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

2023-03-18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1篇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广为人知,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首屈一指的人物,其地位无可撼动,也无可置疑。

但是,鲁迅又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他于中国现代美术的贡献,同样巨大。我们称鲁迅是一位杰出的、伟大的美术家,似乎并不为过。

通过对鲁迅和中外美术关系的考察,我们可以探寻他的美术世界。

一、鲁迅的美术实践活动

鲁迅对美术的兴趣,始于他童年时期接触到的民间美术和古籍插图。

《阿长与〈山海经〉》中就提到,他曾经在一个远房叔祖玉田公那里看到了上面有许多图画的《花镜》,又从这位长辈口中听到了绘图的《山海经》,那“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对童年的鲁迅具有极大的诱惑。这部令鲁迅梦寐以求的带有图画的书,终于通过他的奶妈阿长买来,使年幼的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由此,鲁迅更加留意搜集带有插图的书,包括石印的《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和《点石斋画报》《诗画舫》等画报图书。

鲁迅二弟周作人在《鲁迅的故家》中说:“鲁迅从小就喜欢看画书,也爱画几笔,虽然没有后来画活无常的那么好,却也相当的可以画得了。”鲁迅三弟周建人(笔名乔峰)在《略谈关于鲁迅的事情》中写道:“鲁迅先生小时又喜欢描画,画的多数是人物,从各种书上映画出来,后来钉成本子。用的纸多是荆川纸,光、薄、透明。”“鲁迅先生小时候买的书多数是‘花书’,便是各种画谱,细细翻阅,收藏起来。”“他幼时很爱画,放学的时候我常常看见他去买画谱。他把过年时候的压岁钱等所得的钱,总去买画谱。向书坊要了目录来,看有什么可买的。如《海仙画谱》《海上名人画谱》《阜长画谱》《椒石画册》等等,买了许多,当然,并不是怎样好的版本,无非木刻或石印的。”“看画谱的时候常常在晚上。母亲房里有一顶四仙桌,晚饭后,他揩干净桌子,搬出画谱来,一张一张翻开来看。”“不但看画谱,而且还喜欢画,有一时期是用荆川纸,因它薄而透明,映在上面描绘。”

看谱、临摹日久,鲁迅逐渐练就了一定的绘画基本功。他曾经画了一个人倒在地上,心口刺着一支箭,上题字曰“射死八斤”,借此发泄对一个欺负幼小者的本家兄弟的不满;他还给周建人画过一个水墨扇面,上面是一块石头,旁边有虎耳草,还有一只蜗牛在石头上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曾回忆起私塾的生活:“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1]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位有钱的同窗了。”

到南京求学时期,鲁迅开始接触西方科学,像《地学浅说》《金刚识创》等书中的插图,鲁迅都认真描摹。他还不时搜集一些画谱、画页,如周作人在1898年正月初一的日记中记载:“兄往越,带回……《梅岭百鸟图谱》二本,锦套,《虎口余生记》一本,画报一本,《紫气东来图》一张着色,中西月份牌一张。”[1]次年十月(旧历)中旬,鲁迅还托人带给家人一张自绘的江南陆师学堂俯视图和一部三函十二册的《芥子园全集》。

鲁迅赴日就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期间,绘画才能更加显现。鲁迅绘制的医学解剖图准确、逼真,几乎可以和印刷品媲美。1909年8月,鲁迅结束了留学生涯回到国内,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生理学、化学教员,并编写了后来定名为《人生象敩》的课程讲义,内中的插图均为鲁迅绘制,生动而准确,令人叹为观止。

任职教育部后,魯迅仍未放下绘画,例如他曾经分两次补绘了《於越三不朽图》中的缺页。有一次,他在琉璃厂见到一部《晚笑堂画传》,尽管印得很粗劣,但还是买了下来,“以供临习”。还有一次,鲁迅买到了北邙山出土的几件明器土偶,他见到土偶的神态,兴致大发,将这些土偶一一描绘下来,其中一幅《镇墓兽图》题字曰:“莫名其妙之物一,亦土制,曾搽过红色,今已剥落。”“此须翘起如洋鬼子,亦奇。今已与我对面而坐于桌上矣。”“此公样子讨厌,不必示别人也。”另一幅《陶俑图》则题写道:“偶人象一,圆领披风而小袖,其裙之襞积系红色颜料所绘,尚可辨,高约八寸,其眉目经我描而略增美。”

鲁迅在广州作《朝花夕拾》后记时,找不到“活无常”的插图,干脆自己动手,凭借少年时期看目连戏或迎神赛会的印象,画了一个“活无常”(图1),造型、线条、人物神态都很出色,这也得益于他的童子功。

鲁迅的美术特长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视。鲁迅、钱稻孙、许寿裳曾受总统府委托,设计了中华民国的第一枚国徽。1912年10月,鲁迅的学生宋琳等人在绍兴创办《天觉报》,请鲁迅给予支持和鼓励,鲁迅于是画了一幅《如松之盛》表示祝贺,这幅画上的松树主干遒劲、松枝茂密,构图、线条、点染均成熟老到。1916年12月,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深知鲁迅的美术修养之高,在次年请鲁迅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鲁迅于1917年8月7日将设计稿寄交蔡元培,随即被采用。这枚校徽上有篆书“北大”二字,“北”字如两人背靠相坐,“大”字如力士屹立正中,构成“三人成众”的意象,同时又有一人背负两人的“肩负重任”之感。“北大”二字共同构成了一个圆形图案,便于制作圆形徽章(图2)。鲁迅设计的校徽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堪称绝妙之作,今日的北京大学校徽就是在鲁迅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

