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毕业论文范文

2023-03-08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遥感是林学专业的必修课,由于遥感课的实践性较强,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文章对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展开研究,确定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对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进行创新。

关键词: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策略

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其具备实践运用能力,将二者相结合,这就对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仅仅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研究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一、林学专业遥感课程的教学价值

遥感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属于一种科学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物理学、空间学以及电子计算机等,对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较高。随着我国航天领域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遥感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在各领域。林学专业遥感属于遥感技术的一部分,主要应用在森林调查、森林规划、森林资源监测以及火灾预警等领域,并且已经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整个林业专业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林学专业遥感课程的教学现状

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中,我国并没有制定统一的统编教材,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对应的教学方案。虽然这种方式具有针对性,但是各学校在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不同,教学水平和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三、林学专业遥感课程的教学途径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教学内容直接决定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内容改革中,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符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将教材与参考书相结合。在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中,将《遥感导论》作为重点教学教材,为学生讲解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和理论知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与遥感技术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遥感技术的概念、应用原理、物理技术等。

第二,将基础性和前瞻性相结合。遥感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因此,在实际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中,教师既要为学生讲解遥感技术的基础知识,还要为学生展示最新的遥感技术应用实例、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进展等,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目前,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五个模块:遥感绪论、光谱知识、遥感原理、遥感图像处理以及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启发教学法。教师采用启发提问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确定重点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例如,讲解遥感数据的特点和应用价值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该种遥感影像是否能够应用在森林监测中”,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答案,之后再进一步提出:“该技术如何应用?应用步骤是什么?”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将遥感技术相关知识相结合,并制订出应用方案。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对遥感影像的功能、特点、应用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认识,掌握遥感图像的处理方式。

第二,网络教学法。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逐渐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例如,正式开始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在网络上收集与林学专业遥感技术相关的图像、视频等,提高学生课堂中的注意力,拓展教学内容。另外,采用网络互动式教学方法,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实时互动,表达对该知识的看法,相互讨论研究。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思维模式。教师通过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而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制订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推荐相关学术网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资料和相关知识,将网络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第三,注重教学细节。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细节问题。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否具有吸引力,课堂上是否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课堂上知识的讲解顺序是否与教材顺序相吻合等。教师通过控制教学细节的方式,能够提高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培养。

(三)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

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实践教学是林学专业遥感课程的关键内容,教师要对该部分展开改革优化。

第一,实验教学课堂的优化。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有效培养,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这种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其知识应用能力。通常情况下,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理论占比为70%,实验教学占比为30%。理论是实验教学的基础,这种划分既能保证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

第二,完善实验设施。实验硬件设备和场地是实验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实验设施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条件。例如,在校外建设实验教学基地,保证学生在实验课堂中每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学生獨立操作。在该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第一时间给予规范指导。另外,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实验室可以全体开放,学生凭借学生证或者通行证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既能缓解教师课堂上的教学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林学专业遥感实验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校外实习基地;第二种,专业课程实验基地;第三种,用人单位合作实习基地。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基地建设类型,进而提升林学专业遥感实验教学质量。

第三,拓展实践教学形式。(1)研究性实践教学。教师给予学生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研究,这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参与性实践教学。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遥感工作中,观察各技术的应用流程和重难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亲自操作遥感技术,完成体验之后编写参与报告或者调研论文,总结自己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得到的启发和经验,将自己的见解充分应用其中,最终达到灵活应用遥感技术的目的。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对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从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内容、方法以及实践教学三方面展开研究,确定了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这种方式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发展,从而保证林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翟大才,何芝兰,潘健,万志兵.应用型本科建设背景下《林木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9,21(03):127-130.

[2]高润梅,王卫锋,葛丽萍,李涛,刘志红.植物学类课程产学研互作模式实践教学的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9,37(03):44-46.

[3]张君霞,何静.基于高等农业院校林学专业下森林保护学科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2):116-119.

