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对联范文

2023-04-26

汉字对联范文第1篇

甲:从甲骨的波涛而来,穿过小纂的迷宫,从竹简到石刻,从帛书到纸箔。

乙:一撇是黄河,一捺是长江,砚墨洗亮的日月,照亮五千年的厚重,也照着四季的吉祥。

甲: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华,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

乙:汉字源远流长,意趣无穷。外国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代有三宝:“长城,兵马俑和汉字”。长城是伟大建设力量的象征,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汉字是伟大传统文化的象征。

甲:汉字常在,国魂不朽。中文永远灵秀和清纯。中华文化生辉灿烂,站立不倒,是长久的骄傲。

乙:汉字有的高远飘逸,有的庄严凝重,有的苍劲有力,有的娟秀美丽,表现出种种神韵气质。

甲:汉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说是仓颉创造了汉字。我爱汉字就如爱中华。

乙:现在,我宣布,“无声的较量,笔端的华彩”汉字听写大赛,现在开始,请全体师生起立,奏国歌。

————请坐!

甲:接下来,我对本次活汉字听写大赛的评委作以介绍:

(

)老师(

)老师(

)老师(

)老师(

)老师(

)老师

乙:本次汉字听写大赛,将按照低、中、高年级顺序进行,首先出场的是低年级组(1,2,3)年级 甲:接下来由我来宣布本次比赛的规则; 1.参赛成员:每班选出5名学生代表;

2.按班级序号依次出场听写,当场展示听写答案,正确的继续轮流听写,错误的马上淘汰,比赛结果当场公布; 3.听写汉字紧扣所学课本范围; 4.班级成员成绩累计,决出优胜班级。

乙:经过同学们的激烈评比,我宣布本次汉字听写大会的获奖 班级是(

)年级!有请风校长为获奖班级颁奖,请获奖班级代表前来领奖!

大家掌声祝贺获奖班级!

结语

甲:汉字有感情,有色彩,有气味。

乙:每个汉字有蕴藏着一个故事 甲:每一个汉字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乙:它观察再现描摹着这个世界 甲: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一对大大的耳朵 乙:它能倾听,接纳,记录这个美丽的世界

汉字对联范文第2篇

3.部件的定名和称说

组合汉语十分重视部件研究和部件教学,这不但是因为部件是汉字形体的一级结构单位,而且还因为大多数部件都具有表义或表音的功能,或具有表义兼表音的功能。前面提到的“部件音”更是整字作部件时的统一读音。因此,部件教学不但是汉字形体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而且也是字义教学和字音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要构建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要进行系统的部件教学,就必须首先给部件定名,并规定部件在具体汉字中的称说。下面分别说明组合汉语提议的部件定名和部件称说的原则和方法。

(1)部件定名的原则和方法。我们主张用“首字+部”的统一格式给部件定名,“首字+部”就是部件的名称。首字是指部件名称的第一个字,用本字或代表字担任。如前所述,部件有整字部件和组字部件之分。整字都有自己的名称,可以直接用作首字给部件定名。例如:“口”作部件叫“口部”,“日”作部件叫“日部”,“子”作部件时叫“子部”。这就是用本字担任首字。组字部件不是整字,没有自己的名称,作部件时需要用代表字担任首字。例如:用“水”代表“氵”,把“氵”叫做“水部”,用“六”代表“亠”,把“亠”叫做“六部”,用“走”代表“辶”,把“辶”叫做“走部”,“水、

六、走”就是“氵、亠、辶”的代表字。再举例如下:

丷——八部(关)(丷=八)

艹——草部(艹音草,“草”是代表字) 贝——贝部(员)

灬——火部(热)(灬音火,“火”是代表字) 木——木部(村)

亻——人部(他)(亻音人,“人”是代表字) 殳——殳部(没)(shū)

刂——刀部(割)(刂音刀,“刀”是代表字) 玉——玉部(国) 矢——矢部(医) 采用“首字+部”的统一格式给组字部件定名,选择代表字的第一标准是有利于根据部件解释字义。例如:

选择“六”作“亠”的代表字,是因为“亠”是房顶的形状,可以代表房屋。凡带“亠”的汉字,其意思多半跟房屋有关。“六”的本字是象形字,“亠”代表房顶,下面的撇和点代表柱子,意为“庐”(搭建在野外的临时居所)。数目字“六”是假借字,在汉语教学中会较早出现,用“六”作“亠”的代表字,有助于根据本义解释“六”的字义。以后学习“市”字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释,即:“亠”代表房屋,“巾”是纺织品,纺织品是最早的商品之一,代表商品。有房屋和商品的地方就是“市”(市场、城市)。

选择“走”作“辶”的代表字,是因为“辶”有“行走”的意思,凡带”辶“的汉字,其意思多半跟行走有关,用“走”作代表字,就可以把“辶”解释为代表行走。“辶”是“辵”(chuò)的变体,“辵”在现代汉字中很少使用,如果用“辵”作“辶”的代表字,就需要追溯字源,会增加学习负担。

(2)部件称说的原则和方法。我们主张用“首字+部+尾字”的统一格式称说具体汉字中的部件,“首字+部+尾字”就是具体汉字中的部件名称。“尾字”用部件所处位置的字担任,代表部件的位置。部件的位置有六种,即:(上)头、(下)底、(左)旁、(右)边、(外)框、(内)心。举例如下:

„部头。凡属上下结构的汉字,上面的部件一律叫“„部头”。例如: 丷(关 总 羊):八部头。 艹(草 花 菜):草部头。

„部底。凡属上下结构的汉字,下面的部件一律叫“„部底”。例如: 贝(员 贵 赏):贝部底。 灬(热 煎 熬 蒸):火部底。

„部旁。凡属左右结构的汉字,左边的部件一律叫“„部旁”。例如: 木(村 树 林):木部旁。 亻(他 你 仁):人部旁。

„部边。凡属左右结构的汉字,右边的部件一律叫“„部边”。例如: 殳(没 设 投):殳部边。 刂(割 削 剁):刀部边。

„部框。凡属内外结构的汉字,外面的部件一律叫“„部框”。例如: 门(问 闷 间):门部框。 辶(过 道 逃):走部框。

„部心。凡属内外结构的汉字,里面的部件一律叫“„部心”。例如: 玉(国):玉部心 矢(医):矢部心

为了减少部件名称,减轻记忆负担,本书把两面包围的形体结构以及按上、中、下和左、中、右位置排列的形体结构也归入内外结构,对里面和外面的部件给予相应的名称。例如:

可:丁部框,口部心。

京:六部头,口部心,小部底。 美:八部头,王部心,大部底。

班:玉部旁,刀部心,玉部边。(“、王”=玉)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用“首字+部”的统一格式给部件定名,就使部件的名称与相应汉字的名称相一致;用“首字+部+尾字”的统一格式称说具体汉字中的部件,就不但使部件称说与部件名称相一致,而且使部件称说与部件位置相一致。这样定名的结果,关于部件名称和部件称说的概念只有七个,即:部、头、底、旁、边、框、心,我们可以用这七个概念称说所有汉字的部件。这说明,用这样的原则和方法给部件定名和称说具体汉字中的部件,不但可以使汉字的部件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使部件学习与整字学习相辅相成。

四、汉字教学系统

构建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是按照汉字的性质和特点有序地进行汉字教学的必要条件。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要通过汉字教学大纲的形式加以体现,并且要在教材中加以贯彻。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应包括笔画教学系统、部件教学系统、整字教学系统以及三者的科学统一。下面分别说明:

1.笔画教学系统

笔画是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基本认知单位,所以汉字教学必须从笔画教起,就像教学拼音文字必须从字母教起一样。教学拼音文字如果不从字母教起,学生就不了解词是由字母组成的,就会觉得一个词就像一串乱字符;教学汉字如果不从笔画教起,学生不了解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就会觉得一个汉字就像一幅图画。 汉字笔画有基本笔画、复合笔画和复杂笔画之分。书写时笔向基本不变的是基本笔画,笔向改变一次的是复合笔画,笔向改变两次和两次以上的是复杂笔画。笔画教学系统的构建必须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需要特别提请注意的是:进行笔画教学除了必须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笔画的笔形和笔向以外,还必须要求他们记住每一个笔画的名称。因为只有记住了名称,才能形成清晰的概念,才便于在大脑中单独储存和提取。记住笔画的名称是加快理解和记忆笔画的必要条件。汉字的笔画只有28个,这28个笔画只有九个概念,不会成为沉重的记忆负担。学习笔画名称实际上也是练习语音,可以作为语音练习的一项内容。也就是说,笔画教学可以与语音教学相结合。汉字笔画的九个概念既是笔画的名称,也是笔画形状的名称和笔画书写方法的名称。有形的笔画本身就是直观教具,教学笔画的名称,实际上就是利用笔画作直观教具,把笔画名称概念的形音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记忆笔画名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学具体汉字的笔画和笔顺时,让他们跟着老师空写(用手指临空书写)和唱读(全班一起大声朗读)。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造成轻松的课堂气氛,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声带和口腔就可以放松,不但容易达到发音准确,而且能在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笔画的的名称。

2.部件教学系统

部件是复合字和复杂字的生成元素,只存在于复合字和复杂字之中,多数部件有表义和表音作用。因此,必须把部件教学作为复合字和复杂字教学的基础和基本内容。只有把部件教学作为复合字和复杂字教学的基础和基本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加快对整字的理解和记忆。

前面说过,汉字部件有基本部件、复合部件和复杂部件之分:由基本结构或基本字担任的是基本部件,由复合结构或复合字担任的是复合部件,由复杂字担任的是复杂部件。部件教学也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就是由基本部件到复合部件再到复杂部件。

跟笔画教学必须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笔画的名称一样,部件教学也必须要求学生记住每一个部件的名称和部件在具体汉字中的称说,因为只有记住了名称和在具体汉字中的称说,才能形成清晰的概念,才便于在大脑中单独储存和提取。要求记住部件的名称和部件在具体汉字中的称说也不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记忆负担。原因是:大部分部件也是整字,组字部件只有大约120个左右;所有部件的核心概念只有七个汉字(部、头、底、旁、边、框、心),这七个汉字也是常用字,是2500个常用汉字的组成部分。部件教学也可以用“唱读”的办法帮助记忆。