鲁迅还喜欢用在信中画图画的方式解答友朋的疑问。为了给民俗学家江绍原解释古代坟墓中的“拖鞍”,鲁迅特意画了一幅略带写意的《拖鞍图》;为了解答日本友人增田涉翻译《中国小说史略》时遇到的种种疑问,鲁迅不厌其烦地为其绘制“一枝乳枣”“秋叶式洞门”“花枪”等图案。

二、鲁迅美术思想的形成

(一) 倡导学习日本的美术教育

1902年3月,魯迅以一等三名的成绩从矿路学堂毕业,随后作为清政府官费留学生前往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除了学医和从事文学翻译之外,鲁迅还留心绘画和艺术理论的研究。1903年1月底,鲁迅和陶成章、许寿裳等29名绍兴籍留日学生联名发出《绍兴同乡公函》,介绍了日本的美术教育情况:“试一入日本工艺美术各学校中,其髹漆,其雕刻,其锻冶,又若刺绣,若织物,若染色物,皆日新月异,精益求精。而又若造纸(近日新发明用木料造纸),若铜板,若写真,若制皮诸事,无不尽工极巧,日有进步。即瓷器为我中国所固有者,今日本且骎骎乎欲驾而上之。”这些年轻人感叹中国艺术的停滞不前,因此呼吁乡人“求智识于宇内,搜学问于世界”,“惊醒我国人之鼾梦,唤起我国人之精神”[1]。

(二) 论证科学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1908年6月,鲁迅在《河南》杂志第五号发表了《科学史教篇》,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也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认为二者“皆所以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因以见今日之文明者也”,因此不可偏废,“盖无间教宗学术美艺文章,均人间曼衍之要旨,定其孰要,今兹未能”。在鲁迅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有波尔、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家,还要有拉斐尔、贝多芬这样的艺术家。

(三) 论述美术的含义及作用

1912年2月,经许寿裳推荐,鲁迅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5月5日,鲁迅随部迁入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文化、科学、美术工作。按照许寿裳的说法,“蔡先生也知道鲁迅研究美学和美育,富有心得,所以请他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管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事宜”[1]。当时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强调美育的重要性,甚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鲁迅积极响应,以文言撰写了长文《拟播布美术意见书》,论文分为何为美术、美术之类别、美术之目的与致用、播布美育之方四部分。认为“美术者,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缘美术必有此三要素,故与他物之界域极严”。在谈到美术的目的与功用时,鲁迅认为:“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鲁迅将美术的功用归纳为三点,一是美术可以表见文化,二是美术可以辅翼道德,三是美术可以救援经济。在这篇论文中,鲁迅还提出了传播美术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随后,鲁迅从建设事业、保存事业、研究事业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包括建设美术馆、剧场、奏乐堂,举办美术展览会、文艺会,对著名建筑、碑碣和美丽动植物进行保护,将优美林野辟为公园,对古乐、国民文术等进行专门研究,等等。

鲁迅的理想,是通过系统的美术教育来提升国民素质,使国家进入现代文明之境。因此,当听说当局要废除“美育”时,他极为气愤,在1912年7月12日的日记中他写道:“闻临时教育会议竟删美育。此种豚犬,可怜可怜!”这是由于蔡元培辞职之后,次长范源濂代理教育总长,随后在临时教育会议中做出了删除“美育”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鲁迅依然坚持将夏期讲习会中的《美术略论》讲完,以示对当局的抗争。

1913年8月,鲁迅翻译了日本心理学家上野阳一的论文《艺术玩赏之教育》,其章节包括序说、在绘画玩赏上轮廓与色彩之位置、模仿与艺术玩赏之关系、形式美之玩赏、内容美之玩赏及结论。鲁迅在《译者附记》中认为这篇论文“所见甚挚,论亦绵密。近者国人,方欲有为于美育,则此论极资参考”。

(四) 寄希望于新兴的美术

1918年12月29日,鲁迅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美术〉杂志第一期》,就民国初年起一些时髦人士对于美术“只是说得多,实做得却少”的现状提出了批评,认为“直到现在,连小说杂志上的插画家还极难得,何况说是能够创作的大手笔”,“希望从此能够引出许多创造的天才,结得极好的果实”。

1919年3月15日,鲁迅在《新青年》发表《随感录五十三》,再次对中国新兴美术寄予希望,说:“我于美术虽然全是门外汉,但很望中国有新兴美术出现。”“既然自称美术家,即使幼稚,也可以希望长成:所以我期望有个美术家的幼虫,不要是似是而非的木叶蝶。”

(五) 主张美术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

1919年1月15日,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随感录四十三》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他对上海《时报》刊登的那种“皮毛改新,心思仍旧”的讽刺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彫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欢喜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不是‘公民团’的首领。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不是水平线以下的思想的平均分数。”这些话正是鲁迅所奉行的选择和鉴赏美术的标准。

三、鲁迅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整理和传承

幼年时的美术熏陶和美术活动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术仿佛一颗种子,在鲁迅心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从现存的鲁迅日记进行考察,鲁迅自1912年之后,曾下大力气从事中国传统美术的搜集、整理和传承工作。这些传统美术用鲁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

(一) 购买画谱、画册和美术类图书

1912年4月,鲁迅刚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不久,就购买了《於越先贤传》和《高士传并图》,这两部书都是清代名画家任熊所绘,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对晚清乃至民国的人物画创作有着重要影响。之后,鲁迅又买了《百花诗笺谱》《陈章侯人物册》和《中国名画》第十一至第十三集。

