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障碍的表现范文

2023-12-13

认知障碍的表现范文第1篇

2、射精障碍:包括早泄、遗精、不射精、逆行射精、射精疼痛、血精等。

3、性生活障碍:包括性生活昏厥、性生活失语、性生活癔病、性生活猝死、性生活恐惧症、鸡精症等。

4、性欲障碍:包括性冷淡、性厌恶、性欲亢进等。

5、尽管有上面所说四个方面,可以单独出现,亦可多个同时出现,称为混合性性功能障碍,由于有共同的致病原因。

很多男性有勃起功能障碍发生时,都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专家表示,男性有此症状产生时,一定要树立信心,女方更不能进行语言上的打击,要积极帮助男方进行治疗,才能最好最快的康复。

长城男科性功能障碍科室是第一个专业治疗男性性功能障碍为特色的诊疗中心,引进的男性性功能检测康复系统、多参数阴茎勃起硬度定量分析系统、伟力夜间阴茎勃起测定记录仪、全自动精液采集分析系统、智能型尿流率检查仪等系列化先进的检测诊断评估设备,精确查找病因,并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有机结合,在精准分型的基础上辩证施治,数万例性功能障碍患者重获康复。

认知障碍的表现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一种变态心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论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因此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第四,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发生根本变化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此时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其具体表现的特点是: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或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只是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热爱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和消投对抗的态度。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学生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或产生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等。逆反心理的深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止其发生。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类型

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既常见。也正常。由于教育引导的时间、内容、方式、本人的示范作用、人格特征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学生所产生的逆向心理活动也各异。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分为:

1.禁果逆反。人们往往有这么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2.超限逆反。所谓“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从而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3.信度逆反。是一种常见的逆反心理。其产生原因之一。是消极经验的积累,造成对信息源的怀疑、不信任,因而采取消极抵制态度。与“狼来了”的寓言故事以及“烽火戏诸侯”一样。人们接受信号后本该采取积极态度,但由于以往消极经验的积累,则转而持否定态度。

4.情境逆反。所谓“情境逆反”,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取逆向、排斥态度。

5.主逆反。处在独立自主意识迅速发展期的中小学生,强烈地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自己的权利。如果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过分地对学生进行控制,使之感到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威胁,这时他们就有可能拒绝本来愿意去办的事,甚至故意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这种现象就是“自主逆反”。

6.评定逆反。这是一种因教师与学生之间评定差距过大而导致的逆向反应。例如,教师对学生过头的批评,不仅会使学生不愿接受批评。承认错误,而且也会使他人同情被批评者,甚至为其错误辩解。

7.归因逆反。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相互了解,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并目不单纯满足于了解行为的性质,还需要了解其产生行为的动机。假如学生一旦了解教师行为的动机不是利他而是别有所图时,会产生心理对抗,这就是“归因逆反”。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通常在以下情况下,容易诱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①过分强调自我。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中大都有摆脱家长和教师控制的想法,独立意识增强了,这其实是正常现象,是走向成熟的表现,但是一过分就不对了。片面强调自我,就必然听不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忠告”反感,美其名日:“不为别人活着”,其实是拒绝一切意见,包括正确的意见。

②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在只做出禁止而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他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一切地寺根究底或亲自去尝试。

③企图标新立异。中学生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

某些特殊生活经历对心理模式的影响,比如,有的同学爱踢足球,但踢足球误了功课,父母一怒之下,没收了他的足球,不许他以后再踢,于是他干脆逃学去参加“街道足球队”。还有,父母讨厌子女撒谎,见子女撒谎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毒打一顿,结果往往造成子女用撒谎来逃避对撒谎的惩处还有些中学生本来循规蹈矩,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就会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乖僻。这种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例子。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左右他的举止行为,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三、逆反心理的分类防治

1.禁果逆反行为的预防

禁果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不恰当的“禁止”行为引起的。因此,要防治这种逆反行为,必须从合理应用禁止行为着手。具体应注意:

慎用禁令。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这似乎是一条心理学规律。在许多情况下。不禁止某种事物时,人们并不一定知道这种事物,一宣布禁止这种事物,反而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使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和固着在这种事物上。非要关注、弄清楚这种事物不可。因此,如果能用其他的方法消除某种有害的事物和现象,就不要用禁止的方法。

耐心说服和讨论优于硬性禁止。当教师和父母认为应当使青少年避免某些有害的事物和现象时,如果耐心地说服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使之明白这些事物和现象的有害性,就有可能使青少年自觉地加以避免。相反,如果武断地硬性禁止青少年做某件事情,那么反而会激起他们的逆反行为。

禁止要说明理由。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一定要使用禁止的方法时,一定要说明禁止的理由。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和理由,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青少年的各种假设、推测,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探究行为。父母、教师等如果只是禁止而不向青少年说明禁止的原因和理由,会使青少年觉得禁止没有充分的理由和根据,就会对禁止的正确性发生怀疑,这会促使青少年产生犯禁的意向和行为。

