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建设现状论文范文

2024-03-18

卫生建设现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河北具有生产优质苹果的地理优势,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位于我国的前列,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品牌建设成为苹果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富岗”作为河北省苹果品牌之一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苹果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借鉴。河北苹果品牌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发挥其在各方面的优势,并在资金、政策、技术等各方面对苹果经营者给以支持,积极探索适合河北省省情的品牌建设策略。

关键词:品牌建设;富岗苹果;产业化

1 引言

河北是我国苹果主产省之一,到2008年底,全省苹果种植面积395.9万亩,产量22亿公斤,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果树总面积和果品总产量的17.4%和23.5%。苹果栽培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产量居全国第四位。此外,河北部分地区属于我国苹果产业优势种植区域,其生态适宜度并不比其他地区差,而且河北地处京津周围,交通便利,有利于依托和开拓京津市场。虽然拥有众多有利条件,但河北苹果却陷入了市场竞争力不强的窘境。造成这样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果农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管理落后等限制之外,品牌建设也成为制约河北苹果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河北省苹果品牌建设现状

2.1 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在河北苹果产业中,除少数几个品牌运作比较成功之外, 大多数经营者品牌经营的意识淡薄,尚未实施品牌经营策略。尤其是在河北苹果种植区域分散,不能实现规模经营的前提下,处于弱势地位的果农对于品牌营销很少问津。尽管在历届国内外园艺博览会上,河北苹果获奖的品牌也不少,但是这些品牌很多是参评前才匆忙地标个牌子,参评后便烟消云散,经营者没有认识到品牌经营的重要性。

2.2 产业化程度低

河北苹果的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经营者组织化程度低。品牌建设必须有规模作为保障,否则难以形成大的品牌影响,也难以保证品牌发展的需要。另外农产品创牌的成本很高,中小生产经营者由于不具有规模效益而难以独立创建和维护自己的品牌,即使花巨大代价创立了品牌,又很难防范他人的“搭便车”行为。

3 富岗苹果的品牌建设

富岗山庄地处河北省内丘县西部太行山区,海拔518~1134m,年均降水量523毫米,年均气温11.6摄氏度,昼夜温差大,属于我国种植苹果的优势区域。此外,富岗山庄有河北农大专家亲自指导,采用“五统一分”治山和“五分一统”管山、管树模式,每个苹果历经一百二十八道管理工序,最终进入消费市场。1998年以来“富岗”商标连续被认定为河北省著名商标,并连续三次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2006年,富岗苹果凭借其科学管理及独特优势,被国家奥组委评为“2008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荣获“中华名果”称号。“富岗”品牌的成功运营,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河北苹果品牌建设的典范。

3.1 标准化的生产和管理为质量提供保证

富岗公司总经理杨双牛和他的团队深刻认识到:品牌经营的核心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此,他和他的团队特聘河北农大李保国教授作为技术指导,并严格按照李教授制定的指标体系对各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为了使企业标准的专家行为转变成果农的生产操作行为,李教授又把抽象的企业标准转变成了《富岗苹果128道生产管理工序》,让果农拿着一张明白纸就能够进行常规的操作。富岗苹果标准化使其质量具有了绝对的优势。为使顾客食用富岗苹果的同时又能明白其背后高成本的生产过程,富岗公司又结合实际进行新一轮尝试——食品安全追溯。2007年11月份该系统正式上线,开创了国内苹果追溯系统的先河,富岗苹果实现了从果园到餐桌的绿色流程监控。

3.2 先进的营销模式为品牌进行宣传

在1997年注册成富岗苹果商标后,杨双牛带着村干部考察研究了国内国际市场,他们把高质量的富岗苹果定位在中高消费群体上,确定其销售策略为“515”策略,即:4.5-5两的一级果5元/个,5-7.9两的特级果10元/个,8两以上的极品果50元/个。除此之外,他们建立网络控制终端管理模式,以这种模式为主,并通过店铺建设即自建专卖店、直营店,直销店同时向大型超市渗透,提高配送中心的配送效率,强化终端控制,打造了富岗自己的营销网络,不断缩短销售链。富岗的营销举措使其销量逐年递增。

