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鉴赏流派论文题目范文

2024-01-22

外国美术鉴赏流派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学鉴赏 教学 体验

以往文学鉴赏渠道单一,通常为读本研读,现如今,受益于科技发展,网络、影视传播,让读者对于文学鉴赏有了更直观的对比、体验通道,从而可以感受更深刻。对于文学鉴赏教学而言,必须而且完全可以依据现代科技手段来丰富和发展教学方法。这样,高校的文学鉴赏效果会更深刻。问题是,怎么样来运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展开当代文学鉴赏课程教学,这会考验高校的文学鉴赏课程设置的初衷,考验文学鉴赏老师引导、教学水平。

1 高校文学鉴赏课的教学现状

事实上,现代高校的文学鉴赏师资力量较从前有大幅度提升,教学设备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问题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真的比以往提高了吗?答案是未必。

1.1 引导方法不当 部分高校文学鉴赏课程受大学语文课程的冷落牵连,教师无心去真正引导学生进行优秀文学作品欣赏,这是其一;其二是,部分教师惰性心理作祟,贪图安逸,不愿深入备课,查找资料,不愿探索更先进、更有效的教育教学引导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的高雅殿堂;还有,教学水平不足,导致心有余力不足,自身能力欠缺,致使面对优秀作品时,根本无法解读其深刻内涵,当然也就无从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了。

1.2 学习意识不强 社会发展加速,经济发展迅猛,受利益驱使,当代大学生已经难以再如以往大学生一样,能安心于图书馆、教室欣赏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展让大学生们无法规避金钱诱惑,现实的生存压力也让当代大学生难于甘守寂寞、清贫,活在精神世界里,追求阳春白雪已经不切实际。即使有心欣赏,也只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式,或者阅读一下简本,或者阅读一下简介,或者通过影视翻拍作品来解读优秀文学作品。

2 高校文学鉴赏课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1 先进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字勘句酌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多媒体、远程教学等的诞生,使得教育教学手段、渠道实现了质的改变,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前所未有地丰富起来,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一定比传统的字勘句酌式来得更有效、更直接,原因在于,一切都是快餐式教学,很容易导致阅读、欣赏、理解方面的囫囵吞枣现象,不求甚解的读者将会更多,过分依赖现代科技手段、忽略传统教学方法的趋势将会更为明显。

2.2 教学手段依旧流于简单 由于有了先进辅助教学手段,高校教师引导、教育学生学习、提高文学作品鉴赏力的动力会受到影响,会过分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如果高校老师一贯依赖这种手段进行教学,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欣赏作品。但是,现实中,这种教学手段正在越发地占居主导地位,因为其简单、便捷,而这恰恰恰也是其不足之处。

3 拓展高校文学鉴赏课教学手段

有效的高校文学鉴赏教学手段会加强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通过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会对不同读者产生不同影响。如何让大学生通过阅读原著来领会作品内涵,因时、因势、因人不同而产生对读者有益的帮助,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学鉴赏力,这是一个合格的高校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3.1 初读、精读原著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就需要学生先阅读原著,对原著有大致了解以后,然后对文学作品的主旨有基本的把握;之后再进行精度细研,品味作品创作之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由此加深理解,获得理性分析认识,这样,不但可以欣赏到作品本身魅力,更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2 观看影视作品,对比作者与导演之间表达差别 读完原著,读者心目中对于作品基本印象已形成,但这时也还只是其个人印象、解读,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集体观看,要求学生观看过程中,仔细体会自我解读作品主旨与拍摄导演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发现个人收获与社会普遍状态之间的差异。同时,可以展开观影交流、讨论,加强师生互动,同学互动,交流各自理解、看法,印证学生对于作品本身印象的正确性,印证学生对于作品所描述的社会以及当前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判断的正确性。至此,学生鉴赏水平已经不是只阅读原著时的水平,这样的效果也非老师单纯作品讲解所能达到的。

3.3 回味片段 通过原创作品、影视作品精彩片段对比、回味,来加深鉴赏能力,要求学生写下读后感,写下影评、视评,加强不同作品呈现形式之中精华片段理解、记忆。由于每个人欣赏水平、角度、立场都不一样,而且同一个人,不同心境、时间、场合,都会对作品同一个片段有不同感受,这样,如果能随时记录下来,并时常予以整合,对于作品理解就更深刻了。这样的教学形式也才会实现根本的文学鉴赏教学所期待的效果。

4 小结

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了人类进步固然可喜,但是,我们不能一味依赖这些手段,如果一味地沉缅其中,迷信现代科技,会让我们失之于简单,流之于形式,文学作品鉴赏尤其如此,期待高校文学鉴赏课程能灵活运用科技进步成果,让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有本质提升。

参考文献:

[1]夏曾澍,王佑江.文学鉴赏原理(教学大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984(02).

