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范文

2023-09-23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范文第1篇

摘要: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重新构建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实践机制、激励机制和孵化机制上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探索了一条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那时的中国将迈进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亟需提升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新兴新型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生产模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大学生成为转变的主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培养各类创业型、创新型和创智型人才,是适应国家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的最佳切入点和落脚点。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创业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创业教育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高、成功创业为目的。大学创业文化虽然有与社会创业文化共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有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大学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脱离功利主义为导向,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对国家而言,是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对高校而言,是具有区域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文化。根据我院应用型大学工科学院的特点,我们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习,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充分用好实验室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实践、实训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倡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开设研究性课程,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实现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同时按照项目、任务、和学科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班化教学。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以对口生产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这种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接触到实物形态的设备,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院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建筑电气专业暑期企业实习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我院还积极和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寻找一些行业知名的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社会上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基地不但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局限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我院由骨干教师牵头,邀请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聘任校外院士、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名誉导师,带领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技术指导。支持更多的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求辅导员参加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培训,持证上岗,从专业和管理两条线,达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专家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机制

(一)积极组织、主办学科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两条线抓落实。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系主任、本科生导师、教授等全员参与,利用暑假较长的假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宣传、开展、总结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参加学科竞赛,学院还积极为主办大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学科竞赛工作中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科技创新型社团

学院在每个班级专门增设科技委,负责本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我管理,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科创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并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三)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固化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收获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院开展了专业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讲座、创新创业讲座等,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认识、创意,整理成论文、专利,通过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多元化、最大化。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机制

(一)实验室让学生参加管理,实验室助理竞争上岗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的不足,我们让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参与管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室助理采取竞争上岗,优先录用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和课题的学生,学生助理一经录用,除了有相应的经济补贴,还可以优先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同学要服从其统一管理。实验室助理实行以来,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增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

(二)落实奖励,形成长效

学院在综合测评细则、奖学金评定方案、学院贡献卡等规定中制定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相应的奖励。将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表彰先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学院还多方联系企业,设立企业奖学金用于资助或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类活动,举办学院青春故事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并且在校社团巡礼、科技节等活动中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在学院的网页和微信学生工作公众号设专栏跟踪报道,让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和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机制

(一)强化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政府和学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辟了场地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学院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位创业的大学生,还积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依托其在机械加工、电气设计的专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以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用微型公司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组织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在校学生在创业学生的企业打工,利用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创业学生的劳动力成本;另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创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在校大学生创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创业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还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方面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意他们用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冲抵一部分课内学分,同时给他们小班化辅导,解决他们因为参加一些创业活动而耽误下来的课程;二是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评价学生项目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而对于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的督查关注度不高,对失败的宽容度不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一旦遇到难题就以失败告终,而不是指导教师、学生一起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高校学生项目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育,挖掘学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和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范文第2篇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关于创新有很多的定义,我认为,创新就是根据人们的需求,然后你去做了去完成了,那就是一种创新。在这过程中无形的就锻炼了个人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团队协作等方面能力,拓展了视野,为以后创业、就业创造结实基础。

通过半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习,我认为在21世纪高科技信息竞争的社会里,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大展宏图,树立远大抱负的时刻。因为我觉得在大学这个时段里,有属于自己充分分配的空间和时间,有更广的知识交流圈,还有以及社会实践机会。在中学的义务教育里,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换句话来说就是受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而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受到了约束。创新,往往就是通过抛开传统的思维而是用独特的思维去创造新的事物,或者是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

李开复老师说过,大学阶段就是一个很好的科技创新机会。因为创新是基于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上才可创新,如果对于专业基础知识都了解不透,那么谈创新则是空想的。我觉得在大学阶段,创新的同时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源去参加学术论坛、科技竞赛、创业实践等探究型活动,培养求实、探索精神,掌握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技能,在锻炼抗挫折能力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通过活动,可以使我们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具备相应的能力。 大学是追逐自己的理想、兴趣的人生关键阶段。我觉得在大学里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对于个人而言就是一种创新过程。在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的时候无形地就是创新了个人独特的实现方式。 创新,往往就是在个人的兴

趣爱好基础上实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他特别强调兴趣的重要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感情的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事实上,只有感兴趣才能自觉地、主动地、竭尽全力去观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在学习中产生新的联想,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做出新的比较,综合出新的成果。也就是说强烈的兴趣是“敢于冒险、敢于闯天下、敢于参与竞争的支撑,是创新思维的营养。如李开复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在大学期间,原来是就读于法律系,可是那并不是他所感兴趣喜欢的专业。偶然有一天,李开复老师接触了计算机,他觉得他仿佛对这个知识很感兴趣,于是他毅然放弃当时热门的法律系专业而转向无人问津的计算机技术专业。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要不然他现在可能还是在某个律师所里面的打工者。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时追逐自己理想、兴趣爱好的人生关键阶段。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范文第3篇

