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临床论文范文

2024-03-08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肿瘤标记 生物学 肿瘤分期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2001年5月~2005年5月影像学检查诊断胰腺癌,无远隔脏器转移的手术治疗患者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34~69岁,平均52岁。术前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另选择36例影像学检查诊断慢性胰腺炎患者,作对照,平均随访1年以上证实为良性疾病,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53.4岁,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

方法:①血清CEA、CA19-9、CA50测定:患者空腹采集静脉血4ml,离心后-20°C低温保存待检。血清CEA采用化学发光法,血清CA19-9、CA50、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由中国原子高科研究所提供,正常值范围分别为:CEA<5ng/ml、CA50<20U/ml、CAl9-9<33U/ml。②肿瘤大小与分期:术中观察肿瘤有无周围脏器的侵犯;有无肝脏、腹膜及淋巴结转移;根据切除标本或术中测量肿瘤大小。胰腺癌分期判定标准按UICCTNM分类;肿瘤大小(TS)分类标准:TS1:肿瘤最大径<2cm,TS2:2.1~4.0cm,TS3:4.1~6.0cm,TS4>6.1cm。

统计学处理: 各组检测结果用X±s表示,用x2 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肿瘤大小与分期: 35例胰腺癌中,1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2例行姑息性胆肠吻合术,2例剖腹探查。手术病理学诊断14例,ERCP胰管细胞刷检阳性8例,余13例术中诊断并随访亦证实为胰腺癌。胰头癌24例,胰体尾癌6例,全胰癌3例。I期2例,Ⅱ期4例,III期9例,Ⅳ期20例。TS15例,TS215例,TS311例,TS44例。

CEA、CAl9-9和CA50的诊断价值:以正常值上限为诊断标准,CEA、CAl9-9和CA50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 42%、82%、74%,其中CAl9-9敏感性最高(P<0.05)。特异性分别为75%、83%、77%。 假阳性率分别为25%、17%、22%,假阴性率分别为60%(21/35)、17%(6/35)、26% (9/35),正确率分别为59%、83%、76%。随着胰腺癌病程的进展,3种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均有递增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而联合检测时IV期敏感性较Ⅱ期增高(P<0.05)。

肿瘤标志物含量与胰腺癌分期的关系:I期和Ⅱ期患者CEA均呈假阴性,Ⅲ期和IV期患者14例(14/19)超过正常值;I期和Ⅱ期患者中血清CAl9-9、CA50超过正常值者分别为5例(5/6)和4例(4/6),在Ⅲ、Ⅳ期患者中分别为24例(24/29)和22例(22/29)。、II期与 Ⅲ、Ⅳ期患者比较,这3种标志物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其含量见表。

肿瘤标志物含量与胰腺癌肿瘤大小的关系TS1和TS2组患者,CEA、CAl9-9、CA50超过正常值者分别占20%(4/20)、70%(14/20)和55%(11/20);TS3和TS4组分别占66.7%(10/15)、100%(15/15)和100%(15/15),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其含量见表。

讨 论

CEA、CAl9-9、CA50均属于糖链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多种肿瘤组织、正常胰腺和消化道上皮可分泌。因胰腺癌可致胰管机械性梗阻、胰腺细胞的极性消失和血管早期受侵,故胰腺癌中这类抗原呈高表达,而在良性疾病或正常人群中表达较低或为一过性增高。

胰腺癌手术切除率与分期有关。Safi等报道手术可切除组的CAl9-9的水平明显低于不可切除组,表明肿瘤标志物与手术切除率有关。本资料显示Ⅲ、Ⅳ期胰腺癌患者的CAl9-9、CA50水平明显高于I、II期患者,有统计学差异,提示CAl9-9和CA50水平有可能判断疾病进展情况。CEA在I期和Ⅱ期无阳性表达,而呈阳性表达者则为Ⅲ期以上患者,此结果结合影像学诊断也具有预测肿瘤分期的作用。

同时,胰腺癌TS3和TS4组CEA、CAl9-9、CA50的水平明显高于TS1和TS2组,表明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肿瘤负荷相关,肿瘤愈大,标志物水平越高,手术切除性可能会越小。

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胰腺癌的分期和肿瘤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在判断手术可切除性方面尚需结合CT、超声、EUS或ERCP的情况综合判定,减少手术的盲目性,提高手术切除率,为患者提供正确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今泉俊秀,羽鸟隆,高奇健.UICC ¢ TNM分类,第6版.肝胆荟萃,2004,48:107~114.

