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范文

2023-09-18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范文第1篇

民间舞蹈形态反映了其文化的内涵, 而文化内涵又形成了特定的民间舞蹈。要把握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把握地域文化差异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中华民族地大物博, 地理条件千差万别, 如居住在平原的汉族, 秧歌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讲究舞蹈队形的变化, 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秧歌队一般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 运用扇、棒、伞、之类的简单道具, 尽情舞蹈。这种典型的舞蹈形式正是中原农耕文化的体现。再如藏族、羌族, 因为其独特的自然气候, 民间舞不仅花样多、技巧高, 而且又与本民族艺术相结合, 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 如热情欢快的农村“果谐” (圆圈歌舞) 以顿足为节, 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堆谐” (俗称踢踏舞) 以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桌” (锅庄舞) 则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 这些民间舞蹈均是农牧文化舞蹈形象的主要特征。位于台湾的高山族, 其地域较广, 有深山、有海边, 也有平原地区。以甩摆头发为表演特征得名的“甩发舞”又称“发舞”, 就是兰屿雅美妇女传统的舞蹈。十来名充满青春活力、体质强健、头发乌黑秀美的女子站成一排, 长发散开, 大家紧挽双臂, 一边歌唱一边轻摇身体, 俯身将头发甩到前面, 直至发梢触及地面。然后双膝微屈, 抑头用力将头发甩起, 使之与身体有瞬间的垂直, 再甩至身后, 披散开来, 通过不断反复甩发歌舞直至尽兴。通过舞蹈表达希望父母身体健康之意。舞蹈有着强烈的海洋文化特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了解民间舞蹈生成的地域和社会环境, 对于准确把握舞蹈的深层文化内涵, 再现和反映舞蹈真实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对保护传统舞蹈文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 把握宗教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萨满舞是达斡尔族古老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原始宗教舞蹈的遗迹。一千多年前, 多个属于阿尔泰语系古老游牧部族的人们, 生活在亚洲远东地区, 由于对自然科学知识的不了解, 认为世界上神灵主宰和控制着人类的一切。在北方恶劣环境下生活的人们, 为了获得求得人畜平安与兴旺、获得诸神的善待, 一些能歌善舞, 甚至掌握一定特异功能, 熟知天象、历史、医学以及民间文学的巫师们的作用下, 在民间逐渐兴起了崇拜自然诸神的原始“萨满教”。“萨满”就是主持萨满教仪式的人, 他们在进行跳神活动时手执抓鼓边敲边跳的舞蹈则被称为萨满舞。萨满为了将其变成具有通天之能的精灵, 将神衣上缝缀了日、月、星辰或者鹰、鹿等动物、神偶标志。萨满手中的神鼓和腰铃作为萨满跳神的代表性乐器, 也是萨满文化中一个通神的祭器。它既沟通了人神又通过铃、鼓的响动制造了人格转换的氛围, 再加上铃的撞击与鼓的敲打, 又将神鼓和腰铃变成了人妖战斗的武器, 给萨满增添了莫大的勇气和无比的信心。了解了萨满舞的宗教内涵, 我们就更能理解萨满乐舞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对它那变幻莫测、简朴粗犷而又充满野性的音响, 也更能体会其慑人魂魄的魅力和威力。

另外, 傣族舞蹈中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白象舞”、“蜡条舞”也受小乘佛教的影响, 浸润着强烈的宗教色彩。

3 把握生活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艺术来源于生活, 民间舞蹈既可以是生活的感受, 也可以是生活的捕捉。对各民族和各地方人们生活的了解对于把握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可或缺的。例如, 含胸、垂臂、前倾、卸胯是藏族民间舞的传统体态特征, 这种含胸、前倾的体态与藏民族生活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服饰特点也不无关系。雪域高原平均海拔近5000多米, 气候寒冷, 服饰厚重, 人们背着东西上山、下山, 形成了这种身体前俯、重心偏前的体态, 因此藏族传统舞的体态动律就强调重心偏前, 身体微前送或九十度前俯。再如, 生活在辽阔草原的游牧民族, 祖祖辈辈骑马驰骋, 体态彪悍、健壮, 性格豪迈奔放, 长年坐在马上, 使得肩部比较松驰, 因此肩、臂的动作就成为蒙古、哈萨克族的基本舞蹈步态, 也是其民间舞蹈文化的一种标志。云南大理的傣族, 由于其生活在亚热带地区, 湿热的天气、比较休闲的生活, 使得傣族舞蹈动作比较平稳, 跳跃动作比较少, 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以及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 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规律特点—安详、舒缓。“三道弯”是以在农家活中, 傣族人手拿特大的蔑扇风筛选谷, 手、脚、身体一致, 都顺着一个方向而得的灵感。傣族有个谚语:大象跟着森林走, 傣族家尾着清水走。临水而居是傣族先民生活的特征。傣族以水田劳作为生, 人民对水的感情源远流长, 傣族的文化传说大都多与水紧紧相关。傣家人民之所以能歌善舞, 相传就是因为一个姑娘从山泉滴水的声音中得到启示, 模仿山泉滴水而成歌。舞姿“一顺边”也来源于他们平常挑水时的步态。80年代由傣家刀美兰表演的舞蹈《水》充分体现了水在傣家人们心中的地位。

4 把握历史文化对民间舞蹈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民间舞蹈历史也绵长久远。从原始社会的“蛙祭”、春秋战国时代的雅乐舞蹈文化、秦、汉时期的俗乐舞蹈文化直至明、清时期向戏曲转化的民间舞及“家乐舞蹈”。民间舞蹈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化也不断发展, 推陈出新。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理解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19世纪中叶, 一部分乌兹别克人因为沙俄的入侵迁入到中国新疆地区, “安集延人”、“浩罕人”、“布哈拉人”就是当时称乌兹别克人的称呼。乌孜别克族在和维吾尔族长期的通婚过程中,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通婚对象的影响, 出现了维吾尔化的因素.所以在新疆, 很多人觉得乌孜别克族和维吾尔族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历史的梳理,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乌孜别克族的舞蹈与维吾尔族舞蹈大同小异, 都是以舞步轻盈、身腰柔软、节奏欢快为特色。

