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023-11-11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对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作者简介] 潘冬梅(1974—    ),女,浙江天台人,景德镇市第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鉴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还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将二者充分整合,以更好地完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目前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其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实效性差。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虽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依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其二,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然而,目前很多教師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方面的研究不足,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会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三,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小学教师才开始慢慢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时,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学效果不佳。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想要更好地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需充分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其一,各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发展不均衡。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主要经历了呼吁、起步、发展和提高等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各地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看,发展较好的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发展欠佳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缺乏实效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效果。其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的理解不深。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保证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但当前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基本概念、内涵、理论研究、外延等认识不足,也没有真正地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三,相应教师的专业性不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中小学教育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多学校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专业教师,部分学校甚至直接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课上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严重匮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效整合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下笔者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其一,创建情境生态教育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智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在创设生态教育模式时引入一些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然、轻松、真实地表达自我。其次,教师需要让教学情境富有暗示性,一方面能够打动学生,让学生有所顿悟并融入课堂学习之中,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具体的道德形象与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类似的场景后,能立刻想到相关的知识点,实现教育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人与自然”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敬畏自然、感叹自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二,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二者的整合,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更具目的性。中小学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十分重要。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效整合,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二者的整合,找出二者的相似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将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心理结构、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人格特质,因材施教,更好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共同教学目标。其三,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二者的整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教师还需要做好教学方法的整合。首先,教师需要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改为“双向输出”的模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可以主动渗透德育的内容,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活动引入课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更具趣味,教学形式也更加丰富,从而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阶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通过创建情境生态教育模式,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效地整合起来,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楼洪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态德育整合的探索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5):28-29.

[2]杨亚伶.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86.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本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采取行动研究的办法,旨在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遭遇学业个别辅导中被动、低效的问题,从而达到改善学业个别辅导效果的行动目标,并得到以下结论:1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生学业辅导中的应用效果明显;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咨询理论与技术能为改善师生关系的行动提供有效的行动策略支持。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学业辅导 行动研究

1.问题的提出

从9月到11月中旬,两个半月的时间,对A班学生辅导次数高达400多次,主要涉及数学、英语、物理以及政治、历史、地理学科。期中数学和物理辅导占了一半多。我尽力去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然后进行辅导,但学生显得有些被动,我也明显感受到辅导过程中的“勉强”,效果并不是太好,主要表现为:学生并不在意自己是否听懂我的讲解,有的还没等我说完就迅速点头,好像是想让我快点结束;有的是不管自己是否听懂都不说话;有的是知道我的好意,害怕对不起我这份热心,不管自己是否懂了都会点头。而这些都不是我期待的辅导效果,这种辅导方式下的学生学习状态总好像蒙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我该如何激发学生在学业辅导中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辅导的效果和效率呢?

2.研究对象

初二A班。选择A班主要是因为我是A班的班主任,对学生情况比较了解,接触时间较多,进行学业辅导的机会较大;另外,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更方便进行实施行动方案和观察、记录。

3.研究方法

总体研究设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设计思路,即在行动中进行自我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

研究文本主要以叙事的方式进行表达,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线索清晰,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群体更能接受。

其它辅助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自然观察法、日记法、访谈法。

4.实施过程

4.1研究实施的思路

4.1.1带着研究问题查阅相关的文献,做读书笔记并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整合性深入理解;

4.1.2结合自己在辅导学生学业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日记;

4.1.3探索新的辅导态度和方式。

4.2实施的过程

经过对我的困惑和研究目的的仔细分析,积极心理学很快进入到我的视野,我试图从积极心理学的书籍和文献中找到一些突破工作困境的机会。以下是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中对我的困境有所启发的读书笔记: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环境。