[4]李士美,杨金明.基于现代林业需求的林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9,47(07):266-267+270.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改革

遥感(RS)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其涉及现代物理学、空间科学、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学方法和地球科学理论等众多领域,是一门先进的、实用的探测技术[1]。遥感技术在林业规划设计调查、森林病虫害监测、森林火灾监测、林地变更调查及林地清收等工作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林学专业学生通过遥感课程的学习,可以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图像处理的一般方法,掌握遥感相关的概念、分类及应用。掌握遥感技术的应用技术理论、遥感图像处理一般方法,可以独立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图像融合、图像增强及计算机分类等操作。从而为今后工作中,能够运用掌握的遥感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帮助[2]。本文结合北华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在遥感课程教学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结合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希望这些改革措施能够为相关院校林学专业遥感课程的教学提供帮助。

1 遥感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林学专业来说,遥感课程还没有全国统编教材,各院校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而选择自己的遥感教学教材,使得教材各不相同。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而遥感技术发展是迅速的,势必导致教材内容与实践脱节。遥感课程作为林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基础设施相对欠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遥感资料不能及时更新,时效性较差。

林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完必修课的基础上,会选修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在开始学习遥感课程之前,学生对遥感知识几乎不了解,遥感技术在林业实际生产工作中有哪些应用,怎么应用,需要学习和掌握哪些知识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学习兴趣普遍不高。

2 教学内容方面改革措施

2.1 选用适合教材,合理修改教案内容

由于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没有统编教材,所以有必要根据本校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遥感教材,选用了《遥感概论》作为林学专业的遥感课程固定教材,该教材内容比较全面,涵盖了遥感基础理论、遥感图像获取、遥感图像处理及遥感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但没有突出林学专业特点,也没有侧重林业应用内容。为此选择《林业遥感》作为参考教材,该教材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方法,将遥感基础理论和林业实际应用相结合,突出了林业特点。书写教案时,在考虑课时的情况下,以《遥感概论》教材内容为框架,对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增加一些《林业遥感》教材中与林业相关的内容,从而做到与专业结合,丰富教学内容。

2.2 结合网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目前,遥感类教材大多较为陈旧、更新较慢,而遥感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不断涌现,卫星图像的分辨率越来越高,无人机及无人机数据应用也愈加广泛。导致教材内容无法与日益更新的遥感技术发展相一致,与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相距甚远[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利用网络信息快速更新教学内容。例如,现在无人机在林业调查、监测及各项工程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而教材中却没有关于无人机及数据的相关内容;教材中第六章航天遥感在介绍SPOT系列卫星时只提到了SPOT5,而SPOT7都已于2014年6月发射成功了。这些新的知识有必要通过网络查询,及时更新教材中没有涉及的新知识、新内容,弥补因教材更新较慢而遥感技术发展较快的矛盾与缺陷[4]。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遥感图像数据,最好选择学校周边、近期拍摄的图像,例如,利用谷歌地球,选择学校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图像进行遥感图像目视判读,这样学生进行目视判读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也有利于判读精度的实地验证。

3 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3.1 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室上课的时候,前排的学生基本能够主动学习,而坐在最后几排的学生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提问题环节,改变以往提问前排学习好的学生问题的习惯。每次都是多次从后排反复提问,如果不认真听课就会影响学生的平时成绩。这样后排的学生慢慢的就主动坐在前排座位了,学生很自然的就会学到一些知识,整个班级对遥感课程的接收水平就提高了。

3.2 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

现在教师基本上在上课的时候都会选择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5]。虽然多媒体教学比以往在黑板上书写板书的教学形式更为生动,充分利用图片等辅助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多媒体教学毕竟还是利用二维空间。实物具有更形象、更直观的特点,如果能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点。

3.3 增加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遥感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而是采用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总结知识点,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例如在讲完第五章航空遥感和第六章航天遥感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的优缺点。这样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深刻,从而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遥感相关知识。

4 结合实践进行教学,适应林业工作对遥感知识的要求

4.1 加强与毕业生沟通,了解林业实际工作对遥感知识的要求

对于以往林学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加强与其的沟通和联系。通过相互的交流,了解在实际林业工作中,需要掌握哪些遥感方面的知识。例如通过与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等林业相关部门工作的毕业生交流,了解到在林地清收工作中需要工作人员掌握遥感图像配准方面的知识;在林业征占地项目中需要结合时效性和分辨率都较高的谷歌地球影像进行实际工作等。通过以上与毕业生的交流与调查,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以上项目进行遥感知识点的讲解,由于贴近生活与实践,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