[2]殷家麟.浅谈文学鉴赏[J].呼兰师专学报,1994(02).

[3]吴晓辉.文学鉴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08).

作者简介:付地娟(1980-),女,湖北武汉人,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外国美术鉴赏流派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自主学习;翻转课堂

基金项目:山西工商学院2019年度校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概述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课程主要通过介绍我国工艺美术史地发展脉络及风格演变,使学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大地发展脉络和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色,使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选择优秀作品让学生进行赏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艺术欣赏力,增加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其设计理念,帮助学生拓宽设计思路。

(一)学生缺乏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学习的兴趣

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还是典型的灌输型课堂,基本上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现状,仍然是一种被动学习的方式。基本上是以整班教学的模式授课,授课场所就是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互动环节相对较少,学习方式比较机械化,导致的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不太高。这种常态化的被动听取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枯燥和乏味,久而久之,学生们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来进行课程的学习,也很难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门课程提起兴趣。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有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大多数的学生都非常注重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尤其是Photoshop、illustrator等设计类的软件学习,他们认为软件的熟练掌握在今后的做图方面可以为自己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的确这种直观影响和产生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但它却是片面的。因此,学生们常常就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培养与修行。在面对类似《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现在艺术设计史》等史论课程的时候学生们就会表现出不喜欢学、不爱学的情况。我们经常说,一个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它一定和丰富的文化承载是分不开的。那么,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必须要具备优秀的文化素质,才能创作出卓越的设计作品。这也正是本科教育中素质培养的重点所在,让学生们毕业后在工作单位能够区别于电脑操作员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将来有望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的根本。没有任何民族文化和底蕴的艺术作品就等于是人类失去了灵魂。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目前仍然是刻板的应试教学手法

目前,面对理论课期末的试卷考试形式,仍旧是教师在课程中反反复复强调重点,催促学生课下背记知识点的刻板方式来实现。对于史论课程来说琐碎的小知识点是层出不穷,比如历代的新型器物造型、不同朝代的装饰纹样特点以及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影响下形成的工艺美术作品风格等等内容相对复杂难记。另外,我国工艺美术史从原始社会开始无论在器物的造型中还是在装饰纹样上都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这些繁杂的词语需要学生们会读、会写、会意,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应试过程中基本达标。以上所说的这些工艺美术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们牢牢掌握,但只依靠每周短短的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程的重点还是需要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工艺美术引入的一个开始,课下的大量时间才是培养学生对我国工艺美术探究浓厚情趣的关键。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需要改革的原因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目前还是传统的讲授方式进行授课,长期如此理论课程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们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将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费力,久而久之学生对理论课程失去了兴趣。学生渐渐从学得费力、被动学习的情况转变到不想学习的恶性结果,那么课堂就会失去了生气。针对这些问题,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进行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学中有教、教中有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灵活地变化教与学的新型关系。让课堂变得高效而有乐趣,学生从兴趣中出发,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爱学习、爱钻研的好习惯。

(一)《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形式落后

随着时代地发展和进步,我们的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单一的讲授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们的上课需求,课堂的形式也应该跟随社会地发展不断变化。一成不变的讲和听已经成为过去式,教师要善于抓住当今校内外的文化资源进行课程整改,这才是符合发展的要求。新媒体课堂、实践教学法、互动法、邀请专家讲座、互联网课程等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都能为课所用,让史论课重新绽放课程新的生命力。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增加表演环节、走进美术馆、去博物馆实践、互动小组讨论、电子博物馆参观等等一系列充实的践行活动,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运用科技手段和多样化的教学条件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唤醒学生对史论课的热情。