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要是指个体对过去感到满意、对现在感到幸福和快乐、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的情绪体验。生活质量虽然对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有着重要影响,但决定因素是个体自身的判断和认识。简言之,个体对自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决定了其情绪体验的主流。积极人格特质包括创造力、判断力、好奇心、爱学习、洞察力、勇敢、持久、正直、有活力、爱、善良、美德、社会智商、公民权、公正、领导力、宽恕仁慈、谦虚、谨慎、欣赏、感恩、自律、希望、幽默、精神信仰共24种。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潜在能力如果得到激发和强化,那么积极的情绪体验便会不断增强,进而慢慢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反应方式,长期反复强化,积极的人格特质自然就会形成。积极社会环境指让人类获得幸福的环境条件,比如人际关系、家庭环境、文化环境。人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得经验并完成自我发展的,如果仅依靠个体自身的力量而没有外部的积极影响,人是很难实现自我良好发展。心理学家Williams等人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需要强调的是,积极心理学的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积极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发挥积极的人格特质,从而使个体获得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不断被激发和强化,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进而促进积极社会环境的形成。

对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基本内容和内部关系大致有了一个了解之后,我开始了对自己的辅导行为的反思与再行动和再反思。

我通过反思自己的辅导过程,认识到我辅导的动机过强,更多像是在弥补自己求学路上曾经的无助感(自己在学生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我的成绩不是太好,我很渴望在自己不会或者困惑的时候有老师来指导关心帮助我,但很多次我都成了老师错过或者遗忘的对象,还记得自己每次鼓起勇气去奢望老师能停留我座位旁边关注一下我,却换来的是一次次失落和自卑),所以与其说我在辅导我的学生,倒不如说在辅导一个曾经未能得到老师辅导的自己,很显然,此时的辅导行为并非基于学生本身的情况,而是基于我想象中的学生情况,而这种想象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不但如此想象,而且还把由此种想象衍生出来的辅导行为强加到学生身上,忽略了对学生最基本的尊重,也离开了教育中最基本客观规律,恰恰这样做法,给学生带来的是种被强迫、被束缚的消极体验。那么,我该如何去改善这样的做法,在辅导过程中创造一些积极体验,进而改善学业辅导的被动低效的局面呢?我联想到个体心理咨询的情景,并将个体心理咨询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联系起来思考,希望从个体咨询的做法中获得一些启示(我一直认为心理咨询的很多智慧可以用在教育和教学中,它们的目的在某个角度上看是一致的:助人成长和助人自助)。一般在心理咨询初始阶段,咨询师会协助来访者界定对方想解决的问题或者困惑即共同商讨咨询的目标,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问题和期待,另一方面也是让来访者感受到自己前来咨询的动机和目的,而后者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咨询的效果和进程。心理咨询在初始阶段的这个做法渗透着积极心理学的色彩:咨询师把是否寻求帮助、描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和自由全部交给了来访者,而自己的角色是“协助”来访完成这个任务,这会有效地激发来访者解决问题的动机和主動性。于是从那以后我每次在辅导之前,都会多问一句类似于“需要老师帮帮你吗”的问句,果然,还真是遇到了一些学生的拒绝,说实话,被学生拒绝的那一瞬间确实有些让我受挫,因为他们在那种情景之下确实需要帮助,但为什么会拒绝我呢?后来,经过继续反思,我才意识到自己虽然语言上是在询问学生是否需要帮助,但通过我的非肢体语言显示出来的信息是:这题你不会做,我很想帮助你,现在你也很需要我的帮助,你没有理由拒绝。也就是说,我从某种程度上仍然没有给学生选择的机会,这种强迫的背后满足更多的依然只是我个人的成就感,但一定程度上却损失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也造成了一部分同学对我的依赖心理。后来,每次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我都会努力让自己先平静下来,然后在学生旁边先静静地站几秒钟,用心去感受他们在困难面前所做的努力,并对这些努力做出积极的肯定,如果他们还是解不出来,我会试着提示一下思考的方向,但从不教给他们具体做法,这样大概进行了半个多月,效果很不错,学生主动问我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很期待我能在他们旁边待一会,即使是静静地看着他们做题。下面分享的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学习辅导案例:

小霞,女,家长管教非常严厉,性格内向,学习认真努力,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学业成绩却非常糟糕,很多学科老师跟我反应了对这个学生情况的困惑,这引起了我的关注。

有一次晚自习,学生们都在做数学作业,我有意识的转到她附近停了下来,她正在解一道关于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她首先思考了一会,感觉有些困难,先是暂时把这题放着,接着做下一题,结果又不太顺利,她开始有些着急,又回到上一题用笔在题目和图形上画来画去,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再读一次题目,她的思维好像被紧张焦虑的心情阻断成一点一点的,想象力也几乎被这种不安的心情淹没得无影无踪,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很难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了。我观察到她很在意在我面前是否能做出这些题目,她非常不想看到我失望的样子,哪怕是一点点。

我问她:“需要我提供一些帮助吗?”

