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范文

2023-09-17

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提高效率

正文:

一、 更新历史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的高中教育模式,教师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高考而进行的。那种教师单向传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目的只有一个———考试。在如此教条僵化的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高中生,走上社会又能做些什么呢?新课程改革就关注到了这一点,使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成为适合每个学生的“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是影响人终身的教育。

面对新课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在教

学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是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从观念上、思想上进行更新,提高对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的认识,全力以赴做好历史新教材的教学工作。

二、 创设和谐民主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一个师生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师作为教学的策划者,就要把三尺讲台变成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鼓励师-生、生-生间互动,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敢于发言的勇气给予充分地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鼓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勇气和胆量。课堂上不怕学生的观点有错误,就怕学生没观点。并发动其他学生对他的观点进行讨论。此时教师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的观点,进行适当地归纳、点评与补充。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闻不问,或横加指责,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效率是可想而知的。

例如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

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教师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似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三、

优化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学习需要。

所谓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在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并及时调整教师的教,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突破过去的传统模式,可采用设计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小论文撰写等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样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的效率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

四、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激趣教学,提高效率。

作为历史教师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与技能,要不断自觉加强学习,做到不仅通晓本学科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做到所谓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悉国内,了解世界”。开展教学工作时就能够做到得心应手,把课堂教学组织得丰富、生动、游刃有余,这样不仅可以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不是问题了。

五、

保持良好精神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有效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历史课堂上教师要抛弃一切不舒心的事情,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精神、生动幽默的语言,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以自己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六、

倡导趣味记忆方法,轻松自如牢记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很多都需要要记忆,但绝不能靠死记硬背。为此,我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趣化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轻松自在中牢记历史。如记忆“隋唐时期的三省制的分工情况,可以联想到草拟的要在房子中间写政令所以叫中书省;审议的要在门口等着写完再审所以叫门下省;负责执行的权力最大,下辖六部想抓谁就抓谁,所以叫尚书省”。这样一来想忘都难,此外还有谐音法、联想法、字头法、歌谣法、列表法、运算法等。

七、

注重历史教学反思,不断探究课堂得失。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课堂是学生的,身为历史教师,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组织、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将历史知识恰当地表达出来,彻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这样的历史课堂当然鲜活,课堂效率自然倍增。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2篇

一、框架学习方法的点拨——抓紧学科学习的主线

化学学科有它的学习主线, 学习主线就是一个纲, 纲举目张, 化学学科的主线就是:结构—性质—用途。抓紧这条主线后, 学习化学才有系统性, 才会越学越轻松。所以, 初学化学就引导学生按照化学学科的主线构建知识框架, 这样循序渐进的积累, 慢慢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与此同时也便于学生思维的逐步拓展和能力的渐进提升。

二、化学科记忆方法的点拨——多理解性记忆

与数学、物理相比较, “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 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 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要“因材施记”, 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 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 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编好口诀等进行记忆,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花时少、记得牢、运用巧。

三、化学科思维方法的点拨——多问“为什么”, 多想“怎么办”

“思维”指勤于动脑, 即多分析、多思考。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 从现象想到本质, 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动口、动手以及动脑, 而且要和老师的思维“并网”。多问“为什么”, 多想“怎么办”。碰到疑难, 不可知难而退, 要深钻细研, 直到豁然开朗;对似是而非的问题, 不可朦胧而过, 应深入思考, 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 就是会想, 只有会想, 才能想会。现在网络媒体相当发达, 多媒体教学运用比较广泛, 中学生所见的许多东西都很直观、很形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有弱化的趋势,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应导和要求学生多问“为什么”, 多想“怎么办”, 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化学实验学习方法的点拨——亲自大胆动手体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 成倍提高学习效率。例如,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动手实验比只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因此, 我们要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 努力达到每次实验的目的。首先要在模仿“示范”的基础上不断练习。对各种基本操作, 老师都会作出示范演示, 要认真听老师讲操作要点, 仔细看老师如何规范操作并反复琢磨, 对那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更要特别注意, 然后加以模仿。例如, 振荡试管液体的操作就应尽量体会如何用腕力代替臂力, 体会如何使试管中的物质兜底翻上代替摇动, 从而使操作灵活准确。还要说明的是, 这种对示范的模仿不一定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够练习, 因为某些练习我们随时随地都能进行。例如, 我们可以在课间, 用钢笔作试管, 练习试管的拿法和振荡试管里液体的方法;在家里, 利用止咳糖浆瓶、筷子等练习倾倒液体试剂的方法。甚至当我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想象自己怎样进行实验的操作, 对形成实验的操作技能都是有帮助的。