3.整字教学系统

根据上面对汉字的解释,我们认为,整字教学系统要包括下列内容: (1)数量目标和等级划分 前面说过,汉字教学的数量目标是2500个最常用的汉字,这2500个最常用汉字可以根据书面汉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制订汉字教学大纲要提供两张字表:一是按常用度排序的2500常用字表,二是按初级、中级和高级划分的水平等级字表。等级字表中的汉字与常用度不可能完全吻合。例如,按常用度排列,“谢”这个汉字可能要相当靠后;但是在水平等级字表中,“谢”可能要排在初级。不吻合不要紧,正好可以为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提供参照。在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中,汉字的选择必须以等级字表为主要的参照依据,在不影响水平等级的前提下参照常用度。如何制定等级字表要涉及更多的因素,其中包括话语内容的选择和顺序排列、相应语法点的选择和顺序排列以及与话语内容和语法点配套的词语选择。

(2)形体结构分类

形体结构分类是指区分基本字、复合字和复杂字。前面说过,形体为基本结构的汉字是基本字,形体为复合结构的汉字是复合字,形体为复杂结构的汉字是复杂字。形体结构不同,就意味着复杂程度不同。汉字形体教学也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由简单到复杂,就是由基本字到复合字再到复杂字。在上述两个字表中,都要区分这三类汉字,并作为细目列出。

(3)表义和表音方法分类

表义和表音方法分类是指区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以及存意字和存音字。象形字和指事字是象形符号表义的汉字,会意字是象形符号组合表义的汉字,形声字是象形符号组合表义和表音或表义兼表音的汉字。存意字有一定的表义功能,存音字有一定的表音功能。因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实际上是由象形字和指事字(包括它们的变体)组合生成的,存意字和存音字中也包括象形字或指事字,所以在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基础上学习会意字、形声字、存意字和存音字会相对容易。在上述两个字表中,也要区分这六类汉字,并作为细目列出。

4.笔画教学、部件教学与整字教学的科学统一

强调笔画教学、部件教学与整字教学的科学统一,是为了说明笔画教学和部件教学都不应孤立地进行。笔画和部件是整字的生成元素,笔画教学和部件教学都必须为整字教学服务,落实到整字教学中。如果不为整字教学服务,不落实到整字教学中,笔画教学和部件教学就毫无意义。

笔画教学、部件教学与整字教学的科学统一,主要包括笔画教学与整字教学的科学统

一、部件教学与整字教学的科学统一。下面分别说明:

(1)笔画教学与整字教学的科学统一

从笔画教学的角度说,笔画教学必须与整字教学相结合;从整字教学的角度说,必须从笔画教起,在教学整字的过程中教学笔顺和笔画组合方式。笔画教学与整字教学的科学统一,最重要的是笔画与整字的科学搭配。科学搭配有两种方式:对有一定汉字基础的学生,例如韩国学生和日本学生以及其他学过一点汉字的学生,可以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一次性教完28个笔画,接着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教学整字;对从未学过汉字的学生,最好能按照难易程度把28个笔画分成几课,每课教完几个笔画,就教用这几个笔画组成的整字。以《48小时汉语速成》为例,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五个基本笔画、十个整字和20多个词语。搭配情况如下:

笔画: 一 丨  丶 整字:

一 二 三 六 八 人 个 十 大 太 天 词语

十一 十六 十八 二十 二十一 三十 三十二 一个人 十二个人 十六个人 十八个人 二十一个人 一天 三天 六天 八天 十天 天天 天大 太大 大人 三个大人

把笔画与整字搭配起来教的好处是:学生能看到笔画与整字的关系,每次学习的笔画数不多,也容易记住;学了几个笔画之后就学习整字和由学过的整字组合生成的词语,就容易产生成就感,不会觉得难学和过于枯燥。

(2)部件教学与整字教学的科学统一

因为部件只存在于复合字复杂字之中,所以部件教学与整字教学的科学统一就是部件教学与复合字复杂字教学的科学统一。在初始阶段(例如前30~40个课时),部件教学与复合字复杂字教学的科学统一最重要的是部件与整字的科学搭配。所谓部件与整字的科学搭配,就是所选的复合字和复杂字中包含的部件,要尽可能做到其常用度和覆盖率较高,能全面体现汉字形体结构的特点以及部件名称和部件称说的特点。

初始阶段的汉字选择是建立科学的汉字教学系统的关键。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的教学要从笔画和笔画组合教起,复合结构和复合字、复杂结构和复杂字的教学要在基本结构和基本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结构和基本字在复合字和复杂字之中也就是基本部件。把笔画和笔画组合以及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的基础打好了,以后的汉字学习就相对容易。要打好笔画和笔画组合以及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的基础,初始阶段就必须根据笔画教学和笔画组合规则教学的需要以及基本结构、基本字和基本部件教学的需要选择汉字。也就是说,初始阶段的汉字选择,要把有利于笔画和笔画组合规则的教学以及有利于基本部件和由部件到整字的组合规则教的学作为汉字选择的第一标准。

提出初始阶段汉字选择的第一标准,就意味着初始阶段还有汉字选择的第二标准。什么是初始阶段汉字选择的第二标准呢?初始阶段汉字选择的第二标准就是兼顾书面交际的需要。所谓兼顾书面交际的需要,就是所选汉字用于组词造句时,能保证组成的词语和句子的交际价值和常用性。

提出初始阶段的汉字选择要兼顾书面交际的需要,有以下原因:

(1)汉字教学是为书面汉语教学服务的,如果不为书面汉语教学服务,汉字教学就毫无意义。要使汉字教学为书面汉语教学服务,就必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汉字教学与词语和句子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汉字本身的理解和记忆。 (3)汉字教学只有与词语和句子教学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成就感,树立学好汉语的信心。

五、结束语

汉字对联范文第3篇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 地理位置上的相依决定了中韩两国方方面面的相互影响, 纵观历史, 韩文从产生到各阶段的发展变化, 无不与中韩关系的变化有千丝万缕的关联。1895年之前, 韩国作为中国的一个藩属国, 关系一直相对平稳。而在1895至1948年的中韩关系发生一系列转变, 这个转变过程也影响到了韩文的发展。

笔者从时间的角度分析, 试将韩文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古朝鲜语时期、朝鲜世宗大王时期、日本殖民时期、去汉字化时期、恢复汉字时期。每个阶段, 我们都能发现中韩关系对韩文发展影响的烙印。

1古朝鲜语时期 (1446年)

同其他语言一样, 朝鲜语伴随民族的诞生而产生, 但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 书写上沿用的是中国汉字, 称为“吏读文字”, 且只有朝鲜贵族及官员有学习和使用的权利, 朝鲜百姓不被允许也没有条件利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 只能以口头方式进行交流, 农耕社会最为宝贵的民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生活知识也都无法准确长久的流传下去。

2朝鲜世宗大王时期 (1446年至1910年)

此时的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生活上日渐安定富足的朝鲜民众开始产生希望拥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强烈愿望, 一心想要弘扬独立民族精神的世宗大王 (1418至1450年) , 将朝鲜“集贤殿”的优秀学者组织起来, 研究汉字精髓, 历时三十年之久, 最终在1446年发明创造了朝鲜文字, 于是朝鲜在使用了近千年的中国汉字以后, 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字。但韩文的正式诞生, 并不意味朝鲜拼音文字真正推广使用。由于汉字在当时朝鲜具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朝鲜拼音文字一直作为“韩语拼音”而存在, 为朝鲜平民和妇女所使用, 被称为“谚文”, 而朝鲜的贵族、官员还是继续使用着汉字“吏读文字”。文字的使用体现着社会和政治地位的差别, 汉字使用权专属于贵族和官吏, 便属于朝鲜一流文字, 社会下层使用的“谚文”, 便属于二流文字。这样, 此时朝鲜使用的文字实际上就分为: (1) 纯汉字:完全使用中国的文法规则。 (2) 吏读文字:用汉字拼写朝鲜语言, 但是保留汉字的意义与基本文法。 (3) 纯朝鲜字:就是朝鲜世宗创造的拼音字, 古代朝鲜的“谚文”。

3日本殖民时期 (1910年至1948年)

1910年8月至1945年8月, 朝鲜半岛处于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殖民统治之下。日本确定“国 (指日本) 汉文字并用”, 把朝鲜表音文字学者作为反日思想坚持者来对待, 对他们进行了残酷的镇压。1945年, 韩国从殖民地统治中解救出来。新生的韩国提倡国粹主义。表音字学者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前列, 提出全部使用表音字等於爱国的思想观念。

4去汉字化时期 (1948年至2005年)

1948年韩国政府成立, 立即制订了《表音文字专用法》, 规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但是, 公文的附加条款允许汉字与表音字并用。直至1968年, 韩国总统朴正熙下令禁止公文中使用汉字, 教科书中也不再使用汉字。韩文的发展正式进入去汉字化时期。

从以上韩文发展历史可看出, 汉字在韩文中的地位从主流正统不断下落甚至到了要被完全去除的境地, 究其根本, 与中国的国力兴衰和由此引起的韩国国民对中韩两国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变化密切相关。

日治时期, 日本殖民者出于抹杀被统治民族自有文化的目的, 对韩文的压制和对韩文 (表音文字) 学者的残酷镇压行为反而使表音字成了民族主义的标志, 使用纯粹的表音文字被视为反日爱国的象徵。汉字在韩文中日渐式微。但其实这也是当时中韩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

朝鲜自古认同中国文明的标准, 积极从中国输入文化。但是清朝入关之后, 朝鲜视清为夷狄, 不承认清朝在中国的正统地位, 使朝鲜人对本国和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变化。1895年清政府于《马关条约》中正式承认朝鲜为独立自主国家, 此后中国与朝鲜的关系渐行渐远, 朝鲜人民对中国的认识也越来越走向负面。虽然两国使节往来不断, 但是中国文化在朝鲜的影响力已大大减弱, 既然正统的“天朝大国”已不复存在, 朝鲜人民对于朝鲜本国文化的本尊意识增强, 相对的民族优越感和大国意识生根发芽。当然这种思想也在文字上表现出来, 表音文字越来越受到追捧, 而传统的汉字则被朝鲜士大夫所唾弃。这种趋势随着中国的国力衰弱而愈演愈烈。在近代以前, 朝鲜士大夫虽然否定清朝统制下的中国, 但是仍然尊崇明朝, 认同理想中的中华文明。但是到了近代, 世界被以西洋文明为标准重新进行文明与野蛮的划分, 中国和朝鲜都成为半开化的国家, 中国不断遭受外来侵略, 接踵而至的不平等条约陆续签订, 国力日衰, 中国文化反而作为导致朝鲜衰落的罪魁祸首受到批判。当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时, 《独立新闻》即认为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文明化, 认为儒学和中国古书是对中国和朝鲜都有害的东西。伴随着大韩帝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清王朝为“中华民国”所取代, 韩国人对于中国的认识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改观, 反而沿着原来的老路继续发展下去。将汉字从朝鲜文字中彻底清除, 恢复韩文的纯正成了许多韩文学者甚至一般国民的普遍认识。

去汉字化, 从部分韩国人的角度来看, 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独立和民族的自豪感——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汉字真的可以, 并且能够从韩文中去除从而使得韩文更加纯正吗?

