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范文

2023-09-06

企业安全管理范文第1篇

管理提升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省公司统一部署,依据大运行体系“两个一体化”建设要求,加强对县级调控机构规范化管理,深化业务融合和调控一体化运行,推行专业垂直集约管理,围绕制度标准、业务流程等标准化建设,有效实施管理提升工程。

二、工作思路

按照集约化方向,强化对所辖县调的专业化、标准化管理,规范管理标准、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深入推进调控业务融合,持续推进地县调度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建设,组织开展县调流动红旗竞赛,加强县调人员技能素质培训,强化县调人才队伍建设。

三、主要指标

一是不发生违反调度纪律的事件;二是不发生调度责任造成的停限电事件;三是不发生监控不到位造成的设备损坏事件;四是县调核心调控业务流程上线率100%;五是35千伏变电站集中监控率100%;六是10千伏及以上系统继电保护正确动作率100%。

四、实施步骤

按照公司统一安排,公司调控中心负责各县调控机构管理提升工作的组织和督导,县供电公司负责细化制定具体工作措施及实施计划,确保按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一)方案制定阶段(2013年4月)

对所属县供电公司全面开展调控管理现状普查,梳理县供电公司调控管理工作薄弱点与突出问题,形成调控管理诊断分析报告。各县供电公司在全面自查和诊断的基础上,明确差距和提升方向,结合各单位实际,按照以下情况分别制定推进县供电企业调控管理提升实施方案。

1.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兰州市农电公司等4家县供电企业,要结合“大运行”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总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总结,制定调控管理提升方案及实施计划。 2. 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兰州市农电公司等4家县供电企业要按照《甘肃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关于印发2013年“大运行”体系建设完善提升重点工作的通知》(调控〔2013〕22号)及《兰州供电公司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工作》调控部分文件要求,结合“大运行”体系建设实施情况及过渡期间要求,认真分析实施过程中各种风险,制定提升方案及实施计划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3年5月-12月) 各县供电公司按照《甘肃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关于印发2013年“大运行”体系建设完善提升重点工作的通知》(调控〔2013〕22号)要求及《兰州供电公司县供电企业管理提升工作》调控部分要求,统筹部署,周密安排,加强过程控制,扎实有序推进。

1.2013年5月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兰州市农电公司等4家县供电企业完成“大运行”体系建设,2013年7月试运行,2013年9月正式运行,10月底完成磨合改进,优化业务流程,理顺层级和业务边界,12月前完成“回头看”总结报告和问题整改措施,组织开展问题整改。

2.2013年7月,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兰州市农电公司完成调控管理提升实施计划,2013年底完成各项提升措施。

3.2013年6月—11月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完成兰州智能电网调度地县一体化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具备条件厂站全部接入,2014年底完成所有变电站信息接入。

4.2013年8月—11月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兰州市农电公司调度地县一体化OMS系统核心业务流程上线率达到100%。

5.2013年6月—7月建立规范的县级调度同业对标管理制度,明确工作界面,对电网运行管理进行规范。

6.2013年6月—8月,各县调对所辖电网应急预案进行全面修订,并结合“大运行”体系建设,各县供电公司对标准制度、工作流程等进行全面修订;年底制定《县级调度规程》。

7. 2013年10月,对各县级调度的监控人员分别组织一次调控、运行方式、继电保护、自动化等专业的运维业务培训。 8. 2013年11月完成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等3家县级供电企业“地县一体化”体系建设自验收阶段各项工作。

9. 2013年12月按公司统一安排,完成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等3家县级供电企业“地县一体化”体系建设省市公司验收阶段各项工作。

10. 2014年兰州市农电公司根据各变电站综自改造及通道配置情况,满足条件后逐步接入兰州智能电网调度“地县一体化”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三)完善提升阶段(2014年1月-6月)

对县供电企业调控管理提升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诊断,提出完善提升整改意见,县供电企业细化专项提升措施,形成完善提升工作方案,深入推进管理提升工程。

(四)总结评价阶段(2014年7月-12月)

县供电企业对管理提升工程情况进行自查自检、开展提升活动“回头看”,通过全面总结,提炼评价指标,科学评估管理提升工程实施效果。地调组织县调开展检查、典型经验的评比与成果推广,促进县供电企业调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重点工作

(一)加强县调的机构建设

依据县级调度机构承担县级电网调度运行、方式计划、继电保护、自动化等专业管理和业务职责,县供电企业应理顺县调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划分,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专业人员。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兰州市农电公司应严格按照批复的“大运行”实施方案设置岗位和班组。

(二)加强县调的规章制度建设

按照公司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要求,县调应按照有关要求制定和建立县级调度机构标准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

(三)加强对县调的专业管理 按照大运行体系建设集约化方向,地调将加强对所辖县调的专业管理,将县调方式计划、继电保护、自动化等专业管理职能进一步向地调集约,将县调工作配合情况列入地调对县调的调度工作评价考核。

(四)加强县供电企业调控一体化建设 加强调控运行管理,开展10~35千伏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加强设备集中监控信息管理,规范监控信息,健全信息接入流程,严把验收环节,加强对监控信息运行分析,建立完善缺陷闭环管理。推进设备监控运行与调度运行的岗位融合,在县调层面调度与监控岗位按照“业务合

一、岗位合一”的原则设置,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重点加强现场培训,提高对变电站设备熟悉程度,实现调控一体化。

(五)加强县调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

1.推进35千伏变电站调度数据网建设,加大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力度,实现变电站集中监控。

2.建设地县一体化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榆中县供电公司、兰州市农电公司不再单独建设调度技术支持系统,2013年12月底,永靖县供电公司、永登县供电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将具备条件的变电站接入地调调度技术支持系统,2014年要求全部变电站接入。同年,兰州市农电公司根据各变电站综自改造及通道配置情况,满足条件后逐步接入地调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3.建设地、县一体化OMS系统,实现数据共享、统计汇总及纵向业务协同等基本要求,确保县调核心业务流程100%上线流转。