2 任旭,司丽娟.纯胰液肿瘤标志物对胰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16:95~97.

3 宗明,汤朝晖,傅晓辉,等.血清CAl9-9水平与胰腺癌转移及手术切除率关系的初步探讨。肝胆外科杂志,2003,2:27~29.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2篇

40岁的李先生的一个月前右耳根部鼓出一个小球,起先还不在意,后来逐渐增大,到医院检查发现竟然患了腮腺肿瘤,腮腺常见的良性肿瘤,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据悉,德云社的岳云鹏在去年也曾患过此症。

腮腺肿瘤真的和嚼口香糖、嗑瓜子有关吗?

李先生说自己半年前开始喜欢吃瓜子,是不是跟吃瓜子有关呢?网上有流传说,多嚼口香糖和吃瓜子易患腮腺肿瘤,真有这一说法吗?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段青云副主任说,腮腺肿瘤是颌面部一种常见肿瘤,有良恶性之分,生物学特性复杂,不同的肿瘤各有其特有的发病特点。

腮腺肿瘤的发病是由综合因素引起的,包括性别、年龄、免疫、环境、内分泌、基因、遗传以及营养、病毒感染、烟酒等,具体哪一种为主导,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对于长期使用药膏、长时间贴耳打手机这些因素是否会引起腮腺肿瘤的发生,目前还不确定, 但是没有研究表明与吃口香糖和瓜子有关。腮腺肿瘤的发病年龄分布很广,高发年龄集中在30~70岁,其中40~50岁为发病高峰,占整个发病的20.91%,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大多数,约占80%,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占20%。良恶性肿瘤生长特点不同,良性多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表面光滑,形状较规则。恶性一般生长较快,多有疼痛不适,甚至影响神经功能。但也有些低度恶性肿瘤在早期也可呈现良性表现,且病程较长,易与良性肿瘤混淆。

如果自己在洗脸或者用手摸的时候发现自己面部有硬块或左右软硬不一致,或者面部有针刺等异常感觉时,就要引起重视了,需要排查是否有肿瘤存在的可能。而如果出现嘴巴歪了、眼睛难以闭合又有面部疼痛,这往往提示着恶性肿瘤。

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方法在腮腺肿瘤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结合症状和临床检查可以对病变提供较为准确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依据。

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

腮腺肿瘤的治疗首选手术,医院目前采取显微外科技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个性化切口,尽可能使刀疤隐蔽,减少对面部美观的影响。位于浅叶的良性肿瘤,医院采取腮腺区域性切除,除了减少面神经损伤外,还保留必要的正常的腺体,减少术后后遗症。

所以,发现了腮腺肿瘤,也不要恐慌,要及时就诊,争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为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赢得时间。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3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病人中, 男9例, 女3例;年龄在34~65岁, 平均年龄45.4岁;病程4周~3.5年, 平均病程15.4周。

1.2 临床表现

头痛头晕5例, 恶心呕吐5例, 站立和行走不稳2例。神经科阳性体征:视神经乳头水肿8例, Romberg征阳性6例, 共济失调5例, 眼震3例, 颈强3例。

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患者均行头CT及MRI检查, 其中小脑半球肿瘤9例, 小脑蚓部肿瘤1例, 四脑室肿瘤1例, 小脑幕肿瘤1例, 脑积水6例。

1.4 肿瘤性质

全部肿瘤切除术后行病理检查, 其中星形细胞瘤8例, 血管母细胞瘤2例, 脑膜瘤1例, 肿瘤大小在2.2~4.8cm, 平均3.1cm。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外科显微手术, 术中使用脑外科手术头架, 蔡司公司显微镜NC 4, 在放大3~16倍下手术。根据影像资料显示的肿瘤位置、大小, 选择最合适的手术入路, 其中枕下后正中入路8例, 枕下旁正中入路4例。本组患者镜下全切除9例, 次全切除3例。术后预后评分KPS表评估, 90分~100分7例, 70分~80分3例, 40分1例, 30分1例。术后胶质细胞瘤10例, 均采取放射治疗。随访6~24个月, 死亡患者2例, 2例患者术后7~10个月复发, 手术后9~13个月死于肿瘤复发。