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可叹的, 一个不懂得把握文化的民族是可悲的。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底蕴, 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积累, 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依托, 有13亿人民的传承。如果不懂得把握这其中的文化内涵, 就无疑于暴殄天珍。我们要从地域、民族、生活、历史等方面来把握民间舞蹈文化, 抱着“源于民间、高于民间”的追求, 把民间舞蹈发扬光大。

摘要: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耕种后、收获时、喜庆日子里、传统佳节时, 都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歌舞从中吸取智慧和力量来表达内心的喜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对于提升民间舞蹈的发展不无裨益。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范文第2篇

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让学生在有益活动中体验和领悟做人道理,是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锻炼自己,从而展现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学校作为学生受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义不容辞地要精心安排好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活动。怎样安排好学生的有益活动,开发和利用好人文课程资源,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呢?这是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果活动安排恰当,不仅可以促进课程之间的整合,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生活素材,同时还能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点,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支撑点,教师教育学生所采用方法的着力点。

我校选择集邮作为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品行教育的切入点,其依据在于:集邮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集邮实践活动,可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也增添学校老师与学生交往的新内容。因此,集邮活动在我校教师工作中己达成了统一认识,形成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一大亮点,归结其近几年的集邮特色,主要由以下几点:

一、着力推进“三个深入”

1、让集邮活动深入校园。

学校自开办集邮活动以来,聘请了松江区集邮协会徐进等老师来校作指导性讲座,邀请了区政协老干部集邮爱好者来校与校内学生开展集邮忘年交活动,邀请市青少年集邮协会专家莅临指导,谋划校园集邮教育策略。学校的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观看了许多集邮宣传品,听取了集邮活动爱好者的感受后,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师生对集邮逐渐产生了兴趣,参与集邮活动开始积极起来,原本一些教师认为集邮活动会影响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顾虑被打消了,集邮活动也由此拉开了序幕。再加上校园内一年一度的集邮特色活动,给学校老师和学生课余生活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校园内每块墙面上、宣传栏里呈现的是师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的优秀作品,这些活动更增添了师生集邮兴趣,激励着师生不断地创作热情,集邮活动越演越烈,学校的集邮活动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一个宣传学校教育特色的最佳窗口,成为一个展示师生创作能力的成功舞台。

2、让集邮深入课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园集邮活动只有与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开展集邮活动必须为教学服务,必须为学生学习服务,必须为学生良好品行形成服务。我校老师近几年在集邮活动中,抓住邮品的特点,抓住邮票反映的知识面,所涉及到的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授课计划,把直接与学校现行教材知识相关的教学内容融合起来,让邮票作为形象直观的教具进行“邮票”教学。如讲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课文时,由老师和学生收藏的《民族英雄-岳飞》、《郑成功收复台湾》邮票,向同学展示出来,把邮票知识渗透到课文中去,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这既活跃了课程的学习气氛,又有助于课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现在我校把与课文相关的邮票制作成多媒体投影片,让老师在教学中选择相关邮票进行讲解课文内容。老师讲解时能做到图文并茂、清晰醒目、生动形象,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觉,情景交融之兴趣,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强了集邮兴趣,特别在当今二期课改中,利用邮票特征,拓展校本教学内容,拓宽校本教学手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

进行教学,低年级是认识邮票的启蒙教育;中年级是让学生了解一些邮票的相关知识;高年级是利用邮票进行一些主题探究活动,从邮票的探究中学习一些知识,从而达到课本教材的延伸。如:俞老师就是利用集邮知识拓展学生兴趣爱好,陶冶情操的主题探究课,老师利用邮票图案上的植物,拓展学生的语文说话能力;赵老师利用纪念邮票,让同学了解历史,了解中国,增强爱国之情,真正使邮票功能显现与教学之中。

3、让集邮深入校本教材。

这一步我校虽起步较早,还在不断地摸索之中。因为二期课改中明确规定:学生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与学生中活密切相关,要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认识,必须有一段时间体验过程,必须有一段验证过程。虽然学校领导和老师在编辑校本活动类教材时,充分考虑到学校内外的传统课程资源和优势,也充分考虑到学校开展校园集邮教书育人的教学实际,同时也兼顾到集邮本身是一种文化,它同文学、音乐、美术等同属专业文化范畴,是一项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高雅。文明的文化活动。可能我们水平有限,工作实践经验有限,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自豪骄做,我们自编了一套能符合学中学习兴趣和特长发展学习所需要的教材。我们的集邮活动会在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将逐步系统、规范、健康地发展下去。

二、着力实现“五个整合”

1、集邮与现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机整合。

上海市二期课改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几年下来我校的集邮活动不仅在老师当中形成了共识,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活动资料和活动经验,而且在学牛和家长而前也得到认可,它的活动价值越来越被显示出来。它能引导学生亲自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学生在多方面的信息刺激下,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因此我校立足于本校实际,立足于师生及活动的可操作性,有机地把二期课改的教材内容与集邮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校本教材,供师生使用。

2、集邮与研究性学习有机整合。

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年来,我校把“亲近邮票”作为研究的主课题,确立了“集邮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集邮与学生科技活动相联姻”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探究,提出了很多新颖独特的想法和观点。同时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也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学习思路,提高了学习质量。

3、集邮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

每逢“三八”妇女节、“建军节”、“儿童节”等一系列重大节日,学校根据集邮特点,开展“六个一”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来临时,把“六个一”活动引入实处,即:给妈妈写一封信、为妈妈制作一张贺卡、寻找一枚巾帼英雄的邮票、讲述一个与邮票图案相关的女英雄故事,绘制一枚“妈妈你好”的个性化邮票图案、展示一次与女英雄相关的邮品小型展。在活动中着重体现传统美德教育,把邮票上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与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4、集邮与校园文化相整合。

营造校园集邮文化特色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特色,凡校园内可装点的宣传品,大部分都是出门学生在集邮活动创造出来的优秀作品,如绿茵场上的运动图案邮票设计、校园长廊上的集邮小报、校门前的生肖邮票图案设计、大厅内的五十六个民族图卡创作,都围绕看一个主题-邮品,都突出一个特色-集邮艺术特色,都体现一种精神-民族精神,都呈现一种才能-学生创造能力。

另外集邮小活动室,集邮沙龙小组、集邮电脑小报等一系列宣传场所、宣传作品都把激励学生放在首位,给人的第一个感觉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活动特色是-集邮。