五、保障措施

(一)安全保障

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落实安全责任。分析管理提升工程中业务交接、新模式运转磨合期间可能面临的安全风险,制定预控方案,落实预控措施。全力防范人为责任电网事故,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二)组织保障

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提升工程的组织措施和工作措施,合理把握设备基础条件与调控管理变革的关系,正确处理进度、质量和安全的关系,保持电网运行秩序稳定和平稳过渡,扎实有序地推进县供电公司层面调控管理提升工作。

(三)制度保障

坚持“不立不破”的原则,适应管理提升工程需要,统一组织制定、修订县级相关调控规程、安全规定等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相应编制调控岗位规范等工作标准。根据工作界面和职责划分,对电网调控等流程进行梳理、完善和优化。

企业安全管理范文第2篇

“文化”(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有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的意思。中国古代有“文治教化”的意思。企业文化包括“两大种类”和“三个层次”。“两大种类”是指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是指企业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外在形象文化。

必须指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理念文化,而理念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指企业及其员工的价值取向。简言之,即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有了判断的标准,顾客和员工才知道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可贵的,什么是要摒弃的。比如,“顾客就是上帝”反映了企业对待顾客的价值取向;“效率就是生命”反映了企业在管理上的价值准则。因此,经营文化的关键便是以价值观为中心。

现代营销有两个核心:一是以顾客满意为中心,二是创造需求为核心,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是指顾客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效果与他的期望值比较后所形成的感觉状态。如果感知效果超过期望值,顾客就会很满意;如果感知效果低于期望值,顾客就会感到不满意。那么怎样才能让顾客的感知效果超过期望值呢?那就要求企业挖掘并销售其产品有价值的独特品质,让顾客通过产品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并让其愿意为这些附加价值消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在消费一个产品时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本身,而是越来越注重消费产品时所带来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的满足及价值认同。因此,文化具有极大的创造力,是塑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工具。所有附加价值都是文化的体现,它是产品价值得以不断提高,也是促使消费者愿意对商品进行附加价值消费的终极原因。比如宝马,它之所以能够用差不多的配件卖出比同类汽车高很多倍的价格,就是因为消费者对该产品文化乃至整个企业的价值认同,从而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去获取物质与精神享受。

文化的传播途径通常有以下几种:通过企业的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灌输、通过企业内部的工具流系统和传媒系统进行传播;通过社会公开发行的社会性媒体来进行广告宣传等。

经营品牌

文化塑造多了,就自然形成了品牌。所以,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就必须开始经营品牌。

品牌(Brand)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它包括: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商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品牌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不难看到,在白热化的商战中,失败者失败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成功者成功的秘笈却惊人地相似,他们无一例外地借用了品牌这把“利剑”。例如,蒙牛、海尔、脑白金……品牌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虽然竞

争对手可以复制产品、品质、技术、管理手段、渠道、服务以及流程,但是它们无法复制一个卓越品牌。品牌经营是企业经营中比较高的层次。

虽然品牌在中国成为风行营销词已多年,也早已得到企业界的重视,然而许多人对品牌的认识并不深刻,都还仅仅停留在产品的名称和标识等肤浅的表层上,对品牌的文化内涵、品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缺乏深刻的了解。而这也是导致我国不乏知名品牌,但却鲜有世界级的强势品牌的原因。

品牌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是通过企业长期努力经营得来的。经营品牌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换言之,品牌的建立一定是消费者认知的结果,它与企业的管理有关,与企业的文化有关,与企业是否具有公信力、是否回报社会有关等等。可见,品牌不简单是品名或知名度,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全部体验,也是企业与竞争者争夺消费者的手段。从企业角度看,它是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表现,既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又是企业定位市场的依托。从消费者角度看,它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依据、体现身份和个性的工具,也是满足更高需求的手段。

其实,品牌的最终战场不在卖场,不在媒体,而是在消费者的心里。

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又称资本运作,是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资本运作,学会利用有限的一切可以产生价值的资源,从而达到企业的资本创利最大化。

资本运作不是生产制造、库存管理、产品营销、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等等这些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经营活动,而是着重于企业资本项下的活动,比如上市、融资、企业兼并、债务重组等等。换句话说,资本运作就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买卖企业和资产而赚钱的经营活动。很多企业在资本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完成资本跳跃性增长、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就是因为没有做好资本运作。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资本运作已成为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助翼,它是一些具备挑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企业的资本倍增器。所以,企业应该学会把自己的资本(有形的和无形的)拿到市场上去,通过上市等一系列合理手段,再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运营。如此一来,不仅自己期望的东西能够得到提前兑现,而且,由于世界上许多大的证券交易所或风险投资公司都在关注着中国,因此,这还便于我国的经济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里。

靠经营产品挣得的钱总是有限的,要想把企业真正做大就一定学会有效经营,进行资本运作,这样的经营思想也符合国际发展的趋势。当然,这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企业必须具备美好的发展前景和庞大的销售额。

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经济会经历扩展和收缩的周期,这是在大学经济课上学到的理论。所有人都欢喜经济扩展期,但是收缩期却是令人痛苦的。学者们只需像得道高僧似的指出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而现实商业世界中的人们却必须经历严峻的经济挑战。问题是:我们很难确定这种收缩发生的时间和影响范围,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居安思危地制定相应的策略,以避免损失或将损失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对于那些有准备的企业来说,这也许是他们的另一个春天。

市场低迷的战略准备

(一)财务层面

良好的财务状况是企业成功规避风险的必要条件。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重点关注下面几点:

(1) 保持良好的资产增长率——这种增长率主要靠企业内在的、自我增值的市场活动而产生的,谨慎地评估并购、收购、联盟及合资等的外部资本运作;

(2) 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库存;

(3) 在财务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快结清采购物资,以便和供应商建立起稳固的战略同盟;

(4) 相比业内其他竞争对手,应尽可能地降低企业经营所需的财务杠杆,降低每股净负债率,确保良好的现金流和资本充足率,并减少红利派发,提升现有资本的利用率;同时,对投资项目进行审核,改善投资组合,以增加投资回报率;

(二)经营层面

经济危机发生时应降低企业的运营费用,具体包括:

(1) 减少销售、行政管理、人事和其他杂务费用;

(2) 对费用状况进行分析,重塑关键流程;

(3) 提高各级员工的生产率;

(4) 为保持员工的士气和忠诚度,在危机初期不公开裁员;

(三)产品及服务层面

(1) 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市场调查与分析,根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同按行业、地域和客户进行重新分类,确保企业多种经营的健康发展;

(2) 加深对客户需求的理解,调整产品组合,重新评估品牌价值和体验;

(3) 管理媒介费用,必要时加大广告宣传,优化营销策略,争取优质客户;

(4) 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和财务评估,以应对风险;

(5) 鼓励产品及服务的增值创新,增加关键产品及服务的研发及升级投入;

(6) 以产品及服务创新来带动销量,并谨慎定价,不要轻易打折;

未来的预期

谁也不可能知道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一年里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希望经济能很快走出低谷,也可能会经历一个更为漫长的困难时期。但是我们的客户和消费者仍然要吃东西,需要交通工具、娱乐、电子产品、社交和发展。当市场再次振奋起来时,只有那些让自己处于恰当位置的企业才能得到快速发展。

NO。4大企业经营之道一经营战略:从商业战略的角度看,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市场上取得的成功对外离不开三方面的战略举措:成功的资本运作、合理的多元化布局、出色的市场推广、快捷的危机管理和共赢的本土化战略。对内表现为:良好的投资结构、出色的计划管理和稳健的财务政策。大企业经营之道二内部管控:跨国公司能在风云变幻、险象环生的环境下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壮大、称雄全球,在企业内部当然也有一套巧避风险的经营之道和对子公司的有效管控上。一般可概括如下:良好的投资结构、出色的计划管理和稳健的财务政策。大企业经营之道三不断创新:跨国公司长盛不衰的秘诀,还在于企业的锐意创新、不断完善与发展。跨国公司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行业的多次骤变,但这些跨国公司每次都巧妙抓住了发展机遇,不断完善和发展。

NO。5丰田TPS:“准时生产”的原理构想“像汽车生产这种综合工业,最好把每个必要的零部件,非常准时地集中到装配线上,工人每天只做必要的数量。丰田生产方式的核心主题:在必需的时候,仅按所必需的数量,生产所必需的物品。“现场现物”即在现场解决现场中的问题。丰田生产方式的基石:杜绝浪费、注重企业形象建设、QC小组活动、提案制度、持续改善、以“尊重人性”为核心的人性化管理。

NO。6丰田精益生产总结成一种模式------丰田的TPS管理包括两部分:一是准时化生产,二是自动化。准时化生产就是以卖出去的速度安排生产节奏,以达到生产的稳定和合理化。以后工序拉动前工序,由后向前传递看板,避免了推动式生产可能造成的库存浪费,并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所谓自动化不只是机械化,而是在机械化的前提下杜绝不良品,当任一工序出现不合格品时,整个生产系统就会自动停下来。

NO。7激励员工持续改进:A改善首先从小事做起,不要总想着做大的改革,而是马上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常此下去,就会有惊人的结果。巧迟不如拙速;B改善的效果要让企业和每个人明显看得见;C拿出因改善而增效部分的一定比例回馈给改善者,并且改善者要被认可、表扬甚至提升,以此作为改善者及其他员工下次创新的动力;D对改善的评价和表扬不仅要针对个人,也要针对部门或班组;E对工作本身设定标准,才能呈现改善的效果;F除精神鼓励外,对改善者要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支持;G要允许失败。企业的发展本来就是进一步退半步的过程;H要建立和完善提案制度及建议评价执行体系,使评价的人积极认真、公平公正地对待建议;I改善需要持之以恒。

NO。8一个好的创业老板在面对竞争对手时要有必胜的信心,看到自己的优势与机会,并敢于坚持自己已形成优势的战略方向,不受诱惑与干扰,坚持到底,并将优势变为胜势。老板眼中存有两类人:一类是消费者,时时刻刻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潜在真实需求,满足他们的需求;另一类就是跟自己一样“目中无人”、一往无前的好员工。老板要善待跟自己打拼的将士们。

NO。9跨国公司如何本土化(特别是中国走出去的企业):A人才本土化;B融入他国文化:他国人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民俗风情等有着强烈的本国特色,加之他国文字的特殊性,使他国成了一个独特市场;C策略本土化:适应他国转型市场环境,提出“以他国为家”、

“做社会好公民”、“做他国公司”的口号,积极进行原材料、配套产品采购本土化策略,与他国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

NO。10Open Door Policy:员工如果跟他(她)的直接经理有意见不一的地方或者从他的经理那里得不到满意的答案,就可以越级来进行沟通或报告。《中国特色的“越级沟通”模式:茶会沟通机制—由各层经理主动找员工沟通,每个月可以选择不同的沟通对象,打消员工的顾虑。公司得到很多建设性的信息,也为员工解答许多问题,》

NO。11练就四大功夫:即扎实的理论文化功底、过硬的实战操作经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与驾驭是从容的、对企业的机遇与风险是高度敏感与警觉的。彰显五大行为品格,第一要塑造亦儒亦商的文化品格;第二追求卓越的心理素质;第三要崇尚有中国特色的伦理观念;第四在360度方位交朋友;第五要自我完善。在这个同时你还领导着千军万马,你如何扮演好你做企业的角色:企业战略的领导者,企业文化的传承者,企业变革的推动者,沟通平台的构建者,管理效益的承载者,团队力量的凝聚者,这个时候你在企业界才是个人物!