通过对富岗山庄1997-2007年苹果产量与销量的分析,我们发现,富岗苹果在实施“515”价格策略以来,其销量逐年递增,而且所生产的苹果几乎全部售完。特别是近几年富岗山庄的果树全部进入盛果期,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其销量也出现喜人的增长势头。

3.3 产业化经营实现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富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1996年富岗山庄发展集体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股份制企业,2000年,富岗公司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被评为全国经济林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省林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

富岗苹果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公司按照农户苹果的色泽、果形、单果重、可溶性物质、农药残留量等各项内外指标进行分级收购。富岗公司现在已经拥有“富岗”品牌的经营权,“富岗”的产权得到了明晰,阻止了其他产地的苹果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在产品包装和宣传、品牌的建设和维护、技术的引进和推广等各方面较农户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现在富岗优质苹果连锁基地已经由以前内丘一个县扩展到现在的赞皇、临城、内丘、邢台、沙河、武安六个县。这些地区都严格按照富岗公司的生产管理工序,依托富岗的品牌优势,进一步作强作大自己的苹果产业。此外,诸如“昊源”、“顺富”和“顺强”等河北其他品牌的苹果生产基地人员也多次前来参观学习其先进的生产工序和管理模式。富岗逐步成为“冀中南太行山地区优质苹果生产带”的龙头。

4 河北省苹果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河北苹果产业品牌运作现状和“富岗”品牌的深入分析,河北省苹果产业可以借鉴富岗成功的品牌运作模式,实现产业升级。

4.1 作好品牌的宣传和维护工作

与工业品牌相比,农业品牌建设的难度更大,这不仅是产业发展本身的局限,也是因为农业品牌建设的特殊性所致。苹果作为农产品的一种,其品牌战略也应区别于工业产品。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品牌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新闻媒体;把握好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各种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如能获奖则是对品牌最好的宣传;花开时节举行赏花活动和果熟季节召开苹果采摘节,也都是宣传的大好时机。其次,品牌维护是品牌创建中与品牌宣传同等重要的环节。经营者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供人性化的包装和服务并防止其他产地产品冒用自己的品牌而造成的不良影响。最后,农产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各地要加强产地形象的宣传,经营者联合建设产地的区域性品牌,既可以防止“公地悲剧”的发生,也可以使品牌战略真正得以实施。

4.2 产业化经营品牌

河北省大多苹果品牌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品牌的产权不明晰是主要原因之一。果农都会使用品牌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但很少会有人去进行品牌建设工作。反观我省成功的例子,品牌的所有者一般都是龙头企业或农业协会。这种先进的品牌经营模式成功地克服了品牌建设主体缺失的难题,并对组织分散的果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在品牌的宣传和维护中发挥巨大作用。我省农业协会和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体制健全,数量众多。如何有效发挥我省农业产业化的优势进行品牌建设成为各地区品牌战略的重中之重。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鼓励苹果种植区成立各种形式的农民组织,给予农业协会和农业龙头企业在树立品牌和发展品牌的过程中更多的优惠政策,最终实现品牌建设的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宣立峰.河北省苹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5,(6).

[2]王克西.陕西果业的品牌建设研究[J].唐都学刊,2006,(1).

[3]胡运彩.科技先行结硕果 品牌领先创效益——内邱县富岗山庄靠发展林果产业脱贫致富的调查[J].中国林业,2006,(3).

