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本土知识农村教育论文范文

2024-02-02

发展本土知识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对苏力“本土资源”的基本认识

目前中国法学主要受“现代化范式”的影响, 正因“范式”的影响却又不是中国法学走向的正确导向, 使得中国相继产生了四大法学理论。“范式”主要完整以西方法律作为模版甚不加以思考、编辑直接引入中国, 作为中国法学发展主要参照。然而“本土资源”却颠覆了“范式”, 它主要以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新的习惯和中国文化本土传统, 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法律制度来构建中国法制。并且“本土资源”构建中国法学方式恰好与“现代范式”构建中国法学方式相反, “本土资源”主张建构一个运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法治。利用本国家的传统文化、民间习惯、以及民间的处事规则来促使中国法学的发展, 其反对完全依靠西方法律制度并且必须从中国的本土出发才能最有效的、最节约成本的构建中国法学, 并且依靠“本土资源”的特色来建设“本土法制”从而完成中国法制的建设。

二、“权力本位论”对比苏力“本土资源”的讨论

“权利本位”主张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既人权, 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 它是以权利和义务作为探讨点, 集中讨论权利和义务本位的问题来促进中国法制发展。而“本土资源”是在中国传统习惯、文化、生活规则中来构建中国法制, 与“权利本位”相比较而言, 其突出了“本土资源”的使用并且更多的是关注“本土法制”, 在用“本土资源”构建中国法制的同时也不排除西方有利于中国法制的一面;“权利本位”虽然没有大量仿照或者炮制西方现代化的法制, 但其以探讨权利和义务的问题来构建中国的法制与“本土资源”刚好相反, “本土资源”重点强调以本土文化、本土生活规则和传统惯例作为法制起点, 笔者认为苏力所谓的本土文化包括传统的义务限制、身份限制和专制束缚, 不把权力与义务作为引导中国法制发展的核心。“权利本位”不能独立地构筑中国法学与中国法制的体系, 那么它应当怎样处理好与实证、规范分析以及社会分析两方面的关系呢。这对于我国法学研究来说是十分重大而艰巨的问题, 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因此本人认为“权利本位”不可一枝独秀的引导中国法治与法制的发展。相反的“本土资源”不仅强调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的文化, 苏力老师强调要建立在批评、法制的政府推进模式的基础之上建构中国法制现代化走的是本土资源模式之路。

三、“法条主义”对比苏力“本土资源”的讨论

在现代法制社会司法实践中, 法条主义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从事司法活动、要依赖法条中的法律标准和尺度来进行社会活动。正如法制发展的时间性、实践性, “法条主义”本身被施加贬义性, 但其对世界各国的法制进步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主导法律的制定的立法活动已是屡见不鲜、引导人民运用法律来规范行为, 并且作为司法活动强有力的标准。“法条主义”指导着各国法制制定的立法活动, 相比“本土资源”的传统型构建法制的理论来说, “法条主义”却是开放型的、稳定型。“本土资源”开辟中国法制建设新理念, 特别其中的本土文化对中国法治进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笔者认为其实质性的作用并未有力表现出来, 相比较而言“法条主义”的实践性证明了其对世界法制构建、乃至法治的普及贡献度更加大, 而在中国更是体现了笔者的观点。相比之下“本土资源”在强调政府推进模式的情况下也并未摒弃世界各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

四、“法律文化论”对比苏力“本土资源”的讨论

“法律文化论”对法制构建起促进作用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心理定势和行为模式等进行了剖析, 慢慢在法学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派别, 它是基于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学术背景产生, 因此“法律文化论”与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是分不开的。“法律文化论”是从特定的背景出发, 是更深层次的挖掘法律的底蕴, 且“法律文化论”从历史社会学的法律制度和法制精神、类型学的法律内核的核心范畴和法律现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出发, 深层次且涉及更多理论性, 背景性探讨来促进中国法制的建设。虽然“本土资源”在某些方面与“法律文化论”相似, 例如:“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法律制度和文化, 以及在这以文化中积累起来的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为模式、和法律观”。然而却大相径庭, “法律文化论”的研究并不排除借鉴西方的研究, 笔者并不是完全肯定的说中国“法律文化论”的研究完全是借鉴西方的, 虽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但从效率上来说借鉴西方对“法律文化论”的研究来研究中国自己的“法律文化论”来促进中国法制建设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通过中西对比可以更好的补足中国“法律文化论”研究的不足。然而“本土资源”也有不排除西方优秀理论的意思, 在中国的大环境下, 政府推进模式的情况下, 或许结合西方的理论和“本土资源”是更好的一个选择, 比较而言更有利于中国法学的发展。