来到北京之后,琉璃厂一带的多家店铺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他在这里购买了大量的画谱、画册和美术期刊。1912年5月8日,即鲁迅来到北京的第四天,就购买了《徐青藤水墨画卷》和《王孤云圣迹图》各一册;21日,鲁迅到宣武门外购得两张花卉册页,一为梅花,一为芙蕖,落款“恽冰”,被他疑为假托之作;30日,鲁迅刚拿到六十元津贴,即在当晚去琉璃厂,买得《李龙眠白描九歌图》和《罗两峰鬼趣圖》两本画谱。

1912年8月21日,鲁迅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工资增加到两百二十元,买书、买画册的劲头大增。他在琉璃厂有正书局一次性买了《中国名画》第一至第十集,共计十二元,他在日记中以“甚适”形容自己翻看画册时的畅然心情。有时鲁迅在赏玩之后,也将书画图册寄回绍兴老家,由周作人保存,如1913年12月24日,鲁迅就托学生宋紫佩将一只书箱带回,内有图籍二十七种一百四十三册,碑帖四种二十二枚。

鲁迅购买画谱、画册的习惯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为了寻找关于写作的材料或给年轻的艺术家提供借鉴,鲁迅搜集了《列仙酒牌》《水浒图谱》《北斋水浒画传》《离骚图》《耕织图》《西厢记图》《百美新咏》《八龙山人画谱》《师曾遗墨》(第一至第十集)等。

(二) 搜集金石拓片

鲁迅1912年6月26日的日记载:“上午太学守者持来《石鼓文》拓片(图3)十枚,元潘迪《音训》二枚,是新拓者,我以银一元两角五分易之。”这是鲁迅在北京最早的搜集碑刻拓片的记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除购买大量的碑刻拓片外,鲁迅还开始了抄录、考订、著录的工作。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经描述过这段生活:“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在鲁迅日记中,也多次出现“录碑”“夜独坐录碑”“夜校碑”的记载。“钞古碑”就是对照古代碑刻的拓片,抄录其中的文字,同时记下碑刻的年代、形制、出土地点、现存放地等信息。周作人回忆,鲁迅“从民四(1915)起一直弄碑刻,从拓本上抄写本文与《金石萃编》等相校,看出许多错误来,这样校录至于半夜,有时或至一二点钟才睡”。“于是他立意要来精密地写成一个可信的定本。他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定了碑文的高广,共几行,每行几字,随后按字抄录下去,到了行末便画上一条横线,至于残缺的字,昔存今残,昔缺而今微存形影的,也都一一分别注明。”[1]

1916年1月2日,鲁迅根据自己的收藏,对杨守敬的《寰宇贞石图》进行了重新编订,收入拓本两百三十二种,并编写了总目和细目,注明该石刻的刻立年代、出处、现存处并做了考证,纠正了杨守敬在定名、断代等方面的差错。1962年,郭沫若在翻阅了鲁迅重订的《寰宇贞石图》之后,欣然为该书作序,认为此书的编订“实一至繁重之工作,以一人一手之烈,短期之内,得观其成,编者之毅力,殊足惊人”。指出:“全书系依年代先后编定,井井有条,研究历史者可作史料之参考,研究书法者可瞻文字之演变。裨益后人,实非浅鲜。”[2]如果对中国历代碑刻不具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绝难担当此任的,这也正是鲁迅在碑刻艺术研究上的一大贡献。

鲁迅还收集了不少瓦当和古砖拓片。这些拓片大都有图案和文字,可以考察古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俟堂专文杂集》就是鲁迅根据自己所藏的古砖拓片编辑出的,共五册一百八十九种。

(三) 搜集、整理汉画像

鲁迅收集汉画像始自1913年9月11日,当日的日记中记载:“胡孟乐贻山东画像石刻拓本十枚(图4)。”

汉画像为我国传统石刻艺术的瑰宝,可谓我国最早的浮雕艺术,墓穴、门阙、祠堂、井栏、桥身等,都有大量的石刻画像存世,其中尤以河南南阳、山东嘉祥数量最多,艺术成就最高。鲁迅对汉画像非常赞赏,他从美术考古的角度,发现了汉画像的艺术价值。鲁迅在《看镜有感》中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新来的动植物,即毫不拘忌,来充装饰的花纹。唐人也还不算弱,例如汉人的墓前石兽,多是羊、虎、天禄、辟邪,而长安的昭陵上,却刻着带箭的骏马,还有一匹鸵鸟,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

基于这样的判断,鲁迅下了很大力气收集汉画像及唐代的石刻图案。现存鲁迅收藏的汉画像拓片共六百余幅,其中山东汉画像有三百六十余幅,南阳汉画像两百九十余幅,四川汉画像近四十幅。

1926年8月,鲁迅被厦门大学聘为文科教授和研究教授,10月,厦门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鲁迅特意向全校师生展出了自己收藏的六朝、隋唐等造像拓片,以期传播中国优秀的美术成就。

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的新兴木刻运动尚处于萌芽阶段,鲁迅即主张将汉画像艺术与中国新兴版画相融合,创造出既继承传统又具有新的生命的艺术作品。如鲁迅在致青年木刻家李桦的信中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由此可见,鲁迅收集汉画像的目的,一是对中国传统美术遗产的保护,二是对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播与弘扬。他身体力行,将汉画像图案用于《桃色的云》《唐宋传奇集》《心的探险》《国学季刊》等封面的设计,更在《心的探险》一书标明“鲁迅掠取六朝人墓门画像作书面”。