卫生建设现状论文范文第2篇

医改以来的4年,湖北省坚持统筹规划,规范管理,以基层为重点,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共计投入资金250亿元,实施建设项目8793个,完成建设面积883万平方米。通过几年的建设改造,基本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规划引导各类项目建设。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先后制定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急救体系、采供血体系、麻风病防治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等一系列卫生建设与发展规划,做到了每一类建设项目都有一个建设总体规划,按规划组织实施;同时,会同省卫生厅组织每个省部级医疗卫生单位编制基本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办理立项审批。二是合理确定项目建设内容。我们要求各地、各单位在制定建设方案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单位承受能力和当地群众的实际需求,该改造的改造,该合并建设的合并建设。三是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规模。会同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乡镇卫生院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指导标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与发展的意见》等,对各类机构的建设规模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纳入建设规划的项目,严格按批准的建设规模进行建设,保证每个建设项目建成后达到达标而不超标。四是统筹规划项目实施。在项目实施安排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三优先”原则,即优先考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到位,对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确保投资一旦下达便能迅速启动形成新的工作量;优先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倾斜,着力改善这些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优先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全省具备条件的市州级中医院和县级中医院纳入相关规划建设范围,并在投资上给予倾斜,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严格项目审查,有效保障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严把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审查关。每年底,我们结合下一年中央投资安排方向,会同省卫生厅对各地拟申报中央投资计划的卫生项目前期工作准备情况进行审查,重点了解项目的土地、规划、能评、环评等前期手续是否落实到位。同时,审查结束后,将各类卫生建设项目前期准备情况进行排名,在第二年安排中央投资项目时,将前期准备情况与项目安排挂钩,原则上按照审查的建设进度择优选择,确保中央投资下达后能立即开工建设。二是严把方案设计审查关。配合卫生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形象设计手册》、《湖北省中医机构文化建设形象设计指南》、《湖北省救护车外观标识形象设计手册》等,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外观、内部效果、标识标牌等进行规范和统一。在项目实施前,我们会同省卫生厅按照不同的机构类型,组织专家分级分期分批对所有项目建设方案进行审查,确保建设规模经济适用,建设方案科学合理,项目形象设计标准统一。三是严把项目开工条件审查关。我们不仅在申报项目时严格审查把关,在中央投资下达后,我们依然做到力度不减、措施不松,要求各级发改、卫生部门按照分级审查的原则加强对中央投资项目的督导检查,督促各地、各单位落实工作措施,推进项目建设。

三、加强项目监管,全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部门、专家协作会商机制。每年召开至少两次协商会议以及组织召开相关领域专家的咨询会议,共同推进我省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投资千万元以上重大卫生建设项目督办工作责任制的通知》,定期到重大项目单位进行指导和督办检查,重点督办项目实施进度、项目建设程序、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责任制落实和责任追究五个方面的内容。三是建立项目督导检查机制。近4年,省级组织开展卫生项目建设督导检查20多次,将检查结果向项目单位当地政府反馈,对暴露出问题的单位,责令整改落实。四是建立项目通报与约谈机制。会同省卫生厅,建立了基本建设项目工作台账,坚持项目月报表制度,及时掌握全省卫生建设项目最近进展情况。

四、创新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卫生建设现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该文介绍了太和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情况;问题;对策;太和县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依托。为促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解决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笔者对太和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 基本情况

太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14个村(居)委会,县域面积1820km2,耕地面积11.56万hm2,总人口175万,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占全面人口85%。

1.1 机构编制和职称学历情况 太和县涉农机构主要有农委、畜牧局、林业局等,种植业、水产、农机、农产品安全均系独立事业法人,隶属农委二级机构,畜牧局属县政府直属部门。全县2003年农村综合改革将农林水等涉农行业综合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務站,实行乡镇管理。2008年将31个乡镇农业综合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管理。林业单独设立乡镇站,畜牧兽医也独立出来成立了10个区域站。全县现有编制143人(含畜牧区域管理站17人),实有人员126人;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68人,中高级职称占59%。

1.2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2.1 强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物化补贴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试验示范。“十二五”期间,太和县先后承担多个农业项目,如粮食高产攻关、粮食三大行动、粮食高产创建、粮丰工程、千亿斤粮食增产、“一喷三防”、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粮食绿色模式攻关、土地深耕深松等等。二是广泛传授农业技术。印发技术资料,每到生产关键时期,均印发有关技术资料和“明白纸”,每次均达25万~30万份,基本达到户户有张“明白纸”;全县在不同乡镇组织春、秋两季进行农业科技赶集,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等开展宣传,县乡2级每年农业技术电视广播讲座达200期次左右;县农委和植保站群发机年发手机信息千条以上,全县农技人员接听咨询电话达万条。小麦追施拔节孕穗肥、“一喷三防”、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等,均以物化补贴的形式落实关键技术,受到农民的称赞。三是充分展示筛选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十二五”期间,太和县每年均设立4~10个高产示范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点并立牌定界,专人参与,专人管理,每年均选出符合太和使用的4~6个新品种和3~5个新技术供大面积推广应用。

