal Auditing, 1993, Summer: 56-66.

[11] Maletta, M.J.An examination of auditors’ decisions to use internal auditors as assistants: the effect of inherent risk [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3,(1):508-325.

[12]Maletta,M.J., and t.Kida.The effect of risk factors on auditors’ config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3,(7): 681-691.

[13] Whittington, R.and Margheim, L.The effects of risk, materiality, and assertion subjectivity on 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on internal auditors[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 Theory, 1993,Spring: 51-64.

[14] DeZoort,F.T., R.W.Houston, and M.F.Peters.The impact of internal auditor compensation and role on external auditor’s planning judgments and decision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 Summer: 257-281.

[15] Mills, T.Y.The effect of cognitive style on 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decisions on internal audit functions[J].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 1996,(8): 49-73.

[16]Brody, R.G., S.P.Golen, and P.M.J.Recker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ors[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98,Summer: 160-171.

[17] Gramling, A.A.External auditors’ reliance on work performed by internal auditors: The influence of fee pressure on this reliance decision[J].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99, Supplement: 117-135.

[18] Gramling, A.A, Maletta, M.J., Schneider A., and Church B.K.The role of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ynthesis of the extant 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 2004,(23): 194-245.

[19] DeAngelo,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12): 113-127.

Determinants of the Mutual Reliance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Auditors

Fu Liying

(School of busines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责任编辑:孟 耀)

内部控制与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从2001年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和电力公司之一的安然公司财务造假,虚增利润,到六个月以后的世通公司再度爆发丑闻,篡改数据,编造财务报表,在此期间,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使美国338家上市公司,总计约4093亿美元的资产申请破产保护,由此造成的恶劣影响,令人发指。人们不禁追问这些丑闻产生的原因,不难发现,产生这些财务丑闻的根源在于企业的商业道德沦丧,但是疑问随之而出,在当时,美国的监管体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十分的完善,而且还有“五大”在内的诸多国际会计事务所为其保驾护航,外部监管体系可谓十分完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么多起财务造假事件。人们把目光转向了内部监督上来。内部审计在保障企业财务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企业内部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文章主要浅谈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内部控制

一、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一)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或项目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也就是说,确定减少的成本收益权衡方案以及决定采用的行动计划的过程称之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不但包含了对风险的量度、也包含了评估和应变策略。

1. 风险管理必须准确地认知识别风险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风险,比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等,如何准确及时地识别这些风险,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2. 风险管理要着眼于衡量

风险的衡量,也被称为风险估测,是指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量地分析和描述,并通过风险衡量,计算出比较准确的损失概率,从而使风险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对于损失幅度的预测,可以使风险管理者了解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后果,从而集中力量去处理损失后果严重的风险。比如,对企业影响较小的风险不必过多投入,可以采用自留的方法来处理;而对企业影响较大的风险则要引起足够重视,采取必要的手段,控制风险。

3. 风险管理要学会规避风险

风险规避,指的是通过变更计划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从而保护目标免受风险的影响。风险规避并不意味着完全地消除风险,我们所要规避的是指风险可能给我们带来的损失。这要求一是要降低损失发生的机率,主要采取事先控制措施;二是要降低损失程度,这主要包括事先控制与事后补救两个方面,这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二)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主要在三个方面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起重要作用。

1. 内部审计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

在企业中,各个部门都有可能是风险的承担者,也就是说,风险可能发生在任何部门,而风险又具有传递性,一个部门的风险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对整个企业造成重大影响。而内部审计可以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这是因为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外,不从事具体的业务活动,正是这一特性,使得它可以客观独立全局地衡量风险,对业务管理部门提出有效的控制风险的建议。

2. 内部审计有效地控制风险策略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它可以充分协调股东,管理者和各个部门的决策,使得风险在整个组织中最小化,不会因为一个部门的决策影响整个企业的利益。通过协调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内部审计有效地控制了风险策略,指导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3. 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公正

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它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之外,直接对董事会负责,不会因为管理者的压力而屈服。因此,由内部审计提出的风险管理决策直接对整个企业负责,不会因单独一个部门而导致风险决策的不科学性。正是由于这样,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公正可靠。

二、内部审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

(一)浅析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企业管理(Corporate Management)是构建在企业“经营权层次”上的一门科学,讲究的就是企业所有者向经营权人授权,经营权人在获得授权的情形下,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一切经营手段的行为。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即股东利益最大化,防止了经营者对所有者利益的背离。企业管理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个机构组成,即由这三个部门和管理层进行企业管理。

(二)内部审计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 对企业管理实施监督

内部审计人员有权利对企业管理实施监督,内审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对照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规章制度,按照审计的工作规范,揭露企业违法乱纪行为,维护企业经济秩序;通过检查与监督被审计单位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情况,制止违规行为,从而保护国家财产和企业利益,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内部审计部门需要对企监管实施强有力的监督,这不仅是由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决定的,也是由于内部审计的性质决定的。

2. 增强企业管理的执行力度

企业制度的建立并不难,真正难的是如何使决策科学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通过事前和事中审计,纠正违规不良现象,并根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使制度完善,由此大大加强了企业的执行力度。不仅如此,通过对决策的实施情况以及效果评估,事后审计总结了经验,大大提高了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水平以及决策的可执行性。