鲁迅不仅收集汉画像,还进行深入研究和考释。他除列明汉画像拓本的来源、画像所在地、形制、尺寸、承传之外,还著录图案的内容、题字、漫灭程度等。鲁迅曾计划将这些画像编印出版,为此编写了《汉画像目录》《六朝造像目录》《唐造像目录》等。鲁迅在致姚克的信中曾说:“我在北平时,曾陆续搜得一大箱,曾拟摘取其关于生活状况者,印以传世,而为时间与财力所限,至今未能,他日倘有机会,还想做一做。”

蔡元培在《记鲁迅先生轶事》中说:“我知道他对于图画很有兴会。他在北平时已经搜辑汉碑图案的拓本。从前记录汉碑的书,注重文字;对于碑上雕刻的花纹,毫不注意。先生特别搜辑,已获得数百种。我们见面时,总商量到付印的问题。因印费太昂,终无成议。”挚友许寿裳评价鲁迅:“搜集并研究汉魏六朝石刻,不但注意其文字,而且研究其画像和图案,是旧时代的考据家赏鉴家所未曾着手的。他曾经告诉我:汉画像的图案,美妙无伦,为日本艺术家所采取。即使是一鳞一爪,已被西洋名家交口赞许,说日本的图案如何了不得,了不得,而不知其渊源固出于我国的汉画呢。”

(四) 编印《北平笺谱》和复刻《十竹斋笺谱》

尽管鲁迅对旧传统、旧文化、旧道德曾经进行过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但是,他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却从不排斥,而且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进行保护、整理和传播。正如鲁迅在《木刻纪程》小引中所言:“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编印《北平笺谱》(图5)和复刻《十竹斋笺谱》(图6)就是鲁迅这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1929年和1932年的两次北平之行,使鲁迅萌生了搜集笺纸、编辑笺谱的念头。1933年2月5日,鲁迅致信郑振铎:“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琉璃厂得了一点笺纸,觉得画家与刻印之法,已比《文美斋笺谱》时代更佳,譬如陈师曾、齐白石所作诸笺,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专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将销沉了。”

郑振铎积极响应,利用在北平任教之便,到琉璃厂一带广为搜罗,寄到上海请鲁迅选定,两人又分别作序,最终完成了中国木刻史上里程碑式的《北平笺谱》,使得大量的笺纸样张得以保存。鲁迅在致郑振铎信中说:“实不独为文房清玩,亦中国木刻史上之一大纪念耳。”在为笺谱所作的序言中,鲁迅再次申明了编印这部笺谱的良苦用心:“则此虽短书,所识者小,而一时一地,绘画刻镂盛衰之事,颇寓于中;纵非中国木刻史之丰碑,庶几小品艺术之旧苑,亦将为后之览古者所偶涉欤。”

《北平笺谱》的编辑出版,获得了超出预料的成功,鲁迅和郑振铎再次合作,决定复刻《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笺谱》原为明代胡正言(字曰从)编印的花笺图谱,分为四卷,收录花笺两百八十余幅,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印行。纵观古今,《十竹斋笺谱》堪称中国木刻史上的巅峰之作,该谱采用的饾版、拱花工艺精妙绝伦,罕有其匹。但此谱流传甚少,至民国期间几成海内孤本。为了复活这部古书,鲁迅与郑振铎根据北平通州王孝慈所藏原本,以“版画丛刊会”的名义合资复刻重印。1934年12月,该书第一册印制成功。由于复刻工程难度甚大,鲁迅生前只看到第一册的出版,其余三册直到1941年方全部完成。

四、鲁迅对外国美术的接受与传播

鲁迅接触外国美术始于留学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期间,他对日本的古旧画谱非常喜欢,但限于财力,只能买一些吉川弘文馆根据旧版新印的谱本,其中即有自称“画狂老人”的葛饰北斋的画谱。

1907年,鲁迅、周作人、许寿裳等人开始筹办《新生》杂志,鲁迅亲自设计封面,他从以前买到的英国19世纪画家瓦茨(Watts George Flederic)的《瓦茨画集》中选择了一幅彩色油画《希望》(画一个诗人,闭着眼睛,抱了竖琴,半卧在地球上面,图7)作为封面画,又另选了两幅画作为杂志的插图,但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新生》未能办成。1909年,鲁迅将过去翻譯的外国小说编为两册《域外小说集》(图8),鲁迅仍自己设计封面,他将原文中的版画插图——希腊女神抚琴迎接初升的太阳——与陈师曾题写的篆书书名组合在一起,中西合璧,反映了鲁迅独特的审美能力。

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时期,鲁迅一边访求中国传统的画谱画册,一边留心搜集、阅读外国的画册和美术图书。他让周作人把存放在绍兴家中的外文美术书籍如德文的《卢那画传》《鬼怪奇觚图》《近世画人传》和珂纳柳思的《有形美术要义》、日文的《小供之画》等书寄到北京,还通过日本的书店进行邮购。如1913年2月24日,鲁迅收到相模屋寄来的包裹,其中有《笔耕园》《陈白阳花鸟真迹》。26日,鲁迅邀请一位姓戴的好友来家中欣赏《笔耕园》,“以为甚佳”。1924年4月4日,鲁迅通过日本的丸善书店购得《比亚兹莱传》,为后来编辑“艺苑朝华”丛书的《比亚兹莱画选》奠定了基础。

1924年之后,鲁迅的眼界更为开阔,通过日本人在北京开设的书店“东亚公司”购买了不少美术图书,如《新俄美术大观》《艺术的本质》《近代美术十二讲》《日本漫画史》《美学》《美学原论》《无产阶级艺术论》等。