她缓缓的将身体移开一点,把练习册往我这边推了一下。

“刚才我一直在观察你解这道题,第一次尝试,你做出了一些努力,发现有点困难,就暂时放了一下往后做,可到后面一题你感觉依然不顺,你又回来更加“认真”地做这道题。你第二次做这道题的时候有些紧张甚至是慌乱,比起解答过程你更在意快速解答的结果,你不妨先深呼吸几次,让自己平静下来,放空自己,再轻装上阵,说不定就能做出来,平常心尽力而为就好!”(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小霞解答这道题的突破口,很明显,她第一次解题并没有静下心来投入细致的思维,只是大致凭直觉不会就过了,第二次回来的解题心态完全处于非常态,很难急中生智。那么,我辅导她的策略更多是在心理上下些功夫,首先第一步就是帮助她安抚、面对和疏导消极情绪,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再去解题。)

我说完这些就离开了,五分钟后回来发现她依然没有解出来那道题,但是写出了部分证明过程,而且把自己感觉到很困难的地方打了问号,她的情绪状态比起刚才轻松许多,而且在有条不紊地做后面的题了。在我看来,她已经成功地克服了刚才比较糟糕的状态!

“我很欣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能将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过来,找到了做题的积极感觉,而且那一题你已经写出了大部分答案,还标出了自己确实不懂的地方。你需要老师在这个地方提醒一下你吗?”

(她点点头,顺便把手里的笔递给了我。)

“你可以先跟老师描述一下你感到很困难的地方吗?”(如果一个学生不能清晰且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解题过程中的实際困难,就很难找到和记住从困难中走出来的道路。在叙事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咨询师采取的第一步就是协助来访者用自己感到习惯的语言来清晰地描述和界定目前的心理问题即外化问题,这一环节能够让当事人从存在的问题中解放出来,摆脱问题带给当事人的消极感受,能为当事人调动全身积极力量去重新解构问题奠定基础。)

小霞清晰地向我描述了一遍她感到吃力的地方,语气隐隐约约还是有些无力感,特别是她说到“这里我真的想不出来了……”的时候声音明显低弱。就在我正要告诉她解答思路的时候,却从她的眼神里观察到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接着她把练习册迅速翻到了前面的知识回顾部分,扫视了一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又返回来看了看那个条件和整个题目,一下子豁然开朗:“老师,我知道怎么利用这个条件了!”现在回想起那一刻,依然让我有些意外,我越来越相信积极情绪体验给学习辅导带来的意外效果。我也在思考:如果让学生经常在学习中得到这样的积极体验,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可能会发生质变,甚至出现奇迹。

5.研究结论

5.1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生学业辅导中的应用效果明显

通过两个多月的课外学业辅导,反思和总结正反两方面实际工作经验,让我认识到在学业辅导中营造轻松、幽默、欢快、真诚、包容、理解、感激、希望的积极氛围,激发学生心中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明显减少学生对老师辅导行为的心理阻抗和防御,激发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亲密、感激、崇敬的感情,进而渴望老师的学业辅导并有效提升辅导质量与效果。

5.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咨询理论与技术能为教师对学生学业辅导的行动提供有效的行动策略支持。心理咨询是一种非常专业而系统的助人领域,有着自己的理论根基和技术范式,教育也是一份助人的事业,二者有着共同使命,在激发人的主动性和潜能的具体操作上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学业辅导过程中我应用到了一些团体和个体心理咨询的具体技术,比如:即时反馈、此时此地、具体化、倾听、共情、澄清等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转化成具体的行动方法,进而让学生在被辅导的过程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促进辅导效果向着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仇海荣.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一所普通中学学生抑郁状况调研:http://www.doc88.com/p-991284246077.html,3-20,2003.