五、化学用语学习方法的点拨——掌握规律, 做到“三会”

化学用语是国际上统一规定的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符号的式子。因为化学用语是化学思维的形式, 是化学计算的基础, 是国际学术交流的工具, 所以, 我们必须学好化学用语。学习化学用语要做到三会:会读、会写、会用。

(1) 会正确读出。就是把各种字母、数字、符号和表示的物质变化或其他意义用语言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2) 会规范书写。就是会用正确的符号、图示来表示具体的物质及其变化。书写化学式要理解化合价的实质, 熟悉常见元素和官能团的化合价;书写化学方程式要以事实为依据, 不得随意“创新”, 要注意配平。化学用语一定要多写, 牢记:化学用语是写熟的, 不是背熟的。

(3) 会灵活运用。就是要善于运用有关化学用语去解决实际问题;当然, 在会读, 会写的基础上反复练习、巩固, 就能达到正确使用的目的。

六、化学计算学习方法的点拨——学会将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化学计算不是一种单纯的数学运算, 其任务是从定量的角度来探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所以, 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 一方面可以掌握化学计算的技能, 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对有关化学知识的理解, 发展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学好化学计算, 就是学会将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其步骤为:

1、审题。认真审题是完整理解题意和正确解题的关键。

2、把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3、数学运行过程。

4、结论的得出及其检验。

七、化学科做笔记方法的点拨——在书上记下“必要”和“精华”

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

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因此, 创设情景, 诱发探究欲望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探究学习情境: (1) 通过化学实验来创造探究学习情境。例如,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实验的顺序、改变反应物、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来创造探究情境,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 通过日常的生活实例或小故事来创造探究情境, 激励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吃过了的苹果为什么会“生锈”呢?开水壶结垢了, 可以用什么来除垢呢?豆腐为什么不能和菠菜一起煮呢?食盐放久了为什么会结块呢? (3) 通过学生有存疑的问题来创造探究情境。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 争议就是探究的最初阶段, 遇到了问题, 学生自然会产生释疑的动力。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也不失为一种创造问题的方法。这种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

二、立足课堂,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化学科的探究性学习主要围绕以下几点: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性学习首先是问题意识的培养。卢梭认为, 教育学生“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 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真理”。问题能激发兴趣, 激发思维, 使学生主动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问题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处于窒息状态,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因而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依据学科特点, 培养研究兴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科, 化学的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开放性与综合性。化学探究性学习的类型有实验探究型、调查考查型、文献研究型与实践摸索形。化学科涉及到的探究性问题可以是物质的性质、应用, 实验操作, 实验改进, 社会热点及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实际。课题来源广泛, 问题贴近生活, 研究效果明显。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性学习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它涉及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是对教师的全新挑战。它意味着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地位, 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选择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案例

【案例】“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实验的探究

1. 提出问题: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呢?电池是如何产生电能的?构成一个电池的基本条件又是什么呢?

2. 问题探究。

(1) 原电池基本原理的探究 (以铜锌原电池为例) 。

[实验探究一]能否设计一个实验, 使铜片在稀硫酸中在铜片上产生氢气呢?教师将学生每4人一组, 要求完成下列实验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并在实验完成后汇报实验结果, 思考由实验所得到的结论。 (方案1) 铜片和锌片不接触, 放入一装稀硫酸的烧杯中; (方案2) 铜片与锌片接触, 放入一装稀硫酸烧杯中; (方案3) 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 放入一装稀硫酸烧杯中。

[实验探究二]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 放入稀硫酸中。思考:导线上是否有电流通过, 如何用实验证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 在导线上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2) 在导线上连接一个小灯泡。

通过实验, 验证了导线上有电流产生。由此引出原电池的概念。教师追问:铜锌原电池装置为何能产生电能?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原理, 并用动画演示“计算机模拟铜锌原电池装置内部电路的形成”。动画演示电子的流动方向及电流计指针的偏转, 同时伴随锌片的溶解, 锌原子失去电子, 电子经导线流向铜片, 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电子产生氢气。通过微观展示, 学生对Cu—Zn原电池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电极方程式。教师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由学生总结得出: (1)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2) 原电池装置中, 一般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 负极失去电子, 发生氧化反应, 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作正极, 正极得到电子, 发生还原反应。

(2) 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药品, 进行小组实验探究。教师作适当的引导, 和学生自主创新相结合, 既适当降低探究的难度, 又充分发挥学生的独创性。

[实验探究三] (方案1) 锌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2) 锌片和碳棒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3) 锌片和玻璃棒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实验探究四] (方案1) 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硫酸铜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2) 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糖水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方案3) 铜片和碳棒同时放入稀硫酸中, 且之间连接一个电流计。