摘要: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重新构建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实践机制、激励机制和孵化机制上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探索了一条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那时的中国将迈进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亟需提升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新兴新型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生产模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大学生成为转变的主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培养各类创业型、创新型和创智型人才,是适应国家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的最佳切入点和落脚点。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创业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创业教育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高、成功创业为目的。大学创业文化虽然有与社会创业文化共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有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大学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脱离功利主义为导向,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对国家而言,是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对高校而言,是具有区域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文化。根据我院应用型大学工科学院的特点,我们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习,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充分用好实验室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实践、实训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倡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开设研究性课程,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实现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同时按照项目、任务、和学科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班化教学。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以对口生产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这种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接触到实物形态的设备,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院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建筑电气专业暑期企业实习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我院还积极和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寻找一些行业知名的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社会上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基地不但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局限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我院由骨干教师牵头,邀请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聘任校外院士、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名誉导师,带领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技术指导。支持更多的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求辅导员参加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培训,持证上岗,从专业和管理两条线,达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专家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机制

(一)积极组织、主办学科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两条线抓落实。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系主任、本科生导师、教授等全员参与,利用暑假较长的假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宣传、开展、总结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参加学科竞赛,学院还积极为主办大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学科竞赛工作中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科技创新型社团

学院在每个班级专门增设科技委,负责本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我管理,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科创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并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三)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固化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收获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院开展了专业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讲座、创新创业讲座等,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认识、创意,整理成论文、专利,通过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多元化、最大化。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机制

(一)实验室让学生参加管理,实验室助理竞争上岗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的不足,我们让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参与管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室助理采取竞争上岗,优先录用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和课题的学生,学生助理一经录用,除了有相应的经济补贴,还可以优先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同学要服从其统一管理。实验室助理实行以来,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增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

(二)落实奖励,形成长效

学院在综合测评细则、奖学金评定方案、学院贡献卡等规定中制定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相应的奖励。将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表彰先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学院还多方联系企业,设立企业奖学金用于资助或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类活动,举办学院青春故事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并且在校社团巡礼、科技节等活动中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在学院的网页和微信学生工作公众号设专栏跟踪报道,让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和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机制

(一)强化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政府和学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辟了场地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学院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位创业的大学生,还积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依托其在机械加工、电气设计的专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以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用微型公司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组织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在校学生在创业学生的企业打工,利用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创业学生的劳动力成本;另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创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在校大学生创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创业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还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方面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意他们用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冲抵一部分课内学分,同时给他们小班化辅导,解决他们因为参加一些创业活动而耽误下来的课程;二是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评价学生项目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而对于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的督查关注度不高,对失败的宽容度不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一旦遇到难题就以失败告终,而不是指导教师、学生一起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高校学生项目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育,挖掘学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和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 旅游专业 培养体系 能力培养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专题)项目: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研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SJB1127)、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研项目“旅游类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LZW201706)、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下农职院校文化育人机制与路径研究”(D /2018 / 03 /16)的研究成果。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新引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调查的数据显示,2019届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的比例约为3.94%,在特殊原因影响下,不少应届高校毕业生将更多地走向创新创业的道路。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旅游专业是与经济发展转型联系密切的新兴学科,从休闲农业旅游新业态发展形势来看,乡村旅游相关从业人员缺乏旅游专业知识,乡村旅游项目策划缺乏创新的创业思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极其缺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课题组以农业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旅游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其现状,通过对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内涵、特征及结构的深入研究,尝试构建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大学生为基础开展实证研究,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一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当今高校纷纷探索优质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业能力培育体系的探索和构建,将很大程度上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体系建立提供支撑,有效豐富其理论体系。

二是对解决高校创业教育的瓶颈问题有理论指导作用。我国创业教育相对西方国家起步较晚,存在创业教育理念方法相对落后、师资队伍本身创新创业素质水平不高等瓶颈问题,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体系的过程也是对这些问题做出回应的过程,其结果必然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反馈和理论指导。

(二)实践价值

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大学生创业属于科技型创业。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孵化生成更多的服务型中小企业,从而促进新兴产业的生长与发育。

二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高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更快发展成为真正的人力资源强国。

三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的需要。人们已经对“创业能实现就业倍增效应”等观念基本达成了共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无疑对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有着现实意义。

