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

2023-03-06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本文主要强调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存在的缺陷,并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关键词】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重要性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机构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按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进行报告;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报告。”认真学习贯彻这条规定,对于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上世纪40年代,发达国家企业规模迅速扩张,管理层次不断增加,管理人员责任加重,现代内部审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的内部审计只在财务领域展开,主要是监督、鉴证财务责任,目的是查错防弊。上世纪60-80年代,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和大型跨国企业的出现,经营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逐渐兴盛起来,其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和实现盈利目标。进入21世纪后,增值型审计应运而生,它主要通过履行确认和咨询,促进企业实现增值。

我国审计工作开展得比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真正开展审计业务。为适应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而且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虽然,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尚处于国际中等水平,但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工具

国内外实践表明,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并高效运营,都要有强有力的制衡机制,内部审计作为委托代理关系中受托责任方的一种控制机制,通过执行监督和评价职能,促进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已成为公司治理极具价值的资源。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制衡机制,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它要接受企业高层管理的监督与指导,以更好地为改善内部治理服务;向企业高层管理报告有关审计情况并根据要求开展有关内部审计活动,促进和帮助高层管理有效履行其受托管理责任,进而为减少成本、提高管理绩效提供帮助。

(三)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搞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所谓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我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工作有两个重点要求,就是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的关注远远超过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

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关注企业是否职责清楚、分工明确,具体业务是否经过授权和批准,对所有经济活动是否有正确的记录,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是否各司其职,又互相协调制约,及时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作出处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经营管理活动正常运转的各种因素;是否建立了自我约束机制,在企业实现微观控制的同时,及时反馈各部门、各环节执行法律法规的情况,董事会或监事会是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审计结果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经营成果等。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四)企业内部审计是保证企业信息,特别是财务会计信息正确披露的重要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管理权限失控,舞弊行为时有发生,给企业虚假财务报告带来较大的操作空间,企业和国家财产受损。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准确、完整的第一责任人是企业的主要领导。企业主要领导要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正确披露,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与社会中介审计,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就能保证企业财会信息公开公正公允、完整和准确,有效维护国家和广大公众利益。

二、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审计工作以来,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很快建立起来,内部审计工作有了很大发展。除制定了《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制度外,各企业内部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充实了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保证国家方针、政策贯彻执行,维护财经法纪,加强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及企业组织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审计重视不够

本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审计包括内部审计工作越来越重要,担负的历史责任越来越大,应该把企业内部审计摆在一个重要位置,使之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中发挥更大更全面的作用,但有些企业领导,对此并不重视,没有建立适应其工作和发挥作用的体制,尤其是没有配备强有力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审计工作面窄,工作单一,手段落后,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使之发挥不了应该发挥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发挥其作用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审计的独立性并未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证。如有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由总经理直接管,有的由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几重管理,有的甚至由财务总监直接管理,这都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地位及其作用的发挥,无法防范管理层向董事会隐瞒重要审计信息的可能性,造成重要隐患。

(三)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和职能狭窄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恢复内部审计制度以来,由于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期,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从实施财务会计审计开始的,其职能也主要是监督,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相应人员,通过“查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建立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处在财务审计的较低层次。这也难怪,因为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大多是财会人员出身,他们比较熟悉这方面的工作。

(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发展,是由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发布后,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战略地位的提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上一个大的台阶。因为目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是从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他们比较熟悉财会业务,但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对企业全面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缺乏了解,没有必备的学识和业务能力,也就很难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五)内部审计手段落后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广泛应用,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也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必须跟上形势,实现现代化。目前的情况是:大多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也缺乏这方面的专家,使企业内部审计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测试阶段,而且一天到晚忙于检查、计算,而不是更高层次的工作,这已严重不适应现代化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三、应加强和改善我国内部审计工作

根据我国审计工作的现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善我国内部审计工作:

(一)要提高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企业领导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搞好企业内部审计的关键。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外部权重的制约,使企业领导认识到,必须把企业内部审计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领导要获得职业生涯的稳定发展,就必须依靠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治理工具,以保证企业在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出重大经济问题,这样就有助于企业领导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正确把握,准确定位,自觉组织和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充分依靠和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说,企业应该在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的组织、指导下开展工作,以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否则,内部审计工作无法独立地开展工作,势必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内部审计工作。

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要审核企业内部审计章程,提名和审核批准内审机构执行主管,审核年度审计计划,审查内部组织结构和人员素质,听取内审执行主管审计情况和审计结果的报告,检查内部审计结果的采用情况。内部审计工作可以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内部审计主管可以列席董事会等有关会议,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列席有关业务会议,从中了解情况,并根据公司治理需要,随时检查和评价有关活动。内部审计主管可以根据内部章程或董事会的要求,单独向董事会报告审计结果及其情况分析,以及纠正问题的意见和改进管理的意见,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可以独立、有效地开展。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法规制度

目前我国审计监督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从政府审计角度说,有国家审计法;从社会审计角度看,有注册会计师法,对支持和保证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不是很完善很健全,现在还没有内部审计法,只有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及一系列具体准则,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内在要求,特别是《企业内部基本控制规范》的出台,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国家应尽快出台内部审计的有关法规,与其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也应进一步完善。

(四)提高内审工作人员的素质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目前企业的内审人员普遍素质不高,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为此,一方面应加强审计机构,充实审计人员。过去有些审计机构是由各财会机构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不少是老同志。他们对财会工作很熟悉,但就是缺乏企业经营管理及新技术的全面知识。所以,应注意从各方面抽调年轻同志充实内部审计机构,以保证人员结构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包括对内部审计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工作方式,以及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等等,同时,还要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学习和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技术已应用企业管理的众多领域,而我们现在内部审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为此,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的培训,充实网络、软件开发专家,以新的方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五)拓宽内部审计领域

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在财务会计领域,且是经营审计,现在内部审计领域大大拓宽。它不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而是企业从公司治理到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不但要考核财务指标,还有非财务指标,不仅是静态的,还要有动态的情况,不仅是经营审计,还要过渡到管理审计,总之,要从防范企业风险的角度,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审计。这表明,企业内部审计的面更宽了,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责任更大了。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人员,要认清形势,努力学习,开拓进取,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公司治理,搞好企业经营管理及评价,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实现企业战略和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浅议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 中国审计教育网.

[2] 《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河北省内审协会网.

[3] 赵显锋. 《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保障》.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任何事业单位的工作过程中,审计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充分保证审计的质量,才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风险,有一个更好的工作成果。而随着目前医院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审计工作的难度也逐渐加大。因此,对审计工作在医院内部控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推动医院内部控制、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等等。而本文则旨在通过探究医院审计工作在医院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从而使其在医院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内部审计是医院经济管理的一部分,它一直对医院的各项经济业务实施监督和评价,可以说,对于医院的经济风险和内部控制,它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只有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审计保障,才能使医院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所以理论上,通过对医院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研究分析,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医院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鉴于审计工作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及审计风险的普遍性,我们可以从审计工作在减少风险和推进医院内部控制工作两方面解读其重要性。

一、增加控制

审计工作本身是一种控制

审计工作是要根据医院内部控制标准,来一步步进行计算和审计的,所以,审计的流程、审计方式还有预期等诸多项目,需要审计人员结合实际做出。而审计工作是在医院内部控制体制的协助下做出,所以它在其概念和操作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不仅仅需要对优化医院内部控制提出科学建议,更需要监督各个项目的实施,是一种需要谨慎以待的控制。

审计工作推动医院内部控制

由于现在的市场环境仍在不断变化,而国家政策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这个不断发生变化的市场需要下,医院内部控制工作也需要不断调整、更新,所以医院内部控制本身可以被视为一个随之变化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内部控制体制只有做出转型,积极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经济迅速发展的脚步。也只有这样,才能与环境需求相适应,所以,审计工作发挥的作用十分重要。