2.超限逆反行为的防治

超限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教育活动时间过长引起的,因此,预防和消除这类逆反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尽可能缩短教育活动的时间。教师、父母等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要做有意识的准备工作,确定要讲的内容,把最重要的内容讲出来,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就不讲,精心准备每次讲话;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基本按照事先的准备进行,不能一开始讲话就滔滔不绝、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或废话连篇,使讲话时间过分拉长,使听者失去耐心,产生逆反行为。

为了使教育活动取得切实的效果,避免超限逆反行为的产生,不同类型的演讲应注意不超过一定的时间。

3.信度逆反行为的防治

信度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对教育者缺乏信任而产生的,因此教育者要想使青少年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观点,只有用实际行动为青少年做出榜样,才能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使青少年在其良好人格和模范行为的感召下,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接受他们的观点。

4.情境逆反行为的防治

由于情境逆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情境不适当,因此。在防治这类逆反行为时,应当注意:

①认真选择教育情境。社会情境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就教育活动而言,情境对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效果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由于教育活动性质的差别,情境对教育活动的效果有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对于奖励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那么。奖励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受到奖励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自豪和兴奋;对于惩罚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那么,惩罚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强,受到惩罚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羞愧和耻辱,对个人自尊心的打击也就更大。考虑到情境性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个人的自尊心在别人面前受到损害而引起的,因此,为了减轻这种负面效应,如果受教育者的问题不是极端严重的话,批评性的教育活动最好在比较封闭的情境中进行,对这种教育活动知道的范围越小越好。深入的批评教育如果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话,产生情境性逆反行为的可能性最小。效果也可能会最好。②适时停止教育活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情境性逆反行为时,最好的处置办法就是立即停止教育活动,将受教育者带离当时的情境,使其在另一个安静的情境中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重新考虑问题,不再继续进行教育活动。如果在受教育者已经十分激动的情境中,教育者为了控制、压服对方。或者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采取诸如找另外一个人来讲话或评理、让更多的人来围观、贬低受教育者的人格、侮辱受教育者等措施,那么,就会更加强烈地助长双方的激动情绪,使情境变得更加不可收拾,最后有可能发生更加消极的后果。

③间隔一定时间后重新开展教育活动。在将情绪激动的受教育者带离当时的情境之后,不宜马上接着进行类似的教育活动。因为这时受教育者的情绪还没有得到平静,心理上仍然有对抗、抵制、不愉快等妨碍教育活动的成分。一般而言,可以根据受教育者情绪激动的程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对立程度等,确定再次开展教育活动的时间问隔。情绪激动程度和对立程度较小时,间隔一二天就可以再次开始教育活动;如果情绪激动程度和对立程度强烈,那么,再次开始教育活动的时间间隔就应当长一些,以便使双方都有充分和冷静反思的机会。

5.自主逆反行为的防治

在防治自主逆反行为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尊重学生。青少年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有很强的自尊心,如果无视这些情况,把青少年当成一无所知、没有自尊的人,对他们随意支使,在他们面前卖弄最基本的常识。就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①态度要谦虚。教育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青少年,即便自己对某些内容有很深的研究,也要用谦虚的口气表达自己的见解。中国人有“满招损,谦受益”的传统认识,把谦虚视为不可缺少的品德。因此,过分自负、骄傲自满,只会引起青少年的鄙视和反感。②理解青少年的意愿。青少年由于身心特点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与成年人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父母等应当站在青少年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考虑和尊重他们的意愿。

6.评定逆反行为的防治

青少年的评定逆反行为,主要是由教育者不恰当的评价引起的。为了防治这类逆反行为,应当注意:

讲行评价时注意区别不同情况。在中学生的理智特征比较明显时,应当对事物做较低调的介绍和评价,让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了解有关事物,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青少年的情绪特征比较明显时,可以对事物做比较含糊的评价,使青少年能够不受评价的影响,情绪投入地体验、欣赏事物。从情绪感染中得出对事物的评价。

在一般情况下,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介绍和评价;对事物的优点、长处的介绍应当简要一些,给青少年留下自己发现、欣赏的余地;对事物的缺点、不足的介绍应当含糊、抽象一些,以免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向缺点和不足。应该避免夸大缺点与不足的现象。

在对学生本人的评价时,应该努力使评价个别化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对于内倾性格的青少年,一般可作稍高的评价,以增强自信心;对于外倾性格的青少年,一般可作稍低的评价,以引导他们正视自己,防止骄傲情绪的滋长。

在评价青少年的学习、劳动等活动内容时。应注意与这些活动相关的因素,以便使评价结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此外。在进行难度较大的活动时,不容易取得成绩;相反,在进行难度较小的活动时,就容易取得成绩。因此,不注意活动本身的难度,就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