NO。12企业的开放式创新:1管理研发与生产之间的缺口例如所有进入公司的研究人员必须在生产部门工作六个月,然后如果被分配到开发部门的话,自己可购买新设备研发,但必须自己操作设备,还要在现在的生产部门内找到放置的空间。这种模式下,科学研究不是推动创新的主要因素,而是来源于对技术转入生产程序的密切关注。2连接内、外部知识例如在决定内部研究项目之前,总是要先搜集一下相关的外部资源。3研发的投入例如建立几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都有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一次构建一个分散化的分布式研究模式。这种安排是希望每个实验室能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更有针对性和研究深度。开放式创新模式,扩大了研发部门的职能,使之除了技术更新之外还要担任技术流动的中介人。4获得外部创新技术的辅助机制例如多种方式加强实验室与外部研究机构的联系,公司每年的内部技术会议把各个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聚在一起交流思想;举办多种论坛和研讨会使公司的研究人员有机会与外界学者交流;定期出版各种学术报告和技术周刊;建立研究委员会负责外部研究项目,针对外部研究活动设计全面的管理政策例如支持哪些些项目或学校。公司并不简单向研究提供基金,而是派自己的雇员直接与资助的研究生和导师取得联系。此外还在大学附近建实验室,每个实验室的负责人就是一位教授。公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与大学教授合作,选择性地对学术研究项目提供资金,从而把分散的大学科研项目集成一个大的科研项目。

NO。13未雨绸缪,特色培养接班人-----继任规划五要点:1强化核心岗位、人员的继任规划管理;2完善继任规划档案系统;3实施“柔性化”的继任者选择培养方案;4推行工作轮换及工作扩大化;5设置助理岗们位。

NO。14企业开诚布公的对话空间:这让每个人都能很快了解到需要明白的知识,在公司里,个人的进步不再是自己的事,你就像是在一条传送带上,可以选择跟随整体的进步而提高自己,当然也可以自己努力往前跑。每年年初,领导都会和你谈话,一起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并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给予你所需要的协助,使你能够更好地完成、实现自身的升华。

企业安全管理范文第3篇

免费公文网

企业安全管理总结2010-06-27 23:01:04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企业安全管理总结企业安全管理总结(2)

回顾一年来,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工作的指导下,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部门在安全生产管理上认真贯彻落实了部门经理提出的安全管理十六字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全员动手,综合治理”的工作指导思想,狠抓安全专项管理。下面就我今年安全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落实预防企业安全生产是我今年

安全管理一项十分重要且基本的工作。公司在2008年内的安全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建设周期阶段,从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我主要负责公司建设工地的安全管理,抓好两个工地重点安全隐患的整治,加强人员安全生产工作环境,减少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遵照《永祥多晶硅工地安全管理条例》前提下对各建筑单位存在事故隐患的区域进行专项整治,并作为开展安全整治工作的重点。此间工地共发生安全事故16起,死亡0人,伤8人,对事故单位罚款金额16300元。 第二阶段:生产周期阶段,从2008年10月至2008年12月,我主要负责试验线的安全生产管理,在以各级生产班组为基础的前提下组织人员认真开展了抓“三违”反事故、“长治久安”活动,扩大生产部门的安全意识培训,每天按时对试验线进行安全巡查,并与车间生产主任开展“单日检查活动”既每周

一、

三、五到试验线

所属的五处生产工序,包括机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至年底共发出整改通知10处,查处安全生产事故1起,试验线无人员伤亡事件。

(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管理框架

配合部门经理制定出了《永祥多晶硅工地安全管理条例》,《消防器材管理制度》、《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并在全厂生产系统内开展进行,监督各系统生产岗位的《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的上墙,对各生产系统的设备进行挂牌生产,防止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误操作,同时加强特种容器的管理,制定《特种容器设备管理制度》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台帐,做到安全使用。

(三)组织了安全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安全教育与培训是今年我部门工作的重点,根据公司各部门实际情况及特点, 1.组织员工参加了各种安全方面的培训,包括入场安全培训、岗位人员

安全培训、消防设施使用培训、防化服装安全培训,特种容器作业培训,范围覆盖全公司生产线员工,使用广大员工接受到了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培训,2.同时根据公司领导安排,我部门还于11月份开展了一次全厂的应急预案演练,演练的过程逼真深入人心,对员工们的教育意义深刻,为应对日后紧急事故的发生奠定了基础。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板报、消防日、安全生产月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向员工灌输安全理念。

(四)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强化安全责任目标考核。一是对各生产系统岗位进行了安全生产工作目标管理化,加强违章惩处力度,对生产系统检查分为监督、整改、罚款三个步骤。二是按照市下达的2008年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车间主任、专业部门、生产员工三个方面。三是对主要的重特大危险源三

氯氢硅储罐进行安全监督管理,每天坚持进行生产巡视,推动安全生产落实到实处。

(五)完善安全设施基本管理。

安全设施的管理是全厂安全管理的重点,我部门在9月份完成全厂消防系统的安装及防护用品的分配,并设置消防器材及防护用品记录台帐,将管理责任下发到以各班组为单位的生产车间负责人身上,监督《消防器材管理制度》、《防护用品管理制度》在全厂的执行情况,安全员主要对各车间的消防系统进行检查,保证消防管道内的通水,其中我部经理提出的生产岗位兼职安全员责任制是新的安全管理理念,既要求兼职安全员每天对消防器材、防护用品例行检查,并填制检查记录,以保证其物品能在平时保持最佳状态,关键时刻能马上使用。

(六)特种设备与特种作业的管理

特种设备在公司生产运营中具有一个特殊的地位,比如压力容器、行车、

等等。今年对这些设备设施加强了管理,除了制定《特种容器设备管理制度》,还对特种设备设施专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检修,杜绝带病作业导致的恶性后果,使全年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同时我部门从严查着手,规范操作,加强特种容器的安全教育,采取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法,在很短时间里理顺了工作,使管理走向正轨,特种作业人员坚持持证上岗,登记特种设备使用台帐,从源头把关,在招聘时没有资格证不予录用,已经录用没有证件的限期办理,逾期取不到资格的按待岗处理,从而规范了作业队伍。

企业安全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全生产隐患安全生产责任制细化安全模式

1.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

1.1石化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论经历如何的变革,都始终不能忘记安全是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永恒主题,安全是企业生产的稳定剂,安全生产始终摆在第一位,这是基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特点所决定的。

安全管理工作是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在石化这样蕴藏着潜在的危险隐患的企业,更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企业的生产安全、健康、稳定地发展。