五、对几大法学理论综述

综上所述, 首先中国法制本土资源化与政府的推进必须放在共同的平台上。其次中国本土资源化与政府推进模式需要提前的思想准备, 有长期的发酵过程。然而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 很多学者及法学家们只看到了本土资源理论, 没有分析法治本土资源的缺陷, 使得本土资源无法再深入论证。本土资源停留在合法性与正当性, 没有论证其可行性, 也就是说其停留在理论上, 没有任何实践的可能。这或许是决策部门在实际运作中无法采纳的重要原因, 仅仅看到起本资源的主张, 没有完全否认“变法”模式的意思。笔者认为, 本土资源并非排斥“变法”模式和自己“一枝独秀”, 而是两者兼并, 相互促进与融合。并非“本土资源”是谬论、是落后的、是消极派, 甚至说成保守主义, 笔者认为“本土资源”是客观性的社会进步的产物, 它不一定能正确引导中国法学的发展, 并不一定要对中国法学有很大贡献, 或者帮助节约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成本, 但是正如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历史人物并不是历史决定者, 应该是历史发展的促进者”, 同样的道理, 对于中国法学, 孤立的法学理论也不是中国法学发展的决定者, 笔者认为真正影响着中国法学的发展的是各大法学理论的相互研究、相互评价、相互批判, 只要中国法学处于这种循环中, 中国法学的发展方向才稳定, 对于这样一个理论基础强大的法制国家来说, 普法教育根基才稳固, 法治社会实现才全面, 所以“权利本位论”、“法条主义”、“法律文化论”、“本土资源”对于中国法学的发展, 我们应该抱有一个积极的态度, 不否定某个理论的价值性, 并且应该充分研究每个理论对于中国法学发展的价值所在。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在巨大的成就面前中国法学却未能有效的作为中国法制发展的理论参照标准, 中国法学未能高效的评价、批判、指引中国法制未来的建构方向, 并且它也没有指出中国法学具体应该采取何种理论来主导着中国法制的推进, 本文主要利用“本土资源论”与三大理论的对比, 研究“本土资源”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本土资源,法治,法制

参考文献

[1]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续) ——对梁治平“法律文化论”的批判[J].政法论坛, 2005.

[2] 顾培东.也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中国法学, 2009.

[3]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下) ——对苏力“本土资源论”的批判[J].政法论坛, 2005.

发展本土知识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浙江卫视在2014年将其引进, 第一季由浙江卫视和韩国SBS联合制作, 第二、三、四季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制作, 第五季后更名为《奔跑吧》, 由浙江卫视节目中心独立制作。[1]《奔跑吧兄弟》播出的这四年来本土化气息越来越浓重。本文将着重对浙江卫视独立制作的第五季《奔跑吧》节目本土化措施进行分析, 探究我国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如何脱颖而出, 做出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本土化的真人秀节目。

一、真人秀在我国的发展

其实目前为止, 并没有一个很规范的定义来定义真人秀。真人秀大多数时候是指“由普通人 (非演员) 在规定的情景中, 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 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 做出自己的行动, 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 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 由普通人参加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2]虽然现在有一部分真人秀是由纯素人完成, 但是更多的还是由素人和明星的组合或者纯明星组合完成。

我国早期的真人秀大多数是以素人为主进行录制, 比如《非常6+1》、《开心辞典》等益智类的节目, 随着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等的风靡, 一系列选秀节目也在2005年之后迅速被观众喜爱。随后江苏卫视的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 整合了这类真人秀的优势大获成功。

直到2012年, 随着《中国好声音》、《蒙面歌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引进版权真人秀的热播, 很多电视台都开始学习引进外国节目的版权或者模仿外国节目, 我国的真人秀节目进入了一个明显的高峰期。

《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这一类节目, 走出了摄影棚, 去到不同的地方进行拍摄, 每期节目也有不同的情景设定和内容的安排。但是这些节目难免会遇到同质化的问题。在《奔跑吧兄弟》播出后, 相继推出了《两天一夜》、《极速前进》、《真心英雄》、《挑战者联盟》、《极限挑战》等明星户外竞技类真人秀, 但是还在播出的, 且受到观众喜爱的节目屈指可数。

