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乔尔·斯普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激进派教育史学的代表人物。意识形态操纵、文化战争和消费主义是其教育思想的关键词,批判性地思考历史是其对教育史的基本态度。作为当今美国教育史学界的领军学者,斯普林的教育思想备受关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斯普林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可拓展的空间。

[关键词]乔尔·斯普林教育思想意识形态操纵研究综述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10028

乔尔·斯普林(Joel Spring)于1940年出生在加州的圣迭戈,是美国著名的激进派教育史学家、多元文化教育家。其学术经历丰富,1964年于罗斯福大学获得历史学士学位,1965年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社会学及心智史硕士学位,1969年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得教育政策研究博士学位。如今,斯普林被纽约城市大学女王学院和研究生院骋任为教授。

斯普林著书甚丰,截至2015年,已出版著作78部(包括著作再版),涉及教育政治学、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内容。多年来,斯普林发表论文百余篇,不仅美国境内多所大学及教育机构邀其前往演讲或主持会议,而且在世界范围内,自1985年起,斯普林曾受邀前往西班牙、匈牙利、法国、新加坡、芬兰、土耳其、中国、越南、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发表演说。作为美国激进派教育史学的代表人物,斯普林的思想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其主编的教材《美国教育》,自1978年以来,先后更新了17版,足见其教育思想的受重视程度。

一、研究概况

(一)我国学界研究概况

1997年,史静寰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史专业招收第一届博士研究生时,开设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与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专题讨论课就把斯普林的一些作品当作重点阅读和讨论对象[1]。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在《杰斐逊教育思想的现代性阐释》一文中论及杰斐逊教育现代性思想的优异性特征时,援引了斯普林在《美国学校:1642—1993》中的观点作为佐证[2]。至此,我国学界对斯普林教育思想研究的序幕便拉开了。

新世纪以来,我国学界对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关注急剧升温,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研究数量逐渐增多。截至到2016年5月,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条目下以“Joel Spring”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共检索到296条相关文献。从期刊论文的主题来看,主要涉及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初等教育、行政法及地方法、世界历史、文化、政治学和宪法在内的29个学科或研究方向。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陈露茜、周采、张斌贤、史静寰、贺国庆、傅林等一大批国内知名学者都对斯普林教育思想展开了相关研究。从论文来源来看,硕士论文数量最多,共计158篇,占文献总数的533%;博士论文共38篇,占文献总数的128%。

第二,研究深度得到拓展,并取得一定成果。首先,在研究论文上,2010年,清华大学赵琳博士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上发表了斯普林《论教育全球化》的译文;2014年,傅林教授在《教育学报》上发表了《乔尔·斯普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一文,论述了斯普林作品汉译本及其传播、我国学界对斯普林及其作品的研究、有待拓展的作品翻译和研究空间等内容,该文是目前国内对于斯普林史学思想研究最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其次,斯普林著作的汉译本相继出版。2005年,贾晨阳翻译的《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出版,该书是斯普林最重要的教育哲学思想导论性质的代表作,包括专制教育与民主教育、教育中的分歧传统、文化政治、性别政治和教育与人权五个部分。斯普林解释了该书标题的来源:“该书献给麦克斯·施蒂纳,他的那句话‘大脑中的轮子’被用作此书的标题。”[3]此译著流传甚广,是斯普林作品汉译本中引用频率最高的一本[4]。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张弛、张斌贤教授翻译的《美国教育》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汉译本字数达45万字,对于中国学者系统了解美国教育的现状及运行体制十分有益[5]。同年,史静寰教授团队翻译的《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书出版发行,该书前言部分对斯普林的学术经历、族裔身份、研究领域及学术著作、以及斯普林的教育史观关键词“意识形态操纵”、“文化战争”等进行了简略地梳理。该书汉译本为国内学者系统、全面了解美国学校的传统与变革提供了极大便利。

斯普林的两次中国访学也激发了我国学界对其教育思想的研究兴趣。2010年,斯普林应傅林教授的邀请前往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四川省多元文化研究中心讲学,随后赴北京参加其作品《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汉译本首发式,与我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发表演讲《论教育全球化》(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在中央民族大学发表演讲《全球问题: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Global Issues of Minority Cultures and Languages)。2012年,斯普林再次访问中央民族大学,并发表演讲《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问题》(Issues in Glob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二)国外学界研究概况

