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范文

2023-11-26

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针对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文章以微课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的优势,分析了微课在课堂情境导入、重难点解决以及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精选微课教学主题,注重体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加强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微课;体育教学

一、 引言

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训练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体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品德。其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是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2019年颁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化无疑给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动力。微课融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等教育资源,通过建立正确的视听表象,直观地将学习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学生居家线上开展学习成为战“疫”必要措施,后疫情时代需要加强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的结合,而微课是实现体育信息化的重要方式。

二、 高中体育教学的现状

经历中考体育的高中生,对体育运动提升体质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初中阶段系统化的练习,均能够达到理想的中考成绩。但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通过测试实现学生体质的改善,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体育品德的培养,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应实现的目标。从高中体育教学的实际来看,当下仍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

在高考压力下,学生将在校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放在考试学科的学习上,导致分配到体育学练的时间受到限制。从学生以往体育学习的经验来看,学生只要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就能达到体育锻炼的标准。尤其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多地取消体育中考800米和1000米项目,学生不再主动加强耐力素质的练习。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状况不多。在学业压力下,学生容易产生体育课堂的注意力分散,更多表现为学生喜欢与运动而不喜欢体育教师上的体育课,其中学生不喜欢参与体育运动也占有一定比重。

(二)体育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过程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其中学生学会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要实现的目标。体育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在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将体育课堂变成说教的场所,限制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难以达到运动技能灵活运用的效果。单一的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等教学活动不能体现新时代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情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脱离学生实际的体育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忽略学情的情况时常发生,将体育教学内容一味地灌输给学生,体育课堂成为体育教师完成教学的场所,而不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地方。部分体育教师教学方式多样,每种教学方式浅尝辄止,学生尚未完全熟练掌握情况下就跳转到下一练习,对单一练习的效果评估不够,影响练习的有效性。另外,高中入学时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部分有运动基础的学生长期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影响了运动技能的提升。

三、 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微课是在融合多种资源的基础上制作而成,诸多现代化元素构成的信息化课程,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微课中关于运动技能的简介,相较于体育教师单一的语言表述更加直观、全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中。如在篮球战术教学中,将NBA比赛战术集锦作为战术教学的导入环节,使学生能够在战术练习前形成对篮球战术的认识,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引入形成学生学习内驱力。

(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多种练习方式,达到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和培养体育品德的效果。微课可以为不同體育教学内容、不同体育教学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微课所展现出来的内容是经过精心设计和优化的,与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效果密切相关。针对技能、体能与健康教育等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的微课导入形式,以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学习基础,实施精准教学,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做到对体育教学的针对性服务。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并能在实践中应用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有视觉、听觉以及本体的知觉共同参与,微课将声音、图片等教育资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尤其是视频的视觉、听觉效果完全优于单纯的视觉或听觉效果。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中,有诸多技术动作结构复杂,要求在瞬间完成一系列动作,受教师能力水平限制以及学生阅读动作能力的影响,对正确动作的学习带来一定影响,通过对技术动作重难点的分解慢放、重放等,让学生有效掌握技术动作的各个环节,缩短学生对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

四、 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将精心优化设计的微课运用于体育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以提升高中体育教学的效率,满足学生对知识、技能学习的需要,学生通过遴选其中个性化的内容,可以达到对运动知识、技能补短、补漏的需要。在后疫情时代,能够为重大公共事件做好课程资源储备,满足学生居家自主开展学习的需要。

(一)微课在课堂情境导入中的应用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要求。针对体育教学内容,设计导入情境,将教学内容与运动技能的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一开始的运动技能学练,就处于相对具体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学练,为学生的学练创设相对快乐的学习情境,师生之间产生共鸣。在高中体操鱼跃前滚翻教学中,将腾空动作和翻滚圆滑的完整动作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视觉上对鱼跃前滚翻动作形成表象,为体育教学的专项练习做好铺垫。使学生带着对新鲜事物尝试的态度开展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度,教学各环节任务也能得到高质量的完成。