5、集邮与学校教育科研的有机整合。

没有一个学校在没有素材的情况下去搞教育科研,我校也无例外,然而要老师围绕教材上的内容,撰写德育活动方案,撰写教学案例,总结教学经验,往往从电脑网络上摘抄的较多。自从学校开展集邮特色活动以后,教师们要写的内容就多起来了:“集邮,少先队员施展才华的舞台”、“集邮,教师活动安排的有效载体”、“集邮,师生交往的最佳的话题”等都是老师通过集邮活动后撰写出来的经验文章。

另外,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时,利用集邮,让家长和学生开展亲子活动,许多活动案例与活动方案由此而诞生,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另僻了一条新的途径,学校的科研工作有了新的飞跃,新的内涵。

总之,我们体会到集邮进校园是一项一举多得的有益活动,以集邮作为学生教育活动载体,给学校带来的最佳教育效应、给学校办学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育内容,同时为学校赢得了社会效应。我们将继续把集邮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深入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让集邮这一奇葩的的花朵开得更娇艳,开得更迷人。邮香溢满园

抚州市邮政局巧打 “教育牌”,突出抚州“才子之乡”的地方特色,积极开发校园集邮市场,效果显著。截止7月底,全市完成集邮收入855.7万元,同比增长85.8%,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其中,校园集邮业务更是亮点不断,6月份,再次为东华理工大学制作纪念邮册2000册。 精心育沃土

运筹帷幄才能制胜千里。抚州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抓住这一特点,抚州市局将集邮业务发展目标定位在校园市场,突出文化品牌、发挥集邮特色、拓展市场空间。

在抚州市集邮公司的指导下,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一中、抚州二中、南城一中等校园集邮的组织建设卓有成效。早在1995年,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集邮公共选修课》,富有人文色彩和高雅文化情趣的集邮课吸引了莘莘学子选修该门课程。南城一中建立了“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今年上半年,抚州市集邮协会联合数所学校举办了4次集邮展览,展出了青少年集邮类、专题类和“现代集邮”类邮集21部,参观者达5000余人次。

在“寓教于邮、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抚州市校园集邮氛围浓烈,多年的学习熏陶,学生集邮的审美水平也逐渐由“学集邮”向“评集邮”、“编邮集,出成果”转变。2007年“和谐校园”集邮展览在东华理工大学展出,盛况空前,每位会员都和一位同学“结对子”,邀请他们参观邮展,同时带动了邮品销售, “生肖类、革命历史题材类”的邮品深受学生欢迎,当日营业额逾万元。2007年7月,在“香港回归十周年”集邮书画联展上,一位大学生集邮者留言:“集邮不择时,无迟早,得一缘、有益一世;有集邮为伴,是机缘,是运气,是福气。” 巧借抚州“才子之乡”的教育品牌和不断完善基层的集邮网络,使该局校园集邮市场越来越广阔。 真心护市场

服务是邮政企业的永恒主题,只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赢得用户的青睐,才能拥有自己的市场。抚州市邮政局始终坚持“诚信赢得客户、服务创造价值”的江西邮政的服务观,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校园市场对集邮业务的需求。

今年初,临川三中团委李老师和校邮协秘书长两人都要到外地学习半月之久,但该校预订的新邮,师生们都希望能及时拿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让校邮协感到为难。他们找到市集邮公司,集邮公司当时表示把邮票送上门,此举受到师生称赞。江西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希望用2006年册为奖品表彰学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但又不知邮政部门能否及时供货。在联系中,市集邮公司经理表示:保质保量供货,并派车将163本集邮年册一次送货上门,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

今年3 月,抚州市集邮公司抓住“东华理工大学”升格授牌的机会,主动与该校联系,市局领导亲自率营销人员上门服务,向校方推荐制作精美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宣传“理工”好形象。由于资金问题,校方领导在开发上存在一些顾虑,但该局营销人员抱着“公关要迎难而上,机会要自己把握”的念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他们一方面积极完善、充实邮品内容,力图制作出精美有加、特色鲜明的邮品,另一方面与邮协密切联系,采取有力措施将各项服务承诺一一 兑现。良好的服务终于促成了这笔业务大单,校方同意使用邮品作为学校授牌纪念品,并于6月签下制作协议。

在开展邮票个性化服务业务中,抚州邮政部门实行“专人专责、定点定项”,先后为东华理工大学、临川二中、十中、田家炳中学等十余所学校推出了全方位的服务举措,实行项目策划、图案设计,打印校稿、供需见面、送品上门等“一体化”服务措施。6月份,在为临川田家炳中学制作个性化邮票中,营销人员不厌其烦,登门拜访,认真听取了用户的意见,对个性化邮票上的“副票”图案,三易其稿,多次完善,直到用户满意。由于开发出来的邮品精美亮丽、典雅大方,受到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优良的服务,使抚州邮政部门与客户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为今后业务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成立为标志的新时期集邮事业,20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无论从整体水平上看,还是从集邮研究、参与人数、市场发展以及集邮活动等诸方面来衡量,在中国集邮史上都是空前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这20年来的集邮发展是极不稳定的,甚至在看似繁荣的表层下蕴藏着危机。如持续10年、愈演愈烈的新邮打折,邮票印量增增减减的恶性循环,国家屡屡出台利好政策不见起色以及集邮队伍日见萎缩等等,无不表现出当前中国集邮形势的严峻。不久前,《中国集邮报》头版头条曾刊文,发出了“救救集邮”的呼吁。作为一名有责任的集邮爱好者,当我们随声附和高喊“将集邮进行到底”的同时,更应该从深层次上追根求源,思考一下集邮如何走出困境,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笔者以为,走向农村天地宽,实施集邮工作的战略转移,积极开展农村集邮活动,把更多的农民群众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长远之计。