4.2 加强与相关院校及单位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动態

利用空余时间,多与相关院校及单位进行交流,了解遥感方面的前沿及动态信息。例如现在无人机技术及数据应用已经越来越普遍,所以利用暑假空余时间,去北京林业大学参观学习,与精准林业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成员一起进行外业无人机数据的获取,从而了解无人机外业操作过程及内业处理过程。同样利用假期时间联系相关单位,了解无人机及其数据的应用情况等。通过以上的交流与学习,将这些学科前沿方面的知识在平时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由于是亲身经历的,有拍摄的照片及录制的相关视频,所以在讲解过程中,学生听起来也不至于枯燥、乏味。反而了解到了遥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遥感知识贴近生活,学习的主动性普遍得到提高。

5 结语

本文针对林学专业遥感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结合实践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通过选用合理教材,科学修改教案内容;结合网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合理。改变课堂提问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教学相结合;增加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使学生更能主动学习。加强与毕业生的沟通与交流,了解林业实际工作对遥感知识的要求;通过利用空余时间与相关院校、单位交流与学习,掌握学科知识的前沿、动态,同时将这些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通过以上遥感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提高了林学专业学生学习遥感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对遥感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今后林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秦其明,等.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

[2]芦少春.试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遥感课程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3]姚高伟,姜蕊.高师遥感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1,(50).

[4]李刚,万幼川.遥感应用模型实习创新型实验教学示范[J].测绘科学,2015,(02).

[5]刘坚.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11,27(01):110-111.

作者简介:刘庆忠,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林业遥感。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概述了森林经营的主要理论,历史和逻辑地阐述了主要森林经营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和优缺点,为中国正在开展的森林经营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森林经营

Key words:forest management

虽然人类很早就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森林经营(孟子就曾经说过,“斧斤以时入山林”),但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森林经营起始于十八世纪的德国。从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論”开始,林学家们提出了众多森林经营的方法和理念。虽然这些理论在时间、观点上有些重叠,但大体上仍可按认识的深度逻辑地归结为“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重新回顾和审视这些理论,对建设湖北现代林业不无裨益。

一般认为,德国是现代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发源地。从17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猛增,开始大规模采伐森林,并导致18世纪初震动全国的木材危机。危机的出现,促使林业工作者思考如何“经营”森林。1713年,德国林学家H.卡洛维茨首先提出了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和人工造林思想。他指出:“努力组织营造和保持能被持续地、不断地、永续利用的森林,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卡洛维茨也因此被认为是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创始人。所谓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应该这样调节森林采伐,通过这种方式使木材收获不断持续,以致世世代代从森林中得到的好处至少有我们这一代这样多。”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1-2]的主要贡献就是在当时森林资源还十分丰富的时候提醒人们森林资源并非用之不竭,提出了人工造林的政策主张。几乎在森林永续利用理论诞生的同时,在德国也发育了“木材培育论”。1811年,林学家 G.L.哈尔蒂希出任普鲁士国家林业局局长时,选择材积生长量高的树种,大规模组织营造针叶人工纯林。他还说:“不仅要尽量多地生产和利用木材,还要考虑后人至少也能从森林中得到像当代人一样多的利益。”这种森林资源代际公平的生态伦理,至今仍受到人们的尊敬。当然,大面积种植人工纯林特别是针叶林,几十年后被证明是一项非常失败的政策。有鉴于斯,上世纪70年代,法国林学家B.马丁等人提出了现代版的“木材培育论”,基本设想是,建立一批专门培育木材的企业,在面积不大,但立地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林地,采用科学的营林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追求木材高产、高效和高利润,而让其他类型的森林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该理论近乎今天的“森林分类经营”思想。

为实现永续利用的目标,1826年,德国林学家 J.C.洪德斯哈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法正林(Normal Forest)”理论。虽然法正林理论自问世以来即遭到批判,但至今仍是森林经营的基础理论。法正林学说的基本要求是:在一个作业级或一个作业单位内的森林,必须具备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三种,并且三种林的面积应该相等,地域配置要合理,具备最高的生长量,从而实现森林的永续经营利用。林学家们提出了很多“法正林”模型。从今天的观点看,法正林学说的贡献之一是从理论上论证了“年采伐量等于或小于年生长量”的政策主张。不过,“法正林”要求的条件近乎苛刻,与现实的森林结构差距较大。为此,1954年美国K.P.Davis提出“完全调整林”理论,为林龄结构不变下定期收获质量、数量大体一致的木材提供了模型,以期更接近现实。1961年日本铃木太七论证并提出了“广义法正法”理论,针对大片森林提出按“减反率”采伐。