(二)微课在教学重难点中的应用

微课可以实现技术动作的慢放与定格,在高中体育教學内容中,有些技术动作瞬间难以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在认识技术动作时会出现动作不清晰的现象,即使有教师细致的讲解和相对完整的示范,仍难以做到技术动作的分解式呈现。如,在挺身式跳远完整动作中,教师很难将摆动腿下压成挺身动作的姿态展现给学生。又如,在掷标枪教学时,教师将掷标枪技术动作展现出来后,由于速度太快,学生难以清楚地观察并把握投掷动作的重难点。微课满足体育运动技术动作教学需要,有利于学生对技术重难点建立正确、清晰的动作表象,实现对重难点技术的掌握。

(三)微课在体育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体能与健康教育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修必学内容,其中健康教育多数需要在室内开展,尤其在雨雪等特殊天气情况下,受室内体育场馆设施的限制,只能在教室开展体育教学的情况下,体育理论教学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对于高中生来说,关于健康与疾病、健康与环境、运动损伤等健康教育内容,他们已经在以往的体育或者非体育学习中有所了解。在高中阶段的健康教育需要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些内容的学习,需要充分运用微课资源,唤醒学生以往学习的经历,为当下学习奠定基础,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一讲到底”的状况,充分调动学生在利用微课开展体育理论教学的时机,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不断提升体育理论教学的课堂效果。

五、 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的思考

(一)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精选微课教学主题

高中体育教学以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为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高中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在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微课时,要充分考虑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尤其在信息化时代,微课内容的选取力求优质,无论是主题的选取还是拍摄的效果。微课内容选择上要理清导入教学内容、解决重难点问题、纠错等关系,微课的设计是解决技术程序问题、陈述性知识的问题还是体育品德方面问题要清楚,保证微课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起到实际的作用。

(二)注重体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信息化时代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趋势以及育人目标的实现。微课是信息化教学的方式之一,体育教师要具备信息化的能力和水平,加强计算机操作与运用能力,提升信息素养,设计高质量的微课以便学生在课堂有限时间内高效学习。另外,体育教师要加强思想认识,提升教学思维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实时调整教学环节,优化微课内容结构,进一步强化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在体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建设体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体育教研组依托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资源库,将微课制作过程中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集锦等存储在其中,也将制作好的微课同步到资源库中,体育信息化资源中心的内容将愈来愈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同时学生在课外时间可以登录资源中心预习和复习课堂教学内容。

六、 结语

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体育家庭作业等在推进体育教学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信息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发展。基于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微课在体育教学中的适用性,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是当下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秀山.体育微课的设计原则与实施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9(12):72-74.

[2]肖威,肖博文.体育类微课设计流程与制作方法[J].体育学刊,2017,24(2):102-108.

[3]潘素平.微课在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中应用初探[J].体育师友,2016,39(3):13-15.

[4]邱伯聪.体育微课的质性、制作与建议[J].教学与管理,2015(34):57-59.

作者简介:叶庭,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范文第2篇

1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设置方法

主要是采用以下两种目标设置的方法。

1.1 分解目标法

也就是要把学习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如根据参与领域目标“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锻炼”中的水平目标:“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掌握测量运动负荷的常用方法”目标, 分解到每一节课中。就可根据学习内容, 有选择地设置以下具体目标。 (1) 懂得劳逸结合的道理; (2) 课间能出教室做一些轻微活动; (3) 能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4) 每天坚持30分钟的体育锻炼; (5) 课内能运用脉搏测定与控制自己的运动负荷等。

1.2 项目内容法

体育教师在选定学习项目内容时, 首先要深入了解这个项目在五个学习领域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与价值, 从而设置多重学习目标。如选定了“篮球”项目, 就要对“篮球教材”在五个学习领域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与价值, 进行仔细的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设置多重学习目标。

