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范文

2023-09-23

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范文第1篇

在教学中, 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着和促进者, 以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 灵活、创造性地去教, 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验, 提高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

一、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经历“再创造”的体验

教学中,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有意识, 有计划, 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探索问题的欲望,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和生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进一步激发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发挥创新思维。例如, 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3, 30, 300的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 让这几个数相等?学生们感到新奇, 大家议论纷纷, 想办法动手解决。有的说加元、角、分可得3元=30角=300分。有的学生说:加米、分米、厘米, 也就是下面的式子:3米=30分米=300厘米。这时, 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能不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于是, 学生得出3元=3.0元=3.00元:3米=3.0米=3.00米, 那么, 我们怎么样用相同的单位来表示这几个数, 而让他们相等呢?然后, 很自然过度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点教学。这样创设情境, 构成悬念, 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 进一步让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通过学生动手实践, 学生感受“做数学”的体验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做”就是要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在操作实践中寻找客观真理, 体验数学。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 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真正体验“做”数学的快乐。例如, 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在课前先准备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有样的梯形, 课堂上, 我耐心的启发学生, 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回顾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动手拼一拼, 利用迁移、转化思想, 看能否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拼摆, 很快就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终于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原来就是原梯形的高,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 于是, 推导出了公式: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当我提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有的学生便讲出了自己的方法:把一个梯形的沿中位线剪开,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 我都及时给予了肯定, 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引领学生发现和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经历“说数学”的体验

说数学, 就是指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 在教学中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出: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所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充分创造合作的对话平台, 要让学生平等的讨论交流, 积极发扬民主。启发帮助, 团结协作, 大胆设想, 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 通过不同的思维, 采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我找下上“质数和合数”一课时, 在教会学生掌握自然数新的分类方法后, 提出:17、22、35、51、61、1、35754这些数中, 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分组讨论交流。甲生说:我是先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 然后分辨是质数还是合数;乙生说:我根据因数的个数判断, 质数只含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 而合数还含有其它的因数。也就是说至少3个因数或以上。丙生说:我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 那就是看这个自然数除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外, 还有没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 就是合数。如35764它肯定有因数2, 所以, 它就是合数。这样, 孩子们在充分表达、争辨的合作交流中, 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和不同的思维特点, 又激发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经历“用数学”的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在体现生活的同时, 还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 要创设条件, 让学生从生活体验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出发, 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所应用, 加强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让学生切实体验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要回到生活中去, 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为了做几道的数学习题。

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体验,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相关知识的逻辑联系,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和智慧。教学中, 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 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全过程, 历经各种心理体验, 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 与孩子们一起体验学习。

摘要:本文探讨了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体验, 通过活动获取新知识, 用心去感悟的过程, 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创造, 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 还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心, 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着和促进者, 以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 灵活、创造性地去教, 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验, 提高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素养。

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范文第2篇

一、核心词界定

(一) 灵动课堂界定

灵动, 《说文》中灵的解释是“有了灵气, 犹灵活”的意思。也就是说教师要活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思维要灵活, 学生学习的课堂要灵活、灵巧、灵透, 有灵性;动者“作也”, 就是教学过程要自动、他动、互动、群动从而达到师生身心俱动。二者合二为一,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灵动的解释是:活泼不呆板, 富于变化。这应该是灵动课堂的外显形态, 它的内核则是在人本理念引领下, 通过教与学, 搭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让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在师生, 生生互动对话中, 形成思维的短兵相接, 智慧的碰撞与爆炸, 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升华,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以达到“以学活教, 心动课堂, 心随课动, 课随心动”的美好境界。

(二) 英语核心素养

英语核心素养包括也包括英语学习素养, 如听、说、读、写技能;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关系素养包括具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等。