而基于医院内部审计的目的,要明确的是它是为内部控制服务的,也就是说,要制定符合内部控制的审计程序,并对各种项目的实施、目标的控制进行监督,随时随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及时提供科学的建议,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可以说,审计工作推动着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正确地、顺利地、更好地发展。

有效的防止医院内部控制失效现象的出现

上面有提到,审计工作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监督过程,它可以被视为医院内部控制中的监控体制。在医院的多样化业务中,审计工作在医院内部不同阶层上的运作也是广泛的,它需要的专业和责任心也十分重大。而医院监控防线通常包括有运行举报、离任审计、专项审查等等程序,其中基础而重要的就是审计工作。

因此,审计工作不仅是广泛的,也是重要的、基础的,它对于防止医院内部控制失效现象的出现十分重要,只有做好基础这一块,才能更好地进行各种项目的运行。

二、减少风险

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

对于任何企业包括医院来说,要使资金运营有效,那么势必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预算管理势必是不容忽视的一环,它不仅是前提,也是基本保障,只有做到预算的合理科学,才能保证接下来进行的各项目更好的开展。也只有资金到位,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才能保证项目管理是科学的、健全的。所以,建立健全资金管理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预算管理制度、营运资金管理制度、负债管理制度、融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对外投资制度等,这不仅是审计重要的一部分,也对于整个医院的运营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完善预算管理工作

一般而言,公司的预算编制应该要包括很多部分。有经营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资金预算等,而审计工作也因此涵盖很多。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得各个方面、各个项目运行妥当,达到资金管理科学有效的目的。所以,最后,完善预算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预算管理体系中完善资金预算,从而保证预算的科学,确保投资项目风险控制到一定程度内,以提高公司投资决策的正确率,有一個更好的发展。

三、内部审计的风险

领导层认识不够导致内部审讣风险

很多医院基于规定和政策的压力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的用到或者真正地看重它,这就导致这个部门往往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往往是由于领导层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内部控制的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他们不想“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上面,所以不能很好地付出经济成本和人员成本,这些就导致内控控制体系不健全,审计方面存在很大的风险。

内部审讣程序和方法不当,以及本身隐含的审计风险

由于现在的经济发展迅速,很多时候在审计方面有很多差错和虚假的会计资料存在,这些是会很大程度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的。那么这些杂错信息的逐渐增多,对于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来说,审计工作是存在着很大责任的。所以,其采取的程序、方法、处理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风险的大小。而审计工作本身通常采用的抽样法又往往会因为“个别”和“整体”的差异导致风险存在。所以说,这部分的弊端是一直存在,需要采取办法解决的。只不过,由于内部审计程序和方法不当,以及审计工作本身隐含的风险往往存在在很多公司内部,如何采取更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些也是医院需要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审计工作在医院内部控制中发挥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推动着医院内部控制,同时也控制这着很多风险。因此,医院应当关注这个方面,向其中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要重视这个部门,不应只是当做一个应付规定的道具。所以,在建立审计工作相关的健全制度同时,也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性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帮助医院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也使审计工作可以为医院的内部控制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随着国内经济形式不断发展,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对外部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态势较好。但是在展开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审计风险,所以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研究。会计师事务所也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能够快速发展必须加强控制审计风险,但是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在控制审计风险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加大研究力度,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 审计风险 研究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以及特点

(一)审计风险含义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包括委托审计的企业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中有漏报、错报的问题,若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未能及时找出这些问题,则导致审计结果受到影响。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固有风险,二是审查过程中的风险,三是控制层面的风险。固有风险指的是会计事务所在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审查过程中的风险是指应被检查出的风险却未能被检查出,审查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造成的[1]。

(二)审计风险特点

审计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外部审计的企业单位存在的风险以及审计工作中的失误都是致使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审计风险存在于审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会计师事务所需要通过有效对策进行解决防范。审计风险大部分都是人为因素造成,比如审计委托方谎报财务数据、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都可以通过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因此审计风险是可控的。审计风险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不同风险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少数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意识和专业能力不足