例如教师普遍感觉不好确定的“心理健康目标”。《课程标准》中确定的领域目标是“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水平五目标:“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与自信。”我们就根据领域和水平目标, 来分解课时的具体学习目标:在愉快的感受中参加篮球运动;在积极参加篮球练习过程中逐步增强自尊与自信;在篮球比赛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等。

2 三级教学目标的不同表述方法

新课程最好分为:水平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

2.1 水平目标表述要能统领学习内容

水平目标是确定与选择内容的依据与基础,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 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了中介, 制约和影响着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因此, 要能按设置与表述的水平学习目标, 去选择适合本校场地、器材、师资和学生基础等条件的教学内容。

例如:“发展速度、有氧耐力、力量、灵敏、平衡能力等素质”是身体健康领域重要水平目标。但我们山区孩子的力量和有氧耐力素质明显比城市的学生好一些, 但速度、灵敏、平衡素质又比城市的孩子弱。在均衡发展的前提下, 我们就应把水平学习目标定位于“重点发展学生速度、灵敏素质”。这样, 既便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又能指导单元、课时计划的制定, 更能体现出山区特色, 从而确保学生健康、全面与和谐地发展。

2.2 单元目标要反映实现学习目标过程

因为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是渐进的。所以, 高中阶段的目标以学习内容来划分单元。

例如:以排球垫球为内容构成一个单元, 则表述为:“通过各种垫球练习, 提高学生排球垫球技术”。这样的单元目标表述才具有一种达成学习目标的整体感。

2.3 课时目标表述要有重点和层次关系

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 首先要将本课学习目标的阶段表述清楚。如“学习目标 (水平五) ”放在教案的首位, 突出学习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评价的地位。第二, 教案中学习目标的表述要突出重点, 以2个左右的效果目标为宜, 不必面面俱到。

再就是要体现出前一节课是后一节课的准备, 后一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目标表述既要在一个单元内递进, 又应真正反映出每节课不同的要求。例如:“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是运动参与单元目标。第一课时可表述为:“积极地参与活动或游戏”;第二节课则可表述为:“能在课余练习学习的动作”;第三节课进一步表述为:“每一个学生能向同伴、家人展示学会的动作”等。

3 要具有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价值

与教学实践中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脱节目标, 笼统含糊的学习目标, 等于没有确定教学目标;不能统领学习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评价的目标, 是没有实际价值的目标。所以确定与表述的学习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要反映学生是学习行为主体

学习行为主体即是作为学习者学习行为的学生, 而不是预设学习结果的老师。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合适的学习目标是为特定的学习者而制定的。每一个体育教师也都知道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但在教学目标确定与表述时常常错位。如以前广泛使用的“培养 (提高、开发) ……”或“教给……”等表述, 显然是将行为主体弄颠倒了。

3.2 要向学生发出明确学习指令

学习目标表述不能造成学生对教学目标要求的理解不深刻, 或这个目标达不达到无所谓的感觉。

例如:“通过耐久跑练习, 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这个目标就是指导性的, 不能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耐力素质提高与否?学生要提高到什么程度?老师、学生都无法评价, 也就都无所谓。如果表述为“通过一段时间的耐力跑练习, 800m成绩提高5~10秒”。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 既便于学生努力, 也便于自评、互评与师评。

3.3 要反映出学习结果

要真正反映出学习结果, 目标的设置与表述就要展现出学生的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基本水准, 用以衡量或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

如“92%的学生完成……”、“都能说出5种以上体育运动项目”等, 这就是反映出的学习结果;而且要求学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不能用过程来表述。例如:“通过排球垫球练习, 让学生初步掌握垫球技术”。这只是一种过程的表述, 没有反映学习结果。如改为“通过排球垫球练习, 90%的学生能连续垫球10次以上”, 这样就有了明确的结果表述。

3.4 要具有可操作性

特别是对情感、意志方面学习目标的表述, 要由隐性变为显性, 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观察的行为表征。