早在1969年,斯普林的学术观点便受到国外学者的关注。1969年,斯普林在克利夫兰的西部保留地大学任教,并开始与伊凡·伊里奇保持信件往来。1970年,斯普林在墨西哥库埃纳瓦卡的跨文化档案中心(Center for Intercultural Documentation,简称CIDOC)与伊凡·伊里奇、保罗·弗莱雷等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在伊里奇的推荐下,斯普林的《教育与公司化国家》(Beason Press,1972)出版,伊里奇为该书题写了序言。

《教育与公司化国家》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一方面,国内的某些组织如人文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umane Studies)、加图研究所(the Cato Institute)开始主动联系斯普林,正如斯普林所说:“1972年《教育与公司化国家的兴起》一书出版后,一些自由主义者组织开始与我联系。”[6]另一方面,学界开始关注斯普的教育思想,马文·拉泽逊(Marvin Lazerson)于1973年、西德·吉尔伯特(Sid Gilbert)于1974年分别在《哈佛教育评论》和《当代社会学》上发表对此书的评论,直到2001年,仍有学者陆续发表评论。斯普林的教育思想一直备受关注,截至到2016年6月,笔者在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共检索到斯普林书评等近百篇。以2009年为例,一年内便有9篇书评性文章,最新的研究是2015年12月克斯克书评(Kirkus Reviews)刊登的对斯普林《完美生活》(A Prefect Life)一书的评论。

二、取得的研究成就

(一)国内研究成就

国内有关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此外,周采教授在《美国教育史学:嬗变与超越》一书的第5章“激进派教育史学的冲击”中用13个版面来介绍斯普林的《美国学校》,从批判性地思考历史、意识形态操纵——斯普林的教育观和教育史观、文化战争——定义美国故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7],是目前我国学界对斯普林教育思想剖析最有见解的成果之一。

通过梳理汇总,发现国内有关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1学术经历与著作研究。我国学界对斯普林学术经历与著作的研究,主要以傅林教授的《乔尔·斯普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史静寰教授的《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张弛、张斌贤教授的《美国教育》为代表。傅林教授在《乔尔·斯普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一文中介绍了斯普林的学术背景、学术著作,斯普林自1972年至2013年以来出版的28部著作做出了总结,并以表格的形式详细归纳了著作的出版时间、作品名称、出版社、版次和研究领域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斯普林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张驰、张斌贤教授在《美国教育》一书的序言部分简单梳理了斯普林从1964年至2010年的主要学术经历,并列举了斯普林有关全球化、教育政治学、教育哲学、教育史、美国教育的著作和教材这几个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史静寰教授在《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书的序言部分也对斯普林丰富的学术经历进行了简略地介绍,并指出斯普林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教育史、教育哲学、跨文化教育、美国原住民文化、教育政治学、教育全球化和人权教育等[8],并对斯普林的《美国教育》等著作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2族裔身份研究。就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而言,最有代表性是史静寰教授的《美国学校:教育传统与变革》和傅林教授的《乔尔·斯普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国家的挑战——美国部落学院的兴起与发展研究》。史静寰教授在翻译《美国教育》一书的译者序部分简要地介绍了斯普林独特的生活经历,讲述了其印第安人血统、其高祖和祖父在乔克托族部落的领导者地位,并突出了斯普林对自己美国印第安人身份的认可。史静寰教授认为:“斯普林非常强调自己的印第安人‘血统’和‘登记在册’的美国印第安人身份,可以说这是他关注美国种族及多元文化问题,倾心研究美国原住民历史及印第安人文化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动力。”[9]傅林教授在《斯普林作品的翻译与研究》中的贡献在于她将《美国学校》与《美国教育》两部书中对斯普林族裔身份的研究做了一个汇总。在《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国家的挑战——美国部落学院的兴起与发展研究》一文中,傅林教授从更为广泛的背景中提供了有关斯普林族裔历史的情况,叙述了“哭泣之路”上的印第安人的西进运动以及这一过程中所遭遇的虐杀和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教育被蔑视和摧毁的史实,突出了美国印第安人当时的悲惨处境[10]。