2森林多功能理论

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缺点之一是只考虑木材生产,在该理论指导下大面积种植人工纯林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土壤退化,病虫害频发,二代林产出很低等,那些看上去葱郁茂密的云杉林、冷杉林,实际上防护功能十分脆弱。这些现象引起了林学家的关注和反思。1867年,德国林学家哈根认识到木材不是森林经营目标的全部,首次提出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认为林业经营应兼顾持久满足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简单地说, “永续利用”的思想没有错,但永续利用的不仅是木材而是“多效益”。1933年,德国的《森林法》中明确规定:永续地、有计划地经营森林,既要最大量地生产木材,又必须保持和提高森林的生产能力;经营森林应尽可能地考虑森林的美观、景观特点和保护野生动物;必须划定休憩林和防护林。

森林多功能理论[3]是林学家们对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突破。它的最大贡献,用现代术语,就是承认森林的“间接效益”(包括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认识到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森林的非木材功能对于人类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并上升到主导地位。森林多功能理论强调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强调生产、生物、景观和人文的多样性;在技术上主张长伐期和择伐作业;人工林天然化经营。

就如何实现森林的多种功能,林学家们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一种叫做“船迹理论”的意见认为,只要最大限度地持续实现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森林的其他效益就会跟随在经济效益的“船迹”后自然地体现出来(如同前进中的船会产生一片向两旁扩展的波浪一样)。另一种叫做“协同理论”的意见认为,林业应该同时实现多效益一体化,即同一片森林既生产木材又发挥一种或几种生态功能。“协同理论”要求人们要把木材生产和其他效益等同对待。

影响持续至今的“林业分工论”实质上也是森林多功能理论的一种实现形式。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林学家M.克劳森、R.塞乔和W.海蒂等人提出来的。它的中心思想是:全球森林是朝着各种功能不同的专用森林方向发展,而不是走向森林三大效益一体化。M.克劳森等人主张在国土中划出少量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承担起全国所需的大部分商品材任务,称为“商品林业”;其次划出一块“公益林业”,包括城市林业、风景林、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用以改善生态坏境;再划出一块“多功能林业”。按照“林业分工论”的说法,森林不仅从微观上被划分为不同功能的地段,而且从宏观上也会出现国际分工。他们预测21世纪全球森林“资源南移,木材北流”,即南美洲和非洲人工林所产木材将以欧洲为主要出口市场;大洋洲和东南亚所产木材主要出口到日本;北美洲(加拿大)将主要在美国开拓市场,并将在欧洲和日本市场同其他出口国进行竞争;俄罗斯的木材市场将主要在亚洲。

3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在认识森林多种效益重要性的问题上,各种“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与上述“森林多功能理论”并无大的差别。同森林多功能理论相比,可持续经营理论在下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了认识。一是强化了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定义,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森林是可再生资源,尤其应该实行这一战略。二是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观念。用林学家Plochmann(1982年)的话说:“永续利用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各种林产品和间接效用,而是作为能发挥多种效用的森林生态系统。”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各国林学家们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提出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新林业理论”、“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新林业理论”是1985年由美国林学家J.F.Franklin提出的。该理论有两点新意值得注意:第一,森林经营的作业单元不是一块或一片森林,而应是一个或一群“以森林為主的景观”;第二,森林经营的目标不是木材,也不是多功能综合效益,而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维持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保存。J.F.Franklin教授认为林业分工论实质是一种把生产与保护对立起来进行分而治之的林业发展战略,不仅不能实现其各自的目标,而且也不能满足全社会对林业的要求,使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也成为空话。因此,他主张森林经营的目标是“实现森林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互统一,建成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而且也能持续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维持森林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健康状态,是新林业思想的核心,这本质上一种“生态优先”的森林经营理念。

“近自然林业理论”虽然早在1898年就由德国林学家盖耶尔(K. Gayer)提出,并在德国一直得到执行,但直到九十年代后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就基本思想而言,它非常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近自然林业”的基本主张是: “森林经营应回归自然、遵从自然法则,充分利用自然的综合生产力”, 即应尽可能地按照森林的自然规律来从事林业生产活动,使林分的发生和发展与该地区天然森林植被演替方向尽可能一致。只有这样,森林的综合效益才最高。“近自然林业”的林学家经长时间、大范围研究,得出的结论说,即使仅就经济效益而言,从短期看,人工林可能高于天然林;但从长期看,“近自然”森林的效益更高。该理论主张的许多技术措施在中国是不太常用的,如原则上不允许造纯林,而应造混交林;一般应营造乡土树种,只有经过严密的试验、确保地区其他物种的安全后才能适量推广引进的“好”树种;选定目标树,并进行单株抚育;尽量实行择伐,而不是皆伐;尽量不整地,特别不提倡面积超过4 hm2的全面整地;单块造林面积尽量小,等等。虽然听起来略显保守,但该理论至今仍是中、北欧国家林业发展的指导理论。