二、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的实践

(一) 运用新情境, 提高学生兴趣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 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课堂中, 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的情境, 让学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语言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进入角色, 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用一个好的开端令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 留下难忘的印象, 富有艺术性的开端, 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兴趣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乐学、爱学。因此, 教师要巧设开头, 先声夺人, 用最短的时间, 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小学英语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 教师经常采用的是:1.歌曲式导入;2.提问式导入;3.图片、幻灯等电教手段导入;4.悬念式导入;5.复习式导入等等。例如, Book Three《Lesson 9》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要学5个商店名称bicycle shop、clothes shop……我让几个学生拿上各种道具, 扮作卖主, 老师介绍每一个卖主是一个商店, 我在一个商店买到一辆自行车, 问学生, 我们应该给这个商店起个什么名称呢? (××shop) , 学生就会给出bicycle shop, 以此类推, teashop、tire shop……经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的导入, 学生学起来特别轻松, 并由此可以向外延伸许多生活中新的内容, shoes shop、pants shop……逼真的情景, 以其声情并茂的优势将抽象, 枯燥、呆板的语言文字变得直观、形象、明了、清晰, 使语言的功能在动态的画面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更为深刻。

(二) 手段多样化, “拴”住学生的心

(1) 随机应变, 如把“stand up, sit down”。这一环节提前,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他们觉得学英语原来是如此地有趣。在第一堂课的单词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物、植物的单词, 或者可以把下一单元中的单词提前教, 如“duck, monkey, dog”等等。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单词, 自己编一个小故事, 题目为“我的生物园”。鼓励他们利用学过的单词, 自己编小故事。

(2) 在教学中常用各种方法, 如“表演法”、“竞赛法”、“游戏法”等。如当“小老师”、“模仿秀”。比如说“Tack about it”这一模块中, 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 带表情说句子。如“Iamhungry。” (可以作饥饿状) ;“I am thirty.” (可以作口渴状) ;还可以鼓励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 领读句子。让他们模仿教师平时上课时的表情、动作, 鼓励他们学着使用课堂用语。比如说“Stand up”“verygood”, “Sitdown, please”.

(三) 边画边说, 手脑并用

新教材的最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 无论Student book还是Activity book到处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绘画是一项眼、手、脑等并用的活动, 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 它一则可以引起学生兴趣, 二则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有一次学生关于颜色的单词, 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 教师教了学生这样一首儿歌:“小黑熊, 真顽皮, 手里拿着大画笔, 画片天空是蓝色, blue, blue是蓝色;画朵白云是白色, white, white是白色;画片草地绿油油;画串香蕉是黄色, yellow, yellow是黄色;画个茄子是紫色, purple, purple是紫色;最后拿起黑色笔, black, black是黑色;对这镜子画自己, 黑不溜秋不美丽, 哭着闹着找mummy。”

(四) “现学现卖”, 养成习惯

创造课外英语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老师课外带头说, 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 我总会用最简单的语句打招呼:“Hi!Boy, How are you?”一段时间后, 学生课外见到我, 就会争先恐后地用英语招呼我, 养成了用英语进行交际懂得习惯,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兴趣、知识和能力是现代小学生最需要的, 也是英语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的转变, 活跃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 学生在类似生活的情景中学习英语, 轻松愉快, 学生听说英语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快的提高。我们只有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多参与一些积极有效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快快乐乐地获取知识, 轻轻松松提高他们的英语

三、教学效果评述

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 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不仅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乐于学英语, 善于学英语, 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小主人;而且还要使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新课标理念下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要能真正代表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让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中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要符合学生的本能与天性。生动有趣、重在实践的语法教学方法有助于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不仅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还有利于孩子身心、情感的健康发展。

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 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追求基于生命成长, 个性灵动的本真教育, 点燃了生命的激情, 人人享受成长的快乐, 人人体验、践行、参与其中, 这是本真教育的一种回归。实现了“四个转变”即变教会为学会, 变学会为会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为学而学为为教 (用) 而学;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 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必须以建立和谐, 民主的对话环境为前提, 必须是“用智慧引领教育, 让教育生成智慧”的过程, 必须是富有生命的、充溢着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的;必须是开放、自由、充满智慧的;必须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文化。