3激进派教育史学研究。周采教授的著作《美国教育史学“嬗变与超越”》、陈露茜的著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三大教育思潮概述》和柳艳鸿的毕业论文《美国教育史学流派研究》是该研究的代表。周采教授在书中总结了激进派教育史学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并概括了激进派教育史学的主要特点:现实政治关怀、批判性趋向、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开放性。此外,周采教授批判性地分析了激进派的不足,并将温和派和激进派与传统派的联系作了比较性总结[11]。陈露茜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三大教育思潮——新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和新进步主义。其中,陈露茜将斯普林作为激进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分析了以斯普林为代表的激进主义的基本学校观:市场机制干预公立学校,导致了“公司制”学校的出现;国家权力干预公共学校,使学校成为了现有社会阶级结构的卫道士。学校与社会一样,都已经成为机构化、制度化、官僚化、商品化、特权性、垄断性、异化人性的“分类机器”,因此,激进主义者要求“去学校化”。陈露茜在论述激进主义基本学校观的同时,批判性地指出激进主义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去学校化”之后的教育改革或改造的措施,这也使得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进主义思想的影响十分有限[12]。柳艳鸿在论文中也突出了激进教育史学派对政治的密切关注,认为该学派是以“政治上的激进主义”为理论依据的。此外,作者指出该学派的理论基础——社会冲突论,该学派总的特征——对以前的教育史学派进行全面反击,并且在研究的出发点上有别于正统教育史学派和修正教育史学派[13]。周采和刘艳鸿两位学者都将激进派教育史学与传统教育史学进行了比较,都认识到了激进派对政治的高度关注,并批判性地总结了该学派的特征。陈露茜则更多地是关注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美国三大教育思潮,并指出了这三种教育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

4多元文化史学思想研究。国内对于斯普林多元文化史学思想的研究以两个方面为基础:一是斯普林的演讲,二是斯普林著作的汉译本。傅林教授在论述对斯普林多元文化教育思想的研究时,更多地是直接引用斯普林演讲和著作中的内容,并未提供他人已有的相关研究,这也反映了国内学者对该方面研究的不足。

(二)国外学界研究成就

截至2016年6月,笔者在JSTOR西文过刊数据库检索到的斯普林书评类文章近百篇。在这近百篇书评中,1973年至1989年间共有35篇,1990至1999年间共有20篇,2000年至2015年间共有39篇,涉及到斯普林的著作40余部,几乎囊括了斯普林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国外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4个方面。

1对斯普林写作特点的研究。国外学者对斯普林写作特点的研究比较集中。英国学者肯尼斯·斯马特(Kenneth Smart)的《书评:美国教育: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导入》(Review:America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保罗·麦克布莱德(Paul WMcBride)的《被操纵的学校,被操纵的历史》(Manipulated SchoolsManipulated History)、克里斯·艾希尔(Chris Eisele)的《教育政治学的透彻分析》(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帕特里夏·洛韦(Patricia Galloway)的《书评:土著美国人家庭与部落的文化改造,1763-1995:一篮子苹果》(Review: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a Native American Family and Its Tribe, 1763-1995: A Basket of Apples)、西德·吉尔伯特(Sid Gilbert)的《书评:教育与公司化国家的兴起》(Review: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Corporate State)等文章都对斯普林的写作特点进行了研究,且对斯普林写作特点的评论褒贬不一,总结如下:述评一体,语言简单,没有大量使用术语[14];围绕其观点自圆其说[15];擅长提问,需要读者自己寻求答案[16];存在着曲解史料、断章取义的现象,并大量运用二手资料[17]。

2对斯普林意识形态操纵的研究。意识形态操纵是斯普林教育思想的核心关键词之一。唐纳德·沃伦(Donald Warren)的《书评:美国学校,1642-1985》、格雷戈里·布莱克(Gregory DBlack)的《书评:美国生活图景:学校、电影、广播与电视的意识形态管理》和保罗·麦克布莱德(Paul WMcBride)《被操纵的学校,被操纵的历史》对斯普林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了研究。沃伦对斯普林的意识形态操纵观念提出批判,沃伦认为斯普林只看到了意识形态的消极作用(尤其是意识形态受利益集团的操纵),完全忽略了意识形态对学校在公众知识形成方面的贡献[18]。布莱克指出,斯普林只是讲述了不同利益集团对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和价值观施以影响,但是没有分离出各利益集团的各自目标,只是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而已[19]。麦克布莱德批判性地审视了斯普林关于联邦政府、国家教育政策、利益集团对美国学校教育进行意识形态操纵的观点,并认为美国民众并没有斯普林所暗示地那样易受操纵[20]。三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剖析斯普林的意识形态操纵概念,各有见地。

3对斯普林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新世纪之后,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方向发生了转移,全球化成为其关注的重点。捷克·列维(Jack Levy)的《书评:教育全球化:导论》(Review: 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肯恩·肯普纳(Ken Kempner)的《书评:教育与全球经济的兴起》(Review: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Economy)、默罕默德·阿雅兹·纳西姆(Muhammad Ayaz Naseem)的《全球化与教育权利》(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al Rights: An Intercivilizational Analysis)、詹姆斯·托尔弗森(James WTollefson)的《书评:全球化教育学:教育安全情形的兴起》(Pedagogies of Globalization: The Rise of the Educational Security State (Book Review))等都与此主题密切相关,其中为列维和肯普纳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