二、探究《奔跑吧》的本土化发展

《奔跑吧兄弟》由于第一季受到韩国制作方的影响, 我们在节目中可以看到很多游戏都是在模仿《Running Man》。[3]但是从第二季以来, 《奔跑吧兄弟》开始寻求突破, 打造自己的个性。到现在的第五季《奔跑吧》, 观众都能看出其中《Running Man》的痕迹正在慢慢消失, 节目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本土化的发展。

(一) 节目定位本土化

真人秀节目不能把自己定为成一档仅供大众娱乐的节目, 而是要坚守媒体的职业道德和底线, 弘扬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奔跑吧》第五季第一期的故事就是重温“鸡毛换糖”的故事。“鸡毛换糖”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兴起的雏形和基石, 虽然游戏的环节轻松愉快, 但是也在时刻提醒我们, 义乌人现在的幸福和财富, 也是由他们的祖辈, 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

(二) 嘉宾阵容本土化

《奔跑吧》这一季在一开始, 就给予每位嘉宾非常清晰的定位。“暖心队长”邓超, “无敌大黑牛”李晨, “天才赤赤”陈赫, “极速小猎豹”郑凯, “百变开心果”王祖蓝, “青春正能量”鹿晗和“懵懂小仙女”迪丽热巴。这些人物标签是符合人物性格的, 这些嘉宾普遍也是观众所熟知的。不同嘉宾的不同标签, 也能兼顾到不同的受众。且每期节目除了固定嘉宾外, 特邀嘉宾的选择也增添了节目的本土化。

(三) 节目内容本土化

《奔跑吧》每一期节目的拍摄地的选择都是有背后独特的地域文化的, 在第五期《保卫黄河》和第六期《旅游大奖争夺战》都是在陕西延安拍摄的。其中的《黄河大合唱》是符合节目主题的, 这一期在嘉宾服装和游戏设置中, 都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陕北文化。秧歌、腰鼓以及游戏中的道具红枣, 都是非常好的节目内容本土化的具体实例。

(四) 后期制作本土化

《奔跑吧》后期制作很精良, 特效字体活泼多变, 增添了时下流行的表情包、颜文字和网络流行语, 剪辑的形式也多变, 有视频聊天式、对话框式、弹幕等众多形式, 且在部分细节处采用现在流行的“鬼畜”方式进行剪辑, 还有一些吐槽式的备注, 增添了节目的娱乐性和时尚性。

三、结语

在同类型节目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 《奔跑吧》的脱颖而出, 不仅仅是因为明星带动粉丝从而带动收视, 而是其节目注重内容的设置以及制作的本土化。《奔跑吧》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的, 但是未来成功的真人秀的发展方向一定是新颖的节目形式和本土化结合的产物。

摘要:我国真人秀节目近年来发展迅速, 但是其中大多数是购买国外节目的版权或者是模仿国外的节目, 缺乏创新且同质化现象严重。本文以《奔跑吧》为研究对象, 通过总结《奔跑吧》节目中的具体内容, 分析其中具体实施本土化的例子, 为其他引进版权的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真人秀,原创性,本土化

参考文献

[1] 浙江卫视官网.《奔跑吧兄弟》从被“求放过”到“快到碗里来”.[EB/OL].http://www.zjstv.com/news/zjnews/201501/323370.html.浙江卫视蓝天下, 2015年01月12日.

[2] 肖琦.基于《奔跑吧兄弟》明星户外真人秀节目本土化特征分.[J].戏剧之家, 2015, 11.

发展本土知识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随着乡村教育战略发展目标从助力决胜脱贫攻坚迈向助力全面乡村振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配置、待遇保障和专业发展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乡村教育振兴亟待更加精准地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振兴 乡村教师

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相继发布,乡村振兴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先后出台系列政策,在师资配置、待遇保障、专业发展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但是,从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新挑战,影响着乡村教育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教育振兴背景下,如何更精准地疏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成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课题。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努力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作为第一个专门指向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到空前高度。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里程碑式政策文件。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补足乡村教师短板,谋划新时期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师资力量。在这一系列政策的努力下,从总体上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配置、待遇保障、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1. 统一编制标准使乡村师资配置相对充裕

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是师资配置的主要依据。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先后经历了1962年师班比重点校取向、1984年师班比向城取向、2001年师生比向城取向等不同阶段。特别是2001年《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見》规定的城高乡低的师生比标准,为城镇师资配置长期高于乡村提供了政策依据,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1]。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规定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结束了长期以来向城性的教师编制标准。之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再次重申“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并强调“向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在政策倡导下,乡村学校师资配置相对充裕。

