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范文

2023-09-21

艺术设计范文第1篇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

数字化作为媒体艺术设计的一种手段, 是利用科学的理性思维与艺术的人性化思维相结合所创造和设计的精神空间, 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数字化技术为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语言及表达方式, 颠覆了传统媒体设计的模式。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具有其明显的艺术特征, 具体体现在现代意义上的设计, 其实质是对一种信息进行挑选与重新排列的数字化艺术设计[1]。

1、高效与交互性

数字化的发展主要依托于计算机软件及硬件的发展, 其传播主要依赖于网络为载体。设计师们因计算机的发展, 使得操作更为简单便捷, 数字技术易于制作, 与传播。依托于网络, 数字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更便捷, 计算机的发展使得数字媒体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 设计师们的构思可以通过计算机快速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省去了手绘的烦琐与重复性的劳动。大大减了设计师的劳动负担, 加快了设计的工作效率。使得设计师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构思与选择方面的工作[2]。

2、虚拟与综合性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使得虚拟构思更逼真的呈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模拟手段, 使设计师脑中的构思可以精准实现, 数字化的技术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将脑中的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 一些现实中无法调试出的颜色、线条、图形等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制作出来, 数字技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设计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在二维平面图像与3D立体图形随意设计, 在数字空间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 模拟出设计师构成的虚拟的世界。在虚拟的数字世界, 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制作成现实中无法拍摄到的镜头。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丰富了媒体素材, 扩大了设计者的思维局限, 使设计师的想象创意得到无限的潜能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为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促进了整个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设计者们现代艺术设计因为有了数字化技术的帮助, 促进了整个设计审美体系的发展。设计者们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借助传统艺术手段的表现形式。创造出全新的数字化媒体技术。通过, 数字技术的引导, 支撑。构成了新的媒体技术形式, 引领了新的艺术审美潮流。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1、设计思维能力得到了延伸

数字化技术使得机器代替了不少人工, 大大减轻了设计师的工作量, 提升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给艺术设计的造型语言、设计观念。随着效率的提升, 整个工作流程都得到简化, 便捷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数字化带了全新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的心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媒体时代发展下的设计者在拥有者操作传统媒体的经验, 使得其在吸收新的信息技术后变得更加强大。设计的产品相较于从前, 更加依赖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替代了设计师完成了大部分程序性工作。

2、设计内容形式得到了丰富

伴随着新鲜的传播方式及传播所附着的载体的出现, 便使得艺术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传播新颖的媒体, 丰富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发展。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完善, 一些利用网络等媒体传播的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传播的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体验逐渐受到严重的打击, 必须创新, 掌握新思想新媒介, 来完善视觉传达的设计和形式内容。新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实践的结合。传统的视觉可当做新媒体发展的基础。有着相同的基础再加以创新磨合夯实的基础会有更好的发展。数字的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具有的传播优势。它的内容更丰富信息量更大, 传播的范围更广, 传播速度更快。因此数字媒体在设计上要更加的细心专研, 考虑全面加上传播媒体的特点与之相结合。设计内容的丰富性体现在艺术作品的方方面面, 艺术作品能否得到认可也是设计师的功底所在, 所有一个具有良好功底的艺术作品在其艺术形式表达室内容就会更加丰富, 作品会更加吸引人。

3、设计手段方式得到了提升

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与传统媒体艺术设计不同, 其设计需要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新特点:第一, 存储方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作品有了新的存储途径, 传播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第二, 易于修改, 数字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存储渠道, 同时也使得修改更加的方便了。第三, 设计效果稳定, 新媒体艺术设计有着更为稳定的效果。

三、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是当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 作为一个新型学科, 作为一个实用性强, 时代特征明显的一个特殊学科,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综合了各个学科的复合型艺术。对于数字媒体设计, 在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的前提下, 还需要保持其原有的艺术理念与认知, 艺术理念不同于其他, 它即不符合科学规律, 也不受市场需求的影响, 而单单作为一个艺术固有的精神存在于数字媒体设计领域中, 因此, 要想发展数字艺术设计, 就必须正确认识跟理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人们低数字媒体艺术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未来必将受到更多的挑战, 整个市场也将随之扩大。

参考文献

[1] 潘驰字:《信息社会计算机对设计和艺术设计的影响》, 艺术教育, 2007 (3) .