二、农业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在大众创业的浪潮下,农业类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受到一定的重视,一些高职院校开始有意识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也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受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严重

高职院校尽管意识到旅游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开展了相关的活动,但是在对学生具体进行创新创业培养时,仅仅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没有能够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之初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感觉到就业指导课程就是为就业开设的指导课程,很难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深入理解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让其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精神更无从谈起,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张皮现象特别严重。

(二)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缺乏,实践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十分缺乏,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创业指导课,但是担任课程教学的人员都没有相关背景知识,随意性很大。

如果本校的教师不足,有的高职院校还会聘请旅游企业人员担任创业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任务,虽然旅游企业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缺乏教学技巧和耐心。

此外,具有专业背景的旅游专业教师也没能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点。

(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相对缺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资源投入方面存在不足,包括专业教师资源、基础设施资源以及教材资源等。农业类高职院校中开设的旅游专业大多数都是不受重视的小专业,经费投入不足。同时,由于农业类高职院校与企业、政府以及行业的联系不是很密切,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学校层面无法为学生搭建创业孵化实践平台。

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实践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起步较早,自2008年开始,学校创立了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各个专业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也就此起步,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创立“项目式教育、双轮式驱动、课题化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学院围绕一、二、三产业专业群,推出了园林景观设计、乡村旅游、应时鲜果、宠物保健、食品加工等创业教育项目,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校外创业孵化基地(主要是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的农业龙头企业)为基础,将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创建了“项目式教育、双轮式驱动、课题化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基础,开发双创项目,依托校内校外雙创实践平台,运用课题立项的管理方式开展项目管理,建立了双创项目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2009年学院“项目式教育‘双轮式驱动’课题化管理”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此基础上,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2017年荣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年又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建立“围绕专业技能,开发双创项目 嵌入课程教学”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了创新创业素质能力标准和要求,构建了创业素质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创业核心能力模块、创新素质拓展模块、模拟创业孵化实践模块课程体系,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围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从专业课程中筛选出核心技能,围绕核心技能,开发建设了创新创业项目库,并将项目实施嵌入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从而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建立校内校外联动的旅游专业大学生双轮驱动实践平台

1.校内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两园一街”

“两园”,即江苏农博园、江苏茶博园,占地5000余亩,分别是国家3A级和4A级景区,为旅游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

“一街”指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一万余平方米,为旅游专业创业社团提供了孵化平台。“漫游天下”旅游创业社团以“一二三产融合”理念为指导,凭借两大国家级景区的丰富旅游资源,实现了突出农业特色的旅游体验,从生产到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锻炼学生旅游职业素质。

2.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

加强与校外旅游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以就业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校外创新创实践平台,先后与国旅江苏分社、茅山和宝华山景区等省内多家旅行社和风景名胜区签订创新创业实践合作协议,按照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实践路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校内校外实践孵化联动。

(四)形成“三依托三融合”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1.依托课堂教学,将创新创业项目融入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除大学生创业基础(理论/实务)等基础课程外,学院按照以创业项目为导向的理念,围绕创新创业项目设计课程教学并组织实施,实现了以创新创业项目为基础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以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储备为重点,创业项目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形成了“工、训、学、赛”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学院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项目贯穿课程教学实训全过程,实现了“在校学生—岗位实习生—景区定岗—景区实习生—景区员工”的角色循序轮换,以此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业能力。

2.依托创业社团,将创新创业项目融入孵化实践

陆凯等人在探讨高校社团文化育人机制时提出,社团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三重递进循环结构”。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开始组织成立了“漫游天下”创业社团,由专业老师担任导师,学生带资入股,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按照旅行社的组织架构组建主营团队和外围营销队伍,实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孵化锻炼全覆盖。

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模拟经营的公司颁发营业证书,并提供免房租经营场所和公司经营的专题培训。

通过将创新创业项目与孵化组织融合,强化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直接面对市场、自主模拟创业能力。

3.依托校内外基地,将创新创业项目融入实践平台

通过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院旅游专业学生深入一线实践锻炼,促进了创新创业素质提升。

例如,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依托校内江苏农博园和江苏茶博园两大景区和校外国旅江苏分社、盐湖城景区、茅山景区等校内外实践基地,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让学生进驻导游服务站、景区营销部和景区策划管理办公室等部门,直接参与景区的服务与管理,锻炼了学生的创业素质。

(五)建立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保障体系

旅游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三依托三融合”制度保障体系是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针对旅游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企业顶岗实践、模拟社团创业孵化、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

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学分制度并纳入学业考核要求。对于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在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四、小结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使命所在。从人才培养角度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时代要求,但是建构一个全新系统不可能一蹴而就。创新创业教育犹如一个生态系统的创建,需要教育管理者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强化生态文化理念,同时也更加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企业、家庭、学生等创新创业体系中的各个元素相互协同,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加优质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敬翠华.浅析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问题[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6).