一、农村集邮是中国集邮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目前的现状看,农民中集邮爱好者有多少?手头尚未有权威的确切的统计数字。有人撰文说农村集邮人数“估计不过百万”,尽管本想说明数量之少,但从一些基层邮协了解的情况看,其估计缺乏根据,且远远高于客规实际,显然不足取。《集邮》几年前曾刊登一篇题为《集邮群体状况初探》的调查,提供的集邮者职业分布情况为:工人、服务人员占12%,事业单位干部占26%,企业单位干部占37%,教师、科技人员占21%,医务人员占3%,其他职业者占1%。农民未单列出,大概在1%的“其他职业者”之中。其间农民能占多少份额,与整个集邮队伍言之则微乎其微了。集邮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当今中国的集邮是城市集邮,农村集邮从整体上看尚未起步,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分析其中的原因,关键在于对农村集邮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开展农村集邮对集邮事业本身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首先,开展农村集邮,是集邮事业进一步普及和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在我们国家,一项没有10亿农民参与的事业总是不完美的。如全国农民运动会、农民艺术节、农民书画大展等,都是以农民为主题的全国性活动,吸引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促进国家体育、艺术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集邮活动的普及状况,是一个国家集邮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要抓普及,眼光仅仅局限于城市是远远不够的,农村才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10亿农民,假如集邮者发展到1%,就是1000万。何况,1%的比例不仅低于目前全国集邮者占总人口的比例,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集邮普及的水平。只要重视起来,措施跟上,并非是高不可攀的目标。因此,中国集邮队伍里不能没有农民军。

其次,开展农村集邮,是解决邮票打折、拉动需求的有效手段。库存积压、邮票打折、邮市疲软,是我国集邮界 10多年来一直努力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难题。决策层一再在“量”上做文章,如减少印量、增发“短腿邮品”,结果仍不见成效。实际上这种以利益驱动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壮大集邮队伍、拉动需求才是治本之举。试想一下,2000 余万人的台湾省,新邮发行量尚达200一一250万,大陆地区现在千把万的新邮印量能算大吗?所以,如果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集邮队伍中来,对集邮票品的需求自然增大,邮票打折、邮市忽冷忽热的问题或许能迎刃而解。

第三,开展农村集邮,是发掘和抢救民间珍贵邮品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古代邮驿到现代邮政经历了数千年,发行邮票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乡村民间,散落有大批的各历史时期的珍贵邮品和宝贵的邮政史料。远至区票、史前封,近到“一片红”、“金猴”实寄封,在民间发现的事例不胜枚举。至于解放战争、建国初期的票、封、片、简,现尚有相当一部分藏于老红军、老干部、老复转军人及其子女手中。由于一些人不懂集邮,不了解这些邮品的价值,或虽知珍贵但不知造如何妥善保管,致使其毁失或品相残缺破损。如果把农村集邮活动开展起来,在农民中普及集邮知识,就能把这些珍贵邮品抢救出来。这是中国集邮的宝贵财富,无论于集邮研究还是编组邮集,共价值难以估量。

二、加快发展农村集邮的条件已初步成熟 集邮是一项高雅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这对于面广量大的农民而言,引导他们集邮应当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集邮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也日益显现出来。

一是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经济收入逐年提高。以笔者所在的丰县为例,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为 3130元,与1990年的587元相比增加了近5倍。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其服务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226.07元,是1990年的9倍。这说明,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逐步实现小康之后,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迫切。需要说明的是,丰县尚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份,苏南等沿海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文化消费水平更高。农民手中有钱,买邮票就有了基础。如积极加以引导,在农村开展集邮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二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在百户农民家庭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为177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30人,小学程度40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者仅1人。其中,占83%的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多为青壮年农民,这是发展、壮大农村集邮队伍的潜力所在。

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农民,不再是以往“脚踏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从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养殖向多元化发展。据笔者调查,丰县现有农村劳动力为47.76万人,从事种植业经营者为36.37万人,从事工业、建筑、商贸、餐饮服务等非农业者10.3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近30%。这部分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风雨、见世面,思想活跃,观念更新快,易于接受新事物,一旦对集邮的意义、作用有所认识,就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加入到集邮队伍中来。

四是发展农村集邮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好的环境。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一起抓,全社会形成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舆论范围。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在“5·31”讲话中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了最新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位置将越来起重要。集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活动相比较易于普及,集邮文化的独有魅力、集邮的储财保值功能可吸引男女老少参与。

三、积极探索发展农村集邮的有效途径

农村集邮前景广阔。但是,要真正让美丽的邮花开遍希望的田野,任重而道远。从现阶段来看,必须切实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探讨起步之路,研究快速发展之策。 第一,强化宣传,让农村干部群众认识集邮。集邮要进农村,进农门,首先要使农村工作者、农民群众认识集邮,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开展集邮活动的意义和集邮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思想到位,才能工作到位,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目前集邮宣传上这一块明显薄弱,在 2001年全国邮政宣传优秀作品评选中,获奖的52篇没有一篇是有关农村集邮的。这说明农村集邮宣传作品或确实少,或确实质量不高,或评选机构对此类作品重视不够。今后,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从全国范围讲,集邮、邮政专业报刊要调整思路,加大农村集邮的宣传力度,不仅在版面上加大信息量,而且要不定期推出专栏、专版,突出宣传开展农村集邮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集邮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基层邮政部门、集邮协会要充分利用当地报纸、电视、电台等公众媒体,普及集邮知识,宣传农村集邮的重要意义、作用,及时把开展集邮活动的典型事例推向社会。

第二,转交观念,实现集邮工作的重点转移。农村集邮事关集邮事业全局。上下必须形成共识,采取得力措施,尽快使农村集邮这条短腿长起来,强起来。一是抓健全组织。要依托乡镇邮政、文化部门建立农民集邮协会,有章程,有场所,有活动,使之成为乡镇农民集邮活动中心。二是抓票品倾斜。引导农民集邮,首先要保证能方便地买到邮票。乡镇邮政支局要有集邮柜台,不仅有发行期内的新邮,还要有往年的邮票和其他邮品,尽量满足集邮爱好者的不同需求。此外,国家邮政部门每年都要回收、销毁大量的库存纪念、特种邮票,可否盖销一部分,免费赠送或低价销售给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集邮行列。三是抓邮展引导。邮展是吸引邮迷、普及邮识的最佳载体。但组织农民邮展,不要囿于国际评审规则,可简单化,低标准,以利于农民参与。如有些地方举行的一框邮展、节俭类邮展等,简单易行,便于在农村普及。每隔几年,可举办一次全国性的农民集邮展览,检阅农民集邮水平,推出一批高层次的农民集邮家,推动农村集邮整体水平的提高。四是抓农村集邮的研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集邮能否开展、如何开展,目前尚属探索阶段。有关部门应作为重点课题加以研究,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集邮理论体系,于中国集邮事业功莫大焉。