3. 内部审计的评价作用

内审的评价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和评价,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全面的对被审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评价,既不脱离实际,也不孤立地看待问题,对组织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一)内部控制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不断深化。在1972 年,美国准则委员会所提出的《审计准则公告》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组织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与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这也是对内部控制最准确的定义。

(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1.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内审是组织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它本身就是一种控制活动,它遵照内部控制的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以及方法和要完成的任务、要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的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效性,以此促成控制环境的建立,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内审的评价与监督,企业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上可见,内审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如果没有内部审计,就谈不上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2. 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正是由于内审的独立性,使它独立于会计控制之外,代表着管理层对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具有其他部门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审的范围已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管理经营的各层面。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协助单位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了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了内部控制的建设。

四、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整合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需要对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进行整合。根据需要,内部审计以风险管理为核心实现整合。它以公司治理为内容,以风险管理为目标,以内部控制为手段,不断实现企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现代内部审计的整合,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审计制度,完善审计体系,建立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培养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五、结语

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公司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企业要重视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完善,充分运用内部审计这一工具,促进企业健康良性地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内部控制与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不仅可以使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 也可以防范和发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欺诈行为。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实现,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而促进会计质量的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发挥好作用,认真总结和探索新方法、新思路,促使企业以合理成本促进有效控制,从而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现状与举措

1.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

1.1内部控制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制。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设计并实施的,旨在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又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

1.2内部审计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内部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其目的是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促进廉政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服务。

1.3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2.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现状

2.1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缺乏执行力

目前内部控制问题在多数企业中表现出的状况主要是: 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 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名存实亡,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缺乏执行力。

2.2内部会计控制失控现象比较普遍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内控制度的核心,但我国的会计信息的质量较差,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可信度不高,这反映出企业内控运行机制的脆弱,如单位账户印鉴分别保管制度,重要发票、收据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之间相互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等等,这说明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存在重大缺陷。

2.3内部审计不完善导致内部监督失灵

内部控制的执行不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监督失灵引起的。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财产物资内控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企业遭受了很大损失,同时也为会计寻租提供了空间,使得弊端丛生,企业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赢得主动,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机制。

2.4缺乏风险意识,内部审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是全面风险管理。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形势,越来越需要我国企业运用现代的管理技术,贯彻全面风险管理思想,构筑企业内部的风险控制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使企业处于高风险运营状态。

3.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举措

3.1完善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审计实效性

任何企业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所谓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个合理的组织机构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班子和监事会,股东会从资产所有者的角度做出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经营,有效地防止资产流失。同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经营管理岗位人员的选拔并自主地进行经营管理;董事会和经营管理机构的分设,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

3.2规范内部审计,建立有效的会计系统

加强内部控制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以规范的审计制度约束审计行为,控制审计质量,健全审计理论。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敦促他们自觉遵守国家审计准则,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39 项审计规范办事,提高内审工作程序的规范性。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必须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 实施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企业以会计准则为指导,自行设计会计制度日渐成为国家对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建立的要求。会计制度的设计不仅包括规定会计账户、账簿、会计报表等内容的编制说明,还包括发生在企业各部门间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以建立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首先从会计凭证抓起,促进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建立。

3.3结合风险评估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正确认识风险,就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受制于企业的经济环境、规章制度、经营环境等因素,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生产、销售、财务等指标结合起来,以使错误和不合法行为的发生降低到最低水平。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为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过程就必须被施以恰当的监督。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合理定位内审机构,企业应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总经理之下分别设立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和审计部,审计部的地位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对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二要切实转变内审职能。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内审职能应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型转向现代的评价、服务和监控型。三要努力改进内审方式。内审方式应由事后审计为主转向以事中审计和事前审计为主,以切实加强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4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

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首先、要认清、摆正内部审计地位。在不违反国家法纪的前提下,内部审计人员应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重,努力担当好厂长经理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质量的服务水准,去赢得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公众的信任。其次、转变职能认识,提倡服务职能。充分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熟悉财经法规制度、精通财务管理的优势,树立内部审计人员以法律服务为宗旨,以防错防弊,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为手段的新的审计观念,是现阶段内部审计发展的最佳选择。最后、明确定位,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4.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完善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内部控制制定、执行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战略目标,有利于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策略选择;通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断提高营运活动的盈利能力和管理效率;单位通过内部控制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这有利于单位管理层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对营运活动及业绩的监控并且有利于提升单位的诚信度和公信力维护单位良好的声誉和形象;良好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将为企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钱晨.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现代商贸工业,2008,(1).

[2]和瑞玲.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河北企业,2007,(2).