(二)《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内容陈旧

近几年,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材的种类繁多,但是经典优秀的教材相对较少。笔者近两年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教材选择工作,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与要求,经过多方面调查与筛选,选用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田自秉先生编写的《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先生是新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本教材内容详实,脉络清晰,作品图片丰富清楚。同时,参考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老师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作为补充。并且结合专业特点选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天津理工大学教授苗延荣著作《中国民族艺术设计概论》进行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设计引导。内容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例证充分、阐释透彻、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图形语言表达功能,便于理解。

由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时间相对授课时间较早一些,其中有些观点和说法会出现过时陈旧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关注考古资料的更新和古墓挖掘新的进展情况,帮助学生们实时整理相关知识内容,确保第一时间能够学习和掌握最新、最正确的相关内容。例如,在讲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工艺部分书中对带钩的描述记载说明是:“带钩原是胡服所用。胡服是上褶下袴,便于骑猎,这种服式腰间束一条皮带或丝带,带头有钩便于书拴结,带钩是从北方民族传来的。”但是,根据现在的史料研究证实,带钩早在西周晚期就出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不断增多,在战国时期开始风靡,以后被带头、带扣取代。因此,带钩其实是比战国时期还要早就出现了。它最早发现于山东蓬莱,书中记载与游牧民族有关的观点实则有误。那么,面对历史的考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无时无刻地去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紧跟前沿的考古资讯,教学内容要不断地革新,确保知识内容的正确性。

三、《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思路与方法

(一)注重故事性的课堂引导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故事性的导入方法。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内化分析进行整合归纳,让知识点更加系统调理化,再引入历史发生的相关事件原点中去。这样集合成有意思的故事在新课导入期间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们在课堂上听有趣的故事能够大大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可以有效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故事导入能更高效地学习重点知识,并且还能给学生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原始社会时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是仰韶文化最为经典的作品,花纹精美,它的实用性是存放逝去孩童尸体的棺材。这一点学生们大多数肯定不知晓,那么将这个作为引入点,在开课前期从彩陶盆的故事和用途出发展开课程内容,会有效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为了将单一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化,在课堂引导中增加图片叙事和相关视频资料播放的环节,能够更形象的、全面的引导学生们去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多方面的去体会和感受不同朝代的工艺美术作品变化特点和发展规律。

(二)教学中加强合作组的参与形式

在课堂改革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们的生性活泼、好动自由的特点,反对刻板僵化、循规蹈矩的形式,可以采用合作组的参与方式来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行为。教学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对新鲜事物地接受程度。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讨论、表演、发言等互动环节,让学生作课堂真正的主人,培养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经过合作组的研究、讨论和分析,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合作小组学习环节锻炼学生们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让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基本单元。这样的变化基本能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除了合作组讨论,同时增加合作组作业轮流展示环节,这样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分享自己的想法,相互之间组与组的竞争摩擦和讨论学习能够有效激发同学们的研究热情和学习气氛。在课堂上这种充分的辩论是提升自我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课堂汇报展示能促进学生共同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自主学习变成共同学习,破除以教师、课本为主体,放大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个人到合作组再到整个课堂所有人的共同学习和发展,保证让课堂上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例如,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究竟哪个更重要,这样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实用性和审美性两者之间互相辩证,恰恰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工艺美术作品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结论。

“合作组”形式的课堂改革就像是一个演说园地,学生们相互之间的讲述和表达就是合作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对其他合作组观点的描述、解读、反思以及反驳、分享、交流就是学习成果之间的研究和探索,在无形中能够促使学生们对知识内容的深刻记忆。

(三)加入真实情境实践活动

无论是书本上的内容还是多媒体大屏幕上的知识,总是不能声情并茂、淋漓尽致完整全面地将经典的工艺美术作品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感,满足学生对工艺美术作品的完整认知,课堂的开放性显得尤为重要。将授课场所转变为博物馆、美术馆等地,拿博物馆中真实可见的案例来讲述不同时代的工艺美术作品特点,在实践中印证了理论知识,增加学生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同时加深对作品的记忆。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工艺美术史对于学生来说也变得并不是遥不可及。反而可以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工艺美术变得更加亲近、更加鲜活、更加精彩,让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提高了学习的乐趣。在真实情境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实实在在的面对经典的工艺美术作品,让学生可以仔细观察和总结纹饰样貌和工艺细节处理内容,积极探索我国工艺美术作品的风格和技法。例如,商代的青铜器“鼎”最具代表性,带领学生们去博物馆真真实实地去观察一下商代的鼎身上的纹样特点,饕餮纹、夔纹的具体样子、青铜器的底纹刻花究竟有多深、分铸法衔接部位的细节处理等等。让史论课无形中“活”了起来,让学生们去畅游历史长河,探索其中的奥秘。