2. 完善待遇保障使乡村教师工作生活相对改善

全面提升乡村教师待遇是乡村教师“下得去”与“留得住”的重要保障。国家先后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提出“完善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等,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 “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共安排203亿元支持地方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截至2019年年底,中西部22个省72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8.06万所乡村学校,惠及126.54万名乡村教师,人均月补助额达到369元。在中央奖补政策的示范引领下,17个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省份主动扩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面,7个非连片特困地区省份自主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累计178.1万名乡村教师受惠[3]。此外,国家还出台一系列文件,合力实施乡村教师医疗、住房、荣誉奖励等多种保障政策。2015年以来,中央财政划拨奖补资金206亿元用于乡村教师医疗、住房和荣誉奖励等,惠及中西部725个县8万多所学校近130万名教师[4],极大改善了乡村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

3. 加大培训力度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更有保障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国家出台一系列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的利好政策。《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同时要“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为此,“十三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101亿元支持实施“国培计划”,引导中西部地区加强乡村学校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截至2019年年底,累计支持中西部地区培训教师超过1500万人次,对乡村教师完成超过一轮的全覆盖培训[2]。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更有保障。

二、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挑战

2020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未来乡村教育的战略发展目标从助力决胜脱贫攻坚迈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面对新的战略目标定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

1. 乡村学校教师编制标准与师资需求有张力

2014年,国家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这是师资配置政策的重大进步。当前,城乡学校的实际师生比呈现从城区、镇区到乡村递增的趋势,但是学校实际平均班级规模却呈相反趋势[6]。在广大乡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小规模学校、小规模班级大量存在。在学生数量相同的情况下,由于班级规模小、班级数量多,乡村学校需要更多教师,也就是说乡村学校需要更高的师生比标准。而目前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是基于理想学校规模设定的,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学校规模差异,不能满足乡村学校特别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需求。

尽管《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師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强调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时要“向乡村小规模学校适当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但国家对于班师比并未给出明确的量化标准,地方在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置上陷入“无标准可依”的困境。一些地方探索出台了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配备标准,如江西省规定成班率较低的村小、教学点应按每班不少于1.5名教师的标准足额配备教师[7];湖南省规定按照教学点规模和课程开设合理配备教师,原则上一个教学班配备2名教师[8]。但各地对班师比的规定不尽相同且没有硬性规定,一些地区在具体实践中落实并不到位。

2. 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初衷与激励效果有落差

随着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实施,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明显改善,对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有研究发现,现行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制度对激励教师留任的作用并不显著[9]。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的初衷与激励效果有一定的落差。

一方面,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倡导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但调研发现许多地区对学校进行分类时比较粗糙,简单依据学校所在地行政级别或距离县城距离分类,未能很好地体现学校艰苦边远程度;一些地区甚至将职称、教龄和乡村任教年限等纳入补贴依据,对中青年教师不利。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缺乏明显的梯度差异,不同类别学校之间补贴额度相差不大,难以起到激励作用;许多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贴额度较低,与教师因到乡村学校任教而产生的交通费等额外支出相抵销,甚至不及支出,进一步弱化了乡村教师生活补贴的激励效果。

3. 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内容与现实需求有错位

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乡村社会拥有独特的文化和资源,乡村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小班教学、全科教学和复式教学。但目前在教师培养和乡村教师培训过程中,缺乏对乡村文化和乡村学校教学实际的关注,使得在乡村学校教学的教师能力准备不足。

在教师培养方面,缺乏体现乡村文化和乡村教学实际的课程设置。例如,梳理不同学校小学教育师范专业培养方案发现,仅有少数学校在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中设置了《农村教育概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等作为拓展性课程,大多数学校,特别是承担乡村教师定向培养工作的学校,在小学教育师范专业培养方案中缺乏相应的课程设置。在教师培训方面,国家要求教师培训要“围绕重点解决乡村教师校长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分层、分类、分科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块内容”[10],但这些要求仅为原则性和倡导性的,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乡村教师培训未能针对乡村学校特点和乡村教师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

三、精准教师队伍建设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政策探索

为应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配置、待遇保障、培训培养方面面临的新挑战,亟须进行更加精准化的政策设计。