[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群言出版社,2012.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须向创新教育工作体系转型,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线上”教学与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相比,“线上线下”这种双向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倾向于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内涵式发展,更加强调思政教育的政治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发展性。因此,如何实现日后高校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育人格局,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创新教学  高校  思政教学

高校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使其成为一个体格健全的人,而是需要培养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适应性人才。社会若要取得全面的发展与进步,则必然不能缺少高素质的人才。现如今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网络媒体信息的良莠掺杂以及信息来源的复杂化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瞬息万变。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担负着日常教学工作中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的重大责任,还需要在“线下”和实践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人生价值实现的引导,将思政教育贯穿到日常学习与课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学生思想政治认知和水平的全方位发展。此外,“线上教学”的弊端是易出现前学后忘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将“线上线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线下”也能进行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

2.有利于转变思政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习近平总书记这段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党对高校的领导,深刻阐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笔者深知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树立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引领者,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全面塑造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平台。思政课教师除了引导大学生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懂得明辨是非、不走弯路外,也要不断地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让其具备正确的国家民族观念,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领会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落实到人生准则当中来,充分认识社会和自己。同时,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己的立场和原则,成为新时代真正的国之栋梁。除此之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一般都是在高校校园内进行宣传的,构建高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意味着需要在全校范围进行广泛宣传,各方面不断努力,“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全体师生形成一个合力,并对促进思政课堂改革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保证学生“线上”思政教育,“线下”进行思想巩固的全方面健康发展。我们知道,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其教育体系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实现教育教学中“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对于转变思政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模式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高校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建议

结合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深刻内涵,依托于“线上线下”的教与学,构建出完善的、高质量的高校思想工作体系,需要高校继续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全新工作方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考虑周全,在教学方法、学习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融合,这对于艺术类院校尤为重要,具体建议如下。

1.夯实“线上”教学内容,构建“线下”思政思想

首先,“线上线下”相互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将思政工作体系融合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日常当中,促使“思政热潮”真正地融入当代大学生的“线下”生活,打下“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基础。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和“线下”校园生活相融合,尤其是能够紧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坚持教书育人和以人为本,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让大学生在“线下”能够更多地理解和信任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握紧“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不管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育人,“立德树人”都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线上线下”的相互融合要全方位地融入到高校治理体系当中,清晰思政工作的具体方向。最后,推动“线上”思想政治工作嵌入“线下”高校治理体系,构建出两者相互衔接、配套协同的良性工作机制,比如西安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的“红色美术研学班”,让学生在“线上”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在“线下”参加该院开展的多种课外“红色”活动,使得他们能够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有趣、有心地相互融合,让这样的教育模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构建。

2.优化“线上”教学模式,协同“线下”教育方式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进行优化,在“线上”的课程中坚持科学的课程教学原则,完善各方面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构建更为科学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并充分依托于微课、慕课、微信等育人平台建设,通过多种多樣的形式为思政课程创造更多的可能,合力将高校中的教学单位与行政单位的育人工作进行全方位整合,真正实现高校思政“线上线下”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结构。首先,需采用更加精细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尤其是艺术类院校的思政教师,不仅要做好“线上”教育工作,还要进一步在“线下”关注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政治思想体系构建的核心对象,青年人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这就要求高校在“线下”要用更加热情和亲切的方式服务于学生,将“线下”的工作重心放置于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成长体验当中,把思政工作真正做到青年学生心中去。其次,高校可以借鉴吸收当代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对思想教育的“线上线下”理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比如,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处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在“线下”对学生进行逐一的心理辅导,避免学生的思想或者心态出现偏差。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以心理健康为基调的课后活动为学生疏导学习与生活中的压力与困难。通过以情动人的方式直达学生的心灵深处,使“线下”思想教育工作变得更易让学生接受。