3 讨论

3.1 手术体位和手术入路

小脑肿瘤切除手术一般采用坐位或侧腹卧位, 本组患者均采用侧腹卧。采用侧腹卧位优点为, 避免了重力的影响, 导致下肢静脉淤血, 造成心排量的减少, 血压下降, 导致脑组织缺血发生。手术采取坐位可使颅腔内接近负压, 气体经切口进入颅内, 导致出现脑室内出现积气和气颅的发生, 坐位还可能使脑脊液流失过多, 使脑组织塌陷过度, 容易致脑内桥静脉断裂, 术后颅内容易出现迟发性出血。侧腹卧位的摆放可应用脑外科头架, 利于术中暴露术野操作。根据肿瘤位置、大小、性质确定手术入路。枕下正中或枕下旁正中入均可, 有利于暴露肿瘤, 术中损伤较小、容易控制出血。

3.2 手术的要点

(1) 颅内肿瘤显微镜下分块切除, 颅内肿瘤如为囊性, 应先抽取肿瘤内囊液, 肿瘤塌陷后, 切除肿瘤结节, 影像学中未强化的肿瘤囊壁无需切除。对囊性血管母细胞瘤, 囊液抽取后需要切除瘤结节及瘤壁。过分牵拉小脑组织, 可使小脑局部血流量下降, 导致小脑损伤范围增大[1]。 (2) 对于小脑蚓部及四脑室肿瘤采用枕下正中入路切除肿瘤, 在显微镜下直视及良好照明下进行, 小脑部肿瘤一般质地较软, 切开膨隆的小脑蚓部, 暴露肿瘤后, 沿导水管方向用吸引器和双极电凝镊边止血边吸引边除颅内肿瘤, 有脑脊液从导水管流出, 中脑导水管证明已打通, 解除脑积水是手术关键。术中应用小脑棉堵住导水管出口, 防止有血液进入三脑室及出现脑室内积气。小脑肿瘤切除过程中, 注意保护小脑上、下动脉及周围的桥静脉。充分保护脑干, 部分小脑蚓部侵入脑干肿瘤及与脑干紧密粘连, 应小心分离切除肿瘤, 可遗留少量肿瘤组织, 可能出现面丘损伤, 导致术后出现面神经麻痹, 甚至出现脑干损伤的症状。 (3) 小脑下后动脉与小脑蚓部肿瘤常关系密切, 此动脉及其分支注意保护, 保证脑干和小脑功能区供血, 还要尽量减少动脉血管侵扰, 防止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一般小脑下后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对四脑室肿瘤供血, 肿瘤切除时, 应在肿瘤表面电凝阻断供血动脉, 减少肿瘤切除时出血。不应阻断供应脑干小动脉[2]。 (4) 止血充分, 靠近脑干操作时应小心轻柔精细, 止血充分彻底, 可用棉片敷贴压迫小脑的出血点, 尽量少用双极电凝。部分止血可采用明胶海绵。 (5) 手术前出现枕骨大孔疝且并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应行侧脑室外引流2~3d[3]。术中因周围重要结构与肿瘤粘连, 肿瘤难以全切, 出现脑积水, 应该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摘要:目的 小脑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研究。方法 回顾12例小脑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肿瘤全切9例 (75%) , 肿瘤次全切3例 (25%) , 肿瘤复发2例 (17%) 。结论 良好的显微手术术野暴露, 显微手术精细技巧, 对于脑干和重要血管的保护, 是小脑肿瘤全切率提高的关键。

关键词:小脑肿瘤,手术,显微外科

参考文献

[1] 陈坚, 沈晓黎, 叶应湖, 等.脑牵拉引出缺血性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2, 5:299.

[2] 杨宏, 梁建民, 林建坤, 等.四脑室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2, 18:367, 369.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 男性35例, 女性33例, 年龄18~75岁, 平均39岁;病程5d~8年, 平均1.5年。肿瘤直径≤3cm, 一般为无痛性肿物, 形状多不规则, 尚光滑, 质地中等;其中腮腺下极耳垂下57例, 耳屏前11例;术前作详细的专科检查、B超、CT检查和常规穿刺病理检查, 术后均经石蜡切片确诊为多形性腺瘤、其他单形性腺瘤或腺淋巴瘤。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2组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切口为典型腮腺手术的“S”型切口, 在腮腺咬肌筋膜深面翻瓣后, 解剖面神经分支及总干, 结扎断离腮腺导管, 于面神经浅面将腮腺浅叶及肿瘤完整切除, 结扎腮腺深叶残端。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手术切口为常规“S”或“Y”型, 视肿瘤所在部位切口上端或下端可适当缩短。切开皮肤、皮下, 于腮腺嚼肌筋膜浅层或深层翻瓣, 不常规暴露腮腺导管, 从腮腺前缘寻找面神经分支, 如肿瘤位于前缘, 则先寻找下颔缘支, 再沿分支逐渐向主干分离, 在距肿瘤1.0cm处作为切除肿瘤安全边界, 将肿瘤连同周围腮腺组织一并切除, 不必全程解剖面神经, 全部患者均保留腮腺主导管。术后胶片引流24~28h, 创面加压包扎10d。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2组手术时间, 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发生。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和P<0.05) , 见表1。