还要注意青少年付出的努力,注意活动效果与主观努力的统一。这是评价个人的学习、工作等的成绩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7.归因逆反行为的防治

由于这种逆反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动机的怀疑有关,因此,在防治这类逆反行为时,应当注意下列方面:

教育者要心存善意。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向善、为善,变成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因此,自然而然地就要求进行这种活动的人必须心存善意,出于善良的愿望和动机进行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如果教育者心存恶意,那么,这类人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出于不良意图和动机而进行教育活动的人。虽然可以暂时蒙蔽受教育者,但是,这种欺骗、蒙蔽行为终究是不能长期进行下去的,一旦受教育者发现了真相,那么,就会对教育者做出强烈的否定性反映。

尽管社会上存在很多的恶人,但是,如果教育者也想以恶制恶、出于不善的动机进行教育活动的话,那么,肯定不会达到预期的、积极的目的,只能形成恶性循环,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认知障碍的表现范文第3篇

认知功能是人类认识和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主要包括识别、语言、记忆、应用以及时间、地点和空间的辨别能力等, 所谓认知功能障碍 (CFI) 主要有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失读、视空间障碍等。认知功能障碍分为2种: (1) 轻度认知障碍 (指有记忆障碍和/或轻度的其他认知功能障碍, 但个体的补会职业或日常生活功能末受影响, 亦不能由已知的医学或精神神经疾病解释, 是介于正常老化与轻度痴呆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 (2) 血管性认知障碍, 指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明显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类综合征[1]。

2 脑卒中后认知障得发生的机制

2.1 现代医学的认识

2.1.1 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年龄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的最主要因素。随年龄升高, 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迅速上升。一般认为年龄每增加5岁, 患病率升高1倍[2]。

Pate[3]等的研究发现, 脑卒中3个月后认知功能障碍较普遍, 与年龄过大、少数民族、社会阶层较低、左半球脑卒中、视觉功能区缺陷、小便失禁有关, 其恢复与抽烟和右脑卒中有关。张氏等[4]研究指出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间呈彼高度正相关, 认知能力的改善有助于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2.1.2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卒中、TIA等是脑血管疾病的典型代表, 研究表明脑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5]。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 传统观念认为与脑出血、脑梗死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关系密切, 大脑某些关键皮质部位的梗死或出血可引起智力下降。新近的观点认为[6], 卒中后认知功能下降的机制主要表现在卒中后神经退行性病变与血管损伤的相互作用。

Hoffman[7]在研究以1000例脑卒甲后患者发现, 脑卒中后有较高的皮质功能缺陷, 且大多数患者均有认知功能障碍, 考虑脑梗死对皮质功能的全部或区域性的影响, 介导了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产生。

王志光[8]将经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81例, 按部位划分为丘脑组、内囊-基底节组、小脑组、脑干组, 另选MRT表现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智力状态试验 (MM SE) 和哈金斯基缺血指数量表 (HIS) 及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量表进行测试, 发现, 丘脑组、内囊-基底节组、小脑组、脑干组与对照组相比智能下降显著:内囊-基底节组HAMD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左侧梗死组的HAMD得分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左右两侧病灶织相比, 左侧组智能明显低于右侧, 2组抑郁得分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组的智能显著低于非抑郁组。考虑丘脑、内囊-基底节、小脑、脑干部位的梗死导致血管性痴呆, 其中左侧病灶组和抑郁组患者更易发生痴呆。

2.2 中医学的认识

2.2.1 病位在脑, 肾虚为本

“脑主神明”, 早期在《素问·脉要半翔故论》中就提到:“头者, 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李时珍更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 这些说明了脑主神明, 脑为神明之所。汪昂:《本草备要》中明确捉出“人之记性, 皆在脑中”。王清任曰“灵机记性, 不在心而在脑”。髓海不足, 脑主神明功能异常, 则出现“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

《索问·上占大真论》中有“丈夫8岁, 肾气实, 发长齿更;二八, 肾气盛, 大癸至, 精气溢泻, 阴阳和, 故能有子:三八, 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 故真牙生而长极-五八, 肾气衰, 发堕齿稿-七八, -肾脏衰, 形体皆极。”《医学入门》也有:“人至中年, 肾气自衰。”以上论述均说明, 人体之盛衰, 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年龄与肾虚的程度呈正相关。《灵枢·本神》则明确提出肾与认知的关系密切, 曰:肾藏志, 精舍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这是对肾精不足导致认知功能减退的最旱论述。清·汪昂说:“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 肾精不足, 则喜忘前言。”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健忘》也说:“肾主智, 肾虚则智不足, 故喜忘其前言。”可见肾精足则令人体魄坚强, 智慧聪颖, 肾精亏虚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的根本原因。