列维指出,斯普林在书中总结了全球化对教育影响的综述,并竭力阐述了其自身的激进思想。列维从史学流派的角度出发,总结到斯普林一派的批判性学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世界教育文化被跨国公司强制实施于非西方化社会,美国、欧洲和日本政府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都在为跨国公司服务,世界教育文化旨在将学生并入一个不平等、不公平的经济制度中,目的是保持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巨大鸿沟[21]。肯普纳认为斯普林明确了教育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指出全球化尤其是教育全球化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应该将全球化视为常态。肯普纳对斯普林的观点非常认同,提倡质疑全球化及其利弊,认识到全球化并不是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22]。

4对斯普林消费主义思想的研究。马克(Mark Swiencicki)的书评《培养消费者公民:学校、广告与媒体的联姻史》和达科(Darko Strajn)的书评《培养消费者公民:学校、广告与媒体的联姻史》是这一主题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马克指出斯普林发现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如何提升并占据市场、并最终产生 “消费者国家”的原因,即学校、美国政府、广告行业以及公司媒体的共同努力(联姻)。马克肯定了斯普林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框架,认为其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美国人如此热衷于购物广场、快餐以及时髦家用物品这一现状[23]。达科指出了斯普林将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产生于一系列事件、变化、冲突、争议和欲望[24]。马克和达科都对斯普林的消费主义思想进行了深度研究,前者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论述该问题,后者从社会现象角度出发对该问题进行分析,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我国学界已有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讲,我国学术界对乔尔·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不尽如人意,存在着不少问题,研究成果数量不足、分量不重、质量不高,除少数成果外,研究视野整体来说比较狭窄、单一。此外,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鲜有涉及,了解不够充分,难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展开新的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一手史料匮乏。“史学界曾有‘史学即史学资料’的断言,这固然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但至少它表达了一个朴素的哲理,即文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文献史料在数量上的丰富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和结构上的合理性决定了历史研究如何进行以及可能取得的结果”[25]。外国教育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史料问题”[26]在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也在所难免。

由于一手史料的匮乏,我国学界已有研究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研究成果中存在着基本信息的错误。以傅林的《乔尔·斯普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为例,傅林教授在文章中提到“该书在美国出版于1994年,尽管汉译本的出现晚了11年,但它一经翻译出版,在中国学界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是傅林教授在论述贾晨阳翻译的《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一书中的语句,其错误之处在于傅林教授没有深究贾晨阳教授翻译此书所依据的蓝本。斯普林的《脑中之轮》共有 3个版本,第一版是1984年《脑中之轮-权威、自由与文化的教育哲学:从苏格拉底到保罗·弗莱雷》,第二版是1999年的《脑中之轮-权威、自由与文化的教育哲学:从苏格拉底到人权》,第三版是2008年的《脑中之轮-权威、自由与文化的教育哲学:从儒家思想到人权》。贾晨阳是依据该书的第二版(1999年版)进行翻译的,因此,译本的出现应该是晚了6年,而非11年。

此外,傅林教授指出斯普林于2012年秋再次访问中央民族大学,出席该校多元文化中心的成立并发表演讲“全球问题:学校教育少数民族文化与语言” (Global Issues of Minority Cultures and Languages),据笔者掌握的资料,该演讲是斯普林于2010年在该校发表的,当时演讲题目是“全球多元文化教育中的问题”(Issues in Glob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2视角单一、视野狭窄。任何一种观察和认识都只能通过特定的视角进行,而任何一种视角只能观察和认识到教育思想史的某一个方面或层面,难以真正全面地把握教育思想史整体[27]。目前,国内多数研究者未能将斯普林置于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加以整体考察,斯普林的族裔身份、成长背景、社会实践等背景情况对其教育思想的构建有着怎样的影响,相关研究是相对缺乏的。此外,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形成受到很多人的影响,例如麦克斯·施蒂纳、伊凡·伊里奇、保罗·弗莱雷等学者,这些学者对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国内相关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最后,斯普林作为激进派教育史家的一员,其教育思想与这一家族的其他成员有何差异,斯普林作为激进派教育史学家的代表性人物,其教育思想有何独特之处,我国学界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也鲜有涉及。