关于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4-5]的进展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1992)的一个定义中可以得到体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为达到一个或多个明确的特定目标的经营过程,这种经营应考虑到在不过度减少其内在价值及未来生产力,和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产生过度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使期望的林产品和服务得以持续的产出。”这个定义用词准确,得到多数林学家的认可。应特别注意该定义中的关键词:明确的特定目标;持续的产出;林产品和服务;内在价值和未来的生产力;过度的负面影响。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按照这个新的理论来研究和制订国家级的林业发展战略和指标体系。2016年3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在该《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多功能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这是我国森林经营理论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于政中.森林经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742.

[2]施昆山.世界森林经营思想的演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04(5):13.

[3]陆元昌.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551.

[4]郭伟.不同水平的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体系研究概述.[J]. 林业资源管理,2011 (03):1218.

[5]王福军.关于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几点意见.[J]. 林业勘查设计, 2011 (03):3137.

(责任编辑:唐 岚)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

学风是高等学校教师的治学态度和大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努力成才,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院的学风建设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以生为本,求真敬业,和谐天目”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目标要求,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规范学习行为,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为学生成才、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总体目标

以教风带学风,以考风正学风,以管理促学风,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管理”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注重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促进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管理人员以生为本,依法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形成求真务实、笃学创新的优良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

三、学风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

学风建设是学院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学院要把学风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各系要充分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学风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以系为主体开展学风建设工作,以确保学风建设落到实处,真正取得实效。全院教职工要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常抓不懈,有效地促进学风建设,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强分类指导,实施目标管理

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加强目标管理。对于一年级学生要严格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加强新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意识。二年级要侧重于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努力通过计算机二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三年级侧重于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研创新与学科竞赛活动,同时加强就业教育,让学生及早了解就业形势和社会职场要求,为以后

- 1良好的考风是学风的重要体现。要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将考风考纪作为先进团支部、先进班集体等评选的重要考核指标。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评定、各类先进评比、贫困生资助、推优入党等要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风表现情况挂钩。对有考试违纪情况的学生班级的班主任当不能评为优秀班主任。要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避免考前“划重点”的情况,建立规范、科学的考试制度,发挥课程考试在学风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要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的考察,一些课程要加强平时测验和作业的权重,减少学生出现“平时无须努力,考前突击就行”的思想和行为。在考查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寓教于乐,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引领学风建设

要开展以学风建设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引领学风。通过开展学生课外学术文化活动,切实提高第二课堂的学术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通过课外学术文化活动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要积极营造学术氛围,以学科竞赛促学风。要开展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院通过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英语竞赛等各类专业学科竞赛以及课外学术科技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学科竞赛氛围,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五)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要健全学风建设督察制度,学风建设督察制度作为学院促进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必须坚持贯彻并进一步完善。各系是学风建设督察的主体,在落实学风建设督察工作中要积极发挥学生党员骨干的作用,对于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作出相应处理。学院将对各系学风建设开展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并通报。同时要坚持并完善班主任、辅导员、学院领导的听课制度,实行辅导员与任课教师联系制度。任课教师要及时把学生的出勤以及上课纪律等情况反馈给辅导员,以便辅导员能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配合任课教师共同做好学生学习指导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工作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把学风建设作为考核系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考评促进学风建设和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要制定《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学风建设专项考评方案(指标)》,突出学风建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开展专项考评工作,确保学院学风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林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两者的关系不是主从关系, 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1]。实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实验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和手段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

改革实验教学, 推进人才培养与林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是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单元操作是“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的基本思想, 其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结晶[3~4]。单元操作实验教学的实质是将实验课程训练划分为若干单元, 对每一单元进行单独训练与考核, 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教学项目进行综合训练与考核, 使得实验教学不留“空缺”, 以达到基本操作训练扎实、综合训练全面的教学效果。