1927年10月3日,鲁迅来到上海,10月8日,鲁迅到内山书店购买了《蕗谷虹儿画谱》一、二辑。此后,鲁迅大部分关于美术的图书都通过内山书店购入,重要的有《日本原始绘画》《世界美术全集》《给作版画的人》《近代美术史潮论》《西洋美术史要》等。买到坂垣鹰穗《近代美术史潮论》之后,鲁迅开始着手翻译,并在《北新》半月刊连载,后出版单行本,令中国的美术工作者眼界大开,极为受益。

对于附有版画插图的书,鲁迅也极为关注,搜集了《弥耳敦失乐园画集》《但丁神曲画集》等。

如果说鲁迅早期的美术活动还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将美术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和闲情逸致,那么,他晚年的美术活动则愈多地出于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尤其是鲁迅致力于外国版画艺术的引进和传播,其目的在于推动中国青年美术家的进步。

(一) 编辑“艺苑朝华”丛刊

鲁迅来到上海之后,有感于中国新兴的木刻运动缺少可供参考的资料,于是和柔石一起组建了朝华社,出版“艺苑朝华”丛刊,意在引进清新、刚健质朴的文艺。“艺苑朝华”丛刊共有《近代木刻选集(一)》《近代木刻选集(二)》《蕗谷虹儿画选》《比亚兹莱画选》《新俄画选》五辑,是以专辑画册的形式介绍外国美术作品的期刊,鲁迅为此亲拟广告,说:“虽然材力很小,但要绍介些国外的艺术作品到中国来,也选印中国先前被人忘却的还能复生的图案之类。有时是重提旧时而今日可以利用的遗产,有时是发掘现在中国时行艺术家的在外国的祖坟,有时是引入世界上的灿烂的新作。”

鲁迅不遗余力地引进外国版画的原因,在他为《新俄画选》作的小引说明中有所解释:“多取版画,也另有一些原因:中国制版之术,至今未精,与其变相,不如且缓,一也;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二也。”

(二) 出版《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

1931年2月,鲁迅以三闲书屋的名义,自费出版了《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鲁迅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认为:“这十幅木刻,即表现着工业的从寂灭中而复兴。由散漫而有组织,因组织而得恢复,自恢复而至盛大。也可以略见人类心理的顺遂的变形。”称梅斐尔德(Carl Meffert)在德国“是一个最革命底画家”,“他最爱刻印含有革命底内容的版画的连作”,其《士敏土》插图“示人以粗豪和组织的力量”。该书出版后,鲁迅分两次在三闲书屋的图书广告中推介这部画集,称此书中的木刻“气象雄伟,旧艺术家无人可以比方”,认为梅斐尔德的木刻“黑白相映,栩栩如生,而且简朴雄劲,决非描头画角的美术家所能望其项背”。

(三) 为《一个人的受难》作序

1933年春,良友图书公司编辑赵家璧在上海一家德国书店中买到比利时版画家麦绥莱勒(Frans Masereel)的四种木刻连环画,决定翻印出版。应赵家璧之请,鲁迅为其中的《一个人的受难》作序,认为麦绥莱勒“作品往往浪漫、奇诡,出于人情,因以收得惊异和滑稽的效果。独有这《一个人的受难》(Die Passion eines Menschen)乃是写实之作,和别的图画故事都不同”。

鲁迅之所以答应为本书作序,还有一层考虑就是为中国新生的版画力量提供有益的借鉴。他在1933年10月8日致赵家璧的信中说:“M.氏(指麦绥莱勒)的木刻黑白分明,然而最难学,不过可以参考之处很多,我想,于学木刻的学生,一定很有益处。”

(四) 编印《引玉集》

《引玉集》(图9)是鲁迅编辑的苏联十一位版画家的木刻选集,收录作品五十九幅。鲁迅对苏联版画家作品的收集,始于1931年校印曹靖华译《铁流》之时,他曾函请在苏联讲学的曹靖华搜集毕斯凯莱夫所作木刻《铁流图》及其他木刻家的作品。不久,曹靖华将《铁流图》寄到,信中对鲁迅说,这些木刻作品无须付款,只要给木刻家们寄些中国宣纸即可,因为最适合木刻的拓印。于是,鲁迅选购了多种宣纸和日本纸通过曹靖华转给了苏联的部分版画家。此后,鲁迅陆续收到这些版画家赠送的作品原拓一百零九幅,鲁迅选出其中的一部分,编成了《引玉集》。其书名来历正如该书的《后记》中所说:“我对于木刻的绍介,先有梅斐尔德的《士敏土》之图;其次,是和西谛先生同编的《北平笺谱》;这是第三本,因为都是用白纸换来的,所以取‘抛砖引玉’之意,谓之《引玉集》。”在后记中,鲁迅还简述了搜求苏联版画的经过,着重介绍了其中六位版画家的传略,表示存有“这一种原版的木刻画,至少一百余幅之多,在中国恐怕只有我一个了”,担心一旦散失,“在我,是觉得比失了生命还可惜的”,“我便决计选出六十幅来,复制成书,以传给青年艺术学徒和版画的爱好者”。在文末,鲁迅还充满信心地说:“对于木刻的绍介,已有富家赘婿和他的帮闲们的讥笑了。但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此书也以三闲书屋的名义,于1934年5月出版,为了保证质量,鲁迅特地通过内山书店,由日本东京洪阳社以珂罗版精印,然后再回国装订。