3.研究方法单一。以历史的方法,尤其是从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外交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对斯普林教育思想进行历史勾勒的研究还未出现。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美国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外交史和文化史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以历史的方法进行研究非常有助于全面认识斯普林的教育思想。

4.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目前,我国学界对斯普林的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比较零散。此外,国内研究停留在翻译、介绍和引入的层面上,研究缺乏深度,专题研究少之又少,对斯普林教育思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要求研究者不要过分追求将其归入某个教育思潮或者流派,以免阻碍对斯普林教育思想整体的充分认识,造成削足适履的现象。

(二)国外学界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而言,国外学界对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要比国内丰富,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最为根本问题是国外研究尚未梳理出斯普林所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教育家所处时代面临的主要教育问题或教育家思考和解决的主要教育问题是不同的[28]。事实上,如果不能清晰地梳理出斯普林所探讨的主要教育问题,那么很难准确地把握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背景,很难历史地认识斯普林在多大程度上解答或解决了这些问题,也难以深入地理解其教育思想。具体来说,国外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成果层次单一,缺乏专门性。国外对斯普林的研究成果,多是各种书评。书评的特点即针对某一本书的写作特点、写作内容、作者观点等进行评论。因此,书评类研究者只是抓住了斯普林思想的某一部分,并不能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研究。

2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研究视角有待转换。斯普林作为印第安人的后裔,其身世背景对其教育思想的影响是如何体现的、斯普林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斯普林对于激进派教育史学家的标签有何反应等等,这些问题都尚未被研究到。拓宽研究视野,转换认识视角是目前国外学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3研究呈直线型,未能体现斯普林思想的变化与发展。“不仅整个人类对教育的认识在不同时期经历着变化,教育家个体的教育思想也是一部历史”[29]。研究者不能将特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静态分析,要注意到其教育思想的变化、发展过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研究者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教育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思想主体及其历史影响。但是,目前国外对斯普林的研究成果多为书评,书评往往是就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评论,这就导致研究的不完整性、间断性和片面性,同时,也很难呈现出斯普林教育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四、研究的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斯普林教育思想的研究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又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对于斯普林教育思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笔者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了几处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1核心概念研究。斯普林教育思想中有很多核心概念,例如“意识形态操纵”、“文化战争”、“分类机器”、“教育机会平等”、“人权”等,这些概念是如何提出来的、又是怎么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如何体现的等等,这一系列的概念研究,将推进对斯普林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了解。

2斯普林与传统文化、宗教。斯普林多次提及美国原住民文化、中国儒家文化、印度教、伊斯兰教和佛教,斯普林对传统文化以及上述宗教的态度是怎样的、斯普林对传统文化与上述宗教的研究与其对消费主义的研究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等等,斯普林曾在《论教育全球化》一文中对此有简单的介绍,但缺乏学者对此细致的研究。

3斯普林与马克思主义者。斯普林的著作中经常出现“阶级”、“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术语,斯普林受到哪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斯普林与保罗·弗莱雷以及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思想联系等,这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4斯普林思想变化与发展的研究。任何人的思想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斯普林也不例外。在斯普林4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其教育思想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是进步还是倒退、是日趋激进还是日渐保守等,这些问题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8][9]乔尔·斯普林美国学校[M].史静寰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6,2,1

[2][4][5]傅林乔尔·斯普林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J].教育学报,2014(8): 88-96

[3]乔尔·斯普林脑中之轮:教育哲学导论[M].贾晨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Joel SpringCorporatism, Social Control, and Cultural Domination in Education: From the Radical Right to Globalization [M].New York: Routledge, 2013:7

[7][11]周采美国教育史学:嬗变与超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86

[10]傅林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国家的挑战——美国部落学院的兴起与发展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7-85

[12]陈露茜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三大教育思潮概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9(9):26-32

[13]柳艳鸿美国教育史学流派研究[D].河北大学,2003

[14]Kenneth SmartReview: America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1979(27) :179

[15][20]Paul WMcBrideManipulated Schools Manipulated History [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1979 (19 ): 257-269

[16]Chris Eisele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Education [J].The Phi Delta Kappan, 1989(71):86-87

[17]Sid GilbertReview: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Corporate State [J].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74(3):539-540

[18]Donald WarrenReview: 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85: Varieties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Found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Education[J].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1987 (27):113-118

[19]Gregory DBlackReview: Images of American Life: A History of Ideological Management in School, Movies, Radio, and Television[J].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1993 (80) :731-732

[21]Jack Levy, Review: Glob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2009(53):587-590

[22]Ken KempnerReview: Educ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Economy[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0(71): 624-627