第三,循序渐进,选准农村集邮发展的突破口。就现实而言,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集邮活动显然不足取。要立足县情、镇情、村情,结合地方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好、集邮活动有一定基础的镇、村,可先行一步,重点扶持,取得经验后向其他镇、村推广。在农村,发展集邮爱好者也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要选准目标,对那些镇村干部以及种养大户、个体老板、私营业主等高收入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先把他们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由他们影响和带动周围的群众。 第四,借台唱戏,扩大集邮活动在社会上的影响。在农村开展集邮活动,确实面临不少困难,不仅要有经费投入,要有场地,而且还要有人参加。借鉴各地争办邮票首发式的经验,人家“邮票搭台唱经贸戏”,反其道而行之,借他人舞台唱集邮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三下乡”活动,积极争取集邮下乡。集邮也是文化,工作跟上就能靠得上。再如,每年各地都要举办一些重大活动,如苹果节、龙虾节以及以当地名人为内容的文化节,而且多由政府主办,规模空前,影响广泛。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主动参与,将相关内容的邮展列入活动的整体计划,将为之开发的特色邮品打进礼品、纪念品,为活动增添浓厚的邮文化色彩。这样,既能服务地方建设,又扩大了集邮在社会上的影响。

农村呼唤集邮,集邮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向农村延伸。农村集邮快速发展之日,就是中国集邮事业繁荣之时。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学校开展集邮活动,有先天的优势。邮资票品原本就是教化载体,特别适用于教育;它还有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对青少年有吸引力;从教育内容整合的角度来看,邮资票品可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同步实施德育、智育、美育,还包括一部分体育(意志力、注意力、敏捷性等)的育人载体;青少年有交往的需求渴望,集邮是建立友谊的桥梁„„

但合理不等于可行,关键是找准契合点。“校园集邮课程化”的设想,如果指的是常规课程,似乎好高骛远,但对于将来初、高中和现在大学的选修课,有进入开设范围的条件;课外活动中集邮居其一,应该是集邮进校园的主流形式;特长培养,虽然涉及的人比较少,但它是校园集邮的“形象工程”,作为榜样有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特长培养就是校园集邮工作的切入点。

具体怎么切入,需要在认真调研、通盘考虑之后,实施一揽子计划。但在这之前,切不可忽略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

注重协调校方

协会要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充分沟通,随时注意听取意见,在与他们的密切合作中,一起做好组织落实工作。只有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和困难,形成良好的秩序,保证集邮进校园的正常开展。目前要着重注意两个具体问题。

一是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反映,现在学校工作头绪多,什么工作都不能说不重要,各项工作都要求到位地抓,忽略哪一块的工作都是不行的。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格局中,根本没有“集邮”这一块,提出“集邮为素质教育服务”,依据是什么,效果会如何,要给予客观的、有说服力的阐释。

二是学校都在给学生“减负”,但对什么是“负担”,缺乏准确一致的认识,甚至有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把集邮进校园当作新的学生“负担”。这是一个现在无法回避今后也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应对,作好有关人的思想工作。也可以典型引路,通过胜于雄辩的事实来说话,以孩子们的亲身感受来生动说明集邮并不是“负担”。

重视巩固成果

除了继续在青少年中酌情变通开展集邮的成人活动三大项———邮展、讲座、知识竞赛外,也要坚持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如夏令营、演讲会、一框邮展等。集邮夏令营应纳入制度化管理,形成一种惯例,年年都搞,让热爱集邮的孩子们年年有盼头,次次有收获。“一框邮展”简单易行,应该扩大它的规模,在大城市举办校展、区展,城镇和农村可在学校及其年级、教学班搞与主题队会结合的“一框邮展”。

积极探索创新

开展集邮活动不能固守定型化项目,要以创新的精神探索新的实施途径。

在寒假举办集邮周。集邮基本上是一项室内活动,冬季寒冷能在户外开展的青少年活动项目很少,在这时举办集邮周活动,是因时制宜的好举措。孩子们的压岁钱,不论自主性大小,一般都会有所“出路”,年节前后的集邮周也是因势利导的好举措。

构建青少年集邮工作体系。集邮校外辅导员对推动青少年集邮工作有重要作用,应重视整合这支队伍,完善“青少年集邮工作委员会———总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体系,使之发挥整体效能,逐步创建独特高效的工作体制。

发挥集邮的辅教作用。集邮也可以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的方法是,集邮协会无偿提供邮票放大图,让孩子们看图作文,由于目前看图作文课的材料不多,此举会受到老师的欢迎。

妥善用好传媒

当前青少年对传媒接触频率、忠实程度都比较高,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定专版、时段或公众媒体,在青少年中推广集邮,是发展集邮事业的战略选择。笔者浏览香港报章就看到过不止一个连载的豆腐块集邮专栏。约请邮学家和集邮名笔撰文,点滴浸润,积少成多,功期十年,不是奢望。

解决费用问题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范文第3篇

一、党报新闻发展遭遇到的困境

随着经济体制转型, 都市报和社会刊物都对党报的发展造成挤压, 大众的关注程度减弱, 发行量逐渐下降;新兴媒体的发展, 使得群众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增多, 也更加快捷, 造成了读者群的分化;最重要的困境就是传统的党报新闻宣传报道方式已经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

二、深度报道的作用

(一) 满足群众对事件真相了解的需求

现阶段, 零散、单一性的报道事件, 已经不能对复杂事件的事实有效反映, 更无法满足群众对真相了解的需求, 而深度报道, 则是对新闻内容、真相、观点更深刻的显现, 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这一需求。

(二) 显示出了主流媒体的权威与立场

现阶段, 社会发展下, 社会中有众多的媒体、声音, 面对这些, 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应该发挥其自身主动性, 还原事件事实, 提出见解, 将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去引导。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主要是眼光长远, 能对事件统筹思考, 其观点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受众, 则是其引导力的一种体现, 而深度报道则会显示出具权威性与立场。

(三) 良好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

地方党报将深度新闻报道作为自身主打产品, 能够在日渐发展的新兴媒体中占领主动, 这也是主流媒体成功的原因。典型的有《解放日报》中的解放调查、《中国青年报》中的冰点等, 都是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 进而取得较为突出的效果,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总的来说, 深度报道的意义主要是在三个方面:第一, 深入解疑释惑;第二, 形成舆论强势;第三, 有力舆论监督;第四, 引领受众参与。