摘要: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 打造小学英语“灵动课堂”, 在教学中应关注课堂中个体的精神生活, 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需求, 着力建构开放的、充满灵动的课堂运行体系, 以激发学生求知欲, 开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 达到新课程所倡导让课堂活起来的效果, 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灵动课堂,发展学生,英语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研究制定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小学德育》;2014年05期。

【2】李川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2008年01期。

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范文第3篇

一、融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课程体系的构建

1. 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校企共同实施岗位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转化, 构建公共素质平台、专业专项能力平台、专业核心模块、实习实践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将企业施工内容、“施工员”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 将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到课程标准和内容之中。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应该掌握应对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能力, 它的发展路径必然是要与国家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实践相结合且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不能由核心素养层层推演出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不能全盘统领课程标准, 而是要形成一种融合的关系,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课程标准的支撑, 融合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才能不断进步, 跟上课改步伐。

2. 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融合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个人素养对接的课程有公共平台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 可以借助过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来提高;职业素养对接的课程有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然后通过实践教学模块来完成行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践锻炼。

(2) 立足核心素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融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实施。前三个阶段是在学校的学习, 第四个阶段是学生毕业后的10年继续教育。依据行业发展与新技术、新工艺更新的需求, 在一定时间内召回毕业生进行新标准、新工艺的宣贯与新技术的培训;跟踪学生的职业发展, 实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制。同时也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培养学生养成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 这些思想和习惯都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3) 把核心素养渗透到课程标准里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课程标准中融入核心素养, 既能够抓住重点的素养, 也能够兼顾学生发展所需的其他能力, 齐头并进,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融合, 可以让课程实施者更加清晰、连贯地完成预期的教学。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为例, 课程的培养的素质目标是遵守职业道德, 遵守纪律, 积极主动工作, 遵循质量第一的理念;团结协作, 能与同事和谐共处;具有职业意识, 能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能事事防患于未然;养成建筑人的职业习惯。同时在课程中每个项目的教学都有具体的素质目标要求和养成方法。

二、课程体系教学实施

1. 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把原来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一门课程拆分成《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砌体结构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四门课程, 增加了阶段性的考核, 锻炼了学生的核心技能, 基础施工的内容融合进原来的土力学课程形成《地基与基础工程》, 把专业拓展模块的《工程经济》调整到专业核心模块》整合成《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与经济分析》, 这样就整合了原来的单纯的理论课程, 理论实践相结合, 内容更紧凑, 更符合了我们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校结合学生个性及地方特色, 设置多层次的校本课程, 依托学校的非遗展览馆, 素质拓展模块又新增了两门课程非遗传承——面塑和葫芦雕刻, 相应了国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要真正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依赖于课程实施, 让其真正运行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

我们选取了资源比较丰富的几门专业课程开展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让学生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人, 线上学生通过课程平台自主学习, 线下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引导和实训, 将线上碎片化、颗粒化的知识点系统化, 完成由知识到技能的升华。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自己的核心素养。

同时今年系里引进了VR实训, 主要包括建筑工程、地基基础、主体工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装配工程、建筑施工安全体验六大实训场, 作为传统建筑实训的补充, 在教学中以实训为主, 教学为辅,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有利。

2. 教材的选用

目前高职学校很难找到完美的施工类教材, 普遍出现教材编制滞后的现象, 主要因为建筑施工课程具有时效性, 因此教材的内容也应该随着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的出现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基于此, 《钢筋混凝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教材我们选用校本教材作为主要教材, 最新版的图集规范作为参考教材来使用, 这样就能保证学生学到的都是最新的技术工艺。

三、总结与展望

融合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性过程, 更重要的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落地, 我们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制定建筑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 评价内容向多元化转移, 并且与当前的高职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整合, 形成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评价体系。

摘要: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文章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如何融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尝试, 并在课程实施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范文第4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要使教师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运用有效的空间资源, 创设具有教育性、开放性、生动性且安全性的“显性文化”环境, 对于陶冶学生情操, 激活学生的思维, 融合师生的情感有着巨大的作用。