例如《标准》中“心理健康领域水平目标”:“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我们在具体表述时就不能简单表述为隐性与原则性的:“让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 而应表述为要求学生“能简单描述成功与失败时的心情”;或“观察与说出同伴在成功与失败时的表现”。这种心理健康的学习目标就由隐性变为了显性, 由原则性的要求变成了可以观测的行为表征。既便于教学操作与学习评价, 更易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摘要: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表述, 是否科学、具体、准确、便于操作与评价, 直接影响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课程学习, 使学生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是选择课程内容、展开课程实践、以及评价课程提供的依据。所以学习目标必须具有可预设、可观察、可明确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特征。

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范文第3篇

通过我们调查发现, 学校对新课程改革的执行力度是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条件, 而以下三个方面是制约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

社会把学校的高考升学率当作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选择就读学校的主要依据, 学校在招生时, 也大打升学率牌, 几乎没有宣传体育在学校的重要性。可以说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 学校教育工作几乎都是围绕高考来展开的, 体育课成了“喊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的科目”。实施新课程改革势必增加体育器材和对场馆的建设, 有部分中学的体育教师几乎集中在篮球、田径等专业上, 实施新课程改革势必要引进短缺项目的体育教师, 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增加, 在课时津贴等方面必须加大投入, 这些都要涉及到资金。

我们希望各级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加大对各个学校资金投入, 特别是苏北农村地区体育实施的投入;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召开学校校长会议, 宣传实施新课程改革和中央7号文件的重要性, 并与校长签属新课程改革责任状, 不定期到各个学校抽查新课程改革开展情况, 对没有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加大处罚力度, 限期进行新课程改革;呼吁健全体育伤害意外事故责任界定, 降低因为体育课意外伤害事故对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影响。

2 体育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广大体育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 体育教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后体育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由知识传授者向师生互学、教育促进者的转变;由统一课程教材执行者向课程开发、学生评价标准设计者转变;由运动技能的传授者向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转变;由统一性的教育者向学生能力培养者转变。通过我们调查发现:不少学校根据本校特点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还不够;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不够规范;在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探讨上没有形成;体育教研组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深度、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的簿弱等是限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因素之一。我们建议如下。

一方面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引进本校短缺项目的体育教师: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加强自身学习, 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健全专项教学备课组制度, 加强备课组教研活动, 开展本校校本课程的研究, 在牢固树立新课程观的前提下, 全力改革课堂教学, 以选项学习为主要特点, 以自主活动和体验探索为主要形式,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 形成健康体魄, 完善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 建立现代的课堂教学体系, 同时由于选项人数的不均等, 特别是某些模块学生数太多, 应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和发挥体育骨干的力量作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3 学生家长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推动者

今年4月份, 召开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 江苏副省长何权用“硬、笨、软”, 三个字概括目前我省青少年普遍存在的身体素质问题, 江苏省学生体能素质指标连续20年在下降, 每年高考体检时都有10%以上的考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选择心仪的专业。有部分家长对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有错误理解, 比如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关心高于对孩子健康的关心, 甚至认为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 现在孩子因为学习压力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我们有必要去转变家长的观念, 我们应针对新课改和中央7号文件对家长做出一系列的宣传说服工作, 比如:制作相关的宣传材料发放到家长手里;定期为家长和学生开展体育健康知识竞赛;邀请家长参加学校运动会, 开设以家庭为单位的运动项目;开家长会议时首先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其次在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让家长对体育重视起来, 孩子们才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

4 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体育师资等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是对学生进行选项教学, 而选项教学对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专项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通过调查发现:苏北的一大部分中学, 特别是农村中学, 体育器材、体育场地、专项体育教师都严重不足, 我们一方面希望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经济投入;另一方面我们自己要开发身边的资源。

针对体育场地不足的情况, 我们可以开发一场多用、一场多门、一场多篮、一墙多用, 例如:针对足球场地较小的我们可以开展中置足球。只要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去开发身边的资源, 我们完全可以缓解体育场地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压力。