3.通过信息技术将“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深度融合

高校要在“线下”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和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及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如“红色考察活动”“主题党日活动”“重走革命之路活动”等,在这些活动当中精准发力,不断进行思政教育的渗透,增强学生的信念,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这些活动,能够让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下”的教育相互结合,为青年学生搭建信念的平台。

在“线上”思政教育中若是一味地依靠传统课堂讲解这一教学手段,不仅无法起到思政教育的效果,可能还会让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低下,从而限制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要想真正地形成高效的思政教育格局,就需要将其和“线下”教育相融合,实现两者的互补互助、相辅相成,让“线上”教学的优点得以有效发挥。例如,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适当的时间通过影像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与课程有关的内容,也可通过名家名作口述历史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思政课程的体验升华,增加学生的学习印象。当然,在完成“线上”教育后,教师还可以利用“线下”教学模式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不定时给学生推送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觉悟的视频或文章,将思政教育全面地融合到学生的“线下”生活中,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的思政教育。

結  语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伊始,西安美术学院便通过多种平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接受程度,利用多平台交互教学的形式,展开思政课程的“线上线下”同时推进的教学工作。通过雨课堂、腾讯会议、微信群组等多个网络平台,在兼顾出勤率与课件展示完整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多样的互动模式,例如课堂在线讨论、短视频分析、名家作品赏析等,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文化知识的记忆,也能够更好地保证学生对思政课程“线上”教学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大量德才兼备的适应型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借助于现代化手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所以,高校要想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既要立足于校内的实际发展情况,又要积极与现代教育的主题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思政氛围,实现对学生“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引导打造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张静淼.“金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9.

[2]朱红晖.大数据时代基于O2O模式的思政课教学优化[J].学理论,2017(7):224-226.

[3]王良青.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探析[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17,34(2):121-125.

[4]凌小萍,张荣军,严艳芬.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46-49.

[5]程涛.思政课在“慕课”时代发展的实施路径分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3).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繁华面貌。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大量搜集、整理和归纳,对现有几种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体育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 基础教育 体育 教学模式

通过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资料室的搜索,对“中小学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模式”的文献的整理和归纳,筛选出了体育界专家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多部著作,如季浏教授的《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和罗玲教授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學》中的教学模式研究的一部分等,他们的研究对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通过中国知网、贵州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等,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高级检索。由于个人能力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不难发现,关于中小学体育体育教学模式的博硕士论文、期刊等履见发表,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呈逐渐上升趋势。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同于英语、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学活动,它有着自身所固有的特殊性。体育教学模式不仅要反映一般教学模式的普遍性,还要反映其自身的特殊性。我国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探讨起步较晚,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毛振明教授在《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文中,从体育教学模式的兴起入手,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阐述了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基本属性、基本构造等,并结合十中体育教学模式说明体育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中的可行性。罗玲教授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系统、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思想和桥梁,它是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能动的双边活动过程中的策略和方式。在笔者看来,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教学原理设计出来的并在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方式。每种教学模式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对象、教学范围和适用条件,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应用条件和适用对象,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对象、现实条件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学者对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多借助于体育教学方法。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论研究;第二方面,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假设进行实践研究。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刘晋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一文中,通过对中、德、美、日、俄高中体育教学的比较,提出了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教学模式的方法;吴涛在“试析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通过对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具体操作程序、师生关系和教学条件等几方面对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利弊进行研究分析等。对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主要成果有:张勇在“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中根据传统高中教学的模式,提出了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系统的教学策略;郭芙茉、周雷、王红等在“新时期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操作现状及对策”一文中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关系的构建、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个性化、情感化、主导性、能力化”的教学模式。在笔者看来,关于我国高等学校、中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履见发表,而关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则较少,仍处于教学模式的基础探索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目前来看,我国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教学模式的推广上,教学模式的应用则比较混乱,没有专门的、具体的应用性机制,同时也缺乏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机制,不利于教学模式的深入发展。