[2]王庆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推进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1(17).

[3]陆凯,杨连生.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9).

(作者单位:毕德全,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吉根宝、钱兴霞,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范文第5篇

现在由我代表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和校团委汇报2015年学校竞赛和实践工作的情况,请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批评指正。

一、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强化顶层设计

多年来,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学生竞赛和实践工作,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力求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同步。树立了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内容的教育质量观,把培养学生品学兼优、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心。

2015年1月,学校全面推进综合体制改革,对学生工作系统进行改革调整,设立新的学生工作机构,成立了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和学生安全与生活服务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的方式,为学生集成式地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为学生竞赛和实践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思路。

2015年7月,学校成立了创新实践学院和锦州创业学院两个处级机构,专门负责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前期培育和孵化工作,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工作,教务处和基础教研部负责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科技处负责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工作。明确了各方职责,实现了多部门联动的机制,为集中力量更好的做好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土壤。

2015年8月,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1、明确了工作思路: 综合体制改革之后,学生发展与事务中心根

- 1泛培养。

(6)强化激励措施调动师生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对指导教师评职称,学生学分抵顶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帮扶制度,实现创新创业工作新的突破。

(7)主动出击服务学生团队。以服务的理念主动出击,深入调研,帮助学生团队解决问题,提供直接帮助和服务,特别是在设备、场地方面的帮助。

(8)实现校院联动。调动学院积极性,挖掘学院赛事扶持和培育的潜力,实现学校发动,学院传送,师生互动,达到良性循环。

(9)抓住特色特点:学科上,抓住食品质量与安全和自动化控制等重点培育学科;专业上,抓住师范类、经管类等老牌专业;地域上,抓住辽西、滨海、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特征;载体上,抓住社团、科研小组等学生团体;对外上,抓住校友资源、开放办学、企业社会等资源,实现联合。重点抓住1-2个赛事,培育2-3个项目,争取在省内知名,国内获一等奖;利用自身特色特点,广泛发动学生参赛,确保获奖数量有明显增加。

4.实践工作方面的做法:

(1)以实践育人为依托,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同学实践成长、服务社会的大舞台和品牌活动。我校各级团组织精心组织、广大同学踊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历年来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参与面达90%以上。在暑期集中实践的基础上,广大同学还积极开展寒假和节假日的实践活动,并力求将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学术科技竞赛、服务社会等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深

- 3今年,我们着力打造了“海精灵”志愿者服务队,该团队是由校学生会志愿者工作部负责组织管理的全校性的志愿服务团队,任何一名有爱心的渤大学子都可以无门槛加入。团队标志是一只胸怀爱心的卡通海豚。以清扫滨海校区自习区桌椅为开端,海精灵的大旗正式树立起来,该团队持项目化运营模式,不定期通过公开招募志愿者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为在渤大校园内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作出自己的贡献。目前已经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10余次,累计参与人数2000余人次。围绕“暖冬行动”为校内经济困难并患有重病的同学组织爱心捐款5次,累计募集善款近10万元。

三、取得的成绩

1、2015年获奖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升。学校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总量为457项,比去年的390项增长17%。其中,国家级获奖数221项,比去年的79项增长179%,省级获奖数176项,比去年266项减少34%,国家级以上赛事获奖数量明显增加,省级以下赛事获奖数量明显缩减,实现了从量的追求到质和量并重的转变。

2、部分重点赛事取得历史性突破:如今年挑战杯参赛团队达350余支,省赛获奖101项,比上年度获奖率增加39%,被推荐参加国赛项目数位列全省第六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国家立项35项,比上年度增加94%,获批率列省内高校第一位,项目数列省属高校第二位;ACM大赛进入亚洲区赛1项,东北赛区获奖三项,实现零的突破;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获国际一等奖1项,实现零的突破,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获奖总数是上一年度的7倍。

3、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典型。王昭赢同学2014年硕士毕业,在校

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范文第6篇

我觉得在大学这个时段里,有属于自己充分分配的空间和时间,有更广的知识交流圈,还有以及社会实践机会。在中学的义务教育里,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取更好的大学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换句话来说就是受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而让我们的思维能力受到了约束。创新,往往就是通过抛开传统的思维而是用独特的思维去创造新的事物,或者是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文件等,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我得去面对我从未面对过的一切。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小部分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实践活动,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上一篇:emba毕业感言范文下一篇:常用名词术语解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