针对体育器材的不足情况, 首先我们将身边的现有器材进行开发, 进行一物多用, 例如:橡皮筋可以替代栏杆、跳高横竿。其次我们体育教师要对身边废弃物品进行开发, 例如:废弃球巧利用, 我们还可以对塑料瓶、布条、套袖、旧轮胎、旧报纸等进行开发, 我们也可以发动学生及家长制作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材。

针对体育师资不足, 有部分学校师资短缺 (缺人学校不给名额) , 另一面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簿弱。我们希望学校可以聘请专业好的教师和聘请本校其他学科有体育特长的教师任选项课教师;也可以在社会上聘请有体育特长并有些教学经验的人员担任选项课教师;可以建立本地区学校间体育教师互换制度, 合理利用各学校体育教师资源;充分发挥有特长学生的骨干作用;体育教师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自身运动技能水平;上级教育部门可以经常组织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和新课程改革交流会。

5 评价体系对新课程改革具用导向作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采用评价内容多元化, 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比较灵活, 但在教学内容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缺少一个评价量, 我们知道, 新课程中允许学生在一个项目上学完18个学时后另选其他项目, 也允许学生学完一个项目后再选同样的项目, 这给教师在教学和评价方面增加了难度。体育教师可以参照的科学评价体系不够明确, 我们应该探索和建立评价体系, 保证课改质量, 同时也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制订适合新课改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的评价参照体系。

总的来说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 希望行政部门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各学校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教育主管部门抓好培训工作, 及时推广教学成果;体育教研组抓好教研工作,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倡导科研先行、努力进行课题研究、制定适宜本校体育与健康实施方案和校本课程、探索和建立评价体系, 保证课改质量总结经验。只有各方面对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重视起来, 脚塌实地的去做,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 在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中必将引领全国。

摘要:如何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我认为把下面五点做好了, 新课程改革才会顺利有效的实施。

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范文第4篇

1 模块教学的概念及外延

1.1 模块教学的内涵

模块教学是指依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规范、技能要求, 调整课程设置与结构, 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专业模块, 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是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新课程的模块定义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 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 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 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 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 灵活地进行组合, 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在模块教学中, “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组件, 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相连的指示内涵。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模块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当的调整。二是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学习的系统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某一运动技能的水平。三是模块教学计划又是学时计划的依据, 它能使学时计划成为一种连贯性的教学过程描述。

1.2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模块概念

高中新课程采用了“模块课程”的形式。从已公布的高中新课程方案来看, 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分两大类:第一类是必修模块+平行并列的选修模块;第二类是必修模块+系列+递进式的选修模块。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我们将“模块”概念引进体育教学, 试图突破传统的小单元单个技术教学模式, 建立大单元体育课程观, 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实践指导思想, 把与某项运动相关的一系列知识技能等作为一个整体, 视为一个教与学的“模块”, 进行有目标、有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单位, 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意, 能突出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变静态的、分割的、单一的技术教学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性的教学体系, 从而为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探索一条新路。

1.3 在高中体育课中开设模块教学的意义

首先, 模块教学有利于进行课程模块的整合,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就有可能使学校课程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其次, 模块教学有利于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化课程, 在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科目和不同深度的课程, 使之更加切合自己的需要和水平。这样, 学生所实际学习的课程不仅是国家规定和设计的, 也是自己选择和期望的, 作为课程的主体, 开始具有课程的主动权。再次, 模块教学有利于组织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将学科课程拆开成为模块之后, 每个模块不一定要完全以学科的知识框架为基础进行建构, 有的模块则可以相对集中地对某个专题进行学习, 而这样的专题比较容易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另外, 模块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面对的生活和实际问题来设计课程模块,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综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提高学习欲望。

2 模块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2.1 模块教学的基本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模块教学, 一般指就教材中有共性的章节进行归类, 形成大模块, 又将大模块分解成若干小模块, 然后在大模块之间与小模块之间进行比较, 找出其异同, 讲清重点难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可以提高辅导效率,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方面有其自身优势。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比义务教育阶段更偏重于一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应用, 在制订模块教学计划时应注意将学习内容置于学习目标管理之下。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需尽量考虑如何实现多方面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注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处处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尽量避免重蹈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单纯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的覆辙。