[23]Mark SwiencickiReview: Educating the Consumer-Citizen: A History of the Marriage of Schools, Advertising, and Media[J].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2006(39):1250-1252

[24]Darko StrajnReview: Educating the Consumer-Citizen: A History of the Marriage of Schools, Advertising, and Media[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2005(51):560-562

[25][27][28][29]张斌贤西方教育思想史研究的视角与视野[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2-17

[26]张斌贤,林伟,杜光强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2010-2014年[J].教育研究,2016(1):109-125

Key words: Joel Springs educational thoughts;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review

(责任编辑:平和光)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林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而实践教学是本科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以西藏大学农牧学院为例,对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论述林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具备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取得的成果以及实践教学模式展望,为林学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林学 实践教学

林学专业旨在培养从事林业生产和森林培育、经营、管理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林学专业具有高等理科专业的显著特点,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它生产技术与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创新、提高与发展。[1]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因此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林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林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林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林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森林培育、经济林栽培、病虫害防治、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林业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在林业及其他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与林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林学应用型技术人才应具备认知、森林培育与资源管理三大模块的专业知识,具备“能认识、会造林、懂调查、熟经营”专业能力,应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图1)。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一)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林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劳动、军训、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思想课”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专业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综合能力训练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实验(实践)报告评分、毕业设计答辩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院督导评价、教学单位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其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评教工作奠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3]

三、实践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4]林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能力增长相结合(图2)。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知识。以林学专业核心课“森林培育学”为例,学生经过认知能力、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四个环节的综合培养。

大一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植物、树木开始,了解植物“开花—结实—种子形成—种子成熟—种子采收”的生理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

大二实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从种子的测定、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进行“采种—选种—测定—发芽”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多个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5] 学生通过实验能力的锻炼,表现出实验技能宽厚扎实,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大三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从苗圃设计、苗木培育、苗木管理、造林设计开始,通过“苗圃设计—育苗—苗木管理—造林”等环节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理解苗木培育理论和工艺。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我们会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产业能力。

大四实施能力培养。大学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经营—总结—毕业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环节的实训,与指导老师实时沟通实践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生产实施能力,尽快的适应社会需求。

通过四年实训锻炼,学生经历“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基本过程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中,全方位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分析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式从2011级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每一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利用现有的教学实习苗圃,在新生进校开始就指定一块地作为各年级本科生的实训基地,在四年中由本班级自己负责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初步形成了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林学为一级学科,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点学科1个,硕士点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教学团队2支;承担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学成果奖2项;编制4部实验教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5项,校内外专业指导委员会1个。这些教学成果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证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

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专业学生就业率令人满意,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上岗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单位的高度评价。

四、实践教学模式展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林学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苗圃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资源。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学专业与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生产单位(公司)、苗圃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建设。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践基地是前提,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小组,需要年轻教师带队、资深教授指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林学在多年的摸索中,实践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特色。森林培育具有周期性长和时效性的特点,要使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真正能够体验到森林培育的全过程,必须结合理论教学,在学生进校开始就进入森林培育的教学实践中,因此涉及教学计划的全面调整,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摸索。

(四)实践教学运用管理机制建设

随着林学专业的不断建设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虽然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能够和其他院校的林学专业,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壮大,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黄大乾,曹广祥.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58-61.

[2] 王福民.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存在问题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S1):198-199.

[3] 陈炜,刘心红,于慧舒.浅析高效学生评教对于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4):5.

[4] 刘明贵.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2):6-9.

[5] 李文哲,果莉,李岩.高等农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8-70:

[责任编辑:钟 岚]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1. 光华奖学金(1000元,4人)

申请条件:

1.2个及以上名额的学院要求少数名族学生至少一名; 2.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同学优先。 递交材料:

浙大外设奖学金申请表。

2. 南都奖学金(三等2500元,3人)

申请条件:

1.综合测评成绩优秀; 2.体育达标;

3.创新奖授予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本科学生; 4.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递交材料:

浙大外设奖学金申请表(申请创新奖须提交相关研究成果证明材料)。

3. 三星奖学金(5000元,1人)

申请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举止文明、乐于助人; 2.勤奋、刻苦,前一年综合评估排名为本专业前10%以内; 3.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 4.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担任学生干部者优先考虑; 递交材料:

1. 三星奖学金申请表; 2. 当学年成绩单证明; 3. 外语成绩(CET)证明。

4. FERROTEC CHINA奖学金(10000元,1人)

申请条件:

1. 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优异,; 2. 外语能力优秀;