3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局面不断得到改善,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不同的专家和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分类。季浏教授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中,从人发展需要的角度、教育组织形式和探究的方式3个方面进行研究,将教学模式分为自主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和探究学习模式;罗玲教授在《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从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运用将其分为:成功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模式;邹师教授在《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中,分别从蕴含现代教育理论角度、体育教学目标角度、体育教学方法角度、教学组织形式的角度、课的类型角度将体育教学模式系统化、条理化等分为27个层面;邵伟德教授在“体育教学模式的梳理与分类”中,分别从重点类教学内容、体验类教学内容两个角度将教学模式分为八个方面。从目前专家对教学模式研究这一方面看,笔者认为各位专家和学者从教学模式的不同角度分类各有千秋,但邹师的分类更加具体化、详细化,是对体育教学模式系统性的、条理性的明确划分,有利于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4 对我国中小学现有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学校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过去以技术教学、发展模式和身体锻炼的教学方式得到很大的改变,体育教学的四段式结构也得到了改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健康第一”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也由单一化向多样化模式的转变,教学指导思想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以下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做简要的分析。

4.1 创造性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发展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同样也需要创新。创造性教学模式是罗玲教授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有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对体育教学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之间互教互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不足之处在于:创造性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素养和水平要求较高;在运用过程中分为多步,对中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种挑战。

4.2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最早源于日本的快乐体育,它是为了解决学生厌倦体育课而提出来的教学模式。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在运动为基本手段和遵循學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愉快的学习。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具体实施步骤难以确定,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4.3 情景式教学模式

情景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场景的设置的一种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教师要根据课堂需要设置相应的场景。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可以置身情景中进行全身心的投入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的渴望程度提高。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设置需要相应的设备,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对教师的艺术性思维较高,大部分体育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

4.4 分层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因素基本相同划分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根据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可以体验成功;根据学生的技能发展水平、身体素质等条件针对性的提出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尊重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实现其目标。不足之处在于: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分层方式缺乏科学依据,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心理问题;评价标准单一,缺乏创新。

5 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

教学模式不仅要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研究发展,而且也要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农村等地区进行开发、研究和实施。经济发达地区教学模式的研发基本上已处于饱和的状态,而我国的民族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我国的西北地区、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村等地区;也可以对不同性质的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如成人学校、特殊教学的学校、艺术类学校等进行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学校进行研究:如小学、初中、高中;同时也可以从不同年级的角度进行研究,如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可以对教学现状、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等进行个案研究。

6 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不足之处

(1)我国关于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扎实,但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经济原因和人口原因,人们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而我国的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我国农村等地区中小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则相对匮乏。(3)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教师难以把握其之间的差距,容易把两者弄混淆。(4)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还处在沿用阶段,对教学模式的创新还不够,创新型人才较缺乏。(5)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相挂钩,要把二者之间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把二者割裂看待。(6)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评价体制不够健全。不同的教学模式虽然评价体制不一样,但仍要有相应体制的标准,不能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 刘晋,邓日桑,王素玲.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1(4):92-95.

[3] 吴涛.试析日本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J].湖北体育科技:体育科技,1993(4):69-70.

[4] 张勇.高中体育教学创新模式探索[J].成功(教育),2010(11):68.

[5] 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41-48.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碎片化”时代的到来,这种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战。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有很强的优越感,缺乏磨炼,典型的心理特点是:热情活泼与沉默孤独并存、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爱追求新鲜感,心理承受能力弱。与此同时,他们是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喜欢在网络上追求新鲜感,寻求刺激,学习能力强,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新事物。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传媒逐步“碎片化”。传媒“碎片化”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影响下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心理健康等。因此,这种背景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

二、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认知水平失衡

传媒“碎片化”环境中的信息丰富而庞杂,大量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涌入大学生大脑,当外界的信息输入量超过正常的负荷,就会造成大学生的思维混乱和心理压力。在各种价值观互相交织的特殊发展阶段,大学生容易出现抉择失据、认同缺失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出现心理极度“失态”和失衡。

2.价值取向功利化

传媒“碎片化”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的根本差异之一在于传播内容的公开性、不可控制性。尤其是网络文化中包含的西方生活理念,对上网的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青年人的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就会被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所替代,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向世俗性、功利性价值目标偏移的倾向。