1.2.2 着力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一是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常态化。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到村开展先进实用技术集中培训5d以上,现场指导10次以上,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份以上,培训、指导村覆盖率100%,培训、指导农民覆盖率85%以上。二是构建包村联户服务网络。推进形成“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服务网络,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参与包村联户工作县乡共有指导员涵盖种植、水产、畜牧、农机4个行业,每位农技人员联系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和2名贫困户,辐射带动20户,每月进村入户指导4次以上。今年全县184名县乡指导员参与此项工作,占全县在编农技人员的95.3%,全县每村培育科技示范户3~5个。在全省综合绩效考核中,多年来一直位居前列。三是推进两体融合试点工作。全县围绕经营主体生态小循环、示范园区生态中循环和县域单元生态大循环,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选择11家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22家经营性服务组织,通过结对服务、协同办公、共建载体、托管服务、基地教学、产研联合、购买服务等多渠道、多路径进行融合,提高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也规范了经营性服务组织行为,拓展了服务范围。四是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注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体、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86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11家,拥有粮食产业联合体1个,联合社4家,被评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6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蔬菜标准园2个;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48家,通过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绿色食品31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

1.2.3 切实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目标考核。制定《太和县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岗位目标考核办法》。考核实行业务岗位目标百分制,由主管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服务对象分别占25%、25%、50%的考核办法。对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考核由县农委组织人员直接考核。对个人由县农委、乡镇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二是注重结果运用,对先进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当年考核结果为末位的农业综合服务站,给予通报批评。连续2年为末位的,实行单位第一负责人淘汰制。县农委与31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参加春季大培训和省、县异地能力提升培训,每位农技人员每年参加2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知识不断得以更新,推广技能进一步提升。三是落实工作保障。大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衔接两覆盖”落实。全县126名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已全部由县农委打卡发放。人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包括公积金),与其他同类地区相比基本持平。年人均工作经费1500元,乡镇站日常开支与县农委所属的内设机构一样实行报账制,乡镇站不单独设财务。四是加强经费投入。2012年以来,投资88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39万元,地方配套148万元),新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25个,改扩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6个,2014年全面完成乡镇站建站任务。同时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配备了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

1.3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太和县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桔梗之乡等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阜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一等奖。

1.3.1 农业生产能力连续提高 粮食生产连年增长,单产、总产屡创新高。2015年全县粮食单产6045kg/hm2,总产120万t。“十二五”期内年均分别增长4.58%、4.22%,其中小麦、夏玉米最高单产11413.5kg/hm2、13749.6kg/hm2,均创安徽省最高纪录,且连续3年实现小麦单产超7500kg/hm2;“菜篮子”产业长足发展,2015年全县肉蛋总产12.5万t,水产品总产1.16万t,瓜蔬总产50万t,“十二五”期内年均分别增长16.8%、29.7%和50.2%。

1.3.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突破 科技创新活跃,支撑作用加强。“十二五”期内,荣获市级以上农业类科技进步奖13项,国家授权专利580件,并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1个,集成组装农艺一体化绿色增产技术模式4套,通过资源重组建立了“安徽瑞泰种业集团”。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67万hm2,生物组培中心2100m2,全县良种应用率100%。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

1.3.3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生态技术稳步推进,2015年建有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7个,省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6个,秸秆直接还田覆盖面积1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7%,农膜、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建立生态发酵床2.7万m2,20个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粪污全部达标排放,水体生态逐渐恢复。

1.3.4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卓有成效 高效农业园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不断向园区聚集。“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园区从零开始起步,现已建成各类高效农业园区50个。其中旧县核心区面积由原来的2333.33hm2发展到了4000hm2,建成了高产高效种植示范、精准农业示范、畜牧养殖示范、水产养殖示范、农业综合服务示范、花卉苗木示范等六大功能区,实现了产业结构、科技引领、经营机制、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创新;双浮、郭庙、大新、高庙、坟台、马集等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初具雏形;安徽有机良庄、冠禅生物科技、恒进农业发展、淙祥科技创新、振中农机服务、福润现代养殖等示范企业在全省处于领跑行列。