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多种干扰因素,影响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及正确性。会计师事务所的少数审计人员风险控制意识不足,给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损害。审计工作环节较多且琐碎,审计人员不具备风险方法意识,使一些潜在的审计风险不能被发现,给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委托企业单位的发展都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展开审计工作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影响较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减少经营成本选择降低审计人员的薪酬,导致人员流失情况严重。另外,还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一味重视人才引进,但是缺乏有效的培训,使新入职的审计人员对当前的审计知识了解不充分[2]。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掌握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发展。

(二)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不合理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正处于发展阶段,在组织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条例,会计师事务所一般都是合伙制或者有限责任制。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采用的是有限责任制形式,有限责任制对社会公信力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但是导致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增加,影响事务所的审计工作,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三)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不强

社会企业或事业单位通常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外部审计工作,两者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关系。业务委托往往都伴随着经济交易,进而也带来一定的风险问题,审计工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最终的审计报告可信程度不高,尤其是成立时间较短、在业内名气较低的会计师事务所面对的这种风险问题较多。会计师事务所的行业竞争逐渐激烈,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往往通过降低费用、简化审计过程的方法吸引更多客户,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名誉极为不利,同样也会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损害,严重破坏市场秩序,影响行业稳定发展。

(四)风险评估存在问题

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准确获得委托单位企业的各项数据信息,但是委托单位企业并不熟悉会计师事务所的运行机制。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不能有效实现信息交流,信息存在滞后性,使审计工作的出错概率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较大的风险评估漏洞。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提升审计人员风险控制意识,强化专业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增强风险意识,在展开审计工作过程中要深入分析风险的形成原因,准确预测风险,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带来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需要针对审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的情况展开培训,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控制意识。会计师事务所内可以定期开展座谈会,通过交流探讨深化审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3]。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在事务所内部定期组织专业能力强且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与专业能力相对较弱的会计师进行交流,全面提升会计师事务所员工的专业水平。除培训专业能力之外,还需要对审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培训,提升其职业道德修养,确保审计工作的开展符合规范。

(二)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应该适当的参考借鉴国外优秀事务所,采用合伙制的组织形式,能够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快速发展。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运用合伙制组织形式,是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自身事务所的审计特点提高审计结果的准确性。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组织形式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有限责任制与合伙制结合,使合伙制更加完善,有效避免审计风险。

(三)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适当扩展业务范围,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事务所的资金来源,减少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之间的利益牵扯。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合理调整审计人员的薪资福利,通过丰厚的福利待遇招揽更多优秀人才。加大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教育,在让其适应工作的同时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改进事务所的工作氛围。重视员工的思想变化,树立正确的企业文化,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员工在工作时能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减少工作失误的概率。政府相关机构需要对新建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格的考核审查,针对其业务能力、名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确定其都能满足标准后进行审批通过。同时,政府需要对监管体系进行完善改进,防止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条例出现纰漏。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生违规行为的员工要进行严惩,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四)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评估,借此预测风险的发生概率,并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发生概率,确保审计工作能够正常進行。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委托企业单位展开审计工作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积累的相关经验选择合理且正确的审计方法,详细制定审计方案,保证审计工作的精细化,要及时与委托企业单位进行交流联系,防止发生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不仅需要与委托企业单位进行沟通,还需要加强事务所内的沟通交流,使审计工作过程透明公开。会计师事务所需要让委托企业单位详细了解自身的运行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事务所内部需要建设快速的信息交流平台,保证审计人员的信息交流畅通,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四、结束语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审计风险可以通过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改进审计管理,提升会计事物所工作的独立性,加强对员工专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考核,确保审计工作的合理性以及规范性,保证审计结果可以促进委托企业单位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仍然需要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会计师事务所要将审计过程透明公开,保证委托企业单位能够了解审计全过程。会计师事务所要接受内部、政府、委托单位的监督,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确保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严格符合相关规范。

参考文献:

[1]郭春光. 河南大汇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问题的调查分析[J]. 经贸实践, 2019(02):236.