在学生分组探究过程中, 教师参与其中, 采取深层对话、促进交流等方法进行引导和启发。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应在充分赞扬的基础上参与他们的研究, 并得出结论。至此, 学生为自己设计的独特实验和探究到的与众不同的实验结论深感兴奋和自豪, 进一步增强了探究的乐趣和自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请学生归纳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1) 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 (或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 作电极。 (2) 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3) 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3.学习反馈。让学生根据原电池内容的学习设计实验: (1) 设计一个原电池, 使其总反应式为Zn+Cu2+→Zn2++Cu, 画出所设计原电池的示意图, 并标出正、负极与电子流动方向。 (2) 用实验验证所设计实验的合理性。最后, 结合实验特点, 让学生思考:把西红柿或柑橘等水果组成一个原电池装置。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课内探究的气氛延伸到课后。

四、利用化学实验, 探究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许多化学现象、化学知识和原理都是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探究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探究化学知识和原理。如:在学习铁生锈的条件时, 取3支试管、3根去油和去锈的铁钉进行下列实验: (1) 在第一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 注入蒸溜水, 不要浸没铁钉, 使铁钉与空气接触。 (2) 在第二支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 注入刚煮沸过的蒸馏水 (以赶走水中溶解的空气) 至浸没铁钉, 然后在水面上注入一层植物油, 使铁钉只与水接触。 (3) 将第三支试管用酒精灯烘干, 放入一根铁钉, 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 使铁钉只与干燥的空气接触。每天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 观察10天, 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究, 可得出如下结论:钢铁生锈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铁制品要与空气接触, 二是铁制品要与水接触。学生也就可以探究归纳防止铁生锈的措施了。象这样的探究性实验, 可让学生在一种自主、探究的气氛中进行。

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4篇

一、数学类比思想的含义分析

所谓类比思想, 就是一种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先进思想, 能够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把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形象。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就能让具有逻辑性的数学题显得更加直观而容易理解。有专家指出, 如果面对较难的题目而又没有找到良好的处理方法, 那么就可以利用类比思想进行突破。数学这门学科本身难度较高, 学生在学习时难免遇到困难。所以, 便可以使用类比思想, 把困难的问题和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比较, 这样便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进而解答出较难的题目。类比的意思就是把未知事物和已知事物比较, 以此强化对前者的理解与掌握。学生通过类比思想的运用, 能够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似之处, 然后构建起这二者之间的联系, 采用推导的方式处理好难题。类比思想属于一种基础逻辑思维, 能够从相似的事物间总结出对应的规律。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数学学习当中, 可以把不同章节的知识点相互融合起来, 构建起知识体系, 使各种问题迎刃而解。[1]

二、高中数学学习应用类比思想的重要性

首先, 运用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规律。学生利用这种方法, 可以妥善地构建出知识体系, 学习新的知识。借助类比法, 学生可以正确认识到不同概念与定理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然后了解其各自的特点与对应关系。比如正弦函数同余弦函数, 二者从图像性质看便能找出异同点。还有空间向量和平面向量等, 都能够采用这一方法进行把握。其次, 采用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在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时, 将其与学过的知识相互结合, 便能够达到巩固原有知识的效果。学生把已学知识作为基础, 根据知识体系拓展自己的思维, 便可以延伸出新的领域。例如, 学习四面体知识时, 学生可以对三角形边长的性质进行复习, 以此巩固已经掌握的知识。[2]

三、应用方法研究

1、利用结构类比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数学知识之间基本都具备了既定的逻辑联系, 并且各个知识点之间还存在有直接或是间接的相关性。学生在学习时, 可以利用类比思想构建起数学知识体系, 并让数学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提高其条理性。例如, 在学习等比数列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学生可以先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 之后再运用探究的方法, 把学习的内容和等比数列联系起来。等差数列的定理可以用如下公式进行表达:an+1-an=d (d是常数) 。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 (n-1) d。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基本已经熟记于心。之后, 学生便可以针对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展开推导, 构建起知识体系。之后, 再把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加入到其中, 对其知识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进行对比, 以此加强对等比数列知识的理解。这便是对于类比思想的实际运用。[3]