脑为髓之海, 脑髓的生成有赖于肾精的化生, 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灵枢·经脉》所说:“人始生, 先成精, 精成而脑髓生。”肾精充盈, 则髓旺脑充, 肾气充足, 肾之精华上升于脑, 精能生气, 气能生神, 神定气清, 何健忘之有。可见肾通过脊髓直接与脑联系, 不仅如此, 肾脑还通过经络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间接联系。

2.2.2 血瘀、痰浊为致病因素

痰浊生成责之于年老脏腑虚衰 (尤其是脾、肺、肾三脏) , 功能减退, 水谷津液失于输布”痰浊形成之后, 随气之升降, 无处不到, 充塞于清窍, 神明失司, 则可致呆钝健忘等症。如陈士铎在《辨证录》说“痰积于胸中, 盘踞于心外, 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石室秘录》更言:“痰气最盛, 呆气最深”。唐容川在《血证论》亦说:“有痰沉留于心包, 沃塞心窍, 以致精神恍惚, 凡事多不记忆者。”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瘀血可导致健忘。其言“阳明证, 其人喜忘者, 必有蓄血。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人喜忘”。《证治准绳》亦有“瘀血在上, 令人健忘”的论述。唐容川认为心有瘀血可致健忘, 其曰“凡心有瘀血, 亦令健忘-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 每有瘀血。”由于瘀血痹阻脑窍, 与精髓相互错杂, 防碍脑肾相交, 脑气与脏气不接, 清窍失灵, 元神失聪, 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因此, 瘀血是卒中后认知功能减退的重要致病因素。

现代医家许凤华[9]认为痰瘀互结, 互相影响, 加速认知下降。

3 治疗

3.1 针灸疗法

3.1.1 体针法

传统针灸在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方面的疗效是肯定的[10~11]。柳华等[12]针内关, 直刺1.5~4cm, 采用提插捻转泻法, 捻转角度>180频率50~60转/min, 施手法lmin后, 留针30min;三阴交, 进针1.5~3cm, 采用提插补法, 以患肢出现3次不自主的抽动为度或自诉胀麻痛不能耐受为度, 留针30min, 间隔行针2~3次。

3.1.2 头针法

按照中医经络理论, 头部是经络的中枢, “头者, 诸阳之会也”。头针既能刺激头部经络, 又能刺激大脑皮质功能在头皮的投射区, 而脑卒中的发病部位即为头部。因此, 头针治疗脑卒中为现代临床医学所重视[13,15]。从现代解剖角度看, 顶中线、额中线、颞前线、颞后线, 分别分布在与认知活动密切相关的顶叶、额叶颞叶。额叶损害可出现语言表达精坤活动方面的障碍, 颞叶损害可出现记忆障得, 有研究认为额、顶叶损害易出现明显的认知障碍”。在病变部位相应的头皮上局部取穴, 高频率电刺激, 可调整其直下的大脑皮质功能, 使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和脑功能活动增强, 有助于缺血区域的侧支循环血管的开放, 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网, 改善病灶周围脑细胞的缺血缺氧, 从而改善了记忆环路畅通及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17]。而头皮针的这种改善脑缺氧的作用与对影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囚子、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水平有关[18]。

许健鹏[19]等用头部围针加体针治疗偏瘫认知障碍22例, 针刺的同时进行运动疗法 (PT) 、作业疗法 (0T) 、语言疗法 (ST) 和认知训练:对照组仅进行OT、PT、ST及认知训练, 分别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的认知功能障碍筛选检查 (CCSE) 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 (LOTCA) 评分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

谢冬玲[20~21]采用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观察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干预的作用。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 头针组加头皮针治疗。头针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平均缩短约38ms, 对照组治疗后P300潜伏期平均缩短约打17ms, 头针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评分比较, 头针组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3.1.3 靳三针法

靳三针分为许多处方, 大量的临床研究[22~23]显示靳三针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肯定, 其中的益智清神类如智三针、四神针、脑三针、颞三针等对小儿智力低下、老年性痴呆 (AD) 、血管性痴呆 (VD) 、健忘等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 具有良好的效果。阮经文[24]等将60例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织取舌三针及四神聪、本神等穴, 结果经3~4个月的治疗后, 治疗组的认知功能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非常高度显著性意义, 表明针刺某些特定的穴位能提高脑卒中早期患者的认知功能。

3.1.4 醒脑开窍针法

石学敏[25]报道, 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9005例, 3~5个疗程 (每个疗程10d) 观察, 痊愈533例 (59.27%) 、显效2085例 (23.15%) 、好转1453例 (16.14%) 、无效40例 (0.44%) 、死亡9例 (1.0%) , 总有效率98.56%, 而临床实验有关指标检测显示治疗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许军峰[26]通过临床观察发现,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且急性期好于恢复期, 恢复期好于后遗症期。急性期的临床治愈率为47.7%, 有效率为98.2%;恢复期的临床治愈率为44.6%, 有效率为95.9%;后遗症期的临床治愈率为36.4%, 有效率为90.9%。