在真实的情境中分享授课,可以有效地对学生学习感知、思维发散、问题解决等方面进行引导。在实践过程中,从学生的反映情境里及时发现问题、变换引导方向,这样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同时也拉动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的列车。在博物馆中让学生们亲身经历实践活动过程,加深对学习知识的印象,也拓宽了学生对知识储备的视野,增强知识学习的感受和分辨能力。

(四)坚持学习评价原则

在评价方面主要本着两个原则进行,一是激励性。《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知识点多,相对复杂,必须有一个良性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着鼓励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体验到学习分享的喜悦感,让学生爱上学习,喜欢上《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

二是发展性原则,评价的多元化和发展性侧重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将学习自我化、合作组化、师生共同化,相互不断学习进步。本着长远发展的眼光,在翻转课堂中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互相学习、课堂师生共同学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环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改革让课堂变得活起来、动起来、内容丰富起來,授课形式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授课场所根据课程特性也可以灵活变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避免没有实质性的或者空洞无效的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发挥自我探索的能动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学习中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要从知识核心向学生素养核心转变,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活和状态、表现,力求全面深刻地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不要单一化的讲授和被动学习的死规则,展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舞台,让每一次上课学生都有所期待,渴望学习中带来的乐趣和享受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情怀。

参考文献:

[1]李茂春.自本课堂—一种有价值的课堂革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60-61.

[2]王卉.如何理解“课堂革命”[J].上海教育科研,2018(9):78-80.

[3]别敦荣.大学课堂革命的主要任务、重点、难点和突破口[J].中国高教研究,2019(6):1-7.

[4]刘宁.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8(6):119.

[5]周亚辉,贺炜.“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困境与改革—以民族地区综合性大学为例[J].美术大观,2016(6):172-173.

[6]薛红霞,卢红,肖增英,吴素荣.深化改革 创新育人模式—山西新课程改革十年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3):49-51.

作者简介:赵敏(1990- ),女,山西省晋中市,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

外国美术鉴赏流派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鉴赏;比较鉴赏;教学策略

在中外美术鉴赏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作出鉴赏,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一、比较鉴赏教学实施的标准和原则

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属性特征差异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在中外的美术比较中,对于两种文化的“自然观”比较可谓其中最受瞩目的一个问题了。中国人“与物同化”,而西方人“物我两立”,这似乎成了一条定则。这一定则在艺术中映射为:中国人重表现,西方人重再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鉴赏,就能得出“中国山水画是视觉心像,欧洲风景画是视觉视像”的结论。

美术作品视觉形象的符号学属性不同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符号具有重要的价值,有时候甚至比文字文献更具有可靠性。因此,重视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符号,是美术这个学科的自身特征决定的。其中美术作品的图像表达,除了具有美术功能以外,还包含人类聚居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理论。在作品中,“肌理”“笔墨”“笔触”“构成”“色感”等符号语言特征是比较鉴赏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实施中西美术比较鉴赏教学时,可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比如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种类的比较、风格流派的比较及艺术家的比较。例如中国古代美术中的“浙派”“吴门派”“华亭派”;欧洲美术史上的“威尼斯画派”“佛兰德斯画派”;又如现代中国的“岭南派”,欧洲的“巴黎画派”;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与“超级写实主义”等流派放在一起,进行文化背景、艺术种类、风格流派、艺术家间的比较鉴赏教学研究。

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艺术家不同时期创作阶段的比较,不同人文背景下作品的表现差异比较等都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对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体系或艺术体系,某一历史时期、艺术运动、艺术风格流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一定联系的作品,作品的外部情况等作出比较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

二、比较鉴赏的类型分析

(一)对比鉴赏

对比,可以解释为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把对比的双方放置到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实施对比鉴赏教学,有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能够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二)类比鉴赏