2.2 模块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模块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模块教学模式突出学习方法的设计, 强调师生交互,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问题。健美操运动学习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学校的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辅助教材内容要有助于主教材教学的展开, 主要选择各种有助于体育运动内容学习的体能练习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游戏活动;学习方式的选用要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系, 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2.3 制定模块设计方案

模块设计方案应包括模块教学计划和一个单元计划。一个单元是反映模块中某一项目技术动作连续3~5学时的连续的学习过程的计划。模块教学计划要以目标引领内容, 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落实、可执行的;模块内容的选择一定是经过选择和编排的, 不是盲目的罗列, 还要分清主、辅教材的构成。在课时计划中要体现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策略。另外, 课时计划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方法多样、多元、过程清晰、注重学生实际学习的效果。课时计划的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格式, 都应该包括学习阶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师教学方法和行为、学生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课后教学反思等。

3 结语

模块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课程的多样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只有课程多样化, 才可能实现选择。从模块内容的组织来看,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从教学组织来看, 模块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 也能够相对减少学生的并学科目, 从而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 在提出基准的要求和目标的同时, 应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 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式模块, 使个性与共性在合作的团队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只有在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差异看成一种教学资源, 使其乐意接受具有挑战意义的学习内容, 才能通过不断地合作学习和探究, 实现模块中设置的处于学生自身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摘要:模块教学是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将模块教学概念引进体育教学, 能突出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变静态的、分割的、单一的技术教学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性的教学体系, 从而为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探索一条新路。

关键词:高中体育,模块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毅.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体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我们看到,在体育新课程实施中人们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理解,并没有因为自上而下的培训塑造而达成一致,而仍然处在模糊甚至混乱之中。因此,进一步理清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不仅对体育教育的理论建设有价值,而且对体育教育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对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指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统一形式。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在学校体育教育实践中,体育课程是学生所要获得的体育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等比较稳定的静态形式。而体育教学是指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要求,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以课堂为主渠道相互交往,以身体活动为主要特征,教与学和谐统一的身体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对体育课程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可见,体育教学是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获得课程计划中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过程。但是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提出了一些重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对策。

一、加强体育课程编制者与体育教师的相互适应与沟通

依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尔、波琳和扎姆沃特的理论,“课程实施有3种不同的取向,即忠实取向、互相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在新课程实施以前,我国体育课程以《体育教学大纲》形式出现,在《体育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是忠实课程实施取向,全国“一盘棋”。而新课程的理论和理念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课程设计者与教学主体之间应该是相互适应、不断沟通的新型关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既是教师,又是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甚至是课程的编织者。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有体育教学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能力,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所必备的能力。同时,为了使课程编制者所设计的课程更适合教师和学生特点,课程专家也应该十分了解体育教学及其规律。这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教学型课程编织者”和“专家型体育教师”是我们对体育课程改革所寄予的希望结果之一。教学型课程编制者是指体育课程编制者不仅具备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技能,还应该十分了解体育学科的特点以及体育教学的规律,最好有体育教学实践的经历,并能在体育新课程推广中进行示范性教学。而专家型的教师就是体育教师不但具有教学专长,还必须具备体育课程的基本理论,具有体育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从而形成课程和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性关系,二者便于更好沟通和相互渗透。以促使体育新课程顺利实施。