1.2在石化企业里,各类有毒有害介质和易燃易爆腐蚀的化学危险物质,加上个人的不安全行为,都有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或人身伤害事故,严重的甚至危害社会,因此,石化企业安全生产不但对设备、环境的本质安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也对相关负责人、各级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特别是现场操作人员的行为安全要求更为具体和严格,而首要任务便是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细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这也是衡量石化企业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2. 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目前石化企业安全管理是以“安全发展”为指导原则,着力于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动员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同时,企业内部仍存在不同范围、不同程度、不同时期的若干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1安全管理工作根本没有落实到位

近年来,一些石化企业盲目抓销售、抢市场、争效益,而忽视了至关重要的安全因素,强调硬性利润指标的同时,却让安全为效益让了布,在各基层单位,安全规章制度和生产责任制在员工中无法一一兑现,各级安全监管机制也不能发挥长效管理和监督作用,掺杂的事物使安全管理的主体力量日渐薄弱,日常的安全管理事务无人问津,这就造成了“三违”现象时有发生。

2.1.2安全现场管理缺乏力度

众所周知,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都是规范员工现场操作、指导部门现场管理的硬性指标,但一些干部职工安全意识淡薄,在工作中没有做到“三不伤害”和“四不放过”原则,对兄弟单位发生的事故没有引起高度警觉,现场管理缺乏力度,致使安全生产典型事故仍有发生。

2.1.3相关安全安全教育体制的不完善

当前在石化企业部门工作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安全教育,但由于有些企业原有员工变动频繁,调岗、离岗、返岗的流速加快,从而弱化了员工的安全教育,甚至有些企业对员工的安全教育疏于形式,采取应付态度,缺乏针对性,即使开展了安全知识培训,大多形式单一,只是一味的要求员工牢记安全制度,熟读操作规程,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这就为日后大量因违规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留下了隐患。

2.1.4设备老化的问题

尽管大多数石化企业不断扩建改建,安全形势明显好转,但还是回避不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设备老化。由于投产较早、规划落后、带故障超负荷运转,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直接危及到企业的安全,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3.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3.1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石化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不少的问题和挑战,在此背景下,本人通过对各企业经典管理理论的吸收借鉴,总结出一套“124安全管理模式”,即“一个落实、两个建立、四个加强”

3.1.1一个落实

3.1.1.1明确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由领导牵头,以安全为原则办事。

实行责任落实制度,确立各车间主任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安全组织机制,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监督管理原则,对基层的日常安全工作负责,全员签订安全承诺书,划分安全管理责任,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讲安全”。依照设备、设施及各作业环节的安全要求,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并与个人业绩考核挂钩。

定期召开车间班组安全工作会议,确定各时期安全工作目标,强化现场管理,协调各作业环节的联系,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员工安全职责的检查、落实。遵照《安全管理奖惩条例》,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奖惩分明。

3.1.2两个建立

3.1.2.1建立强化机制,夯实“三基”工作基础,推进企业安全制度化建设规章制度是企业安全、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为满足企业业务的日益增长,切实解决规范化管理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建立健全以安全生产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操作规程,不断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包括《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备设施保养考核办法》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企业各项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2.2建立监控手段,改善作业环境,消除不安全因素。

安全管理是把人和物的因素综合考虑并加以运用的,所以能否改善作业对安全生产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直接或间接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其他不安全因素,让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变得更加稳定可靠,同时加强定向监测,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措施,以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技术来规范安全管理的运作。

3.1.3四个加强

3.1.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工艺系统流程,优化设备安全生产

由于多数设备的组建、投产比较早,工程质量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隐患,,各类问题也比较突出,为解决实际生产需要,必须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结合生产实际,改进工艺系统流程,更安全实效地生产运转,同时也进一步重新优化配置资源整合,使设备得到更新,充分发挥其效能,解决了当前企业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

3.1.3.2进一步加强劳动纪律,严格规范自身行为

加强和完善考核制度,规范员工劳动纪律,是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力保障,建立内部劳动纪律的考核标准,实行管理得当的奖惩制度,加强员工的自身规范,转变员工工作作风,提高整体的安全效率。

3.1.3.3加强现场管理,加大巡检力度,保障安全生产

现场管理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抓好现场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才会有所保障。

3.1.3.3.1明确职责,狠抓各级安全检查制度的落实,加大各要害部位的监管力度,严防死守,强化安全巡检制度,制订防范措施,演练应急预案,坚持每月召开安全会议,将检查情况及时通报,落实巡检制度,做到重点部位经常查,力争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1.3.3.2 抓好作业环节的现场安全监督,落实岗位巡检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肃处理各种违章、违规行为,随时准备应付各种突发事件。

3.1.3.3.3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各项安全隐患整改,严格制定各项具体隐患治理方案,严格特种作业报告审批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各类事故,要求广大员工力戒麻痹大意思想,粗枝大叶作风,脚踏实地地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

3.1.3.4以人为本,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

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培养员工安全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显得尤为重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现代安全理念,增强员工责任感和自豪感,针对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技能的培训,注重实效。定期学习《安全生产法》、《消防法》等多部法律法规,组织各类预案演练,认真反思工作中出现的不规范操作,认真学习各类事故通报,吸取经验教训,举一反三,这样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安全素质。

3.2 要切实加强石化行业的安全生产,就必须提高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切实增强事故防范能力,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制定落实预防措施,确保人人熟知安全生产细则,将规章制度与企业安全管理紧密结合。

这套安全管理模式的内容正是以人为本,以管理为中心,通过强化安全监督、细化安全管理、深化安全教育、消除安全隐患,来带动安全管理质量整体上升,并会在将来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效果。

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市场背景下,这套模式正符合石化企业安全发展、与时俱进的潮流,为企业实现长治久安、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在石化企业内部,不论是基础设施、作业环境,还是现场管理、监控手段方面都真正实现基层安全管理现代化,为企业生产筑好了第一道安全防线。

参考文献:

[1]王小娟 .石化企业与HSE管理体系.出版地:北京

企业安全管理范文第5篇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

2015年2月2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签署了第74号令,颁布实施了《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进行了解读。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的主要内容由9个必须组成,从企业落实责任、机构人员、队伍装备、预案演练、培训考核、情况告知、停产撤人、事故报告、总结评估等九个方面提出要求,明确了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定,突出了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抓住了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对于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预防事故发生,促进我省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74号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已经2015年1月3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局长 杨栋梁

2015年2月28日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

一、必须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二、必须依法设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三、必须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危险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

四、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相衔接的应急预案,重点岗位制定应急处置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五、必须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

六、必须向从业人员告知作业岗位、场所危险因素和险情处置要点,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必须设立明显标识,并确保逃生通道畅通。

七、必须落实从业人员在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停止作业,或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的权利。

八、必须在险情或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好先期处置,及时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并按规定立即如实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九、必须每年对应急投入、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解读

2015年2月2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栋梁签署了第74号令,颁布实施《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九条规定》(以下简称《九条规定》)。《九条规定》的主要内容由9个必须组成,抓住了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要求。其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重点,针对性强。《九条规定》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在归纳总结近些年应急管理和事故应急救援与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从企业落实责任、机构人员、队伍装备、预案演练、培训考核、情况告知、停产撤人、事故报告、总结评估等九个方面提出要求,明确了企业应急管理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定,突出了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

二是依据充分,执行力强。《九条规定》中的每一个“必须”,都依据《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即将出台的《应急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生产安全事故预案管理办法》等文件和部门规章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确保了《九条规定》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九条规定》以总局局长令形式发布,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必须严格执行。 三是简明扼要,便于熟记。《九条规定》的内容只有425个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虽然有的要求被多次提及,但散落在多项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之中,许多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不够熟悉。《九条规定》把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必须做的基本要求都规定得非常清楚,便于记忆和执行。

为深刻领会、准确理解《九条规定》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现逐条说明如下:

一、必须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责任制,层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18条有关要求。

解读: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保障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强化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是根本,强化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是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是关键,这已经被我国的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实践所证明。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应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负责,而不是仅仅负责某些方面或者部分环节;必须对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全程负责,不能间断;必须对应急管理工作负最终责任,不能以任何借口规避、逃避。《安全生产法》及《九条规定》对此进一步明确重申和强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是明确本单位各岗位应急管理责任及其配置、分解和监督落实的工作体系,是保障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制度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健全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才能做到明确责任、各负其责;才能更好地互相监督、层层落实责任,真正使应急管理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因此,层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是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在实践中,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性质、特点以及应急管理的状况不同,其应急管理责任制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明确在责任体系中各岗位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等内容,这是所有企业应急管理责任体系中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手段,最终达到层层落实应急管理责任的目的。

事故案例:2014年1月14日14时40分左右,浙江省温岭市台州大东鞋业有限公司发生火灾事故,造成16人死亡,5人受伤,过火面积约1080平方米。经调查,大东鞋厂内部安全管理混乱,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主体责任不落实,应急管理、消防安全等工作无专职人员负责,并因计件工资及员工流动性大等原因,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松散,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均得不到有效执行。

二、必须依法设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建立应急管理工作制度。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4条、第21条、第22条、第79条,《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2条有关要求。

解读:《安全生产法》新增的第22条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履行的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分项职责中有4项与应急管理工作相关;第79条对高危行业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作出了明确规定,体现出应急管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落实企业应急管理主体责任,需要企业在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予以充分保障。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管理人员,是企业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在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危险性较大的矿山、金属冶炼、城市轨道交通、建筑施工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运输单位,应当按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将设置应急救援机构作为一项强制要求。 应急管理机构的规模、人员结构、专业技能等,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确定。为了保证应急管理机构和人员能够适应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应对应急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演练,使其适应工作需要。对于企业规模较小,设置专职应急管理人员确实有困难的,《九条规定》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企业规模较小的,可以不设置专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但必须指定兼职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兼职应急管理人员应该具有与专职应急管理人员相同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承担企业日常的应急管理工作,并在企业发生事故时具有相应的事故响应和处置能力。

《安全生产法》第4条新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内容,主要是考虑到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中予以强调。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对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建立的应急管理工作制度,是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结合自身情况和安全生产特点制定的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和要求,是保证企业应急管理工作规范、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开展工作最直接的制度依据。企业要强化并规范应急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事故案例:2014年8月2日7时34分,江苏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抛光二车间发生特别重大铝粉尘爆炸事故,造成97人死亡、163人受伤(事故报告期后,医治无效陆续死亡49人)。中荣公司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盲目组织生产,未建立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现有的规章制度未落实到车间、班组;未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无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因违法违规组织项目建设和生产,造成事故发生。

三、必须依法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邻近专职救援队签订救援协议,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物资,危险作业必须有专人监护。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40条、第76条、第79条,《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6条、第27条有关要求。

解读:《安全生产法》第76条规定,“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提高应急救援的专业化水平。”《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6条规定,“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重要基础设施运行单位要组建本单位运营保障应急队伍,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高风险油气田勘探与开采、核工业、森工、民航、铁路、水运、电力和电信等企事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有效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应急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中央企业应当按照专业救援和职工参与相结合、险时救援和平时防范相结合的原则,建设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兼职队伍为辅助、职工队伍为基础的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以上规定均对企业建立救援队伍提出了明确要求。

企业建立的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有效地投入救援与处置工作,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考虑到不同行业面临的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差异,大中小各类企业的规模不同,《安全生产法》中并没有把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作为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强制性义务,除了有关法律法规做出强制要求的高危行业企业,对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只作政策性引导。在无法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情况下,应与邻近的专职应急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确保事故状态下能够有专业救援队伍到场开展应急处置。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物资,是开展应急救援不可或缺的保障,既可以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又可以保障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必须在平时就予以储备,确保事故发生时可立即投入使用。企业要根据生产规模、经营活动性质、安全生产风险等客观条件,以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有针对性、有选择地配备相应数量、种类的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同时,要注意装备、物资的维护和保养,确保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安全生产法》第40条明确了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必须安排专人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总局发布的《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有限空间安全作业五条规定》中,明确提出了设立监护人员、加强监护措施等要求。安排专人监护,对于保证危险作业的现场安全特别是作业人员的安全十分重要。所谓专人,是指具有一定安全知识、熟悉风险作业特点和操作规程,并具有救援能力的人员。监护人员要严格履行现场安全管理的职责,包括监督操作人员遵守操作规程,检查各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处理现场紧急事件,第一时间开展现场救援,确保危险作业的安全。