就是用推理的方法与同类事物相比较,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特征的一种推理形式。

(三)求同比较鉴赏

比较欣赏中的求同比较,旨在不同作品间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并借助这个比较分析的过程及结果来促进欣赏活动中的再创作,以达到理解欣赏作品的目的。对于有相同背景、相同风格、相同内容、相同画风、相同构图、相同时代、相同题材等相同因素的作品,找出其“同”的一面,对其“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就构成了比较的基础。

(四)反差比较鉴赏

反差比较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作品或现象进行差异性的比较,找出不同之处,以促进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这种求异的比较更容易吸引欣赏者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深入观察和剖析,从而使欣赏者的鉴赏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三、比较鉴赏教学的实施流程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通过理论设想、实践验证、归纳概括及提炼反馈,以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运用比较的方法鉴赏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并行之有效的教学实施流程:分析教材——确立目标——搜集资料——创设情景一比较鉴赏——引导发现——比较探究——归纳总结——反馈提升。

分析教材:通过教材的分析,考察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施比较鉴赏教学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内容的类型是否符合教学的原则和实施标准,还要考量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储备,从而找出其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确立目标: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分析确立比较鉴赏教学的目标,目标的确立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衡量,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打破单纯强调美术知识目标的局限,通过比较教学实现多样化、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美术鉴赏要强化教学的过程性与体验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发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并为比较鉴赏教学提供基础和保障,这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的关键点。

创设情景:要创设比较鉴赏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鉴赏的兴趣和热情,使鉴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比较鉴赏:把师生搜集到的资料呈现在一起,通过对比,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揭示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矛盾,加强比较鉴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引导发现: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

比较探究:通过学生比较探究,得出鉴赏结论,掌握美的规律。

归纳总结:在比较鉴赏的基础上,教师把比较鉴赏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鉴赏结论,使学生明确某一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特征,掌握美的规律。

反馈提升:通过教学反馈,查漏补缺,找出不足,重点施教,以及师生双边互动提炼出一套比较鉴赏教学的机制,让学生下次面对类似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时能够自主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

比如,在比较鉴赏教学中,达·芬奇在1495年至1497年作于米兰圣玛利亚·格拉契修道院的《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一件取材于基督教圣经故事的壁画,在达·芬奇之前已有不少画家表现过,同名作品便有意大利卡斯塔格诺和基兰达约创作于1480年的壁画。

把这三件同样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

首先,卡斯塔格诺和基兰达约的作品中的人物近乎排列,平直无奇。他们都把耶稣单列于餐桌的外侧构成了人物与情节的疏离。而达·芬奇作品在构图上把耶稣和他的门徒位于餐桌后,左右各六个,而每三个人又构成一组,每组人物之间的间隙和距离恰恰构成了两个似于M形的起伏,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与活力,像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曲,避免了重复与单调。

其次,从人物的表情及内心世界的刻画上看,卡斯塔格诺和基兰达约笔下的人物表情单调且有雷同。而达·芬奇笔下的耶稣从容镇定,仁爱宽容,有圣者之风,犹大的表情矛盾而深刻。对于他的门徒的表情刻画也恰到好处,复杂多变,毫无雷同,而是从人物的情感出发,表现出善与美、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对比。

再次,在焦点投射法的运用上,卡斯塔格诺和基兰达约也均有所采用,但空间效果没有很强的冲击力,表现得浅显。而达·芬奇通过餐桌、墙体、窗户、天花板等结构透视,体现了强烈的纵深感,并且如果把餐桌房屋主要结构线延长的话会惊奇地发现他们都交于一点。这个交点恰恰在耶稣的面部,从而更加突出了耶稣在画面和情节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展现了达·芬奇对于科学的精妙掌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对于科学的提倡和运用。

此外,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在画面上传达出的象征、隐喻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比较而发现达·芬奇确实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作品不同凡响,而且在科学领域有非凡的造诣,在同时代画家中脱颖而出、卓尔不群。

四、比较鉴赏教学的实施要领

比较鉴赏教学的实施要领主要有:

(一)比较的目的要明确

第一,我们要明了比较鉴赏教学的目的,不要为了比较去比较,比较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鉴赏活动。第二,还要清楚地知道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还要知道怎样去比较。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针见血,紧扣作品的本身和学生欣赏的需要,就重要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尽量避免无意义的泛泛而“比”。