1. 构建体现城乡积极差异的教师编制标准

当前,城乡统一的教职工编制标准未考虑到乡村学校规模效益低的现实,难以满足乡村学校的师资需求。综合城乡师生比的现实水平和乡村学校规模效益低的事实,应积极推动教职工编制标准从城乡统一走向体现城乡积极差异,建立师生比乡村大于城镇的教职工编制标准。具体而言,城镇学校按师生比核定编制,乡村学校依据学校规模建立以师班比为主要指标的教师编制分类核算制度。依据在校生数量对乡村学校进行精细化分类,不同规模学校执行不同的师班比标准。例如,福建省规定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10~30人的学校至少配备2名教师,10人以下的学校至少配备1名教师[11]。短期内,各地可根据财政供给能力在保证学生安全底线原则下自行探索;长期来看,要通过在全国选择有代表性的省份进行试点,形成具体明确的国家师班比标准,为各地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2. 完善体现梯度激励的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制度

针对当前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激励效果有限的问题,须进一步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贴政策,建立体现梯度激励的补贴制度。首先,基于广泛调查与民主程序,综合行政级别、城校距离、交通条件以及学校环境等因素,对乡村学校进行更加精细化、合理化的梯度分类,切实体现学校的边远艰苦程度。在此基础上,除教龄、职称、乡村任教年限等因素之外,严格依据学校梯度分类给予教师有梯度吸引力的激励措施,拉大梯度间的额度差异,令教师在刨除到乡村学校工作的成本支出后仍愿意到乡村学校任教。

3. 建立体现乡村特色的教师能力提升支持体系

为提高乡村教师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应建立体现乡村特色的教师培养和培训体系,为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给予支持。一方面,完善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方案,加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对有志于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师范生,特别是定向培养师范生,除了要求其系统学习学科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外,还要加强小班教学、全科教学和复式教学的能力训练,安排师范生到乡村学校进行实习实践,让师范生具备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必要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同时,开设乡村文化、乡村教育类特色课程,强化师范生热爱乡村、融入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信念和情怀。另一方面,建构分级分类的乡村教师培训体系,发挥不同级别教师培训的优势,有侧重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强化培训内容的乡土性,针对乡村教学实际开展小班教学、全科教学、复式教学等教学法培训,面向乡村教师需求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及心理问题疏导、校本课程开发等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乡村教学能力。同时,加强乡土文化、乡土知识教育,提高教师的乡村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秦玉友.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巩固成就与跨越陷阱[J].教育与经济,2016(6):30-3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十三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700亿元支持乡村教师“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EB/OL].(2020-09-10)[2021-08-13]. http://jkw.mof.gov.cn/gongzuodongtai/202009/t20200910_3586328.htm.

[3]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附件1:2019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情况)[EB/OL].(2020-06-19)[2021-08-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0/202006/t20200628_468807.html.

[4] 梁丹,林焕新.教育部:乡村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地位待遇明显改善[EB/OL].(2020-09-04)[2021-08-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16/meitibaodao/202009/t20200907_485978.html.

[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0-03-10)[2021-08-1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165169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9[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416-420,426-428,434-438,458-462,466-470,484-488.

[7] 江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西省村小、教学点办学条件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EB/OL].(2015-07-30)[2021-08-13].https://www.jxedu.gov.cn/info/3462/144278.htm.

[8]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小学教学点办学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2012-04-17)[2021-08-13].http://jyt.hunan.gov.cn/sjyt/xxgk/zcfg/gfxwj/201702/t20170214_3990661.html.

[9] 赵新亮.提高工资收入能否留住乡村教师—基于五省乡村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9,40(10):132-142.

[10] 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组织实施工作的通知[Z].(2018-02-22)[2021-08-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13_329820.html.

[11]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制定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方案的通知(附件3:福建省农村小学教学点基本办学条

件)[EB/OL].(2014-05-21)[2021-08-13].http://jyt.fujian.gov.cn/xxgk/zfxxgkzl/zfxxgkml/zcwj/201405/t20140521_3656756.htm.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规划一般课题“浙江省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评价及优化研究”(课题编号:2020SCG013)、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20JC047)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发展本土知识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自贸区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目前,我国设立的18个自贸试验区中,有10个包含在“一带一路”经济带中。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促进中外文化“走出去”和“走进来”方面具有长久的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直接带动旅游产业的兴盛。借助于互联网的高效传播,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文旅产业,是被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优先驱动的产业。自贸区承载着文化出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了世界认识中华民族,认同中国文化的进程,进而提升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认可度。

二、国内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数字文化产业是“互联网+”及其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文化产业与数字化的结合。其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英国、美国、日本、韩国

英美日韩四个国家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链相对完整。政府建立产业园区,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培养数字文化创意人才,集中发展数字文化产业。伦敦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就是世界级创意文化产业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经过升级改造,所有数据档案数字化。全民均可随处使用、享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成果。