三、深度新闻是地方党报发展的新方向

虽然新媒体的崛起给地方党报的发展造成了阻碍, 但是地方党报形成的权威影响力是当前新兴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党报品牌效应对于新闻的宣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党报媒体还具有一批优秀的新闻采编人员和一批稳定的读者群。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 精神文明文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 地方党报在精神文明上的促进和引导作用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超越的。面对地方党报的发展现状, 要加快推动深度新闻的发展工作, 实现地方党报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对读者和群众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2]。

深度新闻报道更加关注民生。党报新闻是对民生的有效监督。地方党报的重要工作就是重视舆论、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大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对与人民利益紧密相关的话题牢抓不放, 急群众之所急, 探寻问题背后的真相, 真正做到成为人民群众的监督者, 切实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 提升地方党报在广大群众中间的信任度、影响力和传播度。另一方面, 做好对地方重大政治经济方针的宣传工作, 开展深入报道, 帮助群众理解新政策和新动态, 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选择广大社会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问题, 以及对于人民影响力最大的问题, 通过党报新闻工作者的高度思想认知, 做好群众的分析工作。

深度新闻报道需要增加互动性。一则新闻报道是否成功, 与它造成的社会影响力有直接的关系。深度新闻报道在日常的新闻实践工作中, 能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度, 引起读者的共鸣。在题材的选择上, 可以多选择一些当前的热点话题, 增强群众的参与度, 例如“二孩政策”的开放, 这是与每个家庭和每个社会群众都有重大关联的问题, 也是群众可以有自主选择权的开放性话题, 所以对这样的新闻题材进行深度报道, 群众的反应度会持续高涨, 也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样与群众的互动性加强, 群众对党报新闻的认可度也会提升, 影响力增强。

四、深度新闻发展策略

党报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深度新闻是党报媒体可以突破新媒体造成的发展压力的突破口, 做好深度新闻的发展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3]。

首先要明确深度新闻报道的定位。与新兴媒体相比较, 纸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有极大的限制, 因此纸媒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深度。为了更好提升对于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工作, 首先就要对报纸的核心主张进行一个定位, 确立地方新闻媒体的权威引导作用。在之后的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 对于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深度挖掘, 对于最新政策进行深度解读, 对于社会热门话题深度剖析, 努力形成具有地方党报的个性态度与观点, 展现自身高度的思想觉悟, 对群众的思想做好引导工作,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丰富新闻报道的题材。主题是作为地方党报新闻作品的灵魂, 作为全文红线贯穿其中, 深度新闻报道主题的正确、鲜明、深刻与否, 直接关系着整篇报道是否成败。在进行主体提炼环节, 避免孤立的进行, 要将主题、材料分析、取舍、结构安排、以及变动相联系, 统筹考虑。深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独家上, 这是因为我有别人所没有, 这样成功吸引群众眼球, 在同类题材中不易获取独家新闻时, 另辟蹊径展现自身独家特色, 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 多搜集新闻素材, 并且进行横向与纵向的类比分析, 转换视角, 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在思想的认识上走在群众的前面, 给群众做好引导工作, 多发现新鲜的事物和内容, 丰富题材, 吸引群众的关注度。深度报道在选题上开口要小, 遵循深挖细采原则, 主要进行典型材料掌握, 若不具备相应的典型材料, 那么所写出的新闻报道就不会生动深刻, 更加不会使读者产生共鸣, 进而达到产生社会效应的目的。通常情况下, 与中心城市相比较, 地方城市中的社会空间并不是非常广阔, 在素材选取上普遍存在不够典型现象。因此, 地方党报记者应采写好深度新闻报道, 不能将视野局限在本地范围内, 应扩大视野, 更为中心城市、其他省份、以及国外相关资料, 对新闻事实材料进行全方位搜集。只有搜集到大量的新闻事实材料, 才可以使深度新闻报道写作空间更大, 坚持以真相为基础, 用事实说话, 才会摆脱深度新闻报道“假、大、空”情况, 相应所表述问题的针对性也会越强, 说服力更佳。在进行事实材料搜集、选择时, 需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事实和思想两者间的关系, 最大程度上对事实新特征与新思想进行发掘, 从而另深度新闻报道时代气息以及思想深度更强。

切实走入群众中间。新闻媒体工作者想进行深入的新闻报道, 最重要的步骤就是要站在人民的角度, 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中国社会现状要求媒体工作者走入群众当中, 深入了解当前群众的生活状态, 切实感受社会群众的喜怒哀乐, 真正从人民角度出发, 用心挖掘, 对于新闻事件和报道工作深入开展, 发现人民真实需求, 切实为人民利益做保证, 做好人民群众“瞭望者”的工作。

抓住社会热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新闻的关注度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降低, 新闻媒体往往也只关注事件的发生高潮, 对于新闻并没有进行更深一步地深层报道, 所以许多当时的热点新闻就处在一种不了了之的状态。深度新闻报道就是要对新闻报道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挖掘事件本身的真实内在, 包括其起因、经过、结果和后续发展, 满足人们对于新闻事实的期待。在深度新闻的报道工作中, 群众需要的就是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去报道的, 同时需要群众了解的也是新闻媒体工作者要去报道的。地方党报新闻工作者对于一起新闻热门事件的持续追踪, 可以在群众中间建立更好的信任度。在深度报道的后期写作中, 首先, 应对采访获取来的材料进行详细的研究, 站高望远进行报道角度的选择, 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分析事件, 从而展开详细而全面的新闻报道, 从多角度进行事物内涵的揭示。在地方党报新闻深度报道形式及手法上, 应保持多样性。通常分为单篇、组合、系列等种类, 在结构上, 可以设置一个较为重大的问题, 从而进行后续的叙述、讨论与报道, 进而将地方党报新闻写的更有力度与感染力, 深化地方党报深度新闻报道影响[4]。

加强对深度新闻报道从业人员培养。在进行报道书写时, 表现内容应具备相应的深度, 深度的表现不仅仅在于新闻事件, 还在于记者自身是否具备较强的社会问题透视力。在记者的脑中要具备事件处理功能, 将事件特点、本质、发展、原因一一剖析出来, 因此就要求记者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 以及辩证的思维能力。此外, 在进行深度报道时, 还要具备丰富的知识, 若自身知识有限, 就不能良好处理与采访对象见的对话, 在进行采访时不能与之产生共同话题, 以至于出现话不投机的情况, 没有良好的采访氛围, 采访效果势必不佳, 也就无法获取好的题材。党报媒体的新闻从业者一般都具有高度的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 在进行新闻工作的采编任务时, 减少新闻工作者的从业压力, 提升理论素养和采写水平, 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深度新闻报道不是闭门造车, 需要走出去了解事件发展的真实形态, 在这个过程中对群众的心理进行分析,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报道。在平时多进行新闻工作者的业务培训, 帮助新闻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养成积极的工作态度, 不断进行自我提高与进步, 满足日益发展的新闻工作的需要[5]。