(二)选取的作品要具有可比性

选择作比较的作品时,要注意根据学生欣赏和理解的需要,选取与欣赏对象具有可比性的作品,或相同、或相异、或因果,等等,不可在毫无联系且无需比较的作品间进行牵强附会的比较,徒劳无益。

(三)比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可以通过对比、类比、求同比较、反差比较等方法的灵活运用,形式多样,尽可能使比较生动活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鉴赏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它可以针对美术学科的特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外国美术鉴赏流派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美术西方现代艺术鉴赏 知人论世 点面结合 纵向联系 创作实践

艺术作为人类世界的感性呈现,承载着人类精神史的广度和深度。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文化离异,就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高中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往往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以考分为主要参照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较为空乏,审美能力较弱,对艺术缺少感知和辨识。艺术同自然一样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无艺术的人生是乏味低俗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充盈的审美空间,综合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其涉及教材中的四部分: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等,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改变以写真的、“像与不像”为标准的传统视觉审美程式,用现代的审美眼光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流派风格和思想情感。本文以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著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著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面向生活,慧眼识别。

现代艺术自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内。不了解现代艺术的革新及形式和理念上的突破就不会理解当代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追求,不会鉴赏当代先锋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当代艺术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引入部分或延伸部分,让学生思考鉴别。渐渐地,学生就会把鉴赏方法运用到现实中,对当代艺术问题进行评析,建立现代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识辨当代复杂怪异的艺术现象。

总之,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理解认识水平和艺术基础,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生成的社会背景及艺术家经历、艺术理论探知艺术家个性化的风格追求;通过纵横的对比联系明晰流派风格的继承发展;通过绘画实践、当代艺术现象体悟艺术精神,最终达到对新奇多变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启发引导,把内容庞杂的现代艺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鉴赏,让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著.藤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1.

[2][美]F大为马丁,李A雅各布斯著.包慧怡,黄少婷译.艺术和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4.

[3]马永建著.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0.

[4][美]HG布洛克著.藤守尧译.现代艺术哲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外国美术鉴赏流派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作品鉴赏;多媒体教学

新的教育形势下,素质教育理念已经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逐渐凸显。不少教师呼吁:关注美术教育对于学生艺术情操陶冶的重要意义,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美术课堂,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然而教学现实在于,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效果远不如预期。为了更好地实现美术育人教学目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方式,全面增强高中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质量。

一、高中美术作品鉴赏教学现状

1.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在诸位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不少教师认为美术是副科,单纯為学生讲解课本知识。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限制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没有体现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致使学生美术鉴赏兴趣低下。又或是个别教师关注到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将多媒体教学设备当作放大版的教材,没有为学生呈现良好的视听盛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2.教学形式单一

现阶段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普遍陷入了怪圈:教师在讲台上面讲自己的,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师生互动基本为零。课下笔者也询问过一些学生,为什么不愿意配合教学活动?大部分学生表示“美术课本来是很轻松的,但是老师总是自己说个不停,那些理论知识我们有好多都不懂,听不明白还不如别听了。”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学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味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无论出现什么美术作品,先要自己为学生展示一下如何鉴赏。这导致学生缺少参与感,久而久之不愿意学习美术。

3.学生轻视美术

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青年学生,学生普遍轻视美术教育,认为上美术课是在浪费时间。在这种消极学习心态的影响下,学生难以全身心投入美术学习。迫于考试压力,每到学期末,美术课经常要为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让路。在美术课上,学生做着数学作业、语文作业,极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新课改下高中美术作品鉴赏教学对策

1.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视野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多样化。”美术作品鉴赏教学需要用到大量的图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展现这些作品,不仅能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还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敦煌莫高窟249窟狩猎图鉴赏中,课本上只给出了一幅极小的图片缩影,学生根本看不清楚。我利用教室里面的多媒体设备联网,为学生展示了狩猎图全景在线3D浏览页面。只要轻轻点击一下鼠标,画面马上就能放大。学生好奇极了,热烈讨论起来。欣赏完全景图之后,我又在课件上出示了超链接,为学生详细讲解题材处理、绘画技法方面的内容。这次教学活动非常成功,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2.创新教学组织方式,激发鉴赏兴趣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高中美术作品鉴赏教学应当创新教学组织方式,努力激发学生美术鉴赏兴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主导者,与其教师在讲台上面自得其乐,不如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美术学习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美术作品鉴赏的兴趣,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无形之中也为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带来了更多灵感。