1.3.5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5年来,农业效益稳步攀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五连快”。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50亿元,期内增速达8.9%;农民人均纯收入10050元,其内增速达14.7%。

2 存在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一是鄉镇农技推广机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2003年太和县成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将原来31个乡镇农技站推广人员并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随后在畜牧兽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将林业和畜牧从综合服务站中划出,这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在31个综合站之外单独成立了10个区域畜牧区域站,不属于任何一个乡镇管理,机制不活、管理不畅,业务工作不能像以前正常开展,区域站服务功能发挥较差。二是村级服务组织不健全。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留有空白,仍由各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站代服务和一些社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

2.2 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全县31个乡镇现有在编农技人员126人,其中农业专业人才(含高级农艺师、助理农艺师)仅有52人,水产行业全县仅有1名,乡镇综合站编制由撤区并乡时的5~7人,目前每站只有2~3人,有的站只有站长一人工作。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化。全县193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技推广人员6名、占比3.1%;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技推广人员54名、占比28%,农技推广队伍明显老化。很多乡镇没有农机、农产品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更缺乏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应用等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用旧知识推广新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

2.3 服务能力十分薄弱 一是服务面积大。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基层农技人员精简较多,服务面积却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实有耕地面积11.33万hm2左右,农技推广人员193名,平均每人服务面积近667hm2,基层服务力量严重不足。二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本末倒置,服务功能弱化。乡镇站工作人员除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要参加乡镇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调研的几个乡镇几乎所有农技人员都参与了乡镇的包村包点工作。有的还跨行业担任了计生办主任、妇联主任等职务,农技推广工作成了副业,农技服务只能应付,做不到细致周到。

2.4 工作经费明显不足 虽然现在人员工资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但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转化、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财政拨款经费十分有限,农技推广经费主要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获取资金加以解决,进行技术培训或下乡技术推广的力度有限, 频率和规模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短期快速建立农业技术学习氛围的需要。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大规模大范围推广,仅仅保持“小打小闹”,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对处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较差,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农业项目基本都是补助性质的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导致不想要、也不敢要项目,项目实施困难。工作经费制约和影响着农技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乡、村服务组织 一是综合设置乡镇推广机构,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特别是综合站之外单独成立的畜牧区域站管理体系、工作机制进行调整,以发挥区域站的服务功能。二是健全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健全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示范户等为载体的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重点培养“土专家”、村级农技员,形成以农技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3.2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一是增加基层农技人员中高级职岗位比例,让符合条件的人员能够正常晋升,在不同的专业中选拔聘用更多的高级人才。二是出台特岗人才招聘政策,降低学历门槛,补充年轻农技人员,建立健全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三是落实《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的意见》(皖组字〔2014〕29号)文件精神,对年满50岁、工龄30年的基层农技人员不受职数限制,直接聘用到相应的职称。参照公务员20年正科享受副处待遇的做法,职称年满20年后自动晋级,不受指标限制。四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奖表彰评选。每2年对在农技推广中有突出成绩的一线农技人员给予省级表彰,并设立一定数额的奖励基金。

3.3 继续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试点工作 总结太和、埇桥区试点经验,提升完善试点方案,扩大试点范围。制定激励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与农业技术推广紧密结合的政策,把职称的评定、晋升、绩效与科技成果转化挂钩,鼓励农技人员进行自主技术集成和创新。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农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农业技术人员,鼓励和支持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开展科技承包,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责编:张宏民)

卫生建设现状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是人才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高职生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有益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现状着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的融合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人文素质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高职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的融合教育,有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1.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缺乏清晰认知

根据调查显示,高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质”等概念缺乏清晰认知,由此可见,高职生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的了解缺失,高职院校在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相对缺乏。通过对高职生是否都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职生没有机会参与到人文素质教育中。调查还发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缺乏认知,高职院校未能加大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力度,从而导致高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相对模糊。