争取地方优秀人才的加入。对于党报新闻媒体来说, 拥有一个各方面都全能的人才可能性不大, 集合各个专业不同的人才对于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所以, 对于地市级的党报媒体来说, 可以利用自身优秀的资源, 加强与本地优秀人才的联系, 特别是一些高校和专业研究机构的支持。在今后的媒体工作开展过程中, 增强专业机构的话语权, 保证新闻报道的理性与专业性, 获得更加全面的深度报道, 既有利于新闻工作的开展, 又避免了党报新闻媒体的资源浪费。

五、结语

深度新闻报道是地方党报新闻报道的有力发展途径, 是提升党报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对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6]要不断的发展自身的优势, 树立好自身的权威性, 做好新闻舆论的引导工作, 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切实站在群众的角度, 以客观、真实、深度的报道为群众做好服务工作, 相信在广大新闻媒体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 党报的新闻事业必将走向新的发展高度。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崛起, 地方党报的发展一直受到挑战, 深度新闻报道是报纸宣传的重要武器, 是报纸能够与其他新兴新闻媒体竞争的有力武器。近年来, 广大的地方党报媒体也不断地通过自身实践证明着这一点, 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地方党报对新闻报道深度挖掘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深度报道,地方特色,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 白贵, 甄巍然.“五度”引导:城市党报提升舆论引导力的路径选择[J].中国记者, 2013, 01:23-24.

[2] 罗永强.自媒体时代地市党报的责任和提高舆论引导力的前瞻思维[J].中国报业, 2013, 02:40-43.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范文第4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想在数学上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先让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和激情,学生只有对数学有想要学习的冲动,才会有想要有对数学更深层次的探究,才会在思考数学问题的同时自觉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 因此,学生是否有学习数学兴趣是很重要的,兴趣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创造之路的门。 所以,教师要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讲解初中数学的知识点的时候,要尽量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够轻松愉悦,以此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浓厚的兴趣。 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讲解数学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研究数学题目,再一起得出解答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没有害怕心理,在轻松无压力的状况下使思维变得很活跃,解题速度也会加快,正确率也会有所提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喜悦,渐渐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习题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通过小组的探讨和研究而得出答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全身心地投入到探讨数学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深深地爱上数学这一门学科。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也是很重要的,学生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观察力,才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收获。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所要注意的细节,所要观察的特点,所要把握的条件,都是学生必须熟记掌握的。 观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对题目条件、目标、问题等的观察要细微入至, 一旦错过一点条件或其他的知识点, 就可能导致解题过程全错得现象,所以,观察对学习数学是很重要的,观察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洞察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力。 拥有敏锐的观察力, 可以使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能有更清晰的解题思路,拥有更多的创造灵感。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观察,来找出解决的思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做数学题时的错与对,让学生通过观察得知错在哪里,对在哪里, 然后找出解决的方案, 这样学生才会往正确的方向进行数学知识的探讨,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考过的数学试卷的时候,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试卷进行观察, 让学生自己找出试卷上的错误点,找出自己做错的原因,在通过认真考虑找出更正的方案。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 还可以让学生对数学题目记忆更深刻,下次遇到相同的情况就可以防止再做错。 且让学生多观察可以让学生正确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与优点, 在培养创造能力的时候,也才会有正确的思考方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才会有更大的提高。

3让学生大胆质疑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很少去问教师。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不管是教师所讲的知识点或是教材书上的知识,学生可以将疑惑的问题与老师一起探讨。 让学生大胆的质疑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在质疑数学问题的时候就有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机会,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提问、多质疑,这样才能抓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机遇。 牛顿因为被苹果砸到而产生为什么苹果会落地的疑问,所以才开发脑力,经过不断地研究创造出了闻名于世的地心引力的规律,阿基米德因为对杠杆有疑问, 所以才会不断地开动脑力,最后得出伟大的杠杆定理。 因此,只有大胆的去质疑,才会有更多的创造能力,不要因为一些小问题而忽略了问题能带给我们的好处,创造能力也不分大小,一丝丝灵感也会有所帮助。 除此之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之后,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还可以很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地被激发出来。

总而言之,数学是学生必须重视的学科,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教师所要重视的, 学生的创造能力决定着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发展空间,拥有良好的创造能力,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就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灵活性更强,让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的在数学上的学习能力也会有实质性的进步。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要求很高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放无限脑力,努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能够扩展更多的能力,数学对学生的脑力开发、思维想象力、创造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帮助作用。通过学习数学,使学生的思维的转换能力、跳跃能力、灵活度等都有很大改变,学好数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还可以开创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以后能够更好地效力于国家和社会。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范文第5篇

1汉字教学的重要性

汉字饱含着民族生活史的丰富内容, 蕴藏着深刻的生活哲哲理和严密的逻辑规律,这一点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虑。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尽量通过音、形、义联系,挖掘汉字在3000多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 从而增强识字教学的知知识含量。比如在教学汉字是穿插一些诗词名句、神话传说、奇闻闻轶事等。

2汉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识字教学应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如教“男”字时,往往往只要求学生能说出这个字的笔画结构, 这样的教学在初始阶段段或许是必要的, 但这样机械地识字必然影响识字教学的质量和和效率,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从汉字造字方法入手去去挖掘文字所潜藏的深层文化内涵,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受到语文文教育,还可以了解古代的文化知识,如“男”字可以解释为在古代代农业社会中男子是主要劳动力,“从田力, 言男子用力于田。””(许慎·《说文解字》)

2汉字教学的改革方向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阶段识字的任务比较重,重,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性。使学生在兴奋中识字, 在愉悦中识字, 在识字中得到成功的体体验,培养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