艺术设计范文第2篇

吉祥物设计课是一门综合的课程,它不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设计与知识,其中包含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同时设计到各种创意,设计,制作表达,交流以及多视角的连接和转换,为同学们提供创作性解决问题和发挥其艺术潜能的机会,赋予他们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吉祥物的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课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吉祥物的设计培养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能力目标: 训练使用绘画的造型与色彩完成吉祥物的创作,培养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兴趣。

情感目标:感受夸张造型的情趣和明快的色彩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吉祥物的形象和色彩特点,设计吉祥物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准确的表达吉祥物的形象特点及独特的设计思想。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由欣赏2008年奥运会图片,导入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学生欣赏福娃并总结特点。像这样可爱、美丽的吉祥物到底是怎样设计的?引出课题:设计吉祥物。

2、探索感悟:

A、学生自学得出吉祥物的概念:

吉祥物是人们为组织主题活动而设计的标志性的形象,象征欢乐吉祥,内含期盼成功的愿望.

B、欣赏作品,学生自己总结吉祥物的特点: 形象特点:可爱、活泼、夸张; 色彩特点:鲜明、艳丽。

C、四人一小组相互学习,不过学习的时候要带着屏幕上的问题:

1、吉祥物一般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

2、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表现这种形象?

3、设计一个完整的吉祥物主要 分为哪几步?

1 (学生讨论, 然后汇报学习的成果,作后教师进行小结。)

3、牛刀小试:

为自己关心的事物设计一个吉祥物,也可以为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设计一个吉祥物。

4、自我展示:

用最后 5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自告奋勇展示作品,对设计的吉祥物谈创意,谈思路。 教师评价,总结。

5、课堂小结:

吉祥物是爱的天使,让小小的吉祥物把我们的爱和祝福送给每一个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

6、板书设计:

设计吉祥物

一、概念

二、特点

艺术设计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旨在考察近年来国内艺术设计领域出现的个体字体设计师群体的师承等关系,分别揭示探讨了个体字体设计师的师承关系、生存现状、存在问题、可持续发展对策,此外,他们的交往关系以及实践路径对于字体艺术实践所发挥的不同层面、方向的作用。希望以此勾勒出他们得以生长的现实环境与条件,其所在的社会文化场域中的位置。

关键词:数码化 群体现状 问题 对策

引言

个人字体设计师的涌现是近年来设计界出现的新现象。设计学界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但是他们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使得字体设计师从特别边缘化的位置逐步走向公众的视野,也让字体设计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气与活力,这对于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个人字体设计师,又可称为独立字体设计师,笔者认为,他们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设计工作基本独立完成,不依托一些大型的字体设计公司或者平面公司,有些甚至是跨专业来研究设计字体;二是其字体设计行为一般是其副业,大多是利用工作之余完成;三是其作品一般实现了商业化运作,也就是说其设计成果已经具备商品的特性。

所有的设计师群体及其作品不可避免受制于思考方式以及模式手法局限。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非主流抑或边缘化的对过往设计文化模式的反抗,具有深深的“实践反思”的意味。

完整审视过去十几年来的个体字体设计师及其设计行为,存在诸多困难,总体数量上的惊人爆发,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经济发展、出版业繁荣、电子设备普及的深刻影响。个体字体设计实践作为非主流话语到处蔓延。

二、设计行为:字体设计是一项整旧创新的创造性工作

字体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种字体的出现即是时代表情的呈现,一种独特的格调,也是一种设计态度。大众日常生活以及价值观都会受到字体潜移默化的影响,随时会触发我们心底的记忆。当下人们所生存的环境中,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每個人使用者都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去挑选字体,也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

设计师与设计行为之间产生双向互动,前者是设计的主体,掌握艺术知识与设计技能,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后者是设计师传递设计观念的活动。“设计必定会反映出设计师的艺术倾向、文化倾向和心理倾向”。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数码化的情境下,我们不能将个人字体设计师的设计行为简单化看待,一是通过对古代活字印刷字体进行当代化改造,以适用当下数字化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担当与传承;二是对文字进行空间、结构、色彩等方面进行视觉范式的转变,以传播更为有力丰富的信息,使传播行为与过程更为有效;三是文字“作为文化的艺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本身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这样一群不足10人的群体,从事的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字体设计师齐力指出:“当设计师看到自己设计的字体出现在各种场合,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所运用,心中会感到无比的欣慰与快乐”。