(五) 编印《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1936年5月,鲁迅以三闲书屋的名义,自费编印了德国女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K?覿the Kollwitz)的版画集。鲁迅对珂勒惠支(图10)的艺术颇为推崇,1930年7月15日,鲁迅托徐诗荃自德国购得《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一册,次年又托史沫特莱向珂勒惠支本人求购版画原拓,1934年7月19日又自商务印书馆购得《凯绥·珂勒惠支作品集》一册。在此基础上,鲁迅选出二十一幅版畫编辑成书,在该书的《序目》中,鲁迅详细介绍了珂勒惠支的生平,对所收录作品的特色进行了一一评价,认为:“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或者赞美,或者攻击,或者又对攻击给她以辩护。”“只要一翻这集子,就知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所取的题材大抵是困苦、饥饿、流离、疾病、死亡,然而也有呼号,挣扎,联合和奋起。”

对于这部画集,鲁迅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他亲自选画、排序、添夹衬纸、设计封面、题写书名、撰写序目、联系印刷、托人装订,所有这些,在他给好友许寿裳的赠书题记中可见一斑:“印造此书,自去年至今年,自病前至病后,手自经营,方得成就。”

(六) 翻印《死魂灵一百图》

该书为俄罗斯作家果戈理小说《死魂灵》的版画插图集,收入俄罗斯版画家阿庚(A.A.Aгин)所作版画一百零三幅,另附棱诃罗夫所作绘画十二幅。

1935年11月初,青年翻译家孟十还在一家旧书店里发现了一本1893年俄文版的《死魂灵一百图》,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鲁迅,鲁迅立即交给黄源二十五元转孟十还,将这部珍贵的原版书买下,随后决定翻印(图11)。在为该书所作的《小引》中,鲁迅说明翻印此书的目的:“除绍介外国的艺术之外,第一,是献给中国的研究文学,或爱好文学者,可以和小说相辅,所谓‘左图右史’,更明白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俄国中流社会的情形;第二,则想献给插画家,借此看看别国的写实的典型,知道和中国向来的‘出相’或‘绣像’有怎样的不同,或者能有可以取法之处。”1936年7月,鲁迅以三闲书屋名义自费翻印此书,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发行。

(七) 编选《苏联版画集》

1936年2月,苏联版画展览会在上海青年会开幕,展出苏联版画家法复尔斯基(V.Favorsky)、克拉甫兼珂(A.Kravchenko)、冈察洛夫(A.Goncharov)、毕斯凯莱夫(N.Piskarev)等人的作品约两百幅,一时观者踊跃,反响热烈,文化界人士纷纷建议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一部画集。有鉴于此,赵家璧于4月1日致函鲁迅,请求编选原作并作序。4月7日,鲁迅抱病前往良友公司选定了其中的一百八十幅作品。6月23日,鲁迅请许广平将其发表于《申报》的《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一文录出并记录其口述的四段文字,将两部分合在一起成为《〈苏联版画集〉序》,序中认为这些作品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真实,“令人抬起头来,看见飞机、水闸、工人住宅、集体农场”,称这些作品“各各表现着真挚的精神”,“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愉快,却非狂欢,有力,却非粗暴;但又不是静止的,它令人觉得一种震动——这震动,恰如用坚实的步法,一步一步,踏着坚实的广大的黑土进向建设的路的大队友军的足音”。1936年7月,鲁迅收到了上海良友图书公司赠送的五本样书,三个半月之后的10月19日,鲁迅与世长辞,这本《苏联版画集》也就成为他编选的最后一部美术作品。

鲁迅先生是杰出的学者,历史的巨人,他在美术上的成就与他的文学成就一样,是人类文化史上永久的丰碑!

[1] 出自《鲁迅佚文全集》,刘运峰编,群言出版社2001年版。

[1] 绣像,原指丝线绣成的人像,后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也即插图。

[1] 出自《鲁迅回忆录·专著》,《鲁迅研究月刊》选编,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1] 出自《鲁迅回忆录·专著》,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月刊选编》,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2] 出自《鲁迅重订寰宇贞石图》,北京鲁迅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

[1] 出自《知堂回想录》,周作人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刘运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璁,南开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小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受教者今后的生理能力和心理活动,因此小学教育必须极其注重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基于此,传授法、情景教学法、趣味教学法等可视为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美术欣赏心理;欣赏习惯;教学方法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概述

人的生理和心理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与别的阶段不同的特点。小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较快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直接影响受教者今后的生理能力和心理活動,因此小学教育必须极其注重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课程内容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小学阶段(大约6、7~12、13岁左右)作为学龄初期阶段,有其整体的发展特点:全部智力活动,如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都在掌握知识中逐步发展起来。但是直观形象仍占一定优势,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想象力异常丰富,情绪抑制力较差。与此同时理智感、道德感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美感有较快发展,他们能够对祖国家乡的自然风光,某些艺术品产生热爱的情感等等。而在小学阶段的高低年级之间又有其差别。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一)强烈的色彩,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二)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

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三)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

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做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四)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視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

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基本路径

(一)传授法

在我们实际使用的美术教材中我们会发现:教科书中对美术知识的表述往往只是前边薄薄的一部分文字,后面较多的是图例的表现形式。美术教材一直都是应用较少的文字配合较大篇幅的图画来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的。美术这样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就要求我们去用心体会,传授美术知识肯定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是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与用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只能是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单纯的应用语言来表达是不能达到较好的理解效果的。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我们在美术课堂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主要的还是要用形象传神的艺术形式表达,这样的效果是最好的。我们可以找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让学生进行相互的探讨研究,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在这种课堂教学中会较深刻的体会学习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目的。

(二)情景教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比喻介绍,用身边最为简单的自我介绍开始,从身边最常接触到的事物开始,加深学生对他们的印象。很多话题和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在讲解的同时将图形、画面、视频、文字融于一体,从视觉听觉等不同的感官刺激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一改往日黑板白字的枯燥课堂,使美术课绚丽多彩,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的丰富生动。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每一个事物都是存在美的。