作为两千年来一直处于汉字文化圈的韩国, 要想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完全去除汉字, 既不现实, 也不可能。朝鲜语自汉语而生, 51万个韩文单词中的70%原本就是汉字词, 只有学会汉字才有可能更精准地掌握韩文。

实际应用中, 由于韩文的特点是一字可表多义, 举例来说, 一个韩文卫 (Gao) 字, 既表示“高”字, 又表示“古”、“苦”、“告”、“考”等字, 具体是什么字?要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而定, 而且要先理解母体汉字的中文语义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于是就只能请母体文字——中国汉字出来解决问题了, 因此也才会出现目前汉字占四分之一的大韩民国《宪法》。

半个世纪去汉字化政策造成的后果是:如今的韩国年轻人 (20岁~40岁) 几乎成了“历史文盲”——到19世纪末为止, 朝鲜王朝一直使用汉字撰写官方文件和历史著作, 包括汉文的文学作品。图书馆里95%的图书是汉韩并用的, 这些韩国年轻人根本无法阅读。如果真的将韩国古代官方文件、历史著作、文学作品中的汉字完全抹去, 留下的只能是历史与文化的真空。并且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地位和话语权的提升, 中文的使用比例也越来越高, 如果继续施行排斥汉字政策, 在与外界交流中的困难和阻力将会愈加明显。

值得庆幸的是, 越来越多的韩国民众已经能够理性的看待汉字与韩文的关系, 意识到了去汉字化与维护民族自尊心不能等同, 且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中国的经济腾飞, 大国地位的逐渐巩固, 及中韩关系的急剧增温, 也使汉字在韩文中地位的恢复具备了充分条件。

2000年朱镕基总理访韩, 双方同意将中韩合作伙伴关系推向全面合作的新阶段。2003年双方宣布建立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李明博总统访华, 双方宣布建立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经济上, 两国互利合作不断深化, 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2009年, 韩国在进出口方面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达到20.53%, 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两国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也保持着密切协调与合作。

在这样的中韩关系下, 2005年2月9日, 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 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 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 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 促进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 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 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题。

与此同时, 韩国国民对对中文的热情度也是日益高涨。在中国高校的留学生中, 来自韩国的留学生最多, 韩国最有影响的《朝鲜日报》、《东亚日报》有中文版, 电视有专门的汉语频道。一些韩国的大型企业如三星集团、现代重工等在招聘时对于新员工的汉语能力也有一定要求。韩国年轻人学习汉字和汉语的比例已有较大上升。

近期, 更有针对汉字缺失导致的韩国文化危机, 韩国健在的历届国务总理21人中, 除卧病在床的一人外, 其余20人联合签名建议书敦促实施汉字教育, 并被提交给韩国总统李明博……

回顾朝鲜语及韩文的发展史, 历见汉字在其中的兴衰沉浮, 我们能够看出国家间关系的变化对于语言文字发展的重大影响, 对于汉字在韩文中的作用和影响, 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韩国人民, 都应该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去看待, 我们有理由相信, 恢复汉字地位的朝鲜语, 将会朝着更加明朗的方向发展, 这种被世界学者公认科学简明的语言也将按其既有的准确、高雅的语言规范传承下去。

从广义上来说, “朝鲜语”和“韩国语”指的是同一门语言。狭义上来说, “朝鲜语”特指朝鲜方面惯用的表达方式, “韩国语”特指韩国方面惯用的表达方式, 同时以“韩文”来称呼这种语言的文字。在我国民间领域, 由于与韩国的经济文化往来较多, “韩国语”实际使用频率较高, 而学术界一般以“朝鲜语”作为这种语言的名称, 各高校开设课程专业名称也为“朝鲜语”。本文中均以“朝鲜语”和“韩文”作统一表述。

摘要:语言文字的发展, 主要取决于社会发展和语言内部结构各要素间相互影响, 社会发展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外部原因。这里的社会发展, 不仅仅指此种语言使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 其与周边或与其有重要关联的其他国家的关系变化也对语言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朝鲜语①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朝鲜语言可说自汉语而生, 朝鲜语中来源于汉语的词汇比例约为70%, 汉字是韩文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朝鲜语发展, 汉字在其中的命运可说是几度浮沉。本文作者作为一个韩文学习和传播者, 试从国家间关系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指出汉字在朝鲜语言体系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语言文字,国家关系,韩文

参考文献

[1] 李丙焘.高句丽国民的气象与努力[J].开辟, 1925, 7 (61) .