三、现状:个人字体设计师——一个松散的设计群体的呈现

(一)从设计草根到明星的角色身份转变。

从本质上说,是视觉传达设计或平面设计等设计师群体中的组成部分。独立字体设计师的数量少,他们在全球化以及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众,并却认同这一身份,同时又以此为人生的设计理想支点,扮演着英雄角色,所以他们在商业设计社会面前经过历练与自身的院校推广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二)古籍字体与现代设计理论是个人字体设计师设计的思想酵母。

近20年来,西方哲学观、文化观以及设计观的多次转向,促进了设计领域的变化与发展,“历经第三次技术革命洗礼的各种设计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如形式设计思潮、人文设计思潮等就具有深刻启示性。

1.西方现代设计理论及其设计师对国内个体字体设计师的影响。字体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石,其设计思想是与现代设计理论一脉相承的,个人字体设计师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难免受到其熏陶,并最终实现理论自觉。此外,拉丁文字体设计师及其作品,在信息化的传播中被国内字体设计师所借鉴与吸收,成为其知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字体设计作品中得到印证。

2.日本字体设计师及其古籍字体设计公司对国内个体字体设计师的影响。日本的现代平面设计,受到国内设计师的追捧与膜拜,既有均地处东亚文化圈,文化中具有诸多相似性的缘故,如日本的很多设计师热爱中国书法,同时也做了大量的日式汉字设计的实践,亦有地缘上的空间距离短,设计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如日本国内艺术学校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或者访问学者等,他们将字体设计的资讯能够快速翻译传播到国内。

此外,日本还有数量颇多的字库设计公司,这些公司中很大一部分对汉字印刷体进行了大量数码化的尝试,并最终输入到中国,这成为国内个人字体设计师的又一知识资源。

3.数码技术变革对国内个体字体设计师的影响。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传播对数码以及网络的依赖愈来愈强。这也成为年轻一代字体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它们具有效率高、传播快、发布容易等特点。之前,字体设计师陈嵘指出:“在媒介日新月异的时代,屏幕显示、软件界面等领域与字体的设计关系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个人字体设计师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社会需求,已经陆续开发出几十款适合屏幕显示的字库字体。

4.日常文化变革对国内个体字体设计师的影响。也就是说,设计师要增强洞察力,将自身的体悟,在字体设计实践中表达出来。

(三)培训班、互联网平台等是其自我设计理念与作品营销传播的重要途径。

字体是字体设计师和自己、受众之间互动沟通的平台。郭庆光指出“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活动。个人字体设计师在从事设计探索与商业设计的同时,也借助现代传播媒介积极地营销自己,这既有物质需要上的考量,又把它作为塑造个人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传播途径之一是运用新媒体。新媒体,即是基于数字化技术,以电脑、手机或其他终端为载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打破了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界限的互动性很强的传播形式。大部分的设计师都采用微博、博客、APP以及微信等平台,宣传自己的设计作品,但是这样的传播基本都是碎片化的,很难让受众形成整体的印象。

传播途径之二是运用网络传播。网络传播集合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特点,是人际、群体和大众传播的整合,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具有数字化、交互性、检索便捷等特点。他们通过创立微型网站,将自己的字体作品以及已经被商业化使用的讯息传播出去。

传播途径之三是开办字体设计培训班。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直接的方式,通过练习命题、教师示范、作品修改、学习评价等阶段。它可以将设计经验有效实现地传递给字体设计爱好者。它又分为网络直播与线下培训两种类型。

传播途径之四是参与国内外字体设计竞赛。设计竞赛是检验自己设计能力的试金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激励设计师坚持不懈地在字体设计领域勤奋耕耘的动力来源。可以快速地受到同行的关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而这可以促进商业设计实践的成功。

传播途径之五是参加各种字体设计论坛。字体设计论坛一般是由艺术设计院校、字库公司、个人字体设计师受邀参加讲座交流的一种互动方式。他们通过这样的交往,开阔了设计视野,对于字体艺术实践的促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撰文讨论)。

传播途径之六是出版字体设计作品集。少部分的字体设计师会主动出版自己的实践成果,部分书籍俨然成为设计院校学生临摹的范本,成为学生们从事专业实践的启蒙读物,激发了学习的热情。

四、问题:个人字体设计师职业发展与设计实践中的现实困境

(一)字体版权意识薄弱。国内个人字体设计师数量少并非偶然,成熟强大的字库公司的崛起和侵权活动的频繁发生压迫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字体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早已出台,但是在实践普及层面,民众对于版权的尊重意识依然较为单薄,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还有待各方的共同努力。没有版权收入,个人字体设计师的工作困难重重,一般只能将其他的收入作为字体开发经费,这既造成了生存的困难,在精神与心理上也颇受打击。所幸,随着社会的良性发展,一些用户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俊雅和尚雅自发布以来,“两款字体在微博上传播迅速,购买版权的订单纷至沓来”。