内部控制与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概述

(一) 内部控制

国外针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早在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中就有所研究与讨论, 该准则公告也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 企业或者经营个体为了提高自身经营效率, 充分地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 为了达成一定的经营管理目标, 在内部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方法的管理, 也是企业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在内部实施的各种程序和方法。

内部控制是企业在内部构建的安全环境下, 为了实现经营目标, 在保障基础会计信息的正确下, 确保内部经营方针的全面落实, 从而保障经营活动的效率性, 此时单位在内部采取的一切方法、手段与措施可以称之为内部控制。

(二)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对称, 内部审计通过一系列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 并运用审查和评价的方式使得内部管理的目标实现。内部审计通过系统性、规范化的方法, 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发展的目标, 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内部各类业务进行有效地监控, 通过有效地资源实现企业内部有效地监督。

内部审计的对象包括实物、账务、规则、责任, 审计的方法有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审阅法、分析法、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漫长的过程, 其目标在于增加企业的价值并改进经营管理, 帮助企业达到经营管理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融合的意义

新时期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较多, 特别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 企业管理者高度的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认识到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性, 所以,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合法经营管理, 及时确保企业战略的全面落实与完善, 才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传统单一的财务审计已经难以保证企业在新时期得到发展, 特别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要求企业进行内部审计, 加强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更是对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 更是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符合《审计法》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决定》, 加强两者的融合也符合我国企业未来稳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融合可以降低企业风险, 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其也是确保企业合法经营, 保障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途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 能够帮助企业在管理中获得利润, 能够帮助企业排除潜在的风险, 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为公司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措施

融合就是要利用各自的优势, 增强企业风险防范的能力, 保障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是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相互借鉴, 只有全方位的融合才能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 注重政策的引导, 提升管理者的认知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融合, 更要秉承着国家政策的引导, 更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只有在正确地政策指引下, 才能更好地引导企业全面发展。政策方面政府更应该加大法律的严谨性, 强化会计内容的规范性, 持续有效地保障法律的实践性, 才能使得其有力地引导企业向着更好地发展。

企业管理者更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融合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发展中应不断地研读国家法律、法规政策, 更要较好地研读会计政策、法规, 才能确保内部控制的完善性。管理者的认识最为重要, 只有高度的认知才能帮助企业排除潜在的风险, 及时有效地做好防范, 才能为公司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

(二) 实施全过程的融合

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融合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像性, 尤其是在目标、计划、方案上, 两者都有一定的效果, 因此, 两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持续性发展。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要实施全过程的融合, 如两者在审计目标、计划、方案上要进行融合, 在风险控制的措施上要实现彼此的融合。另外, 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要在融合的过程中积极地构建风险控制审计模板, 制定全方位、全阶段的审计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效果, 真正地避免高风险, 帮助企业真正地避免风险、规避风险。

全过程的融合更要注重计划实施的过程, 要时刻监控融合的动态, 全面地阻碍风险并不断地调整计划, 才能始终将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实践出真知, 内部融合过程中要及时窥探内部风险, 及时将问题进行反馈, 并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价值。

(三) 实施全领域的融合措施

全领域的融合要求企业构建和谐的内部控制环境, 需要企业加强内部风险评估, 需要企业在一定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下, 实施有效地内部控制活动, 有助于内部监督顺利开展。其中, 内部环境是内部体系构建的基础, 代表着一个企业的方向, 也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营目标与管理方向, 特别是内部的机构设置、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 会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与内部管理, 所以, 内部环境有助于开展审计与监督, 企业可以完善内部设置, 将制度内容进行有效地落实, 才能真正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及时发现问题才能确保改善内部环境。

从风险评估的角度来看, 企业可以在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下, 实施全方位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应变策略, 强化内部审计的力度, 全面拓展内部审计业务, 开拓审计领域并强化审计监督, 才能促进内部活动更加地规范化。内部审计要求定期对企业的活动进行测试, 提高测试的有效性, 强化信息的沟通, 获得及时有效地沟通, 才能帮助企业的员工有效地履行自身的职责, 促进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地运行。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可以采取全时段的融合, 如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时段的新型审计模式, 加强审计预警并有效地实施风险评估, 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通过不断地转变审计方法、审计领域、审计监督模式, 实现最大限度的内部审计, 才能真正地规避风险, 强化内部管理水平。例如企业可以构建实时监控的审计系统, 充分运用审计监督软件,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真正地挖掘风险适时地开展监控, 才能真正地提高内部审计信息的时效性。未来企业要充分地运用“大数据”迎接新挑战, 运用云计算拓展审计方法, 只有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完善组织架构和审计技巧, 最终促进企业真正地实现价值最大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的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应该高度的融合, 两者是有着共赢共享的关系, 两者的结合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有着最大的裨益。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内部监督的保障, 内部控制也可以为内部审计提供较好的环境, 因此, 两者的融合能够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内部监督与管理的作用, 从而促进企业在发展中不断地壮大。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做出了较大地贡献。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 更是对企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融合, 特别是两者全过程、全领域、全时段的融合, 能够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能够使得企业真正地实现最大地经济效益。本文从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融合角度出发, 通过两者的融合帮助企业化解面临的风险, 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 大大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融合措施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统筹结合[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9) .

[2] 杨涵璐.刍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现状及相关建议[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7) .

[3] 刘定寿.浅谈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与协调[J].商业经济, 2011 (6) .

上一篇:审计理论与实务论文下一篇:内部审计信息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