有兴趣才有动力, 才有潜力能否激发学生兴趣是识字教学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一位教师教“雨”字时,给学生出出了这样的字谜:“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充满诗情情画意,富有生活气息;还有一位教师她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表示示颜色的字“黑、白、红、绿、青、紫”,然后让他们把这些字分别填到到下列诗句中:“一___山郭外斜、月___雁飞高、一骑___尘妃子子笑、春风又___江南岸、北风卷地___草折、日照香炉生___烟”。”。这样就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文字, 而且还感受古代诗词的的博大精深,真是其乐无穷,一举二得。

在低段的识字教学的阶段目标中, 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自制力弱,注注意力只能集中10分钟左右。因此要让学生在整个识字过程中中始终伴以高昂的情绪,强烈的情感体验,的确存在较大的困难。难。只有走情趣化、主体化之路才能走出一条独特而高效的现代儿儿童识字的创新之路。

3.1游戏法

如开火车、找朋友、猜字谜等等,让学生快乐游戏,体验生活活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请“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比如笔者会这样对学生说:“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能告诉大家是怎么认识的吗? 真了不起! 做一回小老师教教同桌小伙伴好吗?”这样做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了识字的兴趣和信心,肯定了一部分识字快的学生,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又激发了全班学生的识字欲望。

3.2音义形结合法

在世界各种文字体系中,汉字是最富魅力和特色的一种,它具有音美、形美、义美。识字教学的核心就在于形成有关字词音、形、义、用的统一。读准了生字的字音,还应记住生字的字形。而且汉字具有因义赋形的特点,如“休”是一个“人”加一颗“木”,合一起象人倚着树休息的形状。《说文》:“休,息止也;从人依木。”在远古时代人们要寻找一个歇息的处所,大树下显然是最好的地方,因为树下夏天可以遮阳,雨天可以挡雨结实的树干又足以让人依靠。因此在识字课的时候,笔者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让我们仔细观察生字宝宝的样子,你发现了什么? ”从而激发学生的识字欲望和创新思维。

3.3合作法

“授之以鱼,只供他餐,授之以渔,终身受益。”在识字教学中,我们相信学生的潜力,决不越俎代疱。在引导学生识记生字时,我们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 运用所学的知识自主识字。开展四人小组学习,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探究,通过实践总结出识字的好方法,比如自编儿歌谜语等。

3.4情境法

好奇心是孩子们的天性,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巧设一幕幕使学生惊喜、快乐的情境,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如,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设计成各种各样漂亮的名片。并把自己的名片分发给班中的小伙伴,相互认认小伙伴的姓名。又如,多媒体的运用、课本剧的表演等也是创设情境的好办法。情境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身临其境,其乐融融。

3.5课外拓展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环境, 为学生识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课堂,随处可见的各种广告招牌,信手可得的各类物品包装袋,这些与学生们日常生活相伴的事物名称, 是一本鲜活的识字教材。开展识字本、识字墙、识字乐园等活动。不定期开展识字擂台赛。从选读教材、语文课外阅读及各种儿童课外读物中挑选相关文章,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在新的语言材料中与学生认识的字词再次见面,体会识字与读书的乐趣。这样不仅大量识字,而且还巩固了所学的字。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范文第6篇

——元宵节简介 (1)班赵亚如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涌现出许多的凝聚着中国古代先民们智慧的产物。我国古代许多科学成就居世界前列,历法是我国一项重要的产物。虽然自民国以来采用了阳历,但按千百年传统下来的风俗,人们仍然习惯按阴历过时令节年,随着时代变迁,有些节年风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则相传至今。这些节年主要有: 春节、上元、填仓、龙抬头、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历书、冬至。随着时间飞逝,许多节日已经失去了其吸引力,但在许多孩子的心中却有一个节日令他们期盼,那个节日就是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现在我就好好介绍这个古老的节日吧。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正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而在国外,元宵也以TheLanternFestival而为人所知。各式各样的灯固然是元宵的主要特色,但在这一节日的发展史中,灯到隋朝(五八一至六一九)才出现,算是晚出的节目内容之一,而要到唐以后灯才成为元宵的主要标帜。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 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亦同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一般,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

四、十

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也有人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众所周知元宵节 许多人会吃元宵,元宵亦称汤圆,而这又牵扯到一个人: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五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这也是元宵节吃元宵的由来。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中国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各个时代也不尽相同。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更是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北京: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安徽省: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仅把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让十里八乡的老少爷们领略了独特的淮河风情文化。淮河两岸,旧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说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们忙于辞旧迎新、探亲访友,顾不上吃顾不上玩,元宵节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刻。阜阳人民勤劳聪明,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曲艺,有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戏剧。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汇聚成独具特色的阜阳灯会。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宋代欧阳修在颍州任太守时曾写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一诗,说明宋代阜阳的灯会已很盛行。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山西省:元宵农历元月十五日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是中国最古老的夜的节日。相传西汉平定“诸吕”,汉文帝元月十五日开基,定为元宵节。举国上下张灯结彩,欢度佳节。深宫皇室,大家闺秀也可上街看观灯游玩。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灸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轻圆绝胜鸡头肉,涌腻偏宜蟹眼汤”。古诗人如此描摩元宵圆,难怪此物历经千年,风行不衰。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远远望去,楼房张灯结采五颜六色,将整个城市装扮的富丽辉煌,各单位也争相制作各种各样的花灯,在街上挂起,供人们欣赏,花灯样式之多,数不胜数,有动物的,有生肖,有谜语猜谜的,有宫灯的,有现代电器的,也是歌颂现代人新生活的,飞机,火箭,飞船的,有鼓灯、润饼灯、鱼虾鸡鸭鹅灯、柑桔香蕉菠萝灯、宫灯、如意灯、料丝灯、玻璃灯、走马灯„„形形色色,异彩纷呈。。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装扮故事,盛饰珠宝,钟鼓喧天,一国若狂”。(明间乔元《闽书》)。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办大型灯展。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传说的,有带有启迪意义的。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泰安市宁阳县的元宵送灯至祖坟。滨州市博兴县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著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日照市莒(jǔ)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陕西省:

凤翔县於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

武进区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於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於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於元宵节设酒祭床。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於元宵节祀上元神舟。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馀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广东省:新安县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云南省:云龙县於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这种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诗人姜白石在一首《咏元宵》的诗中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诗: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汤官巡旧味,灶婢诧新功。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台湾省: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

我国是个美食大国,许多的传统节日都与吃有着巨大的联系,元宵节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时,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上一篇: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范文下一篇:知责履责安全承诺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