[2]杜丽. 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管理行为影响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209(12):181-182.

[3]贾佳.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研究——以福建金森并购连城兰花为例[J]. 北方经贸, 2019(8).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财政监督工作方式的创新。文章从进一步发挥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出发,在对过去两年试点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举措。

[关键词]事业单位 年报审计 总结 举措

2010年12月9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市级事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暂行办法》(沪财会[2010]76号),意味着上海市开始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此项制度的实施旨在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行为,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促进事业单位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浦东新区开展年报审计工作的总体情况

浦东新区财政局按照市财政局的要求,2012年启动了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2012年、2013年为试点阶段,2014年起全面铺开,对象是浦东新区区级使用财政性资金的事业单位,审计方式由财政部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符合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审计。

(一)年报审计的基本情况

2012年对新区教育及卫生两个系统内的62户事业单位开展年报审计试点,审计报告反映60户单位存在问题,共发现问题户次207个(相同问题不同单位累计计算);2013年进一步扩大范围,对新区12个系统内的166户事业单位实施了年报审计工作,审计报告反映160户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共反映存在问题户次768个。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1.资产管理较薄弱。事业单位重资金预算,轻资产管理的现象较普遍,国有资产闲置、浪费、资产流失风险较大。主要表现:房屋建筑物、汽车类等固定资产权属不清晰,未经批准超标准购置汽车,未经批准出借、出租、处置固定资产,未定期盘点清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账账、账卡、账实不符;对外投资权属不清晰,投资不入账,对外股权投资疏于管理,被投资单位关闭、停业导致投资资产无法收回,产生坏账;随意出借大额资金,应收款项长期挂账不处理,应收单位关闭、停业致应收款项无法收回;现金管理存在漏洞,现金收入不及时入库,个人挪用巨额公款等。

2.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报表未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经济业务事项。存在会计处理不及时、会计科目使用不准确、会计处理不当等情况。主要表现:资产增减未能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单位收支在往来科目核算,未确认收支;基建项目未独立建账核算,并按规定并人大账核算;单位发放职工薪酬未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或“应付工资”科目核算;未规范核算医疗和药品收入等。

3.预算执行不严肃。预算编制不细化,预算执行有偏差。主要表现:预算收入编制不完整;人员经费、三公经费超预算支出;专项预算执行率低,有偏差;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程序等。

4.决算报表编制不完整。部门决算报表编制与会计账簿脱离,填列数据与单位财务会计报表数据不一致,部门决算报表未能反映单位的全部收支。如上级部门或条线拨入的专项收支未在决算报表中反映,有些单位由于收支不平衡,在决算报表中虚增收入。

5.内控制度不健全或不执行。单位各项内控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但与现行管理规定要求不相符,未执行。特别是资产管理、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主要表现:资产未能定期盘点、清查;资产购置没有相应的入库、验收程序;记入会计账簿原始依据不规范(报销的发票抬头与单位名称不符、发票不真实合法、未附明细清单等);往来款项未及时清理,3年以上款项挂账较多,存在坏账风险。

(三)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加大了财政监督力度;二是促进事业单位主动加强财务会计管理的有效手段;三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顺利推进部门决算批复制度和部门决算信息公开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四是为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不断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试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审计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报告质量较高,但还有不少审计报告的质量有待提高。

1.对重点问题披露深度不够。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深入调查了解不够,报告披露信息不全,揭示问题浮于表面,报告使用者不能通过审计报告看清问题实质。

2.审计适用的标准和尺度把握不准确。问题性质判断不够准确,引用法规条款不准确,导致判断错误。

3.对问题性质把握不统一。各事务所之间,各注册会计师对问题性质的判断不统一,同样的问题在不同事务所及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披露情况不一致,有的作为违规问题披露,有的作为其他事项披露,有的不予披露。