2.高职生的行为举止表明人文素质的缺失

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校园里,几乎很难看到刻苦学习的学生,周末或者假期图书馆也是空无一人。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的高职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打游戏,虚拟空间谈情说爱,甚至有部分高职生在校与在外打架斗殴,当着老师面抽烟、说脏话,还有互相攀比、考试作弊、私自翻墙出校园等不良现象存在。这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减少高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应加大重视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力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员[1]。

3.高职生缺乏强大的人文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大多数的高职生存在着不思进取、急功近利等问题。缺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导致高职生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高职生毕业后往往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对于自身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认识的很浅显,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低。由此可见,这些都与高职生在校期间缺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这方面的学习。导致他们不能在毕业后极快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径探索

1.整合优化资源,形成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实现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升华情感的目的,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讲座,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大力举办社团活动、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融合的宣传力度,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感慨,其次,学校可以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赋予校园环境以独特的传统文化,使高职生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有所升华。还可以通过设置学校的艺术专栏、文化橱窗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获得熏陶。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具有的特点,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让高职生更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有效融合,为高职生上一堂收获颇丰的课。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目的,通过创设情景,推动学生进行思考。把校训、校风等灌输到学生头脑中,以此促成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通过拓宽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2]。

2.增强师资力量,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教师继承、传递人类社会和民族创造、积淀的社会文明,对人类文化知识、社会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者。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等方式,发挥教师在推动中國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的引领作用。高职教师的师德师风、文化水平、能力高低,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引领者,要在专业及学术上为学生所认可,尽可能帮助学生学习。培养优秀的高职教师,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与人文素质融合的内涵。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气质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提高的人文素质。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教师的进行人文素养的相关培训,建设一支具有极高人文素质的队伍,还可以鼓励教师创新授课方式,积极主动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融入在教书育人中,以此实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帮助学生成才,为社会多做贡献。

3.丰富校园生活,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为了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应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可以通过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比如:汉字书写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激发高职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宣传力度。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传播,激发高职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总而言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发展对高职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宣传力度,有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多多做贡献。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使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3]。

4.革新培养方式,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投入力度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格等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创新对高职生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与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把对高职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作为重点,构建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投入力度。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发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途径,构建高效、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人文选修课,比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鉴赏、法律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修课的选择,然后高职院校安排好教学计划,鼓励教师自主编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融合发展方面的教材,以此达到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4]。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构建人文素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学生的人文素质纳入综合考评当中,以此激励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员的必经之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高职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有利于高职生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促使高职生自觉主动的提高人文素质。高职院校构建以人文素质为平台的服务体系,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理论的深度探索,革新高职人才培养思路,以此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构建以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职生的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深度融合,有效实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少云.高职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探讨[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08(002):79-81.

[2]张树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24):183-184.

[3]杨石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意义与途径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03(005):33-34.

[4]史薇.試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校园(上旬刊),2014,000(008):21-21.

(作者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卫生建设现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核心价值;探析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64

医疗卫生系统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特殊行业,肩负着维护人民身心健康的使命。因此作为一名事关群众生命安全的医务工作者,职业精神在亘古至今都显得尤为重要,其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体现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思想观念、管理水平、整体素质。随着全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中,国家和社会要求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师对患者、医院和社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科室由于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造成了部分医师对自己的使命产生迷茫,不能顺利解决医者、患者、社会三者的利益。当今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革命在不断推进,社会各界特别是患者对医院、医师的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造成医患关系恶化且有上升的趋势。因此,在目前形势下重新审视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医患和谐关系非常紧迫和必要。

一、医学人文素养与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医学人文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它是以医学价值为核心,以哲学思维推理追寻、探究为方法,以人和人的世界(医学人和医学人的世界)目的为归宿,以“我思”(医学思想、医学精神)寻找医学灵魂,从而获得医学界和医学人“我在”的综合性学科。医疗卫生行业职业精神指的是医务工作者在医学行为中的主导思想,是在实践医学临床服务中建立和凝炼为整个医学界,乃至国家社会倡导并肯定的基本价值取向、执业理念、职业素养及职业风尚、行为准则的总和[1]。这是在长期的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中慢慢沉淀积累而成的,并非一朝一夕而就,这种精神要求广大医者时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永远把患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重视病人的权利、人格,呵护病人的健康,用自己的所能维护病人的最大利益和身心幸福,在医疗服务中尊重客观事实与医学规律,精益求精,按照现代循证医学诊疗规范对患者进行医学临床防治疾病实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防止差错事故,自觉地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服务,这才能真正体现出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