汉字对联范文第4篇

安徽的一位老学者给台湾友人写了一封信,信中共用了60多味中药,饶有风趣:白术兄:君东渡大海,独活于异乡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岂不知母思念耶?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乃祖居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红花紫草苏木青,金樱银杏玉竹林。龙眼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昔日沙苑滑石之上,现已建起凌霄重楼,早已不用故纸当窗防风矣。而是门前挂金凤、悬紫珠,谁不一见喜,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益母草,西苑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藤、青风藤。南池结有芡实子、石莲子。但见青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公,柱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藿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兰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时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念寄生地,愿君早回乡(茴香),弟杜仲顿首。 (唐蓬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辛弃疾夫妇用中药名写的情书

相传,辛弃疾新婚不久便赴前线抗金杀敌,疆场夜静之余,用药名给妻子写了一首《满庭芳·静夜思》信:“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词中用了24个中药名,来表达自己的无限思念之情。

妻子接信后,也以药名回书一封:“槟郎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信中也用了中药名16种,表达了情意绵绵的思夫盼归之情。

由此可见,其夫妇对中药的熟悉程度,同时也表达出两人之间的感情如此丰厚。

巧用药名寄想思

清代乾隆年间,有个医生外出行医,很久也不回家,妻子十分想念,于是就用中药名写了一封信寄给丈夫:“吾念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寄生缠绕他枝,令故国芍药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信中巧妙地嵌入了11味中药名,可谓别出心裁。

其丈夫是个名医,也用中药名巧妙地回了一封信:“香桂枝已凋谢矣,也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且待苁蓉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还乡,至时有金银相赠也。”回信中也用11味药名说明了一时难以回家的原因,真是妙极了。 (唐蓬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中药对联故事

民间有位中医,善于用中药名作对联。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不加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客人看了病,告辞时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唐蓬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吴承恩写的中药诗

吴承恩是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的作者,他不仅文采飞扬,学识渊博,而且还懂得中医中药。

《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劈破傍门见月明”中,吴承恩借助唐僧之手,写了一首中药诗:“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这首诗中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这九味中药,揭示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诗中的“益智”指的是受唐王之命赴西天大雷音寺取经的坚强信念,“王不留行”指的是唐太宗亲自为唐僧饯行,并和大臣们一起送唐僧出长安,“三棱子”指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三个唐僧的徒弟,“马兜铃”是唐僧师徒与白龙马一起远征赶路的情景。

吴承恩写的这首中药诗,中药名和全诗浑然一体,而且紧扣小说的故事情节,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令人叫绝。(王吴军)

傅青主巧对对联

明末清初,名医傅青主不仅医术高明,其文学造诣也很高。一日,有位老中医慕名来访,傅氏设宴招待,酒过三巡,这位老中医起身浏览药架上的药物后,信口说道:“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傅氏笑着回答:“女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止迷散。”老中医拉开中药抽斗说道:“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傅氏尾随而至:“何首乌架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老先生听完,知傅氏医文符实,名不虚传,乃拍案叫绝。傍晚宴毕送客上路,傅氏说道:“生地变熟地望常合欢”,老中医拉着傅氏的手,依依不舍:“望月乘夜明定来夜交”。 (唐蓬 重庆市大足区中医院)

灯谜

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谜底:当归

相思病(打一中药名) 谜底:没药(唐蓬

有趣中药名快故事

在懂得中医中药的人们中,广泛地流传一则有趣的故事,它运用不同的中药名联成句子,描述劳动人民的纯真爱情,虽简短,却充满情趣:

常山红娘子,貌若天仙,巧遇推车郎于芍药亭畔,就牡丹花下一见钟情,托金银花牵线,白头翁为媒,路路通顺,择八月兰开吉日成婚,设芙蓉帐,结并蒂莲,合欢久之,成大腹皮矣,生大力子,有远志,持大戟,平木贼,诛草蔻,破刘寄奴,有十大功劳,当归朝,封大将军之职也。

九龙川 土鳖虫 过江龙 徐长卿 碎骨木 虎杖千斤拔穿壁风草乌 当归 没药木蝴蝶、锦灯笼、急性子 中药种类繁多,而药名历来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好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又演绎出出了新的篇章,现辑录部分佳作于下,请各位欣赏:

一、今安徽潜在县汪济老先生用六十余味中药名所作《致在台友人》的信

白术兄:君东渡大海,独活于生地,如浮萍漂泊,牵牛依篱,不知思念否?今日当归也!家乡常山,及祖国熟地。春有牡丹,夏有芍药,秋有菊花,冬有腊梅,真是花红紫草苏木青,金缨银杏玉竹林,龙眼蛤蚧鸣赭石,仙茅石斛连钩藤。家中东园遍布金钱草、悬紫草;西园盛开百合花、月季花;北墙爬满络石滕、青风滕;南池结有石连子、黄实子。但见青果累累,花粉四溢。令尊白前公,拄虎杖,怀马宝,扶寄奴,踏竹叶,左有麝香,右有红花,槟榔陪伴上莲房,已是巍巍白头翁矣!令堂泽艺婶虽年迈而首乌,犹千年健之松针也。唯思念海外千金子,常盼全家合欢时,望勿恋寄生地,愿君早茴香(回乡)!表弟:杜仲顿首