(二)造字基本功不足。有道是人怯马弱,不习之过。“在这些字库公司之外,几乎所有的参与造字都存在严重的造字基本功问题”,设计同行对此早有讨论,造成这种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一是个人字体设计师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没有受到传统造字程序的严苛训练,基本是个人独立探索的结果;二是单字设计基本看不出问题,但是如果是字库设计或者是段落字词设计,因为字与字之间的对比关系,如果仅仅关注造型,而忽视字重、重心等很容易造成不协调的后果,影响到视觉传播;三是传播媒介变化的影响。过去的字库设计、美术字设计,基本都是通过印刷的方式呈现,而信息社会是通过电子媒介传播,显示技术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字一组词,同样的属性设置,印刷效果与电子显示效果区别明显。

(三)设计实践与设计理论研究的失衡。设计师始终面临着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的拓展问题。笔者经过长达三年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发现,国内的这群独立字体设计师,均是从“技”角度的,对于技术方法进行研究,而基本忽视从“道”的角度对字体设计的理念和文化探求,这可以从他们至今没有出版过一本字体设计理论书籍,甚至连专业理论文章都基本没有发表过而看出。设计理论的匮乏是不能被遮蔽的问题。

五、对策:国内字体设计行业良性发展的保证

如要实现国内字体设计行业的良性发展,特别是个人设计师群体能够在字体行业继续沉淀,实现持续设计探索的梦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独立字体设计师要不断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设计活在生活里,生活滋养着设计”。除了征用西方、日本设计理论外,设计师还必须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此将字体设计作品的面貌多样化、丰富化;同时,还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尝试对西方设计理论的中国化、当代化改造,建构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

(二)加强字体设计师与设计院校师生的互动频次。这里主要指的是设计院校的字体设计实践教学,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学习字体设计的新方法新形式,可以邀请个人字体设计师兼职授课,在系统的课程教学中传授设计经验。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设计技巧,这对于他们以后职业化道路的发展既增强了自信,又能快速融入到商业实践中。此外,也可以帮助个人字体设计师的实践更成熟,更有利于中国个人字体设计师队伍的壮大发展。

(三)加强与成熟的字库设计公司的合作。这里主要指的是上文论及的版权问题,字体设计师由于自身力量单薄,在受到侵权时,维权费时费力。所以,可以以自由设计师的身份与字库公司或大型设计公司合作,将自己的设计版权转移给它们,直接获取经济收益,这样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设计公司也可以把成熟的设计经验与方法传授给个人字体设计师,这样也可解决造字基本功不足的问题。

(四)将个人字体设计师的作品系统化整理出版。信息传播的多元化,人们尽管早已跨越数字化鸿沟,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的巨大化和复杂化,其精力、注意力十分有限,导致字体设计师在接收海量信息时困难重重,对字体设计的发展面貌难以形成完整的印象,不利于专业学习与行业的健康发展。

結语

个人字体设计师,多数人读过或者自学过平面设计专业,汲取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等诸多营养,他们热爱文化和现代科技,其字体设计作品堪称是设计、文化、审美融合的结晶。他们成功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守设计精神,默默耕耘在字体设计行业,目标就是要把国内的字体设计的数量与质量提升到更高的文化层次。他们的出现,对国内字体设计师的发掘、培养、生存、发展以及对设计学院的字体设计教育产生定会产生裨益。

艺术设计范文第4篇

摘 要: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间的衔接矛盾主要表现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就业环节的诸多不相适应。要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与就业相对接,应当强化市场需求导向,确立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全过程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以构建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特点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就业对接;教学模式

[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项目;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创作)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14024)]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步入职场前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旨在全面检验毕业生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它是高职毕业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反映。由于职业特点所决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设计与实践动手能力等。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现状与隐忧

随着近年来高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作为人才培养重要环节的毕业设计教学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各高职院校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毕业生顶岗实习暨毕业设计指导,加强对毕业设计教学的管理,同时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毕业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开展每年一度的毕业设计(论文)抽检,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和团队的推荐评审,从多个层面上为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通过关注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创作及展览,笔者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积极变化,如毕业创作中新观念、新媒体、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合作研发、作品专利申请的引入等。然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在“艺考热”的大背景下却普遍处于弱势地位(专业艺术院校除外)。各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主观性、随意性较强,至今仍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毕业设计教学理论研究。一些院校在教学定位、教学手段、评价方式等方面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毕业生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并未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就业衔接教育,职业发展潜力薄弱,等等。另外,还存在以下一些隐忧:

(一)教学定位“重就业、轻毕业”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各院校专业及师生往往都从现实利益出发向就业倾斜。在面对毕业设计与就业时往往是“重就业、轻毕业”,甚至将“找工作”作为推卸毕业设计的借口。在一些院校,默许专业不对口、提前离校的毕业顶岗实习现象已普遍存在,而毕业设计教学与校外顶岗实习、求职就业等环节衔接矛盾突出,这些都从客观上造成毕业设计教学流于形式。

(二)教学过程“重方案,轻执行”

设计艺术并非仅仅有样稿就能解决问题,他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符合生产和消费的要求[1]。毕业设计正是帮助同学更多的了解市场与消费,掌握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知识技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现实却是专业教师囿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仍偏重于“画设计”“画图案”。而校内实践条件的普遍匮乏,毕业设计(产品类成果)又需要一定经费投入,也客观上造成毕业设计中生产制作过程容易被忽略,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三)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尽管各院校都制定了详细的毕业设计教学考核办法,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出于方便仍侧重于对结果的量化考核,如工作量是否达标、文档资料是否规范等。而对于教师指导情况、学生工作进度、毕业创作中期检查、毕业设计创作、制作过程与展览等考核却不够重视。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又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回报却很少,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而部分指导教师还因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等客观因素,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指导也往往力不从心。

(四)教学师资“重职称,轻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在师资方面普遍缺乏既懂市场、又懂教学,还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而现有的毕业设计教学对指导教师一般都有职称、学历等硬性要求,如规定指导教师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助教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设计等,这些规定使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在配置上捉襟见肘。一些青年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有能力和热情,却碍于职称或学历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另一些职称和学历均符合要求的教师承担了大量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也难于保证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在于当前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间的衔接矛盾,表现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与就业环节的不相适应。因此探索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的毕业设计与就业对接的教学新模式,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项任务。

二、构建“毕业设计与就业对接”教学模式的策略、机制、路径及方法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产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与社会及市场高度依存的特点[2]。因而在构建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上必须把握好这一特点,强化社会需求及市场导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策略、机制、路径和方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确立“毕业就业一体化”[3]策略

“对接”的字面涵义是将不同事物接合固定起来,形成一体。但任何事物间的对接都应当具备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如内容物的匹配、外部环境的适应、目标方向的一致等。只有这样,对接的不同主体对象间才能彼此协调而成为一个整体。就“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而言,这里所指的“一体化”并非是实体性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相互支持、协同活动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的一端连接着院校,另一端连接着企业,其间是毕业设计、顶岗实习、毕业展览答辩、招聘会、就业创业等环节贯穿始终,各环节又通过内容物的匹配(毕业生对接岗位)、外部环境的适应(学校对接企业)、目标方向的一致(就业压力对接人才需求)等,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顶层设计”的概念源自工程学术语,它是运用系统论理论,从全局的角度和高度来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需要立足人才培养的全局高度自上而下进行。首先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其次须确立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消除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对接中存在的所有障碍,定位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主次、前后关系和作用;最后通过细致缜密的设计和统筹安排,采取全过程培养、多主体参与、分工协作、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形成互相支持、相同目标、协同作用、有机衔接的各个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二)实施协同育人,探索“校企互动、产教双赢”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于集聚社会市场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4]。由于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毕业生步入社会最后的一个环节,它将学校与企业紧密的联系起来并形成诸多的共同利益,因而也是实施协同育人最有利的阶段。张大良先生就曾呼吁“特别要把毕业设计作为企业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但由于艺术设计行业的特殊性,企业规模小、对人才需求数量普遍较少,企业主动参与毕业设计环节的热情并不高。因此,搭建适合不同企业需要、满足院校毕业设计教学要求的协同育人平台尤为重要。如在校内建设“校中厂”“设计工作室”“创意中心”“研发基地”等,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方便为学校与企业间搭建起对接平台。