1.班级口号。确定了“妙竹”班级主题文化建设后, 我召开家委会、成员会和小干部会。经过一段时间激烈的讨论, 妙竹中队内在文化班级口号确定为“虚心、坚韧、挺拔、向上”。教师寄语为“今天我们是小小笋芽, 明天我们是青青翠竹”。

2.主题诠释。班级主题诠释为“我们是妙竹中队, 我们有笔直挺拔的姿态, 虚心谦逊的品质, 坚韧不拨的毅力, 奋发向上、顽强不屈的精神。我们将咬定青山不放松, 千磨万击还坚劲”。

3.班徽设计。9月15日, 我们班开展了“妙竹中队班徽设计大赛”活动。全班学生、家长参与其中, 为班级文化建设出力。9月18日, 我一共收到了48份参赛作品。经过初选, 19份作品脱颖而出, 成功入围决赛。18日晚八点至九点, 激动人心的投票活动开始了。我将不记名的设计图编好号后, 以图片的形式发送至班级群里, 每个家庭投出宝贵的三票。最终, 得票最多的作品成功当选为班徽。

4.环境布置。班级“外显文化”意在让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在完成了班级内墙设计图后, 家委会成员们就开始选购物品装扮教室。由于后期工程量庞大, 许多孩子利用放学时间, 家长利用下班时间和我们一起加入到了教室内部四面墙的布置中。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完成, 凝聚着我们的汗水和心血。犹记得9月27日晚上7点停电, 所有布置教室的家长和孩子都没有因为黑暗而离开。他们打开了手机灯光, 照亮着“文化的殿堂”。历时五天, 大家用自己的智慧和妙手将班级内墙布置为了“妙竹雅韵”“青青翠竹”“破土而生”“奋发向上”“巧手妙竹”“竹之密语”“共话成长”“竹海泛舟”“竹之演变”“岁寒三友”“班主任寄语”“班级口号”十二大板块。

二、班级隐性文化建设

(一) “妙竹中队”解说词

通过活动内化知识, 是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发动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来写“妙竹中队”解说词, 内化孩子们对“妙竹”的理解, 和对“竹文化”的初步感知。经过评选, 确定了这三条: (1) 大家好, 欢迎来到苍翠世界之“妙竹中队”。我是今天的解说员***。人们常说“如果没有今日的风吹日晒, 哪来明日的苍翠挺拔”。在太阳公公的照射下, 我们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 内化于己、雅韵飘香、健康成长。请看, 47棵青青翠竹正挺拔身姿, 沙沙作响, 展现着自己的风采。当然, 成长必有“破土而生”的过程, 我们蛰伏于土壤中, 扎根于方寸间, 破土于风雨后, 成长于朝夕时, 团结于立根处。12个小组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你追我赶, 奋发向上。请看, 每一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竹之名”和“竹之愿”, “墨竹、方竹、琴丝竹”优胜小组, 梦想追逐。 (2) 在“妙竹中队”建设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批批可爱的人, 他们就是我们的同学和家长。熊梓含同学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了我们的样子, 路荔铭、秦雅诗、王琦淇等同学及其家长用自己的智慧设计出了一个个精美的班级徽章, 巧手妙竹, 实至名归。我们用彩色爱心悄悄传递着“竹之密语”, 我们用温暖卡片共话着点滴成长。 (3) 我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着我们的故事, 我们在竹海中泛舟, 在知识中遨游。我们用自己的笔墨书写着我们的前世, 描绘着我们的今生, 勾勒着我们的未来。我们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 傲骨迎风, 挺霜而立是我们的精神, 更是我们的品格。“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虚心, 我们坚韧, 我们挺拔, 我们向上, 我们就是2年级4班——“妙竹中队”。

(二) 寻找小小解说员

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非常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和途径。10月13日, 妙竹中队开展了“寻找小小解说员”活动。全班同学参与其中, 利用周末时间分小组、分段落背诵“班级文化内墙解说词”。1~4小组背诵第1段, 5~8小组背诵第2段, 9~12小组背诵第3段。随后通过教师初选、全班投票两个环节, 我们选出了三名优秀的解说员。孩子们的成长正是家长、老师和学校的成长, 孩子们的精彩正是家长、老师和学校的精彩。