3.1.5 其他针灸疗法

周晓平[27]将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分为2组, 一组采用中风常规针刺法 (颞三针、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太冲) ;一组采用调神通络针刺法 (风府、百会、神庭、本神、素髎、内关、后溪、阳陵泉、太溪) , 结果调神通络组较之前组能明显提高患者的3MS积分。

纪晨彤[28]将患者分为针药组和单纯针灸组, 针药组采用针刺结合舒血宁注射液静滴治疗, 对照组仅单纯针刺治疗。针刺穴位:白会、四神聪、水沟、肾俞、丰隆、三阴交为主穴。前者与后者的疗效差异显著。

4 结语

日前针灸治疗认知障碍的治疗有效的证据, 但是治疗的疗效微弱, 即有统计意义的功能量表方面的差异不能转化为明确的临床效果, 患者、家属难以感受到疗效的存在, 同时, 因为病程的无法预测, 治疗的目标是要是延缓病情, 故治疗的益处可能不一定使患者、主治医师体验到, 这也是日前各种治疗认知障碍方法面临的共同难题。此外, 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现状来看, 多为基础性研究, 缺乏药物治疗或物理疗法等干预效应的应用性研究, 并且国内相关研究工作少见。囚此, 今后在进一步深化基础研究工作的同时, 尚需积极开展临床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工作。

摘要:脑血管意外后认知功能障碍 (CFT) 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以神呆思钝为主要表现, 属于中医“健忘”、呆痴”、“郁证”等范畴。临床观察发现, CFI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 且认知功能康复对捉高不同时期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作用。因此, 发现和认识各种CFI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制订康复治疗日标、计划和方法, 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治疗方法日前主要包括药物干预, 认知功能训练, 针刺治疗。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传统体针法、头部围针法、靳三针法和醒脑开窍针刺法等。

关键词:脑卒中,认知障碍,针灸

参考文献

[1] 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 2006, 45 (2) :171-173.

[2] 张振馨.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态, 2005, 44 (8) :633-634.

[3] Pstel M, Coshall C, Rudd AG, et al.Natural histouy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strok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ts recovery[J].Clin Rehabil, 2003, 17 (2) :158-166.

[4] 张新萍, 王强, 马玉莹, 等.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 2004, 26 (12) :748.

[5] Tham W, Auchus AP, Thong M, et al.Progress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stroke:one year result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ingaporean stroke patients[J].J Neurol Sci, 2002, 49 (52) :203-204.

[6] 王拥军.脑血管疾病与认知功能障碍[J].中华内科杂志, 2005, 44 (11) :872-873.

[7] Hoffman M.Higher cortical function deficits after stroke:an analysis lf1000patients from adeficated cognitive stroke registry[J].Neurerehabil Neural Repain, 2001, 15 (2) :113-127.

[8] 王智光, 牛广明, 韩晓东.脑梗死MRI表现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抑郁关系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 24 (2) :220-222.

[9] 许风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辨治[J].河南中医, 2007, 27 (4) :41-42.

[10] 王恩龙.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 2006, 33 (11) :1490.

[11] 孙远征, 祝鹏字, 张森, 等.原络通经针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7, 27 (11) :810-812.

[12] 柳华, 王毅, 任惠, 等.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DL能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5) :445.

[13] 金建军, 徐亚莉.早期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生活白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5, 25 (5) :304.

[14] 李国辉, 苏秀群, 何希俊, 等.个卜刺结合认知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 2006, 24 (9) :1759.

[15] 朱洁.电针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9 (32) :32.

[16] 尤春景, 许涛, 欧阳多利, 等.认知障碍与脑损害部位的相关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 (4) :223-225.

[17] 鲍春玲, 东红升, 东贵荣, 等.头穴透刺对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桨ET.CGRP的影响[J].中国针灸, 2005, 25 (10) :717-719.

[18] 俞吕德, 吴柄煌, 张品, 等.颅针与头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影响的观察[J].中国针灸, 2006, 26 (7) :466-468.

[19] 许健鹏, 肖淑杰, 郭华珍.头部围针加体针治疗偏瘫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2, 18 (10) :4-5.

[20] 谢冬玲, 朱丽芳, 刘惠宇, 等.头皮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9) :834-835.

[21] 谢冬玲, 朱丽芳, 刘惠宇, 等.头皮针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认知与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6) :542-543.

[22] 王琴玉.“靳二针疗法”治疗脑性瘫痪的主要学术特点[J].上海针灸杂志, 2004, 23 (6) :3-4.

[23] 李永春.智三针临床应用集萃[J].针灸临床杂志, 2005, 21 (4) :31.

[24] 阮经文, 郑沛仪.针刺对中风早期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 1999, 24 (3) :223-226.