二、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形成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历来受到古今中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和修炼,从15世纪中叶就先后提出了“大医精诚”、“主修神养”、“救死扶伤”等职业精神的雏形,但由于当时的通讯技术和地理环境的原因没有形成世界统一、全民公认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标准。直到2002年,由美国内科学会等倡议,并获得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个国际医学组织共同发布《新世纪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这一宣言的诞生得到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支持和认可,从根本上充分体现了当代医学的职业精神[2]。《宣言》从医学本质、医学道德、医学人文、医者内涵、医学伦理、执业准则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业务能力救死扶伤、提高医者素质、维护患者利益、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其核心是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专业都要秉承“高尚诚实的道德品质、尊重生命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技术”,这是当今广大医务工作者乃至医疗卫生系统对自己的价值和职业行为的反思和规范[3]。因此,在《宣言》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本地区的医疗卫生系统的实际情况,把传统的医学文化和新时期的医学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当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了思考和概括,对“尚德敬业、精诚济世”在我国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中的作用进行了探究。

三、尚德敬业、精诚济世的内涵探析

“尚德”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章》,“德,国家之基也”,本意为品德为先、敬业修身、唯真至善、诚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204LX323)。

作者简介:王东栋(1981-),男,广西陆川县人,助理馆员。

通信作者:农乐根,男(壮族),主任技师。

信立人。古代的医疗卫生行业,百姓对医者的德行要求非常高,常曰:“医无德者,不堪为医”。所以,古人认为“崇尚道德”是成为“良医”的必要前提。“崇尚道德”,是指行医之人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心行仁道,手施仁术,正如《孟子·梁惠王上》中所提倡的“医者,是乃仁术也。”培养高尚的道德、纯正的品行、实事的态度、悲悯的情怀,这是医者怜悯生命、仁爱社会、救死扶伤的最根本要求,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施行人道主义的仁爱精神贯彻到临床医疗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的要求。

“敬业”本义为专心致力学业,爱好与业内同行探讨、切磋学问。《礼记·学记》中有“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之说,“敬”者,重也,时刻追求为之奋斗,甘愿为理想事业贡献毕生精血。“业”者是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称谓,是指医院技术人员之专业技术和医院建设发展的大业,涵括了医院、职工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一心一意为人民健康而奋斗的目标。“敬业”一词为今天大众广泛应用,其要求勤奋、好学、执着、奉献的品质以及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的思想尽含其中。明确了把从事生命健康作为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去追求奋斗,告诫我们要不谋私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贡献给人类的健康事业。

“精诚”一词最早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大医精诚》一文,唯有达到医术至精、医德至诚之境,方能成就为“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苍生“大医”。“精”,指专业熟练、医术精湛。在当代,医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积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方法,精益求精,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才能用手中的医学知识解民病痛、保民健康。“精诚”是精于医学、诚于人品之义,反映了医务工作者对良好医风、高尚品格的不懈追求。“精诚”要求医者时刻救死扶伤,常怀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对待有疾求救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如至亲之苦,感同身受地一心赴救。同时还不可恃己所长,邀射名誉,经略财物,在诊疗服务、治学科研、为人处事上都要言行诚谨,戒弄虚作假。 历史就有小医治病、中医治人、大医济世的说法,《后汉书·费长房传》典有“悬壶济世”一词。“济世”指普惠天下,救济苍生,守护健康,关爱生命,解救患者于病痛之中。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及“古之大医者悬壶济世”,告诫医务工作者要运用所学之医学知识和技术,以博爱之德、仁义之行,惠人济世,救死扶伤,为人类、为社会、为守护生命和健康做出贡献。 这也如我们国家提倡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医疗卫生精神相同相累。