3 讨论

涎腺肿瘤约80%发生于腮腺, 其中70%为良性肿瘤, 以多形性腺瘤和Warthin瘤最为常见, 大多发生在腮腺浅叶, 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是其经典术式[1], 它能有效地控制肿瘤的复发。但对一些较小的良性肿瘤, 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明显使许多患者接受了过度治疗[2]。由于术中去除了大部分腺体组织, 并结扎了腮腺导管, 导致患侧残留的腺体丧失分泌功能, 面部凹陷畸形明显, 同时由于需要解剖暴露面神经, 手术时间较长, 不可避免地造成面神经的暂时性损伤, 容易出现暂时性的面瘫。而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区域性切除术, 既切除了肿瘤, 同时又有一定的周围正常腮腺组织安全边界, 从而避免切除过多的腮腺组织, 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3]。

与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优点是:能基本消退肿瘤的复发;可增加面神经免遭损伤的安全系数;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创伤减小;去除腮腺组织少, 对术后病人的面部畸形影响小;尤其适合于老年病人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手术的安全性增加。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必须在熟练掌握腮腺浅叶切除术的基础上进行, 要求术者非常熟悉面神经的解剖并具有娴熟的手术技巧, 否则易损伤神经。如术中发现肿瘤部位较深或体积较大, 或显露面神经有困难而不适宜作腮腺区域性切除, 可改行常规腮腺浅叶切除术。综上所述, 对于体积较小的腮腺浅叶良性肿瘤, 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 可以保存腮腺的一部分功能, 手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 肿瘤复发率低, 可作为其首选术式。

摘要: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 将68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 观察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对照组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和P<0.05) 。结论 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小肿瘤的疗效比腮腺浅叶切除术好,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唾液腺肿瘤,腮腺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

参考文献

[1] 温玉明, 陈润良, 王昌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的病理依据[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3, 21 (5) :359~360.

[2] 李振东, 余卫星, 蔡现良.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中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 2003, 23 (2) :92~93.

肿瘤临床论文范文第5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58例, 女性46例, 年龄2~72岁, 平均42.5岁。临床表现见表1。

1.2 CT检查

104例均为横断面平扫+增强, 造影剂为碘海醇100mL, 静脉快速团注, 选用GE-PROSPEED机, 矩阵为256×256, 厚层5mm或1 0 m m, 层短5mm或10mm。

2 结果

2.1 肾癌的CT表现

大小为2.0~9.8cm, 平均4.2cm, 形态类圆形52例, 不规则30例, 密度均匀低密度24例, 不均匀密度54例, 表现为低、更低, 高、略高密度;4例伴出血, 表现为片状高密度影, CT值52~70HU;囊变8例, CT值-10~+10HU;坏死58例, CT值10~20HU;钙化8例, 表现为斑片弧线状或无定形高密度影, CT值100HU。境界多不清晰, 82例均作增强扫描, 肿块轻度强化但程度不如正常肾组织, 使肾癌的密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 境界更清楚, 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区无强化。42例累及肾静脉, 10例有下腔静脉瘤栓, 表现为血管内低密度区和受累血管腔的扩大。16例发现淋巴结肿大, 多位于下腔静脉和主动脉旁。CT分期:I期为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内;Ⅱ期为肿瘤局限于肾筋膜内、ⅢA期为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侵犯;ⅢB期为有区域淋巴结转移;ⅢC期为ⅢA+ⅢB;ⅣA期为发现邻近器官受累;1VB期为有远处转移。

2.2 肾盂癌的CT表现

大小为3.0~5.5cm。本组12例均为移行细胞癌, 呈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 6例规则, 2例不规则分叶。均呈低密度影, 密度高于尿液低于肾实质, CT值:30~39HU。增强6例轻度强化, 2例无明显强化。