(三) 班级课程文化建设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 必须立足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双基”的落实要以课程为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能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 形成学生必备的品格和素养。因此, 班级文化建设的生根发芽、落地开花, 还得以班级文化课程为载体, 并充分实施。“妙竹中队”班级课程分为“自然知识课题”和“品质课题”两大类。其中“自然知识课题”六年课程分别为“神奇的竹子”“竹子的根茎”“多种多样的竹子”“竹子的好朋友”“竹子身上宝贝真不少”“竹子故事会”“竹笋的功效”“竹笋宴”“古代竹制品”“竹材造纸”“小小竹子威力大, 我们都要爱护它”和“竹民俗”。“品质课题”六年课程分别为学习竹子“笔直挺拔的姿态”“清幽安静的性格”“虚心谦逊的品质”“无私奉献的精神”“坚韧不拨的毅力”“努力进取的精神”“永不变色的英雄本色”“顽强不屈的精神”“厚积薄发的品质”“与世无争的态度”“高风亮节的美德”和“刚正不阿的气节”。

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范文第5篇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诠释。受新一轮课改新的育人思想的指导,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它增加了我们科学教师的教学难度。然而,我们却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其组织运行过程是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师生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教学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只有在良好、和谐、创新的课堂中,才能有更多的人得到全面发展。于是,如何守住课堂教学这份沃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应运而生了。

一、重视双基落实,关注过程方法

新的科学教材、基础知识都是以问题情境为切入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但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许多考生对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各种活动(包括实验、探究、思考与讨论等),失分比例偏高。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课堂教学离新课程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等过程,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取基础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感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二、注重思维培养,凸显科学本质

学生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科学,解题思路不清晰,分析问题思维不严密等,学生在考试中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较弱的反映,也是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不高的直接体现。不时给学生来点“思想换血”,植入一粒创新的“核子”,让“板结一块”的思维,碰撞出电光石火般爆破性革命,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讲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作为扮演初中学生学习、体验科学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的科学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创造性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架起采撷科学知识的“云梯”。

三、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首先强调师生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他说:“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种种原理、结论和推理一股脑塞进儿童的脑子,往往不让儿童有可能哪怕接触一下思维和活的言语的源泉,这就捆住了他们的幻想、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孩子时常有富有朝气的、积极的、活跃的人变成了仿佛专门用于背诵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而已。”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

四、留意科技成果,体现科学在身边

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换言之,生活是教育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教育只有和生活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是脱离了生活实际,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育必须与生活相结合,生活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留意最新科技发展和成果,关注时事新闻及热点话题,不断积累,用科学的视角加以思考,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科学源自生活,又走到生活中,才能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并且,只有鲜活的情感体验,才能成为最具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

五、巧设科学实验,展现科学特色

科学新课程正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而“科学实验是一项集观察、注意、想象、分析、思维、概括、创新等于一体的探究性活动,可以揭示科学本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素养,体现科学特色”。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为”。 而在初中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则是最简便、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

1. 巧设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广阔天地,在与科学知识应用密不可分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找到观察、思考、实验的课题。让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切身体验的科学现象迁移至课堂,融入科学课堂,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实验,同样可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让科学课堂在实验教学中淳美绽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童天生是具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他们不断地努力了解他们周围的世界。”而课外小实验引入课堂,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如研究流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可以呈现以下几组实验:

2. 巧设课堂实验,唤醒学生的主动探究

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扩充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自然规律,指导他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实验数据的加工整理和分析归纳,进而总结提炼出科学规律。将科学探究内容列入新课程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寻求科学真理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实验,提升自己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实验的科学意识。研究大气压时,先让学生自带几个吸盘,做个预备实验。