[25] 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9005例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 2005, 11 (1) :3-5.

[26] 许军峰, 石学敏, 卞金玲, 等.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不同病程中风的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4 (1) :33.

[27] 周晓平, 陈尚杰, 何锦添, 等.调神通络针侧法治疗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 2008, 27 (5) :3-4.

认知障碍的表现范文第4篇

1语言障碍

英语听力水平是多种语言能力和技能的综合产物 , 它涉及到语音、语调、语法结构和词汇量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英语在语音、词汇、句子结构等方面与汉语有很大差异 ,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单词发音错误 , 对于各种语法规则运用得不熟练 , 以及对句子重音、各种语调表意功能的不理解等等 , 均会造成言语听辨和话语理解上的障碍 , 其中语音和词汇是制约学生听力的主要语言障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听力普遍较差 , 主要问题是在语音方面 , 如强读和弱读、失去爆破、同化、省略、连续、重音、语调及语速等。他们把主要精力花费在阅读上 , 靠分析语法、词汇来理解语言材料 , 而不重视听力和口语能力 , 不重视言语技能 , 导致听不懂、讲不出 , 患了语言上的“聋哑症”。此外 , 学习单词、课文时 , 习惯于按词典注音力求“准确”地读 , 一音不漏 , 久而久之 , 习惯成自然 , 而在听到英、美人正常连贯的讲话、语音发生某些变化时 , 反应迟钝 , 一筹莫展。对一篇简单的对话或短文 , 一看就懂 , 可一听就懵。具体情况如下例句所述:

111同化现象

(1) I thought you would come. 按字典注音去读这句英语是 [ait ju wud km] ,而在连贯的讲话中读成了 [ai’tu wud’km]。

(2) I haven’t seen him these years. 按字典注音读作 [ai’h*vnt sin himiz jz] ,连贯讲话时读作

[ai’h*vnt’sin him’iz]。

112失去爆破现象

(1) She took good care of the children. [i’tu (k) ’gu (d) ’krv’tildrn]。

(2) We heard David sing last night. [wi’h (d) ’deivi (d) ’silas (t) ’nait]。

113连续现象

(1) Take a look at it.(2) I’ll be back in half an hour.

单词在书写时是由一个个有固定形状的字母组成 , 易于辨认 , 而在语流中 , 单词的元音和辅音都会发生读音变化 , 产生同化、连续、省音等现象 , 没有这方面的基本技能 , 自然会产生听力上的障碍。如

education [edju’kein] , 在语流中产生同化现象 , 读成 [edu’kein 这就增加了学生听力过程中的困难 , 加上学生受各自方言的影响 , 很容易在听的过程中造成听辨失误。

制约听力的另一个语言障碍是词汇。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 , 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和主要单位 , 是语言体系中结构和意义的统一体。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 (1972)一书中指出: 如果没有语音和语法 , 还可以传达一点点信息; 但是如果没有词汇 , 那就不能传达任何信息。词汇既是构成话语的基础也是理解的基础 , 没有词汇也就不能进行交际。那么 , 要通过顺畅地接收和理解言语信号就必须有足够的词汇量 , 而英语中的同音异义词 , 近音异义词非常多 , 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很多 , 词组的构成也很复杂 , 于是在听辨过程中 , 如果对词义的理解太狭窄 , 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如: 如果只知道free 的意思是“自由的”, 不知道还可以作为“免费的”解 , 那么 , 听到“The wind mill costs money of course , but the wind itself isfree.”时就会不理解。“free”若作“自由”解 , 这句译出来即为:“虽然造风车要花钱 , 但风本身是自由的。”这样的理解自然不通顺 , 与上下文的意思不衔接。但若把“free”解释成“免费的”, 这句译出来即为“虽然建造风车要花钱 , 但风本身是免费的”, 就很好理解了。在另一句中“Dr.

Koope has called for a smoke-free America by theyear 2000”,“free”则应理解成“无 „„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 年以前建立一个无人抽烟的美国。”

此外 , 基本的语法知识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听的过程中 , 没有一定的语法知识做后盾 ,即使掌握了语音、词汇 , 也犹如听天书。从哪个词到哪个词一句 , 必须根据有关的语法知识断句、理解 , 否则也会形成障碍 , 造成听辨失误。

2非语言障碍

非语言障碍是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 由于自身拥有的各种社会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所形成的阻碍。听力理解过程中是一种解码过程与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 , 在这一过程中 , 听者的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 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他的语言知识同样重要。对于中国学生而言 , 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风土人情、科技常识等等 , 是提高听力水平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不少学生往往听懂了大部分内容却因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使理解受阻。社会文化知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所共有的知识 ,外国人只有通过学习来了解。对于学习外语的人来讲 , 缺乏社会文化知识是导致理解困难的障碍之一。如:

(1) 英汉两种语言的计数进位和序数习惯不同。汉语中有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而英语中只有 hundred , thousand , million , 所以听后不能立即反应过来。

(2) 不熟悉英语的人名和地名。如 Winston Churchill , Albert Einstein , Wall Street , White House ,Independent War , Thanksgiving Day等 , 这些词本身就与英美历史、社会、科技、经济、政治、风俗有关 , 如果对这些专有名词不熟悉 , 自然就形成了一种障碍。

(3) 缺乏背景知识。对于不熟悉西方社会的中国学生来讲 , 即使听到一句很简单的句子 , 也会产生理解障碍。如在一篇介绍美国电话网的内容中听到这样一句话“It provides 800 telephone service.”很多学生把它理解成了“该电话网提供 800 个电话服务。”这样的理解从词汇上、语法上讲没什么错误 , 但意思完全不对。在美国 , 打不收费的长途电话 (如旅馆预订等) 要拨“800”三个数字。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加拨 800 是该网提供的免费电话服务。”有关调查显示 , 听力理解好的英语学习者在听的过程中很注意根据上下文推断意义 , 运用背景知识辅助理解 , 捕捉话语的真正含义。心理素质对听力理解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 一个人、一个整体做事情成功与否与其心理素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心理素质的好坏与英语学习和考试 , 特别是听力的学习和考试尤其重要。一个心理状态正常的人与一个心理状态失常的人在同一时间里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有关资料表明 , 两个听力水平相同的人 , 由于心理状态不同 , 考试的结果要相差 30 %。心理素质对听力的影响既表现在对平时学习的影响又表现在对考试的影响。

心理素质差对平时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是: 思想涣散 , 注意力不集中 , 身在课堂心在外 , 脑子里全是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东西 , 过分强调困难 , 埋怨客观条件不好。这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低落。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 教师和教材再好 , 也不会有什么成效。学习动机低落的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听力课不感兴趣; 对听力感到特别困难 , 产生急躁情绪而丧失信心; 或者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感 , 产生抵触情绪; 或者是认为学好英语听力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没多大关系 , 等等。心理素质差对学生听力考试的影响表现为学生考试时所出现的情绪紧张。录音机一播放 , 就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心慌、惶惑 , 似乎除了自己的心跳什么也听不见了。造成这样心理障碍的原因是: 对听力考试心中无数 , 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或估计过低 , 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 害怕考试不过关。由于心理紧张 , 造成大脑记忆机能暂时减弱 , 考试结果自然不好。

认知障碍的表现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及门诊患者48例, 其中男30例, 女18例, 年龄46~72岁, 平均年龄 (56.2±6.2) 岁。CCCI的诊断标准[1]: (1) 头痛、头晕、头沉、肢麻等自觉症状; (2) 有支持脑动脉硬化的所见:伴有高血压病、眼底动脉硬化改变等, 有时可闻及脑灌注动脉的血管杂音; (3) 未见大脑的局灶神经体征; (4) CT或磁共振扫描未见血管性器质性脑改变; (5) 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上诉自觉症状; (6) 年龄在45岁以上; (7) 脑循环确认脑血流低下; (8) DSA或TCD提示脑灌流动脉有闭塞或狭窄改变。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共46例, 男24例, 女22例, 年龄48~78岁, 平均年龄 (58.7±2.4) 岁, 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排除慢性脑供血不足和其他疾病。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2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入组者均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包括简易智能状况量表 (MMSE) , 画钟表测试 (CDT) 。病例组给予脑心通胶囊 (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0.4g/粒, 4粒/次, 3次/d, 疗程为60d, 治疗60d后, 再次进行进行认知功能评定, 包括MMSE、CDT。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病例组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对照组评分与病例组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表1) 。

2.2 病例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治疗后认知功治能量表评分结果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例组治疗后认知功治能量表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2) 。

3 讨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于祖国医学“善忘”、“文痴”、“郁疾”等范畴, 其病位在脑, 主要病机为气血亏虚, 肝肾不足或气滞血瘀, 气血不能荣养脑窍所致。从西医角度,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指大脑整体水平的血液供应减少 (低于40~60mL·100g-1·min-1) 的状态, 缺血能导致大脑皮质氧耗、葡萄糖利用率降低。神经元对缺血最敏感, 其次是少突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和内皮细胞, 不同部位神经元对缺血易感性依次为海马、小脑、纹状体和新皮质[2]。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以及多靶点作用使其在治疗上有独特的一面。本研究采用中成药脑心通胶囊治疗CCCI。脑心通胶囊由黄芪、丹参、赤芍、当归、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地龙、水蛭等16味中药组成。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黄芪能够显著抑制氧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抗氧化、抗衰老, 改善记忆力和认知能力;丹参能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抗缺氧、改善微循环;当归、川芎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 降低血小板积聚、扩张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脑循环;地龙和水蛭活血化瘀通络, 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通过治疗, 患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 但与健康对照组仍有明显差距, 提示脑心通胶囊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但与正常老年人仍有显著差别, 是否能延缓痴呆的发生有待更长期观察。