4.审计报告的格式不统一。虽提供有各类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明确了需要披露的内容,但是各事务所撰写报告反映的程度不一致。

经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本身业务素质、执业态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被审计单位配合不到位的原因。

1.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有待提高。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熟悉企业委托的审计业务要求,但对事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财政管理方面的规定不熟悉;另外有些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对年报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未能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有效充分沟通,导致在实施审计时出现问题披露不深刻、问题性质判断不准等方面问题。

2.被审计单位支持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被审计单位财会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相关的财务管理办法不熟悉,从而造成了基础数据不完整或不真实;二是对审计工作有抵触情绪,对有些敏感、棘手的问题,未如实向审计人员提供资料或告知相关情况,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受到限制,导致有些问题信息披露不完整,或判断不准确。

(二)审计结果的利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展事业单位年报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单位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对审计结果的有效利用是年报审计这项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两年试点工作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狠抓审计问题整改工作,促进审计结果的利用,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审计结果的利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1.从被审计单位层面看,很多单位还停留在就问题整改而整改的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有些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整改态度很好,但没有实质性的整改方案和举措,对一些容易整改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对有些难度的、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问题,或涉及其他部门或单位的问题,就搁置起来了,也未从审计发现的问题中发现管理薄弱环节,从建立完善制度的高度去进一步强化管理,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

2.从新区财政局层面看,也仅限关注被审计单位对问题的整改,没有从制定完善制度层面强化财政管理。有些问题也反映出财政部门作为职能管理部门存在制度规定缺失或规定不明确、政策宣传不到位等薄弱环节。两年的试点审计,反映了被审计单位在资产管理、预算执行、决算报表填报、会计核算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另外,目前的审计内容与财政管理要求的契合度较低,也限制了审计结果在财政管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对策建议

(一)采取措施,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1.抓好选择与考核,提高中介机构质量。一是注重招标质量,把好初审关。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制定并细化反映年报审计特点和要求的投标合格条件和评标标准,通过技术指标拉开差距作引导,选择具有一定规模,业务能力较强,具有市级、区级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经验的会计师事务所中标,参与新区的年报审计工作。二是强化对事务所年报审计的培训考核。事前做好培训布置工作,就新区相关管理制度、文件、审计业务需求等内容加强对事务所审计人员的培训、指导;事后加强考核,制定完善考核办法,强化对事务所的考核管理,提高事务所审计工作质量。

2.优化工作流程,确保沟通畅通。事业单位的年报审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单位较多,环节较多,因此制定有效的工作流程相当重要。工作流程设计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确保财政部门内部各相关处室、单位、相关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各个参与此项工作的部门单位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确保年报工作实施前、中、后整个过程中能进行充分有效沟通。二是要明确各涉及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要求,确保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从而保证审计报告质量。

3.扩展审计内容,为财政重点工作服务。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应有别于企业年报审计,除了关注财务会计报表外,还应注重单位预算编制、执行、决算,财政管理制度执行等情况,使年报审计为财政重点工作服务,提高审计报告使用效率。审计内容上,可以结合财政管理重点工作,每年进行增减变化。比如:增加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执行情况检查;结合财政信息公开的要求,增加信息公开方面的数据审核工作;结合决算批复工作,增加决算报表数据填报审核工作;结合新的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增加制度执行情况检查;结合国库单一账户推进,增加单位执行情况检查等。

4.加强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在事业单位年报审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取得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合相当重要。从两年试点情况来看,审计报告中有些问题没有得到披露,一部分是因为被审计单位不配合造成的。被审计单位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对有些敏感的经济业务事项不愿意提供更详细的资料线索,导致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受阻,无法准确判断问题性质,从而影响了审计报告质量。因此,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动员,将年报审计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流程、需要被审计单位配合支持的事项等内容,事先做好宣传动员,告知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达成统一的思想认识,积极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做好审计工作。