《韩熙载夜宴图》鉴赏中,在给学生明确了方向之后,我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作品鉴赏。按照给出的提示,学生分为5人小组,分别从听乐、观舞、歇息、清吹、散宴5个情节对作品进行鉴赏。刚开始,小组每人选择一个情节,独立进行鉴赏。有了大致思路之后,他们又向同伴分享看法,一起投入了整幅作品的鉴赏。在小组讨论阶段,面对自己熟悉的同学,他们也不怕说错了,每个人都积极发表看法,踊跃参与交流。当我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时,他们全神贯注,非常投入。

3.转变落后学习理念,重视美术教育

教师应当转变学生落后的学习理念,破除学生对美术作品鉴赏学习态度冷淡的问题,让学生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重视美术教育。例如组织参观活动、采风活动、远行活动,努力增强美术课程魅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美术学习。

素质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的今天,高中美术教育引发空前关注。这既是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巨大机遇,也是一次危机四伏的挑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中美术教师,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新理论、新观点,探索新渠道、新方法,全面促进高中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郑霞,张桂芝.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教师,2013,4(10):123-124.

编辑 李烨艳

外国美术鉴赏流派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美术教育;人才培养

美术鉴赏是基于个体感知、经验知识等,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和联想,以获得美感、享受,并理解艺术作品内涵的活动。美术鉴赏作为一项基于视觉感知的艺术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鉴别和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并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极为有利。但事实上,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制约,美术教师侧重于美术基础功的传授,忽视了美术的艺术功能,使得学生的鉴赏能力难以提升。不仅如此,美术鉴赏活动本身对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要求,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使得高职美术鉴赏教学难以高质高效地展开,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基于此认识,本文从实际出发,探寻提高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措施,对于美术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美术鉴赏课是健全高职学生人格、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但在美术鉴赏课教学实践中,受制于传统教育思想,高职美术教师往往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美术理论知识,强调学生美术基本功的训练,整个美术鉴赏过程严格按照固定流程展开,使得学生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表达主观感受并提出相应的见解,直接影响了学生美术鉴别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三点。

(一)过度注重基本功训练

高职美术教育离不开基本功训练,只有通过系统的美术基本功训练,才能夯实高职学生的美术基础。正因为如此,高职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部分美术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系统且扎实地掌握美术基本功,就能在美术创作中创作出更加逼真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完全忽视了美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高职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系统地为学生讲授美术作品中的技巧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能够创作出更加逼真的美术作品,从而使美术鉴赏课变成了单纯的美术技术训练,进而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直接灌输美术理论知识

长期以来,无论是专业文化课程,还是艺术课程,由于教育工作者长期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常常使用以教师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严格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有序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即使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中也不例外,美术教师往往在美术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知识及技法。在此状况下,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话语权,根本不能将自身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表达出来,更不能与教师或者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从而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理论知识。长期如此,学生会丧失对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兴趣,进而直接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甚至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基本的想象力和理性评价的能力,最终影响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鉴赏课流程固定化

在教师为主导的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一幅美术作品的鉴赏往往是基于作者生活背景、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主要内容、作品表现形式等进行评价,这种固定化的鉴赏流程,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且这种固定模式下的鉴赏教学,所得出的鉴赏结论也是千篇一律。除此之外,在教条化的鉴赏流程中,往往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述,整个鉴赏课的教学过程缺乏艺术感和个人情感特色,这种情况下,美术鉴赏课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最终会影响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对策

如前所述,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但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产生了制约。高职美术教师要基于实际情况来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措施,不断强化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效果。总结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对策,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精选鉴赏内容,丰富艺术情感