2、利用类比思想把握相关定理

进行高中数学学习时, 必须要接触到相关数学知识定理, 而定理实际上就是对知识的概括。大多数高中生都会觉得数学定理复杂难懂, 并且较为抽象, 所以对定理的把握和运用也就成为了困难的学习任务之一。有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因此对定理的运用和推导过程不够熟悉, 对知识点也巩固得不够扎实, 因而会影响到对定理的综合应用能力。而采用类比思想进行数学学习, 主要就是针对定理中的相关条件展开分析, 并对相类似的知识点或是图形展开比较, 以此加深自己对数学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并提升定理知识的运用水平。学生发现并推导、运用定理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构建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如果定理可以用推导的方法得出最终结果, 那么学生此时对于定理所产生的认识就不再是定理本身, 而变为了定理的构成过程。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想就可以从对定理的记忆而转化为对定理的理解, 进而提高做题效率。例如, 学生学习线面平行这一定理时, 可以采用实物类比的方法, 展现出直观的学习效果。可以自主进行观察, 看教材的封面和桌面是否处于平行状态, 之后再比较教材和桌面的线面之间的联系, 思考什么是构成线面平行的条件。这样便能够自主发现问题, 并理解线面平行的定理和概念。

四、结束语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特点, 所涉及到的知识也非常繁杂且零碎。因此, 学生应当把类比思想运用到学习过程中, 以此加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并实现新知识点的延伸。这样便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优化学习能力。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数学类比思想的含义, 然后分析了高中数学学习中应用类比思想的重要性。最后结合实际, 研究了基于类比思想的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希望能为广大高中学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类比思想,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庞东.高中数学教学中类比推理法的有效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 2014, 09:42-43.

[2] 刘波.类比推理在高中数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 2014, 05:142.

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5篇

一、高中化学学习中类比法的应用现状

类比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强调已知对象的知识对另一个对象知识推测的思维方式。结合对象之间的相似性特点, 有针对性将一个对象特性在另一个对象身上, 在此基础上来探究未知对象。类比法是一种归纳演绎过程, 同时也是一种思维认知能力, 被广泛应用在日常教学中[1]。

在高中化学学习中, 由于化学知识较为抽象和复杂, 所以学习中难度较大, 为了能够掌握合理学习方法, 提升学习成效, 应用类比法十分必要。类比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 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推理形式, 通过两类对象对比和分析, 寻求异同点, 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教师的引导下,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可以找到众多的类比, 其中微观粒子及结构占比较大, 在高中化学教材类比中占50%左右, 元素化合物性质只有一处。

二、类比法在高中化学学习的作用

1、把握难点, 完善知识结构

对于化学中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中,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 在实践学习中发现学习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类比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用同样可以得到可观的成效。

对于微观抽象的化学知识学习中, 即便教师反复讲述, 仍然有很一部分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记忆, 很多像我一样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中, 可能由于抽象思维不完善, 难以从所学知识中有效找到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类比法学习, 可以进一步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突破学习难点, 在提升学习成效的同时, 还可以完善知识结构[2]。

诸如, 在气体摩尔体积知识学习中, 物体在不同状态下体积变化影响因素较为多样, 如果枯燥的讲述粒子数目和大小的影响, 知识较为抽象, 作为一个高中生将会感到十分的抵触和厌倦, 但是如果联系实际生活, 采用篮球和乒乓球大小、距离和数量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有效的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 这样可以更加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知识掌握更加牢固。

2、归纳整理, 建立知识网络

通过对化学知识的整理和积累, 有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时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效整合新旧知识的联系, 促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的学习化学知识。诸如,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时, 卤族元素和碱金属元素伴随着原子序数增长而增长, 相应的原子半径进一步扩大, 这就导致元素金属性增强, 相反非金属性减弱。通过元素知识的对比分析, 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

3、锻炼学习思维, 掌握合理学习方法

在高中化学知识学习中, 为了能够提升学习成效, 奠定后续学习基础, 首先应该注重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时变得更加简单, 事半功倍。通过假设和猜想, 探究化学知识, 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化学知识学习中, 通过类比法学习成功事例较为多样, 其中当属卢瑟福原子核模型最为典型, 将原子看作是小太阳系, 通过对比太阳系, 来分析电子在原子空间内围绕原子中央带正电核的运动, 同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运动一样。我们在学习化学知识时, 还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 诸如, 在学习浓硫酸强氧化知识和钝化知识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 我们将其同硝酸性质类比分析, 获得氧气、氢气后, 类比分析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 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结论

总的说来, 在高中化学知识学习中, 为了可以提升学习成效, 应用类比法可以将复杂知识精简化, 利用所学知识来探究未知知识, 更为深刻的记忆和理解化学知识, 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只有这样, 才能顺应素质教育改革要求, 获得可观的教学成效。

摘要:在化学学习中, 由于化学知识较为复杂、抽象, 所以有很多像我一样的高中生, 在学习化学中感到十分困难, 即便能够记住课上讲的知识, 但是却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解题中。为了能够提升化学学习成效, 在教师的引导下, 应用类比法来调动自主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 有助于加深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掌握更高水平的技能, 同时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本文就高中化学学习中应用类比法进行探究, 结合笔者自身实践学习经验, 尝试着提出改善措施, 以求可以为如我一样的高中生化学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类比法,运用,微观粒子,化学反应

参考文献

[1] 谢季霖.浅析图表法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 2017, 22 (02) :194.