(二)建立机制,促进审计结果的利用

审计结果能否得到有效利用是年报审计工作目的是否实现的关键一环,从促进整改、公开、反馈、考核问责等方面人手建立健全机制,促进审计结果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年报审计工作绩效。

1.建立整改促进机制。财政监督部门将审计报告收集汇总分析后,下发整改通知书并要求限期整改,在下一年的审计中,再次审核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落实情况;财政相关业务处室要跟踪督促整改,并将审计问题作为监督内容强化日常监督。此外,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对共性问题要进行梳理和分析,应该从管理源头上找原因,进行建章立制,实现发现一个、纠正一个、规范一片的效果。

2.建立反馈和报告机制。审计结束后,要及时将审计结果报送相关部门,以便及时掌握审计情况;通过审计报告的分析、提炼、整合,深入分析被审计单位年报以及审计工作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着力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反映存在的问题和漏洞。

3.建立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信息公开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监督,要建立审计结果公开机制,根据具体情况在适当的范围公开审计结果,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公开力度,落实案件移送制度,强化审计作用和效果。

4.建立考核惩处机制。将年报审计工作纳入财政对预算单位的考核体系,将审计结果与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挂起钩来。建立整改追踪查访机制,重视责任追究和整改规范。

内部审计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面开展,在具体审计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目前审计模式及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和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才能保证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责任审计效果。

关键词:高校领导干部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与措施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机制在我国不断的建立和发展,作为整个教育龙头的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市场,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之下,我国高等学校参与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在日渐频繁。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及所属有关单位的领导干部,在学校正常教学科研负有领导责任之外,也在高校资金及资产在管理方面担负着重要的经济责任。为此,积极开展对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对如何评价高校领导干部职责履行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也对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深化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维护高校正常经济秩序、提高办学资金使用效益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国家经济责任审计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1996年开始,国家教委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文件要求,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了内部审计工作,而后,教育部于2000年、2004年、2011年又陆续发文,全面展开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逐步规范并完善了项目及内容。目前,随着我国高校对社会经济活动参与度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内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正在从问题的发现者这一角色逐步转变为改革的推动者,其在高校发展中的责任与意义日益重大。

二、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目前,尽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在我国高校得以全面开展,但大多高校负责人对这项工作的认识意识不强。首先是对经济责任审计不够重视,单纯依赖学校的财务部门把关,未将审计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议事程序。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够重视,甚至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是组织对领导干部不信任,进而对审计过程产生抵触情绪不予以正常配合。在具体审计过程中,某些审计人员也会因为被审计人员都是负责人,为此常常会有畏难情绪,担心自己如果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太过严肃认真难免得罪人,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没有深度,对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报告的表达中模棱两可甚至避重就轻,使得在高校领导中存在的经济责任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无法真正发挥审计监督和评价的作用。

2.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先离任后审计”模式存在的弊端。这一“先离后审”模式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这种模式存在两个方面的弊端,其一是造成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高校领导干部考核之间相互脱节的现实情况,这也直接导致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的审计过程中搜集证据、核实材料等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得出真实全面的审计结论。其二是在落实审计结论与审计整改阶段,“先离后审”模式导致高校领导在已经实现交替的情况下,对审计查出的问题, 被审计人员已无法再代表原单位接受审计处理,新任领导会认为所需审计整改问题是前任的责任,对审计结论不能真正予以重视,无法积极整改,导致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从而难以起到监督与考核高校领导干部的真正作用。

3.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利用系数不高。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取决于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目前,有两方面的情况制约着经济责任审计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一是审计公告制度尚不完善,是否向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存在任意性行为,不具备强制约束力。其二是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仍未真正纳入高校领导干部考核事项,其审计结果报告未被纳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以上两方面大大影响到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程度。