“尚德修业、精诚济世”是 “中国医道”和“西方医学”思想的结合体,从本质上凸显了医者本色,具有鲜明特色个性。前者传达医德修养,核心为“德”;后者诉求当今我们医务工作者的医技、精神、价值,核心为“济”。知行一体,融汇贯通,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激励告诫我们医务工作者应该树立崇高理想,培育高尚品格,追求渊博学识,谨记职业操守、爱岗敬业、仁爱生命,达到精湛医术与优良医德完美结合,用“精诚之心”全心全意践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最高使命,它包含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有着时代文明的崭新内涵,是现代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理念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最好诠释,是全国医务工作者在医风和人格上所遵循的原则、规范与准则,折射出“中国医者”的人生感悟和共同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也是我们医疗卫生行业所追求的文化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明捷,张前德.医学人文与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9(4):304307.

[2]中国医师协会.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4):289290.

[3] 伍天章.医学职业精神的辨析与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56.

(收稿日期:2013-04-01修回日期:2013-06-05)

(编辑:潘明志)

卫生建设现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科技的支持。信息技术是时代的代表,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应用和体现。如今人们非常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故此社会对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了更好的管理,为人们的餐桌提供健康的美食,本文结合笔者经验,分析在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中的信息化技术使用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

为了更好的管理全国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就需要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依靠信息技术,将全国的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情况联系到一起。

1 信息化视角下的动物卫生监督管理

系统包括很多板块,包括证章管理、人员管理,全方位覆盖整个体系,包括养殖、屠宰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分。人员管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人员管理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档案、信息条件、人员资源情况。按照条件分类,快速筛选与提取,掌握队伍建设状况,完成资源整体优化与分配。证章管理围绕检疫标识以及证明建立数据库,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查询各种动物当前有没有检疫,实现动态化管理检疫状况。电子出证说的是对传统手工填写数据单的改进。使用现代技术和软件,统一上报各种数据信息。运输数据对接个地方检疫信息报告和证明,能够调查和追踪入境动物和产品情况。国内屠宰管理应用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系统,创建建议信息库,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各种肉品卫生和动物检疫情况,包括动物的屠宰数量,确保肉品安全。同样的养殖场也可以使用动物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随时随地了解兽药使用状况以及动物消毒情况,完成养殖场有效监督、管理,完成整体追踪,保障畜产品质量。

2 信息化动物卫生监督系统意义

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让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变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极大的提高了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使用电子檢疫出证,随时随地跟踪畜产品情况,保障监督管理效果。

3 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监督管理效果

3.1 加强领导组织

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需要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其意义非常突出。领导组织一定要提高重视度,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明白工作追求和价值,其意义突出。要主动在工作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各地区的政府部门有必要积极推广,并签署责任落实书,要形成信息化建设推广责任意识,明白其价值。要制定严密周全的部署和方案,保障信息化建设能够体现应有作用,落实到实际,在推广中保障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

3.2 加强硬件管理

政府部门有必要提高投入,加强监督,予以卫生监督工作更多财力、人力层面的支持,建立电子出证系统、信息库,逐步配备与更新所需要用到的各种硬件设备、硬件设施。要及时淘汰各种工作效率低的老旧设备,主动配备更新更有效的硬件设施,比如打印机、二维码扫描枪。保障每个管理处都有足够的监控点、监控设备,推动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组织。

3.3 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

为保障动物检疫管理有效性,就需要规范化管理制度,建立和实际条件、实际情况匹配的信息化体系。比如参考河北省的信息化推进制度、管理体系,出台一系列的地区规定。在建立规则和制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地区条件、地区特色,做好规范化管理。要建立通报制度从而约束行为,尤其是通报批评一些建设不到位、没有责任心和履职意识的情况。这样的方法能够让其他地区更好的表现,完成信息化建设。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对于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来说意义重大,能够提高管理效果、管理水平。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管理,处理好细节,提高信息化建设速度。使用信息化技术优势,保障人们享用安全、健康食物。

上一篇:电信企业营销论文范文下一篇:逻辑哲学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