(三)趣味教学法

在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过简单的图片后,进入到学习绘画的阶段,过去的教学方式多数以教师不知课堂作业为主,学生在下面通过自己这节课多学到的东西自行绘画,很快地就会让学生感到厌烦,久而久之就不会在认真听课。所以应该试图尝試用新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加深对于本节课的理解,快速集中注意力来了解所学的单元主题,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味地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乐趣,比如在学习有关植物的绘画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放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理解植物的存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植物从萌芽到长成的过程中,是具有多种形态变换的。同时,教师还可以普及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思想及知识。在课堂上,如果只听老师讲课,慢慢地就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这个时候就应该让学生对这门科目拥有不断学习下去的动力。教师应当不断地在课堂上创造一些机会,在课堂上合适的时机对学生提问,让他在全班同学的面前体验到回答问题正确所给他带来的喜悦感。对待不同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尽量选择一些能够符合该生学习情况的问题去提问,学生因为性格的差异对待课堂的表现各不相同,对待表现积极的同学,应该适当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而有些胆小内向的同学,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以及在课堂上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表现,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踊跃地表现自己。也许小学的美术教学,会让一个普通的孩子自此走上绘画的道路。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美育作为一个热点问题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美育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是引导学生各方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学阶段的“艺术体系中的美育”主要通过美术教育来实现。美术教育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我们应该认识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恰当有效的方法把知识传达给学生,以达到美术教育的切实目的,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素质教育的实施得到切实的保障。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的、科学的美术课堂氛围,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主导,不断提升学生地审美能力,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美术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骆弟学.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2007,(03).

[2]梁培胜.关于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实施[J].小学时代,2009,(02).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术欣赏 特点 策略

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高雅的爱好兴趣和崇高的理想,进而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就是美术欣赏课程的最终目标。兴趣作为人们对于某种学习入门的最便捷途径有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美术欣赏课,既可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又可以不断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一、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的特点

(一)色彩感受到重视

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从而使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从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了解到,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更能受到小学生的喜欢。美术作品中色彩与其他因素相比更能直观的被学生接受,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更愿意将一些带有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事物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吸引学生的作用。事实也证明,绝大部分小学生画出来的都是一些色彩艳丽的作品。

(二)注重细节,缺乏全局意识

通过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绝大部分只注重对某些小细节的欣赏,而忽略作品的整体,缺乏全局意识。他们关注的部分也只是自己喜欢的。例如,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风筝》,可以想象,绝大部分学生会集中关注风筝的颜色和花纹,而不会关注全局,即风筝整体和陪衬物。在小学生的眼中,美术作品的主要欣赏部分就是其色彩和花纹等,而非作品本身。

(三)习惯对自身生活做出联系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看到的作品进行联系。比如,都市中的小学生通常想到耸立的高楼、纷繁的街道、色彩艳丽的服装店与夜晚城市璀璨的灯光等等。而农村的学生则会更加喜欢蓝天白云、碧野青葱、小桥流水这样的景象。这种欣赏特点因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而迥异,但都是天性使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个人特点有区别教学。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情

无论哪个学科,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兴趣,只有拥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热情进行求知与思考。那么,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青花瓷》这里美术作品时,就可以利用教师的多媒体设备,对多种青花瓷进行展示,同时可以播放适合的音乐,从感官上直接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随后就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学,这样就会为美术的欣赏过程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做到边欣赏边思考

小学美术课的美术欣赏过程,也需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如果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能够结合作品思考,无疑是非常令人欣慰和值得鼓励的。例如,在欣赏有关森林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鸟叫、虫鸣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与森林的距离并不遥远而且密切相关,所以要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

(三)结合实践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素养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欣赏作品,不能只单一的欣赏某幅作品,这样会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并且感到烦躁。所以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欣赏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例如,在《会变得花树叶》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进行观赏,通过真切的感受来体会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进而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素养。

在小学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个欣赏过程的所有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整个过程中,教师首要的就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带动热情;而后就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得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到边思考边欣赏,快速提升学生的美术技巧;最后结合生活实践对作品进行欣赏,激发学生的感官,提升他们美术素养,以此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从本质上提升欣赏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康琳.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论学前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2,(2).

[2]黄东旭.浅析农村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3]吴恒英.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4]肖显军.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湖北教育,1999,7(8).

[5]齐龙腾.从理论到实践———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21).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自1994年我国开设艺术欣赏课以来,美术欣赏教学在美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它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绘画欣赏;美术教育;陶冶情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教育逐渐演变成了应试教育的又一产物。相当多的一部分家长抱着升学第一的观念,扭曲了美术教育的目的,致使更多的学生无视美术欣赏作为一门开阔高中生文化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使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些更使人修身的重要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堂完整的美术欣赏课对学生产生的意义、对理性知识以外的知识建构以及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应试教育的纠错

美术欣赏课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高中必修课程,是一门平民性的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人文关怀、意志力等的润泽、陶冶与开发的行为。美术文化既是一种满足润泽人类心灵的精神性养料;又是一种激励人类勇于创造实现自我本质力量的指导性理念。柏拉图认为,艺术美能培养人高雅、纯正的艺术趣味和审美情调,美术欣赏教学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体验、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视觉审美享受和了解美术知识文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对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有所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