“校企互动、产教双赢” 中,“校企互动”是基础,“产教双赢”是关键,它也是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主要动力源。在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由院校提供场地、管理、毕业生资源,由企业提供项目、市场、技术和少量资金等,两者协同作用,来实现双赢的目标——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企业获得急需的人才和部分产学研成果。各院校应因地制宜,探索毕业设计教学校企联动的“双导师制”(注:在校内完成,企业导师与院校导师共同指导并推荐就业)、“实习顶岗制”(注:在企业完成,企业遴选优秀毕业生到岗实习参与企业项目并顺利就业)、“项目学徒制”(注:校内或校外完成,参与企业项目竞标获得学徒机会或实习机会)等形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也有利于协同育人和产教融合。

(三)开展课程改革,推行“全过程培养,分阶段实施”路径及方法

毕业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包含毕业设计选题、教学资源、教学师资、教学手段与方式、教学评价等,涉及产、学、研、做各个方面。它是“毕业就业一体化”策略及“协同育人”在课程中的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因此也是教学模式构建的主要内容。课程改革应包括:在课题选择上应坚持市场导向;教学资源上应坚持校企共建;教学师资上坚持校企混编;教学评价上应坚持行业标准;教学成果上坚持校企共享等。并将上述内容融入毕业设计的所有环节之中,形成人才的“全过程培养”。而所谓“分阶段实施”则是指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毕业设计环节各阶段的作用不同,将这些对接分为不同的阶段分步实施。譬如:选题调研阶段:毕业设计课题考察与市场调研阶段,形成毕业设计团队、方向和就业意向;方案选择阶段:毕业生在校内实训场所集中完成初步毕业设计方案,院校邀请企业参与设计方案挑选,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协同育人方式;设计优化阶段:毕业生与校内导师或企业导师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下一步优化完善,形成可以实施的设计方案,并初步打样成型;生产制作阶段:毕业生分别进入相关企业与企业的工艺师、设计师、技师一起完成毕业设计的最终制作,企业顶岗实习深度融合;就业推荐阶段:举办毕业设计作品展览、答辩及招聘会,邀请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考核和人才招聘,实现对口就业创业。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与企业对接最紧密的教学环节,当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未能充分发挥其真正效益,这无疑是十分遗憾的。这对于整个艺术设计教育,甚至是文化创意相关产业来说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教育部在新发布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2015]6号)中已明确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作为推动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示范专业建设方向之一。这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而如何进一步深化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其中,以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作为突破口应当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7.

[2] 张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从理论走向实际[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29).

[3] 张起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

[4] 张大良.卓越计划须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N].光明日报, 2014-7-21.

作者简介:

冯明兵,硕士,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创作与研究。

艺术设计范文第5篇

摘  要:环境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基于自然生态环境,并实现所设计作品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体现的是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形式。其借助于材料的纹理、比例、体积、立体效果等形式,促使环境艺术手法更好地运用。环境艺术就是要对人们生存活动的场所进行艺术化处理,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出舒适、优美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环境设计;艺术设计;艺术表達

一、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艺术的辞源上来看,“艺术”与“设计”都有相似的指令和界定,都是有一个从“术”到“艺”的过程,它们是同一含义的词语,在艺术和设计的定义上来说它们也是相同的。例如古代的艺术家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享受,而把自己在生活所看到的、想象到的一些事物,通过自己的主观创造活动而制造出来的精神产品,而这些精神产品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艺术家们为了揭露社会而凭借自己的绘画功底、审美观念,加以自己的情感对社会的一种主观臆断,而设计师们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物质享受以及精神需要,通过对时代的观察再加以自己的主观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而制造出来的产品。

二、环境设计的艺术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特的动感、协调等审美特点,也强调局部对于整体中的重要影响,及相同设计作品在不同环境中所展现的不同效果,要求设计人员在以环境为基础展开艺术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环境艺术设计可谓自然、人文因素的完美融合。其建立于环境之上,旨在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所展开的一系列设计方式,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特点,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自然与生态特点。第二,环境艺术设计是积极与无害的有机融合。所谓的“积极”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的主题正面而积极,无害性指的是环境艺术设计合理而科学,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也不会打破人与环境之间的有机协调。第三,环境艺术设计是多元与整体的全面组合。所面向的对象属于普通受众,设计理念需要满足各种群体的审美要求。为此,在进行创作过程中,无论对于审美艺术表现,还是材料选取方面,都呈现着较强的多元化特点,所采用的材料与所呈现的方式要求不仅多样化,而且切忌对整体审美造成影响。第四,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不仅需要满足人们的宜居生活等生理要求,还必须满足审美方面的精神需求。

三、环境设计的艺术形态表达方式

环境艺术作为一种形态语言,属于非确定性的感性语言方式之一,这一非确定性特质直接影响到环境艺术的表现方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表达,造型要素的基础是形态,具体指以下几点:

第一,平面构成的运用: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平面构成主要是运用点、线、面和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作品,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它更具有广泛性。

第二,立体构成的运用:当代艺术设计中立体构成是一种基础构成,这一基础构成的过程是分割——组合或者组合——分割;对于室内造型与室内空间结构,需合理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元素,立体构成还直接影响着家电造型与室内家具的设计,设计人员可结合家电的种类与功能来对规则或是不规则的造型进行设计。对于建筑而言,建筑设计是对空间进行研究和运用的艺术形式,空间问题是建筑设计的本质,在空间的限定、分割、组合的构成中同时注入文化、环境、技术、材料、功能等因素从而产生不同的建筑设计风格和设计形式。

第三,色彩构成的运用:室内环境的造型色彩与空间色彩往往受到色彩构成因素的影响,色彩不仅影响到视觉环境,还对人们的心理与情绪产生影响,设计人员通过恰当处理色彩,可以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取得美的效果;同时色彩注重搭配与组合,互补色彩可形成较为强烈的比较,通常会出现非常有趣的戏剧性效果。

四、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审美表现

(一)简约化的审美呈现

早在明清时代,在室内陈设设计过程中,就秉承着“凡事物之陈,宜简可继,繁难持久,顺其心性则坚,戕其体则坏”。现代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就提倡“少即是多”的设计原则,认为少其实也是一种美,这正是体现一种简约的设计理念。针对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秉承着“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地”所蕴含的是居住与周边地域环境。无论对于室外还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都必须追求“简约”之风,拓展简约之设计理念与手法,确保设计同周边环境的融合,使人们享受自然中的宁静与舒适享受。

(二)天人合一的审美呈现

天人合一表现的是因人制宜的设计理念,“宜”字不仅体现出了“得之所也”,也体现出了“恰当”之意。在环境设计过程中,因人制宜是结合主人特点与审美需求,进行恰当的艺术创作。早在明清时代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创作中,“因人制宜”已经呈现出了巧在善假于物,精在善体现适宜,“随方制象”的审美表现技巧中。就环境艺术设计审美表现中,必须关注实现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群体的经济需求,二是大众的审美与艺术趋向性,三是设计技巧与构思。

(三)自然美的审美呈现

自然蕴含着“本性、本质”之感,同刻意繁琐的雕琢相对。正如谢灵运的诗认为的那般:“初如芙蓉,自然可爱”,这代表了我国美学史上不同审美之感与审美理念,无论是楚辞还是汉赋、楚国图案还是六朝骈文,刺绣亦或瓷器,都尽显“错综镂金、雕隽满眼”之美感;而铜器与陶器、书法亦画作,都有“初如芙蓉,自然可爱”之美。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简约美,都是最具内涵的美。环境艺术设计中,必须最大程度地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之风。

(四)文化的审美呈现

当代艺术设计方式日趋多元化发展,而能呈现环境艺术设计文化美的莫过于符号、体形、色彩。这些文化元素直接相互交织,体现在如下方面:1.体形异化与延续。根据北京西藏宾馆体形可以看出,初见如布达拉宫一般,但却并无一处是相同的,单纯是神韵相近,这并非单纯的延续,而是延续与异化。2.文化符号之延续与异化。文化符号的延续异化较体形的延续与异化更易实现。例如,为了突出中突青年之家,借助于阿拉伯文化符号,打造了一个满足气候特征的内庭,并独特地嵌入了中式门廊,充分发挥了文化符号之功效,突出了建筑的文化神采。3. 色彩的延续与异化。例如,美国国立美术馆,单纯采用了同旧馆相似的石材,色彩的一致性,将文化特质鲜明的现代建筑,有效融入了旧建筑中。

五、结语

环境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小到一个居室大到整个城市,既有千百种不同的各具表现力的物象形态,又有内在的秩序和综合的整体精神。环境设计做为一种综合的多种形态的造型艺术,在形式上更追求多样统一与协调。例如中式传统室内的装饰手法,是中国人含蓄气质的体现。常见的有“鱼”“鹿”“蝙蝠”等原因是他们的谐音都有隐喻,代表着福气、情操和品行等等,这些自然物为中国人借物咏志提供了极为契合的形象。在室内装饰中,无论是商务、办公还是居住生活,有机的借助自然物、工艺品装饰,不仅可以获得无形的经济价值,同时还可获得美学的文化,美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学燕.艺术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审美表达[J].城市发展研究,2007(05).