3.人际交往能力弱化

传媒“碎片化”环境下,人际交往多依靠文字描述或者声音来判断对方、想象对方,这导致部分大学生被对方的文字信息所迷惑,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片面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仅依靠虚拟的人际交往寻求安慰和满足,将会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这无疑将造成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导致其自信心下降、情绪低落,甚至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1.传媒“碎片化”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大学阶段是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需要在这个阶段明确自己、接受自己、完善自己。与广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与传媒“碎片化”相伴而来的是丰富、便捷的资讯,不仅有效地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更拓展了他们心灵空间,为大学生逐渐健全和完善自身的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2.传媒“碎片化”开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

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是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但这种传统的方式覆盖面窄、影响力有限。而传媒“碎片化”时代拥有信息传播渠道新颖、丰富的特点,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空间,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功能得以增强。依托构建信息沟通的有效载体,能极大地打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空限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化。

3.传媒“碎片化”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或不敢去进行心理咨询,也不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因此,借助传媒“碎片化”时代的特点,有效融合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一套全面的、立体的心理信息库,提供网络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论坛等方式,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

四、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举措

1.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

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院系和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Ⅰ级网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包括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工作队伍教育培训以及科研和校际交流等,并有效组织实施;Ⅱ级网络为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和大学生心理科学协会,由学生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信息资料搜集和反馈并组织实施有关主题实践活动;Ⅲ级网络为全体学生干部,在接受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训的基础上负责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突破局限性,要将工作对象由个别学生扩展到全体学生。目前高校心理教育中心大都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辅导,除了接待来访的学生外,即使是主动策划心理辅导活动,也更多的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预防心理问题等内容。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关注大多数没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心理需求往往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和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紧密挂钩,满足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借助传媒“碎片化”时代的优势,系统地将心理学引入到大学教育中来,提高大学生整体身心健康的水平。

3.借助网络技术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心理教育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当充分依托传媒“碎片化”时代网络的优势资源,有效发挥网络间的交互功能,在资料收集、问题反馈、效果检测等方面进行整合,建立完备的心理状态监控系统、学生发展综合档案系统、心理检测预警体系,实现动态化监控。通过对学生入学心理状态的检测,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建档、分类及相关跟踪调适,建立大一新生心理档案和开展大学适应性教育;通过细化分析二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方法,建立相关辅导机制,对大二学生进行学习科学及思维科学教育;通过分析三年级学生性格中的优、缺点,并组织人员有效跟进辅导,建立大三学生自我同一性训练;通过择业、就业心理辅导及挫折训练,提升大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整合新媒体推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

在传媒“碎片化”时代,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并逐步完善数字传媒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的信息整合,以充分挖掘和发挥数字传媒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载体和楔入功能,依托校园LED、学生PC和手机等移动互联终端,通过设计研发系统软件、主题网站,搭建覆盖全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微”电影、“微”视频、“微”动画等“微”信息的网络传输通道,构筑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的交流、互动环境。

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出现了新的问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外,更为重要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各高校应结合传媒“碎片化”时代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时的特点,不断尝试和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郭智勇.传媒“碎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1):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机制及平台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3MSZ007)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农毅(1973— ),男,广西宁明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堂教学下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面向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突出学生心理素养培养,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挫折应对能力、自我统合能力等。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入手,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  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策略

学生的情商直接影响到其就业和后续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提高学生情商水平的关键。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人类心理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即人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能长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人心理调适能力的体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意识的建构,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应从当前大学生的特点入手,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其将知识和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能力。心理素质是制约大学生能否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养,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背景下,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呈上升趋势增长,而企业提供的岗位相对有限,许多院校都面临着“就业难”的情况,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伴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急需纳入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刺激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既能提供大量岗位,减轻就业压力,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依托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以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的专业化能力和拼搏精神,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较差,直接影响了后续活动的开展,故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院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1.教学内容一致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中的“顶层”,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与心理健康教育有诸多相似之处。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不同指导思想的指引全面提升自己,同时还要拥有更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勇敢地面对挫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因此,两者在部分教学内容上有高度的相似性。