3. 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4. 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科研能力; 5. 有志于加盟“大和”公司者优先考虑。 递交材料:

浙大外设奖学金申请表。

1 / 5

5. 心平奖学金(6000元,1人)

申请条件:

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年德育考评排名列专业年级前50%; 2. 刻苦学习,成绩优异,学年学业成绩综合排名专业年级前20%; 5. 本奖学金者不能兼得学校其他外设奖学金。 递交材料:

浙大外设奖学金申请表。

6. 平安励志奖学金(三等1000元,1人)

申请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一、二等奖专业综合排名前15%,三等奖专业排名前35%;

3.在本评奖年度无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重修,必修课平均分绩点在班内排名前30%以内,并在该年度内获两次二等或以上校奖学金;

4.取得英语四级或六级证书或英语成绩在班级前30%,涉外专业或一等奖申报者,英语水平需达到班级10%;

5.评奖年度,获得校级及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或“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党员”、“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至少获得以上一种荣誉);

6、在评奖年度无任何违纪违规行为,未有学校通报批评(含贷款利息通报)和纪律处分记录;

7、同等条件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公开发行的杂志、报刊发表过专业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或出版专著(含参编)的学生以及在其他方面有突出特长的学生优先;

8.申请者需在评奖年度内,完成至少4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或社区、社团服务,并提供相应证明,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志愿服务活动完成多的同学。 递交材料:

1. 中国平安励志奖学金申请表; 2. 中国平安励志奖学金申请统计表。

7. 三井住友银行奖学金(3200元,3人)

申请条件:

1.符合学校外设奖学金评选的基本条件;

2.日语专业3名,经贸专业3名,其他专业2名。以大

二、大

三、大四年级在校学生为主,且大四获奖学生的比例不超过该校总获奖人数的30%,即以分行为例,打死获奖学生不多于2人;

3.在专业领域方面成绩突出,学习成绩优秀,

一、二等奖专业排名前20%,三等奖专业排名前30%;

2.有志于加盟三井住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者优先考虑。 递交材料:

2 / 5

浙江大学三井住友银行奖学金申请表。

8. 恒逸奖学金(10000元,3人)

申请条件:

1. 学习成绩优异,在本专业年级名列前茅(前10%); 2. 至少一次获学校颁发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荣誉称号;

3. 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可提供如下相应材料:研究报告、实习报告、发表的论文、各种获奖证明等);

4. 立志为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递交材料:

浙大外设奖学金申请表;

9. 李达三奖学金(一等1500元,2人;二等800元,8人)

申请条件:

符合学校外设奖学金评选的基本条件; 递交材料:

浙大外设奖学金申请表。

浙大外设奖学金申请表。

10. 天赐奖学金(6000元,2人)

申请条件:

1. 符合学校外设奖学金评选的基本条件。 2. 品行端正,勤奋,诚实;特困生优先;

3. 学科知识扎实,前一学年加权平均成绩排名为本专业前(2010-2011年度按照25%评选,之后按照20%评选);

4. 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 5. 通过体育锻炼标准,身体健康。 递交材料:

浙大外设奖学金申请表。

11. 杭州银行奖学金(院设,3000元,15人)

申请条件:

符合学校外设奖学金评选的基本条件,面向经济学院金融等相关专业,奖金兼得。 递交材料: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杭州银行奖学金申请表。

12. 泽润奖学金(院设,5000元,10人)

3 / 5

申请条件:

1. 经济学院全日制大

二、大三年级本科生;

2.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乐于承担社会工作,具有奉献精神; 3. 学习认真,勤奋刻苦,成绩优良,排名在当年专业的前15%;对资本市场有浓厚兴趣或特殊才能者可放宽到30%,但需要申请者在自荐书中进行阐述,并由学院及捐赠方面试决定;

4. 品行端正,生活俭朴,勤勉踏实,身心健康,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

5. 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优先考虑。

本奖金申请详见附件中《“浙江大学泽润助学金”评定办法》,奖金兼得。

递交材料:

1.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泽润奖学金申请表 2. 自荐信

附件

“浙江大学泽润奖学金”评定办法

第一条 为帮助浙江大学经济学院部分品学兼优,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切实做好“浙江大学泽润奖学金”(以下简称奖学金)评定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奖学金奖励对象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在校大

二、大三年级全日制本科生。

第三条 奖学金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人民币,共计10人,可获得连续奖励。

第四条

奖学金申请条件:

(一)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乐于承担社会工作,具有奉献精神;