事故案例: 2014年4月7日4时50分,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黎明实业有限公司下海子煤矿发生一起重大水害事故,造成21人死亡,1人下落不明。 救援过程中,云南省调集省内9支专业矿山救护队、60支煤矿兼职救护队、3支钻井队,大型排水设备49台件,采购大型物资设备94台件,电缆8000m,排水管8000m,投入1800余名抢险救援人员参与救援工作。由于云南省及整个西南地区缺乏耐酸潜水泵及高压柔性软管等救援装备、物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及时协调河南、山西两省有关企业的大型排水设备,协调总参作战部、空军、民航运输排水管线,协调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为设备运输提供支持,保证了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必须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相衔接的应急预案,重点岗位制定应急处置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37条、第41条、第78条有关要求。

解读:原《安全生产法》仅对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做了规定,没有规定企业的这项职责。新《安全生产法》增加的第78条对企业制定应急预案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组织演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结合本单位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由于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作业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潜在危险性较大,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会给作业人员自身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而且也容易对其他作业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要对企业存在的危险因素较多、危险性较大、事故易发多发区域和环节和重大危险源开展全面细致的风险评估,对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掌握其危险程度,针对危险因素特点和危险程度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避免事故发生或者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风险评估的结论,对于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培训、演练、装备物资储备和救援指挥程序等全环节的应急管理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应当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按照《国家公共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应急预案体系”的规定,企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一部分,各预案之间应当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是综合性的,适用于本地区所有生产经营单位。企业制定的本单位事故应急预案应与综合性应急预案相衔接,确保协调一致,互相配套,一旦启动能够顺畅运行,提高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企业应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指南》的要求,对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使企业主要负责人、有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都能够身临其境积累“实战”经验,熟悉、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和要求,相互协作、配合。同时,通过组织演练,也能够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改完善。若企业关键、重点岗位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发生变动时,必须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演练活动,并考虑增加演练频次,使相关人员尽快熟练掌握岗位所需的应急知识,提高处置能力。

《安全生产法》中将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明确规定为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督促企业定期组织开展演练。要坚决纠正重演轻练的错误倾向,真正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教育公众。企业要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26条关于演练次数的要求,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或者专项应急演练。

重点岗位应急处置卡是加强应急知识普及、面向企业一线从业人员的应急技能培训和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手段。应急处置卡是在编制企业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针对车间、岗位存在的危险性因素及可能引发的事故,按照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的原则,做到关键、重点岗位的应急程序简明化、牌板化、图表化,制定出的简明扼要现场处置方案,在事故应急处置过程中可以简便快捷地予以实施。这一方面有利于使从业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事故损失,另一方面方便企业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事故案例:2003年12月23日21时57分,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罗家16H”井发生了特大井喷事故,造成243人死亡,9.3万余人受灾,6.5万余人被迫疏散转移。事故发生后,由于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特别是区县级人民政府在事故报告、情况通报方面程序不完善,没有制定相互衔接的应急预案,导致企业与地方政府之间缺乏及时沟通协调。钻探公司先报告四川石油管理局,再转报重庆市安监局,然后转报市政府,最后才通知开县县政府,此时距事故发生已有1个半小时,而人员伤亡最大的高桥镇却一直没有接到钻井队事故报告,致使事故应急救援严重滞后。

五、必须开展从业人员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救、避险逃生技能培训,并定期组织考核。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25条、第55条有关要求。 解读:新《安全生产法》第25条中明确了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应当包括的内容,增加规定了“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以及熟悉从业人员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两方面的内容。事故应急知识是应急培训的重要内容,从业人员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在事故发生时有效应对,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事故损失。

应急处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岗位从业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自救互救、避险逃生,对于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岗位从业人员是企业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的首要响应者。加强岗位从业人员的应急培训,特别是加强岗位应急知识教育和自救互就、避险逃生技能的培训,既是全面提高企业应急处置能力的要求,也是有效防止因应急知识缺乏导致事故扩大的迫切需要。

企业要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以全面提升岗位从业人员应急能力为目标,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内容、严格培训考核、抓好培训落实。要牢牢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牢固树立培训不到位是重大安全隐患的理念,全面落实应急培训主体责任。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所有岗位从业人员进行应急培训,确保其具备本岗位安全操作、自救互救以及应急处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切实突出厂(矿)、车间(工段、区、队)、班组三级安全培训,不断提升岗位从业人员应急能力。

针对实践中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不落实、不规范甚至流于形式等问题,《安全生产法》第25条在修改中专门增加规定,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以及考核结果等情况。企业要将应急知识培训作为岗位从业人员的必修课并进行考核,建立健全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应急培训与考核制度,确保应急培训和考核效果。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挂钩,实行企业与员工在应急培训考核上双向盖章、签字管理,严禁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切实做到企业每发展一步,应急培训就跟进一课,考核就进行一次,始终保持应急培训和考核的规范化、制度化。

事故案例:2013年9月28日3时许,山西汾西正升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东翼回风大巷掘进工作面发生重大透水事故,造成10人死亡。由于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应急培训教育不足,也未认真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致使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应急知识淡薄,水害辨识、防治能力差。事发前支护工在打锚杆时钻孔已出现较大水流,且水发臭、发红,现场作业人员在出现透水征兆的情况下未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停止施工、撤出人员等有效的应急措施,而是在水流变小后启动综掘机继续掘进,最终导致事故发生。

六、必须向从业人员告知作业岗位、场所危险因素和险情处置要点,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必须设立明显标识,并确保逃生通道畅通。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32条、第39条、第41条、第50条,《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4条有关要求。