二、建立地方性体育课程咨询机构,使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具有同质性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课程标准的领域目标代替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完全“创生”,与课程目标毫不相干。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地方进行课程编制的依据,各地应该在这个“标准”的约束下建立体育课程体系。因此,省、地,甚至县都应建立起长期的课程咨询机构和课程实施的检测机构,为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使用课程标准时所产生的疑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通过检测以发现和解决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使用者出现的问题。使这种机构成为一线体育教师和体育课程编制者之间的“桥梁”。课程咨询机构可以帮助教师全面深入地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设计各水平的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开发为教学内容帮助教师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进行单元体育课程设计。各级体育课程咨询的常设机构,成员可包括: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深刻理解的体育教研人员、课程和体育课程专家、教学专家、主管体育教育的行政人员和所在地区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地、县一级可以聘用高校体育课程和教学理论专家长期合作,使这一机构成为一种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学术研究机构。这样才能使体育课程的改革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通过课程论的普及,使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把握课程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教学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细究造成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混淆的局面,与体育教育工作者对体育课程理论不甚了解有直接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学习前苏联的教育体系,采用体育教学大纲的课程形式,几十年来我们更多研究教学理论,而课程理论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近10年新课程改革中才被人们重视,其研究的时间很短,还没被广大的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多地认识和熟练掌握。因此,我们认为要使广大的学校体育工作者更好的理解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使体育课程改革更富有成效:一是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体育课程论》及相关课程,这是正确认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长久之计;二是在各级、各地的体育教师培训过程中增加体育课程理论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课程改革进入反思阶段的今天,其重点不应再是课程标准的解读或只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而进行体育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这样才能使在职的体育教师在中观和操作层面更好的理解新课程和使用新课程。

四、小结

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教学,一定是在课程意识和课程思想的约束下的教学,相反,研究体育课程也一定是考虑到如何进行教学的课程。我们应该客观、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搭建二者之间沟通和相互适应的桥梁,使课程与教学“各尽其责”又相互联系,实现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水乳交融”,以指导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改革中正确使用课程和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内容,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学忠,郝招,石高慧.试论体育课程的本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

高中体育课程性质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演绎法、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7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通过调查访谈,指出了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给出了基于大体育课程观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不断地增强体育课程的开放性;教师要提高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淡化授课形式的革新,把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重点;把校外、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纳入学习考核。

【关键词】大体育课程观 高校 改革

前 言

大体育课程观是指体育课程应包括体育课、课外和校外体育活动三个方面,首先是以现代运动为核心的开放型学习内容,其次是课内外结合的体育大课堂,最后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学习形式。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体育课程研究,即对体育课相关的一些问题的研究较多,对大体育课程观下的体育课程综合研究较少或者研究还不够深入。把课外锻炼与训练、校外体育、体育课三者独立进行研究,没有重视这三者彼此相关、相互促进的作用。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随着研究与实践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推进,已进入到逐步完善的阶段。由于对大体育课程观理解不够深入,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体育课程观及其特征

1.大体育课程观下体育课程学习内容是开放性的

大体育课程观以现代运动和运动技术学习为纽带,在“健康第一”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下,以体育课为载体,首先为学生选择一些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以及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竞赛体育项目。近几年随着终身体育观念对学校体育影响不断深入人心,学校体育课程越来越倾向于扩大体育学习范围,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把各种休闲娱乐、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新兴时尚运动项目纳入体育课程学习中。这也是现代学校体育课程顺应时代的潮流,与现代体育发展趋势构建开放式的学习内容与氛围,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与奥运竞技项目,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开放性、动态性的特征。

2.大体育课程观下体育课时间与空间向外延伸

狭义的体育课程较多地关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计划的执行情况,课堂教学处于绝对核心地位,课余时间的锻炼从内容上与体育课程内容没有必然联系,或者异变为学生纪律的考评手段,与体育课程学习无关。但现实情况是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有充足的课余锻炼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运动专长选择一定的运动项目作为自己课余体育活动与锻炼的手段。在大体育课程观下,需要体育课学习内容与学生课余锻炼联系起来,满足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的愿望。体育课从时间上将不再局限于限定的每周两节体育课,从空间上也不局限于某一个固定的场所,学生体育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都向外进行延伸。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运动队训练,继续进行体育运动技术或者体育相关知识的学习。