4.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与范围、评价和责任界定标准不统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高校自主办学权利在逐步加强,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在日益扩大,教育资源配置形式也在不断增多,经费支出项目繁杂,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甚至涉及到办学效益、科技成果转让、校办产业等情况。现行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对审计评价的原则及标准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的支撑,各种审计规范单纯适用于对项目及单位整体的审计调查,但在经济责任审计是偏重于对人,因此在某些方面无法相适应。在责任界定方面,目前的审计项目界定标准无法做到精确划分集体与个人、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的责任,同时,在审计评价标准方面,目前仍缺乏定量分析依据,未能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客观评价标准,造成对高校领导干部决策程序、决策失误不能进行科学评估,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效果。

5.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在高校中对其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政策性与专业性很强,同时也是责任重大、高风险性的一项审计工作,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紧密影响到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随着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加强,目前确实存在审计人员素质无法适应新形势的现实问题,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不利局面,以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提高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的措施和建议

1.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重视程度。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上加强建设,使其审计工作在执行过程中有法可依,只有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正常轨道,才能真正树立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通过制作审计网站、组织干部不定期学习等措施加大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学校教职工与学校领导都能充分了解审计部门的工作,从而形成高度重视与积极合作的良好氛围,只有得到高校领导和教职工更多的关注与了解,才能于激发高校领导干部的责任感,被审计单位才可能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

2.进一步完善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逐渐杜绝“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近几年来,在国家审计署的大力推行下,审计公告制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公告制度要求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内容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内容与结果全部公开。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一方面有利于高校领导及相关人员及时了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内容及程序,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尽量做到主动防范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审计公告制度对于审计人员自身来讲,也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接受社会群众监督的过程。对高校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要逐渐杜绝“先离任后审计”的现象,在对高校领导的考核、奖罚与任免中,要把经济责任结果作为重要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要有计划性,应在领导干部调任或离任前几个月进行,在任期内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避免将问题遗留到下一任而导致整改质量的低下。

3.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效率,加强审计监督的作用。在高校中对领导干部实施全面地经济责任审计,其目的就是通过审计监督为评价高校领导干部提供可靠依据,为此,必须充分重视审计结论,有效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首先,必须逐步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归入被审计人员档案之中,在高校领导干部的管理考核使用中,要把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其二,在对高校领导干部的任用中,要确实坚持先审后用、审用结合、先审后离的原则。重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的实际成果,经济责任审计为任人唯贤的干部政策提供必要依据。其三,对审计建议的落实和信息反馈情况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审计意见和建议对被审的高校领导干部确实能起到帮助与促进的作用。通过审计整改过程,查找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加强学校内部经济管理,积极防范各种可能出现的经济风险,有效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高校领导干部廉政建设。

4.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改进审计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随着高校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责任的加大、任务的加重,审计方法也需积极创新。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有计划性,清晰各审计程序的重点内容,既要重视被审人员任期述职报告,更要根据实际需要听取教职工意见,采取查阅分析会计资料、内查外调等多种形式,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合理性。其次,要不断完善审计手段,重视定量分析依据。在审计抽样中,采用科学手段尽量减少误差,并确保不要遗漏重要事项。

5.推进高校审计队伍建设,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业务素质。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素质,高质量的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人员。首先,审计人员要政策性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能够认真遵守廉政规定和职业操守,坚持审计工作原则。其次,审计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专业培训及后续教育,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拓展知识空间,只有成为多通的复合型审计人才,才能在具体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面对纷繁的各类资料,准确而完整地找出问题,作出正确客观的审计评价。

综上所述,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对高校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顺应我国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倡廉形势的需要, 对高校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新一轮经济改革进程的加快,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将责任更大、任务更重、难度更高,为此,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强化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审计结果运用、尽快建立“先审后离”制度、改进审计质量控制手段都是审计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总之,积极采取多种配套措施,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有效提升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效果,是我国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也将极大地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骏修.沈国强教育审计工作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 卢传锋.试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优选.财会月刊(综合),2008(10)

[3] 管素英.天津市属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发展研究.会计之友,2008(8)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校务部 河南郑州 450001)

(责编:若佳)

上一篇:it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内部审计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