2.教学模式一致

创新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有一致性。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都可通过理论知识传授发挥课堂教学作用,强化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其次,都可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精神上的熏陶,培育其优良的品格。最后,均能通过市场调研、主题讲座等活动,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其实践能力。

3.育人目标一致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适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本质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拓展,是借助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健全学生的品格,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創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而心理健康也重在健全学生心理,使其拥有健康的身心,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方向高度相同。

当前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不健全

针对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晚,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不强,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操作的问题。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也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我国现在更突出“共性教育”,而忽略了个性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缺少拼搏精神,限制了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当前,多数院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当作一门正式课程,只是在经济学科中有所涉及,学科定位相对模糊。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只重视书面知识讲授而忽略实践的做法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另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也比较匮乏,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较少,在无形中增加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的难度。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由于对实践方法掌握不够娴熟,导致其创业积极性受阻。

3.创新创业环境尚不成熟

从社会层面上看,人们受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创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该想法打击了部分创业者的积极性。在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难以让全体成员都成功,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失利;又因社会大众不看重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认为他们缺少经验,使学生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上述因素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近年来,虽然国家大力支持高职学生创业,但社会对人才的评估标准相对单一,尚未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4.创新创业活动机制建设尚不健全

现如今,我国已颁布了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倡导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手段,依托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及项目开展各种活动。但从宏观层面上看,鼓励政策之间的系统性不强,各自孤立,没有形成教育合力,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例如在创新创业融资渠道、财政投入等方面相对匮乏,再加上高职院校不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创新创业活动机制建设尚不健全。

心理健康教育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

1.确定学科间相互渗透的教育观念

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大学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根据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邓克尔的研究得出,心理支持是影响个体身体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个体有效化解心理危机的关键资源。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通过调动潜能、调节情绪和行为激励等给予学生心理方面的支持,以助于大学生成功创业。综观当前的教育现状,因高职院校过于重视理论知识传输,重视专业知识成绩,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比较匮乏。市场经济背景下,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高职院校应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适当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

2.强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大多高校已经把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在这种形势下,要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激励作用,从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以助于学生进一步完善人格。这种正向的引导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还能引导学生自我激励,确保其在复杂的环境下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指导。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发展相对缓慢,缺少系统化研究,又因部分教师创新创业经验匮乏,所讲授的内容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创新创业理论成果,定期召开创新创业教育讲座,指出创新创业活动中的问题,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充分彰显创新创业的独特价值。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学生队伍建设,强化对大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或在每个创新创业团队中挑选出一名核心成员,让其负责团队心理健康工作,为团队成功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3.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良好的氛围有培养人、激励人的效果,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首先,可依托校园网络,借助校园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介,积极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容,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应积极开展校园科技竞赛,并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辩论、演讲等比赛,深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其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创新创业的优秀品格。一方面,应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健全学生的品格;另一方面,应建构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高校文化,彰显校园文化风貌,依托高水平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创设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另外,还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大力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并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形成示范引领的效果。

4.建构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落实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和学校应从宏观视角入手,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心理。学校可通过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创新創业教育活动的实施,需要依托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把创新理论和实践操作联系起来,突出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比如,依托政策、场地及资金方面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形成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高职学生给予一定的支持。全社会也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风气,宣传优秀的创新创业模范,促使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致力于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难题,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深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另外,还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峰,汤梦姣,李秋梅.创业心理素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0(15):301-302.

[2]刘小琴.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9):82-84.

[3]钱玉华.高职影视传媒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7):16-17.

[4]任争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2):129-130.

[5]王杰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创新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5):98-100.

[6]赵喜恒,王健.高职院校多校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7):107-108.

[7]赵宇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文化建设[J].现代职业教育,2019,(21):220-221.

[8]徐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基于辅导员工作的视角[J].现代职业教育,2015(3):18.

[9]张晓敏.基于心理资本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4):131-133.

[10]杨珊,蔡虹.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4):145-146.

(谭雅茹: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与铁道工程学院)

上一篇:把字句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风格与服装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