3.大体育课程观下体育学习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学习形式

学校体育课程的任务是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要完成这一任务,不是单靠每周两课时体育课就能完成的。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效性,希望通过每周两课时的体育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能力。显然,通过每周两课时体育课程无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的课程任务。大体育课程观要求学校、家庭、社区要相互合作,学生不但要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与活动,还需要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家庭、社区的体育活动中。

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程改革主体对“大体育课程观”的认识

我们通过对陕西省7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4所(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咸阳师范学院),高职院校3所(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共对37名体育教师进行访谈。在回答是否了解 “大体育课程”概念时,有多达24人回答“不知道”,占有效问卷的65%,7人基本了解,6人较为清楚,各占19%和16%。通过资料让受访谈者知道“大体育课程”的概念与内容后,当问到:你是否觉得有必要在大体育课程观理念下开展体育课程改革?回答很有必要的有8人,必要的有6人,不确定的17人,回答没有必要的有6人,各占22%、16%、46%、16%。对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受访谈者对“大体育课程”这一概念与内容了解很少,有65%甚至不了解,对“大体育课程”理念的认同也不够。这一现状使得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停留在狭义体育课程改革的层面上。改革的对象也只能局限于体育课的改革,也就不会把课外锻炼与训练、校外体育纳入课程改革的范围,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2.注重授课形式改革

通过对7所院校授课形式进行调查,体育课实行“三自主”模式的有4所,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有2所,一所院校没有进行上述两种授课形式改革。通过对学生和部分教师的访谈,普遍认为“三自主”、俱乐部模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但因项目差异、教师授课能力等因素影响,学生锻炼的时间与强度明显降低。一所院校没有进行上述改革,学生强制锻炼的时间与强度得到保证,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课余时间以及校外体育参与率较低。从以上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出,各个高校实现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但由于其他原因,主动参与的时效不稳定,锻炼的强度与时间没有保障。

3.传统授课习惯的阻力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受前苏联运动技术为中心指导思想的影响,虽然全国中小学,包括高等院校进行了多轮次的体育课程改革,但由于固有观念根深蒂固以及思维和工作习惯的惯性,很多教师在授课时,还是把体育运动技术作为课程的绝对核心。学生运动技术掌握的程度作为自己教学能力的主要指标,没有让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这些传统的授课习惯限制了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要求。

4.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单一

传统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主要采取量化评价,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运动技术、达标水平、上课考勤等。这一评价模式一般以量化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是静态的、结果式评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自身的全面发展,缺乏对学生进步、态度、情感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不够客观。

大体育课程观下的改革与对策

1.增强体育课程的开放性

体育课程不能只限于课本或者大纲要求的运动项目,在坚持“健康第一”的理念下,选择一些学生喜欢,难度适中的体育项目,可以把时尚性、娱乐性强的项目纳入体育课程,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2.提高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改革的观念,体育课程改革不只是体育课的改革,要建立大体育课程观的理念要求把体育课学生课余锻炼、校外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体育课作为桥梁,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校园体育社团活动,自主业余锻炼与训练等。在大体育课程观下体育课的学习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要向外延伸,以达到全面锻炼学生身心的目的。

3.淡化授课形式的革新,把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重点

在大体育课程观下,体育学习不局限于体育课堂,只要能有助于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授课形式只是一个手段,不能够本末倒置,强调手段的花样出新,不考虑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

4.把校外、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纳入学习考核

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只是体育课堂内的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要向外拓展,把在校内外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纳入体育考核中,用考核作为杠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增强考核的实效性与客观性。

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改革的误区。大体育课程观为化解改革中出现的矛盾提供了可能,在大体育课程观下要不断地增强体育课程的开放性;教师要提高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淡化授课形式的革新,把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重点;把校外、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纳入学习考核,以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苟定邦,董林.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679-683.

[2]王广,王兴怀.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96-98.

[3]蔡樟清.寓生命教育于高职体育教学中[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1):115-117.

[4]李胜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实施“有效教学”途径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5(5):130-133.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陕西咸阳

上一篇:勾股定理初中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