二是版权意识强,产业发展成熟。美国版权产业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越来越广,CD、电视录像、图书期刊出版物、计算机软件等行业成为美国主要的出口行业,近几十年来美国电影业更是带动了全球电影文化的发展。

三是政府部门、产业协会、基金组织等机构,支持和推动产业发展。韩国和日本的数字文化产业,同时得到多方机构的扶持。产业管理采用“一个来源,多种用途”的理念,将一个创意题材用在不同的项目管理中,如电影、电视剧、游戏、动画制作、漫画出版、形象产品、音乐、舞台活动、明星等子项目都可使用同一个创意题材,使产业拥有了持久的生命源动力。

(二)中国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上海和其他自贸区)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数字文化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标志着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和提高。2019年《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在2004年到2017年的增速两倍于GDP增速。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3.26万亿。更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末开始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在疫情期间数字文化产业的表现仍十分优异,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等消费出现爆发式增长,凸显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从自贸区方面看,根据“2019-2023”五年规划,上海将在浦东把文化贸易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平台。数字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支柱性产业之一,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计划到2025年推进10个创新示范的国际化文化项目,建成运营10个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的国际化文化创意园区,培育引进10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市场主体,力争实现文化贸易总额突破100亿元,国际文化专业人才达到1000名,初步建成千亿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陕西自贸区成立了“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中心,与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联手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体系和“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致力打造秦汉数字文化产业聚集地。从供给端看,在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数字文化产业链已基本成熟,已具有相当完善的产业基础和社会共识,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产业人才资源分布不均,多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河南、陕西等自贸区人才配给不足。从需求端看,随着网络用户付费习惯的养成,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潜力和市场价值也得到进一步挖掘,数字文化产品已成为目前群众文化消费的主产品。

三、本土文化对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作用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每个省、市、区都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本文所指的本土文化并非只包含传统文化,还包含经过本土地区人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整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形态,包括民族特色、宗教、风土民情、民间艺术、民俗礼教、民俗建筑、手工技艺等等。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对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可起到多方面的助推作用。

(一)有助于自贸区之间数字文化产品差异化增量

我国文化资源丰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客家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等等,各自贸区可就地取材,深入发掘本土文化价值,利用数字技术加以重塑再造。拿“故宫”IP来谈,有网友说:“故宫‘卖个萌’就做到了15亿的营收”。故宫卖的这个“萌”,就是利用数字技术,以新感觉、新味道、新时代的风格,重新包装本土文化产品的成功案例,数字技术让故宫文化产品更加多元,数字故宫官网、电商旗舰店、生活潮品、文化创意体验馆等,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数字化升级,成功吸睛各年龄层人群。差异化的本土文化有效规避了文化产品创新再造过程中出现的雷同情况。各地区基于本土文化打造文化产品,其风格也会不尽相同。抓准本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质的精神、底蕴、内涵,加以新时代数字化新技术创造性重塑,不仅丰富了数字文化产业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还能使我国本土文化中的价值得以传承。

(二)有助于自贸区深层次打造高质量文化精品

我国本土文化历史积淀久底蕴厚,古往今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历史故事,借助于数字技术打磨、包装,可以让传说人物重生于今世,让历史事迹中值得传颂的本土文化精神再次展现。近几年,国产IP动漫电影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取材,经重新解读和刻画包装后,在国内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案例很多,丝毫不逊于欧美大片。2015年7月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票房9.56亿,内容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2016年7月上映的《大鱼海棠》票房5.65亿,内容取材于古典神话《山海经》和《搜神记》,影片内典型建筑取材于福建客家土楼;2019年1月上映的《白蛇·缘起》票房4.51亿,内容取材于民间传说“白蛇传”,影片内本土文化涉及唐代汉服、建筑,奇门遁甲和五行八卦;2019年7月上映《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50.7亿,内容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封神榜》,此IP一出更有网友脑洞大开:“《封神榜》中的每一个人物角色都是一个IP,可以仿照美国‘漫威宇宙’打造出一个‘封神宇宙’。”

(三)有助于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分布更加均衡

国内自贸区遍布多省市、多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多地开花,将会使原本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的人才得以有效疏解,以本土文化为题材的创意文化产品,其设计制作需要更多土生土长、了解本土文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各自贸区围绕本土文化打造文化产品,将会吸引、聚集本土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在产业化人才培训的补给下,各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人才供给得到有力的后备支撑。人才资源配置由文化中心城市的密集型,转变为多个产业集群按需分布,进而使本土人才价值输出最大化。