[2]  朱鹏宇.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及其个性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5(18):57.

作者简介:张英英(1997.12.10),女,汉族,山西临汾人,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论述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现存问题,并从专业、管理的角度提出设想,同时也探讨了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毕业设计团队合作模式的优势和必要性。提出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使学生更能适应并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设计学;毕业设计;艺术学科;跨学科

本科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串连,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能否将大学里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对接于市场,服务于社会,毕业设计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而言,本科毕业设计环节是检验学校能否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的新型人才的工具。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设计学科以及设计产业和行业的对接越来越快,高校在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材料、新工艺的大量出现,不断迫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改进,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艺术专业毕业设计作为独立的一套体系,不同于其他设计、写生等实践环节,单一地考核学生所学的某一门课程,而是针对大学所学的所有课程的综合应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存问题

1. “一对多”模式,指导效率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而由于学生的扩招,老师的短缺,导致一名老师需要指导10多位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就是“一对多”模式。不少高级职称的老师另外还要指导研究生,所以工作量也非常大,学生从老师那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此外,同一导师指导的课题重复或具有相关性,会造成研究课题的狭隘性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实验资源竞争。

2. 毕业设计作品空洞。我们在看历届学生的作品时,会发现不少同学的毕业设计很空洞,完全停留在概念式、形式化和表象化的视觉层面,或者缺乏背景学科的支撑,因而使得设计显得缺乏内涵,没有内容。事实上,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它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由于科技的进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设计学科同样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撑。如果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学习了园林、生态等专业的知识,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了家具、材料等专业的知识,那么他们的设计带给人们的将不仅仅是美的享受,而且是经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同样,如果研究装置艺术的学生了解了电子控制、传感器、机械原理等知识,那么他们的设计作品将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3. 学生缺乏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由于当前社会发展正日益加快,竞争也日益激烈,不少同学正越发浮躁、功利,越来越迷失自我。很多同学仅仅是为了分数而看书,为了拿学位而学习,不求学到多少知识,但求完成任务。如在外实习的同学,有不少直接将公司的图纸、设计作为自己的本科毕业作品,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直接通过网络找枪手,付费为自己完成毕业设计。

4. 与求职高峰冲突。由于毕业设计环节通常都是安排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这个时期也是同学们求职的高峰期。因此,不少同学会请假去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或去单位实习,从而牺牲了大部分毕业设计时间。与毕业设计相比,学生更重视就业和实习。

二、艺术类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设想

1. 加强毕业选题前瞻性和学术性。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打破思维的局限,提升设计的高度。 同学们可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1]。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事业,启迪设计实施的灵感。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其为方向指引,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

2. 进一步加强毕业展展览方式的多元化,展板、实物、多媒体进一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展在美术界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各大高校每年都集中在5月、6月举行。展示方式的多样、艺术形式的多元和表现方法的新颖,应该是本科毕业展的重要特色。然而,与艺术类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的本科毕业展在展览形式上较为单一。事实上,综合性院校完全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运用优势学科的力量,将艺术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 加强团队合作,特别是跨专业或跨学院的合作。团队合作式的毕业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指导模式,其要求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及工作的自主性锻炼团队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掌握经济分析能力,技术可行性,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专业性人才向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转化。这种毕业设计模式既可以避免毕业作品的抄袭,又可以也有效地缩短大学生适应社会生存的时间。

跨学科毕业设计的内容设计多个学科的专业内容,因此参与的人员也要包括多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设计团队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成员的设计质量以及进度都会影响到团队总体的设计质量与进度。老师也要及时跟踪,合理把握设计的大方向。然而与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相比,跨学科毕业设计难度较大,内容较多,适当提前毕业设计的布置时间。

4. 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理,严格要求及时返校投入设计,将之列入考核范畴。学院要组织各教研室、指导教师、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认真、深入地开展中期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做好检查工作记录。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5. 可实行二辩、三辩模式,防止同学心存侥幸,避免毕业设计的粗制滥造。指导教师审查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席情况,如缺席时间达到或超过1/3,则通知学生不可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环节,只能推迟到后面二辩、三辩。

三、结语

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教学后期的重点环节,是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学校、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应重视其重要性。我们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学校优势学科的特色,立足国际视野,尊重学生的创意,为学生提供平台,从而推动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进程。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钟蕾.综合性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模式探索,商场现代化,2012:100-101.

上一篇:课题研究现状范文下一篇:轻叩诗歌大门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