3. 巧设课堂实验,鼓励学生的自主设计

努力使学生从实验的具体情况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实验设计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的。在科学教学中,发挥好探究实验的作用十分重要,特别是寻找最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信息、记忆信息、理解含义的简单过程,而是学习者个人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检验,批判、抛弃、接收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探究实验进行必要的改进,加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目的,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巧设课堂实验,点亮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开启自我、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不竭动力。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要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我们坚信: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应该掌控科学实验这个“法宝”,实验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寻求科学真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在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于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这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如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提供器材,引导学生重新设计这样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既让学生思考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又让学生明确短路的危害。

5. 巧设课堂实验,评价学生的优点、亮点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小实验。同时,要真正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要注重科学实验的考查。纵观近年的中考题,实验题所占的比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学生的失分总是很严重,实验探究成了许多学生得高分的“瓶颈”。设计实验的试题虽然比较开放,素材来源广泛,但这些试题往往与我们做过的课本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能理解已做过实验的原理,熟悉和掌握使用过的仪器,利用学习过的理论和方法,认真分析试题所给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去多方位思考、分析、归纳、拓展,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如,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教材给的是图甲的试验装置,而教师如果能出示图乙的试验装置,让学生预测、分析、归纳实验现象与结论,就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升。

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范文第6篇

2016年6月28日、29日在我县电影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创新区域联盟(濮阳)年会暨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现场交流研讨会》,这是一场空前的盛会,它给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质量的更新版和升级版,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聚焦版”,其内容主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九大核心素养。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素养,才能成功地适应社会、适应未来,和世界接轨。原来,我们只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一般能力的学习,所注重的素养也是低级素养,如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现在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对以往课改的延续、总结与提升,指向高级素养,学生的发展需要高级素养,国家参与与国际竞争需要这些高级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的目标更明确,那就是为学生未来10年、20年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小培养。提升教育质量,进行立德树人都应以核心素养来引领。有的人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上,没有进一步提升,没有把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终生管用的能力和品格。有的人除了知识和技能外,还悟出了一些抽象的东西,并且从每一学科知识进一步提炼出来变成自己的东西,由此碰到其他具体问题,都可以去解决,这就是核心素养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认真的把学生终生管用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炼出来。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接受核心素养的话,通过十几年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培养,那我们下一代的思维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升,就不会存在应试教育所表现出的高分低能了。

我校自从2009年春季实行“自主体验教育”课改以来,所进行的就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只不过没有鲜明的提出来。我校开始进行课堂教学变革,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只要学生能学会的老师不讲,只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会的也不讲,老师只起主导作用,在学生迷茫困惑时给予点播,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接着,我校又进行特色课程建设,在

一、

二、三年级进行彬彬有礼方面的教育,

四、

五、六年级进行一日一孝方面的教育,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后来,我校又进行社团建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社团,来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能力。如华罗庚研究院社团、趣味数学社团、爱心社团、我爱豫剧社团、高斯奥数社团、古澶戏剧社团、国旗班社团、花开的声音社团、野草社团、朝花夕拾文学社社团、童诗童谣社团、润苗朗诵社团、龙乡文化社团、蓓蕾书法社团、数学文化社团、太极拳社团、阳光英语社团、古澶诗韵社团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以开发和培养。

其实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科学课上可进行实践创新培养,体育课上可以进行身心健康训练,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美术课上可进行审美情趣的教育,品德课上可加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不管哪一个学科的教学都不能离开培养人的问题,那就是立德树人。如写字课上,让学生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说起写字,想起了解晓东的《中国蛙》中的两句歌词:“最爱说的话呀,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呀,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是的,每一个方方正正的中国汉字,不正像我们民族灵魂的体现吗?所以每一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最终指向做人这方面来。

刘坚院长提出:小学教育主要指向做人,如果到大学再讲合作、讲信用,这将是中小学教育的缺失。罗星凯教授也提出:在小学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初中看学生的学习品行,到高中看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大学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将来看自己的选择,不可颠倒。所以在中小学不要只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回归学生发展的本真,落实到立德树人上来。学生从小具备了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好成绩自然会找上门来。

上一篇: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范文下一篇:公安机关刑事案件流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