情趣。

众所周知,将来从事美术事业的人毕竟不多,培养一个专业的画家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中国人喜欢讲传统,传统就是世代相承的、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包含宗教、道德、思想、艺术等。艺术作为传统的一大类别,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中国传统美学都有着漫长的发展史,而延续艺术传统的方式正是艺术的教授,并且只有懂得欣赏才能更好地探究。因此,美术欣赏是情感的释放,是对传统的解析,是应试的对立,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美术教育更不只以单纯的升学为目的。

二、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弘扬

当下,我们的艺术正在被同化,艺术教育在政治经济转型的同时也由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迅速转向西方近现代艺术教育,大多数学生为了升学考试,已经忘了中国画的特点、分类,甚至是毛笔该怎样拿,也不知道二胡三弦到底有几根弦了,因为我们当下的美术教育教授的是怎样画素描,怎样画色彩,音乐教育教授的是怎样摆弄西洋乐器,有多少人还在乎中国画的散垫透视法,有多少人还在学习民乐。因此,扛在我们中学美术教师肩上的任务更重了,我们要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引领学生,唤回失去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精神。而美术学习是以美术作品为中心,美术欣赏课就以展示优秀的作品来引导学生研究、分析、观察,并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审美意识赏析艺术作品。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中西美术作品比较,向学生讲授中国画的分类、技法、工具、简史等知识,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中国画的特点及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西方艺术发展史漫长,形成一套完整的西式教学模式是历史的必然,我国与西方国家历史背景不同,我们要在“拿来”的基础上走本民族的艺术教育路线。因此,美术欣赏课有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以平视的视角观赏与理解中国传统艺术。

三、对艺术教育弊端的解析

我国的美术教育存在弊端,从艺术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没有对艺术精神的把握,就会使艺术教育总是在不同艺术观的影响下,使人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从而偏离艺术教育之本。比如,技艺化的艺术教育受再现论的艺术观影响很大,再现论强调对外在事物的逼真模仿,所以为了实现目标,就要求对艺术的各种技法进行长期的训练,艺术技法的提高成为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当技艺化艺术教育受到批判,又出现了以表现论为理论基础的自我表现的艺术教育,它又一味地抛弃艺术的形式和技法,艺术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艺术自由的宣泄,表达自我的情感。但是教育是一种以促进人的精神成长为根本出发点的活动。所以对于艺术精神的主题“人为何创造艺术”“艺术对人到底意味着什么”等艺术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应该成为有效开展艺术教育的前提,而美术欣赏正可以针对不同流派、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对艺术品的精神性探讨。从而使美术作品也发挥它的社会作用,体现了它的价值。美术欣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艺术,认识艺术的本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作为这一重要时刻的目击者及证人便是该画的作者自己。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对这幅作品的精神性进行分析,说明现实主义油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在以及对现实社会小角落中人的体现。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评鉴一幅美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一定要把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的历史局限性,掌握这一审美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不断加深对美术作品整体意义的理解。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课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它能让人们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目标与意义,能够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以及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完善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手段。

(作者单位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中外美术欣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术欣赏 特点 策略

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高雅的爱好兴趣和崇高的理想,进而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就是美术欣赏课程的最终目标。兴趣作为人们对于某种学习入门的最便捷途径有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美术欣赏课,既可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又可以不断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一、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的特点

(一)色彩感受到重视

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从而使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从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了解到,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更能受到小学生的喜欢。美术作品中色彩与其他因素相比更能直观的被学生接受,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更愿意将一些带有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事物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吸引学生的作用。事实也证明,绝大部分小学生画出来的都是一些色彩艳丽的作品。

(二)注重细节,缺乏全局意识

通过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绝大部分只注重对某些小细节的欣赏,而忽略作品的整体,缺乏全局意识。他们关注的部分也只是自己喜欢的。例如,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风筝》,可以想象,绝大部分学生会集中关注风筝的颜色和花纹,而不会关注全局,即风筝整体和陪衬物。在小学生的眼中,美术作品的主要欣赏部分就是其色彩和花纹等,而非作品本身。

(三)习惯对自身生活做出联系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看到的作品进行联系。比如,都市中的小学生通常想到耸立的高楼、纷繁的街道、色彩艳丽的服装店与夜晚城市璀璨的灯光等等。而农村的学生则会更加喜欢蓝天白云、碧野青葱、小桥流水这样的景象。这种欣赏特点因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而迥异,但都是天性使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个人特点有区别教学。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情

无论哪个学科,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兴趣,只有拥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热情进行求知与思考。那么,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青花瓷》这里美术作品时,就可以利用教师的多媒体设备,对多种青花瓷进行展示,同时可以播放适合的音乐,从感官上直接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随后就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学,这样就会为美术的欣赏过程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做到边欣赏边思考

小学美术课的美术欣赏过程,也需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如果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能够结合作品思考,无疑是非常令人欣慰和值得鼓励的。例如,在欣赏有关森林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鸟叫、虫鸣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与森林的距离并不遥远而且密切相关,所以要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

(三)结合实践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素养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欣赏作品,不能只单一的欣赏某幅作品,这样会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并且感到烦躁。所以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欣赏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例如,在《会变得花树叶》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进行观赏,通过真切的感受来体会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进而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素养。

在小学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个欣赏过程的所有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整个过程中,教师首要的就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带动热情;而后就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得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到边思考边欣赏,快速提升学生的美术技巧;最后结合生活实践对作品进行欣赏,激发学生的感官,提升他们美术素养,以此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从本质上提升欣赏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康琳.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论学前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2,(2).

[2]黄东旭.浅析农村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3]吴恒英.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4]肖显军.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湖北教育,1999,7(8).

[5]齐龙腾.从理论到实践———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21).

上一篇:中国艺术鉴赏论文下一篇:公共艺术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