二、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三、一封用中药名串成的诉状

古有一才女,其父从业中医,兼营药铺,有空时喜欢吟诵《汤头歌诀》,女受此熏陶,对中药名称、性味、功能早有领悟。一日无事,她巧借药名串成一篇诉状,由于辞情恳切、构思奇巧,其父览后,不禁拍手称妙,其状书云: 具状人红娘,为告木贼拦路抢劫,殃及夫、子事。窃氏有夫黄柏,男黄连,因往硫黄( 留隍)发卖乌药,一去半夏,仍未见附子(父子)茴香(回乡)。适有邻亲杜仲告知:某日,夫君一行经过常山,遭木贼拦劫,被抢去青相(箱)子一只,陈皮鞋一双,又强*使女四人:木香、乳香、丁香、麝香,唯麝香不从,遂被捆于马前,打得红花血竭,望大人查明泽泻(贼舍)惩办顽凶。民等沾恩。谨状。在短短130多字的诉状中就嵌入了20多种中药名,情趣盎然,故一直流传至今。

四、古代名人用中药名写的情书 冯梦龙的《桂枝儿》: 你说我,负了心,无凭枳实,激得我蹬穿了地骨皮,愿对威灵仙发下盟誓。细辛将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书也当破故纸。想人参最是离别恨,只为甘草口甜甜的哄到如今,黄连心苦苦嚅为伊耽闷,白芷儿写不尽离情字,嘱咐使君子,切莫做负恩人。你果是半夏当归也,我情愿对着天南星彻夜的等。 清代褚人获编的《坚瓠集》中载有两封苏州詹氏夫妇的两地情书,亦通篇皆用药名。 其妻给丈夫的信上这样写道:“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开无主矣。妾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其夫给妻的回信道:“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从容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苍耳子,明春红花开时,吾与马勃、杜仲结伴返乡,至时自有金相赠也。”从这些有趣的中药名组合而成的古代男女情书中,我们可以了解明清两代时,中药业在我国的兴盛和中药知识在我国古代民间的普及。

五、中药名联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丸 《镜花缘》第70回:

风吹不响铃儿草 雨打无声鼓子花 长寿 金盏草 蝴蝶花 木贼草 慈姑花 半夏 玉簪花 蜜蜂草 水仙花 妒妇草 还有将中药名嵌入对联的。如:

稚子牵牛耕熟地, 将军打马过常山。 (“稚子”即杞子,“打马”即藩打马。) 又如: 一阵乳香知母至, 半窗故纸防风来。 有副药名联更奇妙: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甘草),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一中药店门联:

将军红大戟国老金重楼。将军是大黄的别名,红大戟即红芽大戟。红原为形容词,这里作为动词,红大戟意为杀敌立功。国老是甘草的别名,金重楼即重楼金线,是蚤休的别名。金,这里也作为动词。 一中药店老板新婚,友人送他一副对联:

金钗门东广植忘忧草王孙房苑常开合欢花。金钗,是石斛的别名;门东,是麦冬的别名;忘忧草,是萱草的别名;王孙,是黄芪的别名;房苑,是防己的别名。上下联共用了六个中药名,表达了祝贺之意,匠心别具。

刘寄奴,据《南史•宋本纪》载: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首先发现这种药,每遇生疮,敷之即愈,因而得名。

何首乌,是唐代一个姓何的老人常以一种不知名的药物来充饥,因而寿高一百三十岁以上,须发仍然黑润,所以后人称这种中药为何首乌。

徐长卿、使君子、杜仲等的命名,也各自有其生动的故事传说。 威灵仙,是说它的药性威猛,效果灵验如仙。

覆盆子,盆作尿器解;覆盆是指其治疗夜尿频数的效果是可覆其尿器,所以叫做覆盆子。益母草善治产后胎前诸病,所以有益母之名。

合欢,其原植物的特点是其叶至暮即合(《本草拾遗》),药效是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本草从新》)。

防风,善治风症;续断,能接续断折。此外,尚有蚤休、忘忧草、王不留行..都是以其功效命名的。

六、中药命名的有趣现象

东白芍、南星、西洋参、北沙参。(与方向有关) 春砂仁、夏柘草、秋桑叶、冬葵子。(与四季有关) 青黛、黄芪、赤芍、白术、黑铅。(与五色有关) 甜石莲、酸枣仁、苦参、辣蓼草、咸秋石。(与味道有关) 金银花、木通、水獭肝、火麻仁、土茯苓。(与五行有关) 风茄子、云茯苓、雨伞草、雪里青、雷丸。(与气象有关) 山药、川芎、望江南、河白草、海浮石、洋金花。(与地理有关) 猪牙皂、牛膝、羊踯躅、马宝、鸡血藤、狗肝菜。(与动物)鼠粘子、牛黄、虎骨、兔丝子、龙胆草、蛇蜕、马勃、羊肉、猴枣、鸡内金、狗脊、猪苓。(与生肖有关)

如一见喜、两面针、三七粉、四叶参、五倍子、六神曲、七叶莲、八角茴、九香虫、十大功劳叶、百草霜、千金子、万年青。(与数字有关)

如一粒金丹、二至丸、三才封髓丹、四逆散、五子衍宗丸、六一散、七宝美髯丹、八仙长寿丸、九制豨莶丸、十全大补膏、周公百岁酒、千金不易丹、万应喉症散。(与数字有关)