2.3 肾母细胞癌

本组4例均发生于小儿, 年龄分别为3、2.5岁。肿瘤大小分别为5.0、7.0cm, 平扫肿瘤密度显著低于正常肾实质, 密度不均, 部分呈囊性密度影, 增强后无明显强化, 与肾实质密度差异增大, 肿块周围受压的肾组织呈高密度环状增强, 1例可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2.4 ALL的CT表现

大小2.0~10.0cm, 平均5.0cm, 4例均为类圆形, 呈低、等、高混杂密度影, 可见分隔改变, 低密度区为脂肪成份, CT值一40~+120HU, 此乃本病的特征表现。6例脂肪成份较多, 2例脂肪成份较少而误诊为RCC。等密度为肿瘤的软组织部分, 高密度区为出血。本组2例伴有出血。增强、等密度区即肿瘤的软组织部分明显强化, 而低密度脂肪区和高密度的出血区无强化。4例伴有结节性硬化, 头颅CT示双侧脑室旁多个散在的钙化结节。

3 讨论

CT扫描由于具有较高的图像清晰度, 密度分辨度较高, 加上造影增强技术的熟练运用, 其对肾脏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很高, CT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定位准确率为100%, 定性诊断符合率为92%, 误诊原因为6例肿瘤因肾实质和肾盂均受侵而无法分清其起源, 故笼统的诊断为肾脏恶性肿瘤, 另一例为ALL, 由于脂肪含量极少, 未仔细查找, 而误诊为RCC。CT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显示出了其它影像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性。但正确运用CT扫描技术尤为重要。

ALL是肾脏良性肿瘤中最常见者。是血管、平滑肌和脂肪3种成分按不同比例的混合, 含脂肪是其特征。ALL与脂肪瘤的鉴别在于增强后脂肪瘤无强化, 而ALL软组织部分有强化, 少脂肪ALL与RCC是很难鉴别, 常须借助活检。

研究表明, 多期动态薄层增强CT扫描是目前小肾癌检查的最佳方法。本组8例小肾癌运用此技术均准确检出。当肿瘤不大时, 肾癌与肾盂癌较易区分, 前者位于肾实质内, 而后者位于肾盂或肾窦内[2]。肿瘤长大, 肾盂和肾实质均累及时, 可依据以下几点加以鉴别: (1) 肾盂癌肿瘤主体位于肾盂或肾窦内, 周围绕以肾实质, 易向外侵犯致肾形轮廓不整; (2) 肾盂癌易造成肾收集系统阻塞, 肾功能丧失, 肾盂、肾盏破坏, 可结合IVP作出诊断; (3) 肾癌易形成肾静脉和/或下腔静脉瘤栓而肾盂癌则很少; (4) 肾癌多为富血供者, 而肾盂癌多为少血供者, 故动态增强扫描前者可呈一过性显著强化, 而后者则无此现象, 必要时可借助于肾血管造影了解肿瘤的供血来源及肿瘤血管情况。WILMS瘤好发于小儿, 多为3岁以下小儿, 是小儿腹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现时多已长至很大。本病须与神经母细胞瘤相鉴别, 后者起源于肾上腺[3,4]。肾脏有外压性压迹, 肿瘤较小时二者易于鉴别。很大时鉴别困难, 神经母细胞瘤钙化率较高, 必要时只能借助于穿刺活检。本组4例均发生于4岁以下小儿, 平均年龄2.7岁, 术前均正确诊断。

总之, CT检查对提高肾脏肿瘤诊断准确率、抢救成功率均有较高的价值, 可逐步替代IVU及B超等其他检查, 作为肾脏肿瘤的首选诊断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肾脏良恶性肿瘤的CT表现, 评价CT对该类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4例肾脏肿瘤, 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结果 104例中良性肿瘤8例, 占7.6%, 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ALL) , 恶性肿瘤96例, 占92.4%, 其中, 肾细胞癌 (RCC) 82例, 应用动态薄层增强CT扫描法准确检出小肾癌 (最大径<3cm) 8例。肾盂癌4例, 肾母细胞瘤4例 (WILMS瘤) 。结论 增强前后CT扫描对肾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前分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肾脏肿瘤,CT表现诊断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松年, 高玉洁, 王仪生.现代放射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268~271.

[2] 杨风云, 刘回耀.肾盂癌的CT诊断[J].浙江医学, 2007 (1) .

[3] 叶慧, 胡道予, 王秋霞.肾癌和肾盂癌MSCT灌注成像及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性探讨[J].放射学实践, 2006, 21:920~624.

上一篇:医院医学论文下一篇:妇科肿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