针对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问题,高职美术教师应主动革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要意义,兼顾美术鉴赏课中的基本功训练和艺术情感内涵的解析,这样才能持续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来发表个人的见解,进而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基于此,高职美术教师应在美术鉴赏课中注重挑选鉴赏内容,进一步丰富艺术情感内容,从而更好地讲解美术鉴赏知识和美术作品,使高职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程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提升高职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以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的鉴赏教学为例,高职美术教师首先要系统地介绍徐悲鸿的基本情况及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要系统地讲解其经典代表作,最后深度讲解《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表现形式、表现手段、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等。通过这种方式深度分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高职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创作者的创作方式,并深刻地感受《愚公移山》作品中所反映的审美观,了解《愚公移山》作品中传递的特定文化精神,感受不同时代的作品的不同审美观念。通常而言,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主题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应的创作意图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基于此,在美术作品鉴赏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不能局限于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评价,也不能简单地从创作者的个人经历,或者是从作品的造型、色彩、構图、表现形式等进行评价,而是要基于当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结合作品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并综合分析创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人文修养,以及其对当时、对后世的影响等,对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鉴赏,这样才能引导高职学生将蕴含在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挖掘出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革新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化的鉴赏方式

高职美术鉴赏课程是特殊的人文素质课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要求,且难以调动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高职美术教师应主动革新教育理念,转变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鉴赏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作品鉴赏活动。在实践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革新教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美术鉴赏兴趣

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使用生动的语言及合適的表达方式,传递美术作品的思想和内涵,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展开想象,例如:在鉴赏黄山摄影作品时,美术教师可以直接展示美术作品,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身处于黄山之中,闻着大自然的气息,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想象着微风吹过脸庞,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的自然美,从中获得关于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身心愉悦。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此外,在美术作品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注重将美术鉴赏活动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融合,让学生直观地欣赏美术作品,用美术作品的美来冲击学生的视觉神经,营造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觉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和内涵,与美术作品产生情感共鸣,最终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2.故事情节演绎作品内涵

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美术鉴赏基础薄弱,对美术技法的了解相对有限,若在课堂上过多讲解美术作品技法,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能引起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的反感,最终影响美术鉴赏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美术作品鉴赏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调动学生参与美术作品鉴赏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借助故事情节演绎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美术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内涵,这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认识,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借助美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有效提高学生对美术鉴赏课的兴趣,进而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3.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高职学生美术基础薄弱是事实,这导致其在美术鉴赏活动中难以理解和内化相关的美术知识。但这并不能成为不重视学生体验的理由。相反,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因此,美术教师应注重启发式及引导式教学,指导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参与获得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感受,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由于美术艺术作品大多是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再现,因此,学生通过美术鉴赏可以更好地感知美,从而持续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鉴赏、评价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

(三)鉴赏和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关键。因此,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高职美术教师应注重鉴赏和实践的结合,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不仅如此,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过程。在具体的操作中,高职美术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整合鉴赏活动和实践活动。首先,鼓励学生扩大美术欣赏领域,具体而言,就是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美术形式和风格,并充分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和方法对其进行客观评断,持续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其次,鼓励高职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感兴趣的美术作品进行美术鉴赏,并将自身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同时,要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合作、学习,这些才能持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抽象艺术鉴赏”一课为例,高职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抽象艺术作品,然后要求学生将自身的体会运用文字表达出来,并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进行相关的创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印象,进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在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实践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高职长期以来的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高职美术教师应从思想观念转变入手,在精选美术鉴赏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革新鉴赏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鉴赏方式,同时注重将鉴赏和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美术鉴赏活动的兴趣,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明远,肖婉玲.高职美术鉴赏课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1(4):102-103.

[2]吴萍.美术鉴赏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62-163.

[3]曹亮.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研究: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鉴赏课程为例[J].美与时代(中),2019(1):76-77.

[4]林博.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83-85.

[5]陈丽.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中美育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19):173.

[6]张妍妍.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5):61-63.

[7]何婷.高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路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7(4):94.

[8]梁丹妮.美术赏析课提升高职学生美术鉴赏力的创新模式探讨[J].大众文艺,2015(24):251.

[9]李勇,严宁.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6):99,101.

[10]万叶.高职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的“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9):142-143.

[11]张俨然.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实践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1(12):148-150.

[12]刘畅.高职院校民间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设计新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21(20):162-163.

[13]李莉.高等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1(7):96-97.

[14]董贝贝.高职院校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模式优化[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18-19.

作者简介:

龙措吉,阿坝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美术、高校美术教育教学。

上一篇:动物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中职蒙族舞蹈教学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