川桂枝、川黄柏、川大黄、川贝母;广木香、广郁金、广陈皮;湘莲肉;苏薄荷;浙贝母;建泽泻。(与产地有关)

金鉴羊肝丸、天王补心丹、归脾丸、清金保肺丸、金匮肾气丸。 (与五脏有关)

七、诸葛亮后裔用中药名撰写的一则祭文

呜呼!秋桂枝高,痛泣威灵仙去;冬桑叶落,更悲子不留行。恭维我兄斐斋公者,禀性光明,持躬厚朴,细辛处事,苦练成家。诚大腹之能容,亦合欢而有庆。只为潼关失怙,苦丁慈父之忧,於焉海经商,苦遂劳人之驾。迨至业精百草,利获千金,新会朋侪,当归故里。余粮满石,有时则润及慈姑;益智多仁,至此苦忧知母。胥肉果团圆以序乐,弟昆布慈惠而无私,宜乎宝树联辉,五加其一;银花叶瑞,二妙成双。有事必不违心,随遇自然得意者也。胡意平生急性,留毒归身,病起无名,含吐未能活络,医诚没药,肿痛改以连须。百药徒煎,千年难健,怅登仙于紫苑,徒洒泪青风也乎。兹际梅开绿萼,桔皱丹皮,律转阳春,期当望月。驾车而车于熟地,借巢穴于原枝。弟客连翘,哀声续断。范等厚蒙友爱,薄荷教言。叹栀子之已亡,悲使君之不见。歌声薤白,聊呈竹呈之觞;服带麻黄,有感荆花之谊。望车前而洒涕,束果本以为刍。血献仙茅,香供白檀一炷;露擎佛手,酒酌红曲三杯。神曲有歌,公英束格。

八、中药名谜

唐诗中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谜底为四味中药名:首句谜底是当归;次句谜底为白头翁;第三句谜底为人参,人参为人生的谐音(儿童不识,觉得此人陌生),另一解为参作参商之参解(此解似较牵强);第四句谜底是生地,解为出生之地。

宋词苏东坡《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句,谜底为中药名千年健。元曲徐再思《凭栏人•春情》中有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句,谜底为相思子(松玉钗、羞镜台等均为相思之态,子指所思之对象)。俗语有奶便是娘,谜底打中药名二,为乳香、知母。

也有用三国时人名刘阿斗猜一中药名的谜语。其谜底为使君子。曹操曾说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即指刘备,刘阿斗是刘备的儿子,亦即使君之子。

九、中药顺口溜 中药顺口溜在民间传说中非常多,如: 铁脚威灵仙, 砂糖和酒煎, 一口吞下去,铁剑软如绵。(形容威灵仙的治疗骨骨更在喉的功效)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形容七叶一枝花(即蚤休)的治疗痈疽的功效)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服了乳长流。(形容穿山甲和王不留行的通乳的功效)

十、中药名谜语

低头思故乡——怀熟地 故乡——熟地 异国——生地

不生第二胎——杜仲 牧童——牵牛子 九死一生——独活 三九时节——天冬 包龙图——首乌 司机——车前子

昭君出塞——王不留行 天女散花——降香 长生不老——万年青 绿林好汉——草寇 病入膏肓——没药 自卫还击——防己 他乡遇故知——一见喜 一江春水向东流——通大海

春眠不觉晓——安息香 春常在——四季青 一年十二月——四季青 断肢再植——骨碎补 东坡先生浑不知——狼毒 有言在先——白前 老实忠厚——厚朴 黑色丸子——乌药 演讲技巧——白术 机构繁多——百部 户——芦根 雪——夏天无 葬花——安息香

武松杀嫂——穿心莲 土皇帝——地龙

世上只有妈妈好——光知母 举头望明月——怀熟地 天天向上——连翘 偷梁换柱——木贼 言语肤浅——陈皮 摸用小人——使君子 孩儿拜见父王——太子参

十一、用中药名写成的小说段落

《幽闺记》是一部南戏,为元人施惠所作。第25出《抱恙离鸾》,用中药名着重描摹了一位庸医为人看病出诊前的情景。作者前后共运用了药名近60种,文笔幽默,借代风趣,把一个庸医骗子的嘴脸刻画得十分形象逼真,整个剧情充满了喜剧色彩。

十二、有趣的中药名诗词

1、定风波•静夜思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

离情抑郁,金镂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

从容起,弄水银塘。

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含25味药: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离,硫磺,柏子,桂,肉苁蓉,水银,连翘,半夏,薄荷,钩藤,常山,宿沙,青黛,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

2、闺思

常山相思夜,红娘薄荷裳。

首乌杏仁老,独活木香房。

更漏穿心连,风掠半夏凉。

唯伴前湖月,遥闻桂枝香。

(含12 味中药:常山相思子 红娘子 薄荷 首乌 杏仁 独活 木香 穿心莲 半夏 前胡 桂枝)

3、秋吟

天高地黄,相思雁两行。

莲子已老,桂月沉香。

汉字对联范文第5篇

2.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应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加标点,如七八公里、五十二三岁、 两三家医院等。

3.我国清朝以前(含清朝)以及非公历的历史纪年要用汉字。例如: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八月十五中秋节等。

4.部队医院编号有“第”字者,其编号用汉字。例如:解放军第三0四医院。

上一篇:红白喜事对联下一篇:兔年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