解读:企业的生产行为多种多样,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危险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从业人员来说,熟悉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企业有义务告知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险情处置要点等。这一方面有利于从业人员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应急处置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减少事故发生,降低事故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从业人员知情权的体现。因此,本条规定了对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应当采取的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企业应当如实告知从业人员。如实告知是指按实际情况告知,不得隐瞒、保留,更不能欺骗从业人员。

在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场所或者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可以提醒、警告作业人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时刻清醒认识所处环境的危险,提高注意力,加强自身安全保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在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设立明显标识,是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也是企业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执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安全警示标识的标准,如《安全标示》、《安全标示使用导则》、《安全色》、《矿山安全标示图》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等,国家安监总局还建立了安全警示标志管理制度。这些标准和制度都是企业切实履行本条规定义务的重要依据。

关于逃生通道畅通,这是实践中血的教训总结出的结论。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建设不符合安全要求,不设紧急出口或出口不规范;有的虽然设了紧急出口,但没有疏散标志或标志不明显;有的疏散通道乱堆乱放,不能保证畅通,发生事故时从业人员无法紧急疏散。也有一些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致使发生事故时从业人员逃生无门,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为了从制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安全生产法》第39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这就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在建设时就要考虑好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出口应当有明显标志,即标志应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并保证标志清晰、规范、易于识别。出口应随时保持畅通,不得堆放有碍通行的物品。更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事故案例:2013年6月3日6时10分许,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17234平方米主厂房及主厂房内生产设备被损毁。由于主厂房内逃生通道复杂,且南部主通道西侧安全出口和另一直通室外的安全出口被锁闭,火灾发生时主厂房内作业人员人员无法及时逃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七、必须落实从业人员在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停止作业,或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的权利。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52条、第55条有关要求。 解读:《安全生产法》明确规定,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如果继续作业很有可能会发生重大事故时(如矿井内瓦斯浓度严重超标),有权停止作业;或者事故马上就要发生,不撤离作业场所就会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文件提出,赋予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由于企业活动具有不可完全预测的风险,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有可能会突然遇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此时,如果不停止作业或者撤离作业场所,就极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因此,必须赋予从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停止作业以及撤离作业场所的权利,这是从业人员可以自行做出的一项保证生命安全的重要决定,企业必须无条件落实。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从业人员如何判断“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采取什么“可能的应急措施”,需要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来判断。从业人员应正确判断险情危及人身安全的程度,行使这一权利既要积极,又要慎重。因此,应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特别是应急处置能力的培训教育,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使从业人员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应急管理知识,提高第一时间应急处置技能,不断增强事故防范能力。

事故案例:2013年3月29日21时56分,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6人死亡,12人受伤。在事故现场连续3次发生瓦斯爆炸的情况下,部分工人已经逃离危险区(其中有6名密闭工升井,坚决拒绝再冒险作业),但现场指挥人员不仅没有采取措施撤人,而且强令其他工人返回危险区域继续作业,并从地面再次调人入井参加作业。在第4次瓦斯爆炸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八、必须在险情或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做好先期处置,及时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并按规定立即如实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80条,《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6条有关要求。

解读:《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对应急处置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企业负责人的重要责任之一就是组织本企业事故的抢险救援。企业负责人是最有条件开展第一时间处置的,在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又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事故的特点,其迅速组织救援,避免事故扩大,意义重大。在开展先期处置的过程中,企业要充分发挥现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救援队伍指挥员的作用,根据需要及时划定警戒区域,及时采取隔离和疏散措施。同时,企业要立即报告驻地政府并及时通知周边群众撤离,对现场周边及有关区域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安全、顺利开展。

《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中明确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企业负责人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如实报告。这里的“规定”是指《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对单位负责人报告事故的时限、程序、内容等做了明确规定。按照要求,单位负责人应当在接到事故报告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报告的内容包括事故企业概况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企业负责人应当将这些情况全面、如实上报,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迟报,以免影响及时组织更有力的应急救援工作。

事故案例:2013年11月22日10时25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2时12分泄漏发生后,青岛站、潍坊输油处、中石化管道分公司对事故风险评估出现严重错误,没有及时下达启动应急预案的指令;未按要求及时全面报告泄漏量、泄漏油品等信息,存在漏报问题;现场处置人员没有对泄漏区域实施有效警戒和围挡。在管道堵漏作业严重违规违章的情况下,致使爆炸发生。

九、必须每年对应急投入、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工作进行总结评估。 依据:《安全生产法》第20条,《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2条有关要求。

解读:落实应急处置总结评估制度,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通知》的一个重要体现,《通知》要求建立健全事故应急处置总结和评估制度,并对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在事故调查报告中对应急处置作出评估结论。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应急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关于财力及物资保障方面的要求对企业开展应急投入和应急准备具有指导作用。企业作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主体,必须强化并落实《安全生产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关于安全投入、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与救援的各方面要求。企业应当确保应急管理所需的资金、技术、装备、人员等方面投入,应急投入必须满足日常应急管理工作需要,且必须保障紧急情况下特别是事故处置和救援过程中的应急投入,确保投入到位。企业要针对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季节性特点,进一步强化防范自然灾害引发的生产安全事故,加强汛期等重点时段的应急准备,强化应急值守、加强巡视检查、做好物资储备、做到有备无患。在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结束后,要及时总结事故应急救援和处置情况,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印发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评估暂行办法》的要求,详细总结相关情况,并按照要求向地方政府负有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职责的部门进行报告。

以上工作内容,企业需按年度进行总结评估,并通过总结评估不断改进、提升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事故案例:2014年3月1日14时45分许,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爆燃特别重大事故,造成40人死亡、12人受伤和42辆车烧毁。经事故调查组对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调查评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公路隧道和危险货物运输应急管理的意见:一是抓紧完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事故应急预案和各类公路隧道事故应急处置方案;二是统一和规范地方政府危险货物事故接处警平台,强化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三是当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和涉事人员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要及时、安全、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应急处置,准确上报和发布事故信息;四是要针对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尤其是隧道事故特点,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专门装备和物资,加强技战术训练和应急演练;五是加强事故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民事故防范意识和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技能。

上一篇:企业成本管理下一篇:渠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