1 林学专业加工类课程实验教学的特点

1.1 21世纪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培育、保护、规划、管理、开发与利用、林木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生态工程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林业、农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资源调查与规划设计、生产、经营、管理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因此,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成为新形势下, 林学专业人才培养一个重要方面。

1.2 林学专业加工类课程

为了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能力的培养, 适应新形势下对林业人才的需求林学专业增设加工类课程以满足市场对人才能力的需要。目前主要加工类课程主要涉及森林林植物加工、天然产物提取、经济林功能性成分分析、保鲜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课程, 为培养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技能提供理论保障和实践技能。

1.3 林学专业加工类课程的特点

林学专业加工类课程大题分为两大类, 即工艺类与产品检验类课程。工艺类课程主要阐述产品加工的理论与工艺, 而检验类课程主要阐述原料及产品的质量分析与评价方法和手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 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 并且所涉及的实验操作都可以分步操作, 能够采用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 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与方法

2.1 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的内涵

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是将具体的实验项目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 再对每个单元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在此基础上对实验项目进行综合训练, 达到单元操作规范、熟练, 综合训练全面的教学效果。对课程来讲, 单元操作是将实验课程划分不同的单元操作, 而每一个单元操作就是一个实验项目, 而对实验项目来说, 实验项目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操作单元, 每个操作单元具有自己操作技能的要求。下面重点阐述实验项目的单元操作方法。

2.2 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的方法

2.2.1 确定实验目标, 合理分解操作单元

每个实验项目都有实验目的与要求, 准确把握实验目的, 是确定考核目标、分解操作单元的前提。例如“蓝靛果果醋加工”实验, 主要掌握果醋酿造工艺, 理解果醋酿造的原理。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将果醋加工分成“果酒发酵”与“醋酸发酵”两个单元, 再分别进行子单元的划分, 果酒发酵分为原料处理、酵母菌活化、发酵液组成调整、酒精发酵、澄清处理等子单元, 而醋酸发酵划分为醋酸菌活化、原酒分析与酒度调整、醋酸发酵、杀菌与包装等子单元。再分别确定每个操作单元及子单元的目标与考核标准。

2.2.2 稳扎稳打, 循序渐进地进行单元训练

对设计好的单元需要根据时间或空间的先后顺序逐一进行训练。例如在“果醋分析”实验中, 设计的操作单元包括理论知识考核、酒精度测定、醋酸含量的测定、总糖的测定3个单元。理论知识考核是在学生实验前进行的必要检查, 避免学生边做边看书, 影响教学效果, 而是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而对醋酸含量测定划分为:蒸馏操作、滴定操作、酸度计使用等子单元。而蒸馏操作又包括仪器组装、原理理解、仪器操作等单元, 再对每部操作进行训练与考核, 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每步操作, 达到不留空白, 操作技能扎实的教学效果。

2.2.3 有机组合单元操作, 整体把握实践技能

学生在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全面掌握之后, 对各单元进行有机结合, 完成全部实验项目, 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

以果醋分析为例, 学生在完成蒸馏操作、滴定操作、酸度计使用等单元操作训练的同时, 对产品醋酸进行测定, 同样的方式对果醋的酒度、糖度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全面掌握实验项目的技能, 并利用所学知识认真总结, 通过查阅文献及对比分析等手段对产品进行评价, 达到知识的升华。

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在森林林植物加工、天然产物提取、经济林功能性成分分析、食品分析等课程中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兼顾本科理论强、专科技能强的人才培养特点, 缩短了本科与专科人才培养技能之间的差距, 对本科人才更具有适应性。

3 结果与讨论

提出了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 并成功应用于森林林植物加工、天然产物提取、经济林功能性成分分析、食品分析等课程实验教学中,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实验技能,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质是通过课程、实验项目2个层次划分单元操作。

(2) 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适用于工艺类与检验类课程。

(3) 强化了基本操作训练,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兼顾本科理论强、专科技能强的人才培养特点。

摘要:本文结合林学特色专业建设, 阐述了林学专业加工类课程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认为实践教学是林学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高素质创新型林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而单元操作是强化学生动手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经过5年多的实践教学证实单元操作实验教学模式是提高加工类课程实验教学效果新途径,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林学专业,加工类课程,单元操作,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曹海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教育创新, 2007 (1) :233~234.

[2] 郭立新, 刘天元.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培育创新型人才[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0 (2) :82~84.

[3] 王壮坤.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 23 (4) :76.

上一篇:质量毕业论文下一篇:绿色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