(四)有助于区域性产业链加速成型

文化产业基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支撑,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国内动漫产业园先行起步,现已在多地自贸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载体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催生企业涵盖动漫、游戏、影视、娱乐、投资等多个行业。随着基于本土文化打造的IP产品数量增多,涵盖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流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传播渠道数字化、消费场景数字化、基础设备产品研发、数字内容衍生品市场等环节的全产业链趋于完善,进而在自贸区会形成产销一体化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加速数字文化产品高质量、高效率、高回报产出。

结束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数以千年,虽屡遭磨难,历经浩劫,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优良品格。自贸区的发展承载着“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使命,充分利用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中的历史价值,能够加速我国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创造出更多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瑰宝产品,让世界在新的时代,以更高的眼光看中国。

摘要: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等技术的加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自贸区的数字文化产业迅速成型。高质量发展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是国家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着力点。我国本土文化资源丰富、积淀深厚,充分利用好本土文化,对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本文将基于国内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结合当前自贸区的发展进程,分析本土文化对自贸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作用。

关键词:本土文化,数字文化产业,自贸区,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组建专项课题组.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R].2019.

[2] 王学琴.国内外数字文化产业内涵比较及现状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4(05).

[3] 陈卉.数字文化产业与自贸区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企业,2019(11).

[4] 范玉刚.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问题与未来瞩望[J].中原文化研究,2019(01).

发展本土知识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中职教育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培养农村先进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农村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乡村振兴战略和中职教育中存在的关系的进行研究探索,力求找出一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佳路径或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职教育;农村经济发展

引言:

实现乡村振兴计划主要需要人才,这对我国农村中职教育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落实培养农村人才和农村教育发展以及农村农业现代化等计划。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目前还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对职业教育认知不到位以及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限制,针对这些情况要采取相应对策进行破除,使中职教育可以健康合理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乡村振兴和中职教育存在的关系

农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和城市以及城镇之间有较大的差别,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计划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任重而道远。而教育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有着不错的影响,“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全面建设农村教育发展[1]。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有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职责,加强中职教育建设可以有效推动人才的培养和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所以,作为职业教育的关键一环,中职教育要和农村教育系统形成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保障农村中职教育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培育人才,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中职教育提高积极发展平台,同时也为农村地区的职教功能高效发挥提供重要的实施环境,从而为建设更好的产业结构打下基础。针对以上情况来看,中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要基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乡村振兴下中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多方协调,完善制度建设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很有的制度不健全的地方,要通过多主体协同建设,打造完善的农村教育功能。并且对农村经济发展具体特征进行分析,培养多元化优秀人才,以农村发展需要为核心进行定性培养,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職教育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例如:在经费制度上,要以农村中职教育为基础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体系,对专项项目进行相应的资金制作,同时保证每一笔教育资金的使用都可以受到农村社会的监督,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和公共性;在招生制度上,为提高中职教育生源的质量,更加高效的开展学生后续保障工作,各教育部门应当协同工作,做好招生核查工作,并制定相关的农村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中职学习,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保障;在教资考核上,要严格按照职业教育资格考核标准和要求,确保中职教育的工作正规化和规范性,让中职教育可以更好的运行。最后,在多方协调共同努力下,完善制度建设,为促进中职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储备。

2.转变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思想束缚

中职教育在农村传统思想中还是有一定认知偏差的,要想顺利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从思想上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误区。这要求,社会和政府部门要担起相应的责任,对农村地区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全新认识和重视,传统的教学系统中对普通教育比较重视,而对职业教育却有一定的轻视,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教育部门要以身作则,重视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工作,并且根据本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有效推进中职教学的健康发展;此外,政府部门也需要充分发挥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优点,通过自媒体和网络以及电视等渠道开展职业教育的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可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改变心中的偏见,端正自身的态度[2]。最后,中职学习要积极改变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强化教学水平,提高中职教学的专业水平,基于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通过中职教育的观念更新和质量提升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更好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培养需求,在中职教育中要打造出优秀的职业技能专业教师团队。对师资力量的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提升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路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大背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中职教育中的师资力量建设应该有高度的重视,这也是为培养学生优秀技能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为了更科学合理的建设师资团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点,加大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的录取机制进行改革,根据农村相应的政策优惠进行灵活多样的转变,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投身到农村职业教育工作中来,不断的充实农村职业教师团队;此外,要合理利用当地企业资源,聘请企业中专业技能水平过硬的技术骨干来到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第二点,中职学校要建立起相应的教师培训和进修机制,为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提供保障,鼓励教师积极进行专业技能的探索更新以及学历提升。第三点,呼吁建立农村职业院校定向培养机制。对有意向到农村职业院校工作的高校学生以及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定向培养,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充足的师资力量保障[3]。第四点,对农村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合理的薪资评定。完善的待遇水平和合理的薪资评定以及晋升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农村职业院校教师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要按时、足额的发放中职教师薪资,并且对教师薪资通过合理科学的评定进行比例的增长。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应该持续发挥中职教育的关键作用,对农村中职教育提高就业保障和资源支持,让中职教育可以最大化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帮助。对于教育部门和教学工作者来说,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优化教学工作,落实早国家教育需求中职业教育的推进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洪娟.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科学咨询,2020(49):166-167.