(二)学习认真,勤奋刻苦,成绩优良,排名在当年专业的前15%;对资本市场有浓厚兴趣或特殊才能者可放宽到30%,但需要申请者在自荐书中进行阐述,并由学院及捐赠方面试决定。

(三)品行端正,生活俭朴,勤勉踏实,身心健康,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

(四)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优先考虑。

4 / 5

第六条 奖学金评定程序:

(一)每年10月上旬由学生本人填写《浙江大学泽润奖学金申请表》(附件一)、自荐信(须包含自我介绍及未来五年规划,其余可由申请者自行发挥,1500字以内),向经济学院提出书面申请;

(二)经济学院在广泛征求学生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初评,确定奖励学生候选名单,并将其连同相关申报材料(申请表、相关情况证明材料)呈送捐赠方评定;

(三)捐赠方研究确定受奖励学生名单。 第七条 受奖励学生义务:

(一)受到奖励的同学应积极参加由捐赠方和学院组织的“泽润奖学金专题研究活动”;

(二)受奖励学生在受助期内需参加经济学院组织的定期沟通活动,与捐赠方特别是励丹骏校友本人保持必要的联系;

(三)受奖励学生在前一年学业优秀、表现突出者,可在下一年的评奖中优先考虑。

第八条 本办法由经济学院与捐赠方共同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主要工作

(一) 日常学生会的事务管理。通讯录的制作,工作日值班的签到工作在本学期经过

改良取得了一定成绩,干事和干部的早退和缺席情况大大减少,每周一次的例

会的主持和签到以及会场纪律都优于上一学期。各部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

秘书处做会议记录并进行整理归档。各部门每阶段的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交到

秘书处,由秘书处整理档案。

经验:

1、签到表格的合理设计有利于签到表多次使用,节约纸张。

2、严格遵守签到的纪律,可以减少代签,缺席、拥挤等不良现象。

3、为每名干事设置档案,利于了解其日常工作情况,可作为提升的依据。

(二) 枢纽工作和协助学工组老师的工作。完成主席团与各部门的上传下达工作,及

时将主席团的决策传达给各部、分配各部工作,同时要将各部门情况及时反映

给主席团、及协调活动中各部任务,以备主席团及时做出工作调整。同时因为

秘书处的枢纽性,秘书处安排干事到学工组协助老师工作,及时传达上级的安

排和指示,本学期顺利完成这项工作,保证了学生会的顺畅运作。

(三) 学生活动

1、 学生会迎新活动。秘书处成员全体出动,布置大本营,负责新生的报道工作,

以及帮助新生完成一系列的注册事项。

2、 团委学生会招新。通过招新前的宿舍走访和宣传,本部门得到了多数新生的信

赖,因此,本次招新本部门顺利招到优秀的见习干事。

3、 校运会。和宣传部合作设计大本营,学生会成员签到,现场卫生维护以及拉拉

队的调动工作。由于和宣传部的活动前沟通不及时,导致设计方案没有即使得

出。

经验:部门间需要更多的沟通,工作才能顺利完成,事半功倍。

4、 林学院专业风采活动周。负责现场工作人员以及嘉宾签到,会场布置。本次活

动由于预算时间不够,导致嘉宾已到,会场布置仍未完成。还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一部分干事忙碌,而一部分不知做什么。这一问题反应了两个问题,一是事前工作安排不到位,二是干事的工作积极性缺乏。

经验:

1、事前需做好完全的准备,才能临阵不乱。

2、学生会内部的精神建设要更完善,加强对干事培养。

5、 部门活动以及培训。本学期秘书处不定期的组织内部活动和培训,活动的形式

多样化,郊游,吃饭等在这些休闲活动中,干部和干事之间的距离拉近,互相的了解也更多。部门培训则让干事对部门所做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掌握办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职场的礼仪,对干事的未来都有极大的好处。

6、 协助其他部门活动。各部举办活动秘书处均派干事参加以及协助,以便进行调

解帮助,同时,了解活动的具体情况及干事表现,做好备案工作。

二、秘书处未来展望

1、 加强与干事的沟通交流,并根据干事的长项、能力分配任务。做到合理安排工

作,尽量不让工作影响学习;

2、加强秘书部和其他部门之间、秘书部部门内成员之间的交流。

3、科学管理档案文件,从中汲取经验。

4、做出本秘书部工作职能分解表,实行定岗定位。

5、继续完善本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如:账目支出报销管理、会议签到管理条例、安排登记表及干事管理办法。

6、培养更多文秘方面的人才。

7、继续完成一般性日常工作。

上一篇:管理科学论文范文下一篇:传统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