[2] 经江红.合作学习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13, 23 (12) :157-158.

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范文第6篇

1课堂合作学习要落到实处,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起引导作用。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而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学生反映热烈, 兴趣盎然, 人人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行, 目前存在着两种现象, 造成一些误区。

1.1 活动热闹, 效果不佳

在教学中,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大多数教师并不明白什么是合作交流, 更不明确哪些内容适合合作学习, 以为分组讨论, 学生们在一起探讨交流了, 得出结论就是合作, 就解决问题了。 这种为活动而活动, 使活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实际上, 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案例1:A={x2-3x+2=0}, B={x2-ax+4=0}, 若AB=A,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 学生流于交流讨论的形式, 容易犯错误, 忽视B=φ, 即 Δ<0, 解得-4。

1.2 优差搭配, 互帮互惠

有些老师把优差生搭配分在一组, 甚至有人把优差配成一帮一。 表面上培养学生的互助精神, 实质把教师的责任分给优生, 优生是得到了实惠, 但对于学困生来讲, 他们仍然不会。 我们应该认识到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养成合作学习和工作的良好习惯。 但合作交流是有前提的, 没有分工哪有合作? 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并形成独立的见解哪有交流?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起, 何谈交流?

例如:已知命题p:方程a2x2+ax-2=0 在[-1, 1]上有解; 命题q:只有一个实数x满足不等式x2+2ax+2ɑ≤0, 若命题 “p或q”是假命题,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对于学困生, 无论怎么交流, 都不知如何下笔, 而对于优等生来讲, 思维经过碰撞, 马上有了解题思路。

解:由a2x2+ax-2=0, 得 (ax+2) (ax-1) =0,

显然a≠0, ∴或

∵x∈[-1, 1], 故或

∴ a ≥1.

又只有一个实数x满足x2+2ax+2a≤0, 即抛物线y=x2+2ax+2a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

∴ △=4a2-8a=0, ∴ a=0 或a=2,

∴命题“p或q”为真命题时, a≥1或a=0.

∵命题“p或q”是假命题.

∴a的取值范围是{a|-1

2小组合作讨论重实效, 注重对概念的理解

要注意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改革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在组织学生研究讨论时应激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一些有创建性的解法。

例如:我听了几位老师教学《函数的单调性》一课, 函数的单调性是学生在了解函数概念后学习函数的第一个性质, 是函数学习中第一个用数学符号语言刻画的概念, 为进一步学习函数其它性质提供了方法依据。 对于函数的单调性, 学生的认知困难主要在两个方面: (1) 要求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去刻画图像的上升与下降, 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 (2) 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 而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是比较薄弱的。

如何落实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单调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对概念本质的认识。 强调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方法的落实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创设情境———展示气温图像, 一次函数, 二次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使学生很容易从图形直观上升到自然语言叙述———x增大 (减小) , y也增大 (减小) , 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突破教学难点呢?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 在有疑处讨论, 小组进行定义剖析。

根据学生小组发言讨论, 学生体悟到概念发生的过程, 从而理解了这种符号化、形式化的数学表达。 教师提醒学生要注意定义中“给定区间”“属于”“任意”“都有”这几个关键词, 领会其义, 理解了单调增、单调减。

3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 对概念探究过程, 课采用直观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 在合作交流过程中, 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掌握重点, 解决难点,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通过质疑探究, 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的潜能, 这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在证明方法和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 在各学段都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法, 数形结合, 等价转化, 类比等。 在教学中, 离不开概念的教学。 概念的形成是概念教学的基础和重点, 有时也成为一个难点。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数学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教师灌输到学生头脑中, 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 因此在教学中, 可以先创设一种学生熟悉的、直观的、易接受的情境, 让学生在积极感兴趣时, 增加感性体验, 再通过精心提出问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先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 可有效地突破概念教学的难点, 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总之, 现代教学论强调课堂教学 “不是教教材, 而是用教材”。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 作为一线教师更加要确立正确对待教材的态度, 教材需要师生在有效学习活动中激活;教材不再是静态的再现, 它更需要动态的建构。

摘要:课堂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寒假生活范文下一篇:李白与杨贵妃范文