摘要:目的 对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方法 选择56例确诊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行简易智能状况量表 (MMSE) , 画钟表测试 (CDT) 检查, 将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病例组治疗后再次进行MMSE、CDT检查, 将其结果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评分与病例组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结果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治疗后认知功治能量表评分结果高于治疗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例组治疗后认知功治能量表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在记忆力、视空间能力、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方面较正常老年人下降, 但未达到痴呆标准。早期治疗, 可以改善其认知功能障碍。

关键词:慢性脑供血不足,认知障碍,简易智能状况量表,画钟表测试

参考文献

[1] 大友英一.脑梗死-慢性脑循环不全症 (脑动脉硬化症) 脑-神经[J].1991, 43:803.

认知障碍的表现范文第6篇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感知活动的特点

(一) 感知活动受到局限

1、 听觉障碍影响了知觉的完整性

2、 缩小了感知的范围

3、 不能利用声音识别物体的某些特性

(二) 不能利用声音进行定向

(三) 听觉障碍使视觉发生明显的变化

1、 视觉反应时

2、 对物体的视觉认知

3、 视觉补偿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4、 视觉表象更清晰、更完整、更接近实物。

(四) 触觉、振动觉和言语动觉更具重要性

1、 触觉和振动觉部分地代偿听觉功能

2、 言语动觉对听觉障碍儿童学习口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一) 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特点

1、 自觉性差

2、 缺乏选择性

3、 整体性不强

(二) 听觉障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1、 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 激发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3、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4、 尽可能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感知和观察活动

5、 应注意直观形象和语言的及时结合

6、 科学地运用“观察教学”,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第二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注意

(一) 引起注意的刺激源主要来自视觉对象

(二) 无意注意其主动作用,有意注意发展迟缓

(三) 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四) 注意的分配更加困难,较多地用注意的转换代替追的分配

(五) 注意难以随任务的变化而适时转移

(六) 有意后注意发展水平较低

二、注意规律在聋校教学中的运用

(一) 从师生双向活动的角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1、 唤起学生的期待心理迎接上课

2、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3、 优化教学环境

(二)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教室环境要整洁、淡雅、物品放置有序

2、 教师着装要讲究,课上课下有别

3、 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适应

4、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5、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化、形象化

(三)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任务

2、 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教学常规

3、 课堂组织要紧凑

4、 防止疲劳产生

(四) 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第三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记忆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记忆

1、 从记忆所依赖的分析器来看,听觉障碍儿童的视觉记忆优于动觉记忆

2、 词语——逻辑记忆薄弱

(1) 对语音的感知困难

(2) 言语听觉与言语动觉的神经联系不复存在 (3) 与听觉张障碍儿童掌握语言的程度有关 (4) 与听觉障碍儿童对语言材料的理解程度有关 (5) 与强化的机会太少有关 (6) 与语言的个体保存方式有关

二、教育对策

(一) 打好口语基础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识记活动

(二)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

1、 教学内容要符合听觉障碍学生的实际需要

2、 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

3、 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 努力培养有意识记

1、 及时向他们提出识记的目的任务

2、 要提出较远的识记任务

3、 培养学生善于自觉地提出识记任务

(四) 把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有机结合起来

1、 及时复习

2、 边复习边回忆

3、 复习方式多样化

(五) 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防止过多过早的遗忘

第四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想象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想象

(一) 无意性较强,有意识相对薄弱

(二) 想象富于形象性、直观性、逻辑性、概括性相对肤浅

(三) 想象富于再创造,创造性成分不多

二、教育对策

(一) 发展听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

(二) 丰富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

1、 运用直观教学,注重亲身体验

2、 因地制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参观、游览、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目的观察事物,进行实际操作,丰富活动经验。

3、 抓住时机,捕捉景象,丰富表象

(三) 讲究方法,引导学生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1、 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

2、 巧设疑难,诱发想象

3、 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

(四)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第五节 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与教育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

(一) 听觉障碍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

(二) 听觉障碍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三) 听觉障碍儿童抽象思维的发展

1、 时间更长

2、 抽象思维发展的同时,仍表现出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3、 两种思维呈现出均势状态

(四) 听觉障碍儿童的思维过程及思维形式

1、 分析与综合

2、 比较

3、 抽象与概括

4、 听觉障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二、教育对策

(一) 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放在教学的首位

(二) 提倡启发式教学,形成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气氛

(三) 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是发展听觉障碍儿童思维的关键

1、 抓好“词——概念”的教学

2、 合理运用各种语言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

3、 在发展学生外部言语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

上一篇:人防门技术要求范文下一篇:认真做事的样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