[2]贾玉莲,丛国勋,潘荟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7):273.

[3]冉于平.基于乡村振兴的中职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21,18(11):126-128.

备注: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

发展本土知识农村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日渐加快。在林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要素,关系到整个生态环境的和谐、平衡,是实现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作者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点,客观地探讨了新农村林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林业发展;对策

在党十八大报告中,重点谈到了生态文明,而构建“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是促进人与自然平衡发展的重要桥梁,占据一席重要位置。在林业发展道路上,农村是其主要阵地,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土地都分布在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发展状况直接关乎我国社会文明的持续发展。为此,要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不同途径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有效解决新农村林业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使其健康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一、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

在生态环境建设下,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体现在不同方面。一是:我国森林资源匮乏。新时期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占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1%,而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占12%,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众多发展国家中也处于末端。森林覆盖率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26%,远远低于世界森林覆盖率。就我国而言,森林资源较多的是东北地区,所占比重较大,东北11省平均覆盖率为31%,黑龙江、吉林等地区的森林面积已占到全国面积的41%。二是: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站在社会层面来说,人们大都不具备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部分实际建设务工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效率极其低下,是林业发展道路上重要的障碍物。在新形势下,我国生态环境被严重污染、破坏,大部分植被、林产品失去了耐以生存的环境,而林业发展也受到极大地影响,加上人们不具备较强的环境意识,没有意识到林业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大量珍贵树木被砍伐,影响林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缺乏健全相关政策与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下的林业发展必须拥有健全的政策、管理体系,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确保各项林业工作顺利开展。在林业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多角度健全相关的政策与体系、管理制度等,导致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频繁出现,无法有效指导林业建设,加快生态环境整体建设步伐。

二、生态环境下新农村林业发展对策

(一)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管理工作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必须把各方面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执行相关的政策、方针,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其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从不同角度入手,做好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作,尤其是长江流域。对于这方面,要全方位分析长江流域的实际状况,多角度、多层次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治理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为促进林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林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多样化职能,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其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还要做好总体规划,制定可行的目标,比如,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新时期林业建设有序进行,要结合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全面、客观地分析其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化的林业建设方案,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

想要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资金与技术投入力度至关重要。政府必须充分意识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财政支出,调整投资比例,确保林业建设拥有足够的资金。具体来说,政府要重新综合规划生态建设项目,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新农村整体工作布局中,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加大资金投入量,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还要通过不同途径发动社会力量,多鼓励工业企业、社会产业在方面的投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资金的分级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在林业发展方面的利用率。在此过程中,要多角度扩大投资规模,设立专门的林业发展资金管理部门,避免浪费大量的资金。此外,还要优化利用先进的现代树木种植技术、管理技术,不断拓宽生态环境保护渠道,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下新农村林业的持续发展。

(三)健全相关政策、立法,加强法制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必须综合分析林业发展现状,健全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更好地保护林业环境,加大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大众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建设,意识到其重要性,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原则,对于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避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从某种角度来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国家、政府的大事,更是社会大众必须重视的方面。政府部门要优化利用社会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生态环境建设,发动社会力量,充分调动林区附近的群众参与积极性,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共同解决林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避免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好人类耐以生存的家园。

三、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的方面较多,建设难度较大,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生态环境下新农村林业发展道路上,要结合我国国情,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工程规划,要以全球生态环境为媒介有效实现接轨,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林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为林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好林业生态环境,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作者单位:辽宁省凌海市右卫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尤明星.新农村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06:53.

[2] 魏仲杰.新农村基于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6,08:21-22+24.

[3] 王思潼.浅析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266.

[4] 何会娜.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策略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199-200.

上一篇:现代职业教育构想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实验课程改革体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